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琯头岭隧道进口防排水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王军辉[1](2021)在《直墙式铁路隧道衬砌病害机理分析及处治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铁路隧道的发展历程中,上世纪70~90年代建设的铁路隧道多为拱顶圆形、两侧直墙的直墙式隧道,受设计施工水平限制以及隧道运营年限的影响,隧道病害逐渐凸显,衬砌劣化率不断的增加,严重影响铁路运营的安全。本文基于襄渝线铁路79座服役直墙式隧道运营病害状态,通过现场调研对隧道衬砌病害特征进行统计分析,采用数值计算的方法分别对不同围岩级别条件下的衬砌背后空洞和衬砌裂缝等典型结构型病害特征及致害机理进行探讨,提出针对直墙式铁路隧道衬砌结构型渗漏水、背后空洞、裂缝等病害的处治对策。(1)调研统计了襄渝线在役直墙式隧道衬砌病害特征。采用人工敲击、探地雷达检测等检测方法,结合近年秋检资料对襄渝线79座直墙式铁路隧道衬砌病害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了隧道衬砌渗漏水、裂缝、空洞的主要产生位置、病害类型、病害等级的分布占比。衬砌空洞产生位置主要位于拱部,拱顶空洞数量和尺寸均明显多于拱腰处空洞,边墙空洞较少;衬砌裂缝长度主要集中在2m~4m,缝宽主要集中在1mm~5mm;渗水和滴水在渗漏水病害类型中占比较大,滴水成线和淌水占比少,雨季均呈现加剧形势。(2)研究分析了直墙式铁路隧道典型结构型病害致害机理。采用Midas GTS NX软件,建立不同围岩级别条件下的衬砌背后空洞和衬砌裂缝典型病害特征数值模型,根据实际病害发生位置分工况进行衬砌结构强度及受力特征分析,通过应力、位移和弯矩等数据探讨了衬砌背后空洞和裂缝致害机理。空洞径向深度变化对拱顶以及拱腰结构的受力和变形影响不大,但对边墙和隧底影响较大;空洞环向宽度对衬砌背后空洞处及其周边一定范围衬砌受力和变形影响最大,且随着宽度的增加,影响范围加大;空洞纵向长度对衬砌的影响不大。拱顶裂缝对衬砌仰拱影响较大,拱腰裂缝对拱部衬砌影响较大,且拱腰裂缝对衬砌的影响应给予高度重视。(3)提出了直墙式铁路隧道衬砌结构病害处治对策。研究开发了可分解式轨道车一体化作业平台车,在隧道病害施工中进行了运用,降低了安全风险,提升了劳动效率。根据襄渝线隧道病害实际情况,提出了采用回填注浆、锚网喷、注浆封堵+安装塑钢截水槽等方法治理衬砌结构性病害,为陈旧的直墙式铁路隧道衬砌背后空洞、裂缝与渗漏水等病害治理提供建议和借鉴。
毕志刚,毛晓辉,吕文国,李文杰,梁斌[2](2020)在《浅埋偏压小净距大断面公路隧道进洞施工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小净距隧道施工过程中,合理开挖和支护是施工的关键,通过超前大管棚对软弱地层进行超前支护,有效控制了地表沉降;浅埋软弱围岩地层中,通过采用中隔壁法、双侧壁导坑法,有效控制了施工中隧道围岩的变形;小净距隧道中夹岩通过中空注浆锚杆进行加固,有效提高中夹岩的完整性和抵抗侧向膨胀变形的能力。
任凯琦[3](2020)在《浅埋偏压连拱隧道施工技术与变形控制措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科技发展,我国江浙沪一带正在大力建设交通行业,交通业发展的同时,促进着隧道的建设。本课题研究的是浙江沿海一带的浅埋偏压连拱隧道。在浙江沿海地带,隧道围岩大多处于软弱破碎状态,连拱隧道浅埋偏压段较多,围岩条件较差。在施工过程中,围岩易失稳,一直是科研人员研究的重点隧道。隧道在建设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仍需要科研人员去探讨和解决。本文以雅屿隧道工程作为依托项目,结合有限元数值模拟,对浅埋偏压连拱隧道施工工法、雅屿隧道浅埋偏压段不均匀沉降控制措施、雅屿隧道施工变形规律以及监控系统优化多个方面进行研讨。研究内容如下:(1)探讨了国内外有关浅埋偏压连拱隧道研究的现状,介绍了围岩定义、性质以及相关力学特性和变形特征,找出偏压隧道形成的原因,理论分析浅埋偏压连拱隧道围岩压力计算方法和公式,得出雅屿隧道V级围岩中连拱隧道深浅埋分界为44.8m~56m。(2)分析了连拱隧道常用的施工方法以及其优缺点。利用有限元软件对雅屿隧道浅埋偏压段进行三维全过程施工阶段模拟分析,得出三导洞法施工比中导洞法施工对围岩变形控制效果更好的结论;对比连拱隧道偏压状态下不同开挖顺序下的有限元计算结果,得出先开挖浅埋侧主洞较优的结论。单侧主洞掌子面向前推进时,拱顶沉降受其影响范围为掌子面后方4个施工循环(8m)。雅屿隧道Ⅴ级围岩段,应采用短台阶施工(上台阶长度控制在3m~5m左右),围岩主洞错距长度控制在4m~6m左右。(3)介绍隧道围岩变形控制原则、技术和理念,提出控制不均匀沉降关键技术。釆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隧道的预支护措施进行参数化分析,给出了雅屿隧道关键支护参数的建议值。对于本文所分析的背景工程而言,雅屿隧道偏压荷载大的右洞最佳插入仰角为4°,偏压荷载小的插入仰角为3°,管棚右洞最佳直径取159mm,左洞管棚最佳直径则取108mm,管棚注浆选择水泥-水玻璃浆液。采用超前预支护对于减小围岩变形是较为通用且有效的施工措施。(4)分析了变形与开挖工序和雨水的关系。优化监控量测体系,建立灰色GM(1,1)模型预测系统,成功预测围岩位移随时间的变化。整理雅屿隧道监控数据,通过实际监测数据与数值模拟对比分析,用现场数据验证数值模拟的科学性,两种方法可以互相印证、互相补充。
张斌[4](2019)在《山岭高铁隧道预制装配式轨下结构设计选型及优化研究》文中认为高速铁路隧道轨下结构的平顺性和稳定性是保证铁路线路安全运营的前提之一。由于传统的高铁隧道轨下结构设计、施工会存在着一系列的不足,隧道轨下结构长时间在列车振动和地下水、围岩压力等外部因素共同作用下,出现了隧道轨下结构常见的分层、开裂、底鼓、下陷、翻浆冒泥等各类病害隐患。随着我国高速铁路隧道大量建设,列车安全通行对隧道轨下结构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确保高速铁路隧道运营的安全,提出一种新型高速铁路隧道轨下结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采用资料调研、数据统计及数值计算等方法,分析了高速铁路隧道病害特征并提出不同高速铁路隧道预制装配式轨下结构设计方案,主要内容如下:(1)调研了高速铁路隧道在运营期轨下结构出现的缺陷情况,采用数据统计、工程类比的方法,总结了既有高速铁路隧道轨下结构出现的病害类型,并分析了高速铁路隧道轨下结构的主要病害的成因和影响因素,掌握了高速铁路隧道轨下结构主常见病害的产生机理。(2)调研了国内外隧道工程中预制装配式技术的工程应用及相关理论,依据高速铁路隧道轨下结构的相关规范与构造要求,创新性地提出多种不同类型的高速铁路隧道预制装配式轨下结构设计方案,分析了相应设计方案的结构稳定性和受力情况,得出了不同类型新型高铁隧道预制结构设计方案的性能优劣和特点。(3)依托郑万高速铁路隧道工程,提出了一种典型断面的高铁铁路隧道新型预制装配式填充结构设计方案,根据现场实际工况,分析了在施工期工况和运营期高铁隧道新型预制装配式填充结构单双线列车的不同时速工况下的静、动态响应,揭示了填充结构的应力和应变的演化规律,掌握了影响高铁隧道填充结构受力的主要因素。(4)考虑高铁隧道预制装配式填充结构的纵向与环向连接,创新性地提出一种新型铁路隧道预制装配式填充结构的连接构造;考虑铁路隧道预制装配式轨下结构的防排水情况,创新性地提出一种新型铁路隧道预制装配式轨下结构防排水系统。(5)考虑高铁隧道预制装配式轨下结构的施工,提出针对不同预制装配式仰拱结构、填充层结构以及连接结构设计的施工工艺,体现了预制装配式结构的优势,为预制装配式隧道发展提供了施工设计基础。
贾党育,张骞,杨虎[5](2018)在《西岙岭公路长大隧道施工技术》文中研究指明西岙岭隧道为双向4车道分离式隧道,全长近6.0km,采用对头施工,最大开挖断面达到110m2。较全面地介绍西岙岭隧道西侧长度超过3km的左右两条隧洞的施工工艺与技术。隧道采用钻眼爆破法开挖,两洞同时推进;根据围岩破碎程度,采用了环形开挖留核心土法、上下台阶法和全断面法等多种开挖方法;采用气腿式凿岩机钻眼,装载机、挖掘机装渣,大型汽车运渣;采用大型砌筑台车进行二次衬砌;隧道开挖初期采用对旋式风机压入式通风,随着隧道的推进,改为巷道通风方式,较好地解决了长大隧道的通风问题。其施工工艺与技术的成功实施,可为相似的长大隧道工程提供施工经验与技术支持。
李哲[6](2018)在《低山丘陵区铁路隧道设计与施工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南方分布着广泛的低山丘陵地区。低山丘陵地区是各种岩类组成的坡面组合体,有着丰富的水系资源,有着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在低山丘陵区的地质地形特点下,铁路修建多截弯取直,傍山依河而建。因此,低山丘陵地区铁路修建了大量的隧道,遇到了许多特殊地质地段和特殊地形地段。由于低山丘陵地区隧道修建数量多,对特征明显的地段开展隧道修建相关问题研究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本文结合新建九景衢铁路隧道,对遇到的三种特征明显的地段开展了研究,具体情况介绍如下:(1)岩溶发育段。结合实际工程地段岩溶发育特点,采用数值试验的方法,分析了岩溶发育围岩的力学性质,明确了岩溶发育对围岩基本分级指标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通过资料调研建立了岩溶围岩分级方法。(2)沟谷地带浅埋段。根据地质地形特点,结合相关规范,提出了护拱明挖隧道结构的荷载计算方法和结构设计方法。分析了护拱回填暗挖法的关键施工工序,并对相关施工技术进行了总结。(3)傍山隧道洞口明洞段。根据地质地形特点,结合规范法偏压隧道计算公式,给出了明洞结构荷载计算方法和结构设计方法。对纵断面边仰坡的纵向推力进行理论分析,给出明洞结构所承受切应力的计算方法,并对结构进行构造要求分析。对相关施工技术进行了总结。
张丹锋,黄班玛,段成龙[7](2018)在《隧道防排水质量检测关键技术在高原寒区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隧道防排水系统是隧道重要的防排水措施[1],而高原寒区隧道渗漏水是最常见的病害之一,隧道结构在渗漏水的长期作用下,将极大地降低了其内部各种设施使用寿命和功能,恶化了隧道的运营环境,为隧道结构带来了安全隐患。隧道防排水应遵循"防、排、截、堵相结合,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的原则[2],而防排水质量检测则成为了防排水质量体系中的重要环节。目前,隧道工程防排水质量检测关键技术在高原寒区的应用需要总结、研究与探讨,研究成果对防排水质量的把握以及施工反馈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梁春阳[8](2017)在《裂隙岩体公路隧道防排水新技术研究与应用》文中指出裂隙岩体中公路隧道渗漏水是隧道频繁发生的病害之一,为解决公路隧道渗漏水问题,改善公路隧道渗漏水现象,本文依托闹枝隧道工程,调查总结在裂隙岩体中新建隧道渗漏水频发的部位,分析其渗漏水原因。对比分析裂隙岩体在实际工程常用的数学模型,并借助Midas GTS/NX对隧道开挖进行数值模拟,通过分析阐述裂隙水渗流作用对隧道开挖的影响,肯定了注浆堵水的作用。通过对实际工程的调查分析,找出我国隧道防排水设计和施工中的不足。通过现场实践和试验提出防水层铺设新工艺——LV铺设法,其有效改善目前公路隧道既有防水层铺设工艺的不足。针对隧道衬砌结构“三缝”处防排水存在的渗漏水问题,研发出新型止水带——梯形背贴式止水带和蝶形中埋式止水带,详细叙述其防水原理及施工工艺,明确其施工工艺的具体参数,有效解决衬砌结构“三缝”处渗漏水问题。这三项新技术与新工艺为今后裂隙岩体地区公路隧道防排水的设计与施工起一定的借鉴作用。
王文袓[9](2015)在《青海丹东隧道洞口饱和黄土段施工技术研究》文中认为目前,为了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国家加大了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投入,其中,公路和铁路占了很大一部分比重。在这些已建和在建的公路和铁路中,隧道占了一定的比重,而隧道的洞口施工一直是隧道工程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特别是地质条件不好的地区。相比于隧道的其他部分,洞口段围岩风化程度较严重,节理比较发育,经常存在断层、破碎带等诸多对工程不利的地质构造,浅埋偏压现象比较普遍。伴随着大断面隧道建设工程的增加,隧道洞口段的施工问题也开始凸显出来,如何实现隧道安全高效地进洞变得越来越重要。本文在总结国内和国外关于隧道洞口施工研究现状的基础上,结合丹东隧道的具体问题,如出口段已开挖的边坡发生滑坡,仰坡坡面支撑不住,边坡底部及明洞基础下13m14m存在饱和软黄土,地基承载力不能满足设计要求,隧道左侧存在暗埋天然气管道以及洞口右侧K38+070位置处存在与隧道轴线基本正交的天然冲沟等,开展相应施工技术研究。研究指出采用钢管旋喷桩加固开挖的路堑边坡;配合采用桩基础加连系梁加固明洞地基;采用竖直旋喷桩加固暗洞软基配合水平旋喷桩加固掌子面软黄土可以满足设计施工要求;采用延长明洞长度配合引排水设施降低天然冲沟对隧道的影响等措施,经实际检验效果良好。通过现场研究和技术方案改进及施工措施控制,解决了丹东隧道洞口段存在的工程问题和隐患,保障了隧道及周边的安全,为今后类似工程问题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作用,也为理论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工程实例。
李凌云,熊海珍[10](2013)在《拉庚拉隧道防排水施工技术》文中提出地下水渗漏是隧道在运营期主要的病害之一,尤其是在高原高寒区,极易发生冻害,因此在施工中应采取防、排、截、堵相结合的原则,严把工序质量关,加强过程控制,避免对隧道以后的运营带来较大安全隐患。以青海省省道312线珍秦至称多公路拉庚拉隧道工程为例,介绍了高寒隧道防排水施工技术,分别阐述了洞内外防排水、中心深埋水沟、环纵向盲沟等分部工序施工要点,对高海拔地区隧道防排水施工具有借鉴作用。
二、琯头岭隧道进口防排水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琯头岭隧道进口防排水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直墙式铁路隧道衬砌病害机理分析及处治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隧道病害仿真分析现状 |
1.2.2 隧道病害检测现状 |
1.2.3 隧道病害评定现状 |
1.2.4 隧道病害处治技术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2 直墙式铁路隧道病害特征及成因分析 |
2.1 直墙式铁路隧道衬砌病害现场调研 |
2.1.1 项目概况 |
2.1.2 隧道日常养护维修 |
2.1.3 检查方法 |
2.2 现场调研病害统计分析 |
2.2.1 隧道空洞数据分析 |
2.2.2 隧道裂缝数据分析 |
2.2.3 隧道渗漏水数据分析 |
2.3 衬砌病害危害及成因分析 |
2.3.1 衬砌背后空洞 |
2.3.2 衬砌裂缝 |
2.3.3 衬砌渗漏水 |
2.4 本章小结 |
3 直墙式铁路隧道典型结构型病害致害机理分析 |
3.1 计算模型 |
3.2 计算工况 |
3.3 含空洞缺陷的衬砌受力特征分析 |
3.3.1 Ⅳ级围岩条件下的衬砌变形特征分析 |
3.3.2 Ⅴ级围岩条件下的衬砌变形特征分析 |
3.4 含裂缝缺陷的衬砌受力特征分析 |
3.4.1 Ⅳ级围岩条件下裂缝对其结构受力变形影响 |
3.4.2 Ⅴ级围岩条件下裂缝对其结构受力变形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4 直墙式铁路隧道衬砌病害处治对策研究 |
4.1 隧道衬砌病害状态评定 |
4.1.1 隧道状态评定流程 |
4.1.2 劣化等级评定 |
4.1.3 襄渝线直墙式隧道的劣化评级 |
4.2 处治原则 |
4.3 背后空洞处治对策 |
4.3.1 背后空洞的处治方案 |
4.3.2 典型工程案例 |
4.4 衬砌裂缝处治对策 |
4.4.1 衬砌裂缝的处治方案 |
4.4.2 典型工程案例 |
4.5 渗漏水处治对策 |
4.5.1 渗漏水处治方案 |
4.5.2 典型工程案例 |
4.6 移动式动力作业台车 |
4.6.1 结构组成 |
4.6.2 作业流程 |
4.7 本章小结 |
5 结论及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2)浅埋偏压小净距大断面公路隧道进洞施工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概况 |
2 洞口施工措施 |
2.1 桩板墙施工 |
2.2 洞口开挖与防护 |
2.3 导向墙施工 |
2.4 超前大管棚施工 |
3 明洞与洞门施工 |
3.1 明洞施工 |
3.2 洞门施工 |
4 洞身开挖与支护 |
4.1 中隔壁法施工 |
4.2 双侧壁导坑法施工 |
4.3 中夹岩柱加固 |
4.4 二衬施工 |
5 监控量测分析 |
6 结论 |
(3)浅埋偏压连拱隧道施工技术与变形控制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概述 |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存在问题 |
1.5 主要研究方法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浅埋偏压连拱隧道围岩特征及压力分析 |
2.1 工程概况 |
2.1.1 工程基本条件 |
2.1.2 水文地址条件 |
2.2 偏压隧道产生的原因 |
2.2.1 偏压隧道的特点 |
2.2.2 偏压隧道的影响因素 |
2.3 围岩的定义与分类 |
2.3.1 围岩的定义 |
2.3.2 围岩的分类 |
2.4 偏压隧道围岩压力计算方法 |
2.4.1 连拱隧道的浅埋判断方法 |
2.4.2 偏压连拱隧道垂直压力计算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浅埋偏压连拱隧道施工工法研究 |
3.1 连拱隧道常用施工方法比较 |
3.1.1 三导洞法 |
3.1.2 中导洞法 |
3.1.3 施工方法综合评价 |
3.2 有限元数值分析概况 |
3.2.1 计算参数和本构模型选取 |
3.2.2 荷载与边界条件 |
3.2.3 基本假定与模型建立 |
3.3 不同开挖工法施工阶段有限元计算结果分析 |
3.3.1 中导洞法施工有限元计算结果分析 |
3.3.2 三导洞法施工有限元计算结果分析 |
3.3.3 两种施工工法对比评价 |
3.4 连拱隧道偏压段主洞合理开挖顺序研究 |
3.4.1 数值模拟对比方案 |
3.4.2 计算结果对比分析 |
3.5 左右洞掘进面空间效应 |
3.5.1 单洞掘进面空间效应 |
3.5.2 后行洞施工对先行洞影响分析 |
3.6 连拱隧道施工方法研究 |
3.6.1 主洞开挖错距施工效应分析 |
3.6.2 上台阶长度施工效应分析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浅埋偏压连拱隧道不均匀沉降控制措施 |
4.1 隧道围岩变形控制原则 |
4.2 隧道围岩变形控制技术 |
4.3 隧道围岩变形控制理念 |
4.4 正洞超前预支护优化 |
4.4.1 管棚布置插入仰角对隧道受力分析 |
4.4.2 管棚直径选择对隧道受力分析 |
4.4.3 管棚注浆参数对隧道受力分析 |
4.5 雅屿隧道塌方段控制技术研究 |
4.5.1 冒顶坍塌原因分析与处理措施 |
4.5.2 中导洞初期支护优化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浅埋偏压连拱隧道监测系统分析与优化 |
5.1 偏压连拱隧道变形规律 |
5.1.1 变形与开挖工序的关系 |
5.1.2 地表沉降变形与雨水的关系 |
5.2 雅屿隧道监测方案 |
5.2.1 监测内容和原理简介 |
5.2.2 监测数据的处理分析 |
5.3 主要监测内容与数值模拟对比分析 |
5.3.1 隧道超前地质预报 |
5.3.2 拱顶沉降数据分析 |
5.3.3 净空收敛数据分析 |
5.4 基于灰色GM(1,1)模型的变形预测 |
5.4.1 灰色理论简介 |
5.4.2 GM(1,1)模型的建立 |
5.4.3 雅屿隧道GM(1,1)模型变形预测 |
5.4.4 数值模拟与监测和预测结果对比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情况 |
(4)山岭高铁隧道预制装配式轨下结构设计选型及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隧道工程预制装配式设计现状 |
1.2.1 国内隧道工程预制装配式设计现状 |
1.2.2 国外隧道工程预制装配式设计现状 |
1.2.3 地下结构设计理论发展现状 |
1.3 铁路隧道预制结构技术存在的问题 |
1.4 研究内容 |
1.5 技术路线 |
2 高铁隧道预制装配式仰拱结构设计与方案分析 |
2.1 时速200-250KM/H高铁隧道预制装配式仰拱设计与受力分析 |
2.1.1 时速200-250km/h高铁隧道预制装配式仰拱结构普通地段力学特性 |
2.1.2 时速200-250km/h高铁隧道预制装配式仰拱结构普通地段受力检算 |
2.1.3 时速200-250km/h高铁隧道预制装配式仰拱结构不良地质地段不同接头刚度下截面受力特性 |
2.2 时速300KM/H以上高铁隧道预制装配式仰拱设计与受力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3 高铁隧道预制装配式填充结构设计与方案分析 |
3.1 典型高铁隧道填充结构设计断面 |
3.2 典型高铁隧道预制装配式填充结构设计与方案分析 |
3.2.1 预制装配式填充结构设计 |
3.2.2 各设计方案结构受力特征分析 |
3.3 V级围岩高铁隧道预制装配式填充结构设计与方案分析 |
3.3.1 数值分析步骤 |
3.3.2 模型接触单元计算原理 |
3.3.3 计算模型参数及条件 |
3.3.4 模型静力荷载工况受力分析 |
3.3.5 模型动力荷载工况受力分析 |
3.4 Ⅴ级围岩高速铁路隧道预制装配式填充结构接口工程设计与方案分析 |
3.4.1 接口工程设计与方案分析 |
3.4.2 接口工程静力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铁路隧道预制装配式轨下结构防排水工程设计与方案分析 |
4.1 防排水工程设计与方案分析 |
4.1.1 系统概述 |
4.1.2 系统内容与组成 |
4.1.3 数值模拟与分析 |
4.2 防排水工程现场试验 |
4.2.1 试验目的 |
4.2.2 试验内容 |
4.2.3 试验方案 |
4.2.4 工点概况 |
4.2.5 安装工艺试验 |
4.2.6 试验结果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5 高铁隧道预制装配式轨下结构施工工艺 |
5.1 高铁隧道预制装配式仰拱结构施工工艺 |
5.2 高铁隧道预制装配式填充结构施工工艺 |
5.3 高铁隧道预制装配式填充结构连接处施工工艺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西岙岭公路长大隧道施工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概况 |
2 施工方案 |
3 钻眼爆破 |
4 渣石装运 |
5 隧道支护 |
5.1 超前支护 |
5.2 初期支护 |
5.3 二次衬砌 |
6 施工辅助系统 |
7 组织管理 |
8 结语 |
(6)低山丘陵区铁路隧道设计与施工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岩溶围岩分级研究现状 |
1.2.2 沟谷地带隧道浅埋段研究现状 |
1.2.3 傍山隧道洞口偏压段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的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2 技术路线 |
第2章 新建九景衢铁路隧道岩溶围岩分级方法研究 |
2.1 新建九景衢铁路隧道岩溶发育特点 |
2.1.1 岩溶隧道 |
2.1.2 岩溶发育程度 |
2.2 新建九景衢铁路隧道岩溶围岩分级方法 |
2.2.1 分级指标体系的建立 |
2.2.2 岩溶对基本分级指标的影响 |
2.2.3 岩溶围岩分级方法 |
2.3 超前预报技术与岩溶围岩分级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沟谷地带隧道浅埋段设计与施工技术研究 |
3.1 概述 |
3.2 荷载计算方法 |
3.2.1 护拱结构荷载计算方法 |
3.2.2 隧道结构荷载计算方法 |
3.3 结构设计方法 |
3.3.1 护拱设计 |
3.3.2 初支设计 |
3.3.3 二衬设计 |
3.4 关键施工技术 |
3.4.1 关键施工工序 |
3.4.2 护拱施工 |
3.4.3 爆破控制技术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傍山隧道洞口偏压段设计方法与施工技术研究 |
4.1 概述 |
4.2 荷载计算方法 |
4.2.1 横断面荷载 |
4.2.2 纵断面荷载 |
4.3 结构设计方法 |
4.3.1 衬砌设计 |
4.3.2 构造要求分析 |
4.3.3 耳墙设计 |
4.4 关键施工技术 |
4.4.1 基底及边仰坡处理技术 |
4.4.2 衬砌施工 |
4.4.3 仰拱与防排水工艺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7)隧道防排水质量检测关键技术在高原寒区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高原寒区隧道工程概况 |
3 防排水检测关键技术介绍 |
3.1 仪器设备选用 |
(1) 红外探水热像仪 |
(2) 工业硬质推杆内窥镜 |
(3) 带高压水冲洗内窥镜 |
(4) 管道检测爬行器 |
3.2 防水系统检测 |
3.3 排水系统检测 |
4 检测数据分析研究 |
4.1 防水系统检测结果分析 |
4.2 排水系统检测结果分析 |
5 结语 |
(8)裂隙岩体公路隧道防排水新技术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1.2 公路隧道防排水技术现状 |
1.1.1 国内公路隧道防排水技术研究现状 |
1.1.2 国外公路隧道防排水技术发展现状 |
1.3 公路隧道防排水技术存在的问题 |
1.4 依托工程水文地质特征 |
1.4.1 气象水文 |
1.4.2 地形地貌及区域地质概况 |
1.4.3 水文地质条件 |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裂隙岩体地下水渗流研究及其对隧道的影响 |
2.1 基岩裂隙水 |
2.2 岩体裂隙水渗流特性 |
2.3 裂隙岩体渗流研究 |
2.3.1 单裂隙水渗流理论 |
2.3.2 裂隙岩体渗流的基本方程 |
2.3.3 裂隙岩体渗流模型 |
2.4 裂隙渗流场的分布及其对隧道的影响 |
2.4.1 Midas渗流基本方程 |
2.4.2 有限元方程 |
2.4.3 渗流应力耦合分析原理 |
2.4.4 计算模型的建立 |
2.4.5 模型参数及边界条件 |
2.4.6 计算结果与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隧道渗水情况调查与渗漏水原因分析 |
3.1 闹枝隧道渗水调查 |
3.1.1 闹枝隧道现场渗水情况 |
3.1.2 闹枝隧道渗漏水调查结果 |
3.2 新建隧道渗漏水原因分析 |
3.2.1 初期支护渗漏水的原因 |
3.2.2 二次衬砌渗漏水原因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隧道防水层LV铺设法 |
4.1 传统防水板铺设工艺与不足 |
4.2 水密性塑料组件——LV组件 |
4.3 LV组件自身的防水性能 |
4.4 LV铺设法施工工艺 |
4.4.1 LV铺设法相关技术参数研究 |
4.4.2 LV铺设法施工技术总结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衬砌施工缝处新型止水带的安装与质量控制 |
5.1 梯形背贴式止水带 |
5.1.1 既有背贴式止水带的不足 |
5.1.2 梯形背贴式止水带的构造与特点 |
5.1.3 梯形背贴式止水带的性能指标 |
5.1.4 人工假顶辅助安装技术 |
5.1.5 梯形背贴式可排水止水带下部构造设施 |
5.1.6 梯形背贴式可排水止水带施工工艺 |
5.2 蝶形止水带 |
5.2.1 蝶形止水带的结构 |
5.2.2 蝶形止水带安装防水原理 |
5.2.3 蝶形止水带现场安装技术总结 |
5.2.4 蝶形止水带的安装要点 |
5.3 止水带安装质量控制措施 |
5.3.1 工前培训 |
5.3.2 工间监督检查 |
5.3.3 质量问题追责制度 |
5.4 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主要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9)青海丹东隧道洞口饱和黄土段施工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研究思路 |
第二章 丹东隧道饱和黄土段洞口边坡支护施工技术 |
2.1 依托工程概况 |
2.1.1 隧道工程概况 |
2.1.2 自然地理条件 |
2.1.3 地形地貌特征 |
2.1.4.地质构造与岩性 |
2.1.5 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条件 |
2.2 洞口路堑边坡工程状况 |
2.3 路堑边坡设计和施工技术 |
2.3.1 技术要求及变更设计方案 |
2.3.2 施工方法及措施 |
2.3.2.1 钢管桩施工方法与顺序 |
2.3.2.2 注浆钢花管施工方法与顺序 |
2.4 技术控制难点分析 |
2.5 技术改进方法 |
2.6 小结 |
第三章 丹东隧道饱和黄土段明洞施工技术 |
3.1 明洞工程状况 |
3.2 丹东隧道明洞设计施工技术 |
3.2.1 设计方案及技术要求 |
3.2.2 施工方法及措施 |
3.3 技术控制难点分析 |
3.4 技术改进方法 |
3.4.1 旋喷桩施工改进方法 |
3.4.2 明洞仰拱底部施工改进方法 |
3.5 小结 |
第四章 丹东隧道饱和黄土段暗洞施工技术 |
4.1 丹东隧道饱和黄土段暗洞工程条件 |
4.2 暗洞工程状况 |
4.3 丹东隧道暗洞设计施工技术 |
4.3.1 设计方案及技术要求 |
4.3.2 施工措施及方法 |
4.4 技术控制难点分析 |
4.5 技术改进方法 |
4.6 效果评价 |
4.7 小结 |
结论与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
主要结论 |
进一步研究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琯头岭隧道进口防排水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直墙式铁路隧道衬砌病害机理分析及处治对策研究[D]. 王军辉.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21(01)
- [2]浅埋偏压小净距大断面公路隧道进洞施工技术研究[J]. 毕志刚,毛晓辉,吕文国,李文杰,梁斌. 河南城建学院学报, 2020(04)
- [3]浅埋偏压连拱隧道施工技术与变形控制措施研究[D]. 任凯琦. 重庆交通大学, 2020(01)
- [4]山岭高铁隧道预制装配式轨下结构设计选型及优化研究[D]. 张斌.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19(01)
- [5]西岙岭公路长大隧道施工技术[J]. 贾党育,张骞,杨虎. 公路, 2018(09)
- [6]低山丘陵区铁路隧道设计与施工关键技术研究[D]. 李哲. 西南交通大学, 2018(09)
- [7]隧道防排水质量检测关键技术在高原寒区的应用研究[J]. 张丹锋,黄班玛,段成龙. 青海交通科技, 2018(02)
- [8]裂隙岩体公路隧道防排水新技术研究与应用[D]. 梁春阳. 长安大学, 2017(02)
- [9]青海丹东隧道洞口饱和黄土段施工技术研究[D]. 王文袓. 长安大学, 2015(03)
- [10]拉庚拉隧道防排水施工技术[J]. 李凌云,熊海珍. 中国西部科技, 201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