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恢复酒类专卖的认识与建议(论文文献综述)
罗继岩[1](2021)在《金代禁榷制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在总结学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金代的禁榷制度进行了系统全面的研究,金代的禁榷制度主要借鉴于唐、辽、宋三代,然而在真正的贯彻中又呈现出与历代不同的特点。在金以前的历代禁榷制度中多为盐铁并举,即盐、铁皆为禁榷商品中最重要的两部分,但是金代的禁榷制度中仅以榷盐为主,铁的禁榷仅存在于金初的地方经济体系中,在海陵确立禁榷制度后,铁的禁榷已经不复存在;唐宋时期盛行的榷茶制度在金代则受到严格的限制。在官商合营的榷盐与榷铜制度中,以政府定价来保证政府收益、限制物价和私人工商业的发展属于其首创。作为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在崛起之后积极汲取汉地的制度文化以之完善自己的统治,并因时因地进行调整,形成适应自己发展的制度,这是难能可贵的。本文第一章对学界关于禁榷制度起源于春秋的管子“官山海”还是汉武帝时期的盐铁专营存在的争议进行了考证,得出“官山海”在春秋时确实存在并得到贯彻的结论,由此确定禁榷制度起源于春秋。同时,对不同时期、不同政权禁榷制度的演变进行了简要的论述,从而梳理出金代以前禁榷制度发展演变的过程,并指出了不同时期诸政权采取禁榷制度的原因与目的。第二章在对金代禁榷制度的发展与演变的论述中,指出在金初地方的经济体系中已经存在部分商品的政府专卖,但并未上升为国家层面的经济管理制度,金代作为国家层面的禁榷制度确立于海陵时期。本章还就世宗至宣宗时期禁榷制度的变革以及变革的原因进行了阐述,指出金朝中后期社会的动荡、政府财政的窘迫是促使金朝变革禁榷制度的重要原因。第三章对金代的榷盐制度进行了系统论述,指出在官商合营的禁榷制度中,由政府制定禁榷商品的价格是金代的首创;同时还指出金代的禁榷制度中存在着民族歧视因素。第四章对金代铜、铁等矿产资源的禁榷进行了论述,指出金代的禁榷制度中铁的禁榷仅作为一种经济管理形式存在于金初,在《金史》所载酒、曲、茶、醋、香、矾、丹、锡、铁、盐的榷货十目之外,金、银、铜、碱亦在禁榷范围之内,并对金、银、铜、锡等矿产资源的分布进行了考证,同时分析了各类矿产资源禁榷的特点。第五章对金代关于生活物资类商品酒、茶、香、醋的禁榷进行了系统阐述,其中对酒、香的禁榷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指出章宗以后频繁调整禁榷制度是为了解决因动荡导致的国用不足问题。第六章在前文研究的基础上,对金代禁榷制度的特点与影响进行了分析,把金代禁榷制度的基本特征呈现出来。结语部分对研究金代禁榷制度的史学价值与现实意义以及本文在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与今后研究的方向作出简单的表述。
肖翔[2](2019)在《“电商时代”武汉市小城镇实体零售业发展特征及引导策略》文中认为互联网作为当今信息化时代的主角,其瞬时性、广域化、多触媒、点对点的信息交换模式彻底改变了人类社会生活方式,也带来与之对应的一系列空间变革。奠基于互联网的电子商务,在单次信息交换时间呈数量级式下降的今日,对实体零售业态及其空间产生了巨大的发展影响。武汉市被称为“九省通衢”、“东方芝加哥”,是中部地区交通便捷,商贸发达的中心城市。在武汉市零售业已经迈入“电商时代”的背景下,其周边小城镇长期维持的实体零售业态构成及其空间格局也被电子新零售打破,陷入新常态下的转型与发展困境。本文正是基于此视角,研究“电商时代”武汉市小城镇实体零售业态特征,试图找出其发展规律及趋势,并为合理引导小城镇零售业发展及空间建设提供切实可行的应对策略和依据。本文的主体内容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研究“电商时代”武汉市小城镇实体零售业的整体发展困境。武汉市小城镇实体零售业已经呈现整体性的负增长,且其程度呈现为明显的内外圈层分化现象。宏观环境造成的行业发展下行预期和电商精准打击造成的信息不对称下的业态竞争,共同使得小城镇实体零售业陷入了整体发展困境。第二部分研究“电商时代”武汉市小城镇实体零售业的业态构成及空间分布特征。通过细致划分小城镇实体零售业态的类型,阐明武汉市小城镇实体零售业态构成整体传统化、个体差异化的特征,并指出相关规律。同时,从武汉市乡镇地区、小城镇个体和业态整体发展三个方面综合分析不同业态的空间分布特征。第三部分评价小城镇实体零售业发展,研判发展趋势。通过量化研究电商对小城镇实体零售业态构成及空间分布的影响,识别出受电商影响的小城镇实体零售业态的5种类型,判断各小城镇业态构成的适应程度,并结合零售网点数量,综合研判个体小城镇实体零售业未来发展趋势。第四部分是基于上述研究结果提出小城镇零售业发展策略及规划应对的总体策略。研究认为,武汉市小城镇实体零售业应以集约化、区域化、信息化、差异化战略思路引导整体发展;以“立足乡村、保障城镇、对接城市”策略调整供给层级,满足小城镇业态配置的构成适应化、功能特色化、体验即时化、管理信息化的抵近式、贴身式服务要求。最后在此基础上,结合小城镇零售业发展趋势及相应的空间影响趋势,从城镇体系、城镇空间、商业空间三个层面提出规划应对策略。
范亚莉[3](2019)在《南京国民政府税务署研究(1932-1948)》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清末民初,晚清政府和民国政府为摆脱财政困境不断开辟新税源,以农业税为主的传统赋税结构开始向以工商业税为主的近代税制结构转型。随着税制结构的转型,专门性的税收机构开始出现,北洋政府设置烟酒税和矿税机构。南京国民政府在税制改革的过程中进一步整顿货物税机构,使货物税收入不断增长,货物税在国税中的地位得到提高。货物税在国税地位的提高引起南京国民政府对货物税的重视,南京国民政府为了提高货物税的征管效率以及减少征收成本,将统税署与印花烟酒税处合并为税务署。税务署成立后,不断扩大统税的征收对象并将矿产税纳入货物税体系之中,以统税、烟酒税和矿产税为主体的货物税体系逐步形成。在组织机构的建设过程中,税务署不断完善中央层面的组织架构和统一地方货物税机构。抗战后期地方直货税机构的分合与抗战胜利后税务署与直接税署的裁并,使南京国民政府的税务行政机构趋于统一,税务行政效率不断提高。税务署的成立标志着货物税的征收进入统征时期。税务署在人事管理方面注重税务人员的培训与用人唯贤唯才,并从制定税收激励办法、提高薪俸福利待遇方面激发税务人员的工作热情。税务署的税收管理包括征收、查验与督察。首先,在征收方式上,税务署不断完善统税的驻征制度,并将统税的课征原则运用到烟酒税、矿产税的征收过程之中。烟酒税的包商制被废除,代之于多元化的征收方式;其次,在查验方面,税务署通过设置查验机构,分区派遣查验人员,以及与其他部门的合作来加强货物税的查验力度;最后,税务署通过设置督察机构,推行旺季督征以及分区派遣督察人员进行巡回督察来监督各地的税务情况。尽管税务署通过完善具体的税收管理工作,保证国库的收入与巩固以货物税为主体的间接税在税收结构中的地位,但是其在执行赋税政策时不能很好地兼顾工商团体的利益,使得两者具备合作与冲突的关系。
吴佩海[4](2018)在《酒类管理体制:从争论到务实》文中研究指明酒类是否恢复专卖管理体制,成为改革开放以来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也是一个需要回答的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酒类专卖已难持续,建立政府监管和行业自律相结合的酒类管理体制才是求真务实之道。目前,国务院组建了国家食品安全委员会统管食品安全工作
李庆宇[5](2016)在《民初烟酒公卖研究(1915-1927)》文中研究指明清末时期为解决财政问题,政府逐渐重视烟酒征税,烟酒税收制度得以逐步建构。但在烟酒征税中存在着两个主要问题,一是征收的实际效果与预期之间存有很大差距;二是烟酒税收十分混乱。由于烟酒税收办理不善,以后的历届政府为扩充财源,不断试图加征烟酒或对烟酒税收进行整顿,以发挥其效益。烟酒公卖即是民初北京政府推行的一项烟酒新政策。北京政府制定的公卖政策以“官督商销”为主旨,所颁布的一系列章程条文对公卖办法等各方面作了较为详细的规定,但这一公卖政策本身也存在很大缺陷。公卖推行后,各地先后发生风潮或纠纷,在此过程中公卖政策也在逐渐发生蜕变,实际运行中的公卖与章程条文所设计的公卖逐渐产生脱节。烟酒业商人于此后组成团体,向政府请愿,提出包括废除公卖在内的改良烟酒税收的主张。政府方面虽也有整顿烟酒税收的计划,却是以保留公卖为前提的,这与商人的主张有很大差别。此后双方围绕烟酒税收改良及公卖存废问题长期争执,由于时局的变动等原因,到1917年底公卖与其它烟酒诸税并行的烟酒税收格局基本稳定了下来。总的来看,烟酒公卖是民初北京政府为增加财政收入,通过效仿西方专卖制度,创行所谓公卖办法进行的一次不成功的尝试。由于公卖政策本身存在的问题、商人对公卖的反对、政府的财政本位导向以及政策实行环境的不良,烟酒公卖最终由制度设计的“公卖”变成实际运作中的“税”。北京政府推行公卖的主要目的是试图藉此增加财政收入,政府当局对公卖可能带来的收益也充满期望。然而由于公卖的办理不善以及政局混乱等原因,其控制范围之内各省所能得到的公卖收入远没有预期之多,而各省的普遍截留又使得本已缩水的公卖收入大打折扣。以增加财政收入为主要目的而实行的烟酒公卖,对北京政府财政的增益作用实际上是非常有限的。
胡安源[6](2016)在《专卖视野下中国烟草产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研究的是烟草专卖制度下中国烟草产业的发展问题。吸烟作为一种个人消费行为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在历史上曾经成为一种消费时尚,由此也孕育产生了一个庞大的产业。由于烟草消费的上瘾性所产生的刚性需求和因价格严重背离价值所产生的高利润,以及吸烟对人体的危害和吸烟行为的负外部性,世界上先后有七十多个国家对烟草实行专卖管理。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吸烟行为遭到排斥,烟草产业也饱受诟病,全球性的禁烟浪潮风起云涌。中国是世界上位列首位的烟草大国,每年的烟叶种植面积和卷烟产销量都占世界总量的三分之一以上,烟草产业是中国国民经济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针对烟草及其制品的特殊性,中国自上个世纪80年代起实行国家烟草专卖制度,对烟草行业实行“统一领导、垂直管理、专卖专营”,国家靠行政权力完全垄断了烟草制品的生产和销售。三十多年间,烟草专卖制度的实施在打击假冒伪劣产品、规范烟草市场秩序,提高烟草制品质量、保护消费者健康,扶大关小、提高行业竞争力,保证各级政府财税收入、维护国家利益等方面都取得了显着成效。但是,30多年间,中国的改革开放深入推进,经济体制发生了深刻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特别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上起决定作用和更好发挥市场作。”同时,从世界范围来看,原来实行烟草专卖制度的国家绝大多数顺应市场发展规律,取消了烟草专卖制度。因此,在新的环境下,烟草专卖制度如何与市场经济相结合是烟草行业面临的重大问题,正确处理市场和政府的关系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将是下一步烟草行业改革的首要问题,并将对中国烟草产业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在这种背景下,本论文以“专卖视野下的中国烟草业发展研究”为题,综合运用产业经济学、规制经济学、制度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等多种学科的研究方法,遵循ISCP(制度—结构—行为—绩效)框架,从梳理专卖制度和烟草专卖制度入手,分析中国烟草专卖制度产生的制度背景和基本框架,阐释专卖制度下中国烟草控制现状及原因,并对专卖制度管制下中国烟草产业市场结构进行分析,同时实证检验市场结构与市场势力之间的关系,继而分别对中国烟草产业的经营效率、生产效率和配置效率进行测度。接着,通过横向对比中国烟草业和实行相似专营制度的盐业以及具有相同产品属性但是实行完全不同管制措施的白酒业进行市场状况与经济绩效比较,透视烟草专卖制度的利弊;此外,还通过阐释世界烟草和主要国家烟草管制政策以及全球主要跨国烟草企业发展路径和经营业绩,为中国烟草管制政策及产业改革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最后根据研究结论,有针对性地提出中国烟草产业改革发展之路。本文共分9章,依次是导论,文献述评与理论分析,中国烟草专卖制度的制度背景与基本框架,专卖制度下中国烟草控制,中国烟草产业市场结构分析,中国烟草产业效率分析与测度,中国烟草业与盐业、白酒业的横向比较分析,烟草产业的国际视野及启示及中国烟草产业的改革发展方向。导论一章主要是研究问题的提出、研究框架与方法、主要创新之处等。文献述评与理论分析部分从专卖制度和烟草专卖制度两个方面分别进行文献梳理,从理论上分析了烟草专卖制度存在原因。中国烟草专卖制度的制度背景和基本框架部分,首先介绍了中国烟草产业的发展历程及烟草专卖制度产生的背景;其次,梳理了中国烟草专卖制度形成的过程;最后,介绍了中国烟草专卖制度现行的基本框架,包括实行烟草专卖制度的宗旨和目的、管理制度、经营制度及保障制度。专卖制度下中国烟草控制部分,在介绍世界烟草控制情况的基础上,考察中国专卖制度下的烟草控制,发现中国对烟草产业的规制是失灵的,具体表现在:烟草制品的供给持续增加,卷烟产销量逐年扩大;控制烟草的法律法规相对缺失,并且法律的执行也不严格;烟草税收调节失灵,销量不受影响;烟草技术标准落后,造成危害。进而分析了中国烟草产业规制失灵的理论原因和现实解释,尝试性地提出中国烟草控制战略。中国烟草产业的市场结构部分,结合中国烟草产业发展历程测度了烟草产业实行专卖管理制度以后市场结构的变动情况,通过测度1996-2012年中国烟草产业市场集中度和赫芬达尔指数,发现实行烟草专卖制度后,中国烟草产业的市场集中度不断增大,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并通过对比其他集中度较高行业发现,其他行业集中度的趋势都是递减的,而烟草制品业的集中度指数却是增加的,尽管增加的幅度并不大。然而,现阶段中国烟草制品业的市场集中度水平并不高,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为了探寻市场结构和经济绩效之间的关系,运用新经验产业组织(NEIO)的实证方法对中国烟草工业整体的系统性市场势力和规模弹性进行评估,来获得相对其他行业烟草工业的市场势力溢价水平的信息,从而揭示市场结构影响经济绩效的深层次原因在于——市场势力溢价水平和规模经济。中国烟草产业效率分析与测度部分,通过构建相关指标体系来测度烟草专卖制度下中国烟草产业效率,分为3个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和12个三级指标。具体指标分别为经营效率(包括产量增长、盈利能力和利税增长),生产效率(包括全要素生产率、技术进步、规模效率)及配置效率(包括寻租成本、X-低效率、福利净损失)。测度结果显示,中国烟草产业经营效率指标较高,烟草企业主营销售收入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烟草税利也保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但是,中国烟草产业生产效率指标较为低下,很多企业都处于规模报酬递增阶段,意味着可能规模偏小,没有达到企业的最佳规模,这也从侧面反映了中国烟草企业整体规模效率不高的现状。中国烟草产业配置效率低下,效率损失较大,尽管烟草行业内部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资源配置效率损失,但能改进的空间依然很大。中国烟草业与盐业、白酒业的横向比较分析部分,通过对比中国烟草产业与盐业、白酒业的制度发展和演变,将专营制度下的行业与打破专营后的行业进行市场状态与经济绩效比较,发现烟草行业与盐业相比,尽管有着相似的专卖专营管理体制,但二者的市场状态和经营绩效差异很大,烟草的市场状态和经济效益远远好于盐业。而烟草业与白酒业比较,其产品具有极为相同的属性,但是上个世纪80年代以后,实行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管理制度,出现了不同的结果:卷烟产品生产组织化程度和市场秩序规范程度高于白酒产品,国产卷烟品牌也牢牢控制了国内市场。尤其明显的是,尽管烟草和酒类产品市场规模大致相当,而且国家对两类产品都实行重税政策,但从实际效果来看,全国烟草税收与酒类税收的差距非常巨大。这表明,烟草专卖体制对控制生产盲目扩张、净化市场竞争环境、打击非法制售活动、支持民族品牌发展是较为有效的。烟草产业的国际视野及启示部分,通过对美国、日本、俄罗斯、欧盟等世界上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烟草产业管制政策对比,发现对烟草这种特殊产品实行专卖体制,对实现公共卫生目标、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维护消费者利益和提升民族烟草企业竞争力是较有效率的。然而,引入市场机制是烟草产业改革的可供借鉴之路。变革烟草专卖制度需积极稳妥、循序渐进,特别是要充分有效发挥政府和市场这两只手在资源配置上的作用,既达到控制烟草发展维护公共利益,又能够支持和保护民族烟草产业的双重目的。最后部分是中国烟草产业的改革发展方向。根据研究成果,有针对性地提出中国烟草产业的改革发展方向:在坚持国家严格管制和宏观调控的前提下,改革资源配置方式,构建政府和市场相互补充的运行模式,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培育大企业、大品牌,增强行业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具体措施是调整烟草行业财税体制、计划管理体制、行政管理体制,完善产权结构,提高市场效率。
胡安源[7](2015)在《中国烟草与白酒业制度与绩效比较研究》文中指出烟草和白酒具有极为相似的产品属性。1982年以前我国对这两类产品实行着大致相同的管理体制。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烟草业逐步建立和强化了专卖管理体制,而对白酒业逐步放开,走市场化发展道路。本文通过对两个行业的制度与绩效对比分析发现,烟草行业在企业集中度、品牌集中度、盈利能力和市场环境、经营秩序等方面明显优于白酒行业。尽管同样实行重税政策,在市场规模相差不大的情况下,烟草业税收远远大于白酒业税收。此外,通过对烟草代表性企业与名优白酒上市企业的对比分析发现,白酒上市公司的利润增长率和生产效率明显高于烟草企业,这就得出较为有意义的启示:股份制上市公司可能是烟草业未来改革和发展的方向之一。
郭旭[8](2015)在《中国近代酒业发展与社会文化变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表明,中国酿酒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距今约8000年前。早在公元前5000年左右,中国先民已经准确了解了酿酒的相关知识及饮酒礼仪。中国古代的酒以谷物酿制为主,与农业生产的发展关系密切。酒在中国农业文明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举凡祭祀、丧葬、嫁娶、交际、礼仪、节日,均少不了酒这种道具,饮酒贯穿中国人日常生活的始终;另一方面,酿酒业的发展又必须消耗部分粮食,中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灾荒和战乱频繁,政府又不得不考虑限制酿酒业的发展以部分解决粮食短缺问题。在中国文化传统中,饮酒被当作一个普遍接受的行为,而较少将其看作是一个社会问题。酗酒顶多被看成是个人道德修养的缺陷,所造成的一系列问题也被认为是个人因素造成的。直到20世纪八十年代,随着中国酿酒工业的快速发展和中国社会的急剧变迁,饮酒及相关问题开始变得严重。加上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日益浓厚,酒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的关注和研究方兴未艾。但在现有研究中,无论是酿酒历史还是酒文化,都未将中国酒业和酒文化视为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多是静态的、共时性的描述。近代中国经历了社会文化的急遽变迁,在中国历史发展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近代酒业和酒文化的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如洋酒大规模输入,啤酒、葡萄酒等新式酒类的普遍消费,国家酒类管理制度的变迁等等,都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本文主要采用历史学的研究方法,力图真实展现近代酒业发展及其生产、运输、销售、消费情形,总结近代酿酒科技的成就及人们对健康饮酒的科学认识,深入研究近代酒税制度及其变迁,剖析贵州茅台酒在近代的发展,为了解酒业发展和社会文化变迁提供个案。除绪论和结论外,论文主体由七章组成,主要探讨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近代中国传统酿酒业的发展。这里所说的传统酿酒业,是指在中国有着悠久历史的黄酒、白酒酿造业。经过千百年的发展,传统酿酒业在近代中国形成了典型的地域特征,在北方以高粱酒、烧酒为主,南方以黄酒、米制烧酒为主,西南、西北等地则以杂粮酒为主。从酿制技术上言,也渐趋成熟,无论是黄酒还是白酒的酿造技术,从某种程度上说已与今日无异。二,洋酒输入与新式酿酒业的发展。在近代中国,随着中外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频繁,加上外国列强在不平等条约中所攫取的权利,洋酒也开始随着其他商品大肆涌入中国。这导致了两方面的后果,第一是直接改变了近代中国的酒类消费结构,丰富了酒类品种;其次是刺激了诸如葡萄酒、啤酒等新式酿酒业在中国的出现,从而改变了近代酿酒产业的结构。三,近代中国酒类生产、运输和消费情形。在近代中国,酒类生产多是作坊式生产组织,但也开始出现公司制的生产组织形式。它们虽然在数量上未占多数,但代表了一个新的发展方向,具有重要的意义。近代酒业资本规模、效益、成本、利润、工人及工资等,都是值得关注的问题。同时,近代酒类运输、推销、广告、品牌推广和商标保护等方面,都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在酒类消费方面,近代酒类消费场所、消费文化出现了中西合璧、新旧杂糅的特征。四,对酒的科学认识。这主要体现在酿酒科技和健康饮酒两个方面。酿酒科技的发展首先体现在专业研究机构的建立上,研究人才的不断涌现,形成了一个专门从事发酵和酿造研究的群体,涌现出了一批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科研成果,酿酒知识开始向大众传播和普及。在这一时期,国人也开始从近代科学的角度关注和审视酒与健康之间的关系。人们认识到饮酒会对饮酒者的身体、行为、道德产生严重的影响,所以大力倡导健康饮酒。五,近代酒税制度的变迁。清末财政困窘,支出浩繁,政府在维持旧有税收的同时,力图开辟新的税源,并因应时势而不断变化,酒税从厘捐到烟酒税这样的变化就体现了这一发展历程。1915年,北京国民政府将酒类管理纳入国家政策层面。通过颁布一系列的法律和规章,对酒税制度进行重新设计,意欲将其纳入国家财政收支预算决算系统的正轨。并对原有酒税税率及征收制度加以改革,实行类似于专卖的公卖制度,征收公卖费,新征营业税性质的烟酒牌照税,对酒类生产和流通领域加强管理。1927年,国民党取得全国政权后,对酒税制度又进行了一些改革,相继开征了土酒定额税和国产烟酒类税,并实现关税自主权,加强了对进口酒类税收稽征和管理。在20世纪30、40年代,中国各地也因灾荒实行过不同程度的禁酒,也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六,近代酒业发展和社会文化变迁的个案分析。近代是贵州茅台酒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形成了成义、荣和、恒兴三家烧房鼎足生产的态势,时人对茅台酒的发展前景寄予厚望。这一时期,茅台酒酿造原料使用、粮曲比、操作设备,乃至制曲、发酵、酿造、蒸馏、储存等工艺流程,已与今日相差无几,酿造工艺趋于成熟和定型。茅台酒的影响突破了地域的限制,出现在全国各地的市场上,品饮者无不对茅台酒表示赞赏之情。同时,茅台酒的发展也受酒税制度、交通、经营方针与策略、原料、包装、价格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茅台酒在近代中国的发展,是透视近代中国酒业发展和社会文化变迁的一个重要窗口。
周清杰,孙珊[9](2015)在《酒类销售规制研究进展述评》文中研究说明酒类是成瘾性商品,过度饮酒不仅损害消费者的身体健康,而且还有严重的负外部性,因此需要政府进行必要的干预。与消费环节相比,对酒的生产与销售环节进行规制会更有效率,其中销售环节是酒类规制的重点。目前,许多国家都对酒类进行规制以禁止居民过度饮酒。对酒类销售环节的主要规制手段包括销售对象规制、销售网点规制、价格规制与营销手段规制四种。通过梳理国内外关于酒类销售规制的已有研究,可以为完善我国酒类销售规制体系提供理论与经验支持。
郭旭,黄永光[10](2013)在《当代中国酒类管理制度的演进及立法实践》文中认为中国人口众多,是一个酒类消费大国。近年来,与酒相关问题逐渐引起了研究者的关注。文章充分利用公开的行业报告、专题研究、新闻报道及政府政策文本,描述了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酒类管理制度的演变,分析了目前人大、政协及地方关于酒类立法的进展及争论,指出中国酒类管理制度涉及各方面的利益,其情形仍然是混乱的和复杂的,政府应该将对酒的管理从关注经济利益转移到酒对公众健康的影响上来。同时,颁布一部全国性的具有可操作性的酒法,是中国酒类管理的当务之急。
二、关于恢复酒类专卖的认识与建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恢复酒类专卖的认识与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金代禁榷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 |
四、创新之处 |
第一章 金代禁榷制度的历史渊源 |
第一节 春秋至隋朝时期的禁榷制度 |
一、禁榷制度的兴起——“官山海” |
二、汉代禁榷制度的发展 |
三、三国至隋代的禁榷制度 |
第二节 唐代的禁榷制度 |
一、唐代禁榷制度的确立 |
二、刘宴的盐法改革 |
三、唐代的榷酒制度 |
四、唐代榷茶制度的兴起 |
五、唐代对矿产的禁榷 |
第三节 辽、宋时期的禁榷制度 |
一、辽代禁榷制度的发展 |
二、宋朝禁榷制度的发展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金代禁榷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
第一节 金初地方的商品专卖 |
一、金初商品专卖的出现及其原因 |
二、金初商品专卖的管理 |
第二节 金代禁榷制度的确立 |
一、金代禁榷制度确立前的政治变革 |
二、金代禁榷制度的确立 |
第三节 金代禁榷制度的发展与没落 |
一、金世宗时期禁榷制度的发展 |
二、金章宗时期禁榷制度的改革 |
三、金宣宗时期禁榷制度的没落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金代的榷盐制度 |
第一节 金代盐务机构与职官的设置 |
一、金代盐务机构的设置 |
二、金代盐务机构职官的设置 |
三、金代盐务机构职官的选任 |
第二节 金代榷盐制度下的盐业运营 |
一、金代食盐的运营模式 |
二、盐课的征收 |
第三节 金代对私盐的打击 |
一、私盐兴起的原因 |
二、政府对私盐的打击 |
三、打击私盐的机构 |
第四节 盐官的管理 |
一、对盐务机构职官执法的监管 |
二、金代盐官的考核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金代铜铁等矿产资源的禁榷 |
第一节 金代的榷铁制度 |
一、金初对铁的禁榷 |
二、金熙宗以后对铁的禁榷 |
第二节 金、银、铜的禁榷 |
一、金代金、银产地的分布与禁榷 |
二、金代铜的禁榷 |
第三节 矾、锡、丹、碱的禁榷 |
一、金代矾、锡、丹的禁榷 |
二、金代碱的禁榷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金代酒茶等生活物资的禁榷 |
第一节 金代酒、曲的禁榷制度 |
一、金初对酒的禁榷 |
二、金代榷酒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
三、榷酒制度下的管理机构及职官 |
第二节 金代茶、醋、香的禁榷 |
一、金代茶叶的禁榷 |
二、醋与香的禁榷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金代禁榷制度的特点与影响 |
第一节 金代禁榷制度的特点 |
一、禁榷制度在政府的完全管控下运行 |
二、禁榷商品具有地域性和阶段性特点 |
三、禁榷商品表现为一家独大的局面 |
四、战争是促进金代禁榷制度发展的重要因素 |
五、金代的禁榷制度呈现“歧视”与“体恤”的双重性 |
第二节 金代禁榷制度的影响 |
一、金代禁榷制度是一把双刃剑 |
二、金代禁榷制度为后世树立了典范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其在学期内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2)“电商时代”武汉市小城镇实体零售业发展特征及引导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来源 |
1.2 研究背景 |
1.2.1 现实背景:信息时代到来,零售业出现两级分化 |
1.2.2 政策背景:国家倡导“互联网+”,零售业出现新变化 |
1.3 相关概念界定和辨析 |
1.3.1 “电商时代” |
1.3.2 小城镇 |
1.3.3 实体零售业 |
1.4 研究对象与数据来源 |
1.4.1 研究对象 |
1.4.2 数据来源 |
1.5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1.5.1 研究目的 |
1.5.2 研究意义 |
1.6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6.1 研究方法 |
1.6.2 技术路线 |
2 相关研究及国内外研究综述 |
2.1 相关理论基础 |
2.1.1 区位理论 |
2.1.2 消费者行为理论 |
2.1.3 零售业态演化理论 |
2.1.4 流空间理论 |
2.2 国内外相关研究 |
2.2.1 国外研究综述 |
2.2.2 国内研究综述 |
2.3 相关研究述评 |
2.3.1 现有研究结论 |
2.3.2 现有研究启示 |
3 “电商时代”武汉市小城镇实体零售业发展困境 |
3.1 武汉市小城镇零售业发展基本特征 |
3.1.1 武汉市小城镇发展基本历程 |
3.1.2 武汉市小城镇零售业态发展历程 |
3.1.3 武汉市小城镇零售业发展现状环境 |
3.2 零售商视角下小城镇零售业商业模式分析 |
3.2.1 家庭模式 |
3.2.2 个体模式 |
3.2.3 传统模式 |
3.3 消费者视角下小城镇零售业消费特征分析 |
3.3.1 小城镇实体零售业服务受众 |
3.3.2 小城镇消费者流失及消费“降级” |
3.3.3 乡村消费者行为转变及消费“越级” |
3.4 基于问卷调查的小城镇实体零售业分析及其困境实质 |
3.4.1 调研对象与方法 |
3.4.2 小城镇网购特征 |
3.4.3 小城镇网购原因 |
3.4.4 网购对小城镇消费者购物行为影响 |
3.4.5 小城镇实体零售业发展困境实质 |
3.5 本章小结 |
4 “电商时代”武汉市小城镇实体零售业态特征及空间格局 |
4.1 武汉市小城镇实体零售业态划分 |
4.1.1 现行分类标准问题 |
4.1.2 基于商品类型的零售业态细分 |
4.2 武汉市小城镇实体零售业态结构特征 |
4.2.1 实体零售业态整体结构特征 |
4.2.2 各小城镇实体零售业态结构特征 |
4.2.3 武汉市小城镇业态结构规律 |
4.3 武汉市小城镇实体零售业态空间分布特征 |
4.3.1 乡镇地区层面:空间分布结构特征 |
4.3.2 小城镇层面:交互式空间要素邻近特征 |
4.3.3 业态层面:自组织空间属性特征 |
4.4 本章小结 |
5 “电商时代”武汉市小城镇实体零售业发展评价 |
5.1 电商对小城镇实体零售业态的影响 |
5.1.1 研究数据选择与研究方法 |
5.1.2 业态发展研究结果 |
5.1.3 空间分布研究结果 |
5.2 受电商影响的实体零售业态划分 |
5.2.1 无影响型 |
5.2.2 空间中性影响型 |
5.2.3 空间正面影响型 |
5.2.4 空间负面影响型 |
5.2.5 负面影响型 |
5.3 武汉市小城镇实体零售业综合发展分析 |
5.3.1 零售业适应指数计算 |
5.3.2 小城镇实体零售业发展趋势划分 |
5.3.3 武汉市小城镇实体零售业发展类型 |
5.4 武汉市小城镇实体零售业发展趋势 |
5.4.1 小城镇实体零售业态发展趋势 |
5.4.2 小城镇内部实体零售业态空间分布趋势 |
5.4.3 乡镇地区实体零售业结构趋势 |
5.5 本章小结 |
6 “电商时代”武汉市小城镇实体零售业引导策略 |
6.1 基于小城镇实体零售业发展的引导策略体系 |
6.2 小城镇实体零售业发展引导策略 |
6.2.1 转变发展思路 |
6.2.2 调整供给层级 |
6.2.3 优化业态配置 |
6.3 小城镇实体零售业空间规划应对策略 |
6.3.1 城镇体系层面 |
6.3.2 小城镇层面 |
6.3.3 商业空间层面 |
7 结论与展望 |
7.1 论文研究的主要结论 |
7.1.1 宏观环境及电商业态共同导致小城镇实体零售业态发展陷入困境 |
7.1.2 “电商时代”小城镇实体零售业:模式分化、空间集聚、结构圈层 |
7.1.3 “电商时代”小城镇规划应适应零售空间变化 |
7.2 论文研究的创新点 |
7.3 论文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7.3.1 研究不足 |
7.3.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录二 城镇居民购物行为调查问卷 |
附录三 武汉市小城镇实体零售业发展统计 |
1.武汉市小城镇POI零售网点数量及离散程度计算 |
2.交互式空间要素邻近特征详细数据表 |
3.武汉市小城镇实体零售业发展趋势划分 |
附录四 图目录 |
附录五 表目录 |
(3)南京国民政府税务署研究(1932-194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税务署成立前货物税机构的变迁 |
1.1 清末民初税制转型与货物税机构的革新 |
1.1.1 清末财政危机与税收机构调整 |
1.1.2 民初烟酒税机构的设置与调整 |
1.1.3 民初矿税机构的设置 |
1.2 南京国民政府初期的税制改革与货物税机构的整顿 |
1.2.1 南京国民政府初期税制改革的动因 |
1.2.2 统税制度的确立与机构的沿革 |
1.2.3 印花烟酒税处的成立 |
1.2.4 矿税处的设置 |
第二章 税务署的成立与组织机构设置 |
2.1 税务署成立的背景 |
2.1.1 货物税在国税地位的提高 |
2.1.2 节省开支与精简机构 |
2.2 税务署内部机构设置 |
2.2.1 税务署组织架构 |
2.2.2 税务署与直接税署的合并 |
2.3 税务署下属征管机构的设置 |
2.3.1 地方货物税征管机构的完善与调整 |
2.3.2 地方货物税征管机构的统一 |
2.3.3 地方直货税机构的分合 |
第三章 税务署的人事管理制度 |
3.1 税务署人员的考训制度 |
3.1.1 税务署人员的培养与训练 |
3.1.2 税务署人员的甄选与任用 |
3.2 税务署人员的薪俸福利与税收激励 |
3.2.1 税务署人员的薪俸与福利 |
3.2.2 税务署人员的税收激励 |
第四章 税务署的税收管理 |
4.1 货物税的征收方式——以统税和烟酒税为例 |
4.1.1 统税征收方式的完善 |
4.1.2 多元化烟酒税征收方式的形成 |
4.2 查验与缉私 |
4.2.1 设置查验机构与人员 |
4.2.2 统税查验缉私与违章处罚 |
4.2.3 其他部门的协助 |
4.3 视察与督导 |
4.3.1 设置税务督察机构与人员 |
4.3.2 分区督察 |
4.3.3 税务视察法规的制定 |
第五章 税务署与工商团体的互动 |
5.1 税务署与工商团体的合作 |
5.1.1 协助税务署进行查验缉私 |
5.1.2 为税务署改良税政提供建议 |
5.2 税务署与工商团体的争执 |
5.2.1 督促税务署改善相关税收政策 |
5.2.2 请求免予增税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4)酒类管理体制:从争论到务实(论文提纲范文)
酒类专卖的历史回顾 |
对酒类专卖的不同意见 |
(5)民初烟酒公卖研究(1915-1927)(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
二、研究状况回顾 |
1. 民国时期的相关研究 |
2. 建国后的相关研究 |
三、相关概念说明与界定 |
1. “公卖”概念考析 |
2. 烟酒税 |
3. 本文研究时段界定 |
四、研究内容 |
第一章 清末烟酒税收概况 |
一、清末烟酒税的征收 |
二、清末烟酒税征收中的主要问题 |
三、清末时期的烟酒重税主张 |
第二章 民初的烟酒税收与烟酒公卖的筹办 |
一、民初烟酒税收状况与整理举措 |
1. 烟酒税收状况 |
2. 整理烟酒税收的呼声 |
3. 烟酒牌照税的实行 |
4. 烟草专卖的酝酿 |
二、烟酒公卖的筹办 |
1. 烟酒公卖之筹办 |
2. 烟酒公卖之内容 |
3. 公卖政策中的主要问题 |
第三章 烟酒业商人对公卖的应对 |
一、烟酒公卖的实行与商人应对 |
1. 公卖实行之初各地公卖风潮与纠纷 |
2. 公卖实行后对烟酒业的影响及商人的应对 |
二、中国烟酒联合会的成立与请愿活动 |
1. 中国烟酒联合会的成立 |
2. 烟酒联合会之请愿活动及主张 |
三、外商烟酒征收公卖费问题 |
第四章 改良烟酒税收中的官商争持与结局 |
一、“并费于税”、减少苛繁一一商人的要求 |
1. 各地烟酒业商人改良烟酒税收的主张 |
2. 全国商会联合会整顿烟酒税收的主张 |
二、统一税权、“归并公卖”——政府的“计划” |
三、官商争持与烟酒税收格局的稳定 |
1. 改良烟酒税收及公卖问题中的官商争持 |
2. 烟酒税收格局的稳定 |
第五章 民初烟酒公卖评价 |
一、制度设计的“公卖”到实际运作中“税”的分析 |
1. “普通公卖”与“完全公卖”——公卖的另一种可能方向 |
2. “烟酒公卖”到“烟酒公卖税”的原因分析 |
二、烟酒公卖对北京政府财政的影响 |
1. 公卖预期与实际收入的差距 |
2. 各省对公卖收入的普遍截留 |
3. 公卖收入抵押或担保之内外债款 |
结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后记 |
(6)专卖视野下中国烟草产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和框架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框架 |
1.3 研究方法 |
1.4 创新之处 |
第2章 文献综述和理论依据 |
2.1 专卖制度的研究综述 |
2.1.1 专卖制度的界定和性质 |
2.1.2 专卖制度的产生发展和历史演化 |
2.1.3 专卖制度的利弊 |
2.2 烟草专卖制度研究综述 |
2.2.1 世界烟草专卖制度研究综述 |
2.2.2 中国烟草专卖制度研究综述 |
2.3 烟草专卖制度存在的理论分析 |
2.4 烟草专卖制度存废研究综述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中国烟草专卖制度的产生背景与基本框架 |
3.1 中国烟草专卖制度的产生背景 |
3.1.1 中国烟草产业发展历程 |
3.1.2 中国烟草专卖制度产生背景 |
3.1.3 中国烟草专卖制度的形成过程 |
3.2 中国烟草专卖制度的基本框架 |
3.2.1 实行烟草专卖制度的宗旨或目的 |
3.2.2 中国烟草专卖制度的基本原则 |
3.2.3 中国烟草专卖内部管理制度 |
3.2.4 中国烟草专卖生产经营制度 |
3.2.5 中国烟草专卖制度的保障制度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专卖制度下的中国烟草控制 |
4.1 世界烟草控制的发展情况 |
4.1.1 烟草及其危害 |
4.1.2 《烟草控制框架公约》的出台和内容 |
4.1.3 《烟草控制框架公约》对世界烟草经济的影响 |
4.1.4 烟草控制的经济学依据 |
4.2 专卖制度下的中国烟草控制 |
4.2.1 专卖制度下中国烟草控制措施及状况 |
4.2.2 专卖制度下中国烟草产业规制失灵的具体表现 |
4.2.3 专卖制度下中国烟草产业规制失灵的理论原因 |
4.2.4 专卖制度下中国烟草产业规制失灵的现实解释 |
4.3 中国的控烟战略探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专卖制度下中国烟草产业市场结构分析 |
5.1 中国烟草产业发展历程及市场结构变动 |
5.1.1 中国烟草业发展历程 |
5.1.2 中国烟草产业市场结构测度 |
5.1.3 中国烟草产业市场结构变动分析 |
5.2 中国烟草产业市场结构与市场势力关系的实证检验 |
5.2.1 模型推导与估计方法 |
5.2.2 变量选取与样本选择 |
5.2.3 估计结果与解释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专卖制度下中国烟草产业效率分析与测度 |
6.1 烟草产业经营效率分析 |
6.1.1 产量增长 |
6.1.2 盈利能力 |
6.1.3 利税增长 |
6.2 烟草产业生产效率测度 |
6.2.1 测度方法 |
6.2.2 数据说明 |
6.2.3 烟草工业企业效率 |
6.2.4 烟草商业企业效率 |
6.3 烟草产业配置效率测算 |
6.3.1 X-低效率 |
6.3.2 寻租成本 |
6.3.3 福利净损失 |
6.4 本章小结 |
6.4.1 经营效率指标 |
6.4.2 生产效率指标 |
6.4.3 配置效率损失 |
第7章 中国烟草业与盐业、白酒业制度对比分析 |
7.1 烟草业与盐业管理制度比较研究 |
7.1.1 建国后盐业管理制度的发展和演变 |
7.1.2 烟草专卖和盐业专营制度比较分析 |
7.1.3 烟草工业与制盐工业市场发展与经济绩效对比 |
7.1.4 结论与启示 |
7.2 烟草与白酒业管理制度比较研究 |
7.2.1 白酒业制度的发展与演变 |
7.2.2 烟草与白酒产品市场发展对比 |
7.2.3 烟草代表性企业与名优白酒上市企业绩效对比 |
7.2.4 结论与启示 |
第8章 烟草产业的国际视野及比较分析 |
8.1 世界烟草发展概述 |
8.1.1 世界烟叶种植概述 |
8.1.2 世界烟草制品发展概述 |
8.1.3 世界烟草制品消费概述 |
8.1.4 世界烟草贸易发展概述 |
8.2 世界烟草管制政策及其启示 |
8.2.1 美国的烟草管制政策——管制竞争 |
8.2.2 日本的烟草管制政策——部分专卖 |
8.2.3 俄罗斯烟草管制政策——自由竞争 |
8.2.4 欧盟的烟草管制政策——开放竞争 |
8.2.5 世界烟草管制政策对中国烟草的启示 |
8.3 世界烟草政府规制政策概述及启示 |
8.3.1 世界烟草政府经济性规制政策概述 |
8.3.2 世界烟草政府社会性规制政策概述 |
8.3.3 世界烟草政府规制政策对中国烟草的启示 |
8.4 世界主要跨国烟草公司发展概述及启示 |
8.4.1 菲利普·莫里斯公司发展概述 |
8.4.2 英美烟草公司发展概述 |
8.4.3 日本烟草公司发展概述 |
8.4.4 世界主要跨国烟草公司发展经验对中国烟草的启示 |
第9章 中国烟草产业的改革发展方向 |
9.1 烟草产业资源配置改革的理论分析 |
9.1.1 “政府”和“市场”配置资源关系辨析 |
9.1.2 中国烟草产业资源配置的特点和改革目标 |
9.2 以实现公共卫生为目标,调整现行的烟草财税体制 |
9.2.1 中国现行的烟草财税体制概述 |
9.2.2 中国现行烟草财税体制的弊病 |
9.2.3 调整现行烟草财税体制的建议 |
9.3 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为目标,调整现行的计划资源体制 |
9.3.1 中国烟叶资源配置体制的沿革及问题 |
9.3.2 中国烟叶资源配置体制的改革建议 |
9.3.3 中国卷烟计划资源配置体制沿革及问题 |
9.3.4 中国卷烟计划资源配置体制的改革建议 |
9.3.5 中国卷烟市场资源配置体制沿革及问题 |
9.3.6 中国卷烟市场资源配置体制的改革建议 |
9.4 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调整烟草行政管理体制 |
9.4.1 调整政企合一管理体制,形成全国统一大市场 |
9.4.2 调整产业组织结构,培育国际大企业、大品牌 |
9.4.3 调整烟草业发展方向,走治理公司化、市场国际化、经营多元化之路 |
9.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8)中国近代酒业发展与社会文化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选题意义与论题说明 |
1.1.1 选题意义 |
1.1.2 论题说明 |
1.2 学术史回顾 |
1.3 研究方法与思路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思路 |
1.4 主要创新与不足 |
1.4.1 主要创新点 |
1.4.2 存在的不足 |
第二章 近代中国传统酿酒业的嬗变 |
2.1 传统酿酒业发展概况 |
2.1.1 近代酒业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 |
2.1.2 传统酿酒业发展概况 |
2.2 各地区酿酒业发展情形 |
2.2.1 东北地区 |
2.2.2 北方地区 |
2.2.3 南方地区 |
2.2.4 西南、西北地区 |
2.3 传统酒类酿制工艺的发展与成熟 |
2.3.1 绍兴酒酿造工艺与鉴别 |
2.3.2 高粱酒酿造工艺 |
2.3.3 米制烧酒酿造工艺 |
2.3.4 市酒酿造工艺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洋酒输入与新式酿酒业的发展 |
3.1 中西文化交流视野下的洋酒输入 |
3.1.1 近代早期洋酒在中国的传播 |
3.1.2 20 世纪上半叶洋酒输入状况 |
3.1.3 上海的洋酒品牌 |
3.1.4 洋酒在华市场与价格 |
3.2 葡萄栽培与葡萄制酒的历程 |
3.2.1 近代中国的葡萄种植 |
3.2.2 葡萄酒业发展的思路设计 |
3.2.3 葡萄制酒的认识与发展 |
3.2.4 近代张裕酿酒公司发展情形 |
3.3 啤酒业的产生与发展 |
3.3.1 中国啤酒业的早期发展 |
3.3.2 国产啤酒之一:双合盛啤酒汽水公司 |
3.3.3 国产啤酒之二:烟台醴泉啤酒公司 |
3.3.4 近代啤酒酿制工艺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近代酒类的生产、运输与推广 |
4.1 近代酒业生产基本情形 |
4.1.1 酒业生产组织形式 |
4.1.2 酒业生产资本及其构成 |
4.1.3 酒业营业成本与利润 |
4.1.4 酒业工人与工资 |
4.2 酒类运输与推销 |
4.2.1 酒类运输及其地域范围 |
4.2.2 近代酒类的推销 |
4.3 酒类品牌推广与保护措施 |
4.3.1 广告:酒类品牌推广新方式 |
4.3.2 展览会、招幌与酒类品牌展示 |
4.3.3 酒票与商标:酒类防伪与法律保护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近代酒类消费及其变迁 |
5.1 近代中国的酒类消费场所 |
5.1.1 北京的酒店与“大酒缸” |
5.1.2 上海的酒店与酒馆 |
5.1.3 绍兴酒店 |
5.1.4 下层民众的街头饮酒场景 |
5.2 近代酒类消费文化的变迁 |
5.2.1 饮酒场所与环境的变化 |
5.2.2 酒的侍应方式发生变化 |
5.2.3 饮酒诉求出现新的变化 |
5.2.4 饮用酒类品种出现变化 |
5.2.5 名酒成为消费时尚 |
5.2.6 鸡尾酒开始流行 |
5.2.7 啤酒文化的发展 |
5.2.8 酒礼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淡化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近代酿酒科技的发展和饮酒危害性的科学认识 |
6.1 近代中国酿酒科技的发展 |
6.1.1 近代酿酒科技的成就 |
6.1.2 中国酿酒研究科学化的先驱:魏喦寿、金培松 |
6.1.3 传统酿酒技术的总结与提高:以孙学悟、方心芳为中心 |
6.2 饮酒与健康的探索之路:近代对酒的医学认识 |
6.2.1 对酒之危害的科学认识 |
6.2.2 多举措促进健康饮酒 |
6.2.3 关于酒与健康的一些争论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近代中国酒税制度的变迁 |
7.1 从“厘金”到“烟酒税”:清末酒税制度的初步建构 |
7.1.1 清末酒类厘金制度 |
7.1.2 从“厘金”到“烟酒税”:清末酒税制度的初步建构 |
7.2 北京国民政府的酒税制度设计 |
7.2.1 民国初年酒税征收情形 |
7.2.2 将酒税列入国家财政预算,改进征收管理 |
7.2.3 开征烟酒营业特许牌照税 |
7.2.4 建立公卖机构,推行公卖制度 |
7.2.5 北京国民政府烟酒税收入状况 |
7.2.6 烟酒公卖制度剖析 |
7.3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酒税制度的变迁 |
7.3.1 南京国民政府对酒税管理的整顿 |
7.3.2 土酒定额税的开征 |
7.3.3 国产烟酒类税沿革 |
7.3.4 国产烟酒类税稽征管理 |
7.3.5 南京国民政府的烟酒类税收入 |
7.4“维民食”与“重国课”:民国禁酒政策演变 |
7.4.1“以维民食”:禁酒的初衷 |
7.4.2 禁酿与限饮:民国禁酒的主要内容 |
7.4.3“以重国课”:财税部门对禁酒的干预 |
7.4.4 民国禁酒的贵州案例 |
7.4.5“停酿莫如禁饮”:对民国禁酒的考察 |
7.5 近代酒税制度构建与酒业发展 |
7.6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酒与近代社会文化变迁:以贵州茅台酒为个案 |
8.1 近代茅台酒生产概况 |
8.2 茅台酒酿制技术的成熟 |
8.3“仿茅酒”新品类的形成 |
8.4 茅台酒文化的形成与传播 |
8.5 限制茅台酒发展的因素 |
8.6 本章小结 |
第九章 结论 |
论文主要创新点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I:图(表) |
附录Ⅱ: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9)酒类销售规制研究进展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 言 |
二、酒类规制的基础理论 |
( 一) 理性成瘾模型 |
( 二) 过度饮酒的负外部性 |
三、酒类销售的规制手段及其效果 |
( 一) 酒类销售对象规制 |
( 二) 对销售网点的规制 |
( 三) 酒类销售价格规制 |
( 四) 对营销手段的规制 |
四、总结与展望 |
四、关于恢复酒类专卖的认识与建议(论文参考文献)
- [1]金代禁榷制度研究[D]. 罗继岩. 吉林大学, 2021(01)
- [2]“电商时代”武汉市小城镇实体零售业发展特征及引导策略[D]. 肖翔.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1)
- [3]南京国民政府税务署研究(1932-1948)[D]. 范亚莉. 河南师范大学, 2019(07)
- [4]酒类管理体制:从争论到务实[N]. 吴佩海. 华夏酒报, 2018
- [5]民初烟酒公卖研究(1915-1927)[D]. 李庆宇. 华中师范大学, 2016(06)
- [6]专卖视野下中国烟草产业发展研究[D]. 胡安源. 山东大学, 2016(09)
- [7]中国烟草与白酒业制度与绩效比较研究[A]. 胡安源. 中国烟草学会2015年度优秀论文汇编, 2015
- [8]中国近代酒业发展与社会文化变迁研究[D]. 郭旭. 江南大学, 2015(11)
- [9]酒类销售规制研究进展述评[J]. 周清杰,孙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1)
- [10]当代中国酒类管理制度的演进及立法实践[A]. 郭旭,黄永光. 健康与文明——第三届亚洲食学论坛(2013绍兴)论文集,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