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谈质量体系内的分厂如何保持质量体系的有效运行(论文文献综述)
赵迎凯[1](2021)在《XG公司IATF16949质量管理体系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速,全球各国企业间竞争也日趋激烈,这大大增加了国内企业的竞争压力,对于中国钢铁行业来说,更是如此。目前,全国共有500余家钢铁生产制造企业,占据着世界一半以上的钢铁产量,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一。产品同质化严重,竞争强度大已经成为了钢铁行业内的共识。钢铁企业若想在激烈的国内外竞争中占据一定的市场地位,就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唯有这样,才能不被无情的市场所淘汰。然而,钢铁企业产品竞争力的提升,不可能单纯依赖于产品价格的降低。客户真正认同的产品优势终究还是要落在产品质量本身,钢铁企业只有恪守质量就是生命的宗旨,努力提升产品质量水平,才能得到市场的认同。若要想保持高水平的产品质量,确保产品质量竞争优势,持续满足行业标准和客户需求,企业需构建起科学系统的质量管理模式,优化质量管理方法,充分运用现代化的质量管理工具。因此,建立IATF16949质量管理体系对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增强产品质量竞争能力,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阐述了汽车行业的质量管理体系标准IATF16949的起源与发展、IATF16949质量管理体系的基本原则和导入流程、过程方法、风险思维方法、六西格玛管理理论和精益生产理论等质量管理理论和方法。然后,选取XG公司作为研究对象进行IATF16949质量管理体系研究。通过分析国内外对于IATF16949质量管理体系的研究现状,系统性地总结归纳出该企业存在的一系列问题,然后根据质量管理体系的相关理论和经验,结合该公司实际情况,提出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和方案,力求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以持续改进其质量管理体系。本文希望通过对XG公司进行的IATF16949质量管理体系应用研究,能为面临类似问题的其他钢铁企业提供借鉴和参考,能为中国钢铁行业在质量管理方面的提升提供有价值的帮助。
于阿立,胡洁,章琳华,董华[2](2021)在《浅谈食品行业如何开展质量体系内审》文中认为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查是在企业管理中运用质量管理体系过程中的重要一步。进行质量体系内审,是对公司整个生产环节的检验。
孟月文[3](2019)在《企业质量体系内审有效性的措施关键探索》文中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有了蓬勃的发展,市场经济给企业带来了发展机遇,同时企业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是企业对自我改进的一种方式,通过内部审核,企业可以明确发展的不足,完善企业管理,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本文从企业质量体系内审存在的问题出发,提出企业质量体系内审有效性的措施,以便企业能够自我完善,提高发展效率。
陆敏敏,王王[4](2019)在《浅析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问题和改进建议》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阐述了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的内涵和作用,指出了企业在实施内部审核活动中在存在的主要问题,明确了要提高质量管理体系实现自我改进完善离不开内审的有效实施的观点。文中罗列了针对内审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如何提高内审有效性的改进建议及措施。
陈晶炜[5](2019)在《CF公司能源管理体系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能源资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目前,我国能源资源消耗量大,生态环境问题突出,能源资源面临着严峻的形势。紧张的生态环境问题以及能源供需问题,使得当前迫切需要调整产业结构、提升效能以及保障能源安全等工作。对于制造企业来讲,能源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制造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能源是企业保持正常生产秩序的前提条件,是保障企业安全、环保及产品质量的关键因素,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同时,加强企业的能源管理,对降低企业能源消耗、优化能源结构、降低企业运作成本,也有着重要的意义。随着当代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技术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制造企业的发展技术、发展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现代制造企业相对于传统制造企业来说,对信息化水平、企业的组织形式等都有较高的要求,与之相应,制造企业的能源管理也应建立一个高度信息化、智能化的管控系统,为企业提供优质、可靠、高效的能源保障。在此背景下,面对能源问题及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峻的形势,提升制造企业的能源管理水平,提高制造资源能源利用率,不仅是衡量制造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也是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具体体现。本文以具有代表性的CF公司为研究对象,梳理分析了该公司能源管理的现状,进而针对性地提出了CF公司能源管理体系的优化方案。整个论文分为五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内容包括了文章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第二部分主要是能源管理相关概念,包括能源管理、能源管理体系等,并且综述了当前国内外相关的研究情况。对相关理论进行了综述,结合系统管理和精益管理理论,形成一套独特的能源管理理论分析框架。第三部分,系统的分析了CF公司能源管理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从企业自身内部着手,剖析了CF公司能源管理的薄弱之处,并作以充分归纳,为优化能源管理体系指明方向。第四部分从企业能源管理面临的具体情况出发,寻找其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提出了CF公司能源管理体系的优化方案,并对方案进行了细化分解。从能源管理机构、能源管理体系的信息化建设、能源计量管理、能源合同管理、现场节能和持续改进等方面提出了优化对策,进而保证能源管理体系在内外部具有可持续性、高效性。第五部分是能源管理体系具体优化措施,主要从三个方面开展,分别是组织方面、技术方面以及人员方面,并对优化效益开展了讨论,以期望能够不断的提升管理和降低能耗,为提高社会效益创造条件。CF公司作为国有大型制造企业,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其能源管理方面的问题存在着普遍性。当前我国诸多国有大型制造企业均面临着与CF公司相同的情况,为此通过本文能源管理体系的优化设计,希望为其它制造企业提供一定借鉴。
梁慧敏[6](2018)在《C油气管道工程EPC项目质量改进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不断加深,能源尤其是清洁能源变成了社会发展的基本需要,国家战略性的油气管道工程相继建设,一条条油气管道就像是国家的血管将能源输送到千家万户。为了保障油气管道能够为千家万户顺利、安全的输送能源,应把工程质量放在首要因素,不断地加强工程质量。论文先对油气管道EPC质量管理的基本概念与特点等进行了阐述,并以C油气管道EPC项目质量管理所处的现状为例,对质量规划、设计、采办、施工等方面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总结出产生问题的原因。其次,通过对C油气管道EPC项目质量规划与改进的研究分析,提炼出了一套适合油气管道EPC项目的质量管理控制与改进的方法。最后,本文还详细论述了QC小组在油气管道EPC项目质量改进中的具体应用,为以后质量管理形成借鉴作用。此外本文还总结归纳出,油气管道EPC项目中的设计、采办、施工等承包商的质量管理与控制方案,并对其在C油气管道项目中的实施效果进行了分析说明,为今后国内外其他油气管道EPC项目质量管理提出新的思路。
鲁强[7](2017)在《标准化体系视野下制造企业绿色质量提升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严峻的环境污染问题不仅危害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还制约着国家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近几十年来,制造业为中国飞速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由于长久以来“三高一低”的传统发展模式,也成为对国家生态环境与自然资源扰乱最大的一个行业。质量是制造企业的生命线,如何在这条生命线上融入绿色发展的理念,将会是减少制造业对自然环境影响的根本途径。因此,绿色质量是制造企业在绿色发展时代潮流下应当追求的能够真正体现自身可持续竞争力的质量目标。近年来,国内外学者针对绿色质量展开了活跃的研究,并取得一定成果,但是缺乏从系统的角度进行总结、归纳与提升的研究。鉴于此,本文基于标准化体系视野分析绿色发展理念与全面质量管理的有机融合,对制造企业绿色质量的提升路径及其过程和方法进行深入探索和研究,从对制造企业生产全过程与绿色质量有关的管理活动进行系统化和标准化的角度出发,构建制造企业绿色质量体系,从而来规范和引领绿色质量管理活动的实施,并基于此展开相应的诊断、改进与控制的研究。通过对绿色质量相关研究综述、绿色质量体系基本理论、标准化体系相关理论概述以及贝叶斯网络基础理论的梳理和分析,为制造企业绿色质量的研究空白找到研究提议,同时为文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从分析绿色质量形成的内部机制与外部条件入手,综合相关学者的研究观点,进一步明确绿色质量的概念,界定制造企业绿色质量的内涵。结合标准化体系视野选择依据的分析,借鉴矛盾引导发展的哲学思想,根据全面质量管理中质量提升的一般逻辑,提出制造企业绿色质量提升路径的基本概念框架,即制造企业绿色质量体系的构建、制造企业绿色质量体系的诊断、制造企业绿色质量体系的预防改进以及制造企业绿色质量的控制等四个过程阶段的循环运转。同时,还揭示了制造企业绿色质量提升路径的运行特征。制造企业绿色质量体系的构建。制造企业绿色质量体系是贯穿于绿色质量提升路径的重要基础。2015版ISO9001和ISO14001的两标一体在实际操作上具有可行性和实效性,同时又与本文提出的绿色质量内涵相符,因此可以成为制造企业绿色质量体系构建的一种模式。通过确定两标一体的整合模式,结合制造系统的功能结构以及制造企业的绿色质量环模式,构建了制造企业绿色质量体系的概念模型,并从管理原则、框架结构、标准要求、过程方法、PDCA循环模式、风险思维等方面对体系的建立与运行展开深入研究。最后,以中煤装备公司下属某煤机制造企业建立基于两标一体的绿色质量体系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确立该企业绿色质量体系标准的基本要求,通过确定其绿色质量体系过程以及成立中央绿色质量组织来保证该企业绿色质量体系的有效运行。制造企业绿色质量体系的诊断分析。基于对FMEA方法在制造企业绿色质量体系诊断中的应用分析,以第4章确立的制造企业绿色质量体系标准为基础框架,提出制造企业绿色质量体系诊断分析的基本格式和思路。并针对FMEA方法在实际应用中不能描述参数级别与参数权重之间非线性关系的缺陷,应用基于RPN置信规则库的贝叶斯网络推理方法进行改进,从而确定各项管理活动失效的风险排序。基于FMEA的制造企业绿色质量体系诊断分析的基本格式和思路以及基于贝叶斯网络的改进FMEA方法,共同构成了制造企业绿色质量体系的诊断分析方法。最后,以上述煤机制造企业绿色质量体系标准一级条款中的运行一项为例,对诊断分析方法进行实证研究与检验。制造企业绿色质量体系的预防改进分析。针对第5章识别出的高风险管理活动失效,依据内建质量思想,对适用的改进方法或工具进行优势互补和管理创新,综合集成为一套适用于制造企业绿色质量体系管理活动失效的改进方法集成模式——制造企业内建绿色质量模型,由预应设计与有效验证、问题排查与改进策略以及知识管理三个模块构成。预应设计与有效验证模块在标准条款的设计制定上实施源头预防;问题排查与改进策略模块通过快速有效的排查找到问题致因并解决;知识管理模块确保改进阶段的知识和经验被学习、共享和固化,使知识管理贯穿于制造企业绿色质量内建的全过程。制造企业绿色质量的控制。确立了制造企业绿色质量的控制架构。运用文献分析法,结合制造企业绿色质量体系标准要求,按照制造企业绿色质量指标体系的确立原则,得到按照策划、支持、运行、绩效评价、改进五个部分的标准条款要求汇总、分类的76个初选指标。通过分别对五个部分的初选指标进行UCINET6网络结构初步探析以及基于DEMATEL方法的中心度和原因度分析,运用象限确定法筛选出各部分的关键指标,并确立制造企业绿色质量指标体系,包含25个关键指标。在此基础上,通过制造企业绿色质量评价的熵权TOPSIS模型确定其绿色质量体系运行过程不同阶段绿色质量水平的优劣高低,并由制造企业绿色质量预警系统来对其绿色质量体系运行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和判定。本文主要创新工作如下:(1)综合全面环境质量管理、生态质量管理、战略质量管理和绿色质量管理的观点,从满足绿色发展要求和符合顾客期望两方面相协调的程度出发进一步明确绿色质量的概念,并将其引入制造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界定了制造企业绿色质量的内涵。然后,从对制造企业生产全过程的绿色质量管理活动进行系统化和标准化的角度,构建了制造企业绿色质量体系的概念模型,并基于制造企业绿色质量体系,提出了制造企业绿色质量提升路径的基本概念框架,相关研究成果丰富了绿色质量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提供了一种绿色质量体系构建的新思路。(2)提出了制造企业绿色质量体系的诊断分析方法。借鉴FMEA方法的基本原理,以制造企业绿色质量体系标准为基础框架,提出制造企业绿色质量体系诊断分析的基本格式和思路,并根据体系诊断的目的和要求,通过建立制造企业绿色质量体系管理活动失效的置信规则库和贝叶斯网络,对FMEA方法的局限进行针对性改进。基于FMEA的制造企业绿色质量体系诊断分析的基本格式和思路以及基于贝叶斯网络的改进FMEA方法,共同构成了制造企业绿色质量体系的诊断分析方法,能够实现对各项绿色质量管理活动失效的风险程度的快速有效辨识。(3)构建了制造企业绿色质量指标体系。本文通过文献分析确定了 76个初选指标,结合制造企业的行业特征、DEMATEL等数学方法进行关键指标遴选后,构建了制造企业绿色质量指标体系(包含25个关键指标),并将熵权TOPSIS法应用于制造企业不同时期绿色质量水平的定量评价,使评价结果更具客观性和可信度。以制造企业绿色质量指标体系为重点监测指标,确定判别标准和警戒等级,建立了制造企业绿色质量预警系统,对体系运行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和判定。综上所述,绿色质量概念的兴起赋予了质量绿色的时代色彩,将引导质量管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本文研究对于制造企业有效实施绿色质量管理,持续提升其绿色质量具有一定的指导借鉴意义。
胡正军,戴潇青,严沁,张婷,俞颖,许健[8](2017)在《医学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的体会》文中研究说明ISO15189已成为国内许多医学实验室建立全面质量管理体系所遵循的准则。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实施过程中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内部审核,这是促进实验室持续改进的重要手段,文章对此进行了探讨。
陈智勇,薛辉[9](2014)在《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内审和管理评审有效性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此文阐述了企业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的内涵及重要性,指出和分析了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中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审核和管理评审的对策措施。
李惠娟[10](2011)在《企业质量体系内审有效性的措施》文中认为本文阐述了企业质量体系内审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确保内审有效性的措施,分析了内审重要组成部分的控制措施;指出了企业内审有效性采取的有力措施。
二、浅谈质量体系内的分厂如何保持质量体系的有效运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质量体系内的分厂如何保持质量体系的有效运行(论文提纲范文)
(1)XG公司IATF16949质量管理体系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研究思路方法及创新点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IATF16949 质量管理体系的研究基础 |
2.1 质量管理体系的产生与发展 |
2.1.1 ISO9001 质量管理体系的产生与发展 |
2.1.2 IATF16949 质量管理体系的产生与发展 |
2.2 IATF16949 质量管理体系的相关概念与理论 |
2.2.1 IATF16949 质量管理体系 |
2.2.2 IATF16949 过程方法 |
2.2.3 IATF16949 风险管理 |
2.2.4 六西格玛管理理论 |
2.2.5 精益生产管理理论 |
2.3 IATF16949 质量管理体系的基本原则和导入流程 |
2.3.1 IATF16949 质量管理体系的基本原则 |
2.3.2 IATF16949 质量管理体系的导入流程 |
第三章 XG公司IATF16949 质量管理体系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
3.1 公司概况 |
3.2 XG公司IATF16949 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现状 |
3.2.1 XG公司内外部环境因素的识别现状 |
3.2.2 XG公司IATF16949 质量管理体系的覆盖范围 |
3.2.3 XG公司对于顾客及其他相关方要求的获取情况 |
3.2.4 XG公司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的确立及落实 |
3.2.5 XG公司质量管理体系过程的设定和职责权限的分配情况 |
3.2.6 XG公司IATF16949 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架构情况 |
3.2.7 XG公司IATF16949 质量管理体系过程运行绩效分析评价机制 |
3.3 XG公司IATF16949 质量管理体系运行过程中的问题分析 |
3.3.1 问题分析思路 |
3.3.2 XG公司IATF16949 质量管理体系运行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 |
第四章 XG公司IATF16949 质量管理体系改进的对策建议 |
4.1 加强管理体系环境因素系统性分析 |
4.1.1 细化评价类别 |
4.1.2 建立科学合理的风险分析评价机制 |
4.1.3 保障风险控制措施的有效实施 |
4.2 细化相关方类别,完善识别获取渠道 |
4.2.1 细化相关方类别 |
4.2.2 完善相关方要求的获取渠道 |
4.3 系统整合质量管理体系过程绩效指标 |
4.4 加强过程控制,稳定产品质量 |
4.4.1 借助六西格玛研究方法提升产品质量 |
4.4.2 强化过程质量能力分析 |
4.5 全面提升班组基础管理水平 |
4.5.1 推行精益生产,降低生产成本 |
4.5.2 提高班组长的管理水平 |
4.6 推行全员设备维护(TPM)管理 |
4.7 提高内部审核效率,保障体系运行 |
4.7.1 提升内审员队伍业务水平 |
4.7.2 强化各生产单位基层内审工作 |
4.7.3 规范审核方式,提升审核效率 |
4.8 规范公司文件记录管理流程 |
4.9 开展常态化二方审核,加强对供应商的监管 |
第五章 XG公司质量管理体系改进对策实施的保障措施 |
5.1 培育质量文化,深化体系思维 |
5.1.1 借助自身特色加强宣传教育 |
5.1.2 借助精益生产推进班组质量文化建设 |
5.2 发挥领导作用,降低质量风险 |
5.3 开展培训教育,营造学习氛围 |
5.4 健全激励机制,发动全员参与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浅谈食品行业如何开展质量体系内审(论文提纲范文)
1 质量体系的概念及特点 |
1.1 质量体系内审概念 |
1.2 质量体系内审的特点 |
2 开展ISO9000质量体系内审的目的 |
3 质量体系内审的依据 |
4 质量体系内审的周期或频次 |
5 质量体系内审的建立与实施 |
5.1 质量体系内审建立 |
5.1.1 质量内审方案的制定 |
5.1.2 确定质量体系内审员 |
5.1.3 建立质量体系内审问题检查表格 |
5.2 质量体系内审的实施 |
5.2.1 质量体系首次会议 |
5.2.2 质量体系现场审核 |
5.2.2.1 抓住部门的主要职责,切入问题点 |
5.2.2.2 用“客观证据”说话 |
5.2.2.3 坚持公平公正的审核原则 |
5.2.2.4 保证审核记录的准确性 |
5.2.3 末次会议 |
5.2.4 跟踪审核 |
(3)企业质量体系内审有效性的措施关键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一、企业质量体系内审存在的问题 |
(一) 没有充分发挥管理者的作用 |
(二) 缺乏创新的内审理念 |
(三) 内审人员的专业性不强 |
二、企业质量体系内审有效性的措施 |
(一) 充分发挥企业管理者的作用 |
(二) 创新企业质量体系内审理念 |
(三) 加强内审人才队伍的建设 |
三、结语 |
(4)浅析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问题和改进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质量体系内审存在的主要问题 |
1.1 企业未认识到质量体系内审的重要性, 对其重视程度不高 |
1.2 质量体系内审策划不充分 |
1.3 质量体系内审员队伍的素质和经验不足 |
1.4 不符合项的确认和措施实施不到位 |
2 提升企业质量体系内审有效性的建议措施 |
2.1 发挥领导作用, 加强质量体系内审动员作用 |
2.2 推动质量管理体系落地, 有效落实全面质量管理 |
2.3 提升质量体系内审员能力和素养 |
2.4 提高质量体系内审策划方案的有效性 |
2.5 提高纠正和预防措施的有效性, 并能够落实措施且验证有效 |
3 结语 |
(5)CF公司能源管理体系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目的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2 研究方法和内容 |
1.3 可能的创新之处 |
2 相关基础理论概述及文献综述 |
2.1 企业能源管理体系概述 |
2.2 国内外企业能源管理研究文献综述 |
2.2.1 国内外能源管理研究现状 |
2.2.2 研究文献综述 |
2.3 相关理论基础 |
2.3.1 系统管理理论 |
2.3.2 精益管理理论 |
2.4 能源管理体系分析框架 |
3 CF公司能源管理体系现状分析 |
3.1 CF公司基本情况介绍 |
3.2 .CF公司能源管理现状 |
3.3 CF公司能源管理体系问题分析 |
3.3.1 组织架构不合理 |
3.3.2 信息化水平低 |
3.3.3 计量不够完善 |
3.3.4 生产现场员工节能的参与度不高 |
4 CF公司能源管理体系优化方案 |
4.1 CF公司能源管理体系优化基本原则 |
4.2 能源管理体系优化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
4.2.1 外部影响因素分析 |
4.2.2 内部影响因素分析 |
4.3 CF公司能源管理体系的总体优化方案 |
4.3.1 优化能源管理体系的组织架构 |
4.3.2 建设能源管理体系信息化 |
4.3.3 优化能源计量管理 |
4.3.4 引入合同能源管理 |
4.3.5 生产现场节能管理 |
4.3.6 能源体系动态管理并持续改进 |
5 能源管理体系优化的保障措施和预期效益 |
5.1 能源管理体系优化的保障措施 |
5.1.1 组织保障 |
5.1.2 技术保障 |
5.1.3 人才保障 |
5.2 CF公司能源管理体系优化的预期效益 |
5.2.1 预期管理提升效益 |
5.2.2 预期经济效益 |
5.2.3 预期社会效益 |
6 结论及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6.1 结论 |
6.2 进一步研究问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C油气管道工程EPC项目质量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与创新 |
第2章 油气管道EPC项目质量管理理论综述 |
2.1 EPC工程总承包的基本概念与原则 |
2.1.1 EPC工程总承包模式的概念 |
2.1.2 EPC工程总承包模式的原则 |
2.2 油气管道EPC项目质量管理概述 |
2.2.1 油气管道EPC项目质量管理概念 |
2.2.2 油气管道EPC项目质量管理组织结构与职责 |
2.2.3 油气管道EPC项目质量管理特点 |
2.3 油气管道项目质量的影响因素与控制方法 |
2.3.1 油气管道项目质量控制因素 |
2.3.2 油气管道项目质量管理阶段分析 |
2.3.3 油气管道项目质量改进工具 |
第3章 C油气管道EPC项目质量现状与问题分析 |
3.1 项目简介 |
3.2 C管道工程EPC项目质量管理现状概述 |
3.2.1 C管道工程质量管理组织机构 |
3.2.2 质量管理机构中各部门的质量职责 |
3.3 C油气管道EPC项目质量管理的问题与分析 |
3.3.1 质量管理规划存在的问题分析 |
3.3.2 设计质量存在的问题分析 |
3.3.3 物资采办质量存在的问题分析 |
3.3.4 施工质量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4章 C油气管道EPC项目质量规划的改进 |
4.1 细化质量目标 |
4.2 建立有效的质量保证体系 |
4.2.1 修订质量体系文件 |
4.2.2 合理分配质量管理职能 |
4.2.3 细化质量管控体系 |
第5章 C油气管道EPC项目质量控制的改进 |
5.1 质量控制点与风险识别 |
5.1.1 确定工程质量控制点 |
5.1.2 项目质量风险的识别 |
5.2 开展QC小组活动解决工程质量问题 |
5.3 C管道工程EPC项目对承包商的质量控制及改进 |
5.3.1 设计质量的控制与改进 |
5.3.2 采办质量的控制与改进 |
5.3.3 施工质量的控制与改进 |
第6章 结论与研究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C管道质量控制点示例表 |
附录B C管道质量风险识别及防控计划表 |
致谢 |
(7)标准化体系视野下制造企业绿色质量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问题的提出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2 文献综述及理论基础 |
2.1 绿色质量相关研究综述 |
2.1.1 绿色理念的产生与发展 |
2.1.2 绿色质量的相关概念和观点 |
2.1.3 绿色质量的相关实践 |
2.1.4 绿色质量体系及评价 |
2.2 绿色质量体系的基本理论 |
2.2.1 绿色质量管理与质量管理及环境管理的关系 |
2.2.2 绿色质量体系的基本思想 |
2.2.3 绿色质量体系的基本原则 |
2.2.4 绿色质量体系的持续改进 |
2.3 标准化体系相关理论综述 |
2.3.1 ISO9001:2015质量管理标准概述 |
2.3.2 ISO14001:2015环境管理标准概述 |
2.3.3 一体化管理体系的发展概况 |
2.4 贝叶斯网络的基础理论 |
2.4.1 贝叶斯方法简介 |
2.4.2 贝叶斯网络概述 |
2.4.3 贝叶斯网络的建模和推理 |
2.5 研究评述 |
3 制造企业绿色质量提升路径的概念框架 |
3.1 绿色质量形成的内部机制与外部条件 |
3.1.1 绿色质量形成的内部机制 |
3.1.2 绿色质量形成的外部条件 |
3.2 制造企业绿色质量的内涵 |
3.2.1 制造企业绿色质量的涵义 |
3.2.2 制造企业绿色质量提升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
3.3 制造企业绿色质量提升路径的制定 |
3.3.1 标准化体系视野的选择依据 |
3.3.2 质量提升的基本逻辑 |
3.3.3 制造企业绿色质量的提升路径 |
3.4 制造企业绿色质量提升路径的运行特征 |
3.4.1 “零缺陷”和“零污染”目标的内部驱动 |
3.4.2 绿色需求和绿色要求的外部驱动 |
3.4.3 一体化管理思想的指引 |
3.5 本章小结 |
4 制造企业绿色质量体系的构建 |
4.1 制造企业绿色质量体系的构建模式分析 |
4.1.1 基于两标一体的构建模式分析 |
4.1.2 两标一体的共性辨析 |
4.2 基于两标一体的制造企业绿色质量体系的设计 |
4.2.1 两标一体的整合模式 |
4.2.2 制造企业绿色质量体系的概念模型 |
4.3 基于两标一体的制造企业绿色质量体系的建立与运行 |
4.3.1 绿色质量管理七项原则 |
4.3.2 制造企业绿色质量体系的框架结构 |
4.3.3 制造企业绿色质量体系标准 |
4.3.4 制造企业绿色质量体系的过程方法 |
4.3.5 制造企业绿色质量体系的PDCA循环模式 |
4.3.6 制造企业绿色质量体系中的风险思维 |
4.4 实证分析——以某煤机制造企业的绿色质量体系为例 |
4.4.1 某煤机制造企业的绿色质量体系标准 |
4.4.2 某煤机制造企业的绿色质量体系过程 |
4.4.3 某煤机制造企业的绿色质量组织机构 |
4.5 本章小结 |
5 制造企业绿色质量体系的诊断分析 |
5.1 FMEA方法在制造企业绿色质量体系诊断中的应用分析 |
5.1.1 制造企业绿色质量体系诊断的基本原则 |
5.1.2 FMEA方法的应用分析 |
5.2 制造企业绿色质量体系的FMEA诊断分析 |
5.2.1 制造企业绿色质量体系FMEA诊断分析的基本格式 |
5.2.2 制造企业绿色质量体系FMEA诊断分析的基本思路 |
5.3 基于贝叶斯网络的制造企业绿色质量体系FMEA诊断分析方法 |
5.3.1 管理活动失效的S、O、D模糊评级 |
5.3.2 管理活动失效的RPN置信规则库 |
5.3.3 RPN置信规则的贝叶斯网络推理算法 |
5.4 实证分析——以某煤机制造企业绿色质量体系的诊断分析为例 |
5.5 本章小结 |
6 制造企业绿色质量体系的预防改进分析 |
6.1 基于内建绿色质量的改进方法集成应用 |
6.1.1 内建质量的主要思想 |
6.1.2 制造企业内建绿色质量模型的系统框架 |
6.2 预应设计与有效验证模块 |
6.2.1 标准条款的预应设计 |
6.2.2 条款变更的充分讨论 |
6.2.3 管理活动变化的细致观察 |
6.3 问题排查与改进策略模块 |
6.3.1 问题排查的7 Diamonds程序 |
6.3.2 TRIZ方法在确定问题改进策略中的应用 |
6.4 知识管理模块 |
6.4.1 知识的学习 |
6.4.2 知识的共享 |
6.4.3 知识的固化 |
6.5 本章小结 |
7 制造企业绿色质量的控制 |
7.1 制造企业绿色质量的控制 |
7.2 制造企业绿色质量指标体系的确立 |
7.2.1 指标体系确立原则以及指标选取原则 |
7.2.2 评价指标的初步筛选 |
7.2.3 评价指标相互影响关系的初步探析 |
7.2.4 基于DEMATEL的关键评价指标遴选 |
7.2.5 制造企业绿色质量指标体系说明 |
7.3 基于熵权TOPSIS方法的制造企业绿色质量评价 |
7.3.1 TOPSIS法与熵权法 |
7.3.2 制造企业绿色质量评价的熵权TOPSIS模型 |
7.3.3 实证分析——以某煤机制造企业绿色质量变化过程的比较评判为例 |
7.4 制造企业绿色质量的预警 |
7.4.1 制造企业绿色质量预警系统的基本功能 |
7.4.2 制造企业绿色质量预警系统的构建 |
7.5 本章小结 |
8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创新点 |
8.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附录 |
(8)医学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的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 医学实验室自我完善的重要手段 |
2 内部审核顺利进行的前提与保障 |
3 内部审核有序进行的流程 |
4 提高内部审核质量的重要环节 |
5 重视平时工作中的质量监督 |
6 不符合项的整改、验证与关闭 |
7 内审报告的书写、提交与存档 |
8 结语 |
四、浅谈质量体系内的分厂如何保持质量体系的有效运行(论文参考文献)
- [1]XG公司IATF16949质量管理体系优化研究[D]. 赵迎凯. 河北大学, 2021(02)
- [2]浅谈食品行业如何开展质量体系内审[J]. 于阿立,胡洁,章琳华,董华. 食品安全导刊, 2021(06)
- [3]企业质量体系内审有效性的措施关键探索[J]. 孟月文. 现代经济信息, 2019(14)
- [4]浅析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问题和改进建议[J]. 陆敏敏,王王. 科技视界, 2019(12)
- [5]CF公司能源管理体系优化研究[D]. 陈晶炜. 西南财经大学, 2019(07)
- [6]C油气管道工程EPC项目质量改进研究[D]. 梁慧敏.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8(01)
- [7]标准化体系视野下制造企业绿色质量提升研究[D]. 鲁强.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7(02)
- [8]医学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的体会[J]. 胡正军,戴潇青,严沁,张婷,俞颖,许健. 中医药管理杂志, 2017(02)
- [9]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内审和管理评审有效性探讨[J]. 陈智勇,薛辉. 质量探索, 2014(12)
- [10]企业质量体系内审有效性的措施[J]. 李惠娟. 现代物业(上旬刊), 20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