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颞骨茎突切线位与侧位对照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刘涛[1](2021)在《复杂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治疗策略及影像学研究》文中认为第一部分三柱理论在治疗桡骨远端复杂骨折中的指导作用目的:研究和验证桡骨远端复杂骨折在三柱理论指导下的临床疗效。方法:从2008年8月~2010年1月以三柱理论为基础,采用掌侧或掌背侧联合切口治疗桡骨远端骨折16例。AO分型:C3型3例,C2型6例,C1型7例。急诊手术1例,余均在4~7 d内手术。术中植骨2例。术中桡侧辅助固定6例,尺骨茎突固定4例,背侧辅助钢板固定2例。结果:经随访2~15个月(平均6.3个月),掌倾角、尺偏角、桡骨短缩均获明显改善,腕关节功能按照Gartland-Werley(GW)评价系统进行评估,本组:优13例,良3例。结论:在三柱理论指导下治疗复杂桡骨远端骨折,能够促进骨折准确复位,增强内固定的可靠性,避免复位丢失,可以获得良好的临床结果。第二部分桡骨远端乙状切迹背侧骨块不同治疗方法对腕关节功能影响的探讨目的:探讨桡骨远端乙状切迹背侧移位骨块的不同治疗方法对腕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从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之间,对40例桡骨远端Frykman分型Ⅶ-Ⅷ型骨折患者手术治疗,分为可靠内固定和未可靠内固定(未固定或固定发生移位)两组进行随访,骨性愈合后患腕拍正位片并进行2mm层厚的CT平扫,重点检查下尺桡关节恢复程度,通过握力计及Gartland-Werley评分系统客观全面地评价腕部功能,观察桡骨远端乙状切迹背侧移位骨块不同固定方法对腕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结果:所有病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3-22个月,平均7.5个月。所有骨折均获得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2.3个月。未出现感染、内固定松动断裂、腕管综合征等并发症,也未出现背侧伸肌腱激惹或肌腱断裂者。通过Gartland-Werley评分发现可靠内固定组预后优良率明显提高。与未可靠内固定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桡骨远端乙状切迹背侧移位骨块给予复位并可靠内固定-,可以增加下尺桡关节的稳定性,显着改善腕关节功能。第三部分骨块特异性固定技术在复杂桡骨远端骨折中的应用目的:应用骨块特异性固定技术对Mayo分型Ⅲ~Ⅳ型桡骨远端骨折针对性固定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4年2月Mayo Ⅲ~Ⅳ型桡骨远端骨折病例33例,其中男15例,女18例;年龄19~74岁,平均57.5岁。右侧13例,左侧20例。术中对骨块针对性内固定,术后进行影像测量分析,并采用Gartland-Werley评分系统评估腕关节功能。结果:所有病例随访4~26个月,平均7.8个月。X线片示掌倾角、尺偏角恢复良好,桡骨无明显短缩。CT扫描发现有3例月骨窝关节面出现台阶,1例乙状切迹关节面分离,1例桡骨茎突旋转移位。应用GW评分,优23例,良7例,中2例,差1例,优良率为90.9%。结论;骨块特异性固定可以增加桡骨远端骨折复位、内固定效果,预防后期复位丢失,允许早期功能锻炼,腕关节功能恢复良好。第四部分掌背侧联合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四部分骨折的策略和效果目的:探讨掌背侧联合入路治疗复杂的桡骨远端四部分骨折的标准流程并评估其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5月至2016年10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创伤骨科通过掌背侧联合入路治疗的38例(39侧)桡骨远端四部分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22例(22侧),女性16例(17侧);年龄53.5岁(范围:25~79岁)。按照Melone分类,Ⅳ型33例(34侧),V型5例;按照Frykman分类,Ⅶ型15例(15侧),Ⅷ型23例(24侧);所有骨折类型均为AO/OTA分类的C3型。手术均采用掌背联合入路:先取掌侧改良Henry入路,掌侧接骨板固定桡骨茎突骨块和尺掌侧骨块;接着采用背侧入路,打开第三伸肌支持带并做V型皮瓣,显露和固定尺背侧骨块,必要时打开桡腕关节,复位游离的关节内骨块和关节面;必要时植骨支撑,以低切迹解剖锁定接骨板内固定,缝合时将伸肌支持带V型皮瓣垫在接骨板和伸拇长肌腱之间。术后3、6、12个月门诊随访,通过影像学检查观察骨折复位、骨折愈合、内固定及骨关节炎等情况,同时记录患者的关节活动范围、有无疼痛、握力、腕关节功能DASH评分和PRWE评分等。结果:38例(39侧)患者中,33例(34侧)完成12个月随访。所有患者切口愈合良好,无软组织感染、坏死及血管神经等并发症。38例(39侧)患者均获得骨折愈合,愈合时间3.6个月(范围2.5~5.7个月),未发生内固定失效。通过X线片和CT检查,证实有37例(38侧)获得解剖复位。关节活动度和握力均达到健侧(双侧患者除外)的85%以上。DASH评分为6.5分(范围0~17分),PRWE评分为9.3分(范围:0~20分)。结论:对于复杂的桡骨远端四部分骨折,采用掌背联合入路可以获得解剖复位、坚强内固定,允许早期活动,从而获得良好的功能康复。第五部分腕管位透视法在桡骨远端骨折掌侧接骨板固定术中的应用价值目的:探讨腕管位透视法在桡骨远端骨折掌侧接骨板固定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5年3月至2016年5月,手术治疗新鲜桡骨远端骨折62例,其中48例采用单纯掌侧接骨板固定的患者纳入研究,男21例,女27例;年龄17~75岁,平均(43.6±10.6)岁。按照AO/OTA骨折分型,A型15例、B型11例、C型22例。手术均采用掌侧改良Henry入路,自桡侧屈腕肌和桡动脉之间进入,骨折复位后选用解剖锁定接骨板内固定,均为双皮质钻孔,螺钉长度的选择以较测深尺测量的数据短1~2 mm为宜,以防止背侧皮质穿出。术中接骨板固定完成后常规行标准正、侧位和腕管位透视(前臂旋后,肘关节屈曲60°~70°,腕关节背屈,放射线球管对着大鱼际方向进行透视),将穿出背侧皮质的螺钉更换为短螺钉后再行腕管位透视,直至无螺钉穿出背侧皮质为止;术后常规行CT扫描进一步验证腕管位透视法的有效性。分别统计正、侧位和腕管位透视螺钉穿出背侧皮质的百分率,对比正、侧位和腕管位透视的检出率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正、侧位透视发现5例患者螺钉穿出背侧皮质(10.4%,5/48),腕管位透视发现包括上述5例在内的16例患者螺钉穿出背侧皮质(33.3%,16/48),两种透视方法检出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另外有2例患者螺钉进入下尺桡关节,这仅在腕管位透视中能发现。对于穿出背侧皮质和进入下尺桡关节的螺钉术中即更换为短螺钉,总体的螺钉更换率为37.5%(18/48))。此18例患者术后CT扫描未见螺钉穿出背侧皮质或进入下尺桡关节。结论:与正、侧位透视相比,腕管位透视法能可靠地探测到螺钉的背侧皮质穿出,并能对下尺桡关节提供良好的术中透视,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李彦宇[2](2021)在《改良Henry入路治疗不稳定桡骨远端骨折疗效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改良Henry入路掌侧解剖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不稳定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5月至2020年12月我院收治的不稳定桡骨远端骨折患者45例,按随机数表法分为改良Henry入路组(23例)和传统Henry入路组(22例),收集数据后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两组术后均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2.06?0.86)(1~3)个月,两组术中旋前方肌修复率及正中神经刺激、手术时间及术中失血量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3个月采用Dienst关节评分评估患者腕关节功能。改良Henry入路组及传统Henry入路组腕关节功能评估优良率分别为96.65%、95.45%,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3d、1个月、3个月影像学指标(桡骨高度、掌倾角、尺偏角)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Henry入路组术后屈肌腱激惹、创伤性关节炎、关节僵硬发生率均低于传统Henry入路组,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Henry入路掌侧解剖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不稳定桡骨远端骨折具有术中暴露简单、对旋前方肌损伤小、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后并发症、腕关节功能恢复满意等优势,值得临床应用。
张江涛[3](2019)在《锁定钢板治疗桡骨远端Die-punch骨折的临床效果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锁定钢板治疗桡骨远端Die-punch骨折的临床效果评价。方法:2016年1月至2017年4月28例采用锁定钢板治疗的Die-punch骨折患者的患者资料,记录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住院天数等指标。采用VAS评分,DASH评分,Sarmiento评价标准对骨折治疗情况进行临床评价。结果: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切口长度、术后住院天数及DASH评分平均值分别为64.35±12.16min,51.68±8.91ml,8.28±1.36cm,6.87±1.47d,5.86±7.38分。腕关节功能按Sarmiento评价标准良率为92.86%。经23.07±6.07个月(1531个月)随访,结果显示不同类型骨折术后腕关节各方向活动度各有差异,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锁定钢板治疗桡骨远端Die-punch骨折保证了关节内骨折固定所需的生物力学稳定性,经术后合理功能锻炼可使腕关节恢复良好的功能。背侧型、掌侧型、纵向劈裂型骨折预后无明显差异。
曲良[4](2017)在《老年人桡骨远端C型骨折的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对比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对比分析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老年人桡骨远端C型骨折的临床疗效和并发症。方法:将2013年1月至2016年7月期间在山东省青岛401医院骨科接受治疗的桡骨远端C型骨折的200例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综合考虑治疗方法可行性、功能需求、患者意愿和经济条件等因素,将患者分为手术治疗组(n=107)和非手术治疗组(n=93);手术治疗组采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的方法进行治疗,非手术治疗组采用中医传统手法整复后,以小夹板、石膏、支具等外固定的方法进行治疗。治疗前收集所有患者的临床基本资料,并根据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按照AO分型系统对患者的骨折进行分型(C1、C2、C3)。所有患者均随访6个月,对比两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于治疗前及治疗后3、6个月对两组的掌倾角、尺偏角、桡骨长度进行比较,并于治疗后6个月评价两组患者的腕主动活动范围(屈伸活动、尺桡偏活动、旋前旋后活动)、腕力(握力、捏力)恢复程度、腕关节功能Gartland-Werley评分。记录两组患者发生的所有并发症,并按照并发症出现不同时期(早期并发症和晚期并发症),分析两种治疗方法与并发症发生的相关性。结果:1、非手术治疗组和手术治疗组在性别、平均年龄、平均受伤至入院时间、患侧分布、受伤原因、AO分型、合并尺骨茎突骨折例数、骨质疏松患者例数、合并症等一般资料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2、两组临床疗效的对比分析结果(1)两组骨折愈合时间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2)。(2)两组治疗后的掌倾角、尺偏角和桡骨长度与治疗前比较均具有明显的改善(P<0.01);在治疗后1天、治疗后1个月、3个月和6个月,两组患者的掌倾角、尺偏角和桡骨长度比较均无明显变化,且每组患者在不同时间段的掌倾角、尺偏角和桡骨长度分别比较也无明显差异(P>0.05)。(3)治疗后6个月,手术治疗组的骨折复位优良率(82.2%)明显高于非手术治疗组(73.1%)(P=0.016)。(4)治疗后3个月,手术治疗组患者的腕关节的关节活动范围(屈伸活动、尺桡偏活动)以及腕力恢复程度(握力、捏力)明显优于非手术治疗组(P<0.05),但两组的旋前旋后活动则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6个月,两组患者腕关节的关节活动范围和腕力恢复程度相似(P>0.05)。(5)虽然手术治疗组腕关节功能Gartland-Werley评分的优良率(86.0%)高于非手术治疗组(79.6%),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安全性的对比分析结果(1)非手术治疗组的早期并发症主要有复位丢失和急性腕管综合征;手术治疗组的早期并发症主要有切口感染、复位丢失、肌腱损伤和急性腕管综合征;两组晚期并发症主要有复杂性局部痛综合征、创伤性关节炎、骨折延迟愈合、腕关节畸形。(2)非手术治疗组和手术治疗组的早期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1.5%和17.8%,P=0.631)和晚期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31.2%和20.6%,P=0.086)以及总发生率(分别为51.6%和38.3%,P=0.059)基本相当。但手术治疗组的与手术相关的并发症如切口感染和肌腱损伤的发生率明显较高(P=0.012;P=0.035),而非手术治疗组的复位丢失的发生率则明显高于手术治疗组(P=0.037)。结论:1、非手术治疗与手术治疗均可以有效的对骨折部位进行复位,且手术治疗对老年人桡骨远端C型骨折的复位效果明显优于非手术治疗。2、手术治疗老年人桡骨远端C型骨折的近期临床疗效优于非手术治疗方法,3个月期间腕关节功能恢复较佳;两种方法远期临床疗效相似,均可良好恢复骨折后腕关节功能。3、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老年人桡骨远端C型骨折的治疗后的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差异,但非手术治疗老年人桡骨远端C3型骨折的稳定性较差,早期易发生复位丢失;而手术治疗早期则易发生切口感染和肌腱损伤。4、老年人桡骨远端C型骨折的方法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性诊疗。
张驰[5](2017)在《腕关节镜辅助下切开复位掌侧锁定接骨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关节内粉碎性骨折》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关节镜辅助下切开复位掌侧锁定接骨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关节内粉碎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2014年9月-2016年10月,收治15例桡骨远端关节内粉碎性骨折。其中男性10例,女性5例;年龄3157岁,平均年龄42.6岁。术前行腕关节X线及CT检查,确定骨折按AO分型均为C2或C3型。在采用腕关节镜辅助下切开复位掌侧锁定接骨板内固定治疗此类桡骨远端骨折的同时一并处理骨折相关的软组织损伤,诸如: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TFCC)、舟月韧带、月三角韧带损伤等。以最近一次随访复查的X线片测量掌倾角等放射线指标,同时复查腕关节活动度及握力等相关数据。结果:15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5-12个月,骨折愈合时间为7-11周,平均8.4周。在最近一次随访时,15例患者中7例已二次手术取出掌侧接骨板,8例患者尚未取出掌侧接骨板。7例取出掌侧接骨板的患者中,取出掌侧接骨板的时间为10-13个月,平均11.4个月。15例患者最近一次随访结果:掌倾角8°-17°,平均13°;尺偏角19°-26°,平均22.4°;腕关节屈曲运动幅度:56°-67°,平均60°;背伸运动幅度:48°-70°,平均56°;握力为健侧的65%-90%,平均81%。采用Gartland和Werley评分标准评定,优9例,良5例,可1例,优良率93.3%。15例患者中1例患者术后出现轻微的正中神经压迫症状:示中指末端感觉略麻木。待骨折愈合手术取出掌侧接骨板后症状消失。结论:腕关节镜辅助下切开复位掌侧接骨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关节内粉碎性骨折,可以在获得更好的解剖复位的同时,一并处理诸如TFCC、舟月韧带、月三角韧带损伤等软组织损伤,减少产生腕关节不稳及区域性疼痛综合征的可能。本研究表明腕关节镜辅助下切开复位掌侧接骨板内固定是治疗桡骨远端关节内粉碎性骨折可靠、有效、实用的方法。
罗利芳[6](2016)在《万向掌侧双柱LCP联合克氏针与外固定架治疗C型桡骨远端骨折疗效对比》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对万向掌侧双柱LCP联合克氏针与外固定架结合克氏针治疗AO/ASIFC型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效果对比分析,比较两种方式优缺点,探讨AO/ASIF C型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策略并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期间在我院创伤骨科进行治疗的51例AO/ASIF C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临床资料,纳入本研究并获得长期随访满意者34例,其中经万向掌侧双柱LCP联合克氏针治疗组20例,年龄31~68岁,平均(53.06±8.70)岁,按照AO/ASIF分型,其中C1型6例、C2型11例、C3型3例;超腕外固定架有限切口克氏针固定治疗组14例,年龄28~70岁,平均(52.20±10.89)岁,按照AO/ASIF分型,其中C1型4例、C2型4例、C3型6例。两组均为新鲜闭合性骨折。两组骨缺损严重的病例均行植骨治疗,术后常规康复治疗。术后随访,比较两组患者腕关节掌屈、背伸、桡偏、尺偏、旋前、旋后等各向活动度及掌倾角、尺偏角、桡骨茎突高度、关节面平整度等相关影像学资料,根据腕关节Gartland-Werley评分评估术后腕关节功能情况,改良Sarmiento评估影像学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万向掌侧双柱LCP联合克氏针组12~36个月,平均(23.01±7.24)个月,超腕外固定架结合克氏针组12~40个月,平均(22.28±6.62)个月。愈合时间万向掌侧双柱LCP联合克氏针组平均(10.97±1.37)周,超腕外固定架结合克氏针组平均(11.48±1.64)周,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去除克氏针平均时间6周。7例植骨患者愈合良好。两组患者尺偏角、桡骨茎突高度、腕关节Gartland-Werley评分、腕关节桡偏、尺偏、旋前、旋后活动均无显着性差异。万向掌侧双柱LCP联合克氏针组掌倾角10.48°±1.48°,超腕外固定架结合克氏针组掌倾角4.94°±2.30°,万向掌侧双柱LCP联合克氏针组优于外固定组,两者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万向掌侧双柱LCP联合克氏针组关节面台阶(0.60±0.29)mm,外固定架组关节面台阶(1.50±0.24)mm,万向掌侧双柱LCP联合克氏针组优于外固定架组,两者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万向掌侧双柱LCP联合克氏针组改良Sarmiento评分(2.14±1.07)分,外固定架组改良Sarmiento评分(4.28±2.65)分,万向掌侧双柱LCP联合克氏针组优于外固定组,两者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万向掌侧双柱LCP联合克氏针组掌屈64.88°-8.54°,外固定架组掌屈58.41°±5.52°,万向掌侧双柱LCP联合克氏针组优于外固定组,两者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万向掌侧双柱LCP联合克氏针组背伸66.22°±7.02°,外固定架组背伸60.88°±8.54°,万向掌侧双柱LCP联合克氏针组优于外固定组,两者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根据腕关节Gartland-Werley评分:万向掌侧双柱LCP联合克氏针组优11例,良6例,可3例,优良率85.0%,超腕外固定架结合克氏针组优6例,良5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78.6%;依照改良Sarmiento评分标准:万向掌侧双柱LCP联合克氏针组优6例,良10例,可4例,优良率80.0%,超腕外固定架结合克氏针组优2例,良8例,可2例,差2例,优良率71.4%。并发症情况:万向掌侧双柱LCP联合克氏针组拇长伸肌腱断裂1例,复杂区域疼痛综合征1例,固定松动1例;外固定架组肌腱激惹1例,创伤性关节炎1例,固定松动1例,针道感染2例。结论两种治疗方式治疗AO/ASIF C型桡骨远端骨折均可达较满意临床疗效。万向掌侧双柱LCP联合克氏针治疗组整体疗效稍优于外固定架结合克氏针治疗组,在恢复掌倾角、关节面平整度,腕关节掌屈、背伸活动方面优于后者;其余影像学指标及腕关节活动度二者无显着差异。万向掌侧双柱LCP联合克氏针可达较满意复位并有效维持复位,术后早期功能锻炼,并发症较少,腕关节功能结果较满意,是治疗AO/ASIF C型桡骨远端骨折可供选择的方法。临床可依据患者情况合理选择治疗方式。术中植骨纠正骨缺损可辅助维持内植物的有效支撑及促进骨折愈合。
王芳[7](2015)在《桡骨远端骨折骨密度测量分析及钢板固定与石膏外固定治疗疗效观察对比及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和目的:桡骨远端骨折是全身最常见的骨折之一,是急诊常见的骨折,也是老年人临床最常见的骨折之一,其发病率约占65岁以上骨折患者的18%以上。在人体全身周围关节的活动中,腕关节的活动率较高且活动度较灵敏,承担了较大的人体活动量[2],因此对腕关节损伤后运动功能的恢复及改善要求较高,也因此需要我们对桡骨远端骨折的病理机制及手术方式不断探讨。随着对桡骨远端骨折的深入研究,许多结果表明桡骨远端骨折与骨质疏松症密切相关。一些研究者认为骨质疏松是桡骨远端骨折的重要病理基础,同时也决定了骨折的严重程度。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方式很多。随着对骨折过程中的生物力学、骨质变化、肌力改变等的进一步了解,我们对维持骨折的相对稳定有了更深的认识,从而在临床上不断研制出新的工具来恢复稳定。随着各种固定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接受了手术治疗,包括老年患者。以往的经验告诉我们,对于老年患者,即使是畸形愈合,对其腕关节功能通常影响不大,不会严重的影响其生活。虽然越来越多的患者接受了手术,但遗憾的是目前针对桡骨远端骨折的随机对照研究并不多,没有足够的证据供临床医生参考,是选择手术还是保守治疗,如果手术又该选择何种方式,都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本文的写作目的是进一步探索桡骨远端骨折和骨质疏松症的关系,以及评估内固定与石膏固定两种治疗方式在患者预后功能、骨折愈合形态等方而的差异,探讨更好的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方式,为桡骨远端骨折,尤其是伴有骨质疏松的患者的治疗提供更多的临床研究依据。方法:探讨桡骨远端骨折与骨密度的关系:选取2010年1月-2013年12月在我院收治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45名,同时选取同年龄段的无桡骨远端骨折的患者45名,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腰椎(L2-4椎体)、左wards三角骨密度。按年龄分组(40-50岁组,51-60岁组,61-70岁组),通过SPSS、EXEL等统计学软件统计分析组间骨密度与骨折之间的关系。钢板内固定与石膏外固定治疗C型骨折的疗效观察及对比分析:选取2010年1月-2013年12月在我院收治的53例c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其中27例手术治疗(9例背侧LCP钢板,18例掌侧LCP)。在术前、术后6周、3月、6月及12月通过PRWE评分、DASH评分、腕关节活动度评价其疗效及功能,并同时进行影像学检查,评估影像学预后情况。结果:探讨桡骨远端骨折与骨密度的关系:三个年龄组的桡骨远端骨折病人的腰椎和股骨颈面BMD都显着低于同年龄对照组且有明显差异。钢板内固定与石膏外固定治疗C型骨折的疗效观察及对比分析:在影像学评估、PRWE评分上,内固定组要优于石膏组,掌侧锁定板组要优于其他两组。而DASH评分无明显差异。并发症方面,两组无明显差异。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40~70岁因轻创伤而引致桡骨远端骨折与低骨密度有关,是骨质疏松的先兆。对于这类病人,尤其是年纪较轻的患者,应建议他们定期做骨质密度检查,以便及早和有针对性地进行骨质疏松的预防和治疗作用,防止二次骨折的产生。内固定组PRWE分数较石膏组明显低,使用掌侧LCP优势更加明显,提示C型桡骨远端骨折应该选择采取内固定治疗,但对于高龄患者石膏固定也是有效的选择。
司武俊[8](2008)在《发育性下颌偏斜患者颈椎三维重建及形态特征的分析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发育性下颌偏斜畸形是临床常见的颌骨畸形。偏颌不仅使患者颜面形态异常、口腔功能障碍,近年来的临床研究还发现该类患者常伴有颈椎生理弯曲度的改变及头、颈、肩、背部肌酸疼甚至肌强直等头颈功能紊乱的症状。关于头颈功能紊乱是否与下颌偏斜有因果关系、以及偏颌畸形是通过何种途径诱发头颈功能紊乱等问题尚无明确的结论。70年代Solow和Tallgren较系统地研究了颈椎、头位及颌面形态三者之间的关系,提出了“软组织牵张理论”。目前,关于颌面形态与功能、颈椎与头位的关系仍存很多争议。国外学者于90年开始较系统地研究颅面与颈椎姿势的关系,初步证实了下颌偏斜患者颅面与颈椎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但由于不同分组及对各分组因素的不同认识,得出的结果亦不尽相同。90年代我国学者开始研究颈椎、头位及颌面形态的关系。但有关下颌偏斜患者颈椎形态的特征以往都是基于普通平片(PA片)研究,常因解剖结构重叠、X线片图像放大等问题而引起图像失真,无法为下颌偏斜患者颈椎形态改变的诊断、治疗提供充分、准确的信息。基于以上情况本研究采用CT扫描、三维重建技术研究下颌偏斜患者颈椎形态的变化特征。该方法国内外尚未见报道。实验以发育性下颌偏斜畸形患者20例为实验组,同龄正常牙合20例为对照组,进行以下两方面的研究。1.发育性下颌偏斜患者颅面及颈椎形态结构的三维重建选取20名成人下颌偏斜患者,男12人、女8人,其中偏向左侧者11例,偏向右侧者9例。拍摄头颅及颈椎CT片,在专用的图形工作站HP Workstation xw8000上进行图像处理,结果以Dicom3.0医学数字图像通讯标准存储。应用Mimics8.13(Materialise Inc.Belgium)软件读取图像数据,进行三维模型的重建。选取29个标志点,使用直线相关性和零截距直线回归分析对观测者获得的各标志点坐标的直线相关系数和零截距直线回归系数。结论:提出的对三维重建骨组织表面的标志点的定位要求可作为下颌偏斜患者颅面及颈椎骨组织三维重建标志点的定位标准。2.发育性下颌偏斜患者颈椎形态特征的三维分析研究以20例成人下颌偏斜畸形患者为实验组,20例正常牙合成人为对照组。拍摄头颅及颈椎CT片。三维重建后对受试者做颌面与颈椎骨质结构的观察、对颜面形态与颈椎曲度进行测量分析,寻找偏颌畸形患者的颈椎形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下颌偏斜患者颈椎姿势在三个方向上的线距测量和角度测量均出现明显的不对称。变化的主要部位在中断颈椎尤以(C3、C4、C5)最为明显。角度测量双侧比较均有差异。其中在冠状面测量结果显示,实验组下颌偏斜对侧各椎体横突至正中矢状面的距离大于偏斜侧,说明颈椎向偏斜对侧弯曲,从背面观颈椎呈弓形弯曲。从矢状面测量结果显示颈椎平面CP与眶耳平面FH成角较对照组小,表明患者的上位颈椎较正常成人呈前倾、前屈位。颈椎弯曲度OPT–CVT实验组较对照组大,说明下颌偏斜患者颈椎弯曲度增大。横断面测量结果显示C2~C7各椎体双侧横突连线与正中矢状面(MS)间夹角,实验组由下至上逐渐增大,其中C2、C3的角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在水平面上颈椎出现了明显旋转,其方向与下颌偏斜方向相反。而对于成正常牙合成人颈椎双侧在三个方向上均表现出较好的对称性,这提示我们矫治颌面畸形的同时应注意了解患者的颈椎姿势。
王茜[9](2008)在《利用Delaire头影测量分析法建立正常颅颌面骨骼系统结构数据库及其特征的初步研究》文中指出头影测量分析法一直是一个经久不息的议题,从最原始方法的创立,到学者们探索拓展新的思路创立不同特点的分析方法,近八十年的历程已为口腔正畸学和正颌外科学提供了必要的分析手段和治疗依据。而Delaire整体平衡头影分析法在国际上越来越受到重视,它是由法国着名的正畸正颌专家Delaire通过不懈研究探索得出,此方法最突出的观点是在生理状态下视颅-颌-面-颈系统为一个“建筑体样”的整体,各部分间相互影响、作用并达到生物力学平衡。本研究则是利用Delaire整体平衡分析法,通过对重庆地区汉族正常牙合成人颅颌面骨骼系统结构特征进行比较分析建立数据库,并将之与已有的韩国、法国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结构特征,为设计适合诊断治疗国人牙颌面及颅颌面畸形临床设计的应用软件奠定基础。研究中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成人78例,分别摄头颅侧位X片,运用测量软件Winceph8.0对头颅侧位片进行Delaire整体平衡头影分析法的画图和数据测量,其中包括28个定点、13条辅助线及22项测量项目。针对测量项目,进行重庆地区汉族正常牙合人群男女之间、重庆地区汉族正常牙合人群中男性与韩国地区正常人群男性之间、重庆地区汉族正常牙合人群中女性与韩国地区正常人群女性之间、重庆地区汉族正常牙合人群与法国地区正常人群之间测量项目的比较。研究结果:1.重庆地区正常牙合成人男性与女性之间颅颌面骨骼系统特征相似。2.韩国地区男性的侧面相对于重庆地区要扁平一些,重庆地区男性下颌角及下颌平面相对于韩国男性顺时针方向旋转。3.重庆地区正常牙合成人女性与韩国女性之间颅颌面骨骼系统特征相似。4.重庆地区正常牙合人群的关节窝位置相对于法国人来说,在矢状向要后移一些,下颌位置要相对后缩一些;在颅骨高度一致的情况下,重庆地区正常人群颅底矢状向长度略小一些,提示其侧面相对于法国人要扁平一些;亚洲人群相对于白种人下颌稍后缩,下前牙较唇倾。亚洲地区人种与欧洲地区人种差异较大。5.建立了重庆地区正常牙合汉族成人颅颌面骨骼系统的结构特征Delaire数据库。6.按照Delaire颅颌面颈整体平衡观点制定牙颌面畸形矫治方案是改善患者外观协调性的同时,全面恢复功能和保持长期稳定性的较有效方法。
李秀忠[10](2005)在《舟月骨分离相关应用解剖、生物力学及影像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舟月骨分离是腕关节不稳定最常见的类型,其发生以舟月骨间韧带的断裂为前提,此病发生后可引起腕关节疼痛等症状,严重者可导致腕关节炎的发生,但目前对该病的研究仍不甚充分。本研究拟从与舟月骨分离相关的解剖、生物力学及影像学角度进行相应的研究,以加深对此病的了解,并为其诊断、治疗等提供实验依据。 第一章 腕间关节韧带的巨微解剖学研究 目的:对腕间关节及部分腕部韧带的解剖及组织特性进行详细观察与测量,研究内容包括:腕骨间各关节面的形态、舟月及月三角关节间隙相对于腕冠状面的角度;腕关节部分骨间韧带的位置、形态;舟月骨间韧带(scapholunate interosseous ligament,SLIL)、月三角骨间韧带(lunotriquetral interosseous ligament,LTIL)穿孔发生率、SLIL断面组织切片特点等的观察。 材料与方法:成人腕关节标本共计60例,其中18例为收集保存于-20℃冰柜中的新鲜成人尸体上肢标本(右手10例,左手8例);42例为福尔马林固定标本(右手21例,左手21例)。所有标本经X线检查均未发现有腕部骨质异常改变。对腕间关节及部分韧带进行大体解剖学观察、测量,并获取6例新鲜SLIL标本,经4%甲醛固定,然后再经脱水、包埋、HE染色后,在光学显微镜下进行组织学观察。解剖及测量器械包括:手术刀,手术剪,血管钳,手术托盘,量角器,电子游标卡尺等。 结果:对SLIL和LTIL各亚区的解剖学参数进行了测量,表明近侧亚区最为薄弱,掌、背侧亚区较为粗壮。在外形上比较适合替代SLIL背侧亚区的韧带
二、颞骨茎突切线位与侧位对照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颞骨茎突切线位与侧位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复杂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治疗策略及影像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第一部分 三柱理论在治疗桡骨远端复杂骨折中的指导作用 |
一、资料与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第二部分 桡骨远端乙状切迹背侧骨块不同治疗对腕关节功能恢复的探讨 |
一、资料与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第三部分 骨块特异性固定技术在复杂桡骨远端骨折中的应用 |
一、资料与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第四部分 掌背侧联合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四部分骨折的策略和效果 |
一、资料与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第五部分 腕管位透视法在桡骨远端骨折掌侧接骨板固定术中的应用价值 |
一、资料与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桡髓端骨折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着 |
外文论文 |
Acknowledgements |
山东大学学位论文修改情况说明表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2)改良Henry入路治疗不稳定桡骨远端骨折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研究对象 |
2.内容与方法 |
2.1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
2.2 治疗方法 |
2.3 观察指标 |
3.质量控制 |
4.统计分析 |
5.技术路线图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桡骨远端骨折诊疗及术后常见并发症应对策略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导师评阅表 |
(3)锁定钢板治疗桡骨远端Die-punch骨折的临床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桡骨远端Die-punch骨折的诊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老年人桡骨远端C型骨折的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资料与方法 |
1 一般资料 |
2 诊断标准 |
3 入排标准 |
4 分组 |
5 分型 |
6 治疗方法 |
7 观察指标和临床疗效评价标准 |
8 安全性评价 |
9 随访 |
10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的比较结果 |
2 两组临床疗效的对比分析 |
3 两组安全性的对比分析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老年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5)腕关节镜辅助下切开复位掌侧锁定接骨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关节内粉碎性骨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
2.1 一般资料 |
2.2 手术方法 |
2.2.1 桡骨远端骨折的处理 |
2.2.2 相关软组织损伤的处理 |
第3章 结果 |
第4章 讨论 |
4.1 本术式的手术指征及手术时机 |
4.1.1 手术指征 |
4.1.2 手术时机 |
4.2 关节镜辅助下治疗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的优势 |
4.3 内固定材料的选择 |
4.4 手术要点及注意事项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6)万向掌侧双柱LCP联合克氏针与外固定架治疗C型桡骨远端骨折疗效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符号说明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图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学位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7)桡骨远端骨折骨密度测量分析及钢板固定与石膏外固定治疗疗效观察对比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桡骨远端骨折与骨密度关系分析研究 |
第一章 理论研究 |
1 现代医学对骨质疏松的认识 |
2 祖国医学对骨质疏松的认识 |
3 桡骨远端骨折与骨质疏松研究进展 |
4 骨质疏松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方式 |
5. 配合抗骨质疏松治疗的理论依据 |
第二章 桡骨远端骨折与全身BMD的关联性临床研究 |
1 研究内容及目的 |
2 资料与方法 |
2.1 一般资料 |
2.2 测量方法 |
2.3 统计学处理 |
3 结果 |
4 讨论 |
第二部分 钢板内固定对比石膏外固定治疗骨质疏松桡骨远端骨折疗效对比及分析 |
1 现代医学对桡骨远端骨折的认识 |
1.1 骨折评估 |
1.2 桡骨远端骨折稳定性的预测 |
1.3 桡骨远端骨折分类 |
2 桡骨远端骨折治疗讨论 |
2.1 复位和再复位 |
2.2 骨折复位方法 |
2.3 复位时的麻醉选择 |
2.4 骨折固定方式和前臂位置 |
3 桡骨远端骨折手术治疗讨论 |
3.1 手术治疗指征 |
3.2 腕管减压 |
3.3 内固定的方式 |
3.4 手术治疗时的麻醉选择 |
4 钢板内固定对比石膏外固定治疗骨质疏松桡骨远端骨折疗效对比及分析 |
4.1 资料与方法 |
4.2 结果 |
4.3 讨论 |
第三部分 研究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Ⅰ |
附录Ⅱ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综述 |
烧骨远端骨折及其治疗与骨质疏松关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钢板内固定对比石膏外固定治疗骨质疏松桡骨远端骨折疗效对比及分析 |
参考文献 |
(8)发育性下颌偏斜患者颈椎三维重建及形态特征的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文献回顾 |
正文 |
实验一 发育性下颌偏斜患者颅面及颈椎形态结构的三维重建 |
1 材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实验二 发育性下颌偏斜患者颈椎形态特征的三维分析研究 |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2 结果 |
2.1 颈椎双侧线距测量结果分析 |
2.2 颈椎双侧角度测量结果分析 |
3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临床病例报告 |
(9)利用Delaire头影测量分析法建立正常颅颌面骨骼系统结构数据库及其特征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论文正文:利用 Delaire 头影测量分析法建立正常颅颌面骨骼系统结构数据库及其特征的初步研究 |
前言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文献综述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10)舟月骨分离相关应用解剖、生物力学及影像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腕间关节韧带的巨微解剖学研究 |
1.1 材料与方法 |
1.2 结果 |
1.3 讨论 |
1.4 小结 |
1.5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腕关节部分韧带的生物力学特性及其意义 |
2.1 材料与方法 |
2.2 结果 |
2.3 讨论 |
2.4 小结 |
2.5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应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重建桡腕关节立体模型 |
3.1 材料与方法 |
3.2 结果 |
3.3 讨论 |
3.4 小结 |
3.5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舟月骨间韧带各亚区在舟月骨三维运动中的作用 |
4.1 材料与方法 |
4.2 结果 |
4.3 讨论 |
4.4 小结 |
4.5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舟月骨间韧带分级切断对舟月间距的影响 |
5.1 材料与方法 |
5.2 结果 |
5.3 讨论 |
5.4 小结 |
5.5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舟月骨分离 |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
致谢 |
原创性声明及版权使用授权说明 |
四、颞骨茎突切线位与侧位对照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复杂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治疗策略及影像学研究[D]. 刘涛. 山东大学, 2021(10)
- [2]改良Henry入路治疗不稳定桡骨远端骨折疗效分析[D]. 李彦宇.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9)
- [3]锁定钢板治疗桡骨远端Die-punch骨折的临床效果评价[D]. 张江涛. 河北医科大学, 2019(01)
- [4]老年人桡骨远端C型骨折的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对比研究[D]. 曲良. 青岛大学, 2017(02)
- [5]腕关节镜辅助下切开复位掌侧锁定接骨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关节内粉碎性骨折[D]. 张驰. 吉林大学, 2017(10)
- [6]万向掌侧双柱LCP联合克氏针与外固定架治疗C型桡骨远端骨折疗效对比[D]. 罗利芳. 山东大学, 2016(01)
- [7]桡骨远端骨折骨密度测量分析及钢板固定与石膏外固定治疗疗效观察对比及分析[D]. 王芳.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5(12)
- [8]发育性下颌偏斜患者颈椎三维重建及形态特征的分析研究[D]. 司武俊. 第四军医大学, 2008(04)
- [9]利用Delaire头影测量分析法建立正常颅颌面骨骼系统结构数据库及其特征的初步研究[D]. 王茜. 重庆医科大学, 2008(01)
- [10]舟月骨分离相关应用解剖、生物力学及影像学研究[D]. 李秀忠. 第一军医大学, 20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