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当好校长 办好学校——谈怎样当好职业学校校长(论文文献综述)
闫佳伟[1](2021)在《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研究 ——以F中学为个案》文中研究表明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立德树人的重要价值意义在该意见中得到了明确规定,并将其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的核心,也是实现学生自身全面发展的重要要求。21世纪以来,课程改革不断推动着教育体系的深化,使我国的教育既满足时代性又具有规律性。作为教育根本任务,立德树人有力推动着育人方式的不断变革,使我国在提高育人水平的同时也能提升国民素质,对人力资源强国的建设、教育发展的前瞻性与人才培养时代性具有重大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教育各环节,贯穿教育各领域。中学阶段处于学生成长的关键期,在学校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价值与长远意义。因此中学的教育需要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旗帜,在政治方向和价值观念上严格遵循党的教育大政方针,秉持学校的立校文化与育人目标,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学生。本研究充分认识到当前中学阶段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重要性,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进行了研究与探索。首先,本研究从正本清源的角度,对立德树人进行历史溯源与理论研究,基于传统文化及近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中立德树人的发展研究,结合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教育方针与育人导向的分析,深入探讨了新时代背景下立德树人的历史使命、时代责任、具体内涵与价值意义。其次,基于现实审视的角度,对本研究中的个案F中学立德树人实践进行研究,并将实践工作与《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进行对标分析,从课程、文化、活动、实践、管理、协同六个维度,将该校德育工作进行归类梳理。从立德树人的顶层设计、实践落地、管理效能三个角度对个案进行研究,总结该校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方面的有益经验与成功做法。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研究,聚焦于立德树人落实机制中的目标、内容和协同机制三方面,反思出当前该校主要面临的德育目标体系建构不清、大中小幼德育体系衔接不畅、德育课程体系建构不全、德育综合实践创新力度不大、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程度不高等亟需进一步提升的问题。在反思的基础上,从《指南》指要求的六个维度出发重构该校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实施路径。最后,本研究继续聚焦于立德树人落实机制诸多要素中核心的三方面内容,即指向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目标机制、服务于育人目标的内容机制以及落实“三全育人”的协同机制,给出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完善建议。
耿莉敏[2](2020)在《从“上任”到“胜任” ——上海市小学初任校长治校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初任校长治校过程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困境。初任校长即在职业生涯初次被任命为校长,担任领导职务且具有决策权和管理权,任职时间为1-3年。初任校长具有职务知识欠缺,但是学习能力比较强;来源信息广泛,但是过滤信息的能力有所欠缺;对校长工作的兴趣非常高等特点。治校策略是指校长在履行法定职务行为过程中,为实现预期目标而采取的方案集合,包括一系列的重要措施、手段和技巧。校长的治校策略通常具有系统性、选择性、情境性的特点。面对新的环境和挑战,初任校长的治校策略影响着学校的发展,其研究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不断凸显。从目前研究来看,国内初任校长治校策略的实证研究极为缺乏,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初任校长治校策略研究的系统性和科学性。本文采用访谈法、案例研究法,对上海市12个区的15位小学初任校长进行深度访谈,然后采用基于扎根理论的质的研究方法,对原始资料进行编码和分析,构建出初任校长治校策略的模型和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初任校长的职业发展具有周期性和阶段性,本研究将初任校长的治校策略按照职业发展周期分为融入期策略、稳定发展期策略、创新突破期策略。融入期策略即结合自身特点和学校内外部环境,确定自我定位的策略。小学初任校长主要通过明确角色转换、构建人际关系网络和全面融入学校环境等措施自我融入,这个时期的策略一般具有社会性、适应性和比较人性化的特点。稳定发展期策略是指对学校原有的优势不断再加强,传承中创新,循序渐进地促进学校发展的策略。初任校长一般通过强化学校特色、规范制度建设和促进家校合作等措施促进学校稳定发展,这个时期的策略一般具有灵活性、程序性和方向性等特点。创新突破期策略是指打破学校重点工作难关,创生出学校发展内在动力。初任校长主要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完善课程体系建设和完善学校文化建设等方面进行突破,这个时期的策略一般具有全局性和谋略性等特点。通过研究进一步发现校长自身因素、学校内部支持和学校外部支持从三个不同的维度影响着校长治校策略的选择,从而构建出小学初任校长治校策略影响因素模型。根据模型分析小学初任校长可以通过提升自身素养、改善学校内部环境和协同学校外部环境等方面优化其治校策略。
张志梅[3](2020)在《农村地区小学校长角色冲突研究 ——基于C市一所农村小学校长的个案研究》文中提出在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进程中,小学校长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农村地区小学校长长期处于角色冲突之中,不仅使得校长身心疲惫,甚至影响了农村地区基础教育的教育质量。因此农村地区小学校长角色冲突的现实状况如何,哪些影响因素致使他们产生了角色冲突,如何缓解农村地区小学校长的角色冲突是本文研究的重点问题。本研究采用文献法收集相关文献发现,现有文献中对于校长角色冲突的研究集中于大学校长,鲜有对于农村地区小学校长角色冲突研究。本文正是看到了这一空缺,力图用个案研究的研究方式,以“局外人”的研究视角,以角色理论为基础,有目的的选取了一名农村寄宿制学校任职2年的小学校长G为研究对象进行访谈,并以G校长在工作、生活中的案例整理出农村小学校长种种角色冲突的现实表现,进而对其角色冲突的原因进行了解析,最后根据原因提出了缓解其角色冲突的建议。本文共包括五章内容,第一章为绪论,主要内容包括研究意义、文献综述、研究方法、研究过程等;第二章是全文的理论基础,包括角色、角色理论、管理者角色理论;其后三章内容在对农村地区小学校长角色冲突进行访谈的基础上,展示了农村地区小学校长角色冲突的概况,分析了G校长角色冲突的表现、相关影响因素和应对措施。具体来说第三章运用访谈法对G校长的角色冲突主要表现进行研究,得出G校长在安全问题难以预料、校长职责难分、学校内外分歧难平、学校上下公私难断、校长价值选择的艰难五个方面具有强烈的角色冲突;在第四章中,研究者从农村地区小学校长的任职时间短、管理风格单一、角色定位模糊、角色转变不及时、价值取向不一致、学校制度不健全、权责划分不对等等方面对农村地区小学校长角色冲突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最后第五章研究者从完善校长遴选、评价、培训制度,完善授权制度和构建沟通机制,尊重教师教学经验,重塑校长角色,创建支持系统,维护良好人际关系方面提出了缓解农村地区小学校长角色冲突的策略和建议。除此之外,研究还发现农村地区小学校长的角色冲突不仅仅是校长一个人的责任,教育行政部门亦要调整管理思路。教育行政部门要将“关注”转为“关心”,给予农村校长人文关怀,用心去了解农村小学校长的现实情境(如他们做到了什么、不能做什么、没有做好什么、必须做什么、应该做什么),也要关心农村地区小学校长“真实情境”(如他们在做什么,想做什么、能做什么、做成了什么、还想做什么);教育行政部门、教师群体、学生家长也要给予校长合理的角色期望,才能更好的缓解校长的角色冲突,为农村地区小学教育建设夯实基础。
安腊梅[4](2020)在《W市盲人学校G校长领导行为生成与特征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十七大、十八大、十九大这三次重要会议陆续提出办好特殊教育,至此以后特殊儿童开始以全新的面貌进入大众视野,特殊教育学校也随之以区县为单位开始快速普及,而校长便成了国家对特殊教育政策改革落实的践行者、领导者。特殊教育学校校长是推动特教发展的重要力量。本文选取了W市较为知名的特殊教育学校的G校长为个案,对她的领导行为展开深入挖掘。本研究以访谈法为主,以观察法为辅,生动的描绘了G校长30年的从业事迹和目前的工作状态,即对G校长领导行为进行阶段性的纵向和横向扫描。首先,通过对G校长职业生涯的纵向梳理,其领导行为的生成总共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萌芽,这一阶段G校长领导行为的特点重点表现为对学生的关怀和民主,把所有精力都倾注到学生身上;第二阶段是雏形,此时G校长领导行为的特点表现为在其位谋其政,致力于以学生自我发展、教师发展、课程发展为中心;第三阶段是生长,G校长这个时期表现出的是一种求知探索、改革创新的行为特征,力图使盲校办学达到一个新高度;第四阶段是成熟,即G校长成为一校之长后表现出的各种以盲校全面发展的长远规划、带领全疆视障教育发展的大局意识。然后,再通过继续对G校长成为校长之后领导行为的横向梳理,研究发现她在激励、沟通、组织、规划上有着卓越的办学成就和领导魅力,分别表现为以关怀激励作为领导师生的行动方略;以有效沟通作为领导师生的协调指南;以人员组织作为领导师生的行动阵地;以盲校长期规划作为引领学校发展的宏伟蓝图。最后,研究总结出G校长的领导行为在德行、愿景规划、个性化关怀、领导视野都有卓越之处,也是身为一个变革型特殊教育学校校长的独特之处,体现了变革型校长领导行为的特征。结合其领导行为的特征得出变革型校长要不断提升自我学习力,创建“学习型”学校,在教育教学上勇于思考,才能把握现代教育理念,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凝聚组织实现共同愿景。然而变革型校长也有些许不足,即G校长领导行为的特质与学校发展锲合度,G校长对教师发展规划中的整体性与个性需求满足的矛盾等,这些也都需要反思和改进。
付建勇[5](2020)在《中西部农村校长专业发展现状研究》文中认为我国各学段校长专业标准落地实践以来,校长专业发展受到学者越来越多的关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中西部农村校长坚守着农村教育的主阵地,他们的专业发展水平对实现教育公平、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研究这一群体的专业发展状况,真实地了解他们的成长需求无疑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本研究以我国中西部农村校长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研究法和调查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其中,调查研究部分对来自我国中西部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农村校长进行调研,共发放问卷200份,有效问卷183份;结合问卷调研情况选取9位校长作为访谈对象。结合问卷调研部分和访谈调研部分对中西部农村校长专业发展整体情况进行整理和分析。通过调研发现中西部农村校长专业成长情况:在对校长专业理解和专业认识方面:职业动机明确、教育目标突出儿童成长、办学目标符合社会主义办学要求;在专业知识与专业方法方面:校长职责知识多样化、教育决策权力有限;在专业能力与专业行为上工作时间繁重且分配不合理,与学生和家长接触时间占比低,能够用于自我提高的时间较短和自我发展的机会较少。本文根据调查研究的数据和访谈结果,并结合中西部农村校长的特点、成长需求和困惑之处,提出提升中西部农村校长专业能力的建议:中央政府做好顶层设计,保障教育投入;地方政府引进优秀人才,完善配套设施;相关高校做好理论指导,完善培训体系;社会团体营造良好氛围,搭建交流平台;个体层面树立教育理想,促进自我发展。
杜丹丹[6](2020)在《大学校长胜任力测评及其选任制度研究 ——以江西省为例》文中提出埃里克·阿什比指出,“大学的兴旺与否,取决于内部由谁控制”。目前,大学面临的商业化、官僚化、技术化危机,大学质量滑坡,需要能够胜任大学管理工作的教育家大学校长带领大学走出发展困境,实现大学卓越的目标。但是,我国大学校长却存在五种角色偏差:“官位意识浓厚”,追求个人职务升迁的“官员型”校长;“身在校长之位,心在原来的学科和专业”的“学科型”校长;既要“行政权力”,又要“学术名利”的“双肩挑”大学校长;追求个人管理绩效,忽视大学的育人本质和人文精神的“CEO型”校长;不是思考大学的发展方向、谋划大学未来远景,而是整天忙于学校管理具体事务的“事务型”管家型校长,大学校长角色偏差使大学校长不具备教育家的素质特征,难成教育家。理想的大学校长应该具备何种素质?如何测评大学校长的胜任力,衡量大学校长教育家角色的实现程度?结果如何?选任制度如何促进教育家大学校长的生成?围绕这上述问题,本文以大学校长“教育”专业角色理论、教育家大学校长胜任力理论和大学校长选任制度理论为基础,展开大学校长胜任力测评和选任制度研究。为了测评大学校长的胜任力、衡量大学校长教育家角色的实现程度,研究以一个省域为例,以大学校长、管理中层和大学教师这三类大学组织主体为调查对象,对大学校长胜任力进行了测评。作为导师课题的参与者,笔者以课题中期研究成果“大学校长胜任力模型”为工具,综合运用多元主体评价和量表测评对大学校长的胜任力进行了测评研究,并对研究结果进行了原因调查,以期查找影响大学校长胜任力的因素,为大学校长选任制度优化提供现实依据。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大学校长专业胜任力总体表现平庸,优秀率比较低;(2)有的大学校长坚定的教育理想报负有欠缺,心系仕途、心系学科,全身心投入、务实办学难;(3)有的大学校长没有办学教育思想和治校理念,办学定位不够清晰,办学特色不够鲜明;(4)有的大学校长谋划大学变革、强化办学特色、获取办学资源的治校能力亟需提升;(5)总体上大学校长治校影响力偏低,值得凝练和借鉴的独特成功经验偏少。这五个方面的研究结果表明,一般大学校长的胜任力和教育家大学校长的胜任力尚存在一定的差距,因而研究着眼于从选任制度层面提升大学校长的胜任力。为使大学校长选任制度针对性更强,研究基于大学校长胜任力测评和影响因素的调查结果以及现行选任制度的批判性改造,对大学校长选任制度进行优化。针对现行大学校长选任制度的目的和价值导向,大学校长的选任需要从制度理性的视角进行完善。大学校长选任制度应追求价值理性,应以大学作为专业主体参与校长选拔、大学组织内部“精英”作为选拔主体,选拔出懂教育懂大学愿意为教育事业奉献的教育家校长;选任标准应突出校长“教育”专业胜任能力、选拔方式突出权威组织与专业组织的共同体结构、选拔程序采用合大学自治和教育专业属性的选拔程序,这是大学校长选任制度的工具理性。通过制度价值理性和制度工具理性的二重性建构,为选出教育家校长提供理论上的可靠性。此外,大学校长选任制度的合理性还需要制度条件与保障,它与选任制度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制度系统。在大学校长胜任力影响因素的调查中发现,校长培训制度、任期制度、薪酬制度等是影响大学校长胜任力的重要因素。因此,应该建立校长“教育”专业培训制度、完善适宜任期制度、体现校长专业价值的自主退出补偿机制和教育家校长的薪酬制度。只有为大学校长的选任提供制度系统,才能保障教育家大学校长的生成。
刘硕[7](2019)在《我国军队院校内部治理结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推进军队院校改革创新、加快建设一流军队院校,是习近平军事教育思想明确提出的战略目标。军队院校既是军队的列编单位,又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既是“军”又是“校”的“非单一化”组织属性,决定了其教育管理有着与军队管理及地方高校管理相区别的鲜明特点,既要体现军队管理特色,又必须遵循高等教育管理的普遍规律,以实现军事统一、教育民主与办学高效的有机结合。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军队院校的教育管理忽视了其作为高等教育机构的组织属性,行政权力泛化、学术权力缺失,组织活力与创新能力不足。随着我国军队革命性体系重塑和军事斗争准备的加速推进,随着现代军校科技元素不断增加、学术属性不断增强、新兴领域和新质力量不断涌现,深化军队院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势在必行。而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在于内部治理结构的科学构建。鲜明地提出军队院校内部治理结构的概念并开展相关研究,顺应了当前国家高等教育改革的主旋律,突出了军队建设依法从严治军的总基调,也为军队院校深化教育管理改革开辟了新路径。新时代,党的军事指导思想的丰富发展,治理理论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实践探索,为我国军队院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提供了科学指引、理论支撑与经验借鉴。鉴于治理理论强调民主意识、重视制度权威、关注主体利益,将治理理论中的治理主体多元化、治理方式互动化、治理规则法制化等核心思想和有益成分引入我国军队院校的教育管理实践,必将有助于完善教育管理组织系统、改进教育管理运行机制、实现教育管理依法从严。论文以习近平新时代军事教育思想为根本遵循,以治理理论为理论支撑,在继承我国军队院校教育管理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借鉴地方高校改革与发达国家军事院校建设的成功经验和先进理念,按照理论阐释、历史沿革、现实困境、经验借鉴、路径构建的逻辑顺序依次展开论述,力求比较清晰的呈现我国军队院校内部治理结构的现状与未来发展全景。在具体研究过程中,设计了以军队院校内部事务决策为载体,由内部治理结构合法性依据、内部治理结构要素和决策结果评价三个方面构建的内部治理结构概念模型。基于内部治理结构的核心实质是权力问题,通过提出权力假设、确定测量题项、发放调查问卷和对回收问卷进行统计与检验分析,从权力形式、权力层次、权力重心三个维度对我军院校内部治理结构的发展现状、权力配置特点与存在主要问题给予深入的系统解构,试图展示一种从权力维度分析管理症结的方法路径,进而把握军队院校教育管理问题的本质,寻求内部权力合理配置运行的可能轨迹。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军队院校内部权力形式单一、行政干预普遍,权力层次冗杂、组织运行僵化,权力重心失衡、学术地位弱化,分析其主要原因在于军事行政习惯的深刻影响、军事制度演化的路径依赖和军事学术民主的氛围缺失。通过个案研究发现,美国军种官校权力形式多元、内部决策民主,权力层次简明、行政实施顺畅,权力重心下移、学术权力彰显等权力结构与运行特点得益于其完善配套的法规制度和长期以来的严格执法。我国军队院校应结合自身实际、及时更新理念、不断改革创新,在院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通过党委核心与两治并进的格局确立、行政管理与学术管理的有机协调、院校章程与规章制度的健全完善、依法办学与从严治校的贯彻落实,改变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失衡现状,理顺政治权力、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相互关系,着力构建以政治权力为领导核心,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相互协调、均衡发展的内部治理结构。
赵宁[8](2019)在《一位乡村小学校长教育信念的叙事研究》文中指出教育信念是教育者在教育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对教育相关理论、思想和主张等坚信和确认的看法、态度,并以此指导自己的教育实践。当前我国乡村学校发展正处于瓶颈期,校长作为学校发展的引领者和推动者,其所持有的教育信念是驱动学校改革的原始力量。因此,研究乡村学校校长的教育信念显得尤为迫切。研究选取甘肃省H县H小学的X校长为研究对象,X校长扎根H小学30余年,将H小学办成了远近闻名的学校,其个人事迹受到多家媒体的报道。研究采用叙事研究方法,通过访谈、观察和实物收集等具体收集资料的方法对X校长的教育信念进行了探究。X校长的教育信念主要表现在以下七个方面:对学校方面,X校长视H小学为村子的希望、把教学质量和教师培养列为学校的发展重点、在学校建设中重视师生合作;对校长自身,X校长具有强烈的职业认同;对学校教师方面,X校长重视教师的榜样作用、强调教师的责任、师德等;对学生方面,X校长树立了使学生公平享受教育资源、重视学生的潜能等信念;课程方面,X校长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开发课程;教学方面,X校长尽力满足教学需求、优化教学组织形式等;在对待学校与外部关系上,X校长不辞辛劳为村民谋福利、努力为学校争取外部资源等。通过追溯X校长教育信念的形成历程发现:X校长教育信念的形成经历了入职前的“大众化”阶段、入职适应时期的“困境磨砺”阶段、工作熟练时期的发展阶段以及工作胜任时期的稳定阶段。基于对X校长教育信念的分析,总结出X校长教育信念的四个特点:X校长在教育教学中十分关注学生,学校一切活动的开展以学生为中心,体现出他的教育信念具有“以生为本”的特点;X校长在认知上表现出了对乡土文化的认可,在情感上表现为个人的乡土情怀,体现出其教育信念具有乡土性;在教育教学中,X校长化信念为行动,努力为学校发展创造条件,是其教育信念实践性的体现;X校长教育信念主要来源于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缺乏理论指导,因此其教育信念具有经验性的特点。X校长良好教育信念的形成主要受三个方面因素的影响:第一,X校长勤劳务实的性格特征和淡泊名利的人生价值观是其教育信念形成的内心支撑点。第二,家人的理解与支持、组织和领导的肯定与关心对促进X校长教育信念形成具有重要作用。第三,X校长出生、成长于乡村,并且经历了我国乡村教育资源最为匮乏的时期,其浓浓的乡土情怀对他教育信念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通过研究得出几点重要启示:校长教育信念是促进乡村小规模学校发展的坚实后盾,是校长进行教育实践的内源性动力,是连接乡村学校与乡村社会的隐性向导。
秦敏[9](2019)在《南宁市初中家校合作现状研究 ——以W中学为例》文中认为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这一基本矛盾背景中,想要“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必须群策群力,努力实现家校合作高效优质的发展,使所有学生获得同样的教育成功机会与充分性发展。本研究以爱普斯坦的交叠影响域理论为理论基础,主要采取问卷调查、深度访谈和查阅文献等研究方法对南宁市样本学校——W中学的初中家校合作现状进行了实地调查。调查发现:(1)由于家庭与学校契约意识淡薄、学校与社区角色定位不清、社区与家庭有效共识不足,家校合作各主体在认识层面上尚未达成完全一致;(2)由于缺乏新颖有特色的家校合作活动方式以及高层次的家校合作活动,家校合作的效果还不够明显;(3)当前南宁市初中家校合作仍然缺乏各方资源,大体呈现社会中下层家长家庭资本匮乏,社区的社会资本整合度不高,学校资本贮备力量不足的特点;(4)现行相关法律法规涉及家校合作的内容显得过于宏观,缺乏具体的指导和操作性;学校的顶层设计较为粗略,缺乏系统性和细节性;相关的评估体系空白,缺乏评估标准和评估工具。接着,针对上述现状问题及成因分析,从四个方面分别对南宁市的初中家校合作提出实践对策,即达成共生认识建立合作关系、创新活动途径提升合作层次、整合各方资本提升合作效果、填补评估空白完善合作机制。最后,对新时代我国初中家校合作的未来走向进行理论思考和政策展望——以家校合作的本土化促进家校间的情感认同,以家校合作的民主化推进共同治理的教育问责,以家校合作的法制化实现教育合理发展。
陆婉燚[10](2019)在《从业务骨干到学校领导者:初任校长的角色转型研究 ——以X校长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任期是校长成长发展的关键期,是校长逐渐熟悉职业岗位工作并走向成熟的重要阶段,是初任校长从业务骨干向学校领导者转型的重要过程。在此过程中,初任校长会面临各种挑战,对于学校的发展也有着重要影响。研究初任校长的角色转型问题,呈现初任校长鲜活与复杂的工作状况,有利于明确初任校长职前培训的内容,也有利于发现初任校长职初适应的自我发展策略与外部支持需求。以A中学X校长为研究对象,运用个案研究法,采用访谈、观察等具体方法,基于“两层面-四维度”的分析框架,论文考察与分析了初任校长从一名业务骨干者成为学校领导者的基本过程及其挑战。在工作层面,论文研究了“准备与程序、期待与定位、实践与过程”三个维度的问题。就“准备与程序”维度,论文分析了 X校长是如何走上校长岗位的,分别从个人的职业生涯经历、职业培训以及选拔过程进行叙述。就“期待与定位”维度,论文从不同人员对于X校长角色的期待以及X校长自身对于校长角色的定位与理解。就“实践与过程”维度,论文主要从权力的行使、关系的构建、质量的管理以及变革的推进逐一进行探讨X校长在领导工作中的实践过程。在个人层面,论文聚焦“认同与压力”维度,论文研究了 X校长是如何对身份进行认同、在角色转型过程中面临的压力以及在领导工作中和个人生活中出现的一系列变化等等。研究发现,初任校长角色转型过程中面临着三种主要挑战:一是“双重适应”的挑战,即学校适应和角色适应,初任校长需要去适应新的环境和新的角色。二是“双重学习”的挑战,即任务学习与个人学习,需要在工作能力的培养以及个人心态的调整上作出努力。三是“双重平衡”的挑战,需要在学校与学校相关人员建立良好关系以及个人在工作与生活上的平衡。研究建议,初任校长的有效转型依赖两方面的协同努力:一方面,初任校长要积极主动地获得与依靠关键资源。要重视校长个人经验的作用,特别是在管理上的经验对日后成为校长打下了管理基础;初任校长还应该学会向资深的校长进行请教,比如像前任校长请教能够准确把握学校的基本信息,也能够从其获得一些领导管理经验;初任校长要有终身学习的观念,无论是职前还是职后,都要不断学习提升自我的专业素养。另一方面,教育行政部门要积极为初任校长的角色转型提供充分支持。教育行政部门应重视校长的职前培训,加强培训管理;教育行政部门应给予初任校长一定的职初指导,如安排有经验的校长对其进行指导;教育行政部门应在工作上提供支持,特别是办学经费和制度完善上;教育学行政部门应当给予初任校长适当的容错空间,允许犯错,及时纠错。
二、当好校长 办好学校——谈怎样当好职业学校校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当好校长 办好学校——谈怎样当好职业学校校长(论文提纲范文)
(1)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研究 ——以F中学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以“立德树人”回应青少年成长时代挑战 |
(二)用“落实机制”破解立德树人关键问题 |
二、文献综述 |
(一)关于立德树人 |
(二)关于立德树人落实机制 |
(三)关于中学德育工作 |
(四)关于中学德育工作的国际比较 |
三、研究问题 |
四、核心概念界定 |
(一)立德树人 |
(二)落实机制 |
五、研究设计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六、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一章 正本清源:关于立德树人的历史溯源与发展探寻 |
一、关于立德树人的历史溯源 |
二、党的教育方针与立德树人的发展探寻 |
(一)党的历史实践赋予立德树人的使命与责任 |
(二)关于新时代立德树人重要论述的研究 |
第二章 现实审视:F中学立德树人工作落实的实践梳理 |
一、个案F中学的基本情况 |
(一)F中学办学发展历程与区域影响 |
(二)F中学建校以来课程与教学改革历史梳理 |
二、F中学立德树人工作实践研究样例 |
(一)以“1247”工作模式为载体的共青团、少先队工作 |
(二)以贯通式架构为依托的思政一体化课程实施 |
(三)以在体验中提升为追求的社会综合实践活动 |
(四)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的综合素质评价工作 |
(五)以共同促进学生成长为目标的家校合作工作 |
三、依据《指南》分类梳理F中学工作实践 |
(一)基于课程育人维度 |
(二)基于文化育人维度 |
(三)基于活动育人维度 |
(四)基于实践育人维度 |
(五)基于管理育人维度 |
(六)基于协同育人维度 |
第三章 积极支撑: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有益经验 |
一、基于顶层设计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
(一)关注国家教育政策的解读 |
(二)坚持学校改革规划的设计 |
(三)统筹学校改革资源的协调 |
二、以管理效能服务立德树人工作实施 |
(一)强化制度建设 |
(二)强化师资培育 |
三、以实践落地保障立德树人工作效果 |
(一)以五育并举为导向的全学科融合 |
(二)家校社会的全过程协同 |
(三)服务于学生发展的全方位评价 |
第四章 内视反听: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问题反思 |
一、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实证分析 |
(一)教师层面的问卷调查与分析 |
(二)学生层面的问卷调查与分析 |
(三)面向师生家长及居民的访谈与分析 |
(四)基于实证研究的问题小结 |
二、立德树人工作落实的目标机制问题 |
(一)立德树人系统化实施有待加强 |
(二)应重视立德树人诸多要素的良性互动 |
(三)需强化全面响应育人方式变革意识 |
三、立德树人工作落实的内容机制问题 |
(一)顶层设计与底层实施的双线融合契合度不够 |
(二)“五育并举”培养体系中德育路径创新还需拓宽 |
(三)需深化核心价值观教育与课程、活动的深度融合 |
(四)应更注重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宽视野 |
(五)需强化破“五唯”背景下的科学评价指标体系建设 |
四、立德树人工作落实的协同机制问题 |
(一)需加速提升现代学校治理体系建设 |
(二)德育一体化纵向衔接与横向融合还需提升 |
(三)需建立教师专业发展与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 |
(四)家校社三方协同育人发展不均衡 |
第五章 完善之路: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重新建构 |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理论指导与内在逻辑 |
(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体系 |
(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
二、基于《指南》六个维度重构F中学立德树人实施路径 |
(一)课程育人:中小学一体化课程体系 |
(二)文化育人:学校德育文化传承与创新 |
(三)活动育人:主体性德育活动体系 |
(四)实践育人:依托团·队学生工作体系开展综合实践 |
(五)管理育人: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
(六)协同育人:多要素协同育人体系 |
三、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重构建议 |
(一)指向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目标机制 |
(二)服务于育人目标的内容机制 |
(三)落实“三全育人”的协同机制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一、F中学学科德育渗透工作 |
二、F中学家校委员会工作制度 |
三、F中学教育综合改革自评报告 |
四、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调查问卷报告 |
五、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访谈提纲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2)从“上任”到“胜任” ——上海市小学初任校长治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问题 |
(三)研究意义 |
二、核心概念的界定 |
(一)初任校长 |
(二)治校策略 |
三、文献综述 |
(一)初任校长的相关理论研究 |
(二)治校策略相关研究 |
(三)文献评析 |
第二章 研究过程 |
一、研究方法的选择 |
二、研究对象的确定 |
三、资料的收集 |
四、资料的整理和分析 |
(一)资料的整理 |
(二)资料的分析方法 |
(三)分析编码过程 |
(四)理论饱和度检验 |
五、对研究过程的反省和思考 |
(一)关于信度、效度和推广度问题 |
(二)关于伦理道德问题 |
(三)研究的创新点和局限性 |
第三章 自我融入:确定自我定位 |
一、角色认知转换 |
(一)心理准备不足 |
(二)繁多、复杂——校长职责的特征 |
(三)大——校长决策权特征 |
(四)小学校长任职制度的思考 |
二、构建人际关系网络 |
(一)团结学校管理团队 |
(二)促进教师群体发展 |
三、全面融入学校环境 |
(一)挑战——如何全面把握工作 |
(二)开拓认知途径,全面把握学校 |
第四章 传承中深化:稳定学校发展策略 |
一、强化学校特色,提升学校竞争力 |
(一)强化学校特色的办学理念和意识 |
(二)优化组合内外部教育资源 |
二、规范制度建设,发挥保障与激励功能 |
(一)基于学校现实,科学制定规范 |
(二)加强制度学习、贯彻实施到位 |
(三)建立督察和激励机制,调动内在热情 |
三、促进家校合作,实现社会共育 |
(一)提升信任度,增强家长对学校的帮助 |
(二)多途径开展家长教育,提升家长教育素养 |
第五章 突破与升华:创生发展动力 |
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学校持续发展 |
(一)优化教师结构,提高队伍活力 |
(二)科学制定教师发展规划,构建教师专业发展支持体系. |
(三)构建系统培训体系,提高师资培养质量 |
(四)建立科学评价体系,巧用绩效提高积极性 |
二、完善课程体系建设,引领课堂教学变革 |
(一)依托学科优势,激发创新活力 |
(二)扎根学校文化,建设学校特色发展 |
(三)融合地域环境,优化课程结构 |
三、完善学校教育制度,促进学校文化建设 |
(一)用办学理念引领校园文化建设 |
(二)推进教师素质工程,提升文化底蕴 |
(三)打造环境文化,建设和谐校园 |
(四)开展管理工程建设,引领学校文化 |
第六章 治校策略影响因素的模型及其分析 |
一、校长自身因素对治校策略的影响分析 |
(一)校长自身性格特征的影响 |
(二)校长专业发展背景的影响 |
二、影响初任校长治校策略路径的学校内部因素 |
(一)学校有形资源的影响 |
(二)学校无形资源的影响 |
(三)学校人力资源的影响 |
三、影响初任校长治校策略路径的学校外部因素 |
(一)教育环境的影响 |
(二)社会环境的影响 |
四、关于初任校长治校策略的建议 |
(一)提升校长自身素养 |
(二)改善学校内部环境 |
(三)协同学校外部环境 |
结语 |
附录 |
附件1:小学初任校长治校策略研究访谈提纲 |
附件2:田野日记节选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
(3)农村地区小学校长角色冲突研究 ——基于C市一所农村小学校长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现实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1.校长角色定位研究 |
2.校长角色扮演研究 |
3.校长角色冲突研究 |
(三)研究方法 |
1.文献法 |
2.访谈法 |
3.个案研究 |
(四)研究过程 |
1.研究对象的选择 |
2.研究现场的进入 |
3.研究资料的收集 |
4.研究现场的退出 |
二、理论基础 |
(一)角色 |
(二)管理者角色 |
(一)人际角色 |
(二)信息角色 |
(三)决策角色 |
(三)角色理论 |
1.角色冲突的定义 |
2.角色冲突的表现形式 |
3.角色冲突的因素 |
4.角色冲突的调适 |
三、农村小学校长角色冲突的现实表现 |
(一)安全难料:农村小学校长背上的大山 |
1.“负责人”与“安全员”之间的较量 |
2.安全管理工作的角色资源紧缺 |
(二)公私难断:农村小学校长心理上的博弈 |
1.“监管者”的职责与对“亲戚”的反叛 |
2.“老领导”的偏袒与“新领导”的公正 |
(三)职责难分:农村小学校长工作的艰难推进 |
1.从“一把手”到“二把手”的心理落差 |
2.农村校长有责无权的无奈现实 |
(四)两难境地:农村小学校长价值选择的徘徊 |
1.“教育家”的要求与“行政人”的眷恋 |
2.工作的敬业与家人的陪伴的两难全 |
(五)分歧难平:农村小学校长理想与现实的碰撞 |
1.上级的高要求与现有条件的不匹配 |
2.农村校长的良苦用心与现实打击 |
四、农村小学校长角色冲突的原因分析 |
(一)农村小学校长的任职时间短与管理风格单一导致角色冲突 |
1.任职时间短导致的角色冲突 |
2.校长管理风格单一导致角色冲突 |
(二)农村校长角色转变不及时与角色定位不明确导致角色冲突 |
1.角色转变不及时造成的角色冲突 |
2.正副校长角色定位不明确造成的角色冲突 |
(三)农村小学校长与其他群体价值取向不一导致角色冲突 |
1.农村小学校长自身的价值需要和价值追求 |
2.农村小学教师的价值需要和价值追求 |
(四)农村小学的制度不健全导致小学校长角色冲突 |
1.教育政策的不协调性与宏观性 |
2.教师评价制度的不合理性导致校长角色冲突 |
3.校长绩效考核与评估制度的不合理性 |
(五)农村小学校长权责不一致导致角色冲突 |
1.校长负责制引发的角色冲突 |
2.农村小学校长缺乏人事权力引发的角色冲突 |
五、缓解农村地区小学校长角色冲突的建议 |
(一)完善校长遴选、评价和培训机制 |
1.完善农村小学校长遴选评价制度 |
2.完善农村小学校长培训机制 |
(二)完善授权制度,构建沟通机制 |
1.完善各级别授权制度 |
2.完善各级沟通机制 |
(三)尊重教师教学经验,重塑农村小学校长角色 |
1.尊重教师教学经验 |
2.校长角色的重塑 |
(四)保持良好人际关系,创建校长支持系统 |
1.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
2.创建校长支持系统 |
结论 |
附录一 |
附录二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W市盲人学校G校长领导行为生成与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问题缘起 |
1.国家高度重视特殊教育的发展 |
2.地方上加大对特殊教育改革的力度 |
3.G校长领带的W市盲校获得高度认可 |
4.特殊学校校长领导行为深入研究的理论诉求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三)核心概念 |
1.领导行为 |
2.校长领导行为 |
(四)文献综述 |
1.国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2.国内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3.简要评析 |
(五)研究设计 |
1.研究对象的选取 |
2.研究方法的选择 |
3.研究思路 |
二、W市盲人学校的基本情况 |
(一)W市盲校概况 |
(二)G校长带领下W市盲校取得的成果和特色 |
1.开拓残健融合,形成了多层次的办学体系 |
2.倡导全面个性发展,开发了丰富的课程资源 |
3.利用多种渠道,教师专业取得长足进步 |
4.重视课题研究,形成了浓厚的教科研学术氛围 |
5.注重精神力量,营造了感恩向上的校园文化 |
三、追溯过去:G校长领导行为的纵向扫描 |
(一)校长的领导行为的萌芽 |
1.以全面周到服务盲生,关心盲生的关怀型教师领导行为 |
2.以平等公正来管理班级,引导盲生的民主型教师领导行为 |
(二)校长领导行为的雏形 |
1.团委书记:以引导学生团结向上为目标的领导行为 |
2.教务主任:以维持教师公平公正为导向的领导行为 |
3.德育主任:以促进盲生自我实现为核心的领导行为 |
4.教导主任:以扎根特殊教育课堂研究为基础的领导行为 |
(三)校长领导行为的生长 |
1.人间冷暖,盲校改革的心灵触发点 |
2.提升教师师德素养,形成优良教育教学风气 |
3.实行“送教上门”服务,保障学生受教育权利 |
4.紧跟课改发展新趋势,致力盲校课程探索 |
5.变革考试形式,完善学生考核制度 |
6.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促进教学目标顺利完成 |
(四)校长领导行为的成熟 |
1.以共建共享共育为理念的盲校引领者 |
2.以激发教师科研活力为源泉的盲校栽培者 |
3.以促进学生多元发展为指向的盲校践行者 |
4.以特殊教育体系建设为拓展的盲校开拓者 |
(五)小结:G校长的成长轨迹 |
四、着眼现在:G校长领导行为的横向扫描 |
(一)以关怀激励作为领导师生的行动方略 |
1.完善教师考核制度,是激励也是福利 |
2.协调校园人际关系,不吝啬口中的赞扬 |
(二)以有效沟通作为领导师生的协调指南 |
1.从单向沟通到多方献策 |
2.以理服人,发挥沟通的教育艺术 |
3.喙长三尺,展示沟通的职场效能 |
(三)以人员组织作为领导师生的行动阵地 |
1.在行政组织上,她是盲校中层领导的建设者 |
2.在教师活动组织上,她是盲校教师成长的领路人 |
3.在学生活动组织上,她是盲校活动的集结者 |
(四)以盲校长期规划作为引领学校发展的宏伟蓝图 |
1.自身规划:处校长之位,履校长之责 |
2.学校规划:理清发展思路,跟上时代步伐 |
(五)小结:G校长领导行为特征 |
五、G校长领导行为总结、启示与反思 |
(一)G校长领导行为总结 |
1.德行垂范:以爱为声、以责任为伞 |
2.愿景激励:以人为本、追求卓越 |
3.个性化关怀:饱含人情味、魅力十足 |
4.领导视野:有大局意识、专业敏锐度 |
(二)特殊学校校长领导行为的启示 |
1.修炼校长自我学习力,创建“学习型”学校 |
2.引领校长教学领导力,把握现代教育理念 |
3.强化校长文化领导力,凝聚组织共同愿景 |
4.提升校长领导素质,支持教师专业发展 |
(三)特殊学校校长领导行为的反思 |
1.G校长领导行为的特质与学校发展锲合度的调试 |
2.G校长对教师发展规划中的整体性与个性需求满足的矛盾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中西部农村校长专业发展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 研究背景 |
(一)提升农村校长专业发展水平是政策导向 |
(二)提升农村校长专业发展水平是时代呼唤 |
(三)提升农村校长专业发展水平是现实需求 |
二 研究意义 |
(一)实践意义:探寻城乡教育一体化均衡发展的路径 |
(二)理论意义:探寻不同区域校长群体专业发展规律 |
三 概念界定 |
(一)中西部农村校长 |
(二)校长专业发展 |
(三)校长专业标准 |
四 文献综述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五 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调查研究法 |
(三)案例研究法 |
六 研究框架 |
(一)研究目标 |
(二)研究内容 |
(三)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新时代教育发展与校长专业发展 |
一 新时代教育发展 |
(一)新时代 |
(二)新时代基础教育论述 |
二 校长专业发展 |
(一)校长专业发展基本内涵 |
(二)校长专业发展影响因素 |
(三)校长专业发展的阶段性 |
(四)与教师专业发展的联系 |
三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中西部农村校长专业发展现状 |
一 调查问卷的选取与实施 |
(一)问卷基本情况 |
(二)问卷样本情况 |
二 调查问卷的结果分析 |
(一)校长问卷基本情况 |
(二)校长专业发展现状 |
(三)校长参与培训情况 |
三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中西部农村校长专业发展个案分析 |
一 样本基本情况 |
二 中西部农村校长访谈结果 |
(一)成长通道 |
(二)职前经历 |
(三)任职体验 |
(四)困惑之处 |
(五)发展需求 |
三 中西部农村校长整体情况概述 |
(一)基于校长个体的分析 |
(二)基于校长群体的分析 |
四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中西部农村校长专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
一 中央政府:借鉴他国经验,做好顶层设计 |
(一)借鉴他国成功经验,实施校长资格证制度 |
(二)完善教育投入机制,向乡村校长群体倾斜 |
(三)稳定农村校长队伍,提升农村校长幸福感 |
二 地方政府:引进优秀人才,完善配套制度 |
(一)吸引优秀人才加入,增加校长队伍活力 |
(二)变革校长选拔制度,变任命制为聘任制 |
(三)完善校长发展制度,促进校长专业发展 |
(四)调整校长考核制度,增加校长的获得感 |
(五)减少行政过多干预,发挥校长的自主性 |
三 相关高校:做好理论指导,完善培训体系 |
(一)高校担负重任,理论引领成长 |
(二)号召教师参与,盘活高校资源 |
(三)积极创新模式,增加培训实效 |
四 社会团体:营造良好氛围,搭建交流平台 |
(一)宣传优秀校长榜样,增加校长身份荣誉 |
(二)吸引社会团体关注,营造校长成长氛围 |
(三)搭建校长交流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共通 |
五 个体层面:树立教育理想,促进自我发展 |
(一)强化乡村教育追求,坚持教育信念 |
(二)树立终身学习观念,努力提升自我 |
(三)及时反思自我成长,实现学校发展 |
六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中西部农村校长专业发展问卷 |
附录二 访谈提纲 |
致谢 |
(6)大学校长胜任力测评及其选任制度研究 ——以江西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大学发展危机催生校长专业化 |
1.1.2 大学校长需要成为教育家 |
1.1.3 大学校长成为教育家角色面临的困境 |
1.1.4 大学校长胜任力测评的必要性 |
1.1.5 大学校长选任制度优化的紧迫性 |
1.2 研究意义与创新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2.3 研究创新 |
1.3 核心概念界定 |
1.3.1 大学 |
1.3.2 大学校长 |
1.3.3 教育家大学校长 |
1.3.4 选拔任用制度 |
1.4 文献综述 |
1.4.1 胜任力研究综述 |
1.4.2 大学校长胜任力研究综述 |
1.4.3 大学校长素质研究综述 |
1.4.4 大学校长角色研究综述 |
1.4.5 大学校长选任研究综述 |
1.4.6 研究评述 |
1.5 研究内容和基本思路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思路 |
1.6 研究方法 |
1.6.1 文献分析法 |
1.6.2 历史研究法 |
1.6.3 问卷调查法 |
1.6.4 统计分析法 |
2 理论基础 |
2.1 大学校长“教育”专业角色理论 |
2.1.1 大学校长专业化理论 |
2.1.2 大学校长专业角色理论 |
2.1.3 大学校长专业角色定位:教育家 |
2.2 教育家大学校长胜任力理论 |
2.2.1 教育家大学校长胜任力的内涵 |
2.2.2 教育家大学校长胜任力模型 |
2.2.3 教育家大学校长胜任力的评价理论 |
2.3 大学校长选任制度理论 |
2.3.1 现代大学制度框架 |
2.3.2 大学校长选任制度历史性特征 |
2.3.3 大学校长选任的制度理性 |
3 大学校长胜任力现状分析 |
3.1 大学校长胜任力测评问卷的设计和试测 |
3.1.1 项目分析 |
3.1.2 信效度检验 |
3.2 研究目的 |
3.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3.1 被试 |
3.3.2 测评工具 |
3.3.3 测评步骤 |
3.3.4 统计处理 |
3.4 研究结果 |
3.4.1 大学校长胜任力总体发展水平 |
3.4.2 大学校长胜任力的指标得分 |
3.4.3 大学校长胜任力各一级指标的分类得分 |
3.5 基本结论及原因分析 |
3.5.1 基本结论 |
3.5.2 原因分析 |
4 基于胜任力测评的大学校长选任制度建议 |
4.1 大学校长选拔制度的理性理论 |
4.2 选拔制度的价值理性追寻 |
4.2.1 大学自治性要求大学作为专业组织参与校长选拔 |
4.2.2 大学的民主性决定了专业“精英”成为选拔主体 |
4.2.3 大学校长选拔的终极目标是“教育家” |
4.3 探路选任制度的工具理性 |
4.3.1 选拔标准应突出大学校长的“教育”专业胜任力 |
4.3.2 选拔方式中突出权威组织和专业组织的共同体建构 |
4.3.3 采用合大学自治和教育专业属性的选任程序 |
4.4 保持制度理性的内在张力:制度条件与保障 |
4.4.1 建立校长专业培训制度 |
4.4.2 完善适宜的任期制度 |
4.4.3 体现校长专业价值的退出补偿机制 |
4.4.4 建立教育家校长的薪酬制度 |
5 总结 |
5.1 论文总结 |
5.2 研究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
(7)我国军队院校内部治理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核心概念的界定 |
1.3 文献综述及评价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2章 理论阐释:治理理论应用于我军院校教育管理适切性研究 |
2.1 治理理论 |
2.1.1 治理理论的产生兴起 |
2.1.2 治理理论的主要观点 |
2.1.3 治理理论的简要评述 |
2.2 治理理论的中国适用性 |
2.2.1 治理理论引入及本土化研究 |
2.2.2 治理的中国经验与理论拓展 |
2.2.3 我国高校治理的探索与实践 |
2.3 治理理论对我军院校教育管理的适切性 |
2.3.1 治理理论与我军院校教育管理理论存在一定的理论契合 |
2.3.2 借鉴治理理论解决我军院校教育管理中的诸多现实问题 |
2.3.3 治理理论应用于我军院校教育管理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
第3章 历史沿革:我军院校教育管理的发展与内部治理结构描述 |
3.1 我军院校教育管理发展历程 |
3.1.1 革命战争年代:从战争中逐渐成长 |
3.1.2 新中国成立后:向正规化教育转变 |
3.1.3 改革开放初期:为军队现代化服务 |
3.1.4 新时期新阶段:在深化改革中发展 |
3.2 我军院校内部治理结构要素 |
3.2.1 权力形式:内部治理的横向结构 |
3.2.2 权力层次:内部治理的纵向结构 |
3.2.3 权力重心:内部治理结构的平衡点 |
3.3 我军院校内部权力配置特点 |
3.3.1 横向上政治权力与行政权力交互叠加 |
3.3.2 纵向上自上而下的逐级指挥等级严格 |
3.3.3 重心上权力高度集中于校级行政机关 |
第4章 现实困境:我军院校内部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归因分析 |
4.1 我军院校内部治理现状的实证调查 |
4.1.1 概念模型构建与假设提出 |
4.1.2 研究变量定义与测量题项 |
4.1.3 预测问卷处理与因子分析 |
4.1.4 正式问卷调查与结果分析 |
4.2 我军院校内部治理结构的主要问题 |
4.2.1 权力形式单一,行政干预普遍 |
4.2.2 权力层次冗杂,组织运行僵化 |
4.2.3 权力重心失衡,学术地位弱化 |
4.3 我军院校内部治理结构存在问题的归因分析 |
4.3.1 军事行政习惯的深刻影响 |
4.3.2 军事制度演化的路径依赖 |
4.3.3 军事学术民主的氛围缺失 |
第5章 经验借鉴:美国三所军种军官学校内部治理结构个案研究 |
5.1 美国军种军官学校内部机构设置概况 |
5.1.1 美国陆军军官学校 |
5.1.2 美国海军军官学校 |
5.1.3 美国空军军官学校 |
5.2 美国军种军官学校内部治理结构特点 |
5.2.1 权力形式多元,决策过程民主 |
5.2.2 权力层次简明,行政实施顺畅 |
5.2.3 权力重心下移,学术权力彰显 |
5.3 美国军种军官学校法规制度建设经验 |
5.3.1 系统配套,衔接紧密 |
5.3.2 规范具体,操作性强 |
5.3.3 稳定连续,执法严格 |
第6章 实现路径:我军院校内部治理结构的构建路径与优化策略 |
6.1 党委核心与两治并进的格局确立 |
6.1.1 党委核心:引领共治方向 |
6.1.2 名将治校:对接实战需求 |
6.1.3 教授治学:回归学术本位 |
6.2 行政管理与学术管理的有机协调 |
6.2.1 界定权力作用领域,摆脱“同质化” |
6.2.2 改进权力运行机制,克服“碎片化” |
6.2.3 强化权力层级均衡,规避“内卷化” |
6.3 院校章程与规章制度的健全完善 |
6.3.1 明确院校章程的统领地位 |
6.3.2 规范院校章程的制定程序 |
6.3.3 健全院校章程的涵盖内容 |
6.3.4 完善院校章程的配套制度 |
6.4 依法办学与从严治校的贯彻落实 |
6.4.1 观念上正本清源,剔除“老思维” |
6.4.2 行为上除旧纠偏,摒弃“土政策” |
6.4.3 执法上彰显公平,打破“潜规则” |
第7章 结论 |
7.1 研究结论 |
7.2 创新之处 |
7.3 不足之处 |
7.4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教员参与院校权力运行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2:访谈提纲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8)一位乡村小学校长教育信念的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三)概念界定 |
(四)文献综述 |
(五)校长教育信念研究维度的确定 |
(六)研究思路及方法 |
二、进入研究现场 |
(一)初识X校长 |
(二)走进H小学 |
(三)研究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
三、呈现:X校长教育信念的现实表现 |
(一)对学校的信念 |
1.H小学:大山深处的一盏灯 |
2.学校发展:以教学质量和教师培养为重 |
3.学校即家:“以校为家”三十年 |
4.美好校园:师生协力共创 |
(二)对校长自身的信念 |
1.学生有出息“我”就高兴 |
2.“我们”一家都是老师 |
3.“我”做的都是小事 |
(三)对学校教师的信念 |
1.当老师就是做榜样 |
2.乡村教师责任更加重大 |
3.努力为每一位教师发展创造条件 |
4.留住教师就是给学校播种希望 |
5.对学生负责是最大的师德 |
(四)对学生的信念 |
1.全心全意服务每一个学生 |
2.公平享受教育资源 |
3.读书改变命运 |
4.一个都不能少 |
5.学生里多的是“能人” |
6.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
(五)对课程的信念 |
1.开拓了学生兴趣面的课程就是有用的课程 |
2.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开发课程 |
3.想方设法实施三级课程 |
(六)对教学的信念 |
1.千方百计满足教学需求 |
2.优化复式教学组织形式 |
3.与时俱进开展网络教学 |
4.一丝不苟紧抓教学质量 |
(七)对学校与外部关系的信念 |
1.学校是思想传播的重要窗口 |
2.不辞辛劳为村民谋便利 |
3.努力为学生争取外部资源 |
4.用行动搭建学校与村民交流的平台 |
5.紧抓机会促进交流合作 |
四、追溯:X校长教育信念的形成过程 |
(一)X校长教育信念形成的阶段分析 |
1.入职前:X校长教育信念的“大众认识”阶段 |
2.入职适应时期:X校长教育信念的“困境磨砺”阶段 |
3.工作熟练时期:X校长教育信念的发展阶段 |
4.工作胜任时期:X校长教育信念的稳定阶段 |
(二)X校长教育信念形成过程中的关键事件和人物 |
1.关键事件 |
2.关键人物 |
五、X校长教育信念的特点及影响因素研究 |
(一)X校长教育信念的特点 |
1.以生为本 |
2.乡土性 |
3.实践性 |
4.经验性 |
(二)X校长教育信念形成的影响因素 |
1.个人性格特征与价值观 |
2.重要他人的支持与帮助 |
3.浓浓的乡土情怀 |
六、研究启示与反思 |
(一)研究启示 |
1.校长教育信念:促进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的坚实后盾 |
2.校长教育信念:校长进行教育实践的内源性动力 |
3.校长教育信念:连接乡村学校与乡村社会的隐性向导 |
(二)研究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9)南宁市初中家校合作现状研究 ——以W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问题的缘起 |
(一)基于个人成长经验对家校合作的需要 |
(二)基于家校合作对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
(三)基于家校合作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情况需要 |
(四)基于家校合作的相关政策要求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
(一)关于家校合作分类的研究 |
(二)关于家校合作理论的研究 |
(三)关于家校合作组织机制的研究 |
(四)关于家校合作现状的研究 |
(五)关于港澳台地区家校合作实践的研究 |
三、研究设计 |
(一)研究的目的 |
(二)技术路线 |
(三)研究方法 |
四、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
(一)南宁市初中家校合作的核心概念内涵 |
(二)南宁市初中家校合作的理论基础 |
第二章 南宁市初中家校合作现状调查 |
一、我国家校合作的主要现状 |
(一)家校双方角色存在差异 |
(二)传统家访有所减少 |
(三)社会对家校合作的支持力较低 |
二、样本选择与基本情况介绍 |
三、W中学初中家校合作现状调查 |
(一)W中学初中家校合作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
(二)W中学初中家校合作现状问卷调查和分析 |
四、W中学所在的Y社区基本情况介绍 |
(一)Y社区社区教育现状 |
(二)Y社区社区教育的困难 |
第三章 南宁市初中家校合作现状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一、家校合作认识问题 |
(一)家庭与学校契约意识淡薄 |
(二)学校与社区角色定位不清 |
(三)社区与家庭有效共识不足 |
二、家校合作活动形式和内容问题 |
(一)家校合作活动方式固化 |
(二)家校合作活动层次不高 |
(三)家校合作活动效果平平 |
三、家校合作资本问题 |
(一)社会中下层家长家庭资本匮乏 |
(二)社区的社会资本整合度不高 |
(三)学校资本贮备力量不足 |
四、家校合作制度问题 |
(一)现行法律法规宏观,缺乏具体指导和操作性 |
(二)学校顶层设计粗略,缺乏系统性和细节性 |
(三)相关评估体系空白,缺乏评估标准和评估工具 |
第四章 南宁市初中家校合作的对策与建议 |
一、南宁市初中家校合作的对策探讨 |
(一)达成共生认识建立合作关系 |
(二)创新活动途径提升合作层次 |
(三)整合各方资本增强合作效果 |
(四)填补评估空白完善合作机制 |
二、新时代我国初中家校合作的发展思考 |
(一)注重家校合作的本土化,促进家校间的情感认同 |
(二)加强家校合作的民主化,推进共同治理的教育问责 |
(三)健全家校合作的法制化,实现教育的合理发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关于初中家校合作现状的调查问卷(家长卷) |
附录二 :关于初中家校合作现状的调查问卷(教师卷) |
附录三 :访谈提纲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10)从业务骨干到学校领导者:初任校长的角色转型研究 ——以X校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
(一) 选题缘由 |
(二) 研究意义 |
二、核心概念界定 |
(一) 初任校长 |
(二) 角色转型 |
三、文献综述 |
(一) 关于校长专业发展阶段的研究 |
(二) 关于校长职前培训的研究 |
(三) 关于初任校长面临挑战的研究 |
(四) 关于初任校长适应策略的研究 |
(五) 对已有文献的评析 |
四、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一) 研究目标 |
(二) 分析思路 |
(三) 论文框架 |
五、研究方法 |
(一) 访谈法 |
(二) 观察法 |
第一章 准备与程序:何以走上校长岗位 |
一、基于经验的成长 |
(一) 获得专业学习经验 |
(二) 获得教学经验 |
(三) 获得基层管理经验 |
(四) 获得领导经验 |
二、基于培训的学习 |
(一) 关于后备干部的培训 |
(二) 关于任职资格的培训 |
三、成为校长的程序 |
(一) 参与校长竞岗的意愿 |
(二) 校长选拔条件与过程 |
第二章 期待与定位:成为校长意味着什么 |
一、不同人员的期待 |
(一) 教育行政部门的期待 |
(二) 副校长的期待 |
(三) 教师的期待 |
(四) 学生的期待 |
(五) 家长的期待 |
二、X校长的角色定位 |
(一) 对于学校管理工作的认识 |
(二) 对于学校领导职责的认识 |
第三章 实践与过程:初任校长的领导行为 |
一、权力的行使 |
(一) 从命令到征求意见 |
(二) 建立信任感 |
(三) 从管理个人到管理团队 |
二、关系的构建 |
(一) 与教育行政部门的关系 |
(二) 与前任校长的关系 |
(三) 与副校长的关系 |
(四) 与教师的关系 |
(五) 与家长的关系 |
三、质量的管理 |
(一) 升学考试质量的管理 |
(二) 教育教学质量的管理 |
四、变革的推进 |
(一) 学校发展方向的调整 |
(二) 学校管理制度的创新 |
(三) 教师队伍的重建 |
第四章 认同与压力:初任校长的自我管理 |
一、X校长的身份认同 |
(一) 我为什么要做校长 |
(二) 我能够做好校长吗 |
(三) 我要成为怎样的校长 |
二、角色转型的压力 |
(一) 管理领域上的压力 |
(二) 工作技能上的压力 |
三、领导工作的变化 |
(一) 工作任务的负重感 |
(二) 强烈的孤独感 |
四、个人生活的变化 |
(一) 领导与业务工作的失衡 |
(二) 工作与家庭时间的失衡 |
第五章 资源与支持:如何实现初任校长的成功转型 |
一、初任校长角色转型的挑战 |
(一) 双重适应:学校适应与角色适应 |
(二) 双重学习:任务学习与个人学习 |
(三) 双重平衡:内外平衡与自我平衡 |
二、初任校长成功转型的建议 |
(一) 关键资源:校长自身的努力 |
(二) 外部支持:教育行政部门的作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当好校长 办好学校——谈怎样当好职业学校校长(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研究 ——以F中学为个案[D]. 闫佳伟.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2]从“上任”到“胜任” ——上海市小学初任校长治校策略研究[D]. 耿莉敏.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3]农村地区小学校长角色冲突研究 ——基于C市一所农村小学校长的个案研究[D]. 张志梅.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4]W市盲人学校G校长领导行为生成与特征研究[D]. 安腊梅. 新疆师范大学, 2020(07)
- [5]中西部农村校长专业发展现状研究[D]. 付建勇.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6]大学校长胜任力测评及其选任制度研究 ——以江西省为例[D]. 杜丹丹.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0)
- [7]我国军队院校内部治理结构研究[D]. 刘硕. 吉林大学, 2019(02)
- [8]一位乡村小学校长教育信念的叙事研究[D]. 赵宁. 西北师范大学, 2019(06)
- [9]南宁市初中家校合作现状研究 ——以W中学为例[D]. 秦敏. 广西民族大学, 2019(02)
- [10]从业务骨干到学校领导者:初任校长的角色转型研究 ——以X校长为例[D]. 陆婉燚.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