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几种作物最佳追肥期(论文文献综述)
吕金岭,高燕哺,李太魁,孔海江,张金平,寇长林[1](2021)在《施氮量对砂姜黑土小麦-玉米轮作体系N2O排放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砂姜黑土是黄淮海平原重要的中低产土壤,由于其剖面含有砂姜层,易产生裂隙,影响了氮素在土壤剖面的迁移分布,可能导致砂姜黑土的N2O排放存在一定的独特性。基于此,本研究以砂姜黑土小麦-玉米轮作体系为研究对象,设置4个处理,分别为不施肥(CK)、传统施肥(TR)、优化施肥(OPT)和再优化施肥(ZOPT),通过静态箱-气相色谱法结合常规土壤参数的监测与分析,探究砂姜黑土不同施氮条件下N2O排放特征、累积排放量及关键驱动因素。结果显示,砂姜黑土小麦季的N2O平均排放通量为14.2~21.6μg·m-2·h-1,累积排放量为0.82~1.24kg(N)·hm-2;玉米季的N2O平均排放通量为14.4~24.5μg·m-2·h-1,累积排放量为0.42~0.71 kg(N)·hm-2;不同处理小麦季的N2O累积排放量均高于玉米季。小麦季追肥期与基肥期的N2O累积排放量分别为0.27~0.41 kg(N)·hm-2和0.55~0.83 kg(N)·hm-2,玉米季分别为0.18~0.30 kg(N)·hm-2和0.24~0.41 kg(N)·hm-2,追肥期N2O累积排放量均高于基肥期。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 CK处理的N2O排放量与土壤温度、含水量和硝酸盐含量均表现出明显的多元线性相关(P<0.05), TR、OPT和ZOPT仅与土壤硝酸盐含量呈极显着多元线性相关(P<0.01),而与土壤温度和土壤含水量未表现明显的相关性,说明施肥条件下,土壤硝酸盐含量的高低成为影响砂姜黑土农田土壤N2O排放最关键的影响因素。除此之外,不同施氮量的N2O累积排放量差别明显(P<0.05), TR处理的N2O排放量最高,小麦玉米季分别为1.24 kg(N)·hm-2和0.71 kg(N)·hm-2,显着高于OPT处理[0.99 kg(N)·hm-2和0.51 kg(N)·hm-2]和ZOPT处理[0.82kg(N)·hm-2和0.42 kg(N)·hm-2]。无论小麦季还是玉米季N2O的累积排放量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呈指数增加趋势,相关性系数分别达0.997和0.977 (P<0.05),说明砂姜黑土传统施氮N2O存在过量排放问题。总而言之,尽管与其他土壤相比,砂姜黑土不属于N2O高排土壤,但传统施氮量导致的N2O排放量仍不可忽视。
徐芳蕾[2](2021)在《地膜覆盖和氮肥施用对旱作春玉米土壤氨挥发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氨挥发是氮肥损失的重要途径之一,减少氨挥发损失是玉米生产中提高氮肥利用率的关键。本文对全国不同区域的玉米农田土壤氨挥发文献数据进行了整理分析,明确了不同区域、不同施肥措施和不同测定方法对氨挥发损失测定的影响;并通过陕西长武的试验研究地膜覆盖、不同氮肥用量以及不同氮肥施用方式(普通尿素一次施肥、普通尿素分次施肥和控释尿素与普通尿素掺混一次施用)对玉米农田土壤氨挥发的影响。获得以下主要的结果:(1)通过对所搜集文献数据的分析对比,不同区域玉米农田土壤氨挥发的排放强度是不同的,但各个区域的氨挥发损失量与施氮量都存在线性相关关系。南方地区平均氨挥发损失量最高(28.22 kg hm-2),平均相对损失率为14.9%;华北地区平均氨挥发损失量为26.18 kg hm-2,平均相对损失率为11.2%,而西北地区平均氨挥发损失最低(16.47 kg hm-2),平均相对损失率也最低(6.46%)。在施肥措施上,相较于常规尿素施用,有机肥、缓控释肥等可以有效降低氨挥发排放损失,而使用硝化抑制剂、秸秆覆盖以及沼液添加等施肥措施会造成氨挥发排放的增加。在常用的氨挥发测定方式中,海绵通气法相对于其他密闭通气法和DMT法,数据离散程度较低,分布比较对称,测定效果更好。(2)在不覆盖和覆膜条件下,氨挥发排放速率及累积排放量均随施氮量的上升而增加,氨挥发损失量主要发生在追肥期,2019年和2020年基肥期氨挥发损失量分别占整个生育期的10.13-33.18%、22.00-40.40%。氨挥发的年际变化主要受降雨量的影响,高降雨量会抑制氨挥发量。在氨挥发量较高的2020年,覆膜处理没有显着增加中高施氮量条件下的氨挥发,显着降低了低施氮量条件下的氨挥发。(3)在三种施肥方式下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氨挥发速率及氨挥发累积量均显着增加。尿素分次施用产生的氨挥发量最高(氨挥发累积量2.88-36.84 kg hm-2),且主要发生在雨热同期的追肥期(追肥期挥发占72.24-90.4%);尿素一次施肥产生的氨挥发量相对较少(1.08-10.07 kg hm-2);尿素与控释尿素掺混一次施肥产生的氨挥发量最低(氨挥发累积量在0.96-5.69 kg hm-2)。在覆膜条件下,普通尿素与控释尿素掺混一次施肥方式既可减少追肥人工投入,又可减低氨挥发损失,可作为该区域值得推广的绿色施肥方式。
徐丽萍,巨昇容,王远,刘之广,闵炬,施卫明[3](2021)在《江苏设施菜地控释氮肥一次性基施增效减排效果研究》文中指出江苏设施蔬菜集约化程度高,劳动力需求大,氮肥用量大,面源污染问题突出。控释氮肥在该地区集约化蔬菜上应用后的减量、增效和减排潜力尚缺乏研究。本研究通过连续三季田间试验,设置4个施肥处理:常规施尿素氮100%N(N1)、常规施尿素氮70%N(N2)、基肥一次性施氮70%N(N3,控释氮与尿素氮的比例为7∶3)、基肥和一次追肥70%N(N4,基肥氮为控释氮,追肥氮全部为尿素氮,控释氮与尿素氮的比例为7∶3),研究其对集约化花椰菜和番茄产量、环境效应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与N1、N2和N4相比,N3处理的产量和利润每季均为最高,花椰菜和番茄平均产量分别达到86.4 t·hm-2和87.0 t·hm-2,利润分别达到12.0万元·hm-2和12.2万元·hm-2,氨挥发量最低,仅为4.4 kg N·hm-2和9.3 kg N·hm-2,三季蔬菜种植后土壤中硝态氮的残留量最低。与N1处理相比,N3处理可使花椰菜和番茄分别平均增产3.7%和21.3%,分别增收10.7%和40.3%,并分别平均减少64.0%和46.9%氨挥发。基于此,在江苏设施蔬菜种植上,与常规(N1)相比,控释氮肥与尿素7∶3混合一次性基施,可减氮30%且增效减排效果显着,值得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张青,栗方亮,孔庆波,庄木来[4](2021)在《不同减量施肥模式对蜜柚产量、品质及经济效益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研究连续3年不同减量施肥模式对蜜柚产量、品质及经济效益的影响,为蜜柚水肥一体化施肥模式下减量施肥提供科学理论依据。【方法】田间试验设置5种不同施肥模式,空白对照(CK)、传统施肥(TF)、追肥期肥料减量30%埋施缓控释肥(SCR)、追肥期肥料减量30%喷水带施肥(DSF)、追肥期肥料减量30%滴灌施肥(DDF)。【结果】使用滴灌施肥技术,可明显改善蜜柚品质、提高产量及经济效益。与TF模式相比,SCR、DSF、DDF模式3年蜜柚平均产量依次增产13.20%、19.00%、24.67%,平均次果率分别为11.36%、6.97%、5.71%;肥料偏生产力逐年递增,以DDF模式最高;DDF模式有利于提高蜜柚单果质量、果肉质量及降低裂果率,可提高蜜柚可溶性糖含量、糖酸比和维生素C含量及降低可滴定酸含量,但各模式之间无显着差异;DDF模式平均投入成本最低,综合生产效益明显提高,平均产投比最高(4.29∶1)。【结论】从几种施肥模式的蜜柚产量、肥料偏生产力、蜜柚农艺性状、品质及经济效益等参数来看,滴灌施肥模式将是蜜柚生产中理想的灌溉施肥方式。滴灌减量施肥模式对于提高蜜柚产量、经济效益,改善蜜柚品质及实现果园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吕金岭,王小非,李太魁,寇长林[5](2020)在《不同施肥方式下砂姜黑土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农田氨挥发特征及排放系数》文中认为土壤类型对于农田氨挥发影响较大,而关于砂姜黑土农田氨挥发特征及排放系数研究相对较少,不利于区域性农田土壤氨排放清单的准确评估。基于此,选取豫南典型砂姜黑土为研究对象,设置不施肥(CK)、传统施肥(TR)、优化施肥(OPT)、再优化施肥(ZOPT)和缓控肥(HK)5种施肥处理,利用密闭海绵法,探究砂姜黑土农田不同施肥方式下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土壤氨挥发特征,并尝试确定氨排放系数。结果表明:砂姜黑土传统施肥条件下冬小麦季土壤氨挥发量为11.1kg×hm-2,夏玉米季氨挥发量为13.4kg×hm-2,说明夏玉米季是砂姜黑土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农田氨的高排放时期。对比不同处理的氨挥发量,发现ZOPT和HK处理冬小麦季和夏玉米季的氨挥发量显着低于其他处理(P<0.05),其次为OPT处理, TR处理的氨挥发量最高。HK处理的氨排放系数最低,其中冬小麦季和夏玉米季分别为1.7%和1.5%,显着低于其他处理(P<0.05);其次为ZOPT和OPT处理,其氨排放系数冬小麦季分别为2.1%和2.6%,夏玉米季分别为2.6%和3.6%;TR处理的氨排放系数最高,冬小麦季和夏玉米季分别为3.6%和4.7%。不同施肥处理氨挥发量与施肥量的拟合结果表明,随施肥量增加,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农田氨挥发显示出较强的线性增长趋势,其中夏玉米季和冬小麦季的R2分别为0.934和0.931,说明该区域砂姜黑土传统施肥量的氨挥发未出现明显的激发性增长现象。本研究结果可为砂姜黑土区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农田氮肥利用率的提高和氮排放清单的估算提供依据。
付文[6](2020)在《基于临界氮浓度的小麦氮营养状况分级及NDVI追肥模型建立的研究》文中指出以河南禹州为试验地点,于2017-2019年连续进行两年田间试验,选用华育198、豫麦49-198、众麦1号、西农979、平安8号、太学12六个不同基因型小麦品种为材料,在5个施氮水平(纯氮0、120、180、240、360kg·hm-2)下,利用基于临界氮浓度的氮营养指数模型,分析了不同品种在各施氮处理下的氮素盈亏情况,探讨小麦在不同氮素盈亏下群体动态、干物质累积、植株氮浓度和产量等方面的变化;建立小麦在最适氮素营养状况下的地上地下关键指标参数;探讨基于氮营养指数的追肥模型,建立基于NDVI临界值的氮素追肥模型的可行性。主要结果如下:1.不同基因型小麦的氮素盈亏分级应用氮营养指数模型可以对6个基因型小麦的不同施氮处理进行氮素盈亏分级0.95≤NNI≤1.05范围内即为小麦达到最适氮素营养状态(NNI=1)。除2017-2018年YM49-198的N120处理为NNI=1外,其他品种的N0、N120处理均为NNI<1;HY198、YM49-198、TX12、XN979 的 N240、N360 处理与 PA8H、ZM1H 的 N360 处理为 NNI>1;其余处理为 NNI=1,且在两年内的变化趋势一致。2.氮素盈亏对小麦生长的影响小麦产量在年际间存在差异,2017-2018年以NNI=1时产量最高,与NNI>1差异不显着,但都显着高于NNI<1。2018-2019年以NNI>1时小麦产量最高,与NN1=1差异不显着,但都显着高于NNI<1。相比于NNI<1,NNI=1与NNI>1产量增加是穗数与穗粒数共同增加的结果。小麦干物质累积量随生育期的延伸逐渐增加,累积比例以拔节-开花期最大,以NNI>1最高。从返青期开始NNI<1的干物质累积显着低于另外两个处理,在开花期到成熟期,NNI>1明显高于NNI=1。小麦花前转运量以NNI>1最高。而花前干物质转运率随着NNI的升高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在NNI=1达到最大。成熟期小麦各器官的干物质累积量及分配比例为籽粒>茎鞘>穗轴+颖壳>叶片,成熟期各器官的干重均随着NNI的增加而增加。NNI<1时茎鞘的分配比例明显高于另外两个处理。穗轴+颖壳分配比例在NNI>1时最大,而籽粒分配比例NNI=1要显着大于另外两个氮素营养状况。3.氮素盈亏对小麦氮素利用的影响小麦植株氮含量随着生育期的进展而呈下降的趋势,且随着NNI的增加而升高。氮含量下降速度在返青到拔节期达到最大。返青期开始NNI<1的植株氮含量显着低于另外两个处理。随着NNI的增加,小麦花前氮素转运量不断增加,以NNI>1达到最大,与另外两个处理差异显着,但转运比例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在NNI=1时达到最大。贡献率与转运比例规律一致。花后氮素吸收随着NNI的增加而增加,对籽粒的贡献率以NNI>1最大,显着高于另外两个处理。成熟期小麦各器官的氮素分配比例为籽粒>穗轴+颖壳>叶片>茎鞘,NNI<1时茎鞘的分配比例明显低于另外两个处理,在叶片和穗轴+颖壳氮素占比上,以NNI>1最高,在籽粒分配比例上以NNI=1最高。随着NNI的增加,小麦氮素吸收利用效率、氮肥偏生产力、收获指数均呈下降趋势,除收获指数与NNI=1没有显着差异外,其他以NNI<1、最大,、与另外两个处理差异显着,过多的氮素盈余会显着降低氮素吸收利用效率。4.最适氮素营养状况下,地上地下关键指标的建立NNI=1时为小麦最适氮素营养状况,在拔节期生物量累积范围为8172.12—9638.46 kg·hm-2,利用建立的关系模型分别得到该最适地上部生物量下的群体数量为955.67-969.72(104·hm-2),植株氮浓度为 2.15—2.21%,0-30cm 土壤无机氮累积量为 70.6—78.8 kg·hm-2;在开花期生物量累积范围为13243.11—16305.93 kg·hm2,利用建立的关系模型分别得到该最适地上部生物量下的群体数量为617.03——606.87(104·hm-2),植株氮浓度为1.78—1.86%,0-30cm 土壤无机氮累积量为 120.7—150.4 kg·hm-2。5.小麦氮素追肥模型的建立分析了氮营养指数与追施氮肥量的相互关系,在返青期到开花期,各回归方程的相关系数达到0.69、0.69、0.74,呈显着性的相关性。可以通过施肥区与未施肥区的小麦的NNI的差值计算施肥量。植株氮含量与NDVI在不同时期具有良好的线性相关,可以以此建立基于NDVI的ΔNNI-NDVI与ΔN的追肥模型,在返青期到开花期,各回归方程的相关系数达到0.55、0.46、0.46,从而更加便捷的进行营养诊断并给出追肥方案。
刘洪利[7](2019)在《玉米冠层NDVI实时检测及智能施肥分区方法的研究》文中提出中耕追肥是提高玉米产量和品质必不可少的农业生产环节。追肥方式是一个区域内或一个地块内使用一个平均追肥量,由于自然条件的影响,不同位置的土壤肥力存在显着性差异,因此平均追肥量在土壤肥力较低的地方出现供肥不足的情况,而在土壤肥力高的地方引起过量追肥,影响玉米的产量和品质。同时造成肥料利用率低和环境污染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农业可持续发展。施肥分区是提高肥料利用率的有效手段,其通过农情信息(土壤养分、产量、生长状态参数)建立变量施肥模型,结合农情信息的空间分布规律,建立分区施肥处方图,实现整个地号内不同位置的精准肥料调控。根据施肥分区思想,结合玉米在不同营养状态冠层光谱参数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 x,NDVI)存在显着性差异性原理,提出一种基于光谱反射参数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的智能、实时玉米追肥分区方法。主要内容是通过车载冠层光谱传感器获取中耕时期玉米冠层NDVI,研究其与玉米产量、氮含量间的关系,建立基于NDVI变量施肥模型。在此基础上,分析NDVI空间变异规律确定合理的采样方法,并探讨基于大数据的智能分区算法,从而建立智能的追肥分区方法,实时调控变量施肥机工作。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在基于NDVI变量追肥模型建立方面,首先分析车载植物冠层光谱传感器(Gre enseeker)最佳工作参数,在此基础上获取德美亚1号和德美亚3号玉米品种冠层NDVI,基于氮肥推荐算法分析NDVI与产量的关系,建立基于NDVI的不同玉米品种的变量追肥模型,并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光照强度对Greenseeker检测精度无显着影响,最佳检测高度为60-100cm。对比常规追肥处理,变量追肥在产量未减少的情况下,追肥量减少了31.5%(德美亚3号)和30.5%(德美亚1号)。(2)在田间实时检测NDVI过程中极易受到误差干扰,因此通过建立不同株距和施氮量处理的小区,得到了差异性的NDVI时间序列数据,并对其进行误差分析。在此基础上,以密植株距的NDVI均值、玉米株高及氮含量的估算准确性为评价指标对不同的误差剔除算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粗大误差是影响NDVI数据精度的主要原因。在不同株距下箱线法处理后的NDVI均值与密植株距的NDVI均值差异最小,分别为9.2%和22.3%。同时对于玉米株高及氮含量的估算准确性高于其他几种算法。箱线法有效降低误差对玉米冠层NDVI的干扰。(3)在NDVI空间变异性方面,首先对比无人机冠层光谱传感器和车载冠层光谱传感器所获取的玉米冠层NDVI时间序列数据的差值序列的变异性,探讨车载冠层光谱传感器获取的大面积NDVI数据的准确性。在此基础上,利用区域变量理论对NDVI进行空间变异性分析,确定小尺度下NDVI的空间变异规律和尺度依赖性,得到玉米长势分布规律和最佳的采样间距。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冠层光谱传感器获取的NDVI时间序列数据变化趋势无显着性差异(sig>0.05),车载光谱传感器所获取的NDVI时间序列数据精度较高。随着检测距离增加,NDVI自相关性减弱,地貌因素是影响玉米长势的主要原因。块金值和基台值比值在检测间距为10米时出现平稳变化,确定最佳的检查间距为10米。(4)利用以获取的NDVI数据,基于聚类评价指数和玉米长势参数的估计准确性评价指标,对聚类算法进行比较,表明K-mean在4个聚类下能够建立合理分区。同时对于动态NDVI增量数据利用网格密度聚类方法,利用数据本身调整聚类算法参数,进行参数自调整,进行实时的聚类分析。在不同数据量下,以两种算法的对应分区簇内NDVI分布直方图重合面积作业相似度评价指标,评价算法性能。结果表明,随着检测的数据量增加K-mean和实时聚类所得到分区图的相似度随之增加,在数据最大的情况下达到最高的相似度(0.72),表明了基于大数据思想的实时分区方法具有可行性。
曹飞[8](2019)在《不同水肥管理下华北露地菜田氮淋溶特征及阻控措施研究》文中提出农业生产中氮肥的不合理施用是造成面源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蔬菜种植地由于水肥投入不合理而引起的土壤氮素淋溶问题日趋严重。为研究华北地区典型露地菜地不同水氮管理措施下氮素淋溶特征及不同的阻控措施对减少氮淋溶的效果,在华北露地菜地(黄瓜-茄子1年两作)设置了不同氮肥水平、控制灌溉量、无机-有机肥配施、以及在减氮20%基础上添加氮肥增效剂(脲酶抑制剂和硝化抑制剂)、生物炭和秸秆还田等阻控措施,研究不同水氮管理措施下的氮素淋溶特征。淋溶测定采用渗漏池法(80cm深度),并监测不同深度土壤剖面硝态氮的动态变化。本文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1)不同形态氮素淋溶特征:黄瓜-茄子生长期间,淋溶的氮素以硝态氮为主,占80cm土体全年总氮淋溶量的76.92%-88.4%,可溶性有机氮占10.9%-22.4%、铵态氮占比不到1%。(2)不同措施总氮淋溶特征:在农民常规施肥水平(890 kgN/ha/season)下,全年淋洗出80cm土体的全氮为307.5 kgN/ha,占施氮量的24.9%,总氮淋失量和施氮量呈显着线性关系;其中黄瓜季和茄子季的氮淋溶分别占比44.8和55.2%。相比常规施氮量(N3)减氮20%和50%,全年总氮淋溶量可分别减少15.8%和37.11%。在减氮20%基础上添加氮肥增效剂(脲酶抑制剂和硝化抑制剂、生物炭、秸秆表施)能够减少总氮淋溶量4.3%-9.8%而不影响产量。减少20%灌溉量和施氮量能够减少30.55%的总氮淋溶量。由于基肥施肥方式为种植行上小高畦开沟施用并覆土,有机肥和无机肥配施对减少氮淋溶量未显示显着影响。(3)不同措施的淋溶液中硝态氮浓度特征:土壤80cm处淋溶液中硝态氮浓度在黄瓜季种植期间为在8.0-54.4mg/L之间、茄子季种植期间在9.0-44.0 mg/L之间,硝态氮浓度随着施肥量增加而明显增加;减氮20%(N2)和减氮50%(N3)分别平均减少全年淋溶液硝态氮浓度12.3%和33.9%。不同阻控措施(N2I、N2B、N2S、N2LW)对降低淋溶液中硝态氮浓度也有一定效果(减少1.6%-18.9%)。(4)土壤剖面硝态氮动态及无机氮积累特征:蔬菜生长期间,土壤剖面0-20cm、20-40cm、40-60cm各层次土壤硝态氮累积量随时间和追肥进程呈逐渐升高趋势,茄子季累积量分别在30.1-449.0 kgN/ha、24.4-544.2 kgN/ha和31.2-455.83 kgN/ha之间。土壤剖面硝态氮累积量随着深度的增加而明显降低;农民常规施肥处理(N3)在茄子生育期间土壤0-20cm和20-40cm层次的土壤硝态氮平均累积量分别是40-60cm的1.6倍和1.3倍。蔬菜收获后农民常规施肥处理(N3)0-80cm土层中无机氮(Nmin)累积量在黄瓜季和茄子季分别为1257.6kg N/ha和1552.6 kgN/ha。相比N2处理,减少施肥量(处理N1、N2)后土壤中无机氮残留降低,在减氮20%基础上添加增效剂(双抑制剂、生物炭)和秸秆还田、减少灌溉,两季蔬菜收获后的土壤无机氮累积量都比N2处理有所增加。(5)作物产量及吸氮量:相比常规施肥处理,除了减氮50%处理(N1)降低了蔬菜产量外,其余施肥处理对蔬菜产量都没有显着影响。各处理间除了黄瓜季N1处理吸氮量显着低于其它施氮处理外,其余施氮处理之间吸氮量无显着差异。黄瓜季各施肥处理间氮肥利用率在16.6%-29.9%,茄子季氮肥利用率在23.7%-41.0%之间。添加双抑制剂和生物炭处理效果最为明显。(6)氮素表观平衡:若氮素损失仅考虑淋溶损失计算氮平衡,除了不施肥处理(CK),黄瓜季各施肥处理土壤中氮素都有不同程度的亏缺;茄子季各处理各有亏缺,农民常规施肥处理土壤氮素亏缺最多,其余阻控措施各有盈缺,其中处理(N2B)氮素盈余量最接近平衡。综上所述,施用氮肥增效剂可明显降低菜田(茄子)氮素淋溶水平4.3%-9.8%;.菜田土层硝态氮累积量随深度增加而降低;试验中降氮50%情形下茄子产量下降为24.9%,其它降氮措施对产量影响不显着。综合经济与环境效益考虑,在结合国家积极倡导并推行的“降化肥、降农药”的政策前提下,推荐使用在减氮20%有机肥35%的化肥配比下,施加联合抑制剂或秸秆表施还田的措施,进行菜地氮素淋溶阻控。
杨旭燕[9](2019)在《宁夏引黄灌区绿肥油菜培肥土壤试验研究》文中认为针对宁夏黄河灌区绿肥油菜,单一免耕油菜和土壤肥力栽培单一种植模式存在的问题,试验以华油杂62号为供试材料研究春播油菜翻压还田对水稻、玉米田产量及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田春播油菜生长期约60天,油菜生长量约1000kg/亩,种植玉米前翻压作绿肥,对玉米生长具有良好促进作用。绿肥翻压区土壤养分含量较闲置区土壤养分含量提高。水稻田春播油菜生长期约50天,油菜生物量平均约为609kg/亩,种植水稻前翻压作绿肥,后茬水稻增产平均为32.7kg/亩,较休闲区种植水稻增产5.45%。不同播量对免耕油菜产量及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水前、后免耕播种油菜产量差异不明显,但播种量均以1.5kg/亩为好。油菜收获后CK处理与试验前基础地力相比,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18.6%-36.13%;碱解氮含量增加54.48%-63.87%;速效磷含量增加45.48%-61.16%;速效钾含量增加5.45%;不同播量对免耕土壤容重及土壤孔隙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水前、后米免耕播种土壤容重及土壤孔隙度变化差异不明显,灌水前、后随着播种量的增大,可明显降低0-20cm 土壤容重,提高0-20cm 土壤孔隙度。综合分析,灌水前对油菜的培肥效果最好。基追氮肥比例处理对油菜产量及油菜生长发育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苗期追肥处理下麦后复种油菜产量最高,亩产达到4889.1kg/亩。现蕾期追肥,油菜生物产量达到4478.0kg/亩,比苗期追肥生物产量低413.1kg/亩,表明苗期追肥油菜生物产量较高。绿肥油菜植株形态随株高、茎粗、SPAD等指标的不同变化而发生各种程度的变化。基追氮肥处理下对绿肥油菜氮,磷,钾吸收和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全氮含量在4.10%-5.46%的范围内变化,在45天左右达到最高值,处理2的氮累积量最高为0.59克/株。处理3的全磷含量最高为0.64%,70天左右P2O5累积量达到最高,处理2的P2O5累积量最高为0.57克/株。处理3的K2O累计量最大值为0.69g/株。油菜生长期氮,磷,钾养分吸收增加。
刘四义[10](2019)在《土壤氮素转化过程与作物氮吸收和氮损失的关系研究》文中提出氮是作物生长所必需的大量元素,是土壤生产力的主要限制性因素之一。但是,过量施用化学氮肥亦会对环境产生诸多负面影响。提高作物的氮肥利用率,减少氮肥施用引起的环境负面效应,是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重大挑战。尽管土壤内部的生物化学循环与氮素去向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但鲜有研究探讨土壤氮转化过程、作物对无机氮形态的喜好以及气候条件之间的相互联系及其对氮肥利用、损失的影响。本研究通过室内15N培养试验以及田间15N微区标记和小区实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土壤氮转化特性、气候条件以及作物氮形态喜好之间的契合程度对氮肥去向和作物产量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提高作物氮肥利用效率、减少氮肥损失的若干调控措施(前氮后移、优化氮肥用量、施用氮转化抑制剂等)的效果及其适用情形。本文以福建戴云山区的酸性土壤(pH,5.18)和位于四川盐亭的碱性紫色土(pH,7.83)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15N成对标记试验测定了它们的氮转化速率,通过大田试验和微区15N标记试验探究了喜铵作物(水稻)和喜硝作物(小麦)在两地的生长状况以及氮肥去向。结果表明,福建和四川试验区土壤的初级矿化速率没有显着差异,但福建试验区土壤的自养硝化速率(1.51 mg N kg-1 d-1)显着小于四川试验区土壤(14.54 mg N kg-1 d-1)。在水稻季,与四川试验区土壤相比,施用铵态氮肥后福建试验区土壤溶液中铵态氮不仅浓度显着较高而且滞留时间显着较长;水稻在福建试验区的产量和生物量以及氮肥利用率均显着高于四川试验区,而损失率则相反。而在小麦季,与福建试验区相比,施用铵态氮肥后,四川试验区土壤溶液中硝态氮增加的速度显着较快且滞留的时间显着较长;小麦的产量和氮肥利用率也显着较高,而损失率则相反。这表明土壤氮转化特性(尤其是硝化速率)所决定的无机氮主导形态与作物氮喜好的契合程度,对提高作物产量、氮肥利用率以及减少氮肥损失有重要意义。使用硝态氮肥代替铵态氮肥,使之与小麦的氮形态喜好契合,显着提高四川试验区小麦的产量和氮肥利用率,并减少氮肥的损失,但在福建试验区却没有观测到上述现象。这可能是因为硝态氮易损失,而福建试验区生长季较多的降水量为硝态氮大量淋失提供了条件。因此,通过匹配作物的氮形态喜好、土壤氮转化特性和氮肥形态来提高作物的氮肥利用效率、减少氮肥损失时,需要考虑气候条件(如,降水)对不同形态无机氮损失的影响。通过田间微区的15N示踪试验进一步区分基肥和追肥的氮素去向,发现作物氮形态喜好、土壤氮转化特性以及气候条件契合与否导致的氮肥利用和损失率差异主要体现在基肥阶段。在基肥期,四川试验区小麦的氮肥利用率比福建小麦高80-333%;而在追肥期,四川试验区小麦的氮肥利用率则仅比福建试验区小麦高5-24%。同样地,在水稻季,福建试验区基肥利用率(22%)显着高于四川试验区水稻的基肥利用率(12%);损失率(48%)则显着小于四川试验区(63%)。但是两地水稻的追肥利用率和损失率则没有显着差异。这表明,基肥中作物氮利用及其损失状况的差异是导致气候-土壤-作物之间不同契合状态下作物氮肥利用率及损失差异的主要原因。其主要原因是追肥阶段的作物生长旺盛,根系发达,对氮肥的竞争能力较强,降低了作物-土壤-气候不契合的负面影响。因此,当作物的无机氮形态喜好与土壤的氮转化特性、气候条件不匹配时,实施“前氮后移”(如增加追肥的比例)可能是提高作物氮肥利用率,减少氮肥损失的一个有效措施。增加氮肥用量是提高作物产量的一个重要手段。本文以福建、四川以及湖南的酸性和碱性水稻土为研究对象,设置了不同氮肥用量的梯度试验,探究氮肥用量对不同pH 土壤中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用量为100 kg N hm-2时,福建试验区单季稻的产量即可达到9.9 t hm-2,比相同施氮处理的四川单季稻产量显着高30.3%。氮肥施用量为180 kg N hm-2时,湖南试验区酸性土壤的早稻和晚稻产量分别为6.8 t hm-2和7.9 t hm-2,比相同施氮处理的碱性土壤的早稻和晚稻产量显着高27.7%和17.7%。将氮肥用量从100 kg N hm-2增加至200 kg N hm-2,福建和四川的水稻产量均没有响应。同样地,增加氮肥用量对湖南试验区酸性土壤的早稻和晚稻产量也没有显着影响。将氮肥用量从180 kg N hm-2增加至240 kgN hm-2没有提高湖南碱性土壤中早稻和晚稻的产量,而将氮肥用量增加至300 kg N hm-2时也仅使早稻产量增加10%,对晚稻产量没有影响。因此,酸性土壤仅用较少的氮肥即可获得高产,而碱性土壤想达到酸性土壤一样高的产量仅靠增加氮肥用量是不够的。除土壤转化特点及其控制的无机氮主要形态不契合作物喜好的氮形态外,碱性土壤可能还存在其它不利于水稻生长的因素,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基于此,我们尝试在肥料中添加脲酶和硝化抑制剂,通过调控土壤的氮转化特性来提高水稻的产量。在福建试验区酸性水稻土和四川试验区碱性水稻土中设置了只施用尿素(U)、添加硝化抑制剂(UD)和同时添加脲酶、硝化抑制剂(U DN)的处理;通过室内15N标记的培养试验和田间小区、15N微区标记相结合的手段研究了不同处理对福建和四川试验区土壤的氮转化速率、田间水稻产量以及氮肥去向的影响及其相互关系。研究结果显示,同U处理相比,UD或者UDN处理显着降低福建试验区土壤的自养硝化速率和增加它的氨挥发速率,但是对自养硝化速率与氨挥发速率之和(ONH4+VNH3)没有影响。这说明UD和UDN处理没有改变酸性土壤对铵态氮的保持能力,因而对福建试验区水稻的氮肥利用、损失及产量等没有显着影响。而在四川试验区,UD处理显着增加氨挥发速率并降低自养硝化速率,但使ONH4+VNH3显着降低19.7%;UDN处理显着降低氨挥发速率和培养前期的自养硝化速率,使ONH4+VNH3显着降低15.8%。这有利于土壤对铵态氮的保持和喜铵作物水稻对氮肥的吸收利用,因而UD和UDN处理使四川试验区水稻的氮肥利用率显着增加46.1-66.2%,氮肥损失率显着降低26.4-25.2%。因此,水稻田中氮转化抑制剂的施用必须考虑水稻土氮转化特性对施用效果的影响。
二、几种作物最佳追肥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几种作物最佳追肥期(论文提纲范文)
(2)地膜覆盖和氮肥施用对旱作春玉米土壤氨挥发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玉米农田土壤氨挥发损失现状 |
1.2.2 玉米农田土壤氨挥发损失影响因素 |
1.3 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不同氮肥方式及测定方法对中国各地区农田土壤氨挥发的影响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数据库来源 |
2.1.2 数据分析与处理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数据库整体情况及各地区氨挥发差异 |
2.2.2 各地区氨挥发损失量及相对损失率与施氮量的关系 |
2.2.3 不同施肥措施下氨挥发的损失变化 |
2.2.4 不同测定方法测定氨挥发的比较 |
2.3 讨论 |
2.4 小结 |
第三章 覆膜及施氮量对旱作春玉米农田土壤氨挥发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地概况 |
3.1.2 试验方案设计 |
3.1.3 样品采集与测定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基肥后土壤氨挥发速率的动态变化 |
3.2.2 V10 追肥后土壤氨挥发速率的动态变化 |
3.2.3 R1 追肥后土壤氨挥发速率的动态变化 |
3.2.4 土壤氨挥发累积量及氨挥发损失率 |
3.2.5 降雨、土壤含水量及地温对氨挥发的影响 |
3.3 讨论 |
3.4 小结 |
第四章 施氮量和施肥方式对旱作春玉米农田土壤氨挥发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地概况 |
4.1.2 试验方案设计 |
4.1.3 样品采集与测定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基肥后土壤氨挥发速率的动态变化 |
4.2.2 追肥后土壤氨挥发速率的动态变化 |
4.2.3 土壤氨挥发累积量及氨挥发损失率 |
4.2.4 降雨、土壤含水量及地温对氨挥发的影响 |
4.3 讨论 |
4.4 小结 |
第五章 主要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
5.1 本研究获得的主要结论 |
5.2 本研究创新点 |
5.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江苏设施菜地控释氮肥一次性基施增效减排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点概况 |
1.2 试验处理和田间管理 |
1.3 样品采集与测定 |
1.4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花椰菜和番茄产量 |
2.2 不同氮肥施用量下的土壤氨挥发 |
2.3 不同氮肥施用量下土壤硝态氮含量 |
2.4 不同氮肥施用量下的经济效益分析 |
3 讨论 |
3.1 不同氮肥处理对花椰菜和番茄产量的影响 |
3.2 不同氮肥处理对经济效益的影响 |
3.3 不同氮肥处理对土壤中硝态氮含量的影响 |
3.4 不同氮肥处理对氨挥发的影响 |
4 结论 |
(4)不同减量施肥模式对蜜柚产量、品质及经济效益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设计 |
1.3 取样及测定方法 |
1.3.1 蜜柚产量、肥料偏生产力测定 |
1.3.2 蜜柚品质测定 |
1.3.3 经济效益计算 |
1.3.4 试验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施肥模式对蜜柚产量的影响 |
2.2 不同施肥模式对蜜柚的主要性状的影响 |
2.3 不同施肥模式对蜜柚内在品质的影响 |
2.4 不同施肥模式对肥料偏生产力的影响 |
2.5 不同施肥模式经济效益分析 |
3 讨论 |
4 结论 |
(6)基于临界氮浓度的小麦氮营养状况分级及NDVI追肥模型建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1 文献综述 |
1.1 氮肥对小麦生长的影响 |
1.1.1 氮肥利用现状 |
1.1.2 小麦合理施氮量的研究进展 |
1.2 作物氮素营养诊断研究进展 |
1.2.1 作物氮素营养诊断方法 |
1.2.2 基于临界氮浓度稀释曲线的作物营养诊断研究 |
1.2.3 基于植株氮营养指数的作物氮素状况诊断 |
1.2.4 基于GreenSeeker的作物氮素状况诊断研究进展 |
1.3 作物氮素追施调控研究进展 |
1.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2 引言 |
3 材料与方法 |
3.1 试验地点 |
3.2 试验设计 |
3.3 技术路线 |
3.4 样品采集与测定 |
3.5 临界氮浓度稀释曲线的建立 |
3.6 临界氮浓度稀释曲线模型的检验 |
3.7 小麦氮营养指数 |
3.8 数据处理与分析 |
4 结果与分析 |
4.1 临界氮浓度稀释曲线的应用 |
4.1.1 临界氮浓度稀释曲线模型的建立 |
4.1.2 基于临界氮浓度的小麦地上部氮素营养指数 |
4.1.3 基于氮素营养指数的小麦氮素营养状态分级 |
4.2 不同氮素营养状况对小麦群体变化的影响 |
4.3 不同氮营养状况对小麦干物质累积、分配转运的影响 |
4.3.1 不同氮营养状况对小麦干物质累积的影响 |
4.3.2 不同氮营养状况对小麦干物质转运的影响 |
4.3.3 不同氮素营养状况对小麦成熟期干物质在各器官中的累积和分配的影响 |
4.4 不同氮营养状况对小麦氮素累积、分配转运的影响 |
4.4.1 不同氮营养状况对小麦植株氮浓度的影响 |
4.4.2 不同氮营养状况对小麦氮素累积的影响 |
4.4.3 不同氮营养状况对小麦氮素转运及对籽粒贡献率的影响 |
4.4.4 不同氮营养状况对小麦成熟期各器官氮素累积和分配的影响 |
4.5 不同氮营养状况对小麦产量及养分效率的影响 |
4.5.1 不同氮营养状况对小麦产量及产量因子的影响 |
4.5.2 不同氮营养状况对小麦收获指数、养分效率的影响 |
4.6 不同氮营养状况对土壤无机氮累积的影响 |
4.7 最适氮素营养状况下,地上地下关键指标体系的建立 |
4.7.1 拔节期地上部生物量累积与群体数量、植株氮浓度和土壤无机氮的关系 |
4.7.2 开花期地上部生物量累积与群体数量、植株氮浓度和土壤无机氮的关系 |
4.8 小麦关键施肥期氮素追施模型的建立 |
4.8.1 基于NNI的小麦氮素追肥模型的建立 |
4.8.2 基于NNI-NDVI的小麦氮素追肥模型的建立 |
4.8.2.1 小麦植株氮浓度与NDVI的相关性 |
4.8.2.2 基于NNI-NDVI的小麦氮素追肥模型的建立 |
5 讨论 |
5.1 以NNI分级评价植物氮素营养状况的优势 |
5.2 氮素盈亏对小麦生长的影响 |
5.3 冬小麦临界氮浓度模型的构建与应用 |
5.4 基于NNI的小麦氮肥追肥模型的建立 |
6 结论 |
6.1 不同基因型小麦的氮素盈亏分级 |
6.2 氮素盈亏对小麦生长的影响 |
6.3 最适氮素营养状况下,地上地下关键指标体系的建立 |
6.4 小麦氮素追肥模型的建立 |
参考文献 |
ABSTRACT |
(7)玉米冠层NDVI实时检测及智能施肥分区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变量施肥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变量施肥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4 技术路线 |
2 基于NDVI玉米变量追肥模型建立 |
2.1 植物营养元素光谱检测机理 |
2.1.1 不同波段下叶片光反射规律 |
2.1.2 植物氮含量光谱检测特征参数 |
2.1.3 车载冠层光谱传感器工作原理 |
2.2 基于NDVI玉米变量追肥模型总体框架 |
2.3 基于NDVI玉米变量追肥试验研究 |
2.3.1 试验时间及地点 |
2.3.2 试验材料 |
2.3.3 试验仪器设备 |
2.3.4 试验设计 |
2.3.5 数据检测方法 |
2.3.6 验证试验 |
2.4 结果分析 |
2.4.1 Greenseeker最佳工作参数 |
2.4.2 不同底肥施入量对玉米追肥时期长势参数的规律分析 |
2.4.3 基于NDVI玉米变量追肥决策模型最优拟合模型 |
2.4.4 最优追肥区 |
2.4.5 基于NDVI的玉米追肥时期氮含量预测模型 |
2.4.6 施肥量调控模型(GNUP) |
2.4.7 模型可行性分析 |
2.5 小结 |
3 NDVI误差剔除算法研究 |
3.1 误差分析 |
3.1.1 系统误差 |
3.1.2 粗大误差 |
3.1.3 随机误差 |
3.2 试验研究 |
3.2.1 试验时间及地点 |
3.2.2 数据采集方法 |
3.2.3 试验设计 |
3.2.4 结果分析 |
3.2.5 数据处理方法 |
3.2.6 评价方法 |
3.3 结果分析 |
3.3.1 误差剔除算法性能分析 |
3.3.2 玉米氮含量及株高估算准确性 |
3.4 小结 |
4 小尺度下NDVI空间变异性及最佳采样间距的研究 |
4.1 区域变量理论 |
4.1.1 区域化变量性质 |
4.1.2 空间相关性分析 |
4.1.3 空间尺度效应分析 |
4.1.4 孔穴效应模型 |
4.2 试验设计 |
4.2.1 试验时间、地点及材料 |
4.2.2 基于CAN总线的NDVI数据采集解析系统 |
4.3 结果分析 |
4.3.1 NDVI-UAV与 NDVI-GS对比分析 |
4.3.2 NDVI空间自相关分析 |
4.3.3 不同采样尺度下半变异函数分析 |
4.3.4 最佳检测间距分析 |
4.4 小结 |
5 玉米冠层NDVI智能分区方法研究 |
5.1 施肥分区划分算法 |
5.1.1 基于划分方法聚类算法 |
5.1.2 基于层次方法聚类算法 |
5.2 实时施肥分区算法 |
5.2.1 基于网格密度聚类算法 |
5.2.2 自适应参数的网格密度聚类优化算法 |
5.3 静态NDVI聚类算法评价方法 |
5.3.1 聚类有效性评价方法 |
5.3.2 基于动态NDVI的聚类有效性评价方法 |
5.4 静态NDVI聚类结果分析 |
5.5 动态增量NDVI网格密度聚类结果分析 |
5.5.1 聚类速度 |
5.5.2 聚类准确性 |
5.6 本章小结 |
6 结论及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个人简历 |
(8)不同水肥管理下华北露地菜田氮淋溶特征及阻控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蔬菜生产及施肥现状 |
1.2.2 土壤氮淋溶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 |
1.2.3 氮淋失阻控措施 |
1.3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地点及概况 |
2.2 供试土壤 |
2.3 试验设计及田间管理 |
2.4 取样及测定方法 |
2.4.1 淋溶液取样方法 |
2.4.2 淋溶液中无机氮和总氮的测定 |
2.4.3 土样无机氮(Nmin)的测定 |
2.4.4 蔬菜测产取样及含氮量测定 |
2.5 数据处理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不同施肥对蔬菜地氮素淋溶的影响 |
3.1.1 水分输入和水分渗漏量 |
3.1.2 淋溶液中总氮浓度及其动态 |
3.1.3 淋溶液中硝态氮浓度及其动态 |
3.1.4 淋溶液中铵态氮及可溶性有机氮浓度及其动态 |
3.1.5 不同管理措施总氮淋溶量 |
3.2 土壤剖面无机氮累积量动态 |
3.2.1 土壤剖面硝态氮累积量动态变化 |
3.2.2 土壤剖面铵态氮累积量动态变化 |
3.3 不同管理措施对蔬菜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
3.4 菜地氮素表观平衡 |
3.4.1 黄瓜季氮素表观平衡 |
3.4.2 茄子季氮素表观平衡 |
4.讨论 |
4.1 氮肥施用量对氮淋溶的影响 |
4.2 不同阻控措施对氮淋溶的阻控效果 |
4.3 不同施肥措施对蔬菜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
4.4 不同处理下蔬菜氮素表观平衡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致谢 |
(9)宁夏引黄灌区绿肥油菜培肥土壤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进展与分析 |
1.2.1 绿肥的含义及种类 |
1.2.2 绿肥的功能 |
1.2.3 油菜的功能 |
1.2.4 油菜的氮肥需肥规律 |
1.2.5 不同播量对免耕土壤水分、容重及养分的影响 |
1.2.6 绿肥油菜的优势及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地概况 |
2.2 试验材料 |
2.3 试验设计 |
2.4 田间管理 |
2.4.1 种植时间及方法 |
2.4.2 施肥方法 |
2.4.3 灌溉模式 |
2.5 测定指标及方法 |
2.5.1 土壤样品采集与测定分析 |
2.5.2 植株生育期农艺性状测定 |
2.5.3 植株采集与测试分析 |
2.5.4 绿肥油菜品质测定方法 |
2.6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3.1 春播绿肥油菜翻压还田生长结果 |
3.1.1 玉米春播油菜还田效果试验 |
3.1.2 水稻田春播油菜还田效果试验 |
3.2 麦前、麦后免耕播种及其播种量试验结果 |
3.2.1 绿肥油菜免耕播种及其播种量产量分析 |
3.2.2 免耕播种油菜收获后对土壤肥力的影响分析 |
3.2.3 不同播量对免耕容重及土壤孔隙度的影响结果 |
3.3 基追氮肥比例(运筹)试验结果 |
3.3.1 基追氮肥比例处理对油菜产量的影响 |
3.3.2 基追氮肥比例处理对油菜农艺性状的影响 |
3.3.3 基追氮肥比例处理对绿肥油菜N、P、K吸收积累的影响 |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
4.1 春播油菜翻压还田对后茬作物水稻、玉米产量的影响分析 |
4.2 春播油菜翻压还田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分析 |
4.3 不同播量对麦前、麦后油菜产量的影响分析 |
4.4 不同播量对麦前、麦后土壤容重及土壤孔隙度的影响分析 |
4.5 麦前、麦后播种油菜对土壤养分的影响分析 |
4.6 基追氮肥比例处理对油菜产量和农艺性状的影响分析 |
4.7 基追氮肥比例处理对油菜干物质积累的影响分析 |
4.8 基追氮肥比例处理植株氮、磷、钾含量的影响分析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土壤氮素转化过程与作物氮吸收和氮损失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绪论 |
1.1 前言 |
1.2 土壤氮转化特性及其对氮素的调配作用 |
1.2.1 不同气候区域的土壤氮转化特性 |
1.2.2 氮转化特性对土壤中无机氮形态组成的调配 |
1.2.3 土壤氮转化特性对土壤中氮素损失的调控 |
1.3 土壤氮形态与作物可利用性 |
1.3.1 作物对不同形态氮素的利用 |
1.3.2 土壤氮转化特性与作物氮喜好契合的意义 |
1.4 提高农田氮肥利用率的主要措施及其效果 |
1.4.1 农田氮肥的主要调控措施 |
1.4.2 农田土壤主要氮肥施用措施的调控效果 |
1.5 研究内容与思路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思路 |
第二章 气候-土壤-作物间的氮形态契合对氮素利用的影响 |
2.1 前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研究区概况 |
2.2.2 田间实验设计与产量测定 |
2.2.3 田间~(15)N标记实验 |
2.2.4 土壤性质和氮转化速率测定 |
2.2.5 计算与统计分析 |
2.3 结果 |
2.3.1 气候、土壤性质和无机氮动态 |
2.3.2 作物产量、生物量和总吸氮量 |
2.3.3 氮肥在土壤-植物系统中的去向 |
2.4 讨论 |
2.4.1 土壤的氮转化特性及其对无机氮动态的影响 |
2.4.2 作物的氮形态喜好与土壤氮转化特性、气候条件相匹配的重要意义 |
2.5 小结 |
第三章 气候-土壤-作物之间氮形态契合对基肥和追肥氮素去向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研究区域概况与大田试验设计 |
3.2.2 田间15N示踪试验 |
3.2.3 计算与统计分析 |
3.3 结果 |
3.4 讨论 |
3.5 小结 |
第四章 氮肥用量对氮转化特点不同土壤的水稻产量及氮素平衡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试验地概况 |
4.2.2 试验设计 |
4.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4.2.4 数据处理 |
4.3 结果 |
4.3.1 不同pH稻田土壤的无机氮动态 |
4.3.2 不同处理下水稻籽粒产量和生物量 |
4.3.3 不同pH稻田土壤中氮肥的去向以及收支平衡 |
4.4 讨论 |
4.5 小结 |
第五章 氮转化抑制剂对氮转化特点不同土壤的水稻产量及氮素去向的影响 |
5.1 前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2.1 田间试验设计 |
5.2.2 田间~(15)N示踪试验 |
5.2.3 抑制剂对土壤氮初级转化速率影响的测定 |
5.2.4 土壤基本理化性质分析 |
5.2.5 土壤氮初级转化速率运算模型 |
5.2.6 计算与统计分析 |
5.3 结果 |
5.3.1 土壤无机氮浓度及其~(15)N丰度的变化 |
5.3.2 土壤氮初级转化速率 |
5.3.3 水稻产量、生物量和氮肥表观利用率 |
5.3.4 抑制剂对氮肥去向的影响 |
5.4 讨论 |
5.4.1 施用氮转化抑制剂对土壤氮转化速率的影响 |
5.4.2 施用氮转化抑制剂对水稻产量及氮肥去向的影响 |
5.5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全文结论 |
6.2 本研究的创新点 |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四、几种作物最佳追肥期(论文参考文献)
- [1]施氮量对砂姜黑土小麦-玉米轮作体系N2O排放的影响[J]. 吕金岭,高燕哺,李太魁,孔海江,张金平,寇长林.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2021(11)
- [2]地膜覆盖和氮肥施用对旱作春玉米土壤氨挥发的影响[D]. 徐芳蕾.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3]江苏设施菜地控释氮肥一次性基施增效减排效果研究[J]. 徐丽萍,巨昇容,王远,刘之广,闵炬,施卫明.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21(05)
- [4]不同减量施肥模式对蜜柚产量、品质及经济效益的影响[J]. 张青,栗方亮,孔庆波,庄木来. 果树学报, 2021(03)
- [5]不同施肥方式下砂姜黑土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农田氨挥发特征及排放系数[J]. 吕金岭,王小非,李太魁,寇长林.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2020(12)
- [6]基于临界氮浓度的小麦氮营养状况分级及NDVI追肥模型建立的研究[D]. 付文. 河南农业大学, 2020(06)
- [7]玉米冠层NDVI实时检测及智能施肥分区方法的研究[D]. 刘洪利.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19(08)
- [8]不同水肥管理下华北露地菜田氮淋溶特征及阻控措施研究[D]. 曹飞. 河北农业大学, 2019(03)
- [9]宁夏引黄灌区绿肥油菜培肥土壤试验研究[D]. 杨旭燕. 宁夏大学, 2019(02)
- [10]土壤氮素转化过程与作物氮吸收和氮损失的关系研究[D]. 刘四义.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