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重组人表皮细胞生长因子对供皮区创面愈合的促进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孙岩伟[1](2021)在《PRP调节表皮干细胞修复深二度烧伤及供皮区创面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烧伤是常见的意外伤,临床上依据烧伤深度和程度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案。烧伤发生后皮肤的完整性遭到破坏,容易继发缺血、感染,创面愈合后形成瘢痕。烧伤治疗的目的是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实现创面的再上皮化,减少感染的发生和瘢痕的形成,最大限度恢复皮肤的结构和功能。深二度烧伤的治疗不同于三度烧伤,具有自身的特点。深二度烧伤损伤深度为皮肤表皮全层和真皮深层,仍残留部分真皮和皮肤附件,能够为创面的再上皮化提供“种子细胞”,创面可以通过换药愈合,但是愈后通常留有瘢痕,尤其关节部位的瘢痕会影响功能,造成患者心理和生理上的不适,降低生活质量。因此,如何调节创面边缘及残存“种子细胞”的生物学活性,加速创面再上皮化,减轻瘢痕形成,是目前烧伤创面研究的热点和难点。创面再上皮化,恢复皮肤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是创面修复的关键。表皮干细胞(Epidermal stem cells,ESCs)是创面发生再上皮化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的细胞,其增殖、分化和迁移等生物学行为在皮肤自我更新和创面修复中发挥重要作用。当皮肤受到损伤后,周围或基底的ESCs即产生应答,开始增殖并向损伤部位迁移,最终分化为表皮细胞,覆盖创面,完成创面的修复。ESCs在创面的修复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但目前尚无增强ESCs生物学活性的可靠方法,并且ESCs本身具有慢周期性和粘附性,使其在创面修复中的作用受到限制。此外,病理条件的改变(如孕期、糖尿病、烧伤等)也会对ESCs的生物学活性产生负面影响,使创面愈合时间延长,甚至不愈,形成瘢痕。不过,最近研究发现,ESCs的生物学行为与自身所处微环境密切相关。改变ESCs所处外在微环境,如增加表皮生长因子含量,可以促进其增殖和迁移,促进创面修复,改善愈合质量。因此,如何通过改变ESCs的内在或外在因素,调节其增殖和迁移能力,更好的促进创面修复是我们研究的靶点。富血小板血浆(PRP)是富含血小板的血浆浓缩产物,与生理全血相比,其血小板浓度至少升高3-5倍。PRP中高浓度的血小板被激活后可以释放大量的生长因子,包括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表皮生长因子(EGF)、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及转化生长因子等,这些生长因子单独或协同通过各种机制促进急慢性创面的修复与重建,目前应用越来越广泛。目前PRP在烧伤创面治疗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抗炎、抗感染、调节细胞外基质合成及促进血管形成方面,对其促进创面再上皮化的研究较少。在干细胞研究方面,PRP能够调节多种干细胞的生物学活性,包括脂肪源性干细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及ESCs等。但目前对PRP作用于ESCs的研究较少,作用机制尚不清楚,是否存在浓度依赖性仍不明确。此外,烧伤不同于一般的外伤,对皮肤组织产生额外的热损伤,PRP对这种病理损伤条件下即热损伤后ESCs的生物学行为是否有调节作用呢?另外,在体内条件下,PRP能否通过释放大量生长因子改变ESCs所处的微环境,从而调节ESCs的增殖、凋亡、迁移等生物学行为,进而促进创面的再上皮化呢?为了回答以上问题,我们主要进行了如下研究:第一部分在体外条件下研究自体PRP对ESCs增殖的影响,确定作用浓度;并进一步研究PRP对热损伤ESCs增殖、凋亡和迁移的影响,初步探索其作用机制。第二部分在体内条件下研究PRP对ESCs生物学行为的调节作用及对深二度烧伤创面愈合的影响,探索作用机制。另外,供皮区创面是烧伤治疗中最常见的创面。中厚皮片供皮区与深二度烧伤致伤原因不同,但深度相似,也伤及真皮层,愈后容易形成瘢痕,给医生和患者造成困扰。PRP在体外条件下可以促进ESCs的增殖和迁移,在人体内条件下是否能够通过调节供皮区ESCs的生物学行为进而促进创面愈合,减轻瘢痕呢?我们在第三部分的研究中,将PRP临床应用于中厚皮片供皮区创面,研究PRP对供皮区ESCs增殖的影响,评价其治疗效果和抗瘢痕作用,同时评价了抗血小板药物对PRP作用的影响。我们期望通过这些研究,能够为PRP在烧伤及供皮区创面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基础实验支持。研究目的1.体外条件下,评价自体PRP对人ESCs增殖的影响,确定作用浓度,并研究PRP对热损伤ESCs凋亡、增殖和迁移的影响,探索其作用机制。2.体内条件下,研究PRP对猪深二度烧伤创面ESCs生物学活性的调节作用,评价PRP对深二度烧伤创面再上皮化的影响,探索其作用机制。3.在临床实验中评价PRP对中厚皮片供皮区创面的治疗效果,并研究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对PRP作用效果的影响。材料与方法1.PRP调节热损伤ESCs生物学行为的实验研究(1)ESCs的培养与鉴定:Ⅳ型胶原粘附法培养ESCs,流式细胞术检测ESCs标志物CK19和β1整合素的表达。(2)不同体积浓度PRP对ESCs增殖的影响:二次离心法制备PRP,CCK-8实验测定不同体积浓度PRP对ESCs增殖的影响,绘制生长曲线,确定合适浓度的 PRP。(3)PRP对热损伤ESCs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制备热损伤ESCs模型。流式细胞术检测PRP对热损伤ESCs凋亡的影响,CCK-8检测PRP对热损伤ESCs增殖的影响,细胞划痕实验分析PRP对热损伤ESCs迁移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PRP作用于热损伤ESCs后信号通路中相关蛋白的表达。2.PRP调节ESCs修复猪深二度烧伤创面的实验研究(1)猪深二度烧伤模型的建立:应用温控热压仪在巴马香猪背部制备深二度烧伤创面,H&E染色和HMGB1染色鉴定损伤深度。二次离心法制备PRP,分别应用PRP与生理盐水治疗作为PRP组和对照组。(2)PRP对猪深二度烧伤创面愈合的影响:比较两组创面愈合时间,H&E染色分析愈合后创面皮肤厚度与结构。(3)PRP对猪深二度烧伤创面细胞生物学活性的影响:免疫组化染色分析比较两组不同时间点Ki67(+)细胞和CK19(+)细胞评分,TUNEL染色检测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检测PRP作用后组织AKT和pAKT的表达变化。(4)PRP对猪深二度烧伤创面血管形成的影响:免疫组化染色分析比较两组不同时间点α-SMA(+)血管评分。(5)PRP对猪深二度烧伤创面微环境改变的影响:ELISA法定量两组不同时间点创面组织生长因子EGF,bFGF,VEGF的表达。3.PRP修复中厚皮片供皮区创面愈合的临床研究(1)患者分组:选取2013年06月至2015年12月在作者医院接受中厚皮片移植的手术患者进行分组。二次离心方法制备PRP。实验分组1:采用自身对照,根据随机原则分为PRP组和对照组。实验分组2:收集口服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100mg/天,持续服用时间>6月)患者作为阿司匹林组,分组1中患者作为对照PRP组进行研究,供皮区创面应用PRP治疗。(2)PRP对供皮区创面ESCs增殖的影响:术后第10天针刺活检获取3例患者创面组织进行CK19染色并评分比较。(3)PRP对供皮区创面愈合的影响:记录患者创面愈合时间,评估创面出血情况,以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患者第7,10,14天换药时疼痛指数,温哥华瘢痕量表(VSS)对术后1,3月供皮区创面瘢痕进行评分。(4)阿司匹林对PRP作用的影响:比较两组患者创面愈合时间和术后第1,3月VSS评分,评估创面出血情况。4.统计学分析数据结果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7.0,IBM,Chicago,IL)进行分析。数据以平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以P<0.05判定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PRP调节热损伤ESCs生物学行为的实验研究(1)ESCs的培养与鉴定:在培养皿中预铺Ⅳ型胶原,培养细胞,第5天镜下观察可见呈长梭形生长的贴壁细胞,散在分布;第14天可见到基本长满皿底的贴壁细胞,生长良好。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面标志物CK19和β1整合素,阳性率分别为90.72%和92.83%,符合ESCs的表现。(2)不同浓度PRP对ESCs增殖的影响:①PRP制备结果:正常全血血小板浓度(280.67±54.56)×109/L,PRP 血小板浓度(1195.00±262.50)×109/L,PRP中血小板浓度大于常规血液4倍。②CCK-8结果:在0-10%体积浓度范围内,随着浓度增加PRP促进ESCs增殖能力增强,但增加至一定浓度后,10%与20%(Vol/Vol)体积分数相比,PRP促进ESCs增殖的能力无明显统计学差异。(3)PRP对热损伤ESCs生物学行为的影响:①流式细胞术结果:热损伤后24小时,PRP组凋亡率明显少于对照组(9.77±0.47%,31.07±0.72%,P<0.05),PRP抑制热损伤ESCs的凋亡。②CCK-8结果:热损伤后48小时,PRP组细胞吸光度值明显高于对照组(0.49±0.01,0.23±0.01,P<0.05),PRP促进热损伤ESCs的增殖。③细胞划痕实验结果:PRP组迁移面积优于对照组(86.19±1.90,71.49±5.31,P<0.05),PRP促进热损伤ESCs的迁移。④Western blot结果:热损伤后24小时,ESCs中pAKT表达减少,PRP组中pAKT的表达较热损伤组增加,加入PI3K抑制剂LY294002阻断PI3K/AKT通路后,PRP上调pAKT表达的作用减弱。⑤流式细胞术结果:加入PI3K抑制剂LY294002后PRP抑制热损伤 ESCs 凋亡的作用减弱(9.77±0.47%,30.90±1.31%,P<0.05)。⑥CCK-8结果:加入PI3K抑制剂LY294002后PRP促进热损伤ESCs增殖的作用减弱(0.49±0.01,0.25±0.02,P<0.05)。2.PRP调节ESCs修复猪深二度烧伤创面的实验研究(1)猪深二度烧伤模型的建立:①猪深二度烧伤模型建立成功。烧伤后24小时,H&E染色观察到表皮层及真皮层的细胞和胶原纤维变性,坏死。HMGB1染色在汗腺及毛囊周围细胞质及细胞间隙中有阳性结果,热损伤侵及真皮深层。②PRP制备:PRP中平均血小板含量为(1123.83±94.65)×109/L,正常血液中血小板含量为(356.50±26.63)×109/L,PRP中血小板含量多于全血含量的3倍。(2)PRP对猪深二度烧伤创面愈合的影响:①创面愈合时间比较:PRP组创面平均愈合时间为(16.67±1.75)天,短于对照组(19.33±1.63)天(P<0.05)。②皮肤厚度与结构比较:PRP组表皮层厚度为(100.47±19.03)μm,较对照组(82.10±16.09)μm增加(P<0.05),且PRP组表皮层次更加分明。PRP组真皮层厚度为(2060.00±163.16)μm,对照组为(1996.67±244.22)μm,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4)。(3)PRP对猪深二度烧伤创面细胞生物学活性的影响:①Ki67(+)染色评分结果:烧伤后第1,2周PRP组与对照组Ki67(+)增殖细胞平均评分分别为(2.50±0.51,1.90±0.66,P<0.05),(3.30±0.47,2.83±0.75,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RP促进创面细胞增殖。②CK19(+)染色评分结果:烧伤后第1,2周PRP组与对照组CK19(+)增殖细胞平均评分分别为(0.73±0.69,0.23±0.43,P<0.05),(2.10±0.66,1.37±0.89,P<0.05),PRP 促进创面 ESCs 的增殖。③TUNEL染色评分结果:烧伤后第1周PRP组与对照组凋亡细胞平均评分分别为(1.03±0.77,2.40±0.62,P<0.05),PRP抑制创面细胞凋亡。④Western blot结果:烧伤后第1周,PRP上调创面pAKT的表达。(4)PRP对猪深二度烧伤创面血管形成的影响:α-SMA(+)血管评分结果:烧伤后第1,2周PRP组与对照组α-SMA(+)血管平均评分分别为(1.60±0.68,0.57±0.63,P<0.05),(2.53±0.73,1.83±0.65,P<0.05),PRP 促进创面血管形成。(5)PRP对猪深二度烧伤创面微环境改变的影响:ELISA结果:烧伤后第1,2 周 PRP 组与对照组 EGF 表达分别为(643.14±61.81,331.56±63.70,P<0.01)(pg/ml),(801.13±88.08,622.59±19.59,P<0.01)(pg/ml);bFGF 表达分别为(510.56±56.77,276.13±22.90,P<0.01)(pg/ml),(757.07±68.23,558.65±70.85,P<0.01)(pg/ml);VEGF 表达分别为(808.45±49.51,314.16±93.23,P<0.01)(pg/ml),(1104.32±120.80,802.73±37.45,P<0.01)(pg/ml),PRP 组生长因子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PRP通过上调生长因子的表达改变创面微环境。3.PRP修复中厚皮片供皮区创面愈合的临床研究(1)患者分组:①两组分别收集病例15例,患者年龄、性别、供皮区创面面积无明显差异。②PRP制备结果:在分组1中患者全血标本血小板含量为(231.80±67.98)×109/L,制备 PRP 中血小板含量为(954.53±329.93)×109/L。PRP中平均血小板含量高于全血标本4倍。在分组2中阿司匹林组患者全血标本血小板含量为(244.27±52.73)×109/L,制备PRP中血小板含量为(984.33±329.93)×109/L。PRP中平均血小板含量高于全血标本4倍。(2)PRP对供皮区创面ESCs增殖的影响:CK19染色评分结果:PRP组与对照组CK19(+)细胞平均评分分别为(1.03±0.67,0.67±0.55,P<0.05),PRP促进供皮区创面ESCs的增殖。(3)PRP对供皮区创面愈合的影响:①愈合时间的比较:PRP组供皮区愈合时间为(17.47±2.17)天,对照组愈合时间为(20.60±3.40)天,PRP组供皮区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1)。②VAS评分比较:术后第7、10、14天换药时PRP与对照组疼痛评分(VAS)分别为(5.67±0.98,7.33±0.90,P<0.01)、(3.20±0.86,4.33±0.72,P<0.01)、(1.00±0.54,1.67±0.72,P<0.01),PRP 组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RP减轻换药疼痛。③VSS评分比较:术后1月PRP组愈合创面VSS评分为(5.60±1.45),低于对照组VSS评分(7.87±2.01)(P<0.05);术后3月PRP组愈合创面VSS评分为(3.93±1.94),低于对照组VSS评分(5.87±2.42)(P<0.05),PRP减轻创面瘢痕形成。(4)阿司匹林对PRP作用的影响:①愈合时间比较:阿司匹林组创面愈合时间为(18.00±1.77)天,对照PRP组为(17.47±2.17)天,两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47),阿司匹林不影响PRP促进创面愈合的作用。②术后1月对照PRP组愈合创面VSS评分为(5.60±1.45),阿司匹林组VSS评分(6.40±1.06),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术后3月对照PRP组愈合创面VSS评分为(3.93±1.94),阿司匹林组VSS评分为(4.87±1.51),两组VSS评分无明显差异(P=0.15)。③服用阿司匹林(100 mg/天)不会增加供皮区创面的出血风险。结论1.体外条件下,自体PRP能够促进ESCs的增殖,10%体积浓度为适宜浓度。2.体外条件下,PRP能够促进热损伤ESCs的增殖和迁移,抑制其凋亡。3.体外条件下,PRP通过PI3K/AKT通路上调热损伤ESCs中pAKT的表达,发挥其调节热损伤ESCs生物学行为的作用。4.体内条件下,PRP能够促进深二度烧伤创面ESCs的增殖,抑制细胞凋亡,上调pAKT的表达,改变创面微环境中生长因子(EGF,bFGF,VEGF)的表达。5.体内条件下,PRP能够促进猪深二度烧伤创面血管形成。6.自体PRP能够促进猪深二度烧伤创面愈合,提高愈合质量。7.自体PRP能够促进人中厚皮片供皮区ESCs增殖,缩短创面愈合时间,缓解创面换药疼痛,减轻中厚皮片供皮区创面愈后瘢痕,促进供皮区创面愈合。8.口服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不影响PRP促进创面愈合的作用,不增加供皮区创面出血风险。
韩春茂,程飚[2](2017)在《皮肤创面外用生长因子的临床指南》文中指出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快,各种创面问题逐渐增多。创面治疗包括手术和非手术治疗。作为非手术治疗手段,外用生长因子是促进各类创面愈合或为手术提供良好创基不可或缺的治疗手段之一。外源性生长因子已在多国应用,最早使用商品化外源性生长因子成功治疗创面的报道距今约有30年的历史。目前,外用生长因子治疗创面尚未出现明显毒性作用或不良反应;但其确切疗效仍存在一定争议,其应用方式、方法仍有待进一步规范,最合理、经济的应用模式还有待明确。
王睿[3](2017)在《生肌双黄散的质量控制及对感染性创面的临床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初步建立生肌双黄散的质量标准,控制药品质量;考察生肌双黄散外用于临床感染性创面的起效时间及创面愈合过程中各动态指标的经时改变,以评判其临床应用的疗效和价值。方法:(1)质量标准研究:采用薄层色谱法对生肌双黄散中黄连、虎杖、冰片进行定性鉴别;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黄连主要成分盐酸小檗碱进行含量测定;采用留样观察法对生肌双黄散在加速环境下进行连续四个月和长期环境下进行连续六个月的稳定性考察,考察项目包括制剂性状、水分测定、主要组分鉴别及指标成分含量测定。(2)临床观察:设计采用单盲、随机对照的方法,选取2015.06-2016.06在某市级三甲医院烧伤整形外科因糖尿病溃疡、压力性溃疡及烧(创)伤溃疡需接受门诊或住院治疗的感染性创面患者,按分层随机的方法分为生肌双黄散组、生长因子组和凡士林纱布组,三组经常规清创后分别给予生肌双黄散、贝复新凝胶及外敷凡士林纱布治疗,每日一次连续治疗八周,每周对创面愈合率、创面渗出情况、肉芽生长情况及局部疼痛程度进行观察,并对三组创面各项指标的经时改变进行统计学分析。数据结果采用SPSS21.0、SAS9.2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结果:(1)建立了黄连、虎杖、冰片的薄层色谱鉴别方法,结果清晰,专属性强;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得盐酸小檗碱线性范围为5.21μg/ml-72.9μg/ml,含量为1.56 mg/g,专属性、重现性、精密度、稳定性及加样回收率试验符合含量测定方法学要求;通过稳定性考察,生肌双黄散各项指标无明显变化,稳定性良好。(2)治疗八周后,创面愈合率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生肌双黄散组高于生长因子组(P=0.000),生长因子组又高于凡士林纱布组(P=0.000);创面渗出情况生肌双黄散组与生长因子组相似(P=0.094),均好于凡士林纱布组(P均=0.000);肉芽生长情况生肌双黄散组与生长因子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均优于凡士林纱布组(P均=0.000);局部疼痛程度生肌双黄散组好于生长因子组(P=0.030),生长因子组又好于凡士林纱布组(P=0.000)。结论:(1)建立的质量标准能够对生肌双黄散进行准确的定性、定量分析,结果稳定、可靠,重复性好,可用于制剂的质量控制。(2)生肌双黄散用于感染性创面安全有效。
渠开攀[4](2017)在《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凝胶对深Ⅱ°烧伤创面愈合的影响及其机理分析》文中认为目的:观察和评估局部外用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ecombinant human granulocyte-macrophag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rh GM-CSF)凝胶治疗深Ⅱ°烧伤创面对创面修复进程的影响,并初步分析和探讨其可能的生物学作用机理,以期为深Ⅱ°烧伤创面治疗提供临床经验参考,并为临床外用rh GM-CSF凝胶治疗深Ⅱ°烧伤创面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2015年3月至2016年9月在烧伤整形科病房住院并符合试验纳入标准的深Ⅱ°烧伤患者按抽签法随机分为rh GM-CSF凝胶试验组(n=48)和凡士林油纱对照组(n=48)。试验组将rh GM-CSF凝胶(生产厂商:长春金赛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S20080003,规格:每支100μg:10 g)适量涂抹于深Ⅱ°烧伤创面,外面覆盖以凡士林油纱,再以医用纱布包扎固定。对照组则仅在创面上以凡士林纱布覆盖,外层同样采用医用纱布包扎固定。试验周期为28 d。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用药后第7天、第14天和第21天的创面愈合率和总有效率及创面完全再上皮化所需时间。并留取依从性较好的患者创面用药前及用药后第7天和第14天创面基底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转化生长因子βⅡ型受体(TβRⅡ)的表达情况。收集并整理所获得的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本次试验中最终有96例患者完全符合试验要求,被纳入统计学分析,其中rh GM-CSF凝胶试验组48例,对照组48例。rh GM-CSF凝胶试验组的创面愈合时间与对照组相比较要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rank法χ2=27.64,P<0.05)。试验组用药后第7天、第14天和第21天的创面愈合率分别为(30±15)%、(70±22)%、(91±8)%,均显着高于对照组[(19±11)%、(46±18)%、(76±18)%,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均进行疗效评价并进行比较,试验组的疗效要显着好于对照组(P<0.05);将两组在用药后第7天(4.2%VS 0.0%)、第14天(60.5%VS18.8%)和第21天(98.0%VS81.2%)的总有效率分别进行对比,各时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创面初次用药前两组创面基底组织中TGF-β1及其受体TβRⅡ的表达未见明显不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用药后第7天、第14 d天试验组创面中TGF-β1及其受体TβRⅡ的表达较对照组均有显着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深Ⅱ°烧伤创面采用局部外用rhGM-CSF凝胶治疗方法能够显着加强促进创面愈合,这可能与rh GM-CSF能够提高深Ⅱ°烧伤创面基底组织中TGF-β1和TβRⅡ的表达密切相关。
张宪发,梁自乾,宗守凯,赵学凯[5](2011)在《应用表皮生长因子治疗深Ⅱ度烧伤创面疗效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背景:中国应用表皮生长因子治疗烧伤创面的临床研究较为广泛,但缺少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目的:对中国应用表皮生长因子治疗深Ⅱ度烧伤创面的疗效进行系统评价。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1979/2010)、万方数据库(1982/2011)、重庆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1989/2010)和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1979/2010),以"表皮生长因子"和"深Ⅱ度烧伤"为检索词,收集有关表皮生长因子治疗深Ⅱ度烧伤与不采用表皮生长因子治疗相比较的随机对照实验。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并进行资料提取后,采用RevMan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与结论:共纳入10个随机对照研究,包括536例深Ⅱ度烧伤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表皮生长因子治疗组创面愈合时间少于对照组(P<0.01);第2周和第3周创面愈合率表皮生长因子治疗组与对照组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002,P=0.01);表皮生长因子治疗组瘢痕增生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减少(P<0.00001);而在减少烧伤创面疼痛方面两者差异无显着性意义(P=0.16)。表明应用表皮生长因子能明显促进烧伤创面的愈合和减少瘢痕增生的形成,但对缓解创面疼痛程度无明显优势。
孙传伟,陈华德,赖文,郑少逸,卞徽宁[6](2010)在《外用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凝胶对供皮区创面愈合作用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外用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凝胶在供皮区创面愈合中的作用。方法:供皮区创面60例随机分为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外用组(实验组,30例,用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凝胶均匀涂抹)和空白凝胶组(对照组,30例,用空白凝胶均匀涂抹),观察创面愈合情况。术后3个月随访瘢痕增生情况。结果:实验组创面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瘢痕增生也较对照组轻(P<0.05)。结论:外用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凝胶能缩短供皮区创面愈合时间,减少近期瘢痕增生。
郭杏,谭美云,郭力,熊爱兵,李越钢,何晓川[7](2010)在《重组人表皮细胞生长因子对供皮区创面的修复》文中研究表明背景:传统的供皮区创面修复以抗感染、支持及保护创面为主,最终为自然愈合,时间较长。研究表明,重组表皮生长因子促进皮肤切割、烧伤等动物模型创面的愈合,加速表皮再生的速度。目的:验证重组表皮生长因子对供皮区创面的修复效果。方法:选择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整形烧伤科需要自体植皮修复创面的患者共32例,男18例,女14例。将32处新鲜供皮区创面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组将重组表皮生长因子药液(15mL/支,2000IU/mL)直接喷洒于单层内敷纱布上直至浸透,然后覆盖到供皮区,2次/d;对照组将单层生理盐水纱布覆盖供皮区,外加敷料包扎,2次/d。48h后,采用半暴露疗法。主要观察从治疗开始至供皮区完全愈合所需要的时间,不良事件及副反应,治疗前、后血常规及肝肾功能检测。结果与结论:在重组表皮生长因子喷洒组较生理盐水喷洒组明显缩短创面愈合时间,两组间比较具有显着差异(P<0.01)。重组表皮生长因子喷洒组未见明显的不良事件及副反应发生。提示经重组人表皮细胞生长因子处理后,能明显缩短创面的愈合时间,减少了瘢痕的过度增生,在加速创面愈合及再上皮化中具有显着的促进作用。
郑军,黄晓元,韦星[8](2009)在《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促进大鼠皮肤创面愈合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观察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rhEGF)对皮肤创面愈合的作用。方法:制作大鼠背部创伤模型,采用自身平行对照,将34只大鼠背部的68个创面分成rhEGF治疗组与盐水对照组,观察大体形态和组织学改变、创面愈合时间和愈合率,测定伤后不同时间创面羟脯氨酸(OHP)含量和Ⅰ型/Ⅲ型胶原比例,进行细胞DNA周期分析。结果:经rhEGF治疗的创面愈合速度较盐水对照明显加快,2组平均愈合时间为(1 7.2±1.3)d和(20.5±1.6)d(P<0.01);外用rhEGF使创面肉芽组织生成增多,再上皮化明显,显着增加创面中OHP含量,降低Ⅰ型/Ⅲ型胶原比例,加速细胞DNA复制。结论:外用rhEGF可缩短创面愈合时间,增加肉芽组织及OHP含量,降低Ⅰ型/Ⅲ型胶原比例,加速细胞DNA复制,明显促进皮肤创面的修复。
何炳根,冯裕董,苏淑云[9](2009)在《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在烧伤供皮区创面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基因重组人表皮细胞生长因子(rhEGF)促进供皮区创面愈合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5例烧伤植皮供皮区创面应用rhEGF治疗,相同部位作自身对照。结果三种不同取皮厚度供皮区创面用rhEGF油纱治疗区创面愈合时间均较对照区短(p<0.01,p<0.05和p<0.05)。供皮区创面愈合率较对照区高(p<0.01,p<0.05)。结论重组人表皮细胞生长因子对烧伤供皮区创面有促进愈合的作用。
刘文豪[10](2008)在《伤科黄油纱对中厚皮片供皮区创面愈合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观察伤科黄油纱对中厚皮片供皮区创面愈合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07年8月至2008年4月在佛山市中医院骨二科(手足显微整形外科)住院的中厚皮片供皮区创面患者60例,按随机化的方法分为治疗组(32例)与对照组(28例),两组均予抗生素常规处理的同时,治疗组外敷伤科黄油纱,对照组外敷凡士林油纱,所有患者均于术后第1,4天换药,观察并比较两组创面渗出情况,第7天后每天换药一次至创面愈合,观察并比较两组创面完全愈合的时间,第8、第9天时的两组创面愈合率,以及术后当天晚上、术后第1、第2天两组创面的疼痛程度。结果:1.伤科黄油纱组创面愈合天数为(10.34±1.33)天,凡士林油纱组创面愈合天数为(11.75±1.17)天,治疗组创面愈合天数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2.①术后第8天,伤科黄油纱组的创面愈合率为(77.33±13.27)%,凡士林油纱组的创面愈合率为:(68.45±10.85)%,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术后第9天,伤科黄油纱组的创面愈合率为(85.49±12.14)%,凡士林油纱组的创面愈合率为(77.64±11.82)%,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3.根据《McGee疼痛标尺法》,①术后当天晚上,伤科黄油纱组和凡士林油纱组分别测得疼痛转化值为4.40±0.75和4.42±0.95,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术后第1天,伤科黄油纱组为2.90±0.73,凡士林油纱组为3.50±0.63,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术后第2天,伤科黄油纱组为1.90±0.53,凡士林油纱组为2.46±0.63,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4.①术后第1天,伤科黄油纱组创面渗出纱布层数为15.00±1.48,而凡士林油纱组则为17.00±1.65,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术后第4天,伤科黄油纱组创面渗出纱布层数为8.50±1.27,而凡士林油纱组则为10.92±1.46,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5.伤科黄油纱在治疗中厚皮片供皮区创面期间未发现副作用及不良反应。结论:伤科黄油纱对中厚皮片供皮区创面具有较好的疗效,能够加快创面愈合速度、缩短创面愈合时间,提高愈合率,减少创面渗出,减轻创面疼痛,应用安全。
二、重组人表皮细胞生长因子对供皮区创面愈合的促进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重组人表皮细胞生长因子对供皮区创面愈合的促进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PRP调节表皮干细胞修复深二度烧伤及供皮区创面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第一部分 PRP调节热损伤表皮干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实验研究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第一部分附图、附表 |
第二部分 PRP调节表皮干细胞修复猪深二度烧伤创面的实验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第二部分附图、附表 |
第三部分 PRP修复中厚皮片供皮区创面的临床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第三部分附图、附表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PRP在创面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English Paper 1 |
English Paper 2 |
(3)生肌双黄散的质量控制及对感染性创面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生肌双黄散质量标准的研究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1 仪器与试剂 |
1.1 仪器 |
1.2 试剂 |
2 散剂制备 |
2.1 制法 |
2.2 原料药灭菌 |
3 定性鉴别 |
3.1 黄连的鉴别 |
3.2 虎杖的鉴别 |
3.3 冰片的鉴别 |
4 小檗碱的含量测定 |
4.1 色谱条件 |
4.2 溶液制备 |
4.3 方法学考察 |
5 其他项目检查 |
5.1 水分 |
5.2 粒度 |
6 生肌双黄散稳定性考察 |
6.1 加速试验 |
6.2 长期实验 |
结果 |
1 定性鉴别 |
1.1 黄连的鉴别 |
1.2 虎杖的鉴别 |
1.3 冰片的鉴别 |
2 小檗碱的含量测定 |
2.1 方法学考察 |
3 其他项目检查 |
3.1 水分 |
3.2 粒度 |
4 生肌双黄散稳定性考察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生肌双黄散治疗感染性创面的临床应用研究 |
引言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 诊断标准 |
1.1 糖尿病溃疡 |
1.2 压力性溃疡 |
1.3 烧(创)性溃疡 |
2 病例纳入标准 |
3 病例排除标准 |
4 病例剔除和退出标准 |
5 研究方案 |
5.1 试验设计 |
5.2 干预措施 |
5.3 疗效评价 |
5.4 安全性评估 |
5.5 数据管理 |
5.6 统计分析 |
5.7 质量控制 |
结果 |
1 病例脱落 |
2 疗效分析 |
2.1 一般资料 |
2.2 临床指标 |
3 安全性评价 |
3.1 安全性检查 |
3.2 不良反应观察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4)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凝胶对深Ⅱ°烧伤创面愈合的影响及其机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1 临床资料 |
2 仪器、试剂和耗材 |
3 标本采集及制备 |
4 观察指标 |
5 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1 一般资料 |
2 创面愈合时间 |
3 创面愈合率 |
4 疗效评价 |
5 总有效率 |
6 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5)应用表皮生长因子治疗深Ⅱ度烧伤创面疗效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资料和方法 |
1.1 文献检索 |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
1.2.1 研究设计 |
1.2.2 研究对象 |
1.2.3 干预措施 |
1.2.4 结局指标 |
1.3 文献筛选试验和质量评价 |
1.4 资料提取 |
1.5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文献评价结果 |
2.2 方法学质量评价 |
2.3 纳入研究基本特征 |
2.4 EGF组与对照组创面愈合情况、创面疼痛程度以及瘢痕形成情况的Meta分析结果 |
3 讨论 |
(6)外用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凝胶对供皮区创面愈合作用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试剂 |
1.3 方法 |
1.4 观察指标 |
1.5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两组创面愈合时间见表1。 |
2.2 两组瘢痕增生情况见表2。 |
2.3 不良反应 |
3 讨论 |
(7)重组人表皮细胞生长因子对供皮区创面的修复(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2.1 参与者数量分析 |
2.2 两组基线资料比较 |
2.3 愈合时间 |
2.4 不良反应 |
2.5 实验室检查结果 |
3 讨论 |
(9)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在烧伤供皮区创面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材料 |
1.3 对照及分组观察 |
1.4 取皮后创面处理方法 |
1.5 数据分析 |
1.5.1 愈合时间比较 |
1.5.2 供皮区愈合率比较 |
2 结果 |
2.1 A、B两区供皮区愈合时间比较 |
2.2 A、B两区供皮区愈合率比较 |
2.3 不良反应 |
3 讨论 |
(10)伤科黄油纱对中厚皮片供皮区创面愈合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技术路线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1 中医药对创面愈合的认识及其对供皮区创面愈合的研究进展 |
1.1 中药外用药的发展历史及病因病机 |
1.2 中药外用药促进创面愈合的机理研究 |
1.2.1 促进血液循环功能 |
1.2.2 促进纤维细胞的增长 |
1.2.3 外用中药可激活,趋化巨噬细胞 |
1.2.4 提高创面纤维结合蛋白质含量 |
1.2.5 对创面生长因子的作用 |
1.2.6 中药可减少自由基的含量,减轻组织损伤 |
2 现代医学对供皮区创面愈合机理的认识 |
2.1 炎症反应期 |
2.2 细胞增殖期 |
2.3 基质重建期 |
3 现代医学治疗供皮区创面愈合的研究进展 |
3.1 凡士林油纱的应用 |
3.2 新型敷料的应用 |
3.3 生长因子的应用 |
3.4 组织工程皮肤 |
3.5 止血类药物的应用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内容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终止临床试验的标准 |
2. 研究试验器械及用品 |
3. 研究方法 |
3.1 中厚皮片的切取 |
3.2 分组 |
3.3 治疗 |
3.4 观察指标 |
4. 疗效判定 |
5. 统计方法 |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 |
1. 一般资料 |
2. 治疗结果 |
2.1 创面愈合时间 |
2.2 创面愈合率 |
2.3 疼痛程度 |
2.4 对创面渗出的影响 |
2.5 安全性评价 |
第四部分 讨论 |
1. 中医对创面愈合的治疗作用 |
1.1 中医的外治法 |
1.2 病因病机 |
1.3 治疗原则 |
1.4 中药外敷治疗供皮区创面愈合的作用机理 |
2. 方药分析 |
3. 研究结果分析 |
4. 存在问题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表 |
附录图 |
致谢 |
四、重组人表皮细胞生长因子对供皮区创面愈合的促进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PRP调节表皮干细胞修复深二度烧伤及供皮区创面的实验研究[D]. 孙岩伟. 山东大学, 2021(12)
- [2]皮肤创面外用生长因子的临床指南[J]. 韩春茂,程飚. 中华烧伤杂志, 2017(12)
- [3]生肌双黄散的质量控制及对感染性创面的临床应用[D]. 王睿. 青岛大学, 2017(06)
- [4]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凝胶对深Ⅱ°烧伤创面愈合的影响及其机理分析[D]. 渠开攀. 青岛大学, 2017(02)
- [5]应用表皮生长因子治疗深Ⅱ度烧伤创面疗效的Meta分析[J]. 张宪发,梁自乾,宗守凯,赵学凯.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11(41)
- [6]外用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凝胶对供皮区创面愈合作用疗效观察[J]. 孙传伟,陈华德,赖文,郑少逸,卞徽宁. 汕头大学医学院学报, 2010(01)
- [7]重组人表皮细胞生长因子对供皮区创面的修复[J]. 郭杏,谭美云,郭力,熊爱兵,李越钢,何晓川.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10(05)
- [8]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促进大鼠皮肤创面愈合的研究[J]. 郑军,黄晓元,韦星. 中国美容医学, 2009(S1)
- [9]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在烧伤供皮区创面的应用[J]. 何炳根,冯裕董,苏淑云. 现代医院, 2009(01)
- [10]伤科黄油纱对中厚皮片供皮区创面愈合的临床研究[D]. 刘文豪.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