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主义文学的误区

女性主义文学的误区

一、女性主义文学误区多(论文文献综述)

王丽媛[1](2021)在《当代沂蒙红色书写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沂蒙地区不仅是沂蒙文化的源头,也是备受瞩目的红色革命圣地,还是沂蒙文学的发源地。作家们大都在这里经历了血与火的洗礼或在成长过程中饱受红色文化的熏陶故而深含红色基因,在他们笔下的这片富有浓厚地域色彩的红色沃土上有着众多可爱可敬的生命个体和值得缅怀纪念的伟大事变,而且作为实体空间存在的沂蒙山区也早已升华为作家们的精神家园。本文便选取当代文学发展过程中以沂蒙地区为出生成长地或在沂蒙有过一定战斗生活经验的作家们所撰写的以沂蒙地区纷繁驳杂的红色历史风云与温馨多情的乡土红色记忆为对象的作品,围绕着“弘扬沂蒙精神,传承红色基因”的主题,研究作品内部所呈现出来的“沂蒙精神”、地域文化、传统文化与红色文化的关系,探究以沂蒙地域文化为主导的多元文化语境下不同风格、相同内涵的沂蒙红色文本所包蕴的地域性及革命性质素,以期对当代沂蒙红色书写进行较为深入的体悟与挖掘。本文从地域文化的角度出发,结合沂蒙红色书写发展现状与创作实际,将论文分为绪论、五部分主要内容和结语。绪论部分先是界定“沂蒙”、“沂蒙红色书写”、“沂蒙精神”等概念,其次就沂蒙文学尤其是沂蒙红色书写这个主要方面介绍论文所使用的研究方法,并综述本选题的研究现状,最后宏观总结本论文的研究特色及其独特价值。第一部分是研究当代红色沂蒙书写的基础和前提,即具体阐述地理、文化、文学“三位一体”作用下沂蒙红色书写的创作动因。基于蒙山沂水的自然地理面貌和古已有之的杰出人文地理环境对本籍和客籍作家创作产生的影响,在追溯“俗好仁,重德义”的沂蒙传统文化和“奉大爱,拥正义”的沂蒙红色文化的同时观照沂蒙红色书写的文学基底,考察其作家身份的构成及总体流变。第二部分注重把握历史与现代化进程中沂蒙红色书写的价值取向。在题材选取上,通过爬梳文本并解读作家们所秉持的崇高的精神追求,将沂蒙红色书写的题材一分为二:书写民间日常生活内容的现实题材和书写革命英雄传奇的军事题材。在主题意蕴方面,作家们融通革命历史、凡常人性、道德情感等元素,或是执笔录清秋,或是直抒家国意,经过多年的创作实践日益形成了深厚独到的沂蒙风骨。在人物形象塑造上,同作品中典型的英雄人物相比,更富有地域色彩及历史研究价值的是“红嫂”与“红哥”这两类沂蒙群像,他们为沂蒙文学的人物画卷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第三部分是本文的主体,试图还原沂蒙的多彩画卷并分析沂蒙红色书写所体现出来的地域特色。一方面探析较为客观的沂蒙原生态的地域性文学景观,如对“七十二崮”的绘制、对日常对话中方言俗语的记录和对沂蒙民俗风情的直观描绘。另一方面着重对隐含于人物、事件、景观肌理之内的受作家主观意识影响更重的沂蒙精神加以深思,特地选取沂蒙红色书写中三个最具代表性的事件作为文学文本中所凸显出来的不同阶段沂蒙精神的标志,将沂蒙红色书写上升至家国信仰层面,从而呼应“弘扬沂蒙精神,传承红色基因”的主题思想。第四部分主要聚焦于沂蒙红色书写的叙事特征,透过文本解析追求多元化审美表现方式的作家们在特定地域红色记忆统摄下是如何以“山东快书”式的全知全能视角来讲述沂蒙故事,如何通过设定单线型和复线型情节以建构沂蒙红色书写时空,又是如何通过自主感知独特地域时空来设置动静结合的小说环境活动体,如自然现象、战争氛围、生产生活等场景。借助对这几个方面的论述深化沂蒙红色书写的内部研究。第五部分是用辩证的眼光对当代沂蒙红色书写进行全方位回顾与展望,指出沂蒙红色书写的意义在于以文学为基底通过新时代传媒与文学自身的反哺意识使沂蒙文化得到尽可能的呈现与扩散,从而增强了沂蒙精神的感召力,激活了沂蒙文化的生命力。但它在风格上的固化和在思想上的单薄却时刻提醒我们必须正视其不足,才能创造出更有价值的精品力作。结语部分是对当代沂蒙红色书写的这一选题的进一步总结与概括,考量以传承地域文化为本位的沂蒙红色书写的当代价值及其文学研究的贡献与地位。

肖志平[2](2021)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大陆科幻电影研究》文中指出

郝星月[3](2021)在《《宋词三百首》标注语料库的构建及计量研究》文中认为

孙婧[4](2019)在《权力与日常:裘山山中短篇小说写作及“女性”分析》文中提出2000年以降裘山山的中短篇小说在当代文坛嘉奖不绝,她也是少数几位在女性与日常生活之间游刃有余写作的作家之一。裘山山的中短篇小说敏锐地捕捉了具有强烈"女性主义"倾向的当代社会问题,而与"女性主义"不同的是其通过并置男性和女性展示二者的同构性,使"女性"成为一个追求自身身份认同的行为过程。在这些无法替代又时常令人惊喜的不断变化里,裘山山的作品通过瓦解男性/女性对立的二元效果,呈现了文学话语的洞察力和建设性。

张卫军[5](2016)在《“去政治化”时代中国电影批评中的政治—对90年代以来电影批评思潮的一次考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代中国电影批评思潮中的政治性根源于詹姆逊所谓中国电影作为“第三世界”文本的政治性,也与电影批评家所具有的“第三世界”知识分子身份相关。同时,这种政治性又必须要被纳入90年代以来的“去政治化”语境中来考量。作为90年代以来中国思想文化领域中的重要倾向,“去政治化”和“政治”并不是一种相互取消的关系,相反,“去政治化”本身是一种新的政治在当代思想文化中的表现。当代中国思想文化领域里“去政治化”可分为“去社会主义政治”和“去传统政治”两个层次,前者可细分为“去阶级论”、“去革命化”、“去民族主义”等不同方向,后者则可分为“去民族传统”、“去道德化”等不同方向。这些不同方面既体现出“去政治化”的倾向,也透露出“政治化”的诉求。90年代以来盛行的多种中国电影批评思潮都体现出这种双重面向。这种双重面向体现出了“去政治化”的辩证法,它要求我们放弃对这一概念的单向度理解。“现代性”批评思潮关注现代性主体的建构,并参与90年代以来中国电影中现代性空间建构的讨论;通过对谢晋电影、“第五代”、“第六代”影片的批评,将关注的重心引向文化传统的批判以及国民性批判;这一批评思潮对民族主义的反思也成为新世纪电影批评讨论的热点;随着新世纪一批人道主义电影杰作的出现,“现代性”批评通过阐发这些电影中的人道主义理念,展开对之前过于政治化的“阶级论”、“英雄主义”价值观以及和人道主义相抵触的传统价值观的反思。从“现代性”电影批评思潮关注的这些话题中,可以看出“去政治化”和“政治性”双重面向的辩证统一。后殖民电影批评重点以“第五代”电影为批评对象,这一批评有效揭开了“第五代”电影的跨文化运作模式与策略,指认出这些电影遵循的“自我东方化”书写套路,迫使“第五代”不得不放弃他们谙熟的模式而选择改弦更张,一定程度影响了中国电影发展的方向,对80年代以来社会文化思潮中盛行的西方中心观念也起到消解作用。但这一批评思潮在今天流露出一种令人不安的趋势,即极度的去国族中心,在一些批评家那里成为批评“中国中心论”,拆解中国主流文化和少数族裔、边缘群体之间“压迫性”关系的方式。后革命电影批评以其“去革命”倾向顺应了90年代以来的“去政治化”潮流,这一批评思潮在当代电影批评中的实践分为几个方面,一是对早期革命电影的重新解读,对左翼电影的解读,倾向于消解其中的革命性,将其还原为大众文化性质的文本;或者运用精神分析方法,呈现革命叙事背后隐藏的欲望向度;对“17年”革命电影的解读则致力于挖掘革命叙事中的反人性特质,或者揭露其意识形态构造的秘密。二是分析后革命时代对革命叙事的戏仿重构及逆革命叙事的书写方式。第三则体现为对新的革命叙事或类革命叙事的寻找,在此过程中不惜对许多文本做泛政治化的解读。作为补充,本章最后部分则关注新世纪出现的革命叙事影片所引发的批评界的分化以及对这些影片的对立性阐释。对意识形态批评思潮的分析集中于三个重点,一是它对主旋律电影的批评,二是对身体和欲望的关注,以揭示当代电影对欲望的钳制和对身体的意识形态规训,三是对伦理与政治关系的关注,以汪晖对谢晋电影伦理和政治的置换的考察为典型。在此基础上对这一批评思潮本身的批评,包括对意识形态批评包含的“去国族化”倾向和反体制追求的呈现,以及对“泛意识形态化”后果的分析。意识形态批评倾向于将道德解读为意识形态询唤的结果,其后果势必要走向“去道德化”。90年代以来的女性主义电影批评对如下几个选题都有密集的关注:对“17年”电影的再解读,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关注这些电影中的女性表现,从而对新中国建国初期的女性解放成果进行重新评价;对女性导演及其作品的关注,女性主义批评以是否具有“女性意识”为标准,对这些作品中“女性的不可见”,女性意识的缺席进行揭示;对新时期男性导演的女性题材的批评,指出这些作品隐藏于其女性主义表象下的男权幽灵。最后,女性主义电影批评的“去政治化”倾向表现在,由于认为一切占主导地位的话语都是男性话语,女性主义倾向于将这些强势话语都屏蔽掉,导致它与国族话语、革命话语的激烈冲突;同时,由于认为伦理话语也是被男性主导的话语,女性主义电影批评也体现出一种“去伦理化”倾向。

郑芳[6](2013)在《英美女性实验小说传统及其先验创作的特征》文中认为小说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到了二十世纪出现了女性实验小说,它既是对传统文学模式的颠覆,也是对父权社会结构的反抗,以别样的小说空间记录了自己的轨迹与成就。它的存在和延续,不仅仅是对传统文学和叙事方式的挑战,更体现了现代主义文学的重要特征,实质上也是对父权主义社会结构的反抗。本文介绍了英美女性实验小说的基本状况和创作特征。

周跃[7](2012)在《打工文学中的女性书写》文中认为“打工文学”起源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深圳,其主要创作者是众多打工一族当中的“觉醒者”,他们较早地觉察到自身的遭遇,对歧视、欺骗及不平等待遇感到不平甚至愤怒。在众多打工者中,打工女性与男性打工者相比她们没有优势,劳动能力的弱小、’文化素质低下、甄别事实的能力不强、感情极易受到欺骗、遇到不公平待遇时的懦弱让她们成为众多打工者中的弱势群体。打工文学不仅看到了打工女性现实的艰难,即物质的贫乏和打工过程中饱受盘剥之痛;也看到了她们精神的痛苦,自我价值的湮灭、无根的漂泊感和在情爱中挣扎的状态;同时也看到了她们的坚持与奋斗,她们坚持着自己的理想,并且一些打工女性通过努力拼搏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打工女性主体意识有一个从天然缺失到萌芽到觉醒的过程。打工女性主体意识由于出生环境的影响首先表现出的是其主体意识的天然缺失,她们天然地缺乏“男女平等”的观念并且在成长过程中一再受到挤压而缩小。而从农村走向城市的过程是她们主体意识萌芽的一个过程。在城市生活了一段时间后她们的主体意识开始觉醒,包括身体的觉醒以及对独立的“她者”和“尊严”的追求。打工文学的女性书写是由作家完成的,而作家在叙事时会选择不同的叙述姿态,是置身其中还是冷静旁观,书写的效果是不同的;同时作家在叙事时也会受到自身性别的限制。而对于打工文学这样一种特殊的文学样式,它的书写主体又天然地分成职业作家和打工作家两个不同阵营,这两个阵营在书写的时候也会受到自身身份的限制。同时,对于打工文学女性形象的书写也会受到创作环境的影响,而作家在创作时是综合了所有的制约因素来完成他们的底层表述与文化立场的表达。打工文学中女性形象书写的价值内涵是丰富的,不论是对我国现阶段突出的城乡二元对立及其他社会矛盾的以小见大的揭示,还是对农村女性价值在当代语境下的挖掘,亦或是对女性写作的丰富和发展,打工文学中女性形象的书写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创作启示方面,打工文学创作要警惕“被代言”和“媚俗化”、“低俗化”的倾向,要坚持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和“真善美”原则的结合,作家要从“身份”和“审美”两个角度时刻关注自己,对打工女性形象的书写不能只停留在个人苦难与悲剧的叙述当中,而要深入到社会的大背景当中,要揭示出打工女性苦难的根源。

祝季冬,唐彬杰[8](2010)在《托尔斯泰《艺术论》对当代消费文化中女性主义文学的启示》文中研究指明《艺术论》是托尔斯泰凝结半个世纪创作经验而成的经典。经典的作用即在于在后世发生危机时能咨于借鉴。笔者正是企图通过重读经典,找到校正当今消费文化中的女性主义文学的论证。本文从托翁的视角,通过艺术创作的动机、真伪艺术、创作方法、艺术的社会功能等多维度透视当代消费文化中女性文学的误区,以期达到对其警醒的目的。

郝军启[9](2009)在《1980年代小说的家庭伦理叙事》文中认为本文试图从家庭伦理和叙事学的角度来研究1980年代小说对家庭伦理的态度和叙事话语特点,考察小说对家庭伦理在现代变革中所起到的积极与消极作用的描述与评价。在研究中,本文将1980年代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阶段,对这个阶段小说的家庭伦理叙事进行梳理和评价时,除了对小说所描述的家庭内部的血亲、夫妻、婆媳间关系的考察及对这种描述的审视外,还对这个时期小说中家庭伦理的变异及对变异现象的描述做出自己的评价。同时,本文将这段小说中的家庭伦理叙事放到一个更大的隐喻与泛化的范围内进行系统的拓展性研究。在逻辑性层面进行研究的同时,本文还力图从历时性角度揭示出家庭伦理在该阶段初期和后期所发生的变化,同时考察作者的伦理态度及话语形态的变化,试图使对这个剧烈转型期小说中家庭伦理叙事的研究成为剖析整个二十世纪小说家庭伦理叙事的一次有益尝试。

崔文斐[10](2009)在《现代传媒对新时期文学的影响》文中提出从微观上的具体分析入手,以小见大地从宏观上整体把握,是本文写作过程的指导原则。在这一原则的指导下,研究现代传媒对新时期文学的正面以及反面的影响。现代传媒无孔不入的传播效力使文学回归民间,扩大了文学的作者群以及读者群,并促进了文学多样化的进程。同时,现代传媒也因为其产业经营的目的,使文学日趋娱乐化、通俗化。本文从具体文本入手,从现代传媒与文学的关系这一跨学科角度,系统地研究了中国现代传媒与新时期文学的发生与发展之间的关系。本文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阐释了现代传媒的理论基础,揭示了传媒影响文学的可能性;第二部分从《钟山》杂志对新写实小说的推广操作入手,论述了文学期刊在困境中的改革,以及改革对文学产生的影响;第三部分概述了新时期以来影视文学的发展情况,并揭示了新时期文学影视化的现状;第四部分以木子美的风靡一时为例,以女性文学的嬗变为切入点,阐释了如今网络文学是一地鸡毛还是草丛藏珠这一热点争论,并提出要加强网络自律与媒介素养教育,正确引导网络媒介的发展方向。

二、女性主义文学误区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女性主义文学误区多(论文提纲范文)

(1)当代沂蒙红色书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相关问题的界定阐释及概况
    0.2 研究综述及研究方法
    0.3 研究特色及意义价值
1 地理、文化、文学“三位一体”:沂蒙红色书写的创作动因
    1.1 人杰地灵:沂蒙红色书写的地理溯源
        1.1.1 “江山之助”:八百里蒙山沂水的哺育
        1.1.2 “文明之邦”:千百年圣贤墨客的渊薮
    1.2 经久弥醇:沂蒙红色书写的文化渊源
        1.2.1 传统文化的熏陶:俗好仁,重德义
        1.2.2 红色文化的影响:奉大爱,拥正义
    1.3 薪火相传:沂蒙红色书写的文学基底
        1.3.1 “抗战”与“望乡”:沂蒙红色书写的作家身份
        1.3.2 尝试与变革:沂蒙红色书写的发展演变
2 历史的天空:沂蒙红色书写的多维取向
    2.1 “小米加步枪”:沂蒙红色书写的题材类型
        2.1.1 英雄传奇:书写革命历史风云的军事题材
        2.1.2 家长里短:书写日常生活内容的现实题材
    2.2 沂蒙风骨:沂蒙红色书写的主题意蕴
        2.2.1 实录战争历程:深刻反映沂蒙社会
        2.2.2 抒发故土情愫:深情演绎沂蒙人生
    2.3 沂蒙本色:沂蒙红色书写的人物塑造
3 多彩的画卷:沂蒙红色书写的地域特色
    3.1 原乡原土:地域性文学景观的描摹与呈现
        3.1.1 血染山河:“沂蒙七十二崮”的绘制
        3.1.2 沂蒙小调:沂蒙民俗风情的直观展现
        3.1.3 朴素道地:沂蒙山区方言俗语的引用
    3.2 家国信仰:时代性沂蒙精神的凸显与掘进
        3.2.1 大青山之战的献身意识
        3.2.2 孟良崮战役的斗争豪情
        3.2.3 钓鱼台大队的建设意志
4 多元化审美:沂蒙红色书写的叙事特征
    4.1 “山东快书”式的全知全能叙事视角
    4.2 时空交融:地域记忆统摄下的情节构成
        4.2.1 单一时空:单线型沂蒙红色书写
        4.2.2 变换时空:复线型沂蒙红色书写
    4.3 动静结合:地域感知影响下的环境设置
        4.3.1 四季轮回:沂蒙山水中的自然场景
        4.3.2 腥风血雨:行军征途中的战地场景
        4.3.3 热血攻坚:乡镇建设中的劳动场景
5 回顾与展望:沂蒙红色书写的意义与反思
    5.1 文学反哺:沂蒙红色书写的价值
        5.1.1 延承沂蒙精神:沂蒙文学增强精神感召力
        5.1.2 讲好中国故事:沂蒙文学激活文化生命力
    5.2 白璧微瑕:沂蒙红色书写的不足
        5.2.1 风格固化:偏执现实主义
        5.2.2 思想薄弱:沉溺乐观化书写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4)权力与日常:裘山山中短篇小说写作及“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男性视角中的另类“女性主义”
二、“女性”:社会视域下的标识概念
三、“女性主义”的艺术形态:日常与人类关怀
结语

(5)“去政治化”时代中国电影批评中的政治—对90年代以来电影批评思潮的一次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90年代以来中国电影的去政治化/政治化
    二、去政治化与90年代以来中国电影批评思潮
第一章 90年代以来中国电影批评中的“现代性”问题
    第一节 关于当代电影中现代性主体建构的讨论
        一、当代电影中的“成长”主题与现代性个人主体建构
        二、对当代电影中现代性国族主体建构话题的讨论
    第二节 现代性视角下的电影空间建构及批评
        一、对左翼电影中都市空间表现的批评
        二、对前30年电影中“上海”都市空间表现的批评
        三、对90年代以来电影中“上海摩登”怀旧性表现的批评
    第三节 90年代以来电影批评中的启蒙立场、文化批判与国民性批判
        一、“反封建”主题与“超稳定结构”批判
        二、启蒙或反启蒙:谢晋评价的争议
        三、对“第五代”的文化批判与国民性批判的评价
        四、“第六代”启蒙立场的争论
        五、现代性立场带来的电影批评局限
    第四节 现代性视野下对电影中民族主义的反思
        一、两部电影引出的民族主义批判
        二、民族主义的“反人性化”与人道主义的人性化
        三、当代电影超越民族主义战争视角的可行性
        四、对电影批评中民族主义批判的反省
    第五节 90年代以来电影批评中的“人道主义”话语
        一、人道主义对抗阶级意识
        二、电影批评中人道主义与英雄主义的冲突
        三、立足人道主义立场对传统价值观的批判
    第六节 当代电影批评中的现代性反思立场
        一、对激进反传统立场的质疑
        二、当代电影批评中的反思现代性立场与传统意识的回归
        三、当代电影批评中的现代性立场论争:精英主义或平民主义
        四、现代性反思视角带来的电影批评局限
第二章 后殖民电影批评的得与失
    第一节 针对“第五代”电影的后殖民批评
        一、对“第五代”后殖民书写套路的指认
        二、关于“自我东方化”及其后果的讨论
        三、女性主义电影批评视角的进入
        四、对第五代“大片”的后殖民批评
    第二节 新世纪后殖民电影批评的实践
        一、对“第六代”电影的后殖民批评
        二、对一些跨国制作的后殖民批评
    第三节 后殖民电影批评的意义和影响
        一、对“东方主义”叙事模式的挑战
        二、对回归“中国性”的召唤
    第四节 对后殖民电影批评的批评
        一、对后殖民电影批评中“文化冷战思维”的批评
        二、对后殖民电影批评的“非正义性”的指控
        三、关于后殖民批评中的“自我悖反”
    第五节 后殖民电影批评的局限性
        一、以“后殖民性”取代艺术性评价
        二、以“民族性”取代国族一体性
第三章“后革命”电影批评与“革命”叙事的讨论
    第一节 追寻后革命时代电影中的革命“幽灵”
        一、对“第五代”的泛政治化解读
        二、“第六代”与新的“反抗性”的发现
        三、关于后革命时期电影中的“类革命”叙事
    第二节 对“革命时代”革命电影叙事的“再解读”
        一、对左翼电影的“去革命”解读
        二、对新中国“前30年”电影中革命叙事的解构
    第三节 关于“后革命时代”电影中革命叙事的讨论
        一、电影中革命者形象变化的讨论
        二、革命电影“去意识形态化”的争议
        三、回到“革命动力学”的问题
        四、对当代电影中“倒置的革命叙事”的讨论
    第四节“共识”的破裂:新世纪电影革命叙事的对立性阐释
        一、对立性阐释之革命的重新呼唤或革命的消解
        二、对立性阐释之人民伦理与个体自由伦理
        三、“大历史”与“小历史”的对抗
第四章 意识形态电影批评的政治投射
    第一节“主旋律”电影批评
        一、关于“主旋律”电影意识形态策略的探讨
        二、“政党电影”:对主旋律的一种批评
        三、主旋律电影的危机及其意识形态根源的讨论
        四、主旋律电影:作为意识形态操作的反例
        五、对“全球性主旋律”及“商业主旋律”的批评
    第二节 意识形态电影批评对身体和欲望的关注
        一、关于电影中的身体规训与身体缺失的讨论
        二、对中国电影中欲望缺席的批评
        三、身体和欲望解放背后的“人性化”批评逻辑
        四、“人性解放”主题与当代电影中的“去道德”倾向
    第三节 意识形态电影批评对伦理与政治关系的关注
        一、关于谢晋电影的“政治伦理化”
        二、从政治伦理化到政治情感化
        三、对新世纪电影“政治伦理化”的批评
    第四节 意识形态电影批评的“去国族化”倾向与反体制追求
        一、批判的“绝对律令”
        二、意识形态电影批评的“去国族化”:对爱国主义、民族主义的解构
        三、意识形态电影批评的反体制追求
    第五节 电影批评中的“泛意识形态化”及其后果
第五章 女性主义电影批评中的性别政治与去政治化倾向
    第一节 女性主义电影批评对“17年”电影的再解读
        一、女性的“被看”与女性的“非性化”
        二、女性的“被拯救”或“拯救”
    第二节 对女性导演作品的批评
        一、女性导演的性别意识问题
        二、女性导演作品体现出的女性非独立性
        三、女性主义:逃脱中的“落网”
        四、女性电影表达的“主题先行”
    第三节 对新时期以来男性导演作品的批评
        一、女性形象背后的“男性自恋”
        二、女性“同情”背后的“出卖”
        三、“欲望化的女性”折射出的男性性饥渴
    第四节 女性主义电影批评中的“去政治化”倾向
        一、女性话语与国族话语、阶级革命话语的冲突
        二、女性主义电影批评的“去道德化”倾向
    第五节 女性表达与女性主义电影批评的困境
        一、女性形象描写的困境
        二、女性主义电影批评的“格式化”路径
        三、女性主义电影批评在中国语境下的阐释困境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参与的项目
后记

(6)英美女性实验小说传统及其先验创作的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一.英美女性实验小说的基本状况
二.英美女性实验小说的创作特点
三.结论

(7)打工文学中的女性书写(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打工女性生存状态的展示
    2.1 现实的艰难
        2.1.1 物质的贫乏
        2.1.2 饱受盘剥之痛
    2.2 精神的痛苦
        2.2.1 自我价值的湮灭
        2.2.2 无根的漂泊
        2.2.3 情爱中的挣扎
    2.3 奋斗与希望
        2.3.1 对理想的坚持
        2.3.2 梦想的实现
第三章 打工女性主体意识的书写
    3.1 打工女性主体意识的天然缺失
        3.1.1 “男女平等”观念的缺失
        3.1.2 主体意识空间的缩小
    3.2 打工女性主体意识的萌芽
    3.3 打工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
        3.3.1 身体的觉醒
        3.3.2 “她者”与“尊严”
第四章 打工文学女性书写的叙事视角
    4.1 叙述姿态与作家性别视角
        4.1.1 作家叙述姿态
        4.1.2 作家性别视角
    4.2 作家身份对创作视角的影响
        4.2.1 职业作家的俯视视角
        4.2.2 打工作家的平视视角
    4.3 市场与政治因素对作家创作的影响
        4.3.1 市场因素的影响
        4.3.2 政治因素的影响
    4.4 底层表述与文化立场
        4.4.1 作家怎样表述底层
        4.4.2 作家的文化立场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9)1980年代小说的家庭伦理叙事(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绪论
    第一节 夲课题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一、研究尚未形成规模
        二、研究对象相对集中
        三、尚待研究的领域
    第二节 1980 年代小说家庭伦理叙事研究的必要
        一、家庭及家庭伦理对于人的重要性
        二、1980 年代小说家庭伦理叙事的研究价值
    第三节 本文的研究思路及相关问题
第一章 血亲伦理叙事
    第一节 从革命伦理到血亲伦理的复归
        一、对极左政治的伦理控诉
        二、向伦理亲情的回归
    第二节 对传统长幼秩序的批判
        一、“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对传统长者形象的塑造与审视
        二、我们现在怎样做儿女:对子辈反叛形象的塑造与反思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夫妻伦理叙事
    第一节 夫妻关系的两种矛盾化困境
        一、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对婚姻的道德追问
        二、另一种“不谈爱情”——婚姻所面临的生存困境
    第二节 夫妻关系的两种叙事模式
        一、被美化的“东方女性”:对男强女弱型夫妻模式的叙事
        二、走出传统家庭伦理规约的女性们:对阴盛阳衰型夫妻模式的叙事
    第三节 婚外恋和“第三者”形象:一个关于爱情与道德的叙事
        一、忏悔与罪感意识下的回归
        二、对婚外恋合理性的表达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婆媳伦理叙事
    第一节 不是冤家不聚头:公公缺席下婆媳矛盾的传统叙事
        一、恶婆婆与小媳妇型婆媳关系
        二、威严与卑下型婆媳关系
    第二节 婆媳伦理叙事的时代新变
        一、婆媳地位的日趋平等
        二、婆媳地位的逆转与新的不平等
        三、婆媳伦理的理想化叙事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暴力与乱伦的审视
    第一节 家庭暴力的否定性叙事
        一、问题意识下的现实批判
        二、作为一种叙述的策略
    第二节 乱伦叙事:在伦理理性与人性本能之间
        一、对乱伦禁忌的否定性叙事
        二、对乱伦禁忌的肯定性叙事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家庭伦理的隐喻与泛化
    第一节 家庭伦理的血缘类比与泛化
        一、认同与赞美
        二、表象与实质
        三、审视与批判
    第二节 家庭伦理的隐喻与象征
        一、家庭——国家
        二、母亲——祖国
        三、亲情——自然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本文涉及到的小说
攻博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论文摘要
ABSTRACT

(10)现代传媒对新时期文学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现代传媒的发展及其组织目标
    (一) 现代传媒的发展
    (二) 现代传媒的组织目标
第二章 新写实小说:文学期刊审美日常生活化变革的产物
    (一) 新时期文学期刊的困境与改版
    (二) 《钟山》与新写实小说的兴起
    (三) 文学期刊之于新时期文学
        1、文学期刊是文学的权威载体
        2、稿费制度使文学期刊成为专职作家产生的摇篮
        3、文学期刊组织的文学活动推动了文学思潮的发展
        4、文学期刊市场化转型后形成"倾斜的文学场"
第三章 从《红高粱》到《玉观音》:影视文学的崛起
    (一) 影视文学:影视与文学的综合
        1、镜头与声音相融合的视听艺术
        2、蒙太奇的叙事方式
        3、面向大众的创作目标
    (二) 从《红高粱》到《玉观音》:由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到独立创作
    (三) 影视文学对受众心理的把握
    (四) 影视之于新时期文学
        1、产生了影视文学这种新的文学类型
        2、电影、电视剧对文学作品的改编扩大了文学的接受群体
        3、文学影视化的误区
第四章 《遗情书》:"出奇制胜"的伪女性文学
    (一) 女性文学:以身体寻求平等与解放
    (二) 身体写作背后的"伪女性文学"
    (三) 网络之于新时期文学
        1、网络给文学提供了自由平等的舞台
        2、产生了网络文学与网络语言
        3、文学网站促进了女性文学的繁荣和发展
        4、一地鸡毛还是草丛藏珠?
    (四) 网络自律与媒介素养教育迫在眉睫
        1、加强网络"把关人"制度
        2、加强媒介素养教育
结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四、女性主义文学误区多(论文参考文献)

  • [1]当代沂蒙红色书写研究[D]. 王丽媛. 辽宁大学, 2021
  • [2]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大陆科幻电影研究[D]. 肖志平.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3]《宋词三百首》标注语料库的构建及计量研究[D]. 郝星月.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4]权力与日常:裘山山中短篇小说写作及“女性”分析[J]. 孙婧. 宜宾学院学报, 2019(10)
  • [5]“去政治化”时代中国电影批评中的政治—对90年代以来电影批评思潮的一次考察[D]. 张卫军. 上海大学, 2016(02)
  • [6]英美女性实验小说传统及其先验创作的特征[J]. 郑芳. 文学教育(下), 2013(05)
  • [7]打工文学中的女性书写[D]. 周跃. 延边大学, 2012(02)
  • [8]托尔斯泰《艺术论》对当代消费文化中女性主义文学的启示[J]. 祝季冬,唐彬杰. 大众文艺, 2010(09)
  • [9]1980年代小说的家庭伦理叙事[D]. 郝军启. 吉林大学, 2009(08)
  • [10]现代传媒对新时期文学的影响[D]. 崔文斐. 山东师范大学, 2009(10)

标签:;  ;  ;  ;  ;  

女性主义文学的误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