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山旱地玉米应用高肥试验

后山旱地玉米应用高肥试验

一、后山旱地玉米施用肥力高试验(论文文献综述)

王筱伟,高海新[1](2017)在《陕西省米脂县旱地玉米全膜覆盖双垄沟播种植技术》文中认为玉米全膜覆盖双垄沟播种植技术是一项针对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推广应用的一项新技术,是按照玉米生长发育规律和特点,在传统地膜覆盖的基础上总结出的一套全新的旱作栽培技术。该主要结合实际情况就陕西米脂县旱地玉米全膜覆盖双垄沟播种植技术进行了分析,介绍了选地整地、种子处理、划行起垄、覆膜播种和田间管理等方面的具体栽培技术。

孙东宝[2](2017)在《北方旱作区作物产量和水肥利用特征与提升途径》文中研究表明北方旱作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有着重要地位,但该区域粮食生产面临着干旱缺水和土壤供肥不足等资源条件限制,导致作物产量低而不稳。虽然在过去的多年中作物产量大幅提升,但是该区域旱地小麦、玉米产量和水肥利用特征、提升空间及其主要驱动因素仍不清楚。本研究对我国北方旱作区1970-2015年开展的田间试验进行了系统研究和整合分析,获得如下主要结论:(1)探明了北方旱作区旱地小麦、玉米产量和水肥利用效率的变化特征。1980-2015年北方旱作区旱地小麦和玉米的产量平均为3902 kg/ha和7785 kg/ha,WUE平均为11.6 kg/ha.mm和19.1 kg/ha.mm,NUE平均为30.7%和35.1%。1980s至今,小麦、玉米的产量和WUE大幅提高。与1980s相比,2011-2015年小麦和玉米的产量分别提高了 60.2%和54.5%,WUE分别提高了 37.0%和70.5%。1980-2015年,小麦和玉米NUE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分别在2000s和1990s达到最高。小麦产量和WUE随着区域降水量的增加显着提高,玉米产量和WUE在年降水量<350 mm区域显着降低,其它区域差异不显着。小麦和玉米的NUE均在年降水量550-650 mm区域显着高于其它降水区域。小麦和玉米的PFP-N和PFP-P随着降水量的增加而显着提高。(2)1980s以来,北方旱作区降水总体呈现降低趋势,对作物产量和WUE的提高不利。化肥投入量的大幅增加和土壤肥力的提升驱动了作物产量和WUE提高。但是施肥量的增加导致了作物PFP和NUE的降低。作物产量、WUE和NUE区域间的差异主要受ET影响,尤其是小麦。不同区域化肥投入和土壤供肥能力的不均衡也导致了作物产量的差异。(3)栽培技术的进步是推动作物产量和WUE提升的重要因素。1980s至今,技术对小麦和玉米产量的贡献分别为19.1%和18.2%、对WUE的贡献均为15.3%。随着时间推移和区域降水量的增加,技术对作物产量和WUE的贡献份额降低。技术对小麦和玉米NUE的贡献则随着年代和降水量的增加呈显着升高的趋势。从单项技术看,地膜覆盖、秸秆覆盖、免耕、深松、平衡施肥等技术均对作物产量和WUE具有较好的提升效果,且多数技术在降水较低区域更优。(4)北方旱作区小麦和玉米高产分别为6823 kg/ha和13149 kg/ha,平均产量分别为高产的的48.4%和53.4%,仍有1倍的提升空间。小麦和玉米WUE最大可实现20.4 kg/ha.mm和34.2 kg/ha.mm。造成作物产量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土壤供水不足、肥料投入偏低、土壤供肥能力差以及技术应用率低。有效降低土壤蒸发、协调水肥关系、提升土壤供肥能力和加强技术应用是北方旱作区作物产量和水肥效率进一步提高的主要途径。

翁海荣[3](2010)在《后山旱地玉米施用肥力高试验》文中研究表明肥力高是一种新型高效复合固氮菌肥,它可以转化空气中的氮气为氮肥,将土壤中不溶性磷、钾转变成可溶性磷、钾,被作物吸收利用,还可以提供多种微量元素。肥力高无毒、无污染,对发展可持续农业有积极的意义。2009年在化

李根善,王彩萍[4](2010)在《高寒山旱地马铃薯徒长的原因及控制技术》文中提出介绍乐都县高寒山旱地马铃薯栽培方式,指出其徒长对产量影响很大,分析其出现徒长的原因,并提出控制马铃薯徒长的技术措施,对促进当地马铃薯的高产具有重要意义。

赵凤霞[5](2005)在《渭北高原农业自然资源特点与降水高效利用技术途径》文中认为渭北高原位于陕西省的中北部,包括5 市的30 个县,农业历来是这里最大的产业,在陕西省的经济发展和西部大开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渭北高原在黄土高原中属地势较平坦的部分。地貌以黄土原、黄土台原及黄土残原为主;原面开阔平坦,土层深厚,结构疏松,渗透性好,蓄水力强,素有“土壤水库”之称;气候条件较优越,光能资源比较丰富,热量资源较好,光热生产潜力较大;但地面水和地下水贫缺,农业生产用水主要依靠自然降水,属典型雨养农业地区。降水量少,年际间变化大、季节分配不均,且多无效雨、微效雨、大雨、暴雨以及降雨季节与作物生长季节不吻合,是该区降水的最大特点。因此,干旱缺水,加之土壤贫瘠和水蚀风蚀严重,便成为制约渭北高原农业生产快速发展的重要碍阻因素。为了最大限度提高有限降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各地研究成功多种旱作农田自然降水高效利用技术,通过研究总结为5 个环节的12 个方面。1.整修农田,做到尽量拦水。通过平整土地和修筑梯田等措施,变“三跑田”为“三保田”,以最大限度将落到地面的降水拦住,增加入渗,减少径流,以有效控制水土流失。据调查,梯田可减少地面径流70%左右,增加土壤持水量30%以上,增产幅度是坡耕地的23 倍,经济收入是坡耕地的34 倍。2.合理耕作,最大限度蓄水。在夏闲期和冬闲期,采取深松、免耕、旋(耙)耕作措施并与残茬(秸秆)覆盖、地膜覆盖相结合,组成不同的耕作体系,创造适合夏闲地和冬闲地能有效蓄住天上雨、保住地下墒的耕层结构和地面状态,就可最大限度地把夏闲期和冬闲期的降水蓄积并保存于土壤之中。夏闲期采取残茬(秸秆)覆盖深松耕作技术和微型聚水两元覆盖技术,冬小麦临播前测定较传统耕作技术2m土层可以多蓄水70100mm,蓄水率达5070%;冬闲期采取倒秆覆盖免耕和碎秆覆盖耙(旋)镇压技术,春玉米临播前测定较传统耕作技术1m土层可以多保水1530mm,特别临播前耕层土壤含水量仍可达1517%,这对春播工作非常有利。3.培肥地力,以肥充分调水。增施肥料,科学施用,是培肥土壤,提高地力,增加作物产量,大幅度提高降水资源利用效率的有效途径。增施肥料,既有利于以肥

宋乃平[6](2004)在《农牧交错带农牧户土地利用选择机制及其环境效应》文中研究表明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变化剧烈,环境效应深远。在农牧户尺度上研究土地利用选择机制,能够为制定区域发展和环境政策提供科学的和可操作的依据。本文以农牧户抽样调查、地形剖面调查、统计年鉴、气象观测、遥感和常规调查的土地利用等数据和资料为依据,运用统计分析、边际效益分析、地学分析和历史地理研究等方法,从生态适宜性、经济可行性、社会可接受性等方面研究了农牧户土地利用选择机制及由此引起的环境效应。研究发现,农牧交错带的农牧户土地利用选择是生态脆弱、经济能力低下、社会文化变迁巨大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1) 从长时间尺度分析,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选择的主要动力是中国人口增长形成的向本区的移民压力和随之而来的农耕文化的张力,而阻力则是农牧交错带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对土地利用的限制。这两种力的推拒和平衡与气候变化、民族变迁、人口迁移密切相关。 (2) 气候及其不同时间尺度的变化是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类型选择的基础。降水、气温和大风在时空上耦合,造成了冬、春季严重的干旱、风沙侵蚀和土地退化。气候波动引起巨大的农牧业生产波动,导致了农牧民的广种薄收、分散种植、打井灌溉等行为,以及他们采取草本草场与木本草场结合、灾年加大出栏率和栽植速生树种、可平茬树种等资源利用和避灾措施。 (3) 地形对土地利用类型的作用仍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即由滩地、软梁地、硬梁地到沙地,耕地的出现频率依次减少,草地则依次增多。但此规律受人类活动等影响,差异变小。因此,“三圈”范式中所提出的可持续土地利用空间结构,将面临较大的人文障碍。农牧户对不同地形上的草地采取了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产生了不同的土地利用环境效应。 (4) 农牧交错带土壤瘠薄,农牧民便采取开垦土壤肥力高的土地、沤肥或烧荒、倒沙种田、增旋肥料等措施提高耕地的肥力。但是依靠经济和技术改善土壤性能,仍面临着边际效益的制约。 (5) 作为土地利用选择的主体,农牧户不但要遵循生态适应性规律,还不时地根据需求和市场状况调整土地利用,其中的法则就是经济规律。 从耕地到草地再到林地,平常年毛利呈显着的下降趋势,这是林地转草地、草地转耕地、林地转耕地的内在驱动力。主要作物的经济效益与种植业结构调整历程相呼应,说明经济效益是种植业结构调整的主要动力。草地的经济效益依其类型或者质量差别,也存在较大差异,劳动用工投入高的草地的纯收入低,反映了草地的边际性和粗放利用的内在经济动力。林地的经济效益基本为负值。仔细分析发现,它的经济功能弱,但其生态和社会功能较强,因此,农牧户自营普遍。 经济利益驱动和长期农畜产品价格扭曲,导致农牧户大量养畜、养“长寿畜”,增加了草地承载量,造成了资源浪费和草地退化。林地经营的主要决策指标是生态适应性、林地功能和等待成本,沙柳、旱柳、杨树在这三种指标上的区别决定了农牧户经营的广泛程度和面积。 (6) 社会文化是土地利用选择中难以估量的因素。农牧户对农、牧、林的经营态度由年轻型到中年型再到老年型趋向积极。年龄越大的农牧户对短时效要素投入越多,而对长时效要素的投入则较少;年龄大的农牧户偏重于粮食作物,而年轻型农牧户则偏重于经济作物。近50年的薪炭结构变化经历了消极的采集沙蒿等生物薪炭,到积极植树、购买煤炭的生物薪炭与化石能源结合的结构演变。农牧交错带散列式聚落形态导致了分散的土地利用空间格局,有利于畜牧业生产和管理以及土地利用效益的内部化,但对种植业技术的传播、信息沟通、子女教育产生了障碍。

邢杰,兰秀红,王凤悟,刘太,郭宝宏[7](2001)在《后山旱地玉米施用肥力高试验》文中研究指明

二、后山旱地玉米施用肥力高试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后山旱地玉米施用肥力高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陕西省米脂县旱地玉米全膜覆盖双垄沟播种植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一、选地整地
二、做好种子处理工作
三、划行起垄
四、覆膜播种
五、做好田间管理工作
    1、苗期管理
    2、中后期的田间管理工作

(2)北方旱作区作物产量和水肥利用特征与提升途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意义
    1.2 文献综述
    1.3 问题提出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第二章 北方旱作区小麦和玉米产量的时空特征与影响因素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3 结果分析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北方旱作区小麦和玉米WUE的时空特征与影响因素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3 结果分析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北方旱作区小麦和玉米养分利用效率的时空特征与影响因素
    4.1 引言
    4.2 材料和方法
    4.3 结果分析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北方旱作区小麦、玉米高产和水肥高效利用调控技术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3 结果分析
    5.4 讨论
    5.5 小结
第六章 北方旱作区小麦、玉米产量与水肥利用效率的提升潜力与途径
    6.1 引言
    6.2 材料和方法
    6.3 结果分析
    6.4 讨论
    6.5 小结
第七章 综合讨论、结论与展望
    7.1 综合讨论
    7.2 主要结论
    7.3 研究展望
    7.4 本论文的特色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文章数据来源文献
作者简介

(3)后山旱地玉米施用肥力高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一、试验设计
二、试验基本情况
三、产量结果
    1. 玉米生育期表现
    2. 结果分析
四、小结

(4)高寒山旱地马铃薯徒长的原因及控制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乐都县马铃薯栽培方式
2 马铃薯徒长产生的原因
    2.1 高肥料投入
    2.2 栽植密度大
    2.3 局部气候环境影响
3 马铃薯徒长危害
4 控制马铃薯徒长的技术措施
    4.1 少施氮肥
    4.2 改变集雨打孔距离或时间
    4.3 使用调节剂

(5)渭北高原农业自然资源特点与降水高效利用技术途径(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旱地农业的地位
        1.1.1 旱地农业开发的意义
        1.1.2 国外旱地农业开发概况
        1.1.3 我国旱地农业开发概况
    1.2 我国及陕西旱地农业区的范围及类型分区
        1.2.1 我国旱地农区的范围
        1.2.2 我国旱地农区的类型分区
        1.2.3 陕西旱地农区的类型分区
    1.3 旱作农田降水生产潜力
        1.3.1 黄土高原降水现实生产力
        1.3.2 陕西渭北高原粮食生产潜力
    1.4 旱作农区降水资源高效利用研究与进展
        1.4.1 陕西旱作农业及技术体系
        1.4.2 旱地农业蓄水保墒耕作技术研究
        1.4.3 增施肥料与降水资源高效利用研究
        1.4.4 旱地作物降水资源高效利用技术体系研究
        1.4.5 残茬与地膜覆盖栽培存在问题与解决途径
第二章 渭北高原在陕西农业开发中的战略地位
    2.1 渭北高原的地理位置
    2.2 渭北高原的地貌特征
    2.3 渭北高原在陕西农业开发中的战略地位
第三章 渭北高原农业自然资源状况及评价
    3.1 土地资源
        3.1.1 土地及耕地面积
        3.1.2 农田分布
        3.1.3 土壤类型
    3.2 水资源
    3.3 气候资源
        3.3.1 光能资源
        3.3.2 热量资源
        3.3.3 降水资源
    3.4 生物资源
    3.5 自然资源劣势简析
    3.6 制约渭北高原降水高效利用的因素
第四章 渭北高原旱作农田降水高效利用技术途径
    4.1 整修农田,做到尽量拦水
        4.1.1 平整土地
        4.1.2 修筑梯田
    4.2 合理耕作,最大限度蓄水
        4.2.1 夏闲地耕作技术
        4.2.2 冬闲地耕作技术
    4.3 培肥地力,以肥充分调水
        4.3.1 增施肥料
        4.3.2 科学施用
    4.4 优化栽培,高效巧妙用水
        4.4.1 合理配置
        4.4.2 合理轮作
        4.4.3 优化栽培模式
        4.4.4 规模关键技术
    4.5 集雨补灌,跨时空人工控水
        4.5.1 集雨技术
        4.5.2 补灌技术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农牧交错带农牧户土地利用选择机制及其环境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1.1 构成本研究框架的四个关键性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
    1.3 本文的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第二章 鄂尔多斯农牧交错带的形成及其土地利用格局变化
    2.1 鄂尔多斯农牧交错带形成的历史过程
    2.2 鄂尔多斯农牧交错带形成即耕地开发的宏观驱动力
    2.3 鄂尔多斯农牧交错带形成即耕地开发的微观驱动力
    2.4 农耕业发展的阻力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农牧户土地利用选择中的气候因素及其影响
    3.1 伊金霍洛旗气候和水文的基本状况
    3.2 半干旱气候特征的生产能力评价
    3.3 波动性气候特征与农业生产
    3.4 气候波动引起的生产波动的农牧户对策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农牧户土地利用选择中的地形与土壤因素
    4.1 地形对土地利用的影响
    4.2 “三圈”土地利用范式的微观基础
    4.3 农牧户土地利用的地形选择
    4.4 土壤因素对农牧户土地利用选择的影响
    4.5 生态环境对土地利用选择影响与农用地的自然供给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农牧户土地利用选择的相关经济学理论
    5.1 农业生产的基础经济理论
    5.2 农户经济理论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农牧户土地利用选择的经济机制
    6.1 耕地边际效益分析
    6.2 草地和林地边际效益分析
    6.3 种植业、畜牧业的Cobb-Douglass生产函数分析
    6.4 农牧交错带特定收益条件下的农牧户行为及其解释
    6.5 制度对土地利用选择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农牧户土地利用选择的社会文化机制
    7.1 不同社会特征农牧户的土地利用行为趋向
    7.2 薪炭结构变化对土地利用选择的影响
    7.3 农村牧区社会变迁对土地利用选择的影响
    7.4 文化习俗对土地利用选择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选择机制总结
    8.1 现实的土地利用选择过程总结
    8.2 本文取得的初步成果
    8.3 本文未尽的研究内容与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后山旱地玉米施用肥力高试验(论文参考文献)

  • [1]陕西省米脂县旱地玉米全膜覆盖双垄沟播种植技术[J]. 王筱伟,高海新. 农业工程技术, 2017(17)
  • [2]北方旱作区作物产量和水肥利用特征与提升途径[D]. 孙东宝. 中国农业大学, 2017(08)
  • [3]后山旱地玉米施用肥力高试验[J]. 翁海荣. 现代农业, 2010(12)
  • [4]高寒山旱地马铃薯徒长的原因及控制技术[J]. 李根善,王彩萍. 现代农业科技, 2010(18)
  • [5]渭北高原农业自然资源特点与降水高效利用技术途径[D]. 赵凤霞.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5(02)
  • [6]农牧交错带农牧户土地利用选择机制及其环境效应[D]. 宋乃平. 中国农业大学, 2004(03)
  • [7]后山旱地玉米施用肥力高试验[J]. 邢杰,兰秀红,王凤悟,刘太,郭宝宏. 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1(S2)

标签:;  ;  ;  ;  ;  

后山旱地玉米应用高肥试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