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椅上的“小海蒂”

轮椅上的“小海蒂”

一、轮椅上的“小海迪”(论文文献综述)

严芳,胡峥嵘[1](2019)在《幸福人生的真谛——张海迪的故事》文中研究表明"八十年代新雷锋""当代保尔"是全国人民对这位坐在轮椅上的"弱女子"——张海迪的赞誉。张海迪是一位残疾人,5岁时因患脊髓血管瘤导致终身截瘫。可她用行动证明,残疾人,也能为社会做出了不起的贡献。她说:"像所有矢志不渝的人一样,我把艰苦的探寻本身当做真正的幸福。"

崔会军[2](2016)在《把寂寞守成繁华》文中指出我有幸与张海迪女士是同乡。那时候我还小,初中生,常听父母或身边的大人说起她:"张海迪身体不好,但人家可坚强啦!在咱县医院住着院,在病床上也读书。因为输液姿势固定,她就让家人把书本用大夹子固定,立在输液架上,一点点读下去。"母亲常常"唠叨"我和妹妹:看看人家海迪,学习多刻苦。你们要是有人家一半也行啦!我和同学也经常谈起海迪,我想象着海迪清秀的模样,她就成了我们学习的榜样呢。作为一个女人,一个身体残疾的女人,张海迪克服疾病的障碍,忍住病痛,有刻苦学习的好品质,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她的精神和灵魂都获得了饱满和敞亮。

冯见彩[3](2010)在《英雄主义:人类精神家园的丰碑 ——张海迪及其作品解读》文中研究表明张海迪除却具备上世纪80年代精神偶像的身份外,还是一个优秀的当代文学作家,只是由于其偶像身份的巨大光芒,她的作家身份一直被掩盖着。其实,自张海迪八十年代选择文学创造开始,她就以自己传奇式的经历给我们贡献了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正如吴义勤教授所说:文学正是张海迪长期以来抵抗那种被“符号化”的宿命并努力敞开自己的生存和心灵的最有效的武器。文学既是对生存现实的超越,又是对“历史”和“命运”的超越,而正是在这样的超越中张海迪完成了自我的精神救赎。本文主要从张海迪的个人经历入手,重点分析张海迪的作家身份及其文学创作,贯穿全文的主线是张海迪的英雄主义情结。第一章,结合张海迪的残疾经历,阐释张海迪作品中的英雄主义理想的对象化典型。英雄主义在《辞海》里的解释是:“在主动承担和完成具有重大社会意义活动中,表现出自我牺牲的气概和行为。表现为勇敢、奋不顾身和自我牺牲精神。”英雄主义是人类的精神价值观,是属于意识形态层面的价值判断,在文艺作品中这种精神价值观往往是通过英雄形象的塑造来实现的,通过对人物的性格和命运的描写,潜移默化地表达作者的英雄主义情结和理想。张海迪独特的残疾人经历造就了她的英雄主义情结,她的英雄主义情结主要体现在作品中的英雄形象上。她塑造的英雄形象拥有高尚的德行和不依附于庸俗的物质利益,坚守着精神的高尚,从而成为滚滚红尘中的孤独跋涉者。第二章,重点分析张海迪英雄主义精神的形成动因。命运予张海迪已足够残酷,仅给她留下一个健全的大脑,所幸这黑色的幽默还没开的彻底,让她保有自由的思想与乐观的情怀。在高度残疾所造成的死亡恐惧下,张海迪反倒豁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英雄主义生命观,死是美丽的,但是既然选择生就要不断地学习来对人民对社会做出贡献;幸福的童年,开明热爱文艺的父母养成小海迪自信乐观的好性情,使得张海迪能够承受终生残疾的痛苦;对敏感的张海迪来说,生病是一种生命体验,一次特殊的精神漫游,它带来痛苦的同时,也带来了灵感与启迪,使她穿透生命的现象看到其本质,创作出富有感染力的作品。正是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张海迪形成了独特的英雄主义价值观。第三章,对张海迪英雄主义精神的当下意义进行思考。在商业主义、个人主义和虚无主义甚嚣尘上的现代社会,文学走向边缘化,传统的英雄形象被消解,但这并不代表着已经没有了英雄,而是崛起了一批和平时代的新英雄形象。更重要的是聚焦于英雄身上的英雄主义情结作为人类历史长河中的一条支流,作为文学创作中的一条线索从未中断过。当大多数作家面临商品经济的物质大潮,丢盔弃甲,俯首称臣时,张海迪不强迫自己迎合物质,而是忠实于自己的英雄主义信念进行文学创作。在这过程中,她的作品无意识的弘扬了主流意识形态,重塑了时代信仰;由于作者的作品带有浓厚的自传性质,张海迪的英雄主义情结也是随时代发展与时俱进的,具体体现在在个人英雄主义和社会英雄主义之间的轮换中。

珍珠天堂[4](2009)在《妈妈与海迪一起写人生》文中提出张海迪,1955年9月生于济南,山东省作家协会创作室一级作家,第9届、第10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山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1981年12月,《人民日报》首次报道了张海迪的事迹;1983年2月,张海迪被山东省政府授予"劳动模范"称号,被共青团中央授予"优秀共青团员"称号;她还获得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自强模范等称号。1997年,张海迪被日本NHK选为"世界五大杰出残疾人",这位身残志坚、自强不息的精神偶像,从此走向世界……

陈家富,包蕾,张姝晋[5](2003)在《轮椅上的“小海迪”》文中认为 在四川省大邑县北街小学二(1)班,有一个坐着轮椅上学的小姑娘,她就是被人们称为“小海迪”的肖玉川,今年九岁了。小玉川两岁的时候,不幸患了脊髓硬膜外囊肿症。经过华西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支英琦[6](1997)在《追问生命》文中研究指明 每个时代都应该有自己的英雄。每个时代也都在创造着自己的英雄。这些年来,有多少英雄楷模被推上时代的浪巅,又有多少人被历史的波涛湮没?然而,张海迪从八十年代被誉为时代楷模至今,尽管社会纷繁复杂,但她的世界平静而单一。就在这相对的平静中,她直面人生,思索生命,战胜痛苦,创造出一个个生命的奇迹。而海迪精神也一直蓬勃着鲜活的生命力,历经岁月而魅力不减。张海迪严重残疾的生命里蕴藏着多大的能量?在与病痛的搏斗中她感受着怎样的人生快慰?为解开这个谜,我走近了她,看到了一位活生生的情感丰富的真正的人。

张文华,范成昌[7](1997)在《寻访“海迪小组”》文中研究说明

二、轮椅上的“小海迪”(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轮椅上的“小海迪”(论文提纲范文)

(1)幸福人生的真谛——张海迪的故事(论文提纲范文)

镜子照出的美丽
还有什么理由不奋斗
为荣誉而战
与文字共舞

(3)英雄主义:人类精神家园的丰碑 ——张海迪及其作品解读(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言
第一章 张海迪英雄主义理想的对象化
    第一节 孤独跋涉的背影
    第二节 英雄落日的悲哀
    第三节 至情至爱的传达者
第二章 张海迪英雄主义情结的形成动因
    第一节 死亡阴影下的生命观
    第二节 童年经历和家庭背景
    第三节 疾病与文学的关系
第三章 张海迪英雄主义精神的当下意义
    第一节 主流意识形态下时代信仰的重塑
    第二节 张海迪英雄主义精神的与时俱进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6)追问生命(论文提纲范文)

海迪的1997——从NHK走向世界
在海迪生命中有两个人:一个是勇敢者,一个是怯懦者
我的根深深扎在人民这块土地上
海迪最大的快慰是和家人在一起

四、轮椅上的“小海迪”(论文参考文献)

  • [1]幸福人生的真谛——张海迪的故事[J]. 严芳,胡峥嵘. 小学生时代, 2019(10)
  • [2]把寂寞守成繁华[J]. 崔会军. 工会博览(下旬版), 2016(10)
  • [3]英雄主义:人类精神家园的丰碑 ——张海迪及其作品解读[D]. 冯见彩. 山东师范大学, 2010(03)
  • [4]妈妈与海迪一起写人生[J]. 珍珠天堂. 家庭教育(中小学生家长), 2009(05)
  • [5]轮椅上的“小海迪”[J]. 陈家富,包蕾,张姝晋. 红领巾, 2003(01)
  • [6]追问生命[J]. 支英琦. 走向世界, 1997(06)
  • [7]寻访“海迪小组”[J]. 张文华,范成昌. 山东消防, 1997(06)

标签:;  ;  ;  

轮椅上的“小海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