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呈贡县成为我国鲜切花大县(论文文献综述)
班宁宁[1](2017)在《花木产业集聚区规划策略研究 ——以鄢陵花木产业集聚区为例》文中认为花木产业集聚区是现代农业产业集聚区的一种新类型,也是现代花木产业的重要发展方向。在我国花木产业集聚区仍处于低水平发展的阶段,面临着深度转型提升的挑战。然而,我国目前关于花木产业集聚区的研究成果非常少,以规划角度进行的研究更为罕见,本文则通过理论和实际案例研究,试图在此方面进行有益的探讨,从而形成一套系统的规划策略指导花木产业集聚区在总体规划层面的实践。本文认为花木产业集聚区是承载花木产业发展的复杂综合体,要想对其进行合理、科学的规划,应以促进片区发展的综合视角出发进行研究。本文通过理论、案例等分析总结出花木产业集聚区空间集聚性、产业竞合性、资源观赏性以及生态敏感性的四大特征,并对应地研究了我国花木产业集聚区在产业、空间、旅游和生态方面的问题。同时,本文从花木产业和集群式发展两个方面论述了花木产业集聚区规划的特殊性。本文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进而提出适用于我国花木产业集聚区规划的总体策略,即以合理空间为载体,将产业集聚、旅游带动和生态保护三篇文章一起做,从而实现产业集聚发展、培育经济新增长点以及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综合目标。以空间为载体优化空间布局结构是花木产业集聚区规划的重要基础;以产业集聚为核心促进产业发展是其重要任务和主要目标;以旅游发展为引擎带动经济新增长是其重要的发展新路径;以生态保护为底线推动片区可持续发展则是在其可持续发展目标下提出的底线式的保护保障。鄢陵花木产业集聚区作为长江以北最大的花木产业集聚区,具有我国花木产业集聚区的典型特征和问题,本文系统地对其进行了案例研究,提出了以空间为载体优化布局结构体系、以产业集聚为核心缔造现代产业体系、以旅游发展为引擎完善旅游游憩体系和以生态保护为底线构建片区生态体系的策略,并进行详细分析,以期为我国花木产业集聚区提供相应的规划策略实践参考。
赵媛媛[2](2015)在《气候对花卉品质与成交价格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花卉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审美要求的提高,对花卉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拍卖市场上,品质不同的花卉其成交价格有较大差异。花卉品质的优劣不仅关系到花卉的观赏价值,还决定了花卉的经济价值。花卉也是一种对气候环境十分敏感的作物,气候因子中的温度、日照和降雨量是造就花卉品质的主要因素。另一方面,花卉拍卖是一种经济行为,虽然标准的经济学理论是基于参与人理性且偏好不变的假定,但是已有文献资料表明,股市、证券市场、艺术品拍卖市场等交易场所的收益的天气之间有很强的联系。此外,心理学研究表明阳光明媚的天气与乐观积极的态度有关,天气会通过影响人的情绪,进而影响人的行为倾向。具体到花卉拍卖市场,还尚未检索到研究气候与成交价格相关性的文献。因此,本文以在昆明斗南国际花卉拍卖交易中心(下文统称"KIFA")交易的切花玫瑰为例,借鉴国内外现有文献资料,结合KIFA的实证数据,分析了气候对花卉品质的影响以及气候对花卉成交价格的影响两个主要问题。为利用气候资源促进优质花卉的生产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鲜活农产品拍卖市场价格的影响因素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全文共分为六个章节。第一章是引言,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意义、内容、方法,以及国内外研究进展。第二章介绍KIFA进行切花玫瑰品质评级的标准,结合国内外现有文献资料对影响花卉品质和成交价格的气候因子进行了初探。第三章分析了切花玫瑰品质数据、晋宁县气候数据、切花玫瑰成交价格数据和呈贡区气候数据,并基于上述分析及现有文献理论支持建立了本文的研究假设。第四章是实证研究部分,考察了影响花卉品质的主要气候因子。样本包括12个月的切花玫瑰的品质数据及其产区晋宁县的气候数据。通过对经典文献的分析确定气候因子中与花卉品质指标相关的变量,并建立与研究假设相应的模型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如下:(1)病害与温度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与降雨量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2)虫害与温度、降雨量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3)分级缺陷随着温度升高而增多;(4)茎的缺陷随着日照时长增加而减少;(5)花的缺陷随着降雨量增加而减少;(6)温度、降雨和日照时数增加能使得枝条长度增加;(7)降雨量和日照时数增加能够使切花玫瑰重量增加。(8)花径随着日照时数增加而变大;(9)成熟度与温度呈显着正相关,与降雨量呈显着负相关;(10)晋宁县春夏两季较适宜高品质玫瑰的生长。8月:日照时数偏少,温度偏高,降雨量偏多,产出的高品质玫瑰最多。3月和4月:日照时数偏多,温度偏低,降雨量偏少,产出的高品质玫瑰次多。(11)温度升高对温室大棚切花玫瑰品质的提升有促进作用;(12)光照时长对温室大棚切花玫瑰品质的提升有制约作用;(13)降雨量增加对温室大棚切花玫瑰品质的提升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第五章是实证研究部分,考察了不同气候条件对花卉拍卖成交价格的影响。样本包括12个月的切花玫瑰成交价格数据和KIFA所在地呈贡区的气候数据。根据对经典文献的分析确定气候因子中与情绪关联的变量并建立研究假设,对气候因子与切花玫瑰拍卖成交价格进行了回归分析。研究结果如下:(1)拍卖市场所在地呈贡区的晴天对成交价格有正向影响;(2)阴天和雨天对成交价格有负向影响;(3)多云对成交价格无明显影响;(4)温度升高对成交价格有负向影响。第六章从气候对花卉品质的影响及气候对花卉成交价格的影响两方面总结了本文的研究结论,并提出了对策建议。其中,气候对花卉品质的影响研究方面:加强对气象信息的关注,利用气候规律开展种植;完善农田大棚栽陪设施,利用气候变化栽培花卉;加强对气候环境的监测,完善气候信息公布平台;建立科学的气候评估措施,做好花卉种植区划工作。气候对成交价格的影响方面:关注气候变化信息,科学进行出价决策;综合考虑气候信息,进行拍卖花卉定价;执行标准化花卉等级评定制度,提高花卉等级评定的精确性。最后,对本文的不足和未来可深入研究的内容进行了简述。
李丽莎[3](2013)在《云南花农合作社社员收益增长机理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农产品加工商和零售商规模的扩大,小农户在农产品交易中的弱势地位越来越明显。同时国际市场的开放使农产品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小农户的收益空间变得越来越窄。在小农户与大市场的对接中,小农户如何获得合理收益,成为我国农业发展中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云南花卉产业办公室统计数据显示,云南70%以上的鲜切花由花农生产,分散经营的方式形成较高的生产费用、销售费用与交易成本;面临较大的生产经营风险;造成花农生产经营收益空间被严重挤占的现象。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提高农民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的重要载体。为了克服分散经营的缺陷,促进生产经营收益增加,由农民自发、以农民为本的花农合作社应运而生。目前云南花农合作社已超过100个,成为云南鲜切花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云南花农合作社把花农组织起来,实行“统一技术、统一包装、统一品牌、统一销售”的经营模式,为花农提供产前、产中与产后服务。不少花农合作社商标成为昆明国际花卉拍卖市场中的知名品牌,明显增加了社员收益,社员每亩收益增长超过20%。一、研究的问题本研究的选题来源于云南花农合作社促进社员收益显着增长的经济现象,研究的问题可以归纳为云南花农合作社促进社员收益增长的机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揭示云南花农合作社促进社员收益增长是如何实现的:第二个方面是从合作社业务解释云南花农合作社促进社员收益增长的内部原因。二、研究的主要内容(一)本研究描述了花农合作社对社员收益影响传递的基本过程:合作社通过业务活动影响社员的生产经营行为,改变社员生产经营行为对应的经济变量,从而改变花农收益的直接影响因素,形成社员收益的变化。(二)本研究以云南花农合作社对社员收益影响的传递过程为基础,从云南花农合作社的三大基本业务:生产资料供应业务、种植技术与生产标准指导业务、及代理销售业务,分析并且提出了云南花农合作社促进社员收益增长的机理。(三)本研究通过云南省鲜切花主产区晋宁县与通海县523户花农的经验数据,检验了了云南花农合作社促进社员收益增长机理对应的研究假说,基于云南花农合作社三大基本业务实证分析了云南花农合作社促进社员收益增长的路径与效果。三、研究的结论(一)生产资料供应业务的增收原因1.改善社员品种,促进交易价格提高云南花农在选择品种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为:过度集中于部分品种;不愿尝试新品种;缺乏市场行情判断力。在种苗供应业务中,云南花农合作社可以通过品种规定协议或品种推荐,要求或鼓励社员选择新品种,发挥品种调节效应。云南鲜切花新品种市场价格明显高于老品种,花农合作社通过种苗供应业务引导社员更新品种,有利于提高社员获得的交易价格,促进社员收益增长。根据实证研究结果:社员品种类型显着比非社员新;资源禀赋对社员品种类型影响显着,其中劳动力年龄、组织者年龄、组织者教育年限、组织者健康状况是社员品种类型的重要影响因素:合作社基本特征及相关服务对社员品种类型影响显着,其中合作社推荐品种服务结果、品种约束及商标知名度是社员品种类型的重要影响因素。此外鲜切花品种类型对花农交易价格影响显着,鲜切花品种类型越新,花农获得高交易价格的可能性就越大,即种植新品种花农获得高交易价格的可能性大于种植旧品种的花农。2.减少种苗费用种苗采购价格与采购数最是种苗费用的直接决定因素。花农合作社提高了社员采购种苗的组织化程度,拥有更大的采购规模,降低了种苗的采购价格。此外花农合作社的种苗指导提高了社员的种苗成活率,减少了社员需要购买的种苗数量。因而花农合作社通过种苗供应业务能够减少社员的种苗费用,降低社员生产费用,促进社员收益增长。根据实证研究结果:社员种苗费用显着小于非社员;资源禀赋对社员种苗费用影响显着,其中组织者教育年限、组织者健康状况、种植同一品种的亲朋好友人数是社员种苗费用的重要影响因素;合作社基本特征及相关服务对社员品种类型影响显着,其中合作社商标知名度、合作社种苗质量水平与合作社成立年限是社员种苗费用的重要影响因素。3.减少化肥费用化肥采购价格与采购数量是化肥费用的直接决定因素。花农合作社提高了社员采购的组织化程度,降低了采购化肥的价格与风险。同时合作社关于肥料的指导提高了社员的施肥技术,改善了社员的肥料结构,从而减少社员采购化肥的数量。因而花农合作社通过化肥供应业务能够减少社员的化肥费用,降低社员生产费用,促进社员收益增长。但是检验结果显示:社员每亩化肥费用没有显着低于非社员,即两者之间没有显着差异;是否为社员对花农化肥费用也没有显着影响;而且合作社的特征与相关服务对社员化肥费用亦没有显着影响。检验结果说明大多数云南花农合作社的化肥供应业务没有有效减少社员化肥费用,在化肥供应业务方面还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4.减少农药费用农药采购价格与采购数量是农药费用的直接决定因素。花农合作社提高了社员采购化肥的组织化程度,拥有更大采购规模,降低了农药的采购价格。此外,花农合作社的农药施用指导及病虫害治理技术推广提高了社员的农药施用效率,减少了社员需要购买农药的数量。因而花农合作社能够通过农药供应业务减少社员农药采购费用,降低社员生产费用,促进社员收益增长。根据实证研究结果:社员农药费用显着小于非社员;社员资源禀赋对农药费用影响显着,其中劳动力人数、组织者教育年限与劳动力年龄是社员农药费用的重要影响因素;合作社基本特征及服务评价对社员农药费用影响显着,其中合作社商标知名度与合作社成立年限是社员农药费用的重要影响因素。(二)种植技术与生产标准指导业务的增收原因1.提高鲜切花质量,促进交易价格提高花农种植科学化与规范化的影响因素可以归纳为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两个方面:内部因素主要是指花农对种植技术与生产标准的学习意识与学习能力:外部因素主要是指花农学习种植技术与生产标准的渠道与环境。花农合作社的种植技术与生产标准业务,激发了花农对种植技术与生产标准的学习意识;增加了花农对种植技术与生产标准的学习渠道;提高了花农对种植技术与生产标准的学习效果;引导社员种植行为的科学化与规范化,将农业技术转化为实际生产力,使社员获得更高的鲜切花质量。根据实证研究结果:社员鲜切花质量显着高于非社员;资源禀赋对社员鲜切花质量影响显着,其中劳动力个数、劳动力年龄、组织者教育年限与种植鲜切花年限是社员鲜切花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合作社基本特征及服务评价对社员鲜切花质量影响显着,其中生产标准指导服务与种植技术指导服务是社员鲜切花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2.提高社员种植能力,促进每亩产量提高花农合作社的种植技术与生产标准业务,激发了花农对种植技术与生产标准的学习意识;增加了花农对种植技术与生产标准的学习渠道;提高了花农对种植技术与生产标准的学习效果:引导社员种植行为的科学化与规范化,提高社员生产力,使花农合作社社员获得更高的鲜切花每亩平均产量。根据实证研究结果:社员鲜切花每亩平均产量显着高于非社员;社员资源禀赋对鲜切花每亩平均产量影响显着,其中种植面积、组织者年龄、市场距离是社员每亩平均产量的重要影响因素;合作社基本特征及服务对鲜切花每亩平均产量影响显着,其中合作社商标知名度与成立年限是社员鲜切花每亩平均产量的重要影响因素。(三)代理销售业务的增收原因1.提高销售规模与专业化,促进销售费用降低花农合作社代理销售业务对社员销售费用的影响主要为以下四个方面:第一,花农合作社在运输鲜切花方面,具有规模优势,可以节约运输费用;第二,花农合作社销售方式中,一次交易的数量一般比普通花农大,可以大大节约寻找买主与完成交易的时间;第二,与普通花农相比,花农合作社销售活动的专业化程度大幅度提高,具有更大的销售网络与更丰富的交易经验,能够更有效率地完成鲜切花交易,从而节约销售费用:第四,花农将销售鲜切花的家庭内部劳动外部化以后,在销售鲜切花方面节约了时间与精力,不仅减少雇工费用,而且有利于提高鲜切花的质量与产量。因此,花农合作社改变了以家庭为单位的销售方式,发挥了鲜切花销售的规模效应,提高了鲜切花的交易效率,降低了社员的销售费用,促进了社员收益的增长。根据实证研究结果:社员销售费用显着低于非社员;社员资源禀赋对销售费用影响显着,其中市场距离、劳动力个数、劳动力年龄是社员销售费用的重要影响因素;合作社基本特征及服务对社员销售费用影响显着,其中合作社成立年限、销售服务评价及社员规模是社员销售费用的重要影响因素。2.增强市场势力,促进交易价格提高花农合作社的销售规模大于单户花农自行销售,提高了社员鲜切花销售的组织化程度,减小了花农与批发商市场势力的差距,提高了市场交易地位。同时,花农合作社拥有自己的商标,有利于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发挥商标的品牌效应。因此,花农合作社的代理销售业务能够使社员获得更高的交易价格,从而促进社员收益增长。根据实证研究结果:社员交易价格显着高于非社员;资源禀赋对社员交易价格影响显着,其中劳动力个数、劳动力年龄、市场距离、种植鲜切花年限是社员交易价格的重要影响因素;合作社基本特征及服务对社员平均交易价格影响显着,合作社销售服务评价是社员交易价格的重要影响因素。四、可能的创新点(一)萨皮罗学派强调合作社应该按照农产品种类来组织,而且农民专业合作社在不同地区的发展存在巨大差异。所以在农民专业合作社研究中,我们需要尊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农产品种类与地区特征。本研究以云南地区,鲜切花种类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为研究对象,丰富了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基于特定地区、特定农产品种类的研究。我们在实证研究中发现:除了化肥费用,合作社基本特征及服务对社员生产经营行为对应的经济变量影响都显着,说明花农合作社在社员生产经营中具有重要地位,从生产经营行为方面证明了花农合作社是促进社员收益增长的重要载体。(二)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对社员收益影响的研究往往关注于社员收益与非社员收益之间的差异,忽略了花农合作社差异对社员收益的影响。本研究以合作社基本特征(合作社规模、成立年限、商标知名度)及合作社服务评价为解释变量,分析了合作社差异对社员收益影响,揭示合作社促进社员收益增长效果存在差异的内部原因,加深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对社员收益影响的研究。在实证研究中,我们发现生产标准指导、商标知名度及供应农药质量是目前影响云南花农合作社促进社员收益增长效果的重要因素。(三)现有的大多数研究往往从农户农业生产经营收入、农户农业生产经营费用或某项农户农业生产经营行为来分析合作社对社员收益的影响,本研究选择从合作社基本业务出发来分析花农合作社促进社员收益增长的机理,具有一定的新意,为从花农合作社业务视角来促进社员收益增长提供了理论基础与实证基础。
陆继亮[4](2010)在《标准体系建设助推云花升级》文中研究说明9月9日,云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与云南省花卉产业办公室签订"云南花卉产业标准化工作战略合作协议",两家单位将在加快推进花卉产业标准体系研究及建设、加快知识产权与标准化结合的进程、加大相关标准的宣贯及监督实施力度、实施花卉标准化示范试点工程、实施花卉标准人才培育工程等方面加强合作。此事标志着云南省花卉标准建设工作迈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朱柳颖[5](2010)在《基于城市慢生活方式下的昆明周边乡村的休闲农业景观研究》文中指出中国城市发展进程,在上世纪后期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生活在城市的居民在感受日新月异变化的同时,也进入工作压力大、神经紧张、身心疲惫的状态。城市慢生活作为与城市快速、高效发展相对应的新型城市发展理念,提倡亲近自然,顺应自然,来舒缓心情、排解压力,让工作、学习与生活能够平衡发展。慢生活的核心理念和追求的生活状态,与休闲农业景观的发展相辅相成。休闲农业为慢生活理念相对应的慢生活行为提供环境;而慢生活为休闲农业提供回归自然,回归心灵,回归传统,回归健康的营造理念。休闲农业与城市慢生活紧密结合,利用农业资源环境、田园景观、农业经营活动及农耕文化,进入规范化和专业化的发展阶段,形成以的具有生产、生活、生态“三生”一体的多功能产业,为城市居民提供观光、休闲、度假、娱乐、体验、科普等景观环境。昆明市的市域城镇体系中,周边被3个次级市、7个县(区)城和40多个的建制镇、众多乡村包围。其周边的乡村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优良,农业面积幅员广扩,发展休闲农业可以在挖掘、保护和传承农村文化的基础上,扩宽农业功能,优化农业结构,为农村建设创建较好的经济基础,使休闲农业成为净化城市,减轻城市居民疲惫身体、焦虑心情的农业经营和旅游业相结合的新型产业,有效促进城乡统筹,带动城市发展的后继力量。本文从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节奏“快”、效率高、压力大等问题着手,引出城市周边休闲农业的发展现状及资源特性。运用举例的方法,纵向介绍昆明周边休闲农业的主要景观类型、区域组合和乡村休闲农业旅游路线;在此基础上,从休闲农业主要参与者情况和客观景观资源情况两方面,对昆明周边休闲农业景观进行美学分析,得出休闲农业景观的综合评价;最后对休闲农业、慢生活、景观三者之间的相互推动和作用关系,进行总结;并运用SWOT分析方法,对昆明周边乡村中休闲农业发展的特点、问题作出总结。倡导用慢生活的理念,来保护乡村景观的特色,营造回归自然、轻松和谐的意境来应对快的节奏,为乡村特色景观的良性发展和城市居民生活提供一个绿色、健康、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慢环境。通过本文研究,明确昆明周边休闲农业的发展和特点,认识到休闲农业在愉悦城市居民身心、缓解疲惫的同时,还具有弘扬民族文化、保留乡村风貌的作用,并且教育城市居民学会简单、快乐、享受生活;另一方面,休闲农业挖掘乡土文化,从根本上推动了乡村的科学发展道路。
周亚玲[6](2010)在《云南乡镇政府职能转变研究》文中指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差距在农村。2008年10月,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农村改革发展面对不少困难和挑战,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深层次矛盾突出。“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当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乡镇政府作为最基层政府,既是国家行政权力的前沿阵地,又是广大农民群众的利益代表;既是上级政府政策的推行者和落实者;又是所辖地区社会和经济发展强有力的推动者。乡镇政府的职能坐标,反映了政府活动的基本方向和根本任务,牵动着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速度和质量。长期以来提取农业剩余支持工业积累的不均衡发展模式,在带来了我国城市建设、工业实力高速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农业为工业、农村为城市发展买单的现象,农业建设生产投入不足导致了城乡不均衡发展。同时,也形成了许多复杂的体系性、政策性的既得利益结构,制约了农村综合改革发展步伐。本文以云南乡镇政府作为研究对象,结合云南省边疆、民族、山区、欠发达地区的省情实际,界定乡镇政府总体综合性职能和区域典型性职能定位,并针对乡镇政府职能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促进乡镇政府职能转变的对策建议。
胡开炽[7](2007)在《农产品网络营销的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产业布局的调整,我国农产品市场迅速扩大,特别是加入WTO后,国外农产品大量涌入,国内农产品的供给转为相对过剩,农产品营销市场的竞争也更加激烈。本论文通过理论与实证研究的方法找出农产品传统营销方式中的弊端,利用网络营销的原理,在传统营销模式的基础上,找出一条适应我国农产品网络营销的方式。同时,通过对我国农产品网络营销的纵向思考,为促进我国农产品的流通,解决农民生产、销售中的现实问题提出理论依据和现实范例,以便在我国农产品生产相对过剩的环境中为农产品贸易提供一种新措施。本论文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对农产品传统营销方式与网络营销方式的利弊进行全面的分析,指出在网络时代,农产品网络营销是以互联网为基础的一种全新的营销方式,是利用其无时空性、高效率性、交互性、整合性等特点来拓展农产品的营销市场空间,也是解决农产品的“卖难”问题,提高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本论文采用实证分析和理论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影响农产品网络营销的各种因素,如社会环境、技术环境、基础设施、营销观念、营销人才、物流系统等进行了全面分析与论证。对我国农产品网络营销的实施与发展,提出了构建农产品网络营销框架结构体系的观点,并对其实施策略与方法进行了探讨。
金赛美[8](2006)在《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构建研究》文中认为农产品市场体系与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国家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体系,被视作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经济体制的三大支撑。无论是从健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长远目标,还是从当前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来看,开展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问题研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试图从纵向的角度,梳理我国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发育、演变的过程,探讨我国在构建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接着,从横向展开的角度,剖析我国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的结构和机制,把握其主要特征。在历史和现实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的一般理论。结合中外对比分析,在厘清相互间的现存差异性的同时,强调应尽可能地借鉴那些体现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共同特征的成功做法和经验。特别是在我国加入WTO后,进一步完善我国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要求稳步推进WTO框架下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的改革和创新。文章的内容和结构,摘要如下: 导论部分对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的相关范畴、研究的意义和现状,以及本文的研究方法等进行了说明。农产品市场体系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属于一般商品市场,因此,在整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处于基础的地位。所谓农产品市场体系,是指相互联系的各类农产品市场的有机统一体。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问题历来受到各级政府部门和学术界的高度重视。但从国内外学术界的研究现状来看,多分别从某一特定的视角分开进行,迄今尚未有从综合、系统的角度,对这一问题展开集中、深入研究的有效成果。结合我国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实践的具体特征,试图综合运用农产品流通理论、农产品国际贸易理论、农业组织理论、战略管理理论等相关的分析方法,研究我国农产品市场体系的基本架构和运行机制,并尝试解决一些在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研究中客观存在但却被忽略的重要问题,这对于促进我国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的完善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章梳理了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的历史演变过程,并分析了我国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我国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的产生形成以改革开放初期农产品统购统销到营销市场化为标志,到上个世纪90年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确定后,进入加速发展时期。目前,我国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际要求来看,近年出现的农产品“卖难”问题仍是农产品市场体系存在问题的综合反映。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发展、完善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主要有:农产品市场体系不健全;农产品市场主体
邢志广[9](2006)在《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研究》文中指出中国的县域经历过2000多年的演变,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其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力量。但是,中国县域经济东、中、西部发展严重不平衡,诸多县域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资源、资金、市场、人才、技术、观念、体制等方面的突出矛盾和深层次的问题。围绕这些矛盾和问题,本文从理论和实证的层面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模式进行了深入研究。 首先,论文对中国县域经济的内涵、地位和面临的问题进行了系统的概括。县域占中国国土总面积的94.0%,人口总量的70.41%,GDP的56.31%。县域经济是一种综合型、联结型、开放型、特色型和非平衡型的区域经济,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支柱、培育经济新增长极的重要途径、实现区域经济合作的主要基础、统筹城乡的重要环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途径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载体。但是,目前诸多县域产业层次和农业效率较低、中小企业尤其是龙头企业发展不足、教育水平和人力资源素质较低、农民收入增长乏力并面临较大困难、县域城镇化建设滞后于工业化。 其次,论文提出了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总体模式。在借鉴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发展地区经济的成功经验、总结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与模式的基础上,针对目前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问题和目标,提出了以特色产业集群发展为主要内容的总体模式,即立足县域特色,以支柱产业发展为目标,以特色产业集群化发展为主线,以组织模式为动力和调控,以运行模式为支持和保障,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它包括以下三个具体模式: 1.产业结构模式。论文在综合分析县域经济产业结构优化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产业结构优化的总体思路,指出新型工业化是县域经济产业结构优化的必由之路,而发展县域特色产业是产业结构优化的重要途径。进而,论文对特色经济的内涵做出了科学的界定,系统分析和研究了县域特色产业以自然资源差异为基础、以社会资源差异为基础和以综合竞争力差异为基础的形成路径,通过市场化、规模化、创新化、开放化、生态化和品牌化等的发展路径。然后,针对县域特色产业选择构建了特色产业的评估模型,并进行了陕西省某县特色产业选择的实证研究和分析。 2.组织模式。论文在借鉴国外主要发达国家的郡县制管理体系经验的基础上,将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组织模式构建为“服务型政府+民营企业集聚+特色产业园区承载”的新型多重推动模式,即政府为主导,市场为基础,特
王映明,刘肖智,高嵩[10](2005)在《昆明鲜切花市场营销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通过调查对昆明花卉市场现状做出分析。认为入世后昆明花卉受到国内外花卉产业的冲击。对昆明鲜切花市场的优势和劣势进行分析,找出昆明鲜切花市场发展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同时对其提出发展建议,利用新型营销方式,找出昆明鲜切花营销方式的对策建议,使之能为企业生产决策提供帮助。
二、呈贡县成为我国鲜切花大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呈贡县成为我国鲜切花大县(论文提纲范文)
(1)花木产业集聚区规划策略研究 ——以鄢陵花木产业集聚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农业产业集聚区成为重要发展方向 |
1.1.2. 花木产业前景广阔,发展优势较大 |
1.1.3. 我国花木产业集聚区面临深度转型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4. 技术路线 |
2. 基础研究 |
2.1. 相关研究概念界定 |
2.1.1. 农业产业集群与农业产业集聚区 |
2.1.2. 花卉、苗木与花木 |
2.1.3. 花木产业与花木产业集聚区 |
2.2. 国内外理论研究进展 |
2.2.1. 农业产业集聚区理论进展 |
2.2.2. 花木产业理论进展 |
2.2.3. 花木产业集聚区规划理论进展 |
2.2.4. 理论研究评述 |
2.3. 现代都市农业理论 |
2.4. 产业集聚相关经典理论及模型 |
2.4.1. 马歇尔集聚和外部经济理论 |
2.4.2. 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和钻石模型 |
2.4.3. 区位商法 |
2.4.4. 空间基尼系数法 |
2.4.5. 经典理论、模型评述 |
2.5. 国内外相关实践案例 |
2.5.1. 福建漳浦“百里花卉走廊” |
2.5.2. 江苏常州花木产业集聚区 |
2.5.3. 山东青州花木产业集聚区 |
2.5.4. 成都三圣花乡“五朵金花” |
2.5.5. 荷兰的花卉产业集聚区 |
2.5.6. 实践案例总结 |
2.6. 本章小结 |
3. 花木产业集聚区规划策略研究 |
3.1. 花木产业集聚区主要特征 |
3.1.1. 空间上的空间集聚性 |
3.1.2. 产业上的产业竞合性 |
3.1.3. 资源上的观赏游览性 |
3.1.4. 生态上的生态敏感性 |
3.2. 花木产业集聚区主要问题 |
3.2.1. 花木产业集聚区空间布局主要问题 |
3.2.2. 花木产业集聚区产业发展主要问题 |
3.2.3. 花木产业集聚区旅游发展主要问题 |
3.2.4. 花木产业集聚区生态保护主要问题 |
3.3. 花木产业集聚区规划特殊性 |
3.3.1. 针对花木产业的花木产业集聚区规划 |
3.3.2. 遵循集群式发展的花木产业集聚区规划 |
3.4. 花木产业集聚区规划总体策略 |
3.5. 空间策略:以空间为载体优化空间布局结构 |
3.5.1. 空间结构 |
3.5.2. 功能分区 |
3.5.3. 交通系统 |
3.6. 产业策略:以产业集聚为核心促进产业发展 |
3.6.1. 产业总体布局 |
3.6.2. 以核心主导模式发展花木运销 |
3.6.3. 以集约化种植模式提升花木生产 |
3.6.4. 以多元化延伸模式促进花木深加工 |
3.7. 旅游策略:以旅游发展为引擎带动经济新增长 |
3.7.1 “花木+”旅游发展模式 |
3.7.2. 花木旅游引领三产融合发展 |
3.7.3. 花木绿道带动景区串联发展 |
3.8. 生态策略:以生态保护为底线推动片区可持续发展 |
3.9. 本章小结 |
4. 鄢陵花木产业集聚区现状研究 |
4.1. 规划区概况 |
4.2. 县域层面花木产业集聚度测算 |
4.3. 县域层面花木产业发展特征及发展历程 |
4.3.1. 县域层面花木产业发展特征 |
4.3.2. 县域层面花木产业发展历程 |
4.4. 规划区层面发展现状分析 |
4.4.1. 用地现状分析 |
4.4.2. 产业现状分析 |
4.4.3. 交通现状分析 |
4.4.4. 旅游现状分析 |
4.4.5. 生态保护现状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鄢陵花木产业集聚区规划策略 |
5.1. 规划目标和定位 |
5.1.1. 规划目标 |
5.1.2. 规划定位 |
5.2. 空间策略:以空间为载体优化布局结构体系 |
5.2.1. 构建“点线面”复合空间结构体系 |
5.2.2. 合理布局功能片区 |
5.2.3. 优化内外路网结构 |
5.3. 产业策略:以产业集聚为核心缔造现代产业体系 |
5.3.1. 布局:优化产业规划布局 |
5.3.2. 运销:加强物流园区建设 |
5.3.3. 生产:打造重点生产基地 |
5.3.4. 加工:延伸花木产业链条 |
5.4. 旅游策略:以旅游发展为引擎完善旅游游憩体系 |
5.4.1. 三产融合发展 |
5.4.2. 打造环状旅游线路 |
5.4.3. 丰富花木旅游发展模式 |
5.4.4. 完善服务设施 |
5.5. 生态策略:以生态保护为底线构建片区生态体系 |
5.5.1. 林地资源保护 |
5.5.2. 水系资源保护 |
5.6.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论文创新点 |
6.3. 未来研究方向及反思 |
图目录 |
表目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获得成果目录 |
致谢 |
(2)气候对花卉品质与成交价格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概念界定及文献综述 |
2.1 拍卖市场花卉品质等级界定 |
2.1.1 品质等级类别 |
2.1.2 品质等级划分依据 |
2.1.3 品质等级指标 |
2.2 影响花卉品质的气候因子 |
2.2.1 温度与花卉 |
2.2.2 光照与花卉 |
2.2.3 降雨量与花卉 |
2.3 影响成交价格的气候因子 |
第三章 数据采集与研究假设建立 |
3.1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
3.1.1 花卉数据采集 |
3.1.2 气候数据采集 |
3.2 研究数据分析 |
3.2.1 晋宁花卉品质分析 |
3.2.2 晋宁气候状况分析 |
3.2.3 呈贡气候状况分析 |
3.2.4 花卉成交价格分析 |
3.3 研究假设 |
3.3.1 气候与花卉品质的关系 |
3.3.2 气候与成交价格的关系 |
第四章 气候影响花卉品质的实证分析 |
4.1 气候与花卉品质的相关分析 |
4.2 气候与花卉品质的回归分析 |
4.2.1 建立回归模型 |
4.2.2 回归模型分析 |
4.2.3 回归结果分析 |
4.3 促进花卉品质提升的气候条件分析 |
4.3.1 聚类分析 |
4.3.2 聚类结果 |
4.3.3 结果分析 |
4.4 气候与高品质花卉产量的关系分析 |
4.4.1 建立回归模型 |
4.4.2 回归模型分析 |
4.4.3 回归结果分析 |
第五章 气候影响花卉成交价格的实证分析 |
5.1 建立回归模型 |
5.1.1 研究变量选取 |
5.1.2 样本总体描述 |
5.1.3 序列平稳性检验 |
5.1.4 回归模型建立 |
5.2 模型回归分析 |
5.3 回归结果分析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1.1 气候对花卉品质的影响结论 |
6.1.2 气候对成交价格的影响结论 |
6.2 对策及建议 |
6.2.1 气候对花卉品质的影响 |
6.2.2 气候对成交价格的影响 |
6.3 不足及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3)云南花农合作社社员收益增长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言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促进我国农户农业生产经营收益增长途径的研究 |
1.2.2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研究 |
1.3 研究问题与研究目标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 论文框架与可能的创新点 |
第2章 理论借鉴 |
2.1 合作社理论 |
2.1.1 新古典经济学下的合作社理论 |
2.1.2 产业组织理论下的合作社理论 |
2.1.3 交易成本理论下的合作社理论 |
2.1.4 委托代理理论下的合作社理论 |
2.2 合作社促进农户收益增长的相关理论 |
2.2.1 专业分工理论 |
2.2.2 科学技术提高生产力理论 |
2.2.3 规模经济理论 |
2.2.4 合作社节约交易费用理论 |
2.2.5 市场势力理论 |
第3章 云南花农合作社及社员收益的现状分析 |
3.1 云南花农合作社的产生与发展 |
3.1.1 花农合作社的概念界定 |
3.1.2 云南花农合作社产生的背景 |
3.1.3 云南花农合作社发展的困境 |
3.2 云南花农合作社的经营状况 |
3.2.1 云南花农合作社的协议 |
3.2.2 云南花农合作社的业务 |
3.2.3 云南花农合作社的融资 |
3.2.4 云南花农合作社的盈余分配 |
3.3 云南花农合作社社员收益的现状 |
3.3.1 社员收益的概念界定与计量 |
3.3.2 云南花农合作社社员收益的增长 |
第4章 花农合作社对社员收益影响的经济学分析 |
4.1 花农收益的直接影响因素 |
4.1.1 鲜切花产量 |
4.1.2 鲜切花交易价格 |
4.1.3 鲜切花生产费用 |
4.1.4 鲜切花销售费用 |
4.2 花农合作社对社员收益的影响 |
4.2.1 花农合作社对社员收益影响的途径 |
4.2.2 花农合作社对社员收益影响的媒介 |
4.3 花农合作社社员收益的影响因素 |
4.3.1 基于合作社方面的社员收益影响因素 |
4.3.2 基于社员自身方面的社员收益影响因素 |
第5章 云南花农合作社社员收益增长机理的分析 |
5.1 生产资料供应业务的增收原因 |
5.1.1 改善社员品种,促进交易价格提高 |
5.1.2 减少社员种苗费用 |
5.1.3 减少社员化肥费用 |
5.1.4 减少社员农药费用 |
5.2 种植技术与生产标准指导业务的增收原因 |
5.2.1 提高鲜切花质量,促进交易价格提高 |
5.2.2 提高社员生产力,促进每亩产量提高 |
5.3 代理销售业务的增收原因 |
5.3.1 提高销售规模与专业化,促进销售费用降低 |
5.3.2 增强市场势力,促进交易价格提高 |
第6章 云南花农合作社社员收益增长机理的实证研究 |
6.1 样本数据的收集与统计性描述 |
6.1.1 样本数据的收集 |
6.1.2 样本数据的统计性描述 |
6.2 云南花农合作社社员收益增长机理的检验 |
6.2.1 生产资料供应业务增收原因的检验 |
6.2.2 种植技术与生产标准指导业务增收原因的检验 |
6.2.3 代理销售业务增收原因检验 |
6.3 合作社基本特征及服务评价对社员收益影响的实证研究 |
第7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7.1 研究结论 |
7.2 政策建议 |
7.3 进一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情况 |
(5)基于城市慢生活方式下的昆明周边乡村的休闲农业景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概述 |
1.1 研究的背景 |
1.1.1 城市慢生活的由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
1.1.2 休闲农业的由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
1.1.3 昆明城市周边乡村休闲农业的发展与慢生活的关系 |
1.2 研究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的方法与内容 |
第二章 昆明市周边乡村休闲农业研究范围及总体状况 |
2.1 研究范围 |
2.2 资源条件 |
2.3 空间结构 |
2.3.1 宏观空间——三大区域功能定位 |
2.3.2 微观空间——农业立体景观 |
第三章 昆明市周边休闲农业景观要素、类型与区域组合 |
3.1 景观要素 |
3.1.1 硬质景观要素 |
3.1.2 软质景观要素 |
3.2 景观类型 |
3.2.1 田园农业景观类型 |
3.2.2 民俗风情景观类型 |
3.2.3 农家乐旅游景观类型 |
3.2.4 村落乡镇景观类型 |
3.2.5 休闲度假景观类型 |
3.2.6 科普教育景观类型 |
3.2.7 回归自然景观类型 |
3.3 区域组合 |
3.3.1 组合模式 |
3.3.2 资源整合 |
第四章 休闲农业景观美学分析 |
4.1 景观美学评价的主观因素 |
4.2 景观的美学评价的客观 |
4.3 休闲农业景观的美学分析 |
4.3.1 和谐美 |
4.3.2 效用美 |
4.3.3 理式美 |
4.3.4 尺度美 |
4.3.5 价值美 |
第五章 休闲农业、慢生活、景观互推关系 |
5.1 休闲农业服务于慢生活、慢生活推动休闲农业发展 |
5.1.1 休闲农业服务、影响慢生活 |
5.1.2 慢生活文化推动休闲农业发展 |
5.2 慢生活形式影响景观、景观成就慢生活 |
5.2.1 慢生活影响景观 |
5.2.2 景观成就慢生活 |
5.3 休闲农业决定景观、景观提升休闲农业 |
5.3.1 休闲农业决定景观 |
5.3.2 景观提升休闲农业 |
第六章 昆明市周边乡村休闲农业SWOT分析 |
6.1 优势 |
6.2 劣势分析 |
6.3 机遇(OPPORTUNITISE) |
6.4 挑战(THREATS) |
第七章 总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文中图片目录 |
附录B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附录C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横向项目 |
(6)云南乡镇政府职能转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和意义 |
(一) 问题的提出 |
(二) 研究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一) 关于乡镇政府职能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
(二) 关于乡镇政府职能的定位 |
(三) 关于乡镇政府职能转变的实现途径 |
三、研究方法与写作框架 |
(一) 研究方法 |
(二) 写作框架 |
第一章 乡镇建制的历史变迁和现状 |
一、乡镇建制的历史变迁 |
(一) 乡建制的历史变迁 |
(二) 镇建制的历史变迁 |
二、乡镇政府职能的历史变迁 |
(一) 秦汉时期乡政权功能 |
(二) 民国时期乡镇政府职能 |
(三) 建国以来乡镇政府职能 |
三、乡镇政府机构设置 |
(一) 农村税费改革前后乡镇政府机构设置比较 |
(二) 云南乡镇政府机构设置现状 |
第二章 云南乡镇政府职能转变的背景 |
一、理论框架 |
(一) 地方治理理论 |
(二) 地方政府的价值与合法性 |
(三) 政府职能的含义与价值取向 |
二、云南乡镇政府职能转变的背景 |
(一) 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促进乡镇政府职能转变 |
(二) 全球化推动乡镇政府职能转变 |
(三) 行政体制改革要求乡镇政府职能转变 |
(四) 农村改革需要乡镇政府职能转变 |
第三章 云南乡镇政府职能转变的困境和原因 |
一、乡镇政府职能转变的困境 |
(一) 权利分配关系交错复杂 |
(二) 行政管理功能弱化 |
(三) 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短缺 |
(四) 农村基层政府与社会组织在乡村治理中的力量失衡 |
二、乡镇政府职能转变出现困境的原因 |
(一) 不均衡发展战略对乡村发展的制约影响 |
(二) 传统行政模式对政府职能转变的惯性作用 |
(三) 落后行政理念与治理行政理念的意识冲突 |
(四) 主体与对象的角色冲突 |
(五) 公民意识缺失对乡村治理的制约 |
第四章 云南乡镇政府职能定位 |
一、云南乡镇政府基本职能定位 |
(一) 促进经济发展的职能 |
(二) 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能 |
(三) 促进社会发展的职能 |
(四) 推进基层民主的职能 |
二、云南乡镇政府区域典型模式职能定位 |
(一) 民族区域模式 |
(二) 沿边区域模式 |
(三) 县级机关驻地模式 |
第五章 云南乡镇政府职能转变的对策建议 |
一、强化组织领导 |
(一) 加强基层组织党的领导作用 |
(二) 提供依法行政的制度保障 |
(三) 优化干部队伍结构 |
(四) 建立科学全面的绩效评估体系 |
二、优化权责配置 |
(一) 整合政府资源 |
(二) 创新管理机制 |
(三) 明确公共物品供给权责 |
(四) 构建财政转移支付科学体系 |
(五) 加大公共产品投入力度 |
三、推进基层民主和村民自治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农产品网络营销的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2 研究思路与方法 |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4 本研究的内容框架及特点 |
第二章 农产品的流通现状与传统营销方式 |
1 农产品的流通现状 |
2 农产品流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3 传统营销方式是当前农产品流通的主要营销渠道 |
4 传统营销方式对农产品流通的制约 |
第三章 网络营销的兴起促进农产品流通 |
1 营销观念和市场的变迁 |
2 农产品网络营销的含义与特点 |
3 农产品网络营销的策略 |
4 网络营销促进农产品的流通 |
第四章 影响农产品网络营销的因素分析 |
1 促进农产品网络营销发展的动力因素 |
2 制约农产品网络营销发展的环境因素 |
第五章 农产品网络营销体系的构建 |
1 农产品网络营销的系统框架 |
2 农产品网络营销的支撑体系 |
3 农产品网络营销的应用体系现状分析和建设构想 |
4 农产品网络营销的保障体系 |
5 产品网络营销的配套措施 |
第六章 农产品网络营销的实施策略 |
1 加强网络营销的法制建设 |
2 加强农产品网络营销的人才培养 |
3 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 |
4 加强农产品网络营销的物流渠道建设 |
5 实施农产品的标准化与品牌化战略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 各主体发育不全,市场竞争乏力 |
(二) 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滞后,市场风险过大 |
(三) 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构建中制度供需失衡,交易成本过高 |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 |
(一) 国内研究动态 |
(二) 国外研究动态 |
三、本文的体系结构及研究方法 |
(一) 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的相关范畴 |
(二) 论文结构 |
(三) 研究方法 |
四、本研究的主要创新 |
第一章 我国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的历史演变 |
一、我国农产品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
(一) 农产品统购统销到营销市场化 |
(二) 市场经济体制构建中农产品市场体系的发展 |
二、我国农产品市场体系现存的主要问题 |
(一) 农产品市场体系不健全 |
(二) 农产品市场主体不强 |
(三) 农产品市场规则不完善 |
(四) 农产品市场信息不畅通 |
(五) 农产品市场宏观调控不适 |
第二章 我国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的基本内容 |
一、我国主要农产品市场类型 |
(一) 农产品收购市场 |
(二) 农产品批发市场 |
(三) 农产品零售市场 |
二、我国新型农产品市场类型 |
(一) 农产品期货市场 |
(二) 农产品拍卖市场 |
(三) 农产品连锁超市 |
第三章 我国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的一般理论 |
一、构建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的共同特征 |
(一) “完备、发达” |
(二) “统一、开放” |
(三) “竞争、有序” |
二、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的主要运行机制 |
(一) 价格机制 |
(二) 信息机制 |
(三) 竞争机制 |
(四) 管理机制 |
三、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的科学价值:利益原理与交易费用原理 |
(一) 利益原理 |
(二) 交易费用原理 |
第四章 国内外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对比研究 |
一、欧盟模式中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 |
(一) 欧盟农产品市场体系的特征 |
(二) 欧盟农产品市场体系的经验借鉴 |
二、东亚模式中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 |
(一) 日本、韩国以及我国的台湾的农产品市场体系的特征 |
(二) 日本、韩国以及我国的台湾的农产品市场体系的经验借鉴 |
三、美国模式中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 |
(一) 美国农产品市场体系的特征 |
(二) 美国农产品市场体系的经验借鉴 |
第五章 WTO框架下我国农产品市场体系的发展与完善 |
一、WTO框架下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
(一) 加入WTO后面临的机遇 |
(二) 加入WTO后面临的挑战 |
二、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发展的战略思路 |
(一) 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
(二) 战略思路选择 |
三、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完善的对策 |
(一) 大力培育农产品市场体系的着力点 |
(二) 加快农产品市场中的融资服务体系建设 |
(三) 加强农产品市场法规和制度建设 |
(四) 形成全国统一开放的现代农产品大市场 |
(五) 全面溶入世界农产品市场运行新体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研究生阶段发表论文及科研一览 |
(9)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 |
1.2 论文研究的意义 |
1.3 论文相关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的现状综述 |
1.3.2 国内研究的现状综述 |
1.4 论文的研究思路和框架 |
1.5 论文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2章 论文相关的基本理论综述 |
2.1 有关空间经济学的理论 |
2.2 有关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理论 |
2.3 有关产业经济学的理论 |
2.3.1 有关产业结构的理论 |
2.3.2 有关产业组织的理论 |
2.4 有关产业集群的理论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中国县域经济的综述 |
3.1 县域建制及中国县域经济的内涵 |
3.1.1 发达国家的郡县建制 |
3.1.2 中国县域建制的沿革 |
3.1.3 中国县域经济的历程 |
3.1.4 中国县域经济的概念 |
3.2 中国县域经济的基本特征 |
3.2.1 县域经济是综合型的地域经济 |
3.2.2 县域经济是联结型的地域经济 |
3.2.3 县域经济是开放型的地域经济 |
3.2.4 县域经济是特色型的地域经济 |
3.2.5 县域经济是非平衡的地域经济 |
3.3 中国发展县域经济的功能和作用 |
3.3.1 发展县域经济是实现区域经济合作的主要基础 |
3.3.2 发展县域经济是培育经济新增长极的重要途径 |
3.3.3 发展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支柱 |
3.3.4 发展县域经济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环节 |
3.3.5 发展县域经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途径 |
3.3.6 发展县域经济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 |
3.4 中国县域经济的发展现状及问题 |
3.4.1 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总量规模 |
3.4.2 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水平比较 |
3.4.3 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问题表现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的总体框架 |
4.1 国外发展地方经济的经验借鉴 |
4.1.1 美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 |
4.1.2 欧盟地区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 |
4.1.3 日本地区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 |
4.1.4 国外地区经济发展的启示 |
4.2 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经验及模式 |
4.2.1 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经验 |
4.2.2 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 |
4.3 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总体模式 |
4.3.1 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和重点 |
4.3.2 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总体模式的构架 |
4.3.3 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总体模式的特点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产业结构模式 |
5.1 中国县域经济产业结构优化的综合分析 |
5.1.1 中国县域经济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因素 |
5.1.2 中国县域经济产业结构优化的总体思路 |
5.1.3 新型工业化是产业结构优化的必由之路 |
5.1.4 新农村建设是产业结构优化的重要目标 |
5.1.5 发展特色产业是产业结构优化的重要途径 |
5.2 中国县域经济特色产业的内涵与开发途径 |
5.2.1 中国县域特色经济及产业的内涵 |
5.2.2 中国县域经济特色产业的形成模式 |
5.2.3 中国县域经济特色产业的发展路径 |
5.3 县域经济发展的特色产业评估模型 |
5.3.1 县域经济特色产业评估的原则 |
5.3.2 县域经济特色产业评估的指标 |
5.3.3 县域经济特色产业评估的方法 |
5.4 县域经济的特色产业选择实证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组织模式 |
6.1 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组织模式的构建 |
6.1.1 发达国家郡县体制与管理职能的借鉴 |
6.1.2 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组织模式的构成 |
6.1.3 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组织模式的功能 |
6.2 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县级政府职能转变模式 |
6.2.1 县级政府与县域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 |
6.2.2 中国县域经济发展中县级政府面临的问题 |
6.2.3 县级政府职能转变的目标模式及基本职能 |
6.2.4 实现县级政府的职能转变目标模式的路径 |
6.3 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民营企业集聚发展模式 |
6.3.1 中国县域经济发展中民营企业的集聚效应 |
6.3.2 中国县域经济发展中民营企业的发展特征 |
6.3.3 中国县域经济发展中民营企业的发展问题 |
6.3.4 中国县域经济发展中集聚民营企业的途径 |
6.4 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园区(基地)建设模式 |
6.4.1 中国县域经济发展中园区(基地)的功能 |
6.4.2 县域特色产业化园区(基地)的发展途径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运行模式 |
7.1 中国县域经济发展运行模式的构建 |
7.1.1 中国县域经济发展运行模式的构成 |
7.1.2 中国县域经济发展运行模式的功能 |
7.2 中国县域经济发展中的科技创新模式 |
7.2.1 中国县域经济发展中科技创新的作用 |
7.2.2 中国县域经济发展中科技创新的现状 |
7.2.3 中国县域经济发展中科技创新模式的特征 |
7.2.4 实施县域经济发展中科技创新模式的途径 |
7.3 中国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人力资源开发模式 |
7.3.1 基于罗默模型的人力资源作用分析 |
7.3.2 中国县域人力资源存在的主要问题 |
7.3.3 中国县域人力资源开发的战略途径 |
7.4 中国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金融信贷支持模式 |
7.4.1 中国县域经济发展中金融支持的影响因素 |
7.4.2 金融对县域经济发展支持模式的形成途径 |
7.5 中国县域经济发展中的招商引资模式 |
7.5.1 招商引资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带动效益 |
7.5.2 政府对县域经济发展招商引资的引导 |
7.5.3 县域经济发展中招商引资的主体策略 |
7.5.4 县域经济发展中招商引资的基本途径 |
7.6 中国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城镇建设模式 |
7.6.1 中国县域经济发展中城镇功能定位 |
7.6.2 中国县域城镇化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
7.6.3 中国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城镇化模式 |
7.7 中国县域经济发展中的新农村建设模式 |
7.1.1 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内涵 |
7.1.2 县域经济发展中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模式 |
7.8 本章小结 |
第8章 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绩效监测体系 |
8.1 县域经济发展绩效监测体系的功能 |
8.1.1 全面评价县域经济发展的效果 |
8.1.2 衡量县域经济发展的综合实力 |
8.1.3 监控县域经济发展的目标实现 |
8.1.4 探索县域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
8.2 县域经济发展绩效监测体系的构建 |
8.2.1 绩效监测体系构建的原则 |
8.2.2 绩效监测指标体系的构建 |
8.2.3 绩效监测的因子分析模型 |
8.3 浙江县域经济发展绩效监测的实证分析 |
8.3.1 浙江县域经济发展的总结概述 |
8.3.2 浙江县域经济绩效监测的数据获取 |
8.3.3 浙江县域经济绩效监测的因子分析 |
8.3.4 浙江县域经济绩效监测的结果分析 |
8.4 本章小结 |
第9章 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
9.1 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建设新型服务型政府 |
9.1.1 积极稳妥地推进“强县扩权”的改革 |
9.1.2 强化县级政府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服务 |
9.2 深化管理体系改革,加大政策性支持力度 |
9.2.1 深化以加大投入为主的财税体系改革 |
9.2.2 深化以统筹城乡为主的服务体系改革 |
9.2.3 深化以增加信贷为主的金融体系改革 |
9.2.4 深化以科技应用为主的科研体系改革 |
9.2.5 深化以人才支持为主的培养体系改革 |
9.3 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县域特色产业的发展 |
9.3.1 强化民营企业作为县域经济的主体地位 |
9.3.2 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加速县域新型工业化 |
9.3.3 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并提高集约化水平 |
9.3.4 推进县域城镇化并强化城镇的聚集功能 |
9.3.5 加大县域招商引资力度发展开放型经济 |
9.3.6 加快县域内现代化流通体系的建设步伐 |
9.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呈贡县成为我国鲜切花大县(论文参考文献)
- [1]花木产业集聚区规划策略研究 ——以鄢陵花木产业集聚区为例[D]. 班宁宁. 北京林业大学, 2017(04)
- [2]气候对花卉品质与成交价格的影响研究[D]. 赵媛媛. 昆明理工大学, 2015(01)
- [3]云南花农合作社社员收益增长机理研究[D]. 李丽莎. 西南大学, 2013(06)
- [4]标准体系建设助推云花升级[J]. 陆继亮. 中国花卉园艺, 2010(19)
- [5]基于城市慢生活方式下的昆明周边乡村的休闲农业景观研究[D]. 朱柳颖. 昆明理工大学, 2010(03)
- [6]云南乡镇政府职能转变研究[D]. 周亚玲. 云南大学, 2010(03)
- [7]农产品网络营销的问题研究[D]. 胡开炽. 湖南农业大学, 2007(06)
- [8]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构建研究[D]. 金赛美. 华中农业大学, 2006(01)
- [9]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研究[D]. 邢志广.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6(12)
- [10]昆明鲜切花市场营销对策研究[J]. 王映明,刘肖智,高嵩. 云南财贸学院学报, 2005(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