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雌雄同体”神话思维及其文化面貌

“雌雄同体”神话思维及其文化面貌

一、“双性同体”神话思维及其文化显现(论文文献综述)

楚天佑[1](2021)在《高禖神原型及其本质功能探析》文中指出生殖神与生育神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从高禖祭祀的内容和形式看,高禖神祭祀是以国家名义举行的高规格的生殖崇拜祭礼,是一种官方积极倡导的公开的生殖崇拜行为。因此,高禖神是赤裸裸的生殖神,不是生育神。高禖神的原型是男女生殖器及男女交媾行为,不是女娲,不是夏商周时期各氏族的始祖女神、高妣,也不是汉代以后各类送子娘娘之类的生育神。高禖神的本质功能是祈求阴阳交合及时大量繁育后代。

郝姝雅[2](2020)在《现代时尚中性别模糊现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张沛华[3](2020)在《西方“双生”题材戏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双生”题材戏剧在西方戏剧发展历史中呈现出两种鲜明的指向:其一是借由“双生”外部面貌特征相似或相同而发展出的“生理双生”题材戏剧,其二则是借由西方文化中“双生”观念发展、转化出的“自我双生”题材戏剧。“生理双生”题材戏剧中存在两个真实的双生客体(面貌相似或相同的两个人),而“自我双生”题材戏剧中双生的两个角色属于同一个客体。“生理双生”题材戏剧的出现可追溯至古希腊戏剧,在西方戏剧史中主要以喜剧的形式呈现,并逐步发展出一种独特的“双生”喜剧模式;“自我双生”题材戏剧主要活跃在现当代戏剧舞台上,多以悲剧或正剧的形式呈现。喜剧是“生理双生”题材戏剧较为常见的一种表现形式。借由“双生”外部冲突特征所发展出的“双生”喜剧技巧从普劳图斯的作品一直延续至今。作为一种喜剧技巧,“双生”实际包含“骗局”与“误会”两种基本喜剧构造方法,由这两种喜剧构造方法出发,“生理双生”题材喜剧作品呈现出三种叙事特征,即“偶然性引导的事件走向”“交叉式的人物关系”与“‘闯入者’引发的连锁反应”。“自我双生”实际上是西方文化中“双生”观念的戏剧外化表现,其核心在于将“双生”所承载的“共享”与“对比”意识通过一个角色的分化得以呈现,而19世纪以来的西方文学及电影电视的发展又为这一观念的呈现提供了借鉴。“自我双生”题材作品多通过对自我的关注来审视精神与现实的脱节的状态,在叙事中呈现出“心理矛盾具象化”的特征。文章的论述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简要论述了“双生”题材在西方戏剧史中发展的脉络与呈现出的两种指向。第二部分主要论述了“双生”戏剧的第一种指向(即“生理双生”题材),分析了该题材中的喜剧技巧与叙事特征。第三部分主要论述了“双生”戏剧的第二种指向(即“自我双生”题材),分析了该题材戏剧中的“双生”内涵与叙事特征。

林晓慧[4](2017)在《晚清民国京剧坤生群体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坤生时兴是晚清民国京剧发展历史中的重要现象,文章以该群体为研究对象,以期能把握较为完整的京剧坤生生态图景。社会变革中坤伶的发展壮大与生行地位变化为坤生勃兴提供契机。坤生从艺方式主要来自家传与师承,在戏路上以应工须生与武生为主,尤其从须生者众,而在须生当中又多依附于谭余二派。随着京剧发展与观众观剧水平提高,坤生的艺术水平整体上表现为由“色”向“艺”的转变,风格“复制”是她们艺术承传的重要表征。对坤生个体而言,舞台上的女扮男装有着延伸到私人生活的可能,人与艺呈现不同程度的交融。她们或有着借助行当突破自我的诉求,但在文学书写当中却是作为他者形象被呈现。不可阻挡的戏剧改革潮流使坤生艺术难以避免地走向衰落。

李祥林[5](2013)在《“大母神”崇拜在东方及其神话显影》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流淌着民间血液、散发出诗性光辉的神话(myth),对于现代人究竟意味着什么呢?在哲学家卡西尔看来,神话尽管被笼罩在神秘的面纱下,但它绝非是怪异、荒诞、混乱的。掀开面纱就会发现,神话作为隐喻思维不过是人类原始思维形式之一,它以看似离奇实则深刻的话语曲折地讲述出人类远古历史,并且从深层上对应着人类原始、

程会艳[6](2013)在《《简爱》中的“双性同体”观》文中指出《简爱》这部小说自1847年发表以来受到了广大学者和批评家的广泛关注。对其主题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女性主义方面,并且女性主义者多认为此小说的目的是鼓励女性起来反抗,争取和男性的平等地位。学者对小说中人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女主人公简爱的性格分析,然而近年来,罗切斯特,海伦和伯莎也逐渐受到关注,还有学者从失语角度对伯莎进行分析。也有评论家研究《简爱》中的象征意义,哥特元素和圣经含义。但很少有人从伍尔夫的“双性同体”理论的角度来分析《简爱》。本文从双性同体角度分析简爱和罗切斯特这两个人物的双性同体性格的演变过程和他们最后达到两性和谐相处的模式,更能突出夏洛蒂·勃朗特的对两性关系做出的探索。这一探索在当今社会也有极大的现实意义。同时从海伦和伯利克赫斯特两个人物的研究上更突出了传统两性对立的弊端,进一步证明了伍尔夫的双性同体理论的积极意义。此篇论文旨在从伍尔夫的“双性同体理论”的角度,分析了《简爱》这部作品中男女主角双性同体的性格特征和两个人经历过矛盾和斗争后达到的更高的两性和谐相处模式,消除了二元对立的传统两性模式,实现了女性主义者一直追求向往的两性平等,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望。论文第一章简要介绍了作者夏洛蒂·勃朗特和其作品《简爱》以及对《简爱》这部作品的研究现状。第二章主要介绍了19世纪英国女性主义的特点和双性同体在不同领域的应用。重点介绍了伍尔夫在文学领域对双性同体思想的阐述和意义。第三章主要介绍了《简爱》中所蕴含的双性同体思想。首先介绍了传统的性别二元对立以及两位典型的代表人物,其次对简爱的双性同体性格特点的形成发展分阶段进行分析描述,然后对罗切斯特的双性同体思想进行了分析,最后对两性的和谐统一以及双性同体思想在这部小说中的意义进行了阐述。最后一章总结了简爱这一双性同体的新女性形象为女性树立了新的典范,使女性从传统的性别模式和性别歧视中解放出来。伍尔夫的双性同体思想更高度赞扬两性和谐共处所体现的精神上的完全平等。《简爱》中罗切斯特和简爱完美结合正是所有女性主义者所追求的最理想的两性相处模式。

涂敏华,程群[7](2012)在《女娲生育生殖神话与考古发现》文中研究指明女娲是中国古代神话中最典型的人物形象之一,女娲生殖、生育的内容也是女娲神话的主要组成部分。目前考古发掘的先秦及秦汉时期的考古材料与文献对女娲生育、生殖的内容多有记载或反映,女娲神话的史学价值不断凸显出来。

刘莹[8](2012)在《从双性同体视角解析《纯真年代》》文中指出由于工业革命的影响和奴隶制度的废除,美国经济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取得了飞跃性的发展。然而,美国在习俗、文化等方面仍然是一个相对保守的国家。“老纽约人”的社会背景就是对美国的一个真实写照。虽然老纽约的经济发展飞速,妇女的低位却仍然处于较低的位置。妇女所扮演的传统角色也已经深入到她们自己的身体和心灵中。她们本身也接受这种地位。与此同时,传统的婚姻道德规范也阻碍了妇女寻求自身的解放。看似文明礼貌的社会交际实际上是把妇女困在家庭这个“牢笼”中。因此,当面对这种在传统父权意识下形成的压迫时,一些进步女性就开始深入思考限制妇女自由与解放的原因。这种压迫也促使了新女性的出现。伊迪斯·华顿是一名典型的社会风俗小说家,同时,她也是新女性的代表。华顿从小生活在富足的生活环境中,所以对于上流社会的风俗驾轻就熟,这为小说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真实的时代背景和依据。华顿擅长以上流社会作为她小说的背景,并且对小说主人公精雕细刻、细腻分析。同时,她也从新女性角度表达了一些自己的观点。《纯真年代》是华顿最成功的小说之一,也使华顿成为第一位获得普利策文学奖的女性作家。所以,《纯真年代》已经从很多角度被人们广泛讨论和分析。双性同体这一观点是由英国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首先提出的,主要分析男性体内具有的女性特质和女性体内具有的男性特质。论文从双性同体这一重要小说分析视角出发,分析小说男女主人公的双性同体性格以及他们的自我实现。论文由引言、正文和结论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引言,主要介绍作品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和本论文的研究意义。第二部分是正文,由三章组成。第一章从三个方面介绍双性同体。首先介绍双性同体的概念,分别介绍双性同体的具体概念,身体的概念以及两性的概念;然后介绍双性同体的神话思维,论文通过对上帝之父,潘多拉神话以及太阳神和酒神的双性同体传说的描述,论述了双性同体的存在意义和神话意义,同时也为双性同体奠定了事实基础;最后论述双性同体的文化内涵和现实意义,通过论述双性同体和生物学、教育学以及当代社会的联系与对比,证明双性同体的研究价值和存在意义。第一章为分析《纯真年代》中男女主人公的双性同体的性格特点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第二章讨论《纯真年代》中人物所体现的双性同体的性格特征。第一部分介绍双性同体思想在文学应用上的发展,第二部分具体分析女主人公梅的“大男子主义”性格,第三部分具体分析女主人公艾伦的“强悍”性格,第四部分具体分析男主人公纽兰的“柔弱”性格。一方面,论文通过对比分析女主人公艾伦的“强悍”性格和梅的“大男子主义”性格,讨论老纽约社会中女性所处的地位以及两种不同的女性形象。梅的“大男子主义”体现在她的顺从与无辜当中,她是上流社会公认的大家闺秀,是人人心中合格的典范。她顺从任何男性权力者所要求的任何规定,用大男子主义来审视自己的言行,是典型的“老纽约”女性。而艾伦的“强悍”并不是她的外表,而是她内心的强大,这种“强悍”一般只能在男性身上看到。她向往自由,不拘小节,不理会老纽约社会的种种条条框框,是一个特立独行的新女性。另一方面,男主人公纽兰也是《纯真年代》中的灵魂人物,通过对他“柔弱”性格的分析,体现了纽兰内心的矛盾与犹豫。他内心的矛盾使得他很难做出任何决定。他既想遵从老纽约的社会制度又想获得自由,既想获得真爱又想获得尊重。第三章主要论述《纯真年代》男女主人公的自我实现。从不同角度上讲,梅、艾伦和纽兰都实现了自我,获得自身价值。同时,自我实现也是双性同体走向和解的必经之路。双性同体价值观是对社会单一价值观的改进。小说中梅作为胜利者得到她的未婚夫纽兰,并与他厮守一生,达到她的目的和愿望;艾伦作为胜利者得到自由,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纽兰作为胜利者获得了大家永远的尊重和爱戴,和他的未婚妻梅过着平静的生活,最后,他觉得旧制度仍是有很多可取之处的,他接受并且适应了旧制度。这三位主人公都实现了自我。第三部分是结论。通过分析总结小说男女主人公双性同体的性格特征,讨论男女主人公自我实现的过程和意义。同时,双性同体这一理论也为人们讨论和欣赏文学作品找到了理论依据。《纯真年代》被认为是以华顿自身经历为依据的一部小说,华顿的思想和观点在男女主人公纽兰和艾伦的身上得到体现。华顿对这个老纽约社会感情复杂,爱恨交织。她既习惯上流社会的种种原则和规则,又厌恶上流社会的规则制度;她不满男权社会中女性的从属地位,并且认为女性意识应该有所增强,并始终抱有幻想,认为女性地位终将会改变。《纯真年代》反映出当时纽约社会的社会生活情景,是上流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同时《纯真年代》也表达了华顿向往自由的情感。

杨红梅[9](2011)在《殷墟妇好墓玉阴阳人文化蕴含初探》文中指出殷墟妇好墓玉阴阳人是我国古代玉器的一个杰出代表。其两性兼体的外在形式,是人类两性同体崇拜心理的具体表现,代表着对和谐、互补带来的终极的、完美的神性力量的崇拜,应是当时人们心目的集创世神、祖先神和保护神于一体的至高神。这种两性合体的文化代码,同时也成为我国传统阴阳哲学的理论基础和当前双性化教育的思想源泉。

陈静[10](2008)在《“双性同体”与伍尔夫女性主义叙事》文中认为弗吉尼亚·伍尔夫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英国着名女作家和女性主义思想家,她站在张杨女性美学、突出女性意识的女性主义叙事立场,创作了《达洛卫夫人》、《到灯塔去》、《海浪》、《奥兰多》等优秀的作品。作为一位重要的女性主义作家,伍尔夫对文学创作的重要贡献之一在于她倡导并实践了“双性同体”思想。本文在考察“双性同体”概念和伍尔夫女性主义立场的基础上,从人物分析、意象象征、时间模式等角度来解读伍尔夫在其叙事文本中表现的“双性同体”观。全文由引言、结语及中间两个部分组成。引言简要介绍了伍尔夫文学成就、“双性同体”思想、女性主义立场及论文主题。论文第一部分:“双性同体”与伍尔夫的女性主义立场。首先,对“双性同体”概念进行溯源及阐释。“双性同体”经历了从神话原型到女性主义诗学概念的发展历程,由此,论文切入神话学、词源、心理学、女性主义诗学等角度对“双性同体”观做一线性梳理。在此基础上,论文进而审视伍尔夫的女性主义立场:双性共存,追求和谐。伍尔夫的“双性同体”观充满了对人类两性和谐共存的美好期盼。在当时男权中心文化的历史文化语境里,这无疑具有强烈的女性主义意识。但是,对于伍尔夫“双性同体”观的女性主义立场,批评界却是众说纷纭,既有肯定也有否定。笔者分析之后肯定了伍尔夫的“双性同体”是种女性主义的价值观念;论文第二部分:“双性同体”在伍尔夫叙事文本中的演绎。伍尔夫的小说叙事女性主义元素意味无穷。在伍尔夫看来,“双性同体”写作不仅仅是一种理想,而是可以成为现实。伍尔夫通过小说创作把“双性同体”作了生动演绎。“双性同体”是贯穿伍尔夫小说的核心意象,这突出体现在小说的人物塑造、象征意象、时间模式几方面。针对“双性同体”的人物形象,论文从双性流动的奥兰多、具有两性特质的人物、对双性差异进行整合的人物、融合多元差异的“其他性别”四种类别具体分析。这些融合了两性特征的人物形象,表达了伍尔夫对“双性同体”精神境界的向往;针对“双性同体”的象征意象,论文具体分析了“灯塔”、“莉丽心中的油画模式”“绽放的康乃馨”等意象。伍尔夫借助了这些意象象征“双性同体”理想境界,以此来表达双性和谐共存的追求;针对“双性同体”的时间模式,论文以《达洛卫夫人》、《到灯塔去》、《海浪》三部作品中物理时间和心理时间的运用和安排为例。非线性的心理时间带有感性的女性色彩,线性的物理时间带有理性的男性色彩。在安排小说叙事时间上,伍尔夫积极探索将二者融为一体的途径,体现了“双性同体”的时间观。最后,结语再次强调伍尔夫“双性同体”的女性主义立场及意义。伍尔夫“双性同体”思想永不褪色。

二、“双性同体”神话思维及其文化显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双性同体”神话思维及其文化显现(论文提纲范文)

(1)高禖神原型及其本质功能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生殖神与生育神的区别
二、高禖祭祀的内容和形式
三、高禖神是以男女生殖器为原型的神祗
四、高禖神的本质功能是阴阳交合繁育后代

(3)西方“双生”题材戏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对象
    (二)相关研究综述
    (三)概念界定
一、西方“双生”题材戏剧的发展
    (一)“双生”题材发展的三个时期
    (二)“双生”题材发展的两种指向
二、“生理双生”:“双生”题材喜剧及其叙事特征
    (一)“双生”作为喜剧技巧的两种逻辑来源
    (二)“双生”题材喜剧的叙事特征
三、“自我双生”:“自我双生”的内涵及其特征
    (一)从“生理双生”到“自我双生”
    (二)“自我双生”题材戏剧中的人物困境
    (三)“自我双生”题材戏剧的叙事特征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4)晚清民国京剧坤生群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第一章 晚清民国京剧坤伶概况
    第一节 京剧坤伶演剧盛况
    第二节 社会风尚与京剧生行地位变迁
    第三节 京剧坤生群体概貌
第二章 晚清民国京剧坤生演剧艺术
    第一节 京剧坤生艺术发展历程
    第二节 京剧坤生艺术传承
    第三节 京剧坤生流派及戏路特点
    第四节 京剧坤生名角演剧例析
第三章 晚清民国京剧坤生人与艺的审视
    第一节 脚色与坤生个性体验
    第二节 舞台下的女扮男装
    第三节 坤生形像的文本书写
    第四节 社会整饬下的坤生境遇
结论
附录 晚清民国京剧坤生汇编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6)《简爱》中的“双性同体”观(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Abstract
摘要
Chapter 1 Introduction
    1.1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Charlotte Bront and Jane Eyre
    1.2 Literature Review
Chapter 2 A Brief Review of Feminism in the 19th Century and Androgyny
    2.1 The Feminism in the 19th Century
    2.2 Androgyny
        2.2.1 Androgyny in different fields
        2.2.2 Virginia Woolf’s Conception of Androgyny in Literature
        2.2.3 The Significance of Woolf’s Androgyny
    2.3 The significance of Androgyny for Feminism
Chapter 3 The Androgyny as Reflected in Jane Eyre
    3.1 The Traditional Binary Opposition
        3.1.1 Prototype of Conventional Male---Mr. Brocklehurst
        3.1.2 Prototype of Conventional Female---Helen Burns
    3.2 The Evolution of Jane Eyre’s Androgynous Personality
        3.2.1 The Sprouting of Jane’s Androgynous Personality in Gateshead
        3.2.2 The Formation of Jane’s Androgynous Personality in Lowood
        3.2.3 The Demonstration of Jane’s Androgynous Traits
    3.3 Mr. Rochester’s Androgynous Personality
    3.4 The Final Unity—the Harmony Between Male and Female
    3.5 Significance of Androgyny in Jane Eyre
Chapter 4 Conclusion
Bibliography
发表论文情况说明

(8)从双性同体视角解析《纯真年代》(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Introduction
Chapter Ⅰ Literature Review
    1. Connotation of Androgyny
    2. Mythical Thoughts of Androgyny
    3. Cultural Connotation and Realistic Significance of Androgyny
Chapter Ⅱ Androgyny Characters Expressed in The Age of Innocence
    1. Virginia Woolf’s Idea of Androgyny
    2. May’s “Androcentrism”
    3. Ellen’s “Toughness”
    4. Newland’s “Effeminacy”
Chapter Ⅲ Self-realization of Androgynous Personality of Characters in The Age of Innocence
    1. May’s Self-realization of Androgynous Personality
    2. Ellen’s Self-realization of Androgynous Personality
    3. Newland’s Self-realization of Androgynous Personality
Conclusion
Bibliography
Acknowledgements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9)殷墟妇好墓玉阴阳人文化蕴含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一 、殷墟玉阴阳人
二、中外文献、传说及考古发现中的双性同体形象
三、玉阴阳人文化蕴含:氏族的创造神与保护神
四、结语;双性合体的力量

(10)“双性同体”与伍尔夫女性主义叙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双性同体”与伍尔夫的女性主义立场
    (一) “双性同体”观的溯源及阐释:从神话原型到女性主义诗学概念
    (二) 伍尔夫的女性主义立场:双性共存,追求和谐
二、“双性同体”在伍尔夫叙事文本中的演绎
    (一) “双性同体”的人物形象
        1、双性流动的奥兰多
        2、具有两性特质的人物
        2.1 具男性特质的女性人物
        2.2 具女性特征的男性人物
        3、对双性差异进行整合的人物
        4、融合多元差异的“其他性别”
    (二) “双性同体”的象征意象
        1、光芒四射的“灯塔”
        2、莉丽心中的油画模式
        3、绽放的康乃馨
    (三) “双性同体”的时间模式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后记

四、“双性同体”神话思维及其文化显现(论文参考文献)

  • [1]高禖神原型及其本质功能探析[J]. 楚天佑. 作家天地, 2021(22)
  • [2]现代时尚中性别模糊现象研究[D]. 郝姝雅. 北京服装学院, 2020
  • [3]西方“双生”题材戏剧研究[D]. 张沛华. 云南艺术学院, 2020(06)
  • [4]晚清民国京剧坤生群体研究[D]. 林晓慧. 福建师范大学, 2017(09)
  • [5]“大母神”崇拜在东方及其神话显影[J]. 李祥林. 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 2013(03)
  • [6]《简爱》中的“双性同体”观[D]. 程会艳. 天津理工大学, 2013(S2)
  • [7]女娲生育生殖神话与考古发现[J]. 涂敏华,程群.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11)
  • [8]从双性同体视角解析《纯真年代》[D]. 刘莹. 辽宁大学, 2012(03)
  • [9]殷墟妇好墓玉阴阳人文化蕴含初探[J]. 杨红梅. 殷都学刊, 2011(03)
  • [10]“双性同体”与伍尔夫女性主义叙事[D]. 陈静. 华东师范大学, 2008(08)

标签:;  ;  ;  ;  ;  

“雌雄同体”神话思维及其文化面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