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许叔微经方医案考(论文文献综述)
华琼,李星锐,任永朋[1](2021)在《许叔微的医学成就及现代应用探析》文中研究指明许叔微是宋代杰出医家,终其一生研习《伤寒杂病论》,总结学习心得而着有《伤寒百证歌》和《伤寒发微论》以飨后学,记录自己临床实践体会而着有《伤寒九十论》《普济本事方》《续本事方》,提出的一些独到见解沿用至今,仍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对许叔微的医学成就及现代应用方面进行研究,探析其着作(《伤寒百证歌》《伤寒发微论》《伤寒九十论》《类证普济本事方》《类证普济本事方后集》)、理论建树(研究伤寒、按症类证,伤寒表证、三纲鼎立,六经八纲、辨治纲领,伤寒虚受、重视真气,虚劳分治、治劳补子)、临床诊治成就(创立新方、承前启后,诊断疾病、内脉外形,论治中风、肝虚风动,治疗慢病、从肾论治,肾闭精泄、导水使通),以及其现代应用。认为许叔微以仲景理论为指导,用经典指导实践,对中医治疗过程中医案的总结完善及中医医案学的形成起到了奠基作用,其学习成长过程堪为中医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典范,为中医人才培养提供了一种良好模式。他的六经辨证与八纲辨证相结合、以症类证等临床治疗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创立的医案传承对现代中医创新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彭健,陶国水,陆曙,陈冰俊,孔令豪[2](2021)在《许叔微六经辨证思路及处方策略探讨》文中研究说明许叔微为《伤寒论》研究的大家,其着《伤寒百证歌》《伤寒发微论》《伤寒九十论》三书均是后世学习、研究《伤寒论》的重要参考。其中《伤寒九十论》为三书之最,是许叔微结合自身医案对《伤寒论》中理论进行阐释的重要书籍。通过研究《伤寒九十论》探索许叔微六经辨证思路及处方策略,发现书中多个病案采用脉证合参、经络循行、六经提纲证、运气学说作为六经辨证的重要参考及依据,并根据方证相应、运气开阖枢等理论构建临床思维范式与处方策略,值得深入学习和研究。
彭健,陶国水,陆曙,陈冰俊,孔令豪[3](2021)在《龙砂医家许叔微五运六气学术经验管窥》文中指出文章基于许叔微相关着作研究,发现其对《黄帝内经》运气学说多有实践发挥,从六气角度阐释《伤寒论》六经顺序,运用运气理论分析病因病机、推判病情预后、确立治则治法、指导临床用药,并根据运气学说司天、在泉三阴三阳属性灵活使用经方。
陈金旭[4](2021)在《古代医籍痛胀类脾胃病经方医案的发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 对古代医籍中运用经方治疗痛胀类脾胃病医案进行收集整理,归纳总结出其主要治法,浅析名家运用经方治疗痛胀类脾胃病的特点,并进行数据挖掘,结合中医学相关理论知识,分析组方用药规律,以此为现代临床治疗痛胀类脾胃病提供更多的思路。方法 1.在查阅调研古代医籍中记载痛胀类脾胃病经方医案的相关文献基础上,以浙江中医药大学、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图书馆馆藏图书为资料来源,广泛收集清末(1911年)以前历代名家关于痛胀类脾胃病经方医案的着作,同时参阅大型文献类书《医案类聚》,选取以“胃脘痛”、“痞满”、“腹痛”、“腹胀”相关症状为主症的经方医案作为重点研究对象,通过传统的文献整理方法,研读古代医案资料,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评议,归纳总结其治法特色及经方应用特点。2.将符合纳入标准的痛胀类脾胃病经方医案处方作数据规范化处理,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V2.5)系统,建立治疗痛胀类脾胃病的经方处方数据库,运用该软件集成的频次统计法、规则分析等数据挖掘方法,统计高频药物、四气五味、归经等,借助数据挖掘的结果来分析探讨治疗痛胀类脾胃病的用药规律及选方思路。结果 1.古代医籍中经方治疗痛胀类脾胃病的治法可归纳为调和法、温补法、消导法、通下法、补益法、清宣法等六种。医家在辨证选方及运用经方配伍时各有其特点。2.符合纳入标准的痛胀类脾胃病经方医案有323则,处方360首,涉及192味中药。3.通过数据统计显示,在痛胀类脾胃病经方医案数据库中,排名前七的药物均超过100次,分别是甘草、茯苓、人参、半夏、桂枝、干姜、白术。按药物功效分类,最多的是补虚药,其次为温里药、理气药、利水渗湿药、解表药。4.药物四气为温热为主,少用寒凉。五味以辛、甘、苦为主。药物归经以脾、胃为主,与肺关系密切。5.出现频数最高的药对是甘草-人参,12味核心药物中能组成理中丸、桂枝汤、五苓散、半夏泻心汤、苓桂术甘汤等经方和二陈汤、六君子汤等时方。结论 历代名家运用经方治疗痛胀类脾胃病,治法多样,选方多用理中丸、半夏泻心汤、桂枝汤、五苓散等,用药各有特点,有保留原方使用,亦有化裁加减。同时,古代名家在治疗胃脘部和腹部的疼痛胀满症状时,治法用药选方有一些区别,值得现代临床学习借鉴。
刘茜,李磊,陈桂敏[5](2019)在《《伤寒九十论》学术思想特色探讨》文中研究指明许叔微是南宋着名医家,《伤寒九十论》载有许氏临证治疗的九十例病案,其中六十一例为经方医案,许氏能宗《内经》之理,通仲景之方,将八纲辨证与六经辨证相结合,辨清表里虚实,治疗上重视脾肾,开温补先河,方药运用精当,尤擅灵活变通。《伤寒九十论》在医案学的发展及仲景学术的继承上起到了重要作用,许氏的治疗经验对当今的临床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史阳博[6](2018)在《《伤寒论》治利用药辨》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分析仲景在《伤寒论》中治疗下利的组方用药,对所用药物的出现频次、四气、五味、气味配伍及归经进行整理分析,总结仲景治疗下利的用药特点,探求仲景治利思想,为临床治疗下利提供帮助。方法依据《伤寒论》条文内容,摘录整理下利相关的条文、方药,并根据其病因、病机、证型、治法进行梳理。采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分类整理仲景治利涉及到的药物,对它们的出现频次、四气、五味、气味组合、归经进行统计,录入数据,进行分析,从中探求《伤寒论》治疗下利的用药规律。结果(1)仲景治疗下利使用频次最高的药物为甘草,前十位高频次的药物还有干姜、附子、大枣、生姜、芍药、黄芩、人参、桂枝、半夏。(2)所用药物中,温热性质的药物约为寒凉性质的2倍。(3)味甘的药物使用最多,辛、苦味的药物亦为治疗下利的常用药物;(4)气味相合,仲景治利选用药物以甘温为主,辛温次之,再之苦寒。(5)归经中,最常选用的是脾、胃、心、肺等经,大肠、肝、胆等经药物次之。结论仲景治疗下利重视阳气、以脾胃为先的临证思想贯穿始终。重视阳气方面,体现在仲景治疗下利以温热性质的药物为主;重视脾胃方面,强调了脾胃的运化功能,包括运化水谷及水液代谢两方面。脾胃作为枢轴,升清降浊、调畅气机的作用,以及脾胃生化气血、作为正气之源,影响病情传变及预后的作用。《伤寒论》治疗下利,药入脾、胃二经,重点作用于脾胃,温以助阳散寒,甘以补虚护中,辛以行气助阳,辛温扶阳助运,甘温温中补虚,苦寒坚阴存津、燥湿运脾,共奏培土安中,复建中州之功,使水谷运化有权,水津布散如常,气机运转有职,气血生化有源,阴阳各行其道,五脏各为其职,则下利自安。
王玉凤,吴元洁,张亚辉,赵军,黄菊芳[7](2018)在《许叔微《伤寒九十论》临证方药初探》文中研究表明许叔微为宋代着名新安医家,其所着《伤寒九十论》所载医案大多选用仲景经方,但又不拘于经方,针对病证的变化能灵活化裁,所用方剂简便而疗效突出,针对伤寒病证的发展传变,辨明病情的寒热虚实,适时采用伤寒下法;强调伤寒以真气为主,危证喜用奇方重剂。许氏辨治伤寒虽有其特定历史条件的局限性,但他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对当今临床仍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和实用价值。
韩毅,于博雅[8](2017)在《南宋许叔微医案与临床疾病诊疗初探》文中提出南宋医学家许叔微所撰《伤寒九十论》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案专着,《类证普济本事方》和《类证普济本事方续集》是宋代方书附案的代表性着作。三部医书共载医案236例,其中伤寒病医案124例,杂病医案112例,充分反映了许叔微对伤寒病和杂病的重视与防治。许氏医案不仅连续、完整记录了病人的病情变化、诊疗经过、处方用药和治疗效果,而且还揭示了许叔微临证实践的经验、病因病机的解释、方剂用药的创新和医学学术思想的演变等,对于认识中医辨证论治诊疗模式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狄颖[9](2017)在《民国时期中医医案的演变与研究》文中认为中医医案,又称诊籍、脉案,是中医医家对诊疗活动的记录。作为中医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医案是历代医家通过不断的临床实践,逐渐总结出来的经验;是中医理、法、方、药综合运用的具体反映形式;是对医疗活动的记录,反映出临床医家诊断治疗的思维活动。因此,医案不仅为中医理论提供了支撑的依据,也成为中医理论不断发展的推动力。正如先哲章太炎先生曾云:“中医之成就,医案最着。”中医医案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在不同历史时期,中医医案有着各自的发展特点。体现在不同历史时期医案及医案着作的数量差别很大;医案的完备程度不同;医案记录的侧重点各异等很多方面。依据每一历史阶段中医医案的不同特点,可以将中医医案的发展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即先秦至秦汉阶段、魏晋隋唐阶段、宋金元阶段和明清阶段。根据这四个阶段进行分析,可以得到每个阶段医案发展的总体特征,了解到中医医案的发展脉络,从而以此为依据来研究民国时期中医医案的演变。民国时期,政治上,战乱频仍,社会动荡不安,这几乎贯穿了整个阶段,很多政策实施缺乏稳定性。经济上,由于清政府时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的签订,大量白银外流,国库空虚,百姓的财产遭受损失,民国时期的国民经济疲软,发展缓慢。文化与科学上,民国时期,随着民主与科学思想在民国时期的传播与盛行,改变着人们认识事物的方式,影响了政府的决策,愈发有利于民国时期西医学的发展。另外,由于西医学的传入与发展以及日本废止汉医对我国的影响,也使得中医发展愈发艰难。民国时期,由于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中医医案的发展主要表现为以下六个方面的特征。其一,中西医汇通派中医医案的发展,中西医学汇通的基本出发点是中医学保有自身的特色,不背离初衷的同时,积极学习西医学先进的方面,利用其来补充和完善中医体系。其主要表现为,一方面是中西医汇通医案在临床诊断治疗中的发展,中医传统四诊合参的检查方式往往是对疾病的定性分析,常被人诟病不够具体、不够精确,故中西医汇通医家在此基础上融入西医的测小便、量体温的检查方法,从而达到对患者尿液成分、体温的定量分析。又如何廉臣在《重订广温热论》中论治烂喉痧时,其中相关的中医医案记载了运用西医学的器械来帮助确诊。曹颖甫意欲用大黄牡丹汤代西医之刀与钳治疗被西医诊断为盲肠炎的疾病,并认为该方能驱除蚓突中之污物,有刀与钳之利,但无刀与钳之弊。另外,《吴中名医录》和《现代医案选集》中分别记录了关于阑尾炎和胃癌的中医医案的诊断治疗。医家孔伯华也在记录一则水肿病的中医医案处方用药时,配伍使用了西医的胶囊壳装中药肾精子八粒。另一方面,中西医汇通派的中医医案不仅对西方医学的临床知识吸纳很多,对西医基础学科的药理、生理、病理等知识亦为己所用。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谈到中药石膏时,他用化学元素氧、氢、钙、硫等知识讲解石膏煆后不入煎剂的原因。张氏还在另一则医案里,结合西医对山药富含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认识,对山药能滋补脾脏达到治病目的的药理进行了分析。其二,中医科学化医案的发展,中医科学化是指试图用近现代自然科学知识来阐释中医药学,探索和开拓出一条适合中医药学的发展之路,以期达到两种医学模式汇合的目的。换言之,是使科学化后的中医成为异于西医学和传统中医学之外的的第三种新型医学模式。我们可以看到中医科学派对待中西医的关系时认为,从事中医研究、记录中医医案应该是以现代医学知识为主体,即把西医学的理论体系放在主要地位,用它来阐释具有实效性的中医学。如医家丁福保,在临证的过程中,乐于在医疗活动过程中利用西医,并善于融合西医医疗工具设备于诊断治疗中,通过物理化学技术的联合应用,达到对疾病发生原因的准确把握。这在他的医案中有所体现,丁氏在临床中加以运用X光、显微镜等器械进行检查,确诊病因,对证下药。陆渊雷治病时,在中医辩证的基础上开始运用西医知识来配合进行辨病论治,做到了有其疾病运用其药。在他的一则医案中,根据咳嗽这一症状,陆氏在判断出是何种疾病后,从病的角度进行治疗。其三,民国时期经方派医案的发展,本文的经方专指《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的仲景方。民国时期,由于近代中医临床中盛行使用平淡之品以及西医学术对中医造成的影响,为了应对这一局面,具有经方派特点的中医医案发展起来。这一时期的经方派医案区别于前代的经方派医案,而具有了新的特点,如经方派医案更加重视临床实效性、崇经方而不惟经方、提倡使用经方大剂等等应运而生。如曹颖甫在大暑时节以桂枝汤为病人治疗,这一案例契合了用经方的实效驳斥当时盛行的“夏月不可用桂枝汤”的观点。另外,民国时经方派主张适当用经方峻剂以期取得切实效果。乌头、细辛、半夏、吴茱萸、水蛭、蛰虫等药性峻烈之品,民国时期经方派医家运用十分娴熟。傅松元记载了一顾姓孕妇的医案,她在夏月时常常饮凉并午睡于外,到仲秋时,开始胸腹作痛,并且没有缓解的趋势。傅氏诊断之后认为病人的舌苔色白厚腻,脉搏沉细,单从脉象来看不似有孕之人。判断是“此由寒邪重困中阳”所引起,且有厥逆之虞。对证选肉桂和茶辣各三分,炮姜、厚朴、川芎和木香各一钱,香附和乌药各三钱,玄胡一钱五分,进行治疗。傅氏没有被病家是孕妇和当时崇尚轻药缓投的风尚所影响,而是进行辨证论治,分析病人病机为寒邪重困中焦之证,故采用温阳散寒、通经活络的治疗方法,运用肉桂、吴萸等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其四,为民国时期海派中医医案的发展。所谓海派中医,是指在近代这个特定的历史背景及条件下,在上海孕育发展起来的中医学派。它也是在我国近代兴起并具有自身特色的地域性中医学派。民国时期,海派中医以含有众多医家、内部流派大放异彩、汇通思想盛行为特征。海派中医融汇各家之所长,具有包容、开放的特点,广泛地吸纳了如孟河派、中西医汇通派、经方派等多个学派的临证特色。其中,因为孟河医派与上海地理位置较近,人员流动大等特点,所以海派医案对孟河医派诊疗方法吸收较多,如受孟河医派影响的一些海派医家以用药重辨性,贵轻灵为特点。其五,中医专栏中的医案,中医专栏是指登载中医内容的栏目,主要见于中医期刊中。民国时期的中医期刊的专栏里刊载了一定数量的名家医案,且多由名医创办及执笔,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史学价值和医学价值,同时也代表着这一时期较高的学术水平。这一时期的中医专栏上,中医医案主要被分为名家医案荟萃、专栏医案、古医案评析等类别进行刊登。此外,中医专栏中还对传染病的、关于戒鸦片烟的以及融汇了西医学知识的中医医案进行了刊载。其六,民国时期中医医案的记录项目。所谓中医医案的记录项目,主要指记录的医案对外所呈现的具体包括的记录条目。主要指中医医案所记录项目的多寡及具体项目的分类,如患者的一般信息:姓名、性别、年龄、居住地等;现病史:病因、发病时间、症状等。如1924年,何廉臣在《绍兴医药学报》上发表“征求全国名医验案缘起”。文中,何氏为了使面向全国收集的医案便于交流,创立了统一的医案书写项目规定。具体要求为:把医案的书写内容分为病源、病状、病所、病变、诊断、疗法、药方、看护等8个方面。以这八个方面为依据,从搜集的众多医案中遴选出独具特色的医案,编撰成《全国名医验案类编》。但当时,除《全国名医验案类编》以外,不同医家间甚至是同一医家自身都没有形成记录医案的基本程式,医案记录项目随意性大,且记录内容并不全面,不论是对病人基本情况还是疾病症状转归亦或是体现医家诊疗思路的处方用药上,总难以完备。中医医案,是以实例的方式再现历代医家的临床经验,阐释中医的理论,更是对具体诊疗思路的总结,同时中医医案也是中医药文献里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通过对民国时期中医医案的研究,可以更深入的认识到这一历史时期中医医案的演变特点及引起演变的原因。对现今中医医案的发展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张竞舜,雒晓东[10](2016)在《医案研究方法在经方医学中的应用》文中指出医案研究是传承中医学术的途径,通过分析文献,概述医案研究的常见方法,并探讨相关方法在经方医学研究中的应用,为经方医学的研究与传承提供思路与参考。
二、许叔微经方医案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许叔微经方医案考(论文提纲范文)
(1)许叔微的医学成就及现代应用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医学成就 |
1.1 着 作 |
1.1.1 《伤寒百证歌》 |
1.1.2 《伤寒发微论》 |
1.1.3 《伤寒九十论》 |
1.1.4 《类证普济本事方》 |
1.1.5 《类证普济本事方后集》 |
1.2 理论建树 |
1.2.1 研究伤寒,按症类证 |
1.2.2 伤寒表证,三纲鼎立 |
1.2.3 六经八纲,辨治纲领 |
1.2.4 伤寒虚受,重视真气 |
1.2.5 虚劳分治,治劳补子 |
1.3 临证诊治 |
1.3.1 创立新方,承前启后 |
1.3.2 诊断疾病,内脉外形 |
1.3.3 论治中风,肝虚风动 |
1.3.4 治疗慢病,从肾论治 |
1.3.5 肾闭精泄,导水使通 |
2 现代应用 |
2.1 医疗资料,医案传承 |
2.2 临证治病,先祛邪后议补 |
2.3 温补学派,补脾并补肾 |
2.4 痹证治疗,虫类通络 |
3 小 结 |
(2)许叔微六经辨证思路及处方策略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六经辨证思路 |
1.1 凭脉证相参辨六经? |
1.2 据经络循行辨六经 |
1.3 合运气胜复辨六经? |
2 六经处方策略 |
2.1 依方证条文而用方? |
2.2 以六经提纲而遣方? |
2.3 参开阖理论而选方? |
2.4 蕴八纲之法而组方? |
2.5 顺病证时机而择方? |
3 结语 |
(3)龙砂医家许叔微五运六气学术经验管窥(论文提纲范文)
以五运六气理论阐释医理 |
1. 参合五运六气分析疫病的发生 |
2. 以五运六气理论分析疾病预后 |
3.以六气论述《伤寒论》六经次序 |
以五运六气理论指导临床 |
1.以五运六气理论阐释病因病机 |
2. 以“开阖枢”时相指导用药 |
3. 以运气理论指导经方使用 |
(4)古代医籍痛胀类脾胃病经方医案的发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古代医籍痛胀类脾胃病经方医案治法及特点分析 |
(一) 痛胀类脾胃病经方医案治法举要 |
1. 调和法 |
2. 温补法 |
3. 消导法 |
4. 通下法 |
5. 补益法 |
6. 清宣法 |
(二) 古代医籍经方治疗痛胀类脾胃病的特点 |
1. 胃脘痛 |
2. 痞满 |
3. 腹痛 |
4. 腹胀 |
二、古代医籍痛胀类脾胃病经方医案用药规律研究 |
(一) 古代医籍痛胀类脾胃病经方医案方药数据库的规范及建立 |
1. 数据来源 |
2. 数据的纳入与排除标准 |
3. 数据处理 |
(二) 处方用药数据统计结果 |
1. 高频药物统计结果 |
2. 高频药物类别频数统计 |
3. 药物四气分布 |
4. 药物五味分布 |
5. 药物归经分布 |
6. 基于关联规则的处方组方规律分析 |
(三) 数据分析 |
1. 胃脘痛、痞满、腹痛、腹胀高频药物分析 |
2. 痛胀类脾胃病高频药物分析 |
3. 43味高频药物属性和功效分类及其体现治法 |
4. 药物四气、五味、归经结果探讨 |
5. 用药模式及关联规则分析 |
6. 核心药物分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文献综述 中医药治疗消化性溃疡现代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5)《伤寒九十论》学术思想特色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宗《内经》之理,通仲景之方 |
2 八纲六经结合,辨表里虚实 |
3 重视脾肾,开温补先河 |
4 方药运用精当,尤擅灵活变通 |
(6)《伤寒论》治利用药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研究目的 |
2.研究资料及方法 |
2.1 资料来源 |
2.2 条文及方药的纳入、排出标准 |
2.3 研究方法 |
3.结果与分析 |
3.1 药物频次、频率计量分析 |
3.2 药物四气计量分析 |
3.3 药物五味计量分析 |
3.4 药物四气五味计量分析 |
3.5 药物归经计量分析 |
4.讨论 |
4.1 《伤寒论》中对下利病因病机的认识 |
4.2 《伤寒论》治利以温热药物为主 |
4.3 《伤寒论》治利首选甘味药,甘草为其代表药物 |
4.4 《伤寒论》治疗下利,佐以辛味药 |
4.5 四气五味相配,以辛温为主,甘温为辅,佐以苦寒 |
4.6 《伤寒论》治利药物以入脾胃经为主,其次入心、肺经 |
5.结论 |
6.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许叔微《伤寒九十论》临证方药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 谨遵经旨, 辨证论治, 精选经方 |
2 不拘经方, 灵活化裁, 简约而有奇效 |
3 明药性, 辨寒热, 适时采用伤寒下法 |
4 强调伤寒以真气为主, 危证喜用奇方重剂 |
(8)南宋许叔微医案与临床疾病诊疗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一、许叔微所处的时代和医学撰述 |
(一) 许叔微的生平及其所处时代 |
(二) 许叔微的医学撰述 |
二、许叔微医案的主要内容和疾病种类 |
(一) 《类证普济本事方》中的医案 |
(二) 《伤寒九十论》中的医案 |
(三) 《类证普济本事方续集》中的医案 |
三、许叔微医案中的临床疾病诊疗和处方用药 |
(一) 治伤寒病和时疫病 |
(二) 治诸风疾和热病 |
(三) 治一切气和脾胃病 |
(四) 治风寒湿痹、痰饮、咳嗽、积聚和膀胱疝气 |
(五) 治翻胃呕吐霍乱、脏腑滑泄及诸痢、虚热风壅、肿满水气、肾脏风及膝腰腿脚气 |
(六) 治肠风泻血痔漏脏毒、治衄血劳瘵吐血咯血和治眼目头面口齿鼻舌唇耳疾 |
(七) 治诸嗽虚汗消渴和治金疮痈疽打扑诸疮破伤风 |
(八) 治妇人和小儿诸疾 |
(九) 治诸虫飞尸鬼疰 |
(十) 治杂病 |
四、许叔微医案中临床疾病诊疗和辨证用药分析 |
(一) 临床诊断, 分析病因 |
(二) 引经据典, 撰写医论 |
(三) 按症施治, 辨证用药 |
五、许叔微医案的特点、学术见解及其影响 |
(一) 许叔微医案的特点 |
(二) 许叔微医案的学术见解 |
(三) 许叔微医案的影响 |
结语 |
(9)民国时期中医医案的演变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前言 |
1 概述 |
1.1 相关定义 |
1.1.1 中医医案定义 |
1.1.2 民国时期定义 |
1.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与条件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条件 |
1.4 写作相关说明 |
2 民国以前中医医案发展概况 |
2.1 先秦至秦汉时期 |
2.1.1 先秦至秦汉时期中医医案发展概述 |
2.1.2 先秦至秦汉时期中医医案的表现 |
2.2 魏晋隋唐时期 |
2.2.1 魏晋隋唐时期中医医案发展概述 |
2.2.2 魏晋隋唐时期中医医案的表现 |
2.3 宋金元时期 |
2.3.1 宋金元时期中医医案发展概述 |
2.3.2 宋金元时期中医医案的表现 |
2.4 明清时期 |
2.4.1 明清时期中医医案发展概述 |
2.4.2 明清时期中医医案的表现 |
2.5 小结 |
3 民国时期的社会特点 |
3.1 政治经济方面的特点 |
3.2 文化方面的特点 |
3.3 西医学的传入和发展带来的影响 |
3.4 日本对我国中医发展的影响 |
3.5 小结 |
4 民国时期中医医案发展特点的含义、表现及原因 |
4.1 中西医汇通医案的发展 |
4.1.1 中西医汇通医案的含义 |
4.1.2 中西医汇通医案的表现 |
4.1.2.1 中西医汇通医案在诊断治疗上的发展 |
4.1.2.2 中西医汇通医案在药理、生理、病理方面的体现 |
4.1.3 中西医汇通医案演变的原因 |
4.1.3.1 历史因素对中西医汇通医案的影响 |
4.1.3.2 民国时期西医思想传入及发展的影响 |
4.1.3.3 中西医汇通派对中医学态度的影响 |
4.1.4 小结 |
4.2 中医科学化医案的发展 |
4.2.1 中医科学化医案的含义 |
4.2.2 中医科学化医案的表现 |
4.2.2.1 中医科学化医案中诊断方式的发展 |
4.2.2.2 中医科学化医案中辨病治疗的运用 |
4.2.3 中医科学化医案演变的原因 |
4.2.3.1 民国时期废止中医风气盛行 |
4.2.3.2 民国时期对科学化的推崇 |
4.2.4 小结 |
4.3 经方派医案的发展 |
4.3.1 经方派医案的含义 |
4.3.2 经方派医案的表现 |
4.3.2.1 对实效性的重视 |
4.3.2.2 对崇经方而不惟经方思想的认可 |
4.3.2.3 提倡使用经方峻剂 |
4.3.3 经方派医案演变的原因 |
4.3.3.1 近代中医盛行使用平淡之品 |
4.3.3.2 西医学对中医的冲击 |
4.3.4 小结 |
4.4 海派中医医案的发展 |
4.4.1 海派中医医案的含义 |
4.4.2 海派中医医案表现 |
4.4.2.1 海派医家医案的“和而不同” |
4.4.2.2 深受孟河医派的影响的海派医案 |
4.4.2.3 受中西汇通医派影响的海派医案 |
4.4.2.4 受经方派影响的海派医案 |
4.4.3 海派中医医案演变的原因 |
4.4.3.1 海派医家来源的多元化 |
4.4.3.2 上海地区租借和移民的众多 |
4.4.4 小结 |
4.5 中医专栏中的医案的发展 |
4.5.1 中医专栏中的医案的含义 |
4.5.2 中医专栏中医案的表现 |
4.5.2.1 中医专栏中关于医案记载的栏目 |
4.5.2.2 中医专栏中关于传染病的医案 |
4.5.2.3 中医专栏中关于戒鸦片烟的医案 |
4.5.2.4 融汇西医学知识的中医专栏医案 |
4.5.3 中医专栏中医案的演变原因 |
4.5.3.1 专栏自身的特点 |
4.5.3.2 内外交困的形势 |
4.5.3.3 医家对中医实效的重视 |
4.5.4 小结 |
4.6 中医医案的记录项目的发展 |
4.6.1 中医医案的记录项目的含义 |
4.6.2 中医医案的记录项目的表现 |
4.6.2.1 民国时期医案规范化书写的项目 |
4.6.2.2 民国时期医案书写的一般项目要求 |
4.6.3 中医医案的记录项目演变的原因 |
4.6.3.1 明清医案书写项目规范化的启发 |
4.6.3.2 政府态度影响医案书写项目的发展 |
4.6.3.3 中医医案间交流的需要 |
4.6.4 小结 |
5 讨论 |
5.1 中医医案的发展要顺应时代潮流 |
5.2 疗效是中医医案得以存在的生命 |
5.3 中医医案记录项目发展的方向是更加多样全面 |
5.4 加强对失治误治中医医案的重视 |
6 结语 |
7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医案研究方法在经方医学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医案研究方法 |
1.1 传统方法 |
1.2 统计与数据挖掘方法 |
2 经方医案研究 |
2.1 基础整理研究 |
2.2 数据库与数据挖掘研究 |
3 结语 |
四、许叔微经方医案考(论文参考文献)
- [1]许叔微的医学成就及现代应用探析[J]. 华琼,李星锐,任永朋. 中医研究, 2021(10)
- [2]许叔微六经辨证思路及处方策略探讨[J]. 彭健,陶国水,陆曙,陈冰俊,孔令豪. 江苏中医药, 2021
- [3]龙砂医家许叔微五运六气学术经验管窥[J]. 彭健,陶国水,陆曙,陈冰俊,孔令豪.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1(09)
- [4]古代医籍痛胀类脾胃病经方医案的发掘研究[D]. 陈金旭. 浙江中医药大学, 2021(02)
- [5]《伤寒九十论》学术思想特色探讨[J]. 刘茜,李磊,陈桂敏. 国医论坛, 2019(05)
- [6]《伤寒论》治利用药辨[D]. 史阳博.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18(01)
- [7]许叔微《伤寒九十论》临证方药初探[J]. 王玉凤,吴元洁,张亚辉,赵军,黄菊芳. 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8(03)
- [8]南宋许叔微医案与临床疾病诊疗初探[J]. 韩毅,于博雅.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6)
- [9]民国时期中医医案的演变与研究[D]. 狄颖.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7(02)
- [10]医案研究方法在经方医学中的应用[J]. 张竞舜,雒晓东. 亚太传统医药, 201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