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苏共亡党十年祭》(论文文献综述)
张新平,魏开宏[1](2021)在《“初心使命”视域下苏共亡党的历史审思与现实启示》文中认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生机活力、接续奋斗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以"初心使命"为视角反思苏共历史,我们发现苏共在74年的执政历程中逐渐忘记"初心使命"、脱离人民,最终丧失民心。思想上放弃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失去执政之魂;政治上侵蚀党的先进性、纯洁性肌体,失去执政之体;经济上损害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失去执政之基,最终上演了亡党亡国的历史悲剧。苏共亡党的历史教训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践行"初心使命"提供了重要镜鉴与启示:要坚定理想信念,加强思想淬炼,夯实"初心使命"的思想根基;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加强政治历练,筑牢"初心使命"的政治基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加强实践锻炼,彰显"初心使命"的实践要求。
张雅静[2](2020)在《人民主体论视野下苏联解体的根源与教训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十月革命的胜利,苏联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然而,这样一个曾经在经济、军事领域都十分强大的国家,最终却在一夜之间分崩离析。苏联解体的原因固然很多,但历史和现实都表明,政党、政权的兴衰最终取决于是否能够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以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论为切入点,剖析和解读苏联解体的根源与教训,提出现实启示,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和意义。本文以历史唯物主义人民主体论为指导,从人民群众是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生活主体的具体内容出发,基于两对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规律,分析论述苏联解体的根源在于苏共长期忽视人民当家作主、漠视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利益诉求。在脱离了唯物史观建立起来的苏联模式下,人民群众主体地位的丧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政治建设方面,忽视社会主义民主,监督制约机制长期缺失,官僚特权阶层腐败现象严重,导致苏共脱离人民群众。而戈尔巴乔夫时期进行的政治体制改革,放弃党的领导,推崇西方式的多党制,直接动摇了执政的群众基础,进而使苏共失去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第二,在经济建设方面,所有制结构不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体制选择失误,分配制度违背规律,导致劳动者生产积极性和主动性被贬抑,造成社会生产活力不足,物质生产停滞不前甚至倒退,生活水平得不到提升。第三,在思想上层建筑的建设方面,忽视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放弃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价值取向和目标追求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导致个人崇拜盛行,以人民为主体的价值观逐渐被边缘化。以史为鉴,党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在于人民群众,以人民为主体始终是一条生命线。脱离了人民群众,党就失去了执政根基。苏共亡党苏联解体的惨痛历史教训告诉我们:背离人民的政党,终究会被人民抛弃。当下,中国共产党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初心和使命,增强忧患意识,关心人民群众的经济利益、民主权利,坚持推进文化领域以人为本的宗旨要求,才能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有效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边靖涵[3](2020)在《苏共执政失败的历史教训与启示研究》文中提出苏联共产党是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取得政权的政党。从十月革命的轰轰烈烈到1991年戛然而止,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遭遇了重大的挫折。正是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取得了胜利,开创了社会主义的新纪元,为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带来了曙光,但列宁的继任者们,却教条地和片面地理解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与西方国家的“冷战”中,没有发挥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没有很好地从根本上解决人民吃饭穿衣问题。更是由于执政党执政理念出现偏差,执政方略和执政体制方面不能与时俱进,使社会主义事业在苏联夭折。本论文从苏共执政失败的历史渊源、历史教训与对中国共产党的启示三方面展开研究,力图通过对苏共执政历史渊源的描述以及执政理念的剖析,从纷杂的历史现象中探究苏共执政失败的原因,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一是苏共70年执政失败的历史渊源。第一,回首苏共执政历程,执政理念的转变是导致执政方式错误的因素之一,以至于导致执政根基动摇。该部分着重剖析执政方式的历史演变过程。苏共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对执政方式做过不同形式的调整,但执政方式逐渐脱离实际,与苏共最初的执政理念渐行渐远。第二,执政失去物质基础的原因之一是经济结构发展不平衡,尤其是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赶超战略。第三,对外战略上一方面是由于二战后世界形成两大阵营对抗的“冷战”阶段,两大阵营的政治对抗、军事对峙、意识形态对立和经济割据对世界格局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另一方面苏联从固有的意识形态出发,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置于完全对立的两个位置,世界革命战略一直占据苏联对外战略的主导位置,且延续大国沙文主义的老路,最终导致苏联剧变。该部分从以上三个方面的深入研究对于认识苏共执政失败原因有重要意义。二是剖析苏共执政失败的教训。从苏共执政理论与实践经验教训等方面着重分析苏共执掌国家政权的思路,探究在政权建设和国家建设方面成功经验和失败的教训。这方面按照历史发展脉络总结了苏联不同时期领导人的具有代表性的执政理念,执政方略、执政体制和执政党自身建设等方面内容。在执政理念方面,没有遵循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时俱进,反而使理论教条化和模式化;执政方略和执政体制方面,没能够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导致在与西方国家竞争中逐渐走向颓势;执政党自身建设也与时代脱节,干部管理制度僵化、党群关系紧张以及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涣散等等,这些因素最终导致苏共的执政基础动摇。三是着重分析苏联共产党执政经验对中国共产党的启示。在执政理念方面,要坚持与时俱进,在我国社会主义实践进程中一定不能教条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在执政体制方面也要准确判断时局,坚持党的执政理念不动摇,努力营造密切党群关系的良好政治生态,要避免意识形态的教条化,并且无产阶级政党作为先进阶级的代表必须与时俱进,需要不断回顾总结历史问题,永远站在时代最前沿。在执政党自身建设方面要避免苏联后期所形成的基层组织瘫痪、干部管理制度的僵化等现象,中国共产党一定要重视基层党组织建设以及坚决推进监察体制改革等举措。通过解读苏联共产党执政的历史背景和执政过程,探究共产党应遵循的理论和模式,尤其总结苏共执政的失败与教训,对于今天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王润涵[4](2020)在《戈尔巴乔夫时期苏共党内政治生活研究》文中提出苏共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是苏共历史上一段极为特殊的历史时期,苏共在这一时期不仅逐步丧失政权,而且党内政治生活在这一时期开展的也不正常,党内政治生活各方面都暴露出众多问题。对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的苏共党内政治生活进行考量,对于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开展党内政治生活具有重要的警示作用。在探寻戈尔巴乔夫时期苏共党内政治生活的开展状况之前,本文第一章重点对戈尔巴乔夫执政之前,从列宁时期到勃列日涅夫时期苏共党内政治生活的发展做了系统整理。列宁执政时期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对苏共党内政治生活的开展奠定了制度基础,然而斯大林执政后,苏共党内民主的缺失、党内斗争的激烈以及党群关系的紧张,都使得苏共党内政治生活遭到破坏。赫鲁晓夫执政后试图恢复之前列宁制定的一系列党内政策,但是依旧未能使苏共党内政治生活恢复正常化。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苏共党内政治生活则进一步恶化。第二章则重点论述了戈尔巴乔夫时期苏共开展党内政治生活存在的诸多问题及产生的严重后果。诸如否定党的领导致使党的权威丧失;党员理想信念缺失引发党内思想混乱;个人独断专行导致党内民主缺乏;否定民主集中制导致党内组织涣散;权力缺乏监督导致党内腐败蔓延;脱离群众路线导致党群关系紧张等。针对出现的这些问题,第三章则从体制、路线、思想文化、个人因素四个方面深入分析了戈尔巴乔夫时期苏共党内政治生活混乱的原因,发现戈尔巴乔夫时期苏共党内政治生活混乱是多方面原因相加导致的结果。最后在第四章,主要总结了戈尔巴乔夫时期苏共党内政治生活混乱对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开展党内政治生活所提供的重要警示。我们必须要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提供坚强政治保证;要建设党内先进文化,为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提供坚定政治信仰;要完善党内民主制度,为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提供强大制度保障;健全党内规章制度,为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提供严明纪律规范;要加强党的作风建设,为严肃党内政治生活营造良好政治环境。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当前,我们要积极吸取戈尔巴乔夫时期苏共党内政治生活的失败教训,以苏为鉴,不断加强党内政治生活的各方面建设,推进党内政治生活科学化进程,确保党始终保持生机与活力,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
徐广田[5](2019)在《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重要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一个强有力的政党是中国改革走向成功的重要政治前提。中国共产党是新时代各项建设的开拓者和引领者,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核心领导力量。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全面审视党和国家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综合分析了党内、国家以及国际环境的新情况新问题,得出了一个重要结论,就是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打造坚强的领导核心,关键在全面从严治党。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的丰富实践,是我们党对执政党治理现代化问题的理论思考与实践回应,集聚了管党治党的新智慧,探索了新时代巩固执政根基的新思路,形成了内容丰富、逻辑严密的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重要思想。深入研究这一重要思想,有助于深化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理论认知和规律把握,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实践意义和世界意义。论文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和观点,灵活运用政治学、历史学、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综合运用文本分析法、系统分析法、辩证唯物主义分析法和比较研究法,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论述为文本研究依据,以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重要思想为核心研究对象。首先,界定治党、从严治党和全面从严治党核心概念;其次,从理论渊源、实践基础和现实依据三方面剖析了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重要思想的形成;再次,从新定位、新要求、新布局和新方略四个治党核心问题阐释了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重要思想的创新发展,清晰勾勒出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重要思想的全貌;同时深入分析了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重要思想的基本特征;最后,系统论述了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理论与实践价值及其世界意义。论文一是着重分析了全面从严治党在治国理政中的新定位,在时代发展中的新要求,在整体推进中的新布局,重点分析了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中的新方略,系统阐述了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重要思想的创新发展;二是总结提炼出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重要思想的四大特征,即体现了治党与治国相统一的大党建思维,强调全面与凸显从严相结合的治党新理念,彰显中国共产党进行自我革命的治理逻辑,体现全面从严治党在方法、内容、路径的综合创新;三是从中国视野阐述了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即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指导理论,是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的行动指南;从更宽广的国际视野深入揭示了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重要思想的世界意义,即它为世界社会主义国家政党建设提供发展范例,也为世界政党治理提供中国方案。
李闻笛[6](2019)在《苏联官僚特权集团研究述评》文中认为国内学界一直将苏联的官僚特权集团作为导致其亡党亡国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形成与演变过程以及在苏联改革转型过程中所起到的特殊作用,成为研究特权演变、国家体制解构、国家治理失效、政治社会经济体制转轨失败等问题的内在逻辑极为典型的样本,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国别经验和历史教训。通过对近十五年来国内外对于苏联特权集团(阶层)的研究情况和文本进行分析,梳理了对于官僚特权集团形成与演变的三种研究进路:以历史主体和个人主体两种视角为代表的历史逻辑下的研究进路;包含结构主义视角、政治能动者视角、制度主义视角、非制度性视角的政治逻辑的研究进路;以引入公共选择理论、经济结构分析、新制度主义分析、隐形经济维度为代表的经济逻辑视阈内的研究进路。从研究内容、表达形式、研究视角、论据材料、研究方法等角度系统分析和反思了已有研究文本的价值,探析了可以进一步挖掘的研究维度和创新点,从而发现造成苏共改革失败的重大内生因素和国家转型中至关重要的制度逻辑,以为我国国家治理提供经验支持,不断丰富我国的政治社会经济转型的内涵。
斯钦[7](2019)在《斯大林党的建设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斯大林在列宁逝世之后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重要领导人,也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重要领导人。斯大林于1922年被选为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此后直到逝世连续担任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和书记。在列宁逝世之后作为党的最高领导人近30年的时间里,关于执政党建设问题,斯大林在理论上对马克思列宁关于无产阶级政党的建设理论予以了继承和发展,同时在苏联党的建设实践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斯大林党的建设思想中,包含着极具价值和十分宝贵的理论成果。站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视角,研究斯大林党的建设思想,显然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习近平指出:“苏联为什么解体?苏共为什么垮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十分激烈,全面否定苏联历史、苏共历史,否定列宁,否定斯大林,搞历史虚无主义,思想搞乱了,各级党组织几乎没任何作用了,军队都不在党的领导之下了。最后,苏联共产党偌大一个党就作鸟兽散了,苏联偌大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就分崩离析了。这是前车之鉴”。(1)毫无疑问,这不仅提出了正确对待和研究苏联国家和苏联共产党的历史,包括正确对待和研究斯大林党的建设思想的重大意义,也是正确对待和研究苏联国家和苏联共产党的历史,包括正确对待和研究斯大林党的建设思想的重要指导原则。斯大林逝世半个多世纪以来,国际社会和我国关于斯大林的研究比较广泛,世纪之交以来随着前苏联时期的档案逐渐解密,关于斯大林的研究掀起了一股热潮。但综观已有研究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一是关于斯大林模式,二是关于斯大林本人的传记。而关于斯大林党的建设思想方面的研究明显相对不多,系统、全面的研究成果则更为鲜见。鉴于此,本论文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根本指导思想,运用文献研究、理论联系实际和比较研究等方法,基于斯大林领导时期的苏联共产党的执政实践,尝试比较系统地对斯大林党的建设思想进行研究,包括斯大林党的建设思想的形成要素分析、斯大林党的建设思想的主要内容阐述、斯大林党的建设思想的实践影响简析、斯大林党的建设思想的客观评价与启示探讨等。本论文除引言、结语外,主体部分由四章构成。第一章是分析斯大林党的建设思想的形成要素。包括时代背景的分析,指出国际环境和时代主题是斯大林党的建设思想形成的时代条件;理论来源分析,指出马克思、恩格斯以及列宁的政党理论是斯大林党的建设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础;实践基础分析,指出斯大林早期革命经历和苏联共产党的执政实践是斯大林党的建设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第二章是阐述斯大林党的建设思想的主要内容。对斯大林政党建设思想予以全面整理、归纳和系统阐述,重点从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四个方面展开,同时间接论述了斯大林党的建设思想中的精华与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政党理论之间具有内在的密切联系,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俄国(苏联)革命和建设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章是分析斯大林党的建设思想的实践影响。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对斯大林党的建设思想的主要历史作用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了客观分析,包括对苏联经济建设发展、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和苏联社会政治局势稳定等的积极影响,也包括损害党的集体领导原则、妨碍党内民主生活和降低党内监督实效等消极影响。第四章是关于斯大林党的建设思想的评价与启示。指出了斯大林党的建设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继承和发展,对东欧各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的建设发挥了重要历史作用,也指出了其存在着教条主义倾向并产生了不良后果;从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等四个方面探讨了斯大林政党建设思想对执政党建设的重要启示。
孙亚楠[8](2019)在《苏联解体教训对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执政启示研究》文中指出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由此诞生,开创了共产主义运动历史的新纪元。然而,时隔74年,苏共丧失政权,国家解体,成为20世纪严重的地缘政治上的劫难,也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一场悲剧。历史在苏联已怆然定格,但它留给世人的教训是极其深刻的,尤其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更应不断深化认识,时刻以历史警醒当下,以教训昭示未来,常存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才能保持执政的永续定力。首先,对苏联解体事件简要的回顾与分析。从十月革命的胜利,到苏联崛起为超级大国,再到苏共丧权,苏联解体,这一历史兴衰演变,源于苏共的“自为”,不仅改变了苏联,也影响了世界。其次,总结苏共经验教训,清醒认识我党执政现状。认真吸取苏共在指导思想、治党治军、国计民生、改革发展及文化等方面的重大失误和严重偏向的深刻教训,正确研判我党执政的新的历史方位以及面临多重严峻考验。最后,以史为鉴在于明智。立足新时代,以历史教训为镜像,侧重从坚持执政定力、执政使命、执政要务、执政队伍、执政基石、执政基础、执政动力和执政活力等方面,基于应对时代挑战、化解执政风险的深度思考,在深化对教训认识中得到理性的当代启示。
冷模[9](2018)在《苏共政党认同建设失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政党作为现代民主政治的产物,自其产生之日便天生与公共权力产生联系,任何政党都以获取或参与政权作为首要目的,并在这个过程中动员民众,通过革命或议会斗争等方式嵌入政治体制中。获取政权后,政党通过对国家权力的掌握,以自身意识形态为指导,逐步贯彻施政纲领,借此不断巩固自身执政地位,而政党认同建设则始终贯穿于政党获取、维护政权的过程中。苏共在1917年通过十月革命获取政权,在执政初期,凭借在人民心中构建起的高度政党认同,一次次粉碎了外国势力对革命的干涉。随后逐渐将执政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带领着苏维埃民众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但是在执政74年后,却轰然倒塌,其中的原因不免让人深思。本研究以政党认同为视角,探讨苏共衰败的原因,认为苏共在执政74年间并未在政党认同建设上有所建树从而维持自身的执政地位,这主要体现在:逐步僵化的意识形态无法持续综合表达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逐渐低下的组织制度化水平无法长时间承担起实现群众利益的功能;自列宁逝世后,领袖个人作用的过渡发挥与组织无法形成良性互动;苏共执政绩效的缺失,使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提高。正是由于苏共在执政期间无法持续地获得民众的认同,不仅无法实现意识形态资源、组织制度资源、政党领袖资源、执政绩效资源之间的整合效应,相反,苏共在每一个方面都不断消耗着执政初期所积累的民众认同,最终积弊难返,民心尽失,也正是这个过程中,苏共一步一步将自己推向深渊,最终被历史所埋葬。
齐山山[10](2016)在《苏共腐败亡党对中共反腐的启示研究》文中认为苏共作为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带领苏联人民与国内外反动势力进行了激烈的斗争,最终建立了苏维埃政权。然而,苏共在执政74年后骤然瓦解,令人深思。研究苏共亡党的原因,学者有诸多解释,但不可否认,党内腐败是其亡党的最关键因素。当前,我国全面推进党的反腐倡廉工作,从苏共亡党角度研究腐败问题对我党的反腐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苏共曾经是世界上无产阶级政党建设和发展的典范,中共创建曾经得到苏共的大力帮助,因此,中共和苏共在某种意义上具有高度相似性。深入探析苏共亡党的原因,不仅是一个学术问题,而且更是一个政治现实问题。十八大以来,中共掀开了反腐倡廉的大幕,如何避免走上苏共因腐败问题亡党的邪路是值得深思的问题。基于此因,本文在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指导下以苏共党内腐败问题为切入点,研究当前中共反腐应采取的对策。本文第一章绪论部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有关党建理论内容进行概括,由于本文研究的最终目的是对中国当前的反腐工作提供对策,因此,理论梳理部分也对中共领导人对反腐工作的相关主张进行了总结。第二章对苏共的腐败情况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总体论述。分析了苏共各个历史时期党内腐败问题的具体情况,列举了苏共腐败的具体表现形式,深入从政治上高度集权的管理模式、经济上计划经济体制、特权阶层、法治以及监督方面研究造成苏共腐败原因,全面解读苏共腐败问题。第三章重点分析了苏共党内腐败的危害性,以腐败对党建工作、社会主义建设及国际社会三方面的影响为切入点,从对党的执政能力、党风和社会风气、群众基础和社会改革等方面的影响进行深入分析,论述了苏共如何从党内腐败开始一步步走向亡党的。第四章作为本文的重点和亮点,论证了苏共腐败亡党对中共反腐的诸多启示,分别从思想、制度、法律、民众以及全球反腐视角五方面,分析当前中共反腐应从苏共腐败亡党中吸取的教训并采取相应措施,积极推动中共反腐深化,避免使中共走上苏共的老路,从而建设廉洁政党,真正使国家长治久安。
二、《苏共亡党十年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苏共亡党十年祭》(论文提纲范文)
(1)“初心使命”视域下苏共亡党的历史审思与现实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初心使命视域下苏共亡党的历史审思 |
(一)从思想层面看,是苏联共产党逐渐放弃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失去执政之魂 |
(二)从政治层面看,苏联共产党执政后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纯洁性肌体逐渐被侵蚀,失去执政之体 |
(三)从经济层面看,苏联共产党执政后经济工作的失误损害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失去执政之基 |
二、苏共亡党对中国共产党人践行“初心使命”的现实启示 |
(一)坚定理想信念,加强思想淬炼:夯实“初心使命”的思想根基 |
(二)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加强政治历练:筑牢“初心使命”的政治基石 |
(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加强实践锻炼:彰显“初心使命”的实践要求 |
(2)人民主体论视野下苏联解体的根源与教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基本内容 |
1.3.1 主要思想 |
1.3.2 重点和难点 |
1.3.3 创新与特色 |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人民主体论及苏共人民观的演变历程 |
2.1 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的发展历程 |
2.1.1 马克思恩格斯建构历史唯物主义的人民主体思想 |
2.1.2 列宁继承和发展历史唯物主义的人民主体思想 |
2.1.3 中国共产党丰富和拓展历史唯物主义的人民主体思想 |
2.2 人民主体论的基本解读 |
2.2.1 人民主体的深刻内涵 |
2.2.2 人民主体的具体体现 |
2.2.3 人民主体的实现条件 |
2.3 苏共人民观的演变历程 |
2.3.1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人民群众观的列宁时期 |
2.3.2 特权阶层兴起忽视人民群众利益的斯大林时期 |
2.3.3 特权阶层固化脱离人民群众的后斯大林时期 |
第三章 人民主体论视野下苏联解体的根源探析 |
3.1 政治上层建筑遏制人民群众的权利诉求 |
3.1.1 放弃党领导的政治体制脱离人民群众 |
3.1.2 不完善的社会主义民主阻碍人民当家作主 |
3.1.3 监督缺失的官僚特权阶层损害人民利益 |
3.2 经济领域建设忽视人民群众的利益需求 |
3.2.1 所有制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意愿 |
3.2.2 经济体制阻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 |
3.2.3 分配制度贬抑劳动者的积极性 |
3.3 思想文化建设背离以人为本的宗旨要求 |
3.3.1 意识形态建设偏离了人民群众主体地位 |
3.3.2 个人崇拜现象的盛行否定了群众史观 |
3.3.3 文化生产主体的缺失扼杀了文化生产力 |
第四章 人民主体论视野下苏联解体的历史教训与现实启示 |
4.1 切实保障人民群众政治领域的民主权利 |
4.1.1 坚持党的领导满足人民的利益诉求 |
4.1.2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道路 |
4.1.3 建立健全监督制约机制接受人民监督 |
4.2 坚决维护人民群众经济领域的利益需求 |
4.2.1 积极调整顺应人民主体需要的社会生产关系 |
4.2.2 完善以人民生活水平为导向的市场经济体制 |
4.2.3 坚持更加公平的社会主义分配制度 |
4.3 坚持推进文化领域以人为本的宗旨要求 |
4.3.1 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 |
4.3.2 肯定人民群众的创造力和对历史发展的决定作用 |
4.3.3 坚持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生产主体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作者在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3)苏共执政失败的历史教训与启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理论意义及应用价值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应用价值 |
1.4 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
1.4.1 研究方法 |
1.4.2 创新之处 |
第2章 苏联共产党执政失败的历史渊源 |
2.1 执政理念转变导致执政方式逐渐脱离实际 |
2.1.1 苏共执政理念形成与转变 |
2.1.2 苏共执政方式弊端逐渐显现 |
2.2 经济结构发展不平衡导致执政失去物质基础 |
2.2.1 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赶超战略 |
2.2.2 经济集约化发展方针效果不理想 |
2.3 二战后世界两大阵营形成及对外战略转变 |
2.3.1 从世界革命到确保自身安全战略转变 |
2.3.2 苏联从阵营对抗到“三和路线”转变 |
2.3.3 戈尔巴乔夫实施“新思维”外交政策 |
第3章 苏联共产党执政失败的教训 |
3.1 执政理念层面 |
3.1.1 思想理论不能与时俱进 |
3.1.2 领袖崇拜专制文化盛行 |
3.1.3 霸权帝国思想根深蒂固 |
3.2 执政方略层面 |
3.2.1 经济领域片面发展重工业 |
3.2.2 外交战略上推行霸权主义 |
3.3 执政体制层面 |
3.3.1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
3.3.2 社会结构不健全 |
3.4 执政党自身建设 |
3.4.1 党的基层组织瘫痪 |
3.4.2 干部管理制度僵化 |
3.4.3 监察机构职能弱化 |
3.4.4 意识形态全面崩溃 |
第4章 苏联共产党执政失败对中国共产党的启示 |
4.1 执政理念层面 |
4.1.1 坚持党的执政理论创新发展 |
4.1.2 坚定党的理想信念不动摇 |
4.1.3 加强党的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 |
4.2 执政方略层面 |
4.2.1 以创新推动经济健康发展 |
4.2.2 局势判断要反映时代趋势 |
4.2.3 提升把控周边局势的能力 |
4.3 执政体制层面 |
4.3.1 建立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结构 |
4.3.2 构建新时代和谐党群关系 |
4.4 执政党自身建设 |
4.4.1 坚决落实民主集中制 |
4.4.2 严把选人用人质量关 |
4.4.3 抓实基层党组织建设 |
4.4.4 推进监察体制的改革 |
结论 |
致谢 |
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成果 |
参考文献 |
(4)戈尔巴乔夫时期苏共党内政治生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 |
(一)研究现状 |
(二)研究趋势 |
三、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四、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一)采取的研究方法 |
(二)创新之处 |
第一章 苏共党内政治生活的历史演变 |
一、列宁时期苏共党内政治生活的实践 |
(一)发扬党内民主,保障党员各项权利 |
(二)重视党内教育,狠抓作风建设 |
(三)重视党的组织建设,维护党内团结 |
(四)严明党的纪律,维护党中央权威 |
二、斯大林时期苏共党内政治生活的破坏 |
(一)个人独断专行,党内民主缺失 |
(二)党内斗争激烈,破坏党内团结 |
(三)党内缺少监督,党群关系紧张 |
三、赫鲁晓夫时期苏共党内政治生活的转变 |
(一)发扬党内民主,反对个人崇拜 |
(二)加强党内监督,反对官僚特权 |
(三)改革干部队伍,加强党的组织建设 |
四、勃列日涅夫时期苏共党内政治生活的恶化 |
(一)党内民主倒退,个人集权加强 |
(二)干部队伍老化,官僚特权阶层人数众多 |
(三)党内腐败严重,不正之风盛行 |
第二章 戈尔巴乔夫时期苏共党内政治生活的问题及后果 |
一、否定党的领导,党的权威丧失 |
(一)取消党的法定领导地位,否定党的领导 |
(二)实行“多党制”,削弱党的权威 |
二、党员理想信念淡漠,党内思想混乱 |
(一)党员理想信念淡漠,引发大批党员退党 |
(二)党内思想混乱,导致指导思想多元化 |
三、个人独断专行,党内民主缺失 |
(一)领导人独断专行,招致党内不满 |
(二)选人用人缺乏民主,破坏党内选举 |
四、否定民主集中制,党内组织涣散 |
(一)否定民主集中制,削弱党中央权威 |
(二)党内派别林立,破坏党内团结 |
五、权力缺乏监督,党内腐败蔓延 |
(一)党内监督机制弱化,权力缺乏有效监督 |
(二)官僚特权阶层众多,加剧党内腐败现象 |
六、脱离群众路线,党群关系紧张 |
(一)欺骗愚弄人民,败坏党内风气 |
(二)严重脱离群众,恶化党群关系 |
第三章 戈尔巴乔夫时期苏共党内政治生活混乱的原因 |
一、体制原因:“斯大林体制”弊端的影响 |
(一)以党代政体制始终存在,党内权力高度集中 |
(二)选人用人体制日益僵化,党内滋生官僚特权 |
(三)民主监督体制日趋弱化,党内腐败长期盛行 |
二、路线原因:戈尔巴乔夫推行错误的改革路线 |
(一)完全的“公开性”导致苏共党内思想混乱、党群关系紧张 |
(二)极端“民主化”导致苏共党内组织涣散,党中央权威丧失 |
三、文化原因:国内外错误思潮的影响 |
(一)“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背离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
(二)保守主义和新自由主义思潮加剧党内派别斗争 |
(三)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严重破坏党群关系 |
(四)民族主义思潮削弱党中央权威,破坏党内团结 |
四、个人原因:戈尔巴乔夫个人信仰和领导力的缺失 |
(一)戈尔巴乔夫丧失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
(二)戈尔巴乔夫性格存在软弱性和矛盾性 |
(三)戈尔巴乔夫大权独揽,独断专行 |
第四章 戈尔巴乔夫时期苏共党内政治生活的警示 |
一、坚持共产党的领导,为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
(一)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
(二)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 |
二、建设党内先进文化,为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提供坚定政治信仰 |
(一)建设党内先进文化的必要性 |
(二)发展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文化 |
(三)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 |
三、完善党内民主制度,为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提供强大制度保障 |
(一)党内民主是党内政治生活正常化的重要保证 |
(二)加强党内民主的制度性建设 |
四、健全党内规章制度,为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提供严明纪律规范 |
(一)加强党内法规建设,严明党的政治纪律 |
(二)加强党的制度建设,强化党内管理监督 |
五、加强党的作风建设,为严肃党内政治生活营造良好政治环境 |
(一)弘扬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优良作风 |
(二)弘扬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 |
(三)弘扬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成果 |
致谢 |
(5)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重要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
1.1.1 选题依据 |
1.1.2 选题意义 |
1.2 相关概念阐释 |
1.2.1 治党与从严治党 |
1.2.2 全面从严治党与党的建设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综述 |
1.3.1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及述评 |
1.3.2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及述评 |
1.4 研究的主要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的思路与框架 |
1.4.2 研究方法 |
2 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重要思想的形成 |
2.1 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重要思想形成的理论渊源 |
2.1.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无产阶级政党的建设学说 |
2.1.2 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的从严治党思想 |
2.1.3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吏治思想 |
2.2 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重要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 |
2.2.1 中国共产党长期从严治党实践的丰富经验 |
2.2.2 中国共产党对苏联亡党教训的深刻反思 |
2.2.3 习近平管党治党实践的经验总结 |
2.3 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重要思想形成的现实依据 |
2.3.1 深刻变化的世界形势对中国共产党执政安全的考验 |
2.3.2 全面深化改革对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能力的考验 |
2.3.3 党内突出问题对中国共产党纯洁性的考验 |
3 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重要思想的创新发展 |
3.1 全面从严治党在治国理政中的新定位 |
3.1.1 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方略 |
3.1.2 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核心举措 |
3.1.3 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前提 |
3.1.4 巩固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保障 |
3.2 全面从严治党在时代发展中的新要求 |
3.2.1 锻造坚强领导核心的战略目标 |
3.2.2 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时代使命 |
3.2.3 全面增强党的执政本领的新任务 |
3.2.4 强调党内治理整体联动的新思路 |
3.3 全面从严治党在整体推进中的新布局 |
3.3.1 政治建设摆在全面从严治党的首位 |
3.3.2 净化思想成为全面从严治党的精神基石 |
3.3.3 “抓关键少数”是全面从严治党的组织保障 |
3.3.4 “正风肃纪反腐”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关键突破口 |
3.3.5 “扎牢制度笼子”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保障 |
3.4 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的新方略 |
3.4.1 在精准治标与深化治本中提升党的建设质量 |
3.4.2 纯洁性建设与先进性建设协同推进 |
3.4.3 依规治党与以德治党协同治理 |
3.4.4 科学治党与从严治党紧密结合 |
4 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重要思想的基本特征 |
4.1 体现治党与治国相统一的大党建思维 |
4.1.1 树立党的建设与国家建设相统一的全局意识 |
4.1.2 强调统筹推进“四个伟大”的战略思维 |
4.1.3 坚持管党治党与人民幸福相结合的发展理念 |
4.2 强调全面与凸显从严相结合的治党新理念 |
4.2.1 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同向发力 |
4.2.2 政治建党统领与纪律治党约束协同配合 |
4.2.3 作风治理与腐败治理相互促进 |
4.3 揭示中国共产党进行自我革命的治理逻辑 |
4.3.1 “谁来治理”回答中国共产党治理主体问题 |
4.3.2 “治理什么”提出中国共产党具体治理方案 |
4.3.3 “治理得怎么样”解决中国共产党治理效果评价 |
4.4 体现全面从严治党在方法、内容和路径的综合创新 |
4.4.1 坚持问题导向与领导示范相结合 |
4.4.2 坚持继承传统与改革创新相结合 |
4.4.3 坚持重点突破与整体协同相结合 |
5 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及当代价值 |
5.1 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 |
5.1.1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
5.1.2 新时代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指导理论 |
5.1.3 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的行动指南 |
5.2 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重要思想的理论价值 |
5.2.1 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从严治党理论 |
5.2.2 开辟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新境界 |
5.2.3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注入新内涵 |
5.3 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重要思想的实践价值 |
5.3.1 新时代管党治党的有效利器 |
5.3.2 党有效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重要法宝 |
5.3.3 为世界社会主义国家政党建设和世界政党治理提供中国方案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苏联官僚特权集团研究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一、导言 |
二、近15年来苏联特权集团(阶层)研究概览 |
(一)文献检索基本情况 |
(二)相关研究文本的梳理 |
三、官僚特权集团形成与演变的研究进路 |
(一)历史逻辑的研究进路 |
1. 历史主体的视角。 |
2. 个人写实的视角。 |
(二)政治逻辑的研究进路 |
1.结构主义的视角:回归结构本身。 |
2.政治能动者的视角。 |
3. 制度主义的视角。 |
4. 非制度性的视角: |
(三)经济逻辑的研究进路 |
1. 公共选择理论的引入:从“阶层”到“集团”的理论跃迁。 |
2. 经济结构的视角:经济体制的逻辑分析与溯源。 |
3. 新制度主义的视角:交易成本与激励机制。 |
4. 隐性经济的视角:官僚特权集团共同选择的非正式经济 |
四、关于苏联官僚特权集团研究的反思与展望 |
(一)关于苏联官僚特权集团研究的反思 |
(二)关于苏联官僚特权集团研究的展望 |
1. 扩充研究内容,厘清逻辑关系。 |
2. 规范学术表达,统一理论概念。 |
3. 抓住政治逻辑,提供整体思路。 |
4. 建构分析框架,创新理论应用。 |
5. 丰富材料数据,定性定量并举。 |
6. 推动比较研究,提供国别经验。 |
(7)斯大林党的建设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一、研究背景及其意义 |
(一)学术意义 |
(二)现实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情况 |
(二)国外研究情况 |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一)研究方法 |
(二)创新之处 |
第一章 斯大林党的建设思想的形成 |
一、斯大林党的建设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
(一)大国主导下的国际环境 |
(二)战争与革命的时代主题 |
二、斯大林党的建设思想形成的理论来源 |
(一)马克思恩格斯政党理论 |
(二)列宁政党理论 |
三、斯大林党的建设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 |
(一)斯大林早期的革命经历 |
(二)苏联共产党的执政实践 |
第二章 斯大林党的建设思想主要内容 |
一、斯大林党的政治建设内容 |
(一)党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工具 |
(二)党必须坚持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的统一 |
二、斯大林党的思想建设内容 |
(一)党必须加强马克思列宁主义武装 |
(二)党必须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 |
三、斯大林党的组织建设内容 |
(一)党是工人阶级的先进部队 |
(二)党是工人阶级的有组织的部队 |
(三)干部是党组织的核心和骨干力量 |
四、斯大林党的作风建设内容 |
(一)党必须坚持革命胆略与求实精神相结合 |
(二)党必须保持同广大人民群众的密切关系 |
第三章 斯大林时期党的建设的实践影响 |
一、斯大林时期党的建设的积极影响 |
(一)党的建设推动了苏联经济高速发展 |
(二)党的建设保证了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
(三)党的建设稳定了苏联社会政治局势 |
二、斯大林时期党的建设的消极影响 |
(一)权力高度集中破坏了党的集体领导原则 |
(二)忽视党员民主权利妨碍了党内民主生活 |
(三)党内监督趋于虚化降低了党内监督实效 |
第四章 斯大林党的建设思想的评价与启示 |
一、斯大林党的建设思想的评价 |
(一)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 |
(二)对各国共产党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
(三)在党的指导思想上存在教条主义倾向 |
二、斯大林党的建设思想的启示 |
(一)党的政治建设是保持党的政治方向的重要保证 |
(二)党的思想建设是保持党的先进性质的重要保证 |
(三)党的组织建设是保持党的坚强力量的重要保证 |
(四)党的作风建设是保持党和群众关系的重要保证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作及科研情况 |
(8)苏联解体教训对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执政启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内容 |
四、研究方法 |
五、创新之处 |
第一章 苏联解体事件回顾与世界影响 |
一、苏联解体事件的始末 |
(一)崛起为世界超级大国 |
(二)苏共失权,苏联解体 |
二、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 |
(一)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
(二)苏共特权阶层形成及其腐败 |
(三)美苏争霸及西方和平演变 |
三、苏联解体的世界影响 |
(一)两极格局瓦解,将美国推向政治霸权 |
(二)社会主义力量严重削弱 |
(三)世界呈多极化方向发展 |
第二章 苏联解体的深刻教训及我党面临新的执政考验 |
一、苏联解体的深刻教训 |
(一)苏共背离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 |
(二)苏共内部严重腐败 |
(三)苏共脱离人民群众 |
(四)苏共放弃对军队的领导 |
(五)苏共改革偏离正确方向 |
(六)苏共执行的文化专制 |
二、我党执政面临新的挑战 |
(一)党的执政方位发生变化 |
(二)改革向纵深发展 |
(三)强化党的统一领导 |
(四)党风廉政建设任重道远 |
(五)整军肃纪任务艰巨 |
(六)外部环境日趋严峻 |
第三章 以史为鉴,对我党新时代执政的思考与启示 |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保证执政定力 |
二、坚定理想信念,牢记执政使命 |
三、立足中国国情,明确执政要务 |
四、全面从严治党,强健执政队伍 |
五、加强军队建设,筑牢执政基石 |
六、密切联系群众,夯实执政基础 |
七、深化改革开放,激发执政动力 |
八、坚定文化自信,永葆执政活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9)苏共政党认同建设失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缘起 |
1.选题背景 |
2.研究意义 |
(二)政党认同国内外研究综述 |
1.国外研究现状 |
2.国内研究现状 |
(三)理论依据与研究方法 |
1.理论依据 |
2.研究方法 |
(四)研究的重点难点创新点 |
1.研究的重点 |
2.研究的难点 |
3.可能的创新点 |
一、政党认同建设的相关理论 |
(一)政党认同建设的概念界定 |
(二)政党认同建设的特性 |
1.政党认同建设是政党权威的形成过程 |
2.政党认同建设是政党文化社会化的过程 |
3.政党认同建设是政党与民众互动的过程 |
(三)政党认同建设的路径 |
1.政党意识形态建设 |
2.增强政党组织建设 |
3.塑造政党领袖魅力 |
4.提高政党执政绩效 |
(四)政党认同建设的意义 |
1.政党执政合法性的重要来源 |
2.政党执政地位的重要保障 |
3.降低政党执政成本 |
二、苏共政党认同建设的影响因素分析 |
(一)苏共的意识形态资源 |
1.国家与社会的意识形态化 |
2.强有力的意识形态管理 |
3.逐步脱离实际的意识形态 |
(二)苏共的政党组织资源 |
1.初期的适时转变 |
2.逐步僵化的组织 |
3.逐渐瘫痪的组织 |
(三)苏共的领袖资源 |
1.政党领袖与制度的良性互动 |
2.个人崇拜与领袖终身制 |
3.领袖的更替缺乏制度保障 |
(四)苏共的执政绩效资源 |
1.工业赶超战略和“竭泽而渔”农业发展思想的形成 |
2.赶超战略下的国民经济严重失调 |
3.农业生产长期衰退 |
4.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缓慢增长 |
三、苏共政党认同建设失败原因分析 |
(一)僵化的意识形态下利益表达功能的缺失 |
(二)组织制度化的低效使苏共无法承担起利益综合功能 |
(三)领袖作用的过度发挥是苏共政党功能停滞的重要原因 |
(四)执政绩效的缺失降低了苏共执政合法性 |
四、对政党认同建设的经验总结 |
(一)意识形态是根本但不是教条 |
(二)政党组织需与政党领袖实现良性互动 |
(三)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是执政地位的重要保证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10)苏共腐败亡党对中共反腐的启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的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3 论文的理论依据 |
1.3.1 马恩列的反腐倡廉思想 |
1.3.2 中共领导人的反腐倡廉思想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论文的创新点与不足 |
1.5.1 研究的创新点 |
1.5.2 不足之处 |
第2章 苏共腐败问题概述 |
2.1 苏共腐败问题的演变历程 |
2.1.1 列宁时期苏共腐败问题初露端倪 |
2.1.2 斯大林时期苏共腐败加剧 |
2.1.3 赫鲁晓夫时期在反腐倡廉上的尝试及失败 |
2.1.4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共严重腐败为亡党埋下祸根 |
2.1.5 戈尔巴乔夫时期腐败积重难返导致亡党 |
2.2 苏共腐败问题的具体表现形式 |
2.2.1 官僚主义思想和作风日益严重 |
2.2.2 党内特权腐败现象泛滥成灾 |
2.2.3 贪污受贿现象严重和影子经济的产生 |
2.3 苏共腐败问题的成因分析 |
2.3.1 政治上形成“高度集权”的领导模式 |
2.3.2 经济上形成计划经济体制模式 |
2.3.3 苏共特权阶层产生发展与壮大 |
2.3.4 苏联社会主义法制法规政策的缺陷 |
2.3.5 民主监督机制的弱化导致腐败蔓延 |
第3章 苏共腐败与亡党的关系分析 |
3.1 苏共腐败对党建工作的影响 |
3.1.1 苏共腐败导致党风普遍败坏 |
3.1.2 苏共腐败导致执政能力急剧下降 |
3.1.3 苏共腐败彻底动摇了党执政的根基 |
3.2 苏共腐败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 |
3.2.1 苏共腐败致使社会风气严重恶化 |
3.2.2 苏共腐败降低了党政机关的工作效率 |
3.2.3 苏共腐败阻碍了社会主义改革进程 |
3.3 苏共腐败对国际社会的影响 |
3.3.1 苏共腐败催生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剧变 |
3.3.2 苏共腐败成为外部敌对势力攻击自身的利器 |
第4章 苏共腐败亡党对当前中共反腐工作的启示 |
4.1 全面加强廉洁反腐教育,筑牢思想上的反腐防线 |
4.1.1 重视理论创新,根除精神懈怠的风险 |
4.1.2 必须筑牢思想上的反腐防线 |
4.2 大力推进党的纪检工作,建构全方位的制度反腐体系 |
4.2.1 建立科学的监督体制 |
4.2.2 全面扎实推进党的纪检监察工作 |
4.3 坚持依法反腐,完善治腐的法律法规体系 |
4.3.1 坚持反腐立法与司法实践有机结合 |
4.3.2 坚定走依法反腐道路 |
4.4 实现全民化反腐,充分激活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 |
4.4.1 大力推动党务信息公开,确保参与途径畅通 |
4.4.2 密切党群关系,推动全民参与反腐 |
4.5 加强国际反腐合作,共创全球化反腐趋势 |
4.5.1 进一步拓宽反腐视角,借鉴国外反腐的成功经验 |
4.5.2 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参与腐败问题的全球治理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四、《苏共亡党十年祭》(论文参考文献)
- [1]“初心使命”视域下苏共亡党的历史审思与现实启示[J]. 张新平,魏开宏.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 2021(02)
- [2]人民主体论视野下苏联解体的根源与教训研究[D]. 张雅静. 江南大学, 2020(01)
- [3]苏共执政失败的历史教训与启示研究[D]. 边靖涵.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 2020(01)
- [4]戈尔巴乔夫时期苏共党内政治生活研究[D]. 王润涵.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5]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重要思想研究[D]. 徐广田.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8)
- [6]苏联官僚特权集团研究述评[J]. 李闻笛. 陕西行政学院学报, 2019(04)
- [7]斯大林党的建设思想研究[D]. 斯钦.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4)
- [8]苏联解体教训对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执政启示研究[D]. 孙亚楠. 湖南工业大学, 2019(01)
- [9]苏共政党认同建设失败研究[D]. 冷模. 云南大学, 2018(01)
- [10]苏共腐败亡党对中共反腐的启示研究[D]. 齐山山. 西南石油大学, 201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