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记协维权委处理案件程序和办法(论文文献综述)
杨益航[1](2020)在《论司法公正与媒体报道之关系》文中研究表明司法公正与媒体报道之关系是当前法学界和新闻传播界共同研究的重要课题。构建和谐的司法与媒体关系能够有效推动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促进形成公平公正公开的司法环境。其内涵基于司法公开,是把司法权置于公众视野内,让公众了解司法,让司法裁判经得起检验的制度安排。此研究的实际意义却远不至此,和谐的司法与媒体关系可以使司法理念深入人心,厚植法治根基,树立司法权威,进而在全社会营造尊法、懂法、守法的法治氛围。司法与媒体之间关系十分复杂,司法可以对媒体进行制约,媒体也可以对司法进行监督,同时二者之间不存在隶属关系。如何在维护共同价值的基础上找到司法公正与媒体报道的平衡点,怎样构建司法与媒体良性互动、相生相长的和谐关系是国内外各相关领域努力的方向。本文从当前司法活动与媒体报道之间的价值目标出发,梳理了国内外在应对涉法新闻报道方面的实践和发展,就典型问题进行了初步阐释,并在理论的基础上以比较法研究的方式对国内外的一些典型案例进行研判,探讨在应对热点案件和舆情中的一般和特殊情况及应对方法,从发展角度对新媒体环境下的新挑战和新问题初步分析,倡导建立和谐有序的司法与媒体互动关系。全文共六章十六万字,主要内容如下:首先,从概念入手分析司法公正原则和媒体新闻报道的特点,从知情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理论来分析媒体参与司法活动的正当性,并在此基础上就二者之间的共同价值追求和不同的工作方式进行对比,指出实践中的冲突和难点。聚焦司法公开,从审前和审判公开分析媒体报道在不同阶段介入的特点和难点,就媒体报道对司法公开的价值和当前实践中存在的冲突进行深入分析,同时就例外原则进行初步探讨。通过近年来国内的热点案例分析司法与媒体关系的不同特点。以呼格吉勒图案、赵作海案分析媒体报道在纠正冤假错案方面的作用;以药家鑫案分析舆论压力对审判工作的影响;以于欢案分析新闻舆论促成司法系统自我纠偏的可行性;以张扣扣案分析新媒体时代复杂舆论环境对司法工作的新机遇新挑战。以比较法视角分析美国、英国和欧洲大陆国家处理新闻报道与司法关系的做法和特点,列举了包括对言论自由、庭审公开、保密制度、隐私权等领域的规定和办法,总结规律性特征,以及为改善国内工作带来的启示。对目前包括5G、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在内的信息技术前沿发展和传播环境深刻变革做了简要分析,同时从涉法新闻报道角度对这些新技术可能带来的影响做了前瞻性预判,并针对公共领域和被遗忘权等新媒体环境下愈发突出的问题做了专题研究。最后,从改善司法与媒体报道关系的角度切入,根据前文研究从司法与媒体合作基础、共同任务、有效做法等方面提出构建司法与媒体和谐关系的意见建议。此外还就确立和完善媒体与司法良性互动关系的思路、依法规制司法与媒体报道关系、依法规制司法与新闻的关系等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
纪泽东[2](2020)在《宁夏民营企业营商法治环境实证研究》文中提出在我国加快建设统一开放市场,着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的背景下,以政策洼地换取经济增长,以政策优势实现不公平竞争的发展方式已不可持续。一个地方的竞争潜力更多地将取决于营商环境,特别是营商法治环境。改革开放以来,宁夏民营企业营商法治环境不断改善,有力的促进了民营经济发展。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营商环境地方立法还不完备,民营企业市场准入“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亟需清除,政策连续性稳定性亟待增强,行政执法亟待进一步规范,“新官不理旧账”亟待解决,侵犯民营企业合法权益的欠账亟待清理,营商环境监测评价制度亟需进一步完善,法治社会建设亟待加强等。为更好地推进宁夏营商环境法治化进程,构建国际一流的民营企业营商法治环境,应切实落实政府优化营商环境主体责任,加快完善营商环境地方立法,尽快出台《宁夏回族自治区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尽快完善规范性文件清理制度,健全民营企业参与决策机制;深入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全面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进一步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切实保护民营企业合法权益,加大产权保护力度,妥善解决政府拖欠民营企业账款问题;加强营商环境服务体系建设,健全民营企业参与营商环境监测评价制度,完善社会信用评价体系,为民营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营商法治氛围。
王怡冉[3](2019)在《《人民日报》记者节报道中的记者品质图景研究(2000-2018)》文中研究表明2000年,经国务院批准,每年的11月8日正式被确立为记者节。记者节一经确立,就引起了新闻工作者们的关注,成为了每年11月上旬的重要报道议题。当记者节来临时,记者不仅是新闻报道的撰写人,同时也是新闻事件的当事人,是采访报道的目标对象。他们通过手中的笔,庆祝自己的节日,刻画自己的形象,赞许优秀同行的事迹。同时,作为节日的主人公,在记者节报道中,记者也接受着来自他人的凝视。通过不同形式的记者节报道,领导人和公众对于记者的角色期待和品质要求也得到了表达。《人民日报》作为中共中央机关报,创刊时间长,办报经验丰富,其记者节报道内容丰富,类型齐全,是研究记者节报道很好的样本。在过去19年中,《人民日报》记者节报道包含着会议报道、人物通讯、评论等形式,其中很多报道中都有关于记者品质的表述,它们共同组成了《人民日报》记者节报道中的记者品质图景。本文以《人民日报》记者节报道中的记者品质图景为研究对象,探讨《人民日报》记者节报道中记者品质图景的呈现和建构问题,集中解决记者品质图景是怎样的?是从怎样的视角建构的?以及呈现什么样的特点?研究主要采用内容分析的方法,将量化分析和质化分析相结合。第一部分,对2000-2018年《人民日报》记者节中的记者品质相关文本进行内容分析。从新闻报道和记者品质两个类目对研究样本进行编码,利用python软件的第三方库解霸(jieba)和词云(wordcloud),进行统一性和各年份的分词、统计及可视化处理,回答了《人民日报》记者节报道中的记者品质是以何种新闻报道形式呈现的,以及政治素养、业务能力和精神道德三个维度的记者品质在《人民日报》记者节报道中的呈现特点。第二部分,研究《人民日报》记者节报道中的记者品质建构,集中探讨《人民日报》记者节报道是以何种视角建构了记者品质图景。第三部分,研究《人民日报》记者节报道中的记者品质图景特征,从整体特征和分年变动两个角度分析《人民日报》记者节报道中的记者品质图景,并指出这些图景集中反映了记者作为“党的耳目喉舌”“充满理想与使命感的时代记录者”和“永不停滞,不断创新的坚守者”的角色指向。第四部分,综合《人民日报》记者节报道中记者品质图景的建构视角、建构特征等方面特点,对《人民日报》记者品质图景的建构意义进行探讨。记者节报道中的记者品质图景反映着记者、国家和公众对记者角色功能和发展方向的期待。本研究希望通过研究2000-2018年《人民日报》记者节报道中记者品质的图景内容、图景建构和图景特征,对我国记者群体新世纪以来的职业发展状况、发展期待和发展方向有一个了解。
杨驰原,左志新,王军峰[4](2017)在《为党和人民的新闻事业鼓与呼——中国记协成立80周年综述》文中研究说明2017年11月8日,在新中国第18个记者节到来之际,中国记协也迎来了80华诞。80年来,风雨沧桑,薪火相传。从革命年代的斗士到和平年代的权益保护者,中国记协很好地诠释了作为全国新闻工作者"记者之家"的真切含义。2017年11月8日,在新中国第18个记者节到来之际,中国记协也迎来了80华诞。一批全国
阚敬侠[5](2017)在《“记者之家”送温暖:谈中国记协五年来的权益保障工作》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维护和保障新闻工作者合法权益,是中国记协的基本职能之一。十八大以来的五年,中国记协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2·19""11·7"重要讲话中关于切实维护新闻工作者合法权益、真正建成"记者之家"的指示精神,从加强权益保障政策法律研究、推进制度建设、强化个案处理、实施新闻工作者援助项目等方面着力,新闻工作者权益保障工作取得了新进展。
黄奇萃[6](2012)在《记者权利及其救济 ——以2007~2011年记者权利被侵害事件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论文使用偶遇抽样和滚雪球抽样方法,选取2007-2011年记者权利被侵害案例118例,以此为基础展开记者权利及其救济的论述。本文先厘清以下概念:“记者权力”与“记者权利”,指出即使在我国特殊的传媒体制下,记者仍然只拥有权利而不是权力。借助毛甘(Morgan, Douglas F.)的公共利益观念基本框架,分析了“公共利益”的主要内涵。利用美国“萨利文案”与中国“范志毅诉《东方体育报》案”阐述“公众人物”和“公共权力”的涵义。本文分析了记者权利的基础,一是宪法宣示的基本公民权利,包括劳动权、言论出版自由、通讯自由、对政府的批评建议权、进行文化活动的自由等,这些权利彼此呼应,构成记者权利的完整链条;二是为普世价值承认的国际人权公约和过际惯例所宣示的基本人权。在这两个基础上,论述记者权利的两个核心:采访权及拒证权。指出采访权的理解应有宏观的框架及微观的视角,而拒证权则为职业所必需。论文搜集了2007-2011年间的118例记者权利被侵害事件,通过整理分析,验证了以下结论:与国家级媒体相比,省级以下(含省级)地方媒体的记者权利更易受到侵害;与机关类媒体记者相比,市场化的都市类媒体记者权利更易受到侵害:采访活动中,不涉及公共权力的冲突比涉及公共权力的冲突更普遍。并从媒体与公共权力的距离、市场化的影响、竞争程度等方面分析原因。针对我国记者权利被侵害现状,本文提出应完善“违宪审查机制”及开发媒体行业协会的维权潜力。
谭瑞英[7](2012)在《近十年中国记者被打现象分析》文中研究说明一个时期以来,记者褪掉“无冕之王”的光鲜外衣,沦落为继矿工和警察之后的第三高危职业。2001年我们迎来了中国首届“记者节”,却同时迎来了第一个“记者被打年”,之后的每年记者被打事件有增无减、愈演愈烈,记者被打现象逐渐演变成一个严重的、现实的、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目前学界、业界等社会各界人士对于记者被打现象给予了高度关注,记者的申诉呼吁,媒体的大量报道,记协的声援维权,学者的深度探究,政府的关注保护,民众的理解支持……这些行为都为缓解记者被打现象作出了努力。然而,由于社会大环境的复杂多变,我国法律法治体系的不完善,媒介生态环境的失衡,以及社会民主意识的淡薄等多方原因,目前我们所做的努力还远远不够,记者被打现象仍然愈演愈烈,亟待我们付出更多。针对目前已有的研究成果所呈现出的片面性、单一性和无系统性,我们迫切需要一份全面、综合、系统的专门针对中国记者被打现象的研究。鉴于个人研究兴趣所致和社会现实所需,笔者对中国近十年记者被打事件进行了搜集、整理、分析,由于搜集渠道有限和事件公开程度不足,无法将全部事件一一记录,但十份“记者被打事件不完全统计表”足以让我们了解到记者被打现象的新特点、事件构成、被打事由、解决途径、深层原因、破解之道等多方面内容。通过对这些内容进行深入、细致、全面地分析,使我们对中国记者被打现象有了全新的直观认识,尤其是从打人者身份、涉事媒体、打人事由三方面来分析的记者被打的事件构成;从具体的新闻活动行为或要素来进行细分的记者被打事由;从求助记协、诉诸官司、协商和解、不了了之四方面来归纳记者被打事件的解决途径,等等。结合传播学、新闻心理学、媒介生态学等理论,透过这些新的分析视角,我们从业务和理论双层面对中国记者被打现象做了个大围观。近十年中国记者被打现象愈演愈烈,要破解这一难题,并非朝夕之事。我们必须在精神上高度重视,认清记者被打现象的严重性和迫切性;在处事态度上公平理性,坚持依法治国方针并做好各项行为的效率评估和可行性评估;在解决之道上多管齐下、统筹兼顾,理清各项措施间的轻重缓急,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另外,笔者必须呼吁社会各界理性对待《新闻法》的出台,法律不是万能的,一部法律文书的出台更不是万能的,如何有法必依、执法必严显得更为重要,否则千呼万唤始出来的《新闻法》也将成为一纸空文。中国记者被打现象已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为了集合社会各界人士的力量共同破解这一难题,我们任重而道远。
邱琳[8](2011)在《企业危机报道中记者权益保护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企业危机报道中,记者的权益屡遭侵犯已成为一个严峻的社会现实。造成记者权益受损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记者处于利益冲突的压力中心,是公众、企业组织、政府和媒体等多种社会角色的博弈牺牲品,特别是危机企业未能树立科学的危机管理理念,激化了与记者的对立和矛盾;其次,新闻法迟迟不能出台,新闻滥诉现象频发,导致记者权益失去最重要的法律屏障;此外,执法部门的权力滥用行为加剧了记者权益的受损,也造成了记者舆论监督的难以为继。本文试图从两方面探讨企业危机报道中记者权益的保护路径。一方面,要从根本上建立健全记者权益的保护机制:首先,要在全社会树立起正确的危机处置理念,要通过建立顺畅的沟通机制使企业坦诚面对媒体记者,进而逐步改善记者所处的企业危机报道环境。其次,要积极全面地推动《新闻法》早日出台,完善我国新闻立法的准备工作,明确新闻法对记者权益的实质性保护。再次,通过新闻媒体、危机组织、公众和政府部门的积极配合与通力协作,来健全记者的社会保障机制,为记者进行企业危机报道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另一方面,从具有可行性意义的操作层面出发,应积极设计当前条件下记者权益的保护预案。当记者采访遭遇来自企业组织或其他利益集团的人身攻击等侵犯行为时,可以利用公民身份寻求法律援助,充分使用既有的法律法规条款保护自己。执法部门要以切实的行动严肃执法程序,在执法过程中对处于弱势地位的记者援以倾斜性的保护。记者及所在媒体要有良好的自我保护意识,既要在业务、职业规范和法律知识方面加强学习,还要结成联盟为自己筑就坚实的行业后盾。企业则要强化自身的危机管理培训,有针对性地促进危机信息披露的科学化,加强企业危机公关能力的培养,弱化企业组织与记者的矛盾,进而有效改善记者权益受损现况。
陈佳佳[9](2011)在《记者遇暴现象研究》文中认为伴随中国新闻事业的不断发展,新闻工作者的队伍也在不断扩大,新闻记者也逐渐成为令人羡慕的一份职业。然而,头顶“无冕之王”光环的记者在铁肩担道义的同时,也在承受着新闻工作所带来的暴力威胁与侵害。记者遇暴的现象古已有之,不过是于今为烈。自近代起,中国新闻记者因言获罪的事件就时有发生。进入新中国之后,社会环境、媒介环境虽然好转,但是记者遇暴的事件并未休止,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之后,更是达到了一个高潮。本文一方面追溯历史,考察不同历史背景下的记者遇暴现象及其时代原因;另一方面深入新闻生产环节,考察记者在信息采集、信息处理以及信息发布外后这三个新闻生产阶段中遭受暴力的具体形态、特点及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归纳出记者在工作中遭遇到的两种形态的暴力:硬暴力和软暴力。这些暴力行为无一例外地都试图压制记者的自由意志,它们不但侵犯了记者的人身安全权、亵渎了记者的采访权、报道权等职业权利、还会对整个新闻媒介的健康发展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在对记者遇暴现象梳理、分析之后,本文从暴力行为的互动双方——受暴者、施暴者角度出发,探究暴力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探寻应对、规避暴力的策略。作为暴力的直接受害者,记者需要提高自身应对暴力的能力;包含记者所在的媒体、其他同业媒体以及新媒体等在内的整个新闻界应该联合起来为记者构建保护网;同时,积极集结社会资源,争取公众的支持可以有效地应对暴力的发生。
王娟[10](2011)在《我国新闻传媒NGO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现代社会,除了政府和企业之外,还存在服务于社会生活的第三部门——非政府组织(NGO)。非政府组织通常在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的条件下发挥作用,解决那些单靠政府力量和市场机制难以解决的社会问题,在西方国家发展成熟。我国的非政府组织在经历了早期以政府为中心的“强国家、弱社会”的传统发展模式后,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完善的大背景下得到长足发展,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也向“小政府、大社会”模式过度。在新闻行业,非政府组织发挥着加强新闻自律、维护新闻工作者合法权益、对外交流合作等重要作用。本文以“新闻传媒非政府组织”(News media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作为研究对象,在对新闻传媒NGO的内涵、角色和作用进行剖析的基础上,全面考察我国新闻传媒NGO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以期对我国新闻传媒NGO的发展问题做出探索性研究。本文通过对国外非政府组织理论内涵和国内相关问题文献资料进行梳理和深入剖析,认为新闻传媒NGO是指那些独立于政府部门之外,并服务于新闻媒体工作者、政府、企业和公众,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各类新闻传媒组织。本文首先全面考察了国外新闻传媒NGO主要类型、角色和在新闻业发展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进而深入分析了我国新闻传媒NGO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本文通过研究发现我国新闻传媒NGO发展起步慢、规模小且行政化色彩浓,存在“政社不分”、群众参与程度低和自身能力建设不足等方面突出问题。在对策分析部分,本文立足于我国现实国情以及国外新闻传媒NGO发展实践经验,提出促进我国新闻传媒NGO健康发展的若干对策建议:进一步转变政府管理职能,明确新闻主管部门与新闻传媒NGO的职责;健全相关法律政策体系,为新闻传媒NGO发展提供立法保障;加强新闻传媒NGO自身能力建设和完善组织参与体系;借鉴国外新闻传媒NGO成功运作经验。
二、中国记协维权委处理案件程序和办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记协维权委处理案件程序和办法(论文提纲范文)
(1)论司法公正与媒体报道之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司法公正与媒体报道关系研究综述 |
二、本文研究的必要性和主要内容 |
三、本文的主要观点 |
四、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司法公正与媒体报道关系基本原理 |
第一节 司法相关概念的界定 |
一、司法的概念 |
二、司法的功能 |
三、司法权和司法程序 |
四、司法裁决 |
第二节 司法公正的原则 |
一、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
二、无罪推定原则 |
三、罪刑法定原则 |
四、罪刑相适应原则 |
五、得知被指控的性质和理由原则 |
六、由合格的法庭进行审理原则 |
七、被告人出庭和辩护原则 |
八、与证人对质原则 |
九、不强迫自证其罪原则 |
第三节 媒体报道司法活动的正当性 |
一、媒体报道的权利根据 |
二、媒体报道是公众表达权的体现 |
三、媒体报道满足公众对司法的知情权 |
四、媒体监督是司法公正的保障 |
第四节 媒体报道与司法公正的主要问题 |
一、信息环境对司法公正的影响 |
二、媒体与司法的工作方式差异 |
三、媒体报道对法官的影响 |
四、假新闻对社会公众的误导 |
五、媒体报道对个人隐私的影响 |
六、媒体审判问题 |
第二章 司法公开问题研究 |
第一节 侦查和检察程序公开问题 |
一、侦查公开的范围 |
二、侦查公开的限制 |
三、检察机关逮捕程序公开 |
四、检察机关起诉程序公开 |
第二节 审判公开问题 |
一、立案公开 |
二、审判程序公开 |
三、审判结果公开 |
四、执行公开和审务公开 |
第三节 司法公开与媒体报道关系 |
一、司法公开与媒体报道关系的发展 |
二、媒体报道对司法公开的价值 |
三、司法公开在司法公正和媒体报道方面存在问题 |
四、依法不公开审理的案件与媒体的关系 |
第四节 媒体对不公开审判的异议权问题 |
一、媒体对审前不公开听证程序的异议 |
二、媒体对不公开庭审的异议权 |
三、媒体对不公开的司法案件报道问题之思考 |
第三章 司法公正与媒体报道关系的实证研究 |
第一节 媒体报道在纠正冤假错案方面的作用 |
一、呼格案和赵作海案的基本情况 |
二、媒体关于两件案件的报道对完善司法体制的作用 |
三、从这两个案件看构建冤假错案的预防和救济机制 |
第二节 媒体报道对公正审判的影响 |
一、药家鑫案的基本情况 |
二、新闻报道和舆情在此案中的作用 |
三、药家鑫案件的法律分析 |
四、以药家鑫案为视角思考媒体报道与司法公正关系 |
第三节 媒体报道对司法的纠偏作用 |
一、于欢案的基本情况 |
二、于欢案的法律和媒体报道作用分析 |
三、于欢案件中媒体报道对司法公正的贡献 |
第四节 媒体报道对司法公正的维护 |
一、8·27 昆山砍人案的基本情况 |
二、此案报道和舆论分析 |
三、此案中舆论对刑事司法实体公正的影响 |
四、此案对刑事司法程序公正的影响 |
第五节 新媒体环境下舆论对司法影响 |
一、张扣扣案的基本情况 |
二、案件的舆情讨论 |
三、真相与对真相的想象 |
第四章 媒体报道与司法公正关系比较研究 |
第一节 美国强调保护言论自由模式 |
一、美国的言论自由传统 |
二、美国司法对隐私权的保护与媒体报道的问题 |
三、司法对新闻媒体采访和报道权的保护 |
四、缄口令 |
五、对律师的言论限制 |
六、对司法人员的言论限制 |
七、与陪审团审判有关的限制 |
第二节 英国注重保障司法公正的模式 |
一、英国的司法公开 |
二、英国司法对媒体涉法报道的限制 |
三、英国处理新闻报道与司法关系模式的特点 |
第三节 欧洲国家媒体与司法报道关系 |
一、欧洲关于媒体与司法关系的文件 |
二、欧洲人权公约的规定和欧洲人权法院的实践 |
三、欧洲大陆国家关于司法和媒体关系的规定 |
四、大陆法系国家的司法保密制度和救济手段 |
第五章 新媒体环境下的媒体与司法关系 |
第一节 新媒体技术影响下舆论环境特点 |
一、新传播环境的特点分析 |
二、新传播因素在司法领域影响和体现 |
三、新形势下的司法信息公开工作的短板和不足 |
第二节 影响司法公正的新传播因素考察 |
一、新技术下庭审公开的边界 |
二、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传播的规制问题 |
三、对司法的匿名评论权问题 |
第三节 网络传播中公众领域问题 |
一、以奈特诉特朗普案看公众人物社交网络管理 |
二、媒体与公众平台的责任划分 |
第四节 媒体新环境下的被遗忘权问题 |
一、被遗忘权原理 |
二、被遗忘权与司法公正的关系 |
三、被遗忘权保护的途径 |
四、被遗忘权保护对于刑事诉讼中被告人的意义 |
第六章 改善媒体报道与司法关系的建议 |
第一节 构建媒体报道与司法公正和谐关系初探 |
一、媒体报道与司法活动的合作基础 |
二、司法和媒体的共同任务 |
三、司法公正原则和媒体报道的兼容 |
四、构建媒体报道与司法公正和谐关系有效做法 |
第二节 确立和完善媒体与司法良性互动关系的思路 |
一、正确认识媒体报道与司法公正的关系 |
二、以主流媒体为抓手营造良好的司法公正舆论环境 |
三、根据舆论建议促进司法公正 |
四、媒体与司法关系之协调 |
第三节 依法规制司法与新闻的关系 |
一、依法行使言论自由权 |
二、制定相关人员的职业准则 |
三、明确媒体在报道司法工作中的社会责任 |
四、司法机关对媒体报道限制 |
五、媒体的自我规制 |
六、新闻媒体的行业规制 |
第四节 媒体侵权行为的法律救济 |
一、新闻侵权行为的界定 |
二、媒体报道侵权法律救济的原理 |
三、媒体侵权的法律救济的方式 |
四、新闻侵权的救济措施 |
结论 |
参考文献 |
(2)宁夏民营企业营商法治环境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相关概念 |
第二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营商法治环境概述 |
第一节 营商环境综述 |
第二节 民营企业营商法治环境评价因素 |
第三节 营商法治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 |
第三章 宁夏民营企业营商法治环境发展历程 |
第一节 宁夏民营经济发展概况 |
第二节 以保护个体经济为主要内容的营商法治环境 |
第三节 以改善发展环境为主要内容的营商法治环境 |
第四节 以法治化为主要内容的营商法治环境 |
第四章 宁夏民营企业营商法治环境现状 |
第一节 营商环境地方立法现状 |
第二节 营商环境执法现状 |
第三节 民营企业权益保护现状 |
第四节 民营企业评价营商法治环境现状 |
第五章 优化宁夏民营企业营商法治环境的对策建议 |
第一节 加快完善营商环境地方立法 |
第二节 深入推进法治政府建设 |
第三节 切实保护民营企业合法权益 |
第四节 加强营商环境服务体系建设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3)《人民日报》记者节报道中的记者品质图景研究(2000-201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文献综述 |
1.关于记者节报道的研究 |
2.关于记者形象的研究 |
3.关于记者品质的研究 |
4.理论基础 |
(三)研究方法 |
1.内容分析法 |
2.文本分析法 |
(四)创新之处 |
一、《人民日报》记者节报道中记者品质图景的内容分析 |
(一)研究设计 |
1.样本构成 |
2.分析方法 |
3.指标构成 |
(二)统计结果 |
1.针对报道样本的编码 |
2.针对记者品质的编码 |
(三)结果分析 |
1.新闻报道的编码分析 |
2.记者品质的编码分析 |
二、《人民日报》记者节报道中的记者品质图景建构 |
(一)记者品质图景的构建视角 |
1.来自他者的角色认定 |
2.来自自己的职业认同 |
(二)记者品质图景中的角色指向 |
1.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 |
2.充满理想与使命感的时代记录者 |
3.永不停滞,不断创新的坚守者 |
三、《人民日报》记者节报道中记者品质图景特征 |
(一)平衡:2000-2018 年记者品质图景的整体特征 |
1.基于词频统计的记者品质图景分析 |
2.样本报道中的记者品质图景结构特征 |
(二)变动:特殊年份的记者品质图景 |
1. 2000 年:政治素质被高度强调 |
2. 2003 年:精神道德被着重突出 |
3. 2008 年:业务要求增多,精神品德维度以负面警醒为主 |
4. 2013 年:业务能力和精神道德维度相关词同时提高 |
5. 2014 年:业务能力的新表述与精神品德的进一步感召 |
6. 2018 年:他者视角中比重升高的业务能力 |
四、《人民日报》记者品质图景的构建意义 |
(一)他者视角下的建构,传递了党和国家对新闻工作者的关注 |
(二)自我视角下的建构,抒发和表达记者的自我意识 |
(三)因时而变的图景:传达社会热点,响应国家政策 |
(四)维持平衡:社会地位的塑造与巩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4)为党和人民的新闻事业鼓与呼——中国记协成立80周年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打造薪火相传“生力军” |
完善保障, 健全机制, 当好新闻工作者“娘家人” |
推进自律, 加强监督, 握牢新闻宣传“航船舵” |
深入实践, 挖掘典型, 画出新闻理想“同心圆” |
互学互鉴, 凝聚共识, 扩展合作共赢“朋友圈” |
(5)“记者之家”送温暖:谈中国记协五年来的权益保障工作(论文提纲范文)
一、加强新闻权益保障政策法规研究 |
二、建立新闻工作者权益保障制度体系 |
三、依法维护新闻工作者合法权益 |
中国记协溯源 |
(6)记者权利及其救济 ——以2007~2011年记者权利被侵害事件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 |
第二节 :本研究理论及实践意义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一、 关于记者权利来源的研究 |
二、 关于记者权利内容的研究 |
三、 关于记者权利维护与救济的研究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一、 案例的选取 |
二、 案例的分析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的界定与厘清 |
第一节 :记者权力与记者权利 |
第二节 :公共利益的理解框架 |
第三节 :公众人物与“实际恶意”原则 |
第四节 :公共权力 |
第三章 记者权利的基础 |
第一节 :公民权——记者权利生发的基点 |
第二节 :人权——记者权利扩展的保障 |
第四章 记者权利的两个核心 |
第一节 :采访权——宏观框架与微观视角 |
第二节 :拒证权——急需确立的记者特权 |
第五章 近年记者权利被侵害状况及分析 |
第一节 :媒体级别与记者权利被侵害关系 |
一、 比例分布图表 |
二、 成因分析 |
第二节 :媒体性质与记者权利被侵害关系 |
一、 比例分布图表 |
二、 成因分析 |
第三节 :公共权力与记者权利被侵害关系 |
一、 比例分布图表 |
二、 情况说明 |
第六章 记者权利的维护与救济 |
第一节 :宪法维护——违宪审查的探讨 |
一、 违宪审查的基本内涵 |
二、 “阿良事件”的标本意义 |
第二节 :组织维护—记协组织与行业协会的潜力 |
一、 记协组织维权力量的再加强 |
二、 行业协会维权力量的再开发 |
第七章 结语 |
第一节 :职业道德与新闻立法 |
第二节 :本文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附录:2007~2011年侵权案例不完全统计 |
参考文献 |
后记 |
(7)近十年中国记者被打现象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缘起 |
二、文献综述 |
三、研究方法 |
第一章 记者被打现象概述 |
第一节 记者“被打”的内涵 |
一、本文研究范畴——身体伤害 |
二、何为“记者被打” |
三、记者“被打”现象的本质——权利的被侵害 |
第二节 记者“被打”现象描述 |
一、记者“被打”已成为一种社会现象 |
二、近十年记者被打事件回顾 |
第三节 近十年记者被打现象之新特点分析 |
第二章 记者被打的事件构成、事由及解决途径细分 |
第一节 记者被打事件的构成分析 |
一、打人者身份统计 |
二、涉事媒体统计 |
三、打人事由分析 |
第二节 记者被打的具体事由细分 |
一、从记者自身职业道德缺失来看 |
二、从记者进行舆论监督来看 |
第三节 记者被打事件解决途径归类 |
一、求助记协 |
二、诉诸官司 |
三、协商和解 |
四、不了了之 |
第三章 对近十年记者被打现象的反思 |
第一节 从媒介生态学视角看记者被打现象 |
第二节 深层透析记者被打现象 |
一、媒体职业环境市场化,媒体和记者的身份地位下降 |
二、为维护自身不当利益反对舆论监督 |
三、法律上的缺失使记者权益无法得到保障 |
四、惩治不严引发恶性循环 |
第三节 破解记者被打现象的可行途径 |
一、呼吁完善法律,但出台《新闻法》非万能之策 |
二、提高记者自身素质建设,加强自我防范 |
三、充分发挥记协功能,推动“职业共同体”的组建 |
四、加强社会民主建设进程,鼓舞人民积极参与舆论监督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件:近十年中国记者被打事件不完全统计表 |
后记 |
(8)企业危机报道中记者权益保护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0.1 研究背景 |
0.2 研究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
0.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0.3.1 记者权益和保护研究 |
0.3.2 我国新闻立法研究 |
0.3.3 新闻真实研究 |
0.3.4 危机传播研究 |
0.3.5 当前相关研究的不足与思考 |
0.4 研究思路 |
0.4.1 从新闻立法角度分析记者权益的保护 |
0.4.2 从危机传播角度解读记者权益的保护 |
0.4.3 从社会沟通角度探讨记者权益的保护 |
0.5 研究的创新点与难点 |
0.5.1 研究的创新点 |
0.5.2 研究的难点 |
第一章 企业危机报道中记者权益受损状况 |
1.1 记者采访权遭肆意践踏 |
1.2 记者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 |
1.3 记者维权之路举步维艰 |
第二章 企业危机报道中记者权益屡遭侵犯的原因 |
2.1 企业危机报道中各方角色存在利益冲突 |
2.1.1 公众在危机报道中的角色利益 |
2.1.2 企业在危机报道中的角色利益 |
2.1.3 政府在危机报道中的角色利益 |
2.1.4 媒体在危机报道中的角色利益 |
2.1.5 记者在危机报道中的角色利益 |
2.1.6 记者在各角色利益冲突中处于压力中心 |
2.2 新闻立法缺位导致记者权益失去保障 |
2.3 执法部门权力滥用加剧记者权益受损 |
第三章 建立健全企业危机报道中记者权益的保护机制 |
3.1 树立正确的危机处置理念 |
3.1.1 保护记者权益是保障公众知情权的基础 |
3.1.2 扭转沟通僵局是成功处理危机的有效途径 |
3.1.3 企业坦诚面对媒体是修复自身形象的关键 |
3.2 完善我国新闻立法 |
3.2.1 新闻法律渊源的选择 |
3.2.2 新闻立法原则的确立 |
3.2.3 新闻真实和法律真实的辨析 |
3.2.4 侵权举证与抗辩事由的说明 |
3.2.5 记者权益保护的明确条款 |
3.3 建立全社会的记者采访权益保障机制 |
3.3.1 新闻界对记者采访提供保障 |
3.3.2 危机组织对记者采访提供保障 |
3.3.3 社会公众对记者采访予以支持 |
3.3.4 政府部门对记者采访提供保障 |
3.3.5 设立利益补偿与问责机制 |
第四章 当前条件下企业危机报道中记者权益保护预案设计 |
4.1 充分利用既有的法律法规条款 |
4.1.1 宪法中可利用的相关条款 |
4.1.2 基本法(民法、刑法)和其他法律的相关条款 |
4.1.3 行政法规中可利用的相关条款 |
4.1.4 地方性法规和其他规章制度中的相关条款 |
4.2 加强对执法部门的监督 |
4.2.1 严肃执法部门的执法程序 |
4.2.2 执法中对记者和媒体实施倾斜性保护 |
4.2.3 追究权力滥用者的法律责任 |
4.3 培养记者和媒体的自我保护意识 |
4.3.1 记者在企业危机报道中的自我保护与防范 |
4.3.2 媒体在企业危机报道中的行业联盟 |
4.4 强化企业的危机管理培训 |
4.4.1 促进企业危机信息披露的科学化 |
4.4.2 加强企业危机公关能力的培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9)记者遇暴现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 |
第二节 研究综述 |
一、暴力概念的梳理 |
二、以记者为对象的暴力研究 |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核心概念界定 |
一、记者遇暴的形式 |
二、记者遇暴的环节 |
第二章 记者遇暴现象的历史考察 |
第一节 近代记者遇暴的现象 |
一、笔祸不断的记者 |
二、暴力频频的原因 |
第二节 建国以后记者遇暴的现象 |
第三节 改革开放以来记者遇暴的现象 |
一、处境欠佳的记者 |
二、社会转型——暴力的根源 |
第三章 遍布于新闻生产过程的暴力 |
第一节 信息采集阶段——暴力的重灾区 |
一、硬暴力张显于外,最受关注 |
二、软暴力暗藏其中,危害不小 |
三、施暴者越发嚣张,受暴者日益扩大 |
第二节 信息处理、发布阶段——软暴力的滋生地 |
一、权力干预屡见不鲜 |
二、社会阻力层出不穷 |
第三节 信息发布之后阶段——软硬兼施的报复 |
一、媒体外部的暴力 |
二、媒体内部的暴力 |
第四节 小结 |
第四章 记者遇暴原因探析 |
第一节 受暴者因素 |
一、外在因素——职业特点 |
二、内在因素——职业素质 |
第二节 施暴者因素 |
一、媒体内的施暴者——尴尬矛盾的角色 |
二、媒体外的施暴者——有恃无恐的态度 |
第五章 记者遇暴应对及规避策略 |
第一节 提高自身应对力 |
一、尊重采访对象,不做权威 |
二、呈现新闻事实,不当裁判 |
三、拿起法律武器,不做弱者 |
第二节 构建媒体安全网 |
一、坚守媒体品格 |
二、加强媒体间协作 |
三、发挥媒体协会作用 |
第三节 集结媒体外资源 |
一、取得领导支持 |
二、争取法律援助 |
三、集结公众支援 |
第六章 结语 |
附录A |
附录B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致谢 |
(10)我国新闻传媒NGO的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外关于非政府组织(NGO)的研究 |
1.2.2 国内关于新闻传媒NGO的研究 |
1.3 研究目的与主要内容 |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5 创新点及局限性 |
1.6 本文对新闻传媒NGO的界定 |
第2章 国外新闻传媒NGO的主要作用 |
2.1 国外新闻传媒NGO成立的背景及发展动因 |
2.2 国外新闻传媒NGO的主要类型 |
2.2.1 行业协会 |
2.2.2 行业自律组织 |
2.2.3 行业稽核组织 |
2.2.4 行业观察组织 |
2.3 国外新闻传媒NGO的作用 |
2.3.1 争取新闻自由,加强行业自律 |
2.3.2 促进新闻行业专业化 |
2.3.3 制定行业标准及规范 |
2.3.4 审核发行量、收视率数据,维护公平交易 |
2.3.5 监察传媒运作,促其注重公共利益 |
2.3.6 保护公众权益,提升公众媒介素养 |
第3章 我国新闻传媒NGO的发展现状及职能 |
3.1 我国新闻传媒NGO的历史与现状 |
3.1.1 我国新闻传媒NGO的发展历程 |
3.1.2 我国新闻传媒NGO的现状 |
3.1.3 我国新闻传媒NGO的主要类型 |
3.2 我国新闻传媒NGO的职能 |
3.2.1 制定新闻行业标准,规范记者行为 |
3.2.2 组织培训,提高从业者新闻业务水平 |
3.2.3 表彰先进、评选优秀,树立行业模范 |
3.2.4 推动行业交流和学术研究 |
3.2.5 审核出版物发行数据 |
3.2.6 维护行业整体利益及记者权益 |
3.2.7 促进对外交流与合作 |
第4章 我国新闻传媒NGO存在的问题探析 |
4.1 中外新闻传媒NGO的差距 |
4.1.1 中外新闻传媒NGO功能与角色差异 |
4.1.2 中外新闻传媒NGO差距形成原因 |
4.2 我国新闻传媒NGO存在的问题 |
4.2.1 官办色彩浓,缺少独立性 |
4.2.2 自身能力建设不足,缺少权威性 |
4.2.3 种类单一,未能满足现实需求 |
第5章 我国新闻传媒NGO的发展对策 |
5.1 提供新闻传媒NGO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 |
5.1.1 政府进一步转变职能,明确新闻主管部门与新闻传媒NGO的职责 |
5.1.2 健全相关法律政策体系,为新闻传媒NGO发展提供立法保障 |
5.1.3 给予新闻传媒NGO更多的关注,加强相关理论研究 |
5.2 强化新闻传媒NGO自身能力的建设 |
5.2.1 强化"第三方组织"的服务职能 |
5.2.2 完善组织参与及退出机制,建立联动运行机制 |
5.2.3 注重自身公信力建设 |
5.3 借鉴国外新闻传媒NGO的成功运作经验 |
5.3.1 构建多方参与的新闻传媒NGO |
5.3.2 拓宽组织经费来源渠道 |
5.3.3 注重并加强组织内部管理 |
5.3.4 扩大组织形象宣传,树立品牌意识 |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四、中国记协维权委处理案件程序和办法(论文参考文献)
- [1]论司法公正与媒体报道之关系[D]. 杨益航. 中国政法大学, 2020(08)
- [2]宁夏民营企业营商法治环境实证研究[D]. 纪泽东. 北方民族大学, 2020(12)
- [3]《人民日报》记者节报道中的记者品质图景研究(2000-2018)[D]. 王怡冉. 河南大学, 2019(01)
- [4]为党和人民的新闻事业鼓与呼——中国记协成立80周年综述[J]. 杨驰原,左志新,王军峰. 传媒, 2017(24)
- [5]“记者之家”送温暖:谈中国记协五年来的权益保障工作[J]. 阚敬侠. 中国记者, 2017(12)
- [6]记者权利及其救济 ——以2007~2011年记者权利被侵害事件为例[D]. 黄奇萃. 复旦大学, 2012(03)
- [7]近十年中国记者被打现象分析[D]. 谭瑞英. 湖南师范大学, 2012(01)
- [8]企业危机报道中记者权益保护问题研究[D]. 邱琳. 中南大学, 2011(01)
- [9]记者遇暴现象研究[D]. 陈佳佳. 南京师范大学, 2011(05)
- [10]我国新闻传媒NGO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 王娟. 西南交通大学, 2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