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针刺治疗动眼神经展神经损伤案(论文文献综述)
郭皓泽[1](2021)在《电针风池、头维穴治疗眼肌麻痹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收集60例眼肌麻痹患者病例,对比治疗组和对照组的复视、眼斜程度检查记录分析,并观察头晕、恶心、代偿头位改善情况,讨论电针风池、头维穴配合常规针刺治疗眼肌麻痹临床疗效及推广的价值。方法:收集2019年8月-2020年10月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针灸科门诊和疗区以及眼科门诊和疗区被诊断为眼肌麻痹的患者60例,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治疗组采用电针风池、头维穴配合常规针刺治疗,每次30分钟,1次/天,10天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6个疗程后进行评价,每个疗程中间休息2天。对患者治疗前后的复视程度、眼斜程度、头晕、恶心、代偿头位临床评分进行统计,并用SPSS数据处理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观察电针风池、头维穴治疗眼肌麻痹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结束后,对治疗组与对照组的各项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电针风池、头维穴配合常规针刺治疗眼肌麻痹较单纯的常规针刺疗效显着(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00%。通过分析后表明两组的总有效率有明显的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电针风池、头维穴配合常针刺治疗眼肌麻痹比常规针刺临床疗效更佳显着。通过电针刺激穴位可以调整人体的脏腑机能,改善眼周血液循环,加快眼周受损神经和肌肉的恢复,从而改善眼肌麻痹患者的临床症状。
杨雅琪[2](2021)在《从“治风先治血”阐义用桃红四物汤化裁治疗风牵偏视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基于“治风先治血”理论,对针刺联合桃红四物汤化裁治疗风邪中络型风牵偏视进行临床疗效观察,为临床治疗本病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依据中医风邪中络型风牵偏视的纳入标准,筛选并收集2020年01月—2021年01月就诊于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眼科门诊及疗区的患者。纳入研究对象共72例,采用随机分组法,分为2组,每组36例。治疗组:针刺联合桃红四物汤化裁中药汤剂口服;对照组:针刺治疗。连续治疗6周,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的各项症状和体征:包括复视、眼斜、头晕、恶心、代偿头位,根据拟定标准给予相应评分,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各项积分差值、总有效率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症状和体征积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有降低,经过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的各项症状和体征(复视、眼斜、头晕、恶心、代偿头位)的积分差值,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项症状及体征积分的差值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联合桃红四物汤化裁的方法在改善上述五种观察指标中更为有效。2.根据疗效评定总标准,两组风邪中络型风牵偏视的患者中,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7.2%,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88.9%,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针刺联合桃红四物汤化裁与针刺治疗,对治疗风邪中络型风牵偏视均有效。2.两组治疗方法均可改善本病中复视、眼斜、头晕、恶心、代偿头位的症状及体征,针刺联合桃红四物汤化裁在改善以上五种观察指标方面优于针刺治疗。3.针刺联合桃红四物汤化裁和针刺治疗,两种方法疗效无明显差异。
杨介川,路阿慧,李焕丽,庞荣,高辉[3](2021)在《糖尿病性眼肌麻痹的中西医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糖尿病性眼肌麻痹属于糖尿病神经系统的并发症之一,以累及周围神经最常见,临床常表现为眼球运动障碍、复视等症状。目前西医治疗以改善代谢障碍和微循环为主,但临床效果不理想。近年来中医综合治疗糖尿病性眼肌麻痹显示了其独特的优势,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本文通过全面检索中国知网、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和PubMed数据库相关文献,将近年来中西医对糖尿病性眼肌麻痹的认识和治疗进行梳理、概括、分析,总结糖尿病性眼肌麻痹的中西医研究进展,并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吴婷婷[4](2020)在《风牵偏视的病证规律与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回顾性研究探讨风牵偏视病的病证规律、治疗经验,应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分析得出“牵正散合四物汤”基础方,配合“二龙戏珠”法针刺观察治疗风牵偏视病的临床疗效,评价中医针药结合治疗本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第一部分回顾性分析,整理、筛选2014年04月至2019年04月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住院患者中第一诊断为后天麻痹性斜视或中医诊断为风牵偏视病的患者病例资料,分析病因、发病率,比较证型、用药特点、疗效差异,以及病因、证型与疗效的关系;第二部分临床研究,将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60例60只眼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30只眼,予患眼颞旁皮下注射复方樟柳碱+牵正散合四物汤加减+“二龙戏珠法”针刺;对照组30例30只眼予患眼颞旁皮下注射复方樟柳碱+口服甲钴胺片,14天一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分别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视力、复像最大距离、斜视度、主症积分情况的疗效差异,进行各组治疗前后及组间治疗前后的疗效比较,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此次统计中收集到的病因有13种,动脉硬化、2型糖尿病、外伤、脑血管疾病居前四位,且具有逐年上升的发病趋势;风牵偏视病的证型有5种,其中肝肾亏虚证、脉络瘀阻证、肝风内动证三个证型最多;不同病因致病其临床疗效存在差异;中医针药并用治疗优于纯中药治疗或其他治疗。临床研究部分的结果表明治疗组与对照组都可改善风牵偏视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治疗组总有效率90%,对照组总有效率66.67%,两组疗效情况进行统计学处理后,差异明显(P<0.05),证明治疗组在改善复像距离、斜视度、症状积分等方面优于对照组。结论:牵正散合四物汤加减配合“二龙戏珠”法针刺治疗风牵偏视病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李东跃[5](2020)在《荣血养筋法联合电针治疗动眼神经麻痹临床疗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将养血荣筋联合电针的方法与传统常规针刺治疗动眼神经麻痹相对比,寻求一种临床上治疗动眼神经麻痹更有效的方式。材料与方法:本课题研究对象选取54例符合动眼神经麻痹诊断标准患者进行临床观察,同时对54例动眼神经麻痹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分为荣血养筋法联合电针治疗组和常规针刺对照组,每组各27例,两组进行临床疗效对比观察。每次留针为30min,每日一次,每周针刺5天,休息2天,三周为一疗程,共进行2疗程。2疗程后进行数据统计及结果分析。结果:1.临床观察表明荣血养筋法联合电针治疗组与对照组经过治疗前后通过对复视程度,瞳孔大小变化,眼睑闭合程度统计学分析后表明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2.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29%,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37%,两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9<0.05)。结论:1.荣血养筋疗法联合电针治疗组相比常规针刺治疗组疗效显着。2.荣血养筋疗法联合电针治疗动眼神经麻痹可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减轻患者生理及心理负担。3.综上所述疗,荣血养筋疗法联合电针治疗动眼神经麻痹疗效确切,操作简便,花费及治疗耗时较低,无副作较低用且安全性高患者依从性好,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湛雅昕[6](2020)在《正容汤合四物汤加减联合西医治疗后天性麻痹性斜视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客观评价正容汤合四物汤加减联合西医治疗后天性麻痹性斜视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严格按照纳入标准纳入60例后天性麻痹性斜视的患者,将6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西药常规治疗(口服醋酸泼尼松片40mg,每日1次,1周后减量,每周递减5mg,直至停药;奥美拉唑肠溶胶囊20mg,每日1次;氯化钾缓释片1g,每日2次;甲钴胺片0.5mg,每日3次),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汤剂正容汤合四物汤加减(药物组成:制白附子、熟地、羌活、防风、胆南星、法半夏、麸炒僵蚕、当归、秦艽、木瓜、白芍、川芎、甘草等),两组均治疗8周,对治疗前、治疗后第1、2、3、4、6、8周两组患者的复视像、眼位.、代偿头位、恶心呕吐、头晕目眩、其他伴随症状进行评分,并监测患者的血糖、血压、血脂、肝肾功能等安全性指标,研究数据采用SPSS26.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各组治疗前后积分变化: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积分均较治疗前显着下降(P<0.05),两组治疗方案均有效。2.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7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6.7%,P>0.05,无显着差异。3.两组治疗后各症状积分比较:复视像、眼位偏斜度、代偿头位症状两组患者之间P>0.05,无显着差异;恶心呕吐、头晕目眩、其他伴随症状两组患者之间P<0.05,有显着差异。4.各随访时间点积分比较:治疗后第2周,治疗组积分较对照组显着下降,P<0.05,有显着差异,余随访时间点两组下降趋势P>0.05,无显着差异。5.治疗期间未发生不良事件。结论:正容汤合四物汤加减联合西医治疗后天性麻痹性斜视相较于单纯西医治疗,能够进一步改善患者全身伴随症状,能够更快速地改善患者症状和体征,缩短病程,减轻患者痛苦,并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周凌云,孙忠人,王东岩,刘铁镌,尹洪娜,赵明[7](2019)在《眶内电针治疗眼肌麻痹的临床疗效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回顾眶内电针治疗眼肌麻痹症的疗效,探讨影响痊愈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2009年1月至2014年3月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眶内电针治疗的1000例眼肌麻痹症患者的病历资料,依据治疗前后眼球活动、复视等症状的改善程度评定治疗效果,分析不同年龄段、性别、病因、发病天数、治疗次数患者疗效的分布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影响痊愈的相关因素。结果:经眶内电针治疗后,1000例眼肌麻痹患者中痊愈473例,显效175例,有效258例,无效94例,痊愈率为47.3%,总有效率为90.6%。不同性别、年龄及发病天数中临床疗效分布较为一致,而在病因、损伤神经与疗程的分布较为分散。经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发病天数、治疗次数(≤15天)、治疗次数(16~30天)、滑车神经麻痹、感染、脑血管疾病、糖尿病为眼肌麻痹症治愈的影响因素(WALDΧ2检验的P值均小于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发病天数(≤30天)比较,其余发病天数OR值均小于1;与治疗次数(≥46天)比较,治疗次数(≤15天)和治疗次数(16~30天)OR值均小于1;与动眼神经麻痹比较,滑车神经麻痹的OR值大于1;与颅脑外伤比较感染、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的OR值均大于1。结论:眶内电针是治疗眼肌麻痹症的有效治疗手段,发病天数越短、治疗次数越多痊愈可能性越大。眶内电针疗法尤其适用于滑车神经损伤或病因为感染、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的患者。
李晓泉,王淑娟,张雷[8](2019)在《眼针治疗脑干卒中展神经损伤的效果》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眼针治疗脑干卒中后展神经损伤的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10月~2017年10月在沈阳市浑河新城中西医结合医院门诊及住院脑干卒中出现展神经损伤的患者4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n=20)和对照组(n=22)。两组患者均给予现代康复治疗,治疗组加用眼针治疗。连续10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分别于第2、4疗程结束,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两组第2疗程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两组第4疗程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2)。结论眼针疗法能明显改善脑干卒中后展神经损伤症状。
吴群[9](2019)在《四物汤合牵正散加减联合针刺治疗风痰入络型后天麻痹性斜视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四物汤合牵正散加减联合针刺治疗风痰入络型后天麻痹性斜视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致力于寻找一种安全、有效、稳定的治疗方案。方法:将临床符合风痰入络型后天麻痹性斜视的64例患者,按照纳入标准纳入,然后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组分为治疗组(四物汤合牵正散加减联合针刺)和对照组(太阳穴皮下注射复方樟柳碱注射液,每次1支(2ml),日1次,维生素B1,每次10 mg,日3次,口服,维生素B6每次10 mg,每日3次,口服,甲钴胺片0.5mg,每日3次,口服),在治疗前比较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病因以及各观察指标中医症候积分,若治疗前的这些因素互相之间的影响不显着,则可进行治疗后两组的各项观察指标症候积分的比较,15天一个疗程,4个疗程,共60天。结果:本次临床研究有效病例数为64例,其中治疗组有效病例30例(脱落2例),对照组有效病例30例(剔除1例,脱落1例),经过统计学分析,结果如下:1.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病因的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进行比较;2.两组在治疗前各观察指标中医症候积分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进行比较;3.治疗组在改善中医症候方面总有效率达到93.33%,对照组在改善中医症候方面的总有效率为76.67%,治疗后两组均能有效改善观察指标,但经统计学分析治疗组效果优于对照组。结论:1.四物汤合牵正散加减联合针刺和西药治疗前和治疗后各项观察(复视、斜视、代偿性头位、头晕、恶心)均可有效改善;2.四物汤合牵正散加减联合针刺和西药治疗后各项观察指标比较,四物汤合牵正散加减联合针刺优于西药。
栗胜男[10](2018)在《电针风池及天柱穴配合眼周穴位治疗眼肌麻痹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观察电针风池及天柱穴配合眼周穴位治疗组与传统针刺对照组治疗眼肌麻痹的临床疗效,以探讨电针风池及天柱穴配合眼周穴位治疗眼肌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按照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选取符合眼肌麻痹诊断标准的62例眼肌麻痹患者,按其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和对照2组,每组患者数量均为31人,治疗组31人,采用电针风池及天柱穴配合眼周穴位的治疗方法;对照组施以传统针刺治疗方法。每日治疗1次。每周治疗6天,休息1天。每周为1个疗程。共观察4个疗程。对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前、后的进行眼位、斜视度检查,并观察头晕、恶心、代偿头位改善情况。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分析以上所得的数据,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1.电针风池及天柱穴配合眼周穴位治疗方法组与传统针刺治疗方法组眼位评分相比较,P<0.05治疗组显着优于对照组。2.电针风池及天柱穴配合眼周穴位治疗方法组与传统针刺治疗方法组斜视度评分相比较,P<0.05治疗组显着优于对照组。3.电针风池及天柱穴配合眼周穴位治疗方法组总有效率为96.77%,传统针刺治疗方法组为74.19%经过卡方检验两组之间的疗效相比较其具有明显差异性(P<0.05),说明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1.电针风池及天柱穴配合眼周穴位治疗与传统针刺治疗方法对治疗眼肌麻痹均有效。2.电针风池及天柱穴配合眼周穴位治疗方法治疗眼肌麻痹明显优于传统针刺治疗方法。
二、针刺治疗动眼神经展神经损伤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针刺治疗动眼神经展神经损伤案(论文提纲范文)
(1)电针风池、头维穴治疗眼肌麻痹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文献综述 |
1.中医对眼肌麻痹的认识 |
2.西医对眼肌麻痹的认识 |
3.总结 |
临床研究 |
1.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一般资料 |
1.3 诊断标准 |
1.4 病例选择 |
2.治疗方案 |
2.1 技术路线 |
2.2 随机方法 |
2.3 方案设计 |
3.观察评分 |
3.1 评分标准 |
3.2 眼科检查 |
3.3 评价标准 |
4.统计方法 |
5.疗效分析 |
5.1 治疗前两组患者评分数据分析 |
5.2 治疗结果分析 |
6.安全性分析 |
7.讨论 |
7.1 选题依据 |
7.2 针刺治疗眼肌麻痹的作用 |
7.3 电针治疗眼肌麻痹的作用 |
7.4 选穴依据 |
7.5 结果分析 |
7.6 小结 |
7.7 不足和展望 |
结论 |
本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介 |
(2)从“治风先治血”阐义用桃红四物汤化裁治疗风牵偏视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引言 |
文献综述 |
1 中医对风牵偏视的认识和治疗 |
2 现代医学对眼肌麻痹的认识和治疗 |
临床研究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法 |
3 观察指标 |
4 中医证候评分标准 |
5 疗效评定标准 |
6 统计学方法 |
结果及分析 |
1 基线分析 |
2 临床疗效分析 |
3 中医证侯疗效比较 |
4 临床疗效判定 |
5 安全性评价 |
讨论 |
1 “治风先治血”理论的来源 |
2 “治风先治血”理论的内涵 |
3 “治风先治血”理论的临床应用 |
4 立论依据 |
5 桃红四物汤化裁的组方分析 |
结论 |
创新点 |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介 |
(3)糖尿病性眼肌麻痹的中西医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现代医学对糖尿病性眼肌麻痹的研究 |
1.1 病因与发病机制 |
1.1.1 微血管病变 |
1.1.2 糖代谢紊乱 |
1.1.3 神经生长因子减少 |
1.1.4 其他因素 |
1.2 西医治疗进展 |
1.2.1 基础病的治疗 |
1.2.2 改善微循环药物 |
1.2.3 营养神经药物 |
1.2.4 手术治疗 |
2 中医学对糖尿病性眼肌麻痹的研究 |
2.1 病因病机 |
2.2 中医治疗进展 |
2.2.1 中药汤剂治疗 |
2.2.2 针灸治疗 |
2.2.3 电针治疗 |
2.2.4 中西医结合治疗 |
3 小结 |
(4)风牵偏视的病证规律与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回顾性分析 |
1 资料来源 |
2 病例选取标准 |
3 研究方法 |
3.1 保存、整理原始资料 |
3.2 数据预处理 |
3.3 数据录入与核对 |
3.4 数据库建立与数据分析 |
4 软件介绍 |
5 结果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资料来源 |
2 病例选取标准 |
3 治疗方法 |
4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
5 统计学处理 |
6 结果与分析 |
6.1 一般情况的比较 |
6.2 治疗前后复像最大距离与斜视度变化 |
6.3 治疗前后眼斜视度比较 |
6.4 治疗前后主症积分比较 |
6.5 两组治疗方法总体疗效比较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回顾性分析风牵偏视病证规律 |
1.1 后天麻痹性斜视病因与发病年龄的关系 |
1.2 后天麻痹性斜视的病因与发病趋势 |
1.3 后天麻痹性斜视发病因素与证型分布 |
1.4 后天麻痹性斜视病因与临床疗效 |
1.5 后天麻痹性斜视治疗方法与临床疗效 |
2 临床研究 |
2.1 中药治疗风牵偏视病的理论基础 |
2.2 二龙戏珠针刺治疗风牵偏视的理论基础 |
3 疗效分析 |
4 创新性与存在问题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后天麻痹性斜视的研究概况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致谢 |
发表论文 |
(5)荣血养筋法联合电针治疗动眼神经麻痹临床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试验结果 |
讨论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动眼神经麻痹中西医认识及临床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6)正容汤合四物汤加减联合西医治疗后天性麻痹性斜视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祖国医学对后天性麻痹性斜视的认识 |
1.1 病名溯源 |
1.2 病因病机 |
1.3 辨证分型论治 |
1.4 专方治疗 |
1.5 非中药治疗 |
2. 现代医学对后天性麻痹性斜视的认识 |
2.1 病因及发病机制 |
2.2 临床表现与诊断 |
2.3 后天性麻痹性斜视的非手术治疗 |
2.4 后天性麻痹性斜视的手术治疗 |
3. 小结与展望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对象 |
2.1 病例来源 |
2.2 诊断标准 |
2.3 纳入标准 |
2.4 排除标准 |
2.5 剔除、脱落和中止标准 |
3. 研究方法 |
3.1 分组原则 |
3.2 治疗方案 |
3.3 观察指标 |
3.4 临床疗效判定标准 |
3.5 统计学方法 |
4. 结果 |
4.1 基线比较 |
4.2 疗效比较 |
4.3 安全性评价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立论依据 |
2. 正容汤合四物汤加减的组方分析 |
3. 正容汤合四物汤加减的现代药理学分析 |
4. 研究结果分析 |
4.1 一般资料分析 |
4.2 临床疗效分析 |
第四部分 结论 |
第五部分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7)眶内电针治疗眼肌麻痹的临床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
2. 方法: |
2.1诊断标准 |
2.2纳入标准 |
2.3 数据采集 |
2.4 疗效标准 |
2.5 统计学处理 |
3. 结果 |
3.1 一般资料 |
3.2 眶内电针治疗眼肌麻痹症的疗效 |
3.2 眶内电针治疗痊愈的影响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4. 讨论 |
(8)眼针治疗脑干卒中展神经损伤的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诊断标准 |
1.2.1 西医诊断标准 |
1.2.2 中医诊断标准 |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价标准 |
1.3.1 观察指标 |
1.3.2 疗效判定标准 |
1.4 纳入标准 |
1.5 排除标准 |
1.6 自愿原则、伦理学及安全性评价 |
1.7 治疗方法 |
1.7.1 现代康复治疗方法 |
1.7.2 治疗组 |
1.8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患者第2、4疗程治疗总有效率的比较 |
2.2 观眼识病 (典型病案) |
3 讨论 |
3.1 定位诊断 |
3.2 观眼识病 |
(9)四物汤合牵正散加减联合针刺治疗风痰入络型后天麻痹性斜视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引言 |
第一章 临床资料和方法 |
1.临床资料 |
1.1 研究对象及分组 |
1.2 一般资料 |
1.3 病例资料 |
1.4 诊断标准 |
1.5 病例选择标准 |
2.研究方法 |
2.1 治疗方法 |
2.2 观察周期 |
3.观察指标及方法 |
3.1 疗效观察指标及检查方法 |
3.2 不良反应记录 |
4.中医症候评分标准 |
5.疗效评定标准 |
5.1 疗效评定总标准 |
5.2 中医证候积分疗效评定标准 |
6.统计处理 |
第二章 结果及分析 |
1.一般资料分析 |
1.1 性别、年龄、病程的对比分析 |
1.2 病因的对比分析 |
2.两组治疗前各项指标分析 |
3.实验结果分析 |
3.1 治疗组治疗前后各项指标比较分析 |
3.2 对照组治疗前后各项指标比较分析 |
3.3 两组治疗后各项指标比较分析 |
3.4 .两组在中医证候评分疗效的比较 |
第三章 讨论 |
1.中医对后天麻痹性斜视的认识 |
1.1 定义 |
1.2 病因病机 |
2.西医对后天麻痹性斜视的认识 |
3.中药方作用机制及理论依据 |
3.1 中药方作用机制 |
3.2 中药方理论依据 |
4.针刺 |
4.1 针刺作用机制 |
4.2 选穴依据 |
5.小结 |
6.不足与展望 |
6.1 不足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参考文献 |
附录 B |
附录 C |
(10)电针风池及天柱穴配合眼周穴位治疗眼肌麻痹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文献综述 |
1. 中医对眼肌麻痹的研究 |
1.1 眼肌麻痹的中医源流 |
1.2 眼肌麻痹的病因病机 |
2. 治疗现状 |
2.1 针灸治疗 |
2.2 中药治疗 |
2.3 中西医结合治疗 |
2.4 西医治疗 |
3. 现代医学对眼肌麻痹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的认识 |
3.1 急性和亚急性炎症 |
3.2 脑干疾患 |
3.3 神经炎性疾患 |
3.4 毒素影响 |
3.5 眶内疾病 |
3.6 血管性疾病 |
3.7 肿瘤 |
3.8 维生素缺乏 |
3.9 内分泌疾患 |
3.10 肌源性疾患 |
3.11 神经源性病变 |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中止及脱落标准 |
1.6 不良反应及处理原则 |
2 研究方法 |
2.1 一般资料 |
2.2 治疗方法 |
2.3 观察指标 |
2.4 疗效评价标准 |
2.5 统计学方法 |
研究结果 |
1 一般情况比较 |
1.1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比较 |
1.2 两组患者病因比较 |
1.3 两组患者受累脑神经比较 |
1.4 两组患者在治疗前的病程相比较 |
1.5 两组患者眼位评分 |
1.6 两组患者斜视度评分 |
1.7 两组的主症积分在治疗前后的疗效相比较 |
1.8 两组患者总体疗效比较 |
讨论 |
1. 立题依据 |
2. 腧穴选择依据 |
2.1 祖国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
2.2 本病病因病机 |
2.3 针灸治疗本病的理论基础 |
3. 取穴原则 |
3.1 主穴1 |
3.2 主穴2 |
3.3 选穴的解剖学基础 |
4. 针灸治疗本病的现代学原理 |
4.1 电针法的作用机制 |
5. 电针的频率、波形、强度的选择 |
5.1 电针的频率 |
5.2 电针的波型 |
5.3 电针的刺激强度 |
6. 临床疗效分析 |
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图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个人简介 |
四、针刺治疗动眼神经展神经损伤案(论文参考文献)
- [1]电针风池、头维穴治疗眼肌麻痹的临床观察[D]. 郭皓泽.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从“治风先治血”阐义用桃红四物汤化裁治疗风牵偏视的临床研究[D]. 杨雅琪.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糖尿病性眼肌麻痹的中西医研究进展[J]. 杨介川,路阿慧,李焕丽,庞荣,高辉. 中国中医眼科杂志, 2021(02)
- [4]风牵偏视的病证规律与临床研究[D]. 吴婷婷.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5]荣血养筋法联合电针治疗动眼神经麻痹临床疗效研究[D]. 李东跃.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2)
- [6]正容汤合四物汤加减联合西医治疗后天性麻痹性斜视的临床疗效观察[D]. 湛雅昕.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7]眶内电针治疗眼肌麻痹的临床疗效分析[A]. 周凌云,孙忠人,王东岩,刘铁镌,尹洪娜,赵明. 新时代 新思维 新跨越 新发展——2019中国针灸学会年会暨40周年回顾论文集, 2019
- [8]眼针治疗脑干卒中展神经损伤的效果[J]. 李晓泉,王淑娟,张雷. 中国当代医药, 2019(16)
- [9]四物汤合牵正散加减联合针刺治疗风痰入络型后天麻痹性斜视的临床疗效观察[D]. 吴群.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9(02)
- [10]电针风池及天柱穴配合眼周穴位治疗眼肌麻痹的临床观察[D]. 栗胜男.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