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神经根管狭窄20例报告

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神经根管狭窄20例报告

一、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神经根管狭窄症20例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路凯[1](2021)在《补肾壮筋汤配合后路减压内固定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观察补肾壮筋汤配合后路减压内固定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lumbar spinal stenosis,LSS)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9年10月至2021年1月由甘肃省中医院脊柱骨一科收住的行后路减压内固定术的60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根据入院时的顺序分别编号,按照随机数字表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包含30例患者。全部患者进行基础常规治疗,治疗组在进行常规治疗的同时口服补肾壮筋汤,每日一剂,早晚餐后30分钟温服。本次研究包括3个疗程,第一个疗程为术后1周内,第二个疗程为术后1-2周,第三个疗程为术后2-4周。询问和记录所有的患者在治疗前后相对应时间VAS评分、腰椎JOA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收集和整理临床数据,行统计学分析,以评估其临床效果。结果所有患者的一般资料和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的VAS评分、腰椎JOA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经统计学分析后结果如下:1.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VAS评分,P=0.784>0.05,无明显差异;治疗1周后VAS比较P=0.854,无统计学意义;治疗2周后VAS比较P=0.917,无统计学意义;治疗4周后VAS比较P=0.030,具有统计意义。2.腰椎JOA评分: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的JOA评分,P=0.826,无明显差异;治疗1周后JOA比较P=0.113,无统计学意义;治疗2周后JOA比较P=0.069,无统计学意义;治疗4周后JOA比较P=0.002,有统计意义。3.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出于保护患者隐私,去掉性生活能力选项后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前的ODI评分,P=0.653,无明显差异;治疗1周后ODI比较P=0.412,无统计学意义;治疗2周后ODI比较P=0.172,无统计学意义;治疗4周后ODI比较P=0.015,具有统计意义。结论补肾壮筋汤配合后路减压内固定术式较单纯后路减压内固定术能够更为有效地改善腰椎管狭窄症术后VAS评分、腰椎JOA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补肾壮筋汤可以有效缓解LSS患者腰腿部酸困疼痛、活动受限,双下肢麻木、无力等症状,有利于患者康复并且更好的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且用药安全、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石贵文[2](2021)在《Wiltse入路与后正中入路固定融合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临床疗效及影像学观察》文中认为目的:比较Wiltse入路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via Wiltse approach,W-TLIF)及后正中入路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via midline approach,M-TLIF)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及影像学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6月于我院脊柱外科接受单节段经椎间孔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的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的资料,纳入标准:(1)年龄18-70岁,诊断为腰椎退行性疾病(L3-S1);(2)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节段不稳定;(3)腰椎管狭窄症伴退变性或医源性腰椎不稳;(4)椎体后缘离断症;(5)L5/S1极外侧椎间盘突出症;(6)I°、II°退变性或峡部裂型腰椎滑脱;(7)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完整且随访时间≥2年;(8)手术均有同一组高年资医师完成。排除标准:(1)既往腰椎手术史;(2)需多节段融合;(3)排除颈腰综合症、骨质疏松、脊柱畸形、腰椎骨折、腰椎结核等疾病;(4)排除因精神疾病不能自主进行功能评分。根据手术入路分为W-TLIF组(53例)和M-TLIF组(44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手术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评估两组患者各时间观测点腰痛及下肢疼痛程度,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两组患者各时间观测点腰椎功能状况并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螺钉置钉准确率、上位椎体螺钉对相邻关节突关节侵犯情况及椎弓根螺钉内倾角(Transverse screw angle,TSA)。比较两组患者各手术节段各时间观测点椎间隙高度、椎间植骨融合情况及相邻节段退变(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ASD)发生情况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W-TLIF组手术时间(115-135)min,平均(126±6)min,M-TLIF组(120-150)min,平均(137±9)min,统计结果显示:手术时间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手术时间W-TLIF组明显少于M-TLIF组。W-TLIF组术中出血量(140-170)ml,平均(155±9)ml,M-TLIF组(160-190)ml,平均(174±10)ml,统计显示:两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术中出血量W-TLIF明显少于M-TLIF。W-TLIF组发生脑脊液漏1例、神经根损伤2例、切口感染2例,M-TLIF组发生脑脊液漏2例、神经根损伤2例、切口感染2例,统计结果显示:两组术后常见并发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表明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相似。两组患者术后1个周和各随访时间节点腰痛VAS评分、JOA评分及ODI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W-TLIF组患者术后及以后各随访时间节点腰痛VAS评分、JOA评分及ODI明显优于M-TLIF组,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W-TLIF组术后腰背部疼痛减轻明显优于M-TLIF组,W-TLIF组腰椎功能明显优于M-TLIF组。两组患者术后1个周和各随访时间节点腿痛VAS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但两组间术后1个周及各随访时间节点腿痛VAS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表明两组患者经手术减压术后神经根诱发的腿痛症状均明显改善。两组椎弓根螺钉在L3、L4、L5及S1椎弓根两侧总体置钉准确率分别为88.7%和88.1%,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种入路均能满足螺钉置钉要求。W-TLIF组上位椎体椎弓根螺钉损伤关节突关节发生率21.7%,M-TLIF组为30.7%,两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W-TLIF组置钉更不容易损伤上位椎体关节突关节。W-TLIF组术后L3-S1不同椎体右侧TSA为(20.2°±7.2°)、(25.0°±3.2°)、(25.2°±3.2°)、(18.4°±4.8°),M-TLIF组L3-S1不同椎体右侧TSA为(15.4°±5.0°)、(18.2°±5.1°)、(15.7°±4.5°)、(15.3°±4.2°);W-TLIF组术后L3-S1不同椎体左侧TSA为(21.3°±3.6°)、(24.6°±3.3°)、(25.0°±3.7°)、(18.0°±5.2°),M-TLIF组L3-S1不同椎体左侧TSA为(18.1°±4.4°)、(17.9°±4.0°)、(16.0°±4.6°)、(13.9°±5.3°)。W-TLIF组同一水平椎体同侧TSA明显大于M-TLIF组,统计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同一椎体不同置钉方法螺钉内倾角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在不同椎体行椎弓根置钉W-TLIF组与M-TLIF组相比较均具有较大的内倾角。W-TLIF术后椎间隙高度为(10.4-17.1)mm,平均(13.8±1.8)mm,M-TLIF组术后椎间隙高度为(10.4-17.0)mm,平均(13.7±1.7)mm,统计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术后1个周椎间隙高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种手术入路行椎间隙撑开均可获得较满意的椎间隙高度恢复。W-TLIF组患者术后1年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为(8.5-15.8)mm,平均(11.1±1.4)mm,M-TLIF组的(8.4-13.2)mm,平均(10.9±1.2)mm,统计结果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组患者术后1年及末次随访,椎间高度均有少部分丢失,但椎间高度基本得到维持。W-TLIF组患者术后6个月融合率为88.7%,明显高于M-TLIF组77.3%,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改良Brantigan的判断标准,W-TLIF组术后2年融合率为92.5%,M-TLIF组的90.9%,统计学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术后2年椎间融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种手术入路术后2年均能获得满意的椎间融合。W-TLIF组患者术后2年手术节段相邻上位节段退变发生率为13.2%,M-TLIF组的27.3%,统计学结果显示两组相邻节段退变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M-TLIF组较W-TLIF组更容易发生上位邻近节段退变。结论:两种入路行椎间孔椎间融合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均能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W-TLIF术中出血少、手术时间短及术后腰痛改善明显。此外,Wiltse入路能获得更大的螺钉内倾角,不仅能提供更强的力学强度,更能避免螺钉损伤关节突关节,降低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

田慧超[3](2020)在《探究腰椎椎板角的测量及其与腰椎椎管狭窄症的关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腰椎椎管狭窄症(Lumbar Spinal Stenosis,LSS)是好发于中老年人的一种临床常见疾病,以腰腿疼痛及间歇性跛行为典型症状,对患者的生活造成较为明显的影响。目前大部分学者将椎管横径、正中矢状径及侧隐窝矢径作为腰椎椎管狭窄的影像学主要诊断依据,而腰椎椎板角(Lumbar Lamina Angle,LLA)这一参数尚未广泛应用于腰椎椎管狭窄的诊断。本课题通过对腰椎椎管正中矢状径、椎管横径及双侧LLA的测量及统计学分析,探究中央椎管狭窄患者与非狭窄患者间LLA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并探究LLA与椎管正中矢状径、椎管横径及椎管正中矢状径和椎管横径比值之间是否具有相关性,从而为腰椎中央椎管狭窄的诊断提供新的参考指标,为其临床诊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本课题回顾性地收集了自2017年7月至2020年3月期间于我院就诊并行腰椎MRI检查的患者共100例,其中包括女性48例,男性52例。根据L1/2、L2/3、L3/4、L4/5、L5/S1等各间隙是否存在腰椎中央椎管狭窄将患者分为椎管狭窄组(实验组)及非椎管狭窄组(对照组);此外,根据椎管正中矢状径及横径大小将椎管狭窄组进一步细分为正中矢状径狭窄组及横径狭窄组。分别收集患者的年龄、性别、住院号等基本信息及腰椎MRI的影像学资料等。使用Digimizer软件分别测量患者各椎间隙处的最窄椎管正中矢状径、横径及两侧的腰椎椎板角大小。使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求得每组患者的平均椎管正中矢状径、横径及两侧的LLA,利用独立样本t检验及方差齐性检验验证各患者左右侧LLA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以及各组间LLA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通过Pearson连续变量相关性分析分别验证LLA与椎管正中矢状径、LLA与椎管横径、LLA与椎管正中矢状径和椎管横径比值之间是否具有相关性。结果:共纳入患者100例,女性48例,男性52例,平均年龄52.94±12.96岁。对各间隙患者左右侧LLA进行方差齐性检验均得P>0.05,方差齐,t检验均得P>0.05,证明左右侧LLA无统计学差异。对各间隙中各组LLA进行t检验证明中央椎管狭窄组与对照组之间、正中矢状径狭窄组与对照组之间LLA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除L3/4间隙外,其余间隙横径狭窄组与对照组之间LLA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除L2/3、L4/5间隙外,其余间隙横径狭窄组与正中矢状径狭窄组之间LLA均没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证明各间隙双侧LLA与椎管矢状径均呈正相关,P<0.05;除L5/S1间隙外,双侧LLA均与椎管正中矢状径和横径比值呈正相关,P<0.05;除L1/2、L3/4间隙外,其余间隙双侧LLA与椎管横径均未见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本课题研究表明,腰椎椎板角在腰椎中央椎管狭窄的患者与非腰椎中央椎管狭窄的患者之间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且其与椎管正中矢状径之间存在较为明显的相关性,并在除L5/S1间隙外的多个间隙中与椎管正中矢状径和横径比值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关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腰椎椎管的形态特征及中央椎管的狭窄程度。此外,LLA的测量更为简便易行,在临床工作中较为容易实现,因而LLA的测量为腰椎中央椎管狭窄的影像学诊断提供了新的思路,也为腰椎椎管狭窄症的临床诊疗带来了更多的帮助。

沙昊[4](2020)在《红外热成像技术在评估腰椎管狭窄症硬膜外注射治疗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目 的]腰椎管狭窄症是由于各种原因造成腰椎管结构异常,引起腰及下肢疼痛的临床常见疾病之一。硬膜外注射治疗是目前在临床应用较广泛的一种手段,但对于治疗后疗效的评估,目前只有主观的VAS评分,缺乏客观指标。本实验旨在通过行红外热成像检查,比较患者硬膜外注射治疗前后红外线热图的温度变化,来评价红外热成像技术在疗效评估上的临床意义。[方 法]选取来我科就诊,明确诊断为腰椎管狭窄症且同意行硬膜外注射治疗的患者40例,男性20例,女性20例,年龄55~75岁,平均年龄(65.23±4.66)岁,病史1~10年,病程(4.49±2.29)年,对患者在术前、术后24h、术后48h行红外热成像检查,分别采集其术前、术后24h、术后48h患病侧及对称健侧的温度、ART值及患者VAS评分,运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检验水平P<0.05为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结 果](1)患者术前、术后24h、术后48h患侧下肢温度均低于健侧,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患者术前、术后24h、术后48h患侧下肢ART值均低于健侧,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患者术前、术后24h、术后48h患侧下肢△ART值逐渐减小,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患者术前、术后24h、术后48hVAS评分逐渐减小。(5)患者术前、术后24h、术后48h患者VAS评分和患侧下肢温度无相关性,P>0.05。[结 论]红外热成像技术可以辅助VAS评分客观地评估患者治疗后病情变化情况,给临床医师评估患者术后疗效提供了新的方法和依据。

张显华[5](2019)在《传统经典术式配合补正续骨丸治疗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补正续骨丸对后路椎板开窗减压髓核摘除术治疗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临床疗效的影响。材料与方法:选取2016年10月―2018年11月在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骨一科收治的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0例,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中药组与对照组。两组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均行后路椎板开窗减压髓核摘除术,术后中药组口服补正续骨丸+甲钴胺片,对照组口服甲钴胺片,两组均连续治疗4周为1疗程,采用VAS评分法对两组术前及术后2周、术后7周、术后3月疼痛的改善进行评价,采用ODI评分量表法对两组患者术前、术后2周、术后7周、术后3月的腰椎功能改善情况进行比较,采用中医症状分级量化表法对两组患者术后2周、术后7周的中医症状改善情况进行比较,并运用统计学软件SPSS23.0进行统计学分析及比较以评判疗效。结果:1.VAS评分:组间比较,中药组与对照组术前与术后2周疼痛VA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7周及3个月两组间VAS评分,中药组VAS评分优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中药组与对照组手术前后VAS评分有统计学差异(P<0.05)。2.ODI评分:组间比较,中药组与对照组术前与术后2周ODI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7周及3个月两组间ODI评分,中药组ODI评分优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中药组与对照组手术前后ODI评分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中医症状疗效评价:中药组与对照组术后2周中医症状总积分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7周两组间中医症状总积分,中药组优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后路椎板开窗减压髓核摘除术治疗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确切。2.术后配合口服补正续骨丸可提高疗效,明显改善术后VAS评分、ODI评分及中医症状积分。

吴蕾蕾,冷辉,贾一明,吴景山[6](2018)在《靶向椎间孔成形减压术治疗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合并神经根管狭窄症》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下行靶向椎间孔成形减压术治疗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合并神经根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0月-2017年12月赤峰市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30例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合并神经根管狭窄症患者。所有患者均在经皮椎间孔镜下行靶向椎间孔成形减压术。记录术前1 d、术后2 d及术后3个月患者腰痛与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术后2 d及术后3个月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估手术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治疗,手术时间为65200 min,平均90 min。术中出血量为15135 ml,平均55 ml。卧床时间均不超过24 h,平均住院日为5 d。术前1 d腰痛及腿痛VAS评分为(6.57±1.96)和(7.03±1.75)分,术后第2天腰痛及腿痛VAS评分为(2.03±0.96)和(1.97±1.07)分,术后3个月腰痛及腿痛VAS评分为(1.83±0.95)和(1.77±1.04)分,术前1 d、术后2 d及术后3个月ODI指数分别为(70.42±3.55)%、(22.56±0.72)%和(22.69±0.70)%。可以看出术后3个月和术后2 d较术前1 d各项指标均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应用改良Macnab标准评定疗效,在临床疗效上,术后3个月患者的优良率为96.67%。明显优于术后2 d的优良率73.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经皮椎间孔镜下靶向椎间孔成形减压术是治疗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合并神经根管狭窄症的微创、有效、安全的手术方式之一。

王业辉[7](2016)在《椎间盘镜下神经根管减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侧隐窝狭窄临床短期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回顾性比较椎间盘镜辅助下椎间盘切除、神经根管减压术与椎板间开窗椎间盘切除、神经根减压术两种不同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侧隐窝狭窄的临床短期疗效。方法:收集2014年03月-2015年8月于四川省人民医院骨科住院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侧隐窝狭窄的患者,按照纳入及排除标准,共获得59例。根据所采用的手术方法不同,将病例资料分为椎间盘镜下椎间盘切除、神经根管减压术(microendoscopic discectomy and nerve root canal decompression, M-NCD)组和椎板间开窗椎间切除、神经根管减压术(open discectomy and nerve root canal decompression, O-NCD)组。其中M-NCD组共28例,男性16例,女性12例,平均年龄48.1(32-61岁);O-NCD组共31例,男性17例,女性14例,平均年龄50.1岁(39-64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术前腰腿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日本骨科协会下腰痛评分(JOA)、下腰痛疗效结果评分(Low-Back Outcome Scale, LBO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内容: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长度、住院天数、术前及术后第三天腰腿疼痛VAS,两组患者术后1月、3月、6月随访时的JOA评分、ODI、LBOS。结果:①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术前腰腿疼痛VAS、JOA评分、LBOS及OD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手术切口长度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两组患者术前与术后第三天腰腿疼痛VAS、术后1月、术后3月、术后6月的JOA评分、LBOS及ODI方面组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两组患者术后1月、术后3月、术后6月的JOA改善率组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④两组患者术后第三天腰腿疼痛VAS、术后1月、术后3月、术后6月的JOA评分、JOA改善率、LBOS、ODI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侧隐窝狭窄,椎间盘镜下椎间盘切除、神经根管减压术和椎板开窗椎间盘切除、神经根管减压术都能取得良好的临床短期效果,两种方法的临床短期疗效相似。后路MED的手术操作步骤与椎板间开窗技术手术相似,具有相同的临床短期效果,且后路MED技术的学习曲线相对较短,具有椎板间开窗技术经验医师易于开展,因此,在设备条件不允许的基层医院可选择椎板间开窗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侧隐窝狭窄,设备允许的基层医院可行MED技术推广。

鲁林[8](2008)在《椎板开窗减压神经根管探查扩大加植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古老的病症,但直到1932年才被首次诊断,现在它已成为困扰人们腰腿痛最常见的原因之一。对于经过系统严格的保守治疗无效后的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间盘手术无疑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较为有效和可靠的一种方法。对于腰椎间盘的治疗方法,从传统的全椎板切除术到现在的椎间盘镜等等,各种方法各有利弊,从技术性、经济性方面考虑,都不易于普及。而本研究旨在总结、介绍一种疗效肯定,适应症较广、易于推广普及的手术方法。具体研究目的如下:(1)介绍椎板开窗髓核摘除神经根管扩大合后外侧植骨融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方法。(2)探讨神经根管扩大合后外侧植骨对腰椎间盘手术的短期、近期疗效。(3)探讨是否将神经根管探查合后外侧植骨术作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中的常规步骤方法:回顾性总结2006年至2008年在湖北省人民医院实习进修时搜集的28例,年龄从33岁至70岁,临床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采集病例时按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每例在行椎板开窗髓核摘除后,常规探查神经根管,若发现有神经根横向移动<1cm,或神经根管入口及中间狭区骨性或软组织(如增生黄韧带)性压迫,则给予充分切除压迫物,骨性神经根管潜行扩大,再用人工骨合咬除掉的骨组织混合植入后外侧上下间横突和部分咬除的关节突之间行融合术。术后远期功能恢复情况参照Nakai评定标准,通过对受访者短期(1月内)、和远期(1年以上)随访、复诊观察情况,总体评价此手术的疗效。结果:本研究28例患者中,术中探查发现有神经根管狭窄24例(占85.7%),均行神经根管扩大加后外侧横突、关节突混合植骨融合。随访最长时间18个月,最短5个月,平均随访12.6个月。短期(一个月内)术后临床症状改善有效率100%,其中一周内症状完全或基本改善者21例,占75%。随访28例中有20例行门诊复查x线片,均显示植骨情况良好,另8例因患者个人原因未复查x线片。结论:开窗髓核摘除合神经根管探查扩大后同侧的后外侧混合骨植骨术,集中了摘除髓核的开窗术的优势,创伤小,对周围骨组织、软组织破坏相对较小,对脊柱后部结构毁损较小;而且,通过对神经根管的探查扩大,防止单纯摘除腰椎间盘、忽略神经根管狭窄而导致的手术效果不理想,保证了手术的效果与价值;通过相应的后外侧适当植骨,防止因对神经根管的扩大或术中过多咬除关节突而致日后的椎间失稳问题,保证了手术的远期疗效。本手术方法操作相对而已较简单,临床医师易掌握,而疗效显着,易于推广,可作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的常规步骤方法。

张生志[9](2006)在《腰椎间盘突出症髓核摘除神经根管探查扩大术的探讨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总结术前诊断单纯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探查发现有神经根管狭窄的发病率。 (2)探讨神经根管探查、扩大术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短期、近期和远期疗效的意义。 (3)探讨是否将神经根管探查术作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中的常规步骤。 方法:将328例术前诊断的单纯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成两组:髓核摘除术组(A组)160例和髓核摘除并神经根管探查、扩大术组(B组)168例。对A组病例只行髓核摘除术,而B组病例在行髓核摘除后,常规探查神经根管,若发现有神经根横向移动<1cm,或神经根管入口及中间狭区骨性或软组织性压迫,则给予切除压迫物,骨性神经根管潜行扩大。通过短期(1月内)、近期(1年内)和远期(1-15年)随访、观察和分析,评价疗效。 结果:A组(髓核摘除术组)随访总有效率分别为:短期90%,近期88%,远期84%;有36例(22.5%)患者在0.5-5年间接受了二次椎间盘手术,其中28例原因为神经根管狭窄。B组(髓核摘除并神经根管探查、扩大术组)168例病例术中发现88例(52.4%)有不同程度神经根管狭窄,且均为年龄40岁以上、平均病程5.8年的患者;随访总有效率分别为:短期98%,近期95%,远期92%。两组间比较有显着差异性(P<0.05)。 结论:术前诊断的单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术中发现合并神经根管狭窄的发病率较高(52.4%),尤其40岁以上、病程较长的单纯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髓核摘除的同时神经根管常规探查、有效扩大对进一步明确诊断,提高椎间盘手术疗效具有极其重要的的意义。

石善龙[10](2006)在《腰椎间盘突出合并侧隐窝狭窄症的发病机制及诊治探讨》文中研究表明通过回顾近几年来中西医对腰椎间盘突出合并侧隐窝狭窄的有关文献,论文客观地讨论了中西医学对该病的认识,详细阐述了本病的发生机制、诊断以及治疗措施,并就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选择近年来在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骨科住院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合并侧隐窝狭窄的病人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分为手术治疗与非手术治疗共2组,进行回顾性研究,评价不同治疗方法的效果。结果非手术组共35例,优14例,占40%;良12例,占34.3%;可6例,占17.1%;差3例,占8.6%;优良率为74.3%。手术组共40例,优19例,占47.5%;良13例,占32.5%;可6例,占15%;差2例,占5%;优良率为80%。通过观察,非手术和手术治疗都可获得良好的近期疗效。

二、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神经根管狭窄症20例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神经根管狭窄症20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补肾壮筋汤配合后路减压内固定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第一部分 资料方法
    1.临床资料
    2.研究方法
    3.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
    4.不良事件处理
    5.统计方法
第二部分 结果
    1.一般资料
    2.各项指标结果
    3.安全性观察与随访结果
第三部分 讨论
    1 中医学对腰椎管狭窄症的认识和治疗
    2 西医学对腰椎管狭窄症的认识和治疗
    3 补肾壮筋汤方解和药理作用
    4 后路减压内固定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
    5 补肾壮筋汤联合后路减压内固定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评价
第四部分 结语
    1 结论
    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浅谈中医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科研情况
附录
    附录1:VAS疼痛评分表
    附录2
    附录3:腰椎ODI评分标准

(2)Wiltse入路与后正中入路固定融合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临床疗效及影像学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不同内固定方式在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应用进展(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3)探究腰椎椎板角的测量及其与腰椎椎管狭窄症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中英文缩略词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腰椎椎管狭窄症影像学测量的相关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红外热成像技术在评估腰椎管狭窄症硬膜外注射治疗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腰椎管狭窄症的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5)传统经典术式配合补正续骨丸治疗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与分析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图表
综述 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治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6)靶向椎间孔成形减压术治疗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合并神经根管狭窄症(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手术方法
        1.2.1 穿刺定位
        1.2.2 椎间孔成形及减压
        1.2.3 术后处理
    1.3 疗效评价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手术前后腰、腿痛VAS评分及ODI评分比较
    2.2 术后疗效
    2.3 典型病例复查情况
3 讨论

(7)椎间盘镜下神经根管减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侧隐窝狭窄临床短期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引言
第一章 资料与方法
    1. 临床资料
        1.1 收集时间
        1.2 所属医院
        1.3 一般资料
        1.4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标准
        1.5 纳入标准
        1.6 排除标准
        1.7 剔除标准
    2.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分型
    3. 技术路线
    4. 治疗方法
        4.1 术前准备
        4.2 麻醉方式及体位
        4.3 手术技术
        4.4 术后处理
    5. 临床疗效评价方法及指标
    6. 观察项目
    7. 复查和随访
    8. 研究方法
    9. 统计学方法
第二章 结果及分析
    1 基本资料分析
    2. 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手术切口长度
    3. 临床疗效评价
        3.1 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
        3.2 日本骨科协会下腰痛评分(JOA)
        3.3 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DI)
        3.4 下腰痛疗效结果评分(LBOS)
    4. 结果总结
第三章 讨论与结论
    1. 中医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侧隐窝狭窄的认识
    2. 西医对腰椎间盘突出症、侧隐窝狭窄的认识
        2.1 腰椎间盘及邻近相关结构应用解剖特点
        2.2 腰椎间盘的血供及营养特点
        2.3 腰椎间盘的生物力学特点
        2.4 神经根管、侧隐窝的解剖特点
        2.5 窦椎神经解剖特点
        2.6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因病机
        2.7 侧隐窝狭窄导致腰腿痛的病因
    3. 腰椎间盘突出与侧隐窝狭窄
    4. 临床表现
        4.1 症状
        4.2 体征
    5. 非手术治疗
    6. 两种术式的比较
        6.1. 术后恢复比较
        6.2. 手术疗效比较
        6.3. 手术适应症与禁忌症比较
        6.4. 手术并发症的比较
        6.5. 技术及学习曲线比较
    7. 结论
    8.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微创治疗
    1. 激光经皮椎间盘切除术
    2. 臭氧消融术
    3. 经皮化学溶核术
    4. 等离子射频消融
    5. 经皮穿刺腰椎间盘切除术
    6. 后路椎间盘镜技术
    7. 椎间孔镜技术
        7.1 YESS技术
        7.2 后外侧经皮椎间孔镜技术(TESSYS)
    参考文献
附表1. 腰腿痛VAS量表
附表2. JOA腰痛疾患疗效评定表
附表3. 下腰痛疗效结果评分表
附表4. 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
附件1. 研究生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致谢

(8)椎板开窗减压神经根管探查扩大加植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 临床资料
    2 病例选择标准
    3 手术方法
    4 术后处理
研究结果
典型病例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一 关于腰椎间盘突出症
    二 关于治疗
    三 结语
致谢

(9)腰椎间盘突出症髓核摘除神经根管探查扩大术的探讨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原创性声明
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词表
第一章 前言
    第一节 椎间盘及椎间盘突出的基础理论
        一、椎间盘基础
        1. 椎间盘胚胎发育
        2. 椎间盘解剖与超微结构
        3. 椎间盘的血管和神经供给
        4. 椎间盘的生物化学
        5. 椎间盘的生物力学
        6. 椎间盘突出的病理学
        二、椎间盘退变、突出及其引起的神经症状
        1. 椎间盘退变
        2. 椎间盘突出
        3. 椎间盘突出引起的神经症状
        三、椎间盘突出的自然转归
    第二节 腰椎间盘突出症
        一、发病率及诱发因素
        二、临床表现
        三、诊断
        四、治疗
第二章 腰椎间盘突出症髓核摘除神经根管探查扩大的探讨和研究
    第一节 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二、手术方法
    第二节 研究结果
    第三节 讨论
    第四节 结论
参考文献
论文发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腰椎间盘突出合并侧隐窝狭窄症的发病机制及诊治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腰椎间盘突出合并侧隐窝狭窄的发病机制及诊治探讨
    1.中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2.现代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2.1 腰椎间盘和腰椎间小关节的解剖特点
        2.2 侧隐窝
        2.3 发病机制
        2.3.1 应力对椎间盘的影响
        2.3.2 应力对关节突关节的影响
        2.3.3 关节突关节与椎间盘突出、侧隐窝狭窄的关系
        2.4 本病引起腰腿痛及间歇性跛行的机制
        2.4.1 机械性压迫
        2.4.2 血供的改变
        2.4.3 炎性刺激
        2.4.4 免疫反应
    3.诊断
        3.1 临床表现
        3.1.1 症状、体征
        3.1.2 特殊检查
        3.1.2.1 直腿抬高试验
        3.1.2.2 腰骶部椎旁叩击痛
        3.2 影像学检查
        3.2.1 X线片
        3.2.2 CT
        3.2.3 CT-E
        3.2.4 CTM
    4.治疗
        4.1 手术治疗
        4.2 非手术治疗
        4.2.1 休息
        4.2.2 中药治疗
        4.2.3 手法治疗
    5.讨论
        5.1 关于诊断问题
        5.2 关于治疗问题
腰椎间盘突出合并侧隐窝狭窄的非手术与手术治疗的近期疗效观察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临床症状、体征
    2.入选标准
    3.治疗前积分评定标准与治疗后疗效评定标准
    4.统计学处理
    5.治疗方法
        5.1 非手术治疗组
        5.2 手术治疗组
    6.治疗结果
    7.讨论
    8.结论
    9 存在的问题
附表
致谢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声明

四、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神经根管狭窄症20例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补肾壮筋汤配合后路减压内固定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观察[D]. 路凯.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Wiltse入路与后正中入路固定融合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临床疗效及影像学观察[D]. 石贵文. 西南医科大学, 2021(01)
  • [3]探究腰椎椎板角的测量及其与腰椎椎管狭窄症的关系[D]. 田慧超. 山东大学, 2020(02)
  • [4]红外热成像技术在评估腰椎管狭窄症硬膜外注射治疗中的应用[D]. 沙昊. 昆明医科大学, 2020(02)
  • [5]传统经典术式配合补正续骨丸治疗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观察[D]. 张显华.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9(02)
  • [6]靶向椎间孔成形减压术治疗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合并神经根管狭窄症[J]. 吴蕾蕾,冷辉,贾一明,吴景山. 中国内镜杂志, 2018(10)
  • [7]椎间盘镜下神经根管减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侧隐窝狭窄临床短期疗效观察[D]. 王业辉.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6(05)
  • [8]椎板开窗减压神经根管探查扩大加植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观察[D]. 鲁林. 湖北中医学院, 2008(10)
  • [9]腰椎间盘突出症髓核摘除神经根管探查扩大术的探讨和研究[D]. 张生志. 兰州大学, 2006(02)
  • [10]腰椎间盘突出合并侧隐窝狭窄症的发病机制及诊治探讨[D]. 石善龙.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06(12)

标签:;  ;  ;  ;  ;  

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神经根管狭窄20例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