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优质特色玉米新组合(论文文献综述)
本刊编辑部[1](2011)在《衡阳农业的一颗金星——记衡阳市农科所水稻育种专家林芳仕研究员》文中研究表明湖南省着名水稻育种专家,湖南省第六届党代会和人大代表,全国先进工作者(2000年),湖南省农业科技工作先进个人(2001年),湖南省优秀专家(2002年),衡阳市首届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2005年),衡阳市首批有突出贡献的专业技术人才,科研学术带头人,
本刊编辑部[2](2011)在《为了大地的丰收——记中国水稻研究所水稻育种专家曹立勇研究员》文中提出现为中国水稻研究所水稻育种专家、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的曹立勇博士,1966年8月出生于杭州市萧山区。他长期从事水稻遗传育种研究,育成的杂交水稻国稻1号、国稻3号、国稻6号等15个新品种,累计推广面积6000多万亩,增创社会效益60亿多元,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王晓明,刘建华,李余良[3](2000)在《广东省杂交玉米育、繁、推产业化发展对策》文中研究说明根据广东省杂交玉米育、繁、推产业化的现状、形势以及进一步发展的优势和存在问题 ,提出了广东省发展杂交玉米产业化的建议和对策 :组建全省杂交玉米产业化办公室 ,增加资金投入 ,建立健全杂交玉米育、繁、推产业化科研与生产体系 ,依靠科技进步 ,以突出杂交玉米种子纯度和质量为重点 ,强化高产栽培示范体系 ,根据市场经济规律 ,调整春、秋、冬玉米种植结构和杂交玉米产供销加养结构
李小凤,熊婷,李余良[4](2021)在《2009—2019年广东省甜玉米区试品种主要性状选育进展》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了解近年广东省甜玉米区域试验品种的变化规律,探索甜玉米的育种进展,进一步提高我国甜玉米育种的水平。【方法】根据2009—2019年广东省甜玉米区试品种多点试验数据,分析参试品种的农艺性状、经济性状、抗病性及综合品质等主要性状表现。【结果】11年间参试品种株高平均增加15 cm左右,穗位高总体稳定在68 cm左右,平均茎粗趋向稳定接近2.0 cm;穗长也有一定程度的增加,平均增幅为1.5 cm,穗粗增加趋势较为明显,表明注重大穗型品种的选育;区试品种产量在波动中呈现较快的上升趋势,育成品种中高产品种占据较大比例;抗小斑病育种取得较好的成果,多数品种对小斑病的抗性级别达中抗以上,但近3年来对纹枯病的抗性一般,部分品种感病,抗性级别降低;优质品种占参试品种的比例达30%以上,对品质的选育也在加强。【结论】连续11年广东省甜玉米区域试验表明,甜玉米主要性状的改良取得一定成效,相关农艺性状在不断探索协调产量构成各因素之间的关系,促使产量逐步提高,优质抗病品种比例有所提升,当今甜玉米育种在朝高产、优质、抗病抗倒、适应性强等复合性目标迈进,注重品种转化及推广应用,促进了我国甜玉米产业的快速发展。
谭禾平,赵福成,韩海亮,包斐,楼肖成,陈斌,侯俊峰,王桂跃[5](2020)在《水果甜玉米选育方法探讨》文中指出针对目前市场受欢迎的水果甜玉米特点探讨品种选育方向和方法。根据品种选育目标和基础材料,提出二环系选系、群体轮回选系、回交转育选系和单倍体选系等方法,结合选系材料的栽培要求以及自交系的组配模式进行分析,建议以优质早熟矮秆温带品种为基础选系材料,融入亚热带和热带种质改良其适应性,通过以温×温、温×亚热、温×热或双杂优模式进行组配,选育综合性状优良的水果甜玉米新品种。
袁浩博[6](2019)在《吉林省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产业融合的概念源于国外,最早出现在信息通信业。此后,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产业融合进行了研究。基于宏观研究的视角,产业融合不仅局限在信息产业及其相关部门,而且在所有的产业都可以发生,具体讲,产业融合是指相互渗透、交叉,并融合为一体的不同产业或不同行业中的同一产业,最终得以形成新产业的动态发展过程,而农村产业融合是由产业融合的概念发展而来,是指以农业为基本依托,跨界集约化配置资本、技术以及资源要素,使得农村三次产业之间联系更加紧密,协同发展。本文研究的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主要包括农业内部种植业与养殖业、农业与信息产业、农产品加工业以及与休闲、旅游、文化等服务业和科学技术对农业产业的渗透融合。产业融合在当今世界已经成为产业发展的新趋势,且通过产业间的渗透、交叉和重组等方式,重构和升级产业功能,从而发生产业形态的变化。当今,农村产业随着社会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逐渐由原来的产业分立、界限清晰,向各产业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产业融合演进。在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进程中,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科学技术对农村三次产业的渗透,极大增进了农产品生产技术的变革及经营管理方式的创新。传统的农业产业也在不断拓展其原有产业的内涵与外延,通过与二三产业的技术、产品、市场之间的融合,使之逐渐模糊了与其他产业之间的界限,并突破了原有产业的发展空间,建立起农村三次产业之间融合、互补联动的多功能、综合性、一体化的产业体系。当前我国的社会经济形势较之以往发生了新的变化,随之而来产生了新的问题。诸如供求结构失衡、成本攀升、库存高企、资源环境约束等严峻挑战,农业农村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有待于进一步开拓。为此,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推进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党的十九大报告更是将其上升到了战略高度,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由此可知,推进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难题的破解、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吉林省作为我国传统的农业大省和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在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下,必须调整农业农村产业结构,改变原有产业结构的单一模式,实现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这既体现了产业内部发展逻辑,又符合产业发展趋势。因此,从一产基础强化、二产结构优化、三产功能健全等方面探索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路径,实践农村三次产业多种融合模式是当下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本论文以吉林省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作为研究主题,通过实地调研、查阅资料与咨询专家相补充的方法,对吉林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总体状况进行摸查。在调查的基础上,运用产业融合及农业产业发展理论,借鉴农村产业融合实践的成功经验,对吉林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必要性、存在的问题、融合程度及影响效应等作出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判断,并力求为推进吉林省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提出有参考价值的对策建议。本论文共分五部分,包含六个章节及结论。第一部分即第一章,是论文的导论部分。第二部分即第二章,是论文研究的理论基础部分。本章在界定农村产业融合相关概念的基础上,从理论上和行为主体的角度阐述了农村三次产业融合的动力机制,奠定了研究报告的理论基点。第三部分即第三章,是本论文对吉林省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现状分析部分。本章重点分析了吉林省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基础条件及必要性,指出当前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存在的主要问题,为进一步提出政策建议提供依据;第四部分由第四章和第五章组成,是论文的实证分析部分。第四章通过实证分析,采用产业贡献度法和构建融合体系,测定吉林省农村三次产业融合程度;第五章利用贝叶斯向量自回归模型,分析吉林省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对农业竞争力水平、农村产业结构、农民收入水平及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方面的影响及产生的经济效应。第五部分即第六章和结论。这部分通过全文的论证分析,提出吉林省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并得出全文研究结论。第一,吉林省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在整体上处于低度融合阶段。通过采用产业贡献度法和构建融合体系,对吉林省农村三次产业融合程度测定得知,尽管吉林省农村二三产业对农业产业发展的拉动能力和渗透能力不断强化,但目前农业内部种植、养殖、畜牧业的融合及农业与二三产业的融合也只是处于初始阶段,属低水平的融合。究其原因,主要受产业融合主体即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及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强、利益联结机制松散及相对分散的农业管理体制等因素的制约。第二,农村三次产业渗透融合发展,可从多个维度推进形成综合性、多层次、多功能及一体化农村产业体系。从横向看,产业融合通过拓展农业产业功能,尤其是深度利用二三产业资源和在市场中的重新定位,使现代农业的功能和发展空间得到进一步拓宽,新的农业形态在产业融合的模式下呈现;从纵向看,农村三次产业的纵向融合发展,即农工商一体化,延长了农业产业链条,使农业的发展空间和盈利重心不断向产前和产后高附加值的环节延伸。第三,进一步推进吉林省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必须转变农村产业发展理念,由以往的三次产业分立发展到产业融合发展的转变。树立融合型的创新发展理念,全省各地根据资源禀赋及经济发展态势,产业之间可通过不同方式渗透及交叉重组,实现产业、要素和资源跨界融合。努力探索“互补优势、共享利益、全链协作、共担风险、运营持久”的互利共赢关系。第四,吉林省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必须始终坚持把农业作为基点,把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发展和农民就业增收作为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吉林省是农业大省,保障粮食等农产品基本供给始终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因此,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中,尤其是提高农村三次产业融合程度,必须做强农业优势产业、提升农产品加工业、做大农业服务业。第五,吉林省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必须增强产业融合主体的发展能力。充分发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的基础作用及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强化财政金融扶持产业融合主体。财政涉农资金要逐步向新型经营主体倾斜,加大金融服务的创新力度,加快提升产业融合主体综合素质。第六,从产业经济学的视角分析,产业分工与产业融合反映了产业发展进程中的两种状态和发展趋势。随着产业分工的深化,产业发展的内在规律始终是在不断发展。产业分工是产业融合的基础,产业融合反映了由于技术进步、业务渗透、价值链整合,使分立的产业之间形成了一种融合、协作、协调的趋势和状态。由于产业融合会催生新的产业,所以产业融合又可以认为是产业分工新的起点。作为交叉互动的产业融合与产业分工,共同推进着现代产业经济的发展。
邢云滈[7](2017)在《糯玉米植株生长动态模拟及其新组合评价筛选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对糯玉米组合津农糯1502生长过程进行数学模拟,以数学形式来模拟糯玉米各个器官生长过程,来做为糯玉米可视化动态仿真的基础。糯玉米组合津农糯1502出苗后,对其叶序、叶长、叶宽、叶面积、茎粗、株高、新叶叶片展开长度、雌穗穗长、雌穗穗粗、雄穗长、雄穗分支长、雄穗分支角进行持续调查,能够发现叶序与叶长和叶序与叶宽符合一定的函数关系,在单片叶上,叶长与叶宽仍符合一定的函数关系。在糯玉米叶面积随天数的改变的变化过程符合logistic函数方程,糯玉米的茎粗、株高、雌穗长、雌穗粗随天数的改变的变化过程均符合logistic函数方程。在叶片展开长度与天数变化符合线性函数方程。叶脉的生长变化可以用物理学中的斜抛运动来进行模拟,雄穗的生长变化符合logistic函数方程,雄穗的分支展开过程可以通过数学中的空间结果来说明,分支的展开时间可通过logistic函数的反函数来进行描述。利用前人研究得到的糯玉米评价体系,对糯玉米新品种进行评价,进而来以此验证前人所建立的评价体系的适用性,为今后糯玉米育种工作减轻不必要的工作量。种植前一年所配的N1501、N1502、N1503等72个糯玉米组合,并进行评价筛选打分,来淘汰劣质组合,保留优良组合,通过对72个糯玉米组合不同生长时期的生长指标进行调查,并与前人构建的评价标准作为比对,整体上来筛选糯玉米的好坏。主要的调查指标有糯玉米生育期、糯玉米鲜果穗产量性状、糯玉米抗性性状、糯玉米商品性状、糯玉米农艺性状、糯玉米食味品质6大方面。对72个糯玉米组合的评价筛选结果是仅有N1502与N1513通过前人研究的糯玉米评价体系中的所有指标标准。
谢辉[8](2017)在《江淮稻区杂交粳稻亲本产量性状优异配合力标记基因型筛选与配合力改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全球50%以上的人口以稻米为主食。在耕地面积不断减少、水资源日益匮乏的大环境下,要满足不断增加的世界人口对稻米的需求,只有提高单产。过去40年的实践已经证明,杂交水稻是提高单产的成功的技术。中国每年种植约1700万公顷杂交水稻,占水稻种植总面积的50%左右。杂交籼稻种植面积已占籼稻种植总面积的60%左右。杂交粳稻种植面积仅占粳稻种植总面积840万公顷的5%左右。杂交粳稻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限制杂交粳稻发展速度最主要的因子是竞争优势不够强。提高杂交粳稻竞争优势的关键在于改良恢复系的配合力。本研究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开展了以下两个方面的研究工作:一是利用粳稻9个BT型雄性不育系和10个恢复系按NCⅡ遗传交配设计组配90个F1组合,调查6个产量相关性状表型值,分析19个亲本6个产量相关性状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和特殊配合力效应方差,结合19个亲本115对SSR引物扩增的DNA分子标记数据,筛选19个亲本的单株产量、单株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等6个产量相关性状优异配合力的SSR标记基因型。二是利用上述第1项和实验室前期研究筛选出的产量相关性状优异配合力标记基因型,通过杂交、回交和SSR分子标记辅助多代选择技术,对江苏省审定组合86优8号的父本恢复系宁恢8号的单株产量和单株有效穗数性状的配合力进行实际改良和效果评价。获得的主要结果如下。一、通过在江苏南京和盱眙两点调查粳稻9个BT型雄性不育系和10个恢复系按NC Ⅱ遗传交配设计组配的90个F1组合的6个产量性状表型值,分析19个亲本6个产量性状的配合力。根据6个产量相关性状配合力的总排序和亲本利用价值的评价标准,结果在两个环境下都表现较优的不育系是BT-武羌A,在两个环境下都表现较优的恢复系是C418。二、对10个恢复系和9个不育系亲本的总DNA,用115对SSR引物扩增显示,78对引物在19个亲本之间扩增出多态性产物。用这78个SSR标记位点的亲本基因型数据和F1植株各性状表型数据,检测与亲本6个性状配合力显着相关的SSR标记位点。与亲本单株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和单株产量性状配合力显着相关的SSR标记位点,南京环境下分别检测到8、12、11、6、6和3个,盱眙环境下分别检测到12、20、8、15、10和8个。两个环境都检测到的关联位点数分别为4、10、5、3、5和2。在两个环境下都检测到的29个标记位点中,有3个各自与3个产量性状亲本配合力共相关,分别是第2染色体上的RM406与结实率、千粒重和单株产量配合力共相关,标记位点杂合基因型RM406-145/160优势方向分别为正、负、正;第3染色体上的RM16与单株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和千粒重配合力共相关,标记位点杂合基因型RM16-180/190优势方向分别为负、正、负;第6染色体上的RM340与单株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和每穗实粒数配合力共相关,RM340-110/160优势方向分别为负、正、正。另3个标记位点各自与2个产量性状亲本配合力共相关,分别是第2染色体上的RM208与每穗总粒数和每穗实粒数配合力共相关,RM208-180/185优势方向均为负;第3染色体上的RM570与每穗总粒数和单株产量配合力共相关,优势方向均为正;第7染色体上的RM8263与每穗总粒数和每穗实粒数配合力共相关,优势方向均为正。其余标记位点只与1个产量性状配合力相关。标记位点杂合基因型显示正向优势的,南京环境占76%(35个/46个);盱眙环境占55%(40个/73个)。三、通过杂交、回交、自交和测交,获得了 RM570位点为280bp纯合条带的宁恢8号遗传背景的新恢复系7个。7个新恢复系中863A/8001-13-16和863A/8001-23-22这2个组合的单株产量显着高于对照863A/宁恢8号的,分别高出对照24.9%和16.0%。通过杂交、回交、自交和测交,获得了 RM208位点为180bp纯合条带的宁恢8号遗传背景的新恢复系4个,其中8010-4-10、8010-4-14和8012-2-9与不育系863A配组,单株有效穗数配合力比对照宁恢8号的增加了 23.1%、16.7%和38.5%。上述配合力改良是利用一个位点改良一个性状配合力的实践。本文检测到6个标记基因型与2个及以上性状的配合力同时相关。那些与改良目标一致的多性状配合力相关位点可用于亲本多个性状配合力的同时改良。两个地点重复检测到的与同一性状配合力显着相关的标记基因型,对F1性状值的效应是同向的,增量率是相近的。这一结果显示了改良效果的地点通用性。863A/8001-13-16和863A/8010-4-10是单株产量和单株有效穗数增加最多且株高生育期与对照差异不显着的两个组合,有望在生产上应用。
杨宏伟[9](2016)在《爆裂玉米新组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爆裂玉米新品种的选育过程中,新组合的评价筛选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为了筛选出好的组合,构建其评价筛选指标体系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在总结部分育种家育种经验及其所育成品种特征特性基础上,参照国家品种推荐审定标准,辅以WB1401、WB1402、WB1403、WB1404等试验材料田间种植,通过对这些组合或者品种的产量、品质、抗性、农艺性状的调查、记载和分析,最终构建出爆裂玉米新组合的评价筛选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由4个一级指标,17个二级指标,17个三级指标组成,具体如下:一级指标:籽粒产量≥250kg/667m2,;抗性强;农艺性状优良;品质好。二级指标:株高适当、穗位高适中(80cm-120cm)、穗位高与株高之比≤0.5、空杆率为0;双穗率较高、倒伏率≤10%;抗病性强;商品品质、加工品质和适口性良好。三级指标:丝黑穗病自然发病率≤3%、瘤黑粉病自然发病率≤3%、高抗玉米螟、叶斑病发病等级≤0.5级;珍珠型籽粒;秃尖长≤1cm;花型蘑菇型或蝶形;清香度≥6.0分、酥脆度≥6.2分、黏度≤5.6分、硬心≤5.6分、易化程度≥6.3分;膨爆倍数≥25,爆花率≥95%;灌浆速率和脱水速率均较快;果穗饱满整齐。利用上述指标体系对本科研团队组配的21个组合进行了评价,从中筛选出3个较好的爆裂玉米新组合,这些组合为:WB1403、WB1407、WB1101
顾正虎[10](2014)在《鲜食糯玉米种性品质及其综合评判方法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糯玉米种植是近年农民和企业增产增收的新途径之一,鲜食糯玉米选育和品质评价是糯玉米产业化发展的关键问题。本研究以西北地区31个糯玉米杂交新组合(含对照)为试验材料,对主要农艺性状进行通径分析及主成分分析,并对品质进行品尝鉴定;利用灰色关联系统理论,对2011年国家黄淮海糯玉米区域试验13个试点的12个糯玉米参试品系(含对照)进行综合评判,比较研究鲜食糯玉米评判方法。通过对糯玉米种性品质和综合评判方法进行探究,得出以下结论:(1)灰色系统理论对糯玉米选育和品质评价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比较研究鲜食糯玉米评判方法,灰色系统理论的综合评价可以更好地用于鲜食糯玉米品种的评价,其计算方法简单,不受样本量的限制,评价分析涉及更多的分析指标,可以作为联合方差,高稳系数分析方法的直观补充。同时比较多个品系,为品种的综合评价提供更直接的量化指标,可以科学指导良种的引进和推广,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2)参试31个糯玉米杂交新品系中,筛选出了两个较优品系综合农艺性状及品质性状分析的结果,“30315(290杂×西星紫红糯)”综合主成分值为1.07,排名第4,品质鉴定总评分为87.9,排名第3;“30330(中二母×秦糯父)”综合主成分值为1.75,排名第1,品质鉴定总评分为85.3,排名第4,为本次试验所选的较优品系。
二、优质特色玉米新组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优质特色玉米新组合(论文提纲范文)
(4)2009—2019年广东省甜玉米区试品种主要性状选育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3 调查项目及方法 |
1.4 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主要农艺性状分析 |
2.2 主要经济性状分析 |
2.2.1 穗长穗粗变化 |
2.2.2 鲜苞产量分析 |
2.3 抗病性分析 |
2.4 综合品质分析 |
3 讨论 |
4 结论 |
(5)水果甜玉米选育方法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品种选育目标 |
1.1 品质优良 |
1.2 果穗商品性好 |
1.3 生育期早 |
1.4 抗倒性好 |
1.5 较好的适应性 |
1.6 产量适宜 |
2 基础材料 |
2.1 温带材料 |
2.2 亚热带材料 |
2.3 热带材料 |
3 选育方法 |
3.1 二环系选系 |
3.2 群体轮回选系 |
3.3 回交转育选系 |
3.4 单倍体选系 |
4 培育条件 |
4.1 本地繁殖材料的栽培要求 |
4.2 南繁 |
5 组配模式 |
5.1 亲本来源不同的组配模式 |
5.2 双杂优群模式 |
(6)吉林省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关于产业融合研究综述 |
1.2.2 关于农村三次产业发展研究综述 |
1.2.3 关于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动因与模式研究综述 |
1.2.4 关于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政策支持研究综述 |
1.3 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思路 |
1.3.3 研究方法 |
1.4 创新与不足 |
1.4.1 创新之处 |
1.4.2 不足之处 |
第二章 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理论分析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产业融合的内涵与形式 |
2.1.2 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内涵与形式 |
2.2 农业发展与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相关理论 |
2.2.1 主要农业发展理论 |
2.2.2 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相关理论 |
2.3 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动力机制分析 |
2.3.1 降低交易成本是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核心动力 |
2.3.2 创新驱动是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技术动力 |
2.3.3 政府放松管制是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制度动力 |
2.3.4 消费结构变化是推动农村三次产业融合的需求动力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吉林省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条件与进展 |
3.1 吉林省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基础条件 |
3.1.1 自然资源条件 |
3.1.2 社会环境条件 |
3.2 吉林省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必要性 |
3.2.1 产业融合利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
3.2.2 产业融合有利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
3.2.3 产业融合有利于乡村振兴 |
3.2.4 产业融合有利于实现农业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
3.3 吉林省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进展 |
3.3.1 吉林省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模式 |
3.3.2 吉林省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面临的问题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吉林省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测度分析 |
4.1 已有研究方法分析 |
4.1.1 相关系数分析法 |
4.1.2 赫芬达尔指数法 |
4.1.3 投入产出分析法 |
4.1.4 熵指数 |
4.1.5 产业贡献度法 |
4.2 吉林省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度测定 |
4.2.1 构建模型遵循的原则 |
4.2.2 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度测定方法 |
4.2.3 农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度测定 |
4.2.4 测度结果分析 |
4.2.5 吉林省农村三次产业总体融合程度测定 |
4.2.6 测度结果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吉林省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效应分析 |
5.1 相关指标选取及说明 |
5.1.1 农村三次产业融合水平 |
5.1.2 农业竞争力水平 |
5.1.3 农村产业结构 |
5.1.4 农民收入水平 |
5.1.5 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
5.2 基于贝叶斯向量自回归模型的实证分析 |
5.2.1 数据检验 |
5.2.2 协整检验 |
5.2.3 格兰杰因果检验 |
5.2.4 基于B-VAR模型的脉冲响应函数 |
5.3 实证结果分析 |
5.3.1 农业竞争力方面 |
5.3.2 农村产业结构方面 |
5.3.3 农民收入水平方面 |
5.3.4 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方面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吉林省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
6.1 增强农村产业融合主体发展能力 |
6.1.1 引导土地有序向产业融合主体流转 |
6.1.2 强化财政金融扶持服务产业融合主体 |
6.1.3 加快提升产业融合主体综合素质 |
6.2 稳步提高农村三次产业融合程度 |
6.2.1 做强农业优势产业 |
6.2.2 提升农产品加工业 |
6.2.3 做大农业服务业 |
6.3 建立与完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利益联结机制 |
6.3.1 完善订单协作型利益联结 |
6.3.2 推广农业股份合作型利益联结 |
6.3.3 强化链式利益联结 |
6.4 完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扶持政策 |
6.4.1 财税政策 |
6.4.2 金融政策 |
6.4.3 产业政策 |
6.4.4 工商资本进入农业的政策 |
6.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7)糯玉米植株生长动态模拟及其新组合评价筛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作物生长模拟研究现状 |
1.2.1 作物生长模拟概念 |
1.2.2 作物生长模拟发展历史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4 研究意义 |
1.3 鲜食糯玉米概况 |
1.3.1 糯玉米简介 |
1.3.2 糯玉米的特性和用途 |
1.3.3 玉米评价筛选研究 |
1.3.4 玉米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进展 |
1.3.5 鲜食玉米品质评价的研究进展 |
1.3.6 鲜食糯玉米组合综合评价体系指标应用 |
1.3.7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二章 糯玉米植株生长动态模拟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设计 |
2.1.3 试验测定项目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玉米叶片动态模拟 |
2.2.2 糯玉米株高茎粗变化动态模拟 |
2.2.3 糯玉米雄穗动态模拟 |
2.2.4 糯玉米雌穗生长动态模拟 |
2.3 结论与讨论 |
2.3.1 结论 |
2.3.2 讨论 |
第三章 糯玉米新组合评价体系的应用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设计 |
3.1.3 试验测定项目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糯玉米产量评价 |
3.2.2 糯玉米抗逆性评价 |
3.2.3 糯玉米农艺性状评价 |
3.2.4 糯玉米组合生育期 |
3.2.5 糯玉米食味评价 |
3.2.6 糯玉米商品品质评价 |
3.3 结论与讨论 |
3.3.1 结论 |
3.3.2 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8)江淮稻区杂交粳稻亲本产量性状优异配合力标记基因型筛选与配合力改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植物杂种优势理论研究进展 |
1.1 植物杂种优势的发现及其遗传基础研究进展 |
1.2 植物杂种优势的预测方法 |
2 国内外粳稻生产和育种概况 |
2.1 世界水稻生产和粳稻分布概况 |
2.2 中国水稻生产和粳稻发展概况 |
2.3 杂交粳稻在粳稻生产中的地位 |
2.3.1 杂交粳稻的特征特性 |
2.3.2 杂交粳稻的优势水平 |
2.3.3 杂交粳稻的生态类型及地理分布 |
2.4 杂交粳稻育种历史、现状及存在问题 |
2.4.1 国外杂交粳稻育种现状 |
2.4.2 中国杂交粳稻育种现状 |
2.4.3 杂交粳稻育种成就 |
2.4.4 中国杂交粳稻育种和生产中需要进一步解决的主要问题 |
2.5 杂交粳稻发展对策 |
2.5.1 利用亚种间杂种优势,提高优势水平 |
2.5.2 采用两系法,充分利用粳稻的优良资源 |
2.5.3 筛选“籼不粳恢”型亲本材料,解决杂种优势和制种产量和纯度问题 |
2.5.4 采取“双亲双优”策略,改良稻米品质 |
2.5.5 利用分子育种技术,创新种质资源 |
3 水稻性状配合力研究进展 |
3.1 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及其两者的关系 |
3.2 水稻性状配合力的研究进展 |
3.3 水稻配合力与亲本性状的关系 |
3.4 水稻杂种优势与配合力的关系 |
3.5 水稻配合力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
3.6 经典方法配合力研究成果应用的局限性 |
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江淮稻区杂交粳稻骨干亲本产量性状配合力的SSR标记位点鉴定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材料 |
1.2 组合配制和田间种植及性状调查 |
1.3 DNA提取和PCR扩增及扩增产物电泳 |
1.3.1 DNA提取(SDS法) |
1.3.2 PCR扩增 |
1.3.3 电泳和银染 |
1.3.4 读胶 |
1.4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两个环境下90个F1组合6个产量性状表现 |
2.2 10个恢复系和9个不育系6个产量相关性状一般配合力解析 |
2.3 两个环境下亲本6个产量性状配合力的标记位点 |
2.3.1 南京环境下检测到的与亲本6个产量性状配合力显着相关的标记位点 |
2.3.2 盱眙环境下鉴定出的与亲本6个产量性状配合力显着相关的标记位点 |
2.3.3 两个环境下都检测到的与亲本6个产量性状配合力显着相关的标记位点 |
3 讨论 |
第三章 利用优异配合力标记基因型信息改良宁恢8号恢复系产量性状配合力的实践与效果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材料 |
1.2 田间种植和杂交、回交、自交、测交 |
1.3 用于辅助选择的SSR分子标记及单株基因型鉴定和选择 |
1.4 粳稻恢复系产量性状配合力改良效果的评价 |
1.5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粳稻恢复系宁恢8号单株产量配合力的改良 |
2.1.1 宁恢8号/宁恢157//宁恢8号BC1F1分离群体中用于继续回交的单株的SSR分子标记基因型 |
2.1.2 宁恢8号/宁恢157//宁恢8号2个BC2F1株系各单株SSR标记基因型 |
2.1.3 宁恢8号/宁恢8号//宁恢8号3个BC2F2株系入选单株背景回复率及组合配制 |
2.1.4 9个改良恢复系单株产量的配合力 |
2.2 粳稻恢复系宁恢8号单株有效穗数配合力的改良 |
2.2.1 宁恢8号/武育粳3号R//宁恢8号BC_1F_1分离群体中用于继续回交的单株的SSR分子标记基因型 |
2.2.2 宁恢8号/武育粳3号R//宁恢8号2个BC_2F_1株系各单株SSR标记基因型 |
2.2.3 4个改良恢复系的单株有效穗数配合力 |
3 讨论 |
第四章 全文结论和创新点 |
1 全文主要结论 |
1.1 不同亲本在不同环境下配合力表现不同,多环境下表现配合力好的亲本正是生产上大面积应用的亲本 |
1.2 对于同一性状,两个环境下均检测到的杂种优势位点,其优势方向相同且优势值相近 |
1.3 与2个及以上性状的配合力共相关的同一标记基因型,优势方向相同的,可同时改良多个性状配合力;优势方向不同的,应当使用只与1个性状配合力相关的标记 |
1.4 运用优异配合力标记基因型信息改良亲本产量性状和单株有效穗数配合力可以达到预期效果 |
2 全文主要创新点 |
2.1 鉴定出一批配合力高的不育系和恢复系,可用于江淮稻区杂交粳稻新组合选配 |
2.2 鉴定出一批与杂交粳稻亲本产量性状配合力显着相关的SSR标记基因型 |
2.3 获得了单株有效穗数和单株产量配合力得到改良的粳稻新恢复系5个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读期间发表与撰写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9)爆裂玉米新组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爆裂玉米的发展 |
1.1.1 国外爆裂玉米发展情况 |
1.1.2 国内爆裂玉米发展情况 |
1.2 爆裂玉米研究现状 |
1.2.1 爆裂玉米的膨爆机理和影响因素研究 |
1.2.2 爆裂玉米品种的选育 |
1.2.3 新组合的评价 |
1.3 本研究的意义和目标 |
1.4 本研究整体思路 |
第二章 爆裂玉米新组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研究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爆裂玉米新组合评价指标体系产量指标的确定 |
2.2.2 爆裂玉米新组合评价指标体系品质指标的确定 |
2.2.3 抗性指标的确定 |
2.2.4 农艺性状指标的确定 |
2.3 结论与讨论 |
2.3.1 结论 |
2.3.2 讨论 |
第三章 爆裂玉米新组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设计 |
3.1.3 测定项目和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抗性评价 |
3.2.2 产量评价 |
3.2.3 品质评价 |
3.2.4 农艺性状评价 |
3.3 结论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着作 |
(10)鲜食糯玉米种性品质及其综合评判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鲜食糯玉米概况 |
1.2 糯玉米的营养价值 |
1.3 糯玉米的经济价值 |
1.4 国内外鲜食糯玉米的研究 |
1.4.1 国外糯玉米研究 |
1.4.2 我国鲜食糯玉米的育种现状 |
1.5 糯玉米新组合评判方法的研究 |
1.5.1 模糊综合评判方法 |
1.5.2 优序图法 |
1.5.3 多因素综合评判 |
1.5.4 灰色关联度分析 |
1.5.5 灰色关联分析的应用 |
1.6 本试验的目的和意义 |
1.7 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
1.7.1 研究内容 |
1.7.2 主要思路 |
第二章 鲜食糯玉米种性品质的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与地点 |
2.1.2 试验基本情况 |
2.1.3 调查项目 |
2.1.4 数据统计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鲜果穗主要性状及鲜穗产量因素的变异 |
2.2.2 鲜食糯玉米新组合主要穗部性状和产量的比较分析 |
2.2.3 鲜食糯玉米穗部性状的相关分析 |
2.2.4 鲜食糯玉米穗部性状与产量的通径分析 |
2.2.5 穗部性状与产量的主成分分析 |
2.2.6 参试组合品尝鉴定结果 |
2.3 小结 |
第三章 黄淮海鲜食糯玉米综合评判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基本情况 |
3.1.3 参试组合性状调查标准 |
3.1.4 数据转化 |
3.1.5 灰色关联度分析的原理与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各性状调查结果的平均值 |
3.2.2 数据转化值 |
3.2.3 各性状权重确定 |
3.2.4 确定最优性状,进行无量纲化处理 |
3.2.5 计算灰色关联度系数 |
3.2.6 计算各组合关联度,排出各组合位次 |
3.2.7 组合筛选结论 |
3.3 小结 |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
4.1 讨论 |
4.1.1 种性品质分析讨论 |
4.1.2 糯玉米综合评判方法讨论 |
4.2 结论与展望 |
4.2.1 参试 31 个糯玉米组合中,有两个较优组合 |
4.2.2 “京彩甜糯”符合糯玉米品种审定的要求,已通过国家审定 |
4.2.3 灰色综合评判方法可作为联合方差,高稳系数分析方法的补充 |
4.2.4 权重系数的判定和相关性状的选定比较关键 |
4.2.5 鲜食糯玉米产业发展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附图 |
四、优质特色玉米新组合(论文参考文献)
- [1]衡阳农业的一颗金星——记衡阳市农科所水稻育种专家林芳仕研究员[J]. 本刊编辑部. 农业科技通讯, 2011(08)
- [2]为了大地的丰收——记中国水稻研究所水稻育种专家曹立勇研究员[J]. 本刊编辑部. 农业科技通讯, 2011(02)
- [3]广东省杂交玉米育、繁、推产业化发展对策[J]. 王晓明,刘建华,李余良. 广东农业科学, 2000(04)
- [4]2009—2019年广东省甜玉米区试品种主要性状选育进展[J]. 李小凤,熊婷,李余良. 广东农业科学, 2021(12)
- [5]水果甜玉米选育方法探讨[J]. 谭禾平,赵福成,韩海亮,包斐,楼肖成,陈斌,侯俊峰,王桂跃. 浙江农业科学, 2020(10)
- [6]吉林省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研究[D]. 袁浩博. 吉林大学, 2019(02)
- [7]糯玉米植株生长动态模拟及其新组合评价筛选研究[D]. 邢云滈. 天津农学院, 2017(01)
- [8]江淮稻区杂交粳稻亲本产量性状优异配合力标记基因型筛选与配合力改良研究[D]. 谢辉. 南京农业大学, 2017(07)
- [9]爆裂玉米新组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D]. 杨宏伟. 天津农学院, 2016(09)
- [10]鲜食糯玉米种性品质及其综合评判方法的研究[D]. 顾正虎.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