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实施“科技兴区”战略,加快区域经济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彭伟斌,丁伟伟[1](2020)在《逆向飞地经济的扶贫模式研究——基于金磐扶贫开发区的案例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消除贫困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而逆向飞地经济具有良好的扶贫功效。文章首先对逆向扶贫飞地经济的共性特征进行了归纳,然后对金磐扶贫开发区展开了个案研究,在构建飞地经济运行机制基础上详细研究了逆向扶贫飞地经济的产生原因、运行特征和影响等问题。研究发现,逆向扶贫飞地经济作为"外部支持型逆向异地开发模式和空间",能够帮助贫困的飞出地实现异地发展和脱贫,同时推动区域协调发展。鉴于逆向扶贫飞地经济具有较强的正面效应和可复制性,文章提出,在科学论证的前提下推广逆向扶贫飞地经济,妥善处理异地开发和本土发展的关系,采取完善顶层设计、理顺管理体制、优化利益分配等一系列措施应对飞地经济发展中的共性问题。
喻修远[2](2020)在《经开区绩效管理评价及其创新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对政府绩效管理提出了一系列的新要求。作为我国推动开放型经济发展,促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关键纽带,这一系列要求同时也为经开区的绩效管理改革指明了方向。经开区实施绩效管理是引领管理体制创新的关键环节,是推进经开区发展的重要抓手。梳理国内外研究可以发现,目前国外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开发区概念的区分、影响开发区发展的因素以及开发区发展考核指标建设等方面来展开的,而国内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国外绩效评估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总结、对绩效管理制度发展的法制化趋势、政府绩效管理评价机制、绩效管理制度创新等方面进行的。可以看出,特定针对经开区绩效管理与创新发展的研究较为欠缺。本文从绩效管理的内涵与构成要素出发,分析了同绩效管理相关的激励理论、绩效管理理论、成本收益理论,以及同经开区发展相关的增长极理论、制度变迁理论、企业家政府理论,并建构了研究经开区绩效管理评价与创新发展的理论体系。从历史回溯,我国经开区先后经历了从西方化到本土化,从借鉴摸索到转型创新的发展历程,具体表现为1984-1993年管理模糊,摸索发展阶段,1994-1999年规范管理,良性发展阶段,2000-2012年政策支持,高速发展阶段,2013年至今内外作用,转型发展阶段,这些历史印痕深刻影响着经开区的创新发展。从政策层面来看,三十年间国务院、国务院办公厅、商务部、财政部、国家税务局、发改委以及各省市等单位多次发文支持经开区发展,为其创新发展提供了思路支撑。基于湖南省数据,文章构建了产业基础、科技创新、区域带动三个一级评价指标,地区GDP、实际开发面积、工业用地面积、拥有本科学历及以上人数、高新技术产业企业数、地区GDP占所在地级市GDP比重、上交税金总额七个二级评价指标,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得出湖南省八家国家级经开区2018年绩效排名由高到低分别为长沙经开区、浏阳经开区、湘潭经开区、望城经开区、岳阳经开区、宁乡经开区、常德经开区、娄底经开区。同时,分别运用量表法、问卷调查法对湖南省H市经开区管委会领导、工作人员以及区内居民,自2015年H市经开区推行绩效管理以来,切实提升了公众满意度、管理能力和效率,促进了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推动了经开区经济快速全面发展。但在绩效管理理念认知上、绩效考核评估形式上、绩效考核评估主体上、绩效考核结果运用上还存在不足,并同时面临着绩效管理理念认知欠缺、绩效考核主体参与度不够、绩效考核评估模式不完善、绩效考核结果应用效果差、绩效考核指标设置不合理等现实难题。这主要是因为经开区职工对绩效管理不够重视、区内缺乏专业的绩效考核工作人员,缺乏绩效政策经验以及人员问题引发的绩效指标设计科学性不足。立足H市的实地调查,经开区绩效管理的创新发展路径关键在于提升绩效文化“软环境”,强化绩效管理的理论意识;构建省级层面宏观评价体系,树立标杆意识与竞争意识;优化绩效考核的指标体系,完善绩效考评过程管理;建立多元化考评主体机制,科学全面开展考评工作;增强政府工作透明度,畅通绩效评估申诉机制;实行跟踪反馈,明确不同主体的考评责任;加强绩效人员的素质培训,提升绩效管理过程的严谨性;扩大绩效考核结果运用范围,倒逼绩效管理良性循环八个方面。在国内外先进经验的借鉴上,文章选取了发展较好的七个开发区,并总结其发展的模式、主要特点、成效以及对我国经开区的经验启示。德国工业区的适时转型揭示了政府的重要作用,并应制定前瞻性的总体规划,实施可持续发展。加拿大工业区打造资源洼地,启示我国经开区应依托政策资源优势,打造人才、信息、工业洼地。新加坡工业区合理宏观布局,对优化我国经开区的产业布局和竞争格局具有重要借鉴意义。波兰经济开发区大力推动就业的举措指明了当局政府支撑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价值。印度尼西亚经济开发区发展工业、吸引投资,启示我国经开区将投资和工业作为发展的两架马车。美国硅谷通过扶持大批中介咨询服务机构,重视知识产权,推动产权转让,政府侧重规划,健全教育培训,启示我国经开区要适当扶持、引进中介咨询服务机构,促进经开区内企业发展效率,重视保护知识产权及其流动性,注重高新人才培养。台湾新竹科技产业园引进中介机构负责连接企业与政府,并针对高新企业和人才实施税收优惠,启示在我国经开区内可适当引进中介机构,继续扩大针对高新企业和人才的税收优惠政策。总体而言,本文对经开区发展的历史脉络与政策渊源做了清晰梳理,提出了一套基于灰色关联分析法的经开区绩效评价科学方法。同时,立足对H市经开区的个案分析,总结了当前我国经开区绩效管理实施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深层原因,并针对性提出了创新发展路径。在总结国内外先进开发区发展的经验上,提炼出了对我国经开区创新发展具有重要启示意义的模式经验,从而为经开区的建设发展,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注入了发展动力。
丁伟伟[3](2019)在《逆向飞地经济现象研究 ——以金磐扶贫开发区和衢州海创园为例》文中指出上世纪90年代起,飞地经济作为一种独特的区域经济合作模式在我国部分地区出现萌芽,如今已发展到“全国开花”的状态。在理论研究和实际建设中总是把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分别默认为飞出地和飞入地。研究发现,部分地区因为缺乏资源要素比较优势,经济社会发展困难,同时随着创新成为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第一驱动力,存在欠发达地区飞入发达地区进行经济开发的“逆向飞地经济”现象,具体可分为两类:逆向扶贫飞地经济、逆向创新飞地经济。本论文利用3D要素理论和DPSIR模型构建飞地经济的理论分析模型,通过多案例比较分析、个案剖析和对衢州海创园进行实地调研详细研究逆向飞地经济的产生原因、运行特征、发展效益和面临的困境。研究认为,逆向飞地经济是飞地经济的一种特殊模式,且行政导向性更强。逆向扶贫飞地经济和逆向创新飞地经济两种类型,分别可以总结为“外部支持型逆向异地开发模式和空间”、“逆向跳跃式创新资源优化配置模式和空间”。逆向扶贫飞地经济帮助贫困的飞出地实现异地发展、脱贫;逆向创新飞地经济帮助欠发达的飞出地通过“两次跳跃”实现异地借势借智,激发后发优势、实现经济赶超,两种逆飞模式同样可以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和共享发展。研究指出,两种逆向飞地经济具有较强的可复制性和正面效应,应该在科学分析论证的前提下推广实践,当然逆飞模式也面临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个性和共性难题。逆向扶贫飞地经济要处理好异地开发和本土发展的关系,逆向创新飞地经济要优化构建循环创新系统。逆飞模式仍然要在完善顶层设计、理顺管理体制、优化利益分配、提高市场化运作水平、改善软硬环境等共性问题上继续探索。本文也针对个性和共性难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赵绘存[4](2019)在《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创新发展34年回顾与展望》文中研究指明34年,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简称泰达)由盐碱滩走向全国高科技产业园区,由外资主导走向三资并重的科技创新园区,由出口加工为主的单纯产业功能区走向综合型产业新城区,成为天津市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栖息地。对泰达发展经验的回顾、审视、思考与展望,在新的历史时期,继往开来,对于未来泰达发展大有裨益,对于天津经济的发展可资借鉴。
郭先登[5](2015)在《遵循规律 科学把握区域经济发展新趋势》文中研究指明在完成两个"百年目标"的区域未来发展时空中,需要遵循构建与完善大国区域经济发展空间新格局的"八大"规律,适应新常态,抓住变化机遇,科学把握以城市圈群为空间主体的区域经济发展新趋势。区域要遵循经济发展规律,实现以质量和效益为核心内容的"速度模式"主导的科学发展;遵循"民生为本"的发展规律,长期坚持发展与民生并举的第一要务战略方针,不断提高民生福祉水平;遵循"生态至上"的发展规律,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生态文明的经济发展模式;遵循"创新驱动"发展规律,集聚全球创新研发力,建成特色创新研发体系;遵循开放型经济发展规律,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把开放型经济作为区域经济的主体性经济形态;遵循经济结构优化规律,在提升城市能级中突出优化经济结构,大力发展现代形象产业;遵循"大港口"经济发展规律,区域要建立与完善通连"地球村"全空间的立体交通体系;遵循生产力空间布局发展规律,区域要形成城市发展的理想空间布局。
李珊珊[6](2013)在《山东省胶南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认为经济开发区的产生与发展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在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进程起到了巨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区域、对外开放的先导区、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助推器”。但是在近三十年来的高速发展背后,因为种种因素,我国经济开发区的发展暴露出许多问题。如何有效实施开发区的战略管理,从而引导开发区的良性发展己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胶南经济开发区成立于1992年,属山东省政府批准设立的首批经济开发区,处于胶南市对外开放的前沿。本文立足现实,面向未来,简要地介绍了我国开发区发展状况,分析了胶南经济开发区的发展现状,并运用SWOT模型对开发区发展所面临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就胶南经济开发区发展战略的思路和目标、产业选择与定位、战略实施等提出建议,为胶南经济开发区的未来发展以及政府部门制定相应的决策提供参考。本论文对于促进开发区在新的历史时期,加快转型升级和战略调整,尽快融入国际经济大循环、在新一轮竞争中赢得主动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
高继兵[7](2012)在《攀枝花市西区“三个集中”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攀枝花市是因我国“大三线”建设而兴起的一座工业城市,西区作为这座工业城市的能源、电力、建材供应基地应运而生,集中了全市的火力发电厂、大部分煤炭采洗、炼焦企业,城市规划以工业基地为基调,生产生活基础设施较为落后,规划建设不尽科学合理,实现科学发展的难度较大。近年来,西区在科学发展观大旗帜的指导下,依托独特的区位优势,凭借丰富的矿产资源,迎难而上、开拓创新,不断探索创新发展方式,大力践行“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居住向江北集中”的“三个集中”发展战略,正从一个弱小的城区崛起为一个具有较强实力的现代化城区。本文认为,企业战略管理、控制等相关理论对地方政府区域经济发展同样适用,用企业战略管理、控制等相关理论以全新的方式,对西区实施“三个集中”发展进行系统、全面的分析,创新性地提出了“战略传承”的理念,全面分析了西区实施该战略的传承性、科学性和积极的现实意义。采用综述、对比、解读等方法,预见性地提出战略实施、推进、控制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原则、应当注意的问题,力求为像西区这样的“老工业区”在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增加地方财政收入、扩大就业渠道、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质量等方面提供借鉴。提出了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应当借鉴运用企业管理的相关理论和做法,“重制定更要重实施,重理论更要重实践,重推进更要重控制”,以此来形成核心竞争力,系统、规范、有序地提升本区域的综合实力。
么红杰[8](2012)在《内蒙古科技规划研究(1958-2008)》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科技发展规划,是政府对未来科技活动进行资源配置的重要依据,体现了政府对科技发展前景及科技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的战略预期。从1958年内蒙古自治区科学工作委员会成立以来,内蒙古一直不间断地分阶段进行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研究制定工作。与国家已经制订和实施了8个专门的科技发展规划基本保持一致,内蒙古至今制定和实施了4个科技发展五年计划,3个科技发展中长期规划,对不同时期科技事业的健康稳步发展起到了指导和推动作用。回顾自治区成立以来内蒙古科技规划编制和科技事业的发展历程,大体上经历了4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自治区成立到改革开放(1947—1978),以“奠定基础,重点发展,迎头赶上”为目标,迅速建立起了强大的科研基础和完善的科研体系,这期间自治区编制了《内蒙古自治区三年规划八年设想(1960-1967)纲要》;制定了《内蒙古自治区1963-1972年科技发展规划》。改革开放后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呈现着不同的发展特征。第一阶段确立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指导思想和“面向、依靠”的战略方针,努力破除经济与科技脱节的旧体制,先后制定了《内蒙古自治区“七五(1986-1990)”科技发展纲要》;《内蒙古自治区“八五”(1991-1995)科技发展规划》。第二个阶段通过实施“科教兴区”战略,确立“创新、产业化”指导方针,调整科技基础结构,建设区域创新体系。1996年,颁布了《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条例》;在国内较早地提出了建设创新型省区的战略目标,出台了《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内蒙古的决定》、《内蒙古自治区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的若干政策》。第三个阶段通过探索具有自治区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努力建设创新型内蒙古,经济增长方式向创新驱动型转变。2006年,自治区党委、政府在《关于进一步加快科技发展的决定》中首次提出建设创新型内蒙古,把向建设创新型内蒙古努力作为面向未来的总体策略。按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这一方针,自治区编制了《内蒙古自治区中长期(2006-2020)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五十年来,在国家宏观科技政策的大背景下,内蒙古自治区科技事业顺应经济发展背景、科技发展面对的主要矛盾、科技发展目标任务以及科技工作指导方针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的变化,不断深入认识和正确把握区情,始终以制订、完善、实施科技规划作为科技战略发展的载体,引领科技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努力实现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由“促进”到“支撑”,由“推动”到“引领”的历史性转变。但在科技规划实施过程中,内蒙古仍然存在重设计决策、轻执行评估;重行政指令、轻市场指导;重省市级层面的科技战略、轻旗县级层面等问题。特别是在科技规划实施绩效评估过程中,由于涉及面广、评价原则、方法较难把握、没有专项资金支持等原因,虽然内蒙古在科技发展规划的编制方面投入了大量人、财、物力,但对于科技发展规划后续的执行、执行过程中的评估、评估之后的改进和动态更新与修正,以及何时以何种方式来终结则关注不够,尤其是缺少对科技规划整体实施效果的评估,使得花费了很大精力制订的规划在指导科技实践和进步方面发挥的效力有限。本文在查阅大量资料、内部辑刊等史料的基础上,开创性地综合回顾与总结了内蒙古科技规划五十年的发展历程,这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科技政策史也是前人没有做过的工作,对研究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科技政策史提供了一定的借鉴作用。同时,本文通过借鉴其他区域科技政策绩效评估的理论与方法,基于DEA方法对内蒙古科技规划进行绩效评价,建立内蒙古科技规划绩效评估的可行性路径选择与方法模型,为决策层今后树立开展科技规划绩效评价的理念提供了科学论证和方法选择。根据绩效评价结果,进而提出通过加强科技评估制度建设,明确评估在管理中的作用;建立健全科技评估规章制度和系列评估专业规范,加强评估方法的研究;加强科技评估环境建设,系统地研究科技评估的组织管理等措施加快内蒙古科技规划评价体系构建步伐的建议。
张协嵩,石建平,郑庆昌,刘其赟[9](2012)在《海峡西岸经济区与周边地区发展战略比较研究——基于国家区域战略部署》文中指出国家新一轮区域战略部署正推动着我国区域经济布局的重构与优化,两岸关系持续发生重大积极变化,海峡西岸经济区迎来重要发展机遇期。在对国家新一轮区域战略部署的审视与把握的基础上,通过对海峡西岸经济区与台湾地区、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中部地区发展战略的比较分析,揭示了海峡西岸经济区与周边地区发展的战略关系,提出要凸显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战略的特色。
山东省人民政府[10](2008)在《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胶东半岛城市群和省会城市群一体发展规划的通知》文中研究说明
二、实施“科技兴区”战略,加快区域经济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实施“科技兴区”战略,加快区域经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2)经开区绩效管理评价及其创新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来源 |
1.1.2 研究背景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2.3 国内外研究简评 |
1.3 研究内容、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图 |
1.3.3 研究方法 |
1.4 本文的创新点 |
第2章 经开区绩效管理评价的理论基础与作用机制 |
2.1 经济技术开发区概念及类型界定 |
2.2 绩效管理内涵及构成要素 |
2.3 绩效管理相关理论基础 |
2.3.1 激励理论 |
2.3.2 绩效管理理论 |
2.3.3 成本收益理论 |
2.4 经开区实施绩效管理的理论机制分析 |
2.4.1 绩效管理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 |
2.4.2 绩效管理对公共服务的作用机制 |
2.4.3 绩效管理对社会管理的作用机制 |
2.5 经开区相关理论基础 |
2.5.1 增长极定理 |
2.5.2 制度变迁理论 |
2.5.3 企业家政府理论 |
2.6 本文的理论构成体系 |
第3章 基于绩效管理视角的我国经开区发展进程 |
3.1 我国经开区绩效发展的实践历程 |
3.1.1 从西方化到本土化:经开区生成的内在逻辑 |
3.1.2 从借鉴摸索到转型创新:经开区发展的时期分野 |
3.2 我国经开区的绩效管理政策梳理 |
3.2.1 国家层面的经开区相关政策梳理 |
3.2.2 湖南省相关政策梳理 |
3.3 我国经开区绩效管理模式 |
3.3.1 管委会主导的单一政府型 |
3.3.2 管委会与开发总公司协同 |
3.3.3 开发总公司为主 |
第4章 经开区绩效管理评价研究设计 |
4.1 总体设计与思路 |
4.2 灰色关联分析法的运用 |
4.2.1 灰色关联分析法与经开区绩效管理评价的契合性 |
4.2.2 灰色关联分析法在经开区绩效管理评价中的运用步骤 |
4.2.3 灰色关联分析的结果运用与经开区绩效管理创新研究 |
4.3 问卷调查的实施 |
4.3.1 样本的选择 |
4.3.2 初测问卷的编制 |
4.3.3 正式问卷的编制 |
4.3.4 问卷发放 |
4.3.5 信度与效度 |
4.4 访谈的实施 |
4.4.1 访谈方法 |
4.4.2 访谈对象 |
4.4.3 访谈提纲设计 |
4.4.4 访谈资料处理 |
4.5 量表的编制 |
4.5.1 量表编制方法 |
4.5.2 量表编制原则 |
4.5.3 量表的修订 |
4.5.4 量表内容 |
4.5.5 量表发放与回收 |
4.5.6 数据整理与录入 |
第5章 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湖南省经开区绩效管理评价 |
5.1 模型建构 |
5.1.1 数据收集与处理 |
5.1.2 确立最优指标集 |
5.1.3 指标集的差序列运算 |
5.1.4 计算灰色关联度,进行绩效排序 |
5.2 指标体系建立 |
5.3 数据收集与处理 |
5.4 灰色关联度计算及绩效排序 |
第6章 湖南省H市经开区绩效管理调查结果分析 |
6.1 H市经开区实施绩效管理的基本情况 |
6.1.1 建立健全工作机制 |
6.1.2 科学设计考核方案 |
6.1.3 以制度推进绩效管理规范化 |
6.1.4 评估导向上民众本位 |
6.1.5 评估对象上全面覆盖 |
6.1.6 评估体系上科学分类 |
6.1.7 结果运用上刚性有效 |
6.2 H市经开区绩效管理问卷调查分析 |
6.2.1 经开区问卷调查的样本选取与抽样方法 |
6.2.2 领导量表调查情况分析 |
6.2.3 中低层工作人员问卷样本情况分析 |
6.2.4 居民问卷样本情况分析 |
6.2.5 工作人员访谈情况分析 |
6.3 H市经开区实施绩效管理的成效与问题 |
6.3.1 H市经开区绩效管理实施的成效 |
6.3.2 H市经开区绩效管理存在的潜在问题 |
6.4 H市经开区实施绩效管理面临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6.4.1 面临的主要形势及问题 |
6.4.2 原因分析 |
第7章 国内外先进开发区的经验借鉴与启示 |
7.1 适时推进转型:德国工业区发展经验借鉴 |
7.2 打造资源洼地:加拿大工业区发展经验借鉴 |
7.3 优化宏观布局:新加坡工业区发展经验借鉴 |
7.4 政府推动就业:波兰经济开发区发展经验借鉴 |
7.5 工业与投资并行:印度尼西亚经济特区发展经验借鉴 |
7.6 立足高新产业:美国硅谷发展经验借鉴 |
7.7 坚持技术推动:台湾新竹科技产业园发展经验借鉴 |
7.8 国内外先进开发区发展经验借鉴总结 |
第8章 经开区绩效管理创新发展路径 |
8.1 深化经开区绩效管理体制改革,全面激发经开区内在活力 |
8.1.1 推进经开区绩效管理制度改革 |
8.1.2 深化经开区“放管服”改革 |
8.2 落实考评主体多元化机制,科学全面开展绩效考评工作 |
8.2.1 切实引入公众作为经开区重要的考评主体之一 |
8.2.2 重视绩效评估中第三方机构的重要作用 |
8.2.3 加强绩效人员的素质培训,提升绩效管理过程的严谨性 |
8.2.4 实行跟踪反馈,明确不同主体的考评责任 |
8.3 构建宏观评价体系,树立地区间标杆意识与竞争意识 |
8.3.1 树立标杆意识 |
8.3.2 优化考核指标体系 |
8.3.3 强化竞先效应 |
8.4 重视考核结果与绩效环境建设,倒逼绩效管理良性循环 |
8.4.1 实现绩效考核结果的多重挂钩 |
8.4.2 健全绩效评估的监督机制与申诉机制 |
8.4.3 提升绩效文化“软环境”,实现绩效管理全员化 |
第9章 结论与展望 |
9.1 本文的结论 |
9.2 未来展望:多重困境与路径选择 |
9.2.1 方向问题:目标定位与时代需求的双向耦合 |
9.2.2 管理问题:治理自主权与监管有效性的双向平衡 |
9.2.3 发展问题:注重区域协调平衡及推行分类指导政策 |
9.2.4 环境问题:侧重国家统一规划与公民环境的融合 |
9.3 本文的不足以及未来可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录 B:经开区绩效管理居民调查问卷 |
附录 C:经开区绩效管理工作人员调查问卷 |
附录 D:经开区绩效管理领导调查量表 |
(3)逆向飞地经济现象研究 ——以金磐扶贫开发区和衢州海创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思路、内容和方法 |
1.2.1 研究思路和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3 创新点和研究意义 |
1.3.1 本文的创新点 |
1.3.2 本文的研究意义 |
1.4 技术路线图 |
2 研究综述和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和相关理论 |
2.1.1 重要概念 |
2.1.2 相关理论 |
2.2 国外文献述评 |
2.3 国内文献述评 |
2.3.1 飞地经济的特征和类型 |
2.3.2 飞地经济的发展效应 |
2.3.3 飞地经济面临的困境和对策 |
2.3.4 述评与展望 |
2.4 “逆向飞地经济”问题的提出 |
3 我国飞地经济发展实践 |
3.1 我国飞地经济的发展历程 |
3.1.1 20世纪90年代~2005年:萌芽阶段 |
3.1.2 2005~2010年:地方继续探索实践和区域规模建设阶段 |
3.1.3 2010~2017年:“全国开花”阶段 |
3.1.4 2017年6月至今:全国统筹规范阶段 |
3.1.5 飞地经济发展历程的总结 |
3.1.6 浙江飞地经济发展实践 |
3.2 飞地经济的发展条件及模式 |
3.2.1 飞地经济发展条件 |
3.2.2 飞地经济发展模式 |
3.3 基于3D要素理论和DPSIR模型的运行机制构建 |
3.3.1 3D要素理论和DPSIR模型介绍 |
3.3.2 运行机制中的驱动力(D)和压力(P)分析 |
3.3.3 运行机制中的状态(S)分析 |
3.3.4 运行机制中的影响(I)和响应(R)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逆向扶贫飞地经济现象研究 |
4.1 一种新路径——“飞地式扶贫” |
4.1.1 平湖市的“飞地强村计划” |
4.1.2 青田、平湖共建飞地产业园 |
4.1.3 其他通过飞地扶贫的经验 |
4.1.4 飞地为扶贫脱困带来的启示 |
4.2 逆向扶贫飞地经济典型案例的比较分析 |
4.3 金磐扶贫开发区个案剖析 |
4.3.1 开发背景和历程 |
4.3.2 金磐开发区运行机制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4.4.1 比较逆向扶贫飞地经济和飞地经济 |
4.4.2 其他启示 |
5 逆向创新飞地经济现象研究 |
5.1 逆向创新飞地经济典型案例的比较分析 |
5.2 衢州海创园个案剖析 |
5.2.1 研究样本介绍 |
5.2.2 衢州海创园运行机制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5.3.1 比较逆向创新飞地经济和飞地经济 |
5.3.2 其他启示 |
6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研究不足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衢州海创园调研提纲 |
附录二 广东省飞地经济名录 |
附录三 江苏省飞地经济名录 |
附录四 安徽省飞地经济名录 |
附录五 浙江省飞地经济名录 |
致谢 |
(4)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创新发展34年回顾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一、泰达整体情况 |
(一) 区位优势分析 |
(二) 经济优势分析 |
(三) 创新优势分析 |
二、泰达历史发展沿革 |
(一) 起步期 (1984—1991年) :盐碱滩兴起的外向型工业区 |
(二) 加速期 (1992—1996年) :产业功能区的快速发展 |
(三) 转型期 (1997—2007年) :从产业功能区走向综合功能区 |
(四) 跨越期 (2008—2016年) :迈向综合创新城区 |
(五) 蝶变期 (2016—今) :迈向新经济时代 |
三、泰达体制机制改革的成功经验总结 |
(一) 成立之初 (科技产业资源积累) :管理放权+完善制度+国际化标准 |
1.管理体制机制先行 |
2.法律制度体系并行 |
3.服务文化国际仿真 |
(二) 发展之时 (科技产业升级) :聚势发展+借势发展 |
1.筑巢引凤聚势发展 |
2.外商汇聚创新腾飞 |
(三) 转型之际 (自主创新实践) :抓整体+抓升级 |
1.促进经济与社会整体发展 |
2.强调要素聚集与产业升级 |
(四) 跨越之机 (自主创新崛起) :重改革+重协同 |
1.政府服务的供给侧改革 |
2.协同京津冀, 打好组合拳 |
(五) 蝶变之日 (创新驱动引擎) :资源重组聚焦+科技创新增能 |
1.叠加剥离助优势凸现 |
2.政策优化促资源集聚 |
三、泰达未来发展的问题与方向 |
(一) 泰达现阶段存在的问题 |
(二) 泰达未来发展方向 |
(5)遵循规律 科学把握区域经济发展新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遵循经济发展规律, 区域要实现以质量和效益为核心内容的“速度模式”主导的科学发展 |
遵循“民生为本”的发展规律, 区域要长期坚持发展与民生并举的第一要务战略方针, 不断提高民生福祉水平 |
遵循“生态至上”的发展规律, 区域要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生态文明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 |
遵循“创新驱动”发展规律, 区域要集聚全球创新研发力, 建成特色创新研发体系 |
遵循开放型经济发展规律, 区域要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把开放型经济作为区域经济的主体性经济形态 |
遵循经济结构优化规律, 区域要在提升城市能级中突出优化经济结构, 大力发展现代形象产业 |
遵循“大港口”经济发展规律, 区域要建立与完善通连“地球村”全空间的立体交通体系 |
遵循生产力空间布局发展规律, 区域要形成城市发展的理想空间布局 |
(6)山东省胶南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开发区基本理论 |
2.1 经济开发区的主要发展模式 |
2.2 中外理论综述 |
2.3 我国经济开发区的发展现状 |
2.3.1 我国经济开发区发展的成就 |
2.3.2 我国经济开发区发展的主要问题 |
第三章 山东胶南经济开发区SWOT发展战略影响因素分析 |
3.1 胶南经济开发区总体概况 |
3.2 胶南经济开发区的发展现状分析 |
3.3 胶南经济开发区发展环境SWOT分析 |
3.3.1 胶南经济开发区未来发展的优势分析 |
3.3.2 胶南经济开发区未来发展的劣势分析 |
3.3.3 胶南经济开发区未来发展的机会分析 |
3.3.4 胶南经济开发区未来发展的威胁分析 |
第四章 山东胶南经济开发区的发展战略与实施 |
4.1 新时期经济开发区发展的战略选择 |
4.1.1 胶南经济开发区发展战略指导思想 |
4.1.2 胶南经济开发区发展战略基本原则 |
4.1.3 胶南经济开发区发展战略思路 |
4.1.4 胶南经济开发区发展战略目标 |
4.2 胶南经济开发区发展战略转型的产业选择与定位 |
4.2.1 胶南经济开发区的产业选择与定位的关系处理 |
4.2.2 胶南经济开发区的产业选择与定位 |
4.3 胶南经济开发区发展战略的实施 |
4.3.1 实施“开放带动”战略,构筑全方位外向型经济格局 |
4.3.2 实施“科技兴区”战略,打造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
4.3.3 实施“产城融合”战略,加快由“建区”向“造城”转变 |
4.3.4 实施“环境立区”战略,建设宜商宜居宜业新城 |
4.3.5 实施“体制创新”战略,促进园区可持续发展 |
4.3.6 实施“人才强区”战略,提升园区核心竞争力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攀枝花市西区“三个集中”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的内容和框架 |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2 研究的思路和论文框架 |
第2章 相关理论综述 |
2.1 战略管理与控制 |
2.1.1 战略管理与控制理论简述 |
2.1.2 “战略管理与控制”对西区“三个集中”的意义 |
2.2 资本集中 |
2.2.1 资本集中理论简述 |
2.2.2 “资本集中”对西区“三个集中”的意义 |
2.3 科学发展观 |
2.3.1 科学发展观理论简述 |
2.3.2 “科学发展观”对西区“三个集中”的意义 |
2.4 核心竞争力 |
2.4.1 核心竞争力理论简述 |
2.4.2 “核心竞争力”对西区“三个集中”的意义 |
第3章 西区“三个集中”发展战略分析 |
3.1 西区概况 |
3.1.1 概况 |
3.1.2 “三个集中”战略 |
3.2 “三个集中”发展战略的传承性 |
3.2.1 宏观环境分析 |
3.2.2 与先行者的对比分析 |
3.2.3 西区的实践尝试 |
3.3 “三个集中”发展战略的SWOT分析 |
3.3.1 优势和机遇分析 |
3.3.2 劣势和挑战分析 |
3.3.3 战略选择 |
3.4 经济社会效益分析 |
3.4.1 “三个集中”发展战略产生的经济效益 |
3.4.2 “三个集中”发展战略产生的社会效益 |
第4章 战略实施与控制 |
4.1 “三个集中”战略的实施原则 |
4.1.1 充分发挥资源优势 |
4.1.2 注重优化结构调整 |
4.1.3 加快统筹城乡发展 |
4.2 “三个集中”战略的控制原则 |
4.2.1 发展循环经济 |
4.2.2 做大现代物流业 |
4.2.3 发展现代农业 |
4.3 实施控制“三个集中”战略的关键点 |
4.4 “三个集中”战略的实施步骤 |
第5章 战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
5.1 制定、实施、控制三管其下 |
5.2 培育相对稳定的核心竞争力 |
5.3 以关注和保障民生为重点 |
5.4 走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之路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8)内蒙古科技规划研究(1958-2008)(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1.1 理论层面 |
1.1.2 现实层面 |
1.2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1.3 文献综述 |
1.3.1 我国宏观科技政策的研究综述 |
1.3.2 科技政策理论研究综述 |
1.3.3 区域科技政策研究综述 |
1.3.4 科技政策实施效果评估研究综述 |
1.3.5 少数民族科技政策研究综述 |
1.3.6 内蒙古科技规划、政策研究综述 |
1.4 研究的创新与特色 |
第二章 建国初期,内蒙古开始全面规划科技事业 |
2.1 国家确定集中科技资源解决经济建设关键问题的政策 |
2.1.1 “十二年”科技规划 |
2.1.2 《科研工作十四条》和《十年规划》 |
2.2 内蒙古自治区第一个科学发展规划《三年规划八年设想(1960——1967)纲要》 |
2.3 内蒙古自治区《1961——1962年科技发展纲要》和《1963---1972年科技发展规划》 |
第三章 内蒙古科技事业迎来“科学的春天”,科技规划更加注重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 |
3.1 国家以经济为导向的科技战略确立 |
3.1.1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与《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草案)》 |
3.1.2 以经济为导向的科技战略的确立——迎接新的世界产业革命的挑战 |
3.1.3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 |
3.2 内蒙古科技事业从瘫痪到恢复 |
3.2.1 建国以来自治区召开的第一次科学大会 |
3.2.2 自治区科技工作进入全面快速恢复发展时期 |
第四章 科技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内蒙古面向经济建设纵深部署三个层次科技计划 |
4.1 国家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加速科技进步 |
4.1.1 科技体制改革进一步推进 |
4.1.2 “科教兴国”战略确立 |
4.2 内蒙古开始实施“八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科技三项改革稳步推进 |
4.2.1 内蒙古科技体制改革深入推进 |
4.2.2 科研机构事业费管理和科技三项费用的拨款制度改革政策 |
4.2.3 技术市场管理体系基本形成,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成果丰硕 |
4.2.4 农村牧区科技综合服务体系初步建立 |
4.2.5 民办科技机构崭露头角,成为科技改革新的“生力军” |
4.3 内蒙古面向经济建设纵深部署3个层次科技计划 |
4.3.1 星火计划与振兴农村经济 |
4.3.2 火炬计划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
4.3.3 攻关计划 |
4.3.4 其它相关配套科技计划与政策 |
第五章 构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创新型内蒙古 |
5.1 国家确立以创新为主线的科技政策 |
5.1.1 自主创新战略的提出 |
5.1.2 科技人才体系不断完善 |
5.2 科技计划集中集成,六大领域重点突破,自治区全面推进“科教兴区”战略 |
5.3 建立新型科研结构和区域创新体系 |
5.3.1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总体框架及科研结构调整实施方案的出台 |
5.3.2 科研机构转制攻坚战 |
5.3.3 全区技术创新大会 |
5.3.4 构建区域技术创新体系 |
5.4 新世纪之初科技基础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
5.4.1 科技生产力布局136程 |
5.4.2 科技计划5226体系 |
5.4.3 建设创新型内蒙古,从“科教兴区”到“科技强区”转变 |
5.4.4 科技政策规划体系 |
5.4.5 科技投资结构 |
第六章 内蒙古科技发展的经验与反思 |
6.1 内蒙古科技事业五十年(1958-2008)的发展 |
6.2 值得借鉴的几条经验 |
6.2.1 以科技规划引领科技战略发展,不断优化科技发展环境 |
6.2.2 加快原始创新步伐,充分发挥传统特色产业先发优势 |
6.2.3 通过技术进步重大项目推进,加快产业结构升级转型步伐 |
6.2.4 全力打造特色创新平台,重大科技创新工程取得显着成效 |
6.2.5 强化高层次引进和培养,实现科技资源的跨区域配置 |
6.3 有待反思的几个问题 |
6.3.1 科技政策与宏观政策关联度大,宏观政策的偏差易致科技政策的盲动 |
6.3.2 科技投入水平低,科技创新能力的持续提升受到制约 |
6.3.3 研究开发能力仍然不高,关键技术自给率低 |
6.3.4 企业创新主体作用不强,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受制约 |
6.3.5 人才队伍整体水平不高,严重制约创新能力的发挥 |
6.3.6 科技创新制度与环境不健全影响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 |
6.4 今后的发展思路及对策建议 |
6.4.1 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多元化、多渠道科技投入宏观体系 |
6.4.2 在加大创新体系建设的基础上,全面开展研发平台和产业化载体的升级工作 |
6.4.3 推动激励自主创新各项政策的落实,加快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 |
6.4.4 强化人才引进与培养,提高科技人才队伍整体水平 |
6.4.5 加强国际国内科技合作 |
6.4.6 以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大科技观,整体推动科技资源向农村牧区延伸 |
第七章 内蒙古科技规划绩效评价 |
7.1 科技评价综述 |
7.1.1 科技评价的范畴和主要方法 |
7.1.2 我国科技评价的发展 |
7.2 内蒙古科技评价现状 |
7.3 以“十一五”为例,基于DEA方法对内蒙古科技规划进行绩效评价 |
7.3.1 决策单元的界定与评价指标的选择 |
7.3.2 样本归集 |
7.3.3 样本运算及分析 |
7.4 内蒙古科技规划评价体系构建的建议 |
7.4.1 加强科技评估制度建设,明确评估在管理中的作用 |
7.4.2 加强对评估方法的研究,建立健全科技评估专业规范 |
7.4.3 系统研究科技评估的组织管理,统筹科技评估环境建设 |
结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9)海峡西岸经济区与周边地区发展战略比较研究——基于国家区域战略部署(论文提纲范文)
一、国家区域战略新一轮部署 |
(一)国家区域战略新部署的概念界定 |
(二)国家区域战略演变 |
(三)国家区域战略导向 |
1.实现区域特色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 |
2.建立有效的区域协调机制,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 |
3.加快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 |
二、台湾地区发展战略的演变 |
(一)进口替代发展战略 |
(二)经济自由化发展战略 |
(三)限制两岸经济关系发展战略 |
(四)深化两岸经贸交流合作发展战略 |
三、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与中部地区的发展战略 |
(一)长三角地区发展战略选择 |
1.战略定位。 |
2.战略目标。 |
3.战略重点。 |
(二)珠三角地区发展战略选择 |
1.战略定位。 |
2.战略目标。 |
3.战略重点。 |
(三)中部地区发展战略选择 |
1.战略定位。 |
2.战略目标。 |
3.战略重点。 |
四、海峡西岸经济区与周边地区发展战略选择的比较 |
(一)海西经济区发展战略选择 |
1.战略定位。 |
2.战略目标。 |
3.战略重点。 |
(二)海西经济区与周边地区发展战略选择比较 |
1.与台湾地区战略选择的比较。 |
2.与长三角、珠三角地区战略选择的比较。 |
3.与中部地区战略选择的比较。 |
(三)凸显海西经济区发展战略的特色 |
(10)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胶东半岛城市群和省会城市群一体发展规划的通知(论文提纲范文)
一、 基础条件与发展环境 |
(一) 发展成就。 |
1.综合经济实力增强。 |
2.基础设施水平提高。 |
3.区域经济一体化步伐加快。 |
4.城市体系不断完善。 |
5.外向型经济发展迅速。 |
(二) 发展机遇和优势。 |
1.地理区位优势。 |
2.产业竞争优势。 |
3.交通设施优势。 |
4.自然资源优势。 |
5.科技人才优势。 |
(三) 制约因素。 |
1.资源整合不到位, 制约着整体优势的充分发挥。 |
2.区域发展不平衡, 核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不强。 |
3.产业布局不合理, 面临产业趋同和优化升级的双重压力。 |
4.体制机制创新力度不够, 发展软环境亟待优化完善。 |
5.资源环境承载力减弱, 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任务艰巨。 |
二、任务目标与指导原则 |
(一) 发展定位与总体思路。 |
1.发展定位。 |
2.总体思路。 |
(二) 指导原则。 |
1.坚持好字优先, 好中求快。 |
2.坚持政府引导, 市场化推动。 |
3.坚持城市带动, 陆海统筹。 |
4.坚持分类指导, 一体化发展。 |
5.坚持科教兴区, 建设人才高地。 |
6.坚持改革开放, 增创发展新优势。 |
7.坚持以人为本, 构建和谐社会。 |
(三) 主要目标。 |
1.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 发展质量不断提高。 |
2.社会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 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改善。 |
3.城市功能不断强化, 经济一体化框架初步形成。 |
4.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支撑保障能力更加巩固。 |
5.对外开放步伐加快, 经济国际化水平明显提升。 |
6.资源利用效率显着提高, 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 |
三、空间布局 |
(一) 城镇建设布局。 |
1.以济南为中心的省会城市群。 |
2.以青岛为中心的胶东半岛城市群。 |
3.加快提升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 |
(1) 强化规划在城市建设中的龙头作用。 |
(2) 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
(3) 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
(4) 加快城乡一体化步伐。 |
(二) 产业布局。 |
1.壮大提升济南省会经济。 |
2.更好地发挥青岛龙头作用。 |
3.构建完善两条产业聚集带 (轴) 。 |
4.推动“一体”与“两翼”有机融合。 |
(三) 主体功能区布局。 |
1.优化开发区域。 |
2.重点开发区域。 |
3.限制开发区域。 |
4.禁止开发区域。 |
四、产业发展 |
(一) 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
(二) 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 |
1.装备制造产业集群。 |
2.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 |
3.船舶制造产业集群。 |
4.石油化工产业集群。 |
5.钢铁及有色金属深加工产业集群。 |
6.纺织服装产业集群。 |
(三) 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 |
1.现代金融业。 |
2.现代物流业。 |
3.旅游会展业。 |
4.文化产业。 |
5.软件业。 |
6.信息服务业。 |
7.中介服务业。 |
8.交通运输和商贸餐饮业。 |
(四)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
1.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
2.提高农业产业化、市场化水平。 |
3.提高农业标准化生产水平。 |
4.提高农业生产装备水平。 |
5.提高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 |
(五) 加快振兴海洋产业。 |
(六) 完善提升基础设施。 |
1.交通网络建设。 |
2.能源建设。 |
3.水利设施建设。 |
4.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
五、 自主创新 |
(一) 深入实施自主创新核心战略。 |
(二) 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 |
(三) 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 |
(四) 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
六、对外开放 |
(一) 切实提高利用外资质量。 |
(二) 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 |
(三) 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 |
(四) 再创园区带动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 |
(五) 积极营造对外开放的良好环境。 |
七、社会事业 |
(一)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
(二) 大力发展卫生事业。 |
(三) 繁荣发展文化、体育事业。 |
(四) 增强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能力。 |
1.努力扩大就业。 |
2.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
3.促进公平分配。 |
八、主要政策措施 |
(一) 加快体制机制创新, 增强经济发展活力。 |
(二) 加大统筹规划力度, 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 |
(三) 实施分类指导,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
(四) 创新人才培育使用机制, 增强智力支持。 |
四、实施“科技兴区”战略,加快区域经济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逆向飞地经济的扶贫模式研究——基于金磐扶贫开发区的案例分析[J]. 彭伟斌,丁伟伟. 西部经济管理论坛, 2020(05)
- [2]经开区绩效管理评价及其创新发展研究[D]. 喻修远. 湘潭大学, 2020(02)
- [3]逆向飞地经济现象研究 ——以金磐扶贫开发区和衢州海创园为例[D]. 丁伟伟. 杭州师范大学, 2019(01)
- [4]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创新发展34年回顾与展望[J]. 赵绘存. 天津经济, 2019(01)
- [5]遵循规律 科学把握区域经济发展新趋势[J]. 郭先登. 环渤海经济了望, 2015(02)
- [6]山东省胶南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发展战略研究[D]. 李珊珊. 华中师范大学, 2013(S2)
- [7]攀枝花市西区“三个集中”发展战略研究[D]. 高继兵. 西南交通大学, 2012(01)
- [8]内蒙古科技规划研究(1958-2008)[D]. 么红杰.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2(07)
- [9]海峡西岸经济区与周边地区发展战略比较研究——基于国家区域战略部署[J]. 张协嵩,石建平,郑庆昌,刘其赟.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02)
- [10]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胶东半岛城市群和省会城市群一体发展规划的通知[J]. 山东省人民政府. 山东政报, 20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