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循环启闭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替代哈龙系统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陈雅惠[1](2020)在《地下停车库细水雾灭火实验与喷头参数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地下停车库火灾危险系数随着停车库空间的复杂程度日益增长,全国各地地下停车库火灾频频发生,对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威胁,阻碍社会有序发展。细水雾灭火技术作为经济环保的新型消防手段,在地下停车库火灾的应用成为了相关专家们的研究热点,因此将细水雾灭火系统应用在地下停车库火灾中,开展地下停车库火灾消防措施的优化研究对地下停车库火灾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利用高压泵组细水雾灭火系统对流量系数K为1.0、1.7、2.0的细水雾喷头的雾场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增加喷头入口处的压力,喷头的流量系数K不变,当K值从1.0增加至2.0时,喷雾量也呈倍数增长;压力为最小工作压力10MPa时,雾滴粒径集中的区域受K值的影响从70?m增加至110?m,D0.99所对应的雾滴粒径增长幅度最大。在细水雾喷头雾场特性研究的基础上,搭建了地下停车库火灾缩尺寸实验平台,选取流量系数K为1.0、1.7的细水雾喷头分别设置了2种实验工况并进行了大量的火灾实验。实验结果表明:2种工况下细水雾都能够有效降低火场的温度,成功扑灭火灾;2种工况的灭火时间分别为250s、200s,K=1.7时灭火时间更短,灭火效率更高。根据实体火灾实验平台建立了1:1的FDS数学模型,模拟结果表明实验测量值与模拟结果较吻合,验证了数值模型计算的可靠性。以某幼儿园地下停车库为研究对象,利用火灾动力学模拟软件FDS建立了全尺寸数值模型,在模拟中改变喷头安装高度、喷雾压力和雾化锥角,研究不同工况下细水雾在地下停车库火灾中的灭火特性及灭火效果,模拟结果显示:(1)细水雾的灭火效果与喷头安装高度有关。3.0m和3.5m工况下灭火时间短、灭火效率高,但3.0m工况除烟效果更好,因此,建议细水雾喷头选用3.0m的安装高度;(2)灭火效果的好坏与喷雾强度的大小不呈线性关系。细水雾灭火系统的临界喷雾压力为15MPa,此压力下细水雾的吸热冷却效果更好,细水雾作用后烟气层高度基本维持在安全高度以上,因此,建议喷雾压力采用15MPa;(3)细水雾的雾化效果与雾化锥角密切相关,不同雾化锥角的细水雾对火灾的抑制作用不同,110°和150°工况下火场温度下降速度快,灭火效果优于其他工况。110°工况对烟气颗粒的凝聚、沉降作用较明显,除烟效果更稳定,因此,细水雾的雾化锥角建议选择110°。
贾凤伟[2](2018)在《某高层建筑消防系统分析及设计》文中指出近些年,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人口也急剧增长,致使土地资源紧张。打造高层建筑、超高层建筑已成为解决城市土地资源紧张的重要手段,也成为城市发展快慢的标志。因此,高层建筑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高层建筑虽然给人类带来了全新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但也给人类带来了一个新的问题,那就是——高层建筑火灾的预防与行之有效的灭火问题。因此,对高层建筑消防系统的设计及优化设计是十分重要的。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经济实用,组成原理简单,减少了人工干预和执勤,在火灾初期灭火成功率很高,能够很好地保护人身安全以及财产安全。该系统非常受工业、民用建筑的青睐,一直被广泛应用至今。本文对消防给水系统的方式进行了比较与分析,解决了消防给水系统中出现的超压问题等,并完成了消火栓给水系统的水力计算。本文重点介绍了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组成及工作原理,对其控制方式进行了分析、比较,完成了相关的水力计算。为设计及工程人员在实际设计与施工时,提供了理论参考依据。消防泵作为核心部件,决定着消防灭火工作的成败。本文通过分析,选用可编程控制器(PLC)作为消防泵的控制器,为提高设备的可靠性、在线故障的监测能力、自动化水平,为系统增加了定期主备互投与定期自动测试的功能。提高了消防联动控制系统运行的可靠性。论文以某高层建筑项目为例,采用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的方式,主要对该高层建筑消防系统的自动喷淋系统、消火栓系统、给水系统、控制方式等进行了研究及优化研究,给高层建筑消防系统的设计提供了一定的参考,达到更加完善我国高层建筑消防系统设计的目的。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对我国高层建筑消防系统的相关设计规范有以下几点认识:1.《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2005)与《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2)本着“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消防方针,明确规定了我国建筑防火设计及防火管理的要求,总结了我国建筑的防火设计实践经验,广泛征求了相关部门及单位的意见,并参考了国外发达国家的相关规范,通用性及综合性很强;2.《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2005)与《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2)中存在有标准不协调的现象,如住宅建筑的高、多层划分标准不统一;3.在《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2005)中有关灭火救援设施的设置要求不够明确;对于消防给水系统、室内外消火栓系统等的防火设计要求存在有待完善之处;4.在设计过程中,存在部分设计人员对高层建筑的防火问题不够重视,导致忽略了一些硬性规范标准。
李鑫[3](2017)在《七氟丙烷气体灭火系统管网设计方法研究》文中指出七氟丙烷气体灭火系统作为新一代哈龙灭火系统替代产品,是一种洁净气体灭火系统,具有环保性能好、灭火效率高、使用安全、对被保护对象损坏作用小、适用范围广等特点。但七氟丙烷气体灭火系统管网设计比较复杂,尤其由于七氟丙烷在管网中的流态变化、热量传递、高压氮气融入及管网参数、流速变化等多因素影响,导致很难精确、方便地设计计算其管网系统。因此,围绕七氟丙烷气体灭火系统管网设计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以七氟丙烷气体灭火系统管网为研究对象,把七氟丙烷气体灭火系统管网系统综合划分为防护区、存储装置和管网三个模块,建立了模型参数矩阵和结构设计矩阵,通过对七氟丙烷气体灭火系统的研究和分析,建立起了管网系统的设计计算模型和设计结构矩阵,对七氟丙烷气体灭火系统管网设计计算方法进行研究,确立了七氟丙烷气体灭火系统管网系统的设计计算方法的研究目标。2.针对七氟丙烷气体灭火系统管网系统的参数计算、优化及管网压力损失计算方法展开探讨和研究。结合现有管网系统设计方法计算七氟丙烷气体灭火系统管网系统的参数并分析存在的问题;应用模拟退火算法对存储瓶充装率进行优化,计算最优解;对七氟丙烷气体灭火系统灭火剂管网流动进行分析,研究管网沿程压力损失和局部压力损失计算方法,提出了七氟丙烷气体灭火系统管网压力损失计算集成模型。3.提出一种基于灭火剂喷放过程离散化的管网迭代水力计算方法。针对七氟丙烷气体灭火系统不能有效计算喷放压力、喷放时间的问题,根据喷放过程中的能量守恒和质量守恒的特点将喷放的连续过程进行基于时间的离散化,进而提出喷放过程迭代水力计算方法,对管网参数进行有效的计算。4.提出一种基于灭火时间、充装率和防护区参数驱动的七氟丙烷气体灭火系统管网设计计算方法,并开发了适用单防护区和多防护区管网设计的软件系统。在前面提出七氟丙烷气体灭火系统设计理论与方法基础上,构建了一种基于设计参数要求的七氟丙烷气体灭火系统官网设计方法,并进行功能模块划分,开发了相应的设计计算软件系统,进行了工程管网设计应用验证。进行了七氟丙烷气体灭火实验和数据检测。结果证明,所提出的压力损失模型、迭代计算方法准确度较高,所开发的管网设计软件系统在实际应用中方便有效。
张慧[4](2016)在《高压细水雾系统灭火效果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哈龙灭火剂的淘汰,世界各国都在积极的寻找替代哈龙的灭火剂。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哈龙替代物有二氧化碳、七氟丙烷、烟烙尽、IG-541气溶胶、SDE等,这些替代产品均有各自的优缺点,应用上也有各自的常用领域。还有一种替代品是细水雾灭火剂,它的优点是价格低廉、用量小、污染小、取用方便、对保护对象破坏作用小,可以用在配电室、文档库、古建筑群等特殊场合,其应用前景非常广阔。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火灾间题给人们的生命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危害,我国对火灾消防也越来越重视,细水雾灭火剂及灭火系统的优势显着,使得国内外研究人员对细水雾的灭火技术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具有深远的意义。本文主要研究高压细水雾灭火系统的灭火效果。介绍了细水雾灭火系统的定义、机理、特征参数和系统的组成。应用小尺寸实验的方法,搭建了高压细水雾灭火系统实验研究平台,通过一系列的实验,研究了高压细水雾抑制和熄灭A类和B类火灾的有效性。对于A类火灾我们以木垛火为考察对象,从改变细水雾喷头的流量系数、预燃时间、细水雾施加时间三个方面来考察高压细水雾的灭火效果,并得出一些规律。对于B类火灾我们以柴油火为考察对象,施加细水雾与不施加细水雾作对比,并改变预燃时间和喷头流量系数来研究高压细水雾对B类火灾的灭火效果。从而得出细水雾系统的喷头流量系数、预燃时间、细水雾作用时间是影响灭火效果的重要参数。
郭艳伟[5](2013)在《高校学生宿舍给水与消防系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3)(2009年版)规定,Ⅲ、Ⅳ类高校学生宿舍的给水设计秒流量按同时使用百分数法计算,但是在某些含有自闭式冲洗阀的工程实例中,用同时使用百分数法设计的管段管径偏小,这充分说明规范中Ⅲ、Ⅳ类学生宿舍自闭式冲洗阀的同时使用百分数法偏小。本文利用概率法推导适合Ⅲ、Ⅳ类学生宿舍的给水设计秒流量计算公式,提出Ⅲ、Ⅳ类学生宿舍中自闭式冲洗阀的同时给水百分数的建议值。高层学生宿舍楼的下部楼层超压出流会致使顶部楼层宿舍无水或水流较小,降低顶层宿舍的供水可靠性。为杜绝这种现象,高层学生宿舍给水系统应采取竖向分区供水;运用层次分析法,结合设计人员、专家等人的意见,通过权重计算和一致性检验,对高层学生宿舍的给水方式进行优化选择。当今社会水资源短缺,高校作为城市中的用水大户,在整个城市的节水行动中应当起先锋作用。在高校学生宿舍的节水措施中,仅有一些管理措施和技术措施并不能完全解决问题,更需要学生们提高节约用水的认识。目前,我国二类高层学生宿舍仅在宿舍楼的走道和公共活动用房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在居室内不设置喷头;其主要的消防扑救设施为室内消火栓系统。然而通过分析近十余年来我国部分高校重大学生宿舍火灾事故统计情况得知,在扑救火灾时消火栓系统不能被有效使用。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特点是自动探测火灾、及时喷水灭火、自动报警、不需要人工操作和灭火效率高。因此,本文提出在二类高层学生宿舍的居室内应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本文针对我国二类高层学生宿舍的居室内应用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重要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确定了火灾危险等级、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类型、喷头类型以及喷头的布置形式;探讨了影响喷淋系统设计流量的因素,提出应按照最不利点处作用面积内的所有喷头同时喷水的总流量确定喷淋系统的设计流量,而不能简单地对它进行估算。最后用工程实例分析了二类高层学生宿舍的居室内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费用,每平方米增加的费用占总工程费用的比例很小,而2010年平均每次火灾造成的经济损失很严重,故在二类高层学生宿舍居室内增设喷头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
刘伟强[6](2012)在《珠江新城J1-2、J1-5地块超高层建筑消防设计探讨》文中研究表明超高层建筑是现代科技进步的产物,特别是在近十年间如雨后春笋,迅速地出现在中国各大城市。其出现有效解决城市人口剧增、用地紧张之间的矛盾;对树立城市形象,城市标志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超高层建筑的不断涌现同时带动了建筑产业的新一轮技术革命,各种新技术随之产生。但与此同时,近年来超高层建筑火灾事件频频发生,由于高层建筑本身的特点,其发生火灾必然造成巨大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对超高层建筑的防火设计提出新的难题,对现行的超高层建筑防火设计规范提出了新的要求,对建筑的消防设计提出了更多新挑战。我国现行的《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适用于十层及十层以上的居住建筑,建筑高度超过24m的公共建筑,但是没有针对超高层建筑的消防设计要求,尤其是建筑高度超过250m的只能交由国家消防专家做专题研究、论证。本文以超高层建筑消防设计中的若干重点环节为主要研究对象,以珠江新城J1-2、J1-5地块超高层综合体为主要案例分析。本文对超高层建筑常用的几种消防灭火系统作了分析总结,并针对J1-2、J1-5地块超高层综合体消防系统,给出解决的措施,同时对超高层建筑的消防系统可靠性进行了深入研究。还有消防分区、安全疏散、避难层设计、幕墙防火、钢结构防火等一些问题,通过理论研究和实例分析探求合理解决问题的最有效途径。同时,通过解决这些问题总结和归纳出行之有效的设计方法及理论,为以后国内同类型超高层建筑消防设计提供一种思路和有益的参考。总之,对于超高层建筑,根据其火灾因素和特点、项目的具体特点,我们应该设计出稳定的安全的可靠的万无一失的消防系统。
吕建伟[7](2011)在《海上平台消防系统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对石油能源需求的不断增大,海洋石油开采日益受到人们重视。现如今海上平台可以24小时不间断采油,这种情况下,海上平台消防系统所扮演的保障平台正常工作的角色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针对海上平台的特点,并结合陆上消防系统,对海上平台的消防系统进行了研究,为后续研究及工程应用起到了一定的参考性作用。首先,本文阐述了国内外海上平台消防系统的作用、意义及发展现状,根据海上平台的特点确定了消防系统的总体结构。分别对消防系统的火灾自动报警系统与灭火系统进行了研究,并针对海上平台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设计。尽早的发现火情,可以为后续的火灾报警、实施灭火等工作争取时间,鉴于此考虑,为海上平台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了感温、感烟和CO三种类型的火灾探测器,重点对火灾初始阶段进行探测。设计了自动报警控制器,主要包括传感器模块和数据处理模块。在发现火情时,火灾自动报警控制器通过联动控制系统,联动消防栓、防排烟等设备进行灭火。其次,利用火灾探测器对海上平台进行实时监测,同时还构造了传感器数据融合的结构模型和功能模型。对火灾数据处理模块建立了BP神经网络,运用MATLAB神经网络模块,使用传感器数据对BP神经网络进行训练,所得结果和实际数据相比较,根据设定值即可判断当前环境下是否有火情发生。最后,分别计算了CO2灭火系统和七氟丙烷灭火系统的灭火剂用量和管网流量,分析了两种灭火系统的优缺点,进而提出将七氟丙烷灭火系统和水喷雾冷却系统联合实施灭火,达到比较理想的效果。
尤飞,蒋军成[8](2010)在《城市消防安全前沿技术及研究进展——新型主动和被动消防技术》文中研究说明对纳米消防技术、绿色消防技术、智能化火灾探测和预警技术、消防机器人技术、新材料及其相关技术等领域的技术类别、现状及其发展进行介绍,讨论未来数十年内最有可能发展的消防技术及其重要性,概括中国今后亟需解决的消防问题。
杜坤[9](2010)在《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喷头布置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动喷水灭火系统作为当今最有效的建筑消防系统,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在保护生命和财产方面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尽管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有近200年的历史,但其仍然处于一种经验居多理论偏少的试验技术,在理论和技术经济方面还有很多地方值得去探讨。其中,喷头作为系统中最直接的灭火部件,它的选取与布置都影响到整个系统的灭火效率、可靠度、水力计算等。目前,我国对喷头布置的研究还很少,大多只在粗浅的层面对喷头布置的进行了探讨,没能全面的分析喷头布置对系统灭火效率、可靠度、水力计算的影响。作为系统最核心的部分,喷头的选取和布置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有必要从如何优化喷头布置的角度,对喷淋系统的水力计算、可靠度,灭火效率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本论文以如何优化喷头布置为主要研究对象,探讨了喷头技术的发展、喷淋系统水力计算、系统设计流量的计算方法、喷头布置对系统可靠度的影响、水力计算简化等问题。对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和探讨,最终得到喷头在不同安装高度、工作压力下应采用的合理间距,并制成应用型表格;同时对喷淋系统水力计算的问题也进行了探讨,对如何快捷的进行水力计算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给出了相应的应用表格,并把该结论运用于优化喷头布置中。本论文的意义是给出简便的方法使喷头的布置更加合理、系统水力计算更简便、设计更加灵活,在保证作用面积内喷水强度的同时,减少喷头数量、简化管道、优化系统、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推进喷淋系统的发展。
吴鹏[10](2009)在《用于森林消防的水雾灭火雾化喷头的设计与研究》文中指出“细水雾”(water mist)是相对于“水喷雾”(water spray)的概念,所谓细水雾,是指使用特殊喷嘴,通过高压喷水而产生的水微粒。水雾灭火的应用主要是在城市消防方面,把水雾灭火应用到森林消防还很少有研究,本文重点就是设计新型两级雾化喷头,生成水雾用于扑灭森林火灾。对设计出的喷头利用Fluent流体软件进行结构优化和模拟雾化实验,得出理论雾化参数值,根据理论参数加工制造喷头,然后进行雾化试验,采集数据,对喷头雾化性能进行分析,得出雾化特性参数,最终得出该型雾化喷头雾化性能较好,喷雾均匀度DR均大于0.67。对模拟森林火灾中的地表火,使用新型两级雾化喷头进行灭火有效性试验,通过实验对比得出在试验状态下一级喷孔直径为1mm时的喷头,具有较好的雾化和灭火效果。
二、循环启闭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替代哈龙系统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循环启闭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替代哈龙系统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地下停车库细水雾灭火实验与喷头参数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地下停车库火灾特点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3.1 细水雾研究进展 |
1.3.2 地下停车库火灾研究进展 |
1.3.3 细水雾灭火系统运用于地下停车库火灾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5 研究目标 |
1.6 主要创新点 |
2 细水雾特性及其灭火机理 |
2.1 细水雾的定义 |
2.2 细水雾的雾化特性参数 |
2.2.1 雾化锥角 |
2.2.2 雾滴粒径 |
2.2.3 雾通量 |
2.3 细水雾的灭火机理 |
2.4 细水雾的适用场所 |
2.5 影响细水雾灭火效果的因素 |
2.6 本章小结 |
3 细水雾喷头雾场性能实验研究 |
3.1 实验系统 |
3.1.1 高压泵组单元 |
3.1.2 细水雾喷头 |
3.1.3 系统工作原理 |
3.1.4 系统控制方式 |
3.2 测试系统 |
3.2.1 喷头流量系数的测量 |
3.2.2 雾滴直径的测量 |
3.3 本章小结 |
4 地下停车库缩尺寸火灾模型实验研究 |
4.1 实验平台概况 |
4.2 实验方案 |
4.2.1 喷头布置 |
4.2.2 实验工况 |
4.2.3 实验设备及器材的布置 |
4.3 实验步骤 |
4.3.1 设备调试 |
4.3.2 实验准备 |
4.4 实验过程及结果分析 |
4.4.1 工况1 |
4.4.2 工况2 |
4.4.3 工况1与工况2火源附近温度对比 |
4.5 本章小结 |
5 基于FDS的停车场模型数值模拟 |
5.1 FDS数值模拟软件简介 |
5.2 FDS数值模拟计算模型 |
5.2.1 基本控制方程 |
5.2.2 湍流模型 |
5.2.3 燃烧模型 |
5.2.4 辐射换热模型 |
5.3 火灾安全的影响因素 |
5.3.1 烟气层高度 |
5.3.2 烟气温度 |
5.3.3 烟气浓度 |
5.4 FDS数值模型和方法的实验验证 |
5.4.1 热释放速率 |
5.4.2 网格划分 |
5.4.3 边界条件的设置 |
5.4.4 FDS数值模型 |
5.4.5 火灾模拟验证结果对比 |
5.4.6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细水雾作用下全尺寸地下车库数值模拟 |
6.1 模型概况 |
6.2 火灾场景设置 |
6.2.1 火源功率及测点设置 |
6.2.2 网格及参数设置 |
6.2.3 工况设置 |
6.3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6.3.1 喷头安装高度对灭火影响分析 |
6.3.2 喷雾压力对灭火影响分析 |
6.3.3 雾化锥角对灭火影响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2)某高层建筑消防系统分析及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1.1 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高层建筑消防系统的现状及分析 |
1.2.1 国外高层建筑消防系统现状 |
1.2.2 国内高层建筑消防系统现状 |
1.2.3 国内外对高层建筑消防技术要求的分析 |
1.3 问题归纳及课题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第2章 高层民用建筑消防系统的特点 |
2.1 高层民用建筑与火灾 |
2.1.1 火与火灾 |
2.1.2 防火与灭火的基本原理及措施 |
2.1.3 我国火灾现状与特点 |
2.1.4 高层建筑火灾与救助 |
2.2 高层建筑火灾的主要治理措施 |
2.2.1 消火栓灭火系统 |
2.2.2 防火分区系统 |
2.2.3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
2.2.4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高层建筑主流消防系统 |
3.1 高层建筑消防系统的分类 |
3.1.1 消防给水系统 |
3.1.2 气体灭火装置 |
3.2 高层建筑消防给水系统的技术参数 |
3.2.1 建筑类别及其火灾危险等级 |
3.2.2 火灾的延续时间 |
3.2.3 消火栓的用水量 |
3.2.4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消防用水量 |
3.3 高层建筑的消火栓给水系统 |
3.3.1 消火栓给水系统形式 |
3.3.2 消火栓的给水系统 |
3.3.3 消火栓的给水系统水力计算 |
3.4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 |
3.4.1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分类 |
3.4.2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工作原理 |
3.4.3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水力计算 |
3.5 高层建筑的消防给水的稳、增压方式的优化 |
3.5.1 消防给水系统设置增压设施的原因 |
3.5.2 高层建筑增压与稳压的方式 |
3.5.3 稳、增压方式的优化设计 |
3.5.4 增压泵扬程的计算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消防灭火设备及其联动控制 |
4.1 消防设备的控制要求 |
4.2 火灾报警及联动控制设备 |
4.2.1 水流指示器 |
4.2.2 水力报警器 |
4.2.3 消火栓按钮 |
4.2.4 手动报警按钮 |
4.2.5 压力开关 |
4.2.6 控制方式的比较、分析 |
4.3 消防泵主备自动互投与自动测试 |
4.3.1 消防泵控制系统的功能 |
4.3.2 控制系统的逻辑图 |
4.4 联动控制系统的可靠设计 |
4.4.1 自动报警系统与自喷系统的配合 |
4.4.2 与气体灭火系统的配合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工程案例分析 |
5.1 工程简介及消防(给水)系统概述 |
5.1.1 室外消防给水系统 |
5.1.2 室内消火栓给水系统 |
5.1.3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 |
5.1.4 水泵接合器 |
5.1.5 手提式、推车式灭火器 |
5.2 消防给水系统供水方案的确定 |
5.3 消防用水量及水源 |
5.3.1 各消防系统用水标准及水量 |
5.3.2 消防水源 |
5.3.3 消防贮水量 |
5.4 消防水池容积计算 |
5.5 消防水箱容积计算及增压稳压设施选型 |
5.5.1 消防水箱容积计算 |
5.5.2 增、稳压设备的选型 |
5.6 消防泵房管道系统设计技术要点 |
5.7 室内消火栓给水系统的计算 |
5.7.1 消防水量Q |
5.7.2 消火栓栓口所需压力Hxh |
5.7.3 管网水力计算 |
5.7.4 消防水泵选定 |
5.7.5 消火栓选定 |
5.7.6 水泵接合器 |
5.8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计算 |
5.9 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1 |
附录 2 |
附录 3 |
附录 4 |
附录 5 |
附录 6 |
(3)七氟丙烷气体灭火系统管网设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七氟丙烷气体灭火系统研究现状 |
1.3 七氟丙烷气体灭火系统管网压力损失计算研究 |
1.4 七氟丙烷气体灭火系统管网设计计算方法研究 |
1.5 七氟丙烷气体灭火系统管网设计计算软件研究 |
1.6 研究现状分析 |
1.7 课题提出及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7.1 课题的提出 |
1.7.2 主要研究内容 |
1.7.3 论文组织形式 |
第2章 七氟丙烷气体灭火系统及管网设计建模与分析 |
2.1 引言 |
2.2 七氟丙烷气体灭火系统结构 |
2.2.1 系统组成 |
2.2.2 系统工作原理 |
2.3 七氟丙烷气体灭火系统管网系统建模 |
2.3.1 防护区建模 |
2.3.2 存储装置建模 |
2.3.3 管网建模 |
2.4 七氟丙烷气体灭火系统管网系统设计矩阵 |
2.4.1 设计结构矩阵 |
2.4.2 管网系统参数间相互关系 |
2.5 七氟丙烷气体灭火系统管网设计方法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七氟丙烷气体灭火系统管网参数计算、优化及管网压力损失计算 |
3.1 引言 |
3.2 七氟丙烷气体灭火系统管网参数设计计算 |
3.2.1 防护区灭火剂设计用量计算 |
3.2.2 存储参数计算 |
3.2.3 管网参数设计计算 |
3.2.4 防护区泄压口计算 |
3.2.5 存在问题分析 |
3.3 七氟丙烷气体灭火系统灭火剂充装率优化设计计算 |
3.3.1 模拟退火算法 |
3.3.2 灭火剂充装率优化结果分析 |
3.4 七氟丙烷气体灭火系统管网压力损失计算 |
3.4.1 现有管网压力损失计算方法及存在问题分析 |
3.4.2 七氟丙烷气体灭火系统管网压力损失计算方法 |
3.4.3 七氟丙烷气体灭火系统管网压力损失仿真对比分析 |
3.4.4 管网局部管件当量长度测量实验 |
3.4.5 七氟丙烷气体灭火系统管网压力损失实验 |
3.4.6 管网压力损失计算方法计算结果对比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喷放过程离散化及喷嘴开口直径优化的七氟丙烷气体灭火系统迭代水力计算 |
4.1 引言 |
4.2 七氟丙烷气体灭火系统喷放过程离散化及优化目标分析 |
4.2.1 七氟丙烷气体灭火系统喷放过程阶段划分 |
4.2.2 七氟丙烷气体灭火系统喷放过程离散化处理原理 |
4.2.3 喷嘴开口直径优化目标分析 |
4.3 七氟丙烷气体灭火系统喷放过程迭代水力计算及管网参数优化 |
4.3.1 计算模型建立 |
4.3.2 存储瓶氮气实时压力P计算 |
4.3.3 管网阻力损失h_(w0-p)计算 |
4.3.4 灭火系统喷放时间time计算及管网参数优化 |
4.3.5 喷嘴工作参数计算 |
4.3.6 迭代水力计算方法计算流程 |
4.4 七氟丙烷气体灭火系统管网参数优化计算实验及结果对比分析 |
4.4.1 实验条件 |
4.4.2 喷放实验 |
4.4.3 实验结果对比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七氟丙烷气体灭火系统管网设计软件系统开发及实验 |
5.1 引言 |
5.2 七氟丙烷气体灭火系统管网设计方法 |
5.3 七氟丙烷气体灭火系统管网设计软件开发 |
5.3.1 设计计算软件总体框架构建 |
5.3.2 关键计算算法流程 |
5.3.3 设计计算软件实现 |
5.3.4 管网设计计算软件系统功能界面 |
5.4 七氟丙烷气体灭火系统管网设计计算实验 |
5.4.1 实验条件 |
5.4.2 均衡系统实验 |
5.4.3 非均衡系统实验 |
5.4.4 非均衡系统改进优化实验 |
5.5 设计计算软件工程实例应用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和成果 |
(4)高压细水雾系统灭火效果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火灾的危害 |
1.1.2 卤代烷灭火剂的危害 |
1.1.3 替代卤代烷的技术性能 |
1.1.4 细水雾灭火剂的优势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
2 高压细水雾灭火系统 |
2.1 细水雾 |
2.1.1 细水雾的定义 |
2.1.2 细水雾的发展 |
2.1.3 细水雾的特征参数 |
2.1.4 细水雾的灭火机理 |
2.2 高压细水雾灭火系统介绍 |
2.2.1 细水雾灭火系统分类 |
2.2.2 高压细水雾灭火系统的计算 |
2.2.3 高压细水雾灭火系统的优点 |
2.3 高压细水雾灭火系统的组成部件 |
3 实验方案设计 |
3.1 实验思路 |
3.2 测试系统 |
3.2.1 气体成分分析仪 |
3.2.2 热电偶 |
3.2.3 高速摄影仪 |
3.2.4 红外摄像仪 |
3.3 细水雾系统设计选型 |
3.4 试验台搭建 |
3.4.1 搭建小尺寸实验平台并布置热电偶 |
3.4.2 喷头 |
3.4.3 泵组式设备 |
4 细水雾灭火系统的影响因素及规律的实验研究 |
4.1 细水雾扑灭A类火灾实验研究 |
4.1.1 流量系数变化对细水雾灭A类火灾效果的影响 |
4.1.2 预燃时间变化对高压细水雾灭A类火灾效果的影响 |
4.1.3 高压细水雾施加时间对灭A类火灾效果的影响 |
4.2 细水雾扑灭B类火灾实验研究 |
4.2.1 施加高压细水雾与否对灭B类火的影响 |
4.2.2 预燃时间变化对高压细水雾灭B类火灾效果的影响 |
4.2.3 流量系数的变化对高压细水雾灭B类火灾效果影响 |
4.3 实验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本文主要内容与结论 |
5.2 下一步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5)高校学生宿舍给水与消防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高校学生宿舍的定义及分类 |
1.1.1 高校学生宿舍的定义 |
1.1.2 高校学生宿舍的分类 |
1.2 课题的提出 |
1.2.1 我国高校学生宿舍用水特点 |
1.2.2 我国高校学生宿舍消防安全现状 |
1.3 给水设计秒流量计算方法现状 |
1.3.1 国外给水设计秒流量计算方法 |
1.3.2 我国高校学生宿舍给水设计秒流量计算方法 |
1.4 给水系统供水方式的现状 |
1.5 高校学生宿舍节水措施现状 |
1.5.1 国外节水节能现状 |
1.5.2 国内节水节能现状 |
1.6 国内外高校学生宿舍喷淋系统设计现状 |
1.6.1 国外的高校学生宿舍喷淋系统设计 |
1.6.2 我国的高校学生宿舍喷淋系统设计 |
1.7 课题的研究意义 |
1.7.1 学术意义 |
1.7.2 实用意义 |
1.8 课题的研究目的、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8.1 研究目的 |
1.8.2 研究内容 |
1.8.3 技术路线 |
2 高校学生宿舍给水设计秒流量计算公式的研究 |
2.1 给水设计秒流量公式的推导 |
2.2 给水设计秒流量公式的误差分析 |
2.2.1 用正态分布代替二项分布的误差分析 |
2.2.2 用抽象的给水当量替代具体的卫生器具的误差分析 |
2.3 工程验证 |
2.4 自闭式大便器同时使用百分数的建议值 |
2.5 小结 |
3 高层学生宿舍生活给水方式的优化研究 |
3.1 高层学生宿舍的生活给水方式 |
3.1.1 高位水箱给水方式 |
3.1.2 气压罐给水方式 |
3.1.3 变频泵给水方式 |
3.2 高层学生宿舍生活给水方式的能耗分析 |
3.2.1 高位水箱给水方式的能耗分析 |
3.2.2 气压罐给水方式的能耗分析 |
3.2.3 变频泵给水方式的能耗分析 |
3.3 高层学生宿舍生活给水方式的优化选择 |
3.3.1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
3.3.2 层次分析法的具体步骤 |
3.4 应用举例 |
3.4.1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
3.4.2 构造三标度比较矩阵 |
3.4.3 求出 AHP 间接判断矩阵、计算权重并一致性检验 |
3.5 小结 |
4 高校学生宿舍节水研究 |
4.1 高校学生宿舍用水现状分析 |
4.1.1 高校学生宿舍用水现状 |
4.1.2 高校学生宿舍用水中存在的问题 |
4.2 高校学生宿舍节水潜力分析 |
4.2.1 中水回用 |
4.2.2 供水设施 |
4.2.3 管理制度 |
4.2.4 节水意识 |
4.3 高校学生宿舍的节水措施 |
4.3.1 技术措施 |
4.3.2 管理措施 |
4.3.3 思想教育措施 |
4.4 小结 |
5 高校学生宿舍消防系统方案的优化研究 |
5.1 高校学生宿舍火险、火灾的特点 |
5.1.1 学生宿舍存在的火灾隐患 |
5.1.2 学生宿舍火灾的特点 |
5.2 高校学生宿舍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必要性 |
5.2.1 学生宿舍室内消防体系的现状及弊端 |
5.2.2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灭火的基本原理 |
5.2.3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优势 |
5.3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类型的选择 |
5.3.1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分类 |
5.3.2 适合高校学生宿舍的自喷系统类型 |
5.4 高校学生宿舍喷头的研究 |
5.4.1 喷头的分类 |
5.4.2 喷头的选用 |
5.4.3 喷头的布置 |
5.5 学生宿舍自喷系统设计流量分析 |
5.5.1 设置 1 只水平边墙型扩展覆盖面喷头时的水力计算 |
5.5.2 设置 2 只水平边墙型扩展覆盖面喷头时的水力计算 |
5.6 技术经济分析 |
5.6.1 工程举例 |
5.6.2 费用分析 |
5.7 小结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6)珠江新城J1-2、J1-5地块超高层建筑消防设计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基本定义 |
1.2 国内外超高层建筑建设历史与现状 |
1.2.1 国外超高层建筑历史与现状 |
1.2.2 我国超高层建筑的历史与现状 |
1.3 超高层建筑火灾因素及特点 |
1.3.1 超高层建筑的火灾因素 |
1.3.2 超高层建筑的火灾特点 |
1.4 研究内容 |
1.5 项目简介 |
第二章 超高层建筑防火设计 |
2.1 我国超高层建筑防火设计的依据 |
2.2 超高层建筑防火设计主要原则 |
2.3 防火与安全疏散分析 |
2.3.1 消防平台 |
2.3.2 防火分区的划分 |
2.3.3 安全疏散设计 |
2.3.4 避难层设计 |
2.3.5 幕墙防火分隔 |
2.3.6 钢结构防火性能 |
2.4 具体节点处理分析 |
2.4.1 电梯的防火封堵设计 |
2.4.2 避难层与设备层关系 |
2.5 关于专家论证会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消防给水灭火系统设计 |
3.1 设计探讨 |
3.2 系统的选择 |
3.3 系统的分区与减压 |
3.4 中间转输水箱的计算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气体灭火系统 |
4.1 气体灭火系统介绍 |
4.2 主要设计原则 |
4.3 系统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自动喷水-泡沫联用灭火系统设计 |
5.1 系统原理 |
5.2 主要设计原则 |
5.3 系统设计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油库区、屋面停机坪的消防设计 |
6.1 灭火机理 |
6.2 主要设计原则 |
6.3 系统设计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大空间场所的消防设计 |
7.1 与其他喷水灭火系统比较 |
7.2 系统动作原理 |
7.3 项目系统情况 |
7.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7)海上平台消防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1.1 课题研究的目的 |
1.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
1.2.1 国外发展现状 |
1.2.2 国内发展现状 |
1.3 论文主要研究工作 |
第2章 消防系统总体结构 |
2.1 火灾自动报警 |
2.1.1 火灾自动报警 |
2.1.2 消防联动控制 |
2.2 灭火系统 |
2.2.1 水灭火系统 |
2.2.2 气体灭火系统 |
2.2.3 泡沫灭火系统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海上平台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
3.1 火灾发展过程 |
3.2 火灾探测器的分类及原理 |
3.2.1 差定温式感温探测 |
3.2.2 光电式感烟探测 |
3.2.3 CO探测 |
3.3 火灾自动报警控制器 |
3.3.1 火灾报警控制器组成 |
3.3.2 传感器模块 |
3.3.3 数据处理模块 |
3.3.4 报警器类型 |
3.4 联动控制系统 |
3.4.1 灭火系统联动 |
3.4.2 消防栓系统联动 |
3.4.3 防烟、排烟系统系统联动 |
3.4.4 火灾广播和报警系统联动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海上平台的火灾信息处理 |
4.1 多传感器的数据融合 |
4.1.1 数据融合结构模型 |
4.1.2 数据融合功能模型 |
4.1.3 数据融合算法 |
4.2 BP神经网络火灾信息处理 |
4.2.1 BP神经网络 |
4.2.2 BP神经网络的设计 |
4.2.3 BP神经网络算法的改进 |
4.2.4 LM算法 |
4.2.5 火灾信息的模拟及仿真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海上平台的灭火系统 |
5.1 灭火系统的发展现状 |
5.1.1 灭火系统的基本原理 |
5.1.2 灭火剂的分类 |
5.2 CO_2灭火系统 |
5.2.1 CO_2灭火系统的灭火原理 |
5.2.2 CO_2灭火系统设计与计算 |
5.3 七氟丙烷灭火系统 |
5.3.1 七氟丙烷灭火系统的灭火原理 |
5.3.2 七氟丙烷灭火系统的设计与计算 |
5.3.3 七氟丙烷和水喷雾冷却系统联合灭火系统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8)城市消防安全前沿技术及研究进展——新型主动和被动消防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纳米消防技术 |
1.1 纳米阻燃技术 |
1.2 纳米涂层或涂料 |
1.3 纳米灭火剂 |
1.4 纳米火灾探测和报警技术 |
1.5 纳米消防装备 |
1.6 纳米消防照明 |
1.7 纳米消防医学 |
2 绿色消防技术 |
2.1 哈龙 (Halon) 替代技术 |
2.2 绿色阻燃技术 |
3 火灾自动探测和预警技术 |
4 消防机器人技术 |
5 新材料及其在消防中的应用 |
5.1 新型阻燃和防火材料 |
5.1.1 生物基防火材料 |
5.1.2 微胶囊包裹技术 |
5.1.3 耐高温阻燃及热辐射防护织物 |
5.1.4 新型固化防火涂料 |
5.2 形状记忆合金材料 |
5.2.1 在火灾报警及自动喷淋系统中的应用 |
5.2.2 在防火阀中的应用 |
5.3 新型蓄光发光材料 |
5.4 金属多孔材料 |
5.4.1 隔焰防爆材料 |
5.4.2 隔热材料 |
5.4.3 静电防护材料 |
6 消防技术发展展望 |
(9)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喷头布置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的意义 |
1.1.1 问题的提出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研究的内容 |
1.3.1 本文研究的目的 |
1.3.2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2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类型和原理 |
2.1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基本要求 |
2.2 系统类型 |
2.3 湿式自动喷水灭火系统 |
2.3.1 湿式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控火灭火的特点 |
2.3.2 湿式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大小和服务面积 |
2.3.3 湿式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适用范围 |
2.4 干式自动喷水灭火系统 |
2.4.1 干式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特点 |
2.4.2 干式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大小和服务面积 |
2.4.3 干式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适用范围 |
2.4.4 干式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特殊附件 |
2.5 预作用自动喷水灭火系统 |
2.5.1 预作用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特点 |
2.5.2 预作用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适用范围 |
2.6 雨淋系统 |
2.6.1 雨淋系统的特点 |
2.6.2 雨淋系统的适用范围 |
2.7 水幕系统 |
2.7.1 水幕系统的特点 |
2.7.2 水幕系统的使用范围 |
2.8 水喷雾灭火系统 |
2.8.1 水喷雾灭火系统的特点 |
2.8.2 水喷雾灭火系统的使用范围 |
2.9 重复启闭预作用系统 |
2.9.1 重复启闭预作用系统的特点 |
2.9.2 重复启闭预作用系统的使用范围 |
2.10 自动喷水—泡沫联用灭火系统 |
2.10.1 自动喷水—泡沫联用灭火系统的特点 |
2.10.2 自动喷水—泡沫联用灭火系统的使用范围 |
2.11 其他系统 |
2.12 小结 |
3 喷头技术简介 |
3.1 喷头的发展 |
3.2 洒水喷头的分类和构造 |
3.2.1 洒水喷头的分类 |
3.2.2 喷头的构造与功能 |
3.3 喷头的流量特性 |
3.4 喷头的布水特征 |
3.5 喷头的选用 |
3.6 小结 |
4 喷淋系统的水力计算 |
4.1 设计流量与流速的确定 |
4.1.1 设计流量计算的两种方法 |
4.1.2 设计流速的确定 |
4.2 系统设计流量的几种计算方法 |
4.2.1 调整最不利点处喷头的工作压力 |
4.2.2 放大管段管径 |
4.2.3 固定管网入口端压力 |
4.2.4 调整喷头的布置间距 |
4.3 系统设计流量与工作压力的估算 |
4.5 小结 |
5 喷头的布置 |
5.1 喷头布置的基本原则 |
5.2 不同安装高度、工作压力下喷头布置间距的确定 |
5.2.1 洒水曲线的拟合 |
5.2.2 不同安装高度下洒水曲线的理论建模与数值分析 |
5.2.3 不同安装高度、工作压力下喷头布置间距确定 |
5.3 不同流量系数喷头的合理选用 |
5.4 走道内喷头的合理布置 |
5.5 喷头与梁的距离 |
5.6 小结 |
6 喷淋系统可靠度简析 |
6.1 管道和阀门系统可靠性简析 |
6.1.1 管网系统可靠性简析 |
6.1.2 阀门系统可靠性简析 |
6.2 水源系统可靠度简析 |
6.3 喷头可靠性研究 |
6.3.1 喷淋系统可靠度分析 |
6.4 小结 |
7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0)用于森林消防的水雾灭火雾化喷头的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1.1 珍爱生命,远离火灾 |
1.1.2 倡导绿色,淘汰哈龙 |
1.1.3 哈龙灭火剂替代物的介绍 |
1.2 国内外细水雾灭火系统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
1.2.1 细水雾的起源与发展 |
1.2.2 国内外细水雾相关研究 |
1.3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1 新型高效细水雾喷头的研究 |
1.3.2 影响细水雾灭火性能的主要参数 |
第二章 细水雾及其灭火机理研究 |
2.1 细水雾的定义和种类 |
2.2 细水雾灭火机理 |
2.3 细水雾灭火系统的优越性 |
第三章 细水雾灭火装置的组成及雾化喷头的设计研究 |
3.1 细水雾灭火装置的组成 |
3.2 雾化喷头的设计研究 |
3.2.1 雾化喷头的类型 |
3.2.2 液体雾化的原理 |
3.2.3 喷头的设计 |
第四章 两级雾化细水雾喷头灭火有效性试验研究 |
4.1 利用CFD仿真软件FLUENT建模并进行参数模拟分析 |
4.1.1 FLUENT软件简介 |
4.1.2 利用GAMBIT建模并进行网格划分 |
4.1.3 CFD仿真结果分析 |
4.2 高压泵与电动机的选型 |
4.3 喷头雾化特性实验研究 |
4.3.1 雾化特性参数及实验方法 |
4.3.2 喷头雾化特性与压力和结构尺寸的关系 |
4.3.3 喷嘴流量与雾化锥角的分析 |
4.3.4 液滴粒径的分析 |
4.4 灭火有效性实验分析 |
4.4.1 林火的分类 |
4.4.2 灭火实验及灭火有效性分析 |
4.4.3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5.1 研究成果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
致谢 |
四、循环启闭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替代哈龙系统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地下停车库细水雾灭火实验与喷头参数优化研究[D]. 陈雅惠. 西华大学, 2020(01)
- [2]某高层建筑消防系统分析及设计[D]. 贾凤伟. 北京建筑大学, 2018(02)
- [3]七氟丙烷气体灭火系统管网设计方法研究[D]. 李鑫. 浙江工业大学, 2017(01)
- [4]高压细水雾系统灭火效果的实验研究[D]. 张慧. 安徽理工大学, 2016(08)
- [5]高校学生宿舍给水与消防系统研究[D]. 郭艳伟. 重庆大学, 2013(02)
- [6]珠江新城J1-2、J1-5地块超高层建筑消防设计探讨[D]. 刘伟强. 广州大学, 2012(03)
- [7]海上平台消防系统研究[D]. 吕建伟.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1(06)
- [8]城市消防安全前沿技术及研究进展——新型主动和被动消防技术[J]. 尤飞,蒋军成. 消防科学与技术, 2010(06)
- [9]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喷头布置优化研究[D]. 杜坤. 重庆大学, 2010(04)
- [10]用于森林消防的水雾灭火雾化喷头的设计与研究[D]. 吴鹏. 北京林业大学, 2009(11)
标签:七氟丙烷论文;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论文; 气体灭火系统论文; 消防设计论文; 火灾危险等级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