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脑恶性淋巴瘤合并脑积水1例(论文文献综述)
李政[1](2020)在《神经内镜技术在幕上脑室内病变治疗的临床应用》文中指出背景:脑室内病变由于位置深在,解剖结构复杂,手术并发症多,脑室内病变使得显微外科手术难以进行,目前神经内镜技术不断发展,在神经外科病变治疗中已十分普遍,尤其在治疗脑室内病变被认为是显微手术的有效替代方法。研究目的:分析在临床上通过使用神经内镜技术治疗幕上脑室内病变患者的解剖特点、手术治疗效果及临床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通过收集在2015年7月至2019年12月期间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病房并通过术中使用神经内镜技术治疗幕上脑室内病变(侧脑室和第三脑室内)的16例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2例症状性透明隔囊肿;1例位于侧脑室Monro孔区囊肿;1例侧脑室内实性肿瘤,1例透明隔区肿瘤,1例左侧侧脑室旁及丘脑肿瘤;10例脑积水的患者通过在神经内镜下行第三脑室底造瘘术(endoscopic third ventriculostomy,ETV)重新构建脑脊液循环,其中4例因颅脑手术后伴发脑积水;2例患者因松果体区肿瘤合并梗阻性脑积水,4例特发性梗阻性脑积水,均行ETV解除脑脊液循环梗阻。所有患者均接受神经内镜下手术治疗,手术包括ETV、神经内镜下脑室内肿瘤活检术、神经内镜下透明隔囊肿造瘘术、神经内镜下脑室内肿瘤切除术以及神经内镜下脑室内囊肿切除术等。术前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体征以及相关影像学检查(头颅CT及MRI),病变均位于侧脑室、第三脑室内或脑室旁,并完善心电图、胸部平片、实验室检查、高龄患者或心功能不佳患者行心脏彩超,腰穿测脑脊液压力等检查。手术采用STORZ硬质内镜(4mm*150mm,分为0°、30 °、45°成角内镜)、脑室镜(4mm*180mm)及Endoport内镜工作通道(外径20mm*160mm工作通道长度)及相关显微器械。术后观察患者的症状变化、有无头痛、体温变化、颅内压力变化以及是否有电解质紊乱、颅内感染、脑脊液漏、伤口愈合、术后癫痫等并发症。在内环境方面,予以监测并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术后在拔除气管插管平稳后、住院动态复查头颅CT,评估手术疗效及相关病情。术后随访:根据患者病情变化不适随诊,一般在术后3月、半年以及一年左右复查头颅CT或者MRI,评估肿瘤有无复发,脑积水症状有无改善。结果:所有患者均诊断为幕上脑室内病变,其中2例透明隔囊肿经神经内镜造瘘后,2例患者症状均消失,其中1例患者出院后出现头痛对症治疗后头痛消失;1例侧脑室囊肿,术后症状缓解;1例侧脑室内肿瘤,完整切除,临床症状消失,2例神经内镜下肿瘤活检诊断成功,出院后均化疗或放射治疗。10例患者行ETV,其中9例患者脑积水症状消失或明显缓解,1例因术前基础状况差,术后死于肺部感染。结论:掌握内镜下脑室解剖特点,才能在内镜手术中准确定位从而精确实施手术。神经内镜技术具有解剖清晰、创伤小等优点,治疗梗阻性脑积水、脑室内囊肿、<2cm脑室内肿瘤切除及脑室肿瘤活检等幕上脑室内病变,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临床推广。联合应用神经导航、激光刀等新技术可以协助解决术中肿瘤定位、重要结构保护以及通道止血等难题。
马春华[2](2020)在《肺腺癌脑(膜)转移患者脑脊液基因检测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肺腺癌脑(膜)转移患者预后较差,伴有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突变的肺腺癌脑(膜)患者可以从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s)治疗中明显获益。因此,明确脑转移瘤的分子特征对于制定治疗方案非常重要,但目前有关肺腺癌脑(膜)转移患者脑转移瘤和脑脊液的分子特征研究数据仍然非常有限。目的:本课题主要是对肺腺癌脑(膜)转移患者行脑脊液基因检测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探讨脑脊液基因检测的临床价值。(1)明确肺腺癌脑转移脑脊液的分子特征;(2)明确肺腺癌脑膜转移脑脊液的分子特征及临床指导意义;(3)明确肺腺癌脑膜转移脑脊液ctDNA变化的临床意义。对象和方法:(1)对比分析5例肺腺癌脑转移患者的脑转移瘤组织、CSF循环肿瘤DNA、血浆ctDNA和CTCs 4份标本的二代测序(NGS)结果;对比分析11例肺腺癌脑膜转移患者与10例肺腺癌脑转移患者的CSF循环肿瘤DNA、血浆ctDNA和CTCs 3份标本的二代测序结果。(2)收集20例肺腺癌脑膜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NGS法对肺腺癌脑膜转移患者的脑脊液ctDNA和外周血ctDNA双标本进行基因检测并对比分析检测结果,亚组分析初诊的肺腺癌脑膜转移和复诊的脑膜转移脑脊液ctDNA和外周血ctDNA的分子特征,应用检测结果指导临床制定治疗方案,通过疗效评价对基因检测结果进行验证。(3)收集8例肺腺癌脑膜转移患者在接受EGFR-TKIs分子靶向药物治疗过程中的CSF标本,进行CSF常规、生化检查、细胞学检查、肿瘤标志物检查、NGS法基因检测,对脑脊液检查指标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共21例肺腺癌脑(膜)转移患者进入本研究,10例为肺腺癌脑实质转移患者,11例为肺腺癌脑膜转移患者。(1)5例肺腺癌脑转移患者的CSF和脑转移瘤组织基因检测结果提示EGFR、TP53基因突变状态一致,脑脊液ctDNA具有独特的基因谱。(2)21例肺腺癌脑(膜)转移患者脑脊液ctDNA、血浆ctDNA和CTCs 3份标本的基因突变检出率分别为95.24%、66.67%、39.09%,脑脊液标本EGFR基因突变检测阳性率明显高于外周血ctDNA、CTCs(P<0.05)。(3)、脑膜转移患者脑脊液标本EGFR基因检测阳性率明显高于脑实质转移患者(81.82%Vs 3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8)。(2)共20例肺腺癌脑膜转移患者进入本研究,初诊的脑膜转移患者4例(20.0%),复诊的肺腺癌脑膜转移患者16例(80.0%)。(1)20例患者接受脑脊液和血液标本基因检测,EGFR基因经典突变检出率分别为45.0%、20.0%,非经典突变和复合突变的检测率分别为45.0%、10.0%。脑脊液和血液基因检测的EGFR基因阳性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1)。(2)16例复治的脑膜转移中,7例患者根据脑脊液和血液基因检测结果调整靶向药物,客观缓解率(ORR):85.71%,疾病控制率(DCR):100%。(3)4例初诊脑膜转移患者中,3例EGFR阳性患者接受EGFR-TKIs治疗,ORR为75.0%,DCR为75.0%。(3)收集8例肺腺癌脑膜转移患者,全组病例用药前后脑脊液细胞学、常规、生化、脑脊液CEA检查结果均无明显差异。用药前后脑脊液基因检测EGFR突变为相同位点,均未发现耐药突变,但检测丰度明显低于首次检测的丰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6)。结论:(1)脑脊液ctDNA具有更高的检测敏感性和存在独特的驱动基因突变谱,脑脊液ctDNA可以更好地代表颅内病变的分子特征,尤其针对脑膜转移患者。(2)肺腺癌脑膜转移患者脑脊液标本较外周血标本具有更高的EGFR基因突变阳性率,脑脊液标本检测出更高比例的EGFR基因非经典突变,可能提示了在接受EGFR-TKIs治疗过程中出现临床症状进展的脑膜转移患者的脑脊液具有独特的分子特征,患者病情进展不能简单的用耐药基因来解释,可能与EGFR基因非经典突变导致了对药物不敏感有关,而有一些非经典突变的临床意义尚待进一步研究探讨。(3)脑脊液CEA值和突变基因的丰度在治疗过程中会出现降低,但会维持在一定的水平,这可能是患者病情缓慢进展的原因之一,而不仅仅是因为耐药位点的出现。脑脊液基因检测可能被用于动态监测脑膜转移的肿瘤负荷情况,对接受EGFR-TKIs治疗的疗效和预后评估有一定的指示作用。
赵跃[3](2020)在《基于癌性脑膜炎脑脊液二代测序的相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癌性脑膜炎(Neoplastic meningitis,NM)又称脑膜癌病(Meningeal carcinomatosis,MC)是指各种恶性肿瘤细胞转移至软脑脊膜、蛛网膜下腔、脑脊液和蛛网膜引起的疾病。约发生于5%~8%的癌症患者中。2018年全球癌症报告指出,全球范围内将会有1810万癌症新发病例和960万癌症死亡病例,接近一半的癌症新发和超过一半的癌症死亡病例发生在亚洲地区。自从2010年以来,癌症成为中国死亡的最主要原因。根据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中国最新癌症报告统计数据显示,肺癌位居我国恶性肿瘤发病第1位。肺癌最常见的远处转移部位之一是脑部,3%~5%的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会发生癌性脑膜炎。然而,目前的NM诊断主要基于临床症状和体征,加上脑脊液(cerebrospinal fluid,CSF)细胞学检查和/或神经影像学检查。脑脊液细胞学检查仍是目前诊断的金标准。但是在根据临床表现和神经影像学检查结果确诊的疑似NM患者中,25~30%的患者不能用脑脊液细胞学检查确诊。虽然脑脊液细胞学找到肿瘤细胞的阳性率会随着腰椎穿刺次数的增加而增加,但由于肿瘤细胞与室管膜细胞的相似性,多次穿刺带来的血液污染,中枢神经系统病毒感染致淋巴瘤细胞的鉴别困难,标本中肿瘤细胞少,标本制备不充分等均导致假阴性率仍然较高。头颅增强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和/或头颅增强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是评估可疑NM患者的首选技术,但仍有30%的假阴性结果发生。因此,评价一种新的NM诊断方法,特别是对CSF细胞学结果持续阴性和/或神经影像学检查结果持续阴性的NM患者,是非常重要的。液体活检作为一种新兴的癌症检查技术,与传统的组织活检相比,具有无创性、敏感性、克服肿瘤异质性、提供全面检测信息和实时动态监测等众多优点。由于癌性脑膜炎脑膜病灶难以获取,对原发恶性肿瘤继发脑膜转移机制及耐药机制知之甚少,现在越来越多的研究去探索利用血浆和脑脊液,来追踪恶性肿瘤细胞的基因改变。血浆循环肿瘤DNA(circulating tumor,ctDNA)的检测已广泛应用于液体活检,然而由于血脑屏障的存在只有少数的中枢神经系统肿瘤ctDNA释放到血浆中,因而无法代表来源于中枢神经系统病灶的ctDNA,基于脑脊液与癌性脑膜炎的病灶组织、肿瘤细胞直接接触,脑脊液很显然可作为癌性脑膜炎液体活检样本的潜在来源,从而对癌性脑膜炎的原发灶及转移灶进行基因组水平的分析。许多研究已表明在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及继发于恶性肿瘤脑膜转移患者的脑脊液中含有可检测到的ctDNA。然而,这些研究只包括单一肿瘤类型或单一原发性肿瘤类型。鉴于NM是由转移性肿瘤累及到脑膜,可在各种实体瘤中观察到,对继发于不同类型癌症的癌性脑膜炎患者的脑脊液进行ctDNA突变分析并描绘基因图谱十分重要。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有3%~5%的患者发生癌性脑膜炎,尤其是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突变阳性的患者中有9.4%的患者发生癌性脑膜炎。EGFR阳性的患者易于发生癌性脑膜炎的原因之一主要为新的分子靶向药物治疗提高了肺癌患者的生存率。研究表明一些继发于NSCLC的癌性脑膜炎患者能够从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TKI)治疗中获益,并获得长期临床缓解。也有研究表明EGFR TKI靶向治疗被认为是NM患者良好生存的独立预测因子,但其基因状态是基于原发癌组织而不是CSF,原发性肿瘤和中枢神经系统转移性肿瘤之间的异质性突出了对中枢神经系统转移性恶性肿瘤进行脑脊液ctDNA测序的重要性,以帮助临床医生做出最终治疗决定。多项研究结果表明在EGFR基因突变的NSCLC患者中EGFR TKI治疗反应率可高达70%~80%。但是由于血脑屏障限制外周EGFR TKI有效进入脑脊液,减弱了EGFR TKI治疗脑膜转移的疗效。每天标准剂量的EGFR TKI治疗背景下的CSF浓度不足以达到治疗癌性脑膜炎的效果。因此需要评价癌性脑膜炎确诊后EGFR TKI治疗的选择,开始EGFR TKI治疗,加量原EGFR TKI治疗及更换另一种EGFR TKI治疗对NM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生存期的影响。因此,本研究旨在利用二代测序(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NGS)技术,探讨脑脊液ctDNA在继发于不同类型癌症的癌性脑膜炎患者中作为液体活检的价值,分析NM患者脑脊液ctDNA样本的癌症相关基因突变及其恶性肿瘤细胞发生脑膜转移潜在的可能机制。评估不同EGFR TKI治疗方案对CSF EGFR阳性的肺癌相关癌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疗效及预后意义。第一部分评估二代测序检测脑脊液ctDNA在癌性脑膜炎诊断中的价值目的:癌性脑膜炎是最严重的脑转移形式,其发病率和致死率很高。目前,NM的诊断通常是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CSF细胞学和/或神经影像学(头颅增强MRI和/或CT)检查结果来确定。然而,脑脊液细胞学和/或神经影像学检查结果的假阴性往往导致癌性脑膜炎的漏诊。本研究旨在评估二代测序检测脑脊液ctDNA在NM诊断中的价值。方法:从2014年10月至2017年9月共有35例确诊的NM患者接受腰椎穿刺术留取脑脊液样本,行脑脊液细胞学检查及脑脊液ctDNA提取并进行二代测序检测癌症相关基因突变,并接受颅脑增强MRI和/或颅脑增强CT检查。比较脑脊液细胞学检查,脑脊液ctDNA检测和影像学检查诊断癌性脑膜炎的敏感性。结果:继发于肺癌的患者最常见(26/35,74%),随后为继发于胃癌2例(2/35,6%),继发于乳腺癌2例(2/35,6%),继发于前列腺癌1例(1/35,3%),继发于腮腺癌1例(1/35,3%),淋巴瘤1例(1/35,3%),未明确原发肿瘤2例(2/35,6%)。25份(25/35;71%)脑脊液样本脑脊液细胞学检查呈阳性而35份(35/35;100%)脑脊液样本均检出ctDNA且NGS检测出癌症相关基因突变。35例癌性脑膜炎患者均行颅脑增强MRI和/或颅脑增强CT扫描,22例NM患者神经影像学表现(22/35;63%)与典型NM患者的影像学表现一致。与脑脊液细胞学检查和脑脊液ctDNA相比,神经影像学的敏感性分别为88%(95%可信区间[95%CI],75-100)(P=22/25)和63%(95%CI,47-79)(P=22/35)。与脑脊液ctDNA相比,脑脊液细胞学检查的敏感性为71%(95%CI,56-86)(P=25/35)。结论:脑脊液ctDNA检查的敏感性高于脑脊液细胞学检查和神经影像学检查,100%的NM患者在脑脊液中提取到ctDNA并检测到肿瘤相关基因突变。利用脑脊液ctDNA作为液体活检技术,对NM的诊断很有帮助,尤其是对CSF细胞学检查和/或神经影像学检查结果持续阴性的病例。第二部分应用二代测序技术检测癌性脑膜炎患者CSF ctDNA中的基因突变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分析癌性脑膜炎患者CSF ctDNA中的癌症相关基因突变和拷贝数变异及原发恶性肿瘤细胞发生脑膜转移潜在的可能机制。方法:将来自58名继发于不同类型癌症的癌性脑膜炎患者的62份脑脊液样本进行ctDNA的提取及二代测序分析。利用DAVID(Database for Annotation,Visualization and Integrated Discovery)软件对突变基因进行生物信息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来自58名癌性脑膜炎患者的62份脑脊液样本的二代测序结果。男性27例(46.6%),女性31例(53.4%)。继发于肺癌的患者最常见,共42例(72.4%),继发于胃癌4例(6.9%),继发于乳腺癌3例(5.2%),未明确原发肿瘤3例(5.2%),继发于直肠癌2例(3.4%),继发于前列腺癌1例(1.7%),继发于腮腺癌1例(1.7%),继发于淋巴瘤1例(1.7%),继发于胶质母细胞瘤1例(1.7%)。来源于58名NM患者的62份CSF中,30份(48.4%)脑脊液样本来自28名接受鞘内化疗和系统性治疗(全身放疗和/或化疗和/或分子靶向治疗)的NM患者;11份(17.7%)脑脊液样本来自11名接受鞘内化疗未接受系统性治疗的NM患者;12份(19.4%)脑脊液样本来自12名接受系统治疗未接受鞘内化疗的NM患者。其余9份脑脊液样本来自9名未接受任何抗癌治疗的NM患者。62份脑脊液标本均提取出来ctDNA并进行二代测序分析,所有的CSF ctDNA样本均找到癌症相关基因突变。最常见的突变基因为TP53(54/62,87.10%),其次依次为EGFR(44/62,70.97%),PTEN(39/62,62.90%),CDKN2A(32/62,51.61%),APC(27/62,43.55%),TET2(27/62,43.55%),GNAQ(18/62,29.03%),NOTCH1(17/62,27.42%),VHL(17/62,27.42%),FLT3(16/62,25.81%),PTCH1(15/62,24.19%),BRCA2(13/62,20.97%),KDR(10/62,16.13%),KIT(9/62,14.52%),MLH1(9/62,14.52%),ATM(8/62,12.90%),CBL(8/62,12.90%),和DNMT3A(7/62,11.29%)。利用GO(Gene Ontology)功能注释和KEGG(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ics)通路富集分析,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显示高频突变基因主要富集到了PI3K-Akt信号通路。NM患者脑脊液ctDNA样本中也了大量的拷贝数变异(copy number variation,CNV),最常见的CNV为CDKN2A拷贝数缺失。接受鞘内化疗和系统治疗组的脑脊液样本独特突变基因最多,GO分析结果富集到了ERK1/2信号通路。结论:本研究在所有脑脊液ctDNA样本中均发现了癌症相关基因突变,这些突变基因可能通过PI3K-Akt信号途径影响脑膜转移。第三部分EGFR TKI治疗对CSF EGFR阳性的肺癌相关癌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疗效及预后意义目的:本研究目的是评价EGFR TKI治疗对CSF EGFR阳性的肺癌相关癌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疗效及预后意义。方法:我们回顾性分析了2014年10月至2020年2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确诊的44例CSF EGFR突变阳性的肺癌相关癌性脑膜炎患者的病历资料,并进行随访观察。结果:44例CSF EGFR阳性的肺癌相关癌性脑膜炎患者中,17例(38.6%)为男性,27例(61.4%)为女性。年龄跨度自32岁至74岁,平均数±标准差为57±9岁。所有患者均经脑脊液细胞学检查中发现肿瘤细胞确诊为癌性脑膜炎。27例(61.4%)ECOG体力状况评分(PS)≥3。确诊肺癌到确诊癌性脑膜炎的时间中位数为14.0个月(0-87.3个月)。以中枢神经系统症状首发的患者为11例(25.0%)。CSF ctDNA浓度中位数为3.1 ng/ul(0.144~30.6 ng/ul)。NM确诊后接受EGFR TKI治疗的患者临床缓解率高于未接受EGFR TKI治疗的患者(73.3%vs.21.4%,P=0.001)。NM确诊后开始EGFR TKI治疗,加量原EGFR TKI治疗及更换另一种EGFR TKI治疗的患者临床缓解率高于不使用EGFR TKI治疗和继续原EGFR TKI治疗患者的临床缓解率(77.8%vs.23.5%,P<0.001)。NM确诊后,接受奥希替尼治疗和未接受奥希替尼治疗患者的临床缓解率分别为75.0%和4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6)。44例CSF EGFR阳性的肺癌相关NM患者确诊后的中位生存时间(overall survival,OS)为16.0个月(95%CI,2.0–30.0个月)。ECOG PS为1-2的患者中位OS长于ECOG PS为3-4的患者(32.6 vs.10.6个月,P<0.001)。NM确诊前使用EGFR TKI治疗的NM患者的中位OS长于NM确诊前未使用EGFR TKI治疗的NM患者(32.6 vs.12.8个月,P=0.032)。NM确诊后使用EGFR TKI治疗的NM患者的中位OS长于NM确诊后未使用EGFR TKI治疗的NM患者(31.4 vs.5.4个月,P<0.001)。NM确诊后开始EGFR TKI治疗,加量原EGFR TKI治疗及更换另一种EGFRTKI治疗的患者中位OS长于不使用EGFR TKI治疗和继续原EGFR TKI治疗的患者(29.6 vs.8.9个月,P=0.001)。NM确诊后,接受奥希替尼治疗的患者中位OS长于未接受奥希替尼治疗的患者(32.6 vs.11.1个月,P=0.004)。Kaplan-Meier单因素结果分析显示ECOG评分、癌性脑膜炎诊断前后是否应用EGFR TKI治疗、癌性脑膜炎诊断后EGFR TKI的选择及癌性脑膜炎诊断后是否应用奥希替尼治疗与患者的预后相关。多因素分析表明,在继发于肺癌且CSF EGFR阳性的NM患者中,NM确诊后开始EGFR TKI治疗和加量原EGFR TKI治疗及更换另一种EGFR TKI治疗是延长生存期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1.CSF EGFR阳性的肺癌相关NM患者确诊后,与未接受EGFR TKI治疗的患者相比,接受EGFR TKI治疗的患者临床缓解率更高,中位生存时间更长。2.CSF EGFR阳性的肺癌相关NM患者确诊后,与不使用EGFR TKI治疗和继续原EGFR TKI治疗的患者相比,开始EGFR TKI治疗,加量原EGFR TKI治疗及更换另一种EGFR TKI治疗的患者临床缓解率更高,中位生存时间更长。3.CSF EGFR阳性的肺癌相关NM患者确诊后,与未接受奥希替尼治疗的患者相比,接受奥希替尼治疗的患者临床缓解率更高,中位生存时间更长。4.开始EGFR TKI治疗,加量原EGFR TKI治疗及更换另一种EGFR TKI治疗是延长生存期的独立预测因素。
胡健[4](2020)在《颅底及脑室周围肿瘤术后继发性脑积水的预测因素》文中提出目的研究颅底及脑室周围肿瘤术后继发性脑积水可能存在的预测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2017.8-2019.6 122例颅底、脑室及脑深部肿瘤行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使用SPSS16.0统计软件分析引起术后继发性脑积水的可能因素,包括患者年龄、性别、是否合并高血压、糖尿病、有无术前脑积水、肿瘤部位、质地、侧别、直径、手术切除程度、手术时间、肿瘤病理、术后有无颅内感染、颅内血肿等。单因素分析采用卡方检验,将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定义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22例患者中有9例在术后发生脑积水,其中4例脑积水发生在术后72小时内,2例发生在术后3天至2周之间,还有3例发生在2周以后。有6例患者在后续治疗中接受了分流手术,3例患者病情稳定,随访观察中。本研究中肿瘤位于前颅底的有35例,中颅底20例,后颅窝47例,脑深部14例,脑室6例,其中前颅底肿瘤术后有1例出现脑积水,中颅底2例,后颅窝2例,脑深部1例,脑室3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χ2=6.616,p=0.010)、术前脑积水(χ2=6.222,p=0.013)、肿瘤部位(χ2=17.872,p=0.001)、肿瘤侧别(χ2=13.366,p=0.001)、肿瘤直径(χ2=4.319,p=0.038)、肿瘤切除程度(χ2=10.519,p=0.005)、术后颅内出血(χ2=8.457,p=0.004)等因素有显着统计学差异,而性别(χ2=0.305,p=0.581)、是否合并高血压(χ2=0.005,p=0.945)、糖尿病(χ2=0.002,p=0.963)、肿瘤质地(χ2=0.287,p=0.592)、肿瘤良恶性(χ2=0.063,p=0.801)、手术时间(χ2=1.410,p=0.235)、术后有无颅内感染(χ2=2.540,p=0.111)对术后是否继发脑积水无统计学意义。对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7项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顾分析,结果显示肿瘤部位(p=0.016,OR=0.36,95%CI:0.08-1.65)、肿瘤直径(p=0.018,OR=4.53,95%CI:1.95-10.57)、术后颅内出血(p=0.070,OR=3.24,95%CI:0.76-1.39)是继发性脑积水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对于直径超过3cm的颅内肿瘤患者以及肿瘤位于颅底尤其是脑室内的患者,在术前谈话时注意说明术后发生脑积水的可能,在能取得充分知情同意的基础上,可在术中同步施行三脑室造瘘等手术降低术后脑积水发生可能,以减少二次手术风险,术后应定期复查CT及随访,术后颅内出血会增加脑积水的发生风险,早期行腰椎穿刺或腰大池置管引流可有效预防脑积水的发生。
张瑞山[5](2020)在《儿童三脑室后部病变围手术期脑积水的诊治经验探讨》文中认为目的:总结儿童三脑室后部病变围手术期脑积水临床特点及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2014年5月-2019年5月收治的47例三脑室后部病变患儿临床资料,结合文献复习总结围手术期脑积水的诊治经验。结果:1.47例临床资料中围手术期脑积水的发生率为85%(40例),其中良性及低度恶性病变18例,予以手术切除11例,姑息治疗6例,放疗1例;术后颅压高、持续性脑积水不缓解2例,姑息治疗后脑疝2例,余患儿病情均平稳。高度恶性病变22例,选择手术切除15例,放化疗7例;术后昏迷2例,放化疗无效1例。2.40例合并脑积水资料中采用手术切除治疗26例,术前脑积水处理9例,术中脑积水处理21例,术后无持续性脑积水18例;术后脑积水处理19例,其中4例持续性脑积水伴颅压高均行VPS治疗后病情平稳,最终病情平稳出院16例。结论:儿童三脑室后部病变围手术期脑积水发生率高,不同病变类型围手术期脑积水的处理因病变治疗方案而异,不同时机脑积水的治疗需同时考虑临床标准及影像学评估,严格把握手术指征,选择最佳的个性化治疗方式。
宣璐璐[6](2020)在《三维颅脑容积成像增强扫描序列对脑膜癌病累及颅神经的诊断价值》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对比MR三维颅脑容积成像(3D-BRAVO)增强扫描序列与常规增强扫描序列在诊断脑膜癌病累及颅神经中的区别,探讨3D-BRAVO增强序列在脑膜癌病累及颅神经诊断中的价值及脑膜癌病中受累颅神经的分布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01月至2020年03月于中国联勤保障部队第904医院进行诊治的具有完整影像资料及临床资料的脑膜癌病患者114例。所有患者均行头颅常规MR平扫及增强扫描,增强扫描序列包括常规增强扫描序列及3D-BRAVO增强扫描序列,并进行图像后处理。分析脑膜癌病在两种增强扫描中的特征以及对比各组受累颅神经的检出率。结果在114例脑膜癌病患者中,脑膜异常强化97例,其中硬脑膜-蛛网膜强化12例,软脑膜-蛛网膜下腔强化74例,混合型强化11例。影像学中颅神经强化患者有81例,发生率为71.05%,采用卡方检验分析,在脑膜癌病累及颅神经的诊断中,3D-BRAVO增强扫描序列与常规MR增强扫描序列二者有统计学差异,3D-BRAVO增强扫描序列优于常规增强扫描序列;本研究显示受累神经中面听神经的发生率为58.77%,三叉神经发生率为47.37%、动眼神经发生率为9.65%、舌下神经发生率为8.77%、视交叉发生率为5.26%、舌咽/迷走/副神经发生率为3.51%、外展神经发生率为0.88%,采用卡方检验,两两对比发现受累的面听神经及三叉神经与余组颅神经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本组脑膜癌病患者数据中出现颅神经麻痹症状者仅有13例,发生率11.40%。结论在脑膜癌病的显示中,与常规扫描序列相比,3D-BRAVO增强扫描序列在对颅神经受累病灶的显示更敏感,病灶的检出率更高;3D-BRAVO增强扫描序列能观察神经的细小病灶,鉴别微小病灶与小血管,3D-BRAVO增强扫描序列可代替常规扫描序列来进行增强扫描;脑膜癌病中面听神经及三叉神经为主要受累的神经,提示面听神经及三叉神经在诊断脑膜癌病神经受累方面有重要价值。
梁博,梁庭毓,王芳,冯恩山[7](2019)在《艾滋病相关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临床特征及手术疗效分析》文中指出目的 探讨艾滋病相关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的临床特征和手术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神经外科2013年1月至2019年2月收治的17例艾滋病相关PCNSL患者的临床资料。17例患者中,12例行肿瘤活组织检查术,其中2例合并梗阻性脑积水的患者同时行脑室-腹腔分流术;另5例行肿瘤切除术,其中3例脑疝患者同时行去骨瓣减压术,1例合并枕骨大孔疝的患者同时行枕大孔减压术,2例合并癫痫的患者同时行责任病灶切除术。对所有患者行电话或门诊随访,电话询问生存状态,门诊复查头颅MRI和进行Karnofsky功能状态评分(KPS)。采用Kaplan-Meier曲线比较术后化疗患者与未进行任何治疗患者的生存期。结果 17例患者的手术均成功,术后病理学诊断均为淋巴瘤。合并梗阻性脑积水、脑疝及癫痫的患者,术后症状均明显改善。术后10例患者未行任何治疗,7例行化疗或放疗。17例患者的随访时间为(137.8±7.5)d(13~528 d)。随访期间,10例死亡,7例存活。存活的患者中,3例获得影像学随访,显示颅内病灶基本消失或明显缩小;KPS评分分别为60分、60分及80分,均较术前提高(分别为40分、30分、40分)。至随访期末,7例患者的生存时间为13~528 d。Kaplan-Meier曲线发现,术后化疗患者的生存时间较未进行任何治疗患者的生存时间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艾滋病相关PCNSL的临床特征与免疫功能正常的患者相似,无特殊性。当患者出现严重神经功能障碍,甚至导致脑疝或频发癫痫时,应选择手术治疗,可改善患者的生命质量,同时术后行放、化疗可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曾雪明[8](2010)在《颅内肿瘤MRI分析(附667例报告)》文中指出目的探讨颅内肿瘤的MRI表现,分析误诊原因。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67例颅内肿瘤的MRI影像资料,其中行平扫667例,平扫+增强642例。统计误诊率及诊断符合率。观察肿瘤的发生部位、MRI表现,包括肿瘤形态、信号特征、强化情况、瘤周水肿等。应用SPSS 13.0软件包对Ⅰ~Ⅱ级与Ⅲ~Ⅳ级星形细胞瘤6种MRI征象进行卡方检验,包括肿瘤囊变坏死、瘤内出血、瘤内血管流空影、瘤周水肿程度、肿瘤边界及强化程度。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诊断符合553例,诊断符合率为82.9%,这部分的各类肿瘤在发生部位、MRI表现等方面与其典型表现相符。误诊114例,总误诊率为17.1%,这部分肿瘤在发生部位、MRI表现等方面与其同类肿瘤相比表现多不典型。各肿瘤误诊率分别为:脑膜瘤6.1%,星形细胞瘤19.2%,垂体瘤2.1%,听神经瘤2.7%,转移瘤25.0%,颅咽管瘤9.1%,髓母细胞瘤28.6%,血管母细胞瘤33.3%,室管膜瘤30%,胆脂瘤27.8%,淋巴瘤86.7%,中枢神经细胞瘤45.5%,少突胶质细胞瘤14.3%,节细胞胶质瘤20%,生殖细胞瘤60%,畸胎瘤100%,脉络膜乳头状瘤33.3%,三叉神经鞘瘤0%,尤文氏肉瘤/PNET100%,神经母细胞瘤50%,软骨肉瘤100%,孤立性纤维性肿瘤100%。结论MRI在颅内肿瘤的诊断方面有较高价值。多数肿瘤具有典型的MRI表现。误诊原因包括:肿瘤发生部位不典型、MRI表现不典型及“同影异病、同病异影”的特点;诊断医生对颅内肿瘤的诊断水平参差不齐、阅片不认真、对少见肿瘤认识不够及对临床资料结合不足;MRI检查的局限性;检查手段不完善。
孙道法,尧小龙,王俊文,赵恺,牛洪泉,舒凯[9](2019)在《小脑囊实性肿瘤诊治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不同年龄段小脑囊实性肿瘤的病理类型、手术切除程度和治疗效果等。方法影像学表现为小脑囊实性肿瘤病人68例,按照年龄分为青少年组36例(年龄<18岁)和成年组32例(年龄≥18岁)。根据肿瘤大小和部位选择枕下正中或旁正中入路肿瘤切除术。分析统计两组病人病理类型、手术全切率、并发症发生率和治愈率。结果青少年组以毛细胞星形细胞瘤多见(20例,55.5%),成年组主要是血管母细胞瘤(13例,40.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成年组髓母细胞瘤手术全切率(22.2%)及治疗有效率(33.3%)均低于青少年组(50.0%和44.4%)。两组毛细胞星形细胞瘤及血管母细胞瘤手术全切率均为100%,青少年组毛细胞星形细胞瘤治愈率94.7%,而成年组血管母细胞瘤治愈率为81.8%。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无显着差别。结论小脑囊实性肿瘤在青少年病人中以毛细胞星形细胞瘤多见,成年病人中以血管母细胞瘤为多;两组毛细胞星形细胞瘤及血管母细胞瘤手术全切率高,术后疗效好,而髓母细胞瘤病人手术全切率低,预后较差。
邓齐奇[10](2018)在《后颅窝占位的临床研究及术后并发症的因素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后颅窝占位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并分析这些患者术后发生并发症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7年6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接受后颅窝占位切除手术的患者,按设计表格登记患者性别、年龄、病理类型、肿瘤最大直径、肿瘤全切率、术中观察有无侵犯或粘连神经和大血管、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并发症类型等情况。运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后颅窝占位患者术后发生并发症的相关因素。统计后颅窝占位患者的年龄、性别、发生位置等流行病学特征。结果收集病例883例,术后发生并发症454例,发生率为51.4%。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20岁、21-40岁、41-60岁、>60岁),占位发生位置(桥小脑角、岩斜区、四脑室),肿瘤最大直径(<3cm、3-5cm、>5cm),全切率(全切、次全切、部分切或活检),手术时间(<4小时、4-6小时、>6小时),侵犯或粘连神经和大血管,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13个因素具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41-60岁、>60岁、桥小脑角、岩斜区、四脑室、部分切或活检、手术时间>6小时、侵犯或粘连神经和大血管因素的OR>1,P<0.05,为后颅窝占位术后发生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的OR<1,P<0.05,为后颅窝占位术后发生并发症的独立保护因素。后颅窝占位中90.0%为肿瘤性病变,10.0%为非肿瘤性占位,最常见的病理类型为神经鞘瘤,男女比例为1:1.36,最高发的年龄段为41-60岁。结论41-60岁、>60岁、桥小脑角、岩斜区、四脑室、部分切或活检、手术时间>6小时、侵犯或粘连神经和大血管因素是后颅窝占位术后发生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是后颅窝占位术后发生并发症的独立保护因素。后颅窝占位90.0%为肿瘤性病变,最常见的病理类型为神经鞘瘤,男女比例为1:1.36,最高发的年龄段为41-60岁。
二、小脑恶性淋巴瘤合并脑积水1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小脑恶性淋巴瘤合并脑积水1例(论文提纲范文)
(1)神经内镜技术在幕上脑室内病变治疗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神经内镜技术在脑室内病变中的临床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 |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着、论文 |
致谢 |
(2)肺腺癌脑(膜)转移患者脑脊液基因检测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一、肺腺癌脑转移瘤脑脊液分子特征的临床研究 |
1.1 对象和方法 |
1.1.1 研究对象 |
1.1.2 研究方法 |
1.1.3 数据分析 |
1.2 结果 |
1.2.1 脑脊液和脑转移瘤组织标本基因检测结果 |
1.2.2 脑脊液和血液标本基因检测结果 |
1.2.3 脑膜转移和脑实质转移脑脊液基因检测结果 |
1.3 讨论 |
1.3.1 肺腺癌脑转移的概述 |
1.3.2 脑转移瘤组织、脑脊液和血液基因检测的关系 |
1.3.3 脑实质转移和脑膜转移脑脊液基因检测的关系 |
1.4 小结 |
二、肺腺癌脑膜转移脑脊液分子特征的临床研究 |
2.1 对象和方法 |
2.1.1 研究对象 |
2.1.2 研究方法 |
2.1.3 疗效评价 |
2.1.4 数据分析 |
2.2 结果 |
2.2.1 脑脊液和血液标本基因检测结果 |
2.2.2 基因检测指导临床治疗的结果 |
2.3 讨论 |
2.3.1 肺腺癌脑膜转移的概述 |
2.3.2 脑脊液和血液标本基因检测的关系 |
2.3.3 脑脊液基因检测指导临床治疗的意义 |
2.4 小结 |
三、肺腺癌脑膜转移脑脊液ctDNA变化的临床研究 |
3.1 对象和方法 |
3.1.1 研究对象 |
3.1.2 研究方法 |
3.1.3 数据分析 |
3.2 结果 |
3.3 讨论 |
3.4 小结 |
全文结论 |
论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肺腺癌中枢神经系统转移脑脊液检测的研究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基于癌性脑膜炎脑脊液二代测序的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引言 |
第一部分 评估二代测序检测脑脊液ctDNA在癌性脑膜炎诊断中的价值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应用二代测序技术检测癌性脑膜炎患者CSF ctDNA中的基因突变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EGFR TKI治疗对CSF EGFR阳性的肺癌相关癌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疗效及预后意义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综述 脑脊液ctDNA检测在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临床应用中的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颅底及脑室周围肿瘤术后继发性脑积水的预测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综述 脑积水病因及手术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5)儿童三脑室后部病变围手术期脑积水的诊治经验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儿童三脑室后部病变围手术期脑积水的治疗现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三维颅脑容积成像增强扫描序列对脑膜癌病累及颅神经的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写词对照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的诊断标准 |
2.2 病例选择 |
2.3 一般资料 |
2.4 MR 检查方法 |
2.5 图像后处理及评价 |
2.6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临床表现 |
3.2 影像学表现 |
4 讨论 |
4.1 脑膜的解剖结构 |
4.2 颅神经的正常解剖 |
4.3 脑膜及颅神经的正常磁共振增强表现 |
4.4 脑膜癌病的MR表现 |
4.5 MR常规增强扫描序列的不足 |
4.6 3D-BRAVO容积增强扫描序列的优势 |
4.7 脑膜癌病中颅神经受累诊断与临床诊断对比研究 |
4.8 鉴别诊断 |
5 本研究主要结论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创新性 |
5.3 研究的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综述 脑膜癌病 MRI 诊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8)颅内肿瘤MRI分析(附667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一、论文 |
中英文微缩词对照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二、综述 |
三、致谢 |
(9)小脑囊实性肿瘤诊治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对象与方法 |
一、对象 |
二、影像学和病理诊断 |
三、手术治疗 |
四、术后随访 |
五、统计学方法 |
结 果 |
1.两组病人病理类型及影像学比较: |
2.疗效及并发症: |
3.随访情况: |
讨 论 |
(10)后颅窝占位的临床研究及术后并发症的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资料 |
2.方法 |
3.结果 |
4.讨论 |
5.结论 |
6.参考文献 |
综述 后颅窝常见肿瘤的相关研究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小脑恶性淋巴瘤合并脑积水1例(论文参考文献)
- [1]神经内镜技术在幕上脑室内病变治疗的临床应用[D]. 李政. 苏州大学, 2020(02)
- [2]肺腺癌脑(膜)转移患者脑脊液基因检测临床研究[D]. 马春华.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3]基于癌性脑膜炎脑脊液二代测序的相关研究[D]. 赵跃. 河北医科大学, 2020(01)
- [4]颅底及脑室周围肿瘤术后继发性脑积水的预测因素[D]. 胡健.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2)
- [5]儿童三脑室后部病变围手术期脑积水的诊治经验探讨[D]. 张瑞山. 河北医科大学, 2020(02)
- [6]三维颅脑容积成像增强扫描序列对脑膜癌病累及颅神经的诊断价值[D]. 宣璐璐.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2)
- [7]艾滋病相关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临床特征及手术疗效分析[J]. 梁博,梁庭毓,王芳,冯恩山.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19(07)
- [8]颅内肿瘤MRI分析(附667例报告)[D]. 曾雪明. 广西医科大学, 2010(08)
- [9]小脑囊实性肿瘤诊治分析[J]. 孙道法,尧小龙,王俊文,赵恺,牛洪泉,舒凯. 临床外科杂志, 2019(07)
- [10]后颅窝占位的临床研究及术后并发症的因素分析[D]. 邓齐奇. 郑州大学, 20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