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生态建设与绿化方法

日本的生态建设与绿化方法

一、日本的生态建设与绿化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范俊鹏[1](2021)在《海绵城市理论下的沣西新城绿色屋顶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水资源总量短缺,雨水区域性与季节性分布不均。由于城市化建设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以及地面硬质化水平的提高,为我国带来了严重的水生态坏境恶化以及城市热岛效应等生态问题。基于此种环境背景,我国吸取借鉴国外先进雨洪管理经验并结合我国国情提出了海绵城市理论,并于2014年起在全国范围开展了第一批海绵城市建设。海绵城市建设需结合各项低影响开发措施,本文的研究对象即低影响开发措施中对屋面雨水进行源头减排的重要措施——绿色屋顶。我国仍处于海绵城市建设的实践与探索阶段,目前对海绵城市理论下的绿色屋顶的设计研究现存较少,西咸新区作为我国第一批海绵城市试点新区,专门针对以沣西新城为代表的西北地区的绿色屋顶研究更是匮乏。因此本文通过对沣西新城现阶段海绵城市理论下的绿色屋顶建设进行调查研究,梳理总结其建设现状与现存问题,探讨西北地区建设海绵城市理论下的绿色屋顶的设计方法及推广策略,继而对我国海绵城市理论下的绿色屋顶建设起到推动作用。首先,本文阐述了海绵城市与绿色屋顶的发展脉络以及国内外相关理论的研究现状,对二者各时期的研究热点与研究前沿进行了总结。其次,对海绵城市与绿色屋顶的相关概念与研究范围进行了界定,阐明了二者之间的关系以及绿色屋顶建设所能为海绵城市带来的贡献与效益。再次,本文对沣西新城的屋顶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对现有屋顶类型进行分类,选取沣西新城第一批海绵城市试点区域内的八处代表性绿色屋顶建设项目进行系统性研究,归纳总结其运营现状、设计方法、构造特点、雨水流程以及对海绵城市所产生的效益,并分析总结了沣西新城现有海绵城市理论下绿色屋顶建设成果以及效益性、管理性与多样性三方面现存问题。随后,分析提出适合于以沣西新城为代表的西北地区海绵城市理论下推广建设绿色屋顶的设计策略。提出了在国家层面上进行政策法规引导,在设计层面上可在设计前期进行绿化种植考虑,采用丰富的建筑形体操作,从而增加立体空间“海绵体”的数量与面积。对沣西新城所采用的地域性植被进行了归纳总结,并提出绿色屋顶植被选取原则。对沣西新城绿色屋顶的适配模式进行了研究总结,从屋顶环境要素、屋顶类型特点、绿化模式需求三方面研究探索了沣西新城绿色屋顶适配模式,并对绿色屋顶的构造设计进行分类研究,将其划分为容器式绿色屋顶、坡屋面绿色屋顶、简单式绿色屋顶、花园式绿色屋顶以及与屋顶水面结合的蓝绿屋顶五类。最终,根据绿色屋顶与沣西新城现有屋顶类型的相性匹配,展望计算了在沣西新城全域、城市核心建成区以及海绵城市试点区域三个层面内全面建成海绵城市理论下的绿色屋顶所能带来的生态与经济效益。

贾晨茜[2](2021)在《“沣东新城西咸中心项目”城市外部空间设计研究》文中指出城市中心区作为城市中交通、人口、就业与服务的高度聚集区,是城市的功能核心、产业核心与物质空间网络核心。城市中心区外部空间作为一个城市的开敞地带与公共环境,为市民提供活动的场地,满足市民日常休闲和节日聚会;也作为节点和过渡空间,承载着城市的公共生活及各项功能需求;更是成为一个窗口,为人们展现城市的气质。因此如何创造更加人性化、更加优质的城市外部空间值得我们深入的探讨与发掘。然而国内近些年来的部分城市中心区外部空间缺乏整体设计,问题矛盾重重,同时缺乏专门针对外部空间的研究。故而对城市中心区外部空间进行设计研究就显得尤为必要。“沣东新城西咸中心项目”位于沣东新城能源金贸区商务核心区,是大西安新中心的起步区、示范区,作为对城市外部空间设计的一次成功的创新和探索,可以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丰富的资料和样本,也为后续同类型的城市建筑设计实践带来启发。本文重点关注城市空间的实体空间层面,综合运用了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理论,试图在对西咸中心项目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相关案例和理论的研究,试图达到如下的研究目的:一、整理城市中心区外部空间发展的演变历程、相关特征以及国内外优秀的设计案例,总结得出城市中心区外部空间的五大设计要点以及发展走向;二、对“沣东新城西咸中心项目”进行系统化梳理研究,对项目进行使用后评价研究,对实践内容进行总结深化;三、结合前文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分析,结合使用后评价研究的结论,总结出城市中心区外部空间的设计策略,为后续其他的城市中心区外部空间设计提供参考和启发。本文的全部内容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理论基础研究(第一章、第二章)。重点阐释论文的相关背景、基本概念、研究意义以及研究方法,结合国内外理论研究的总结,构筑论文的研究框架。之后阐明了本文中城市中心区外部空间的研究范围,总结城市中心区外部空间的发展历程,城市中心区外部空间的相关特征,以及使用后评价(POE)的相关理论概念。第二部分(第三章)为案例研究和设计体系架构。本部分首先对国内外四个城市中心区外部空间设计的优秀案例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充分理解其内涵与外沿,总结出城市中心区外部空间设计中的“五大设计要点”,即规模尺度、交通组织、空间特质、景观绿化与配套设施,为后续的实践研究与策略总结提出了基本的研究框架,最后总结得出了城市中心区外部空间未来的发展趋势。第三部分(第四章)为“沣东新城西咸中心项目”外部空间设计的具体实践。首先阐述了大西安新中心起步区——西咸中心项目的基本概况以及城市设计导则;而后以前文总结出的五大设计要点为框架,对西咸中心项目外部空间的设计进行重点研究分析;最终结合项目调研,对项目进行初步的使用后评价研究(POE),总结出项目实践中的经验与不足。第四部分(第五章)为设计策略的总结归纳。该部分基于西咸中心项目外部空间的建设实践与使用后评价(POE)的初步结论,对其经验进行总结和深化,并结合国内外的优秀设计案例,以前文总结出的五大设计要点为研究框架,将项目的使用后评价研究结论作为支点,以期对城市中心区外部空间的设计提出策略性的建议,总结出城市设计视角下外部空间的设计方法与策略,为营造优质的城市空间提供新的方法。通过相关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希望对今后我国城市中心区建设以及外部空间设计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建立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发展道路。

陈格[3](2021)在《城市社区花园营建策略与实现要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社区花园起源于欧美,至今依旧流行于世界范围内多个国家、地区,近年来,“社区花园”也逐渐频繁地出现于我国的新闻报道与学术研究中。社区花园从19世纪起发展至今仍具有鲜活的生命力,是因为它作为城市绿地空间的一种组织形式,不仅是对城市绿地的有效利用,还意味着联结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理想化空间,是一个极富感染力的词组。论文旨在探讨社区花园的营建策略与其自身实现要素。首先,在梳理中外社区花园文献报道的基础上,本文结合典型案例分析,提出社区花园是:由一群有组织的、具有某种社会联系的人共有共建的,以公共园艺为特征的绿色空间。通过Cite Space可视化共现关键词聚类图谱研究,以“三生空间”为归纳逻辑,归纳了社区花园的城市生活、生态、生产多元效益,从理论层面论证社区花园的营建目的。通过对国内外当代社区花园成功案例的实例分析与调研走访,本文横向对比了其营造模式,梳理并总结了以充分的社区成员意愿为基础、全周期的管理机制为保障、更灵活的实现形式为途径的社区花园自身实现要素;并由设计者视角出发,提出了降低参与者门槛、健全可持续花园运营机制的营造策略,根据NbS理念推导了社区花园低影响开发、低成本维护、可持续生长、资源循环利用与多功能复合的设计原则。基于上述理论的推导,本文开展了社区花园需求问卷调研,问卷结果肯定了受访者对社区花园的认可与需求,但此需求并不是绝对的;对此,作者于杭州首创并实践了“快闪花园”这一“短平快”的社区花园新形式,尝试降低社区花园的参与门槛,并得到良好反馈;结合杭州未来社区规划,本文对比总结了二者间生态性与教育性、技术性与社区特色风貌、服务性与便利性三方面的适配性。本文基于理论研究与实践反思,推导总结了城市社区花园的营建策略与实现要素并付诸实践,希望为国内社区花园设计和营建提供借鉴。

陈俏冰[4](2021)在《基于山水优先的桂林风景建筑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生活节奏日益加快,自然风景集中地的休闲旅游已成为人们生活的一种方式。而风景建筑作为一种空间载体,既是建筑,又是景观,成为城市与自然的连接点。如何设计既能满足休闲旅游的功能需求,又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而自成景观,这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桂林作为我国典型的风景旅游城市,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与深厚的人文资源。随着建国以后桂林风景区建设的深入开展,桂林风景建筑建设于1960年代前后形成高潮,并构建了较为完整的桂林风景建筑设计理论。本文以山水优先为理念,以桂林风景建筑作为研究对象,运用风景建筑学、规划学、建筑学、风景园林学以及社会学等多门学科知识,通过对桂林风景建筑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探索基于山水优先的桂林风景建筑特色的构建策略,文章一共分为以下四个方面:(1)通过研究风景建筑相关概念、国内外风景建筑理论的实践与探索状况,对美学、心理学等相关理念进行解析,运用文献调查法、实地调查法、比较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岭南、徽州与桂林等三个地区的风景建筑进行比较分析,探索周边地区的建筑文化对桂林风景建筑的影响。(2)将桂林风景建筑理论与实践研究,按历史脉络分为建国前与建国后两部分进行。建国前研究内容主要围绕桂林八景、桂林山水画与传统古民居等方面进行,探索风景建筑的理论形成、营造方式、建筑风格以及特色元素。建国后研究内容从1950年代至今共分为三个阶段进行,研究内容主要是各个阶段的风景区规划建设思想、风景建筑范式演进、风景建筑基本特征、风景建筑文化内涵等。为后续研究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建立基础。(3)采用质性分析与量化分析的方法,通过对风景建筑的选址、体量、风格、材料进行质性分析,寻找风景建筑特色表达方式以及与山水环境相结合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以量化分析的形式研究风景建筑其在色彩、材料以及与环境协调等方面的内容,探索风景建筑设计的量化表达。(4)通过对桂林风景建筑的价值评价,提出基于山水优先的桂林风景建筑特色的构建策略,探索桂林风景建筑特色,进而探索桂林建筑的地方特色。

龙光红[5](2021)在《重庆市中心城区街道行道树绿化带植物景观评价与优化》文中研究说明行道树绿化带植物景观承载了一座城市的门户形象作用,其整体质量的高低对市容市貌、生态环境等方面都有着长足的影响。然而现有景观的营造中,缺乏相关理论指导,存在诸如树种选择单一、常绿落叶比例不合理、植物景观大同小异、缺乏养护管理等问题,且目前关于行道树绿化带植物景观评价的研究较少。本文选取重庆市中心城区47条道路,共计54个调查样段为研究对象,分现状调查和景观评价两部分内容展开。首先,实地调研行道树绿化带植物景观的树种组成结构、生长情况及特性、景观配置、管护情况、种植规范性及植物景观满意度,并进行归纳总结。其次,在前半部分调研认知的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法,结合大量道路植物景观评价相关文献内容分析与专家意见咨询,构建行道树绿化带植物景观评价体系,并对54个调查对象进行评价分级。最后,基于调查与评价结果对不同类型道路的行道树绿化带植物景观提出优化策略,旨在为日后行道树绿化带植物景观的建设与优化提供一些思路。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经调查统计,样段内应用的植物共有84种,隶属于50科73属,其中乔木、灌木、草本分别有31种、32种、21种;虽然总体植物种类较为丰富,但是就单条道路而言,约有35.19%的样段其应用植物不超过3种,个别样段甚至仅有1种植物,且有62.96%的样段使用了黄葛树、小叶榕,植物种类丰富度较低、物种选择过于集中,草本地被植物较少。木本植物的常绿落叶比约为2.71:1,常绿植物占比过多,不利于冬季采光,季相变化不够丰富。乡土与外来植物之比为4.25:1,乡土树种应用充分,地带性特征较明显。观花和观叶植物种类较丰富,观果和其它类型较为匮乏,冬季景观萧条。(2)植物景观的竖向层次不够丰富且缺乏层次间的过渡与衔接,单、双层结构达到55.17%;平面种植形式则以树池式为主,约占46.30%。在生长情况上,行道树倾斜、根系露土、有枯落物、枝下高不达标的现象较为严重。分不同道路等级来看,乔灌草多层结构及树带式、组合式的应用频率为主干路>次干路>支路,生长不佳现象表现为支路>次干路>主干路。(3)植物景观的管护质量以及种植规范性有待提升,在管理养护方面,除树干刷白、树池覆盖、修枝截干应用程度较高外,其它措施应用不足,且维护成本中人工费占比大;在种植规范性方面,存在株距偏小、种植池宽度不达标的问题,并且随道路等级降低而越发严重。市民普遍认为目前行道树绿化带植物景观的效果一般,存在常绿树过多、景观配置单调且疏于管理等问题。(4)从景观性、生态性、经济适用性三个方面出发,下设11个评价指标,包含6个定量指标和5个定性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原理构建了行道树绿化带植物景观评价体系模型。指标层中权重排名前4位的因子依次为观赏特征多样性、植物的生长势、环境协调性、景观安全性,它们是提升行道树绿化带植物景观综合质量的关键因素。对54个调查样段的植物景观进行评价后,等级属于“优秀”的有6个,“良好”的有17个,“一般”的有18个,“较差”的有11个,“极差”的有2个。整体上为中等水平,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分不同道路等级来看,行道树绿化带植物景观质量效果表现为主干路>次干路>支路。(5)综合调研和评价结果对植物景观提出优化策略如下:优化常绿落叶比,各生活型统筹兼顾;丰富植物种类,挖掘优秀乡土植物资源;注重观赏特征与季相景观的营造;丰富竖向层次,选择适宜的搭配形式;增加草本地被植物的应用,融入花境、草境;重视管理养护,设立长效维护机制;建立并完善重庆当地的行道树植物景观建设规范;重视原有景观较差道路的绿化提质工作;借鉴国内外优秀案例,营造特色优质景观街道。

黄思祺[6](2021)在《基于美丽乡村背景下的植物景观应用研究 ——以成都市乡村为例》文中指出美丽乡村建设作为乡村振兴的关键步骤,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新风貌,改善农民居住环境,存续乡村独特风貌的重要手段。本文以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安德镇和金堂县清江镇乡村绿地植物景观作为研究对象,选取10个村落的四种绿地类型,调研其植物配置组成结构,生长状况、群落搭配模式,运用植物群落学和TWINSPAN二元指示种聚类分析等方法,对调查数据进行聚类分析研究。(1)通过查阅相关课题文献,提炼出乡村植物景观的定义和特征:即在乡村范围内,通过人工种植形成的利用植物材料美化乡村环境并满足村民生产、生活、生态功能需求的植物景观。(2)参照乡镇绿地划分标准,结合当地实情,将调研乡村绿地分为庭院绿地、道路绿地、公共绿地及其他绿地,分别对不同类型绿地的植物群落进行实地踏勘。(3)调研记录样地样线范围内的植物品种、植物数量、植物观赏性等基础数据,植物组成分析中包含植物科属种、乔灌草种类数量、乡土植物品种等,植物结构分析包含常绿落叶种类,植物观赏性,植物季相性等;再过计算各项植物的重要值,采用TWINSPAN二元指示种法,将矩阵数据导入R软件进行聚类分析,对乡村植物群落配置模式进行聚类和统计,根据植物主要指示种作为划分标准,将植物配置模式分为食用型、观赏型、绿化型、混合型。(4)经过对研究区乡村绿地植物景观的现状数据量化分析后,筛选出25种乔木、26种灌木及23种地被植物,拟定12种植物配置模式,适用于不同绿地类型的不同要求,为成都市美丽乡村植物景观建设提供参考。

齐元勋[7](2021)在《武威市凉州区洪祥镇乡村绿化现状调查与建设策略》文中研究表明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甘肃省武威市受腾格里沙漠干旱少雨多风等气候条件的影响,栽种的绿化植物存活率不高,乡村绿化水平较低,为建设大美河西走廊的生态与人居生活环境,本文选择武威市凉州区洪祥镇为研究对象,通过调研目前的绿化现状,提出了绿化的策略,获得以下主要结果:1、经实地调研,洪祥镇绿化使用的植物有15科26属34种,其中,蔷薇科5属7种,该科的数种最多,主要栽种于庭院、宅前屋后、公共空间等区域。2、通过对8个行政村的问卷调查发现,16%的调查对象对绿化效果不满意,建议应以本土植物为主;96%的调查对象对绿化工程满意;94%的调查对象认为应增加绿化面积,99%的调查对象认为绿化后有人管护,以确保绿化取得实际成效。3、根据洪祥镇“一心、三轴、三片区”整体功能布局以及实地调查和问卷调查的结果,提出了庭院、道路、公共空间、防护林建设四个方面的绿地方案和绿化植物配置模式。

李智茂[8](2020)在《杭州市老城区道路立体绿化植物景观评价及优化》文中提出本文研究了杭州市老城区道路立体绿化建设现状。通过对杭州市老城区内主要道路进行实地调研,总结了老城区内道路立体绿化中应用的植物种类、绿化形式、种植频度及其观赏特性等。再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适合的道路立体绿化综合评价模型,并对选取的25个样点运用权重值结合样点打分加权计算的方法进行打分。根据打分结果分析道路立体绿化现存的问题,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优化提升策略。最后,选取不同立地条件的立体绿化样点进行优化设计。研究内容和成果总结如下:(1)通过对杭州市老城区进行实地调研,统计得出立体绿化应用植物种类共有69种植物,乔木6种、灌木34种、草本19种、藤本7种、竹类2种,隶属于44个科,其中以蔷薇科、百合科、杜鹃花科和木犀科的植物为主。(2)道路立体绿化的应用形式包括墙面绿化、护栏绿化、廊架绿化、立体花箱、桥体绿化、坡面绿化6种类型。植物的应用频度方面,以桂花、女贞、月季、杜鹃、常春藤和麦冬应用频度最高。观赏性方面,观花和观叶植物的占有量相接近,观果植物运用数量较少。(3)从功能价值、观赏价值、生态效益和生态适应性四个方面选取12个评价因子建立道路立体绿化植物景观综合评价模型,运用层次分析法对选取出的25个立体绿化样点景观质量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等级为I级优秀的样点有3处、II级良好的样点有11处、III级中等的样点有8处、IV级差等的样点有3处,立体绿化样点质量大多处于中间水平。(4)总结杭州市老城区道路立体绿化现存的主要问题,根据建设现状和立体绿化构建原则,提出以下优化策略:丰富植物种类、结合道路功能、引进新的绿化技术、加强养护管理、控制时令花卉应用、统筹协调,长远规划以及政府制度支持。最后选取5处不同的道路立地条件的样点进行优化设计。

杜海龙[9](2020)在《国际比较视野中我国绿色生态城区评价体系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人类文明进入生态文明,城市作为人类文明的载体也进入崭新阶段。伴随着世界城镇化发展,城市人口需求面临的挑战不断增加,绿色生态化成为全球城镇化发展趋势。中国的城镇化是一场引领全球的规模最大、速度飞快的城镇化,当前中国的城镇化已经由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这项运动不仅决定着中国的历史进程,更深刻影响着21世纪人类的发展。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秩序迎来历史转折,全球治理体系正发生深刻变革,应对气候变化成为全球首要挑战之一,绿色生态城市成为全球城镇化发展的理想目标。建立绿色生态城市的标准体系,为全球城市绿色生态化发展提供中国范式和标准引领,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体现,事关人类共同命运。本文系统梳理了绿色生态城市的相关概念,辨析了绿色生态城市的内涵,论述了绿色生态城市的基本特征,完善了绿色生态城市的理论体系,并初步构建了“绿色生态城市系统模型”。基于绿色生态城市系统模型设计了ESMF比较矩阵,依托矩阵对英国、美国、德国、日本及中国的绿色生态城区评价标准开展了全面系统化的比较,寻求借鉴与启示。通过总结我国绿色生态城区发展现状及现存问题,结合我国城市发展新变化、新城新区新需求、城市更新领域等多方面的新挑战,明确我国绿色生态城区评价体系的优化方向。在完善理论工具、全面比较借鉴和充分发掘问题三项基础工作之后,集合生态学、城市学和系统学的工具模型建立了绿色生态城区“钻石”评价模型,对我国现有绿色生态城区评价体系在价值导向、体系结构、评价内容和评价方法四方面进行了优化,并通过典型案例验证了相关评价模型和评价体系优化的适用性。全文共七章,内容介绍如下:第一章:结合人类文明发展,中国及全球城镇化发展阶段,当今世界格局巨变等现实需求,论述了开展绿色生态城市标准体系建设的必要性。综述了国内外绿色生态城市及其评价标准的研究现状,明确了研究目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技术路线。第二章:对绿色生态城市相关概念进行梳理,就绿色生态城市的内涵与基本特征进行辨析,论述了绿色生态城市的理论基础,应用系统工程的方法论从目标准则、结构组织、运行机制三个维度构建了“绿色生态城市系统模型”。第三章:在“绿色生态城市系统模型”的基础上,从层次分析出发设计构造了ESMF比较矩阵,从宏观环境、评价体系、机制保障和模式特征四个维度对英国BREEAM Communities,美国LEED-ND、LEED-Cities and Communities,德国DGNB UD,日本CASBEE UD、CASBEE Cities,中国绿色生态城区评价标准GBT51255-2017展开全面系统化对比,通过比较研究寻求启示与借鉴,用于指导我国绿色生态城区评价体系的优化。第四章:全面总结我国绿色生态城区发展现状及现存问题,结合我国城市发展的主体、模式和逻辑变化的时代背景,深入剖析我国新城新区建设和城市更新领域对绿色生态城区发展提出的新挑战,以问题和挑战为导向明确我国绿色生态城区评价体系的优化方向。第五章:提出我国绿色生态城区评价体系的优化原则和优化目标,建立了绿色生态城区“钻石”评价模型。在现有国家评价体系基础上,补充完善了“城区治理”、“生活质量”、“创新智能”和“过程管理”四方面评价内容;在评价方法上细化城区类别与指标权重;在评价结果的表达上,提供了直观的得分罗盘图、钻石模型雷达图。第六章:以中新天津生态城等城区为实例,验证以上评价内容的补充完善、评价方法的优化提升和“钻石”评价模型的适用性。第七章:总结了本文的主要工作,并展望绿色生态城区建设及评价标准下一步的发展方向。

刘科[10](2021)在《夏热冬冷地区高大空间公共建筑低碳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碳排放是指以CO2为主的温室气体排放,大量碳排放加剧气候变化,造成温室效应,使全球气温上升,威胁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人类活动对化石能源的过度依赖是导致碳排放问题的主要诱因。目前全球主要通过碳排放量衡量各行业对气候变化的影响程度,建筑业是主要碳排放行业之一,建筑业的低碳发展是引领我国低碳道路的周期引擎。目前针对建筑低碳设计研究已有相关成果,但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对于建筑的低碳化发展不够重视,低碳设计理念认识模糊,多通过相关技术的堆叠,注重相关低碳措施的应用,忽视了建筑低碳化的指标性效果。如何在建筑设计阶段基于相关碳排放量化指标真正实现公共建筑的低碳化是本研究的重要内容。高大空间公共建筑是碳排放强度最高的公共建筑之一,具有巨大的低碳潜力。本文基于地域性特征,针对夏热冬冷地区高大空间公共建筑展开具体的低碳设计研究。首先梳理建筑低碳设计相关理论基础,通过对相关低碳评价体系的研究,总结落实建筑低碳设计的要素指标。其次落实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化与评测方法,开发相应的建筑低碳设计辅助工具。进而从设计策略和技术措施两方面具体展开建筑低碳设计研究。最后通过盐城城南新区教师培训中心项目的应用验证研究的可行性与低碳设计效果。本研究主要成果有:明确了建筑的低碳化特征与低碳设计理念,建筑的低碳设计应从全生命周期视角兼顾建筑各阶段,包含但不等同于节能设计;构建了以碳排放指标为效果导向的建筑低碳设计方法,初步建立了建筑低碳设计流程框架;建筑设计应着重考虑的低碳环节包括:建材的使用、能源的使用、植被的碳汇、建筑碳排放量的计算;完善了适用于设计阶段的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化与评测分析方法,开发夏热冬冷地区公共建筑碳排放量化与评测工具(CEQE-PB HSCW);针对夏热冬冷地区高大空间公共建筑,提供了包含设计策略与技术措施的低碳设计指导;通过在盐城城南新区教师培训中心项目中采用可再生能源、被动式空间调节、主动式节约技术、绿植碳汇系统、绿色低碳建材和低碳施工等方面的具体设计措施17项,最终求得项目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情况,项目符合碳排放量比2005年基准值降低45%的低碳目标,年碳排放量比2005年基准值降低了61%。在进一步优化设计中,得出低碳化使用建材带来的减排贡献率可达67%。针对建筑全生命周期的低碳设计优化,不仅需要通过运行阶段的节能与绿植固碳,同时要强调低碳化地使用建材。论文正文17.2万余字,图片202张,表格85幅。

二、日本的生态建设与绿化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日本的生态建设与绿化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海绵城市理论下的沣西新城绿色屋顶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雨洪管理理论
        1.2.2 绿色屋顶研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2 海绵城市理论与绿色屋顶相关性研究
    2.1 海绵城市
        2.1.1 基本定义
        2.1.2 建设途径
        2.1.3 技术措施
    2.2 绿色屋顶
        2.2.1 基本定义
        2.2.2 绿色屋顶分类
        2.2.3 构造层次
    2.3 海绵城市与绿色屋顶的关系
    2.4 屋顶对海绵城市的作用机理
    2.5 本章小结
3 海绵城市试点背景下的沣西新城绿色屋顶现状及问题
    3.1 建设定位
    3.2 建设策略
    3.3 地域特点
        3.3.1 地域气候
        3.3.2 水资源
        3.3.3 水生态
        3.3.4 土壤地质
    3.4 海绵城市建设现状
        3.4.1 区域与城市层面
        3.4.2 市政基础设施层面
        3.4.3 社区与场地层面
    3.5 沣西新城屋顶现状
    3.6 绿色屋顶建设现状
        3.6.1 西部云谷一期
        3.6.2 西部云谷二期
        3.6.3 沣西总部经济园
        3.6.4 沣西国际大厦
        3.6.5 中铁港沣国际
        3.6.6 同德商厦
        3.6.7 同德佳苑
        3.6.8 中国西部创新港
    3.7 绿色屋顶现存问题
        3.7.1 效益性问题
        3.7.2 管理性问题
        3.7.3 多样性问题
    3.8 本章小结
4 沣西新城推广建设绿色屋顶设计策略
    4.1 政策法规引导
    4.2 建筑形体操作
    4.3 地域植被选取
    4.4 绿色屋顶适配模式
        4.4.1 屋顶环境要素
        4.4.2 屋顶类型特点
        4.4.3 绿化模式需求
        4.4.4 绿色屋顶适配模式
        4.4.5 推广建设绿色屋顶的效益
    4.5 绿色屋顶构造设计
        4.5.1 容器式绿色屋顶
        4.5.2 坡屋面绿色屋顶
        4.5.3 简单式绿色屋顶
        4.5.4 花园式绿色屋顶
        4.5.5 蓝绿屋顶
    4.6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附录 沣西新城绿色屋顶植物选配
致谢

(2)“沣东新城西咸中心项目”城市外部空间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城市中心区迅猛发展
        1.1.2 城市中心区的外部空间缺乏整体设计
        1.1.3 “沣东新城西咸中心项目”对城市外部空间设计的创新和探索
    1.2 相关概念
        1.2.1 城市中心区
        1.2.2 城市外部空间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1 国外城市中心区外部空间相关理论发展
        1.3.2 国内城市中心区外部空间相关理论发展
    1.4 研究意义
        1.4.1 理论意义
        1.4.2 实践意义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技术路线
2 城市中心区外部空间的相关理论研究
    2.1 城市中心区外部空间研究范围与涉及层面
        2.1.1 城市中心区外部空间研究范围
        2.1.2 城市中心区外部空间涉及层面
    2.2 城市中心区外部空间的发展演变
        2.2.1 城市中心区外部空间的两种传统模式
        2.2.2 国外城市外部空间的演变
        2.2.3 我国城市外部空间的发展历程
    2.3 城市中心区外部空间特征研究
        2.3.1 城市中心区相关特征
        2.3.2 城市中心区外部空间基本属性及相关特征
        2.3.3 城市中心区外部空间的作用
    2.4 使用后评价(POE)基础理论
        2.4.1 使用后评价(POE)的概念
        2.4.2 “结构-人文”的评价方法
    2.5 本章小结
3 城市中心区外部空间设计实例与设计要点
    3.1 城市中心区外部空间设计实例
        3.1.1 日本东京六本木之丘
        3.1.2 香港中环核心区
        3.1.3 纽约洛克菲勒中心
        3.1.4 深圳福田中心区
    3.2 案例经验总结
    3.3 城市中心区外部空间设计要点
        3.3.1 规模尺度
        3.3.2 交通组织
        3.3.3 空间特质
        3.3.4 景观绿化
        3.3.5 配套设施
    3.4 城市中心区外部空间发展趋势
        3.4.1 形式多元化
        3.4.2 功能复合化
        3.4.3 空间立体化
        3.4.4 体量巨型化
        3.4.5 环境人文化
        3.4.6 景观多样化
    3.5 本章小结
4 “沣东新城西咸中心项目”设计研究与使用后评价
    4.1 项目概况
        4.1.1 大西安新中心
        4.1.2 “沣东新城西咸中心项目”——大西安新中心起步区
        4.1.3 新区城市设计导则
        4.1.4 西咸中心项目城市外部空间的作用
    4.2 街区规模尺度
    4.3 交通组织
        4.3.1 交通网络
        4.3.2 步行系统
        4.3.3 停车系统
    4.4 空间特质
        4.4.1 空间构成
        4.4.2 空间布局
        4.4.3 空间尺度
        4.4.4 空间界面
        4.4.5 空间秩序
    4.5 景观绿化
        4.5.1 自然景观
        4.5.2 人工景观
    4.6 配套设施
        4.6.1 公共服务设施
        4.6.2 休闲设施
    4.7 使用后评价(POE)研究
        4.7.1 区域建设使用现状
        4.7.2 调研方法及目的
        4.7.3 行为地图数据分析
        4.7.4 调查问卷数据分析
        4.7.5 综合评价结论
    4.8 本章小结
5 城市中心区外部空间设计策略研究
    5.1 合理的政策调控
        5.1.1 政策规定
        5.1.2 政策实施
        5.1.3 控制要素
        5.1.4 设计导则
        5.1.5 分图图则
    5.2 适宜的街区规模尺度
        5.2.1 交通因素
        5.2.2 经济因素
        5.2.3 建筑布局因素
        5.2.4 人性化因素
    5.3 便捷的交通组织
        5.3.1 建构合理的交通网络
        5.3.2 步行网络的水平布局与竖向组织
        5.3.3 步行网络与建筑的高效连接
    5.4 良好的空间特质
        5.4.1 基本构成方式
        5.4.2 空间布局模式
        5.4.3 空间尺度控制
        5.4.4 城市界面设计
        5.4.5 建立空间秩序
    5.5 宜人的景观绿化
        5.5.1 城市景观设计原则与设计要素
        5.5.2 城市景观系统的建设
        5.5.3 人工水体设计
        5.5.4 人工绿化景观设计
        5.5.5 硬质环境设计
        5.5.6 景观建筑一体化
        5.5.7 对自然景观资源的利用
    5.6 人性化的配套设施
        5.6.1 休闲设施的种类
        5.6.2 休闲设施的尺度
        5.6.3 休闲设施的位置
    5.7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附录2 问卷调查
    附录3 图录
    附录4 表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3)城市社区花园营建策略与实现要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快速城镇化时期,城市居民结构与需求的变化
        1.1.2 “三生空间”失衡与“城市双修”微更新
        1.1.3 后疫情时代,城市居民对美好居住环境的向往
        1.1.4 美丽中国背景下浙江“大花园”建设规划
        1.1.5 全国范围内“社区花园”建设数量增多
        1.1.6 “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受到日益广泛的研究和实践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归纳法与案例分析法
        1.4.2 基于Cite Space的可视化文献图谱研究法
        1.4.3 实地调研、问卷调查及访谈研究法
        1.4.4 实证研究法
    1.5 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及国内外研究综述
    2.1 社区花园相关概念及界定
        2.1.1 社区花园概念内涵
        2.1.2 社区花园形式发展
        2.1.3 社区花园的界定
    2.2 社区花园国外研究综述
        2.2.1 西欧份地花园:由乡村兴起的权利争取有趣实验
        2.2.2 美国社区花园运动:从社会关怀到自我实现
        2.2.3 日本都市农园:创新技术与农耕需求的结合
        2.2.4 新加坡花城建设:社区花园与城市名片打造
    2.3 社区花园国内研究综述
    2.4 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
    2.5 本章小结
3 社区花园营建效益分析
    3.1 国内社区花园营建热点梳理
    3.2 国外社区花园营建热点梳理
    3.3 基于“三生”理论的社区花园效益总结
4 国内外社区花园实例分析
    4.1 国外典型社区花园创新案例
        4.1.1 伦敦Northfield份地花园
        4.1.2 圣地亚哥智慧农场与纽约103 街社区花园
        4.1.3 温哥华东南福溪临时社区花园
        4.1.4 日本花城建设与东京写字楼花园
        4.1.5 新加坡绽放社区与自然社区
    4.2 国内典型社区花园案例调研
        4.2.1 上海社区花园:社区参与与城市更新
        4.2.2 深圳市绿色基金会:公园里的城市
        4.2.3 杭州自发型社区花园:游击园艺行为
    4.3 案例小结与归纳
5 社区花园要素归纳及设计原则推导
    5.1 社区花园实践要素归纳
    5.2 激发公共参与热情
    5.3 可持续的花园管理与运营
        5.3.1 多方参与与多方共建
        5.3.2 专业知识与技术的支持
        5.3.3 全年性社区花园运营计划
    5.4 “自然解决方案”下的花园设计原则
    5.5 本章小结
6 杭州社区花园营建实践
    6.1 针对上班族与高校学生的社区花园需求问卷调研
        6.1.1 问卷内容及回收情况描述性统计
        6.1.2 问卷受访者属性对受访者倾向的影响
        6.1.3 问卷结果讨论与反思
    6.2 快闪花园:短平快的社区花园热身
        6.2.1 项目背景与前期设计
        6.2.2 项目营造过程
        6.2.3 项目反思
    6.3 幼儿园屋顶花园:社区花园与自然教育
        6.3.1 项目背景与前期设计
        6.3.2 项目营造过程
        6.3.3 项目反思
    6.4 未来社区花园:与杭州未来社区规划适配性
        6.4.1 疫情中社区花园所受到的影响
        6.4.2 后疫情时代,杭州未来社区中的社区花园畅想
    6.5 本章小结
7 结语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1.1 社区花园概念内涵
        7.1.2 社区花园的营建目的与“三生”效益
        7.1.3 社区花园的实现要素与设计原则
        7.1.4 实践反思:如何解决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7.2 研究创新与不足
        7.2.1 研究创新
        7.2.2 研究不足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4)基于山水优先的桂林风景建筑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全球化对城市建筑的影响
        1.1.2 桂林城市建设历史悠久
        1.1.3 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
        1.1.4 桂林旅游业发展的新机遇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
    1.4 概念解析
        1.4.1 山水优先
        1.4.2 风景
        1.4.3 风景建筑
        1.4.4 山水城市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分析法
        1.5.2 实地调查法
        1.5.3 比较研究法
        1.5.4 量化分析法
    1.6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6.1 研究内容
        1.6.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研究现状
    2.1 相关理论研究
        2.1.1 景观美学原理
        2.1.2 环境心理学理论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2.1 国外风景建筑设计的相关理论研究
        2.2.2 国外风景建筑设计的实践探索
        2.2.3 国内风景建筑设计的相关理论研究
        2.2.4 国内风景建筑设计的实践探索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桂林风景建筑设计的理论与实践
    3.1 桂林风景建筑的建设基础
        3.1.1 自然地形条件
        3.1.2 历史人文基础
    3.2 桂林风景建筑的影响因素
        3.2.1 桂林风景建筑的外在影响因素
        3.2.2 桂林风景建筑的内在影响因素
    3.3 建国前桂林风景建筑的理论与实践
        3.3.1 城市风景营造
        3.3.2 风景建筑设计
    3.4 建国后桂林风景建筑的理论与实践
        3.4.1 风景区规划
        3.4.2 风景建筑设计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桂林风景建筑的质性与量化分析
    4.1 风景建筑的质性研究
        4.1.1 建筑选址
        4.1.2 建筑体量
        4.1.3 建筑布局
        4.1.4 建筑风格
        4.1.5 建筑材料
        4.1.6 建筑基地植物搭配
    4.2 风景建筑的材质与色彩调查量化研究
        4.2.1 .研究前提
        4.2.2 颜色与材料采集
        4.2.3 色彩量化分析
        4.2.4 色彩与材料的选择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山水优先的桂林风景建筑特色的构建策略
    5.1 桂林风景建筑价值的评述
        5.1.1 链接价值
        5.1.2 历史价值
        5.1.3 地方特色探索的成果
    5.2 桂林风景建筑设计的方法
        5.2.1 意境营造
        5.2.2 要素组合
        5.2.3 细部刻画
    5.3 桂林风景建筑特色的构建
        5.3.1 桂林风景建筑特色表达的思考
        5.3.2 桂林建筑地方特色表达的思考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6.1 结论
    6.2 研究创新点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表格索引
插图索引
个人简历、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重庆市中心城区街道行道树绿化带植物景观评价与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重庆城市品质提升的需要
        1.1.2 行道树绿化的重要性
        1.1.3 重庆市推进行道树绿化建设的实践情况
        1.1.4 重庆市行道树绿化带植物景观面临的问题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行道树绿化树种选择的研究
        1.3.2 行道树绿化配置的研究
        1.3.3 行道树绿化价值功能的研究
        1.3.4 行道树绿化评价的研究
    1.4 研究范畴界定
        1.4.1 街道
        1.4.2 行道树绿化带
        1.4.3 行道树绿化带植物景观
        1.4.4 植物景观评价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主要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森林生态学与园林植物学
    2.2 园林植物造景与植物景观美学
    2.3 行道树绿化带植物景观设计
    2.4 植物景观评价
    2.5 层次分析法
第3章 重庆市中心城区街道行道树绿化带植物景观现状调查
    3.1 研究区域概况
        3.1.1 地理位置及地貌特征
        3.1.2 植被资源及绿化建设
        3.1.3 行道树绿化概况
    3.2 调查对象
        3.2.1 选取原则
        3.2.2 调查对象的确定
    3.3 调查内容及方法
        3.3.1 调查内容
        3.3.2 调查方法
    3.4 调查结果与分析
        3.4.1 植物组成结构分析
        3.4.2 植物生长情况及特性分析
        3.4.3 植物景观配置分析
        3.4.4 植物景观管护分析
        3.4.5 植物景观种植规范性分析
        3.4.6 植物景观满意度调查分析
    3.5 小结
第4章 行道树绿化带植物景观评价
    4.1 评价方法
    4.2 评价体系构建
        4.2.1 指标确定
        4.2.2 指标含义及计算方法
        4.2.3 指标赋权
        4.2.4 指标量化与综合计算
    4.3 评价结果与分析
        4.3.1 总体评价结果分析
        4.3.2 不同等级道路的评价结果分析
        4.3.3 不同层次结构的评价结果分析
        4.3.4 新旧道路的评价结果分析
第5章 现存问题及优化策略
    5.1 存在问题分析
    5.2 优化策略
        5.2.1 总体优化策略
        5.2.2 不同等级道路的优化策略
        5.2.3 不同层次结构的优化策略
        5.2.4 新旧道路的优化策略
        5.2.5 设计思路与植物推荐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的主要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道路基本信息补充表
    附录2 植物名录统计表
    附录3 景观效果满意度调查问卷
    附录4 道路植物景观评价指标使用频次统计表
    附录5 评价指标筛选专家调查问卷
    附录6 评价指标赋权专家调查问卷
    附录7 定性评价指标打分问卷
    附录8 各样段评价结果
致谢

(6)基于美丽乡村背景下的植物景观应用研究 ——以成都市乡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美丽乡村发展的相关政策
        1.1.2 乡村植物景观建设现有问题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利于乡土文化的存续
        1.2.2 利于指导乡村建设
    1.3 研究的对象及内容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1 研究路线
        1.4.2 调查方法与内容
    1.5 国内外乡村景观研究现状
        1.5.1 国外乡村植物景观研究概况
        1.5.2 国内乡村植物景观研究概况
第二章 美丽乡村植物景观的相关概念
    2.1 相关概念
        2.1.1 “美丽乡村”
        2.1.2 乡村植物景观
    2.2 美丽乡村植物景观功能分析
        2.2.1 乡村植物景观的生活功能
        2.2.2 乡村植物景观的生态功能
        2.2.3 乡村植物景观的生产功能
    2.3 美丽乡村植物景观的配置原则
        2.3.1 乡土性原则
        2.3.2 生态性原则
        2.3.3 功能性原则
        2.3.4 经济性原则
    2.4 乡村绿地分类
        2.4.1 公共绿地
        2.4.2 庭院绿地
        2.4.3 其他绿地
        2.4.4 道路绿地
第三章 四川省成都市美丽乡村建设现状
    3.1 成都市美丽乡村建设发展
    3.2 研究区域概况
        3.2.1 地理自然概况
        3.2.2 社会经济与产业概况
        3.2.3 生态绿化建设概况
        3.2.4 美丽乡村建设概况
        3.2.5 一村一产业,一村一特色
    3.3 调研乡村概况
第四章 调研结果分析
    4.1 乡村基础数据
        4.1.1 乡村基础经济数据
        4.1.2 主要优势产业
    4.2 乡村庭院绿地调研内容分析
        4.2.1 乡村庭院绿地植物景观
        4.2.2 乡村庭院绿地物种组成
        4.2.3 植物物种数量分析
        4.2.4 庭院绿地植物生长势分析
        4.2.5 庭院绿地植物配置模式聚类分析
        4.2.6 庭院绿地植物配置模式物种多样性分析
        4.2.7 小结
    4.3 乡村公共绿地植物景观分析
        4.3.1 乡村公共绿地植物景观分析
        4.3.2 乡村公共绿地植物物种组成
        4.3.3 植物物种数量分析
        4.3.4 乡村公共绿地植物生长势分析
        4.3.5 公共绿地植物配置模式的聚类分析
        4.3.6 公共绿地植物配置模式的物种多样性分析
        4.3.7 小结
    4.4 乡村道路绿地植物景观分析
        4.4.1 乡村道路绿地植物景观
        4.4.2 乡村道路绿地植物物种组成
        4.4.3 植物物种数量分析
        4.4.4 道路绿地植物生长势分析
        4.4.5 道路绿地植物配置模式的聚类分析
        4.4.6 道路绿地植物配置模式的物种多样性分析
        4.4.7 小结
    4.5 乡村其他绿地植物景观分析
        4.5.1 乡村其他绿地植物景观
        4.5.2 植物物种组成
        4.5.3 其他绿地植物物种数量分析
        4.5.4 其他绿地植物生长势分析
        4.5.5 其他绿地植物配置模式的聚类分析
        4.5.6 其他绿地植物配置模式物种多样性分析
        4.5.7 小结
第五章 乡村植物景观探讨
    5.1 现存主要问题
        5.1.1 其他绿地植物景观建设问题
        5.1.2 道路绿地植物景观建设问题
        5.1.3 庭院绿地植物景观建设问题
        5.1.4 公共绿地植物景观建设问题
    5.2 乡村植物景观品种选择
    5.3 乡村植物配置优化方案
        5.3.1 庭院绿地植物群落搭配
        5.3.2 公共绿地植物群落搭配
        5.3.3 其他绿地植物群落搭配
        5.3.4 道路绿地植物群落搭配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不足
    6.3 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B:图片索引
附录C:植物资源调查表

(7)武威市凉州区洪祥镇乡村绿化现状调查与建设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乡村绿化景观的相关概念
        2.1.1 景观与乡村景观
        2.1.2 乡村绿化景观
    2.2 国外乡村绿化理论依据与实践
        2.2.1 国外乡村绿化理论研究成果
        2.2.2 国外乡村绿化实践与启示
    2.3 国内乡村绿化理论依据与实践
        2.3.1 国内乡村绿化理论研究成果
        2.3.2 国内乡村绿化实践与启示
    2.4 洪祥镇乡村绿化现状
第三章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3.1 洪祥镇基本概况
        3.1.1 地理位置
        3.1.2 地形地貌
        3.1.3 气候特征
        3.1.4 社会经济概况
    3.2 研究内容
    3.3 研究方法
        3.3.1 文献分析
        3.3.2 实地调查
    3.4 研究技术路线
第四章 结果与分析
    4.1 实地调查
        4.1.1 实地绿化环境调查
        4.1.2 实地人文环境调查
    4.2 问卷调查
        4.2.1 问卷组分分析
        4.2.2 绿化满意度分析
        4.2.3 绿化空间需求分析
        4.2.4 绿化树种需求分析
        4.2.5 绿化管护分析
        4.2.6 群众对乡村绿化的建议
    4.3 洪祥镇乡村绿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4.3.1 绿化设计缺乏特色
        4.3.2 群众缺乏绿化意识
        4.3.3 绿化建设资金缺乏
        4.3.4 绿化建设现状凌乱
    4.4 绿化建设策略
        4.4.1 绿化建设原则
        4.4.2 总体布局
        4.4.3 不同需求功能区绿化建设策略
        4.4.4 造林及管护配套技术
    4.5 洪祥镇美丽乡村绿化“斑块-廊道-基质”设计模式
        4.5.1 斑块——屏障
        4.5.2 廊道——骨架
        4.5.3 基质——核心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5.1 主要结论
    5.2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1:中央一号文件看中国“三农”变革之路
附录2:凉州区洪祥镇乡村绿化植物推荐品种
附录3:调查问卷
致谢

(8)杭州市老城区道路立体绿化植物景观评价及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论文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内容
        1.3.1 杭州市老城区道路立体绿化应用现状和植物资源
        1.3.2 杭州市道路立体绿化植物景观综合评价
        1.3.3 杭州市老城区道路立体绿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和优化提升建议
    1.4 国内外立体绿化研究进展
        1.4.1 国外立体绿化研究进展
        1.4.2 国内立体绿化研究进展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2 城市道路立体绿化相关概念及应用形式
    2.1 城市立体绿化相关概念
        2.1.1 立体绿化的概念
        2.1.2 城市道路立体绿化
    2.2 城市道路立体绿化策略及应用形式
        2.2.1 道路两侧建筑
        2.2.2 道路绿地
        2.2.3 交通设施
        2.2.4 桥体立体绿化
        2.2.5 护坡绿化
    2.3 道路立体绿化的功能
        2.3.1 协助交通,提高效率
        2.3.2 改善环境,平衡生态
        2.3.2.1 净化空气
        2.3.2.2 降低噪声
        2.3.2.3 缓解热岛效应
        2.3.3 弘扬文化,体现精神
        2.3.4 美化环境,有益身心
3 杭州市老城区道路立体绿化现状调查及分析
    3.1 研究区域地理概况
        3.1.1 地理位置
        3.1.2 气候水文
        3.1.3 杭州市老城区道路立体绿化现状
    3.2 .调查地点选取
        3.2.1 杭州市老城区道路立体绿化景观调查分类
        3.2.2 道路立体绿化样点选择
    3.3 调查方法
    3.4 调查结果与分析
        3.4.1 道路立体绿化植物种类
        3.4.2 道路立体绿化应用形式
        3.4.2.1 墙面绿化
        3.4.2.2 护栏绿化
        3.4.2.3 廊架绿化
        3.4.2.4 立体花箱
        3.4.2.5 桥体绿化
        3.4.2.6 护坡绿化
        3.4.3 立体绿化样点调查结果
        3.4.3.1 道路绿化
        3.4.3.2 桥体绿化
        3.4.3.3 广场绿地
        3.4.4 立体绿化植物种类及应用频度
        3.4.5 植物观赏特性分析
        3.4.5.1 观花植物
        3.4.5.2 观叶植物
        3.4.5.3 观果植物
4 道路立体绿化植物景观综合评价及分析
    4.1 评价对象、评价人员和评价方法
        4.1.1 评价对象
        4.1.2 评价方法
        4.1.3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4.1.4 评价人员
    4.2 道路立体绿化植物景观评价模型
        4.2.1 评价指标选取
        4.2.2 评分标准等级划分
        4.2.3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及一致性检验
        4.2.3.1 构造两两比较的判断矩阵
        4.2.3.2 权重值计算及一致性检验
        4.2.3.3 指标权重计算
        4.2.3.4 综合权重值详细分析
    4.3 杭州市老城区道路立体绿化景观综合调查结果分析
        4.3.1 景观评价单元分值计算方式
        4.3.2 景观评价单元等级划分
        4.3.3 杭州市老城区道路立体绿化植物景观综合评价结果
5 杭州市老城区道路立体绿化植物景观优化设计
    5.1 杭州市老城区道路立体绿化存在的问题
        5.1.1 道路立体绿化体量较小
        5.1.2 部分植物种类应用频繁
        5.1.3 应用技术落后
        5.1.4 后期植物养护管理较差
        5.1.5 高架桥下植物配置未与道路走向相适配
        5.1.6 道路立体绿化建设缺乏城市整体规划
    5.2 道路立体绿化植物景观构建
        5.2.1 景观构建原则
        5.2.1.1 生态性原则
        5.2.1.2 经济性原则
        5.2.1.3 整体性原则
        5.2.1.4 美学性原则
        5.2.1.5 以人为本原则
        5.2.2 立体绿化植物配置
        5.2.2.1 选择合适的植物种类
        5.2.2.2 合理搭配不同种类的植物
        5.2.2.3 根据不同立地条件搭配植物
    5.3 杭州市老城区道路立体绿化植物景观提升策略
        5.3.1 丰富植物种类,优化植物配置
        5.3.2 充分与道路功能相结合
        5.3.3 引进新的立体绿化技术
        5.3.4 加强长期有效地养护管理
        5.3.5 控制时令花卉的应用
        5.3.6 统筹协调,长远规划
        5.3.7 政府制度扶持
    5.4 杭州市老城区道路立体绿化植物景观优化设计
        5.4.1 高架桥
        5.4.2 公交站台
        5.4.3 人行天桥
        5.4.4 分车绿带
        5.4.5 路侧绿地
6 总结
    6.1 结论
    6.2 创新点与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个人简介
致谢

(9)国际比较视野中我国绿色生态城区评价体系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现状
    1.4 名词界定
    1.5 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
    1.7 本文创新
第2章 绿色生态城市理论研究及系统模型
    2.1 概念梳理
    2.2 内涵辨析
    2.3 特征论述
    2.4 理论基础
    2.5 系统模型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绿色生态城区评价标准国际比较研究
    3.1 ESMF比较矩阵
    3.2 英国BREEAM Communities
    3.3 美国LEED ND、LEED Cities and Communities
    3.4 德国DGNB UD
    3.5 日本CASBEE UD、CASBEE Cities
    3.6 中国绿色生态城区评价标准
    3.7 宏观环境与评价体系的比较小结
    3.8 机制保障比较
    3.9 模式特征比较
    3.10 本章小结
第4章 我国绿色生态城区发展现状与挑战
    4.1 我国绿色生态城区发展现状
    4.2 我国绿色生态城区现存问题
    4.3 我国绿色生态城区现实挑战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我国绿色生态城区评价体系优化
    5.1 评价体系现存问题
    5.2 评价体系优化思路
    5.3 钻石评价模型
    5.4 评价体系结构
    5.5 评价内容优化
    5.6 评价方法优化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评价体系优化实证
    6.1 中新天津生态城案例验证
    6.2 其他比较案例验证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创新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
    7.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中新天津生态城国标(GBT51255-2017)评价验证
后记
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工作

(10)夏热冬冷地区高大空间公共建筑低碳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低碳概念的兴起
        1.1.2 建筑低碳发展的反思
        1.1.3 国家重点研发专项
    1.2 研究背景
        1.2.1 气候变化问题与能源危机
        1.2.2 建筑业发展与碳排放
        1.2.3 低碳发展相关政策及法规
        1.2.4 低碳理念的发展
    1.3 概念界定与研究范围
        1.3.1 低碳建筑
        1.3.2 高大空间公共建筑
        1.3.3 夏热冬冷地区——以长三角地区为例
    1.4 研究现状
        1.4.1 建筑碳排放量化分析研究
        1.4.2 高大空间公共建筑相关研究
        1.4.3 夏热冬冷地区建筑环境影响特征及低碳措施研究
        1.4.4 现状总结
    1.5 研究目标与意义
        1.5.1 研究目标
        1.5.2 研究意义
    1.6 研究方法与框架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建筑低碳化与设计理论
    2.1 建筑低碳化发展的特征研究
        2.1.1 地域性特征
        2.1.2 外部性特征
        2.1.3 经济性特征
        2.1.4 全生命周期视角
        2.1.5 指标化效果导向
    2.2 建筑低碳设计概论
        2.2.1 建筑设计的特征
        2.2.2 设计阶段落实建筑低碳化
        2.2.3 建筑低碳设计研究方法
    2.3 建筑相关低碳评价体系研究
        2.3.1 相关评价体系概况
        2.3.2 相关减碳指标比较研究
        2.3.3 对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关于减碳评价的建议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夏热冬冷地区公共建筑碳排放量化分析
    3.1 公共建筑碳排放量化方法
        3.1.1 建筑碳排放量化的方法类型
        3.1.2 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计算
    3.2 夏热冬冷地区公共建筑碳排放基准值研究
        3.2.1 公共建筑碳排放基准值现状
        3.2.2 夏热冬冷地区公共建筑碳排放基准值的确定与选用
    3.3 夏热冬冷地区公共建筑碳排放量化与评测方法的建立
        3.3.1 适用于设计阶段的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清单数据的确立
        3.3.2 建筑碳排放量化与评测方法的具体落实
        3.3.3 建立夏热冬冷地区公共建筑碳排放量化评测工具(CEQE-PB HSCW)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夏热冬冷地区高大空间公共建筑低碳设计策略
    4.1 提高场地空间利用效能
        4.1.1 场地布局与空间体形优化
        4.1.2 建筑空间隔热保温性能优化
    4.2 降低建筑通风相关能耗
        4.2.1 利用高大空间造型的通风策略
        4.2.2 改善温度分层现象的通风策略
    4.3 优化建筑采光遮阳策略
        4.3.1 建筑自然采光优化
        4.3.2 建筑遮阳设计优化
    4.4 提高空间绿植碳汇作用
        4.4.1 增加空间绿植量
        4.4.2 提高绿植固碳效率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夏热冬冷地区高大空间公共建筑低碳技术措施
    5.1 可再生能源利用
        5.1.1 太阳能系统
        5.1.2 清洁风能
        5.1.3 热泵技术
        5.1.4 建筑可再生能源技术的综合利用
    5.2 结构选材优化
        5.2.1 建筑材料的低碳使用原则
        5.2.2 高大空间公共建筑中相关建材的低碳优化
    5.3 管理与使用方式优化
        5.3.1 设计考虑低碳施工方式
        5.3.2 设计预留智能管理接口
        5.3.3 设计提高行为节能意识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盐城城南新区教师培训中心项目实证研究
    6.1 项目概况
    6.2 项目实施
        6.2.1 确定项目2005 年碳排放量基准值
        6.2.2 建筑低碳设计流程应用
        6.2.3 参照建筑的建立
        6.2.4 项目相关低碳设计关键措施
        6.2.5 项目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计算与分析
    6.3 项目优化
        6.3.1 主要低碳优化策略
        6.3.2 项目全生命期碳排放优化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创新点
    7.3 对现状的启示
    7.4 研究中的困难与不足
    7.5 后续研究与展望
附录
    附表A:公共建筑非供暖能耗指标(办公建筑、旅馆建筑、商场建筑)
    附表B:主要能源碳排放因子
    附表C:主要建材碳排放因子
    附表D:部分常用施工机械台班能源用量
    附表E:各类运输方式的碳排放因子
    附表F:部分能源折标准煤参考系数
    附表G:全国各省市峰值日照时数查询表(部分夏热冬冷地区省市数据)
    附表H:全国五类太阳能资源分布区信息情况表
    附表I:项目主要低碳设计策略减排信息表
参考文献
图表索引
致谢

四、日本的生态建设与绿化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海绵城市理论下的沣西新城绿色屋顶设计研究[D]. 范俊鹏.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2]“沣东新城西咸中心项目”城市外部空间设计研究[D]. 贾晨茜.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3]城市社区花园营建策略与实现要素研究[D]. 陈格. 浙江大学, 2021(01)
  • [4]基于山水优先的桂林风景建筑设计研究[D]. 陈俏冰. 桂林理工大学, 2021(01)
  • [5]重庆市中心城区街道行道树绿化带植物景观评价与优化[D]. 龙光红. 西南大学, 2021(01)
  • [6]基于美丽乡村背景下的植物景观应用研究 ——以成都市乡村为例[D]. 黄思祺.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7]武威市凉州区洪祥镇乡村绿化现状调查与建设策略[D]. 齐元勋. 兰州大学, 2021(09)
  • [8]杭州市老城区道路立体绿化植物景观评价及优化[D]. 李智茂. 浙江农林大学, 2020(08)
  • [9]国际比较视野中我国绿色生态城区评价体系优化研究[D]. 杜海龙. 山东建筑大学, 2020(04)
  • [10]夏热冬冷地区高大空间公共建筑低碳设计研究[D]. 刘科. 东南大学, 2021

标签:;  ;  ;  ;  ;  

日本的生态建设与绿化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