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长安阳湾村黄土岩溶泉研究

陕西长安阳湾村黄土岩溶泉研究

一、陕西长安杨万村黄土岩溶泉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宋超[1](2017)在《黄土典型堆积区包气带土壤CO2的变化特征、成因机制及其碳循环意义》文中认为土壤深层(>1 m)碳库的周转速率及其碳循环机制日益受到关注。我国北方黄土高原与南方岩溶区一样,也属巨大的碳库。然而目前对黄土碳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地表,黄土深层碳库尤其是针对包气带-饱水带(100 m)的研究很少。深层黄土碳库及其碳循环是一个水-土-气-生相互作用的复杂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这一循环中涉及诸多的科学问题。土壤CO2是水-土-气-生相互作用下碳循环的重要纽带。基于此,笔者在甘肃省灵台县秋射村建立了黄土深层碳循环野外观测试验场。利用便携式气体监测设备对黄土包气带土壤CO2浓度特征及其向大气碳库的迁移通量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观测,通过相关样品的测试分析以及碳同位素技术查明了CO2的成因机制,并结合黄土剖面出露泉水的水化学及其H、O和C同位素组成、地下水微生物种群结构特征,初步研究了黄土深层碳循环机制及其潜在的碳汇效应。研究表明:(1)不同黄土-古土壤层位土壤CO2的浓度有所差异,包气带-饱水带界面附近夏季的CO2浓度观测结果最高,达6970μL/L,但其经黄土剖面向大气碳库进行侧向扩散的迁移通量较小。土壤CO2的δ13C主要集中在-21.3‰-15.4‰之间,与1/[CO2]成正相关,表明黄土CO2除来源于微生物分解土壤有机碳外,可能也与碳酸盐矿物-CO2-H2O化学平衡体系中碳酸盐沉淀的脱气作用有关。经估算微生物降解有机碳对土壤CO2的贡献比例平均为65%,碳酸盐矿物风化/沉积过程对土壤CO2的贡献比例平均为35%,有机碳的贡献随深度递减,碳酸盐矿物沉积过程的贡献随深度递增。(2)黄土泉水和井水的δ13C-DIC值大约在-8.9‰-9.3‰,其偏正的δ13C与碳酸盐风化-沉积过程中反复的碳同位素交换有关。根据计算得到研究区的碳酸盐风化碳汇为2.82mmol/L。(3)基于高通量测序的技术进行的区内地下水中微生物种群结构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地下水中的微生物种群极其丰富,其优势种群属于化能自养微生物,通过参加Calvin循环吸收CO2。这表明地下水中的可降解有机碳很少,其中的化能自养微生物需要通过吸收CO2或无机碳来满足自己所需的碳源。因此,在年际时间尺度内,黄土深层土壤碳库也是较为活跃的碳库,其通过降雨-入渗-排泄过程及黄土剖面的侧向气体排泄(主要是CO2)与大气进行着密切碳交换。黄土浅层含水层中化能自养微生物极有可能具有微生物碳汇效应。

宋超,王攀,韩贵琳,石迎春[2](2017)在《黄土塬区浅层地下水化学特征及其碳循环意义》文中研究说明对甘肃省灵台县独店镇秋射村黄土剖面浅层地下水的水化学组成、溶解无机碳(DIC)、溶解有机碳(DOC)、颗粒有机碳(POC)等进行了取样分析,对其δ13CDIC和δ13CPOC的特征及其控制因素进行了探讨,并评估了降雨补给过程中的碳酸盐风化碳汇强度。结果表明,研究区地下水的水化学类型为HCO3-Ca·Mg型,其方解石饱和指数SIC大于0,已经饱和,但尚未达到大规模沉淀的程度。研究区黄土浅层地下水的DIC变化范围为5.255.45mmol/L,DOC含量为0.590.62mg/L,明显低于地表水体;而POC稍高,这是因为黄土颗粒物的混入造成。泉水和井水的δ13CDIC变化范围在-9.19‰-8.90‰之间,其较高的δ13C与碳酸盐风化-沉积过程中反复的碳同位素交换有关。而δ13CPOC变化范围在-19.99‰-18.87‰之间,与黄土有机碳同位素特征基本一致。地下水中的HCO-3、Ca2+和Mg2+主要来源于碳酸盐的化学风化。根据风化反应的离子平衡关系,计算得到研究区的风化碳汇为2.82mmol/L,即每有1L的降水入渗到零通量面以下,就会产生2.82mmol的碳汇。

张允[3](2009)在《长安翠华山与少陵塬水化学成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前人对我国一些地区的水化学进行了研究,但通常研究的是单一地下水、岩溶水或河水,而且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水资源的开发,对水化学成分的年变化研究少。长安翠华山和少陵塬地区既有片麻岩地层发育而成的低山地貌,也有近100万年来发育成的黄士和黄土地貌,这与其他地区具有显着的不同,为对比研究提供了良好条件。通过对该地区水化学成分连续的观测。可以查明翠华山和少陵塬地区河水与泉水化学成分的季节变化、年变化及其水化学类型等,这对揭示该区地下水与河水化学成分来源与变化规律以及水化学特征有重要科学意义。对该区水资源与旅游资源等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及环境保护有实际意义。通过对翠华山与少陵塬地区的连续观测及数据分析,得到了以下认识:(1)翠华山湖西泉水秋冬季pH值变化在6.46~6.88之间,平均值为6.67,具弱酸性特点。电导率变化范围在154~203μs.cm-1之间,平均值为179.9μs.cm-1。pH和电导率秋季较小,冬季较大。(2)杨万村黄土岩溶泉水pH值变化在7.24~7.96之间,年均值为7.56,具弱碱性特点。电导率的变化范围在642~820μs.cm-1之间,年均值为766.9μs.cm-1。黄土泉水pH值夏秋较小,冬春较大;电导率值是夏秋较小,春冬较大。(3)翠华山河水pH值变化在7.39~8.68之间,具弱碱性特点。电导率的变化范围在174~337μs.cm-1之间,河水pH值秋冬较小,春夏较大。电导率值是夏秋较小,春冬季较大。(4)降水量、水温和土壤CO2浓度是影响翠华山和少陵塬泉水pH值的主要原因。降水量、水温和土壤CO2浓度高的夏、秋季,水的pH值低,降水量、水温和土壤CO2浓度低的冬春季,水的pH值高。大门前和太乙东河水阳离子的含量变化是决定电导率大小变化的主要因素,CO2浓度和降水量也会对电导率变化产生影响。(5)翠华山湖西泉水的pH、HCO3-、Ca2+、Mg2+等离子含量在总体上要比杨万村黄土泉水的低,而SO42-含量要比杨万村泉水高。两处泉水差异的主要原因一是两处的植被发育状况的差异,植发育状况好的翠华山地区,水的pH值较低;植被发育较差的杨万村,水的pH值较高。二是泉水在流动过程中遇到了酸碱性不同的土层和地层,翠华山湖西泉水流动中遇到了酸性的片麻岩,杨万村泉水流动过程中经过了黄土地层。(6)翠华山大门前河水的pH、HCO3-、SO42-、Ca2+、Mg2+等离子含量比太乙镇东边河水的低。两处观测点的河水差异的原因一是河流在经过一段距离的流动之后,溶解吸收了周围岩石中的化学元素,使得太乙东河水中的离子的含量有所增加;二是河水在流动的过程中,由于污水的进入引起了离子含量的变化。(7)翠华山地区的水化学类型为HCO3-—SO42-—Ca2+型,少陵塬地区的杨万村黄土岩溶泉水的水化学类型是HCO3-—Ca2+—Mg2+型。翠华山地区和少陵塬地区水化学成分中阴离子和阳离子主要向HCO3-端元和Ca2+端元靠拢,表明长安翠华山地区和少陵塬地区水体中碳酸盐溶解对其水化学组成的贡献最为重要。

张琼华[4](2006)在《西安南郊长安地区浅层地下水水质分析及健康评价》文中研究指明浅层地下水是农村乡镇居民的主要生活饮用水水源,其水质的好坏直接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因此,研究农村浅层地下水水质状况和评价污染强弱有重要实际意义。结合该区域典型的地貌类型,分析讨论元素含量超标的原因,指出了土层类型和土层厚度对于浅层地下水元素含量的影响,揭示了黄土塬区浅层地下水元素含量的变化特点。通过分析该地区地下水污染原因,提出了防治地下水污染的措施,为减少地下水污染危害和改善与地下水水质提供了依据。 本文选取了西安南郊长安区杜曲镇和韦曲镇的一级阶地以及黄土塬的不同层位有代表性的22个浅层地下水采样点,水样采集自土壤中自然渗出的地下水和不同深度的井水。于2005年9月和11月分别对各采样点进行采样分析。对采集的44个水样进行pH值、温度、电导率、氟、锰、铁、锌、铜、铬、镉、硒、铅、汞和砷等14项水质指标的检测。pH值、温度和电导率采用多参数仪进行现场测定;氟(F)含量测定采用氟度计进行测定;锰(Mn)、铁(Fe)、锌(Zn)、铜(Cu)、铬(Cr)、镉(Cd)、硒(Se)、铅(Pb)采用原子吸收光谱仪分析;汞(Hg)、砷(As)采用原子荧光光度计进行分析。分析结果显示氟、锰、铁、锌含量在少数采样点有超标显示。根据国标F值法,进行了分析评价,同时讨论了国标F值法的缺点,提出对其的修正公式,更为合理的评价了该地区浅层地下水的水质。最后讨论了水样中氟、锰、铁、锌含量超标的原因,同时结合地貌类型、地层厚度与地下水水中元素含量的关系,分析讨论了该地区浅层地下水中元素含量变化规律,得出以下认识。 (1) 由水中元素分析结果得知,2005年9月和11月西安南郊浅层地下水中Fe、Mn、Zn、F元素含量有超标显示,而其它元素均未超标或未检出。 (2) Fe、Mn、zn元素超标样品主要分布在易受人为活动影响的一级阶地,F元素超标样品分布在少陵塬内井水和塬底部出露泉水。Fe元素超标样品占检测样品31.8%,Mn元素超标样品占检测样品15.9%,Zn元素超标样品占检测样品20.5%,F元素超标样品占检测样品71%,表明F元素样品超标率最多,Fe元素次之,Zn和Mn元素超标样品较低。 (3) 针对国标F值法存在的问题,我们对指数进行修正,增加了对权重因素的考虑,用F’max代替Fmax,F’(max)为参评项目中权重值最大的污染因子评分值与Fmax的均值。这样既解决了单一突出最大污染因子问题,又解决了将各项污染因子等同对待的问题。 (4) 根据国标F值法地下水质量评价表明,在黄土塬面上的小长胜坊村和大

肖军,赵景波[5](2006)在《黄土岩溶泉岩溶发育特征综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进一步查明黄土地下水岩溶作用的强弱与变化规律,我们于2004年6月到2005年6月对长安县杨万村黄土岩溶泉进行了每月2次的观测,实验结果显示:杨万村岩溶泉pH值变化在6.897.38之间,年均值为7.12,具弱碱性特点;电导率变化在634.36758.27μs.cm-1之间,年均值为681.61μs.cm-1。从当年6月到次年6月,黄土岩溶泉pH值在总体上呈现降低—升高—降低的变化规律,电导率呈现降低—升高的变化规律,pH值波动性较大。岩溶泉水的pH值和电导率受降水量、水温和CO2含量高低控制。水温、降水量和CO2含量高的夏、秋季,pH值小、电导率大;水温、降水和CO2含量低的冬、春季,pH值大、电导率小。由岩溶泉水的pH值和电导率大小变化得知,夏、秋季该泉岩溶作用强,冬、春季岩溶作用弱。与镇安渔洞河灰岩岩溶泉相比,黄土岩溶泉流量稳定、pH值低、电导率高,且pH值、电导率日变化显着。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为两地岩溶水的补给方式不同,黄土岩溶泉水具有典型地下水的特征,以薄膜水缓慢补给为主,而渔洞河岩溶泉以管道和重力水快速补给为主。

赵景波,张琪敏,张琼华,袁道先[6](2006)在《长安南部地区地下水化学特征与污染防治》文中研究表明通过对长安南部黄土塬不同深度、皂河一级阶地及翠华山地区地下水的化学分析,研究了地下水的pH值、电导率的变化和K+、Na+、Ca2+、Mg2+、HCO3-含量的特点及产生原因.结果表明,长安南部黄土塬随着层位的降低,pH值有逐渐增大趋势,电导率和HCO3-含量有逐渐减少的趋势;黄土地下水、冲积层地下水和酸性岩石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存在明显差异,这与其埋深、地层性质、溶滤与蒸发作用不同有关;长安南部少陵塬黄土地下水元素含量较高,比呈酸性、元素含量低的翠华山泉水更适于饮用.该区地下水存在多种污染因素,需要采取措施,防止地下水的进一步污染.

赵景波,袁道先,李胜利,刘再华[7](2004)在《陕西长安杨万村黄土岩溶泉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利用pH、电导率自动记录仪,对长安县南黄土岩溶泉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观测。结果表明,从1-12月长安黄土岩溶泉水pH值与电导率呈现由大变小再变大的规律,引起这一变化的原因是降水量与温度的变化。降水量多与温度高的月份pH值与电导率变小,反之,则变大。长安黄土岩溶泉是通过缓慢、均匀的入渗补给的,这决定了它比碳酸岩岩溶泉的pH低,电导率大。

二、陕西长安杨万村黄土岩溶泉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陕西长安杨万村黄土岩溶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黄土典型堆积区包气带土壤CO2的变化特征、成因机制及其碳循环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思路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2.1 研究区地理位置
    2.2 研究区概况
    2.3 黄土剖面
第3章 样品采集与分析
    3.1 现场监测与室内分析方法
    3.2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第4章 黄土塬区包气带土壤CO_2浓度的变化特征
    4.1 秋射剖面土壤CO_2的变化特征
    4.2 灵台县城剖面土壤CO_2浓度的变化特征
    4.3 小结
第5章 黄土地区土壤碳通量特征
    5.1 黄土塬区土壤碳通量特征
    5.2 黄土沟底基岩出露区土壤碳通量特征
    5.3 碳通量特征对黄土包气带土壤CO_2成因的指示
    5.4 秋射剖面土壤CO_2的侧向通量
    5.5 灵台县城剖面CO_2的侧向通量
    5.6 梯田后壁和黄土剖面在土壤碳排放评估中的作用
    5.7 小结
第6章 黄土地区土壤CO_2成因的稳定碳同位素研究
    6.1 灵台秋射剖面土壤CO_2的碳同位素特征
    6.2 土壤CO_2的影响因素分析
    6.3 土壤CO_2的成因及其各贡献端元的贡献比例
    6.4 小结
第7章 黄土塬区浅层地下水的水化学特征及其碳循环意义
    7.1 黄土塬区浅层地下水的补给源
    7.2 黄土浅层地下水水化学的变化特征
    7.3 黄土液态碳库特征
    7.4 小结
第8章 黄土浅层地下水的微生物种群结构
    8.1 样品的前处理与测试方法
    8.2 泉水LGQ的DNA测序结果
    8.3 LGQ微生物种群结构及其碳循环意义
    8.4 小结
第9章 黄土深层(~100m)碳库及其周转
    9.1 黄土碳库的碳储量评估
    9.2 黄土碳酸盐风化碳汇评估
    9.3 黄土深层(~100m)碳库的周转模式
    9.4 黄土现代碳循环过程对黄土古气候定量重建的挑战与启示
    9.5 小结
第10章 结论与存在问题
    10.1 结论
    10.2 存在问题及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LGQ泉水的DNA测序结果
附录B 论文发表
附录C 个人简介

(2)黄土塬区浅层地下水化学特征及其碳循环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概况
2 样品采集与分析方法
    2.1 现场监测与样品采集
    2.2 实验室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水化学特征
    3.2 地下水DIC, DOC和POC含量
    3.3 碳同位素
    3.4 黄土碳酸盐风化碳汇
4 结论

(3)长安翠华山与少陵塬水化学成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进展
        1.2.2 国内研究进展
第2章 研究地区自然环境概况
    2.1 地质地貌概况
    2.2 水文气候特征
    2.3 土壤特征
第3章 研究地点与方法
    3.1 采样点的分布
    3.2 样品的采集和处理方法
    3.3 实验步骤
        3.3.1 pH、温度和电导率测定
        3.3.2 河流流量的测定
        3.3.3 HCO_3~-的测定
        3.3.4 游离二氧化碳的测定
        3.3.5 主要离子浓度测定
第4章 pH值和电导率监测结果
    4.1 湖西泉水pH值和电导率变化
        4.1.1 湖西泉水pH月变化
        4.1.2 湖西泉水电导率月变化
        4.1.3 湖西泉水pH和电导率季节变化
    4.2 杨万村黄土泉水pH值和电导率变化
        4.2.1 杨万村黄土泉水pH月变化
        4.2.2 杨万村黄土泉水电导率月变化
        4.2.3 杨万村黄土泉水pH和电导率季节变化
    4.3 翠华山大门前河水pH值和电导率变化
        4.3.1 翠华山大门前河水pH月变化
        4.3.2 翠华山大门前河水电导率月变化
        4.3.3 翠华山大门前河水pH和电导率季节变化
    4.4 太乙镇东河水pH值和电导率变化
        4.4.1 太乙镇东河水pH月变化
        4.4.2 太乙镇东边河水电导率月变化
        4.4.3 太乙镇东河水pH和电导率季节变化
第5章 水化学成分及其变化
    5.1 可溶性气体成分及其变化
    5.2 主要阳离子含量及其变化
        5.2.1 Ca~(2+)含量及其变化
        5.2.2 K~+含量及其变化
        5.2.3 Na~+含量及其变化
        5.2.4 Mg~(2+)含量及其变化
    5.3 主要阴离子含量及其变化
        5.3.1 Cl~-含量及其变化
        5.3.2 SO_4~(2-)含量及其变化
        5.3.3 NO_3~-含量及其变化
        5.3.4 HCO_3~-含量及其变化
第6章 讨论
    6.1 研究区水中的pH值变化原因及差异
    6.2 各观测点水的电导率变化及其差异
    6.3 泉水与河水水化学成分差异
        6.3.1 泉水水化学成分对比
        6.3.2 河水水化学成分对比
    6.4 翠华山与少陵源水化学类型
    6.5 翠华山与少陵源水化学主要离子特征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4)西安南郊长安地区浅层地下水水质分析及健康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 研究意义
2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概况
    2.2 水文地质概况
    2.3 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特点
        2.3.1 地下水开采量的变化特点
        2.3.2 地下水开采程度
        2.3.2.1 潜水
        2.3.2.2 承压水
        2.3.3 地下水供水比例与用水结构的变化特点
    2.4 地下水的污染状况
3 研究方法和原理
    3.1 原子吸收光谱法
    3.2 原子荧光光谱法
    3.3 pH值、温度和电导率测定
    3.4 F含量测定
4 实验方法
    4.1 采样点分布
    4.2 样品采集及处理方法
    4.3 实验步骤
        4.3.1 水样预处理
        4.3.2 标准溶液系列配制
        4.3.3 石墨炉原子化升温程序的选择
        4.3.4 仪器校正曲线
5 实验结果
    5.1 2005年9月水质分析结果
        5.1.1 温度、pH值和电导率
        5.1.2 Fe元素含量
        5.1.3 Mn元素含量
        5.1.4 Zn元素含量
        5.1.5 Cr元素含量
        5.1.6 Cd元素含量
        5.1.7 Cu元素含量
        5.1.8 Se元素含量
        5.1.9 Pb元素含量
        5.1.10 As元素含量
        5.1.11 Hg元素含量
        5.1.12 F元素含量
    5.2 2005年11月水质分析结果
        5.2.1 温度、pH值和电导率
        5.2.2 Fe元素含量
        5.2.3 Mn元素含量
        5.2.4 Zn元素含量
        5.2.5 Cr元素含量
        5.2.6 Cd元素含量
        5.2.7 Cu元素含量
        5.2.8 Se元素含量
        5.2.9 Pb元素含量
        5.2.10 As元素含量
        5.2.11 Hg元素含量
        5.2.12 F元素含量
6 地下水水质评价
    6.1 评价项目
    6.2 评价方法
        6.2.1 单项组分评价
        6.2.2 综合评价
    6.3 水质评价
    6.4 国标F值法的优缺点
        6.4.1 国标F值法的优点
        6.4.1 国标F值法的缺点
        6.4.1.1 过于突出最大污染因子
        6.4.1.2 未考虑权重因素
    6.5 国标F值法修正
        6.5.1 污染因子权重值的Wi求法
        6.5.2 评价结果
7 讨论
    7.1 水质状况
    7.2 原因分析
        7.2.1 自然原因
        7.2.2 人为原因
    7.3 元素超标分析
        7.3.1 氟污染原因分析
        7.3.2 铁、锰污染原因分析
    7.4 地貌、土层厚度与地下水水中元素含量关系
8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5)黄土岩溶泉岩溶发育特征综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地区概况和方法
2 pH值变化
3 电导率变化
4 讨论
    4.1 岩溶泉水pH值变化原因
    4.2 岩溶泉水电导率变化原因
    4.3 岩溶泉变化差异原因
5 结论

(6)长安南部地区地下水化学特征与污染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概况
    1.1 自然地理概况
    1.2 水文地质概况
    1.3 地下水的污染状况
2 研究地点与方法
    2.1 研究点分布
    2.2 测试仪器及方法
3 pH值与HCO-3含量变化
4 电导率和元素含量变化
5 讨论
    5.1 长安南部地下水pH与HCO-3变化原因分析
    5.2 长安南部地下水电导率变化原因
6 地下水开采存在的问题及防治措施
    6.1 地下水的污染因素及开采利用存在的问题
    6.2 防治措施
7 结论

(7)陕西长安杨万村黄土岩溶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观测点的地质地理概况与观测方法
2 杨万村黄土岩溶泉的pH值变化
3 长安杨万村黄土岩溶泉电导率变化
4 讨论
    4.1 黄土岩溶泉pH值与电导率变化原因
    4.2 不同岩溶泉pH值与电导率差异原因
    4.3 不同岩溶泉pH值与电导率的日变化
5 结论

四、陕西长安杨万村黄土岩溶泉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黄土典型堆积区包气带土壤CO2的变化特征、成因机制及其碳循环意义[D]. 宋超.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7(02)
  • [2]黄土塬区浅层地下水化学特征及其碳循环意义[J]. 宋超,王攀,韩贵琳,石迎春.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2017(05)
  • [3]长安翠华山与少陵塬水化学成分研究[D]. 张允. 陕西师范大学, 2009(07)
  • [4]西安南郊长安地区浅层地下水水质分析及健康评价[D]. 张琼华. 陕西师范大学, 2006(10)
  • [5]黄土岩溶泉岩溶发育特征综合研究[J]. 肖军,赵景波. 中国沙漠, 2006(02)
  • [6]长安南部地区地下水化学特征与污染防治[J]. 赵景波,张琪敏,张琼华,袁道先.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01)
  • [7]陕西长安杨万村黄土岩溶泉研究[J]. 赵景波,袁道先,李胜利,刘再华. 干旱区研究, 2004(04)

标签:;  ;  ;  ;  ;  

陕西长安阳湾村黄土岩溶泉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