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低温保存犬外周血干细胞自体移植治疗重度急性放射病(论文文献综述)
郭德镔[1](2018)在《同种异体UCMSC移植治疗树鼩急性放射损伤的疗效及机制研究》文中提出一、研究背景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MSC)可以从多种组织器官分离得到,包括骨髓、皮肤、血管、脂肪甚至是多能间质干细胞异质群体。MSC在高强度的电离辐照下仍能保持其干细胞特性。MSC已被广泛用来治疗放射性缺血或机械性损伤的动物模型,临床上也开始运用MSC对放射引起的软组织病变和意外暴露辐射进行治疗。动物研究和早期临床试验表明MSC主要通过分化为功能性实质细胞和为其他细胞生存提供有利微环境在组织再生中起作用[1-3]。目前大部分研究主要集中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BMSC),但是BMSC的增殖分化潜能随年龄增大而下降,而且BMSC自体移植依赖患者自身的状态,导致应用受限。UCMSC(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UCMSC)来源充足,伦理争议较少,无免疫排斥问题,可以大规模生产,是细胞移植的理想种子。二、研究目的1.建立急性放射损伤树鼩模型。2.评价和分析同种异体UCMSC移植治疗急性放射损伤树鼩模型的疗效与机制。三、研究方法1.分离、培养、鉴定、标记树鼩UCMSC:树鼩脐带组织块贴壁培养UCMSC,用流式标记法检测UCMSC表面标志,体外诱导UCMSC向脂肪细胞、骨细胞、软骨细胞分化。用EGFP慢病毒载体转染树鼩UCMSC,使UCMSC带上绿色荧光。2.急性放射损伤树鼩模型照射方法:树鼩无麻醉置于自制塑料盒(25cm×6.6cm×4cm)内,于昆明总医院放疗中心用直线加速器进行全身单次X线电离辐照。照射野为30cm×30cm,源波距为100cm,剂量率为480cGy/min,总照射剂量为4.5Gy。3.UCMSC移植治疗树鼩急性放射损伤及观察指标:150只雌性树鼩随机数字表法分组:(1)治疗组(n=40):辐照+注射UCMSC(3×107cells/kg,1mL PBS悬浮细胞);(2)模型组(n=60):辐照+1mL PBS注射;(3)对照组(n=40):注射1mL PBS;(4)EGFP组(n=10):辐照+注射eGFP标记的UCMSC(3×107cells/kg,1mL PBS悬浮细胞)。第1次注射在照射后即刻进行,定义为细胞移植第1天。每7天注射1次,共计4次。治疗组、模型组及对照组每组各取12只树鼩(n=12),分别于第7d、14d、21d、28d处死3只,取一侧股骨计数骨髓有核细胞;将心、肝、脾、肺、肾、小肠、胸腺、股骨组织一部分用4%多聚甲醛溶液固定,另一部分-80℃冻存,用于病理组织学观察及mRNA的检测。3个组剩余的树鼩用于体重和生存率观察,外周血常规检测,外周血细胞因子检测,细胞凋亡率检测,转录组学测序,染色体核型分析及FISH染色。EGFP组用于追踪移植的UCMSC。四、研究结果(1)通过组织贴壁法获得纯度高、增值活力强、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UCMSC,利用eGFP使UCMSC标记为绿色荧光,为体内的示踪带上标签。(2)采用直线加速器对树鼩进行全身单次4.5Gy X线照射,成功建立急性放射损伤树鼩模型。(3)用UCMSC对急性放射损伤树鼩进行移植治疗,发现UCMSC移植能显着提高放射损伤树鼩的生存率,减少肺部炎症和细胞凋亡,阻止肺纤维化进程,恢复了造血功能并增加了血液计数。蛋白芯片分析显示,治疗组相对模型组IL-10、IL-13、BMP-5、BMP-7、HGF、Insulin、NT-4、VEGF-R3、SCF显着升高(p<0.05),IGFBP-2、IGFBP-4、PDGF-AA、TGFβ-1、IL-2、TIMP-2、PdGF-BB、TNF-α、IFN-γ、IL-1ra、IL-8显着降低(p<0.05)。外周血转录组测序分析显示治疗组相对模型组C1q mRNA表达上调,而HLA-DP mRNA表达下调,免疫组化染色进一步验证该结果的正确性。eGFP标记的UCMSC在心、肝、脾、肺、肾、骨髓、胸腺组织均有分布。五、结论1.建立分离、培养、鉴定和标记树鼩UCMSC的方法。2.建立树鼩急性放射损伤模型方法。3.UCMSC通过调节细胞因子水平,调控C1q和HLA-DP基因的表达发挥对急性放射损伤的治疗作用。UCMSC移植是治疗急性放射损伤的有效方法。
贾延辉[2](2017)在《比较不同来源MSCs联合单倍体HSC移植对造血重建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造血微环境对造血干/祖细胞的生长发育具有重要的支持和调控作用,骨髓间充质细胞是骨髓造血微环境的重要组分。重度骨髓型急性放射病患者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形态、功能均受到不同程度损害,使得造血功能衰竭更加持久甚至难以恢复。重度骨髓型急性放射病是指机体在短时间内接受大剂量(﹥4Gy)电离辐射,数小时内出现多次呕吐,可有腹泻等临床症状,白细胞短暂升高后明显下降,骨髓增生严重抑制的疾病。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疗重度骨髓型急性放射病的唯一有效手段,但由于受到救治时间和供者来源限制,没有HLA全相合造血干细胞的患者需要进行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虽然可以在短期内解决供体来源的问题,但是移植排斥和移植失败率较高,严重影响生存。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是具有自我复制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的成体干细胞,广泛来源于骨髓、脐带、脐血、真皮、脂肪等组织,已有研究证明MSCs与造血干细胞共同移植具有促进造血重建和调控GVHD的作用,但是,不同来源的MSCs是否具有修复功能上的差异?在和造血干细胞联合移植的时候最优化的MSCs是什么来源的?是亟待回答的现实问题。因此,本研究比较不同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联合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在救治重度骨髓型急性放射病时促进造血重建的效应具有重要意义。1.研究内容和方法:1.1不同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和鉴定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采用酶消化法分离培养真皮间充质干细胞,采用组织块贴壁法分离培养脐带间充质干细。采用流式细胞术对三种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进行表型鉴定。利用成骨和成脂实验鉴定间充质干细胞的分化能力。1.2重度骨髓型放射病小鼠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模型的建立对C57BL/6(H-2b)与BABL/C(H-2d)杂交第1代(CB6F1(H-2b×d))小鼠分别实施60Coγ5.0 Gy、6.0 Gy、7.0Gy、8.0 Gy辐射剂量损伤,每个剂量组分别给予PBS和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观察F1代小鼠经辐射损伤后的生存状况。探索适合本研究有关的重度骨髓辐射损伤的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动物模型的适宜辐射剂量。1.3不同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与单倍体造血干细胞联合移植对造血重建的影响供体鼠C57BL/6(H-2b)制备造血干细胞。受体鼠C57BL/6(H-2b)与BABL/C(H-2d)杂交第1代(CB6F1(H-2b×d))小鼠用60Coγ射线8.0Gy全身辐照后按照完全随机设计方法分为空白对照组、造血干细胞单移植组(HSC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与造血干细胞共移植组(HUCMSCs+HSC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造血干细胞共移植组(BMSCs+HSC组)和真皮间充质干细胞与造血干细胞共移植组(DMSCs+HSC组),每组40只。空白对照组经尾静脉注射200μl PBS溶液,HSC单移植组经尾静脉注射单倍体造血干细胞1×106个,其余共移植组每只小鼠经尾静脉注射单倍体造血干细胞1×106个和间充质干细胞1×106个。其中每组20只F1代小鼠用于观察移植后小鼠的生存状况和生存率,20只F1代小鼠用于检测外周血象变化、骨髓病理改变和骨髓细胞集落形成等指标。2.实验结果:2.1不同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和鉴定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真皮间充质干细胞和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均呈现长梭形和多角形等细胞形态,细胞成旋涡状、网状或平行排列生长。传代培养后细胞迅速贴壁,状态比较均一,生长迅速。随着传代次数的增加,细胞逐渐增粗增大,成长条索性,生长速度逐渐降低。利用间充质干细胞表型鉴定试剂盒和流式细胞术鉴定细胞结果显示:三种不同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均不表达CD14、CD20、CD34、CD45等造血细胞表面抗原,高表达CD73、CD90、CD105等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抗原。三种间充质干细胞加入成骨诱导培养基后细胞形态逐渐变为多角形,细胞聚集生长,逐渐融合形成钙化结节,茜素红染色呈红色结节。三种间充质干细胞加入成脂诱导培养基后,细胞逐渐变大,呈椭圆形,第7天后胞内可以观察到脂滴形成,油红O染色可以看到胞浆内有红色脂滴。2.2建立重度骨髓型放射病辐射损伤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动物模型8.0Gy辐射剂量组PBS移植小鼠全部死亡,造血干细胞移植小鼠存活超过30天,FISH实验检测证实小鼠骨髓为嵌合状态,供者造血干细胞植入。5.0Gy、6.0Gy、7.0Gy辐射剂量PBS移植小鼠均有存活超过30天,造血功能自我恢复,未见供者植入。因此选用8.0Gy辐射剂量组为动物模型。2.3不同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与单倍体造血干细胞联合移植对造血重建的影响间充质干细胞与单倍体造血干细胞共移植组小鼠在外周血象的恢复、骨髓病理切片、CFU-E、BFU-E、CFU-GM、CFU-GEMM等检测结果均与单倍体造血干细胞单移植组有明显的差异(p﹤0.05)。其中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与造血干细胞移植组小鼠造血恢复速度和程度明显高于其他两组间充质干细胞与造血干细胞共移植组小鼠(p﹤0.05)。3.结论:3.1骨髓、真皮和脐带分离培养的间充质干细胞具有间充质干细胞的形态特征,具有成骨和成脂分化的能力,并表达间充质干细胞的表面抗原。3.2 8.0Gy是重度骨髓型放射病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动物模型的适宜照射剂量。3.3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联合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对重度骨髓辐射损伤小鼠的造血重建效应明显优于骨髓间充质干细和真皮间充质干细胞。
刘聪[3](2017)在《Ghrelin对放烧复合伤创面的促愈效应及机制研究》文中指出放烧复合伤(combined radiation-burn injury,CRBI)是指以放射损伤为主,同时或相继发生烧伤的一类放射复合伤。放烧复合伤属于军事特种医学的研究范畴,通常仅见于战现场或核事故,而罕见于日常生活。放射性损伤是其具有较大伤害性的首要原因,而烧伤的存在增加了病情的复杂性,常表现为“加重效应”。对于中度及以上的放烧复合伤,以“早期急性应激和休克、全身急性炎性反应、造血功能障碍、免疫抑制、胃肠道功能损伤及烧伤创面的延迟愈合及不愈合”为主的多种病理表现使治疗变得较为棘手。内外源性感染是引起死亡的主要原因,而烧伤创面的延迟愈合或不愈合则是不断加重的外源性感染的主要来源。因此,促进放烧复合伤创面愈合有助于延缓病情发展,并提高存活率和改善预后。目前对放烧复合伤的研究均限于动物水平,其中针对创面愈合的研究较少且缺乏系统性。这些物理(如创面护理、切痂等),化学(如碘伏和苯妥因等)或生物(如间充质干细胞等)治疗方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创面的愈合状态,但对动物整体伤情的减轻似乎并无突出贡献;某些方法不仅“性价比”低,还容易产生副作用,具有一定的应用局限性。Ghrelin是一种内源性多功能“脑-肠肽”,前期研究显示ghrelin可通过减弱急性应激反应,减轻急性炎性反应,促进造血功能恢复,降低放烧复合伤大鼠死亡率,可应用于放烧复合伤的综合治疗。Ghrelin具有合成容易、廉价易得、给药方便等优点,其对放烧复合伤动物的救治作用,除上述机制外,推测还可能与促进烧伤创面愈合有关。因此,本课题从以下几个层次研究了ghrelin促进放烧复合伤创面愈合的效应并探讨了其可能机制:第一部分,ghrelin对放烧复合伤创面的促愈效应观察,研究ghrelin促进创面愈合的整体效应。本部分主要设置3个组:正常组,放烧复合伤组和ghrelin治疗组。建立大鼠重度放烧复合伤模型(5Gy+1015%TBSA[total body surface area]Ⅲ°烧伤),检测血清ghrelin水平的时相改变。Ghrelin采取颈后皮下(subcutaneously,s.c.)连续给药7天(24h×7d),ghrelin剂量为50nmol·kg-1·d-1,100 nmol·kg-1·d-1,200 nmol·kg-1·d-1,分别对应低、中、高剂量。伤后3,7,14d观察外周血红细胞(red blood cell,RBC),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和血小板(platelets,PLT)数量改变;伤后每隔2d记录大鼠体重改变情况,持续30d;每隔2d对创面进行照相,持续30d,最后对复合伤晚期创面面积进行估算,计算平均创面愈合率和创面闭合所需时间。第二部分,ghrelin促进放烧复合伤大鼠创面肉芽组织形成和成熟的研究。本部分实验主要分4个组:单纯烧伤组,放烧复合伤组,ghrelin治疗组,ghrelin受体阻滞剂预处理及ghrelin治疗组。照射剂量5Gy,68%TBSAⅢ°烧伤;受体阻滞剂[D-Lys3]-GHRP-6和ghrelin均采取颈后皮下给药,前者单次注射连续7d,剂量5mg·kg-1,先于ghrelin 6h给药,后者连续灌注7d,剂量200nmol·kg-1·d-1。伤后第10,20及30d提取各组大鼠创面肉芽组织,并执行如下实验操作:DNA、胶原、氨基己糖、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含量(即NO[nitric oxide]总含量)检测;胶原天狼猩红、Masson染色;新生血管免疫组化(immunological histological chemistry,IHC)染色;肉芽组织常规病理(haematoxylin-eosin,H.E.)染色;ghrelin受体(growth hormone secretagogue receptor1a,GHS-R1a)IHC染色;转化生长因子(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beta1,TGF-β1)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免疫印迹(western blot,WB)检测。这些指标主要评估微血管形成和胶原沉积情况,可直接反应肉芽组织成熟度和创面修复能力。第三部分,ghrelin促进放烧复合伤大鼠创面愈合的炎症机制研究。Ghrelin被公认有较好的抗炎特性,而放烧复合伤创面愈合程度与炎性反应程度高度相关,因此拟从炎症角度探讨ghrelin的促愈机制。由于放烧复合伤早期是炎性反应启动和变化的关键期,因此选择伤后1周作为该机制研究的时间范围。另外,因巨噬细胞在炎症的发生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故选择“量多易得”的腹腔巨噬细胞作为该机制研究的靶细胞。本部分实验分两个阶段进行递进研究。第一阶段实验主要设置3个组:正常组,复合伤组,ghrelin治疗组。照射剂量5Gy,1015%TBSAⅢ°烧伤;ghrelin采取颈后皮下连续给药7d,剂量200 nmol·kg-1·d-1。伤后1,4,7d取血清用于促炎介质的酶联免疫检测(enzyme-linked immuno sorbent assay,ELISA),包括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alpha,TNF-α)、白介素1β(interleukin 1β,IL-1β)和白介素6(IL-6)。同时获取前两组大鼠腹腔巨噬细胞,并提取总蛋白用于炎性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磷酸化或总水平的WB检测,包括p38MAPK(p38 mitogen activated protein kinase)、JNK(jun N-terminal kinase)、ERK(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和p65NF-κB(p65 nuclear transcription factor kappa B),及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GC)抗炎途径中的糖皮质激素受体(glucocorticoid receptor,GR),并根据其表达变化情况选择最佳检测时相点。最后在此时相点上评价ghrelin对该类蛋白表达的影响。第二阶段实验主要设置8个组对“ghrelin可能通过干扰炎症途径促进创面愈合”的假说进行进一步的验证,包括正常组,复合伤组,ghrelin治疗组,p38MAPK阻滞剂(SB203580)处理组,JNK阻滞剂(SP600125)处理组,p38MAPK+JNK阻滞剂联合处理组,ghrelin受体阻滞剂([D-Lys3]-GHRP-6)处理组和TNF-α抗体(anti-TNF-αantibody)处理组。建模及ghrelin给药方法保持不变。SB203580和SP600125均采用颈后皮下连续给药7d,剂量15mg·kg-1·d-1;多克隆大鼠TNF-α抗体采取腹腔(intraperitoneally,i.p.)注射,剂量10mg·kg-1·d-1,2次/天,连续7d。在前面确定的时相点取血清进行TNF-α的含量检测,同时提取腹腔巨噬细胞总蛋白用于前述炎性信号蛋白的WB检测。此外,每隔2d照相记录各组大鼠创面愈合情况,为时1月,计算损伤晚期的平均创面愈合率和创面闭合所需时间。第四部分,ghrelin与TNF-α对放烧复合伤大鼠创面成纤维细胞相关生物学功能的影响及可能分子机制。成纤维细胞在肉芽组织成熟和创面修复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是关键的修复细胞;促炎介质如TNF-α可影响其正常的生物学功能(如分泌功能),从而阻碍创面愈合。在提取并培养复合伤大鼠皮肤肉芽组织成纤维细胞的基础上,依次进行了如下体外实验研究:免疫细胞染色(immunocytochemistry,ICC)观察饥饿素受体GHS-R1a,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ooth muscle actin,α-SMA)分别在成纤维细胞膜及胞浆内的表达情况;ghrelin、TNF-α单独及联合给药对原代成纤维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划痕”实验评价ghrelin的“促迁移”能力;TNF-α、TGF-β单独作用对细胞内Smad3蛋白(drosophila mothers against decapentaplegic protein,type 3)磷酸化水平的影响,确定检测Smad3的最佳时间点;ghrelin和TGF-β联合作用对Smad3磷酸化的影响;ghrelin、TNF-α及TGF-β三者对细胞内p38MAPK,JNK和Smad3磷酸化水平的共同影响及相互关系。此部分旨在初步探索ghrelin是否能够促进成纤维细胞分泌胶原,从而进一步在细胞及分子层面上解释其促愈作用。以上4个部分的研究内容均涵盖了ghrelin在“动物—组织—细胞—分子”各个层面上对放烧复合伤大鼠创面愈合的贡献作用,主要表现为与创面愈合相关的炎症机制研究。获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放烧复合伤导致大鼠血清ghrelin浓度显着下降,伤后第7d最为明显(下降约50%),之后逐步恢复至正常水平。50,100和200nmol·kg-1·d-1ghrelin治疗组大鼠在伤后24d的平均创面愈合率分别约为60%,50%和30%(与单纯复合伤组比较,P<0.05);同时也缩短了创面闭合所需平均时间约38d(与单纯复合伤组比较,P<0.05)。体重影响方面,200nmol·kg-1·d-1ghrelin治疗还可促进复合伤大鼠体重增加,最高可达5%(约11g)。造血方面,在伤后3,7,14d,200nmol·kg-1·d-1ghrelin治疗显着抑制了WBC和PLT数目的减少(与单纯复合伤组比较,P<0.05)。2.各实验组大鼠创面肉芽组织内DNA、胶原(羟脯氨酸)、氨基己糖和总NO含量,随着创面的逐渐修复,均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趋势;在检测时间点内,伤后第20d为含量变化最高点。与单纯烧伤组比较,复合伤组肉芽组织内DNA、胶原、氨基己糖和总NO含量均有显着降低(P<0.05),而200nmol·kg-1·d-1ghrelin治疗组在相应时间点均显着促进了以上各项指标的提升(与复合伤组比较,P<0.05):DNA含量在复合伤后10,20和30天分别下降约67%,56%和63%,ghrelin分别提高了其含量约138%,98%和136%;胶原含量在伤后第10,20d分别下降约36%和32%,ghrelin均提高了其含量约36%;氨基己糖含量在伤后第10,20d分别下降约34%和36%,ghrelin提高其含量约26%和46%;总NO含量在第10,20d分别下降约77%和50%,ghrelin提高其含量约200%和33%。胶原天狼猩红和Masson染色也显示复合伤肉芽组织内胶原含量明显低于单烧组,而ghrelin治疗后其分泌水平明显升高(P<0.05);血管染色显示复合伤肉芽组织内血管形成数量明显减少,而ghrelin治疗则提高了微血管数量(P<0.05)。WB实验证实生长因子TGF-β和VEGF分泌水平也出现类似“倒三角”变化趋势。其次,H.E.染色结果发现复合伤肉芽组织内WBC浸润量明显低于单烧组,而ghrelin治疗组WBC数目明显增加,主要以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为主。另外,通过对GHS-R1a进行染色发现,其在复合伤肉芽组织内表达量明显降低,而ghrelin可相对上调GHS-R1a表达。阻滞剂[D-Lys3]-GHRP-6的使用极大程度地削弱或抑制了ghrelin的上述效应。3.放烧复合伤大鼠血清中促炎介质TNF-α、IL-1β和IL-6的分泌水平在各个时间点均明显升高(与正常组比较,P<0.05),ghrelin治疗发挥了显着的抑制作用(与复合伤组比较,P<0.05)。炎症因子TNF-α是影响创面愈合的重要因素之一,伤后1,4,7d复合伤大鼠血清TNF-α浓度分别约是正常对照组的6,24和42倍(P<0.05),ghrelin治疗后第4,7d分别下降至原浓度的46%和61%(P<0.05)。炎性信号分子检测方面,通过WB对各组大鼠腹腔巨噬细胞总蛋白进行分析发现:伤后第4天p38MAPK,JNK和p65NF-κB有最为显着的磷酸化增强,相反GR的表达则明显下调,ghrelin治疗后前三者磷酸化明显减弱,GR表达则显着上调。通过使用相应的蛋白抑制剂,在同一时间点发现:SB203580或SP600125单独使用可分别抑制p38MAPK、JNK的磷酸化,而联合使用则可同时抑制p38MAPK和JNK的磷酸化;SB203580,SB203580+SP600125均可阻碍p65NF-κB的磷酸化激活,而二者的单独或联合使用均可使GR表达明显增加,联合使用效果更好;Anti-TNF-α处理可明显抑制p38MAPK、JNK和p65NF-κB的磷酸化激活,上调GR表达,效果类似但不及ghrelin;在同一时间点ghrelin、SB203580、SB203580+SP600125和anti-TNF-α还显着降低了复合伤大鼠血清中TNF-α的分泌水平。创面愈合相关指标显示,ghrelin、SB203580、SB203580+SP600125和anti-TNF-α在伤后第24天均表现出更高的平均创面愈合率(35%65%,P<0.05),且缩短了平均创面闭合所需时间(38d,P<0.05),但以ghrelin效果最佳。[D-Lys3]-GHRP-6的使用几乎完全抑制了ghrelin的上述作用。4.GHS-R1a和α-SMA分别在复合伤大鼠创面成纤维细胞膜及胞浆内均有高水平表达,且分布均匀。增殖活性评价方面,不同剂量的Rat ghrelin(1-104ng/mL)均未能提高原代成纤维细胞的增殖能力;不同剂量的Rat TNF-α(1-100ng/mL)未能诱发细胞凋亡,细胞存活率无明显改变;ghrelin和TNF-α联合作用对其增殖活性亦无明显影响。“划痕实验”也显示,1-104ng/mL的ghrelin均不能促进“划痕”的愈合。在ghrelin的“促胶原分泌”相关机制研究方面,发现以下现象:TGF-β(5ng/m L)可使成纤维细胞内Smad3的磷酸化在刺激后0.5-1h显着增强(P<0.05),而TNF-α(5ng/m L)则可致Smad3的磷酸化在刺激后1-2h显着减弱(P<0.05);ghrelin(1、100ng/mL)对TGF-β所致Smad3磷酸化的增强无影响;TNF-α引起成纤维细胞内p38MAPK和JNK的磷酸化水平显着增加(P<0.05),Smad3的磷酸化水平明显降低,而经ghrelin处理后p38MAPK和JNK的磷酸化受到明显抑制,反之Smad3的磷酸化水平则又有所恢复。综上所述,ghrelin可加快放烧复合伤大鼠创面肉芽组织成熟从而剂量依赖性地促进创面愈合,其可能机制主要是:改善造血功能,增加肉芽组织WBC浸润及相关生长因子分泌,促进新生血管形成和胶原沉积;抑制MAPK炎性信号通路,促进GR表达或活化,减少炎性细胞促炎介质分泌,进而减弱全身炎性反应;抑制MAPK炎性信号通路,增强Smad3磷酸化,减轻TNF-α对创面成纤维细胞胶原分泌活性的抑制。
唐芳芳[4](2017)在《海藻糖对脂肪细胞冻存后活性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自体脂肪移植出现已经有一百余年历史,多年来因其具有大量优点及可塑性而被广泛应用,得到众多学者研究。而一直以来,研究的重点与难点都在于维持移植后脂肪的存活率。目前已有众多研究报道,从脂肪供区、抽取的方法、抽吸工具、提纯方法、添加多种细胞因子等各个方面进行了提升,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仍避免不了脂肪的吸收。综合比较后,我们认为多次移植是一种最佳解决方案。而每次都用新鲜脂肪作为供体伴随而来的是多次抽脂手术,病人的痛苦增加及手术并发症发生的风险也随之增加。第一次抽脂时抽取足量的脂肪,后续移植时采用冷冻脂肪移植是一项有效解决方案,因此脂肪冻存后活力的保护变成了研究的重点。近年来关于脂肪冻存保护剂已有众多研究,二甲基亚砜(DMSO)、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胎牛血清、聚乙烯吡咯烷酮(PVP)、麦芽糖,和甲基纤维素(MC)等均被认为能提高冻存后脂肪细胞的存活率,但这些物质与脂肪细胞混合后难以清除,部分甚至具有细胞毒性。寻找到一种适用于临床的冻存保护剂是我们真正能将一次吸脂多次移植推广运用的办法。目的:通过观察冻存后脂肪的大体观、HE染色、油红O染色、检测葡萄糖转移量、检测肌酸激酶值等方法,探讨海藻糖作为冻存保护剂对脂肪组织冻存后细胞活性的影响。方法:抽吸成年女性腹部或大腿脂肪颗粒,设计好取脂范围,区域肿胀麻醉后,20ml注射器抽吸皮下脂肪,抽取的脂肪在800rpm离心2分钟纯化后,丢弃上层油脂及下层混合液,取中层颗粒脂肪分为3组:A组(海藻糖组)、B组(胎牛血清+10%DMSO组)、C组(生理盐水组)。于液氮中冻存12周后,快速水浴复温,通过冻存后脂肪的大体观、HE染色、油红O染色、检测葡萄糖转移量、检测肌酸激酶值等方法观察脂肪细胞存活情况。结果:冻存后脂肪组织在大体观下见A、B组两组脂肪构型较好,颜色为黄色,而C组脂肪组织结构松散,颜色偏淡。HE染色下可见A组和B组脂肪组织结构较清晰,排列整齐,胞核可见;C组结构紊乱,可见坏死区域。检测A、B、C三组葡萄糖转移量结果分别为0.61±0.12mmol/L、0.64±0.062mmol/L、0.47±0.09mmol/L。肌酸激酶活性测定(%)分别为80.71±9.0、82.01±6.88、67.93±8.02。A、B两组的葡萄糖转移量及肌酸激酶活性值均高于生理盐水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海藻糖组与胎牛血清+10%DMSO组结果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脂肪组织在-196℃下以0.35mol/L的海藻糖溶液作为冻存保护剂保存12周后仍然具有较好的活力,表明海藻糖对临床实际运用冻存保护剂有指导意义。
张鹏程[5](2014)在《KGF联合G-CSF对受照小鼠放射防护作用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KGF联合G-CSF对5.0Gy照射小鼠的放射防护作用及其发生机制,为细胞因子联合治疗放射治疗中的放射损伤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方法:本实验以C57BL/6小鼠为研究对象,经137Cs-γ射线一次性全身照射,构建放射损伤小鼠模型。通过体重、脏器系数、外周血(WBC、RBC、HGB、PLT)、内源性脾结节数(CFU-S)等指标检测其对受照小鼠血液及免疫系统的影响;通过股骨有核细胞数(BMNC)、骨髓DNA含量、单核-粒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M)、红细胞爆裂型集落生成单位(BFU-E)等指标监测其对受照小鼠骨髓造血系统的影响;通过比色法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及丙二醛(Maleic Dialdehyde,MDA)含量观察其对受照小鼠脏器抗氧化作用的影响。结果:联合给药组的体重恢复情况明显好于其他各组;与单纯照射组相对比,联合给药组可减轻放射引起的外周血细胞的损伤;联合给药组可提高受照小鼠的胸腺系数、脾系数、CFU-S数、保护放射损伤小鼠的免疫系统;联合给药组可明显改善放射引起的BMNC、骨髓DNA含量、CFU-GM、BFU-E的损伤,保护受照小鼠的骨髓造血系统;联合给药组可增加放射引起的肝组织中的SOD活性,降低DNA含量,KGF组对肺部组织的抗氧化能力更有效,细胞因子对辐射引起的小鼠心肝肺等脏器组织有保护作用。结论:不同给药组对受照小鼠造血系统、免疫系统及组织器官均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本研究表明KGF联合G-CSF对受照小鼠具有一定的放射防护作用。
王明科,罗成基[6](2006)在《造血干细胞在辐射损伤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电离辐射在工业、医学的广泛应用可造成机体严重造血损伤,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救治的重要措施。本文概述了4种造血干细胞移植方法在辐射损伤中的应用,并重点介绍了4种造血干细胞移植的优缺点及研究进展。
唐佩弦[7](2006)在《干细胞基础研究的新进展》文中研究指明近5年来,在世界范围出现干细胞的研究热潮,有关干细胞的论文大量发表,风起云涌。然而,有部分的实验结论缺乏充足的证据,而引起质疑。例如干细胞“横向分化”的假设错误地认为干细胞可以跨胚层、跨系别地任意地变身,脂肪变肝脏,肌肉变神经等等。成体干细胞的存在是21世纪一个伟大的科学发现。越来越多的实验证明成体组织中还存在胚胎发育过程遗留下的各个胚层的干细胞和各类组织干细胞。全身各类组织中的成体干细胞含有除了生殖干细胞外的各种干细胞。至今,只有在生殖组织中才能发现生殖干细胞,因而生殖组织以外的成体干细胞又称为亚全能干细胞。成体干细胞包括造血和非造血的干细胞,非造血的干细胞又包括了各种非造血组织的干细胞,例如神经干细胞和间充质干细胞等。间充质干细胞是全身结缔组织(骨、软骨、肌肉、脂肪、纤维、血管等)的干细胞,它是创伤、烧伤、缺血坏死、骨髓损伤等修复过程中所必不可少的,有巨大的临床应用前景。随着生命科学的全面发展,干细胞领域中的认识误区将逐步得到澄清,干细胞科学也必将健康地发展起来。
唐佩弦[8](2005)在《干细胞基础研究的新进展(上)》文中研究指明本文综述了有关“干细胞基础研究的新进展”。内容新颖,可读性强,有很大参考价值。由于篇幅有限,分别在本刊第五、六期登载。
唐佩弦[9](2004)在《干细胞基础研究的新进展》文中研究说明 一、干细胞基础研究的新发展和有关干细胞的概念更新在当前干细胞基础和干细胞工程研究中有一系列引人深思的困惑和疑问。以下就这些问题进行讨论: 1.成体干细胞是什么?骨髓干细胞仅仅指造血干细胞吗?成体干细胞中也有具有全能可塑性的胚胎干细胞吗?
丁振海,麦智广,胡天佐,项肓英[10](1989)在《低温保存犬外周血干细胞自体移植治疗重度急性放射病》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哺乳动物和人外周血存在具有自我更新、增殖分化能力的造血干细胞,并可以通过分离外周血中单个核细胞(Manonuclear cells.MNC)来收集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它比骨髓、胎肝造血干细胞其有采集方法简便,安全,并可重复采集积累足够细胞量进行移植,而且外周血造干细胞移入率比胚肝干细胞高,易于在受体内增殖分化,特别近年来各种血细胞分离器相继出现,为从外周血中采集干细胞提供了方便条件。
二、低温保存犬外周血干细胞自体移植治疗重度急性放射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低温保存犬外周血干细胞自体移植治疗重度急性放射病(论文提纲范文)
(1)同种异体UCMSC移植治疗树鼩急性放射损伤的疗效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英文摘要 |
中文摘要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2 主要实验设备 |
2.3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3.1 树鼩UCMSC的形态学观察及生长规律 |
3.2 树鼩UCMSC的鉴定 |
3.3 树鼩UCMSC的 EGFP标记率及标记后的细胞形态 |
3.4 放射后组织器官结构的改变 |
3.5 UCMSC移植治疗对树鼩一般情况、体重及生存率的影响 |
3.6 UCMSC移植治疗后树鼩骨髓细胞的变化 |
3.7 UCMSC移植治疗后树鼩外周血细胞变化 |
3.8 UCMSC治疗后树鼩肺组织结构变化 |
3.9 UCMSC治疗后树鼩血清细胞因子和炎症因子表达变化 |
3.10 树鼩外周血全基因组转录组测序分析 |
3.11 UCMSC治疗后树鼩肺组织中C1q和 HLA-DP的表达变化 |
3.12 UCMSC治疗对树鼩细胞凋亡的影响 |
3.13 追踪树鼩体内移植的UCMSC |
4 讨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放射性组织损伤的新希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2)比较不同来源MSCs联合单倍体HSC移植对造血重建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英文摘要 |
中文摘要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不同来源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和鉴定 |
2.1 材料和方法 |
2.2 结果 |
2.3 讨论 |
第三章 比较不同来源MSCs联合单倍体HSC移植对造血重建的影响 |
3.1 材料和方法 |
3.2 结果 |
3.3 讨论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培养的影响因素 |
参考文献 |
硕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
致谢 |
(3)Ghrelin对放烧复合伤创面的促愈效应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英文摘要 |
中文摘要 |
第一章 前言 |
1.1 选题缘由 |
1.2 研究背景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GHRELIN对放烧复合伤大鼠创面的促愈效应观察 |
2.1 材料与方法 |
2.2 结果 |
2.3 讨论 |
2.4 小结 |
第三章 GHRELIN促进放烧复合伤大鼠创面肉芽组织形成和成熟 |
3.1 材料与方法 |
3.2 结果 |
3.3 讨论 |
3.4 小结 |
第四章 GHRELIN通过GHSR1A-MAPK-GR信号途径抑制炎性反应并促进放烧复合伤大鼠创面愈合 |
4.1 材料与方法 |
4.2 结果 |
4.3 讨论 |
4.4 小结 |
第五章 GHRELIN通过GHSR1A-MAPK-SMAD信号途径减轻TNF-Α 对放烧复合伤大鼠创面成纤维细胞胶原分泌活性的抑制 |
5.1 材料与方法 |
5.2 结果 |
5.3 讨论 |
5.4 小结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GHRELIN在放射复合伤中的应用前景 |
参考文献 |
博士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4)海藻糖对脂肪细胞冻存后活性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2 实验方法 |
2.3 统计分析 |
第3章 结果 |
3.1 脂肪组织织大体标本本 |
3.2 HE染色色组织学观观察 |
3.3 油红 O 染染色 |
3.4 葡萄糖转移量检测结果 |
3.5 肌酸激酶法测定结果 |
第4章 讨论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KGF联合G-CSF对受照小鼠放射防护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一、细胞因子对造血、免疫系统放射防护作用的研究 |
1.1 对象 |
1.1.1 实验动物 |
1.1.2 一般用具 |
1.1.3 实验试剂 |
1.1.4 实验仪器 |
1.1.5 配置试剂 |
1.2 方法 |
1.2.1 实验动物分组 |
1.2.2 照射条件 |
1.3 观察指标 |
1.3.1 体重指数 |
1.3.2 脏器系数 |
1.3.3 外周血象指标 |
1.3.4 股骨有核细胞 |
1.3.5 脾结节指标 |
1.3.6 骨髓DNA含量 |
1.4 统计学分析 |
1.5 结果 |
1.5.1 不同给药组受照小鼠的体重变化 |
1.5.2 不同给药组对受照小鼠脏器系数的影响 |
1.5.3 不同给药组对受照小鼠造血系统的影响 |
1.6 讨论 |
1.7 小结 |
二、细胞因子对骨髓集落形成单位、心肝肺等脏器损伤防护作用的研究 |
2.1. 对象和方法 |
2.1.1. 实验动物 |
2.1.2. 主要实验试剂 |
2.1.3. 主要实验仪器 |
2.1.4. 主要试剂的配置 |
2.1.5. 试验方法 |
2.2. 单核-粒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GM)、红细胞爆裂型集落形成单位(BFU-E)形成实验 |
2.2.1. 实验前准备工作 |
2.2.2. 操作步骤 |
2.3. 考马斯蛋白浓度的测定实验 |
2.3.1. 10%脏器组织匀浆的制备 |
2.3.2. 操作步骤 |
2.4. 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抗氧化实验 |
2.4.1. 机理 |
2.4.2. 操作步骤 |
2.5. 丙二醛(Maleic Dialdehyde,MDA)抗氧化实验 |
2.5.1. 机理 |
2.5.2. 操作步骤 |
2.6. 统计学分析 |
2.7. 结果 |
2.7.1. 小鼠骨髓CFU-GM、BFU-E变化 |
2.7.2. 心肝肺抗氧化实验结果 |
2.8. 讨论 |
2.9. 小结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6)造血干细胞在辐射损伤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造血干细胞的特征 |
2 造血干细胞移植 |
2.1 骨髓造血干细胞移植 (bone marrow transplantation, BMT) |
2.1.1 分类、适应症、方法 |
2.1.2 并发症 |
2.1.2.1 移植物抗宿主病 (graft versus host disease, GVHD) |
2.1.2.2 放射性间质性肺炎 |
2.1.2.3 出血性膀胱炎 |
2.1.2.4 感染 |
2.1.3 特殊问题 |
2.2 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 (peripheral blood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PBSCT) |
2.3 胎肝造血干细胞移植 (fetal liver transplantation, FLT) |
2.4 脐血造血干细胞移植 (umbilical cord blood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UCBSCT) |
3 存在问题及展望 |
(7)干细胞基础研究的新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干细胞基础研究的新发展和有关干细胞的概念更新 |
1.1 成体干细胞是什么?骨髓干细胞仅仅指造血干细胞吗?各类成体干细胞也有胚胎干细胞全能的可塑性吗? |
1.2 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分离和扩增方法, 究竟是富集, 还是纯化?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扩增生长时混杂的其他干细胞是不可避免的吗?扩增培养所得的有许多表面标志的细胞还仍然是间充质干细胞吗? |
1.3 为什么最理想的造血干细胞移植物中还应该含有间充质细胞? |
1.4 成体干细胞的两个重要生物学特征和临床细胞治疗 |
2 造血干祖细胞移植基础的新概念 |
2.1 造血干细胞移植物中应该有足够量的造血祖细胞 |
2.2 造血干细胞和造血祖细胞的主要区别 |
2.3 同种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疗恶性血液病的方向 |
2.4 造血干祖细胞的移植物各种来源 |
2.5 体外扩增只能是造血祖细胞 |
2.6 移植前准备是移植的成败关键 |
3 造血干细胞与基因治疗 |
3.1 造血干细胞成为基因治疗理想的载体细胞 |
3.2 为什么用人造血干细胞做基因载体的研究屡遭失败? |
3.3 基因治疗中怎么能人为地调控在体内的基因表达水平? |
四、低温保存犬外周血干细胞自体移植治疗重度急性放射病(论文参考文献)
- [1]同种异体UCMSC移植治疗树鼩急性放射损伤的疗效及机制研究[D]. 郭德镔.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18(03)
- [2]比较不同来源MSCs联合单倍体HSC移植对造血重建的影响[D]. 贾延辉. 第三军医大学, 2017(04)
- [3]Ghrelin对放烧复合伤创面的促愈效应及机制研究[D]. 刘聪. 第三军医大学, 2017(12)
- [4]海藻糖对脂肪细胞冻存后活性影响的实验研究[D]. 唐芳芳. 南华大学, 2017(04)
- [5]KGF联合G-CSF对受照小鼠放射防护作用的研究[D]. 张鹏程. 天津医科大学, 2014(01)
- [6]造血干细胞在辐射损伤中的应用[J]. 王明科,罗成基. 疾病控制杂志, 2006(03)
- [7]干细胞基础研究的新进展[J]. 唐佩弦. 基础医学与临床, 2006(01)
- [8]干细胞基础研究的新进展(上)[A]. 唐佩弦. 中国生理学会论文汇编2005年第五期, 2005
- [9]干细胞基础研究的新进展[A]. 唐佩弦. 中华医学会第八次全国血液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 2004
- [10]低温保存犬外周血干细胞自体移植治疗重度急性放射病[A]. 丁振海,麦智广,胡天佐,项肓英. 上海制冷学会一九八九年年会论文集, 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