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波材料的开发与应用

吸波材料的开发与应用

一、吸波材料的发展及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徐冬梅[1](2021)在《锰基与铜基半导体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电磁波吸收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各种大型电子设备的广泛应用以及各种通讯设备的发展,电磁辐射、电磁干扰越来越严重。电磁波吸收材料可将电磁能量转化为热能而使其耗散,是解决电磁污染的有效途径。此外,在军事领域,吸波材料作为“隐身”技术的材料基础,在对抗侦察系统的探测等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探索轻质、高效的吸波材料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相比于传统的磁性材料,半导体材料成本低、易制备、介电常数小、电导率适中、稳定性好,可产生介电损耗,因而被逐渐应用到电磁波吸收领域。然而单一的半导体介电材料也存在衰减能力不足、阻抗匹配难以调节等问题,使其表现出的吸收性能并不理想。为解决以上问题,本文以MnO、Cu9S5半导体材料为研究对象,通过将其与磁性材料、碳材料复合,并对复合材料的组分含量进行调节,进一步调控其电磁参数,优化阻抗匹配与衰减能力,最终实现半导体复合材料在吸收强度、吸收带宽、匹配厚度上的改善,并在此基础上对电磁波损耗机理进行了探讨。主要内容如下:(1)采用氢气还原MnCo双金属氧化物的方法得到了三维多孔MnO/Co复合材料。此方法实现了纳米级介电材料MnO和磁性Co颗粒的均匀复合,磁性材料的引入使复合材料的损耗能力显着提升,MnO颗粒的存在抑制了纯Co材料介电常数过大的现象,进而改善复合材料的阻抗匹配。通过调节两组分的相对含量,探讨了介电组分MnO和磁性金属Co对电磁参数及吸波性能的影响机制。MnO/Co复合材料表现出了优于单一 MnO和Co材料的吸波性能:在匹配厚度为2.3 mm,频率为10.9 GHz时,最佳反射损失值达-64.2 dB;匹配厚度为2.1 mm时,有效吸收带宽达6.0 GHz。MnO与磁性钴颗粒的协同配合有效地促进了材料对电磁波的损耗。(2)考虑到碳材料的强电导损耗、轻质以及易制备等特点,采用吡咯碳还原MnO2制备了一维核壳MnO@氮掺杂碳复合材料。通过控制吡咯用量,实现了碳层厚度及碳含量可调。电导率测试结果表明随碳含量增加,复合材料的电导率显着提升,从而使电导损耗增强。并且碳的包覆也带来更多的极化损耗,进一步实现复合材料整体损耗能力的提升。当碳含量为30.2 wt.%时,MnO@氮掺杂碳复合材料表现出最佳的吸收性能:匹配厚度为2.4mm,频率为13.3 GHz时,最佳反射损失值达-62.8 dB;在2.5 mm时,有效带宽达5.4 GHz。电磁仿真模拟结果表明,核壳结构的形成有利于在界面处形成电荷聚集,进而促进更多界面极化的产生。本研究探讨了高电导损耗的碳材料对MnO介电损耗能力的调控机制,并对极化行为的产生提出了合理的解释,为制备轻质核壳结构吸波材料提供了思路。(3)多相异质结构的形成有助于界面极化的产生,并且磁性与介电损耗材料的复合能有效平衡磁导率与介电常数,实现良好的阻抗匹配。结合以上两个实验,采用吡咯碳还原MnCo双金属氧化物的方法制备了三维花状MnO/Co@C复合材料。高磁损耗的Co、高电导损耗碳层的引入、以及多重异质界面的形成,使复合材料同时获得了高磁损耗与介电损耗能力。通过调控Co与MnO的比例,进一步调节了材料的电磁参数,优化了阻抗匹配。在磁性Co颗粒以及MnO、碳介电成分的协同作用下,复合材料在更宽的频率范围内实现了强吸收,并取得了优异的低频吸收性能,在4~12 GHz频率范围内最佳吸收均小于-20 dB。当厚度为2.4 mm时,最小RL达-55.3 dB;在2.6 mm时,有效带宽达4.6 GHz,覆盖了整个X波段。(4)通过金属有机骨架(MOFs)材料衍生制备金属硫化物/碳复合材料为构建高效吸波材料提供了新的可能。本实验以HKUST-1为前驱体,通过后续的高温碳化和硫化处理制备了八面体Cu9S5/C复合材料。Cu9S5纳米颗粒均匀地镶嵌在八面体碳骨架的表面和内部。电磁参数测试表明,硫化物半导体Cu9S5和碳均可提供电导损耗和极化损耗。电场模拟结果表明,两组分的结合为界面极化提供了更多的位点。通过控制复合材料中Cu9S5与碳的相对含量,实现了阻抗匹配与衰减能力的平衡。Cu9S5/C复合材料的高损耗能力使其在45 wt.%的低填充量下获得了优异的吸波性能。匹配厚度为1.3 mm时取得最佳反射损耗-62.3 dB,1.6 mm时有效吸收带宽达4.7 GHz;在3.5~18 GHz的宽频率范围内,反射损耗值均能达到-20 dB以下。本实验为通过MOFs衍生制备硫化物/碳复合电磁波吸收材料提供了思路。

叶利君[2](2020)在《羰基铁及其石墨烯复合吸波材料表面改性与抗腐蚀性能研究》文中提出电磁吸波材料的研究随现代科技的进步而迅速发展,不管是民用领域还是军事领域,其相关技术都得到了非常广泛地使用。民用领域中它可以促进移动通信的研究和大规模使用,军事领域中它可以完善隐身技术的发展和武器装备的实际应用。但是传统的“薄、宽、轻、强”已经不能完全满足日新月异的环境对吸波材料的要求,研制兼具良好吸波性能和抗腐蚀性的吸波材料在各个领域都备受重视。羰基铁是目前最为常用的磁性吸波材料之一,具有较大的磁损耗角、较高的饱和磁化强度和居里温度,特别是片状羰基铁,由于其高介电以及高磁导率的特性,有助于突破Snoek限制。此外,通过形貌和颗粒尺寸的控制以及表面改性可以方便的对羰基铁进行介电调控。作为一种具备良好化学稳定性和阻隔特性的二维材料,石墨烯拥有非常优异的电磁特性,因此它高频地出现在现代吸波领域的研究和应用中。本文对羰基铁/石墨烯复合材料制备及抗腐蚀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工作,首先对球磨得到羰基铁及其掺杂氧化石墨烯(GO)和还原氧化石墨烯(r GO)的复合吸波材料进行高温发蓝处理,研究发蓝处理对羰基铁及其与石墨烯复合吸波材料的抗腐蚀及吸波性能的影响。其次,开展复合偶联剂对羰基铁表面改性工作的研究,通过复合偶联剂表面改性达到对羰基铁进行介电调控的目的,本文开展的研究内容和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高能球磨制备得到片状羰基铁(CIP),然后在140℃下对得到的CIP进行高温发蓝表面处理,最后按照国标GB/T2423.18-2000,用5%Nacl溶液里对发蓝前后CIP进行12h、24h、48h的静态腐蚀实验,通过电化学工作站测量发蓝前后样品的极化曲线,结果显示发蓝处理有效地提高了CIP的抗腐蚀性能。SEM、XRD谱和Raman谱都表明发蓝处理在不影响CIP微观结构的前提下,成功在样品表面形成氧化物Fe34,提高了CIP的抗腐蚀性能,在Na Cl腐蚀介质中达到了保护CIP的目的。并且发蓝处理可以明显缓解腐蚀环境给电磁参量带来的不利影响,同时降低了介电常数,改善了阻抗匹配。(2)在CIP原料中分别掺杂GO和r GO,采用与上述高能球磨相同的方法制备得到CIP/GO和CIP/r GO复合吸波材料,对获得的CIP/GO与CIP/r GO复合吸波材料进行发蓝处理,最后采用上述相同的方法(5%Nacl溶液)对发蓝前后样品进行静态腐蚀研究,通过电化学工作站测量发蓝前后CIP复合吸波的极化曲线,结果显示发蓝处理有效地提高了CIP复合吸波材料的抗腐蚀性能。SEM、XRD谱和Raman谱都表明球磨掺杂后复合吸波材料的微观形貌仍呈片状结构,且发蓝处理成功在样品表面形成氧化物Fe34,有效地提高了CIP/GO与CIP/r GO复合吸波材料的抗腐蚀性能,同样在腐蚀介质中起到了保护CIP复合吸波材料的作用。发蓝处理可以明显缓解腐蚀环境给电磁参量带来的不利影响,在提高复合吸波材料抗腐蚀性能的同时,还达到了提高其吸波性能的目的。(3)采用三种偶联剂(硬脂酸钙+钛酸酯+KH-560)对羰基铁进行单元及多元偶联剂表面改性研究,分析对比单元偶联剂及多元偶联剂表面改性后的羰基铁吸波材料的结构和吸波性能。结果表明,复合偶联剂改性后的羰基铁呈现出颗粒尺寸大小和分布都更加均匀的片状结构,XRD谱和RAMAN谱表明复合偶联剂改性并没有对羰基铁的物相及结构造成明显影响。静磁性能结果显示,使用复合偶联剂表面改性的羰基铁样品,其饱和磁化强度(Ms)增大,矫顽力(Hc)不变。根据传输线理论计算吸收材料的反射损耗,在厚度为2mm时,由三元偶联剂复合表面改性的CIP,在2GHz附近RL峰值达到-15d B,当RL<-10 d B时,有效吸收带宽为1GHz(1.6-2.6 GHz)并且吸波材料的磁损耗角,尤其是高频下的磁损耗角,随着复合偶联剂的加入得到了显着的提高。

任芬[3](2020)在《Fe3Si@SiO2复合吸波剂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种类繁多的电子设备层出不穷。它是一把双刃剑,给人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电磁辐射危害。微波吸收材料在抗电磁辐射、电磁兼容以及军事雷达隐身等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而成为先进功能材料的重要研究对象之一。近年来,随着微波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吸波材料提出了“薄、轻、宽、强”等方面的性能要求。其中,磁性金属材料在电磁波吸收等诸多领域显示出了优异的性能。在本硕士论文中,先从理论上对所研究的磁性材料进行第一性原理计算,然后根据计算结果预测并设计相关实验方案,进而对该磁性复合材料的制备和吸波性能展开研究,具体内容如下:(1)理论上利用第一性原理对常用的三种磁性材料(α-Fe、FeSiAl和Fe3Si)的电子结构、磁性以及介电性能进行计算。从电子层面研究它们的磁性以及介电性能的变化。结果表明:三种材料都是属于金属磁性自旋体系,而且磁性主要来自于Fe的3d态电子。其中,Fe3Si的总磁矩最大(19.92);Fe3Si的形成热(35)H和结合能(35)E介于α-Fe和FeSiAl之间,它的值分别为-2.4519eV和8.8386 eV;相对于α-Fe和FeSiAl合金而言,Fe3Si合金的介电常数虚部最大,因此采用Fe3Si合金作为包覆结构的内核材料。(2)基于选择的Fe3Si合金内核材料以及SiO2包覆层材料,通过对两种材料进行晶体结构设计,得到稳定的理想包覆模型。用同样的计算方法对Fe3Si@SiO2结构模型的电子结构、磁性以及介电性能进行计算。计算结果表明:结构优化后,Fe3Si@SiO2包覆结构模型发生变形,Fe3Si内核的Fe-Fe平均键长由2.825减小到2.209,Fe-Si平均键长由2.447减小到2.400。SiO2包覆层的(Si-O)1平均键长由1.601增大到1.771,(Si-O)2平均键长由1.608增大到1.726。这主要是因为SiO2包覆层与Fe3Si内核原子在优化过程中发生了强烈的相互作用。;相比于未包覆Fe3Si,SiO2包覆Fe3Si后仍是一个金属磁性自旋体系;费米能级发生右移,与态密度曲线相交于其两峰之间的最低点,说明包覆模型结构稳定;Fe(A,C)原子的态密度减小(1.5→1.3),Fe(B)和Si原子的态密度增大(0.5→1,0.4→0.5),但整体来说态密度是增大的,根据波尔兹曼方程,说明电阻率增大,介电常数降低;相比于未包覆,包覆后的初始介电常数实部和虚部分别降低了40和20左右,且在整个能量范围内,包覆后的介电常数虚部都小于包覆前,说明SiO2包覆Fe3Si后降低了复合材料的介电常数。(3)实验上采用机械合金化和真空退火制备了Fe3Si磁性颗粒,再利用溶胶-凝胶法成功制备了Fe3Si@SiO2复合颗粒,分别改变TEOS、氨水和乙醇的含量,研究包覆前后以及参数含量对Fe3Si@SiO2复合颗粒微观结构、形貌、电磁特性以及吸波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1)当TEOS含量为6 ml(a-3)时,此时Fe3Si@SiO2复合颗粒质量最好,此时试样的最小反射损耗在8.55 GHz处达到-52.19 dB(吸波体厚度为d=3 mm),同时,反射损耗在4.95 GHz处达也到-51.35 dB(吸波体厚度为d=4 mm),说明在这两个厚度下的反射损耗都较小;2)当氨水含量为8 ml(b-3)以及厚度为d=4 mm时,此时的最小反射损耗在5.13GHz达到-34.64 dB;3)当乙醇含量为160 ml(c-3)以及厚度d=3 mm时,反射损耗最小值在7.65 GHz处达到-36.45 dB。综上所述,通过比较最小反射损耗,吸波性能最佳的参数含量分别是TEOS为6 ml,氨水含量为8 ml,乙醇含量为160 ml。

赵坤[4](2020)在《PPy/BaFe12-xMxO19(M=Al、Ce、Gd)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电子工业的发展也极其迅速,各种电子设备的使用逐渐增多,电磁波的污染也就越来越严重。几乎每个人的生活都离不开手机、电脑的使用,电磁波对每个人的身体健康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我们需要研究出有效的吸波材料来减少电磁波产生的危害。本文主要采用水热法来制备掺杂不同种类和不同比例离子的BaFe12-xMxO19(M=Al、Ce、Gd)样品。并对上述样品进行聚吡咯包覆。通过对样品的XRD、IR、SEM、VSM、VAN的表征及性能测定,分析掺杂不同种类离子、不同掺杂量和聚吡咯包覆对BaFe12-xMxO19样品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热法制备的BaFe12-xMxO19(M=Al、Ce、Gd)以及它们的聚吡咯包覆样品,微观形貌均为六边形片状结构。掺杂不同离子和不同比例改变了样品的磁性和吸波性能。BaFe12-xAlxO19系列样品中,BaFe7Al5O19的Ms和Mr最大,分别为18.76 emu/g和7.74 emu/g,BaFe9Al3O19的Hc最大为862.25Oe;BaFe9Al3O19的α值为0.092mm-1,介电损耗为0.211,磁损耗为0.22;包覆后样品磁性变小,吸波性能变大,PPy/BaFe2Al10O19的α值可达到1.235mm-1,介电损耗为1.099,磁损耗为1.191;BaFe12-xCexO19系列样品中,最大Ms和Mr可达到19.02 emu/g和7.43emu/g,BaFe11.6Ce0.4O19的Hc最大,为862.25Oe;包覆后磁性变小,吸波性能有所提高,PPy/BaFe11.2Ce0.8O19的α值可达到1.179mm-1,介电损耗为1.382,磁损耗为1.090;BaFe12-xGdxO19系列样品中,BaFe11.2Gd0.8O19的Ms和Mr最大,可达到32.45emu/g和14.16emu/g,BaFe11.8Gd0.2O19的Hc最大为1043.25Oe;包覆后磁性变小,吸波性能变大,PPy/BaFe11GdO19的α值可达到1.207,介电损耗和磁损耗分别为1.121和11.126。通过比较可知,掺杂Al3+、Ce3+的钡铁氧体Ms和Mr下降,但掺杂Gd3+的样品Ms和Mr增大,Hc无规则变化。三种离子的掺杂都使吸波性能变好。聚吡咯包覆后样品磁性降低,但介电损耗、磁损耗和α值比包覆前大,吸波效果变好。

黄灵玺[5](2020)在《亚波长仿生序构吸波材料设计及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频率在2-18 GHz范围内的微波由于可在大气环境下远距离传输,因此被通信、雷达探测等领域广泛应用。这为人类活动提供了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方面,5G通信技术的普及为人类带来了更高的微波传输效率,但由于有限的电子器件抗干扰能力,会导致严重的电磁波污染和电磁干涉问题;另一方面,微波雷达已经被各国广泛应用而成为了普遍存在的反隐身技术,现有武器装备如何实现微波隐身以避免雷达探测,也成为了关乎国家安全的重要问题。因此,世界各国的研究人员纷纷致力于研究新型吸波材料,希望对微波实现有效吸收来解决上述问题。但吸波材料的具体应用形式,如吸波贴片或隐身涂层等,均需要材料在实现宽带吸收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厚度,而降低到一定程度后会使材料的厚度远小于工作波长,即达到深亚波长厚度,在这种情况下材料的吸波性能会受到Plank-Rozanov极限的限制,导致很难实现宽带吸收,因此如何在深亚波长厚度下提高吸波性能成为了吸波材料性能突破的关键因素。同时吸波材料的应用环境也要求其实现功能集成化,如多频段及多功能适应性,这也成为了制约吸波材料应用的问题。在此背景下,本文以仿生学设计为突破口,将吸波材料与生物模型结合,借助自然界生物亿万年进化而趋于完美的优势,提取自然界具有电磁波吸收作用的生物模型,将吸波材料制备成仿生基元并进行序构排列,并将仿生基元设计为亚波长尺度,即基元特征尺寸与工作波长相当或更小,这种尺度特征被证明具有很好的电磁波抗反射作用,因此适合借鉴到吸波材料中。本文通过上述设计以突破传统吸波材料的性能局限,使材料在深亚波长厚度下具有宽频吸收性能,并揭示仿生材料实现宽带吸波的微观机理,同时具有多频段及多功能适应性。具体取得的研究成果如下:首先借鉴了蝴蝶翅膀栅形结构,将铁硅合金条带按栅形排列在羰基铁/聚氨酯基体中,调节条带取向及间距实现共振频率动态调谐及增强吸收。在1.25 mm厚度下,可调谐的有效吸收带宽(反射损耗RL ≤-10 dB)可覆盖10.2-18 GHz频率范围,吸收峰值从-38.43 dB增强为-66.90 dB,并通过模拟结果验证了条带和基体的耦合作用。但上述栅形序构在提高吸收带宽方面性能并不明显,为了实现深亚波长厚度下宽带吸收,进一步受蛾眼微结构启发制备了多级蛾眼仿生序构材料。其在1 mm厚度下将有效吸收带宽(RL≤-10 dB)从0提高到8.04-17.88 GHz,因此突破了传统吸波材料的Plank-Rozanov极限;结合代数拓扑中的Poincare-Brouwer定理说明仿生基元存在电流零点可提高吸收性能,并采用仿真结果进行了证明。在证明仿生序构材料具有宽带吸收性能之后,为实现序构材料吸波性能的进一步提高,根据金龟子手性序构材料的旋转极化原理,通过构造基元螺旋排列来增强吸收及拓展带宽。将非本征手性序构设计为右手螺旋(扭转角15°)本征手性后,高频下吸收峰从-26.36 dB增强到-48.83 dB,有效带宽(RL≤-10 dB)从13.14-15.96 GHz扩展到12.96-18 GHz,在轻质(面密度1.45 kg/m2)的情况下,吸收率超过80%的带宽(RL≤-7 dB)覆盖了整个4-18 GHz频率范围。通过相位延迟和仿真模型分析验证了这一机制,并且采用铁基合金制备功能基元,增加了序构材料设计的自由度。最后,为实现2-18 GHz全频段有效吸收,提取红珠凤蝶翅膀表面的多孔结构模型,设计制备了仿生多孔序构吸波材料。相比于未进行仿生的普通吸波材料,使大于90%的有效吸收带宽(RL≤-10 dB)从0拓宽到2-18 GHz全频段吸收,且吸收峰从-8.90 dB增强到-58.49 dB。通过测量材料吸收电磁波的相位延迟及进行电磁仿真,对吸波材料的机理进行了分析。本研究通过将仿生学研究范式引入到吸波材料设计中,实现了深亚波长厚度下的宽带吸收,为完善序构吸波材料理论提供了基础。并且,上述仿生序构材料通过基元排列及基体的材质选择,实现了柔性、抗冲击、耐腐蚀、以及多频段适应性等功能,展示了这种序构形式的应用优势。

宗翰文[6](2020)在《CoFe2O4基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被人们广泛的应用,电磁波污染问题成为了当今社会中人类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重大问题。另一方面,由于科学技术的空前发展及世界人口的急剧膨胀,能源枯竭更是成为了全人类不得不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因此,开发和利用能够吸收电磁波的材料以及清洁环保的储能材料成为了现如今亟待研究的项目。CoFe2O4作为一种典型的尖晶石型铁氧体,其由于具有居里温度较高、饱和磁化强度较强、磁致伸缩系数较大、化学及物理稳定性较好、耐腐蚀性及耐磨损性较强等优点,被广泛地应用于各个领域,如:电磁波吸收领域、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领域、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领域、低损耗磁芯材料领域、磁性静态波器件领域等。本文通过使用熔盐法、水热法及一种简单的一步腐蚀法制备了MoS2/CoFe2O4复合材料,Fe3O4/CoFe2O4复合材料和rGO/CoFe2O4纳米棒复合材料。并通过一系列测试,对以上复合材料的微观形貌、内部结构、电磁波吸收性能以及电化学性能进行了分析与研究,研究内容分为四个部分,具体研究内容如下所示:(1)MoS2/CoFe2O4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吸波性能研究以熔盐法制备的块状的CoFe2O4粉体为前驱体,通过水热法成功地制备出了 MoS2/CoFe2O4复合材料。物相和微观结构测试表明:得到的MoS2/CoFe2O4复合材料的物相并不会因为CoFe2O4的添加量不同而有变化。在比表面积方面,由于复合材料的形貌相较于CoFe2O4形貌的改变,使得复合材料的比表面积有所提高。吸波性能测试表明:MoS2/CoFe2O4复合材料在2~18 GHz频段范围内,当匹配厚度为2.7mm时,吸收峰在频率为11 GHz处,反射损耗最强,为-59.9 dB。(2)Fe3O4/CoFe2O4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吸波性能研究以熔盐法制备的块状CoFe2O4粉体和水热法制备的Fe3O4微球为前驱体,通过简单的腐蚀工艺制备出了 Fe3O4/CoFe2O4复合材料。吸波测试结果表明:Fe3O4/CoFe2O4复合材料在2~18 GHz频段范围内,当匹配厚度为为11 mm时,吸收峰在频率为16.9 GHz处,Fe3O4/CoFe2O4复合材料的反射损耗达到最大,最大反射损耗为-24.3 dB。(3)rGO/CoFe2O4纳米棒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吸波性能研究以改良的Hummers法制备的GO和熔盐法制备的块状CoFe2O4粉体为前驱体,通过一步腐蚀法制备了 rGO/CoFe2O4纳米棒复合材料,并对其微观形貌,结构组成以及微波吸收性能进行了表征和研究。吸波测试结果表明:与纯CoFe2O4粉体和CoFe2O4纳米棒相比,所制备的rGO/CoFe2O4纳米棒复合材料具有优异的微波吸收性能。该复合材料在2~18 GHz频段范围内,当匹配厚度为1.4 mm时,吸收峰在频率为16.9 GHz处,反射损耗达到最大,最大反射损耗为-56.4 dB。(4)rGO/CoFe2O4纳米棒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以改良的Hummers法制备的GO以及熔盐法制备的块状CoFe2O4粉体为前驱体,通过一步腐蚀法制备了 rGO/CoFe2O4纳米棒复合材料,并对其微观形貌,结构组成以及电化学性能进行了表征和研究。结果表明:rGO/CoFe2O4纳米棒复合材料当rGO添加量为60 mg时,在1 A·g-1电流密度下的比容量为346.1 F·g-1。相较于纯CoFe2O4的电化学性能有了明显的提高,这表明其具有较好的电化学性能。

杨汶童[7](2020)在《导电聚苯胺修饰碳复合吸波材料的制备及应用探索》文中认为碳质类材料凭借其结构可设计性强、质轻、介电性能良好、化学稳定性好等优势成为电磁吸波领域的研究热点。然而,纯碳质类材料因拥有良好的导电性能使其阻抗匹配性能较差,从而无法发挥其损耗能力,对电磁波实现高效衰减。近来,电磁波吸收理论和材料制备方法的发展表明合适的材料组分及结构设计有利于改善纯碳材料的阻抗匹配特性和电磁波衰减能力。然而,通过组成成分和结构设计提高材料的吸波性能仍是极具挑战的任务,且其对吸波性能的影响和作用机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对此,本文提出采用去模板法和高温热处理工艺制备碳基材料,通过工艺调整实现对材料成分组成调控,以获得具有良好阻抗匹配以及强损耗能力的碳基吸波材料;同时通过引入结构可设计的导电高分子材料,构筑具有特殊微结构的碳基复合吸波材料,深入探究材料组成、形貌结构对其吸波性能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最终将碳基复合吸波材料作为功能剂,与树脂复合获得吸波功能涂料并探索其应用。具体研究内容如下:首先,以原硅酸四乙酯、间苯二酚以及甲醛为原料,采用水热、刻蚀以及高温热处理工艺制备了具有蘑菇菌盖状结构的碳材料(Mushroom cap carbon,MRC-C)。通过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比表面积分析仪、拉曼光谱仪、傅里叶红外光谱仪以及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等表征方法对材料进行多维度分析,探讨了热处理温度对材料成分组成及形貌结构的影响。利用矢量网络分析仪对材料的电磁参数进行测试,探究材料组成及形貌结构变化对其吸波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试样呈现明显的蘑菇菌盖状形貌特征,且随热处理温度的提高,MRC-C试样的比表面积、石墨化程度及碳和氮元素在体系中的含量均得到提高;当热处理温度为900℃时,制备的MRC-C试样显示优异的吸波性能。在2-18 GHz范围内,样品厚度为1.6 mm时,其在14.86 GHz处的最小反射损耗值达-42.40 dB,有效吸波频宽(反射损耗值小于-10 dB)为12.98 GHz~17.30GHz。其次,为进一步提高纯碳材料阻抗匹配特性,强化吸波材料的极化效应,提高对电磁波的损耗能力。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原位聚合法在MRC-C材料表面引入导电聚苯胺(PANI)纳米阵列组分,制备获得MRC-C@PANI复合吸波材料。研究对MRC-C@PANI复合吸波材料的形貌、结构以及电磁参数进行表征和测试分析,并探讨了 MRC-C@PANI复合吸波材料的吸波机理。结果表明:通过原位聚合法在MRC-C材料表面引入聚苯胺纳米阵列并未对碳材料结构造产生影响;同时,聚苯胺纳米阵列的引入能有效调节MRC-C材料的电磁参数,进而使MRC-C@PANI复合吸波材料的阻抗匹配得到有效改善,最终实现其吸波性能的提升。在2-18 GHz范围内,厚度为2.4 mm时,MRC-C@PANI复合吸波材料在频率为9.58 GHz处的最小反射损耗值可达-43.1 dB,对应有效吸收频宽为8.52 GHz~11.44 GHz。最后,研究提出以MRC-C@PANI复合吸波材料为吸波功能剂,水性环氧树脂涂料为基体,通过物理机械复合制备水性环氧树脂基功能复合吸波涂料,并利用浸渍法与强芯毡复合制成吸波毡(microwave absorption felt,MAF)。研究探讨了涂料中吸波剂含量对MAF形貌结构、力学性能、电磁参数以及吸波性能的影响,并分析了其相应的电磁波吸收机理。结果表明:随着涂料中吸波剂含量的增加,MAF的表面变得粗糙,力学性能与电磁参数得到有效提高。当吸波剂含量为10 wt%时,MAF试样厚度为1.4 mm,在频率为15.12 GHz处其最小反射损耗可达-55.90 dB,有效吸收频宽可达4.87 GHz(13.15 GHz~18.00 GHz)。由此可见,本课题研究为新型高性能吸波材料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设计思路,对进一步推进新型吸波材料的实用化进程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及实验参考。

常梦璐[8](2019)在《石墨烯/铁及钴铁氧体复合吸波材料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吸波材料是指能将电磁能转换为其他形式能量从而达到吸收或者大幅减弱入射到它表面的电磁波的一种材料。吸波材料能屏蔽电磁干扰,具有质量轻、耐高温、耐腐蚀、在较宽频段有着较大的吸收率等优点。本文主要以石墨烯复合吸波材料为研究对象,完成材料的制备与测试,重点分析石墨烯基吸波材料的吸波机理、结构形貌特征以及对比了不同浓度、制备方法等因素对吸波性能的影响。研究和设计期间的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深入研究了吸波材料的吸波机理,分析了不同类型的吸波材料的吸波机制以及从微观结构层面剖析不同吸波机制的产生原因,了解多层吸波材料的电磁波传播方式以及掌握以金属板为背景的单层吸波材料反射损耗的计算。(2)通过Hummers法制备了氧化石墨烯分散液,再通过水热法合成了石墨烯/钴铁氧体复合吸波材料。分析了样品的结构、形貌特征、热稳定性,通过矢量网络分析仪测试了样品的电磁参数,并通过计算得到材料的反射损耗。研究表明,氧化石墨烯分散液浓度对最终复合材料吸波性能有较大影响,当氧化石墨烯分散液浓度为1mg/ml时,10.5GHz处,反射损耗最大,为-16.8d B,高于或低于此浓度均对吸波性能有不利影响。(3)通过溶胶凝胶法制备了钴铁氧体磁性纳米颗粒,再通过水热法将钴铁氧体磁性纳米颗粒和石墨烯复合,得到了石墨烯/钴铁氧体复合吸波材料,分析对比了石墨烯的加入对样品形貌结构以及吸波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石墨烯的加入可以明显改善钴铁氧体团聚情况,对复合样品的吸波性能有较大提升,在12.4GHz处有最大反射损耗-19.4d B,吸收带宽达5.4GHz。对比(2)中水热法制备得到的石墨烯/钴铁氧体样品,溶胶凝胶法制备得到的样品颗粒分布、样品结晶度以及吸波性能都相对较好,从而对吸波性能有着一定的提高。(4)本文对溶胶凝胶法进行了工艺流程上的创新与改进,采用一步溶胶凝胶法,使得制备流程得到大幅度简化,大大提高了制备效率,降低了成本,该方法以柠檬酸为络合剂,尿素作为碳源,一步反应制备了氮掺杂石墨烯/铁复合吸波材料。XRD、TEM测试表明,该种方法能有效合成氮掺杂石墨烯/铁复合吸波材料,样品结晶度较好,磁性纳米颗粒分散较为均匀,吸波性能表现突出。当厚度为3mm时,在12.5GHz处有最大吸收峰-37d B,带宽可达6.2GHz。与溶胶凝胶法制备的石墨烯/钴铁氧体进行对比可以发现,一步溶胶凝胶法在制备工艺以及制备成本上有着较大幅度改善,样品颗粒分布、样品结晶度也有较为明显的改善。

施扣忠[9](2019)在《Dallenbach型薄层吸波材料的电磁性能与设计理论》文中提出随着电子信息技术在民用及军事领域的飞速发展,电磁干扰、雷达隐身等诸多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微波吸收材料(RAM,Radar Absorbing Materials)。按照材料吸收电磁波的原理,微波吸收材料可分为非谐振型与谐振型吸波材料,按照材料的形态,它们又可分为结构型与涂覆型吸波材料。这些材料中,Dallenbach型吸波材料因为厚度薄、材料制备工艺简单成为应用最为广泛和最具代表性的吸波材料。微波吸收材料需要兼具“轻”、“薄”、“宽”、“强”等诸多特点,因此研制轻薄、高效、宽频、高耐候性和高稳定性的吸波材料一直是该领域内的研究重点。传统的吸波材料以羰基铁粉、磁性金属粉、铁氧体为主,这些材料作为Dallenbach型吸收体时密度高,厚度大,对于实际应用存在诸多限制。另一方面,超薄微波吸收材料的设计理论一直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以往吸波材料的设计大都基于海量实验结果的总结,缺乏系统性的设计方法。因此,本论文采用不同的制备工艺和不同的材料体系,改善并调控吸波材料的性能,探索Dallenbach型吸波材料的性能与材料本征电磁参数之间的内在联系,系统全面地研究了 Dallenbach型薄层吸波材料的性能及其设计理论。该设计理论可以使我们在相关研究工作中做到有的放矢,大大地缩短吸波材料的研制周期,对于微波吸收材料的设计和制备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本论文制备并研究了石墨烯气凝胶与芳纶蜂窝复合结构轻质微波吸收材料,测量石墨烯气凝胶本征电磁参数,并根据Drude模型详细分析了石墨烯气凝胶的电磁散射特性,发现该石墨烯气凝胶对于入射的高于其等离子体频率的电磁波具有一定的微波吸收效果,而对低于其等离子体频率的电磁波基本呈现反射特性。但石墨烯气凝胶与芳纶蜂窝复合之后,由于芳纶蜂窝结构增加了复合材料整体的等效阻抗,减小了电磁波在复合材料界面处的直接反射,同时增加了电磁波在复合材料内部的多次散射路径,从而增强了复合材料整体的微波吸收性能。该复合材料厚度仅4 mm,面密度为0.26 kg/m2,可以在8.8 GHz处实现-15 dB的反射率损耗。磁性材料在吸波材料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未掺杂的M型钡铁氧体具有较高的自然共振频率,不适合直接作为X波段的微波吸收材料。本论文通过溶胶凝胶法制备了Zr4+高价态单元素掺杂的钡铁氧体粉体材料,该材料呈现典型的硬磁性材料特征。实验研究发现,此类硬磁性钡铁氧体材料作为Dallenbach吸收体时,其微波吸收性能与材料的磁晶各向异性常数之间存在明显的反相关关系。Zn2+-Zr4+双元素掺杂的M型钡铁氧体材料随着掺杂浓度的增大由硬磁性材料转变为软磁性材料,该体系材料的自然共振频率随之下降,导致其磁导率在X波段呈现明显的弛豫特性。这种磁导率的弛豫特性有效地增强了该材料作为Dallenbach型吸波体的微波吸收性能。实验研究发现,Ba(ZnZr)xFe12-2xO19系列材料在掺杂浓度x=0.6时取得X波段最优吸波性能。同时,本论文利用流延法制备了上述钡铁氧体材料和石墨烯材料的复合薄膜,该薄膜具有优异的微波吸收性能,0.6 mm厚度的复合薄膜材料可在X波段实现-20 dB的反射率损耗,而面密度为0.50 kg/m2,仅为传统羰基铁吸波材料面密度的5%。本论文从方法论的角度,提出了用于设计具有强吸收效应的Dallenbach型薄层吸波材料的图阵分析法,这种设计方法不仅指出了传统阻抗匹配理论和广义匹配理论的缺陷,而且给出了普适条件下吸波材料选材及制备方法,指明了吸波材料的设计路线。而在宽频带吸波材料的设计理论中,本论文给出了材料介电常数与磁导率的频散效应与Dallenbach型薄层吸波材料有效带宽的关系,并指出为了实现薄层Dallenbach吸波材料在宽频段范围内具有良好的微波吸收性能,材料的介电常数实部与磁导率实部的乘积在所需频段范围内应满足μ’(f)ε’(f)∝f-α的关系,α为一个与设计指标相关的系数,要求|α-2|≤p,其中p由设计指标中宽带性能指标与理论最大损耗之间差值决定的量。最后,通过与第三章中实验数据的对比,充分验证了本论文所提出了 Dallenbach型薄层吸波材料强吸收设计与宽频带设计理论的实用性与正确性,该理论将为今后薄层吸波材料的设计提供新的思路。

刘继鹏[10](2019)在《SiC基核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吸波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吸波材料因具备电磁屏蔽功能在航天领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高温环境中常规吸波材料容易失效,因此对耐高温吸波材料的需求愈加强烈,而SiC基吸波材料能在高温条件下表现出良好的介电弛豫性能。本文以介电损耗耐高温的SiC材料作为基材,设计出具有强吸收性能的SiC基复合吸波材料,在高温吸波领域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本文针对SiC基吸波材料开展如下三个方面的研究:(1)制备耐高温吸波纳米粒子;(2)吸波材料吸波机理的研究;(3)吸波性能宽频化、强吸收。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氧化还原沉积法,以50 nmβ-SiC为基材,在不同的pH条件下沉积NiO,研究结果发现在pH为9-10弱碱性条件下可以成功地在SiC表面沉积NiO,通过XRD分析可以证实NiO的存在,而且其吸波性能也强于原始碳化硅和弱酸性反应条件下的样品。样品厚度为5 mm时,吸波性能可以达到-11 dB,有效吸收波段(RL≤–10 dB)为7.08.4 GHz,符合吸波屏蔽要求。(2)利用Stober法调节TEOS的含量可以改变SiO2包裹β-SiC的厚度,研究发现TEOS的用量为0.8 mL时,SiO2的添加可以有效地调节SiC的介电常数,进而提高SiC的吸波性能,在14.24 GHz吸波性能可达到-10.53 dB,强于原始碳化硅的吸波性能;调节镍盐用量制备出不同性能的SiC@SiO2-NiO吸波复合材料,镍盐用量为15 mL 0.25 mol/L NiCl2和5 mL 0.09 mol/L NiSO4时,吸波材料SiC@SiO2-NiO在厚度4.87 mm、8.96 GHz最强吸波值可以达到-14.09 dB,有效吸收波段(RL≤–10 dB)为6.013.4 GHz,符合吸波屏蔽要求。(3)利用水热法和分别在空气和H2/Ar处理后成功制备SiC@SiO2-NiO2/rGO和SiC@SiO2-Ni/rGO吸波复合材料,对于SiC@SiO2-NiO2/rGO的吸波复合材料,镍盐的用量可以有效的调节介电常数和磁导率,镍盐的用量为1.5 mmol时,吸波性能最强,厚度为5 mm,在4.00 GHz最强吸波值达到-29.80 dB;对于SiC@SiO2-Ni/rGO的吸波复合材料,当镍盐的用量为2 mmol时,厚度为1.35 mm,在14.5 GHz最强吸波值达到–17.5 dB;由于SiC@SiO2-NiO2/rGO吸波复合材料的介电弛豫性能和磁导率损耗都优于SiC@SiO2-Ni/rGO,因此SiC@SiO2-NiO2/rGO吸波复合材料吸波性能明显优于SiC@SiO2-Ni/rGO的。

二、吸波材料的发展及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吸波材料的发展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锰基与铜基半导体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电磁波吸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电磁波吸收材料的理论基础
        1.2.1 电磁波吸收材料的损耗原理
        1.2.2 电磁波吸收材料的性能指标
    1.3 电磁波吸收材料的分类、发展及研究现状
        1.3.1 磁损耗型吸波材料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1.3.2 电导损耗型吸波材料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1.3.3 介电损耗型吸波材料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1.4 半导体材料在电磁波吸收领域的研究进展
        1.4.1 氧化物半导体材料在电磁波吸收领域的研究进展
        1.4.2 硫化物半导体材料在电磁波吸收领域的研究进展
    1.5 本课题研究目的及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材料、设备及测试方法
    2.1 实验材料及仪器设备
        2.1.1 实验化学试剂
        2.1.2 实验仪器设备
    2.2 材料表征
        2.2.1 X射线衍射
        2.2.2 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
        2.2.3 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
        2.2.4 氮气吸附脱附测试
        2.2.5 X射线光电子能谱
        2.2.6 拉曼光谱
        2.2.7 电子顺磁共振波谱
        2.2.8 霍尔效应测试
        2.2.9 热重分析
        2.2.10 振动样品磁强计
        2.2.11 矢量网络分析仪
第三章 三维多孔MnO/Co复合材料的制备及电磁波吸收性能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
        3.2.2 样品制备
    3.3 结果分析与讨论
        3.3.1 成分、结构分析
        3.3.2 三维多孔MnO/Co复合材料的电磁参数分析
        3.3.3 三维多孔MnO/Co复合材料的吸波性能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一维MnO@氮掺杂碳纳米管的制备及电磁波吸收性能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
        4.2.2 样品制备
    4.3 结果分析与讨论
        4.3.1 成分、结构分析
        4.3.2 一维MnO@氮掺杂碳纳米管的电磁参数分析
        4.3.3 一维MnO@氮掺杂碳纳米管的吸波性能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三维花状MnO/Co@C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吸波性能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原料
        5.2.2 样品制备
    5.3 结果分析与讨论
        5.3.1 成分、结构分析
        5.3.2 三维花状MnO/Co@C复合材料的电磁参数分析
        5.3.3 三维花状MnO/Co@C复合材料的吸波性能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MOFs衍生的Cu_9S_5/C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吸波性能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实验原料
        6.2.2 样品制备
    6.3 结果分析与讨论
        6.3.1 成分、结构分析
        6.3.2 八面体Cu_9S_5/C复合材料的电磁参数分析
        6.3.3 八面体Cu_9S_5/C复合材料的吸波性能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论文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件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羰基铁及其石墨烯复合吸波材料表面改性与抗腐蚀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吸波材料
        1.2.1 吸波材料的分类
        1.2.2 吸波材料的工作机理
        1.2.3 常见的吸波材料
    1.3 石墨烯
        1.3.1 石墨烯的性质
        1.3.2 石墨烯的制备方法
    1.4 偶联剂及其在吸波材料中的作用
    1.5 课题研究意义与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及测量方法
    2.1 实验材料、化学试剂与实验仪器
        2.1.1 实验材料、化学试剂
        2.1.2 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及流程
    2.3 性能测试
        2.3.1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能谱(EDS)
        2.3.2 X射线衍射(XRD)
        2.3.3 拉曼光谱
        2.3.4 电磁参数的测试
        2.3.5 电化学工作站
第三章 羰基铁吸波材料的抗腐蚀性及吸波性能的研究
    3.1 引言
    3.2 样品的制备
    3.3 动态腐蚀前后极化曲线
    3.4 静态腐蚀前后样品的微观结构
        3.4.1 微观结构分析
        3.4.2 物相分析
        3.4.3 拉曼光谱分析
    3.5 静态腐蚀前后样品电磁参量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羰基铁/石墨烯复合吸波材料的抗腐蚀特性研究
    4.1 引言
    4.2 样品的制备
        4.2.1 rGO的制备
        4.2.2 复合磁性金属吸波材料样品的制备
    4.3 CIP/GO复合吸波材料抗腐蚀性能
        4.3.1 动态腐蚀前后样品极化曲线
        4.3.2 发蓝处理前后样品微观形貌
        4.3.3 物相分析
        4.3.4 拉曼光谱分析
        4.3.5 静态腐蚀前后样品电磁参量
    4.4 CIP/rGO复合吸波材料抗腐蚀性能
        4.4.1 动态腐蚀前后样品的极化曲线
        4.4.2 静态腐蚀前后样品的微观结构
        4.4.3 物相分析
        4.4.4 拉曼光谱分析
        4.4.5 静态腐蚀前后样品的电磁参量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复合偶联剂对羰基铁的表面改性研究
    5.1 引言
    5.2 样品的制备
    5.3 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5.3.1 微观结构分析
        5.3.2 物相分析
        5.3.3 磁滞回线
        5.3.4 拉曼光谱分析
        5.3.5 电磁特性与吸波性能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
致谢

(3)Fe3Si@SiO2复合吸波剂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吸波材料的简介
        1.2.1 吸波材料的电物理特性
        1.2.2 吸波材料的吸收原理
        1.2.3 吸波材料的分类及应用
        1.2.4 吸波材料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3 磁性核-壳复合吸波材料
        1.3.1 磁性核-壳复合吸波材料的分类
        1.3.2 磁性核-壳复合吸波材料的制备
    1.4 Fe_3Si的研究情况
        1.4.1 Fe-Si相图
        1.4.2 Fe_3Si的基本性质及应用
        1.4.3 Fe_3Si吸波材料的研究现状
    1.5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和研究内容
        1.5.1 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1.5.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理论基础及计算方法
    2.1 引言
    2.2 密度泛函理论简介
    2.3 计算模块介绍
    2.4 计算任务
    2.5 计算步骤
第三章 实验方案
    3.1 实验原料及设备
        3.1.1 实验原料
        3.1.2 实验所用仪器与设备
    3.2 试样的制备
        3.2.1 Fe_3Si、Fe_3Si@SiO_2磁性颗粒制备
        3.2.2 改变参数含量时Fe_3Si@SiO_2磁性颗粒制备
        3.2.3 实验流程
    3.3 实验仪器和材料性能表征方法
        3.3.1 行星式球磨机
        3.3.2 真空高温烧结炉
        3.3.3 X射线衍射仪(XRD)
        3.3.4 拉曼光谱仪
        3.3.5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3.3.6 矢量网诺分析仪
第四章 α-Fe、FeSiAl和Fe_3Si电子结构、磁性及其介电性能的计算
    4.1 α-Fe电子结构、磁性及其介电性能的计算
        4.1.1 建立模型及参数设置
        4.1.2 晶格优化
        4.1.3 结构稳定性
        4.1.4 电子结构分析
        4.1.5 磁性分析
        4.1.6 电荷密度分析
        4.1.7 介电性质分析
    4.2 FeSiAl电子结构、磁性及其介电性质的计算
        4.2.1 建立模型
        4.2.2 晶格优化
        4.2.3 结构稳定性
        4.2.4 电子结构分析
        4.2.5 磁性分析
        4.2.6 电荷密度分析
        4.2.7 介电性质分析
    4.3 Fe_3Si电子结构、磁性及其介电性质的计算
        4.3.1 建立模型
        4.3.2 晶格优化
        4.3.3 结构稳定性
        4.3.4 电子结构分析
        4.3.5 磁性分析
        4.3.6 电荷密度分析
        4.3.7 介电性质分析
    4.4 介电性质比较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Fe_3Si@SiO_2电子结构及介电性质的计算
    5.1 建立模型和参数设置
    5.2 系统优化
    5.3 结构稳定性
    5.4 电子结构及磁性分析
    5.5 电荷密度分析
    5.6 介电性质分析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Fe_3Si@ SiO_2复合吸波剂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6.1 SiO_2、Fe_3Si、Fe_3Si@ SiO_2微观组织及形貌分析
    6.2 SiO_2在Fe_3Si表面的形成机理
    6.3 TEOS含量对Fe_3Si@SiO_2复合颗粒的制备以及吸波性能的影响
        6.3.1 TEOS含量对Fe_3Si@SiO_2复合颗粒微观结构的影响
        6.3.2 TEOS含量对Fe_3Si@SiO_2复合颗粒形貌的影响
        6.3.3 TEOS含量对Fe_3Si@SiO_2复合颗粒电磁特性的影响
        6.3.4 TEOS含量对Fe_3Si@SiO_2复合颗粒微波吸收性能的影响
    6.4 氨水含量对Fe_3Si@SiO_2复合颗粒的制备以及吸波性能的影响
        6.4.1 氨水含量对Fe_3Si@SiO_2复合颗粒微观结构的影响
        6.4.2 氨水含量对Fe_3Si@SiO_2复合颗粒形貌的影响
        6.4.3 氨水含量对Fe_3Si@SiO_2复合颗粒电磁特性的影响
        6.4.4 氨水含量对Fe_3Si@SiO_2复合颗粒微波吸收性能的影响
    6.5 乙醇含量对Fe_3Si@SiO_2复合颗粒的制备以及吸波性能的影响
        6.5.1 乙醇含量对Fe_3Si@SiO_2复合颗粒微观结构的影响
        6.5.2 乙醇含量对Fe_3Si@SiO_2复合颗粒形貌的影响
        6.5.3 乙醇含量对Fe_3Si@SiO_2复合颗粒电磁特性的影响
        6.5.4 乙醇含量对Fe_3Si@SiO_2复合颗粒微波吸收性能的影响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1: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4)PPy/BaFe12-xMxO19(M=Al、Ce、Gd)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吸波材料简介
        1.1.1 吸波材料的研究背景和现状
        1.1.2 吸波材料的分类
        1.1.3 吸波材料的原理及应用
    1.2 铁氧体简介
        1.2.1 铁氧体研究现状
        1.2.2 铁氧体的种类
        1.2.3 铁氧体的制备方法
    1.3 M型钡铁氧体的研究进展
        1.3.1 掺杂改性的研究进展
        1.3.2 高聚物/铁氧体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1.4.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试剂
    2.2 实验仪器
    2.3 样品的制备
        2.3.1 水热法制备BaFe_(12-x)Al_xO_(19)
        2.3.2 水热法制备BaFe_(12-x)Ce_xO_(19)
        2.3.3 水热法制备BaFe_(12-x)Gd_xO_(19)
        2.3.4 PPy/BaFe_(12-x)M_xO_(19)(M=Al、Ce、Gd)复合材料的制备
    2.4 表征仪器及方法
        2.4.1 X射线衍射分析仪(XRD)
        2.4.2 红外光谱分析仪(IR)
        2.4.3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2.4.4 振动样品磁强计(VSM)
        2.4.5 矢量网络分析仪(VNA)
第三章 BaFe_(12-x)Al_xO_(19)、PPy/BaFe_(12-x)Al_xO_(19)的制备与性能分析
    3.1 实验部分
        3.1.1 BaFe_(12-x)Al_xO_(19)的制备过程
        3.1.2 PPy/BaFe_(12-x)Al_xO_(19)复合材料的制备过程
    3.2 实验结果与分析
        3.2.1 Al~(3+)的掺杂量对样品的影响
        3.2.2 聚吡咯包覆对BaFe_(12-x)Al_xO_(19)的影响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BaFe_(12-x)Ce_xO_(19)、PPy/BaFe_(12-x)Ce_xO_(19)的制备与性能分析
    4.1 实验部分
        4.1.1 BaFe_(12-x)Ce_xO_(19)的制备过程
        4.1.2 PPy/BaFe_(12-x)Ce_xO_(19)复合材料的制备过程
    4.2 实验结果与分析
        4.2.1 Ce~(3+)的掺杂量对样品的影响
        4.2.2 聚吡咯包覆对BaFe_(12-x)Ce_xO_(19)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BaFe_(12-x)Gd_xO_(19)、PPy/BaFe_(12-x)Gd_xO_(19)的制备与性能分析
    5.1 实验部分
        5.1.1 BaFe_(12-x)Gd_xO_(19)的制备过程
        5.1.2 PPy/BaFe_(12-x)Gd_xO_(19)复合材料的制备过程
    5.2 实验结果与分析
        5.2.1 Gd~(3+)的掺杂量对样品的影响
        5.2.2 聚吡咯包覆对BaFe_(12-x)Gd_xO_(19)的影响
    5.3 磁性与吸波性能对比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研究成果

(5)亚波长仿生序构吸波材料设计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吸波材料理论研究
        1.2.2 吸收剂研究现状
        1.2.3 结构型吸波材料研究现状
    1.3 仿生学概况
        1.3.1 仿生学简介
        1.3.2 仿生结构功能表面
        1.3.3 仿生学与吸波材料
    1.4 吸波材料的发展方向
        1.4.1 制约吸波材料发展的因素
        1.4.2 吸波材料发展的趋势
    1.5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1.5.1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
        1.5.2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2 仿生序构吸波材料制备及表征
    2.1 实验原料与实验仪器
    2.2 材料制备方法
        2.2.1 栅形仿生吸波材料制备
        2.2.2 六角形多级仿生吸波材料制备
        2.2.3 螺旋手性仿生吸波材料制备
        2.2.4 多孔仿生吸波材料制备
    2.3 材料表征测试方法
        2.3.1 反射损耗测试方法
        2.3.2 电磁参数测试方法
        2.3.3 红外发射率测试方法
        2.3.4 样品形貌、光谱及其他测试方法
    2.4 仿真模型建立方法
3 栅形仿生吸波材料
    3.1 引言
    3.2 栅形仿生吸波材料设计方案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材料表征
        3.3.2 栅形仿生序构吸波机理分析
        3.3.3 多频段及多功能适应性
    3.4 本章小结
4 六角形多级仿生吸波材料
    4.1 引言
    4.2 六角形仿生吸波材料设计方案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材料表征
        4.3.2 毫米级蛾眼序构吸波机理分析
        4.3.3 多频段及多功能适应性
        4.3.4 多层叠加序构材料的吸波性能
    4.4 本章小结
5 螺旋手性仿生吸波材料
    5.1 引言
    5.2 手性仿生吸波材料设计方案
    5.3 结果与讨论
        5.3.1 材料表征
        5.3.2 手性仿生序构材料的吸波性能
        5.3.3 旋转极化吸波机理分析
        5.3.4 多频段及多功能适应性
    5.4 本章小结
6 多孔仿生吸波材料
    6.1 引言
    6.2 多孔仿生吸波材料设计方案
    6.3 结果与讨论
        6.3.1 材料表征
        6.3.2 多孔仿生序构材料的吸波性能
        6.3.3 宽带吸波机理分析
        6.3.4 多频段及多功能适应性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7.3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6)CoFe2O4基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前言
    1.2 CoFe_2O_4概述
        1.2.1 CoFe_2O_4简介
        1.2.2 CoFe_2O_4的主要制备方法
        1.2.3 CoFe_2O_4的研究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1.3 超级电容器概述
        1.3.1 超级电容器的种类
        1.3.2 超级电容器的内部构成
        1.3.3 超级电容器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1.4 电磁波吸收材料概述
        1.4.1 电磁波吸收材料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4.2 电磁波吸收材料的基本原理
        1.4.3 电磁波吸收材料的种类
        1.4.4 电磁波吸收材料的发展现状及应用前景
    1.5 论文选题的意义与主要研究内容
2 实验部分
    2.1 化学试剂
    2.2 实验设备与仪器
    2.3 材料结构与性能的表征与分析
        2.3.1 X射线衍射仪
        2.3.2 拉曼光谱仪
        2.3.3 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
        2.3.4 透射电子显微镜
        2.3.5 BET分析
        2.3.6 电化学性能测试
        2.3.7 吸波性能分析
3 MoS_2/CoFe_2O_4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吸波性能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块状CoFe_2O_4粉体的制备
        3.2.2 MoS_2/CoFe_2O_4复合材料的制备
    3.3 结果与讨论
        3.3.1 XRD分析
        3.3.2 形貌分析
        3.3.3 BET分析
        3.3.4 吸波性能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Fe_3O_4/CoFe_2O_4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吸波性能研究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块状CoFe_2O_4粉体的制备
        4.2.2 Fe_3O_4微球的制备
        4.2.3 Fe_3O_4/CoFe_2O_4复合材料的制备
    4.3 结果与讨论
        4.3.1 XRD分析
        4.3.2 SEM分析
        4.3.3 微波吸收性能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rGO/CoFe_2O_4纳米棒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吸波性能研究
    5.1 前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块状CoFe_20_4粉体的制备
        5.2.2 氧化石墨烯的制备
        5.2.3 rGO/CoFe_2O_4纳米棒复合材料的制备
    5.3 结果与讨论
        5.3.1 XRD分析
        5.3.2 Raman分析
        5.3.3 形貌分析
        5.3.4 BET分析
        5.3.5 微波吸收性能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rGO/CoFe_2O_4纳米棒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
    6.1 前言
    6.2 实验部分
        6.2.1 块状CoFe_2O_4粉体的制备
        6.2.2 氧化石墨烯的制备
        6.2.3 rGO/CoFe_2O_4纳米棒复合材料的制备
    6.3 结果与讨论
        6.3.1 XRD分析
        6.3.2 SEM分析
        6.3.3 电化学性能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7)导电聚苯胺修饰碳复合吸波材料的制备及应用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电磁波的损耗机理
        1.2.2 吸波材料的分类
        1.2.3 新型吸波材料
    1.3 论文的研究意义与目的
    1.4 论文的主要内容与创新点
        1.4.1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4.2 论文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蘑菇菌盖状”碳材料的制备及其吸波性能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材料及试剂
        2.2.2 实验设备
        2.2.3 “蘑菇菌盖状”碳材料(MRC-C)的制备
        2.2.4 材料表征及性能测试分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MRC-C试样的形貌及结构分析
        2.3.2 MRC-C试样的吸波性能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导电聚苯胺修饰碳材料的制备及吸波性能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材料及试剂
        3.2.2 实验设备
        3.2.3 蘑菇菌盖状碳@聚苯胺(MRC-C@PANI)复合材料的制备
        3.2.4 材料表征及性能测试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MRC-C@PANI复合材料的形貌及结构分析
        3.3.2 MRC-C@PANI复合材料的吸波性能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导电聚苯胺修饰碳/环氧树脂吸波涂料的制备及其应用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材料及试剂
        4.2.2 实验设备
        4.2.3 MAF复合材料的制备
        4.2.4 材料表征及性能测试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试样MAF的形貌及结构分析
        4.3.2 试样MAF的力学性能表征
        4.3.3 试样MAF的吸波性能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硕士生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8)石墨烯/铁及钴铁氧体复合吸波材料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吸波材料
        1.1.1 吸波材料的分类
        1.1.2 吸波材料的应用
    1.2 铁及铁氧体
        1.2.1 铁氧体的结构与性质
        1.2.2 铁氧体的制备
    1.3 石墨烯
        1.3.1 石墨烯的结构和性质
        1.3.2 石墨烯的制备
    1.4 石墨烯/铁或铁氧体吸波材料发展现状
    1.5 课题的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1.5.1 课题的研究思路
        1.5.2 课题的主要内容
2 电磁波吸收机理
    2.1 电磁波损耗机制
    2.2 吸波材料的吸波原理
3 水热法制备石墨烯/钴铁氧体及其吸波性能的研究
    3.1 引言
    3.2 水热法制备石墨烯/钴铁氧体复合材料实验流程
        3.2.1 水热法制备石墨烯/钴铁氧体复合材料的化学试剂及设备
        3.2.2 Hummers法制备氧化石墨烯
        3.2.3 水热法制备石墨烯/钴铁氧体复合材料
        3.2.4 水热法制备石墨烯/钴铁氧体复合材料的表征方法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石墨烯/钴铁氧体的结构分析
        3.3.2 石墨烯/钴铁氧体的微观形貌分析
        3.3.3 石墨烯/钴铁氧体的热稳定性分析
        3.3.4 石墨烯/钴铁氧体的电磁参数测试
        3.3.5 石墨烯/钴铁氧体的吸波性能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溶胶凝胶法制备石墨烯/钴铁氧体及其吸波性能的研究
    4.1 引言
    4.2 溶胶凝胶法制备石墨烯/钴铁氧体复合材料实验流程
        4.2.1 溶胶凝胶法制备石墨烯/钴铁氧体复合材料的化学试剂及设备
        4.2.2 溶胶凝胶法制备石墨烯/钴铁氧体复合材料的制备流程
        4.2.3 溶胶凝胶法制备石墨烯/钴铁氧体复合材料的表征方法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3.1 钴铁氧体及石墨烯/钴铁氧体的物相分析
        4.3.3 钴铁氧体及石墨烯/钴铁氧体的透射电镜表征
        4.3.4 钴铁氧体及石墨烯/钴铁氧体的热重量分析
        4.3.5 钴铁氧体掺入石墨烯后电磁参数的改变
        4.3.6 钴铁氧体掺入石墨烯后吸波性能的改善情况
    4.4 本章小结
5 一步溶胶凝胶法制备石墨烯/铁及其吸波性能的研究
    5.1 引言
    5.2 一步溶胶凝胶法制备石墨烯/铁复合材料实验流程
        5.2.1 一步溶胶凝胶法制备石墨烯/铁复合材料的化学试剂及设备
        5.2.2 一步溶胶凝胶法制备石墨烯/铁复合材料的制备流程
        5.2.3 一步溶胶凝胶法制备石墨烯/铁复合材料的表征方法
    5.3 实验结果与分析
        5.3.1 石墨烯/铁复合材料的XRD表征
        5.3.2 石墨烯/铁复合材料的LAMAN表征
        5.3.3 石墨烯/铁复合材料的TEM表征
        5.3.4 石墨烯/铁复合材料的TG表征
        5.3.5 不同柠檬酸及铁盐含量对石墨烯/铁复合材料电磁参数的影响
        5.3.6 不同柠檬酸及铁盐含量对石墨烯/铁复合材料吸波性能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出版着作情况

(9)Dallenbach型薄层吸波材料的电磁性能与设计理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微波吸收材料相关理论基础
        1.2.1 屏蔽材料与吸波材料及电磁波辐射特性
        1.2.2 非谐振型微波吸收材料与谐振型微波吸收材料
    1.3 Dallenbach型微波吸收材料的研究现状及分析
        1.3.1 吸波材料的发展历史
        1.3.2 Dallenbach型吸波材料体系的发展及技术方向的发展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石墨烯与芳纶蜂窝轻质Dallenbach型复合吸波材料
    2.1 引言
    2.2 石墨烯与芳纶蜂窝轻质复合结构吸波材料的制备
    2.3 石墨烯与芳纶蜂窝轻质复合结构吸波材料的表征
        2.3.1 石墨烯气凝胶的拉曼谱和SEM图
        2.3.2 石墨烯气凝胶的电磁参数特性
    2.4 石墨烯与芳纶蜂窝轻质复合结构吸波材料的微波吸收特性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掺杂钡铁氧体磁性Dallenbach型吸波材料
    3.1 引言
    3.2 Zr~(4+)单掺钡铁氧体的电磁特性及其微波吸收性能
        3.2.1 掺杂钡铁氧体的制备
        3.2.2 Zr~(4+)掺杂钡铁氧体的物相分析及表面形貌
        3.2.3 Zr~(4+)掺杂钡铁氧体的电磁特性
        3.2.4 Zr~(4+)掺杂钡铁氧体的微波吸收特性及机理分析
    3.3 Zn~(2+)-Zr~(4+)双掺钡铁氧体的电磁特性及其微波吸收性能
        3.3.1 Zn~(2+)-Zr~(4+)掺杂钡铁氧体的物相分析及表面形貌
        3.3.2 Zn~(2+)-Zr~(4+)掺杂钡铁氧体的电磁特性
        3.3.3 Zn~(2+)-Zr~(4+)掺杂钡铁氧体的微波吸收特性及机理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Dallenbach型薄层流延膜吸波材料
    4.1 引言
    4.2 流延法制备Dallenbach型薄层吸波材料
    4.3 Dallenbach型薄层吸波材料材料电磁参数的测量
    4.4 多层Dallenbach型薄层吸波材料的性能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Dallenbach型薄层吸波材料的设计理论
    5.1 引言
    5.2 基于图阵分析的Dallenbach型薄层吸波材料的强吸收设计
        5.2.1 阻抗匹配理论的局限性
        5.2.2 基于图阵分析设计具有强吸收的Dallenbach型薄层吸波材料
    5.3 基于频散效应的Dallenbach型薄层吸波材料的宽频带设计
        5.3.1 宽频Dallenbach型薄层吸波材料设计的经验分析
        5.3.2 宽频Dallenbach型薄层吸波材料设计的物理图像分析
        5.3.3 Dallenbach型薄层吸波材料设计电磁参数及频散特性的物理实现
    5.4 Dallenbach型薄层吸波材料设计理论的验证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10)SiC基核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吸波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前言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及目的
    1.2 吸波材料的发展状况
        1.2.1 吸波机理
        1.2.2 吸波材料分类
        1.2.3 吸波材料的发展趋势
    1.3 核壳结构在吸波材料领域的应用
        1.3.1 核壳结构在吸波领域的研究现状
        1.3.2 国内外文献综述的简析
    1.4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材料与实验方法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2 实验合成方法
        2.2.1 氧化沉积法
        2.2.2 水热法
    2.3 吸波材料的表征方法
        2.3.1 X射线衍射(XRD)
        2.3.2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2.3.3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2.3.4 拉曼测试(Raman spectra)
        2.3.5 吸波测试
第3章 SiC-NiO吸波材料的表征及吸波性能
    3.1 引言
    3.2 SiC的性质、表征及吸波性能
        3.2.1 SiC的性质
        3.2.2 SiC的表征
        3.2.3 原始SiC的吸波性能
    3.3 SiC-NiO的合成、表征及吸波性能
        3.3.1 SiC-NiO的合成
        3.3.2 SiC-NiO的结构和形貌
        3.3.3 SiC-NiO的吸波性能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SiC@SiO_2和SiC@SiO_2-NiO吸波材料的表征及吸波性能
    4.1 引言
    4.2 SiC@SiO_2核壳结构的表征及吸波性能
        4.2.1 SiC@SiO_2核壳结构的合成
        4.2.2 SiC@SiO_2核壳结构的表征
        4.2.3 SiC@SiO_2核壳结构的吸波性能
    4.3 SiC@SiO_2-NiO的合成、表征及吸波性能
        4.3.1 SiC@SiO_2-NiO的合成
        4.3.2 SiC@SiO_2-NiO的结构和形貌
        4.3.3 SiC@SiO_2-NiO的吸波性能
    4.4 SiO_2壳层对SiC-NiO和SiC@SiO_2-NiO吸波性能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SiC@SiO_2-NiO_x/rGO吸波材料的表征及吸波性能
    5.1 引言
    5.2 SiC@SiO_2-NiO_2/rGO的合成、表征以及吸波性能
        5.2.1. SiC@SiO_2-NiO_x/rGO吸波复合材料的合成
        5.2.2 SiC@SiO_2-NiO_2/rGO吸波复合材料的表征
        5.2.3 SiC@SiO_2-NiO_2/GO吸波复合材料的吸波性能
    5.3 SiC@SiO_2-Ni/rGO的合成、表征以及吸波性能
        5.3.1 SiC@SiO_2-Ni/GO吸波复合材料的表征
        5.3.2 SiC@SiO_2-Ni/rGO复合材料的吸波性能
    5.4 SiC@SiO_2-NiO_2/rGO与SiC@SiO_2-Ni/rGO介电常数、磁导率的比较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四、吸波材料的发展及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锰基与铜基半导体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电磁波吸收性能研究[D]. 徐冬梅. 山东大学, 2021(11)
  • [2]羰基铁及其石墨烯复合吸波材料表面改性与抗腐蚀性能研究[D]. 叶利君. 南京邮电大学, 2020(03)
  • [3]Fe3Si@SiO2复合吸波剂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 任芬. 贵州大学, 2020(01)
  • [4]PPy/BaFe12-xMxO19(M=Al、Ce、Gd)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赵坤. 沈阳师范大学, 2020(12)
  • [5]亚波长仿生序构吸波材料设计及性能研究[D]. 黄灵玺.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7)
  • [6]CoFe2O4基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 宗翰文. 陕西科技大学, 2020(02)
  • [7]导电聚苯胺修饰碳复合吸波材料的制备及应用探索[D]. 杨汶童. 浙江理工大学, 2020(02)
  • [8]石墨烯/铁及钴铁氧体复合吸波材料的研究[D]. 常梦璐. 南京理工大学, 2019(01)
  • [9]Dallenbach型薄层吸波材料的电磁性能与设计理论[D]. 施扣忠.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1)
  • [10]SiC基核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吸波性能研究[D]. 刘继鹏.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吸波材料的开发与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