一、Ad hoc网络的资源查找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肖鹏举[1](2021)在《基于自组织网络的无人机应急通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针对于自然灾害造成灾区通信设备损坏从而引起的通信中断的问题,应急通信系统对灾区通信的恢复和后续的应急救援起着重要的作用。应急通信系统搭配具有灵活性的无人机可以进一步提高应急通信的效率,保证应急救援的及时性。为了解决灾区用户网络覆盖的问题,本文设计与实现了一种基于自组织网络的无人机应急通信系统,提出了一种基于贪婪算法的无人机自组网部署方法,实现了无人机层次化的自组织网络、无人机状态监控和无人机视频传输等核心功能。该系统由云端服务器、消息队列遥测传输服务器和边缘无人机服务器组成,结合三种IEEE 802.11协议标准实现了无人机层次化的自组织网络,给灾区用户提供了网络接入,扩大了网络的覆盖范围。服务器和无人机集群的消息处理采用消息队列遥测传输协议,实现了消息发布和订阅的解耦,提高了系统的兼容性和并发性。此外,该系统还可以利用无人机在空间上的优势准确地感测灾难场景的信息数据,例如视频数据和传感器数据,以及无人机在通信,计算和缓存方面的数据。系统使用层次化的自组织网络分别实现了灾区视频信息的回传、无人机之间的视频共享和通过无人机给灾区用户下传视频。实验测试结果表明,该系统不仅可以减小上传到服务器的数据量,而且可以实现边缘无人机之间传输数据的低时延,满足了应急通信的应用场景。
宋树丽[2](2020)在《无线自组网AODV路由协议的研究与优化》文中研究指明无线自组网由一组自由运动的带有无线收发装置的节点构成,网络的特点是便利、抗毁性强,这也是其被广泛应用在军用领域、民用通信和紧急场合的原因。路由协议是无线自组网通信的核心技术,由于无线自组网具有高效的自组性,网络拓扑结构不断改变,使得人们对路由协议的要求不断提高。因此,设计一种符合无线自组网要求且不降低网络性能的路由协议至关重要。对无线自组网和路由技术展开了详细论述。介绍了AODV、DSR、DSDV三种经典路由协议的工作原理和优缺点,并在仿真软件上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AODV路由协议性能比较稳定,适合动态变化的自组网,但是也存在一些局限性。AODV路由协议包括路由发现和路由维护,从这两部分对协议进行了研究与优化。路由发现方面:提出了CE-AODV-H(Congestion-Energy AODV Hop)路由协议,在路径最短的基础上,考虑了能量和拥塞因素。首先在路由发现时优先考虑节点的能量是否符合转发条件,其次将能量状态和拥塞状态划分成不同的等级并用不同的跳数表示,即能量跳数和拥塞跳数。同时将能量跳数、拥塞跳数和实际跳数相加得出总跳数,从中选取跳数最少的链路来传输数据。最后对CE-AODV-H路由协议测试分析,并对AODV和CE-AODV-H路由协议的性能进行了评价。路由维护方面:为了保障传输路径的稳定性,提出了优化后的协议即H-AODV(HELLO-AODV)路由协议。此协议引入了提前预测链路状态机制,加入了信号强度这一路由度量。利用HELLO消息获取邻居节点的信号强度以此来判断路径状态,以便提前采取措施,及时修复路径,从而减少路径断开的次数。通过仿真软件NS2对H-AODV与AODV路由协议进行了对比分析。
彭殊龙[3](2020)在《海上宽带无线自组网路由协议的研究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人类海洋活动的日益频繁,人们对海上宽带通信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当前海上无线通信系统存在带宽窄、速率低、成本高等问题,无法满足现代海上互联网通信业务的需求,人们迫切地需要一个支持宽带、高速率通信、低成本的海上无线通信系统。本文结合海上通信环境的特殊性,对海上宽带无线自组织网络的路由协议进行研究,并设计开发海上自组织网通信节点的路由协议软件,实现多跳组网功能。本文的主要工作内容如下:路由协议是影响无线自组织网络(Ad Hoc Network)性能的关键协议之一,不同的路由协议针对不同的应用场景具有不同的优势。针对海上通信环境,对DSR(Dynamic Source Routing,DSR)、OLSR(Optimized Link State Routing,OLSR)和 AODV(Ad hoc On-Demand Distance Vector Routing,AODV)路由协议进行原理分析和对比,并通过仿真软件对三种协议的包投递率和平均端到端时延进行仿真。选择AODV路由协议作为海上宽带无线自组网的路由协议,结合海上船舶特性,利用AIS(Automatic Identification System,AIS)报文提取出船舶位置信息,对AODV路由发现过程进行改进,降低路由开销,提出 AIS 辅助 AODV路由协议(AIS-aided AODV,A-AODV)。基于嵌入式软件开发环境,开发A-AODV路由协议软件,设计软件整体架构,将整个协议功能根据不同消息类型分为多个功能模块,其中包括路由请求模块、路由应答模块、路由错误模块、MAC(Medium Access Control,MAC)层上传数据处理模块和本机上层数据处理模块,对设计难点提出解决方案,接着对路由表和位置表格进行程序实现,对各个功能模块进行详细设计,最后是辅助功能设计,主要有多线程同步、环形缓冲区设计、消息标志位和以太网通信等。程序编译后运行在基于软件无线电的海上自组织网通信节点上,对物理层参数进行配置,搭建实验环境,设计了模块功能验证实验、多跳宽带数据传输、链路中断时重新发现路由实验和包投递率统计。实验结果表明,所设计实现的A-AODV路由协议软件能够实现自组织网通信节点的路由发现与维护、多跳数据传输等功能,可以满足现代海上互联网业务对高速率、多跳传输的需求,对发展海上宽带无线自组织网络的应用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倪佳[4](2020)在《无线自组网安全多播路由协议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无线自组网是自组织、资源受限、去中心化的协作网络,有许多应用例如多媒体会议、抢险救灾、视频点播等,需要一对多的多播通信。多播路由使得无线自组网有更多应用空间。然而网络容易受到来自恶意节点的内部攻击如黑洞/灰洞攻击,破坏节点之间的协作,导致路由协议无法正常运行。为了解决路由安全问题,往往在路由协议中添加信任模型,通过信任度的计算识别恶意节点。但是信任模型的运行会导致开销过大的问题,此外信任模型中参数选取能直接影响网络性能,不恰当的参数选取将导致网络性能不理想的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本文设计一种树状安全多播路由,将信任模型在尽量降低协议开销下对网络内部攻击(黑洞攻击、开关攻击)进行抵御,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分为以下三点:第一,通过对路由消息的改进设计将信任模型与树状多播路由有机结合,降低协议运行开销。通过对HELLO消息结构及其交互方式进行改进设计,将近期更新的信任度嵌入到HELLO消息,使得一次HELLO消息交互可以同时完成邻居维护和信任度交互降低信任模型中间接信任度交互所带来的额外开销。在网络中不存在恶意节点的情况下对信任模型与多播路由结合的协议性能进行分析,其结果验证在合适模型参数下路由开销、时延等性能与MAODV相似,协议运行开销较低。第二,针对经典信任模型在面临开关攻击检测和抵御能力较差以及协议参数选取的问题,改进信任模型,通过时间衰减因子遗忘过时信息及时识别开关攻击。结合NS-2软件对网络内部攻击(黑洞攻击、开关攻击)进行仿真,其结果验证了该模型对上述攻击的抵御能力。此外,结合不同的网络场景对模型中时间衰减因子、信任度阈值等协议参数选取问题进行分析。第三,基于实验室自组网设备,对安全多播进行软件设计与实现,并搭建相应网络测试场景对所设计的安全多播路由协议的可用、有效性进行验证。测试结果表明所设计的协议所设计的安全多播路由可以识别处理网络中的恶意节点。
杨凯[5](2020)在《无线自组网规模化混合路由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网络规模的扩大以及网络节点频繁移动,无线自组网的网络拓扑结构也频繁发生变化,因而更加高效的路由成为大规模网络的研究热点。常见的路由协议包括需路由协议、主动路由协议和混合路由协议。当网络规模急剧增大时,主动路由协议的网络开销性能急剧恶化,按需路由协议的寻路时延增大。混合路由协议的优势就在于将主动和按需的协议的优点集于一身,平衡了网络性能。因此混合路由协议更加适合大规模网络。但是,混合路由协议依然存在一些不足。比如路由区域重叠大、网络开销大、域间重复寻路和寻路时延大等问题。本文基于高速移动场景下的大规模无线自组网,对传统的ZRP协议的域内路由机制和域内路由机制的进行了改进。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有以下三点:第一,针对域内路由机制存在问题,设计了虚拟中心节点的选举机制和优化域内路由消息结构。虚拟多中心节点选取机制是基于邻居节点连接度和业务量选取业务量大的节点作为虚拟中心节点,解决了域内路由区域重叠大的问题。域内路由消息主要分为寻路消息和维护路由消息两种。这两种路由消息都携带本地路由表的全部信息,存在路由消息重复的情况。因此本文仿照HELLO消息的格式,设计域内路由请求消息MRREQ和域内路由回复消息MRREP,从而降低了域内路由的网络开销。第二,针对网络层的路由和MAC层资源失步问题,设计了层间交互机制。网络层通过发送相应的原语消息给MAC层出发资源调度过程,同时MAC层回复相应的原语明确资源申请的结果。设计过期路由缓存机制,解决了两次间隔很短的相同业务重复寻路的问题。第三,本文基于均匀分布的网络结构,建立路由开销和时延模型。通过MATLAB仿真平台进行性能分析,得出最佳的区域半径。通过NS2仿真平台编写多中心混合路由协议的仿真代码验证优化后的路由协议的性能。最后,基于ARM_LINUX平台设计网络层协议架构,实现多中心混合路由协议的功能。
刘立东[6](2020)在《城市强震观测中低功耗组网技术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地震灾害频繁发生,对我国的经济造成了极大的损失,对人民的安全也有着极大的危害,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和2010年的玉树大地震,至今仍然令人感到畏惧。通过对地震所造成的损失的研究,最终发现大部分的损失来自于基础设施的损坏,因此,需要对这些基础设施进行结构监测,并且在地震时能对建筑的震动信息进行采集与传输。本文采用了Ad Hoc网络来进行数据传输工作,并设计了用于路由建立的AODV路由协议和用于控制信道的MAC协议。AODV协议主要是对路由请求、路由应答、路由错误三种报文的处理流程的设计,并且通过查阅文献了解到发送一个数据包所消耗的能量与发射功率和传输距离成正相关,在本课题中所有节点的发射功率均为30d Bm,因此能量消耗只受传输距离的影响。为了降低能量消耗,需要选取长度最短的路由进行数据传输,故本文中的AODV协议将以最小传输距离取代最小跳数作为路由选取的标准。MAC协议的设计采用了载波侦听机制和二进制退避算法,以达到提高信道资源利用率和降低网络功耗的目的。在数据采集方面,根据传感器的输出信号,本文选取AD4111芯片作为AD转换器,通过对AD4111芯片进行参数配置和初步调试,能够完成对标准信号的采集和转换。电源方面,使用LM7812、LM7912和LM1084-ADJ稳压芯片设计了由220V市电生成12V、9V、5V、4.5V电压的电路图,并且设计了一种电池和电源自动切换的电路,正常情况下,节点可以由有线电源供电,在有线电路损坏时,可以立即切换到电池供电模式。除此之外,还进行了Lo Ra模块和4G模块的配置。Lo Ra模块主要用于组网内的数据传输,4G模块用于将数据传输到云服务器中,以便随时查看。
王龙超[7](2020)在《渔用Ad hoc分簇跨层协议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海域辽阔,港口众多,海产资源丰富,渔业一直是我国的重要产业。随着我国渔业和物联网技术的发展,我们需要发展更新现有的渔用通信设备,来满足日益增长的海上通信需求。Ad hoc网络具有无中心、自组织等特性,可以在不依赖固定网络设备的情况下快速搭建,适应网络拓扑的动态变化。这与渔业通信的需求相契合,因此可以将Ad hoc网络应用于海洋通信系统中,来更新落后的渔业通信设备。本文首先介绍了Ad hoc网络的概念和特点,以及国内外研究学者对Ad hoc网络的研究现状。由于国内外Ad hoc网络的热点研究问题主要集中在网络层的路由算法和MAC层的信道接入算法上,并且这两个算法决定着整个网络的性能。因此,本文在分析经典协议和其他网络中的算法的基础上,针对海上不同的场景,提出了两种不同的分簇跨层的协议,并分别用NS-2网络仿真平台进行了性能仿真验证。主要内容和成果如下:1、针对渔用船只在港口停歇或者在出发向近海处捕鱼时,船只密度高、网络拓扑变化缓慢的特点,提出分簇跨层的HCHMA协议。在HCHMA协议中,整体上采用TDMA的机制,每周期分为邻居节点发现和数据传输两个时段。在邻居发现时段,簇内各个节点根据自身的地理位置信息进行蜂窝分簇和6个更小时隙的划分,同一小时隙内的节点随机竞争来传输HELLO分组,从而实现邻居节点的发现。在邻居节点发现时段结束后,每个节点根据获取的邻居节点地理位置信息,分布式计算出距离本蜂窝中心最近的节点,选为簇首。竞选为簇首的节点产生簇间HELLO分组。簇首间采用2倍的节点通信的范围进行通信,使相邻的两个簇首一跳可达。簇间HELLO分组不被转发,仅传播到邻簇簇首。在数据传输时段,采用基于802.11的信道接入机制。当有数据传输需求时,簇首利用簇首形成的骨干以及之前获取的簇内成员的信息,完成路由的寻找和建立,且簇首不负责数据的转发。仿真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HCHMA分簇跨层协议,具有更高的吞吐量,更低的时延和丢包率和更好的网络性能。2、针对渔用船只由港口航向远海时,不同区域的船只密度不同的特点,提出了一种通信半径可变的分簇跨层协议。首先,利用仿真研究了不同节点密度和通信半径下的网络吞吐量的关系,给出了不同密度下使网络有最高的吞吐量的最优通信半径。利用仿真所得到的的结论,进一步设计了一种通信半径可变的分簇跨层协议。协议设定可变的通信半径由小到大分别为R1、R2、R3和R4。在探知邻居节点的密度时,依然采用HCHMA协议中的TDMA时隙帧和蜂窝分簇的邻居节点发现机制,且蜂窝的半径为节点最大通信半径R4。邻居节点发现结束后,每个节点根据自己所在区域的节点密度,在四个通信半径中选择一个可以达到最高吞吐量的通信半径。在数据传输阶段,使用基于AODV的路由发现和建立机制,并使用添加了地理位置信息和通信半径的RREQ分组和RREP分组。仿真结果表明,所提出的HCVCR,相比于固定半径的AODV,具有更高的吞吐量,能够承受更大的网络负载,有更好的网络性能。3、设计了一种可以运行在基于Zynq和Ad9361渔用Ad hoc网络通信平台的路由层协议,并完成了移植。在Zynq的PS部分,基于Linux网络架构实现Ad hoc路由协议,完成了在Linux操作系统中对数据包的处理以及对内核路由表的操作。经验证,该通信平台可以正常运行并实现所需功能。
程科[8](2020)在《自组网通信终端硬件研制及改善传输性能的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Ad-hoc网络能够用于无基础设施场景下的组网通信,在军事通信和民用应急通信中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但迄今为止市场上尚没有可供公众使用的成熟的宽带Ad-hoc终端产品。目前常用的无线通信技术标准或不支持自组网与多跳传输,或不支持带宽视频传输。此外,这些技术都基于CSMA/CA(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 with Collision Avoid)信道访问控制,在大型网络中由于信道访问冲突导致网络性能大大降低。本文对原有Ad-hoc V2.0版硬件设计方案进行调试,解决其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和功能缺陷。在此基础上完成Ad-hoc V2.1版硬件的设计、调试和小批量制作。同时针对多跳传输、信道访问控制机制等改善传输性能的方法和措施进行分析和研究。本文的具体工作概括如下:1)V2.0版的电路调试与排故。Ad-hoc V2.0版硬件电路是项目组先行自主设计的电路,PCB制版后未经任何测试。本文的第一项工作是对该版硬件进行各单元电路的测试和调试,排除了电路设计、PCB制作和焊接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和故障。2)V2.1版的电路设计、调试与小批量制作。在V2.0版电路调试的基础上,修改部分电路设计、PCB设计,以及支持GPS秒脉冲的功能设计,使得V2.1版具有更好的结构和功能支持。完成设计后进行了PCB制版、调试和小批量制作。3)改善传输性能的技术研究,包括BATMAN adv多跳路由协议的移植、SOTDMA与CSMA切换机制实现,提升了系统的多跳传输性能和在不同网络规模下的传输自适应性。
栗晨亮[9](2020)在《移动自组网中链路稳定的路由算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移动自组织网络被认为是未来无线通信网络的重要发展趋势之一。近年来,伴随终端直通和万物互联概念的提出,移动自组织网络在不同应用场景大规模部署。由于无线自组织网络的拓扑变化快速、节点资源少、传统广播寻路方式开销大等特点,保证网络节点正常高效地进行数据交互,是移动自组网络研究的挑战。在数据传输过程中,路由协议发挥着重要作用。分析现有路由协议存在的问题,找到相对稳定的路径完成数据的共享与传输能够减少路由发现频率,提高网络性能。如何选择高稳定性的路径是对移动自组织网络路由协议研究的方向之一。为提高所选路径的稳定性,本文提出以下两种方法:1、针对移动自组网网络拓扑变化剧烈、传统按需路由协议开销大的问题,提出了一种移动自组网基于距离稳定的路由协议。传统按需距离矢量协议AODV仅以跳数作为度量值,所选路径容易因节点的移动而导致路由断裂,重路由的频率较高,路由开销较大。距离稳定路由协议同时考虑通信节点自身的运动性和节点间的相对运动性,引入路由距离稳定度量计算方法,在按需距离矢量协议的基础上增加路由距离稳定值作为选路依据,减少节点传输范围边缘节点参与路由的概率。仿真实验表明,距离稳定路由协议能够选择稳定性更高的路径,提高分组投递率、归一化路由开销及网络吞吐量等网络性能。2、分析现有协议传输范围边缘节点处理方法和近距离节点参与路由的必要性,提出一种传输范围优化改进路由协议AODV-MRR。为提高所选路径的稳定性,减少易断裂链路出现的概率,并降低路由协议对网络的开销,AODV-MRR根据接收信号功率、接收功率的阈值及变化,设定三种不同类型传播区域,分别为非转发区域、转发区域和选择转发区域。节点根据自身所处上跳节点的区域类型,选择相应的转发策略。AODV-MRR路由协议考虑处于无线传输边缘的邻节点与本地节点的相对移动性,提高所选路径的稳定性。仿真结果表明:AODV-MRR协议在提高路径稳定性的同时能够减少协议开销、减低控制包转发量,提高网络有效性。
李小帅[10](2019)在《支持高动态自组网的跨层路由协议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移动自组织网络中所有节点都具有对等性和无差异性,可以在不依赖固定基础设施的情况下迅速完成网络的构建和部署,具有较强的自愈能力和自适应能力,因而在军事和抢险救灾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由于移动自组织网络中的节点使用无线信道作为传输媒介,并且每个节点都能够以任意的速度和方向进行随机移动,导致网络拓扑结构变化迅速。如何在节点高速移动的情况下保证路由协议的可靠性,降低网络时延,提高分组的成功到达率,成为了移动自组织网络路由协议的研究重点。在现有的跨层路由协议中,虽然会将链路状态或分组投递率作为路由选择的依据,但路由设计中缺乏对链路状态的及时预测,只有当路由失效后才会进行路由的切换或修复,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网络的整体性能和服务质量,为了解决这些不足,本文提出了一种具有链路质量感知功能的跨层路由协议LQAR(Link Quality Aware Routing Protocol)。LQAR路由协议在时分多址的基础上,通过获取物理层的信干噪比和链路传输成功率来计算链路质量,并将节点的剩余容量和排队时延纳入了路由选择的度量标准中,同时对每个目的节点保存一条主路径和多条备份路径,不仅增强了路由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也实现了网络的负载均衡,减少了端到端时延。同时,本文利用链路质量的当前短期状态和过去长期状态提出了链路质量预测机制,根据链路质量的预测结果,可提前启动路由切换和路由局部修复,减少了高动态网络下的路由收敛时间。因为链路层的可靠性会直接影响网络层的性能,因此本文针对时分多址提出了时隙冲突和时隙干扰检测算法,通过链路层检测时隙表,若存在时隙冲突,则由链路层解决;若存在时隙干扰,则根据链路传输成功率判断是否需要进行路由切换或修复,此方法会更进一步提升协议在高动态网络拓扑中的适应性。最后,本文在OPNET仿真软件上对LQAR路由协议进行了实现与仿真。以分组投递率、网络时延和路由开销为性能对比指标,通过分别与AODV-CLMP路由协议和DSDV路由协议在不同节点移动速度下的仿真结果比较,可以看出本文设计的LQAR路由协议在网络拓扑高速变化的情况下,不仅能够保持较高的分组传输成功率,在网络时延和路由开销方面也相较其他两种路由协议有着明显提升。
二、Ad hoc网络的资源查找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Ad hoc网络的资源查找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自组织网络的无人机应急通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主要工作 |
1.3.1 研究内容 |
1.3.2 创新性工作 |
1.4 论文结构安排 |
第二章 相关技术概要 |
2.1 自组网技术概述 |
2.2 贪婪算法概述 |
2.3 SSM开发框架 |
2.3.1 Spring框架 |
2.3.2 Spring MVC框架 |
2.3.3 Mybatis框架 |
2.4 MQTT协议 |
2.5 Docker技术 |
2.6 数据库概述 |
2.6.1 Redis数据库 |
2.6.2 MySQL数据库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部署策略研究与需求分析 |
3.1 引言 |
3.2 系统场景 |
3.3 系统模型与问题建模 |
3.4 贪婪算法求解流程 |
3.5 系统总体需求分析 |
3.5.1 系统角色分析 |
3.5.2 系统用例分析 |
3.6 系统功能性需求分析 |
3.6.1 组网部署功能 |
3.6.2 注册登录功能 |
3.6.3 状态监控功能 |
3.6.4 视频传输功能 |
3.7 系统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自组织网络的无人机应急通信系统设计 |
4.1 系统整体框架设计 |
4.2 系统功能设计 |
4.2.1 组网部署模块 |
4.2.2 注册登录模块 |
4.2.3 状态监控模块 |
4.2.4 视频传输模块 |
4.3 服务器数据库设计 |
4.4 服务器与无人机消息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自组织网络的无人机应急通信系统实现 |
5.1 引言 |
5.2 系统环境 |
5.2.1 系统软件环境 |
5.2.2 系统硬件环境 |
5.3 MQTT服务器实现 |
5.4 系统功能实现 |
5.4.1 组网部署子系统 |
5.4.2 注册登录子系统 |
5.4.3 状态监控子系统 |
5.4.4 视频传输子系统 |
5.5 系统功能测试 |
5.5.1 组网部署测试 |
5.5.2 登录注册测试 |
5.5.3 状态监控测试 |
5.5.4 视频传输测试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2)无线自组网AODV路由协议的研究与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本文结构安排 |
第2章 无线自组网及路由技术 |
2.1 无线自组网 |
2.1.1 无线自组网的特点 |
2.1.2 无线自组网的体系结构 |
2.1.3 无线自组网的应用 |
2.2 无线自组网路由技术 |
2.2.1 路由协议设计要求 |
2.2.2 路由协议分类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三种经典路由协议性能对比分析 |
3.1 三种经典路由协议 |
3.1.1 DSDV路由协议 |
3.1.2 DSR路由协议 |
3.1.3 AODV路由协议 |
3.2 三种经典路由协议的对比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能量和拥塞改进的AODV路由协议 |
4.1 CE-AODV-H路由协议的思想 |
4.2 路由度量的设计 |
4.2.1 能量跳数 |
4.2.2 拥塞跳数 |
4.2.3 路径判断标准 |
4.3 CE-AODV-H路由协议分组格式 |
4.3.1 路由表格式 |
4.3.2 RREQ分组格式 |
4.3.3 RREP分组格式 |
4.4 CE-AODV-H路由协议的实现 |
4.4.1 路由发现 |
4.4.2 路由维护 |
4.5 CE-AODV-H路由协议的仿真与分析 |
4.5.1 NS2仿真过程 |
4.5.2 路由协议的添加 |
4.5.3 仿真场景及脚本执行 |
4.5.4 仿真结果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HELLO消息优化的AODV路由协议 |
5.1 路由维护的分析 |
5.2 H-AODV路由协议的提出 |
5.2.1 HELLO消息机制的改进 |
5.2.2 信号阈值的计算 |
5.3 H-AODV路由协议的实现 |
5.3.1 路由表的改进 |
5.3.2 维护流程 |
5.4 H-AODV路由协议的仿真测试 |
5.4.1 仿真参数设置 |
5.4.2 仿真结果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3)海上宽带无线自组网路由协议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典型海上无线通信系统 |
1.2.1 海上无线电通信系统 |
1.2.2 海上卫星通信系统 |
1.3 海上宽带无线网络发展现状 |
1.4 本文研究内容及安排 |
2 Ad Hoc网络路由协议的研究 |
2.1 Ad Hoc网络概述 |
2.1.1 Ad Hoc网络的特点 |
2.1.2 Ad Hoc网络的关键技术 |
2.2 路由协议的研究 |
2.3 经典路由协议 |
2.3.1 DSR路由协议 |
2.3.2 OLSR路由协议 |
2.3.3 AODV路由协议 |
2.4 路由协议的分析和仿真 |
2.4.1 路由协议对比分析 |
2.4.2 路由协议的仿真 |
2.5 AODV路由协议改进 |
2.6 小结 |
3 A-AODV路由协议软件设计 |
3.1 软件设计整体架构 |
3.2 路由表和位置表格的设计 |
3.3 A-AODV路由协议消息格式 |
3.3.1 路由请求RREQ |
3.3.2 路由应答RREP |
3.3.3 路由错误RERR |
3.4 路由模块程序设计 |
3.4.1 RREQ消息处理模块 |
3.4.2 RREP消息处理模块 |
3.4.3 RERR消息处理模块 |
3.4.4 MAC层上传数据处理模块 |
3.4.5 本机上层数据处理模块 |
3.5 辅助功能设计 |
3.5.1 多线程设计 |
3.5.2 定时器 |
3.5.3 缓冲区和消息标志位的设计 |
3.5.4 以太网通信设计 |
3.5.5 本地ARP表设计 |
3.6 小结 |
4 实现和实验验证 |
4.1 海上自组织网通信节点介绍 |
4.1.1 硬件平台介绍 |
4.1.2 软件编译环境 |
4.1.3 开发工作流程 |
4.2 实验环境搭建 |
4.3 路由协议软件功能验证 |
4.3.1 协议功能模块验证 |
4.3.2 多跳传输 |
4.3.3 包投递率 |
4.4 实验分析和结论 |
4.5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4)无线自组网安全多播路由协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无线自组网概述 |
1.1.1 无线自组网协议栈模型 |
1.1.2 无线自组网路由协议 |
1.1.3 无线自组网路由攻击 |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文章结构及研究内容 |
2 无线自组网安全多播路由协议研究 |
2.1 网络层多播路由协议研究 |
2.1.1 数据表项及维护 |
2.1.2 多播树的形成 |
2.1.3 多播树融合 |
2.2 信任管理机制的研究 |
2.2.1 信任的定义 |
2.2.2 信任的性质 |
2.2.3 信任模型 |
2.2.4 信任的分类及信任管理框架 |
2.3 安全多播路由协议存在的问题 |
2.4 本章小结 |
3 基于信任模型的树状安全多播路由设计 |
3.1 扩展BETA信任模型 |
3.1.1 直接信任度模型 |
3.1.2 间接信任度模型 |
3.1.3 路径信任度 |
3.1.4 节点信任度仿真 |
3.2 基于信任模型的多播路由设计 |
3.2.1 基于多播配置的多播算法 |
3.2.2 节点信任度的计算 |
3.2.3 邻居监控设计 |
3.2.4 信任度交互设计 |
3.2.5 数据链路恢复 |
3.3 本章小结 |
4 安全多播路由仿真分析 |
4.1 NS-2仿真分析 |
4.1.1 NS-2仿真平台介绍 |
4.1.2 NS-2仿真步骤 |
4.1.3 NS-2仿真评价指标 |
4.2 安全多播路由仿真结果分析 |
4.2.1 无恶意节点网络性能分析 |
4.2.2 信任度阈值选取分析 |
4.2.3 时间衰减因子选取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5 安全多播路由设计与实现 |
5.1 硬件平台简介 |
5.2 软件架构设计 |
5.3 软件模块实现 |
5.3.1 业务接口模块 |
5.3.2 层间交互模块 |
5.3.3 安全模块 |
5.3.4 多播组模块 |
5.3.5 路由模块 |
5.3.6 转发模块 |
5.4 测试与验证 |
5.4.1 测试方案 |
5.4.2 测试结果及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无线自组网规模化混合路由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无线自组网综述 |
1.1.1 概论 |
1.1.2 无线自组网的特点 |
1.1.3 无线自组网的体系结构 |
1.1.4 无线自组网常用路由协议 |
1.1.5 无线自组网应用场景 |
1.2 无线自组网混合路由协议的研究现状和意义 |
1.2.1 研究背景 |
1.2.2 发展现状 |
1.3 论文工作安排 |
2 混合路由协议工作原理 |
2.1 传统混合路由协议 |
2.1.1 概述 |
2.1.2 路由表 |
2.1.3 域内路由 |
2.1.4 域间路由 |
2.2 区域选择路由协议ZRP工作原理 |
2.2.1 ZRP的概述 |
2.2.2 ZRP的路由过程 |
2.2.3 维护和管理路由表 |
2.3 混合路由协议的不足之处 |
2.4 本章小结 |
3 ZRP_M路由协议设计 |
3.1 路由协议设计方案和目标 |
3.2 ZRP_M协议 |
3.2.1 ZRP_M协议新机制 |
3.2.2 ZRP_M路由表结构 |
3.2.3 ZRP_M协议路由信息结构 |
3.2.4 ZRP_M协议流程 |
3.3 ZRP_M协议性能分析与对比 |
3.3.1 域内网络开销分析 |
3.3.2 最佳区域半径 |
3.4 本章小结 |
4 基于NS2 平台的ZRP_M协议性能验证 |
4.1 NS2平台介绍 |
4.1.1 NS2平台介绍 |
4.1.2 操作流程 |
4.1.3 NS2中的相关工具介绍 |
4.1.4 NS2中添加ZRP协议 |
4.2 仿真分析 |
4.2.1 性能指标 |
4.2.2 仿真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5 基于ARM_LINUX平台的网络层功能设计与实现 |
5.1 ARM-LINUX平台介绍 |
5.2 网络层协议框架设计 |
5.3 网络层协议功能模块 |
5.3.1 代码合理规范标准 |
5.3.2 接口模块 |
5.3.3 传输模块 |
5.3.4 路由模块 |
5.3.5 资源模块 |
5.4 可工程化测试 |
5.4.1 网络环境 |
5.4.2 测试内容与结果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6)城市强震观测中低功耗组网技术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的来源 |
1.2 课题的意义及应用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本文研究内容安排及主要工作 |
第2章 AdHoc网络及其典型协议研究 |
2.1 AdHoc网络的特点 |
2.2 AdHoc网络的拓扑结构 |
2.3 AdHoc网络典型路由协议 |
2.4 AdHoc网络的应用 |
2.5 AODV协议概述 |
2.5.1 AODV路由协议的路由表 |
2.5.2 AODV路由协议的报文格式 |
2.5.3 AODV路由发现过程 |
2.5.4 AODV路由修复过程 |
2.5.5 AODV路由协议的不足 |
2.6 MAC协议概述 |
2.6.1 MAC协议分类 |
2.6.2 MAC协议性能指标 |
2.6.3 IEEE802.11协议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地震环境下的组网协议设计 |
3.1 AODV协议中主要函数功能 |
3.1.1 路由请求处理流程 |
3.1.2 路由应答处理流程 |
3.1.3 路由错误处理流程 |
3.2 AODV路由协议的改进 |
3.3 MAC协议的设计 |
3.3.1 载波侦听机制 |
3.3.2 二进制退避算法 |
3.3.3 设计方案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地震数据采集与传输系统的实现 |
4.1 系统整体结构搭建 |
4.2 数据采集模块的设计与调试 |
4.3 电池及电源管理模块的设计与调试 |
4.4 无线通信模块的设计与调试 |
4.4.1 LORA模块配置 |
4.4.2 地震数据传输流程 |
4.5 系统实现结果 |
4.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7)渔用Ad hoc分簇跨层协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对照表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1.4 研究结构安排 |
第二章 Adhoc网络 |
2.1 Adhoc网络基本内容概述 |
2.1.1 Adhoc网络的定义 |
2.1.2 Adhoc网络的体系结构 |
2.2 Ad hoc网络MAC协议概述 |
2.2.1 MAC层的功能和关键问题 |
2.2.2 经典的MAC协议 |
2.3 Adhoc网络路由协议概述 |
2.3.1 路由协议的分类 |
2.3.2 经典的路由协议 |
2.3.3 分簇算法 |
2.4 NS-2仿真平台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蜂窝分簇的跨层协议设计 |
3.1 分簇算法和簇首竞选 |
3.1.1 分簇算法 |
3.1.2 邻居发现和簇首竞选 |
3.2 路由算法设计 |
3.2.1 路由寻找 |
3.2.2 路由建立 |
3.3 算法仿真与分析 |
3.3.1 仿真内容 |
3.3.2 仿真结果和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自适应通信半径的分簇跨层协议 |
4.1 不同密度下通信半径大小的确定 |
4.2 邻居节点密度的感知 |
4.3 路由的发现与建立 |
4.4 仿真与分析 |
4.4.1 仿真参数 |
4.4.2 仿真结果与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Adhoc网络实现技术 |
5.1 Adhoc技术实现整体架构 |
5.1.1 硬件平台 |
5.1.2 软件环境 |
5.2 软件方案 |
5.3 测试结果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内容总结 |
6.2 研究工作后续方向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自组网通信终端硬件研制及改善传输性能的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构 |
第二章 Ad-hoc通信终端硬件调试与设计改造 |
2.1 Ad-hoc V2.0研究背景 |
2.2 Ad-hoc V2.0设计简介 |
2.3 Ad-hoc V2.0终端问题概述 |
2.4 Ad-hoc V2.0调试 |
2.4.1 显示模块调试 |
2.4.2 定位模块调试 |
2.4.3 PPS调试 |
2.4.4 磁力传感器调试 |
2.4.5 音频模块调试 |
2.4.6 射频模块调试 |
2.4.7 3G模块调试 |
2.4.8 重力传感器调试 |
2.5 Ad-hoc V2.1设计及小批量制作 |
2.5.1 Ad-hoc V2.1设计 |
2.5.2 Ad-hoc V2.1小批量制作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Ad-hoc通信终端多跳传输的研究与实现 |
3.1 无线Ad-hoc路由协议研究概述 |
3.2 多跳传输的先前工作 |
3.2.1 融入AODV协议 |
3.2.2 应用层实现多跳 |
3.3 BATMAN adv路由协议 |
3.3.1 BATMAN adv简介 |
3.3.2 BATMAN adv数据包格式 |
3.3.3 BATMAN adv网络接口 |
3.3.4 BATMAN adv协议算法 |
3.4 BATMAN adv编译 |
3.5 BATMAN adv实验 |
3.5.1 BATMAN adv配置 |
3.5.2 BATMAN adv路由切换实验 |
3.5.3 BATMAN adv多跳传输实验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CSMA/SOTDMA信道接入及自适应切换机制 |
4.1 无线Ad-hoc网络MAC协议研究概述 |
4.2 Ad-hoc V2.1终端MAC协议选择 |
4.3 Ad-hoc V2.1信道接入自适应切换机制 |
4.4 Ad-hoc V2.1信道接入切换实现策略 |
4.5 Ad-hoc V2.1终端SOTDMA与CSMA/CA比较实验 |
4.5.1 单节点满载实验 |
4.5.2 多节点固定数据流实验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工作总结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PPS驱动实验代码 |
附录2 BATMAN adv实验配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工作及成果 |
(9)移动自组网中链路稳定的路由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移动自组网络路由协议概述 |
1.2.1 移动自组织网络特点 |
1.2.2 移动自组织网络路由协议分类 |
1.3 移动自组网路由协议研究现状 |
1.3.1 位置辅助的路由协议研究现状 |
1.3.2 路由稳定协议研究现状 |
1.4 本文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本文内容安排 |
第二章 移动自组网络路由算法 |
2.1 引言 |
2.2 AODV协议概述 |
2.2.1 AODV协议参数 |
2.2.2 AODV协议的路由发现过程 |
2.2.3 AODV协议的路由维护 |
2.3 AODV协议性能分析 |
2.4 现有路由发现改进算法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移动自组网中基于节点间距离稳定的路由协议DSRP |
3.1 引言 |
3.2 距离稳定路由协议模型 |
3.2.1 距离稳定值设定 |
3.2.2 路由策略 |
3.2.3 路由流程 |
3.2.4 路由模型分析 |
3.3 仿真结果及分析 |
3.3.1 节点移动速度对网络性能的影响 |
3.3.2 节点数目对网络性能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移动自组网中一种传输范围优化改进路由协议AODV-MRR |
4.1 引言 |
4.2 传输范围优化设计 |
4.2.1 传输范围设定 |
4.2.2 边缘节点决策方法 |
4.2.3 路由协议流程 |
4.3 仿真结果与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术语表 |
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和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10)支持高动态自组网的跨层路由协议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对照表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移动Ad Hoc网络概述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研究问题和意义 |
1.4 本文内容和安排 |
第二章 移动Ad Hoc网络的路由协议 |
2.1 路由协议分类 |
2.1.1 表驱动路由协议 |
2.1.2 按需路由协议 |
2.1.3 混合式路由协议 |
2.2 跨层设计技术 |
2.2.1 跨层设计的概念 |
2.2.2 跨层设计的方法 |
2.2.3 典型的跨层路由协议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LQAR路由协议的跨层设计 |
3.1 问题描述与分析 |
3.2 LQAR协议跨层参数计算 |
3.2.1 排队时延统计 |
3.2.2 链路质量的计算和预测 |
3.2.3 路由权重 |
3.3 LQAR协议算法设计 |
3.3.1 MAC层时隙冲突和时隙干扰检测 |
3.3.2 路由建立过程 |
3.3.3 路由维护过程 |
3.4 路由协议中的数据结构 |
3.4.1 路由表结构 |
3.4.2 报文结构 |
3.5 跨层优化性能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LQAR路由协议的仿真与分析 |
4.1 场景1及参数设置 |
4.2 场景1仿真结果分析 |
4.2.1 分组投递率 |
4.2.2 网络时延 |
4.2.3 路由开销 |
4.3 场景2及参数设置 |
4.4 场景2仿真结果分析 |
4.4.1 分组投递率 |
4.4.2 网络时延 |
4.4.3 路由开销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研究总结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Ad hoc网络的资源查找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自组织网络的无人机应急通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肖鹏举.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2]无线自组网AODV路由协议的研究与优化[D]. 宋树丽. 河北科技大学, 2020(07)
- [3]海上宽带无线自组网路由协议的研究与实现[D]. 彭殊龙.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1)
- [4]无线自组网安全多播路由协议研究[D]. 倪佳.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5]无线自组网规模化混合路由关键技术研究[D]. 杨凯.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6]城市强震观测中低功耗组网技术研究与实现[D]. 刘立东.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1)
- [7]渔用Ad hoc分簇跨层协议研究[D]. 王龙超.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5)
- [8]自组网通信终端硬件研制及改善传输性能的技术研究[D]. 程科. 合肥工业大学, 2020(02)
- [9]移动自组网中链路稳定的路由算法研究[D]. 栗晨亮. 天津理工大学, 2020(06)
- [10]支持高动态自组网的跨层路由协议研究与实现[D]. 李小帅.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9(02)
标签:通信论文; 链路状态路由协议论文; 自组织网络论文; 网络传输协议论文; 动态路由协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