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洮儿河扇形地修建地下水库可行性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袁冬梅[1](2021)在《岩溶地下水库可开采资源量评价及优化利用研究》文中认为
杨亚慧,卢玉东,李鑫,梁欣阳[2](2017)在《贺兰山西麓地下水库系统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对贺兰山西麓腰坝凹陷盆地储水构造特征的分析,提出腰坝储水盆地的地下水库工程系统框架,并对系统中的关键模块及系统参数进行了分析计算,为地下水库建设提供技术支撑,以实现腰坝绿洲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杜新强,张赫轩,太媛媛,黄勇[3](2017)在《地下水库调控指标的划分与确定——以那陵格勒河冲洪积扇地下水库为例》文中研究说明特征水位和特征库容是地表水库调控的重要指标,被引入地下水库调蓄能力的评价体系中广为使用。但地下水库的真实水面实际是一个曲面或倾斜平面,以区域上均一的"特征水位"作为调控指标不尽合理且不易于实践操作。因此,本文提出采用由地下水位等值线构成的"特征水面"作为调控指标代替"特征水位",能够更加科学地给定地下水库的调控标准。以那陵格勒河冲洪积扇地下水库为例,给出了基于地下水流数值模拟的特征水位确定方法以及特征库容的计算过程。
肖霄[4](2017)在《吉林省洮儿河扇形地地下水库人工调蓄理论与技术》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的用水需求急剧增加,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日益凸显。相对于地表水库,建设地下水库具备无可比拟的优势,逐渐成为调蓄水资源多年平衡的一种良好选择方案。洮儿河扇形地位于吉林省西北部的白城市,由于开发洮儿河灌区,地下水开采量激增,造成地下水位大幅下降。合理利用雨洪水,建设洮儿河扇形地地下水库,对区域水环境保护有着重要意义,也符合白城市建设国家级“海绵城市”的需求。本文将首先从地下水库概念、地下水库工程建设、地下水库人工补给技术和地下水库调蓄方案四个方面回顾地下水库相关知识背景,追踪了解国内外的最新研究进展。然后讲述地下水库的基本理论与调蓄原理,由此展开,分别详尽分析在洮儿河扇形地地区修建地下水库的空间条件、水源条件和生态条件,充分论证研究区建库的可行性。最后,本文选择适合研究区的人工补给技术,并设计相应的人工调蓄方案。为研究区地下水库的实际修建提供了理论依据,为其管理运行提供了科学指导,具有积极的参考价值。本文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继承多位专家学者的思想精要,提出了地下水库的基本定义,即“具备大型的天然储水空间,以积极的人工干预为主要调蓄措施,得以实现区域水资源多年平衡的地下水利工程”。(2)在充分调查研究区地质和水文地质特征的基础上,圈定了研究区拟建地下水库的库区范围。通过改进的分区分层计算法,采取空间剖分和空间叠加等手段,计算得到特征库容。充分考虑计算过程中给水度的不确定性,以蒙特卡洛方法为依托,借助Crystal Ball软件,评价库区的不确定性库容。结果表明洮儿河扇形地地下水库属于大(1)型地下水库。研究区拥有巨大的储水空间和调蓄空间,且满足岩层渗透性强、内部连通性优、外部封闭性好等要求,具备建立地下水库的空间条件。(3)地下水均衡分析的结果表明:研究区多年平均总补给量达到了6.07×108m3/a,其中最主要的两大补给来源分别是降水和河道渗漏。运用小波分析、MK检验和神经网络方法分析降水量特征,表明历史降水量丰枯交替较快,没有出现明显下降趋势或骤然大幅下降的突变情形,序列总体非常平稳;运用回归分析研究河道渗漏量,建立洮南站出水量和河道渗漏率的分段函数关系。方程表明不论丰枯水年,研究区都有可观的河道渗漏量。综上所述,研究区降水量和河道渗漏量数量充足,且补给稳定,完全可以满足地下水库补给水量的要求。(4)由于传统的水质评价方法是把数据筛选和数据评价按先后步骤割裂进行,评价结果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本文以遗传算法、粒子群算法和支持向量机理论为基础,建立了全新的GA-(PSO-SVM)水质分类模型。该模型将分类结果反馈,以此自动更新选择分类因子,并优化分类结果,循环进化。最终从18个实测因子中自动选定氨氮、粪大肠菌群等10个分类因子。对应的分类结果显示:实测水质样本中有87%达到III类及以上水质,不存在V类水质,质量达标,符合建立地下水库的水源条件。(5)从经济、高效的角度出发,本文选取了四种地下水库人工补给方式,分别为渗水坑、拦河闸、反滤回灌井和渗水渠道。建立了它们各自的补给模型,在此基础上,与不同开采强度、丰枯背景等组合,设计出六套洮儿河扇形地地下水库调蓄方案。通过对各个方案的模拟与对比分析,表明人工补给是地下水库的有效辅助机制。其中,本文设计的人工补给结合节水技术的第六套调蓄方案,达成了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联合调度,较好地实现了以丰补欠,多年均衡调节的目的。符合研究区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适宜于推广实施。
范杰[5](2017)在《自然与人为活动叠加影响下晋祠泉域岩溶地下水位变化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晋祠泉是我国北方着名的岩溶大泉之一,在人文和水资源环境方面均有着特殊的意义。上世纪70年代以来,多因素的影响导致泉域岩溶水位下降,晋祠泉断流。晋祠泉域内的岩溶水作为当地主要的工农业和生活饮用水水源,其水位变化关系到当地的国计民生。因此,从晋祠泉域的水文地质条件及其影响因素入手,研究岩溶地下水水位的动态变化,将有助于为泉域岩溶水的保护及合理开发利用提供决策依据。前人对晋祠泉岩溶水位、泉流量的研究多采用集中参数模型,忽略了泉域内复杂的地质、水文地质及地下水循环运动特征。本文收集了泉域有关部门的钻孔资料,建立了研究区的三维地质结构模型,直观地展现了研究区岩溶地下水的赋存条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晋祠泉域岩溶地下水的数值模型,并通过正交实验法分析了参数的敏感性,建立了仿真度较高的预测模型;最后,结合当地实际的实际情况,提出预测方案,探讨了晋祠泉的复流问题。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建立了晋祠泉域的三维地质结构模型。地质结构模型的建立有利于研究者深入观察研究区内的地层起伏变化以及探究含水层内岩溶地下水的赋存及运移条件,为地下水模型的建立提供了地层标高数据。(2)建立了泉域岩溶地下水运动的机理模型。以三维地质结构模型和水均衡要素的分析为基础,建立晋祠泉域岩溶水的地下水流数值模拟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了拟合验证,结果表明其对地下水的水位仿真度较高。(3)采用正交实验法,分析了模型的参数敏感度。选取渗透系数kx、ky和贮水率Ss为灵敏度分析因子,运用正交实验法计算分析了各个参数对于模型的敏感度,显示渗透系数的影响最大。(4)晋祠泉地下水位动态主要与大气降水入渗补给、河道渗漏补给、岩溶地下水开采、煤矿矿坑排水以及岩溶地下水向平泉和盆地孔隙水的侧向排泄量有关。综合考虑以上因素提出泉域水位预测方案,结果表明晋祠泉复流的增补压采方案中,压采效果较好。
娄洋[6](2017)在《吉林市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依托中国地质调查局沈阳地质调查中心“长吉经济圈地质环境综合调查”(121201007000150012)项目展开研究。随着吉林市人口增长,城市化进程加快,水资源问题已成为制约吉林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开展吉林市水资源承载能力研究有利于确定开发利用最大值,制定针对性强、可操作的管理措施,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目标,保障水生态环境建设。因此吉林市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研究具有理论意义与实际应用价值。本文以吉林市为研究区,围绕吉林市水资源承载能力进行评价研究。以19562000年第二次水资源评价为基础,利用多项指标组成水资源承载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折减法计算吉林市水资源承载能力。吉林市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70.58×104万m3,其中地表水资源量为67.70×104万m3,地下水水资源量为13.19×104万m3,地下水资源量与地表水资源量之间的重复计算量为10.30×104万m3。2015年吉林市总供水量为27.25×104万m3,其中地表水供水量为23.85×104万m3,地下水供水量3.28×104万m3,其他水源供水量为0.12×104万m3。根据吉林市水资源承载能力计算结果,第二松花江全流域的地表水资源及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均较高未超出合理限度,分别为35.36%和4.18%。根据单指标评价标准总体分析,现状年吉林市水资源承载能力能够满足社会经济的发展,水资源承载能力状况属于不超载状态。从用水总量分析,按行政分区蛟河市、舒兰市及永吉县水资源承载能力属于临界状态,其他地区均属于不超载状态;按所属水资源三级区划分,三岔河哈尔滨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属于临界状态,其他流域均属于不超载状态;从地下水开采量分析,均属于不超载状态。以2020年作为近期水平年,2030年作为远期水平年,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计算得出吉林市2020年水资源承载能力综合评分为0.567,2030年水资源承载能力综合评分为0.561,2030年综合评分较2020年有所下降,反映出其水资源利用达到一定规模,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但开发潜力逐年减小。从水资源承载能力分析,得出影响水资源承载能力的主要因素为当地水资源量及其允许开发利用程度、供水工程及其供水能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及水量集中等。通过分析其影响因素,提出合理性建议:建设节水型社会,提高有效利用系数;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减少经济社会用水;充分利用各种水源,提高研究区供水能力;加强水生态修复与保护,恢复河湖生态功能;明确水资源控制要求,建立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
孟凡傲,梁秀娟,郝洋,王岳航,娄洋,李洪武[7](2016)在《洮儿河扇形地地下水动态特征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洮儿河扇形地地下水位逐年下降,为了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有必要对地下水动态特征进行分析。采用地下水动态分析、衬度系数方差分析以及相关分析三种方法对研究区地下水埋深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地下水埋深在2010年以前一直呈增大的趋势,2010年以后埋深呈现减小的趋势,地下水类型为渗入-径流型;研究区内地下水埋深波动变化较大,东北部的地下水波动程度明显大于其他区域,南部和西部也有部分波动性较大的区域;研究区总体上地下水埋深与降雨量的相关性较弱,其中研究区东部相关性要明显高于西部,只有部分区域呈现显着相关性。总的来说研究区东部地下水位动态的复杂程度要高于西部,并且总体上水位下降,需要及时采取措施,控制地下水的开采量,做到地表水与地下水联合调蓄,实现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太媛媛[8](2015)在《那陵格勒河冲洪积扇地下水库地下水开发利用方案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那陵格勒河地处柴达木盆地,为盆地内水量丰富、流域面积最广的一条内陆河,其山前冲洪积扇地区为水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带,充分利用这些富水地带开展地下水资源的调蓄运用,将会提高本地区水资源的供给能力,为生活和生产建设提供可靠的水资源保障。本文在研究区自然地理、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分析的基础上,对那陵格勒河冲洪积扇作为天然地下水库的可行性进行了论证,建立了库区的三维非稳定流地下水流数值模型,确定了地下水库的特征水面和特征库容,模拟预测了地下水库不同水量开发利用方案的效果。通过系统研究,得到如下结论:1、那陵格勒冲洪积扇是一座天然地下水库。地下水库的库区含水层厚度较大,颗粒较粗,储水与给水性较强,渗透性较好,导水性良好,以孔隙潜水为主,开发利用空间大,地下水溢出带含水层为多层结构,颗粒变细,透水性差,相对隔水;地下水库的主要补给来源为那陵格勒河河水的入渗补给,采用地下水位波动法(WTF)计算研究区的河流渗漏量,现状年条件下的河流渗漏量为6.16×108m3/a,补给充沛;地下水库库区的开采条件良好,有利于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调蓄。2、那陵格勒冲洪积扇地下水库的地下水允许开采量大。采用VisualMODFlow软件建立地下水库数值模型并进行求解。计算得出基于生态因素的地下水允许开采量为65×104m3/d:当地下水开采量在65×104m3/d以下时,芦苇适宜生长面积萎缩速率相对较小;当开采量超过此阈值后,地下水的进一步增量开采将导致芦苇生长面积的大幅萎缩。3、确定了地下水库的特征水面与特征库容。采用“特征水面”代替通常使用的“特征水位”,提出了新的地下水库调控特征参数,包括死水面和死库容、正常蓄水面和正常调蓄库容、现状地下水面和已占库容及腾空库容;进一步利用已建立的地下水流数值模型,分别给出了那陵格勒河地下水库的特征水面,计算出地下水库的总库容为190.3108m3,死库容为159.4108m3,正常调蓄库容为30.9108m3。4、模拟分析了那陵格勒河冲洪积扇地下水库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方案效果。根据工业、农牧业和生活用水的情况,设定两种不同的地下水开采情景:一是根据研究区的地下水需求量进行开采,二是根据整个那陵格勒河流域的地下水需求量进行开采;按多年平均河流径流量(13.35108m3/a)以及历史监测流量重现的条件,分别开展了4种地下水开发利用方案的模拟和预测,结果表明:随着开采量的增加,地下水天然排泄量(蒸发、侧向排泄等)逐渐减少,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地下水人工开采量对地下水均衡的影响,体现出那陵格勒河冲洪积扇地下水库具有极强的水量调节能力。
秦国强,吴彬[9](2013)在《新疆台兰河地下水库结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利用水文地质调查资料、地球物理TEM电磁测深技术,结合工程地质钻探和抽水试验等资料,对新疆台兰河地下水库的成库条件、水量交换条件和可利用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台兰河地下水库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和含水规模,埋深适宜且能够快速进行水量交换,因此可以修建。分析结果为台兰河地下水库的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为西北干旱内陆区地下水库研究提供了参考。
牛权森,姜洪超,吴永吉[10](2013)在《洮儿河冲洪积扇雨洪资源可利用量分析》文中提出洮儿河冲洪积扇位于大兴安岭与松辽平原接壤部位,含水层岩性为砂砾石,厚20—40m,蓄水空间巨大,视为天然的地下水库,只要有充足的水源补给和相应的工程措施,就可以发挥地下水库的调蓄作用,并可实现洪水资源化。但洮儿河冲洪积扇上雨洪资源能有多少可被利用,须对此进行分析。文中通过对流过洮儿河冲洪积扇上的河流径流量的分析,采用P-III型频率曲线线形,得出不同频率下的雨洪资源可利用量,并根据洮儿河冲洪积扇水文地质条件对雨洪资源可利用量进行了分析,可为开展洮儿河冲洪积扇地下水库的建设提供参考。
二、洮儿河扇形地修建地下水库可行性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洮儿河扇形地修建地下水库可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2)贺兰山西麓地下水库系统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研究方法 |
1.1 研究区概况 |
1.2 研究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腰坝盆地地下水库工程系统 |
2.2 腰坝盆地地下水库系统关键模块分析 |
2.2.1 补给系统 |
2.2.2 储水系统 |
3 讨论 |
4 结论 |
(3)地下水库调控指标的划分与确定——以那陵格勒河冲洪积扇地下水库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特征水位和特征库容 |
2 特征水面和特征库容 |
3 那陵格勒河冲洪积扇地下水库特征水面和特征库容 |
3.1 区域自然地理条件概况 |
3.2.1 储水空间 |
3.2.2 补给水源 |
4 那陵格勒河冲洪积扇地下水库特征水面和特征库容的分析 |
4.1 那陵格勒河冲洪积扇地下水库特征水面的确定 |
4.2 那陵格勒河冲洪积扇地下水库特征库容计算 |
5 结论 |
(4)吉林省洮儿河扇形地地下水库人工调蓄理论与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0.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0.2.1 地下水库概念 |
0.2.2 地下水库工程建设 |
0.2.3 地下水库人工补给技术 |
0.2.4 地下水库调蓄方案 |
0.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0.3.1 主要研究内容 |
0.3.2 技术路线 |
0.4 创新点 |
第一章 研究区地质条件与水文地质条件 |
1.1 自然地理概况 |
1.1.1 地理位置 |
1.1.2 气象与气候 |
1.1.3 水文 |
1.2 研究区地质条件 |
1.2.1 地形地貌条件 |
1.2.2 地层岩性 |
1.2.3 地质构造 |
1.3 研究区水文地质条件 |
1.3.1 地下水的赋存条件 |
1.3.2 地下水循环条件 |
1.3.3 地下水动态特征 |
1.3.4 地下水化学特征 |
第二章 地下水库的基本理论与调蓄原理 |
2.1 地下水库的基本原理与基本结构 |
2.1.1 地下水库的调蓄原理 |
2.1.2 地下水库的功能 |
2.1.3 地下水库的分类 |
2.1.4 地下水库的工程组成 |
2.2 地下水库的建库条件 |
2.2.1 空间条件 |
2.2.2 水源条件 |
2.2.3 生态条件 |
2.3 洮儿河扇形地建立地下水库的可行性 |
第三章 地下水库空间条件分析 |
3.1 洮儿河扇形地地下水库库区范围确定 |
3.1.1 侧向边界 |
3.1.2 垂向边界 |
3.2 特征水位和特征库容的计算 |
3.2.1 地下水库特征参数的定义 |
3.2.2 研究区特征水位的确定 |
3.2.3 特征库容的计算 |
3.2.4 特征库容的不确定性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地下水库水源条件分析 |
4.1 研究区地下水均衡分析 |
4.1.1 水文地质参数 |
4.1.2 地下水补给量 |
4.1.3 地下水排泄量 |
4.1.4 地下水均衡分析 |
4.1.5 地下水可开采量 |
4.2 人工引渗补给水源水量分析 |
4.2.1 降水量特征分析 |
4.2.2 河道渗漏量特征分析 |
4.3 补给水源水质分析 |
4.3.1 地表水水质分类因子及标准 |
4.3.2 分类理论 |
4.3.3 GA-(PSO-SVM)水质分类模型 |
4.3.4 分类结果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地下水库调蓄技术分析 |
5.1 调蓄工程与技术 |
5.1.1 渗水坑 |
5.1.2 拦河堰、橡胶坝 |
5.1.3 河道内反滤回灌井 |
5.2 研究区调蓄技术措施 |
5.2.1 人工渗坑,引水补给 |
5.2.2 重修运河,扩建渠道 |
5.2.3 拦河筑闸,蓄水增渗 |
5.2.4 利用河道,反滤回灌 |
5.3 地下水库调蓄方案设计及模拟 |
5.3.1 方案设计原则与规划 |
5.3.2 研究区地下水流数学模型 |
5.3.3 模型识别验证 |
5.3.4 地下水库调蓄方案模拟预测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指导教师及作者简介 |
致谢 |
(5)自然与人为活动叠加影响下晋祠泉域岩溶地下水位变化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三维地质结构模型研究进展 |
1.2.2 岩溶水数值模拟及参数敏感度分析的研究进展 |
1.2.3 晋祠泉域基础研究概况 |
1.2.4 存在问题 |
1.3 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晋祠泉域概况 |
2.1 泉域自然地理概况 |
2.2 泉域地质概况 |
2.2.1 地层 |
2.2.2 地质构造 |
2.3 泉域岩溶水水文地质条件 |
2.3.1 泉域边界 |
2.3.2 含水介质 |
2.3.3 水循环条件 |
2.3.4 富水性特征 |
2.3.5 水化学特征 |
第三章 晋祠泉域岩溶地下水流数值模拟 |
3.1 水文地质结构模型 |
3.1.1 GMS三维地质建模方法 |
3.1.2 三维地质结构模型概化 |
3.1.3 三维地质结构模型建立 |
3.1.4 多角度任意切割剖面 |
3.2 概念模型的建立 |
3.2.1 模拟区的确定 |
3.2.2 水文地质条件概化 |
3.3 数学模型及求解 |
3.3.1 地下水数学模型的建立 |
3.3.2 求解原理 |
3.3.3 数学模型的求解 |
3.4 模型的设计与实现 |
3.4.1 时间空间离散 |
3.4.2 定解条件的确定 |
3.4.3 地下水系统的均衡要素的确定 |
3.4.4 模型的运行 |
3.5 模型识别验证 |
3.5.1 水文地质参数的识别 |
3.5.2 模型验证 |
第四章 岩溶水流数值模型参数敏感度分析 |
4.1 参数敏感度分析方法 |
4.1.1 正交实验法概述 |
4.1.2 正交实验法的主要特点 |
4.1.3 正交实验法用于地下水流数值模拟参数敏感度分析的可行性 |
4.2 含水介质参数的敏感度分析 |
4.2.1 介质参数选取 |
4.2.2 敏感度分析指标的设计 |
4.2.3 介质参数敏感度分析的正交实验方案 |
4.2.4 介质参数的敏感度结果分析 |
第五章 模型预测 |
5.1 晋祠泉水位预测方案 |
5.1.1 晋祠泉水位回升影响因素的确定 |
5.1.2 模拟预测方案 |
5.2 晋祠泉水位预测结果分析 |
5.2.1 预测结果 |
5.2.2 结果分析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6)吉林市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附件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水资源承载能力研究意义及目的 |
1.2 水资源承载能力研究进展 |
1.2.1 国外研究进展概况 |
1.2.2 国内研究进展概况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
2.1 自然概况 |
2.1.1 地理位置与交通 |
2.1.2 地形地貌 |
2.1.3 气候 |
2.1.4 降水、蒸发及年径流 |
2.1.5 河流水系 |
2.2 社会经济概况 |
2.2.1 经济指标 |
2.2.2 耕地、有效灌溉及实际灌溉面积 |
第3章 水资源承载能力分析 |
3.1 行政区划与水资源分区 |
3.1.1 行政区划 |
3.1.2 水资源分区 |
3.2 水资源量 |
3.2.1 当地地表水资源量 |
3.2.2 出入境水量 |
3.2.3 地下水资源量与可开采量 |
3.2.4 水资源总量的计算 |
第4章 现状水资源开发利用 |
4.1 供水设施与供水能力 |
4.2 供水量 |
4.2.1 地表水源供水量 |
4.2.2 地下水源供水量 |
4.2.3 其他水源供水量 |
4.3 用水量 |
4.3.1 生活用水 |
4.3.2 工业用水 |
4.3.3 农业用水 |
4.3.4 生态环境补水 |
4.3.5 用水合理性分析 |
4.4 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 |
4.5 水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
4.5.1 局部地区存在缺水现象,整体用水效率偏低 |
4.5.2 局部地区水资源浪费现象严重 |
4.5.3 水土流失较为严重 |
4.5.4 农业种植结构与水资源的地区分布不相匹配 |
4.5.5 水资源管理工作尚待加强 |
第5章 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 |
5.1 水资源承载能力概念 |
5.2 现状年水资源承载能力分析与评价 |
5.2.1 用水总量及地下水开采量控制指标 |
5.2.2 用水总量及地下水开采量折减 |
5.2.3 用水总量及地下水开采量对比分析 |
5.2.4 现状年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 |
5.3 近期及远期水平年水资源承载能力分析与评价 |
5.3.1 社会经济发展指标预测 |
5.3.2 需水量预测 |
5.3.3 可供水量预测 |
5.3.4 近期及远期水平年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它成果 |
指导教师及作者简介 |
(7)洮儿河扇形地地下水动态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水文以及水文地质条件 |
2 研究方法 |
2.1 衬度系数方差分析 |
2.2 两变量相关性分析 |
3 结果分析 |
3.1 地下水动态分析 |
3.2 衬度系数方差分析 |
3.3 两变量相关分析 |
3.4 综合分析 |
4 结语 |
(8)那陵格勒河冲洪积扇地下水库地下水开发利用方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依据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地下水库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地下水库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
2.1 自然地理条件 |
2.1.1 地理位置 |
2.1.2 气象条件 |
2.1.3 水文条件 |
2.1.4 社会经济条件 |
2.2 区域地质条件 |
2.2.1 地形地貌 |
2.2.2 地层岩性 |
2.2.3 地质构造 |
2.3 区域水文地质条件 |
2.3.1 含水层岩性与分布 |
2.3.2 地下水循环特征 |
2.3.3 地下水动态特征 |
2.3.4 地下水化学特征 |
第三章 那陵格勒河冲洪积扇作为地下水库的可行性分析 |
3.1 库区范围确定 |
3.2 库区空间特征 |
3.3 库区补给条件 |
3.4 开采条件 |
第四章 地下水库区地下水流数值模拟 |
4.1 水文地质概念模型 |
4.1.1 计算区范围 |
4.1.2 边界条件概化 |
4.1.3 含水层介质及水力特征概化 |
4.2 数学模型的建立和求解 |
4.2.1 数学模型的建立 |
4.2.2 数学模型的求解 |
4.2.3 模型识别 |
4.2.4 模型验证 |
4.3 库区水量均衡计算 |
4.3.1 识别期库区水量均衡计算 |
4.3.2 验证期库区水量均衡计算 |
4.4 地下水允许开采量评价 |
4.4.1 地下水开采区范围 |
4.4.2 地下水允许开采量计算 |
第五章 地下水库特征水面与库容的确定 |
5.1 传统地下水库特征水位和特征库容的划分方案 |
5.2 特征水面及其确定原则 |
5.3 那陵格勒河冲洪积扇地下水库特征水面和特征库容 |
5.3.1 那陵格勒河冲洪积扇地下水库特征水面的确定 |
5.3.2 那陵格勒河冲洪积扇地下水库特征库容计算 |
第六章 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分析 |
6.1 那陵格勒河流域水资源利用现状与需求 |
6.1.1 那陵格勒河流域水资源利用现状 |
6.1.2 那陵格勒河流域未来水资源需求分析 |
6.2 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方案设计 |
6.3 设计方案的模拟结果分析 |
6.3.1 方案 1 模拟结果 |
6.3.2 方案 2 模拟结果 |
6.3.3 方案 3 模拟结果 |
6.3.4 方案 4 模拟结果 |
6.4 地下水开发利用方案的对比分析 |
第七章 结论及建议 |
7.1 结论 |
7.2 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9)新疆台兰河地下水库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地下水库成库条件 |
1.1 空间结构 |
1.1.1 塔克拉克向斜洼地 |
1.1.2 山前冲洪积扇区 |
1.2 圈闭性 |
1.2.1 塔克拉克向斜洼地 |
1.2.2 山前冲洪积扇区 |
1.3 储水能力 |
2 地下水库水量交换条件 |
2.1 塔克拉克向斜洼地 |
2.2 山前冲洪积扇区 |
3 地下水库可利用条件 |
4 结论 |
(10)洮儿河冲洪积扇雨洪资源可利用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汛期径流量分析 |
3 雨洪资源可利用量 |
4 雨洪资源可利用量分析 |
4.1 洮儿河冲洪积扇含水层情况 |
4.2 河渠渗漏补给系数的确定 |
5 结语与建议 |
四、洮儿河扇形地修建地下水库可行性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岩溶地下水库可开采资源量评价及优化利用研究[D]. 袁冬梅.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2]贺兰山西麓地下水库系统分析[J]. 杨亚慧,卢玉东,李鑫,梁欣阳.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7(09)
- [3]地下水库调控指标的划分与确定——以那陵格勒河冲洪积扇地下水库为例[J]. 杜新强,张赫轩,太媛媛,黄勇.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7(21)
- [4]吉林省洮儿河扇形地地下水库人工调蓄理论与技术[D]. 肖霄. 吉林大学, 2017(09)
- [5]自然与人为活动叠加影响下晋祠泉域岩溶地下水位变化特征研究[D]. 范杰. 太原理工大学, 2017(12)
- [6]吉林市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研究[D]. 娄洋. 吉林大学, 2017(09)
- [7]洮儿河扇形地地下水动态特征分析[J]. 孟凡傲,梁秀娟,郝洋,王岳航,娄洋,李洪武. 节水灌溉, 2016(04)
- [8]那陵格勒河冲洪积扇地下水库地下水开发利用方案分析[D]. 太媛媛. 吉林大学, 2015(08)
- [9]新疆台兰河地下水库结构研究[J]. 秦国强,吴彬. 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 2013(06)
- [10]洮儿河冲洪积扇雨洪资源可利用量分析[J]. 牛权森,姜洪超,吴永吉. 吉林水利, 20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