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科技创业的助推器——专访上海科技开发交流中心主任 上海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服务中心主任、上海技术产权交易所总裁蔡敏勇(论文文献综述)
郭艺珺[1](2009)在《求解科技金融创新方程式》文中研究说明“我们科技型企业没有库存和厂房,能用什么来做抵押?” “想要获得风险投资,怎样才是被资本看上的‘好企业’?” “企业有自己的发明专利,如何才能申请到创新基金?” …… 这些都是发自科技型中小企业内心的疑问。据有关部门统计,?
杨刚[2](2006)在《科技与金融相结合的机制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是吉林省科技厅重点研究项目“吉林省科技与金融相结合的对策研究”的成果之一及其延伸。在现代经济中,科技和金融已经成为社会生产力中最为活跃的因素,金融对科技发展具有促进、保障和拉动的作用,科技与金融相结合是科技发展的客观必然。任何一项科技成果,在其研发阶段、应用转化阶段、直至产业化阶段等各个时期,不仅存在着不断放大的资金需求,需要在金融市场解决资金支持的问题;而且,金融市场所提供的风险规避与转移、公司治理,激励约束、价格发现、流动性供给等功能,为科技的发展提供了功能性保障;从科技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科技的重大进展及其应用,都以金融创新与深化为先导,显示出金融对科技创新的强大拉动力。目前,我国已明确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发展战略。但在科技与金融相结合的机制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这就要求我们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开拓科技与金融相结合的新局面,加速科技产业化,解决科技发展中资金这一瓶颈问题,以促进科技和金融事业共同发展。本文在大量阅读和分析国内外相关文献以及实际调查的基础上,以科技项目的不同发展阶段为主线,研究科技项目研发阶段——科技成果应用转化阶段——科技成果依托科技企业与资本市场对接、以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阶段的科技与金融相结合的机制问题,并研究了在这一结合过程中所需要的支撑服务体系以及我国需要进行的金融创新。最后,提出了我国在科技金融相结合方面相应的对策。
惠恩才[3](2005)在《我国风险投资发展障碍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进入21世纪,我国改革与发展进入关键时期。加入WTO后,经济体制改革从实质上来看已经全方位展开。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那种靠外延型、粗放型的经济增长已经逐步走到了尽头,资源配置过程中有效需求不足、缺乏新的高质量的经济增长点的问题越来越突出。面对这样一种新的经济格局,必须寻找新的能够推动经济结构优化、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强有力杠杆刺激经济的发展。从成熟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发展经验来看,积极有效的措施之一就是大力培育出新的经济高速增长点——高新技术产业,以高科技创新体系的助推器——风险投资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发展。 风险投资是近几年来兴起的一种新的科学技术与金融相结合的投资机制。它是以灵活的投资方式促进新兴技术和新兴产业的发展。前国家科委主任宋健同志曾经指出:风险投资是使大量新兴的科技成就走向社会的重要“桥梁”,是通过高新技术企业、实业为高新技术产品催生的“温床”,是促成高新技术成果与市场经济联姻的“红娘”,是发展新兴产业的“向导”。 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微电子技术为主导的新兴技术的不断涌现,一场以科研机构为依托,将最新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高新技术产品的产业革命相继在美国、日本、西欧以及世界的其他国家和地区蓬勃兴起,并以全方位的方式向人类社会的一切领域加速渗透。以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来推动本国经济的振兴,逐步成为波及全球的潮流。高新技术是指基本原理主要建立在最新科学成果基础上的一系列新兴技术所组成的技术群体,包括微电子、电脑、核能、激光、机器人、自动控制、光纤通讯、航空、航天技术、新材料技术等等。 科学技术是人类几千年文明和智慧发展的结晶,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手段。高科技正在成为21世纪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人类每一次重大的发明创造和高新技术的应用,都给社会生产和人类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发展和变化。一个国家高新技术的发展水平和成就,已经成为衡量这个国家经济实力强弱的重要标志。江泽民同志在会见九届全国政协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时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没有科技创新,总是步人后尘;经济就只能永远受制于人,更不能缩短差距。”就我国而言,积
戴志敏[4](2004)在《国际风险资本运作、退出与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和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风险投资已越来越受到各方面的关注。国内外成功经验表明,风险投资是促进高新技术发展及产业化的有效形式。一批高技术企业在风险资本的支持下脱颖而出,不少高技术企业成功地进入了国内或海外的资本市场,实现了风险投资的完整流程。 值得注意的是,九十年代以来,国外一些风险资本正悄然进入中国的风险投资领域,他们已经成为引进外资中的一种独特而新出现的投资行为,其发展势头和影响不可小视。今后几年将是我国高科技产业继续蓬勃并走向健康发展的关键年份,经历了波折的中国高技术风险投资业将会以全新的投资环境、人才市场、项目质量来迎接更多的资金。网络股的降温使得国际风险投资家变得理性,但它们并没有因为遇到挫折而退缩。国内外的风险投资者都必然看好这个市场并大施手脚。 对于国际风险资本的进入,理论界和实际界已开始进行初步的研究。但鉴于国际风险资本的特殊性,国内目前对于这种有别于一般合资模式的风险资本进入中国的规模、行业、运作方式以及对我国经济所可能产生的影响缺乏深入而系统的研究,特别是由于风险资本退出渠道的不畅通使得国际风险资本疑虑重重。这就使笔者觉得有必要对这一现象进行深入地调查分析、研究探讨。本文通过大量的调研和资料搜集,指出国际风险资本进入中国的规模、特征、原因及对中国可能产生的影响,着重探讨了国际风险资本在中国投资所存在的退出障碍,在评价海外多层次资本市场与退出渠道后,对于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设立的必要性进行了具体制度设计,并提出应建立相应的制度环境。 论文主要内容如下: 一、对国际风险资本在我国的运作特征作总体描述(第1-3章)。 论文在从理论上分析了风险投资的基本原理和运作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后。论文指出了国际风险资本在我国投资总体规模、投资的行业与企业发展阶段特征、投资区域特征。分析和比较了国际风险资本选择项目的依据及评价项目的定性和定量方法。作为一种特殊的投资方式,风险投资的组织形式也有其特殊性,论文对国际风险资本在中国的组织形式与投资策略也进行了分析。 二、分析了国际风险资本进入中国的影响与成因(第4章)。 国际风险资本既然已进入中国,那么它们对我国的经济和金融等方面必然会有影响,这种影响是多方面的,本论文分析了国际风险资本进入中国的作用与影
王思睿,祖岳[5](2003)在《科技中介我该如何长袖善舞?——科技中介“两会”大家谈》文中研究表明 2003年11月6日—11月8日,全国各省市技术市场中介机构负责人峰会(国家科技部与上海科学技术开发交流中心联合举办)、中国技术产权交易市场发展战略高层研讨会相继在沪召开,为科技中介机构、技术产权交易市场提供了合作交流的平台,以期使各地科技中介机构、技术产权交易市场由彼此“鸡犬之声
赵青弋[6](2003)在《工博会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上海技术产权交易所参加第五届“工博会”侧记》文中研究指明 第五届“工博会”是上海技术产权交易所连续第四次参加“工博会”。自11月6日到11月11日,先后有近5万人参观了交易所展区,48个展位发送材料约7万份;参展的近300个项目中,技术类约220个,占总数的73%。其中有约1/3的项目受到投资者高度关注,明确表达投资和合
苏海悦[7](2003)在《上海风险投资发展展望》文中研究指明 一、前言 无论对于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对经济发展的作用都不容忽视,因为谁掌握了高新技术谁就拥有了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动权。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各国经济发展的方向所在,而要发展这些产业,筹融资问题首当其冲。在工业经济时代,企业主曾利用向银行贷款融资;在知识经济时代,一个重要的筹融资机制便是-让高新技术产业与风险投资联姻。可以这么说,知识经济和风险投资是互补的。知识经济是以高新技术
张学全,张大为,陈姗姗,花一华[8](2003)在《推动产权交易进入阳光地带》文中提出寻觅国有资产增值的新方式 国有资产以部分股权或整体出让方式进入交易平台,怎样在交易中不流失,反而能够尽快增值?上海技术产权交易所不断完善归属清晰、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交易制度,积极探索与其他产权交易机构不?
新华社北京信息社[9](2003)在《最新科技信息》文中指出 科技创新: 从“助推器”到“火车头” 科技创新锻造长三角核心竞争力 浦东大开发带动长江三角洲成长为全球经济增速最快的区域之一,由此带来对科技创新的旺盛需求,科技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传统产业渗透,引领产业升级。统计数据显示,技术进步对长三角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上世纪90年代初期的缓步上升,到进入新世纪后加速上扬,拉动长三角进入后期工业化阶段。2002年,科技对上海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上升到53%,预计2005年将达到60%,江苏工业技术进步贡献率去年上升到44%,今年上半年,浙江高新技术企业产值增幅达到68.1%。江浙沪合力打造的科技“大船”轮廓初显,长三角科技创新一体化与经济一体化合拍,科技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正由“助推器”转变到“火车头”。
梁锁,梁忠心[10](2003)在《调研中介机构 创新科技服务》文中研究说明 2003年初,上海科学技术开发交流中心领导组织上海科学技术开发交流中心、上海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服务中心、上海技术产权交易所,上海技术交易所的有关人员,由交流中心主任蔡敏勇、党委书记姜玉峰和副主任王海生分三路带领,出访了长江流域、京沈地区、珠江流域三大经济圈。
二、科技创业的助推器——专访上海科技开发交流中心主任 上海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服务中心主任、上海技术产权交易所总裁蔡敏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科技创业的助推器——专访上海科技开发交流中心主任 上海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服务中心主任、上海技术产权交易所总裁蔡敏勇(论文提纲范文)
(2)科技与金融相结合的机制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
1.1 科技与金融相结合的含义 |
1.1.1 科技与科技活动的含义 |
1.1.2 金融及金融活动的参与者 |
1.1.3 科技与金融相结合及其机制的含义 |
1.2 国内外科技与金融相结合研究的理论综述 |
1.2.1 国外对科技与金融相结合的理论研究 |
1.2.2 国内科技与金融相结合的理论研究 |
1.2.3 科技与金融相结合相关理论的简要评述 |
1.3 本文研究的意义 |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框架 |
1.4.1 本文的研究思路与内容 |
1.4.2 本文研究的创新点 |
1.4.3 本文的研究方法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科技研发投入与激励机制 |
2.1 科技项目来源及其投入机制 |
2.1.1 我国的科技体制与科技项目来源 |
2.1.2 科技研发投入机制 |
2.2 科技项目融资渠道分析 |
2.2.1 国家财政资金 |
2.2.2 信贷融资 |
2.2.3 自有资本和创业资本 |
2.3 研发激励机制 |
2.3.1 研发激励机制原理 |
2.3.2 来自政府的激励机制 |
2.3.3 企业研发激励机制 |
2.4 科技投入模式及决策 |
2.4.1 科技投资模式 |
2.4.2 不同投资主体的投资决策模型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科技成果转化阶段的融资机制 |
3.1 科技成果转化的基本内涵和特点 |
3.1.1 科技成果转化的内涵 |
3.1.2 科技成果转化的特点 |
3.2 科技成果转化的途径 |
3.2.1 技术贸易与技术市场 |
3.2.2 科技成果资本化 |
3.3 科技成果转化的约束条件——从微观企业的考察 |
3.3.1 供给——需求约束分析 |
3.3.2 微观企业的技术应用模式 |
3.3.3 科技成果转化中的财务决策与控制 |
3.4 科技成果转化阶段的融资模式分析 |
3.4.1 科技成果转化阶段的划分和资金需求特点 |
3.4.2 科技成果转化阶段的融资模式 |
3.4.3 面向市场的中试基地科技成果转化机制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科技与资本市场对接的实现机制 |
4.1 科技与资本市场对接的含义与实现机制 |
4.1.1 科技与资本市场对接的含义与实现机制 |
4.1.2 资本市场对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意义 |
4.2 资本市场类型对科技融资的影响 |
4.3 创业资本市场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机制 |
4.3.1 创业资本市场对科技成果产业化的作用 |
4.3.2 非证券化创业资本市场支持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机制 |
4.3.3 科技成果产业化与首次股票公开发行 |
4.3.4 IPO 过程中的定价 |
4.4 科技成果转化与场外市场运作机制 |
4.4.1 科技融资的平台-----产权交易市场的运作模式 |
4.4.2 代办股份转让系统和三板市场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科技与金融相结合的支撑服务体系 |
5.1 科技与金融相结合支撑服务体系的内容及运行机制 |
5.1.1 科技与金融相结合的支撑服务体系的构成 |
5.1.2 科技与金融相结合支撑体系的运行机制 |
5.2 科技服务中介机构 |
5.2.1 科技服务中介机构的现状 |
5.2.2 科技企业孵化器运作机制及模式选择 |
5.3 科技信用体系与信用担保 |
5.3.1 科技信用体系 |
5.3.2 信用担保 |
5.4 直接融资的服务机构——投资银行 |
5.4.1 投资银行及其业务 |
5.4.2 我国的投资银行及其业务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科技与金融相结合中的金融创新 |
6.1 金融创新的含义和对科技创新的意义 |
6.1.1 金融创新的含义和对科技创新的意义 |
6.1.2 我国的金融创新 |
6.2 面向科技的金融创新要求 |
6.3 科技与金融结合中的资产证券化 |
6.3.1 资产证券化及其对科技创新的意义 |
6.3.2 资产证券化的一般运作模式 |
6.3.3 科技资产证券化的运作模式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科技与金融相结合的对策研究 |
7.1 我国科技与金融相结合的相关政策综述 |
7.1.1 我国主要的科技计划 |
7.1.2 政府对科技与金融相结合的支持 |
7.2 我国科技与金融相结合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7.2.1 科技研发投入机制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
7.2.2 科技成果转化中融资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
7.2.3 支撑体系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
7.3 科技与金融相结合的对策建议 |
7.3.1 深化科技投入体制改革,促进科技创新 |
7.3.2 完善科技税收激励机制,促进科技创新 |
7.3.3 完善资本市场结构,建立二、三板市场 |
7.3.4 鼓励设立多种形式的创业投资基金 |
7.3.5 加大直接融资力度,放开债券融资和资产证券化融资 |
7.3.6 完善间接融资体系,拓展科技融资渠道 |
7.3.7 完善支撑服务体系,为科技成果转化保驾护航 |
7.4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全文总结与研究展望 |
8.1 全文总结 |
8.2 本文取得的创新成果 |
8.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 |
摘要 |
Abstract |
(3)我国风险投资发展障碍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第一章 风险投资概述 |
第一节 风险投资的发展演化 |
一、风险投资是资本发展演化的产物 |
二、风险投资是金融市场及金融制度发展演化的产物 |
三、风险投资是企业创业及成长方式发展变化的产物 |
第二节 风险投资释义 |
一、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对风险投资的解释 |
二、欧洲风险投资协会(EVCA)对风险投资的定义 |
三、美国有关组织对风险投资的定义 |
四、英国学者对风险投资的定义 |
五、我国有关组织及学者对风险投资的定义 |
第三节 风险投资的基本特征 |
一、高风险 |
二、高回报 |
三、高投资 |
四、专业化程度高 |
五、买方金融投资 |
六、公司主导性 |
七、投入领域的前沿性 |
第四节 风险投资的相关效应 |
一、整合资源效应 |
二、公司治理和融资模式的互动效应 |
三、科技成果的转化效应 |
四、风险投资的就业效应 |
第二章 风险投资发展面临的主要障碍 |
第一节 风险投资的入口障碍 |
第二节 风险投资的运作障碍 |
一、风险投资公司的管理水平不高 |
二、缺少具有发展前景的风险投资企业,风险投资项目选择难 |
三、风险投资企业的管理需要规范 |
第三节 风险投资发展环境障碍 |
第四节 风险投资的企业制度障碍 |
第五节 风险投资的退出障碍 |
第三章 大力培育风险投资主体 |
第一节 风险投资参与主体 |
一、风险投资供给主体 |
二、风险投资机构 |
三、风险投资资金需求主体 |
四、中介服务机构 |
第二节 风险投资的资金来源分析 |
一、国外风险投资的资金来源渠道 |
二、我国风险投资资金来源渠道相对单一 |
第三节 风险投资的投入策略 |
一、渐进投入策略 |
二、组合投资策略 |
三、联合群体投资策略 |
四、企业家式融资策略 |
第四节 建立风险投资投入供给体系 |
一、逐步建立和完善信用体系 |
二、采取相应对策,降低投资风险 |
三、把上市公司作为风险投资的主要供给主体 |
四、证券公司参与风险投资 |
五、利用外资参与风险投资 |
六、允许养老基金、保险公司和商业银行适度参与风险投资 |
第四章 科学选择风险投资项目 |
第一节 投资项目的产生与选择 |
一、确定合理投资规模 |
二、确定选择标准—技术与市场 |
三、确定最佳区位 |
四、选择项目不同阶段 |
五、考察创业者的素质 |
六、分析公司管理能力 |
七、选择投资重点 |
第二节 风险投资决策依据与项目选择策略 |
一、风险投资决策依据 |
二、风险投资项目选择策略 |
第三节 风险投资项目评估 |
一、风险投资项目评估的内容 |
二、评估方法 |
三、常用的评估指标体系 |
四、考察风险企业的生存力 |
第五章 加强风险投资经营管理 |
第一节 风险投资的监控与激励 |
一、投资方对风险投资家的制约 |
二、风险投资家对风险企业的监控 |
第二节 风险投资的风险控制方法 |
一、严格执行业务计划书 |
二、分段投资 |
三、组合投资 |
四、联合投资 |
五、多阶段投资 |
六、追加募资 |
七、高贴现率 |
八、合同制约 |
九、股份和优先股的转换价格的调整 |
十、管理咨询 |
第三节 风险投资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 |
一、人力资源管理是风险投资管理的核心内容 |
二、人力资源管理的方法 |
三、人力资源管理的几个问题 |
第四节 风险投资的管理艺术 |
一、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 |
二、风险投资的高速管理 |
三、风险投资的高能管理 |
第六章 营造良好的风险投资发展环境 |
第一节 政府角色的经济学释义 |
一、市场与政府 |
二、风险投资发展的政府作用 |
第二节 政府作用的国际对比分析 |
一、美国政府的风险投资发展策略 |
二、日本政府风险投资发展策略 |
三、以色列政府风险投资发展策略 |
第三节 我国政府在风险投资发展中的策略 |
一、创造良好的风险投资政策环境 |
二、建立与完善风险投资的法律体系 |
三、扮演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器的“角色” |
四、建立风险投资的补偿与激励机制 |
五、营造风险投资的良好运行环境 |
六、充分调动风险投资积极性 |
七、加快风险资本市场中介机构建设 |
第七章 建立高效率的风险投资企业制度 |
第一节 制度理论的引入 |
一、制度的涵义 |
二、制度变迁的需求/供给分析框架 |
三、制度变迁的原则 |
四、制度变迁的方式 |
第二节 风险投资企业制度的类型与比较 |
一、公司制风险投资 |
二、合伙制风险投资 |
三、信托制风险投资 |
第三节 不同制度类型的风险投资运行效率 |
一、有限合伙制风险投资的运行效率 |
二、公司制风险投资的运行效率 |
三、信托制风险投资的运行效率 |
第四节 发展以有限合伙制为主流模式的制度策略 |
一、有限合伙制公司的治理机制分析 |
二、大力支持信托风险投资基金的发展 |
三、取消合伙企业双重纳税问题 |
四、加快国有风险投资公司的改革步伐 |
第八章 健全风险投资退出机制 |
第一节 风险投资退出机制的主要功能 |
一、风险投资寻求退出的原因 |
二、风险投资退出机制的功能 |
第二节 风险投资的主要退出渠道 |
一、公开上市(IPO) |
二、技术产权交易市场 |
三、买壳上市 |
四、收购与兼并 |
五、其他退出渠道 |
六、几种常见的退出渠道的比较 |
第三节 境外创业板市场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 |
一、境外创业板市场的成功实践 |
二、世界各国发展创业板市场的失败案例 |
三、经验和教训 |
第四节 我国风险投资退出的主渠道——创业板市场 |
一、我国设立创业板市场的必要性分析 |
二、建立我国的创业板市场的可行性分析 |
三、我国创业板市场的早期尝试 |
四、建立我国创业板市场的设想 |
五、创业板市场起步——中小企业板 |
参考文献 |
后记 |
东北财经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
东北财经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 |
(4)国际风险资本运作、退出与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导论 |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
1.2 论文研究的方法与基本内容 |
1.3 论文的创新之处 |
2.风险投资的理论与研究综述 |
2.1 关于风险投资及其作用研究 |
2.2 风险投资中的信息经济学与委托-代理理论 |
2.3 关于有限合伙制风险投资的组织形式研究 |
2.4 关于国际风险资本在中国的投资行为研究 |
2.5 关于我国风险投资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
2.6 关于风险投资项目评估的定量化方法分析 |
2.7 关于风险投资退出与多层次资本市场研究 |
3.国际风险资本在中国的运作特征分析 |
3.1 国际风险资本在中国的投资概况 |
3.2 国际风险资本在我国投资的行业与阶段特征 |
3.3 国际风险资本投资的区域特征 |
3.4 国际风险资本的项目选择特征 |
3.5 国际风险资本在中国的组织形式与投资策略 |
3.6 近年来国际风险资本的动向 |
4.国际风险资本进入中国的影响与成因 |
4.1 国际风险资本进入中国的影响 |
4.2 国际风险资本进入中国的成因 |
4.3 双重整合优势互动投资模型 |
5.国际风险资本在中国的退出问题分析 |
5.1 风险投资退出的作用 |
5.2 风险资本退出方式决策的理论模型 |
5.3 国际风险资本退出渠道的选择 |
5.4 国际风险资本在中国的退出障碍 |
6.国际风险资本退出与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构建 |
6.1 风险投资的退出特征决定了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必要性 |
6.2 多层次资本市场的理论分析—基于分工理论的研究 |
6.3 海外多层次资本市场与风险资本退出 |
6.4 多层次资本市场对于国际风险资本退出的制度安排 |
7.国际风险资本退出与多层次资本市场环境的完善 |
7.1 从制度上完善我国风险投资体系 |
7.2 正确引导国际风险资本的行为,加强监管与风险控制。 |
7.3 完善国际风险资本退出的法律体系 |
8.结论 |
附录 |
附录1 表3.1进入中国的部分国际风险资本一览表 |
附录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工作和发表的论着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科技创业的助推器——专访上海科技开发交流中心主任 上海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服务中心主任、上海技术产权交易所总裁蔡敏勇(论文参考文献)
- [1]求解科技金融创新方程式[N]. 郭艺珺. 解放日报, 2009
- [2]科技与金融相结合的机制与对策研究[D]. 杨刚. 吉林大学, 2006(11)
- [3]我国风险投资发展障碍与对策研究[D]. 惠恩才. 东北财经大学, 2005(02)
- [4]国际风险资本运作、退出与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研究[D]. 戴志敏. 浙江大学, 2004(07)
- [5]科技中介我该如何长袖善舞?——科技中介“两会”大家谈[J]. 王思睿,祖岳. 华东科技, 2003(12)
- [6]工博会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上海技术产权交易所参加第五届“工博会”侧记[J]. 赵青弋. 华东科技, 2003(12)
- [7]上海风险投资发展展望[J]. 苏海悦. 上海综合经济, 2003(11)
- [8]推动产权交易进入阳光地带[N]. 张学全,张大为,陈姗姗,花一华. 新华每日电讯, 2003
- [9]最新科技信息[J]. 新华社北京信息社. 高科技与产业化, 2003(08)
- [10]调研中介机构 创新科技服务[J]. 梁锁,梁忠心. 华东科技, 20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