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寿推出七大投资型寿险产品(论文文献综述)
鲍静海,尚颖,孟昭环[1](2021)在《资产驱动型经营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与羊群效应分析——基于2013~2019年寿险公司的实证分析》文中指出资产驱动型经营模式为寿险公司带来短期高现金流的同时也产生了高风险。一旦产生羊群效应,将会给保险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甚至波及整个金融业。本文通过实证分析,证明公司性质、股权及更名、以往财务状况、市场地位等指标对经营模式选择影响显着。另外,采用CSAD方法,对寿险业不同经营模式的羊群效应进行了分析,发现资产驱动型经营模式当期羊群效应不显着,但存在显着的滞后性,而负债驱动型经营模式则恰恰相反。
崔晓宁[2](2018)在《前海人寿利用万能险股市配资风险的案例分析》文中研究说明伴随着资本市场快速良好的发展,保险市场也呈现欣喜的一面:保费收入呈现增长态势、保险资金投资领域也逐渐扩宽、保险资金投资比例增加。现阶段保险资金投资于资本市场,一方面拓展了投资渠道,另一方面大量资金的注入也活跃了资本市场。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推进和金融改革深化,对于保险资金及其运用的相关监管政策逐步放开。在此情况下,国家也比较鼓励保险公司能够将保险资金尽量用于资本市场投资,然而,保险公司在资本市场进行投资时也面临着来自于资本市场的不确定外部风险,因为目前处在利率下行的经济环境中,金融监管日趋严格已成为行业的共识,监管层将防范金融风险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因此本文的研究方向便是在保险资金投资资本市场的过程中,保险公司所面临以及可能造成的各种风险和监管层如何对这些风险进行风险管理与控制,避免发生系统性风险。关于保险资金投资于资本市场的情况则是近两年,保险公司在我国资本市场掀起的一股利用保险资金举牌上市公司的热潮,保监会公示数据显示,在2014年至2016年期间,保险公司举牌次数达到260余次,参与举牌公司个数约为150家,举牌资金规模多达3000亿元。在这其中,利用保险资金作为举牌工具的次数占到了举牌总次数的33%,参与的公司为48家,很明显,在这次长达两年的举牌运动中,保险公司一直充当着领跑人的角色,而保险资金则是最有力的助跑工具。风险方面,因为此次险资举牌公司更多的是使用高杠杆融资进行举牌操作,这样很容易造成系统性风险,再加上我国正在积极倡导降杠杆,此次险资举牌完全与国家政策相违背,所以本文会将重点放在此次举牌事件的风险分析上。除此之外,针对此次险资举牌事件,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再度重申“保险姓保、保监姓监”的监管思路,在这之后“中国风险导向的偿付能力体系”也就是“偿二代”体系开始正式使用。“偿二代”作为新的监管规则,推动保监会对行业的监管进行了新的定位,转向风险监管。在新的经济发展环境和政策背景下,保险公司如何更好地开展股权投资、拓宽保险资金投资渠道、完善保险资金股权投资的风险预警和风险管理机制显得尤为重要,研究并探索保险资金股权投资及其风险防范对保险公司的经营管理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本文将在此基础上对保险公司利用万能险股市配资进行风险分析,其中包括基于偿付能力的风险分析和运用VaR模型对保险公司利用保险资金投资资本市场进行风险分析。偿付能力是保险公司衡量各项风险最全面的的一个指标,而VaR模型则是公认的风险度量方式,因此希望通过采用这两种方法能够对此次险资举牌事件的风险方面进行一个综合的分析。本文基于两种分析方法下,重点在于分析此次险资举牌事件背后所揭露出来的我国目前金融市场所存在的风险以及我国目前的风险监管机构模式存在哪些问题需要改进,并对此提出建议。
孙绎宸[3](2018)在《QH人寿偿付能力风险问题研究》文中提出伴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进步、人口老龄化加快、食品安全等问题突出,导致中国人民对于保险的需求日益加强,以寿命和健康为承保对象的商业保险发展迅速。保险行业在我国的飞速发展进程中出现比较多的问题,以QH人寿、恒大人寿、安邦人寿等为代表的激进型保险公司,频频举牌上市公司,颇受社会各有关方面的高度关注,此类激进型保险公司的股东高度重视将保险公司作为融资平台,偏离了保险“姓保”的内在要求,以高现金价值的中短期万能险作为融资手段,短期内筹集大量资金后再投入资本市场或房地产等领域,希望以此搏取高风险收益。这种高杠杆融资模式既给市场带来明显的对我国经济运行的负面冲击,也对保险公司自身经营以及保险业声誉等带来了巨大挑战。本文以我国发展万能险为主的保险企业QH人寿为例,对其偿付能力风险进行深入剖析,以期对促进该公司持续稳定发展,以及对此类公司偿付能力风险控制提出合理建议。在有关文献综述的基础上,本文首先对于偿付能力风险研究的理论基础进行了系统阐述。其次,对QH人寿的经营状况、发展战略及其偿付能力表现予以全面分析。在论文的第四部分,重点对QH人寿偿付能力风险暴露的问题及原因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发现在偿付能力的八大风险中,QH人寿除市场与信用的风险不是特别明显外,保险、操作、战略、声誉、流动性、控制等六大风险均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尽管QH人寿存在可以量化的偿付能力风险,但更存在严重的难以量化的偿付能力风险,此类风险在爆发以前没有得到应有的警示与重视。QH人寿公司自身主动披露的偿付能力风险较少,而未曾披露的风险或风险隐患较多。QH人寿既有现有的存量风险,更有较大的风险隐忧,随时都有爆发的可能,必须予以高度关注。最后,笔者认为QH人寿要想度过这一剧痛期,必须采取妥善处置现有偿付能力风险、摒弃过于激进的模式以及加大对法律的遵从等标本兼治的措施。更进一步,从本案例的研究结论出发,得出有关研究启示,并对此类激进型人身险公司的经营转型以及改进偿付能力风险监管提出了政策建议。
王干益[4](2017)在《险资举牌背景下的我国万能险产品发展情况调研报告》文中研究指明回顾我国万能险发展历程,自2000年平安保险推出国内第一款万能险产品以来,万能险在我国经历了收入与市场占比的高速增长。但同时我们可以看到,从2015年开始,国内多家中小型保险公司凭借以万能险吸收资金为主的资本频繁的、大规模的举牌上市公司,一定程度上引起了资本市场的震荡和对实体经济的冲击。在万能险发展过程的众多负面事件之中,比较典型的有宝能万科的控制权之争、恒大人寿短线操作多家A股公司股票、南玻A管理层集体出走等。万能险为险企募集了巨量资金,尤其是在一系列的激进投资后,背后的相关风险也给我国当前的万能险发展带来很大的的挑战,对万能险产品严厉监管的呼吁也日渐高涨。因此万能险市场快速发展背后系统性风险值得大家警惕。基于此背景,有必要对万能险在我国的整体发展过程做一个系统梳理。说清楚万能险的发展起源、产品发展及对应的监管变化、产品分类、市场规模以及结构变化、资产配置方面的变化尤其是近期引起大家广泛关注的险资举牌问题。然后通过万能险动态发展的视角指出目前发展中存在的相关问题,让大家得到一个相对清晰而全面的认识,从而总结相关经验教训和探讨相关对策建议以利于市场未来持续健康发展。
孙昭[5](2012)在《阳光人寿黑龙江分公司市场营销策略研究》文中提出改革开放30年,中国保险业经历了恢复、初步发展、市场竞争取代市场垄断、相对充分竞争和快速业务发展的不同发展阶段,到“十一五”期末,保险业各个方面都迈入稳步发展的轨道。伴随我国保险市场与国际保险体系的全面接轨,国内、外保险主体的不断涌入,社会财富的不断增长以及公民保险意识的不断提高,保险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作为刚刚成立四年的阳光人寿黑龙江分公司,身处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如何继承、改进现有的营销理念,创新、拓展新的营销策略,从而在激烈的竞争中巩固并扩大自己的市场份额,值得每个阳光人深入思考。本文以阳光人寿黑龙江分公司的市场营销策略为研究对象,在综合阐述研究背景及国内、外营销理论的基础上,首先介绍了公司的组织架构、业务经营及财务状况等基本情况,以这些资料为研究基础,对公司现有的市场营销策略进行分析,总结其运行状况及效果,并试图探究其存在的不足及原因;其次,从阳光人寿黑龙江分公司所处的营销环境入手,分别用PEST分析法从政治、经济、技术、社会环境等四个角度分析其面临的外部环境,用产品和品牌分析、客户满意度调查等方法分析其所处的内部环境,同时采用行业对比分析,得出可以借鉴的同业营销经验;再次,结合公司的总体战略目标、市场细分及客户定位,整合现有营销策略,进而制定了以信息网络策略、金融系统策略、客户关系策略及服务营销策略为主的多元行销策略;最后,为保障多元行销策略的顺利实施,以营销信用建设、人才培训及激励机制、经营模式保障及公司后援服务等具体措施来保障策略方案的可行性。
华国锋[6](2012)在《我国城镇社会养老保险与商业养老保险良性互动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老龄社会的到来和经济的不断增长,养老问题已经成为重要的民生问题。逐步建立并完善我国的社会养老体系,提高养老保障水平,对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经济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商业养老保险作为我国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重要补充,其发展对养老保障体系的构建具有重要作用。商业养老保险独特的保障水平高、产品形式多样、缴费灵活和较高的投资收益,能够对城镇居民多样化和多层次的养老保障需求予以满足。因此,研究如何建立与完善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和商业养老保险的良性互动机制,促进商业养老保险在我国养老保障体系建设中发挥作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主要介绍论文选题的背景、研究目的以及意义,国内外文献综述,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主要创新。第二章对社会养老保险与商业养老保险良性互动的基础理论进行了概述。首先,介绍了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理论,描述了政府在公共利益分配中出现市场失灵的表现及原因,阐述了政府干预的必要性和方法;其次,从马斯洛的需求理论阐述了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及建立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的重要性。第三章介绍了我国社会养老保险与商业养老保险互动发展面临的矛盾与问题,从国家政策角度和市场发展规律角度分别进行了阐述。第四章介绍了我国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与商业养老保险不协调的经济社会影响。第五章介绍了国外社会养老保险与商业养老保险良性互动的模式,分别介绍了英国、德国、美国和智利四个国家社会养老保险与商业养老保险互动发展的模式。第六章则阐述了我国社会养老保险与商业养老保险良性互动机制的建设,并在发展模式、产品创新、政策改进、汲取保险公司成功操作经验以及市场开发等方面提供了建议和措施。
何石秀[7](2011)在《风险价值理论及其在投资型寿险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自改革开放之后,随着中国国力和国际地位的提升,社会公众的购买力不断增强,进而增加了越来越多的投资和消费的需求,而这种需求不再是温饱问题,而是如何使自己的财富不断保持增长,并最大限度的减少损失的可能,投资者现实的和潜在的投资保值增值需求日益旺盛;中国的资本市场尽管不尽完善,在分业监管模式的实施和金融产品日益创新等的新形势下,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之下的各大金融机构不断推出富有特色的金融投资产品。但是,金融投资产品同质化严重,功能单一,不能满足投资者个性化和差异化的投资需求,在此种情形之下,国内某些保险机构变革性的推出具有行业特色的、功能多样的投资性的投资型寿险产品,为国内外投资者在满足自身资产实现保值增值的同时,提供了更广阔的投资渠道和更多样的选择,同时也丰富我国金融市场的产品结构作出了贡献。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和高速增长,市场经济体制日益完善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外部各种大型金融机构则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逐渐的细分市场、打造品牌,健全服务内容、丰富产品类型,利用现代高科技技术建立立体化、专业化的服务体系和销售网络;广大投资者(个人投资者)购买力和投资理财需求的不断增强,可选组投资的渠道和投资产品的种类日趋丰富,同时面临的各种潜在的风险。通过研究,发现我国投资者投资理财有以下趋势:投资环境复杂化,理财观念现代化(效益意识、市场意识、时间意识、竞争意识、发展意识和改革意识),投资内容广泛化,投资方式多元化,投资方法科学化,投资信息网络化,投资工具完善化,投资服务产业化,投资研究数量化等。然而,相对于低风险、低收益的银行存款和债券投资渠道,投资性保险产品,具有高收益、安全可靠的特征;相对于高风险、高收益的股票、基金、期权期货等传统的、创新型的金融理财产品,投资性保险产品除了具有增值保值功能之外,还兼具保障保险功能。这就为投资性保险产品一经保险机构推出,即受市场热捧做出了最准确的解释。在国外的投资性保险产品已司空见惯,在我国,此种产品发展速度有限,但前景广阔。投资型保险产品面临的风险主要有:市场风险、信用违约风险、流动性风险和销售风险,本文重点在于对投资型保险产品中比较特殊、极具代表性的投资型寿险面临的市场风险进行实证分析。首先,通过分别对投资型保险产品中的投资型寿险产品和分风险价值(VaR)理论作系统介绍,之后运用风险价值(VaR)对所选择的两款具有代表性的投资型寿险产品进行实证分析,揭示并量化投资型寿险产品的投资决策所面临的市场风险;进行实证分析的结论是:进行投资型寿险决策,产品投资组合比单个产品的投资更能分散风险;最后对投资者投资投资型寿险产品提出可行的建议,达到量化并分散风险,实现资产保值增值之目的。这篇毕业论文,开篇提出运用风险价值(VaR)理论对投资型寿险产品进行实证分析的思路安排;紧接着分别对投资型寿险产品和风险价值(VaR)理论在国内外的新近发展作以概括阐述;在此基础上,对风险价值(VaR)理论系统的做以剖析,包括:风险价值原理、模型计算、理论特点、模型应用、理论缺陷,接着对中国平安寿险聚富年年和中国人寿国寿裕丰两款投资型寿险作以全面介绍;第三大部分,运用风险价值(VaR)理论对这两款投资型寿险产品面临的市场风险进行实证分析,包括分析结论和压力测试部分;最后,对保险理财产品的设计和投资提出建设性建议和意见。同时,这篇文章采用定性分析方法和定量分析方法相结合,前一部分,主要从定性的角度对风险价值(VaR)理论体系进行系统介绍,接着对平中国平安投资型寿险产品-富裕年年和中国人寿-国寿裕丰投资型寿险产品进行了全面分析,包括产品的特点、功能和面临的市场风险等,最后一章从定性的角度对决策者投资投资型寿险产品提出建设性的建议;后一部分主要运用风险价值(VaR)理论对所选取的投资型寿险产品样本数据进行定量化的实证分析,包括:建立VaR模型,模型计算,压力测试,本文所选用的两款投资型寿险产品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典型性,分别是:中国平安寿险聚富年年投资型寿险和中国人寿国寿裕丰投资型寿险。所选用的数据是最新数据,通过利用常用的统计技术和软件所做的实证分析,为投资者揭示投资市场风险的存在和可能范围,为投资者更好的进行市场风险的防范和管理提供一定的借鉴。以上这样的写作思路安排基于以下两点考虑:一是先理论再实证,使读者阅读时容易理解;二是由易到难,符合人们的思维习惯;三是先提出论点、之后提出论据、再做结论,便于搜集资料和对文章进行全盘编排,之后一气呵成。整个文章大体采用演绎的逻辑方法,引出理论模型,之后运用模型对数据进行实证,判断主流的投资组合能化解风险的观点的正确与否;同时用模型检验产品的产品设计为投资者的投资理财决策提供参考。数据来源:摘自保险机构官方网站公布投资年报和分析报告。文章撰写过程中,数据的处理要用到相关统计软件,其中包括:SPSS、EXCEL和EVIEWS等。
苏恒轩[8](2011)在《中国寿险业区域协调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前及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党和国家的重要战略任务。保险业是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能够发挥重要作用,但其前提是保险业自身必须实现协调发展。由于历史文化、经济基础、资源禀赋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我国各区域寿险业的发展呈现出较为明显的不均衡性。区域寿险业发展严重不均衡会产生很多负面影响,不利于满足社会大众的保险需求,不利于有序市场竞争格局的形成,不利于保险资源的优化配置,不利于保险增长方式的改进,最终制约保险市场的持续健康发展。因此,开展寿险业区域协调发展问题的有关研究,不仅有利于实现保险业自身的协调发展,而且有利于实现区域经济协调的发展,进而促进整个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本文立足于我国寿险业区域之间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对有关我国寿险业区域发展研究的国内外文献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阐述了影响我国寿险业发展的经济、社会、文化和政策等因素,论证了区域寿险业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实证测度了我国寿险业在不同区域发展程度的差异,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实证分析了影响我国寿险业需求的因素,在此基础上对保险区域进行了重新划分。为借鉴发达保险市场的发展经验,本文还进行了发达保险市场寿险业区域发展经验分析。本文还系统考察了我国寿险业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探索和实践,阐述了保险业在服务“三农”建设、促进解决城乡“二元”结构引致问题的做法和成效。最后,本文从政府和市场两个方面提出了促进我国寿险业区域协调发展的若干思考和建议。本文的主要观点有:第一,区域寿险业发展与经济发展关系密切,区域寿险业的发展对区域经济增长具有显着的贡献度,区域寿险业发展的严重不协调性将制约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本文对保险增长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显示保险增长是经济增长的原因。本文还通过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建模来测度保险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实证结果表明我国保险业的发展对经济增长具有较为明显的促进作用,这种互动关系在不同省份的表现程度存在着差异:在经济发展落后地区,保险业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较弱;而在经济较为发达地区,保险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较大。这种实证结果与经验分析相一致。第二,当前我国寿险业发展存在较为严重的区域不协调性。本文运用协调度模型,对我国东、中、西、东北四大区域的寿险业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目前我国大部分省份的寿险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较差,绝大部分省份近几年的协调度数据平均值位于高度失调,有的甚至处于极度失调区间。同时,本文对寿险业四大区域差异的实证测度结果显示,寿险区域发展不协调主要反映在保费收入和保险密度指标上,而且这种差异主要是由每个区域内部省份之间的差异造成的,这表明采用传统的四大板块划分法来进行寿险业区域划分并不合理,有必要根据实际情况重新进行寿险业的区域划分。第三,根据寿险业自身的发展特征,可以重新将寿险区域划分为发达、较发达、欠发达和不发达四类。通过因子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法,可以将寿险市场重新划分成新的不同区域,共有三类、四类、五类和六类等四种新的保险区划方法。综合各种因素,本文选择四类划分法,即第一类地区包括北京、天津、上海三省,第二类地区包括河北、山西、辽宁、黑龙江、江苏、浙江、山东、广东、福建、新疆等省区,第三类地区包括重庆、吉林、江西、陕西、内蒙古、甘肃、宁夏、安徽、河南、湖北、湖南、四川、海南等13个省份,第四类地区为广西、贵州、云南、青海、西藏五省。第四,促进我国寿险区域协调发展,不仅需要从公司层面入手,在管理、产品、销售、服务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同时还需要政府层面的支持和引导。寿险业发展的国际经验提供了有益启示,我国今后可从加强保险市场教育、创新寿险业务模式、加强行业监管、实施税收优惠等方面,着力实现寿险业区域协调发展的策略。从公司层面而言,要加强现代保险企业制度建设,探索新型机构管理模式,优化产品结构,促进产品和服务创新,同时促进销售方式和渠道多样化。从政府层面而言,监管机构应增强应对复杂环境变化的能力,合理制定区域寿险业发展规划,建立健全监管指标体系,并努力完善监管手段和措施,增强调控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政府可以通过税收优惠扶持区域寿险业的发展,同时应完善监管制度体系,有效实施分类监管,并建立健全市场退出和信息披露制度,加强监管自身建设,推动保险消费者教育。
曾有楷[9](2006)在《PA保险公司寿险营销模式创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保险营销是随着保险业的发展而发展的,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西方发达国家的一些保险企业就开始运用市场营销的观念来指导企业的经营活动。到现在已经较为成熟和完善,营销策略和营销模式不断创新。我国保险业起步较晚,保险营销存在险种高度集中且相似率极高、营销体系不完善、营销操作不规范、营销模式创新不足等诸多问题。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我国保险市场至2004年底已全面开放,使得中外保险企业竞争进一步加剧。由于保险产品的同质性,各国保险经营环节并无大的区别,决定竞争胜负的关键在于服务质量和营销水平的高低。PA保险公司作为全国第二大中资保险公司,引导其适应新的形势,改善营销模式、提高营销水平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上述考虑,笔者首先分析了保险营销的内涵和特点、服务利润链理论、客户中心论等理论,作为全文的理论基础。同时分析发达国家的保险营销模式作为PA保险公司营销模式创新的参考。其次对PA保险公司的寿险营销模式现状进行分析,对PA保险公司寿险营销模式创新的环境进行分析,然后结合PA保险公司寿险营销模式创新的总体思路和目标市场分析,最终落笔在PA保险公司寿险市场的营销模式选择,最后是创新实施建议。根据研究需要笔者使用了理论推导、国际比较、实证、SWOT分析等多种方法。研究创新之处在于:运用保险营销学理论提出保险商品的独特性,进而分析论证了保险营销更加强调主动性,注重关系营销,以客户为中心的特点。根据实地调研,揭露出PA保险公司现有寿险营销模式的不足,如险种市场空白、营销模式创新不足等问题。通过对PA保险公司寿险的SWOT分析和目标市场分析,提出了PA保险公司寿险市场的营销模式的选择,如专属代理公司、网络营销、电话行销、教育营销和口碑营销等,并提出实施建议。
二、国寿推出七大投资型寿险产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寿推出七大投资型寿险产品(论文提纲范文)
(1)资产驱动型经营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与羊群效应分析——基于2013~2019年寿险公司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文献综述 |
三、寿险公司经营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 |
(一)影响因素指标设定 |
1. 公司性质类指标 |
2. 股权及资本金变更类指标 |
3. 以往财务状况类指标 |
4. 市场地位类指标 |
5. 风险偏好类指标 |
(二)数据选取和描述性统计 |
(三)实证分析 |
1. 公司性质的影响最为明显 |
2. 公司更名具有助推作用 |
3. 以往财务状况的影响是动因 |
4. 市场地位压力是根源 |
5. 公司风险偏好影响微弱 |
四、资产驱动型经营模式存在羊群效应的可能性分析 |
(一)月度数据CSAD分析 |
1. CSAD模型说明及指标选取 |
2. 羊群效应检验 |
3. 羊群效应的滞后性检验 |
(二)年度数据再检验 |
五、结论与建议 |
(一)结论 |
(二)建议 |
1. 动态监管寿险公司的资产驱动倾向 |
2. 引导资产驱动型寿险公司经营模式的转变 |
3. 阻断羊群效应的传播 |
(2)前海人寿利用万能险股市配资风险的案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研究的内容、方法和基本框架 |
1.3.1 研究的内容 |
1.3.2 研究的方法 |
1.3.3 研究的基本框架 |
1.4 本文的主要贡献 |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相关理论 |
2.1 文献综述 |
2.1.1 关于保险市场发展概况 |
2.1.2 关于保险公司股市配资 |
2.1.3 关于我国目前监管模式 |
2.2 相关理论 |
2.2.1 保险公司资金运用介绍 |
2.2.2 VaR(风险价值)模型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险资举牌事件介绍 |
3.1 万能险介绍 |
3.1.1 万能险的起源与发展 |
3.1.2 万能险与其他险种的比较 |
3.2 前海人寿介绍 |
3.2.1 前海人寿公司简介 |
3.2.2 前海人寿万能险介绍 |
3.2.3 前海人寿举牌事件回顾 |
3.3 举牌事件介绍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前海人寿股市配资风险分析 |
4.1 基于偿付能力风险管理研究 |
4.2 VaR模型研究 |
4.2.1 单项资产的VaR |
4.2.2 投资组合的VaR |
4.2.3 VaR工具的计算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我国保险市场风险与监管分析 |
5.1 险资举牌风险分析 |
5.1.1 公司层面风险分析 |
5.1.2 市场层面风险分析 |
5.2 监管分析 |
5.2.1 我国保险行业监管制度分析 |
5.2.2 国外保险行业监管模式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6.2.1 针对此次举牌事件 |
6.2.2 防范保险公司股权投资风险 |
6.2.3 预防系统性风险 |
6.3 后续研究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QH人寿偿付能力风险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相关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相关研究 |
1.2.2 国内相关研究 |
1.2.3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框架安排 |
1.3.3 研究方法 |
1.4 创新点 |
2 偿付能力风险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偿付能力理论 |
2.1.1 通常意义的偿债能力 |
2.1.2 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 |
2.1.3 两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
2.2 偿付能力风险理论 |
2.2.1 风险与风险管理 |
2.2.2 保险公司偿付能力风险 |
2.2.3 偿付能力风险的影响因素 |
2.3 政府监管部门对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的要求 |
2.3.1 中国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制度的演进 |
2.3.2 中国“偿二代”制度的主要内容 |
3 QH人寿经营状况与偿付能力表现 |
3.1 近年来我国人身险公司分化情况 |
3.1.1 规模与价值并重型保险公司稳健发展 |
3.1.2 银邮系保险公司发展迅速 |
3.1.3 资产驱动负债型保险公司野蛮生长 |
3.2 QH人寿基本情况及经营战略 |
3.2.1 QH人寿基本情况 |
3.2.2 QH人寿经营战略 |
3.3 QH人寿偿付能力状况及偿付能力风险管理 |
3.3.1 QH人寿偿付能力充足率动态变化状况 |
3.3.2 QH人寿增资情况 |
3.3.3 QH人寿的偿付能力风险管理体系 |
3.4 QH人寿年度审计报告意见情况 |
4 QH人寿偿付能力风险问题剖析 |
4.1 QH人寿的主要偿付能力风险分析 |
4.1.1 QH人寿的保险风险分析 |
4.1.2 QH人寿的市场风险分析 |
4.1.3 QH人寿的操作风险分析 |
4.1.4 QH人寿的战略风险分析 |
4.1.5 QH人寿的流动性风险分析 |
4.1.6 QH人寿的信用风险分析 |
4.1.7 QH人寿的声誉风险分析 |
4.1.8 QH人寿的控制风险分析 |
4.2 QH人寿偿付能力风险研究小结 |
5 对策建议及研究启示 |
5.1 对QH人寿的对策建议 |
5.2 有关政策建议 |
5.3 研究启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险资举牌背景下的我国万能险产品发展情况调研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 |
1.2.1 主要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3 相关文献综述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4 研究难点与主要创新 |
1.4.1 研究难点 |
1.4.2 主要创新 |
2 我国万能险产品发展历程与现状 |
2.1 万能险界定 |
2.1.1 万能险的国外起源与发展 |
2.1.2 万能险在我国的产品定义、特征、形态 |
2.2 我国万能险的产品发展与监管演变 |
2.3 我国万能险产品发展现状 |
2.3.1 万能险产品的当前主要品种及特性 |
2.3.2 我国万能险市场规模及结构 |
2.3.3 我国万能险资金的资产配置 |
3 我国万能险产品发展存在问题及风险分析 |
3.1 行业监管相对滞后 |
3.2 万能险产品的设计问题 |
3.2.1 产品久期过短 |
3.2.2 产品成本偏高 |
3.3 万能险产品的市场规模及结构问题 |
3.3.1 产品规模增长过快 |
3.3.2 产品的市场结构不合理 |
3.4 万能险产品资金的配置问题 |
3.4.1 整体层面的配置问题 |
3.4.2 万能险资金推动险资举牌引起的问题 |
3.5 退保风险问题 |
4 研究总结与建议措施 |
4.1 研究结论 |
4.2 对策建议 |
4.2.1 监管层面的政策建议 |
4.2.2 公司层面的改进措施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阳光人寿黑龙江分公司市场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1 论文研究的背景 |
1.1.2 论文研究的目的 |
1.1.3 论文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3 论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3.1 论文的研究思路 |
1.3.2 论文的研究方法 |
1.4 论文创新之处 |
第2章 阳光人寿黑龙江分公司市场营销现状分析 |
2.1 阳光人寿黑龙江分公司基本情况 |
2.1.1 阳光集团及黑龙江分公司简介 |
2.1.2 阳光人寿黑龙江分公司组织架构 |
2.1.3 阳光人寿黑龙江分公司业务经营情况 |
2.1.4 阳光人寿黑龙江分公司财务状况 |
2.2 阳光人寿黑龙江分公司营销现状 |
2.2.1 目前市场营销策略 |
2.2.2 目前市场营销策略运行状况及效果 |
2.3 营销策略存在的问题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阳光人寿黑龙江分公司市场营销环境分析 |
3.1 阳光人寿黑龙江分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
3.1.1 政治环境分析 |
3.1.2 经济环境分析 |
3.1.3 技术环境分析 |
3.1.4 社会环境分析 |
3.2 行业现状分析 |
3.3 阳光人寿黑龙江分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
3.3.1 产品和品牌分析 |
3.3.2 客户满意度调查 |
3.3.3 公司人员配置 |
3.3.4 日常业务管理 |
3.4 综合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阳光人寿黑龙江分公司市场营销策略调整方案 |
4.1 阳光人寿黑龙江分公司总体战略目标 |
4.2 阳光人寿黑龙江分公司市场细分与客户定位 |
4.2.1 市场细分 |
4.2.2 客户定位 |
4.3 市场营销策略的具体调整方案 |
4.3.1 信息网络营销策略 |
4.3.2 金融系统营销策略 |
4.3.3 客户关系营销策略 |
4.3.4 服务营销策略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阳光人寿黑龙江分公司市场营销策略保障措施 |
5.1 营销信用建设 |
5.2 三种经营模式保障 |
5.2.1 “红黄蓝”盈利模式保障 |
5.2.2 价值发展模式保障 |
5.2.3 过程管理模式保障 |
5.3 打造高素质人才队伍 |
5.3.1 阳光人才战略 |
5.3.2 员工培训与考核激励机制 |
5.4 建立后援服务体系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我国城镇社会养老保险与商业养老保险良性互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选题意义与研究目的 |
1.2 文献综述 |
1.2.1 社会养老保险的研究 |
1.2.2 商业养老保险的研究 |
1.2.3 社会养老保险和商业养老保险之间互动机制方面的研究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4.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 |
1.4.2 比较研究的方法 |
1.4.3 系统的研究方法 |
1.5 创新之处 |
2 社会养老保险与商业养老保险良性互动的理论分析 |
2.1 社会养老保险与商业养老保险良性互动的基础理论 |
2.1.1 市场失灵和政府干预理论 |
2.1.2 老年需求层次理论 |
2.2 社会养老保险与商业养老保险良性互动的内在机制 |
2.2.1 社会养老保险与商业养老保险的关系分析 |
2.2.2 社会养老保险与商业养老保险良性互动的主要方面 |
2.2.3 社会养老保险与商业养老保险良性互动的社会经济效应 |
3 我国城镇社会养老保险与商业养老保险良性互动面临的矛盾与问题 |
3.1 资金运用渠道受限,影响综合收益水平 |
3.2 发展渠道受限 |
3.3 商业养老保险对社会养老保险的研究不够 |
3.4 多头监管导致造成互动发展效率低下 |
3.5 费用问题限制了企业年金的发展 |
3.6 配套的财税优惠措施还没有完全到位,无章可循 |
3.7 产品结构有待优化,保障型险种占比低 |
3.8 居民的保险消费理念不成熟 |
4 我国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与商业养老保险不协调的经济社会影响 |
4.1 不能满足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 |
4.2 不利于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
4.3 不能适应我国金融结构优化的趋势 |
4.4 社会保障体系运行效率低,难以调动城镇居民的积极性 |
4.5 不能更好地适应国际养老保障体系改革的发展趋势 |
5 国外社会养老保险与商业养老保险良性互动的模式 |
5.1 英国模式 |
5.1.1 改革职业养老金计划,引入个人养老金计划 |
5.1.2 建立国家第二养老金 |
5.1.3 引入低管理成本的“存托养老金计划” |
5.1.4 加强对私人养老金安全管理的监督与规范 |
5.2 德国模式 |
5.3 美国模式 |
5.3.1 鼓励发展多支柱的养老保险体系 |
5.3.2 发展第二支柱的雇主养老金计划 |
5.3.3 建立社会保障信托基金 |
5.3.4 建立严格的监督管理机构 |
5.4 智利模式 |
5.4.1 强制性的个人储蓄制养老保险规定 |
5.4.2 私营公司管理运作养老保险基金 |
5.4.3 由国家对社会保障制度行使管理和监督职责 |
6 我国城镇社会养老保险与商业养老保险良性互动机制的建设 |
6.1 发展模式 |
6.1.1 引导公司转型,充分发挥商业保险的保障作用 |
6.1.2 确立标杆示范,建立标准,规范市场 |
6.1.3 开展商业养老保险的对外交流与合作,做好经营,防范风险 |
6.1.4 发展多元行销渠道 |
6.2 产品创新 |
6.2.1 发展变额年金保险 |
6.2.2 发展个人延税型养老保险 |
6.2.3 增加投资收益型产品比重,确保养老金的收益水平 |
6.2.4 推进费率市场化改革 |
6.3 我国社会养老保险与商业养老保险良性互动的综合措施 |
6.3.1 政策方面 |
6.3.2 市场开发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7)风险价值理论及其在投资型寿险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论文框架和内容 |
2. 理论概述和相关概念界定 |
2.1 风险价值的原理和思路 |
2.1.1 风险价值提出的背景及发展 |
2.1.2 风险价值的内涵 |
2.1.3 模型参数的界定 |
2.2 风险价值计算 |
2.2.1 计算原理 |
2.2.2 不同计算方法 |
2.3 风险价值理论的应用、特点和缺陷 |
2.3.1 风险价值的应用 |
2.3.2 风险价值的特点 |
2.3.3 风险价值理论的缺陷 |
3. 投资型寿险产品及其风险界定 |
3.1 投资型寿险产品概述 |
3.2 投资型寿险产品的特点 |
3.3 投资型寿险产品风险类型 |
3.4 投资型寿险产品风险度量指标 |
4. 风险价值理论在投资型寿险产品中的实证分析 |
4.1 样本的选取及其假设 |
4.1.1 样本的选取 |
4.1.2 参数的设定 |
4.1.3 实证假设 |
4.2 投资型寿险产品的风险价值建模 |
4.3 投资型寿险产品个案分析 |
4.3.1 投资型寿险个案风险价值计算 |
4.3.2 投资型寿险个案假设检验 |
4.3.3 模型正态性检验结论 |
4.4 投资型寿险产品投资组合分析 |
4.4.1 相关概念界定 |
4.4.2 资产组合风险价值计算 |
4.4.3 实证分析结论 |
4.5 投资型寿险产品的压力测试分析 |
4.5.1 压力测试的必要性 |
4.5.2 压力测试的原理 |
4.5.3 投资型寿险产品压力测试的步骤与程序 |
4.5.4 投资型寿险产品压力测试常用的方法 |
5. 基于风险价值理论对投资型寿险产品风险防范的建议 |
5.1 认清投资风险,树立风险意识和法律意识 |
5.2 根据自身风险偏好和风险承受能力,科学决策 |
5.3 建立专业的理财师队伍 |
5.4 利用衍生金融产品合理对冲风险 |
参考文献 |
后记 |
致谢 |
(8)中国寿险业区域协调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寿险业区域协调发展研究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
1.1.2 寿险业实现区域协调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 |
1.2 文献回顾 |
1.2.1 国内研究综述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1.2.3 基本评价 |
1.3 研究方案 |
1.3.1 研究目标和主要问题 |
1.3.2 研究框架 |
1.4 研究方法 |
1.4.1 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 |
1.4.2 理论联系实际 |
1.4.3 比较分析法 |
1.5 主要贡献与不足 |
1.5.1 主要贡献 |
1.5.2 主要不足 |
第2 章 寿险业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基础 |
2.1 寿险业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和衡量 |
2.1.1 寿险业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 |
2.1.2 寿险业区域协调发展的衡量体系 |
2.2 寿险业区域协调发展的有效需求理论 |
2.2.1 马尔萨斯的有效需求理论 |
2.2.2 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 |
2.2.3 寿险有效需求理论 |
2.2.4 影响寿险有效需求的基本因素 |
2.3 寿险区域协调发展的经济学理论 |
2.3.1 平衡增长理论 |
2.3.2 不平衡增长理论 |
2.3.3 区域经济发展收敛性理论 |
2.3.4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产力布局理论 |
2.3.5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梯度与反梯度理论 |
2.3.6 保险区域发展的发展经济学理论 |
第3 章 区域寿险业与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 |
3.1 保险增长与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因果关系 |
3.2 区域保险业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程度实证测度 |
3.2.1 区域保险的界定 |
3.2.2 模型的选择 |
3.2.3 基于面板数据的实证 |
3.3 区域寿险业与区域经济发展协调度分析 |
3.3.1 协调度模型的内容和用途 |
3.3.2 基于变异系数协调度模型的实证 |
第4 章 中国寿险业区域发展差异性程度实证分析 |
4.1 中国寿险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
4.1.1 我国寿险业处于快速发展阶段 |
4.1.2 寿险市场垄断格局短期内难以打破 |
4.1.3 我国寿险发展水平与发达寿险市场差距悬殊 |
4.2 寿险业区域发展差异的总体描述 |
4.3 基于锡尔系数的寿险业区域差异测度 |
4.3.1 锡尔系数法 |
4.3.2 基于锡尔系数法的实证结果及分析 |
4.3.3 基于锡尔系数法的寿险区域差异相对化调整 |
4.4 寿险业区域发展差异的演变趋势 |
4.4.1 区域经济发展趋势理论模型与实证研究 |
4.4.2 寿险业区域差异趋势分析指标与度量模型的选择 |
4.4.3 寿险业区域差异趋势实证结果 |
4.5 中国寿险业区域差异实证分析的主要结论 |
第5 章 基于寿险业协调发展的区域再划分 |
5.1 区域保险非均衡发展的地理因素分析 |
5.1.1 保险资源禀赋层次 |
5.1.2 保险资源的区域运动 |
5.2 保险区域的再划分 |
5.2.1 原有保险区域划分情况及其不足 |
5.2.2 保险区域重新划分的意义 |
5.2.3 寿险业区域的再划分 |
第6 章 寿险业区域协调发展的国际经验 |
6.1 主要发达国家(地区)寿险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
6.1.1 英国寿险业发展基本情况 |
6.1.2 美国寿险业发展基本情况 |
6.1.3 日本寿险业发展基本情况 |
6.1.4 台湾地区寿险业发展基本情况 |
6.2 部分国家实现区域寿险业协调发展的主要做法 |
6.2.1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下农村地区寿险业发展策略 |
6.2.2 提供税收优惠,发挥政策机制的杠杆效应 |
6.2.3 加强监管力量,支持和引导市场健康发展 |
6.2.4 加强保险市场教育,提升国民保险意识 |
6.3 寿险业区域协调发展的国际经验及启示 |
6.3.1 创新农村寿险业务模式 |
6.3.2 积极探索制定税收优惠政策 |
6.3.3 加强保险行业监管 |
6.3.4 培育和提升全民保险意识 |
第7 章 我国寿险业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探索和实践 |
7.1 保险业服务“三农”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
7.1.1 政府提供农村社会保障服务面临的挑战 |
7.1.2 保险公司参与提供公共服务的积极意义 |
7.1.3 保险业参与服务“三农”建设的有利条件 |
7.2 保险业探索农村小额人身保险的实践及成效 |
7.2.1 小额人身保险的探索和主要成效 |
7.2.2 小额保险开展中存在的问题 |
7.2.3 促进小额保险业务健康发展的几点建议 |
7.3 保险业开展农村务工人员保险的探索和成效 |
7.3.1 开办背景 |
7.3.2 运作模式 |
7.3.3 运行效果 |
7.3.4 主要问题 |
7.3.5 下一步改进建议 |
7.4 保险业服务新农保的探索和成效 |
7.4.1 江苏宜兴“新农保”模式 |
7.4.2 促进保险业更好服务新农保的几点思考 |
7.5 保险业参与新农合业务的实践和探索 |
7.5.1 保险业参与新农合的基本情况 |
7.5.2 保险业参与新农合的主要经办模式 |
7.5.3 保险业参与新农合的效果 |
7.5.4 关于保险业更好服务新农合的几点思考 |
第8 章 寿险业区域协调发展实现路径——公司层面 |
8.1 实现寿险业区域协调发展的总体目标和原则 |
8.2 实现寿险业区域协调发展的管理策略 |
8.2.1 优化产业竞争布局,培育区域增长极 |
8.2.2 加强现代保险企业制度建设 |
8.2.3 探索新型机构管理模式 |
8.3 实现寿险业区域协调发展的产品策略 |
8.3.1 优化产品结构,形成各具特色的产品体系 |
8.3.2 推动产品创新,实现区域寿险业跨越式发展 |
8.4 实现寿险业区域协调发展的销售策略 |
8.5 实现寿险业区域协调发展的服务创新策略 |
第9 章 寿险业区域协调发展实现路径——政府层面 |
9.1 保险监管历史和面临形势 |
9.1.1 保险监管主体情况 |
9.1.2 保险监管面临的外部环境 |
9.2 加强引导,促进区域寿险业平稳健康发展 |
9.2.1 合理制定发展规划,优化区域发展结构 |
9.2.2 配合国家区域发展战略规划 |
9.2.3 健全指标体系,加强对区域寿险市场的分析研究 |
9.3 提供必要扶持政策,促进各地区寿险业协调发展 |
9.3.1 制定体现区域差异化的税收优惠政策 |
9.3.2 对区域内寿险业务和服务创新试点提供政策支持 |
9.4 完善监管政策,促进区域保险业健康发展 |
9.4.1 完善保险监管制度体系建设 |
9.4.2 建立和落实分类监管制度 |
9.4.3 建立健全保险市场退出制度 |
9.4.4 建立和完善保险监管信息披露制度 |
9.5 加快监管自身建设,着力改进保险监管手段 |
9.5.1 加强监管信息基础建设 |
9.5.2 加强队伍建设,全面提高监管干部素质 |
9.5.3 把保护保险消费者利益的工作落到实处 |
9.6 维护市场秩序,促进区域寿险业资源配置的效率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研究成果 |
(9)PA保险公司寿险营销模式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思路与框架 |
2 寿险营销模式创新理论基础 |
2.1 保险营销与创新理论 |
2.2 服务利润链理论 |
2.3 客户中心理论 |
3 PA 保险公司寿险营销模式现状分析 |
3.1 PA 保险公司及寿险业务的基本概况 |
3.2 PA 保险公司寿险营销模式的主要特点 |
3.2.1 PA 保险公司寿险的主要营销渠道 |
3.2.2 PA 保险公司寿险的主要营销模式 |
3.3 PA 保险公司寿险现有营销模式的问题及创新的必要性 |
4 PA 保险公司寿险营销模式创新的环境分析 |
4.1 PA 保险公司寿险营销模式创新外部环境分析 |
4.1.1 社会经济环境分析 |
4.1.2 行业环境分析 |
4.1.3 市场需求分析 |
4.1.4 保险市场竞争分析 |
4.1.5 外部环境评价 |
4.2 PA 保险公司寿险营销模式创新内部环境分析 |
4.2.1 资源状况分析 |
4.2.2 能力分析 |
4.2.3 竞争力分析 |
4.2.4 内部环境评价 |
4.3 PA 保险公司寿险营销模式创新内外部环境综合评价 |
5 PA 保险公司寿险营销模式创新的总体思路与目标市场分析 |
5.1 PA 保险公司寿险营销模式创新的SWOT 分析 |
5.2 PA 保险公司寿险营销模式创新的总体思路 |
5.3 PA 保险公司寿险的目标市场分析 |
6 PA 保险公司寿险市场的营销模式选择 |
6.1 PA 保险公司寿险营销模式创新的方向 |
6.2 PA 保险公司寿险不同目标市场下的营销模式创新 |
6.2.1 PA 保险公司寿险高端客户市场营销模式 |
6.2.2 PA 保险公司寿险中端客户市场营销模式 |
6.2.3 PA 保险公司寿险低端客户市场营销模式 |
6.3 PA 保险公司寿险的组合营销模式研究 |
7 PA 保险公司寿险营销模式创新实施建议 |
7.1 建议方案 |
7.2 实施步骤 |
7.3 效果评估 |
7.3.1 可度量原则 |
7.3.2 评估指标 |
7.4 反馈改进 |
8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国寿推出七大投资型寿险产品(论文参考文献)
- [1]资产驱动型经营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与羊群效应分析——基于2013~2019年寿险公司的实证分析[J]. 鲍静海,尚颖,孟昭环. 浙江金融, 2021(09)
- [2]前海人寿利用万能险股市配资风险的案例分析[D]. 崔晓宁. 上海师范大学, 2018(11)
- [3]QH人寿偿付能力风险问题研究[D]. 孙绎宸. 广东财经大学, 2018(05)
- [4]险资举牌背景下的我国万能险产品发展情况调研报告[D]. 王干益. 广东财经大学, 2017(05)
- [5]阳光人寿黑龙江分公司市场营销策略研究[D]. 孙昭.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2(04)
- [6]我国城镇社会养老保险与商业养老保险良性互动机制研究[D]. 华国锋. 山西财经大学, 2012(12)
- [7]风险价值理论及其在投资型寿险中的应用[D]. 何石秀. 西南财经大学, 2011(05)
- [8]中国寿险业区域协调发展研究[D]. 苏恒轩.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1(09)
- [9]PA保险公司寿险营销模式创新研究[D]. 曾有楷. 西安理工大学, 20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