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因污染不可不防(论文文献综述)
王影君[1](2018)在《阿特伍德小说中的女性主义身体批判》文中指出阿特伍德至今发表的17部小说作品中,均以结构主义女性身体批判为核心创作理念。其作品多以女性为主人公,她们的身体通常深陷各种麻烦问题,从而构成具有原型意义的女性问题身体;而女性问题身体的背后,则通常连接着女性在现实社会中所遭遇的种种苦难。这些苦难通常寓指着在现代文明社会,人类由于工具理性霸权和资本欲望所带来的文化危机、社会制度危机和自然生态危机。阿特伍德对这些危机的揭露,贯穿着她结构主义原型批评意识下的女性主义身体批判立场。
凌子敏[2](2018)在《科学传播中的文化阻滞 ——以养生文化建构的反转基因话语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转基因技术作为后常态科学的典型代表,在进入公众视野后争议四起,受到了来自技术和文化层面的双重质疑。其中,来源于文化层面的阻滞,隐秘却根源性地在日常生活场域下构建出反转基因话语空间,影响着大众对转基因食品和转基因技术的态度。本文通过对养生文化所建构的反转基因话语的批判性解读,探讨反转基因话语是如何以养生文化为依据,勾连传统和实践来抵抗科学理性,并建立起自身的文化权威和“(伪)科学权威”。本文认为,反转基因话语通过对养生文化中“天人合一”自然观、崇尚天然的饮食观、回归自然的反科技观等三方面文化因素的挪用,建构了反转基因话语“自然即天道”的论述逻辑,在自然规律、食物和生命禁忌、集体自我认同等角度的知识生产中,赋予转基因技术非正常化的社会认知,阻滞了公众对转基因技术的接纳和认同。同时,借力于养生文化的先验性、渗透性和自在性,反转基因话语建立起日常生活场域中的权威性和文化忠诚,所扮演的“(伪)科学人”角色,消解了现代生命科学的权威,形成了更符合传统文化价值观的“(伪)科学权威”。因此,以转基因技术为代表的科学技术在传播中,需要在日常生活实践的场域中,明确回应公众诉求,消解陷入神秘主义的“不确定性”恐慌;并且考虑朴素自然观的力量,解读公众在文化规训中的话语抵抗策略,结合社会语境,利用文化这一无形之手来推动公众的科学认知改变。
张丽[3](2017)在《中国食物与农作体系变迁中的食物政治及治理 ——以河南变村和广西古村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食物是人类维持生命的营养之源,也是少数人获取财富和权力的源头。农业作为食物生产的源头,是食物量和质的安全保障之始。本研究从食物与农作体系范式变迁视角出发,以食物政治及其治理为分析框架,以自20世纪中期后尤其改革开放以来全球化背景下中国食物与农作体系变迁为分析对象,解答中国食物政治及其治理中的主要议题和矛盾——食物安全治理问题,并尝试提出相应对策和建议。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的个案研究法,结合国内外宏观背景,以河南变村和广西古村两个自然禀赋不同村落的食物与农作体系变迁为微观个案,主要通过参与观察法和深度访谈法获取调研资料。研究发现,两个村庄食物与农作体系从最初传统农作方式和自给自足食物体系转变为以"生产主义"和"生命科学整合"相结合的现代食物与农作模式,并引发系列矛盾和问题,尤以食物安全问题突出,并在近十年来出现"生态整合"新范式和"自下而上"的食物自保现象。与此同时,"自上而下"的国家治理政策和实践深入微观村庄中,形成了村庄层面的食物政治图景。本研究进一步发现,食物与农作体系变迁实质上是不同利益、观念、农业及环境伦理之争。当前的现实是,三种范式相争并存。"生产主义"和"生命科学整合"紧密结合,成为主导范式,新出现的"生态整合"范式发展举步维艰。食物与农作体系范式变迁透射出食物政治的实质是围绕"吃"的主权扞卫和利益争夺,即不同利益主体和行动者围绕食物主权扞卫所进行的互动,以及农业伦理和环境伦理的选择。具体到现实层面,中国食物公共治理主题和矛盾为如何保障食物安全,即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的保障及两者的平衡。且现阶段食品安全问题突出,治理需求大,亟需整合"自上而下"的政府行政监管和管理与"自下而上"的社会食物自保力量。基于此,本研究从公共管理视角针对当前中国食物政治的议题和问题,提出两项对策和建议。第一,中国食物公共治理应围绕保障"食物安全",整合政府公共治理和民众社会参与诉求及力量。对于"自上而下"政府食物公共治理而言,首先,政府在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战略制定和执行时,应充分考虑和尊重底层的、不同主体的利益和理念,充分考虑不同农业和食物经营主体,尤其小农户、不同阶层食物消费者以及不同层级粮食安全保障和食品安全监管行政组织和主体的需求;其次,对市场主体,农业企业和食品企业,应在加强引导和规范;最后,尊重不同地方的食物与农作体系特点和规律,继续支持"生态整合"范式下的生态农业在地化实践。对"自下而上"的底层食物自保和社会参与而言,替代性食物体系以及未来可持续农业、生态农业的尝试,应建立在平等、公正的网络内对话及不同主体利益和理念的平衡基础上,并积极寻求与国家整体食物安全治理目标和利益的契合点。第二,中国食物公共治理应立足本土化,进行中国治理现代化的尝试,并在全球食物公共治理中进行"中国模式"探索。首先,充分发挥我国的"威权型"食物政治制度优势,发挥"压力型体制"在贯彻中央意志,调动地方政府执行积极性上的优势。其次,食物公共治理更应突出人的主体性地位。最后,尊重现代生物技术和伦理同时,挖掘和重新认识中国传统农业伦理和环境伦理。本研究可能的创新之处在于,从政治学、社会学和公共管理学多学科交叉视角出发,并引入伦理学视角,深层解读中国当前食物政治中主要问题——食物安全问题。在方法上,在国际和国内两大宏观背景下,深入观察村落微观层面及其相应食物与农作政策及治理实践,全面且深入地呈现中国食物政治,并基于中国食物主权扞卫及食物政治的复杂性,对话国际上食物政治研究中的主要研究视角——食物主权理论。这种对多中心现代食物公共治理的探索和研究视角,或许能够成为中国治理现代化,及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本土化"食物公共治理新视角和新尝试。
董振华[4](2015)在《博亚创新型饲料技术及焦点问题解决方案》文中提出我国是13亿人口的大国,2014年全年肉类总产量8707万吨,其中,猪肉产量5671万吨;牛肉产量689万吨;羊肉产量428万吨。中国猪肉产量遥遥领先于世界其他国家,占世界猪肉总产量的51.08%,中国已成为世界肉类的第一生产大国和消费大国。肉类的增长显示出国人生活水平的提高,养殖业之于国人的生活需求贡献巨大。但是,养殖业由于缺乏创新的技术而引发的焦点问题不可不察。养殖业引发的焦点问题——环境污染水源污染。众所周知,在饲喂动物饲料中添加抗生素早已是公开的秘密。抗生素进入动物体
吴学安[5](2014)在《对于偷售转基因食品行为法律应勇于亮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业部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办公室日前表示,对个别公司或个人违规种植、销售转基因作物的,农业部将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决不姑息。此前,有媒体对湖北部分地区非法销售转基因稻种作了报道。报道播出后,农业部第一时间责成湖北省农业厅依法迅速核查,严肃处理,及时发布相?
刘艳利[6](2014)在《我国转基因食品安全监管制度研究》文中认为现今社会,伴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餐桌上的转基因食品种类越来越多。转基因食品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仍旧是一个陌生的名词和领域。由于人们崇尚绿色环保健康的生活方式,对于自身健康和高品质生活方式的向往,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问题也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社会经济的进步和发展离不开人类,而粮食却又是人类维持生命体征的物质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讲,转基因食品的监管制度可以说是目前社会事物监管的重中之重。作为生物科技成果的转基因食品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被许多国家作为解决食物问题的救命稻草。固然转基因食品出现的日子距今并非很短暂,但国际社会从没有休止过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争辩,想要完全了解它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关乎转基因食品安全隐患的问题,我们要至始至终提高警惕。人言道瑕不掩瑜,转基因食品并非洪水猛兽,它的发展和推广势在必行。我们不仅仅要知道它、适应它,还要安全的、合理的、有效的进行监管,从而造福于人类社会。本篇论文共分五章内容。开篇第一章主要论述了转基因食品的概念、种类,转基因食品的产生与发展状况以及公众对转基因食品的认知三方面的内容。第二章着重分析我国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问题及其特征,在这个基础上引出转基因食品安全监管的必要性分析。论文第三章在介绍我国有关转基因食品的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分析我国对转基因食品安全监管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主要存在两大方面问题,一是立法层面的监管法规缺陷,二是现行的转基因食品安全监管制度存在缺陷。第四章主要从监管原则、监管主体和具有典型性的监管制度三方面介绍美国、欧盟、日本的监管制度,从其经验和教训中得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启示。论文最后一章重点论述我国转基因食品安全监管的思路及对策。在这部分提出:要补充完善监管的基本原则;构建以政府监管为主导,行业协会自律和消费者协会监督为补充的互动协作的监管模式;细化和强化具体的监管举措。同时要保障转基因食品安全监管的实施卓有成效,还必须加大惩罚性赔偿的力度和强化企业的经济信用责任制度。
张燕,陈胜,索一冉[7](2012)在《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基因污染”防治的法律规制探析》文中指出随着现代生物技术,尤其是基因工程技术的高速发展,所引起的"基因污染"是唯一一种可以不断增殖和扩散的污染,其污染传统作物,可能增加害虫抗性和对农业生态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危害。通过分析"基因污染"对农业生态环境可能产生的风险,在剖析我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现状的基础上,探析我国在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关于"基因污染"防治在法律规制层面上存在的缺乏可操作性、强制性和时代性等问题;相应地提出了健全我国"基因污染"防治的法律规制构想。
欧潇雅[8](2012)在《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法律制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食品安全问题,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到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和社会秩序的稳定,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上衡量一个国家是否成熟的标准之一。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都在悄然地发生着变化,社会需求不断扩大,食品产业也随之迅猛的发展了起来。然而,随之而来的还有,在暴利的驱使下,某些食品生产加工商,将自己生产的有毒、有害食品推向市场,以追求高额利润,而某些食品销售商知假卖假,无形之中就形成了生产、销售伪劣食品的黑色产业链。近些年,在我国发生的几起重大的食品安全事件,在国内外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严重的干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正常生活,并损害了我国出口食品的国际形象。层出不穷的食品安全事故,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在各方人士的极力呼吁下,于2009年2月28日,《食品安全法》在人大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上得到了通过,并从当年6月正式开始实施,这标志着我国对食品安全的监管,从此进入了法律化的轨道。然而,一个社会体系、一个制度的完善,需要一个成长过程,就在《食品安全法》实行后不久,又发生了几起如“地沟油”“双汇瘦肉精”等具有较大影响力的食品安全事件,这再一次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使我们清楚认识到,要建立一个完善的食品安全法律监管体制,我国还有漫长的路要走。如何走好这条路,需要我们大家群策群力,需要国家政策的鼎力支持,需要各有关部门和个人认真执行。本文致力于完善我国食品安全相关立法及标准的问题,提出了一些个人见解。以下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食品安全法律监管的基础理论,首先从食品安全和食品安全监管的概念入手,重点分析了食品安全的标准和食品安全监管的特征。其次,介绍了食品安全法律监管的含义和特征。再次,叙述了食品安全监管的理论基础,始终把安全作为最高的价值目标,运用全面管理、适当干预的监管手段,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充分顾及人民的生活生存质量,并且对《食品安全法》附有经济法属性进行了分析。最后,介绍了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法律制度的发展历程,总共分为食品安全法律监管孕育期、起步期和发展期三个阶段。第二部分为国内外食品安全监管法律制度的比较研究,首先,分析了代表性国家的食品安全监管法律制度,根据各国监管侧重点的不同,本文归纳出以欧盟、美国与日本为代表的三种食品安全法律监管模式。其次,从实际效果出发,对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模式与代表性国家的监管模式进行对比,在此基础上进而明确了我国目前监督管理模式的可取之处,同时,分析了存在的差距和问题。最后,通过对代表性国家的成功经验的学习和借鉴,找到适合我国食品安全法律规制之路的对策,完善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法律制度体系。第三部分为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法律制度的现状和问题,首先,列举了最近社会热议的“地沟油事件”和“瘦肉精事件”,从法律实证角度对案例进行详细分析,由此凸显了食品安全法律监管的必要性。其次,阐述了我国食品安全法律监管体制的现状,把现行的食品安全法律监管体系分为,食品安全核心法律法规、国务院及其各部委发布的行政法规及规章和其他法律法规中有关食品安全规定的三部分。第四部分为推进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法制建设的对策,首先,针对食品安全执法工作,分析执法主体的完善途径,以切实执行《食品安全法》为基础,优化升级食品安全委员会组织协调职能,同时加强地方政府的区域监管作用。其次,强调建立完善的食品安全法律制度,健全食品安全市场准入制度,加快食品安全标准的统一化进程,细化食品召回制度,制定针对食品加工小作坊的监管法律法规,加大惩罚性赔偿的力度,并且建立合理有效的举报奖励制度,以确保食品安全监管目标早日实现。最后,注重企业自律和第三方的监管作用,完善企业自律,加强食品行业协会的作用,利用媒体传播加大影响力,此外,还要不断强化消费者自身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意识。
赵存鹏[9](2011)在《转Bt基因杨树—棉花复合系统中天敌群落的生态安全性研究》文中提出转基因技术是目前也是未来时期生物技术产业的核心技术之一,而转基因作物的大面积商业化推广种植,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对生态环境有着未知或潜在的风险。迄今,转基因抗虫作物对天敌群落的影响是评价其生态安全的重要内容之一,尽管单一转Bt基因棉花农田系统和单一转Bt基因杨树均各自对鳞翅目害虫有较好的控制作用,但其生态安全一直是国际研究和关注的热点。近年来,随着我国转Bt基因棉、转Bt基因杨树的相继问世,其二者复合配置后构成的更具综合和自然属性的农林复合生态系统对生物生态安全特别是对天敌昆虫类群种类、数量及其动态变化的影响,是一个不得不面对和亟待回答的生产和科学重大问题。本文采用群落生态学方法,于2009-2010年系统调查比较了非转Bt基因杨树和非转Bt基因棉花系统(NN)、非转Bt基因杨树和转Bt基因棉花系统(NT)、转Bt基因杨树和非转Bt基因棉花系统(TN)、转Bt基因杨树和转Bt基因棉花系统(TT)等4个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的天敌类群的构成、种群动态及其群落特征等,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转Bt基因杨树—棉花组成的4个复合系统中天敌类群的物种数量及其个体数目基本一致,但其各自的数量动态消长存在一定的差异。调查发现2009年NN、NT、TN、TT中天敌类群的种类数量及其个体数目依次分别为34科57种973头,37科58种958头,36科54种971头,36科61种1009头;2010年依次分别为32科52种722头,32科50种674头,35科56种757头,36科58种846头。结果表明TT中天敌类群的物种数量及其个体数目较其它3个复合系统稍多,但差异不明显。从时间动态可以得出,2009年各个系统的物种丰富度变化基本一致,2010年在棉花成株期前,各个系统的差距较大,之后变化基本一致,说明物种丰富度的变化趋势在各系统基本一致,但也有所差别;天敌类群个体数量在2009-2010年的动态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其中2010年的天敌类群的个体数目的变化幅度较2009年大,结果说明转Bt基因杨树--棉花复合系统对天敌群落有一定的影响。其中捕食性天敌的物种数量和个体数目在各个复合系统中相对稳定,寄生性天敌类群在各个系统的差异比较大,并且在2010年较2009年大。2.比较了4种杨棉复合系统天敌类群的群落特征指数,并以4个系统的群落相似性系数做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各复合系统间存在差异,但不明显。2009年NN、NT、TN、TT的多样性指数分别为3.5279、3.4731、3.4336、3.4895,2010年依次分别为3.4003、3.3302、3.4533、3.3594,表明4种系统间该多样性指数无显着差异。聚类分析结果为2009年四个系统分为两组,NN与TN的相似性较高,NT与TT的相似性较高,2010年的NN与TN的相似性较高,但NT与TT没有出现2009年的结果,说明年际间的转基因杨棉天敌类群存在一定的差异,可能由于棉花和杨树组成的复合系统相互影响因素及受到的外界环境影响因素较为复杂。本研究的创新点是以华北地区农田林网化种植模式中最为常见的杨、棉农林复合系统为研究对象,分析评价了其转基因农林作物复合系统对天敌群落的生态安全性,初步明确转Bt基因杨树—棉花复合系统对天敌群落的影响较小。此结果不但将为我国大面积、连续种植单一转基因植物带来的生态效应提供重要参考,更为推广和科学应用转Bt基因杨棉复合种植模式提供理论依据,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应用意义,具有独特的视角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彭群[10](2011)在《转cry1Ac基因抗虫玉米对土壤解磷细菌及主要功能酶活性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转基因玉米对土壤微生物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是转基因玉米环境安全评价的重要内容。本文以在吉林省农业科学院转基因植物环境安全评价试验基地种植的转cry1Ac基因抗虫玉米和受体对照为研究对象,应用解磷细菌分离培养技术、分子鉴定技术和土壤酶活性测定技术,分别在玉米的七个不同生长时期采集玉米地土壤样品,研究探讨了转cry1Ac基因抗虫玉米对土壤解磷细菌数量、解磷能力和种群结构的影响,同时研究探讨了转cry1Ac基因抗虫玉米对土壤中三种主要功能酶活性的影响。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与受体对照相比,转cry1Ac基因抗虫玉米在不同的生长时期对土壤解磷细菌数量影响较大,既有促进也有抑制,而对解磷能力则存在一定促进作用。与受体对照相比,转cry1Ac基因抗虫玉米不同生长时期的土壤解磷细菌数量变化规律相似。在心叶期和拔节中期,土壤解磷细菌数量要远远高于其他5个时期。与受体对照相比,转cry1Ac基因抗虫玉米不同生长时期的土壤解磷细菌解磷能力变化规律相似。在心叶期、拔节中期和大喇叭口期,土壤解磷细菌解磷能力要远远高于其他4个时期。从转cry1Ac基因抗虫玉米土壤中共分离得到解磷细菌75株,归属于17个菌属,从受体对照土壤中共分离得到解磷细菌89株,归属于14个菌属。与受体对照相比,转cry1Ac基因抗虫玉米土壤中解磷细菌要复杂和丰富的多,但是二者土壤解磷细菌的优势菌属一致,主要为芽孢杆菌属和伯克氏菌属。与受体对照相比,转ry1Ac基因抗虫玉米不同生长时期土壤主要功能酶活性变化规律相似。转cry1Ac基因抗虫玉米和受体对照的土壤脲酶和土壤蔗糖酶在播种前活性最低,然后活性逐渐增强,至大喇叭口期出现最高值,而后开始缓和下降。转cry1Ac基因抗虫玉米和受体对照的土壤脱氢酶在播种前活性最低,然后活性开始迅速增强,在心叶期出现最高值,而后迅速降低至拔节中期后,下降趋势趋于缓和。与受体对照相比,转cry1Ac基因抗虫玉米对土壤脲酶和土壤蔗糖酶活性影响较小,对土壤脱氢酶活性则有一定促进作用。根据以上研究结果我们可知,与受体对照相比,转cry1Ac基因抗虫玉米对土壤解磷细菌的数量、种群、功能以及土壤主要功能酶活性都有一定影响。本文初步揭示了转cry1Ac基因抗虫玉米种植土壤中解磷细菌的群落结构和主要功能酶活性变化,为转cry1c基因抗虫玉米的环境风险评估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为转Bt基因抗虫玉米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二、基因污染不可不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因污染不可不防(论文提纲范文)
(2)科学传播中的文化阻滞 ——以养生文化建构的反转基因话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2. 文献综述 |
2.1 科学传播 |
2.2 日常生活世界与文化阻滞 |
2.3 养生文化 |
2.4 “转基因”议题的传播研究 |
3. 研究方法 |
4. “自然即天道”——“反转”话语的论述逻辑 |
4.1 “天人合一”的自然观 |
4.1.1 转基因技术与朴素自然观的对立 |
4.1.2 转基因技术对生命权利的“逾越” |
4.2 崇尚天然的饮食观 |
4.2.1 转基因技术“非正常化”社会认知界定 |
4.2.2 集体自我认同层面的反转话语 |
4.3 回归自然的反科技观 |
4.3.1 转基因“入侵”属性的赋予 |
4.3.2 转基因“不确定性”的建构 |
4.3.3 转基因闯入的“生命禁区” |
5. 借力养生文化——“反转”话语的权威建构 |
5.1 “反转”话语对养生文化权威的借用 |
5.1.1 养生文化的先验性 |
5.1.2 养生文化的渗透性 |
5.1.3 养生文化的自在性 |
5.2 “反转”话语的科学性建构 |
5.2.1 在对抗中建立自我概念 |
5.2.2 在他人权威中论证自身 |
6. 从“反转”话语反思科学传播中的文化阻滞力 |
6.1 “不确定性”认知的纠正 |
6.2 与朴素自然观的良性互动 |
6.3 民间叙述结构的吸纳 |
7. 结语 |
8. 参考文献 |
(3)中国食物与农作体系变迁中的食物政治及治理 ——以河南变村和广西古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研究缘起及背景 |
研究问题 |
研究现状及评述 |
研究意义与研究目标 |
研究内容及章节结构 |
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食物与农作体系变迁 |
1.1 全球化背景下的食物与农作体系变迁 |
1.2 中国食物与农作体系的变迁 |
1.3 中国食物安全主要问题和矛盾: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 |
1.4 小结及讨论 |
第二章 田野概览:微观社区的食物图景 |
2.1 选择变村和古村的缘由 |
2.2 村庄概况及其食物与农作体系变迁 |
2.3 食物安全问题背景下的村庄食物政治 |
2.4 小结 |
第三章 "吃饱"与"吃好":价值的冲突与弥合 |
3.1 "吃饱——量为先":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和实践 |
3.2 "吃好——质要保":个体食品安全焦虑和诉求 |
3.3 "吃饱"与"吃好"两种价值的冲突与弥合 |
3.4 小结 |
第四章 "吃好——质要保":国家食品安全监管与社会食物自保 |
4.1 "自上而下"的国家食品安全战略和监管实践 |
4.2 "吃好——质要保":来自社会的食物自保 |
4.3 食品监管与食物自保力量整合——建立多元治理和对话平台 |
4.4 小结 |
第五章 食物主权与中国食物安全治理现实对照 |
5.1 食物主权——一种全球化背景下的概念和实践 |
5.2 食物主权在中国的现状 |
5.3 全球食物主权实践对中国食物公共治理的参照 |
5.4 小结 |
第六章 中国食物与农作体系变迁中的食物政治 |
6.1 食物与农作体系变迁:利益、观念与伦理之争 |
6.2 中国食物政治的主要议题和特征 |
6.3 变村和古村个案及其引申 |
6.4 食物政治的未来及可能性 |
第七章 基本结论和治理对策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主要知情人访谈提纲之村干部&合作社 |
主要知情人访谈提纲之农资公司&店铺负责人 |
主要知情人访谈提纲之县农业&食品相关部门 |
主要知情人访谈提纲之县乡农业及食品相关部门 |
农户访谈提纲 |
作者简介 |
(6)我国转基因食品安全监管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引言 |
第一章 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的提出 |
第一节 转基因食品的概念和种类 |
一、转基因食品的概念 |
二、转基因食品的分类 |
第二节 转基因食品的产生与发展状况 |
一、国际转基因食品发展状况 |
二、我国转基因食品发展状况 |
第三节 公众对转基因食品的认知 |
一、转基因食品的优越性 |
二、转基因食品存在的缺陷 |
三、正确评价转基因食品 |
第二章 转基因食品安全监管必要性分析 |
第一节 我国转基因食品安全性问题及其特征 |
第二节 我国转基因食品安全监管的必要性分析 |
一、维护人类生存权和健康权的必要 |
二、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的必要 |
三、维护人类环境权的必要 |
四、稳定转基因食品市场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必要 |
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 |
第三章 国外转基因食品安全监管制度之比较分析 |
第一节 美国转基因食品安全监管制度 |
一、转基因食品的监管原则 |
二、转基因食品的监管主体 |
三、转基因食品的主要监管制度 |
第二节 欧盟转基因食品安全监管制度 |
一、转基因食品的监管原则 |
二、转基因食品的监管主体 |
三、转基因食品的主要监管制度 |
第三节 日本转基因食品安全监管制度 |
一、转基因食品的监管主体 |
二、转基因标识制度 |
第四节 国外转基因食品监管制度对我国的启发 |
第四章 我国转基因食品安全监管制度存在的问题 |
第一节 转基因食品安全立法缺陷 |
一、我国转基因食品安全的立法层级较低 |
二、我国转基因食品安全立法内容不健全 |
第二节 转基因食品安全监管制度的缺陷 |
一、监管思路落后于时代的发展要求 |
二、转基因食品的监管协调性差 |
三、转基因食品缺乏社会性监管主体的参与 |
四、转基因食品的具体监管制度缺乏可操作性 |
第五章 我国转基因食品安全监管的思路及对策 |
第一节 基本原则的完善 |
一、科学预防原则 |
二、科技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并重原则 |
第二节 建立多元化监管主体互动协作的监管模式 |
一、政府是转基因食品监管的主导力量 |
二、行业协会是生产者、经营者的自律性监管组织 |
三、消费者协会是消费者的外部监督组织 |
四、不同监管主体的互动协作 |
第三节 完善转基因食品安全立法 |
一、明确界定转基因食品的相关概念 |
二、完善转基因食品安全法律体系 |
第四节 建立和完善转基因食品监管的具体制度 |
一、完善转基因食品审批制度 |
二、明确和细化安全评价制度 |
三、完善强制标识制度 |
四、整合基因检测机构并规范检测方法 |
五、建立实时监控监测网络体系 |
六、完善转基因食品召回制度 |
第五节 转基因食品损害赔偿救济制度 |
一、加大惩罚性赔偿的力度 |
二、强化经济信用责任的作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7)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基因污染”防治的法律规制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基因污染”的内涵和对农业生态环境产生的风险 |
1.1“基因污染”内涵的界定 |
1.2“基因污染”可能对农业生态环境产生的风险 |
2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视野下“基因污染“防治法制现状 |
2.1 我国的相关“基因污染”防治的法律法规 |
2.2“基因污染”防治在法律规制层面上存在的问题 |
3 基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基因污染”防治法律规制探讨 |
3.1 明确公民的环境权, 树立“包容性增长”发展观 |
3.2 健全生物安全立法, 积极参与国际环境保护 |
3.3 确定安全评估机制, 完善法律责任制度 |
3.4 明确监管主体, 构建多元互动的监管模式 |
4 结语 |
(8)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法律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食品安全法律监管的基础理论 |
1.1 食品安全与监管的界定 |
1.1.1 食品安全的涵义 |
1.1.2 食品安全监管的涵义及特征 |
1.2 食品安全法律监管概述 |
1.2.1 食品安全法律监管的特殊性 |
1.2.2 食品安全法律监管的特征 |
1.3 食品安全法律监管的理论基础 |
1.3.1 安全是最高价值目标 |
1.3.2 全面管理,适当干预 |
1.3.3 生存权与发展权并重 |
1.3.4 食品安全法律监管的经济法解析 |
1.4 食品安全法律监管的产生与发展 |
1.4.1 第一阶段:食品安全法律监管孕育期 |
1.4.2 第二阶段:食品安全法律监管起步期 |
1.4.3 第三阶段:食品安全法律监管发展期 |
2 国外食品安全监管法律制度的比较与启示 |
2.1 国外食品安全监管法律制度的考察 |
2.1.1 美国:多部门共同负责的食品安全监管模式 |
2.1.2 欧盟:中央立法,地方分散实施的食品安全监管模式 |
2.1.3 日本:建立权威机构组织协调食品安全的监管模式 |
2.2 我国与代表性国家食品安全监管模式的比较 |
2.2.1 与代表性国家食品安全监管法律制度的比较 |
2.2.2 与代表性国家监管机构的比较 |
2.3 国外食品安全监管模式的经验与启示 |
2.3.1 监管机构体系由分散趋于集中 |
2.3.2 制定国家食品安全总政策,优化食品安全监管制度 |
2.3.3 食品安全从生产到消费的全程监控 |
3 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法律制度的现状与问题 |
3.1 地沟油与瘦肉精案例的法律实证分析 |
3.1.1 地沟油案例的法律实证分析 |
3.1.2 瘦肉精案例的法律实证分析 |
3.1.3 食品安全监管的必要性 |
3.2 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法律体制的现状 |
3.2.1 有关食品安全监管的核心法律现状 |
3.2.2 有关食品安全监管的重要法规和规章现状 |
3.2.3 其他法律法规中有关食品安全的规定 |
3.3 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解析 |
3.3.1 分段监管,权限设置不明确 |
3.3.2 缺乏权力监督机制 |
3.3.3 行政问责制度不健全 |
3.3.4 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不完善 |
4 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法律制度的完善 |
4.1 食品安全监管机构的协调与完善 |
4.1.1 食品安全监管主体的完善路径 |
4.1.2 切实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 |
4.1.3 对食品安全委员会职能进行优化升级 |
4.1.4 加强地方政府的区域监管作用 |
4.2 食品安全监管具体法律制度的完善 |
4.2.1 健全食品安全市场准入制度 |
4.2.2 构建完备统一的法律监管标准体系 |
4.2.3 细化食品召回制度 |
4.2.4 针对食品加工小作坊制定监管法律法规 |
4.2.5 加大惩罚性赔偿力度 |
4.2.6 建立合理有效的举报奖励制度 |
4.3 加强企业自律与第三方监管 |
4.3.1 不断完善企业自律 |
4.3.2 加强食品领域各行业协会作用 |
4.3.3 重视新闻媒体和网络传播载体作用 |
4.3.4 强化消费者食品安全监管意识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9)转Bt基因杨树—棉花复合系统中天敌群落的生态安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转基因植物的生态安全性 |
1.1.1 转基因作物对靶标、非靶标害虫的影响 |
1.1.2 转基因作物对天敌昆虫等的影响 |
1.1.3 转Bt 基因杨树的生态安全性 |
1.2 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研究进展 |
1.3 科学问题的提出 |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地概况 |
2.3 试验调查的方法 |
2.3.1 杨树植株天敌类群的群落调查 |
2.3.2 棉田植株天敌类群的群落调查 |
2.3.3 杨林灌层和棉株间天敌类群的群落调查 |
2.3.4 地表层天敌类群的群落调查 |
2.3.5 地下天敌类群的群落调查 |
2.4 数据分析处理方法 |
2.4.1 天敌群落的特征指数计算方法 |
2.4.2 天敌群落的相似性系数计算方法 |
2.4.3 天敌群落的聚类分析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转基因杨棉复合系统的天敌类群组成 |
3.1.1 转基因杨树棉花复合系统的优势种群 |
3.1.2 转基因杨树棉花复合系统天敌的功能类群物种数及个体数 |
3.2 转基因杨棉复合系统天敌类群的动态消长 |
3.2.1 转基因杨棉复合系统田间调查的物种数量的动态消长 |
3.2.2 转基因杨棉复合系统田间调查的个体数量的动态消长 |
3.2.3 转基因杨棉复合系统中不同功能类别的天敌类群的动态变化 |
3.3 转基因杨棉复合系统主要天敌的时序变化 |
3.3.1 转基因杨棉复合系统中异色瓢虫的时序变化 |
3.3.2 转基因杨棉复合系统中东亚小花蝽的时序变化 |
3.3.3 转基因杨棉复合系统中蚜小蜂sp1 的时序变化 |
3.3.4 转基因杨棉复合系统中绿蟹蛛的时序变化 |
3.4 转基因杨棉复合系统天敌类群的群落多样性 |
3.4.1 转基因杨棉复合系统天敌类群总数的群落多样性 |
3.4.2 转基因杨棉复合系统天敌类群功能类群特征指数 |
3.4.3 转基因杨棉复合系统天敌群落多样性指数动态变化 |
3.5 转基因杨棉复合系统天敌类群的群落相似性比较研究 |
4 讨论 |
4.1 转基因植物与天敌类群 |
4.2 杨树棉花复合的栽种与天敌群落 |
4.3 试验所存在的问题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
作者简介 |
致谢 |
(10)转cry1Ac基因抗虫玉米对土壤解磷细菌及主要功能酶活性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转基因作物研究进展 |
1.1 转基因作物的种植概况 |
1.2 转基因作物的种类 |
1.2.1 农艺改良性状 |
1.2.2 品质改良性状 |
1.2.3 工业应用 |
1.3 转基因作物的生物安全评价 |
1.3.1 转基因作物的食品安全 |
1.3.2 转基因作物的环境安全 |
1.3.3 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评估原则 |
1.4 各国关于转基因作物的生物安全管理 |
1.5 转基因作物的经济社会效益及应用前景 |
2 解磷微生物研究进展 |
2.1 土壤中磷的重要性及有效磷的稀缺问题 |
2.2 解磷微生物在磷素循环中的作用 |
2.3 解磷微生物数量和种群结构 |
2.4 解磷微生物的溶磷机制 |
2.5 解磷能力的测定方法 |
3 土壤酶的研究进展 |
3.1 土壤酶的来源和种类 |
3.2 土壤酶的功能 |
3.4 转基因作物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
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转cry1Ac基因抗虫玉米对土壤解磷细菌数量及解磷能力的影响 |
1 材料 |
1.1 主要试验仪器及试剂 |
1.2 培养基 |
1.3 试验地 |
1.3.1 供试品种 |
1.3.2 试验地设计 |
2 方法 |
2.1 土壤样品的采集和处理 |
2.1.1 土壤样品的采集 |
2.1.2 土壤样品的处理 |
2.2 解磷细菌的分离计数 |
2.2.1 解磷细菌的富集 |
2.2.2 解磷细菌的分离、纯化与计数 |
2.3 分离株的解磷能力测定 |
3 结果与分析 |
3.1 解磷细菌的分离 |
3.2 转cry1Ac基因抗虫玉米对土壤解磷细菌数量的影响 |
3.2.1 转cry1Ac基因抗虫玉米对土壤解有机磷细菌数量的影响 |
3.2.2 转cry1Ac基因抗虫玉米对土壤解无机磷细菌数量的影响 |
3.3 转crylAc基因抗虫玉米对土壤解磷细菌解磷能力的影响 |
4 结论 |
5 讨论 |
第三章 转cry1Ac基因抗虫玉米对土壤解磷细菌种群的影响 |
1 材料 |
1.1 主要试验仪器及试剂 |
1.2 培养基 |
2 方法 |
2.1 新鲜菌液的制备 |
2.2 引物设计 |
2.3 解磷细菌分离株的菌液PCR扩增 |
2.4 PCR扩增产物序列测定及系统发育树的构建 |
3 结果与分析 |
3.1 PCR产物电泳检测 |
3.2 解磷细菌系统发育树的构建 |
3.3 转cry1Ac基因抗虫玉米对土壤解磷细菌种群的影响分析 |
4 结论 |
5 讨论 |
第四章 转cry1Ac基因抗虫玉米对土壤主要功能酶活性的影响 |
1 材料 |
1.1 供试土样 |
1.2 主要试验仪器 |
1.3 主要试验试剂及配制 |
1.3.1 土壤脲酶活性测定所需试剂配制 |
1.3.2 土壤蔗糖酶活性测定所需试剂配制 |
1.3.3 土壤脱氢酶活性测定所需试剂配制 |
2 方法 |
2.1 土壤脲酶活性测定方法 |
2.2 土壤蔗糖酶活性测定方法 |
2.3 土壤脱氢酶活性测定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转cry1Ac基因抗虫玉米对土壤脲酶活性的影响 |
3.2 转cry1Ac基因抗虫玉米对土壤蔗糖酶活性的影响 |
3.3 转cry1Ac基因抗虫玉米对土壤脱氢酶活性的影响 |
4 结论 |
5 讨论 |
第五章 论文总结 |
1 论文研究的主要结论 |
2 论文的创新之处 |
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基因污染不可不防(论文参考文献)
- [1]阿特伍德小说中的女性主义身体批判[J]. 王影君.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 2018(02)
- [2]科学传播中的文化阻滞 ——以养生文化建构的反转基因话语为例[D]. 凌子敏. 浙江大学, 2018(12)
- [3]中国食物与农作体系变迁中的食物政治及治理 ——以河南变村和广西古村为例[D]. 张丽. 中国农业大学, 2017(08)
- [4]博亚创新型饲料技术及焦点问题解决方案[A]. 董振华. 专家天地2015年第五期(总第二十一期), 2015(总第21期)
- [5]对于偷售转基因食品行为法律应勇于亮剑[N]. 吴学安. 人民政协报, 2014
- [6]我国转基因食品安全监管制度研究[D]. 刘艳利. 西北民族大学, 2014(05)
- [7]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基因污染”防治的法律规制探析[J]. 张燕,陈胜,索一冉.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2(04)
- [8]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法律制度研究[D]. 欧潇雅. 河北经贸大学, 2012(05)
- [9]转Bt基因杨树—棉花复合系统中天敌群落的生态安全性研究[D]. 赵存鹏. 河北农业大学, 2011(07)
- [10]转cry1Ac基因抗虫玉米对土壤解磷细菌及主要功能酶活性的影响研究[D]. 彭群. 华中农业大学, 20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