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看云起——从“网申”看2000年电子商务

坐看云起——从“网申”看2000年电子商务

一、坐看云起——从《网上应用》看2000年电子商务(论文文献综述)

梁晨[1](2021)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广西高职院校东盟国家来华留学生培养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林静[2](2019)在《论我国ODR机制的模式、局限及完善》文中研究指明当今,以互联网为契机的网络空间的发展与建设,成为各国不可忽视的战略部署,而如何在网络空间占据一席之地,将成为各国今后发展的重要版块。虽然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促进了电子商务领域的勃兴,但随之而来的是纠纷呈倍数增长,ODR机制以“网上纠纷网上解决”为目标,对前述纠纷的解决量体裁衣,并在电子商务领域逐渐获得大众的青睐。该机制的产生不仅因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为其提供支撑,亦是对纠纷解决现实需要的回应,更为重要的是全球发展潮流使然,具有不可逆性。尽管ODR机制早已出现,但我国关于其探索与研究的热潮却起步较晚。本文将从ODR机制在我国的具体实践入手,选取在线协商、在线调解、在线仲裁三个方面展开,对当前阶段其适用过程中分别存在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并就上述症结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完善建议,以期该机制的效用得到最大发挥。本论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ODR机制概述。主要介绍ODR的定义及其与ADR、DDR的关系、ODR机制在国内外的发展概况以及我国发展该机制的必要性等问题。第二部分是ODR机制的模式与我国实践。该部分选取了在线协商、在线调解、在线仲裁三种类型,且对应细分为自助式与辅助式、自动式与交互式、官方与非官方模式。并介绍了我国本土化的ODR实践,如中国消费者协会投诉和解监督平台、众信电子商务交易保障促进中心以及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网上争议解决中心。第三部分是ODR机制在我国的局限及原因分析。根据前述我国关于ODR实践的三个方面,发现其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有信息通信技术运用不充分、平台建设不完善、运营不够规范、知名度偏低等,并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第四部分是我国ODR机制当前局限的克服。该部分针对上述三种模式下所遇问题提出具体建议,包括运用ICT实现平台升级、规范化管理打造ODR品牌、引入自治性执行机制等,以期我国的ODR机制能得到长足发展。

正月[3](2018)在《20年封面秀 记录二十年商业社会的风云变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量力[4](2017)在《旅游消费升级背景下夫子庙景区旅游企业组织变革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前,在我国城乡居民的消费类型中,物质型消费需求已基本得到满足,服务型消费需求快速增长,消费结构正在经历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生存型向发展型、物质型向服务型的升级。旅游消费作为一种典型的现代型、发展型、服务型消费,受旅游者多元化、个性化的需求推动,也在不断升级和创新,旅游者的需求已经从“能不能”进化到“好不好”,旅游消费升级时代悄然来临。在旅游消费升级背景下,旅游企业不可避免地将面临内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压力和挑战,迎来越来越多不确定性。在这种背景下,旅游企业如何通过有效的组织变革,提升核心竞争力、争取生存和发展,成为了不得不面对的重要现实问题。然而,学术界以“旅游消费升级”或“消费升级”为背景对旅游企业组织变革展开的研究目前尚不多见。本文在对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分析的基础上,以南京市秦淮区夫子庙景区作为研究样本,选取景区不同类型旅游企业作为重点研究对象,紧紧把握“旅游消费升级-游客需求改变-景区发展转型-景区产业更新”和“旅游消费升级-游客需求改变-企业目标调整-企业组织变革”这两条线索,系统梳理了夫子庙景区作为旅游企业的生存土壤,30多年来的发展变化;从内因和外因两方面入手,对景区旅游企业组织变革中存在的动力和阻力进行分析;综合运用交流访谈、资料查阅、比较研究等方法,分别从技术、战略、组织结构、人员和文化等四个方面对景区旅游企业组织变革存在的问题和变革方向展开分析,并提出相应的组织变革策略建议。研究结论显示:在旅游消费升级背景下,景区旅游企业施行组织变革是一种必然选择;外部环境是企业组织变革不能忽视的重要因素,景区旅游企业组织变革要顺应时代潮流和所处环境;景区旅游企业在组织变革中存在方方面面的阻碍因素,想顺利开展组织变革必须尽可能减少阻力增加动力;景区旅游企业实施组织变革要从技术、战略、组织结构、人员和文化等方面入手,遵循科学合理的机制路径。

原黎黎[5](2017)在《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有效路径研究》文中认为习近平在2016年12月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他明确提出,高校的使命和责任是要围绕立德树人这一中心环节,教育引导学生不断树立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信念和信心。可见,理想信念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一环,也是高校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的重要抓手。新形势下,新媒体的普及和广泛应用不仅给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带来了崭新的机遇,同时也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高等院校在开展理想信念教育过程中,不仅要善于运用新媒体,使之达到传统教育模式下达不到的教育效果,同时也须全方位认识和审视新媒体,掌握其传播规律和特点,认清新媒体在理想信念教育中的负面效应,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克服新媒体带来的消极影响。本选题通过对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现状的全面把握,对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展开了深入分析,进而探求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有针对性、实效性的路径。具体的研究内容包含以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新媒体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概述。伴随着新媒体的迅速普及和广泛应用,信息的传播方式以及人际交往方式都发生了革命性变化。新媒体的“新”是相对于传统媒体来讲的,既表现在点对点的交互式传播状态之“新”,又表现在改变了信息传播生态之“新”。与传统的传播媒介相比较,新媒体传播具有传播状态的即时性、传播主体的交互性以及传播范围的全面性三方面的特征。就未来发展趋势而言,新媒体必将伴随互联网络和数字技术的日新月异呈现蓬勃发展态势,必将伴随传统媒体行业发展逐步式微而走向媒体融合态势。崇高理想信念可以激励人们为着美好目标前赴后继、披荆斩棘、奋力开拓。反之,如果丧失了理想信念的崇高属性,人也就失去了前进的动力和努力的方向。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理想信念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对全体大学生进行关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在具体内容方面,理想信念教育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根本指导思想,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培养和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教育引导大学生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开展理想信念教育需要深刻把握理想信念教育所具有的历史性、持续性和动态性特性。第二部分,大学生理想信念现状及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当前我国大学生理想信念状况总体上呈现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但是,当前大学生理想信念中也存在着理想信念不清晰、政治信仰不坚定、价值取向不明确等不能忽视的问题,其原因在于受到了文化思潮多元化、市场经济体制的弊端以及资本主义价值观等多方面的影响,进而阻碍了大学生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信念。具体表现为,受信息技术和教学过程的影响,大学生接受理想信念教育的主动性不强;由于存在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视不够,对马列经典理解不够和对大学生主体地位尊重不够等问题,施教工作者创新理想信念教育的能动性不充分;受西方文化、传统腐朽文化以及市场逐利文化等亚文化的影响,理想信念教育的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受国际政治趋向多极化、经济趋向全球化、文化趋向多元化的影响,高等教育适应理想信念教育形式的灵活性不足;受教育内容与大学生思想实际结合不紧、教材和教学内容滞后于学生实际生活的影响,教育效果体现理想信念教育的实践价值不明显。第三部分,新媒体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产生的影响。就消极影响来看,借助新媒体传播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动摇了大学生对革命传统的尊重;借助新媒体围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一立国之本的正面言论动摇了大学生对理想信念的坚守;借助新媒体大肆抨击爱党爱国言论动摇了大学生对崇高信仰的坚守;借助新媒体抨击保持课堂正常秩序传播正能量的倡议动摇了大学生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借助新媒体操纵社会舆论导向动摇了大学生思想意识形态的阵地意识。可见,新媒体背景下,“微”传播世界中的个人主义价值观甚嚣尘上,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面对的复杂性、艰巨性和长期性任务给我们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当前,新媒体也为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相互交往搭建了方便快捷的平台,也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带来了一系列积极影响,主要体现在借助新媒体传播扩大了教育的覆盖面,借助新媒体传播实现了教育的无缝隙,借助新媒体传播增强了教育的针对性,借助新媒体传播推进了教育的无差别,借助新媒体传播展现了教育的多层次等五个方面。在新媒体背景下,理想信念教育工作者应当充分利用新媒体多样性、即时性和互动性等特点,主动构建起理想信念教育新媒体平台,将传统的“我来讲”变为“你来讲”、“大家一起讲”,将大学生由教育受众变成理想信念教育的参与者甚至是素材提供者,将理想信念教育延伸到大学生全方位的学习和生活之中,从理想信念教育的系统性和层次性出发,借助新媒体的优势,使教育过程中多种要素合理配置,提高新媒体对理想信念教育促进作用,进而提高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第四部分,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路径。新媒体的普及和广泛应用,尽管对高校传统的理想信念教育工作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但同时也为高校做好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工作提供了巨大的创新空间。第一,开拓新媒体空间弘扬红色文化深化主题教育,让红色文化涤荡灵魂塑造大学生坚忍不拔的品格,让理想信念成为火炬和灯塔照亮大学生前行之路;第二,完善教育机制树立新媒体环境下的媒介思维,构建和完善与新媒体相适应的领导机制、人才队伍建设机制、监督及舆情分析应对联动机制等工作保障体系,通过提升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的新媒体素养来提升与新媒体时代相适应的信息获取、分析、评价和传播水平。第三,在新媒体领域中坚守崇高信仰坚定文化自信,让大学生的理想之树枝繁叶茂信念之花色彩缤纷,成为优秀传统文化激活者、继承者和弘扬者。第四,运用新媒体平台打造高效课堂充实理论自信,深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学习研究,推进和完善教与学全员参与的工作模式,积极培育大学生对于新媒体的借重与热爱,进而达到大学生主动参与的实效,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内涵式发展。第五,在新媒体传播中秉持阵地意识培育核心价值,坚守阵地意识以加强舆论引导和监督把握教育主旋律,牢牢掌握课堂及校园传播媒介的主动权,提升宣传引导素材的质量和水平,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大学生的自觉和遵循。总之,运用创新思维,充分发掘新媒体的内在力量,以之为通道和动力,融合于高校理想信念教育的各个环节,必将走出一条新媒体背景下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路径。

闫石开[6](2017)在《张波园林绿化公司营销策略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生活质量。健康、绿色、环保的居家新理念已经渗透到每一个居民的生活之中,于是绿色家居产品应运而生,市场的需求量也不断加大。目前,我国的室内绿植市场已逐渐呈现递增趋势,越来越多的新品牌进入市场。张波园林绿化公司作为尚志市的小型民营企业,在很多方面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通过对该公司营销策略的研究与制定,可以达到解决中小型企业在绿化产品行业所面临的共性问题的目的。论文以营销科学为理论基础,以详实的调查数据为依据,对公司整体环境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结合公司的实际情况找出优势与劣势,研究其机会与威胁,发现当前营销模式所存在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根据研究的数据制定出有针对性的解决对策,为公司的发展指明方向。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拓展消费渠道、创新营销模式以及科学企业管理是决定中小型企业发展绿化产品产业的前提。

嵇凯[7](2017)在《两阶段销售模式下酒店与旅游网站的合作协调机制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人们的消费习惯发生了巨大变化,网购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同样地,得益于互联网技术的加持,旅游服务的订购愈发便利。越来越多的旅客纷纷开始在线上预订酒店客房等旅游服务,酒店可以合作的旅游网站也逐渐增多。根据运作模式的不同,可以将这些网站分为OTA(Online Travel Agency,线上旅行社)网站和推广商两类。为了应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并提升顾客需求,酒店纷纷与OTA网站展开合作,其合作的方式主要包含批发模式和佣金模式两种。结合批发模式和佣金模式的优势,本文首先以“批发+佣金”模式为基础,考察酒店与OTA的合作协调研究。通过构建一个酒店占主导、OTA占从属地位的Stackelberg模型,文章对酒店的客房分配策略进行了优化,并运用契约设计实现了供应链的整体协调。进一步,针对酒店与OTA间存在的信息不对称现象,该设计的契约协助酒店规避OTA的谎报行为,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供应链的协调效率。然而,由于较高的佣金率,酒店与OTA之间的合作矛盾不断激化。部分酒店纷纷开始构建自己的官方网站,并与推广商合作吸引更多顾客至官网预订客房。因此,在酒店与OTA合作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考察了酒店还与推广商展开合作的情形。同样借助Stackelberg模型,文章分析了官方网站的最优客房预留量,并运用契约设计实现了酒店与推广商合作时的整体协调。进一步,针对信息不对称的情况,设计了一套契约菜单帮助酒店规避利润损失。同时,发现只有当不同成本系数下推广商保留利润的差距适中时,供应链可以实现整体协调。最后,通过数值分析发现存在合适的OTA客房预留量最大化酒店和整体供应链利润。并且,当顾客点击转化率增大时,协调策略带来的酒店和供应链利润提升也会不断增大。最后,分析酒店在线上对OTA和推广商的选择策略,发现,酒店会持续与推广商合作。并且,在某一特定情况下,酒店可以取消与OTA的合作。

宗艳霞[8](2017)在《网络着作权行政法保护研究》文中指出我国对知识产权实行"双轨制"保护,行政法保护是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为网络着作权的保护带来新课题。自2014年起,互联网立法步入3.0时代,网络着作权进一步呈现出内涵扩大、技术性增强、开放性增强、保护难度加大等特点,网络的开放性催生出越来越多的网络着作权违法行为。伴随着着作权在网络空间的异化,现行的着作权行政法保护制度面临着诸多冲击与挑战。本文对我国现行着作权法律法规进行全面梳理,对其中涉及到网络着作权的行政法保护制度予以综合考察和分析,指出面临的主要现实问题,并结合对美、英、法、韩等发达国家网络着作权行政法保护制度的比较分析,提出我国网络着作权行政法保护制度的完善建议。本文的研究内容除导论和结论部分外,共分为六章。导论部分主要介绍了文章的选题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思路与国内外研究现状。第一章网络着作权概述。通过概念界定,厘清网络着作权与着作权、网络着作权侵权行为与侵犯网络着作权的违法行为之间的关系,确立文章研究对象的基本范畴。第二章网络着作权行政法保护基础理论。本章界定了网络着作权行政法保护制度的内涵,梳理该制度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并着重分析其制度本质;将网络着作权行政法保护与民法保护进行比较,揭示出该制度具有公法性、法律性、行政性的特点,并基于此分析网络着作权行政法保护的必要性;针对网络着作权行政保护是否具有正当性这一理论核心问题展开论述,从正当性概念着手,在传统与现实语境下对网络着作权行政保护正当性予以考量,论证了网络着作权的行政保护符合公共利益。此外,本章还分析了网络着作权行政法保护的制度结构及指导原则,初步形成网络着作权行政法保护的理论基础架构。第三章网络着作权行政法保护制度。本章通过对我国现行着作权法律、法规的考察,对其中的网络着作权行政法保护制度进行全面分析,重点剖析行政执法、行政调解、行政救济等相关制度,并阐明知识产权法院设立对网络着作权行政救济的积极意义。第四章网络着作权行政法保护的域外经验。本章主要选取美国、英国、法国、韩国为研究对象,分析考察上述国家网络着作权行政法保护制度及其运行状况,重点介绍各具特色的行政法保护措施,评价各国针对网络着作权保护颁布的最新法案,并分析指出其对完善我国网络着作权行政法保护制度的启示。第五章我国网络着作权行政法保护的现实问题。本章通过分析,指出我国网络着作权行政法保护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网络着作权行政实体法律制度缺失、网络着作权行政程序法律制度欠缺、网络着作权行政执法面临突出问题、网络着作权行政救济体系不完善、着作权行政管理部门权力分散等。第六章网络着作权行政法保护的制度完善。针对前文所述问题,提出网络着作权行政法保护制度完善建议,以期为网络环境对着作权保护制度带来的冲击提供解决之道。本文研究的网络着作权行政法保护问题,宏观架构和微观策略都以解决实践问题为出发点,期望通过行政法保护措施的研究,改良网络空间着作权的保护现状,为治理网络背景下猖厥的着作权违法行为提供法律对策与建议。

陈晓丽[9](2017)在《基于“慢”视角下的中国本土服饰品牌文化建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社会科技的快速发展带来了物质的空前丰富,随之而来也产生了很多值得我们深思的负面问题如全球变暖、气候异常、环境污染和能源危机等社会生态问题。这些问题已经影响甚至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伴随20世纪欧洲流行的“慢”运动的风靡,人们开始在“快”的路上驻足反思。国外已由慢运动演变出慢生活、慢设计、慢时尚、可持续设计、人本设计等文化思潮和设计行动。在国内,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复兴已成为影响大众的一种时尚潮流。在整个大的文化思潮影响下,“慢”成为一种潮流。“慢”的文化理念涵盖了适用、节制、环保、可持续和注重人文关怀等内在价值,但“慢”文化并未深入本土服饰品牌文化的核心,因而发展中国本土服饰品牌的慢文化建设并探究其创新道路是急需解决的问题。基于国内外“慢”文化思潮的大背景,本论文从“慢”的视角研究中国本土服饰品牌的文化建设,将“慢”的文化理念与品牌文化概念相融合,通过分析目前国内外成功的“慢”服饰品牌的品牌文化特点、品牌表现形式和品牌影响力等内容,提出将“慢”转化为符合中国本土时尚产业的文化理念,并将“慢”的文化理念融入品牌文化建设中,进行品牌文化的构建、改造和创新。通过学习国外优秀的、先进的文化理念,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文化精髓,融会贯通并总结概括出:慢文化在时尚产业的品牌发展建设中的重要性,以及基于“慢”视角下的中国本土服饰品牌文化建设的发展路径。

党建宁[10](2016)在《基于移动社交网络的大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文中指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倍受关注,它既是对传统班级授课制下教师中心模式的深刻颠覆,也是课堂教学结构产生系统性变革的典型范式,对其进行积极探索和深入研究,能为课堂结构变革以及提高教学质量提供有力的理论佐证和实践指导。移动社交网络由于其本身所富含的移动互联技术基因和社交活动价值理念,对于社会文化传播的影响和作用渐成显势,对于教育领域的综合改革,乃至对教育信息化的整体观念和全局行动,也存在着适切而又紧密的理论关照和实践意义。然而,在翻转课堂教学的实践中,我国目前的翻转课堂教学还处在探索阶段,在平台选择和模式构建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不完整性。据此,在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新常态下,运用移动社交网络进行大学翻转课堂教学实践的研究,开展信息技术与教育教育深度融合的探索,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基于此,本研究明确了“基于移动社交网络的大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主题,在基于设计的研究范式下,综合运用了内容分析法、调查研究法、准实验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对于应用移动社交网络推进大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了深入的考察,探究了如何促进大学生在日益普及的移动社交网络环境中有效地开展翻转学习活动。本研究的主要研究目标是通过对移动社交网络进行教学功能的挖掘、移植和开发改造,探究运用移动社交网络开展大学翻转课堂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方法。论文通过文献梳理和理论推演,首先构建了S-ICM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即基于移动社交网络(Mobile Social Network)的“课前知识传授(Knowledge Impartment)、课堂知识内化(Knowledge Construction)、课后知识迁移(Knowledge Migration)”的三阶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原型,并对其进行了内涵解析和要素分析,设计出了该模式的评价框架和指标体系。其次采用了基于设计的研究方法,经过三轮迭代循环,细化了S-ICM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分阶模式和实施体系,形成了具体的基于移动社交网络的三阶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以及一整套详细的教学设计方案、活动流程环节、参与式教学设计机制、学习效果评价方式等分阶模式和实施方案。第三,开展了S-ICM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应用效果评价,采用准实验研究方法,建立对照组和实验组,设计了不相等区组后测准实验设计模式和单组前测后测时间序列准实验设计模式,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等形式进行评价数据收集,运用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进行检验分析。分析结果显示,S-ICM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实践教学效果较为明显,学生在认知、情感、能力和行为几个维度的学习效果均有提升,该模式的构建以及相应内涵体系的建立,基本达到了研究的预期目标。最后,在前期研究和效果评价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实践经验和体会,进一步总结出S-ICM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具体应用实施时必须遵循的原则和相关策略,这既是该模式推广应用的指导原则,也是对S-ICM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内涵特征的再次凝练和深化。本研究的结论主要有:(1)在大学课堂教学中应用S-ICM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大学课堂教学质量。(2)S-ICM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应用移动社交网络构建翻转课堂教学平台,有利于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3)S-ICM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以知识学习为主线,串联起了知识传授、知识内化和知识迁移的整体认知链条,有利于学生认知、能力、情感和行为的统合发展。(4)S-ICM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具体施行中,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明确移动社交网络的价值效度,合理进行实践应用。本研究的创新之处主要表现在:(1)理论层面。本研究提出的S-ICM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将移动社交网络有效融入课堂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翻转课堂理论体系,为促进高校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新的途径。(2)实践层面。在完善和细化S-ICM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过程中,本研究总结形成的教学设计方案、活动流程环节、平台开发模式、参与式教学设计机制、学习效果评价方式、推广应用原则和策略体系等一整套具体详细的分阶段模式和实施方案,为高校开展翻转课堂教学提供了具体的操作程序和实践指导。本研究受现实条件制约,还存在着研究样本整体偏少,研究周期较短等不足。基于上述认识,本研究期望在后续研究中,进一步完善S-ICM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框架,优化实施规程和教学设计方案,细化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在更宽阔的范围内如基础教育领域、继续教育领域中开展应用研究。同时借助本研究的拓展性策略体系,不断提升模式本身的内涵和外延,使之更加完善和成熟。

二、坐看云起——从《网上应用》看2000年电子商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坐看云起——从《网上应用》看2000年电子商务(论文提纲范文)

(2)论我国ODR机制的模式、局限及完善(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2 ODR机制概述
    2.1 ODR及其与相关机制的关系
        2.1.1 ODR的定义
        2.1.2 ODR与 ADR的关系
        2.1.3 ODR与 DDR的关系
    2.2 ODR的发展概况
        2.2.1 国外ODR机制的沿革
        2.2.2 我国ODR机制的沿革
    2.3 我国发展ODR机制的必要性
        2.3.1 信息通信技术的支撑
        2.3.2 争议解决的现实需要
        2.3.3 缓解司法系统的压力
3 ODR机制的模式与我国实践
    3.1 在线协商
        3.1.1 自助式在线协商
        3.1.2 辅助式在线协商
        3.1.3 我国的实践应用
    3.2 在线调解
        3.2.1 自动式在线调解
        3.2.2 交互式在线调解
        3.2.3 我国的实践应用
    3.3 在线仲裁
        3.3.1 官方在线仲裁
        3.3.2 非官方在线仲裁
        3.3.3 我国的实践应用
4 我国ODR机制的局限及原因分析
    4.1 在线协商
        4.1.1 存在的问题
        4.1.2 原因分析
    4.2 在线调解
        4.2.1 存在的问题
        4.2.2 原因分析
    4.3 在线仲裁
        4.3.1 存在的问题
        4.3.2 原因分析
5 我国ODR机制当前局限的克服
    5.1 在线协商
        5.1.1 转变传统观念,重视平台建设
        5.1.2 吸纳成熟ICT,实现平台升级
        5.1.3 创建评价体系,扩充联络单位
    5.2 在线调解
        5.2.1 增强平台灵活性,实现商业化转型
        5.2.2 规范制度化管理,调动专家积极性
        5.2.3 整合优质资源,打造ODR国际品质
    5.3 在线仲裁
        5.3.1 拟定收费标准,降低维权成本
        5.3.2 引入自治执行,促进裁决履行
        5.3.3 推广在线仲裁,实现平台对接
6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A.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B.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4)旅游消费升级背景下夫子庙景区旅游企业组织变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旅游消费升级
        1.2.2 关于旅游企业发展与变革
        1.2.3 关于旅游消费升级背景下的旅游企业组织变革
        1.2.4 文献评述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 研究内容与框架
第二章 理论基础
    2.1 组织变革理论
        2.1.1 组织变革的定义
        2.1.2 组织变革的动力
        2.1.3 组织变革的阻力
        2.1.4 组织变革的内容
        2.1.5 组织变革的过程
    2.2 战略管理理论
    2.3 生命周期理论
        2.3.1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2.3.2 需求生命周期理论
        2.3.3 企业生命周期理论
    2.4 学习型组织理论
    2.5 企业再造理论
    2.6 小结
第三章 夫子庙景区及景区旅游企业发展
    3.1 夫子庙景区经济社会发展综述
    3.2 夫子庙景区旅游企业变迁回顾
    3.3 夫子庙景区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3.4 小结
第四章 夫子庙景区旅游企业组织变革动、阻力分析
    4.1 夫子庙景区旅游企业组织变革的动力
        4.1.1 外部因素
        4.1.2 内部因素
    4.2 夫子庙景区旅游企业组织变革的阻力
        4.2.1 外部因素
        4.2.2 内部因素
    4.3 小结
第五章 夫子庙景区旅游企业技术变革分析
    5.1 企业技术变革的内涵
    5.2 夫子庙景区旅游企业技术管理存在的问题
        5.2.1 管理手段落后
        5.2.2 技术更新缓慢
        5.2.3 缺乏核心技术
        5.2.4 流程设计过时
    5.3 夫子庙景区旅游企业技术变革的内容
        5.3.1 产品技术
        5.3.2 服务技术
        5.3.3 流程技术
        5.3.4 信息技术
    5.4 典型案例:应运而生的智慧夫子庙公司
        5.4.1 案例简介
        5.4.2 案例分析
第六章 夫子庙景区旅游企业战略变革分析
    6.1 企业战略变革的内涵
    6.2 夫子庙景区旅游企业战略管理存在的问题
        6.2.1 错误认识外部环境
        6.2.2 忽视企业潜在问题
        6.2.3 战略制定脱离实际
        6.2.4 战略调整不够及时
    6.3 战略变革的内容
        6.3.1 发展战略
        6.3.2 经营战略
        6.3.3 开发战略
        6.3.4 品牌战略
    6.4 典型案例:壮志难酬的先锋书店
        6.4.1 案例简介
        6.4.2 案例分析
第七章 夫子庙景区旅游企业组织结构变革分析
    7.1 企业组织结构变革的内涵
    7.2 夫子庙景区旅游企业组织结构存在的问题
        7.2.1 结构设置臃肿
        7.2.2 信息传递不畅
        7.2.3 缺乏横向沟通
        7.2.4 权力高度集中
    7.3 夫子庙景区旅游企业组织结构变革的趋势
        7.3.1 扁平化
        7.3.2 网络化
        7.3.3 弹性化
        7.3.4 虚拟化
    7.4 典型案例:脱胎换骨的水上游览公司
        7.4.1 案例简介
        7.4.2 案例分析
第八章 夫子庙景区旅游企业人员和文化变革分析
    8.1 企业人员和文化变革的内涵
    8.2 夫子庙景区旅游企业人员和文化存在的问题
        8.2.1 员工灵活程度较弱
        8.2.2 人才流失速度较快
        8.2.3 集权管理现象突出
        8.2.4 人力资源规划欠缺
    8.3 夫子庙景区旅游企业人员和文化变革的方向
        8.3.1 关注员工深层次需求
        8.3.2 培养员工全方位能力
        8.3.3 模糊员工的职务设定
        8.3.4 树立以员工为本理念
    8.4 典型案例:长盛不衰的永和园酒楼
        8.4.1 案例简介
        8.4.2 案例分析
第九章 夫子庙景区旅游企业组织变革对策建议
    9.1 全面提高技术管理水平
        9.1.1 引入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9.1.2 灵活利用现代通信技术
        9.1.3 瞄准需求优化业务流程
    9.2 科学构建战略管理体系
        9.2.1 着眼环境制定战略
        9.2.2 积极培养战略思维
        9.2.3 专业化联合化发展
    9.3 适时调整优化组织结构
        9.3.1 统筹设计组织结构
        9.3.2 集权与分权相结合
        9.3.3 构筑景区企业联盟
    9.4 塑造积极向上人文环境
        9.4.1 提高对员工的重视程度
        9.4.2 打造企业成员共同愿景
        9.4.3 推动传统企业文化转型
    9.5 小结
第十章 结论与展望
    10.1 主要结论
    10.2 研究局限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有效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问题的提出与研究的意义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研究的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国内研究现状
        (二) 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一) 研究方法
        (二) 研究思路
    四、论文的创新点、重点与难点
        (一) 论文的创新点
        (二) 论文重点难点
第一章 新媒体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概述
    一、新媒体的含义、基本特征及发展趋势
        (一) 新媒体的含义
        (二) 新媒体的基本特征
        (三) 新媒体的发展趋势
    二、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含义、内容及特征
        (一) 理想信念教育的含义
        (二) 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
        (三) 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特征
第二章 大学生理想信念现状及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生理想信念现状
        (一) 正向认同群体占据主流
        (二) 偏向认同群体值得关注
    二、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 实施教育的能动性不充分
        (二) 接受教育的主动性不强烈
        (三) 教育环境的推动力不明显
        (四) 教育方式的灵活性不够足
        (五) 教育效果的实践性不突出
第三章 新媒体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产生的影响
    一、新媒体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消极影响
        (一) 借助新媒体来传播历史虚无主义思潮
        (二) 借助新媒体围攻人民民主专政的立场
        (三) 借助新媒体抨击爱党爱国的正面言论
        (四) 借助新媒体鼓吹课堂教学自由化倾向
        (五) 通过控制新媒体来操纵社会舆论导向
    二、新媒体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积极影响
        (一) 借助新媒体传播扩大了教育的覆盖面
        (二) 借助新媒体传播实现了教育的无缝隙
        (三) 借助新媒体传播增强了教育的针对性
        (四) 借助新媒体传播推进了教育的无差别
        (五) 借助新媒体传播展现了教育的多层次
第四章 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路径
    一、开辟新媒体空间弘扬红色文化深化主题教育
        (一) 弘扬红色文化,继承革命传统
        (二) 深化主题教育,提高教育实效
    二、完善教育机制树立新媒体环境下的媒介思维
        (一) 完善教育机制,确立保障体系
        (二) 树立媒介思维,提升媒介素养
    三、在新媒体领域中坚守崇高信仰坚定文化自信
        (一) 坚守崇高信仰,筑牢思想堤坝
        (二) 增强文化自信,夯实人文底蕴
    四、运用新媒体平台打造高效课堂充实理论自信
        (一) 打造高效课堂,推进全员参与
        (二) 充实理论自信,提升思想境界
    五、在新媒体传播中秉持阵地意识培育核心价值
        (一) 秉持阵地意识,把握主导旋律
        (二) 培育核心价值,促进自觉遵循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6)张波园林绿化公司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的目的
        (二)研究的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四、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及框架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相关理论基础
    第一节 市场营销策略
        一、市场营销策略的定义
        二、市场营销组合策略
    第二节 目标市场营销
        一、市场细分
        二、目标市场选择
        三、市场定位
    第三节 微信营销
        一、微信
        二、微信营销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张波园林绿化公司营销现状分析
    第一节 张波园林绿化公司简介
    第二节 张波园林绿化公司营销策略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张波园林绿化公司营销策略现状
        二、现行营销策略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张波园林绿化公司营销策略优化的SWOT分析
    第一节 优势分析
        一、企业成熟、资金充足
        二、技术优势、产品过硬
        三、利用网络、敢于创新
        四、注重公益、口碑扎实
    第二节 劣势分析
        一、品牌知名度低
        二、管理方式落后
        三、售后服务不足
    第三节 机会分析
        一、市场需求迅速增长
        二、消费者变得更理智
        三、高铁开通成本降低
    第四节 威胁分析
        一、成本不断增加
        二、行业竞争加剧
        三、自然条件威胁
        四、山寨产品增多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张波园林绿化公司营销策略优化设计
    第一节 改善传统营销组合策略
        一、产品策略优化
        二、价格策略优化
        三、渠道策略优化
        四、促销策略优化
    第二节 实施网络营销策略
        一、网页营销策略
        二、微信营销策略
        三、网络公众号推广
        四、其他网络营销策略
    第三节 其他营销策略
        一、优化管理提升服务
        二、品牌营销策略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张波园林绿化公司营销策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第一节 明确公司整体战略规划
    第二节 组建专业营销队伍
        一、组建专业营销队伍的方法
        二、专业营销队伍的制度建立
    第三节 维护客户关系
        一、如何维护客户关系
        二、如何管理客户资料
    第四节 增强网络服务
        一、完善客户服务
        二、增强互动丰富推送内容
        三、维护帐户安全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7)两阶段销售模式下酒店与旅游网站的合作协调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OTA网站的发展
        1.1.2 推广商的发展
        1.1.3 酒店与旅游网站的合作现状
    1.2 研究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1.4.1 研究内容
        1.4.2 章节安排
第二章 研究现状
    2.1 酒店线上线下双渠道客房分配研究
    2.2 CPC模式的广告定价研究
    2.3 信息不对称下的供应链契约设计研究
        2.3.1 成本信息不确定
        2.3.2 需求信息不确定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批发 + 佣金”模式下酒店与OTA的合作协调模型
    3.1 问题描述
    3.2 模型构建
    3.3 决策分析与合作协调
        3.3.1 分散决策分析
        3.3.2 集中决策分析
        3.3.3 整体协调契约设计
    3.4 不对称信息情形下合作契约再设计
        3.4.1 OTA谎报动机分析
        3.4.2 契约设计要求
        3.4.3 最优契约设置
    3.5 数值分析
        3.5.1 两方合作整体协调效率
        3.5.2 线上变差系数对最优决策和利润的影响
        3.5.3 线下变差系数对最优决策和利润的影响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两阶段销售模式下酒店与推广商合作协调模型
    4.1 问题描述
    4.2 模型构建
    4.3 两方决策模型分析
        4.3.1 分散情形下两方决策模型
        4.3.2 集中式决策模型
        4.3.3 整体协调契约设计
    4.4 不对称信息情形下合作契约再设计
        4.4.1 信息不对称情形下决策模型
        4.4.2 契约设计要求
        4.4.3 最优契约设置
    4.5 数值分析
        4.5.1 q变化的影响
        4.5.2 θ变化的影响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酒店与旅游网站合作时的选择策略模型
    5.1 问题描述与基本假设
    5.2 批发制合作模式下酒店的客房分配和渠道选择策略
        5.2.1 批发制合作模式下的基本模型
        5.2.2 引入推广商后酒店的决策分析
        5.2.3 推广商的影响分析
        5.2.4 数值例子
    5.3 佣金制合作模式下酒店对OTA和推广商的选择策略
        5.3.1 佣金制合作模式下的基本模型
        5.3.2 引入推广商后酒店的决策分析
        5.3.3 推广商的影响分析
        5.3.4 数值例子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8)网络着作权行政法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创新点摘要
摘要
ABSTRACT
引言
导论
    一、选题的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的意义
        (一) 理论研究层面
        (二) 实践层面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一) 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二) 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四、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五、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一章 网络着作权概述
    第一节 网络着作权
        一、网络着作权的界定
        二、网络着作权制度渊源
        三、网络着作权的特性
        四、网络着作权的权利内容
    第二节 网络着作权侵权行为与侵犯网络着作权的违法行为
        一、网络着作权侵权行为
        二、侵犯网络着作权的违法行为
第二章 网络着作权行政法保护基础理论
    第一节 网络着作权行政法保护制度的形成与制度体系
        一、网络着作权行政法保护制度的形成
        二、网络着作权行政法保护制度体系
    第二节 网络着作权行政法保护制度的性质
        一、法律性
        二、公法性
        三、行政法性
    第三节 网络着作权行政法保护法律关系
        一、主体
        二、客体
        三、内容
    第四节 网络着作权行政法保护的正当性
        一、正当性的概念界定与内涵变迁
        二、传统与现实语境下网络着作权行政法保护正当性
        三、私法公法化理论视角下网络着作权行政法保护的正当性
        四、网络着作权行政法保护为国际条约所认可
    第五节 网络着作权行政法保护的必要性
        一、网络着作权民法、刑法保护面临困境
        二、网络着作权行政法保护有利于公私利益平衡
        三、网络着作权行政法保护具有比较优势
        四、网络着作权行政法保护的现实意义
    第六节 网络着作权行政法保护的指导原则
        一、平衡国家行政权力监管与相对人权利保护的原则
        二、低成本高效率的原则
        三、充分尊重互联网产业自身发展规律的原则
第三章 网络着作权行政法保护制度
    第一节 行政执法
        一、行政许可
        二、行政处罚
        三、行政强制
    第二节 行政调解
        一、与网络着作权相关的行政调解制度
        二、网络着作权纠纷行政调解的性质与条件
        三、网络着作权纠纷行政调解协议的效力
    第三节 行政救济
        一、行政复议
        二、行政诉讼
        三、知识产权法院设立对网络着作权行政法保护的积极意义
第四章 网络着作权行政法保护的域外经验
    第一节 美国的网络着作权行政法保护
        一、网络环境下美国着作权行政法保护制度
        二、行政执法体系
        三、行政执法战略措施
        四、对我国的启示
    第二节 英国的网络着作权行政法保护
        一、网络环境下英国着作权行政法保护制度
        二、行政调解服务
        三、行政执法体系
        四、对我国的启示
    第三节 法国的网络着作权行政法保护
        一、法国反网络盗版立法中的行政法保护制度
        二、对我国的启示
    第四节 韩国网络着作权行政法保护
        一、韩国网络着作权行政法保护制度
        二、行政执法体系
        三、行政执法措施
        四、对我国的启示
第五章 我国网络着作权行政法保护的现实问题
    第一节 网络着作权行政实体法律制度缺失
        一、行政执法制度设计的不足
        二、行政调解法律性质模糊
        三、网络服务提供者行政责任规定较轻
    第二节 网络着作权行政程序法律制度欠缺
        一、网络着作权基本行政程序制度匮乏
        二、网络着作权行政调查与行政证据制度存在不足
    第三节 网络着作权行政执法存在突出问题
        一、网络着作权行政执法面临制度困境
        二、网络着作权行政执法的管辖权不明
        三、网络着作权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缺乏有效衔接
    第四节 网络着作权行政救济体系不完善
        一、网络着作权行政救济功能淡化
        二、网络着作权行政复议制度缺乏协调统一
    第五节 网络着作权行政管理权力分散
        一、缺少网络着作权纠纷调处部门
        二、管理机制有待理顺
第六章 网络着作权行政法保护的制度完善
    第一节 构建有效的网络着作权行政实体法律制度
        一、增加行政强制措施
        二、完善行政调解制度
        三、加大网络服务提供者行政责任
    第二节 健全网络着作权行政程序法律制度
        一、健全行政程序基本制度
        二、完善网络着作权行政调查与证据制度
    第三节 完善网络着作权行政执法机制
        一、提升对网络着作权行政执法的规范适用性
        二、扩大网络着作权行政管理部门的管辖权设置
        三、完善网络着作权"两法衔接"机制
        四、运用软法规则创新行政管理模式
    第四节 完善网络着作权行政救济体系
        一、强化行政复议制度的救济功能
        二、增强行政复议制度的协调统一性
    第五节 优化网络着作权行政管理体制
        一、设立网络着作权纠纷行政调解机构
        二、理顺网络着作权行政管理体制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致谢
作者简介

(9)基于“慢”视角下的中国本土服饰品牌文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内容和创新点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内容
        1.4.3 创新点
第2章 国际“慢运动”与中国“慢”文化
    2.1 国际“慢运动”
        2.1.1 兴起与发展
        2.1.2 对设计和时尚领域的影响
    2.2 中国“慢”文化
        2.2.1 “慢”的含义探究
        2.2.2 中国传统文化中“慢”的哲学理念
        2.2.3 中国传统制衣理念
        2.2.4 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2.3 “慢”的理念
        2.3.1 慢是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2.3.2 国际“慢”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理念的共融性
第3章 基于“慢”理念的国内外品牌文化探析
    3.1 品牌文化的概念定义
    3.2 “慢”文化理念下的品牌文化特点
        3.2.1 可持续的生活方式
        3.2.2 “慢”在品牌文化中所起的导向性作用
    3.3 国内外“慢”品牌文化案例研究
        3.3.1 国外基于“慢”理念的品牌
        3.3.1.1 MUJI
        3.3.1.2 Droog Design
        3.3.2 国内“慢”服饰品牌
        3.3.2.1 无用
        3.3.2.2 JNBY
    3.4 慢视角下品牌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3.4.1 品牌文化于社会
        3.4.2 品牌文化于产品
        3.4.3 品牌文化于消费者
第4章 “慢”视角下的中国本土服饰品牌文化建设研究
    4.1 中国本土服饰品牌发展历程
        4.1.1 二十世纪早期的民族服装品牌
        4.1.2 二十世纪 80,90年代年代成立的本土服装品牌
        4.1.3 新世纪的中国本土服饰品牌
    4.2 中国本土服饰品牌文化的现状
    4.3 “快”发展下的弊端
        4.3.1 环境污染
        4.3.2 货品积压
        4.3.3 求“快”企业的倒闭潮
    4.4 中国本土服饰品牌文化反思与探索
    4.5 中国本土服饰品牌文化建设的发展路径
        4.5.1 坚持民族文化的本位性
        4.5.2 承古与创新
        4.5.3 可持续的品牌理念
        4.5.4 社会责任心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基于移动社交网络的大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本章概要
    本章脉络结构
    1.1. 研究背景
        1.1.1. 传统班级授课制中教师中心模式的弊端
        1.1.2. Web2.0 环境下移动社交学习的趋势
        1.1.3.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挑战
        1.1.4. 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中提高教学质量的需求
    1.2. 研究问题
        1.2.1. 问题的缘起
        1.2.2. 问题的形成
        1.2.3. 问题的细化
    1.3. 研究目标与意义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
        1.4.1. 研究范式——基于设计的研究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2. 文献综述
    本章概要
    本章脉络结构
    2.1. 移动社交网络相关研究
        2.1.1. 移动社交网络发展现状研究
        2.1.2. 移动社交网络教学应用研究
        2.1.3. 小结
    2.2.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相关研究
        2.2.1. 翻转课堂本体属性研究
        2.2.2. 翻转课堂教学模型研究
        2.2.3. 翻转课堂支持平台研究
        2.2.4. 翻转课堂效果评价研究
        2.2.5. 小结
    2.3. 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总结与启示
        2.3.1. 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总结
        2.3.2. 国内外相关研究对本研究的启示
        2.3.3. S-ICM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提出
3. S-ICM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理论原型的构建
    本章概要
    本章脉络结构
    3.1. S-ICM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3.1.1. 理论基础总体框架
        3.1.2.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3.1.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3.1.4. 混合学习理论
        3.1.5. 掌握学习理论
    3.2. S-ICM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技术支持环境
        3.2.1. 移动社交网络支持下的课前知识传授环境构建
        3.2.2. 移动社交网络支持下的课堂知识内化环境构建
        3.2.3. 移动社交网络支持下的课后知识迁移环境构建
        3.2.4. 移动社交网络中的二次技术开发与应用
    3.3. 教育学视野中的教学模式构建原则与方法
        3.3.1. 教学模式的本质内涵与概念界定
        3.3.2. 教学模式的基本要素及相互关系
        3.3.3. 教学模式的构建方式和构建原则
    3.4. S-ICM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原型
        3.4.1. 相关翻转课堂教学模型的分析与启示
        3.4.2. 理论原型整体框架
        3.4.3. 理论原型内涵解析
        3.4.4. 理论原型要素分析
    3.5. S-ICM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评价指标体系
        3.5.1. S-ICM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依据
        3.5.2. S-ICM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 S-ICM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迭代修正
    本章概要
    本章脉络结构
    4.1. 基于设计的研究概述
    4.2. 研究总体方案设计
        4.2.1. 研究的总体规划
        4.2.2. 研究的总体目标
        4.2.3. 确定实验班级与实验内容
        4.2.4. 开展研究的前期准备
    4.3. 第一轮研究——检验模式的合理性和适宜性
        4.3.1. 目标计划
        4.3.2. 实施观察
        4.3.3. 反思评价
        4.3.4. 改进方向
    4.4. 第二轮研究——优化模式的操作性和灵活性
        4.4.1. 目标计划
        4.4.2. 模式修正
        4.4.3. 实施观察
        4.4.4. 反思评价
        4.4.5. 改进方向
    4.5. 第三轮研究——提升模式的延伸性和扩展性
        4.5.1. 目标计划
        4.5.2. 模式修正
        4.5.3. 实施观察
        4.5.4. 反思评价
    4.6. 三轮研究小结
        4.6.1. 理论探索方面
        4.6.2. 实践应用方面
        4.6.3. S-ICM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修正与总结
5. S-ICM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应用效果
    本章概要
    本章脉络结构
    5.1. 效果评价方案设计与实施
        5.1.1. 评价目的
        5.1.2. 评价设计
        5.1.3. 评价实施
    5.2. 效果评价数据检验与分析
        5.2.1. 对学习者学习成绩的影响分析
        5.2.2. 对学习者学习效果的影响分析
        5.2.3. 模式的整体满意度分析
        5.2.4. 满意度影响因素分析
6. S-ICM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策略总结
    本章概要
    本章脉络结构
    6.1. 指导原则
        6.1.1. 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核心理念
        6.1.2. 客观看待移动社交网络的目的理性
    6.2. 实施策略
        6.2.1. 精心设计课前知识传授的任务材料
        6.2.2. 合理规划课堂知识内化的价值效度
        6.2.3. 审慎设置课外探究学习的内容形式
    6.3. 拓展策略
        6.3.1. 平台拓展
        6.3.2. 外延拓展
        6.3.3. 内涵拓展
7. 结语
    本章概要
    本章脉络结构
    7.1. 研究的主要工作
        7.1.1.“为什么”——研究背景和研究缘起
        7.1.2.“是什么”——内涵界定和理论基础
        7.1.3.“如何构建”——模式构建和基于设计的研究
        7.1.4.“效果如何”——模式验证和效果评价
        7.1.5.“怎样推进”——应用原则和实施策略
    7.2. 研究成果与研究结论
        7.2.1. 研究成果
        7.2.2. 研究结论
    7.3. 创新之处
        7.3.1. 理论层面
        7.3.2. 实践层面
    7.4.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移动社交网络应用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二:参与移动学习和课堂学习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调查问卷
附录四:整体满意度调查问卷
附录五:满意度影响因素调查问卷
附录六:访谈提纲(面向学生)
附录七:访谈提纲(面向教师)
附录八:专家意见征询表
附录九:所罗门学习风格量表
附录十:VAK学习类型自我测试量表
读博期间科研与研究成果
后记

四、坐看云起——从《网上应用》看2000年电子商务(论文参考文献)

  • [1]“一带一路”背景下广西高职院校东盟国家来华留学生培养模式研究[D]. 梁晨. 南宁师范大学, 2021
  • [2]论我国ODR机制的模式、局限及完善[D]. 林静. 重庆大学, 2019(01)
  • [3]20年封面秀 记录二十年商业社会的风云变幻[J]. 正月. IT经理世界, 2018(Z6)
  • [4]旅游消费升级背景下夫子庙景区旅游企业组织变革研究[D]. 量力. 南京邮电大学, 2017(02)
  • [5]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有效路径研究[D]. 原黎黎. 河北师范大学, 2017(07)
  • [6]张波园林绿化公司营销策略研究[D]. 闫石开. 黑龙江大学, 2017(04)
  • [7]两阶段销售模式下酒店与旅游网站的合作协调机制研究[D]. 嵇凯. 华南理工大学, 2017(07)
  • [8]网络着作权行政法保护研究[D]. 宗艳霞. 大连海事大学, 2017(09)
  • [9]基于“慢”视角下的中国本土服饰品牌文化建设研究[D]. 陈晓丽. 北京服装学院, 2017(03)
  • [10]基于移动社交网络的大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D]. 党建宁. 西北师范大学, 2016(06)

标签:;  ;  ;  ;  ;  

坐看云起——从“网申”看2000年电子商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