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昆明城市电力网大负荷分类调查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顾颖歆[1](2019)在《基于宝应大规模(2.08GW)光伏发电项目接入系统规划研究》文中认为太阳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可再生能源,不产生任何环境污染,加之其储量的无限性,是人类理想的替代能源。根据《宝应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刚要(草案)》,到2020年,全县新能源发电装机容量规模达1GW,到2025年,渔光互补装机容量可达到2GW以上,投运后可为电网源源不断地输送绿色清洁能源,减少一次能源消耗,降低污染,具有较大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本文收集分析了江苏电网、扬州电网和宝应电网大量运行数据,结合电网及电源发展规划,重点研究了扬州市宝应县生态渔业光伏发电项目投产年负荷水平,光伏和风电实际发电特性和应用,全省电力及调峰平衡、区域电网电力平衡、北电南送过江通道电力平衡,得出了可消纳的结论,明确了并网电压等级、接入系统方式,得出2个接入系统规划方案,并通过经济技术比较得出推荐方案。对推荐接入系统方案进行潮流计算和短路电流计算,同时针对江北特高压直流来电满额受进和光伏项目全部投运进行敏感性分析,达到安全可靠和经济运行。本文通过收集电网大量运行数据,结合系统现状和发展规划,研究光伏和风电实际发电特性和应用,研究论证得出大规模光伏电站接入电网规划方案,可充分消纳宝应光伏所发电量。此研究方法,在我国电网适应新能源快速发展新形势的背景下,尤其在后期“领跑者”光伏接入电网方案研究过程中,为今后江苏地区光伏电站并网方案研究、工程实施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朱蕾[2](2018)在《配电网综合评价分析与辅助软件开发》文中认为随着配电网规模逐渐扩大,建设资金投入增多,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对配电网进行综合评价,对推动配电网高质量发展、提高配电网投资效益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配电网发展现状为研究对象,重点围绕综合评价方法、评价模型及配电网评价决策辅助软件展开研究。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点:(1)通过对配电网综合评价相关理论的分析,构建了以综合得分为目标层,以经济效益性、供电可靠性、协调适应性为准则层,以具体评价指标为指标层的配电网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同时明确了各个指标的含义和量化规则。此外,对指标评分函数的归一化处理方法和常见指标权重计算方法进行了相关介绍。(2)提出了一种基于熵权层次分析法的综合评价模型,并通过具体案例计算出各供电所的综合得分。探究了综合得分与指标的理论函数模型,并验证了该模型与基于熵权层次分析法综合评价模型的一致性,进一步推导了指标灵敏度计算公式、综合得分增量公式,并结合算例进行具体分析。此外,通过计算各供电所综合得分增长率,分析其边际得分效益,并经系统聚类将142个供电所分成3类,针对不同类型的供电所提出下阶段的投资发展建议。(3)设计了一种配电网综合评价辅助软件。以熵权层次分析法的综合评价模型为理论基础,通过MATLAB编写综合得分计算部分程序,借助GUI工具箱,设计了多个界面用于参数设置和相关结果展示,实现了可视化人机交互功能。通过具体算例操作,验证了该系统具有实用性和通用性的特点。
王爱军[3](2016)在《典型非线性负荷用电特性与评估体系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电能作为高效、清洁的能源形式之一,在国民经济发展和百姓日常生活中占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随着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非线性负荷接入电网,给电力系统的电能质量带来了严重影响。电能质量问题不仅影响着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也关系着用户的安全经济生产,电能质量问题已成为供用电双方所关注的问题。深入了解非线性负荷对电能质量的影响,实现对用电负荷电能质量的评估与管控对供电企业和电力用户具有重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意义。本文选取了电弧炉和电气化铁路作为非线性负荷的主要研究对象。电弧炉是工业中最常见的非线性、冲击型负荷,对电能质量的影响比较大。随着中国“高铁时代”的到来,电气化铁路对电能质量的影响也将会越来越严重。本文首先分析了电弧炉和电气化铁路的工作原理,并在此基础上推导计算出了电弧炉和电气化铁路的电路模型。其次,本文分析了电弧炉和电气化铁路的用电特性。阐明了电能质量的主要标准的定义与计算方法。从理论上来分析了电弧炉和电气化铁路对电网电能质量的影响。又利用实测波形来验证了电弧炉和电气化铁路对电能质量的影响。其主要会引起功率因数降低、高次谐波、电压不平衡和电压闪变等问题。非线性负荷在影响电能质量的同时,也会受到劣质电能质量的影响。结合电弧炉和电气化铁路各自的特点,提出了相应的补偿策略。最后,建立了非线性用户的接入管理流程,提出了以三级评估为核心的非线性负荷接入电网评估体系,包括评估方法、评估指标、评估流程和评估报告模板。并用新投产的钢铁厂使用了本章节设计的评估体系来进行管理,按评估体系中生成的治理方法其电能质量达到了国标要求,验证了所设计评估体系的有效性和实用性。该评估体系的主要步骤有建立数据库、收集用户数据和用户PCC点的背景资料、根据三级评估体系生成评估报告。该方法考虑了不同用户对电能质量的影响程度不同,选择对不同特性的用户采取不同的评估机制,这样节省了人力、物力和时间成本。
叶国军[4](2013)在《萍乡市城市配电网规划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中国打造坚强智能电网概念的提出,合理的电网规划是保证坚强电网的前提,许多专家学者都对国内外的一些电网规划技术开始进行研究,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提出了很多切实可靠的电网规划算法。电网规划的工作的前期工作是电力需求预测,只有准确的电力需求预测才能得到最好的规划方案,所以电力需求预测与电网规划同等重要。本文在分析了国内外电力需求预测和电网规划方法的前提下,针对萍乡电网的情况,对萍乡城市电网进行了规划。针对萍乡城市电网的特点和地理位置的划分,萍乡城市分为开发区、安源区和湘东区三个区组成。电力需求预测采用回归分析法、灰色预测法、BP神经网络法和工询法四种方法复合使用,电力电量预测采用回归分析法、灰色预测法和工询法三种方法,电力负荷预测采用回归分析法、灰色预测法和BP神经网络法三种方法,都是依据不同预测方法的特点,采取三种预测结果加权的办法得出最终预测结果,提高了预测精度。电网规划时,分三种情况进行讨论,分别是高压城市配电网规划、中压城市配电网规划和低压城市配电网规划,针对不同电压等级的特点,模型考虑了输电线路、配电变压器、容载比等等,最后给出了萍乡城市电网规划的改造方案。
孙瑜[5](2013)在《TH电网线损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是我国“十二五”时期经济建设的核心任务之一。作为电网经营企业,为贯彻、落实国家对能源实行开发和节约并重的方针,牢固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合理利用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加强线损管理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和系统工程,电网综合线损率也因此成为电网经营企业一个综合性的核心经济技术指标。本文是以中国南方电网云南电网公司下属的一家县级供电企业一通海供电公司作为研究对象。文章首先概述了近年来国内外电网综合线损率水平发展概况,并结合中国南方电网和云南电网“节能降耗”政策及创先目标和要求,从通海电网网架结构、公司产权变输配电设备运行状况、电网电压无功运行管理、计量管理、用电秩序管理、客户设备管理、线损内控管理及负荷管理等方面对通海电网线损管理现状进行了诊断分析,找出通海电网线损管理中存在的“短板”问题以及问题产生的原因,然后从管理体系、技术体系、保证体系三个方面提出一系列解决通海电网线损管理问题的对策,并提出了基于线损“四分”管理和通海电网实际的线损360°管理模式。依托线损360°管理模式构建通海公司线损精细化管理平台,通过精细化管理确保线损管控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加快企业节能降损目标的实现。
刘国庆[6](2013)在《负荷预测在电压无功综合控制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原有电网的电能质量越来越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为了保证电网的高效、节能、安全运行,大都采用电压无功控制技术。当前电压无功控制主要通过对功率、功率因数、电压与无功结合等物理量的控制来达到目的。从控制策略来看,比较合理的方式是无功功率控制和电压、无功综合控制,因为功率因数控制虽然比较简单方便,但是在不采取相关措施的情况下产生投切震荡的可能性比较大。本文先从理论的高度阐述了在电力系统中无功功率平衡和电压调整之间的联系,粗略的比较了当前可能用到的各种调整电压的手段,讨论了典型电压无功调整装置(VQC)的控制策略,与此同时,指出当前多数电压无功补偿控制装置控制策略不完善的问题,该问题大部分表现在因负荷波动而引起的投切震荡、变压器分接头调整次数过多以及对设备的寿命和安全方面的影响上。提出了把超短期负荷预测引入变电站进行综合调压的方案,并且研究了综合调压控制策略的优化方案。首先优化的策略是对变压器分接头的调节和对电容器投切控制的补偿,并把二者的优势结合起来,实现对综合调压的优化。这对判断负荷波动情况进而掌握负荷变化趋势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鉴于这种情况,采取超短期负荷预测的控制策略是十分可行的,有两种思路可以达到这种目的,一、通过建立闭环控制,将实际负荷和预测负荷的曲线做对比,经过优化计算,判断变压器的分接头投切与否,并利用变压器的超负荷能力,最终达到优化的目的。二、结合现有的集中运行系统模式,不单单只是从电量来考虑负荷问题,而是从多角度出发,结合行业的分类情况和电量的用途研究负荷的变化情况,并综合与营销有关的各项指标,达成预测超短负荷的目标。本文提出的短期负荷预测的方法是人工神经网、一元线性回归、指数平滑法的结合。与此同时营销指标方法也得到了应用,用具体的事例证实了综合短期预测方法的可行性。以这些研究成果为基础,建立了无功补偿实时控制的解决方案,给出了系统框架图,对典型电压无功控制装置从控制的策略上进行了优化工作。
田晓民[7](2014)在《大荔县十二五配电网规划方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了满足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电力部门必须做好电网规划,提前考虑用户对供电质量和供电可靠性要求,确保用户可靠安全的用好电,优质而准确的规划可以为社会提供可靠的电力保证,节约大量的建设资金。本文首先对大荔县社会经济发展和大荔县电网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分析了电网的薄弱环节和存在的问题,其次利用年增长率法、电力弹性系数法等负荷电量预测方法对近期和中期大荔用电量及最大负荷进行了预测分析,通过大荔县域发展及负荷分析,预测了大荔远景负荷,提出了规划改进目标,配网近期和远景发展目标,确定了大荔县“十二五”电网建设改造规划方案。通过对大荔县电网“十二五”规划方案的研究,明确了大荔电网的发展方向,进一步优化网络结构,解决电网“卡脖子”问题,提高电能质量和供电可靠性等电网综合经济效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电网,解决电网工程实施与地区总体发展规划相协调的问题,更好的为大荔经济发展服务。
郭玉良[8](2013)在《鹤岗地区中压配电网“十二五”规划设计》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智能电网的逐步发展,为满足规划区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电力系统的需求,解决现状配电网存在的问题,开展此次10kV及以下配电网规划工作,目标是通过这次规划设计,能够有效地增强配电网网架,客观准确的分析电力发展趋势,保障电网与市政建设改造和大电网输电系统协调发展。本文首先对鹤岗配电网规划区进行分析,研究鹤岗地区电网网络结构及设备现状的技术合理性、运行安全、电网转供能力、供电可靠性、重要用户供电情况及运行经济性等主要技术指标,研究鹤岗地区电网情况和对存在的问题主要分析。本文对鹤岗地区电网进行了负荷预测。鹤岗城区近期负荷预测通过分析现状城区在全市范围内负荷占比以及未来五年鹤岗城市发展情况定位;远景负荷预测以负荷密度指标法为主,根据远期城市规划方案,确定相应行业的饱和负荷密度指标并对历史数据进行分析对比,实现远期年负荷分布预测,并统计总负荷及分类负荷。本文通过对鹤岗地区配电网络及当地经济发展的了解,参考国内外智能电网发展现状,分析现状配电网存在的问题,研究最新的规划方法,通过负荷预测工作对各个地区进行比较,结合规划区定位与城市发展要求,实现中压配电网整体规划设计。
王留萍[9](2011)在《大城市地下变电站设计中的若干问题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国内大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特别是房地产的开发,使得供电负荷猛增,变电站的分布也越来越密,并逐渐深入到市中心的商业区、金融区及住宅区。为此,在城区建设变电站就面临一些新的问题:选址难、电磁波及噪声对环境的影响、与周围环境相协调等。地下变电站的建造恰恰能解决以上问题,因而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本文就地下变电站的站址选择、电气主接线选择、主要电气设备选择等问题展开研究,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1)针对地下变电站的站址选择问题提出采用两阶段优化方法,即先通过计算机优化方法形成初始方案,再通过专家优化调整阶段对候选站址进行综合评分,从而确定待建变电站的最优站址方案。(2)针对电气主接线选择提出利用四状态模型,使用最小割集法量化电气主接线的可靠性与经济性指标,直观地分析比较其各自的可靠性与经济性水平,以此来综合选择最优的主接线方案。(3)针对主要电气设备选择问题提出采用LCC估算法,将工程寿命周期中各阶段所需费用细分后进行估算,找到成本与可靠性之间的平衡,从而取得设备选择的最优经济决策,降低地下变电站的工程造价。最后文中还介绍分析了上海地区比较有代表性的三座不同电压等级的地下变电站:110kV自忠站、220kV人民广场站、500kV世博变电站的建造情况。
王勇[10](2010)在《沈阳于洪新城10千伏及以上电网规划》文中认为本文针对沈阳于洪新城经济发展迅速,用电负荷密集,要求供电可靠性较高,220千伏于洪变电所供电容量严重不足以及66千伏变电所电源点空白的具体情况,选取沈阳于洪新城配电网规划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电网规划。在沈阳于洪新城的10千伏电网规划中,采用电水平法、负荷密度法和同类比较法来预测电力负荷,指出这几种方法哪个更能结合城市规划对城市的定位及地块的利用。在规划的同时还必须考虑到负荷平衡以及资金平衡的问题,负荷平衡就是于洪新城地区负荷与变电容量的平衡,资金平衡就是电网建设项目、规模及资金等的合理安排。
二、昆明城市电力网大负荷分类调查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昆明城市电力网大负荷分类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宝应大规模(2.08GW)光伏发电项目接入系统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电力系统规划研究现状 |
1.2.2 计及大规模新能源电力系统的规划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接入系统基础 |
2.1 项目简况 |
2.2 系统现状 |
2.2.1 国外电网情况 |
2.2.2 我国电网现状 |
2.2.3 省内及地市电网 |
2.3 系统发展规划 |
2.3.1 电力负荷预测 |
2.3.2 江苏电源发展规划 |
2.3.3 特高电网规划 |
2.3.4 500kV电网发展规划 |
2.4 光伏风电发电特性 |
第三章 接入系统规划方案论证 |
3.1 接入系统规划理论 |
3.1.1 电源模型 |
3.1.2 负荷模型 |
3.1.3 电力设备模型 |
3.2 消纳能力 |
3.3 并网电压等级 |
3.4 接入系统方式 |
3.5 接入条件 |
3.6 接入系统方案 |
3.7 经济技术分析比较 |
第四章 电气计算及相关分析 |
4.1 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计算分析 |
4.1.1 安全稳定计算分析的目的和总体要求 |
4.1.2 静态安全分析 |
4.1.3 短路电流安全校核 |
4.2 潮流计算 |
4.3 短路电流计算 |
4.4 江北特高压直流来电满额受进分析 |
4.5 江苏地区全部光伏基地投运分析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2)配电网综合评价分析与辅助软件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配电网评价方法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配电网综合评价决策分析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3 配电网综合评价辅助软件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二章 配电网综合评价理论与指标体系的研究 |
2.1 配电网综合评价理论研究 |
2.1.1 配电网综合评价程序 |
2.1.2 配电网综合评价影响因素分析 |
2.2 配电网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
2.2.1 配电网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成要素 |
2.2.2 配电网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2.2.3 配电网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2.3 指标评分函数的归一化 |
2.3.1 确定各指标的阈值范围 |
2.3.2 确定各指标的隶属度函数 |
2.4 指标权重方法的确定 |
2.4.1 德尔菲法 |
2.4.2 层次分析法 |
2.4.3 主成分分析法 |
2.4.4 熵值法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熵权层次分析法的综合评价模型与具体案例分析 |
3.1 基于熵权层次分析法的综合评价模型 |
3.2 关于A市配电网发展现状的综合评价分析 |
3.2.1 A市整体概况 |
3.2.2 数据获取情况 |
3.2.3 基于熵权层次分析法的综合得分计算 |
3.3 指标的灵敏度分析 |
3.3.1 重要指标分析 |
3.3.2 综合得分增量分析 |
3.4 边际得分效益与配电网投资决策的相关建议 |
3.4.1 边际得分效益 |
3.4.2 提高A市配电网投资决策的相关建议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配电网综合评价辅助软件开发 |
4.1 MATLAB的GUI界面开发工具 |
4.2 软件设计理念和系统框架 |
4.2.1 软件设计理念 |
4.2.2 软件系统框架 |
4.3 用户操作界面及参数设置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3)典型非线性负荷用电特性与评估体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和趋势 |
1.2.1 国外电能质量管控水平 |
1.2.2 我国电能质量管控水平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典型非线性负荷电气系统的建模 |
2.1 电弧炉 |
2.1.1 电弧炉的工作原理 |
2.1.2 电弧炉电气系统的建模 |
2.2 电气化铁路 |
2.2.1 电气化铁路工作原理 |
2.2.2 电气铁路电气系统建模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典型非线性负荷用电特性的分析 |
3.1 电能质量的标准 |
3.1.1 电压偏差 |
3.1.2 谐波含量 |
3.1.3 电压波动与闪变 |
3.1.4 三相不平衡 |
3.2 电弧炉用电特性的分析 |
3.2.1 电弧炉对电网的影响 |
3.2.2 电弧炉的实测波形 |
3.2.3 电弧炉的补偿策略 |
3.3 电气化铁路用电特性的分析 |
3.3.1 电气化铁路对电网的影响 |
3.3.2 电气化铁路的实测波形 |
3.3.3 电力机车的补偿策略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非线性用户接入电网的评估体系设计 |
4.1 非线性用户接入电网的管理流程 |
4.2 非线性用户接入电网的评估体系 |
4.2.1 电能质量预测评估法 |
4.2.2 电能质量评估指标 |
4.2.3 非线性用户接入电网的评估流程 |
4.3 非线性用户接入电网评估报告模板 |
4.4 案例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萍乡市城市配电网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时代背景 |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电网规划研究现状 |
1.3.1 电网规划的概念 |
1.3.2 电网规划的分类 |
1.3.3 电网规划的方法 |
1.4 本文的工作 |
第二章 萍乡市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电网现状分析 |
2.1 区域概况 |
2.2 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
2.3 城市总体规划目标 |
2.3.1 功能定位 |
2.3.2 城市发展目标 |
2.3.3 空间布局规划 |
2.4 萍乡电网现状分析 |
2.4.1 用电负荷情况 |
2.4.2 电源建设情况 |
2.4.3 220kV电网情况 |
2.4.4 高压电网现状分析 |
2.4.5 中压电网现状分析 |
2.4.6 低压电网现状分析 |
2.5 存在的问题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电力需求预测 |
3.1 电力电量和负荷历史数据分析 |
3.2 电力电量和负荷预测 |
3.2.1 预测方法简介 |
3.2.2 预测的基本过程 |
3.2.3 预测的前期准备工作 |
3.2.4 电力电量预测 |
3.2.5 电力负荷预测 |
第四章 规划目标和技术原则 |
4.1 供电区分类 |
4.2 规划目标 |
4.3 高压城市配电网规划技术原则 |
4.3.1 高压城市配电网结构 |
4.3.2 输电线路 |
4.3.3 变电站 |
4.3.4 容载比 |
4.4 中压城市配电网规划技术原则 |
4.4.1 中压城市配电网结构 |
4.4.2 输电线路 |
4.4.3 配电变压器 |
4.4.4 配电室 |
4.4.5 开关站 |
4.4.6 环网柜 |
4.5 低压城市配电网规划技术原则 |
4.5.1 低压架空网 |
4.5.2 低压电缆网 |
第五章 电网规划 |
5.1 高压城市配电网规划 |
5.1.1 主变容量需求 |
5.1.2 变电站规划 |
5.2 中低压城市配电网规划 |
5.2.1 中低压城市配电网规划思路 |
5.2.2 中低压城市配电网规划方案 |
5.2.3 低压配电线路存在问题及改造 |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5)TH电网线损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意义及目的 |
1.2 国内外电网线损管理概况 |
1.3 研究思路、理论及方法概述 |
2 通海电网线损管理现状 |
2.1 通海县经济发展概况 |
2.2 通海电网概况 |
2.3 通海电网线损现状 |
3 通海电网线损存在问题分析 |
3.1 通海电网技术线损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
3.2 通海电网管理线损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
4 提升通海电网线损管理水平的对策 |
4.1 健全线损管理组织保障体系 |
4.2 技术线损降损对策 |
4.3 管理线损降损对策 |
4.4 构建并常态运用基于通海电网实际的线损360°管理模型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负荷预测在电压无功综合控制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CONTENTS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变电站电压无功控制的意义 |
1.2 变电站电压无功控制的研究现状 |
1.3 本文拟解决的问题和所做的工作 |
第二章 变电站电压无功控制的原理与装置 |
2.1 电力系统的无功功率平衡 |
2.1.1 无功负荷 |
2.1.2 无功功率平衡 |
2.1.3 无功对电压的影响 |
2.2 电力系统电压调整 |
2.2.1 允许电压的偏移 |
2.2.2 电压调整的基本原理 |
2.2.3 通过改变变压器的分接头来调压 |
2.2.4 利用无功功率补偿调压 |
2.3 典型变电站电压之无功综合控制装置 |
2.3.2 VQC的原理 |
2.3.3 VQC的接线识别 |
2.3.4 对VQC对象和模式的控制 |
2.3.5 VQC目标的控制 |
2.3.6 控制VQC的策略 |
第三章 短期负荷预测 |
3.1 电力系统负荷预测 |
3.2 电力系统负荷特点及变化规律 |
3.2.1 电力系统负荷的特点 |
3.2.2 负荷变化规律 |
3.3 国内外负荷预测的现状和发展 |
3.4 短期负荷组合预测方法 |
3.4.1 组合预测模型算法---回归-指数-神经网络法 |
3.4.2 组合预测模型算法---营销指标组合算法 |
3.5 电力负荷预测仿真分析 |
第四章 基于短期负荷预测的电压无功优化 |
4.1 电压无功优化的基础 |
4.2 综合调压优化方法 |
4.3 综合调压优化控制策略 |
4.4 仿真计算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7)大荔县十二五配电网规划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电网规划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1.3 电网规划遵循的原则 |
1.4 电网规划建设中的新思路 |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6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目的 |
第2章 大荔县电网现状分析 |
2.1 大荔县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
2.1.1 区域概况 |
2.1.2 经济和社会发展概况 |
2.1.3 大荔县“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思路和预期目标 |
2.2 电网现状 |
2.2.1 大荔县电网发展基本情况 |
2.2.2 电网现状 |
2.3 高压电网现状分析 |
2.3.1 设备情况 |
2.3.2 网架情况 |
2.3.3 运行情况 |
2.4 中压配电网现状分析 |
2.4.1 基本运行指标 |
2.4.2 设备情况 |
2.4.3 运行情况 |
2.4.4 薄弱环节 |
2.5 存在问题 |
2.5.1 安全性问题 |
2.5.2 可靠性问题 |
2.5.3 经济性问题 |
2.5.4 供电质量问题 |
2.5.5 自动化与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电力需求预测 |
3.1 电力负荷历史分析 |
3.2 用电需求现状 |
3.3 电力供应现状 |
3.4 经济发展规划 |
3.5 用电需求预测 |
3.5.1 负荷预测方法选择 |
3.5.2 电力负荷预测的内容 |
3.5.3 负荷预测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电网规划 |
4.1 规划原则 |
4.1.1 规划的基本原则 |
4.1.2 规划技术原则 |
4.2 电网建设目标 |
4.3 电网规划方案 |
4.3.1 智能高压配电网技术要求 |
4.3.2 主网建设 |
4.3.3 县级配网营销自动化工程 |
4.3.4 10kV配电网技术要求 |
4.3.5 低压(0.4kV)配网技术要求 |
4.3.6 配变台区技术要求 |
4.3.7 下户线及进户线技术要求 |
4.3.8 计量箱技术要求 |
4.3.9 无功补偿技术要求 |
4.3.10 中低压配电网建设与改造规划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电力网规划方案投资估价 |
5.1 投资估算 |
5.1.1 估算原则 |
5.1.2 投资估算 |
5.1.3 投融资规划 |
5.2 结论 |
5.3 社会评价 |
5.4 敏感性分析 |
5.5 规划评估与分析 |
5.5.1 技术指标分析 |
5.5.2 经济收益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和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鹤岗地区中压配电网“十二五”规划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鹤岗地区电网发展与现状分析 |
2.1 鹤岗地区电网现状 |
2.2 鹤岗地区电网存在的主要问题 |
2.2.1 供电能力的匹配问题 |
2.2.2 电网设备的使用情况 |
2.2.3 整体线路的运行状况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电力需求预测 |
3.1 预测方法分析 |
3.2 远景负荷预测 |
3.2.1 规划用地划分 |
3.2.2 负荷密度指标选择 |
3.2.3 负荷分布预测结果 |
3.2.4 远景负荷校核 |
3.3 近中期负荷预测 |
3.3.1 历史数据分析 |
3.3.2 负荷预测结果 |
3.3.3 2015年负荷分布预测结果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中压配电网规划 |
4.1 规划总体思路及原则 |
4.2 远景年10kV目标网架规划 |
4.2.1 目标网架规划目标 |
4.2.2 目标网架规划方法 |
4.2.3 远景年10kV网规划方案 |
4.3 “十二五”10kV电网规划 |
4.3.1 电网规划思路 |
4.3.2 电网规划方法及规划地区方案 |
4.3.3 10kV电网新建工程及改造方案 |
4.4 “十二五”10kV规划工程汇总 |
4.5 10kV电网规划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投资估算及效益分析 |
5.1 电网建设投资估算 |
5.2 综合效益评价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9)大城市地下变电站设计中的若干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意义和目的 |
1.2 国内外地下变电站发展现状 |
1.2.1 国外地下变电站发展情况 |
1.2.2 国内地下变电站发展情况 |
1.3 地下变电站主要设计的内容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大城市地下变电站的站址选择 |
2.1 引言 |
2.1.1 变电站选址的重要性 |
2.1.2 影响站址选择的因素 |
2.2 变电站站址优化方法介绍 |
2.2.1 定性分析法 |
2.2.2 负荷重心法 |
2.2.3 定量分析法 |
2.2.4 两阶段站址优化方法 |
2.3 地下变电站站址选择的两阶段优化方法 |
2.3.1 计算机优化阶段:形成初始方案 |
2.3.2 专家优化调整阶段:候选站址综合评分 |
2.3.3 层次分析法(AHP) |
2.4 算例分析 |
第三章 地下变电站主接线设计 |
3.1 电气主接线设计的基本要求 |
3.2 电气主接线的可靠性评估 |
3.2.1 可靠性模型 |
3.2.2 可靠性研究方法 |
3.2.3 算例及分析 |
3.3 常见几种电气主接线的优缺点分析 |
3.3.1 无汇流母线的电气主接线方式 |
3.3.2 有汇流母线的电气主接线方式 |
3.4 地下变电站常用的主接线形式 |
第四章 地下变电站电气主设备的选择 |
4.1 电气主设备选择的一般原则 |
4.1.1 按正常工作条件选择电气设备 |
4.1.2 按短路情况进行校验 |
4.1.3 常用电气设备的选择及校验项目 |
4.2 LCC在电气主设备选择中的应 |
4.2.1 变电站LCC的构成 |
4.2.2 LCC各部分估算模型 |
4.2.3 实例分析 |
4.3 地下变电站常用设备 |
4.3.1 主变压器 |
4.3.2 配电装置 |
4.3.3 地下箱变 |
第五章 上海地区地下变电站简介与分析 |
5.1 地下110kV自忠变电站 |
5.1.1 变电站站址 |
5.1.2 变电站主接线方式 |
5.1.3 主要电气设备的选用 |
5.2 地下220kV人民广场变电站 |
5.2.1 变电站站址 |
5.2.2 变电站主接线方式 |
5.2.3 主要电气设备的选用 |
5.3 地下500kV世博变电站 |
5.3.1 变电站站址 |
5.3.2 变电站主接线方式 |
5.3.3 主要电气设备的选用 |
5.4 案例总结与分析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10)沈阳于洪新城10千伏及以上电网规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立题意义 |
1.2.国内外研究动态 |
1.2.1 计算机技术的应用 |
1.2.2 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 |
1.2.3 各种优化方法的应用 |
1.2.4 多目标规划理论的应用 |
1.2.5 不确定性理论的应用 |
1.3 电网规划的现状 |
1.3.1 中国电网概况 |
1.3.2 电网规划管理现状 |
1.4 电网规划的特点 |
1.5 本文主要工作 |
第二章 沈阳于洪新城概况及其电网现状 |
2.1 概况 |
2.1.1 用地范围及自然条件 |
2.1.2 发展现状 |
2.1.3 发展目标 |
2.2 沈阳市电网现状 |
2.3 于洪新城电网现状 |
2.3.1 220 千伏电网 |
2.3.2 66 千伏电网 |
2.3.3 10 千伏电网 |
2.4 电网存在问题 |
2.5 规划目标和总原则 |
2.5.1 规划目标 |
2.5.2 规划总原则 |
2.6 220 千伏、66 千伏电网规划 |
2.6.1 规划的具体原则 |
2.6.2 220 千伏电网规划 |
2.6.3 66 千伏电网规划 |
2.6.4 66 千伏变电所主接线 |
2.7 10 千伏电网规划 |
2.7.1 规划的具体原则 |
2.7.2 电网规划 |
第三章 规划方法和负荷预测 |
3.1 规划理论与方法 |
3.1.1 调查研究 |
3.1.2 定性分析与定量计算相结合 |
3.1.3 数理统计和辩证唯物主义原理进行系统地分析 |
3.1.4 整体寻优与局部寻优 |
3.1.5 综合平衡 |
3.2 负荷预测 |
3.2.1 综合用电量水平法预测 |
3.2.2 负荷密度法预测 |
3.2.3 同类比较法预测 |
第四章 负荷平衡与资金平衡 |
4.1 地区电力负荷情况 |
4.2 地区电源发展规划 |
4.3 于洪新城负荷与变电容量的平衡 |
4.3.1 地区电力负荷与变电容量的总平衡 |
4.3.2 于洪新城66 千伏系统有功电力平衡 |
4.3.3 220 千伏于洪系统有功电力平衡 |
4.4 资金平衡 |
第五章 电网规划经济评价研究 |
5.1 财务评价理论 |
5.1.1 财务评价框架及其指标体系 |
5.1.2 再论净现值的经济含义 |
5.2 电网规划的社会效益评价 |
5.2.1 完善电力网络 |
5.2.2 整体社会效益 |
5.2.3 环保效益 |
5.3 电网自然垄断分析 |
5.4 电网引入竞争的途径 |
5.4.1 网络竞争 |
5.4.2 能源竞争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四、昆明城市电力网大负荷分类调查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宝应大规模(2.08GW)光伏发电项目接入系统规划研究[D]. 顾颖歆. 江苏大学, 2019(11)
- [2]配电网综合评价分析与辅助软件开发[D]. 朱蕾. 东南大学, 2018(05)
- [3]典型非线性负荷用电特性与评估体系的研究[D]. 王爱军.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6(02)
- [4]萍乡市城市配电网规划研究[D]. 叶国军. 南昌大学, 2013(06)
- [5]TH电网线损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D]. 孙瑜. 云南大学, 2013(05)
- [6]负荷预测在电压无功综合控制中的应用[D]. 刘国庆. 山东大学, 2013(04)
- [7]大荔县十二五配电网规划方案研究[D]. 田晓民. 华北电力大学, 2014(02)
- [8]鹤岗地区中压配电网“十二五”规划设计[D]. 郭玉良. 华北电力大学, 2013(S2)
- [9]大城市地下变电站设计中的若干问题研究[D]. 王留萍. 上海交通大学, 2011(07)
- [10]沈阳于洪新城10千伏及以上电网规划[D]. 王勇. 华北电力大学(河北), 2010(05)
标签:变电站论文;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论文; 负荷预测论文; 能源论文; 预测控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