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超高压宽极距管式电收尘器在水泥厂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沈学锋[1](2013)在《电除尘电气控制设计与实施》文中研究指明当今社会由于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而导致环境污染日益加剧,其中尤以工业粉尘的排放污染对环境造成的恶劣影响更为突出;如何减小其影响是值得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本论文基于课题背景、电除尘控制技术及其在国内外的发展状况分析,从提高除尘效率角度入手,提出课题涉及项目的电除尘电气控制系统设计方案及实施应用。论文首先从理论上分析电除尘技术的基本工作原理和工作流程,并着重分析电除尘器的核心电气装置—高低压供电电源;同时,从提高除尘效率和节能两个方面分别研究分析影响电除尘效率的因素和提高除尘效率的措施,进一步提出和研究高压供电节能和优化相结合的控制技术,从而设计电除尘器高低压供电设备控制系统。根据电除尘控制系统的实际情况,选择现场总线,从而设计和实现一套基于现场总线的电除尘高低压控制系统,以实现电除尘器电气控制。另一方面,将设计的电除尘器高低压供电设备控制系统方案在印度项目现场进行实施应用。通过AB软件RSlogix5000的编程、IFIX上位机软件的组态以及对先进的现场总线技术的利用,在印度项目现场实现上位机与电除尘控制器的远程和实时通讯。经在印度现场实际应用验证:本论文设计的电除尘电气控制系统实施稳定可靠,操作方便,除尘效果明显,除尘效率得到提高,并可最大限度地减少运行与维护费用,具有明显的节能效果,提高了经济效益。
汪颖[2](2009)在《喷射放电极静电除尘器的收尘机理及研发》文中研究说明根据当前国内外电除尘器的发展现状和电极结构特点,以改进电除尘器的电极结构和含尘气流的流动方式作为突破口,提出了一个具有喷射放电极结构的静电除尘器。在常规卧式静电除尘器中含尘气流由进气箱进入电除尘器,本设计特点是含尘气流从高电压管状喷口射出。在喷射口周围布置有毛刷钢针芒刺放电极,电晕钢针将在高压电源作用下产生电晕放电。因此,当粉尘随含尘气流从喷口流出时,被电晕荷电。荷电粉尘在气流和电场力的作用下冲向收尘极板,被收尘极板捕集。这种喷射放电极将改变电除尘器的收尘性能,因此,进行喷射放电极静电除尘器的电场、电流分布、电场中粉尘粒子的荷电以及荷电尘粒的运动方式的分析与试验研究是必要的。通过对传统极配系统的研究,选择最适合喷射放电极静电除尘器的电晕极以及收尘极形式。研究在此种极配形式下的喷射放电极静电除尘器中,荷电尘粒的运动规律,并与传统静电除尘器中尘粒的运动规律进行对比分析。提出喷射放电极所产生场强符合正态分布假设,并在正态分布的基础上建立了喷射放电极电除尘器的场强分布模型。通过粒子电量数值电荷仪测量得出不同电压和异极间距条件下,喷射放电极静电除尘器的粉尘荷电量。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喷射放电极静电除尘器的荷质比与外加电压呈非线性关系,且与异极距成正比。从定量上看,喷射放电极静电除尘器的荷质比要低于传统静电除尘器中尘粒的荷质比,其原因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最后根据喷射放电极静电除尘器的的特性探讨了未来工业应用的可行性。
梁川[3](2009)在《电除尘器专家帮助和故障诊断系统的开发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电除尘器是应用得最为广泛的除尘设备之一,研究开发一套用于咨询帮助、故障诊断的专家系统,对电除尘器的正常运行及维护具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本文致力于电除尘器专家帮助和故障诊断系统软件的开发研究,以电除尘器为研究对象,对其相关知识进行了归纳、分类,建立系统软件的知识库,并以知识库为基础,对整个软件进行设计开发。此外,使用ACCESS数据库对新增知识进行管理。应用Visual Basic6.0语言进行软件的开发,最终编译成可安装的应用软件包,能够脱离开发环境在Windows系统下独立运行。
刘涛[4](2008)在《基于单片机的电除尘高低压一体化控制器》文中指出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工业粉尘排量也日益增加,大气污染也变得越来越严重。随着人类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除尘也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电除尘控制器器以除尘效率高、能耗低、占地面积小、可处理大烟气量气体等特点广泛应用于电力、冶金、建材、石油等行业。本文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设计了以双CPU为核心的高低压一体化电除尘控制器。双处理器技术的使用,不仅解决了系统硬件的瓶颈问题,同时也满足了系统实时性的要求,提升了系统性能,增强了产品的除尘效率。同时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实现了电除尘器的远程监控,提高了管理水平,节省了人力资本,增强了产品的竞争力。由于在过去的电除尘电气控制系统中,是高,低压分开控制系统即细化为高压供电控制和低压控制两个系统,也就是两个独立的子系统。由于高、低压控制系统功能互相独立,互不影响,因此,高、低压系统的构成可根据用户要求灵活调整。但高、低分开控制系统割裂了高低压控制系统之间工作过程中的联系,使得此类系统的性能提高受到约束。所以本文依据电除尘工作原理,提出了一种基于单片机的电除尘高低压一体化控制器。本文完成了对高低压一体化电除尘控制器的硬件和软件的设计、实现过程,并进行了硬件、软件的调试。该控制系统以双SST89E554单片机为双核心,对数据采集系统电路、过零检测电路、可控硅触发脉冲电路、火花及闪络检测电路、CAN通信电路、键盘电路、LED显示电路等外围电路的进行了设计。并对每一部分都做了详细的分析。软件的设计上采用两种方式。在自动方式下,控制系统通过调理电路的到主回路电流、电压参数值,再结合火花跟踪控制、峰值跟踪控制、间歇供电控制、阶段恢复控制等控制方法,控制触发脉冲的输出,以调节可控硅的导通角,达到对除尘器电极间电压的调节,从而实现闭环控制。在手动方式下,可以实现手动升压,实现开环控制。除此以外,控制系统上还设计了CAN总线通讯接口,可以使控制板与上位机实现通讯,以实现对控制器的实时监控,得到集中管理分散控制的目的。
孙健[5](2007)在《静电除尘器离子输运特性与测量方法研究》文中提出目前,静电除尘器在应用中存在体积大、质量重、投资高及细微粉尘捕集率低下等问题,因此难以满足日益严格的环境污染治理需求。为了保证静电除尘器高效运行,减少粒子在前端荷电区的复合及沉降损失,提高荷电粒子的输运率,本文结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离子在高气压强电场中运动规律及其应用的基础研究(No.60471036)”及“静电除尘器的交变电场离子荷电凝聚研究(No.50578020)”,采用在强电离放电区域内引入气流作用力的方法,研究平均电场、能量密度及风速等参量对离子输运特性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促进离子输出的有效方法,取得的主要结果如下: 1) 不同风速下荷电区与凝并区的气流流场模拟显示,基本上没有明显的局部气流停滞及局部气流流速差异较大的现象;高速流场中的湍流影响较小,使束缚在电场中的带电粒子更易输出,提高了场外带电粒子浓度,进而使凝并区中的粉尘粒子捕集效率更高; 2) 在一个大气压,温度为20℃,风速分别为5m/s、10m/s的条件下,平均电场强度、能量密度等参量对离子输运率的影响程度仅在1个数量级内;而在相同条件下,通过提高离子动量的方法可以使离子输运率提高2个数量级。因此,提高带电粒子的动量是解决离子输运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 3) 根据高流速流场中离子碰撞运动原理研制小型化离子浓度测试仪,在一定条件下摆脱了平板式测试仪对取样风速的限制,实现了高风速下(5~25m/s)离子浓度的测量。另外,新型离子浓度探测仪对测量环境扰动较小,极适于定点测量,为研究静电除尘器内部带电粒子的空间分布提供了较适宜的测试设备。 在以上实验结果的基础上,可将荷电区置于捕集区前端风速较高(约20m/s)的通风管道内部,不仅可以使除尘器更加稳定高效,还可减小除尘器的占用空间,使静电除尘器的体积、能耗及运行费用都会有所降低;同时新型离子浓度测试仪的应用,也会使静电除尘器中的离子数据测量更加简便。
郭峰,张永久,张剑锋[6](2003)在《超高压宽极距管式电收尘器在水泥厂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阐述了水泥厂磨机生产时的粉尘污染状况及采用布袋除尘器或普通单管电收尘器收尘所存在的问题 ,针对磨机生产情况和存在问题进行设计的超高压宽极距防结露磨机静电收尘器的结构、工作原理等 ,并列出了该电收尘器的伏安特性和除尘效率测试数据
李庆全[7](1997)在《新一代高效静电除尘器》文中研究指明
洪超,刘薇,朱玉成,张永久[8](1995)在《宽极距防结露磨机静电收尘器的研制与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阐述水泥厂磨机生产时的粉尘污染状况,采用袋式除尘器或普通单管电收尘器收尘所存在的问题,以及针对磨机生产情况和存在问题进行设计的宽极距防结露磨机静电收尘器的结构、工作原理等,文章最后列出了该电收尘器的伏安特性和除尘效率测试数据。
朱玉成,曹国财,贾凤林,刘晓明[9](1992)在《超高压宽极距磨机管式静电收尘器的研究与应用》文中认为 1 概述磨机是水泥建材行业的主要生产设备。在生产过程中,由于粉磨时产生大量的热量,影响磨机效率,通常采用通风方法进行冷却。因而产生大量的含尘气体外排,一般的通风量为3000~5000m3/h,气体温度为70~80℃,含尘浓度为30~120g/m3,粉尘粒径小于15цm的占40%,15~40цm的占
李庆全[10](1989)在《立式箱型超高压宽极距静电收尘器》文中提出 一、概况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高压绝缘材料、高压硅整流器的品种不断增多,在静电收尘器的基础上研制开发了一种新型收尘器一立式箱型超高压宽极距静电收尘器。这种新型收尘器,从改进内部结构入手,采用超高压宽极距,即加大极间距,提高操作电压,减少收尘极板的投影面积,提高粉尘的漂移速度,从而降低了内部构件的重量与投资。 1985年,天津水泥工业设计研究院结合汉中水泥厂扩建工程,设计并应用了这种新型收尘器(见图)。它的有效横断面积为4.782,
二、超高压宽极距管式电收尘器在水泥厂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超高压宽极距管式电收尘器在水泥厂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电除尘电气控制设计与实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国内外电除尘控制技术的发展过程及发展现状 |
1.2.1 国内电除尘控制技术的发展过程及发展现状 |
1.2.2 国外电除尘控制技术的发展过程及发展现状 |
1.3 课题研究意义 |
1.4 论文的主要工作及章节安排 |
第2章 电除尘技术 |
2.1 引言 |
2.2 电除尘的工作原理 |
2.2.1 气体电离和电晕放电 |
2.2.2 尘粒荷电 |
2.3 电除尘器的主要性能参数 |
2.3.1 驱进速度 |
2.3.2 除尘效率 |
2.3.3 有效驱进速度 |
2.4 电除尘器的主要构件与装置 |
2.4.1 集尘极 |
2.4.2 电晕极 |
2.4.3 振打清灰装置 |
2.4.4 气流分布装置 |
2.4.5 电除尘器的电气装置 |
2.5 电除尘除尘效率和节能的研究 |
2.5.1 除尘效率的研究 |
2.5.2 节能的研究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电除尘电气控制系统设计 |
3.1 引言 |
3.2 电除尘控制系统设计分析 |
3.2.1 电除尘工艺对控制系统的要求 |
3.2.2 电除尘控制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
3.3 高压供电设备电气控制方案设计 |
3.3.1 控制方案 |
3.3.2 高压柜的主要部件 |
3.3.3 控制器的功能设计 |
3.4 低压供电设备电气控制方案设计 |
3.5 其它设备电气控制方案设计 |
3.5.1 变压器控制方案设计 |
3.5.2 隔离开关箱控制方案设计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电除尘电气控制系统的实施 |
4.1 引言 |
4.2 高压供电设备电气控制方案实施 |
4.2.1 控制方案实施 |
4.2.2 现场调试 |
4.3 低压供电设备电气控制方案实施 |
4.4 其他设备电气控制方案实施 |
4.4.1 变压器控制方案实施 |
4.4.2 隔离开关箱控制方案实施 |
4.5 现场总线 |
4.6 上位机系统 |
4.6.1 上位机的编程 |
4.6.2 上位机的组态 |
4.7 实施效果 |
4.7.1 除尘效率 |
4.7.2 节能效果 |
4.8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喷射放电极静电除尘器的收尘机理及研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静电除尘器工作的基本原理 |
1.3 国内外静电除尘技术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
1.3.1 静电除尘技术的研究 |
1.3.2 线板型式及其匹配 |
1.3.3 预荷电技术 |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喷射放电极静电除尘器的收尘机理 |
2.1 静电除尘新理论、技术 |
2.1.1 静电除尘理论方面的研究 |
2.1.2 静电除尘器本体结构技术方面的改进 |
2.2 喷射放电极静电除尘器的提出 |
2.2.1 喷射放电极静电除尘器设计的理论依据 |
2.2.2 喷射放电极静电除尘器的优越性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静电除尘器的极配型式与粉尘的荷电 |
3.1 收尘极系统 |
3.1.1 收尘极板 |
3.1.2 喷射放电极静电除尘器的收尘极板选择 |
3.2 电晕极系统 |
3.2.1 电晕线 |
3.2.2 电晕线应具有的工作性能 |
3.2.3 喷射放电极静电除尘器的电晕极选择 |
3.3 电晕放电机理与电场强度计算 |
3.3.1 气体的电离 |
3.3.2 电晕放电电压和电晕电流计算 |
3.4 粉尘粒子荷电机理及饱和荷电量计算 |
3.4.1 电场荷电机理及饱和荷电量 |
3.4.2 扩散荷电机理及饱和荷电量 |
3.4.3 电场荷电和扩散荷电的综合作用 |
3.5 荷电尘粒力学行为分析 |
3.5.1 传统电除尘器电场空间荷电尘粒动力学分析 |
3.5.2 喷射放电极电除尘器电场空间荷电尘粒动力学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喷射放电极静电除尘器的收尘性能实验研究 |
4.1 实验条件及装置 |
4.1.1 喷射放电极静电除尘器的结构 |
4.1.2 实验装置和设备介绍 |
4.2 喷射放电极静电除尘器的伏安特性测定 |
4.3 粉尘粒径的测量 |
4.4 喷射放电极电除尘器的粉尘荷电量测定 |
4.4.1 荷电量测实验流程的介绍以及荷质比的计算 |
4.4.2 荷电量测量实验的注意事项 |
4.5 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喷射放电极静电除尘器存在的问题及应用前景 |
5.1 喷射放电极静电除尘器的特点及应用 |
5.1.1 粉尘的预荷电 |
5.1.2 预荷电技术用于复合除尘器 |
5.1.3 电袋复合式除尘技术 |
5.2 喷射放电极静电除尘存在的问题 |
5.3 喷射放电极静电除尘器的理论优化方案 |
5.4 喷射放电极静电除尘器的应用前景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读研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3)电除尘器专家帮助和故障诊断系统的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引言 |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1.2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专家系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 专家系统的产生与发展 |
2.1.1 初创期 |
2.1.2 成熟期 |
2.1.3 发展期 |
2.1.4 专家系统在国内的发展状况 |
2.2 专家系统的总体构成 |
2.3 专家系统的优点 |
第三章 电除尘技术的发展概况 |
3.1 电除尘技术的产生和发展 |
3.2 电除尘器本体结构的发展概况 |
3.3 电除尘器供电控制系统发展概况 |
3.4 电除尘技术的理论发展概况 |
3.5 我国电除尘技术的发展概况 |
3.5.1 我国电除尘技术的发展 |
3.5.2 我国电除尘技术的现状 |
3.6 电除尘器的特点 |
3.6.1 电除尘器的优点 |
3.6.2 电除尘器的缺点 |
3.7 电除尘技术的发展趋势 |
第四章 电除尘器专家系统的开发工具 |
4.1 专家系统的开发工具 |
4.2 Visual Basic6.0 简介 |
4.2.1 Visual Basic 语言的特点 |
4.2.2 Visual Basic6.0 的运行环境简介 |
4.3 ACCESS 数据库简介 |
4.4 电除尘器专家系统的构成 |
第五章 电除尘器专家系统软件的实现 |
5.1 知识库内容的获取、表示及管理 |
5.2 电除尘器专家系统的知识库构架 |
5.3 咨询帮助部分的设计理论 |
5.3.1 系统流程图 |
5.3.2 窗体设计所使用的控件 |
5.4 咨询帮助部分的设计步骤 |
5.4.1 目录展开窗体的具体设计 |
5.4.2 查询窗体的具体设计 |
5.4.3 更新维护窗体的设计 |
5.5 故障诊断部分的设计理论 |
5.5.1 使用的控件 |
5.5.2 程序的编写 |
5.6 故障报警部分的设计理论 |
5.6.1 高压供电设备报警 |
5.6.2 低压控制设备报警 |
5.7 其他功能 |
第六章 结论和成果 |
6.1 结论和成果 |
6.2 软件设计过程中的创新思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4)基于单片机的电除尘高低压一体化控制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电除尘技术的国内外现状 |
1.2.1 国外的电除尘发展状况 |
1.2.2 我国的电除尘发展状况 |
1.3 电除尘器的发展趋势 |
1.4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5 课题的目标及主要工作 |
1.6 论文内容安排 |
第二章 电除尘的基本理论 |
2.1 电除尘的基本理论 |
2.1.1 气体的电离 |
2.1.2 电晕放电 |
2.1.3 起始电晕电压 |
2.1.4 电压-电流关系(伏安特性) |
2.2 粉尘粒荷电 |
2.3 荷电粉尘的捕集 |
2.4 振打清灰 |
2.5 电除尘基本过程 |
第三章 电除尘控制系统的设计 |
3.1 电除尘控制系统总体设计 |
3.2 高压控制部分 |
3.2.1 电除尘控制器供电主回路组成 |
3.2.2 电除尘控制器供电主回路工作原理 |
3.3 低压控制部分 |
3.4 上位机监控系统 |
第四章 电除尘控制器硬件设计 |
4.1 硬件总体设计 |
4.2 单片机的选型 |
4.3 电源电路设计 |
4.4 启停控制电路设计 |
4.5 偏励磁检测电路设计 |
4.6 过零检测电路设计 |
4.7 可控硅触发电路设计 |
4.8 数据采集电路设计 |
4.8.1 模数转换器TLC2543 |
4.8.2 一次电流采集电路设计 |
4.8.3 一次电压采集电路设计 |
4.8.4 二次电流采集电路设计 |
4.8.5 二次电压采集电路设计 |
4.9 火花及闪络检测电路设计 |
4.10 峰值保持电路设计 |
4.11 过流检测电路设计 |
4.12 CAN 通信电路设计 |
4.12.1 CAN 总线技术特点 |
4.12.2 抗干扰措施 |
4.13 键盘接口电路设计 |
4.13.1 I2C 总线特性 |
4.14 液晶及LED 显示设计 |
4.15 振打接口电路设计 |
第五章 电除尘控制器软件设计 |
5.1 软件的总体设计 |
5.2 从CPU 上的软件设计 |
5.2.1 模拟量采集设计 |
5.2.2 对一、二次电流和电压实时跟踪控制设计 |
5.2.3 串行口通讯任务设计 |
5.2.4 过零中断及输出脉冲设计 |
5.2.5 闪络及火花判断程序设计 |
5.3 主CPU 上软件的设计 |
5.3.1 键盘扫描任务设计 |
5.3.2 键盘子程序设计 |
5.3.3 数据处理任务设计 |
5.3.4 CAN 通信设计 |
5.3.5 其他控制方式设计 |
5.4 控制器的设置 |
第六章 电除尘系统的调试 |
6.1 电除尘控制器的调试 |
6.1.1 电除尘控制器硬件电路检查 |
6.1.2 仿真调试步骤 |
6.1.3 带负载调试步骤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5)静电除尘器离子输运特性与测量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本文研究背景 |
1.2 静电除尘技术的应用及发展现状 |
1.2.1 ESP发展的历史回顾 |
1.2.2 我国ESP的应用现状 |
1.2.3 ESP理论的研究现状 |
1.2.4 新型离子浓度测试仪的研究背景 |
1.3 本课题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2章 带电粒子在静电场中的输运理论 |
2.1 静电除尘器的理论基础 |
2.1.1 静电除尘器结构介绍 |
2.1.2 静电除尘器工作原理 |
2.1.3 静电除尘器除尘效率 |
2.2 带电粒子在除尘电场中的运动分析 |
2.2.1 定常流的流场分析及模拟 |
2.2.2 单个粒子在电场作用下的运动 |
2.2.3 粒子集体作用下形成的离子风现象 |
2.2.4 粒子在重力作用下的运动 |
2.2.5 带电粒子在水平气流作用下的运动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带电粒子运动特性实验 |
3.1 静电除尘器电场中的离子风实验 |
3.1.1 实验方法与装置 |
3.1.2 放电系统的伏安特性 |
3.1.3 不同极板间距条件下离子风的测试 |
3.1.4 电源极性对带电粒子运动的影响 |
3.2 静电场中的离子输运实验 |
3.2.1 实验方法与装置 |
3.2.2 放电系统的伏安特性 |
3.2.3 电场强度对离子输运的影响 |
3.2.4 能量密度对离子输运的影响 |
3.2.5 气流流速对离子输运的影响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离子浓度测试方法实验研究 |
4.1 新型离子浓度测试仪的设计原理 |
4.2 实验测试结果 |
4.2.1 不同风速下带电粒子浓度测试 |
4.2.2 不同距离处带电粒子浓度测试 |
4.2.3 不同电场强度下带电粒子浓度测试 |
4.2.4 带电粒子的空间分布研究 |
4.3 测量误差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工作展望 |
5.1 结论 |
5.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
致谢 |
研究生履历 |
(6)超高压宽极距管式电收尘器在水泥厂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电场结构及除尘原理 |
2 运行效果及测试数据 |
3 结论 |
四、超高压宽极距管式电收尘器在水泥厂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电除尘电气控制设计与实施[D]. 沈学锋. 华东理工大学, 2013(10)
- [2]喷射放电极静电除尘器的收尘机理及研发[D]. 汪颖. 武汉科技大学, 2009(02)
- [3]电除尘器专家帮助和故障诊断系统的开发研究[D]. 梁川. 华北电力大学(河北), 2009(11)
- [4]基于单片机的电除尘高低压一体化控制器[D]. 刘涛. 中北大学, 2008(11)
- [5]静电除尘器离子输运特性与测量方法研究[D]. 孙健. 大连海事大学, 2007(01)
- [6]超高压宽极距管式电收尘器在水泥厂的应用[J]. 郭峰,张永久,张剑锋. 工业安全与环保, 2003(01)
- [7]新一代高效静电除尘器[J]. 李庆全. 水泥技术, 1997(05)
- [8]宽极距防结露磨机静电收尘器的研制与应用[J]. 洪超,刘薇,朱玉成,张永久. 通风除尘, 1995(03)
- [9]超高压宽极距磨机管式静电收尘器的研究与应用[J]. 朱玉成,曹国财,贾凤林,刘晓明. 环境工程, 1992(06)
- [10]立式箱型超高压宽极距静电收尘器[J]. 李庆全. 水泥技术, 198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