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呼市无害化处理场垃圾处理现状及问题讨论(论文文献综述)
段希文[1](2021)在《呼和浩特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邬景方[2](2021)在《土默特左旗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模式研究》文中指出
朱波[3](2021)在《2019年吉林省农村环境卫生监测结果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文通过对2019年吉林省农村环境卫生监测结果进行分析,并选取相关指标,分析其2011年至2019年动态变化情况,了解吉林省农村环境卫生状况,评价其卫生质量,为政府进一步制定农村地区整治政策和完善公共卫生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数据来源于吉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与健康危害因素预防控制所汇总的2019年吉林省农村环境卫生监测数据,数据采集按照全国统一的《农村环境卫生监测工作方案》和技术规范进行,时间截止到2020年初。本文使用IBM SPSS24.0软件处理与统计分析数据,主要采取统计表和图的形式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对连续性变量进行正态性检验,对满足正态分布的资料用(?)±S进行描述,分类变量采用频数和百分数进行描述,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统计分析,以α=0.05为检验水准。结果:1.2019年吉林省监测县共12个,监测县的农村人口为404.31万人,占地区总人口63.97%,农民人均收入为13061元;监测点共240个,占所占乡镇行政村总数的29.44%,监测点总户籍人口数为38.5万人,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为“种植业”,纯收入平均值9511元;监测家庭户数共1200户,占监测点总户数的1.05%,收入来源以“农业”为主,家庭收入平均值24488元。2.2019年,平均每户家庭每天产生的生活垃圾为1.65公斤,垃圾丢弃地点为“垃圾箱/池”的占83.25%;各监测点中,生活垃圾集中处理(指组保洁-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模式)率为70.42%,垃圾桶配置率为97.50%;垃圾处理厂覆盖人口中,农村与县城人口占总覆盖人口的25.85%、74.15%,县城远高于农村覆盖率。2011-2019年,吉林省生活垃圾收集、处理方式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收集方式中“统一采集”的比例逐渐增加,“随意堆放”和“定点堆放”的比例逐渐减小,处理方式中“再利用”的比例逐渐增加,仍以“填埋”为主。3.2019年,监测家庭生活污水排放方式以“随意排放”(50.33%)、“明沟”(29.67%)为主,排放地点主要为“坑塘”(47.75%)和“不固定”(33.83%);监测县中仅有3个县进行生活污水处理,全省只有2.5%的村对生活污水进行了处理;垃圾处理厂覆盖人口中,农村与县城人口占总覆盖人口的25.85%、74.15%,县城远高于农村覆盖率。2011-2019年,吉林省生活污水排放方式、排放地点间差异均具有统计意义(P<0.001),排放方式中以“随意排放”为主,排放地点中“河流”所占比例逐渐减小,以“坑塘”为主。4.2019年,全省集中式供水人口覆盖率55.73%,水源类型主要以“深井”(71.39%)为主,处理方式以“未处理”(66.67%)居多;农村分散式供水水源类型主要为“浅井”(79.10%);家庭饮用水类型为“集中式供水”(55.67%)和“井水”(44.25%)。2011-2019年,吉林省农村供水方式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集中式供水比例整体提升,由2011年的43.37%增至2019年的55.73%,但分散式供水仍占较高比例。5.2019年,吉林省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为23.55%,卫生厕所中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为15.51%;监测县中集安市卫生厕所普及率最高,为49.81%;使用卫生厕所家庭中,位置主要为“室内”(44.66%)和“室外”(45.04%),85.50%家庭对卫生厕所使用表示“满意”,91.98%家庭认为“清洁”。6.2019年,吉林省农村家庭病媒生物滋生地以“鸡/鸭/鹅圈”(61.33%)、“水厕/旱厕”(50.58%)和“柴草垛”(43.75%)为主;病媒生物控制工作中,“灭鼠”(93.33%)开展率最高。7.2019年,吉林省农村家庭“喝开水”(80.08%)的比例最高,“喝生水”(18.33%)的比例次之,“饭前便后都洗手”为93.42%;监测家庭中农药购买和使用率为65.00%,废弃农药包装瓶(袋)处置中扔在“田边或垃圾堆”(81.15%)的比例最高,施药总体防护率74.23%;监测点农村常住人口中粗死亡率为6.63‰,居民不同死因别死亡率中排名前三位的分别为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和心脏病,占全部死因的79.94%。8.2019年,吉林省监测点有保洁人员(包括专职、兼职)比例为99.58%,环境卫生相关经费平均每村76618元;卫生村创建情况,省级卫生村占2.92%,市级卫生村占5.00%,非卫生村占92.08%。结论:1.2019年,吉林省农村环境卫生状况整体水平不高,有待进一步提升。2.2019年,吉林省农村垃圾集中处理率已达到国家方案标准,但生活污水处理率均远低于国家方案要求标准,卫生厕所普及率比较低,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更低。3.2019年,吉林省病媒生物控制中“灭鼠”工作较为突出,全省环境卫生管理情况较好,但卫生村所占比例较低。4.2011-2019年,吉林省农村生活垃圾统一收集率逐渐升高,处理方式中以“填埋”为主,“再利用”比例也逐渐升高,趋于多元化;农村生活污水排放方式中,“随意排放”比重较大,排放地点以“坑塘”为主;农村集中式供水率逐渐上升,但分散式供水比例依然较高。
范晓晗[4](2021)在《基于生命周期过程的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发展评价及预警系统研究》文中提出生活垃圾的大量产生给我国的环境安全和居民健康都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如何妥善处理是目前面临的巨大挑战。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生活垃圾清运量在2005年到2019年期间增长迅速,由15576.8万吨增至24206.2万吨,增长率高达155%。与其他垃圾处理方法相比,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在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方面优势明显,能够凭借回收热量的方式实现能量的循环利用。但是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在中国的推广发展遭受到以邻避效应为代表的多种阻碍,某些项目甚至要在政府的斡旋及沟通下才得以顺利建成。对生活垃圾焚烧发电的发展程度进行合理性评价、明确影响其发展的主要因素并量化其影响程度,建立起完备的预警体系对提高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发展安全度非常急切且必要。本研究选定生活垃圾焚烧发电生命周期过程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从规划阶段、建设阶段和运营阶段入手,确定37个指标构成预警系统指标体系。结合现实发展情况复杂、指标较多的情况,本研究将其发展现状划分为“无警、轻警、中警、高警和重警”五个评判等级。运用基于熵权的TOPSIS评价法,通过定义预警指数对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发展现状进行警情诊断。在2005年至2019年期间,生活垃圾焚烧发电规划阶段和建设阶段的安全度处在稳步上升阶段,均处于“中警”状态;运营阶段和全过程演变趋势波动较大。其中,运营阶段在2005年时安全度为0.640,属于“轻警”状态,在接下来几年中经历了较大波折,安全度在2012年跌至0.288,为“高警”状态,后续几年安全度虽有回升,在2019年安全度达到0.364,但依旧处于“高警”的状态。全过程在2005年时安全度为0.517,属于“中警”状态,在接下来几年中经历了较大波折,安全度在2012年跌至0.402,往后几年都是勉强维持“中警”状态。整体来看,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发展局势不容乐观。本文基于DPSIR模型构建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预警系统指标体系,通过因子分析法探究对其发展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根据因子得分表可得,有三个因子在旋转后的特征值大于1,其方差贡献率分别为84.354%、7.959%和4.555%,累计贡献率高达96.869%。由因子分析的结果可知,除国内实际的生活垃圾产生情况之外,影响发展安全度的因素主要集中在技术发展、现实需求和市场前景三方面。利用改进的灰色马尔科夫链模型对其发展在2020年至2025年的警情演变趋势进行预测,同时设定其发展到2025年达到“轻警”状态的调控目标。根据计算结果可知,若仍保持现有的发展条件,根据预测模型得,规划阶段将继续保持“中警”状态且已接近“轻警”状态,建设阶段将由“中警”转为“轻警”状态,但运营阶段安全度将持续下降,仍处于“高警”状态。全过程安全度略有上升,仍将处在“中警”状态。若生活垃圾焚烧发电仍保持现有的发展条件,距离2025年达到“轻警”状态的预期目标存在差距,需要进一步优化调控。由情景设定得,从运营阶段入手使其安全度以8.69%的改善幅度向好发展,是促使全过程整体快速达到“初警”状态最有效的手段,优化路径为加快政策落实、加强行业监督、做好垃圾分类和完善配套设施。
赵霞[5](2021)在《垃圾分类背景下城市生活垃圾转运站系统评价及收运调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生活垃圾清运数量呈加速上升的趋势,同时垃圾分类的实施对垃圾收运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确保垃圾全过程分类收运。转运站作为垃圾收运环节的中转点,起着连接收集点和处理中心的重要作用,保障着上下游的垃圾收运环节。然而,根据环卫科技网及相关研究数据显示,我国垃圾收运成本占整个垃圾处理系统的比重高达60%-80%,远高于发达国家。因此,合理优化垃圾收运系统,降低垃圾收运成本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对现有关于转运站及垃圾收运相关研究的分析,发现其存在以下问题:第一关于转运站点的研究,大多是集中在转运站新建、设计与选址上,对于已建转运站效率评价的研究较少。但是在实际生活中,新建转运站的成本很高且不容易实现,单纯依靠模型进行决策缺乏现实可行性。且转运站效率评价相关研究中也没有针对效率低下的转运站点给予切实的解决办法,研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第二垃圾分类背景下要求做到分类投放、收运及处理全过程的统一,现有垃圾混装混运的收运方式不符合分类调度的实际要求。第三关于车辆路径规划的研究,现有研究多是将垃圾投放点之间的直线距离作为车辆调度的依据,没有考虑实际路网对车辆路线的影响,脱离实际情况。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本文将提出相对应的解决措施。第一基于DEA评价方法对已有转运站进行相对效率评价。通过确立DEA模型相关参数指标,对转运站进行成本收益计算,利用MATLAB结合评价模型计算不同转运站的相对效率,针对评价结果中效率低下的转运站点实行流动的垃圾收集模式。第二对不同类型的垃圾采取分类单独收运的方式。针对不同类型的垃圾配置不同的车辆分别进行收运,确立模型构成要素,构建多车辆、多车型、有容量约束且带有时间窗约束的分类车辆调度模型。第三基于路网结构的车辆路径规划研究。引入虚拟的路网节点将垃圾投放点与相关路口节点相结合进行调度规划,确保收运过程符合实际道路情况。最后通过对模型进行实例应用,得出不同类型垃圾在不同班次下的车辆调度路线,验证了模型的可行性,为流动收集模式下分类车辆调度路线的规划提供可借鉴的解决方法。
杨建元[6](2021)在《PPP模式下生活垃圾处理厂项目融资风险防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李剑颖[7](2020)在《城市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工程设计与环境影响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经济的进步与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垃圾处理问题成为了制约城市发展的重要问题,迫切需要找到解决办法。根据国家统计局出具的数据显示,截止到2018年末中国人口已经达到139538万人,而同期全国城市生活垃圾清运量高达22801.8万吨,平均相当于每人每年会产生163.4kg的生活垃圾,城市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有效处理已经刻不容缓。常用的生活垃圾处理方法有卫生填埋法、焚烧法、堆肥法、综合处理法。每个城市的人口、经济、地域特征不同,从而导致不同城市生活垃圾的垃圾总量、成分等存在一定的差距。故城市采取何种生活垃圾处理方法不能一概而论,要综合考虑包括经济、处理技术水平、地形环境等多种因素,提出与城市发展指导思想最为吻合的生活垃圾处理方法。正是由于需要综合满足多方面的要求,单一的生活垃圾处理方法很难适应城市的高速发展,城市生活垃圾综合处理方法已是世界上生活垃圾处理的发展趋势。城市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就是在某一场区内,进行前期分选,先把可回收的资源回收利用然后再根据不同地域特征选择焚烧或堆肥的后续处理环节,最后把无法循环利用已经大大减量化的残渣进行填埋。这种方法能够很好的把资源回收利用,具有很高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能够极大的减少单一处理方法对于周围环境的影响。是一种理想的具有发展潜力值得大力推广的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方式。本研究归纳了国内外垃圾处理方法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总结了国内外城市生活垃圾综合处理模式并对国内外城市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工程的管理决策模型进行了分析。针对现在对于生活垃圾处理工程的评价研究不足且相对单一的现象,选择费用一效益分析模型和生命周期评价模型作为本文研究的主要评价模型,对城市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工程进行综合评价。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以北京市A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工程为研究对象,结合北京市生活垃圾的产量和成分变化趋势的预测,研究北京市A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工程的设计工艺。进一步结合运营期环境监测情况对该工程进行综合效益评价,并通过采用生命周期评价的方法体系,从环境影响潜力及能耗等方面对北京市A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工程建设前后进行环境影响对比评价。目前,我国对城市生活垃圾综合处理的理论研究十分有限,对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工程的科学评价方法研究也十分有限。针对这方面不足,同时也为了更好的指导实践研究的进行,本文对城市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工程在我国的应用进行了全方面的系统评价,通过对实例——北京市A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工程进行生命周期环境影响评价的基础上增加了对该工程的综合效益评价研究,为寻找建设环境影响最小、经济社会效益最优的城市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工程提供参考方案和理论依据。对市政市容及环境环卫管理部门规划与建设城市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工程具有指导作用,同时对北京市以及全国生活垃圾管理水平的提高和全国城市生活垃圾综合处理理论体系的补充完善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王晟[8](2020)在《高氨氮垃圾渗滤液物化预处理及后续生物处理的初步研究》文中提出垃圾在堆放和填埋过程会产生大量的垃圾渗滤液。垃圾渗滤液氨氮含量高,水质复杂且波动大,是典型的高氨氮难降解污水,若处理不当,将导致水环境恶化,水生态受损,水域功能急剧下降甚至丧失。本文针对老龄化垃圾渗滤液脱氨难题,以福州红庙岭垃圾填埋场均衡池的垃圾渗滤液为研究对象,采用动力波吹脱强化预处理+Fenton氧化+A/O型SBR生物处理联合工艺,研究探讨了其处理效果及相应的机理。(1)采用动力波吹脱技术进行氨氮吹脱实验,探究了吹脱时间、p H、气液比、温度和进水氨氮浓度对吹脱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前3 h吹脱去除率增长最快,5 h后吹脱去除率变化较小;高p H下游离氨占比增大,对吹脱更为有利,p H为10.5左右时最经济;动力波吹脱适用温度范围广,10℃和25℃时,分别可达72.62%和90.68%的去除率;增加气液比可提高吹脱效率,但当气液比大于129时,吹脱效果增幅不明显;氨氮浓度对吹脱去除率的影响较小。(2)动力波吹脱正交实验结果表明,温度对动力波吹脱脱氨影响最为显着,p H、气液比是重要影响因素,初始氨氮浓度对吹脱效率影响不显着;传质动力学研究表明,动力波泡沫区气液两相接触面积大,接触表面不断迅速更新,从而大幅提高氨氮分离效率,传质动力学模型符合实际传质过程,最优处理条件下Km为71.33,平均误差e为6.1%,对实际工程放大实验有一定的预测功能。(3)通过Fenton氧化法预处理吹脱出水,探究了反应时间、初始p H、Fe2+投加量和H2O2的投加浓度对实验的影响。最佳反应条件为:反应时间60 min,初始p H=4,Fe2+投量为0.04 mol/L,30%的H2O2投加浓度为处理水量的0.25%,其COD和氨氮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69.04%和12.38%,Fenton氧化法可去除难降解有机物,提高吹脱出水可生化性,B/C值由0.16提高至0.47以上,降低后续生物处理负荷和处理成本。(4)选择SBR反应器进行生物处理,探究了曝气时间、缺氧搅拌时间、DO和p H对生物处理实验的影响。单因素实验得出先缺氧搅拌3 h,再好氧曝气8 h,然后沉淀静置1 h为A/O型SBR反应器的最优运行模式,有利于TN的去除,当DO浓度为3~4 mg/L,初始p H值为7.5时,对COD和氨氮的去除率最高,分别为84.67%和77%。(5)工艺流程和经济效益分析表明,采用动力波吹脱+Fenton氧化+A/O型SBR对老龄垃圾渗滤液处理,出水水质能达标排放。相比众多采用MBR+“双膜”(NF+RO)的工程实例,更经济,吨水成本约为45.67元,本工艺取得较好的处理效果,还有进一步的优化空间,在经济技术上可行,具有一定的工程应用价值。
程苏嘉[9](2020)在《N市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对策探讨》文中研究表明自2014年我国启动农村生活垃圾专项整治行动以来,中央及地方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治理政策,并通过提供专项治理资金、开展治理效果检查等工作,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农村生活垃圾污染的治理,取得了较为可喜的成绩。但是,由于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是面向基层,与村民利益直接相连。因而,在具体的治理工作中关系交错、情况复杂。因此,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仍存在诸多问题。究其原因:一是农村生活垃圾现有的治理对策还存在“一刀切”现象,忽视了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交通条件和村民习俗的特殊性;二是我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过程中存在管理主体过多、部门职能分割、监督和控制系统尚未完善;三是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缺乏运营资金与技术,难以保证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的持续跟进。由此,如果上述问题得不到科学合理的有效解决,必然形成农村生活垃圾治理长效机制的缺失,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就会陷入“一阵风”式的运动模式,那么,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实现乡村振兴,全面改善村容村貌,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也将难以落到实处。本文选择以西部N市为研究样本,以N市农村生活垃圾治理问题为研究对象,通过运用文献研究、田野调查等研究方法,对N市农村生活垃圾的治理现状、问题成因进行实证调查和学理分析,在结合国内外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经验的基础上,提出N市治理农村生活垃圾的对策建议。从整体结构上看,本文第一章为“绪论”,主要阐述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及意义、核心概念界定、研究方法、理论基础和样本概况等。第二章“N市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的现状”,主要描述了 N市农村生活垃圾的形成及特征,以及N市政府处理生活垃圾的相关政策、政策的历史演变、现有垃圾处理的主要方式。第三章“N市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中现存的问题及成因”,重点通过实地调研、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等方式,探讨农村生活垃圾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管理体制与治理要求不相适应、收运处理的设施滞后、混合收运弊端严重、处理技术与管理人才缺乏、村民认知和参与意愿不足等。究其成因在于: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主体博弈下治理责任落实不到位、生活垃圾治理资金供给不足、传统习俗对村民处理垃圾的影响大。第四章“国内外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的经验启示”,通过总结国内外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已经取得的成功经验,得到相关经验启示:完善法律法规、加强政府财政支持、农户适当付费、进行垃圾生活分类、公众的热情参与、创新技术等,会对农村生活垃圾的有效治理产生重要作用。第五章“完善N市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的对策建议”,主要针对N市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的现状和问题成因,提出了健全治理体系和政策法规、完善农村生活垃圾的治理机制、强化相应的资金保障、加强对村民的教育宣传和创新科学技术等对策建议。
牛森[10](2019)在《XX市城市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后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城市化进展进程越来越快,城市人口越来越多,我国城市垃圾处理负担也越来越重。传统的垃圾填埋法占用了大量的土地资源,导致我国三分之二的城市被垃圾环带包围,带来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为应对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综合利用的更高要求,传统的垃圾填埋法已不再适用于当前社会发展需要,以垃圾焚烧发电为主的垃圾无害化处理方式将在未来的十几甚至几十年内,成为城市垃圾处理的主流方式。近年来,国务院及国家各部委多次下发文件,明确要求加快城市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垃圾焚烧发电,加强生活垃圾资源回收及综合利用,东部地区实现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能力占无害化处理总能力的60%以上。城市垃圾焚烧同样也面临着严峻的生态环保方面的考验,如何在焚烧过程中降低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和经济社会效益,使得城市垃圾焚烧真正长久地成为利国利民的社会事业。本文从项目后评价研究理论入手,通过分析目前国内城市垃圾焚烧发电行业发展情况,阐明了城市垃圾焚烧发电项目进行项目后评价研究分析的重要性。以XX市城市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为例,结合XX市当地经济发展情况和人口增长情况,从项目实施工程评价、建设条件评价、经济社会影响评价和综合后评价等方面,通过与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对比分析,对XX市城市垃圾焚烧发电项目进行了评价论证,并最终对项目实施效果进行评价。本文将项目后后评价理论研究与实践进行有效结合,科学地得出分析结果,并提出合理建议,对垃圾焚烧发电类项目实施和企业投资发展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二、呼市无害化处理场垃圾处理现状及问题讨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呼市无害化处理场垃圾处理现状及问题讨论(论文提纲范文)
(3)2019年吉林省农村环境卫生监测结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农村环境卫生现状 |
1.1.1 农村生活垃圾现状 |
1.1.2 农村生活污水现状 |
1.1.3 农村生活饮用水现状 |
1.1.4 农村厕所现状 |
1.1.5 农村病媒生物控制、居民生活行为习惯及健康状况和环境卫生管理现状 |
1.2 农村环境卫生政策和治理措施 |
1.3 本研究目的意义 |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
2.1 资料来源 |
2.2 监测对象 |
2.3 监测内容 |
2.3.1 基本情况 |
2.3.2 农村环境卫生情况 |
2.3.3 农户家庭卫生情况 |
2.4 调查方法 |
2.4.1 问卷调查方法 |
2.4.2 病媒生物密度监测方法 |
2.4.3 监测结果评价标准及依据 |
2.5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3章 结果 |
3.1 一般情况 |
3.1.1 监测县人口及经济情况 |
3.1.2 监测点基本情况 |
3.1.3 监测家庭基本情况 |
3.2 生活垃圾情况 |
3.2.1 生活垃圾收集、处理方式 |
3.2.2 生活垃圾转运与处理 |
3.2.3 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 |
3.2.4 垃圾处理厂 |
3.3 生活污水情况 |
3.3.1 生活污水排放情况 |
3.3.2 生活污水处理 |
3.3.3 污水处理厂 |
3.4 生活饮用水情况 |
3.4.1 农村供水覆盖率 |
3.4.2 农村集中式供水 |
3.4.3 农村分散式供水 |
3.4.4 农村家庭饮用水类型 |
3.5 农村厕所情况 |
3.5.1 户厕类型 |
3.5.2 卫生户厕类型 |
3.5.3 监测县卫生厕所普及率 |
3.5.4 卫生厕所位置 |
3.5.5 卫生厕所使用感受 |
3.5.6 卫生厕所清洁情况 |
3.6 病媒生物控制情况 |
3.6.1 病媒生物滋生地 |
3.6.2 病媒生物控制率 |
3.7 居民生活行为习惯及健康状况 |
3.7.1 居民生活行为习惯 |
3.7.2 农村家庭农药使用 |
3.7.3 农村居民死亡情况 |
3.8 环境卫生管理与卫生村创建 |
3.8.1 环境卫生管理 |
3.8.2 卫生村创建情况 |
第4章 讨论 |
4.1 生活垃圾情况 |
4.2 生活污水情况 |
4.3 生活饮用水情况 |
4.4 农村厕所情况 |
4.5 病媒生物控制、居民生活行为习惯及健康状况、环境卫生管理与卫生村创建情况 |
4.6 建议和对策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4)基于生命周期过程的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发展评价及预警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与创新点 |
1.3.1 技术路线 |
1.3.2 创新点 |
第二章 国内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发展现状概述 |
2.1 生活垃圾处理方式 |
2.2 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发展现状 |
2.3 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预警内涵 |
第三章 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发展警情诊断 |
3.1 预警系统指标体系构建 |
3.2 警情诊断方法 |
3.3 警度判定标准 |
3.4 警情现状分析 |
第四章 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发展影响机制分析 |
4.1 警源分析 |
4.2 分析方法 |
4.3 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预警系统因子分析 |
4.4 影响因素分析 |
第五章 生活垃圾焚烧发电排警调控研究 |
5.1 调控目标 |
5.2 灰色马尔科夫链模型介绍 |
5.2.1 灰色预测模型计算方法 |
5.2.2 马尔科夫链模型计算方法 |
5.2.3 灰色马尔科夫链模型计算方法 |
5.3 预测计算 |
5.4 基于情景分析法的调控模型 |
5.5 结果分析与对策建议 |
5.5.1 结果分析 |
5.5.2 对策建议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课题情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5)垃圾分类背景下城市生活垃圾转运站系统评价及收运调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
1.2.1 生活垃圾分类收运系统研究 |
1.2.2 转运站(处理场)规模、容量和选址的优化 |
1.2.3 垃圾收运调度路线的优化 |
1.2.4 研究现状综述 |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创新点 |
1.3.4 技术路线图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生活垃圾分类收运现状及车辆调度问题 |
2.1 城市生活垃圾的分类和收运模式 |
2.1.1 城市生活垃圾的概念和分类方法 |
2.1.2 城市生活垃圾的收运模式 |
2.2 城市生活垃圾收运系统现状分析 |
2.2.1 分类方式 |
2.2.2 收运方式 |
2.2.3 处理方式 |
2.3 车辆调度问题 |
2.3.1 车辆调度问题定义 |
2.3.2 车辆调度问题的构成要素 |
2.3.3 车辆调度问题的条件约束 |
2.3.4 车辆调度问题基本模型 |
2.3.5 车辆调度问题算法研究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DEA模型的城市生活垃圾转运站评价方法研究 |
3.1 DEA评价原理及模型 |
3.2 转运站的DEA评价模型 |
3.2.1 DEA评价指标的确立 |
3.2.2 转运站DEA模型的确立 |
3.3 T市生活垃圾收运现状分析 |
3.3.1 分类背景下T市生活垃圾收运模式概述 |
3.3.2 H区垃圾转运站基本情况 |
3.3.3 垃圾转运站存在的问题 |
3.4 转运站DEA评价模型应用 |
3.4.1 模型参数确立 |
3.4.2 转运站成本费用及收益计算 |
3.4.3 转运站评价指标计算 |
3.4.4 DEA评价结果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路网结构的分类车辆调度模型及算法研究 |
4.1 垃圾车辆调度模式分析 |
4.1.1 无转运流动收集模式 |
4.1.2 有转运间接收集模式 |
4.2 分类车辆调度模型基本要素分析 |
4.2.1 模型构成要素 |
4.2.2 模型要素确立 |
4.3 分类单独收运流程分析 |
4.4 面向多车型的垃圾车调度优化模型 |
4.4.1 分类单独收运模型假设 |
4.4.2 分类单独收运模型参数符号定义 |
4.4.3 模型目标函数建立 |
4.4.4 模型约束条件确立 |
4.4.5 车辆路网约束 |
4.5 分类收运模型算法求解 |
4.5.1 粒子群算法 |
4.5.2 遗传算法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实例验证分析 |
5.1 问题概述 |
5.1.1 H区垃圾收运网络概述 |
5.1.2 H区收运网络路网结构图 |
5.1.3 收运网络各节点垃圾清运量的确定 |
5.2 分类收运车辆模型仿真参数设置 |
5.3 模型算法参数确立 |
5.3.1 PSO基本参数确立 |
5.3.2 GA基本参数确立 |
5.4 算法迭代结果分析 |
5.4.1 早班清运迭代结果 |
5.4.2 晚班清运迭代结果 |
5.4.3 模型结果分析 |
5.5 车辆收运路线方案 |
5.5.1 早班垃圾清运数值对比分析 |
5.5.2 晚班垃圾清运数值对比分析 |
5.5.3 不同类型垃圾车辆调度方案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附录 粒子群算法和遗传算法MATLAB主要编码 |
(7)城市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工程设计与环境影响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价值 |
1.2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框架及内容 |
第二章 相关文献综述 |
2.1 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现状分析 |
2.1.1 国内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
2.1.2 国外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
2.2 城市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及其评价模型 |
2.2.1 国内生活垃圾综合处理现状分析 |
2.2.2 国外生活垃圾综合处理现状分析 |
2.2.3 国内外生活垃圾综合处理评价模型 |
2.3 小结 |
第三章 四种主要垃圾处理方式的SWOT分析 |
3.1 北京市主要生活垃圾处理方式的SWOT分析 |
3.2 小结 |
第四章 北京市A生活垃圾垃圾综合处理工程设计与工艺分析 |
4.1 北京市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 |
4.1.1 自然环境概况 |
4.1.2 社会环境概况 |
4.1.3 环境质量状况 |
4.2 北京市生活垃圾理化特性调查 |
4.2.1 北京市生活垃圾物理成分分析 |
4.2.2 北京市生活垃圾特征值分析 |
4.3 北京市A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工程设计与工艺分析 |
4.3.1 工程概况 |
4.3.2 工艺分析 |
4.4 小结 |
第五章 北京市A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工程LCA环境影响评价 |
5.1 评价目标和边界范围的确定 |
5.2 基于以上不同生活垃圾处理方法的环境排放 |
5.2.1 数据收集 |
5.2.2 运输过程的环境排放 |
5.2.3 北京市A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工程的环境排放 |
5.2.4 未采用综合处理前卫生填埋的环境排放 |
5.3 北京市A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工程建设前后生命周期清单分析 |
5.4 北京市A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工程建设前后生命周期环境影响评价 |
5.4.1 影响分类 |
5.4.2 数据特征化 |
5.4.3 影响评价模型 |
5.4.4 结果输出 |
5.5 小结 |
第六章 北京市A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工程综合效益评价分析 |
6.1 环境效益评价 |
6.2 经济效益评价 |
6.2.1 北京市A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工程收益分析 |
6.2.2 北京市A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工程成本分析 |
6.2.3 北京市A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工程的费效比计算 |
6.2.4 未采用综合处理前卫生填埋的经济效益分析 |
6.3 社会效益评价 |
6.4 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与建议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导师与作者简介 |
附件 |
(8)高氨氮垃圾渗滤液物化预处理及后续生物处理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垃圾渗滤液研究背景 |
1.2 垃圾渗滤液的产生及特点 |
1.2.1 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处置概况 |
1.2.2 垃圾渗滤液的水质特性 |
1.2.3 垃圾渗滤液的危害 |
1.2.4 垃圾渗滤液氮污染治理的研究现状 |
1.3 实验处理技术与工艺 |
1.3.1 动力波吹脱技术 |
1.3.2 Fenton处理工艺 |
1.3.3 SBR处理工艺 |
1.4 课题来源及研究内容 |
1.4.1 课题来源 |
1.4.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4 创新点 |
第二章 实验装置与分析方法 |
2.1 实验装置及运行方式 |
2.2 实验材料及主要仪器 |
2.2.1 实验用水来源与水质 |
2.2.2 接种污泥 |
2.2.3 实验试剂与仪器 |
2.3 实验分析方法 |
第三章 动力波吹脱强化预处理垃圾渗滤液 |
3.1 动力波吹脱单因素实验 |
3.1.1 吹脱时间对氨氮吹脱效果的影响 |
3.1.2 pH对氨氮吹脱效果的影响 |
3.1.3 气液比对氨氮吹脱效果的影响 |
3.1.4 温度对氨氮吹脱效果的影响 |
3.1.5 进水氨氮浓度对吹脱效果的影响 |
3.2 正交实验设计 |
3.3 正交实验分析 |
3.3.1 直观分析 |
3.3.2 方差分析 |
3.4 吹脱过程氮素的变化 |
3.5 动力波吹脱效率与传统吹脱法对比及机理分析 |
3.6 动力波吹脱氨氮实验传质机理分析 |
3.6.1 传质过程探讨 |
3.6.2 传质动力学模型 |
3.6.3 传质动力学系数 |
3.6.4 传质动力学模型分析与验证 |
3.7 小结 |
第四章 Fenton法处理吹脱出水实验研究 |
4.1 水质情况 |
4.2 材料与方法 |
4.3 Fenton氧化实验 |
4.3.1 反应时间对COD和氨氮去除率的影响 |
4.3.2 初始pH对COD和氨氮去除率的影响 |
4.3.3 H_2O_2投加浓度对COD和氨氮去除率的影响 |
4.3.4 Fe~(2+)投加量对COD和氨氮去除率的影响 |
4.4 小结 |
第五章 生物处理实验 |
5.1 实验目的及水质 |
5.1.1 实验水质 |
5.1.2 实验目的 |
5.2 污泥驯化 |
5.2.1 污泥驯化工艺参数 |
5.2.2 污泥驯化实验结果 |
5.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5.3.1 传统SBR生物处理工艺运行阶段 |
5.3.2 A/O型SBR工艺运行阶段 |
5.3.3 传统SBR与 A/O型 SBR工艺运行效果对比 |
5.3.4 A/O型 SBR一个完整周期中DO、p H、氨氮、COD的变化规律 |
5.4 小结 |
第六章 系统集成实验与经济效益分析 |
6.1 系统集成性实验 |
6.2 经济效益分析 |
6.2.1 运行成本分析 |
6.2.2 运行成本对比分析 |
6.3 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 |
(9)N市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对策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一) 研究目的 |
(二) 研究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 国外研究综述 |
(二) 国内研究综述 |
(三) 研究述评 |
四、核心概念界定 |
(一) 农村生活垃圾 |
(二) 农村生活垃圾治理 |
五、研究方法 |
(一) 文献研究法 |
(二) 实地调查法 |
(三) 对比分析法 |
六、理论基础 |
(一) 治理理论 |
(二) 可持续发展理论 |
七、研究重点和难点 |
(一) 研究重点 |
(二) 研究难点 |
八、样本概况 |
第二章 N市农村生活垃圾的现状 |
一、农村生活垃圾的形成及特征 |
(一) 农村生活垃圾的形成及规模 |
(二) 农村生活垃圾的分类特征 |
二、N市处理农村生活垃圾的政策演变 |
(一) 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的相关政策 |
(二) 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的实践过程 |
三、处理农村生活垃圾的主要方式 |
(一) 户投放、村收集处理 |
(二) 户投放、村转运、镇处理 |
(三) 户投放、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 |
(四) 户投放、村入户收集、镇转运、县处理 |
(五) 户分类、村入户收集、镇转运、县处理 |
第三章 N市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中现存的问题及成因 |
一、N市农村生活垃圾处理中现存的问题 |
(一) 管理体制与治理要求不相适应 |
(二) 收运处理的设施滞后 |
(三) 混合收运方式弊端突出 |
(四) 管理人才和处理技术欠缺 |
(五) 村民认知和参与意愿不足 |
二、N市农村生活垃圾处理中的问题成因 |
(一) 处理生活垃圾的法律制度不健全 |
(二) 主体博弈下的治理责任落实不到位 |
(三) 治理生活垃圾所需经费供给不足 |
(四) 传统习俗对村民不重视环境保护影响大 |
第四章 国内外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的经验启示 |
一、健全的法律法规是治理农村生活垃圾的法制保障 |
二、政府财政支持是治理农村生活垃圾的资金保障 |
三、村民适当付费是生活垃圾运营管理的有效方式 |
四、从垃圾源头进行分类是垃圾回收利用的重要步骤 |
五、市场化运作是治理农村生活垃可持续的重要手段 |
六、公众广泛参与是治理农村生活垃圾的力量保证 |
七、科技创新是实现垃圾资源科学利用的技术保证 |
第五章 完善N市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的对策建议 |
一、建构治理体系 |
(一) 建立城乡一体化管理的体制 |
(二) 完善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理方式 |
(三) 选择合理的生活垃圾运营模式 |
(四) 探索农村物业管理制度 |
二、健全政策法规 |
(一) 不断完善法律法规 |
(二) 加大违法惩处力度 |
三、完善治理机制 |
(一) 厘清治理责任主体 |
(二) 完善考核问责机制 |
(三) 完善公众需求的表达机制 |
(四) 加强基层环保机构建设 |
四、强化资金保障 |
(一) 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力度 |
(二) 探索生活垃圾收费制度 |
(三) 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投资 |
五、加强教育宣传 |
(一) 加强环境保护知识的教育 |
(二) 提高村民垃圾分类知识的学习 |
(三) 加强新时代村规民约的制定 |
六、创新科学技术 |
(一) 加强环保设施建设 |
(二) 推动科学技术创新 |
(三) 加快信息化系统建设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致谢 |
在学期间的科研情况 |
(10)XX市城市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后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我国城市垃圾处理行业发展概况 |
1.2.1 城市垃圾的含义及危害 |
1.2.2 我国城市垃圾处理方式 |
1.3 我国城市垃圾焚烧发电行业概述 |
1.3.1 我国城市垃圾焚烧发电行业发展现状 |
1.3.2 我国城市垃圾焚烧发电技术及优势 |
1.3.3 城市垃圾焚烧发电的问题分析 |
1.4 研究意义 |
1.4.1 理论意义 |
1.4.2 现实意义 |
1.5 研究方法 |
1.6 主要研究内容 |
2 项目后评价研究相关理论概述 |
2.1 项目后评价涵义 |
2.1.1 项目后评价的定义 |
2.1.2 项目后评价的特性 |
2.1.3 项目后评价的意义 |
2.2 国内外研究 |
2.2.1 国外研究综述 |
2.2.2 国内研究综述 |
3 XX市城市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及其实施过程评价 |
3.1 SS能源集团概况 |
3.1.1 企业概况 |
3.1.2 SS能源集团投资项目主要技术状况 |
3.1.3 SS能源集团城市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投资现状 |
3.2 XX市城市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概况 |
3.2.1 项目基本情况 |
3.2.2 项目决策理由及目标 |
3.2.3 项目建设规模 |
3.2.4 项目建设内容 |
3.2.5 项目投资情况 |
3.3 项目实施过程总结与评价 |
3.3.1 项目前期决策情况与评价 |
3.3.2 项目实施准备情况与评价 |
3.3.3 项目建设实施情况与评价 |
3.3.4 项目运行情况与评价 |
4 XX市城市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实施条件评价 |
4.1 XX市城市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政策符合性评价 |
4.1.1 项目与发展规划符合性评价 |
4.1.2 项目与产业政策符合性评价 |
4.1.3 项目与行业准入符合性评价 |
4.2 XX市城市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原材料供应条件评价 |
4.2.1 XX市城市垃圾收集运输现状 |
4.2.2 人口现状及预测 |
4.2.3 垃圾焚烧处理现状 |
4.2.4 未来垃圾产量预测 |
4.2.5 XX市城市垃圾成分特性及未来变化趋势 |
4.2.6 XX市城市垃圾热值现状及未来变化趋势 |
4.3 XX市城市垃圾焚烧发电项目能源供应条件评价 |
4.3.1 电力供应及输送条件 |
4.3.2 水供应条件 |
4.3.4 柴油供应条件 |
4.3.5 垃圾供应条件 |
4.3.6 项目能源消耗现状 |
4.3.7 项目能源消耗评价 |
4.4 XX市城市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建设选址及用地情况评价 |
4.4.1 项目选址评价 |
4.4.2 项目土地利用合理性评价 |
4.4.3 项目节约土地资源情况 |
4.5 XX市城市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生态环境评价 |
4.5.1 大气污染物影响评价 |
4.5.2 废水影响评价 |
4.5.3 固废影响评价 |
4.5.4 噪声影响评价 |
4.5.5 恶臭影响评价 |
4.5.6 环保设施投资情况 |
4.5.7 特殊环境影响 |
4.5.8 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
5 XX市城市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经济社会影响和风险评价 |
5.1 经济影响评价 |
5.1.1 投资估算与竣工决算对比评价 |
5.1.2 经济效益对比分析与评价 |
5.1.3 区域经济影响评价 |
5.2 社会影响及风险评价 |
5.2.1 社会影响评价 |
5.2.2 社会风险评价及对策 |
6 XX市城市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综合后评价 |
6.1 逻辑框架法评价 |
6.2 模糊评价法评价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四、呼市无害化处理场垃圾处理现状及问题讨论(论文参考文献)
- [1]呼和浩特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研究[D]. 段希文.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
- [2]土默特左旗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模式研究[D]. 邬景方.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
- [3]2019年吉林省农村环境卫生监测结果分析[D]. 朱波. 吉林大学, 2021(01)
- [4]基于生命周期过程的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发展评价及预警系统研究[D]. 范晓晗. 山东大学, 2021(09)
- [5]垃圾分类背景下城市生活垃圾转运站系统评价及收运调度研究[D]. 赵霞. 太原科技大学, 2021(01)
- [6]PPP模式下生活垃圾处理厂项目融资风险防范研究[D]. 杨建元. 沈阳建筑大学, 2021
- [7]城市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工程设计与环境影响评价研究[D]. 李剑颖. 北京化工大学, 2020(02)
- [8]高氨氮垃圾渗滤液物化预处理及后续生物处理的初步研究[D]. 王晟. 福建工程学院, 2020(02)
- [9]N市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对策探讨[D]. 程苏嘉. 西华师范大学, 2020(02)
- [10]XX市城市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后评价研究[D]. 牛森. 青岛科技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