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adherin在肿瘤中的表达与分化、转移的关系

E-cadherin在肿瘤中的表达与分化、转移的关系

一、E-钙粘蛋白在肿瘤中的表达与分化转移的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文斌[1](2021)在《塞来昔布调控microRNA200s调节大肠癌干性等指标的相关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结直肠癌在临床上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多项临床实验结果表明,长期服用塞来昔布能够有效抑制大肠癌的发生及疾病复发,但塞来昔布抑制大肠癌的机制仍未完全阐明。microRNA200家族在多种肿瘤的整个过程都起调节作用,且通过检测miR-200s的表达能够帮助判断疾病的发展及预后,临床实验结果表明miR-200s在大肠癌中下调,提示miR-200s可能参与调控大肠癌的发展。本研究旨在探讨塞来昔布通过调控人结肠癌细胞中microRNA200s来调节肿瘤干性蛋白的表达,并探讨塞来昔布通过影响EMT、自噬、凋亡等相关蛋白的表达来抑制大肠癌的发展。方法:本实验主要包括两个部分。1.第一部分通过大肠癌细胞实验检测塞来昔布调控miR-200s对肿瘤干性蛋白表达的影响。(1)塞来昔布作用人结肠癌细胞HT29和SW480后,CCK8检测癌细胞的增殖能力。(2)塞来昔布作用HT29、SW480细胞48h,通过qRT-PCR技术检测microRNA200(miR-200)家族成员的表达水平。(3)在HT29、SW480细胞中过表达miR-200b,qRT-PCR技术验证转染效率;Western blot检测癌细胞中Oct4、CD133、Lgr5、Sox2、CD44、Nanog等干性蛋白的表达。同时,抑制miR-200b后,通过qRT-PCR技术验证其抑制效果,Western blot检测癌细胞中干性相关蛋白的表达。并在抑制miR-200b后加入塞来昔布,qRT-PCR技术检测miR-200b的表达,Western blot技术检测癌细胞中干性相关蛋白的表达。2.第二部分关于塞来昔布干预或过表达miR-200b对大肠癌细胞EMT、自噬、凋亡、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等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1)检测塞来昔布对HT29、SW480细胞EMT相关蛋白的调节;在癌细胞中过表达或抑制miR-200b后,检测转染细胞中EMT相关蛋白的表达。(2)塞来昔布干预HT29、SW480细胞后,流式检测各组癌细胞中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含量。(3)检测塞来昔布对HT29、SW480细胞自噬相关蛋白的调节;在癌细胞中过表达miR-200b后,检测自噬相关蛋白的表达。(4)检测塞来昔布对HT29、SW480细胞凋亡相关蛋白表达的调节;在癌细胞中过表达或抑制miR-200b后,检测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5)流式检测塞来昔布对HT29、SW480细胞凋亡的影响(Annexin V-FITC/PI原理)。(6)检测塞来昔布对HT29、SW480细胞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Programmed death-ligand 1,PD-L1)蛋白表达的调节;在癌细胞中过表达miR-200b后,检测PD-L1蛋白的表达。(7)检测36周造模大鼠大肠组织中EMT和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1.第一部分:(1)CCK8结果显示:随着塞来昔布干预剂量和时间的延长,其明显抑制HT29和SW480细胞的增殖(p<0.05)。(2)q PCR实验结果显示:塞来昔布分别促进HT29和SW480细胞中miR-200s、miR-200b/200c/141的表达(p<0.05)。(3)q PCR结果表明miR-200b的表达增加(p<0.05),且过表达miR-200b组癌细胞中的Oct4、CD133、Lgr5、Sox2、Nanog、CD44等干性蛋白表达比对照组的表达低(p<0.05);q PCR实验结果显示:在HT29和SW480细胞中抑制miR-200b后,其表达水平明显下调(p<0.01),且肿瘤干性相关蛋白较对照组表达上升(p<0.01);与对照组比较,抑制miR-200b后,接着加入塞来昔布组的miR-200b的表达增加,其癌细胞中肿瘤干性相关蛋白的表达降低,且此组较单加塞来昔布组的干性相关蛋白表达增加(p<0.05)。2.第二部分:(1)与未干预的癌细胞组相比,塞来昔布作用HT29和SW480细胞后,上皮表型标志蛋白E-钙粘的表达增加,间质表型标志蛋白N-钙粘的表达降低(p<0.05);同对照组相比,过表达miR-200b后,E-钙粘蛋白表达增加,Vimentin和Snail蛋白的表达降低(p<0.05);同对照组相比,抑制miR-200b后,E-钙粘蛋白表达降低,Vimentin蛋白表达增加(p<0.05)。(2)塞来昔布干预HT29和SW480细胞较对照组明显增加ROS水平(p<0.05)。(3)与对照组比较,塞来昔布干预HT29和SW480细胞后,癌细胞中自噬蛋白LC3Ⅱ和P62蛋白的表达明显增加(p<0.05);癌细胞中过表达miR-200b后,促进了LC3Ⅱ蛋白的表达,而抑制了P62蛋白的表达(p<0.05)。(4)与未干预组比较,塞来昔布干预HT29、SW480细胞后,促凋亡蛋白Bax和细胞色素C的表达增加,抗凋亡蛋白Bcl2的表达降低(p<0.05);过表达miR-200b后,增加了促凋亡蛋白Bax和Caspase-9的表达,降低了Bcl2蛋白的表达(p<0.05);抑制miR-200b后,Bax蛋白的表达低于对照组,抗凋亡蛋白Bcl2蛋白的表达高于对照组(p<0.01)。(5)塞来昔布分别作用HT29、SW480细胞48h后,显着增加癌细胞的凋亡率(p<0.05)。(6)塞来昔布可抑制HT29、SW480细胞PD-L1蛋白的表达(p<0.05);过表达miR-200b后,也降低了PD-L1蛋白的表达(p<0.05)。(7)塞来昔布干预36周较模型组大鼠组织显着抑制波形蛋白和N-钙粘蛋白的表达,增加E-钙粘蛋白水平(p<0.01);塞来昔布干预36周较模型组大鼠组织增加Bax的表达,降低Bcl2的表达(p<0.05)。结论:塞来昔布通过调控miR-200b调节大肠癌细胞肿瘤干性指标。同时,塞来昔布干预或过表达miR-200b可调控大肠癌细胞EMT、自噬、凋亡和免疫逃逸等相关蛋白的表达。

陈凯[2](2021)在《miR-876调控POSTN促进肝癌进展和纤维化的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研究背景肝细胞性肝癌(HCC)是世界范围内最常见恶性肿瘤之一,目前在最致命肿瘤中致死率排名第二。在过去的几十年,针对肝癌已经有了众多治疗手段,如精准的肝段切除术,肝移植术,肝动脉栓塞化疗及肝癌射频消融术等,但是肝癌患者的预后仍然不令人满意,据统计,肝癌患者5年总生存率低于20%。肝癌起病隐匿,肿瘤进展快,容易复发和肝内转移都是导致肝癌预后较差的可能原因。因此,探究肝癌进展,转移的分子学机制有利于寻找潜在的肝癌治疗分子靶点,开发可能的早期肝癌诊断标志物对肝癌的系统治疗非常重要。微小RNA(miRNA)是以由一类进化保守的,由约22个核苷酸组成的非编码小RNA,微小RNA可结合在靶基因信使RNA(m RNA)的3?端的非翻译区(UTR区)通过降解信使RNA或抑制信使RNA翻译的方式发挥转录后调控作用。研究显示微小RNA几乎参与了肿瘤细胞发生发展的全部过程,包括细胞的干性,肿瘤发生,细胞的增殖,细胞的凋亡,细胞的迁移和侵袭,细胞的转移等等。也有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各种肿瘤中均有不同微小RNA的异常表达,包括肝癌。例如,miR-876被发现在胆管癌(CCA)中表达降低,并能通过抑制BCL-XL的表达诱导细胞的增殖;miR-589被发现在肝细胞性肝癌中表达增高并能通过STAT3信号通路来促进细胞的干性和化疗抵抗。然而,在肝细胞性肝癌中异常表达和对诊断或者预后有指示作用的miRNA仍然缺乏有待进一步研究。骨膜蛋白(POSTN),也称为成骨细胞特异性因子2,是一大小为93.3k Da的细胞外基质(ECM)蛋白。POSTN能通过和众多其他蛋白如纤维结合蛋白,胶原蛋白及腱生蛋白等互相联系进而对细胞外基质进行改造。POSTN对胶原纤维的发生,细胞粘附,细胞迁移和上皮间质转换等都有重要作用。目前研究发现多种肿瘤中亦有POSTN的异常表达,包括头颈部肿瘤,肺癌,神经纤维瘤,乳腺癌,结直肠肿瘤及肝细胞性肝癌等,对肿瘤细胞的生存,上皮间质转换,血管生成和肿瘤微环境的形成都有重要作用。例如:研究发现胰腺癌细胞能刺激间质细胞分泌POSTN,进而促进肿瘤基质成绩和上皮间质转化进而促进肿瘤进展。然后,在肝细胞性肝癌中POSTN的表达及调控机制的研究尚少,有待进一步研究。在本文中,我们通过对TCGA数据库中异常表达的miRNA进行筛选,鉴定出了一异常表达的miRNA,即miR-876。我们还进一步探求了其细胞功能和对下游靶基因的调节机制。我们还在众多临床肝细胞性肝癌的临床组织标本中监测了miR-876和其靶基因POSTN的表达,分析了他们的表达和肝细胞性肝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参数和预后的关系。我们的研究提示miR-876及POSTN在肝细胞性肝癌中异常表达,可能作为一潜在的诊断性分子标志物和治疗靶点。二、研究方法1.分析49对肝癌及对应的癌旁样本的TCGA数据库,分析异常表达的miRNA,筛选出表达差异倍数最高的前20个微小RNA。2.收集了从2006年到2010年在西南医院肝胆科因患原发性肝细胞性肝癌而行原发性肝癌切除术的共计127例患者的组织样本,本研究说包含的所有病人术前均未接收放疗或者化疗。所有患者术后均定期性影像学(即超声或CT)即血液AFP检测。本研究团队及西南医院临床研究中心完成患者的预后随访,随访为结合到我院复查情况,定期(每2-3月)电话随访。3.采用实时定量PCR的方法检测了肝癌组织样本中miR-876和POSTN的表达水平;采用免疫组化(IHC)方法在原发性肝细胞性肝癌组织样本中检测了样本中POSTN及EMT标志物(E钙粘蛋白,N钙粘蛋白,波形蛋白)的表达情况,并在肝癌合并肝硬化样本中检测了POSTN的表达。4.采用Kaplan-Meier曲线分析(单因素)和Cox回归(多因素)方法分析了影响HCC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及独立危险因素,并进一步分析了miR-876和POSTN共表达对HCC预后的影响。5.采用了生物信息学及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研究了miR-876可能的调控靶基因,并进一步采用实时定量PCR及Western Blotting(WB)方法进行验证。6.Mi R-876的具体体内生物学行为在裸鼠实验中进行检测,最终成瘤效果以活体成像方式进行检测验证。7.采用WB方法分析了miR-876的表达对EMT标志物的影响,并在人肝星状细胞系LX-2中检测了纤维化蛋白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胶原蛋白-I的表达。采用transwell小室侵袭实验研究了miR-876对肝癌细胞系的侵袭能力的影响。三、研究结果1.通过对49对肝癌患者的TCGA数据库进行分析,我们筛选出了表达差异倍数排名前20的高表达及低表达miRNA,进一步筛选鉴定出miR-876。2.我们发现miR-876在肝癌细胞系及肝癌组织中低表达。首先,我们发现miR-876在人正常肝细胞系L02中表达高,而在肝癌细胞系SMMC-7721,Hep G2,Huh-7及HCC-LM3中表达较低;接下来我们在50对肝癌及癌旁样本中检测了miR-876的表达,发现miR-876在肝癌组织/癌旁组织的比率62%有降低,16%变化不明显,而仅有22%表达升高。3.miR-876的低表达和肝硬化、癌栓及肝癌TNM分期相关。我们在127例HCC组织样本中检测了miR-876的表达,分析了其表达水平和HCC患者临床病理参数的相关性。发现miR-876的表达和肝硬化(P=0.026)、肝癌癌栓形成(P=0.031)及TNM分期(P=0.021)相关。而和其他病理参数,如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大小、肿瘤数量、乙肝、AFP水平、肝Child分级未发现显着相关性。我们还进一步在肝硬化及癌栓患者中检测了miR-876的表达水平,发现miR-876在肝硬化组织样本中表达较非肝硬化患者显着低(P=0.0294),而其在有肝癌癌栓患者中表达亦显着低(P=0.0367)。4.miR-876抑制细胞侵袭、EMT及细胞纤维化。我们通过构建了miR-876过表达及干扰细胞株,通过transwell细胞侵袭实验发现过表达miR-876的肝癌细胞侵袭力减弱,而干扰miR-876后侵袭力增强,进一步通过WB实验发现过表达miR-876后N-钙粘蛋白及波形蛋白表达减弱,而干扰miR-876后E-钙粘蛋白表达亦减弱。在人星状细胞系LX-2中干扰miR-876表达后发现α-SMA及胶原蛋白-I表达减弱。5.miR-876靶向POSTN,并抑制其表达。我们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POSTN的3?UTR存在2个能与miR-876种子区结合的序列,进一步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发现野生型p GL3 POSTN荧光素酶质粒和miR-876共转染入293细胞后其萤火虫荧光信号/海肾荧光素酶荧光信号比值显着性降低,进一步WB实验证实当干扰miR-876后HCC细胞POSTN表达升高,而过表达组POSTN显着降低。我们进一步在127例肝癌临床组织标本中同时检测了miR-876和POSTN的表达,发现两者表达呈显着负相关,R值为-0.477,相关线性方程为y=-0.486x+0.394。6.miR-876通过POSTN抑制EMT及细胞纤维化。首先,我们发现过表达POSTN的肝癌细胞侵袭力增强,并促进了EMT标志物及纤维化标志物的表达。其次,我们在过表达POSTN的基础上转染了miR-876,发现共转染miR-876后抵消了侵袭力增加及EMT及纤维化标志物蛋白的表达。7.miR-876在体内动物实验下减弱HCC细胞肿瘤成瘤能力及抑制肿瘤进展。HCC细胞其miR-876过表达的HCC细胞被注入裸鼠肝包膜下,进行动物实验,1月后行活体成像检测,我们发现对照组(无干预的HCC细胞)成瘤数量多,活体成像荧光强度强,而实验组行miR-876过表达后,裸鼠原位肝脏成瘤明显减少,活体检测荧光信号弱,表明在体内实验条件下,miR-876能抑制HCC的成瘤及肿瘤进展。8.POSTN和肝组织EMT及肝硬化相关。我们进一步在127例肝癌组织中检测了POSTN的表达,发现同miR-876类似,POSTN表达和肿瘤数量、肝硬化、肝癌癌栓形成及TNM分期相关,而和其他临床标识物未发现明显相关性,进一步非参数检验验证了肝硬化或肿瘤癌栓组HCC患者的POSTN表达明显增高。IHC实验发现POSTN主要表达与肝癌间质,部分肝癌细胞亦有表达,POSTN高表达的样本N钙粘蛋白及波形蛋白表达增高,而E钙粘蛋白表达降低。而在肝癌伴肝硬化标本中发现POSTN亦有强表达。9.miR-876和POSTN和肝癌患者术后预后相关。进一步KM单因素生存分析发现肿瘤大小(P=0.037)、肝硬化(P=0.041)、肝癌癌栓状态(P=<0.01)、TNM分期(P=0.001)、miR-876低表达(P=0.022)及POSTN高表达(P=0.012)均是影响HCC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肝癌癌栓(风险比=2.530,95%CI区间=1.433-4.468,P=0.001)及POSTN的表达(风险比=1.717,95%CI区间=1.008-2.926,P=0.047)是影响肝癌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进一步共表达分析提示miR-876低表达和POSTN高表达的HCC患者预后较之于miR-876低表达和POSTN高表达更差。四、研究结论综上所述,我们从公开的TCGA数据库中鉴定出了肝癌中一显着性低表达的miRNA,即miR-876。并探索了其对细胞的功能,即能抑制细胞侵袭,EMT和纤维化。而miR-876这些功能是通过调控POSTN的表达实现的。miR-876在体内动物实验下能抑制肝癌的成瘤及进展;我们还在众多肝癌临床标本中从m RNA及蛋白水平证明了miR-876和POSTN的异常表达和肝癌的EMT水平,纤维化水平及进展相关,而miR-876和POSTN的异常表达和HCC的预后相关,而联合miR-876和POSTN检测可能更好预测HCC的预后以及作为潜在的治疗靶点。

蒋位财[3](2021)在《EIF3B在舌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功能研究》文中指出癌症正在成为每个国家人口死亡的主要原因,并且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这为各国人民健康和国家财政带来巨大挑战。在人体肿瘤中,口腔恶性肿瘤排在第六位。在头颈部,舌鳞状细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 of the tongue,TSCC)是其主要的恶性肿瘤类型。而今,随着医疗技术的突飞猛进,肿瘤的治疗率很大的提高。但对于口腔癌患者,5年生存率依然在50%上下波动。EIF3B是最大翻译起始因子EIF3的一种主要支架蛋白,参与多种重要的细胞活动,且与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有关。目的:探索EIF3B在舌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功能研究。方法:第一部分:将10对舌鳞状细胞癌患者的癌及癌旁组织进行全蛋白组测序,对测序结果进行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eighted gene co-expression network analysis,WGCNA),经预后分析验证得到7个差异基因,再进行人类蛋白图谱数据库(human protein atlas,HPA)及Oncomine数据库分析验证,筛选出EIF3B进行下一步功能验证。第二部分:通过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uantitative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 RT-PCR)验证EIF3B在舌鳞状细胞癌癌和癌旁组织中的m RNA水平的表达情况;通过免疫组化实验验证EIF3B在舌鳞状细胞癌和癌旁组织中的蛋白质水平的表达情况。第三部分:通过慢病毒感染CAL 27舌鳞状细胞癌细胞系,构建稳定敲降EIF3B细胞系,通过q RT-PCR和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WB)分别验证敲降情况。通过细胞增殖实验、平板克隆实验、Transwell小室实验、划痕实验验证敲降EIF3B对TSCC细胞系CAL 27功能的影响,通过WB和q RT-PCR检测关键蛋白在敲降EIF3B细胞系中的表达情况。结果:第一部分:对舌鳞状细胞癌测序数据进行WGCNA分析,得到7个关键基因(NDUFB3、RPL12、EIF3B、DDOST、PFDN2、HNRNPH1、SEC61G)与舌鳞状细胞癌发展及预后相关。通过在HPA、Oncomine中验证得到4个关键基因(EIF3B、DDOST、PFDN2、SEC61G)在头颈部癌症组织中有不同程度的高表达,且预后差异比较明显。第二部分:q RT-PCR结果显示EIF3B、DDOST、PFDN2、SEC61G在舌鳞状细胞癌组织中较癌旁组织表达水平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化结果:EIF3B在舌鳞状细胞癌癌组织中表达水平高于癌旁组织。第三部分:与空载组相比,敲降组的CCK-8增殖实验、平板克隆实验、Transwell小室实验、划痕实验的实验结果显示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下降,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q RT-PCR和WB结果显示敲降组舌鳞状细胞癌细胞系CAL 27的E-钙粘蛋白表达量升高和N-钙粘蛋白的表达量降低,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IF3B在舌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高于癌旁组织。经慢病毒干扰EIF3B的表达使舌鳞状细胞癌细胞系CAL 27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明显下降,且对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 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过程有一定影响。

贾媛媛[4](2021)在《POSTN对肾细胞癌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和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肾细胞癌(renal cell carcinoma,RCC)简称肾癌,起源于肾实质泌尿小管上皮系统,具有高度异质性,是肾脏肿瘤中最常见的类型,已经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卫生问题。肾细胞癌起病隐匿,患者确诊时常合并远处转移,且对化放疗不敏感,导致患者预后不良。因此积极探索肾细胞癌发生发展机制,寻找早期诊断标志物,对提高患者生存期显得尤为重要。骨膜蛋白(periostin,POSTN)首次于小鼠成骨细胞系中发现,在胚胎发育中促进成骨在骨膜的聚集分化,后续研究发现POSTN在多种恶性肿瘤中高度表达,参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并与复发转移密切相关。POSTN能够诱导肿瘤血管生成,促进肿瘤细胞侵袭和转移;高水平的POSTN与肿瘤分化不良、微血管浸润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但其在肾细胞癌中的作用尚未见报道,同时其调控肾细胞癌发生发展的机制尚未证实。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 mesenchymaltransition,EMT)是上皮细胞表型转化的生理过程,是肾癌细胞发生转移侵袭的重要因素。据报道,POSTN调控恶性肿瘤侵袭转移与其促进EMT进程相关。POSTN作为分泌型基质蛋白,通过结合细胞表面整合素αVβ3激活整合素连接酶(integrin linked kinase,ILK),而ILK下游的Akt/m TOR信号通路是激活EMT的关键信号介质。基于现有研究背景提出以下问题:POSTN在肾细胞癌及癌旁组织中是否存在差异性表达?POSTN在肾细胞癌中的生物学功能有哪些?POSTN在肾细胞癌发生发展的机制中所起的作用有哪些?是否与ILK/Akt/m TOR信号通路的激活相关?为了阐明上述问题的答案,本研究以肾细胞癌为基础模型,POSTN蛋白为核心,从临床标本、体内外细胞水平探究POSTN在肾细胞癌中的确切功能及其临床价值。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qRT-PCR和免疫印迹检测肾细胞癌患者组织标本中POSTN m RNA及蛋白的表达水平;采用si RNA和慢病毒过表达质粒分别构建POSTN沉默、过表达的肾癌细胞模型;采用细胞免疫荧光观察POSTN在肾癌细胞中的表达和分布;采用qRT-PCR、western blot和细胞免疫荧光验证转染效率;采用CCK-8、集落形成、划痕实验、Transwell和流式细胞术检测POSTN对肾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采用western blot检测EMT标志蛋白E-cadherin、N-cadherin和vimentin的表达趋势,以及ILK/Akt/m TOR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采用裸鼠异种移植瘤模型检测肾癌细胞在体内的增殖能力,记录肿瘤组织的体积和重量,实验结束后分离肿瘤组织进行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检测POSTN和ILK/Akt/m TOR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趋势,在体验证POSTN对肾细胞癌增殖的调控作用及分子机制。研究结果:1.在37例肾细胞癌患者的肿瘤组织及癌旁组织中,qRT-PCR检测结果显示,与癌旁组织相比,肾癌组织中POSTN m RNA的表达水平显着上调(P<0.01)。western blot检测进一步证实,肾癌组织中POSTN蛋白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OSTN表达水平与肾细胞癌患者TNM分期、淋巴结及血管浸润相关(P<0.05)。免疫组化结果观察到POSTN在肾癌组织中高表达,大部分定位于肿瘤细胞的细胞质和肿瘤间质中。2.转染效率验证结果显示,si RNA-POSTN转染后,A498细胞和ACHN细胞中POSTN m RNA和蛋白表达量均显着下降,与阴性对照组存在显着差异(P<0.001);转染LV-POSTN后,A498细胞和ACHN细胞中POSTN m RNA和蛋白表达量均显着上调,与阴性对照组存在显着差异(P<0.001);3.在前述细胞模型的基础上,CCK-8和集落形成实验结果显示,沉默POSTN后,A498细胞和ACHN细胞增殖能力减弱;而POSTN过表达后,A498细胞和ACHN细胞增殖能力显着增强,与相应的阴性对照组相比,具有显着差异(P<0.01);4.划痕实验结果表明,POSTN表达下调后,ACHN细胞和A498细胞迁移能力受到显着抑制;反之POSTN表达增强后,ACHN细胞和A498细胞迁移能力得到显着增强,与阴性对照组相比具有显着差异(P<0.001);Transwell实验结果表明,POSTN表达下调后,ACHN细胞和A498细胞的侵袭能力受到显着抑制;反之POSTN表达增强后,ACHN细胞和A498细胞侵袭能力得到显着增强,与阴性对照组相比具有显着差异(P<0.001);5.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沉默POSTN显着增加了ACHN细胞和A498细胞的凋亡比例,而在POSTN过表达后ACHN细胞和A498细胞的凋亡比例降低;6.POSTN沉默后,ACHN细胞和A498细胞中E-cadherin的表达量明显增加,N-cadherin和Vimentin的表达量显着降低;而在过表达POSTN后,肾细胞癌细胞中E-cadherin表达量减少;N-cadherin和vimentin表达水平上调;7.POSTN沉默后,抑制了ACHN细胞和A498细胞中ILK/Akt/m TOR通路激活,p-Akt和p-m TOR的表达水平下降;而POSTN过表达的ACHN细胞和A498细胞中ILK/Akt/m TOR通路显着激活,ILK、p-Akt和p-m TOR的表达水平上调;8.在裸鼠移植瘤模型中进一步证实,POSTN沉默后A498细胞和ACHN细胞成瘤能力受抑,肿瘤体积和重量显着低于对照组;相反,过表达POSTN可提高A498细胞和ACHN细胞的体内成瘤能力,肿瘤体积和重量显着高于对照组;9.体内研究证实,POSTN沉默后,抑制了A498细胞和ACHN细胞中ILK/Akt/m TOR通路的激活,ILK、p-Akt和p-m TOR表达水平下调;而POSTN过表达的ACHN细胞和A498细胞中ILK/Akt/m TOR通路显着激活,ILK、p-Akt、p-m TOR表达水平升高。结论:1.POSTN在肾癌组织中高表达,POSTN表达水平与肾细胞癌患者TNM分期、淋巴结及血管浸润相关;2.POSTN高表达能够促进肾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并抑制细胞凋亡;3.POSTN高表达激活ILK/Akt信号通路,促进肾癌细胞增殖。综上研究结果证实,POSTN高表达与肾细胞癌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并明确了POSTN作为生物标志物和干预靶点的潜在价值。

邹丹[5](2021)在《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影响胃癌腹膜转移的机制及其作为胃癌治疗靶点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dothelial nitric oxide synthase,e NOS,NOS3)是一氧化氮合酶家族成员之一,是参与细胞内一氧化氮生成的催化酶。近几年的研究结果证实了NOS3在乳腺癌、肠癌、胰腺癌及前列腺癌中参与促进血管生成、肿瘤细胞增殖和侵袭,抑制免疫反应和肿瘤细胞凋亡等。但是,目前关于NOS3在恶性肿瘤中表达情况的研究仍然较少,并且其影响肿瘤发生发展的机制研究还不全面,有待深入挖掘。胃癌是目前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多数胃癌患者在诊断时已经是进展期,虽然以胃癌根治切除术为核心的治疗方案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患者的预后,但仍有约1/3的胃癌患者手术后复发。在胃癌中,腹膜播散几乎占胃癌复发的50%,发生腹膜转移的胃癌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只有7-16个月。因此,进一步探索预防和治疗胃癌腹膜转移的诊疗方案对改善胃癌患者的预后,延长生存时间具有重要的意义。NOS3作为胃癌患者预后标志物及其作为胃癌腹膜转移治疗靶点的价值还没有研究报道。蟾毒灵提取自常见的中药蟾酥,是其有效成分之一,作为华蟾素的主要有效成分,蟾毒灵被广泛用于治疗多种恶性肿瘤。蟾毒灵可以促进多种肿瘤细胞的凋亡,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侵袭和其他恶性生物学过程。然而,蟾毒灵对胃癌腹膜转移的作用并且NOS3在此过程中扮演的角色还不清楚。研究方法:1.从UCSC Xena、GEO数据库和CCLE数据库下载肿瘤组织、正常组织及人类癌细胞系中NOS3 mRNA表达数据和肿瘤患者的表型数据;2.分别比较肿瘤组织、正常组织及癌细胞系中NOS3 mRNA的表达水平;3.t-检验比较各肿瘤类型中肿瘤组织和正常组织的NOS3表达水平;4.t-检验比较各肿瘤类型中早期肿瘤和晚期肿瘤的NOS3表达水平;5.Kaplan-Meier、Log-rank和COX回归分析检验各肿瘤类型中NOS3表达与患者预后之间的关系;6.免疫组化实验检测收集的90例胃癌患者病历组织中NOS3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与患者临床数据和生存之间的关系;7.使用siRNA或NOS3抑制剂(L-NAME)干预胃癌细胞中NOS3的表达,或者使用蟾毒灵处理胃癌细胞;8.MTT实验检测胃癌细胞的增殖能力;9.粘附实验检测胃癌细胞粘附于基质胶的能力;10.伤口愈合实验和Transwell实验检测胃癌细胞的侵袭和迁移能力;11.Western blot实验检测胃癌细胞中NOS3、p-NOS3(Ser-1177)、EMT过程关键蛋白、MAPK通路关键蛋白的表达;12.使用MKN-45P细胞构建胃癌腹膜转移裸鼠模型,统计终止实验时裸鼠的腹膜转移瘤数量和质量、腹水体积,免疫组化实验检测NOS3、E-钙粘蛋白和波形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第一部分:基于泛癌症分析研究NOS3在胃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1.1 NOS3 mRNA在各种肿瘤类型中的表达水平是不同的,其中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最高;1.2 NOS3 mRNA表达水平位列前三名的细胞系为在胃腺癌、结肠腺癌以及神经系统肿瘤组织的细胞系;1.3 NOS3 mRNA在直肠腺癌、胃腺癌、胰腺癌、卵巢浆液性囊性腺癌、皮肤黑色素瘤和头颈部鳞状细胞癌中表达水平显着高于正常组织;1.4皮肤黑色素瘤中,NOS3在分期较晚的患者中表达更高。胃腺癌中,NOS3表达与肿瘤分期之间未显示出显着的关联;1.5 NOS3 mRNA表达水平较高的胃癌患者总生存时间显着缩短;1.6综合TCGA-STAD和GSE29272数据集分析,发现NOS3是胃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1.7免疫组化实验检测我们收集的90例胃癌患者病理组织发现NOS3是胃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第二部分:NOS3在胃癌腹膜转移过程中的作用及机制。2.1选择胃癌细胞系MGC-803和胃癌腹膜高转移细胞系MKN-45P进行细胞实验,使用siRNA敲低NOS3表达后,胃癌细胞黏附、侵袭和迁移能力显着降低,EMT过程被逆转;2.2 L-NAME抑制NOS3表达后,胃癌细胞黏附、侵袭和迁移能力显着降低,EMT过程被逆转;2.3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胃癌中NOS3可能通过MAPK通路调控胃癌的恶性生物学行为;2.4胃癌细胞中干预NOS3表达后,ERK和p38的磷酸化水平显着降低,MAPK通路活化被抑制。第三部分:蟾毒灵抑制NOS3活性对胃癌腹膜转移的影响。3.1蟾毒灵通过与NOS3蛋白结合降低其磷酸化(Ser1177)水平;3.2蟾毒灵处理胃癌细胞MGC-803和胃癌腹膜高转移细胞系MKN-45P后,胃癌细胞的黏附、侵袭和迁移能力被明显抑制,EMT过程被逆转;3.3使用胃癌腹膜高转移细胞系MKN-45P构建胃癌腹膜转移裸鼠模型,结果发现实验组(蟾毒灵单药,L-NAME单药和双药组)裸鼠的腹膜转移瘤数量、质量和腹水体积明显减少;3.4实验组裸鼠腹膜转移瘤中NOS3蛋白表达降低,E-钙粘蛋白表达增多而波形蛋白表达降低。结论:通过分析公共数据集以及收集的胃癌患者病理组织,我们证实了NOS3的高表达与胃癌患者的预后不良有关,NOS3是胃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NOS3通过MAPK信号通路调控胃癌细胞的侵袭、迁移和定植能力以及EMT过程。NOS3可能通过MAPK通路正向调节胃癌的腹膜转移过程,导致胃癌患者的不良预后。Ser1177磷酸化是NOS3的主要活性形式之一,通过筛选发现蟾毒灵是以NOS3为靶标的临床治疗药物,它可以降低NOS3的磷酸化水平来抑制NOS3的活性。蟾毒灵可通过抑制NOS3-MAPK信号通路阻止胃癌腹膜转移的进程。这些结果提示我们NOS3可能是胃癌患者预测总生存时间的生物标志物,并且是胃癌治疗的潜在靶点。蟾毒灵可能通过抑制NOS3活性,下调MAPK通路的活化,进而抑制胃癌的腹膜转移进程。本研究为蟾毒灵腹腔内灌注治疗胃癌腹膜转移提供了更多的证据支持。

吕美怡[6](2021)在《姜黄素对黏液表皮样癌MEC-1细胞体外侵袭能力及MMP-9、CD44、E-cadherin表达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通过研究姜黄素对黏液表皮样癌MEC-1细胞体外侵袭能力及MMP-9、CD44、E-cadherin蛋白表达的影响,为姜黄素应用于黏液表皮样癌的临床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实验以黏液表皮样癌MEC-1细胞株为研究对象,复苏后进行常规体外培养,取对数生长期细胞进行实验。实验组为姜黄素组,并设立对照组(含0.1%DMSO的PBS液)。(1)采用CCK-8法检测各浓度姜黄素(5、10、20、40、80μmo1/L)分别作用于MEC-1细胞(12h、24h、36h)后的增殖抑制率。将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并运用SPSS软件计算出姜黄素24h的IC30浓度值,筛选低于IC30的姜黄素浓度5、10、20μmo1/L作为后续实验浓度。(2)Transwell侵袭实验测定各浓度姜黄素(5、10、20μmo1/L)作用于MEC-1细胞24 h后,MEC-1细胞体外侵袭能力情况。(3)实时定量PCR检测各浓度姜黄素(5、10、20μmo1/L)作用于MEC-1细胞24h后,MMP-9、CD44、E-cadherin的mRNA表达水平。(4)Western blot分别检测各浓度姜黄素(5、10、20μmo1/L)作用于MEC-1细胞24h后,MMP-9、CD44、E-cadherin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姜黄素作用12h、24h、36h后,随着姜黄素浓度的增加,黏液表皮样癌MEC-1细胞增殖抑制率逐渐升高(P<0.05),姜黄素呈浓度依赖性抑制MEC-1细胞增殖。同浓度姜黄素作用下,其对MEC-1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随时间的延长而增强(P<0.05),呈时间依赖性。(2)姜黄素作用MEC-1细胞24h后,姜黄素各组穿过微孔膜的MEC-1数目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姜黄素可抑制体外培养MEC-1细胞的侵袭能力。一定浓度范围内,随着姜黄素作用浓度增加,其对MEC-1细胞侵袭抑制作用逐渐增强,呈浓度依赖性。(3)实时定量PCR检测结果发现,姜黄素作用24h后的MEC-1细胞,随着姜黄素作用浓度增加,细胞中MMP-9mRNA、CD44 mRNA的相对表达量逐渐降低(P<0.05),E-cadherin mRNA的相对表达量逐渐升高(P<0.05)。(4)Western blot检测结果发现姜黄素作用MEC-1细胞24h后,随着姜黄素浓度的增加,MEC-1细胞侵袭转移相关蛋白MMP-9、CD44蛋白的表达量逐渐降低(P<0.05),E-cadherin的表达量逐渐升高(P<0.05)。结论:(1)姜黄素对黏液表皮样癌MEC-1细胞的增殖具有抑制作用,并在一定范围内呈时间、浓度依赖性。(2)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姜黄素可以抑制体外培养的MEC-1细胞的侵袭能力,并呈浓度依赖性。(3)姜黄素抑制MEC-1细胞侵袭转移的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MMP-9、CD44及上调E-cadherin的蛋白表达水平有关。

游洪[7](2021)在《Fascin通过部分依赖EMT促进垂体腺瘤的侵袭》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进程在Fascin促进垂体腺瘤(Pituitary adenoma,PA)的侵袭中的作用,为PA侵袭的机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1.将小鼠垂体腺瘤At T-20细胞进行实验,实验分组如下:(1)PA+blank control组(PA+BC组)、(2)PA+Fascin negative control组(PA+Fascin-NC组),(3)PA+Fascin interference group组(PA+Fascin-si RNA组),运用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RNAi)技术特异性下调小鼠垂体瘤细胞At T-20中Fascin的表达。Transwell实验检测Fascin下调后细胞的侵袭潜能变化。使用Cell Counting Kit-8和流式细胞术检测Fascin下调后的细胞增殖变化、周期分布变化和细胞凋亡数量变化情况。使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Fascin下调后细胞的超微结构变化。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法、免疫荧光和实时定量PCR检测Fascin下调后细胞的上皮标志物(E-钙粘蛋白)、Fascin、间充质标志物(N-钙粘蛋白、波形蛋白)和转录因子(Twist)的表达变化。2.将小鼠垂体腺瘤At T-20细胞分为(1)PA+blank control组(PA+BC组)、(2)PA+E-cadherin negative control组(PA+E-cadherinNC组)、(3)PA+E-cadherin over-expression组(PA+E-cadherin OE组),通过过表达小鼠垂体瘤细胞At T-20中E-cadherin的表达。Transwell实验检测E-钙粘蛋白过表达后的细胞侵袭潜能变化。Cell Counting Kit-8和流式细胞术检测E-钙粘蛋白过表达后的细胞增殖变化和周期分布变化。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法和实时定量PCR检测E-钙粘蛋白过表达后的Fascin、E-钙粘蛋白和转录因子(Twist)的表达。统计学分析则使用Pearson统计法检测EMT相关标志物、侵袭和Fascin之间的相关性。结果:1、下调Fascin表达通过EMT进程对At T-20细胞的影响。(1)CCK-8检测细胞增殖结果:PA+Fascin-si RNA组的垂体腺瘤细胞增殖能力与PA+FascinNC组相比下降。(2)Transwell检测细胞侵袭结果:PA+Fascin-si RNA组的垂体腺瘤细胞侵袭潜能与PA+Fascin-NC组相比下降。(3)细胞周期和凋亡结果:与PA+Fascin-NC组相比,PA+Fascinsi RNA组中的处于G1期的垂体腺瘤细胞比例上升;处于G2和S期的细胞比例则下降。与PA+FascinNC组相比,PA+Fascin-si RNA组中的垂体腺瘤细胞的凋亡数量明显上升。(4)TEM观察细胞超微结构:PA+Fascin-NC组的细胞结构大致正常,PA+Fascin-si RNA组的细胞内出现凋亡的形态学特征,可以见到凋亡小体形成。(5)蛋白质免疫印迹和Real-Time PCR结果:PA+Fascin-si RNA组的E-钙粘蛋白的表达和PA+Fascin-NC组相比上升,而Fascin、N-钙粘蛋白、波形蛋白以及转录因子Twist的表达均下降。(6)免疫组化结果:PA+Fascin-si RNA组的E-钙粘蛋白的表达和PA+FascinNC组相比上升,而Fascin、N-钙粘蛋白、波形蛋白和转录因子Twist的表达均下降。(7)统计学分析显示,侵袭与E-钙粘蛋白的表达呈负相关,而与N-钙粘蛋白、vimentin呈正相关;Fascin的表达与侵袭则呈正相关;Fascin的表达和E-钙粘蛋白的表达呈负相关,而Fascin的表达和N-钙粘蛋白、波形蛋白的表达均呈正相关。2、上调E-钙粘蛋白表达对At T-20细胞、Fascin的影响。(1)CCK-8检测细胞增殖结果:PA+E-cadherin OE组的垂体腺瘤细胞增殖能力与PA+Ecadherin-NC组相比下降。(2)Transwell检测细胞侵袭结果:PA+E-cadherin OE组的垂体腺瘤细胞侵袭潜能与PA+E-cadherin-NC组相比下降。(3)细胞周期结果:与PA+E-cadherin-NC组相比,PA+E-cadherin OE组中的G1期的垂体腺瘤细胞比例下降,而处于G2期的细胞比例则上升,S期的细胞比例则未见明显改变。(4)蛋白质免疫印迹和Real-Time PCR结果:PA+E-cadherin OE组的上皮标志物(E-钙粘蛋白)的表达与PA+E-cadherin-NC组相比表达增加,而Fascin和转录因子Twist表达则减少。(5)统计学分析显示,E-cadherin与侵袭呈负相关,Fascin与E-cadherin呈负相关。结论:Fascin可能是垂体腺瘤侵袭过程中的重要的关键因子,抑制Fascin的表达可以改变各种EMT标记物的表达水平,进而调节垂体肿瘤细胞的进展。Fascin可能通过部分依赖EMT途径促进垂体肿瘤细胞的侵袭。

苗勇男[8](2021)在《JAK-STAT3信号途径介导VGLL1调控膀胱癌细胞侵袭转移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膀胱癌(Bladder Cancer,BLCA)是指起源于膀胱壁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2020年在全球范围内统计,膀胱癌患者居新发癌的第十位。膀胱癌分为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on-Muscle Invasive Bladder Cancer,NMIBC)和肌层浸润性膀胱癌(Muscle Invasive Bladder Cancer,MIBC)。与前者相比,后者预后差,出现远处转移后其生存率更低,5年生存率仅为8.1%。肌层浸润型膀胱癌的高侵袭性、高转移性表型是患者致死的首要病因。目前,大多数非肌层浸润型膀胱癌的患者诊断后行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治疗(TURBT),随后进行膀胱内化疗或卡介苗的生物治疗。而患有肌层浸润型膀胱癌的患者中,约有一半患者行TURBT,另一小部分患者行膀胱切除术,术后采用化放疗。但是对于肌层浸润型膀胱癌,手术的效果并不尽如人意,仍有患者术后发生转移和复发的情况。因此,为了膀胱癌患者更好的治疗和预后,急需寻找全新的治疗靶点。JAK/STAT信号通路是一条由细胞因子刺激的信号转导通路,该通路主要由三个成分组成,包括酪氨酸激酶相关受体、酪氨酸激酶JAK和核转录因子STAT。JAK/STAT信号通路可以被各种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激活(例如白介素,干扰素和EGF家族成员),这些因子与它们各自的跨膜受体结合,其中就包括酪氨酸激酶JAK,后者在配体诱导的受体构象变化后被激活。这些活化的酪氨酸激酶JAK会磷酸化接着与核转录因子STAT受体结合后,STAT被JAK磷酸化后激活并形成二聚体入细胞核,识别并结合特定的启动子序列以激活其靶基因的转录。JAK/STAT信号通路在细胞增殖、干细胞维持和分化以及免疫炎症反应等细胞功能中起到重要作用。有文献报道,JAK/STAT信号通路参与多种基因调控肿瘤细胞的增殖和侵袭转移,JAK-STAT信号通路介导T淋巴细胞活化,从而降低抗PD-1免疫疗法的疗效。在膀胱癌中JAK/STAT信号途径作为重要的调节机制参与促进膀胱癌的增殖,迁移和侵袭,但对VGLL1在膀胱癌中的调控作用尚无研究报道。VGLL1(Vestigial-like1)是以果蝇转录共激活因子Vestigial(Vg),VGLLs家族由VGLL1-4组成。它们含有TOUDU结构域,介导与TEA结构域转录因子(TEADs)的相互作用。有学者发现,VGLL1-TEADs和YAP-TEADs复合物的结构和功能相似性,两者的功能也基本一致,VGLL1在胃癌、乳腺癌、卵巢癌均呈高表达,具有促进胰腺癌、胃癌细胞增殖的作用。而VGLL4却与YAP竞争结合TEADs,在肺癌、膀胱癌中发挥肿瘤抑制因子作用。已有相关文献报道,VGLL1通过结合TEAD1驱动人类乳头瘤病毒早期基因的转录,VGLL1可以作为一种由胰腺和基底样乳腺癌共同表达的靶向性胎盘抗原,VGLL1通过被PI3K/AKT通路调节影响胃癌的进展及不良预后,但VGLL1在膀胱癌中的功能尚未见报道,因此探索VGLL1在膀胱癌中的生物学功能及相关作用机制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通过生物信息学及免疫组化明确VGLL1作为膀胱癌不良预后影响因素并且验证VGLL1增强膀胱癌细胞的增殖侵袭转移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JAK/STAT3信号通路对VGLL1的调控机制,丰富VGLL1作为癌基因在膀胱癌进展中的机制,为膀胱癌临床治疗提供的新的治疗靶点。研究方法:1.生物信息学分析VGLL1在泛癌中的表达;VGLL1在膀胱癌组织与正常组织的表达差异;VGLL1对膀胱癌临床分期的影响2.组织芯片免疫组化分析VGLL1在膀胱癌不同级别的表达差异及对预后的影响3.CCK-8法检测VGLL1对膀胱癌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4.细胞划痕实验检测VGLL1对膀胱癌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5.Transwell细胞侵袭实验检测VGLL1对膀胱癌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6.免疫印迹实验(Western Blot)检测VGLL1对上皮间质转化标记物的影响7.GSEA基因富集分析,寻找VGLL1相关的信号通路JAK/STAT8.蛋白互作网络分析,筛选出与VGLL1相互作用的关键分子STAT39.免疫荧光染色(IF)检测VGLL1与STAT3在膀胱癌细胞内的定位10.免疫共沉淀(Co-IP)检测VGLL1与STAT3在膀胱癌细胞内的相互作用11.qPCR检测VGLL1敲低或过表达对STAT3磷酸化水平的影响12.Western Blot检测VGLL1的敲低或过表达对STAT3磷酸化水平的影响13.免疫荧光染色(IF)检测VGLL1的敲低或过表达对STAT3在膀胱癌细胞内定位的影响14.生物信息学分析筛选VGLL1-STAT3相关侵袭转移下游靶基因MMP7、MMP915.qPCR检测VGLL1对MMP7、MMP9表达水平的影响16.Western Blot检测VGLL1对MMP7、MMP9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1.VGLL1在泛癌中膀胱癌的表达水平最高2.VGLL1在膀胱癌中高表达、与疾病分期分级有关,影响不良预后3.VGLL1促进膀胱癌细胞的增殖、转移和侵袭4.GESA富集分析,VGLL1与JAK/STAT信号通路密切相关5.VGLL1与STAT3可以在膀胱癌细胞核内共结合6.VGLL1可以招募STAT3磷酸化入核7.VGLL1参与STAT3对下游靶基因MMP7、MMP9的转录调控结论:1.VGLL1在膀胱癌中高表达并影响不良预后2.VGLL1调控上皮间质转化影响膀胱癌细胞的侵袭转移能力3.VGLL1与STAT3相互结合并招募STAT3入核参与下游靶基因调控4.VGLL1参与STAT3调控MMP7、MMP9的转录调控

杨丽兰[9](2020)在《Sema4C在宫颈癌中调节上皮间质转化及其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与目的:尽管诊断和筛查技术提高,以及有疫苗可用,宫颈癌仍是世界范围内女性肿瘤相关死亡的第三大原因,盆腔淋巴结转移是一个重要的宫颈癌复发或死亡的危险因素。FIGO2018分期系统,首次提出病理学及影像学检查结果用于分期,宫颈癌临床分期首次向手术病理分期靠近,淋巴结转移纳入分期,使宫颈癌的诊治发生变革。开展宫颈癌的早期普查,使得宫颈癌尽量可以得到早发现早治疗,但是由于缺乏有效的生物标记,在首次手术之前仍不能准确评估是否有淋巴转移,使得一些患者未得到标准的治疗。于是寻找宫颈癌淋巴结转移有关的机制通路和候选基因意义重大。肿瘤的病理EMT过程中导致细胞的形态向间充质细胞转变,被认为在癌症进展中起重要作用,并与预后不良有关。EMT在宫颈癌的淋巴转移中起重要作用,具有EMT表型的宫颈癌表现出肿瘤进展,侵袭转移能力提高,对化疗药物及放疗不敏感。因此一些可以持续激活宫颈癌细胞EMT的因子,可以成为评估宫颈癌预后的指标和作为宫颈癌侵袭转移的治疗的靶点。转录生长因子-β家族诱导的EMT在生长发育和肿瘤形成中起重要作用。在晚期宫颈癌中TGF-β1在细胞外的水平增加,用TGF-β1处理宫颈癌细胞系不仅导致了EMT的形态改变,而且使得上皮标记物E-钙黏蛋白下调,上调纤连蛋白和细胞骨架纤维重排。在宫颈癌细胞中TGF-β1可以激活多个信号通路,如MAPK、Smad、Wnt、TNF-α和NFKB信号通路,这些通路大多数可在宫颈癌中诱发EMT。Semaphorins家族是一种分泌型或跨膜蛋白,早期作为神经系统中一种发挥轴突导向功能的因子被发现,大部分蛋白通过其受体Plexins和Neuropilins家族发挥相应的生物学效应,包括:发育、调节细胞运动、血管生成、免疫调节、肿瘤形成和干细胞特性。一些Semaphorin家族成员参与了上皮细胞屏障的分离,与肿瘤的EMT有关,Sema3E通过激活PI3K/ERK/MAPK使Snail在细胞核内积聚来诱导EMT。Sema4C在调控神经轴突的定向生长和肌管发育方面有重要作用,在人类宫颈癌、子宫内膜癌、乳腺癌和前列腺癌中均表达,并与淋巴转移等恶性行为相关。Sema4C在乳腺癌细胞过表达上调了转录因子Snail、Slug和SOX-2,在肌细胞的分化过程中Sema4C是P38MAPK信号通路的重要激活因子。前期的研究表明Sema4C在宫颈癌组织的过表达与恶性生物学行为有关,EMT与宫颈癌的进展密切相关,于是本研究探讨Sema4C是否通过调节EMT促进宫颈癌细胞的侵袭转移?在宫颈癌细胞中TGF-β1可激活多条通路促进EMT,其中包括P38MAPK信号通路,Sema4C也是P38MAPK信号通路的重要激活因子,但在宫颈癌尚无相关报道,于是进一步探讨Sema4C是否通过活化P38MAPK调节TGF-β1诱导宫颈癌上皮间质转化?最后检测宫颈癌组织中SEMA4C、E-cadherin和Vimentin蛋白的表达,探讨三者与宫颈癌预后的关系。为Seam4C成为宫颈癌侵袭转移的预测标记和治疗靶点提供理论基础和补充临床数据。材料与方法:(一)Sema4C对宫颈癌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影响:1.收集宫颈癌Hela、C33A、Siha细胞,并用Realtime-PCR、Western blot检测mSema4C及SEMA4C蛋白的表达;2.通过构建LV-shSema4C慢病毒,并且选取Hela细胞作为实验细胞,转染慢病毒,获得稳转的Hela-shNC细胞及Hela-shSema4C细胞;3.用CCK-8法检测沉默Sema4C对Hela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侵袭小室实验检测沉默Sema4C对Hela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细胞划痕实验检测沉默Sema4C对Hela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细胞骨架免疫荧光检测沉默Sema4C对Hela细胞骨架重组的影响。(二)Sema4C通过调节上皮间质转化促进宫颈癌侵袭转移的机制探讨:1.Western blot检测Hela、Hela-shNC、Hela-shSema4C及用10 ng/mLTGF-β1孵育细胞72 h后的各组细胞中的SEMA4C、E-cadherin、Vimentin、P38MAPK及p-P38MAPK的表达情况;2.EISAL检测Hela、Hela-shNC、Hela-shSema4C及用10 ng/mLTGF-β1孵育细胞72 h后的各组细胞分泌的FN含量;3.免疫荧光检测Hela、Hela-shNC、Hela-shSema4C及用10 ng/mLTGF-β1孵育细胞72 h后的各组细胞E-cadherin和Vimentin的荧光强度差异。(三)Sema4C、E-cadherin和Vimentin在宫颈癌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1.收集宫颈癌的临床标本,利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30例正常宫颈组织及102例宫颈癌组织中SEMA4C、E-cadherin及Vimentin的表达情况;2.正常宫颈组织及宫颈癌组织中SEMA4C、E-cadherin及Vimentin的表达差异用采用Fisher精确检验;3.SEMA4C、E-cadherin和Vimentin的表达与宫颈癌临床病理的关系采用卡方检验、Fisher精确检验和或Kruskal-Wallis H检验;4.SEMA4C、E-caherin和Vimentin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5.SEMA4C、E-cadherin、Vimentin的表达之间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6.Kaplan-Meier法构建生存曲线,差异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结果:(一)Sema4C对宫颈癌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我们在前期研究基础上选择了Sema4C的最佳RNA干扰序列,由上海吉凯公司构建LV-shSema4C慢病毒,并且获得稳转的细胞Hela-shNC和Hela-shSema4C。CCK-8法测定细胞体外增殖能力显示沉默Sema4C后抑制了Hela细胞体外增殖能力;侵袭小室实验显示沉默Sema4C后Hela细胞的体外侵袭能力减弱。细胞划痕实验显示沉默Sema4C后,Hela细胞的体外迁移能力减弱。细胞骨架实验显示沉默Sema4C后,细胞骨架纤维及突起等明显减少,提示Sema4C对Hela细胞运动能力起积极作用。基于以上研究结果,我们推测Sema4C在宫颈癌细胞中的达提高了肿瘤的增殖能力,促进了侵袭迁移。(二)Sema4C通过调节上皮间质转化促进宫颈癌侵袭转移的机制探讨:我们进一步探讨Sema4C促进宫颈癌侵袭转移的机制,发现沉默Sema4C后,Hela细胞的E-cadherin表达上调,Vimentin表达下调,细胞分泌的FN减少;免疫荧光检测发现沉默Sema4C后,Hela细胞的E-cadherin荧光强度增强,Vimentin的荧光强度减弱。由此可知Seam4C在宫颈癌细胞的过表达对EMT有调控作用,可能通过调控EMT促进肿瘤的侵袭转移。同时我们探讨了TGF-β1对宫颈癌细胞的Sema4C表达是否有影响,用10ng/mLTGF-β1孵育Hela细胞72 h后,SEMA4C表达上调,E-cadherin表达下调,Vimentin的表达无明显差异。沉默Sema4C后,Hela细胞开始表现为E-cadherin表达上调,Vimentin表达下调;但在10 ng/mLTGF-β1孵化72 h后,细胞同样发生了EMT,这表现为E-cadherin表达下调及Vimentin表达上调。Hela-shSema4C+TGF-β1与Hela-shNC+TGF-β1及Heal+TGF-β1组细胞相比,E-cadherin的表达上调,Vimentin的表达无明显差异。沉默Sema4C能显着的抑制TGF-β1诱导的FN分泌;用TGF-β1处理后会降低E-cadherin的荧光强度,对Vimentin的荧光强度影响不大,但沉默Sema4C会提高由TGF-β1处理降低的E-cadherin的荧光强度,降低Vimentin的荧光强度。这与Western blot结果基本相符。由此可知在TGF-β1诱导的EMT过程中主要表现为E-cadherin的下调,沉默Sema4C可以抑制TGF-β1诱导的EMT,Seam4C在TGF-β1诱导的EMT过程中,可能起到一定的佐剂作用。我们检测了TGF-β1处理的Hela细胞P38 MAPK磷酸化情况。Western blot显示Hela细胞用10 ng/mLTGF-β1处理72小时后显着增加了p-P38 MAPK的表达,但是沉默Sema4C后p-P38MAPK水平明显降低。说明在宫颈癌细胞中Sema4C通过P38 MAPK的活化参与TGF-β1诱导的EMT。综上表明Sema4C表达下调能显着的降低TGF-β1诱导的Hela细胞P38MAPK磷酸化水平,进而上调E-cadherin表达,抑制Hela细胞EMT。由此可知Sema4C通过作用于P38 MAPK磷酸化参与TGF-β1诱导的EMT促进宫颈癌细胞的侵袭转移。(三)Sema4C、E-cadherin和Vimentin在宫颈癌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免疫组化检测102例宫颈癌组织及30例正常宫颈组织中SEMA4C、E-cadherin及Vimentin的表达情况,发现三个蛋白在宫颈癌细胞的表达与正常宫颈组织上皮细胞中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通过分析三个蛋白与各临床参数之间的关系,发现宫颈癌的FIGO分期越晚、有深部间质浸润、有淋巴脉管间质浸润、切缘阳性及有淋巴结转移者,Sema4C高表达率越高。宫颈癌的FIGO分期越晚、分级越高、有深部间质浸润、有淋巴脉管间质浸润、有淋巴结转移者,E-cadherin高表达率越低。宫颈癌的FIGO分期越晚、分级越高、有深部间质浸润、有淋巴脉管间质浸润,有淋巴结转移、切缘阳性者,Vimentin的高表达率越高。SEMA4C和Vimentin与肿瘤的FIGO分期、分化程度、深部间质浸润、淋巴脉管间质浸润及盆腔淋巴结转移成正相关。E-cadherin与肿瘤的FIGO分期、分化程度、深部间质浸润、淋巴脉管间质浸润及盆腔淋巴结转移成负相关。Spearman相关分析发现E-cadherin与Vimentin、Sema4C的表达呈负相关;Vimentin与Sema4C的表达呈正相关,这与我们之前在宫颈癌细胞检测结果相符,进一步证实Sema4C在宫颈癌中过表达影响了E-cadherin和Vimentin的表达,与宫颈癌的EMT有关。同时生存分析发现肿瘤呈SEMA4C和Vimentin低表达或阴性的患者预后较SEMA4C和Vimentin高表达的患者好;另一方面,E-cadherin高表达比低表达或阴性的患者有更好的预后。单变量和多变量Cox回归分析表明淋巴脉管间质浸润、淋巴结转移、切缘阳性及SEMA4C表达程度是影响宫颈癌患者总生存时间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1.Seam4C在宫颈癌细胞系Hela、Siha、C33A中普遍表达,其在宫颈癌细胞中的表达促进了肿瘤的增殖及侵袭迁移并影响了细胞骨架蛋白的重组。2.Sema4C与宫颈癌细胞的EMT有关,可能通过调节EMT影响宫颈癌细胞的侵袭转移;Sema4C通过作用于P38 MAPK磷酸化参与TGF-β1诱导的EMT促进宫颈癌细胞的侵袭转移。3.SEMA4C和Vimentin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过表达及E-cadherin的低表达与生存率降低密切相关。单变量和多变量Cox回归分析表明淋巴脉管间质浸润、淋巴结转移、切缘阳性及Sema4C表达程度是影响宫颈癌患者总生存时间的独立预后因素。

王星文[10](2019)在《肿瘤细胞中ASPP2的表观遗传调控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文中提出2015年世界卫生组织最新统计数据显示,172个国家的70岁以下人群中恶性肿瘤为第一或第二大死因的国家有91个,第三或第四大死因的国家有22个。而中国恶性肿瘤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均逐年升高,并已超过心脑血管疾病成为我国居民的第一大死因。因此,揭示恶性肿瘤发病分子机制将为有效治疗肿瘤提供关键的靶点,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中之重。表观遗传调控是指在不改变基因序列的前提下,影响基因表达的现象,具有可遗传性和可逆性。该机制广泛参与调控肿瘤的多种恶性表型,并与其发生、发展和耐药密切相关,因此备受关注。揭示表观遗传调控机制有望为肿瘤患者的早期检测、疾病监测及预后判断提供潜在的分子标志物。ASPP2(p53凋亡刺激蛋白2)属于ASPP家族成员,具有促进细胞凋亡,抑制细胞迁移和生长等抑癌基因活性。研究表明,ASPP2在乳腺癌,肝癌等多种恶性肿瘤中表达下调,其下调水平与肿瘤的分期和不良预后相关,提示该基因可能为肿瘤治疗的重要靶点。肾癌和宫颈癌分别为泌尿系统和生殖系统重要肿瘤类型,晚期患者因缺乏有效治疗策略而预后极差。但目前,ASPP2在肾癌和宫颈癌中的表达情况,调控和作用机制均未见报道。因此,本文将对此进行系统的分析,以期获得肿瘤发生机制和治疗策略的新线索。首先,通过RT-PCR和免疫组化技术结合TCGA数据库分析发现ASPP2的mRNA和蛋白水平在肾癌细胞系和组织中均明显降低,mRNA和蛋白水平呈正相关,且ASPP2的低表达与肾癌患者的高分期和不良预后相关。在对宫颈癌组织的研究中也得到了相似的结果,发现ASPP2的mRNA表达水平在宫颈癌组织中明显下调,并且ASPP2低表达的宫颈癌患者预后较差。之后,本论文对ASPP2在上述肿瘤中表达下调的分子机制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结果显示,在肾癌细胞中ASPP2的低表达主要是由于HDAC1介导的组蛋白去乙酰化所致,而与启动子区DNA甲基化无明显相关性。进一步机制研究发现,组蛋白乙酰化可影响转录因子E2F1与ASPP2启动子结合能力,进而发挥促进ASPP2表达的的作用。另外,研究还发现宫颈癌细胞中MiR-205可以直接靶向ASPP2,抑制ASPP2的mRNA和蛋白表达,且MiR-205与ASPP2的表达水平在肿瘤组织中呈负相关,提示该miR-205可能是介导肿瘤组织内ASPP2失活的重要因素。最后,本论文通过体外细胞模型和体内动物实验分别对ASPP2在肾癌以及宫颈癌中所发挥的生物学活性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在肾癌和宫颈癌中ASPP2均可通过促进化疗药物诱导细胞凋亡进程的方式,提高肿瘤细胞和移植瘤化疗敏感性。另外,ASPP2还具有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和移植瘤生长的作用。而细胞划痕和细胞迁移等实验研究则表明,ASPP2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迁移能力。在微环境缺氧条件下,检测ASPP2和MiR-205的表达水平发现,MiR-205在缺氧环境下表达升高,而ASPP2表达降低,并且MiR-205与ASPP2表达水平呈负相关,恢复ASPP2表达可以逆转缺氧所引起的上皮-间质转化及细胞迁移,提示MiR-205/ASPP2对缺氧诱导的细胞迁移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综上所述,该论文首次发现了ASPP2在肾癌和宫颈癌中表达下调的现象及其与肿瘤不良预后的相关性,并揭示了ASPP2表达下调的表观遗传调控分子机制,研究还表明了ASPP2促进肿瘤细胞凋亡,抑制其生长和迁移的重要作用机制。这些结果不仅加深了人们对抑癌基因ASPP2在肿瘤中的表达调控机制和生物学效应的理解,也为提高肾癌和宫颈癌化疗效果,抑制其转移等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线索。

二、E-钙粘蛋白在肿瘤中的表达与分化转移的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E-钙粘蛋白在肿瘤中的表达与分化转移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塞来昔布调控microRNA200s调节大肠癌干性等指标的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塞来昔布通过多种机制调控肿瘤的发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2)miR-876调控POSTN促进肝癌进展和纤维化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HCC中抑癌miR-876从TCGA数据库的筛选鉴定
    2.1 材料与方法
    2.2 实验结果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miR-876在HCC细胞及组织中低表达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miR-876 的异常表达和HCC进展及纤维化相关
    4.1 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miR-876 抑制HCC的 EMT及纤维化
    5.1 材料与方法
    5.2 结果
    5.3 讨论
    5.4 小结
第六章 miR-876 靶向调控POSTN
    6.1 材料与方法
    6.2 结果
    6.3 讨论
    6.4 小结
第七章 miR-876 通过POSTN抑制HCC的 EMT及纤维化
    7.1 材料与方法
    7.2 结果
    7.3 讨论
    7.4 小结
第八章 POSTN高表达和HCC组织EMT及肝硬化相关
    8.1 材料与方法
    8.2 结果
    8.3 讨论
    8.4 小结
第九章 miR-876及POSTN的异常表达和HCC预后相关
    9.1 材料与方法
    9.2 结果
    9.3 讨论
    9.4 小结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骨膜蛋白(POSTN)的结构功能及其在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3)EIF3B在舌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附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人舌鳞状细胞癌和癌旁组织测序分析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二部分 EIF3B在人舌鳞状细胞癌及癌旁标本的验证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三部分 EIF3B体外功能实验及机制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EIF3 在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4)POSTN对肾细胞癌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和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POSTN结构与功能
    2.2 POSTN在正常组织中的表达和功能
    2.3 POSTN的表达调控
    2.4 POSTN在癌症进展标志性事件中的作用
    2.5 POSTN在肿瘤中的表达与作用
        2.5.1 结直肠癌
        2.5.2 非小细胞肺癌
        2.5.3 原发性肝细胞癌
        2.5.4 乳腺癌
        2.5.5 膀胱癌
    2.6 POSTN可作为潜在治疗靶点
    2.7 AKT/MTOR通路、上皮间质转化在肿瘤细胞中的作用
    2.8 肾细胞癌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3章 POSTN在肾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与意义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
        3.2.1 实验试剂
        3.2.2 实验仪器
        3.2.3 组织标本
    3.3 实验方法
        3.3.1 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分析
        3.3.2 Western Blot
        3.3.3 免疫组化染色
        3.3.4 统计分析
    3.4 实验结果
        3.4.1 POSTN在肾癌组织中的表达
        3.4.2 POSTN蛋白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
    3.5 讨论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POSTN对肾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
        4.2.1 实验试剂
        4.2.2 实验仪器
        4.2.3 肾癌细胞株
    4.3 实验方法
        4.3.1 细胞培养
        4.3.2 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分析
        4.3.3 Western Blot
        4.3.4 细胞转染
        4.3.5 细胞活力检测
        4.3.6 平板克隆实验
        4.3.7 划痕试验
        4.3.8 侵袭试验
        4.3.9 细胞免疫荧光
        4.3.10 细胞凋亡检测
        4.3.11 统计分析
    4.4 实验结果
        4.4.1 POSTN沉默和过表达效率的验证
        4.4.2 POSTN在肾癌细胞增殖中的作用
        4.4.3 POSTN对肾癌细胞迁移和侵袭的影响
        4.4.4 POSTN对肾癌细胞凋亡的影响
        4.4.5 POSTN表达水平对肾癌细胞EMT的影响
    4.5 讨论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POSTN调控肾癌进展的机制研究和动物实验验证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
        5.2.1 实验试剂
        5.2.2 实验仪器
        5.2.3 实验动物
    5.3 实验方法
        5.3.1 裸鼠皮下成瘤实验
        5.3.2 免疫组化染色
        5.3.3 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分析
        5.3.4 Western Blot
        5.3.5 统计分析
    5.4 实验结果
        5.4.1 POSTN 过表达对肾细胞癌 ILK/Akt/mTOR 信号通路的激活
        5.4.2 体内实验验证POSTN调控肾癌进展的生物学功能
        5.4.3 体内实验验证POSTN调控肾癌细胞增殖的分子机制
    5.5 讨论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创新点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5)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影响胃癌腹膜转移的机制及其作为胃癌治疗靶点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第一部分:基于泛癌症分析研究NOS3在胃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与试剂
        2.1.1 主要试剂
        2.1.2 主要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TCGA、GTEx及GEO数据集的下载
        2.2.2 分析NOS3在肿瘤和正常组织中的差异表达
        2.2.3 NOS3表达和临床表型分析
        2.2.4 细胞系中NOS3表达
        2.2.5 胃癌患者病例收集
        2.2.6 免疫组化染色
        2.2.7 免疫组化染色结果评估
        2.2.8 统计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NOS3 mRNA在癌组织和正常组织中的表达水平
        3.2 NOS3 mRNA在癌细胞系中的表达水平
        3.3 NOS3在癌组织及正常组织中差异表达分析
        3.4 NOS3 mRNA表达与临床表型之间的关联
        3.5 生物信息学分析NOS3在胃癌中的临床意义
        3.6 胃癌患者病理组织中NOS3的临床意义
    4 讨论
    5 结论
第二部分:NOS3在胃癌腹膜转移过程中的作用及机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与试剂
        2.1.1 主要试剂
        2.1.2 主要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细胞培养
        2.2.2 MKN-45P细胞系的建立
        2.2.3 siRNA转染
        2.2.4 伤口愈合实验
        2.2.5 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
        2.2.6 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侵袭能力
        2.2.7 粘附实验
        2.2.8 Western blot
        2.2.9 GSEA分析
        2.2.10 统计学方法
    3 实验结果
        3.1 敲低NOS3表达对胃癌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3.2 抑制NOS3表达对胃癌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3.3 生物信息学分析胃癌中NOS3表达相关通路
        3.4 胃癌细胞中干预NOS3表达对MAPK通路的影响
    4 讨论
    5 结论
第三部分:蟾毒灵抑制NOS3活性对胃癌腹膜转移的影响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与试剂
        2.2 实验方法
        2.2.1 细胞培养
        2.2.2 MTT实验
        2.2.3 伤口愈合实验、粘附实验、Transwell实验和western实验
        2.2.4 集落形成实验
        2.2.5 胃癌腹膜转移模型构建
        2.2.6 免疫组化实验
        2.2.7 分子对接
        2.2.8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蟾毒灵是以NOS3为靶点的抗肿瘤药物
        3.2 蟾毒灵抑制NOS3活性对胃癌细胞的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3.3 动物实验证实蟾毒灵抑制NOS3活性对胃癌腹膜转移的作用
        3.4 蟾毒灵抑制NOS3活性对其下游信号的影响
    4 讨论
    5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上皮间充质转化与肿瘤腹膜转移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6)姜黄素对黏液表皮样癌MEC-1细胞体外侵袭能力及MMP-9、CD44、E-cadherin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黏液表皮样癌侵袭转移相关分子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7)Fascin通过部分依赖EMT促进垂体腺瘤的侵袭(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简表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实验材料
    2.1 实验试剂和实验材料
    2.2 实验器材
    2.3 实验细胞
第三章 实验方法
    3.1 技术路线图
    3.2 细胞培养
    3.3 CCK-8检测细胞增殖
    3.4 Transwell检测细胞侵袭
    3.5 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
    3.6 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
    3.7 TEM检测细胞的超微结构
    3.8 实时定量PCR技术分别检测各组蛋白的m RNA表达
    3.9 蛋白质免疫印迹法分别检测各组蛋白的表达
    3.10 免疫荧光分别检测各组蛋白的表达
    3.11 统计学方法
第四章 结果
    4.1 下调Fascin表达通过EMT进程对AtT-20细胞的影响
        4.1.1 CCK-8 检测下调Fascin后对AtT-20细胞增殖的影响
        4.1.2 Transwell检测下调Fascin后对AtT-20细胞侵袭的影响
        4.1.3 流式细胞仪检测下调Fascin后对AtT-20细胞的周期分布的影响
        4.1.4 流式细胞仪检测下调Fascin后对AtT-20细胞的细胞凋亡数量的影响
        4.1.5 TEM观察下调Fascin后AtT-20细胞中超微结构变化
        4.1.6 Real-time PCR检测下调Fascin后AtT-20细胞中的EMT相关标志物的表达变化
        4.1.7 Western blot检测下调Fascin后AtT-20细胞中的EMT相关标志物的蛋白表达变化
        4.1.8 Immunofluorescence检测下调Fascin后AtT-20细胞中的EMT相关标志物的蛋白表达变化
        4.1.9 统计学分析
    4.2 上调E-钙粘蛋白表达对At T-20 细胞、Fascin的影响
        4.2.1 CCK-8检测上调E-cadherin对AtT-20细胞增殖的影响
        4.2.2 Transwell检测上调E-cadherin对AtT-20细胞侵袭的影响
        4.2.3 上调E-cadherin对AtT-20细胞周期的影响
        4.2.4 Real-TimePCR检测上调E-cadherin后对AtT-20细胞中E-钙粘蛋白、Fascin、Twist的mRNA表达的影响
        4.2.5 免疫蛋白印迹方法检测上调E-钙粘蛋白后对AtT-20细胞中E-钙粘蛋白、Fascin、Twist的蛋白表达的影响
        4.2.6 统计学分析
第五章 讨论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上皮间质转化与垂体腺瘤侵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石河子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8)JAK-STAT3信号途径介导VGLL1调控膀胱癌细胞侵袭转移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第一部分:VGLL1在膀胱癌组织中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因素的意义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试剂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3 数据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CCLE数据库分析VGLL1在泛癌细胞系中的表达水平
        3.2 Oncomine数据库分析VGLL1在膀胱癌中的表达水平
        3.3 TCGA数据库分析VGLL1在膀胱癌中的表达水平
        3.4 VGLL1在膀胱癌组织芯片中的表达水平
        3.5 VGLL1的表达与患者生存预后的关系
        3.6 VGLL1的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
    4 讨论
    5 结论
第二部分:VGLL1对膀胱癌生物学行为的作用以及上皮间质转化的影响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试剂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3 数据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VGLL1高表达和低表达膀胱癌细胞系的筛选
        3.2 VGLL1对膀胱癌细胞的增殖能力的影响
        3.3 VGLL1对膀胱癌细胞的迁移能力的影响
        3.4 VGLL1对膀胱癌细胞的侵袭能力的影响
        3.5 VGLL1对膀胱癌细胞的上皮间质转化(EMT)标志物的影响
    4 讨论
    5 结论
第三部分:VGLL1调控膀胱癌细胞侵袭转移的机制研究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试剂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3 数据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生物信息学分析调控VGLL1的信号通路
        3.2 VGLL1与STAT3相互结合形成复合物
        3.3 VGLL1招募STAT3磷酸化入核后与其结合
        3.4 VGLL1-STAT3复合物调控MMP7、MMP9的转录
    4 讨论
    5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VGLL家族蛋白在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Sema4C在宫颈癌中调节上皮间质转化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宫颈癌中EMT的研究进展
        1.2.1 上皮间质转化的定义、分类及进展
        1.2.2 EMT在宫颈癌临床治疗中的重要性
        1.2.3 与宫颈癌EMT相关的因子及主要信号通路
    1.3 Semaphorins家族与肿瘤的EMT
    1.4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及意义
第2章 Sema4C对宫颈癌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2.1 实验材料
        2.1.1 主要细胞及试剂
        2.1.2 主要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细胞培养
        2.2.2 Realtime-PCR检测Sema4C基因表达
        2.2.3 Western blot检测SEMA4C蛋白的表达
        2.2.4 Sema4C-shRNA慢病毒的包装
        2.2.5 Sema4C-shRNA慢病毒的转染
        2.2.6 Realtime-PCR检测慢病毒转染效率
        2.2.7 Western blot检测慢病毒封闭效应
        2.2.8 CCK-8 实验
        2.2.9 细胞侵袭实验
        2.2.10 细胞迁移实验
        2.2.11 细胞骨架的检测
        2.2.12 数据分析与处理
    2.3 实验结果
        2.3.1 Sema4C在三株宫颈癌细胞系的表达
        2.3.2 Sema4C-shRNA慢病毒的感染效率和封闭效应
        2.3.3 沉默Sema4C后对Hela细胞体外增殖能力的影响
        2.3.4 沉默Sema4C对 Hela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
        2.3.5 沉默Sema4C对 Hela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
        2.3.6 沉默Sema4C对 Hela细胞中细胞骨架蛋白的影响
    2.4 讨论
第3章 Sema4C通过调节上皮间质转化促进宫颈癌侵袭转移的机制探讨
    3.1 实验材料
        3.1.1 主要细胞及试剂
        3.1.2 主要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细胞分组
        3.2.2 Western Blot
        3.2.3 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
        3.2.4 免疫荧光
        3.2.5 数据分析与处理
    3.3 实验结果
        3.3.1 沉默Sema4C后,上皮标记物E-cadherin和间充质标记物Vimentin的表达变化
        3.3.2 TGF-β1 上调了Hela细胞中Sema4C的表达
        3.3.3 沉默Sema4C可以抑制TGF-β1 诱导的EMT
        3.3.4 沉默Sema4C对 TGF-β1 诱导的FN分泌影响
        3.3.5 沉默Sema4C对 TGF-β1 诱导的Hela细胞E-cadherin及 Vimentin免疫荧光的影响
        3.3.6 Sema4C在 TGF-β1 诱导的EMT中是P38MAPK的活化剂
    3.4 讨论
第4章 Sema4C、E-cadherin和 Vimentin在宫颈癌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
    4.1 实验材料
        4.1.1 临床标本及随访
        4.1.2 主要试剂
    4.2 实验方法
        4.2.1 病理学实验相关溶液配制
        4.2.2 免疫组化SP法实验步骤
        4.2.3 数据处理与分析
    4.3 结果
        4.3.1 宫颈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
        4.3.2 正常宫颈组织中SEMA4C、E-cadherin、Vimentin的表达
        4.3.3 宫颈癌组织中SEMA4C、E-cadherin、Vimentin的表达
        4.3.4 SEMA4C、E-cadherin和Vimentin的表达与宫颈癌临床病理的关系
        4.3.5 SEMA4C、E-cadherin和Vimentin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的相关性
        4.3.6 SEMA4C,E-cadherin、Vimentin的表达之间的相关性
        4.3.7 生存分析
    4.4 讨论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参考文献

(10)肿瘤细胞中ASPP2的表观遗传调控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肿瘤的特征性改变
        1.2.1 肿瘤细胞无限增殖的特性及调控
        1.2.2 肿瘤细胞死亡耐受的特性及调控
        1.2.3 肿瘤细胞转移特性及调控
        1.2.4 肿瘤微环境
    1.3 肿瘤中表观遗传研究进展
        1.3.1 表观遗传研究概况
        1.3.2 表观遗传调控与肿瘤
        1.3.3 表观遗传调控分子机制
    1.4 ASPP2研究进展
        1.4.1 ASPP2的发现
        1.4.2 ASPP2的生物学功能
        1.4.3 ASPP2与肿瘤
        1.4.4 ASPP2的表达调控机制
    1.5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6 主要研究内容
    1.7 技术路线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试剂
        2.1.3 实验仪器
        2.1.4 主要分析软件
    2.2 实验方法与步骤
        2.2.1 细胞培养
        2.2.2 细胞总RNA提取
        2.2.3 质粒转染
        2.2.4 组织蛋白提取
        2.2.5 细胞总蛋白提取
        2.2.6 RNA反转录成cDNA
        2.2.7 MTT细胞活力检测
        2.2.8 细胞迁移
        2.2.9 细胞侵袭
        2.2.10 细胞划痕
        2.2.11 细胞免疫荧光染色实验
        2.2.12 Real-time PCR
        2.2.13 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
        2.2.14 RNAi细胞转染
        2.2.15 慢病毒包装
        2.2.16 免疫组化
        2.2.17 生物信息学网站数据分析
        2.2.18 染色质免疫共沉淀(Chromatin Immunoprecipitation Assay,CHIP)
        2.2.19 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
        2.2.20 质粒克隆
        2.2.21 质粒的提取
        2.2.22 裸鼠皮下成瘤实验
        2.2.23 统计学方法
第3章 ASPP2在肿瘤中表达特征研究
    3.1 引言
    3.2 ASPP2在肾癌中表达下调
        3.2.1 ASPP2在肾癌细胞系中表达下调
        3.2.2 ASPP2在肾癌组织中表达下调
        3.2.3 ASPP2表达下调与肾癌病理分期及预后相关
    3.3 ASPP2在宫颈癌中表达下调
        3.3.1 ASPP2在宫颈癌组织中表达下调
        3.3.2 ASPP2表达下调与宫颈癌预后相关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肿瘤中ASPP2表观调控分子机制研究
    4.1 引言
    4.2 ASPP2在肾癌中降低不依赖启动子甲基化
    4.3 HDAC1介导的组蛋白去乙酰化抑制ASPP2的表达
    4.4 HDAC1下调促进E2F1与ASPP2启动子结合
    4.5 MICRORNA(MIR-205)抑制ASPP2的表达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肿瘤中ASPP2生物学效应的研究
    5.1 引言
    5.2 体外细胞模型验证ASPP2促进细胞凋亡
    5.3 体外细胞模型验证ASPP2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迁移
    5.4 体内动物模型验证ASPP2促进凋亡抑制生长和迁移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四、E-钙粘蛋白在肿瘤中的表达与分化转移的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塞来昔布调控microRNA200s调节大肠癌干性等指标的相关研究[D]. 文斌. 遵义医科大学, 2021(01)
  • [2]miR-876调控POSTN促进肝癌进展和纤维化的机制研究[D]. 陈凯.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1(01)
  • [3]EIF3B在舌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功能研究[D]. 蒋位财.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4]POSTN对肾细胞癌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和机制研究[D]. 贾媛媛. 吉林大学, 2021(01)
  • [5]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影响胃癌腹膜转移的机制及其作为胃癌治疗靶点的研究[D]. 邹丹. 中国医科大学, 2021(02)
  • [6]姜黄素对黏液表皮样癌MEC-1细胞体外侵袭能力及MMP-9、CD44、E-cadherin表达的影响[D]. 吕美怡. 遵义医科大学, 2021(01)
  • [7]Fascin通过部分依赖EMT促进垂体腺瘤的侵袭[D]. 游洪. 石河子大学, 2021(02)
  • [8]JAK-STAT3信号途径介导VGLL1调控膀胱癌细胞侵袭转移的机制研究[D]. 苗勇男. 中国医科大学, 2021(02)
  • [9]Sema4C在宫颈癌中调节上皮间质转化及其机制研究[D]. 杨丽兰. 南昌大学, 2020(08)
  • [10]肿瘤细胞中ASPP2的表观遗传调控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D]. 王星文.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

标签:;  ;  ;  ;  ;  

E-cadherin在肿瘤中的表达与分化、转移的关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