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确定明年全市七大工作重点

市委确定明年全市七大工作重点

一、市委确定明年全市七大工作要点(论文文献综述)

谢婷[1](2021)在《环保督察及其治理绩效研究 ——双轨耦合治理的分析视角》文中认为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作为当前国家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举措,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环境治理领域的重要制度创新,对于改进地方环境治理行为,提升环境治理绩效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环保督察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开展并取得显着成效,但学界对其缺乏深入与系统的研究。本文围绕生态环保督察与地方的环境治理问题展开研究,通过构建一个科层治理与运动式治理双轨耦合的分析框架,来探讨环保督察是如何改变地方的环境治理行为,并持续发挥制度效力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由区域环保督查、环保综合督查渐进变迁而来,经历了“督企”到“督政”再到“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的制度演变过程。作为生态环境监管领域的一项创新举措,环保督察制度明显区别于常规的科层治理与运动式环境治理逻辑,通过督察前期的吸纳机制、督察整改过程中科层与运动的共生机制以及督察结束后科层与运动的良性互动机制,科层治理与运动式治理的认同性、嵌入性与渗透性不断增强,二者最终实现双轨耦合,环保督察由此发挥出科层与运动的双重治理优势,进而提升了地方的环境治理绩效。本文通过考察中央环保督察在江西省的具体实施情况,详细论述了在环保督察的不同阶段,科层治理与运动式治理的吸纳机制、共生机制以及互动机制是如何改变地方政府的环境治理行为逻辑并产生效用的。研究发现:督察前期对运动式治理要素的吸纳,成功地改变了地方的科层任务情景,环境治理开始成为地方的中心政治工作,受到各级党委与政府的高度重视。在此背景下,通过对环境科层组织体系的调整与环境治理过程的再造,地方同时启动“强运动机制”与“再常规机制”,进而实现了环境治理模式的新突破,“督察整改治理模式”正是运动式治理与科层治理有机融合的一种全新的混合型治理方式。在督察进入休眠期后,督察整改治理模式的成功经验逐步迁移到地方的日常环境治理工作中,科层与运动最终实现良性互动,持续重塑着地方的环境治理模式,地方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工作开始进入互促共赢的新常态。在此基础上,运用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从31省份督察整改情况的文本资料中,构建出由“中央环保督察的压力”“地方政府的行为调适”与“环境治理的改进结果”三个核心范畴所组成的“压力—调适—产出”模型,进一步勾勒解释环保督察何以实现科层与运动的双轨耦合及其耦合后的效用逻辑,最后基于PSR模型框架构建了一个生态环境质量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从压力、状态、响应三个维度对环保督察以来的生态环境质量进行分系统评价与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同时发挥科层治理与运动式治理的双重优势,双轨耦合治理下的环保督察不仅在短时期内迅速解决了一大批突出环境问题,推动了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制度的落地;从长远来看,环保督察还将推动我国绿色经济与高质量发展的转型。因此,研究指出可以通过“双轨耦合”战略,以“科层化”与“去科层化”的治理逻辑,进一步优化生态环保督察制度建设,持续改进我国的环境治理工作,提升环境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

张志永[2](2021)在《从石家庄到北京:新中国成立前后民主政治制度的范例及其趋于成型》文中认为1947年11月石家庄市解放后,随即成为中共探索城市接管和城市工作的"实验田",这也是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的起点。经过一年多时间的恢复和建设,该市普选了人民代表,召开了首届人民代表大会5次全体会议,建立了全国第一个人民民主专政地方政权,从法理上巩固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有效地促进了城市恢复和发展。虽然它是一个地方性人民代表大会,但它继承了各个时期中共解放区民主政治建设的经验,尤其是在华北临时人民代表大会的基础上开拓创新,是新中国成立前召开的唯一一次具有完全意义的人民代表大会,基本上形成了人民代表大会的各项具体制度,甚至某些做法具有超前性,成为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史上的重要一环。它不仅当时被誉为"全国实行人民民主的范例",也为当代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正式建立和民主政治建设提供了重要经验。

范哲玮[3](2020)在《南通市公共场所卫生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文中提出公共场所的卫生问题一直受到公众的广泛关注,其状况不仅影响到国民经济的提高和社会的和谐稳定,也直接关系到城市形象和人们的基本身体健康。南通市作为江苏省的重要城市之一,历来重视“卫生城市”和“文明城市”的创建,而作为“两市”创建复评重要指标的公共场所卫生状况,其监管主体的监督管理职能建设的重要性就更为突显了。但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南通经济虽然处于飞速发展的状态,卫生事业却未能呈现出与经济发展齐头并进的态势,尤其是卫生监管在制度、人员等方面的建设逐步落后于经济的发展程度,因此需要加强卫生监管的能力建设,以强化对公共场所卫生状况的监管力度。笔者选取南通市的公共场所卫生监管状况作为研究对象,首先分析了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并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简要的梳理。紧接着厘清了本文逻辑叙述所需的公共场所卫生监督管理的相关理论,并论述其政策依据和实施卫生监管的必要性,接着对南通市卫生监管的现状进行概述,总体上对南通市公共场所的卫生状况进行了肯定。但辩证地来说,南通市公共场所卫生监管还是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从内部来看,执法队伍的建设、行政执法方式、执法能力都有待改善,从外部来看,公共场所经营主体的法律意识淡薄、群众对卫生部门执法的支持力度不够是当前南通市公共场所卫生监管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导致这些问题的成因是由于南通市卫生监督人员不足且编制混杂、基层卫生监督员综合素质不高、卫生法规和标准相对滞后、对群众的动员和宣传力度不够等。针对这些问题,笔者结合自身经验提出相应的处理对策,旨在能进一步完善南通市公共场所的卫生监管机制,为南通公共场所卫生状况的良性发展提供助力,为其他县市区的卫生监管提供一定的有益借鉴,也为推进我国公共场所卫生监管理论尽一些绵薄之力。

高星[4](2020)在《新时代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研究》文中指出党的十八大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的十九大吹响了乡村振兴的号角,这明确了我国发展又一新的历史方位,标志着农业农村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乡村振兴战略是关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反映了时代的呼唤、发展的必然、人民的期盼,为我国做好新时代背景下的“三农”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内容,是适应中国农业农村发展过程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的重要手段,是以人民为中心,满足老百姓新期待,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矛盾的有效抓手。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乡开始出现分化,资源、人力、物力、财力的差别导致农村的生态环境治理大大落后于城市建设,成为建设“美丽中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最大短板,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补全农村这块短板,对我国乡村建设乃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着关键性的历史作用。本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阐述新时代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及意义,从乡村振兴这个战略大背景下分析当前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及重要意义。第二章主要阐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依据,概括总结马克思恩格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共产党人的生态理念,梳理习近平新时代的生态文明思想。第三章重点分析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初始过程中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并以河北定州市为例进行说明。其中包括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已经取得的成就、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第四章探讨了新时代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的思路。

周莹[5](2020)在《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新闻标题是人们接触新闻的第一窗口。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新闻愈发成为了人们获取新闻信息最便捷快速的渠道。其中,“今日头条”作为当代在线用户数量最多的门户网站,在传播新闻方面的作用尤为突出。本文利用爬虫技术抓取了2019年3月至2019年5月的今日头条客户端新闻标题作为研究语料。分别从词汇、语法、修辞、语用等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在词汇方面,统计了今日头条新闻标题中的高频词,分类分析后我们发现标题中名词、动词使用最为广泛。在语法方面,新闻标题主要有单句式、组合式、成分缺省式这三类句型结构,在句类的选择上,以陈述句和疑问句为主。在修辞方面,从标题的词语层面的修辞、辞格层面的修辞这两个部分对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进行探讨。最后,从语用角度结合关联理论具体分析语料,我们发现标题创作是制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一种交际,关键在于激发读者结合语境取得最佳关联。

张思雨[6](2020)在《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治理研究 ——以成都市双流区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伴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群众的生活品质得以不断提升,但同时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也日益增长,对农村人居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党中央历来重视美丽乡村建设和农村人居环境,围绕美丽乡村建设、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治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举措,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来,美丽乡村建设的内涵不断丰富,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治理力度逐步增强,建设美丽乡村关键在于综合治理农村人居环境。加强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治理,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自然基础、物质基础、经济基础、精神基础、制度基础。该研究在对美丽乡村建设和农村人居环境的内涵、相关理论进行阐述研读的基础上,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和跨学科研究法等,依据双流区美丽乡村建设水平,实地调研建设水平相对较高、一般、较低的三个村,以双流区为例,结合成都市双流区及全国的官方数据及相关素材,进一步对我国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治理现状进行分析研究。目前,我国在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治理取得的成就及经验是:治理布局方案适宜实地,地域文化特色更加鲜明;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迅速,居住生活条件有效改善;专项治理行动稳步推进,农村卫生环境明显提高;公共服务事业不断发展,村民文化生活愈加充实。但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制约、总体性规划的缺失、基层组织责任的缺位、村民文化素养的欠缺、治理机制体制的漏洞等因素,我国在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治理方面仍存在以下问题:基层组织治理力量较薄弱,资金投入力度待加强;资源浪费现象较为普遍,村容村貌建设同质化;治理质量水平不均衡,环境污染形势有待改善;村民自身环保意识淡薄,参与治理积极性不高;治理反弹回潮现象明显,后续治理成效难保障。因此,建设美丽乡村,加强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治理需秉承绿色发展理念、以人为本理念,需坚持因地制宜,统筹考虑;注重保护,彰显特色;村民自治,强化意识;建管并重,稳定运行;强化责任,形成合力的治理原则,需进一步贯彻落实加强规划引领,强化政策支持力度;推广典型示范,营造良好建设氛围;推进重点任务,完善基础公共设施;发挥多方力量,提升文明健康意识;严格监督考核,落实治理保障措施等一系列治理对策。通过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治理,助力美丽乡村建设,让广大农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满足感,以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刘纯一[7](2019)在《改革开放新时期(1978-1992)中国侨务政策之研究》文中提出在领导中国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一直都将华侨华人问题视为的重大理论与实践课题。侨务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也与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发展休戚相关。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的侨务工作由之前的革命手段转变为政府行为,侨务政策也从国内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出发,以及中国政府在外交策略的考虑着眼,做出了相应的历史性调整,国内以安置归侨侨眷工作为主,国外则将处理好与华侨住在国的关系摆在首位。“文化大革命”期间,侨务领域遭遇重创,海内外广大侨胞因此蒙上一层深重的心理阴影,中国国家形象、国民经济发展也受到严重影响。在结束“文化大革命”之后,国内各领域逐步开展“拨乱反正”的工作,中国共产党亦重新对“实事求是”这一思想路线进行确定,以“改正错误、重聚人心”为指导,更是对以往的政策失误进行了系统的纠偏,而恢复侨务工作、落实侨务政策也被提到了十分重要的位置。毫无疑问,侨务政策的制定依据及执行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广大华侨华人、归侨侨眷的生存与发展空间,同时对于促成与之形成新团结、新合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随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改革开放大幕的开启,侨务工作作为中国政府工作的一条重要战线,成为了中国总体发展布局的战略性工作,与时代发展的脉搏同频共振。得益于邓小平等中央高层的关于“‘海外关系’是个好东西”的一系列表态,为侨务工作冲破“文化大革命”的思想禁锢,在改革开放中发挥其重要而独特的作用,提供了基本的思路与遵循。其后,中国政府以推进中国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战略高度重视侨务工作,根据归侨侨眷、海外华侨华人群体呈现出的新变化、新特点,认识到几千万海外侨胞和归侨侨眷的作用是中国大发展的“独特机遇”,进而不断调整侨务工作的整体性思路,准确把握时代特征,充分利用海外华侨华人资金、智力资源,调动国内归侨侨眷的积极性,使侨务工作迅速打开新局面,并呈现出勃勃生机,中国的侨务事业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新中国侨务政策调整转变的历史进程,既有来自于国际环境的压力,更多的是与中国国内政治、经济变化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本文的总体框架和基本思路是,对改革开放前新中国侨务政策的基本思想原则和内容进行考察,通过对过往政策历史的回溯,进而分析改革开放后中国侨务政策制定和执行的宏观背景,阐明这一时期中国侨务政策的基本方针和主要内容,着重论述改革开放初期侨务政策的深刻内涵及其实践价值。从而深入挖掘侨务工作与改革开放的关联性,并从中分析阐明侨务政策规定内容及其在调整中和实践中的变动因素,继而试图从时代背景和形势发展中对这种变化予以合理的解释。笔者参考公共政策的相关理论,注意理解把握侨务政策制定的基本原则和政策执行的关键环节,探讨中央在制定出台侨务政策时的现实考虑,以及地方在执行落实侨务政策过程中的具体问题,从社会变迁、经济建设和政治发展的三个维度探讨了改革开放后(1978-1992)侨务政策制定和执行产生的实际影响,思考侨务工作应该注意的问题和努力方向,为进一步改进侨务工作以使之更好地融入中国发展的总体战略布局提供参考意见。

杨青[8](2019)在《环境治理中的政策扩散研究 ——基于广东“河长制”报道的新闻框架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环节就是政府生态环境治理,大众媒体在环境治理政策扩散上发挥重要作用。文章结合创新扩散理论分析了“河长制”政策的扩散特点。并运用框架理论对《南方日报》《南方都市报》《信息时报》《新快报》《羊城晚报》《广州日报》六家广东影响力较高的报纸,在2007年-2017年十年间与“河长制”政策相关的报道,结合半结构式访谈了解媒体记者对“河长制”的认知框架,从内容研究的角度来看“河长制”的媒体报道框架,以及综合分析媒体在“河长制”的扩散过程中主要充当着什么样的角色,起到怎样的作用。研究发现,“河长制”政策在广东扩散的主要动力来源于上级政府的强制推广,标志为2013年广东省环保厅出台的《南粤水更清行动计划(2013-2020年)》。“河长制”政策在大众媒体中的扩散呈现出“区域间的公共政策位移扩散——自下而上的吸纳辐射扩散”的扩散模式,兼具强制、学习与基于区域性交流网络的社会化的特点。政策扩散主体为政府官员,媒体作为第三方积极参与到政策的推行中,并促进了政策的完善,对“河长”的工作起到了很好的监督作用。

刘爽[9](2019)在《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社会保障思想与实践研究》文中认为本文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共产党早期的社会保障实践与思想研究(1921—1949)》(理论经济学,16BJL017)的一个组成部分,核心是研究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社会保障思想与实践。这一时期是关乎中国两种前途、两个命运的决定时期,也是继八年抗战结束后,国民经济恢复发展的重要时期。因此,中国共产党需要解决众多难题,如何巩固和发展解放区、根据地?如何保障全国的武装斗争胜利?如何建立一个各方面都认可的新政权等等,解决这些难题是一个复杂的工程,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以民生为重,对由于各种原因而陷入困境群众进行援助,如对灾难民等脆弱群体进行无偿救助;对军人及军烈属、荣誉军人(以下简称荣军)、复员军人等进行抚恤保障;对劳动者进行保险补助,正确调节雇主与职工关系,免除职工在年老、疾病、伤残、失业、死亡等方面的生活后顾之忧;对职工及其家属进行生活、工作方面的福利改善,且加大解放区公共医疗卫生和文化教育建设。通过对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不仅可以解决人民生活困难,稳定社会,赢得民心,调动广大人民生产积极性,使他们加入到生产建设大军中,同时也能提高前线士兵的战斗力。总之,中国共产党发展社会保障事业是符合时代要求,也是历史必然性的选择。本文主要从经济学视角研究中国共产党的社会保障思想与实践,共分为七个部分。在导论部分,主要介绍研究背景与意义、研究综述、研究方法、创新与不足之处。第二部分到第七部分是本文的正文部分。第二部分,先简要回顾了大革命、土地革命和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社会救济做法,然后重点分析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灾难民提出的社会救助思想和开展的社会救济活动。第三部分,继总结概括解放战争前中国共产党开展优抚工作要点之后,着重分析解放战争时期,军人所面临的特殊生活困难背景下,中国共产党的社会优抚思想(土地改革中照顾军人及军烈属,倡导、帮助军烈属发展生产,妥善安置复员军人、荣军)与相应的政策措施。第四部分先整理归纳解放战争前中国共产党社会保险思想与实践的主要内容和措施,并总结概括这一时期的发展特征,接着重点分析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关于职工保险基金的一些政策主张和职工享受的保险待遇内容、条例。第五部分,在简要回顾解放战争前中国共产党社会福利思想与实践内容的基础上,然后主要分析解放战争时期,随着解放区的壮大、中国共产党对福利认识的加深,中国共产党改善职工及其家属福利待遇的思想主张和加大公共医疗、文化教育建设的社会公共福利思想和政策措施。第六部分是比较研究部分,把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社会保障事业与同时期国民政府社会保障事业进行横向比较,与解放战争前中国共产党的社会保障事业进行纵向比较,力求通过这两大比较,更加全面了解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社会保障事业的特征和发展创新之处。最后一个部分是本文的结语,总结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的社会保障事业对解放战争的胜利以及建国初期社会保障工作开展所发挥的作用。然后,以史为鉴,探究其对当今中国发展社会保障事业的经验启示。

李响[10](2019)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沈阳城市发展研究(1949-1957)》文中研究表明在新中国的建设史上,沈阳具有“东方鲁尔”之称号和“共和国工业的长子”之美誉。1948年11月沈阳解放到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这一时段内,妥善接收城市并迅速恢复各项功能之后,在大规模工业化建设的影响和推动下,沈阳城市发展取得了极大的成就,不仅建设成为国家重点工业城市和东北地区的政治、经济中心城市,而且对此后城市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以历史学为基础,兼用城市社会学、城市形态学、城市经济学等学科理论,以沈阳城建档案和当时报刊为主要资料,研究了这一时期沈阳城市的发展背景、历程、建设成果及其影响,并对这一时段的城市发展做出评价,以期为当今城市建设和深入推进老工业基地振兴提供启示。除绪论和结论外,本文共分为六章,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探讨解放后到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沈阳城市的恢复建设,为沈阳城市大规模建设奠定了基础。沈阳解放后,沈阳军管会在较短的时间内成功的完成了接收和管理工作,成为全国大城市接收的典范。在国家的支持和城市人民的努力下,沈阳恢复和新建了市内工厂,使其在规模上和技术上达到或超过建国前水平。在工业恢复的同时,残破的城市得以修复,社会重新运转并进一步走向安宁有序,城市面貌焕然一新。这一时期的恢复建设,不仅壮大了沈阳工业经济实力,更为此后大工业发展计划的确立、规划和实施创造了条件。第二章论述了沈阳城市发展的规划设计。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国家工业发展战略思想指导下,城市建设的方针和计划是围绕工业化制定和实施的。基于国内外现实条件和沈阳自身基础,国家在此布置了较多重点工业建设项目和配套项目。为与工业化建设相适应,沈阳的城市建设和城市化也有了新的规划,将城市发展计划与工业建设协调起来。因此沈阳不仅在较短时间内迅速建立了城市现代工业体系,而且形成了较为合理的现代城市骨架结构,为城市未来发展奠定了基础。第三章论述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沈阳的城市工业发展和城市建设的历程。沈阳的工业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全市范围内形成了4个完整的工业区,完成建设项目近1500项,其中重点项目50多项,形成了以机床、电机电器制造工业和航空工业为核心的国家重工业基地。作为工业建设的载体,城市道路、排水基础设施建设焕然一新,交通、供水、供电公共事业建设大幅度改善,公园、广场、文体场馆等公共空间丰富多样,以大型工业企业为中心的现代化城市居住社区的呈现成为沈阳城市建设的一大亮点。沈阳被苏联专家誉为当时“中国八大城市之一,中国独一无二的大工业城市。”第四章论述了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沈阳城市空间形态的重构。随着工业建设和市政建设的发展,城市空间也获得了超常规发展,形成了现代城市发展中的沈阳模式。从城市整体布局的调整出发,扩建成铁西和大东两个工业体系较为完整、生产规模宏大的工业区,新建陵北工业区和沈海工业区;配合工业发展,形成了南北两个文教区,教育科研机构规模和数量较为庞大;按照社会主义的城市空间布置调整了行政中心位置;逐渐形成了市、区、住宅区3层商业中心。城市以市政府为新的城市中心,构建了南北和东西轴线,沿轴线、铁路和陆路交通线向外拓展趋势明显。城市内部结构得到重构,外部形态得以扩展,重塑了沈阳作为东北工业化首位城市的空间形貌。第五章论述了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沈阳城市社会的更新。“一五”计划的胜利完成使中国在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现代化道路上迈出一大步,也促进沈阳城市社会发生了剧烈变动,出现了与计划经济体制和工业城市水平相吻合的城市社会基层管理机制——单位制,城市人口的数量和结构变动,科学教育事业突飞猛进,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也符合社会主义工业城市特征。在此基础上城市居民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改进和丰富,这一过程不仅深刻反映中国工业化、现代化、城市化的发展历程,也映射在今天的生活范式中。第六章阐述对新中国成立初期沈阳城市发展的评价。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业绩成就了沈阳中国重工业第一城和东北首位城市的地位,也决定了城市发展方向;以工业建设为依托,沈阳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空间形貌得到重塑,也奠定此后城市发展格局结构;城市社会面貌焕然一新,市民生活水平提高,也造就了辉煌的工业历史和独具魅力的工业精神。同时,这一时期沈阳城市发展也具有局限性,体现在城市建设落后于工业化,单位制度和企业办社会存在弊端,环境污染问题没有得到重视和改善,设备与技术更新缓慢,三大改造后城市发展缺乏动力等,这些问题对当今城市发展也产生了影响。新中国成立初期是沈阳乃至东北城市发展史上的最重要时期,是巨大的更新也是辉煌的起点。在铭记昔日成就的同时,经验与教训均值得汲取,更需要对历史遗留问题进行深思,寻求解决之道。要深入推进东北振兴,作为区域中心城市的沈阳,如何发挥辽宁精神,重塑环境、重振雄风,形成对国家重大战略的坚强支撑?研究探讨新中国成立初期沈阳城市发展历程可获得借鉴和启示。

二、市委确定明年全市七大工作要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市委确定明年全市七大工作要点(论文提纲范文)

(1)环保督察及其治理绩效研究 ——双轨耦合治理的分析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生态文明建设战略新高度
        1.1.2 生态文明核心制度:生态环保督察
    1.2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1.2.1 问题的提出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科层制与环境污染及其治理研究
        1.3.2 运动式治理与环境保护研究
        1.3.3 环保督察及其相关研究
        1.3.4 研究述评
    1.4 研究方法与过程
        1.4.1 研究方法
        1.4.2 数据来源
        1.4.3 研究过程
        1.4.4 案例选择
    1.5 研究思路、框架结构与创新之处
        1.5.1 研究思路
        1.5.2 框架结构
        1.5.3 创新之处
第2章 生态环保督察:历史演进与制度运行
    2.1 关键概念辨析
        2.1.1 督察与督查
        2.1.2 环保督查与环保督察
    2.2 生态环保督察制度的历史演进
        2.2.1 生态环保督察制度背景
        2.2.2 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缘起与演进
    2.3 生态环保督察工作程序
        2.3.1 督察机构的设置与职责
        2.3.2 生态环保督察运行机制
    2.4 本章小节
第3章 双轨耦合治理——环保督察及整改的新分析框架
    3.1 环境治理情景:科层与运动
        3.1.1 科层环境治理
        3.1.2 运动式环境治理
    3.2 环保督察属性界定
    3.3 理论基础
        3.3.1 关系嵌入理论
        3.3.2 双轨政治理论
        3.3.3 相关概念界定
    3.4 环保督察的“双轨耦合治理”分析框架
        3.4.1 双轨耦合的情景条件
        3.4.2 双轨耦合的过程
        3.4.3 双轨耦合的效用
    3.5 本章小节
第4章 双轨耦合治理分析框架下的环保督察与地方整改
    4.1 督察前:科层吸纳运动
        4.1.1 督察情景
        4.1.2 动员与进驻
        4.1.3 科层吸纳运动
    4.2 督察整改中:“科层—运动”共生逻辑下的督察整改治理模式
        4.2.1 督察过程:实施与反馈
        4.2.2 “科层—运动”共生逻辑下的督察整改治理模式
        4.2.3 督察整改治理模式的组织框架
        4.2.4 督察整改治理模式的强运动
        4.2.5 督察整改治理模式的再常规
    4.3 督察后:科层—运动良性互动
        4.3.1 督察组织的混合化配置
        4.3.2 环保督察的周期性运行
        4.3.3 “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的环境治理新常态
    4.4 本章小节
第5章 双轨耦合治理视角下的环保督察效用逻辑
    5.1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5.1.1 研究方法与适切性
        5.1.2 数据来源
    5.2 研究过程和理论模型建构
        5.2.1 开放性编码
        5.2.2 主轴编码
        5.2.3 选择性编码
        5.2.4 理论饱和度检验
    5.3 基于扎根理论的中央环保督察效用逻辑之阐释
        5.3.1 压力:中央环保督察的制度压力
        5.3.2 调适:地方环境治理的行为调适
        5.3.3 产出:环保督察的结果产出
    5.4 “双轨耦合治理”与环保督察效用逻辑再阐释
        5.4.1 效用逻辑模型再阐释
        5.4.2 研究假设
    5.5 本章小节
第6章 环保督察、地方整改与环境治理绩效的实证分析
    6.1 环保督察与环境质量综合评价体系的构建
        6.1.1 环保督察绩效的实证文献回顾
        6.1.2 压力—状态—响应模型
        6.1.3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6.2 数据处理
        6.2.1 数据的标准化
        6.2.2 指标权重赋值
    6.3 结果分析与讨论
        6.3.1 状况指数分析
        6.3.2 响应指数分析
        6.3.3 压力指数分析
        6.3.4 综合指数分析
    6.4 本章小节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基本结论
    7.2 环保督察制度的优化路径思考
        7.2.1 环保督察制度建设的“科层化”
        7.2.2 环保督察制度运作的“去科层化”
    7.3 环保督察制度的未来走向
        7.3.1 管理体制:央地同时在场
        7.3.2 治理机制:合作共同体
        7.3.3 价值构建:全民生态理性
    7.4 “双轨耦合治理”理论思考
    7.5 研究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访谈大纲
附录 B 环保督察访谈信息汇总
附录 C 2010—2019 年环境治理综合评价原始数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2)从石家庄到北京:新中国成立前后民主政治制度的范例及其趋于成型(论文提纲范文)

一、革命与启蒙的双重胜利
二、民主与集中的有机统一
三、继承与创新的典型范例

(3)南通市公共场所卫生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简要评述
    三、相关概念
        (一)公共场所
        (二)卫生监管
        (三)公共场所监管
    四、运用理论
        (一)现代化理论
        (二)治理理论
        (三)整体政府理论
    五、研究方法
        (一)文献搜集法
        (二)调查访谈法
        (三)观察法
第一章 公共场所卫生监管的必要性及其监管依据
    一、公共场所卫生监管的必要性
        (一)公共场所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具体要求
        (二)政府依法治国的重要体现
        (三)行业发展自身规范的必然需求
        (四)提升城市形象和居民幸福感的切实需要
    二、公共场所卫生监管的法律依据
        (一)国家法律法规
        (二)部门规章和地方性法规
        (三)规范性文件
第二章 南通市公共场所卫生监管的现状
    一、南通市概况
        (一)南通市地理概况
        (二)南通市行政区划分
        (三)南通市卫生建设总体情况
    二、公共场所卫生监管的现状
        (一)公共场所基本情况
        (二)公共场所卫生监管的主体
        (三)公共场所卫生监管的措施
        (四)公共场所卫生监管取得的主要成就
第三章 南通市公共场所卫生监管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
    一、南通市公共场所卫生监管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卫生监管执法队伍人员短缺
        (二)卫生监管执法机制和能力滞后
        (三)公共场所经营主体缺乏相关法律意识
        (四)部分群众对监督执法认识不足
    二、南通市公共场所卫生监管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卫生监管机构编制少、岗位杂
        (二)卫生监管人员能力与职责存在差距
        (三)卫生法律法规标准滞后
        (四)监管部门宣传工作不到位
第四章 优化南通市公共场所卫生监管的若干对策性建议
    一、加强卫生监管执法队伍体系建设
        (一)完善法律法规明确执法主体
        (二)转变执法理念,科学分类监管
        (三)建立各执法部门间的联动协调机制
        (四)强化卫生监管服务建设
    二、提高执法主体规范化程度和能力水平
        (一)建立健全监管内部和外部的监管机制
        (二)完善卫生监管装备现代化建设
        (三)加强行政执法人员的综合素质培养
    三、推进市场主体自律和社会协同监管
        (一)加强卫生监管法律制度的宣传
        (二)完善畅通被监管对象投诉举报机制
        (三)充分发挥社会组织治理作用
结论
参考文献
附件
致谢

(4)新时代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
第一章 新时代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及意义
    第一节 乡村振兴战略是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抓手
        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
        二、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重要意义
        三、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联系
    第二节 新时代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建设美丽中国的客观要求
        二、提高农民幸福指数的有力举措
        三、提升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第二章 新时代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
        一、自然对人具有先在性,人依赖于自然而存在
        二、人对自然具有主观能动性,自然因人的改造而具有现实意义
        三、尊重客观规律,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四、全球化生态危机的根源与根本出路
    第二节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思想
        一、“天人合一”的生态整体观
        二、“物无贵贱”的生态平等观
        三、“取用有节”的生态消费观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人生态文明建设思想
        一、十八大以前中国共产党人关于生态文明建设概述
        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第三章 当前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分析
    第一节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成就
        一、生态化生产方式初步形成
        二、生态化生活方式有所改进
        三、生态化管理方式不断加强
    第二节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环境治理主体单一
        二、农村生态改革进展缓慢
        三、农村环境监管力度较弱
        四、农村专业技术人才缺失
    第三节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农民生态文明意识淡薄
        二、农村生态保护制度有待完善
        三、农村产业发展较为缓慢
第四章 新时代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探析
    第一节 提升农村生态文化建设
        一、提高农民生态文化素养
        二、形成生态教育合力
        三、丰富生态教育形式
    第二节 完善农村生态法规与制度
        一、构建农村环境治理多元共治模式
        二、建立完备的农村环境保护制度
        三、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
    第三节 建立人才培育机制
        一、分类培育乡村人才
        二、创新人才培养方式
        三、创新人才激励机制
    第四节 振兴乡村产业体系
        一、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二、大力发展品牌农业
        三、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业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5)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现状与意义
        1.3.1 研究现状
        1.3.2 研究意义
    1.4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1.4.1 理论基础
        1.4.2 研究方法
    1.5 语料来源
        1.5.1 建立小型语料库
        1.5.2 依据爬虫程序,滚动抓取标题
        1.5.3 标题信息处理
第二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汇语法特点
    2.1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频特点
        2.1.1 词频统计
        2.1.2 词频分布分析
    2.2 标题词汇的语义特点
第三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法特点
    3.1 句法结构形式
        3.1.1 单句式结构
        3.1.2 组合式结构
        3.1.3 成分缺省结构
    3.2 句类特点
        3.2.1 陈述句标题
        3.2.2 疑问句标题
        3.2.3 感叹句标题
        3.2.4 祈使句标题
第四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
    4.1 引言
    4.2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
        4.2.1 词语修辞
        4.2.2 辞格修辞
第五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用特点
    5.1 关联理论与网络新闻标题
    5.2 网络新闻标题的“明示—推理”交际
        5.2.1 明示行为
        5.2.2 推理过程
    5.3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境效应
        5.3.1 认知语境假设
        5.3.2 语境效果
    5.4 网络新闻标题的最佳关联
第六章 结语
    6.1 主要研究过程和结论
    6.2 创新之处与不足
    6.3 后续研究的设想
参考文献
附录

(6)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治理研究 ——以成都市双流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之处和不足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美丽乡村建设
        2.1.2 农村人居环境
        2.1.3 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治理
    2.2 理论基础
        2.2.1 马克思、恩格斯的农村人居环境理论
        2.2.2 列宁的农村人居环境理论
        2.2.3 中国共产党的农村人居环境理论
3 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治理的必要性
    3.1 保护生态环境,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自然基础
    3.2 完善配套设施,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物质基础
    3.3 提升生活品质,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经济基础
    3.4 优化人文环境,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精神基础
    3.5 健全建管机制,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制度基础
4 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治理做法及成效分析
    4.1 样本的选择
        4.1.1 成都市双流区的基本情况
        4.1.2 选择成都市双流区作为调研对象的理由
    4.2 基于成都市双流区三个幸福美丽新村的案例分析
        4.2.1 样本村的选择
        4.2.2 样本村的概况
        4.2.3 样本村的问卷调查分析
        4.2.4 样本村的访谈分析
    4.3 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治理的成就及经验
        4.3.1 治理布局方案适宜实地,地域文化特色更加鲜明
        4.3.2 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迅速,居住生活条件有效改善
        4.3.3 专项治理行动稳步推进,农村卫生环境明显提高
        4.3.4 公共服务事业不断发展,村民文化生活愈加充实
5 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治理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5.1 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治理存在的问题
        5.1.1 基层组织治理力量较薄弱,资金投入力度待加强
        5.1.2 资源浪费现象较为普遍,村容村貌建设同质化
        5.1.3 治理质量水平不均衡,环境污染形势有待改善
        5.1.4 村民自身环保意识淡薄,参与治理积极性不高
        5.1.5 治理反弹回潮现象明显,后续治理成效难以保障
    5.2 影响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治理的原因分析
        5.2.1 历史因素:城乡二元结构的制约
        5.2.2 政策因素:总体性规划的缺失
        5.2.3 主导因素:基层组织责任的缺位
        5.2.4 主体因素:村民文化素养的欠缺
        5.2.5 制度因素:治理机制体制的漏洞
6 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治理的对策建议
    6.1 更新理念是提升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水平的先导
        6.1.1 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的绿色发展理念
        6.1.2 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的以人为本理念
    6.2 坚持原则是提升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水平的保障
        6.2.1 因地制宜,统筹考虑
        6.2.2 注重保护,彰显特色
        6.2.3 村民自治,强化意识
        6.2.4 建管并重,稳定运行
        6.2.5 强化责任,形成合力
    6.3 科学施策是提升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水平的根本
        6.3.1 加强规划引领,强化政策支持力度
        6.3.2 推广典型示范,营造良好治理氛围
        6.3.3 推进重点任务,完善基础公共设施
        6.3.4 发挥多方力量,提升文明健康意识
        6.3.5 严格监督考核,落实治理保障措施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治理村民调查问卷
附录 B 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治理村干部调查问卷
附录 C 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治理区级访谈提纲
附录 D 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治理村级访谈提纲
附录 E 双流区农村基本情况调查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致谢

(7)改革开放新时期(1978-1992)中国侨务政策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研究旨趣
        (一) 选题缘起
        (二) 研究旨趣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说明
        (一) 时间跨度选取
        (二) 中国侨务政策
        1. 政策对象
        2. 政策内容
    三、研究现状及理论背景
        (一) 研究现状
        1. 系统全面的梳理侨务政策体系及思想理论
        2. 某一领域侨务政策的发展历程和演进情况
        3. 关于各类具体侨务政策的执行情形的研究
        4. 落实侨务政策对地方发展变迁影响的研究
        (二) 理论背景
    四、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1. 历史文献分析法
        2. 社会史研究方法
        3. 口述史研究方法
    五、本文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改革开放之前侨务政策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文化大革命”之前侨务政策的主要内容
        一、吸引海外知识分子回国报效
        二、成立运行侨务工作机构组织
        三、土地改革中考虑侨胞特殊性
        四、解决华侨“双重国籍”问题
        五、鼓励侨胞兴学捐赠
        六、妥善安置归国华侨
        七、辅导华侨回国投资
        八、大力保护争取侨汇
    第二节 “文化大革命”期间侨务政策遭冲击破坏
        一、海外侨务工作被否定
        二、侨务机构组织被撤销
        三、归侨侨眷被歧视迫害
        四、侨捐侨资工作的倒退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改革开放之后侨务政策的恢复调整
    第一节 侨务领域的“拨乱反正”
        一、驳斥“海外关系复杂论”
        二、“建庙”与“请菩萨”
    第二节 侨务政策内容的调整
        一、侨务政策的关涉范围更为全面细致
        二、侨务政策的重心更加倾向经济工作
    第三节 国内侨务政策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
        一、国内侨务政策制定的基本原则
        二、全面恢复归侨侨眷的政治权利
        三、保障归侨侨眷的合法经济权益
        四、鼓励归侨侨眷同海外正常联系
        五、推进华侨农场经济体制的改革
    第四节 国外侨务政策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
        一、国外侨务政策制定的基本原则
        二、积极保护保障华侨的正当权益
        三、发扬海外侨胞爱国爱乡的传统
        四、促进华侨华人之间的团结互助
        五、鼓励华侨自愿加入住在国国籍
        六、教育华侨遵守尊重当地法律习俗
        七、协助华侨华人发挥“桥梁”作用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侨务政策执行所反映出的社会变迁
    第一节 侨务政策落实带来的社会关系调整
        一、落实政策的“不得刁难”
        二、适当照顾是否“开后门”
        三、“调动”一切积极力量
    第二节 广东福建落实侨房退还的社会影响
        一、侨房退还问题的历史成因
        二、侨房退还政策执行的难度
        三、侨房退还工作的显着成效
    第三节 一桩纠结的侨房退还案的政策因由
        一、政策“鼓励”下的申诉
        二、政策执行上的“无奈”
        三、久拖未决中的“困惑”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发挥侨务政策优势与助推经济发展
    第一节 发挥“侨”的作用来搞活经济
        一、“发展才是硬道理”
        二、“门路要多一点”
        三、“不要丧失机遇”
    第二节 如火如荼发展起来的“侨”企
        一、举足轻重的侨资企业
        二、蓬勃兴起的侨属企业
        三、紧跟政策的自办企业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侨界的政治参与程度及其影响效度
    第一节 侨界与统一战线工作
        一、华侨与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颇有渊源
        二、侨界是爱国统一战线的重要力量构成
        三、侨胞积极推进祖(籍)国的统一大业
    第二节 民间外交的重要力量
        一、正视侨务工作的外交特性
        二、华侨华人与中美关系改善
        三、华侨华人的影响日益增强
    第三节 侨界参政议政的选择
        一、政治环境的认知差异
        二、制度机制的有效保障
        三、文化情感的认同归属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8)环境治理中的政策扩散研究 ——基于广东“河长制”报道的新闻框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文献综述
2 研究设计
    2.1 内容分析法
    2.2 深度访谈法
3 “河长制”政策的扩散路径分析
    3.1 “河长制”在全国的扩散路径分析
    3.2 “河长制”在广东的扩散路径分析
4 “河长制”政策的报道框架分析
    4.1 “河长制”报道内容分析
    4.2 “河长制”报道框架分析
5 记者的认知框架分析
    5.1 记者的自我认知
    5.2 “河长制”的认知来源及媒介的认知取向
    5.3 新闻报道内容的设定及影响因素
6 结论与讨论
    6.1 “河长制”政策扩散的特点
    6.2 大众媒体的作用和呈现特点
    6.3 研究局限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1:内容分析文章列表
附录2:半结构式访谈提纲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致谢

(9)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社会保障思想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三、研究方法
    四、创新与不足之处
第一章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社会救济思想与实践研究
    第一节 关于主张社会救济的思想
        一、倡导节约备荒
        二、号召政府支援受灾群众
        三、主张民间互助救济
    第二节 关于实行安抚救济工作的主要举措
        一、提供粮食、种籽等实物救助
        二、组织发展农副业生产
        三、设立生产救灾委员会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的社会救济实践效果
第二章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社会优抚思想与实践研究
    第一节 关于主张社会优抚的思想
        一、优抚军人及军烈属的思想
        二、妥善安置复员军人、荣军的思想
    第二节 关于开展社会优抚工作的政策措施
        一、安抚人民解放军及军烈属的措施
        二、优抚复员军人、荣军的政策措施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的社会优抚实践效果
第三章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关于职工保险的思想与实践研究
    第一节 关于保障职工保险权益的思想主张与措施
        一、办理职工保险的思想
        二、有关职工保险基金问题的讨论
    第二节 关于职工保险的主要内容
        一、关于职工养老的保险规定
        二、关于职工因公伤亡的保险规定
        三、关于职工疾病、非因公伤亡的保险规定
        四、关于女工生育的保险规定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的职工保险政策实施效果
第四章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社会福利思想与实践研究
    第一节 关于改善职工福利待遇的思想与实践
        一、改善职工的工作待遇主张与实践措施
        二、改善职工及其家属生活福利待遇的主张
    第二节 关于发展社会公共福利的思想与实践
        一、关于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思想主张与实践措施
        二、关于大力发展社会文化教育事业的思想主张与实践措施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的社会福利实践效果
第五章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社会保障事业的比较研究
    第一节 与国民政府的社会保障事业比较分析
        一、解放战争时期国民政府社会保障事业的简要回顾
        二、国共两党社会保障事业的比较分析
    第二节 与解放战争前中国共产党的社会保障事业比较分析
结语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社会保障思想与实践的评述
    一、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社会保障思想与实践的重要作用
    二、对新时代中国发展社会保障事业经验启示
参考文献
致谢

(10)新中国成立初期沈阳城市发展研究(1949-1957)(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研究缘起和意义
    二、研究对象和内容
    三、研究综述
    四、研究资料、研究方法和创新
第一章 解放后沈阳城市的接收和恢复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沈阳城市接收
        一、城市接收前的准备工作
        二、城市接收的过程与实施
    第二节 城市管理和建设工作次第开展
        一、城市基层管理体制建立
        二、市政建设恢复
        三、教育、卫生事业进步
    第三节 城市工业的恢复和改造
        一、解放前沈阳工业状况
        二、国营工业的恢复和新建
        三、私营工商业的恢复和改造
    第四节 配合抗美援朝战争动员的城市社会生产运动
        一、全市对抗美援朝战争的支援
        二、配合战争动员进行劳动竞赛和增产节约运动
    第五节 新政权的巩固与城市社会秩序的稳定
        一、收缴武器弹药,确保城市安全
        二、进行城市救济、收容散兵、乞丐和无业游民
        三、封闭妓院,教育改造妓女和暗娼
        四、严禁贩毒吸毒,肃清烟毒流害
        五、镇压反革命运动
第二章 新中国成立初期沈阳城市发展规划
    第一节 “重点工业城市”落户沈阳的过程和原因
        一、国家工业发展策略中沈阳地位的确立
        二、“重点工业城市”落户沈阳的原因
    第二节 新的城市规划设计
        一、《沈阳市城市初步规划》的制定基础
        二、《沈阳市城市初步规划》的形成过程
        三、《沈阳市城市初步规划》的具体内容和评价
第三章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沈阳城市工业发展与城市建设
    第一节 城市工业飞速发展
        一、铁西区工业的扩充
        二、大东区工业的调整
        三、新工业区的工业建设
    第二节 城市建设逐步完善
        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焕然一新
        二、城市公共事业建设大幅度改善
        三、城市公共空间丰富多样化
        四、以大型工业企业为中心的现代化城市居住社区呈现
第四章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沈阳城市空间形态重构
    第一节 城市空间形态演变
        一、原有工业区的充实和调整
        二、新工业区和工业居民点的规划和兴建
        三、文教区的新建
        四、行政区域迁移和构建
        五、等级化商业区的出现
    第二节 城市空间总体形态及特点
        一、更新与拓展——总体城市形态
        二、扩张与重构——城市形态特征
    第三节 城市发展的动力和演变逻辑
        一、城市发展动力综合分析
        二、城市空间形态演变逻辑
第五章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沈阳城市社会变迁
    第一节 单位制在城市社会基层管理中占主导
        一、单位制的形成
        二、沈阳地区单位制的特征
    第二节 城市社会人口结构变化
        一、城市人口数量增长
        二、城乡人口结构变动
        三、人口经济结构的变化
        四、女性劳动人口增加及意义
    第三节 科学教育、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突出
        一、科学和教育事业突飞猛进
        二、医疗卫生条件有质的飞跃
    第四节 城市居民生活变迁
        一、城市居民物质生活变迁
        二、城市居民文体娱乐活动丰富
第六章 新中国成立初期沈阳城市发展评述
    第一节 沈阳城市发展成就与历史影响
        一、谱写辉煌时代,建成新中国重点工业城市
        二、形成以沈阳为核心的辽宁中部城市产业集群
        三、重构工业城市形态,奠定城市发展格局
        四、城市精神初步形成
    第二节 沈阳城市发展的局限性
        一、城市建设和市民生活水平落后于工业化
        二、单位制度和企业办社会存在弊端
        三、环境污染问题没有得到重视和改善
        四、三大改造后城市发展缺乏自下而上的动力
结论
    一、革新与辉煌:建国初期城市整体风貌变革
    二、辐射与担当:城市职能的转变
    三、反思与梦想:正反两方面经验的总结与当代启示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四、市委确定明年全市七大工作要点(论文参考文献)

  • [1]环保督察及其治理绩效研究 ——双轨耦合治理的分析视角[D]. 谢婷. 南昌大学, 2021
  • [2]从石家庄到北京:新中国成立前后民主政治制度的范例及其趋于成型[J]. 张志永.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1(01)
  • [3]南通市公共场所卫生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D]. 范哲玮. 苏州大学, 2020(05)
  • [4]新时代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研究[D]. 高星.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5)
  • [5]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D]. 周莹.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1)
  • [6]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治理研究 ——以成都市双流区为例[D]. 张思雨. 西华大学, 2020(01)
  • [7]改革开放新时期(1978-1992)中国侨务政策之研究[D]. 刘纯一.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5)
  • [8]环境治理中的政策扩散研究 ——基于广东“河长制”报道的新闻框架分析[D]. 杨青. 暨南大学, 2019(12)
  • [9]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社会保障思想与实践研究[D]. 刘爽.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9)
  • [10]新中国成立初期沈阳城市发展研究(1949-1957)[D]. 李响.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9)

标签:;  ;  ;  ;  ;  

市委确定明年全市七大工作重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