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钢琴作品中的音乐术语(论文文献综述)
刘津彤[1](2021)在《探析舒曼钢琴作品中的双重性格——以《阿贝格变奏曲》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阿贝格变奏曲》是舒曼在钢琴领域的第一部作品。它虽然规模不大,但却将舒曼卓越的创作才华和个性的音乐风格展现地淋漓尽致,处处都洋溢着抒情性与幻想性。本文主要介绍了舒曼创作此钢琴曲时的历史背景、双重性格成因,阐述了该变奏曲中舒曼双重性格的重要体现,并从该曲钢琴演奏教学的多个角度观点出发,探讨该变奏曲中舒曼双重性格部分的钢琴演奏方法与技巧,实现该曲演奏艺术效果的完美升华;以舒曼的双重性格为中心,剖析《阿贝格变奏曲》中的性格特征及重要意义。
赵雅婷[2](2021)在《钢琴作品《我的祖国》中的音乐术语应用》文中认为音乐术语是对音乐形象的概括,对音符的补充,准确理解术语含义可以更好地解读音乐文本,帮助演奏者更好地演绎作品。钢琴曲《我的祖国》中,意大利语术语与中文表情术语的综合运用,对音乐的表达、音乐形象的塑造起着重要作用。本文从意大利语术语的语意语境着手,结合音乐分析,探究音乐术语在本曲中的应用,提炼出钢琴演奏的要点。
高晓琳[3](2021)在《民族性与现代性钢琴作品的演奏思维探究 ——以吉纳斯特拉《第一钢琴奏鸣曲》为例》文中认为吉纳斯特拉是20世纪国际知名的阿根廷作曲家,同时也是拉丁美洲音乐群体里的重要一员。本文选取的《第一钢琴奏鸣曲》是吉纳斯特拉创作的第二个时期“主观主义时期”的作品,也是他较为成熟的作品。在这个时期他的创作不单单局限于以民族素材为核心,而是有意识的将民间素材进行加工与转换同时还运用现代的创作手法,可以说兼具民族性与现代性。而《第一钢琴奏鸣曲》就是吉纳斯特拉此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一部作品,同时也是他该时期创作的唯一一部钢琴作品,因此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与研究意义。本文以吉纳斯特拉《第一钢琴奏鸣曲》为研究对象,全文共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首先对吉纳斯特拉的生活及音乐创作进行概述,其次剖析《第一钢琴奏鸣曲》的创作背景,即是什么因素影响了作曲家的创作,使他的作品具有民族性与现代性。第二章:剖析与论证作品的两大特性,也就是作曲家运用何种元素与手法来使作品呈现出“民族”与“现代”的特性。在民族性方面笔者涉及到与阿根廷民间音乐的相关内容,并通过谱例加以说明;现代性则是通过具体谱例来分析作品中所运用的现代技法。该部分属于对音乐本体的分析,笔者希望通过该部分的分析能加深大家对作品特性与内涵的理解。第三章:演奏诠释部分。笔者以前章节的研究为基础,依据作品的两大特性提出“凸显民族音乐特点”与“诠释现代音响效果”的演奏处理思维,试图将演奏与作品的特性进行对接,做到依据作品特性谈演奏,从而更好的将作品所蕴含的民族与现代特性诠释出来。第四章:启示与思考。综合上述三章节的内容,总结《第一钢琴奏鸣曲》对教学的启示以及作品对演奏民族性与现代性钢琴作品的借鉴意义。笔者希望通过这套奏鸣曲的研究能给今后研习者带来借鉴意义,为兼有民族性和现代性钢琴作品提供一个演奏思路,同时也希望能加深大家对吉纳斯特拉作品的了解,唤起更多的人去关注吉纳斯特拉、关注阿根廷的音乐,了解音乐的多样性。
付瑶[4](2021)在《钢琴曲《彩云追月》演奏与教学分析》文中指出钢琴曲《彩云追月》是王建中具有代表性的钢琴改编曲,本文运用音乐本体分析、演奏版本对比分析、文献分析等方法对钢琴曲《彩云追月》进行多维度的研究。本文由四个章节构成。绪论主要从研究缘由和研究现状两个方面进行介绍。第一章通过对作品的创作背景、音乐特点的分析,总结了作品中体现的中国钢琴改编曲的音乐特点;然后通过对相关演奏版本的整理分析,为笔者针对这首钢琴作品的对比分析提供了有利的音频材料支持。第二、三、四章根据作品演奏和教学中需要注意的要点,有所侧重的对其演奏速度的处理、演奏力度的把控,以及教学思考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演奏速度的处理主要从整体速度布局、局部速度中内在弹性的处理、把握好“音乐的时间”三个方面入手,演奏力度的分析主要从全曲及重要乐段力度的分配、乐曲结构中力度的起伏两个方面入手,教学思考主要从教学中技术难点的处理与教学方法的启示两方面入手,通过分析可以发现,四个演奏版本既有共性又有不同,体现出不同流派的印记。笔者结合大量文献及自身的教学经验,对这首作品进行深刻的研究,挖掘其在钢琴演奏以及教学方面的意义。
刘臻[5](2021)在《舒伯特《降E大调奏鸣曲D568》演奏版本与演奏诠释探究》文中研究表明弗朗茨·舒伯特是奥地利极具音乐天赋的作曲家,奏鸣曲在其创作的钢琴作品中所占数量最多,并贯穿其一生的创作,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独一无二的价值,倍受人们的欣赏与推崇。本文通过对舒伯特《降E大调奏鸣曲D568》的演奏版本及演奏诠释进行探究。在对舒伯特的生平及主要作品简述的基础上,对该作品的创作背景及音乐特征进行概述分析;继而对演奏版本进行比较研究,从速度、力度、演奏技巧、音乐风格表现四个层面深入剖析三种版本并予以借鉴和学习,分析演奏诠释,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期更好地进行二度创作,提升音乐会的演奏质量和自身的学术研究能力。
杨闰涵[6](2021)在《论钢琴教学中学生音乐记忆能力的培养》文中提出
蔡超[7](2020)在《储望华钢琴作品《中国民歌七首》的民族化探究》文中研究说明百年中国钢琴音乐创作历史下,几代中国作曲家笔耕不辍,涌现出浩如烟海般具有时代特点和中华民族神韵的佳作。这不仅是对文化上欧洲主义为中心的挑战和文化全球化的回应,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在文化全球化的今天,让真正能够代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音乐作品享誉国际,意义更加特殊。本文以作曲家储望华的钢琴作品《中国民歌七首》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研究法,探究民族化提出的背景及民族化对储望华创作的影响;运用乐谱分析法,探究作品中呈现出的的民族化要素,分析储望华如何解决中西作曲技法融合上的技术难题;运用比较分析法,探究中国民间音乐和储望华改编后的中国钢琴作品之间的关联;运用归纳总结法,阐明中国钢琴作品民族化进程中的审美价值及创新意义。如何在演奏该作品时,体现作品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意蕴,根据作曲家的文献、讲座、采访以及演奏录音等一手资料,本文提出演奏提示与建议。通过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钢琴上的民族化探索,应该秉承包容的态度,这既是对深厚人文底蕴的肯定,也是对文化发展的高瞻远瞩。中西音乐在思维、体系、美学追求上各不相同,中国钢琴作品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思想感情和审美观,演奏者应该深刻领会作品内涵、人文历史和民族意蕴。中国钢琴音乐尚有巨大发展空间,有待持续对其探索。
张凯声[8](2020)在《萨蒂钢琴作品旋律研究》文中提出埃里克·萨蒂(Erik Satie,1866-1925)19/20世纪之交的法国作曲家,其音乐创作涉及钢琴独奏、钢琴四手联弹、钢琴伴唱、戏剧音乐、芭蕾音乐等。以上种类中钢琴作品数量最多,通过分析这些作品可以总结出他的创作风格及技法。身为世纪之交的作曲家,选择哪种风格的创作或者作出何种创新能使自己脱颖而出是必须面对的问题。萨蒂一生都在尝试着打破陈规作出改变,探求新路。他的风格是多变的,其创作对同期及其后的作曲家具有重大的影响。以萨蒂钢琴作品为研究对象,以旋律为切入点,研究其旋律调式材料,旋律形态特点,旋律发展手法等,可以系统整理和探索萨蒂的创作特色。论文共分五章:第一章简述萨蒂钢琴创作的五个分期,对其生活经历、时期内风格偏好以及技术使用等做出简要梳理。第二章着力研究萨蒂旋律调式材料的使用,使用实证研究方法,归纳该作曲家对于传统调式、中古调式、人工调式、二重调性等的灵活使用。得出结论:萨蒂善于运用中古调式,在原有调式之上灵活创新,形成具有鲜明的个人特色艺术风格。第三章研究旋律线的形态特点及内容表现,分析常见的直线形、曲线型旋律形态,以及作曲家赋予该线型形态的特有内涵表达。提出“面状旋律”概念:萨蒂某些早期、玫瑰十字时期的钢琴作品中,位于柱式和弦高音位置的并与和弦同步奏出的,且非和声功能为主导进行的加厚层次旋律。第四章探讨萨蒂钢琴作品中五种主要且常用的旋律发展手法:反复式、变奏式、模进式、派生式和拼贴式,其中拼贴式作品最具萨蒂特色。拼贴式的发展手法分为两种,其一是早期萨蒂的搭积木手法的创作,此时的作品中还未出现大量文字提示,只是将大量短小片段堆叠来达到萨蒂对极简音乐的追求。另一种是根据文字所描述的故事情节发展,对应情节的旋律相继拼贴出现,文字与旋律配合得当,使作品体现多维艺术性质。第五章论旋律节拍节奏特点,以有无拍号和小节线为标准,以五个创作分期为顺序,进行节奏的分析,总结了萨蒂各时期运用节奏的规律。
杨志慧[9](2020)在《力度在钢琴演奏形式美呈现中的作用》文中研究表明钢琴结构与声学上的特殊性,形成了它音域广阔且多声部的特征。其声部的突出或者隐蔽,与力度的处理有着很大的关系。简单地说就是,声音的强弱变化触及到钢琴发音的音色,而这些都是由力度问题所决定的。因此,它应被视为钢琴演奏中重要的表现内容的元素之一。在现代很多钢琴音乐作品中,会出现有意识的力度设计和控制,所以把力度作为钢琴音乐中独立分析研究的对象是有意义的,且已经有了很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但是可以发现,大部分的研究倾向于乐曲本身,而音乐是一种表演艺术,却对于演奏音响层次的力度分析较为欠缺。因此,本文从现象学的角度出发,以具体的钢琴音乐作品为基础,选取肖邦的《降A大调练习曲》(op.25no.1);贝多芬奏鸣曲即《月光奏鸣曲》;德彪西《钢琴练习曲》等乐曲片段,就其音乐文本本身和演奏音响两个角度,探讨乐曲中独特的力度设计规律以及它们对音乐进行的作用。对不同演奏者演奏所表现的力度进行分析,揭示演奏者在演奏中选取和运用力度的艺术态度,从而分析出钢琴演奏力度的作用、价值和意义。通过解读得出其作用首先体现在音乐作品中,从层次层面上,力度变化有助于纵向织体的层次性表达;使得横向音乐进行的层次更加清晰;展开横向和纵向的立体性架构等。其次是在不同的音响中,不同演奏者对同一乐曲力度的不同解读表现出力度变化有助于情感的真实表达;有助于不同情绪的对比展开;有助于音乐情感的丰富和完善;有助于音乐形式美的呈现等。从钢琴力度处理的功能来看,它包含了整体性原则、对比性原则、表现性原则等美学原则。最后,值得强调的是,虽然力度对钢琴演奏有着很重要的作用,但力度毕竟只是音乐的形式要素之一,不可能代替音乐形式的整体。音乐的形式美特征也不可能就此被体现。因此,要想很好地显示出音乐形式美的结构特征,力度必须和其它音乐要素被有规律且有序地组合在一起,这样才能体现出一个独特的、独到的、其他事物所不具有的形式美整体,最终呈现完整的作品。
李秋莹[10](2020)在《普朗克《升c小调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演奏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弗朗西斯·普朗克的一生致力于钢琴音乐的创作,作品追求朴实自然的音乐理念,风趣幽默的音乐语汇,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本首作品《升c小调钢琴协奏曲》是普朗克为数不多的协奏曲中较为着名的一首,第一乐章在继承古典主义音乐创作形式的同时,又加入法国社会世俗化的音乐元素,适合于不同阶段的钢琴研究者学习并推广。本文主要从普朗克的生平及作品创作背景入手,结合本体分析与演奏实践,探索两架钢琴演奏协奏曲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为钢琴演奏者提供一定的帮助。
二、论钢琴作品中的音乐术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钢琴作品中的音乐术语(论文提纲范文)
(1)探析舒曼钢琴作品中的双重性格——以《阿贝格变奏曲》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一、双重性格及其成因 |
(一)大卫同盟组织 |
(二)成因 |
1、时代背景成因 |
2、社会成因 |
3、性格成因 |
二、双重性格在作品中的体现 |
(一)主题中的体现 |
(二)音乐术语中的体现 |
(三)结构中的体现 |
三、在演奏中对双重性格的表现 |
(一)音色的控制 |
(二)力度的把握 |
(三)踏板的使用 |
(2)钢琴作品《我的祖国》中的音乐术语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音乐术语的发展 |
二、音乐术语的解读 |
三、音乐术语的分类 |
四、音乐术语在《我的祖国》的运用 |
(一)速度记号 |
(二)力度记号 |
(三)演奏法记号 |
(四)表情记号 |
五、结语 |
(3)民族性与现代性钢琴作品的演奏思维探究 ——以吉纳斯特拉《第一钢琴奏鸣曲》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 |
四、创新之处 |
五、突破难点 |
第一章 吉纳斯特拉和他的《第一钢琴奏鸣曲》 |
第一节 吉纳斯特拉及其音乐创作 |
第二节 《第一钢琴奏鸣曲》的创作背景 |
一、独特的历史人文对创作的影响 |
二、社会意识形态对创作的影响 |
三、个人留美经历对创作理念的影响 |
第二章 《第一钢琴奏鸣曲》民族性与现代性的体现与应用 |
第一节 音乐素材的民族性 |
一、极富动力的民间舞曲“节奏” |
二、民间乐器“吉他”音调的运用 |
第二节 音乐表现手法的现代性 |
一、频繁变换的节拍与节奏重音 |
二、和声设置的非传统性 |
三、非声乐化的旋律线条 |
四、宽广的音域与非单一音区的使用 |
第三章 《第一钢琴奏鸣曲》的演奏处理思维 |
第一节 凸显民族音乐特点 |
一、把握节拍与舞曲节奏律动 |
二、掌握音乐节奏的互补性 |
三、模仿民族乐器吉他音色的演绎 |
第二节 诠释现代的音响效果 |
一、音响的层次感——合理的力度处理与控制 |
二、音响的色彩性——灵活的触键与踏板运用 |
小结 |
第四章 《第一钢琴奏鸣曲》的教学启示与应用价值 |
第一节 《第一钢琴奏鸣曲》对教学的启示 |
一、认知地域音乐文化是演奏的前提 |
二、把握作品内在的特性是演奏的关键 |
第二节 《第一钢琴奏鸣曲》对演奏“民族与现代”性钢琴作品的借鉴意义 |
一、演奏中凸显民族韵味 |
二、营造丰富的现代音响效果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4)钢琴曲《彩云追月》演奏与教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钢琴曲《彩云追月》作品及演奏版本概况 |
第一节 作品创作背景 |
第二节 音乐本体分析 |
第三节 演奏版本概况 |
一、演奏版本 |
二、演奏家及演奏风格 |
第二章 钢琴曲《彩云追月》的演奏速度处理 |
第一节 整体速度布局 |
一、全曲速度 |
二、引子速度 |
三、主题乐段速度 |
第二节 内在弹性速度的伸缩处理 |
一、宏观弹性速度 |
二、微观弹性速度 |
第三节 把握好“音乐的时间” |
一、乐谱上作曲家的“个体时间” |
二、创、演、听三者“个体时间”的契合与统一 |
第三章 钢琴曲《彩云追月》的演奏力度把控 |
第一节 全曲及重要乐段力度的分配 |
一、全曲力度 |
二、引子力度 |
三、主题乐段力度 |
第二节 乐曲结构中力度的起伏 |
一、力度与结构分句 |
二、力度与旋律走向 |
第四章 钢琴曲《彩云追月》的教学思考与启示 |
第一节 教学中技术难点的处理 |
一、踏板方法的转换 |
二、触键方式的选择 |
三、装饰性演奏记号的处理 |
第二节 教学方法的启示 |
一、信息化手段与实践教学的结合 |
二、演奏版本与案例教学的结合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
(5)舒伯特《降E大调奏鸣曲D568》演奏版本与演奏诠释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绪论 |
第一章 舒伯特《降E大调奏鸣曲D568》简述 |
第一节 作曲家舒伯特的生平及主要作品 |
第二节 《降E大调奏鸣曲D568》作品分析 |
第二章 舒伯特《降E大调奏鸣曲D568》演奏版本研究 |
第一节 演奏版本的选择及三位演奏家简介 |
第二节 三种演奏版本的对比 |
第三章 舒伯特《降E大调奏鸣曲D568》演奏诠释体会 |
第一节 踏板的运用 |
第二节 重难点的训练 |
第三节 音乐风格的感悟与把握 |
第四节 演奏家经验启示与舞台诠释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储望华钢琴作品《中国民歌七首》的民族化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现状 |
四、研究的方法与内容 |
第一章 民族化与储望华的钢琴创作 |
1.1 民族化的提出 |
1.2 民族化对储望华钢琴创作的影响 |
1.3 储望华《中国民歌七首》概述 |
第二章 储望华《中国民歌七首》作品分析 |
2.1 对和声的民族化探索 |
2.2 对织体的民族化探索 |
2.3 对曲式结构的民族化探索 |
2.4 对附属结构的民族化探索 |
2.5 对调式与调性的民族化探索 |
2.6 对传统乐器音色的民族化探索 |
2.7 对装饰音的民族化探索 |
第三章储望华如何将民族化升华为艺术经典 |
3.1 “语义性”转向“非语义性”的情感升华 |
3.2 “模仿”转向“隐喻暗示”的艺术升华 |
第四章 《中国民歌七首》演奏技巧及建议 |
4.1 音量平衡的处理 |
4.2 音色的处理 |
4.3 踏板的使用 |
4.4 意蕴的表达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着、论文 |
致谢 |
(8)萨蒂钢琴作品旋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原因及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三、章节安排及说明 |
第一章 萨蒂钢琴作品分期简述 |
一、早期(1890年之前) |
二、1891-1895 玫瑰十字时期 |
三、1896-1910 寻觅徘徊时期 |
四、1911-1915 幽默创作时期 |
五、1916-1920 末期 |
第二章 旋律调式材料特点 |
第一节 传统调式 |
第二节 中古调式 |
第三节 人工调式 |
第四节 旋律调性 |
第五节 同名调群 |
第六节 二重调性 |
第三章 旋律形态特点及表现 |
第一节 直线形旋律 |
第二节 曲线型旋律 |
第三节 面状旋律 |
第四章 旋律发展手法 |
第一节 反复式 |
第二节 变奏式 |
第三节 模进式 |
第四节 派生式 |
第五节 拼贴式 |
第五章 论旋律节拍节奏特点 |
第一节 含拍号及小节线的音乐 |
第二节 无拍号及小节线的音乐 |
结语 |
附录 萨蒂钢琴作品名录 |
参考文献 |
后记 |
(9)力度在钢琴演奏形式美呈现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来源及其目的意义 |
二、研究现状及其拟解决的问题 |
三、研究方法与重难点 |
第一章 钢琴演奏中的力度解析 |
第一节 对钢琴演奏力度的基本认识 |
一、基本内涵及其特征 |
二、影响因素 |
三、力度表现 |
第二节 力度变化类型 |
一、渐变力度 |
二、对比力度 |
三、突出某个音的力度 |
第三节 力度调节体现的形式美 |
小结 |
第二章 力度变化对于钢琴音乐层次性的作用 |
第一节 纵向织体的层次感 |
第二节 横向音乐进行的层次感 |
第三节 横向与纵向的立体感 |
小结 |
第三章 力度调节在钢琴演奏艺术表现中的作用 |
第一节 力度调节与形象塑造 |
第二节 力度调节与情绪对比 |
第三节 力度调节与情感表达 |
小结 |
第四章 钢琴力度体现的表演美学原则 |
第一节 整体性原则 |
第二节 对比性原则 |
第三节 表现性原则 |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10)普朗克《升c小调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演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Abstract |
序言 |
一、普朗克生平及创作 |
(一)作曲家简介 |
(二)创作背景 |
二、创作特征 |
(一)音乐主题 |
(三)和声分析 |
三、演奏分析 |
(一)触键 |
(二)速度与力度 |
(三)踏板 |
(四)两架钢琴的配合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着 |
致谢 |
四、论钢琴作品中的音乐术语(论文参考文献)
- [1]探析舒曼钢琴作品中的双重性格——以《阿贝格变奏曲》为例[J]. 刘津彤. 黄河之声, 2021(19)
- [2]钢琴作品《我的祖国》中的音乐术语应用[J]. 赵雅婷. 戏剧之家, 2021(19)
- [3]民族性与现代性钢琴作品的演奏思维探究 ——以吉纳斯特拉《第一钢琴奏鸣曲》为例[D]. 高晓琳. 河北师范大学, 2021(02)
- [4]钢琴曲《彩云追月》演奏与教学分析[D]. 付瑶.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5]舒伯特《降E大调奏鸣曲D568》演奏版本与演奏诠释探究[D]. 刘臻. 泉州师范学院, 2021(02)
- [6]论钢琴教学中学生音乐记忆能力的培养[D]. 杨闰涵. 吉林艺术学院, 2021
- [7]储望华钢琴作品《中国民歌七首》的民族化探究[D]. 蔡超. 苏州大学, 2020(03)
- [8]萨蒂钢琴作品旋律研究[D]. 张凯声. 西安音乐学院, 2020(08)
- [9]力度在钢琴演奏形式美呈现中的作用[D]. 杨志慧. 南京艺术学院, 2020(02)
- [10]普朗克《升c小调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演奏分析[D]. 李秋莹.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