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卫生防疫站等级评审的做法和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李程跃[1](2011)在《我国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的研究与实践》文中认为一、研究目的与意义(一)绩效考核是政府履行职能、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需要履行公共服务职能是现代政府的显着特征,提高公共服务绩效亦成为现代政府管理的核心。加快政府绩效考核,是保证政府公正、高效地履行职能的保障。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服务的对象是社会公众,提供的是纯公共服务或准公共服务。作为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之一,其绩效状况自然成为政府与社会关注的重点,也应体现在政府绩效考核的范围之中。然而,现阶段我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公共产品的提供效率并不容乐观,“重有偿服务轻无偿服务”现象突出,公共职能缺位、工作效率低下问题严重。200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公共卫生体系需要“加强绩效考核,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促进公共卫生服务的均等化。如何科学进行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绩效考核与管理,切实提高体系提供优质和高效的公共服务能力,成为新时期继续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的需要。(二)绩效考核在疾病预防控制领域的研究与实践需要突破绩效考核是指在实现目标或完成职能的过程中,依据可量化的指标对工作过程、结果、效率等各方面进行的评价。它起源于20世纪初的企业管理;20世纪50年代开始,美国、英国等国家先后将绩效管理的理念运用到政府及其公共部门。在卫生领域,世界卫生组织2000年第一次提出了三项总体目标的绩效考核指标:健康状况的改进度、人群期望的反应性和卫生筹资的公平性;初级卫生保健、健康城市等概念、目标和指标的提出也在世界各国间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促进了卫生系统绩效的提高;而在我国,卫生系统开展的诸多绩效考核研究和实践主要集中于医疗领域,而对于公共卫生领域,尤其是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绩效考核工作很少:仅卫生部颁布了《全国卫生防疫站等级评审管理办法》(试点方案)和《全国卫生防疫站评审标准》,并于1996年开始对全国卫生防疫站实行等级评审。20世纪90年代后期,伴随着卫生监督与疾病预防控制体制改革的推进,卫生防疫站更名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以下简称疾控中心),其职能也进行了较大调整,如何考核其工作绩效,尚缺乏深入而系统的研究。因此,如何集成国内外其他领域成熟的理论与方法,紧密结合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特点,研制系统评价体系绩效的指标体系及综合评价模型,并将其付诸实践是一个科学难题。(三)绩效考核是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研究的延续2003年始,卫生部疾病控制局筹建了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研究课题组,以体系的长远发展为目标,针对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应该做什么?做这些需要什么条件?怎么做?做得如何?”等问题开展了一系列系统研究。该系列研究获得了决策部门的高度重视与支持,目前已完成“做什么?”、“需要什么?”、“怎么做?”的研究工作。现阶段,如何客观、准确地评价与改进我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绩效,已成为体系建设研究的重要命题。因些,在进行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研究与实践中:如何科学设计全面反映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工作的考核框架、如何系统收集与筛选考核指标并建立指标体系、如何实现绩效的综合评价、如何确保科学可操作的实施等一系列关键问题亟待解决。本研究期望在系统了解国内外绩效考核的研究与实践现状,总结可供借鉴的成熟经验和技术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特点,建立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和综合评价模型,并通过构建绩效考核实施的全流程、设计与开发绩效考核管理软件,确保实施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在此基础上,在省级疾控中心全面推广绩效考核,综合评价其绩效状况,并提出改进策略与建议。即明确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绩效“应该考核什么”、“如何综合评价”、“如何科学、可操作地实施考核”、“全国省级机构实践检验后结果如何”等一系列问题。二、材料与方法本研究首先运用卫生系统宏观模型、系统论和层次结构分析理论等方法构建模块化、层次化、条理化的绩效考核框架;在此基础上,通过“系统收集指标-筛选指标-界定论证指标”等步骤,经过多重论证与分析、机构预试验、网上公开与测试单位意见征询等,建立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指标体系;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层次分析法、专家咨询与论证等方法构建了综合评价模型。其次,综合运用文献归纳分析和专家咨询法,遵循业务流程管理理念和信息系统设计的流程与步骤,研制了绩效考核的实施流程与方法,形成了管理软件的设计思路,并通过测试单位的现场测试确保其可操作性。最后,通过全国省级疾控中心绩效考核获取基础数据,遵循“结构-过程-结果”原理,选用横向和纵向比较、规范差距分析、聚类分析、多维度组合评价等方法,明确了省级疾控中心的绩效状况、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通过敏感性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明确优先改进重点和关键点,并提出改进策略与建议。主要的资料来源包括文献归纳分析、专家咨询论证、头脑风暴法、机构预试验、测试单位现场测试、全国32个省级疾控中心绩效考核基础数据等。参与咨询论证的专家包括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相关处室专家、全国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省级卫生厅(局)疾病控制处负责人、中国疾控中心和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省级疾控中心的主任、分管主任、办公室主任和业务负责人等;参与预试验的包括北京、河北、山西、辽宁、吉林、江苏、浙江、山东、广西、四川、云南、陕西、青海等13个省级疾控中心;参与现场测试的包括北京、吉林、四川3个省级疾控中心和河北省邯郸市、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四川省成都市、北京市昌平区4个市县级疾控中心。三、主要研究结果(一)构建了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与综合评价模型运用科学、公认的方法,形成了“思路符合逻辑、方法得到公认、过程可以操作、结果容易考核”的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研究的思路、步骤和具体方法学,并形成了以下两方面研究成果:1、建立了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指标体系。(1)在系统论和卫生系统宏观模型原理的指引下,结合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特性,运用专家头脑风暴法和焦点小组讨论等方式,构建了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框架,包括社会环境、工作基础、工作过程、系统结果和健康结果等五个维度;在此基础上,借鉴层次结构分析理论和卫生系统宏观模型“子模—概念/维度—指标”的思路进行逐层分解,形成模块化、层次化、条理化的绩效考核框架;(2)围绕着上述框架,通过“系统收集指标-筛选指标-界定论证指标”等步骤,经过多轮次的专家咨询与论证分析、机构预试验、网上公开与测试单位意见征询,建立了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对每个指标的界定与解释、依据、计算方法、基本数据的定义与解释、资料收集来源与方法等进行了明确界定。机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包括疾病预防与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信息管理、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与控制、实验室检验、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技术指导与应用研究、综合指标等8个类别,其中省级机构包括34个项目77个指标,市级机构包括35个项目104个指标,县级机构包括35个项目101个指标。2、实现了疾病预防控制绩效的综合评价。根据模糊综合评价法:首先运用层次分析法,结合对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厅(局)业务专家的咨询与论证,确定了考核指标体系的组合权重;其次,通过焦点小组讨论和头脑风暴法等方法,结合各考核指标值的分布状况,明确了每个考核指标不同量级(极差、差、较差、中、较好和好)的评分标准;在获取考核指标原始数据后,进行模糊判断构建隶属函数和评判矩阵,通过权重与评判矩阵的运算获得绩效综合得分,最终构建了绩效综合评价模型。(二)研制了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的实施流程与方法在总结国内外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基础上,明确了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的实施流程应包括准备阶段(制定方案、落实组织、收集资料)、实施阶段(数据填报、质量控制、验证核实)、反馈阶段(综合评价、绩效诊断、持续改进)等环节。为了确保绩效考核实施的科学性,针对上述流程中的关键环节和节点,重点明确了全面收集数据、有效控制数据质量、科学绩效诊断的操作思路、步骤和具体方法:(1)实现考核数据的全面收集:构建包括4个模块、26个类别、50个子类别、3000多个指标的绩效考核数据采集表,明确数据收集的范围与途径,并建立了规范的数据收集与填报流程;(2)实现数据质量的有效控制:首先从类型、格式、数据间逻辑、数据界限等4方面对填报数据进行错误校验;其次采用逻辑判断、极值判断、经济判断和纵向比较判断4种方法对指标自评值进行分析,筛选出现场考核需重点关注的指标和机构;最后明确了现场数据资料核实的方法与流程,确保能够准确收集考核数据;(3)实现工作绩效的科学诊断:在获取绩效评价结果的基础上,借鉴横向和纵向比较、规范差距分析等思路和方法,形成了从“总体—类别/维度—指标”、横向、纵向等多维度交叉组合分析的思路,诊断明确各层面(总体、类别、指标)工作开展中的不足之处、定量明确差距的大小,并设计了《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诊断报告》模板。(三)形成了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管理软件的设计思路首先是管理软件的框架设计和需求分析。根据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的实施流程,结合专家焦点组访谈,明确了管理软件的总体框架应包括信息填报、审核判断、综合评价、信息查询和系统管理5个功能模块;借鉴业务流程管理理念,明确各环节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数据信息的流向;明确管理软件应设置的用户类型,包括填报用户约6800个、审核员约450个、管理员约450个;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将5个功能模块细化。其次是管理软件的数据结构分析。以信息流程为导向,演化并明确管理软件主要涉及到的结果数据库及其结构与内容,并实现用户角色与不同数据库之间的动态分配。第三是具体功能模块设计。重点明确前期研究中绩效考核数据采集、数据错误校验、重点关注指标和机构的筛选、绩效综合评价模型等过程的“软件化”思路,并解析为对应的运算数据库、设计相应的软件流程,实现信息填报、数据错误校验、重点关注指标和机构判断、绩效指标值运算、绩效指标得分运算等主要功能模块的设计。最后是管理软件的开发与测试。依据形成的软件设计思路,由本研究的合作单位完成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管理软件的开发;通过现场测试对软件的稳定性、各主要功能模块和操作流程进行不断的完善,确保软件设计的可操作性和可行性。通过设计与开发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管理软件,为绩效考核的推广提供了数据收集、数据分析、结果评价与利用的统一、便捷的操作平台,确保实施的可操作性。(四)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绩效评价与改进策略1、总体绩效状况2009年全国32个省级疾控中心平均绩效得分为83.2分,平均完成度为82.1%。2、取得的成绩(1)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筹资机制逐步完善。省级财政加大投入,2009年省级疾控中心职工人均财政投入34.50万元,比2005年增长199.7%,职工人均人员经费和人均公用经费分别为5.42万元和2.70万元,比2005年分别增长79.5%和78.4%,每服务人口人均防治专项经费2.23元,比2005年增长283.7%,呈现出对业务专项经费投入的侧重;技术服务收入比重不断下降,2009年省级疾控中心技术服务收入所占比重为27.4%,比2005年下降33.2%,财政拨款占机构总收入的比重为67.2%,比2005年增加23.3%。(2)专业技术队伍建设得到加强。2009年省级疾控中心人力综合素质得分平均为7.50;本科以上学历比例占57.9%,高级职称比例占26.6%,与2005年相比人力结构明显优化。(3)机构工作条件得到改善。2009年省级疾控中心职工人均建筑面积66.8平方米,实验室面积比例为41.8%,A类设备配置率为78.6%,分别较2005年增长5.0%、34.8%和31.4%。(4)重大疾病防控成效显着。传染病防控能力明显提高,暴发疫情规范处置指数平均为0.932(满分为1),传染病监测完成率和病媒生物监测完成率分别达到91.3%和99.8%;免疫规划工作规范有序,全国规范接种单位覆盖率达到89.8%,冷链运转完好率94.4%,脊灰、乙肝、百白破、卡介苗、麻疹5种基础疫苗接种率基本达到国家免疫规划要求;乙肝预防控制工作成效显着,新生儿首剂乙肝疫苗及时接种率达标县(区)比例为91.3%,五岁以下儿童表面抗原携带率下降到0.7%;结核病预防控制策略广泛实施,各省以县(区)为单位均已实现了DOTS策略全覆盖,29省新涂阳病人发现率超过了70%;血吸虫病控制规划目标如期实现,疫区省份的人群感染率和钉螺感染率控制均达到了目标要求;地方病防治工作稳步推进,碘盐监测达标的县(区)比例达98.7%,氟、砷中毒病区改水工程监测覆盖达标的病区比例达96.6%。(5)疾病预防控制体系能力建设得到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及时规范,组织建设、制度建设、职能分工、技术方案制订等基本满足突发事件处置的要求,预案体系完整、原因查明和规范处置3类指标达标省个数分别为28个、31个、28个;信息管理得到加强,数据报告、疾病相关信息检索、数据分析、发病趋势预测4类指标的达标省个数分别为28个、25个、27个、22个,信息利用率高达97.6%;食品安全和饮用水监测工作逐步引起重视,食品污染监测率、生活饮用水监测率2项指标的达标省分别达到了31个、24个;实验室检验能力稳步提升,实验室A类检验项目开展率达到84.3%,实验室安全管理达标率100%,实验室质控覆盖率为85.6%;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得到加强,重点卫生宣传活动工作的平均完成度为97.8%,目标人群重点卫生防病知识知晓率平均为73.6%,行为干预指数平均为0.916(满分为1);技术指导与培训得到加强,现场专业技术人员下基层指导天数平均为25.0天,对基层机构工作指导覆盖率平均达97.7%,“关口前移、重心下沉”的工作理念正在省级疾控中心形成。(6)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得到普遍认可。单位职工、社会公众和相关部门对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满意度分别为98.6%、98.6%、96.5%。3、存在的问题(1)疾病预防控制投入机制仍待健全。财政投入增长仍滞后于社会经济增长,省级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财政投入占同级财政经常性支出比例为0.16%,仅有16个省财政投入的增长幅度要高于同级财政政经常性支出;经常性维持经费投入仍显不足,省级疾控中心职工人均人员费和公用经费分别增长79.5%和78.4%,低于同期地方财政支出增长(129.9%)和社会经济增长(80.2%);机构自筹经费的比例仍然较高,机构总收入来源中平均仍有27.4%为技术服务收入,经常性维持经费拨款占机构基本支出的比例仅为59.3%。(2)人力资源总量不足、结构不够合理。人员数量总体呈下降趋势,2009年省级疾控中心平均在岗人员数量为374人,比2005年下降了5.6%,且较平均编制数(418人)少44人,每10万服务人口配备的疾病预防控制人员为0.88人,比2005年减少3.13%;人员结构仍然不合理,省级疾控中心本科以上学历比例、高级职称比例达标的省仅分别仅为7个和11个;部分专业人员配置不合理,从事健康危害因素监测和慢性病防制的人员分别仅占10.6%和2.5%。(3)房屋设施配置远不能适应工作需要。省级疾控中心人均建筑面积和实验室面积比例均达到《建设标准》要求的仅有13个,A类设备配置率达标的仅有10个;仅有19个省级疾控中心检测设备正常运行率在95%以上(4)重大疾病和慢性病预防控制仍需加强。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点设置不足,全国县(区)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点覆盖达标的比例为72.6%;结核病人系统管理工作有待加强,登记结核病人中系统管理率为85.6%,距标准仍差10个百分点;寄生虫病预防控制工作仍有差距,钩、蛔、鞭、蛲等4种常见土源性线虫病监测和防制工作的平均完成度仅为55.2%;慢性病预防控制工作进展缓慢,县级以上医疗机构中开展死因报告的覆盖率平均仅为81.1%,居民建档达标县(区)的比例仅为30.6%,慢性病人规范管理达标县(区)的比例仅为41.7%。(5)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建设尚不适应发展需求。应急物品储备尚不完备,省级疾控中心传染病控制、中毒处置、队伍保障3类应急物品储备齐全率平均为68.6%,仅有1个省达标;信息网络建设亟待完善,从系统配置、工作环境、管理规范、运行情况和指导下级等5个方面评价网络建设情况,只有15个省达标;健康危害因素监测工作薄弱,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与干预工作的平均完成度仅为75.7%,人群膳食指导项目达标县(区)比例仅为35.8%;实验室检验能力仍需提高,仅有20个省级疾控中心达到A类检验项目开展率85%的绩效考核标准;人员培训、继续教育仍需加强,平均岗位技能培训率为84.6%,继续医学教育合格率平均为85.8%,均未达到考核要求;应用研究能力亟待提高,专业人员人均发表论文0.32篇/人,科研立项和科研成果获奖工作的平均完成度分别仅为67.7%和65.9%,远未得到绩效考核要求。4、改进策略与建议(1)建立健全适宜、稳定长效的投入机制。从根本上建立对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稳定长效投入机制,确保经常性维持经费与财政支出增长水平或GDP增长同步。(2)打造规模适度、结构优化、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管理,尽快核定疾控中心人员编制,建立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员准入制度,优化人员结构,合理配置人员,确保人才质量。(3)进一步加强重大疾病和慢性病防制。健全艾滋病免费检测和咨询网络,规范结核病患者管理,加强寄生虫病防治和监测工作,提高居民健康档案覆盖率,加强对慢性病病人的规范管理。(4)加强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建设。改善机构设施设备条件,构建疾病预防控制信息共享平台,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率,健全覆盖省、市、县三级的健康危害因素监测网络,完善岗位培训制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四、研究中的主要探索和创新1、运用系统论、卫生系统宏观模型、模糊综合评价法、业务流程管理理念、层次分析法、层次结构分析理论、规范差距分析、定性定量多重论证等方法,形成了一整套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的思路、步骤和具体方法学,经预试验、测试单位现场测试表明科学、可行,具有可操作性,并被卫生部直接采纳运用,为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的开展和推广提供科学基础和技术支撑。2、基于系统论、卫生系统宏观模型和层次结构分析理论等方法,通过构建考核框架-系统收集指标-筛选指标-界定论证指标等步骤,经过“理论-预实验-理论-实践”反复论证的过程,构建了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指标体系。被卫生部采纳,并在全国推广运用。3、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以及层次分析法,构建了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绩效的综合评价模型,解决了因为体系的复杂性如何准确把握信息多样性的问题。被卫生部采纳,运用于医改12大重点工作之一——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绩效考核的实践中。4、为了解决绩效考核实施中操作的复杂性和考核结果欠公正等问题,遵循业务流程管理理念和信息系统设计的流程,研制了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管理软件,为考核提供了统一、便捷的操作平台,被卫生部采纳并直接运用于全国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的实践中。5、借鉴横向和纵向比较、规范差距分析等思路和方法,本研究形成明确了从“总体—类别/维度—指标”、横向、纵向等多维度交叉组合分析的绩效诊断思路,并首次形成了《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诊断报告》标准化模板,为科学诊断绩效并逐步走向绩效改进奠定了基础。6、遵循“结构-过程-结果”原理,运用规范差距分析、横向与纵向比较、聚类分析等方法,首次全面评价了省级疾控中心的绩效状况、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评价内容涵盖了资源配置、能力建设、职责落实和外部评价等方面;通过敏感性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明确了体系建设的关键点和控制重点,提出了资源配置、能力建设、职责落实等方面的优化策略与建议。
康本,路华[2](2003)在《对乌鲁木齐县卫生防疫站评审工作的思考》文中指出 实施卫生防疫站评审制度是深化卫生防疫改革的重要举措,是全面促进卫生防疫机构法制化、规范化、标准化管理,提高综合服务水平的科学管理手段和方法。乌鲁木齐县卫生防疫站根据《全国卫生防疫站评审管理方法》,于1997年将评审工作纳入工作计划,严格按照评审的程序和步骤,精心组织,逐项实施。由于领导重视,全员参与,措施得力,工作扎实,评审工作取
张国昌,孙宏本[3](2003)在《创建全国地级一等卫生防疫站的做法与体会》文中认为
孙兰芳,郭黎明,张宝马[4](2000)在《以创等为契机 全面提高卫生防疫工作水平》文中研究说明
陈永兴,马涛[5](2000)在《防疫站等级评审的做法、意义及体会》文中提出
费守全,张铁军,赵磊[6](2000)在《卫生防疫站等级评审的做法和体会》文中研究指明 我站实施等级评审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业务部门的具体指导帮助下,以有关文件为依据,围绕实现县级一等站目标,统一思想、全面动员、重点突出、狠抓落实,在原来的基础上,经过全站职工一年多的努力,使各项工作逐步走上了规范,于1997年3月以较好的成绩顺利通过了等级评审团的考核验收,取得了卫生部颁发的“县级一等防疫站”证书,现将做法和体会报告如下。
殷建良[7](1999)在《铁路卫生防疫站实施等级评审的实践与体会》文中研究说明对铁路卫生防疫站实施等级评审工作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认为统一思想,把握机遇是创建工作的前提;争取上级领导部门重视是创建工作的基础;精心组织,层层落实是创建工作的关键;严格考核,强化管理是创建工作的保证。
李成国,吴苏明[8](1999)在《以创等为动力 全面加强内涵建议》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1 主要经验和做法 1995年卫生部提出在全国开展等级防疫站评审工作时,我们就意识到这是一个发展事业,提高水平的大好机会,对照《标准》,我们在仪器设备及业务用房上与标准要求相差甚远。1996年南京站通过多种途径筹集资金,改善硬件条件。用二年多的时间,新建一座近5000m2的实验大楼,添置300多
施培武[9](1999)在《卫生防疫档案规范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文中研究表明 档案是卫生防疫站各项工作的历史记录,是卫生防疫工作的必要条件和重要依据,也是重要的信息资源和技术储备。它对于卫生防疫事业的发展和规范化管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浙江省站从1990年起研究制订了卫生防疫档案管理规范文件并积极组织推广实施,率先实现了全省范围内卫生防疫档案的统一规范管理,并在此基础上全面开展了县(区)级以上卫生防疫科技事业单位档案升级工作,极大地推
吴建明[10](1999)在《经济不发达地区开展评审工作的作法与体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1 具体做法1.1 提高认识,统一思想,确定目标 平罗县站被列为自治区评审试点单位,当时压力很大,摆在我们面前的主要问题是,因为评审标准全国是统一的,在我们这个经济尚不发达地区县级卫生防疫站能否上等达标?通过反复学《方法》、《标准》,并组织有关人员参观学习,使我们提高了认识,增强了信心,统一了思想,确定了目标,大家认识到评审是加强卫生防疫机构改革和建设的一项重要措施,对于稳定卫生防疫机构和队伍,提高科学管理和业务技术水平,促进卫生防疫、监督、监测工作的开展,全面加
二、卫生防疫站等级评审的做法和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卫生防疫站等级评审的做法和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的研究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一、项目来源 |
二、研究背景 |
(一) 绩效考核是政府履行职能的要求 |
(二) 绩效考核是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需要 |
(三) 绩效考核是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研究的延续 |
三、研究意义和必要性 |
(一) 绩效考核在疾病预防控制领域的研究与实践需要突破 |
(二) 实施流程与方法的研制可促进绩效考核的科学开展 |
(三) 软件管理可确保绩效考核实施的可操作性 |
四、本研究的定位 |
五、研究目的与目标 |
(一) 研究目的 |
(二) 研究目标 |
六、研究内容 |
(一) 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与综合评价模型研制 |
(二) 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的实施流程与软件设计 |
(三) 省级疾控中心绩效评价与改进策略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一、主要研究方法简介 |
(一) 卫生系统宏观模型 |
(二) 定性定量多重论证 |
(三) 模糊综合评价法 |
(四) 层次分析法 |
(五) 业务流程管理理念 |
(六) 规范差距分析法 |
(七) 敏感性分析法 |
二、资料来源和收集方法 |
(一) 文献归纳分析 |
(二) 专家咨询与论证 |
(三) 机构预试验 |
(四) 测试单位现场测试 |
(五) 省级绩效考核实践 |
(六) 前期数据资料的利用 |
三、资料质量控制方法 |
四、数据统计处理方法 |
五、研究技术路线 |
研究结果 |
第一部分 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与综合评价模型研制 |
一、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建立 |
(一) 构建全面反映工作的考核框架 |
(二) 收集与筛选绩效考核指标 |
(三) 界定与论证绩效考核指标 |
(四) 确立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
二、疾病预防控制绩效综合评价模型的构建 |
(一) 确定考核指标权重 |
(二) 确定指标评分标准 |
(三) 构建指标隶属函数 |
(四) 建立评判矩阵 |
(五) 获得绩效综合得分 |
三、小结 |
第二部分 (1) 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的实施流程与方法 |
一、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的实施流程与步骤 |
二、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的数据收集 |
(一) 构建绩效考核数据采集表 |
(二) 建立指标数据的收集填报流程 |
三、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的数据质量控制 |
(一) 校验考核填报数据的错误 |
(二) 筛选需重点关注指标/机构 |
(三) 规范现场数据核实的流程 |
四、疾病预防控制绩效的综合评价与诊断 |
五、小结 |
第二部分 (2) 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管理软件的设计 |
一、管理软件的设计主旨 |
二、管理软件的设计原则与要求 |
三、管理软件的总体框架 |
四、管理软件的需求分析 |
(一) 业务与数据流程分析 |
(二) 用户类型设置 |
(三) 功能模块细化 |
五、管理软件的数据结构分析 |
(一) 数据库设计与结构分析 |
(二) 代码设计 |
六、管理软件主要功能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
(一) 信息填报功能 |
(二) 综合评价功能 |
(三) 审核判断功能 |
(四) 信息查询功能 |
(五) 系统管理功能 |
七、管理软件的开发与测试 |
八、小结 |
第三部分 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绩效评价与改进策略研究 |
一、研究思路 |
(一) 绩效现状评价的总体思路 |
(二) 绩效改进策略的研制思路 |
二、省级疾控中心总体绩效状况 |
三、省级疾控中心资源配置现状——人力 |
(一) 人力数量情况 |
(二) 人力素质结构情况 |
(三) 人力综合素质情况 |
(四) 人力资源配置现状与参考标准的比较 |
(五) 人力资源配置对绩效结果的直接作用分析 |
四、省级疾控中心资源配置现状——经费 |
(一) 政府财政投入情况 |
(二) 机构经费来源渠道 |
(三) 财政投入机制分析 |
(四) 经费投入现状与参考标准比较 |
(五) 经费投入对绩效结果的直接作用分析 |
五、省级疾控中心资源配置现状——房屋设施与仪器设备 |
(一) 房屋建设状况 |
(二) 仪器设备配置状况 |
(三) 设施设备配置对绩效结果的直接作用分析 |
六、省级疾控中心能力建设现状 |
(一) 疾病预防与控制能力 |
(二)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 |
(三) 信息管理能力 |
(四) 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与控制能力 |
(五) 实验室检验能力 |
(六)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能力 |
(七) 技术指导与应用研究能力 |
七、省级疾控中心职责落实状况 |
八、省级疾控中心外部评价状况 |
九、省级疾控中心绩效结果规律探讨 |
(一) 利用绩效完成度验证规律 |
(二) 利用绩效得分验证规律 |
十、省级疾控中心的绩效改进策略与建议 |
(一) 建立健全适宜、稳定长效的投入机制 |
(二) 打造规模适度、结构优化、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 |
(三) 进一步改善疾病控制机构的设施设备 |
(四) 进一步加强重大疾病和慢性病防制 |
(五) 加强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建设 |
十一、小结 |
附表 |
讨论 |
一、研究结果概述 |
(一) 形成了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研究与实践的步骤、思路与具体方法 |
(二) 构建了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和综合评价模型 |
(三) 研制了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管理软件 |
(四) 明确了省级疾控中心的绩效现状 |
(五) 提出了省级疾控中心的绩效改进策略 |
二、探讨省级疾控中心绩效的影响因素 |
(一) 绩效结果与经济水平间的关系 |
(二) 绩效结果与权重之间的关系 |
(三) 绩效结果与数据填报质量之间的关系 |
三、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管理软件的进一步开发和升级 |
四、研究的创新和不足 |
(一) 研究的创新和应用 |
(二) 研究存在的不足以及进一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在读期间参与编写的书籍 |
致谢 |
综述 绩效考核的研究与实践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件: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数据采集表与代码表 |
(2)对乌鲁木齐县卫生防疫站评审工作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做法和经验 |
1.1 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是开展评审工作的前提: |
1.2 吃透标准、逐项实施、全程规范是开展评审工作的基础: |
1.3 整章建制、严格考核、强化管理是实施评审的关键和保证: |
2 启发和体会 |
(3)创建全国地级一等卫生防疫站的做法与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 具体做法 |
1.1 准备阶段 |
1.2 实施阶段 |
1.3 迎评阶段 |
2 创等工作成效 |
2.1 对卫生防疫工作方法有了更高层次的认识 |
2.2 促进了卫生防疫事业的发展 |
2.3 提高了队伍的素质 |
2.4 管理进一步科学规范 |
2.5工作环境得到了改善 |
3几点体会 |
3.1坚持实事求是 |
3.2依靠全站职工的共同努力 |
3.3吃透标准、少走弯路 |
3.4把创等放在卫生防疫事业改革与发展的总体进程中 |
四、卫生防疫站等级评审的做法和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的研究与实践[D]. 李程跃. 复旦大学, 2011(12)
- [2]对乌鲁木齐县卫生防疫站评审工作的思考[J]. 康本,路华. 地方病通报, 2003(03)
- [3]创建全国地级一等卫生防疫站的做法与体会[J]. 张国昌,孙宏本. 预防医学文献信息, 2003(02)
- [4]以创等为契机 全面提高卫生防疫工作水平[J]. 孙兰芳,郭黎明,张宝马. 江苏预防医学, 2000(02)
- [5]防疫站等级评审的做法、意义及体会[J]. 陈永兴,马涛. 宜春医专学报, 2000(01)
- [6]卫生防疫站等级评审的做法和体会[J]. 费守全,张铁军,赵磊. 职业与健康, 2000(01)
- [7]铁路卫生防疫站实施等级评审的实践与体会[J]. 殷建良. 铁道劳动安全卫生与环保, 1999(04)
- [8]以创等为动力 全面加强内涵建议[J]. 李成国,吴苏明. 中国公共卫生管理, 1999(05)
- [9]卫生防疫档案规范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 施培武. 中国公共卫生管理, 1999(05)
- [10]经济不发达地区开展评审工作的作法与体会[J]. 吴建明. 中国公共卫生管理, 199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