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分部报告的财务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李欣[1](2020)在《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A公司为例》文中指出财务报告是财务会计的重要内容,具体包括公司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以及其他相关的财务信息。然而当前的财务报告无法满足信息使用者的要求,如果不对其进行改进和完善,就无法保证信息的相关性和有用性,也无法为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因此从多个角度进行研究,找出公司财务报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对策,对促进我国经济市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本课题主要探讨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问题与改进对策,以A公司为例进行深入研究。首先,主要介绍当前会计准则下财务报告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对国外学者和国内学者的研究文献进行回顾,说明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其次又介绍了财务报告的目标与结构、信息质量特征与相关理论以及财务报告改进的国际经验。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A公司的概况与A公司财务报告的现状,找出A公司财务报告存在的主要问题,从财务报告披露内容的不足、形式的不足、XBRL网络财务报告应用的不足等方面进行分析。最后提出对A公司财务报告的改进对策,得出结论:要充实财务报告信息披露的内容、采用多种财务报告形式、改进XBRL网络财务报告、增加促进财务报告改进的配套措施。以期更好的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要,为上市公司进行财务报告的内容与形式方面的改进提供借鉴和参考。
黄世忠[2](2020)在《新经济时代财务分析的可比性问题研究——以腾讯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新经济时代商业模式创新层出不穷,现有行业分类方法罔顾不同企业之间商业模式的差异,极大地削弱了财务分析的可比性和有效性。本文通过对腾讯与三大电信公司、脸书和微博的横向对比分析,探讨新经济时代财务分析的可比性和有效性问题,指出倚重商业模式和分部报告的穿透分析,以营业收入、经营利润和现金流量的相似性作为对标分析的基准,可显着提高财务分析质量,但穿透分析的运用需要对会计准则和信息披露进行改革和完善。
刘通[3](2019)在《我国药品连锁企业业财融合应用研究 ——以H连锁药店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药品连锁企业是药品流通行业最为活跃的经营模式。目前,我国药品流通行业的市场趋于饱和,全国各区域的主流连锁药店已经初步形成,外资企业、单体药店、网络药店、平价药店等一系列的药品零售形式使得药品连锁企业的发展举步维艰。随着规模的不断扩大,部分药品连锁企业出现了诸如管理成本高、运营效率低、监管困难、人员机构冗余等问题。门店的销售利润越来越低,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变得越来越难。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许多药品连锁企业的管理层开始尝试进行管理模式变革,降低经营成本,加强企业管理能力,提高市场竞争力。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财务转型已迫在眉睫。借助“业财融合”可以帮助企业消除财务业务信息交流的障碍,使决策不受偏见所左右,利用可获取的证据加以适当的分析,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加以衡量,从而提高决策质量,为企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业财融合作为一种重要的管理手段,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首先对药品连锁企业的基本概念与理论做了阐述,然后对H连锁药店业财融合的现状进行了分析。介绍了企业的基本情况,寻找企业发展过程中财务模式存在的问题,判断业财融合所面临的困难,梳理了H连锁药店业财融合的推进历史,讨论了当前业财融合方案的成效与不足。最后,提出促进H连锁药店实现全面业财融合的建议。结合企业的战略目标,比较实现全面业财融合的三种路径,选择通过建设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实现全面业财融合的方案,并对促进H连锁药店实现全面业财融合进行了相关设计。药品流通行业的连锁率逐年上升,药品连锁企业面临的市场冲击也愈发强烈,业财融合为企业提供了管理资本和掌控业务的新途径,成为企业转型升级的有力武器。业财融合首先要实现业务信息与财务信息的数据联通。在此基础上,开始进行流程再造,在保证业务数据标准化的同时,实现信息流向、票据流向和实物流向的高度一致性和时间同步性。随后,结合企业的行业特征与自身特色,围绕全产业链实现与其他企业的业务协同,以供需实时对接实现资源动态优化配置。业财融合带来了企业内部的组织结构或体系、管理模式的变革,所以企业组织结构也要进行相应的变革。财务人员要以精通业务和数据挖掘为工作重心,通过对数据的有效利用发现公司经营存在的问题,制定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努力将财务部门打造成企业经营管理的监控平台和指挥平台,精准制定企业未来的发展目标。随着药品连锁企业发展壮大,对企业管理模式改革的呼声也将愈发强烈,业财融合必将成为各个药品连锁企业未来探讨的重点。本文选取实例H连锁药店,根据发展现状,分阶段探讨实现业财融合的方案。现有业财融合的案例涉及到具体实施方案的研究较少,且多为能源、通讯领域,本文对药品连锁企业业财融合具体实施做了研究,为其他类型连锁企业在具体操作层面提供了参考价值。多数文章将构建业财融合信息系统等同于实现业财融合,本文在构建业财融合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对实现管理层面的业财融合的方式进行了进一步研究,帮助财务人员更好地为企业创造价值。
韦秋敏[4](2019)在《医疗企业反向购买对经营业绩的影响研究 ——以华润医疗控股为例》文中提出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以及人们健康意识的提升,医疗行业开始逐渐向专业化、规模化、特色化发展。自2009年新医改以来,国家不断鼓励社会办医,为构建分级诊疗布局提供解决方案。乘着医疗行业结构化改革的东风,民营医疗机构迅速发展壮大,涌现了复星集团、凤凰医疗、爱尔眼科等规模较大的民营医疗集团。但是实际上民营医疗集团掌握的资源及其服务能力与国有医疗集团之间的差距仍十分悬殊。自1993年医改开启以来,医疗行业经历了数次深刻的转变。公立医院作为医疗服务的终端,是医改的重难点。国家鼓励社会资本采取并购、托管等多种方式参与公立医院改制,但同时由于公立医院性质特殊,为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及医院内因资本冲突造成的运营困难,国家指定了六家央企医药集团作为公立医院的托管平台。民营医疗机构一方面享受着政策的利好迫切地想要得到发展壮大,另一方面却面临着公立医疗机构绝对的主导地位,发展空间狭窄。在行业资本结构不平衡的矛盾下,民营医疗机构想要发展,就必须获取更多的医疗终端迎合分级诊疗模式构建对于民营医疗机构而言,参与公立医院改制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对于民营医疗机构,需要利用国有资本获取政治资源,利用其背景参与公立医院改制。而对于国有医疗机构,需要利用民营医疗机构先进管理理念及管理经验,倒逼国有资本提升管理水平,降低成本,适应行业竞争。因此,在整个医疗行业公立医院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大背景之下,萌生了国有医疗集团和民营医疗集团之间的合作,在集团内部的混合所有制改革也正在上演,而民营资本和国有资本会越来越多地面临在同一市场主体下的博弈。在综合医院行业,华润健康集团和凤凰集团的整合被看作是医疗服务行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标杆,本文将选取该案例进行详细分析。华润健康集团代表着国有资本,凤凰集团作为最大的民营医院集团代表着民营资本。这场混合所有制改革所采取的形式并不是传统的民营资本入股国有企业,而是国有医疗集团反向购买民营医疗集团的形式展开。反向购买完成的同时,实现了国有医疗集团部分优质资产上市。在合并后的集团主体里,国有资本控股,但民营资本也并未完全放弃控制权,双方反向购买完成之初谋求共同存在。在这个层面上,体现了国有资本和民营资本相互依存和相互制衡的状态。企业中可能出现的资本博弈所带来的后续变化恰好也是行业内资本博弈的缩影。本文通过深入探究在医疗企业混改的大背景下,民营医疗集团与国有医疗集团结合后带来的绩效变化及产生的困难与问题,并探讨分析混合所有制医疗机构在管理运作中存在的问题,藉此提出改进措施,可以为我国医疗企业改革发展提供参考,也为混改新形式提供借鉴。本文共有七章,首先对论文的选题背景进行介绍,并对文章涉及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反向购买行为与并购绩效等相关理论基础和相关文献进行归纳总结;其次,对我国医疗行业政策进行梳理,并对其行业现状、并购现状、反向购买状况进行统计分析,进而通过对医疗行业反向购买行为的效果进行事件研究及财务分析;再者,对本案例中反向购买双方的参与动因进行深入剖析,并详述反向购买过程以及后续的控制权及管理层变动,以期对反向购买行为有更持续深入的了解;进而,从市场价值方面对华润医疗反向购买前后及相关关键节点的资本市场表现进行分析,并反向购买前后的企业财务绩效进行分析,以此对反向购买行为的绩效进行合理判断;最后,对医疗行业反向购买行为效果进行总结,并提出相关建议。本文的研究贡献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第一,反向购买的案例选取具有形式上的特殊性和行业趋势的普遍性,可以作为行业资本博弈的缩影,也可以为企业混改新形式提供参考;第二,本文选取了混改的角度,从动机方面区分了反向购买和借壳上市的概念,更多元化地阐释其含义;第三,本文通过事件研究法以及财务分析方法,定量分析了医疗行业反向购买活动,为现有的研究结果增添新的数据。本文的不足之处在于案例所用数据均以企业报表为基础,真实性有限;对于此次反向购买事件的研究角度局限,研究方法设计不够科学严谨,没有利用更完善的模型,考虑更多影响因素。
祝兵[5](2012)在《我国新分部报告准则应用研究 ——以我国2007-2010年电力上市公司为例》文中提出目前跨区域、跨行业发展已然成为全球范围内企业发展的主流趋势之一,此时企业所提供的单纯的合并报表信息,由于对企业跨行业、跨区域运营会计信息的高度概括性,已经不能够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信息决策需求,能够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跨行业、跨区域运营信息的分部报告便应运而生。经过五十余年的发展变革,分部报告披露方式先后经历了“行业法”“风险和报酬法”和“管理法”,由于“管理法”更契合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目标,也有利于企业管理层受托管理责任的解脱,因此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应用推广。“管理法”是分部报告披露方式的重大进步,然而其本身也存在一些问题,除了降低了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和可验证性外,最重要的是,其将分部信息披露的自主权完全给予企业管理层自身,极易使会计信息的披露陷入矛盾性困境,例如企业以自身管理架构为理由,将企业整体作为一个运营分部便无需披露分部报告,或者掩饰一些运营状况不佳的经营分部等,因此,必须对“管理法”的应用在该方法思想指导下做出一定的规范,本文认为应当主要从经营分部的确定入手。本文重新审视了经营分部确定依据,认为经营分部的确定依据应当是据此可以确保企业差异性的业绩评价和资源分配制度安排能够合理运转。另外,本文从绩效评价和资源分配密切相关的企业战略和管理架构两个角度,分析了经营分部确定的战略和组织自测或评价标准。“管理法”本身的缺陷是我国分部报告准则应用状况不佳的重要原因,但是,更主要的原因仍然是目前我国企业对该准则的重视程度不够,本文以我国2007—2010年持续运营的沪深两市电力上市公司为例,对我国分部报告准则两个阶段即2007—2008年“风险和报酬法”阶段和2009起始的“管理法”阶段的应用状况进行了研究分析。在电力行业新能源电力以及其他相关产业快速发展的产业背景下,我国电力上市公司能够披露分部报告的公司只占少数,大部分仅按照证监会要求在董事会报告中分行业、分产品和分地区进行简略披露,即便是简略披露也并不完善。“管理法”阶段经营分部的确定也是喜忧参半,结合其发展战略和组织架构,新能源电力分部信息披露甚少。而且,国际事务所审计的上市公司都能够较好地披露分部报告,而国内事务所审计上市公司则绝少,分部报告准则作为企业会计准则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务所对其能否按照企业会计准则披露会计信息负有合理保证的责任,因此,不论是企业自身还是第三方审计事务所都应当加强对分部报告准则的重视程度。我国分部报告准则应用状况不佳主要与我国资本市场尚不发达存在密切关系,无法形成分部信息披露的倒逼市场机制,当然也与我国企业自身运营管理水平以及“管理法”本身缺陷有关,未来分部报告准则的推广应用需要企业自身、会计信息使用者、第三方服务机构以及准则实施监管机构等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
冯海虹[6](2012)在《财务报告改革与财务分析体系重构的互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世纪80年代以来,企业生产经营环境的重大变化、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知识经济的初露端倪、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兴起等诸多新变化,都使得以反映历史状况为主、“股东至上”的现行财务报告体系的不足被充分显现。针对现行财务报告存在的缺陷和问题,世界各国理论界和实务界进行了广泛地探讨和研究。财务报告改革是一个研究成果层出不穷但新问题也不断涌现的领域,其经常被引起关注并且影响广泛。然而以往的财务报告改革理论和实践大多是规范性研究,主要从会计计量属性、财务报告目标、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以及扩展财务报告内容等方面展开。近些年来,实证会计研究取得一系列成果,在对现行会计信息与现行财务报表的有用性做出了肯定回答的同时,也发现和验证了“功能锁定假说”。人们逐渐地开始从报表使用者的财务分析角度来探讨财务报告改革的问题。2008年IASB和FASB有关财务报告列报的改革,不仅从财务报表的表内分类、再分类及其排列组合等报表内容列报做出改进,也为人们从财务分析的视角来研究财务报告的改革问题提供重要启示。财务报告和财务分析均基于一定的会计环境,都是以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求为目标的,会计环境的变化会从客观方面来影响财务报告和财务分析,信息使用者需求的变化会从主观方面对财务分析和财务报告提出新的要求。因此,无论是会计客观环境的变化还是信息使用者主观需求的变化都会导致财务报告改革与财务分析体系重构以及两者之间的互动。本文采用了系统性研究方法、历史比较和国别比较的研究方法、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会计环境和会计目标两个方面对论题进行研究。全文共设八章,除去第一章引言、第八章总结和展望外,主要内容可以划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第2章),文献综述部分。主要对财务报告的缺陷及改革、财务分析体系、财务报告改革与财务分析体系重构的关系等问题进行文献综述,为本文的理论创新做好铺垫。第二部分(第3章),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部分。该部分主要对财务报告和财务分析相关概念进行辨析,对财务报告和财务分析进行再定义,并界定了财务报告改革与财务分析体系重构的研究范围,还对会计理论的环境起点和目标起点理论问题进行了研究,为财务报告变革与财务分析体系重构的互动研究奠定基础。第三部分(第4至6章),财务报告改革与财务分析体系重构的互动关系研究。该部分是本论文的第一个重点,也是重点创新之处。首先,对财务报告变革与财务分析体系重构的互动机理进行研究,试图从会计环境变化和会计信息使用者需求变化两个方面,对财务报告变革与财务分析体系重构互动关系的驱动因素、作用方式等进行阐述,以期对财务报告变革与企业财务分析体系重构的互动关系能有较深入的分析。其次,从历史的角度、国别比较的角度,分别对财务报告和财务分析体系的历史演进和中美现代财务报告改革与财务分析体系重构的互动关系进行研究和实践验证。第四部分(第7章),财务报告改革与财务分析体系重构互动关系的实践运用,也是本论文的另一个重点和核心。运用财务报告改革与财务分析体系重构互动关系理论对当前FASB和IASB发布的《关于财务报告列报》的联合框架进行评论,并对我国下一步我国与国际趋同过程中财务报告改革和财务分析体系的重构进行分析讨论。本文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创新:(1)从会计环境角度对财务报告改革和财务分析体系重构的互动关系进行研究,剖析财务报告改革和财务分析体系重构互动的机理,运用历史的、国际比较的实践来进行验证,填补了两者互动关系研究方面的空白;(2)本论文将会计环境分为经济、政治、法律、文化等因素,认为经济因素是对财务报告和财务分析产生影响的最重要的因素,并对各种会计环境因素对财务报告和财务分析体系影响的方式和结果进行分析;(3)将财务报告变革与财务分析体系重构的互动关系与会计环境、信息使用者信息需求结合,为财务报告和财务分析体系相关问题研究提供一种新视角。
姜涛[7](2010)在《我国上市公司分部信息披露研究》文中提出当前证券市场迅猛发展,现实的和潜在的投资者、债权人以及政府有关机构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关注着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资金变动情况。大量的财务信息用户只能以上市公司披露的信息为其决策的基本依据,因此,企业的会计报表成为了决策信息的重要来源。合并会计报表提供的是涵盖整个企业集团的聚合信息,虽然它可以展示出集团的全貌,却同时遮掩了集团中处于不同产业、不同地区的各个分部的情况。本文的研究思路是:“问题—对策”研究,最终目标是通过对我国上市公司的分部信息披露情况进行调查、分析,从中找出可能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相应的建议。首先对我国分部信息披露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其次是对上市公司进行实证分析,找出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针对以上发现问题,比较和借鉴国外的先进的经验,主要是美国财务会计委员会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先进研究成果。最后,结合我国的实际,对发现的问题,提出一些改进的建议。本文分为六部分:第一部分为文章的绪论,介绍研究的背景和国内外分部信息的研究现状;第二部分是理论部分,对分部信息披露的理论基础做了介绍:第三部分是我国分部信息披露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并对准则的应用状况进行了抽样调查;第四部分是中外分部信息披露比较与借鉴;第五部分是我国上市公司分部信息有用性研究,从案例分析和实证分析两方面入手,得出结论:我国分部信息很有必要进行披露,但是披露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第六部分提出相应的措施。
朱俊虹[8](2009)在《上市公司分部报告决策有用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并购浪潮和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影响下,企业的经营领域开始逐渐向其他行业和地区进行延伸。在这种背景之下,合并会计信息已经不再能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求,而分部报告作为合并报表的重要补充便应运而生,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合并报表的缺陷。随着分部报告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也不由得产生了这样的疑问:我国目前的分部报告的披露现状如何?存在哪些问题?分部报告的披露是否有利于信息使用者做出相关决策?这些问题的研究将对分部报告准则规范的制定以及提高分部信息质量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对国内外分部信息披露准则规范制定的分析和探讨中发现,各个国家的准则完善程度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提高,财务报表使用者对分部信息的需求程度也逐渐增强,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上市公司更多的关注扩充分部报告披露的信息容量和提高其披露的质量。但是,通过对分部报告信息披露现状的描述性统计发现,我国上市公司分部报告披露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其中主要表现为行业和地区划分的确定缺乏可操作的统一标准,各企业划分标准单一性和主观性较强,使得企业间衡量的可比性大大降低,这样难免增加了信息使用者利用分部信息做出决策的难度。本文还从分部报告的预测能力和分部报告与风险评估的关联性两个方面对其决策有用性进行了研究。在对预测能力分析过程中,通过抽取沪市上市公司的大量样本,借鉴Kinney及Balakrishnan的模型,对业务分部报告和地区分部报告的预测能力展开了深入的探讨。在研究业务分部信息的预测能力时,将筛选出的样本数据分别代入合并收入预测模型和分部收入预测模型,从而分别得到了不同预测模型下的估计值。研究结论显示分部数据下的预测模型与合并数据下的预测模型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分部模型能够为投资者提供更为准确的预测信息。而在研究地区分部信息的预测能力时,本文先根据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对Balakrishnan等人的分部模型进行了适当修改,重新得出了新的研究模型,再在此基础上代入样本数据进而深入分析,最终同样得出分部信息具有较强预测能力这样的结论。在研究分部报告与风险评估的关联性时,本文借用国外文献的研究方法,以“协方差比”作为衡量多元化经营组合有效性的指标,分析了其与股票Beta值的相关程度。研究发现,股票Beta值与公司收益协方差比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正相关关系,说明当多元化经营公司内分部间投资回报的负相关程度越高时,它们将比分部投资组合有效程度较低的公司获得更低的股票Beta值,即这类公司的收益变动相对于整个市场的收益变动的敏感程度降低,其面临的经营风险也会相对减小。最后,本文总结了在研究中所得到的结论和启示,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本文从内容上共分六章:第一章绪论,在阐述研究的背景和意义的基础上,说明了本文研究的目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本文的研究框架,并简要概括了本文的主要创新点。第二章文献综述,针对分部报告决策有用性这个问题,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回顾和梳理。在研究国外文献时,主要以分部信息披露与预测能力、分部信息披露与证券评价、分部信息披露与风险评估、股票价格影响和证券收益这四个方面的文献资料来分析,以论文发表时间作为排序标准,将各个时期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相互对比,以此来呈现研究结论的日趋成熟。而针对国内文献,主要是就我国研究现状做了相应的阐述,提出我国现有研究存在的缺陷和空白,对引申出本文的研究意义做好相应的铺垫。第三章对分部报告披露要求及现状分析进行了相关评述。本章首先分析了国外的分部信息披露发展历程,在五次并购浪潮的推动下,对公司分部信息披露的需求也应运而生并最终达到了一个顶峰,西方国家的相关机构组织也开始制定相应的准则法规加以规范,并在不断的修订中日趋完善。而我国分部报告的准则规范的制定虽然较国外起步晚,但也在准则的不断修改过程中得以逐步走向正轨。第四章以分部报告预测能力理论研究作为铺垫,借用了国外相关文献的实证研究模型,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做了适当的调整和修改,选取我国上市公司中符合条件的样本数据,分别对业务分部信息和地区分部信息的预测能力进行了定量研究,虽然两项实证研究最终均得到分部信息具有较强预测能力的积极结论,但是模型本身以及样本数据所带来的局限性仍是不容忽视的,从而使得结论的普遍适用程度受到限制,也为今后的进一步研究留下了探讨的空间。第五章是从分部信息披露与风险评估相关性这个角度对分部报告的决策有用性进行研究。本部分以投资组合理论作为实证分析的起点,企业采用多元化经营的动机之一来源于对分散化投资从而降低风险的考虑。那么,如果公司在不同分部上的投入是有效的,那它势必不仅比单一化经营的公司承受更低的风险,而且其各个分部之间的收益也不是完全正相关的。而这些信息在仅披露合并报表的情况下是不可能获得的,投资者也无法确定公司多元化经营是否为公司整体带来了好处。随着所披露信息的分解水平的不断提高,投资者对多元化收益的了解程度得到相当的改善,那么他对公司的整体风险评价也会降低。为了证明这一结论,本文首先用协方差比这个定量指标来衡量公司多元化经营的有效程度,然后使用线性回归方程依次测算样本内各家上市公司的股票Beta值,随之用统计方法测算二者的相关系数,用样本数据说明了二者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正相关关系,以此验证了之前结论的合理性。第六章是研究总结和政策建议,将上述实证研究的结论进行了概括性的总结,并相应提出了政策性的改进建议。从研究结果来看,本文的写作意图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研究结论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对推动我国分部信息披露的进一步改进和完善起到了相当的积极作用,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本文的主要贡献在于:1、本文以06年颁布的新会计准则作为研究背景,运用描述性统计的方法对新准则实施前后分部报告披露情况做了详细的分析和阐述,并与以往年度进行对比,从总体上考察新准则的实行是否有利于改善分部报告的披露情况。2、本文从业务分部和地区分部两个角度分别建立实证研究模型,并运用最近年度的最新数据用以验证,从而对分部报告的预测能力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同时,在对我国上市公司地区分部报告预测能力进行研究时,针对我国资本市场的实际情况和所处的经济环境,对国外原有研究模型做了相应的调整和修改,使得模型的应用更切合我国国情,得出的结论也更加客观和合理。3、本文在借鉴国外文献的基础上,采用协方差比对多元化经营公司的分部投资组合的有效性予以量化,并试图探讨其与市场风险的关联程度。针对国内对分部信息披露与风险评估相关性研究的空白,本文尝试利用投资组合的相关理论,在参考国外文献的基础上,对我国上市公司的分部信息与风险评估的相关性进行实证研究,以验证有效的多元化经营可以降低风险这个结论是否得到我国经验数据的支持。当然,本文的研究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1、数据方面的不足。由于我国上市公司针对分部信息的披露还不尽完善,披露的内容形式和规范程度还有待改进,所以在研究过程中,完全符合条件的样本数据还较少,即便最后得出了有积极意义的结论,但样本数据较少可能导致结论的普遍适用性受到一定限制,这给进一步的实证研究带来了一些困难和阻碍。2、国外研究模型运用于我国上市公司的适用性值得探讨。针对分部信息的实证研究在我国还存在较大的空白,这使得本文的研究不可避免的要借鉴国外的相关模型,在没有其他类似研究的参考之下,本文第一次大胆采用新模型对国内分部报告的预测能力进行研究,虽然也做了适当的调整,但其模型的适用与否仍然值得商榷,同时这也为将来的进一步研究留下了深入探讨的空间。
张明华,周启民,王君君,李晓燕,徐群鸽,姚鸿海[9](2008)在《大型企业集团财务分析系统和内部报告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通过建立大型企业集团财务分析体系的必要性以及大型企业集团经营管理的特点、所处外部环境的变化、管理层的需求等方面对财务分析提出的要求,阐述了大型企业集团财务分析体系应具备的特性。进而从财务分析工作机制、财务分析基础信息库、常规财务分析程序、专题财务分析应用、内部报告等五个方面对大型企业集团财务分析系统和内部报告模式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并以宝钢为例探讨了适应大型企业集团特点的财务分析系统和内部报告模式。希望能对提高航天两大集团及其他大型企业集团财务分析和财务报告质量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杨辉[10](2008)在《中国上市公司分部报告经济后果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一体化格局的逐步形成,众多企业突破了传统单一的经营领域与地域范围,多元化经营成为十分普遍的现象。与此同时,因多元化经营带来的企业各分部利润率、未来前景和风险的差异严重影响了投资者的决策质量,从而使得有关分部报告信息披露的研究不断增加。分部报告信息披露的规定对我国证券市场的各个参与主体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国内学者尚未给出较为系统的回答。本文从信息披露具有经济后果这一主旨出发,结合我国分部报告发展和披露的现实状况,采用规范和实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市场评价和企业自身两大视角考察了分部报告信息披露的经济后果。主要得出以下结论:第一,管理当局自身选择性披露的动机和监管部门的强制要求影响企业分部报告信息披露的行为。其中,分部报告的选择性披露与公司特征、保密动机、专有成本与代理成本有关;而准则因为具有强制力,对管理当局的信息披露决策构成了最大的约束因素。在强制性披露环境下,分部报告信息披露的程度(即分部报告信息披露质量)体现了管理当局权衡利弊的结果。具体来看,分部信息披露的经济后果主要体现在对市场预测未来盈余能力的影响、对风险评估过程的影响、对公司价值的影响、市场反应和对分析师预测能力的影响等方面。第二,对2004—2006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披露分部报告的描述性统计结果表明:我国披露分部报告的上市公司所占比例不高,分部报告信息披露质量在逐步提高,但存在一定的差异化,整体质量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第三,分部报告信息分解的程度越高,市场对未来盈余的预测能力越强。即分部报告信息披露质量提高能够帮助投资者预测公司未来业绩,将未来的盈余信息体现在当期回报中,并且当期回报更多地体现未来盈余,当期盈余的预测作用下降。第四,分部信息按照行业分解的程度越高,公司价值越大。即分部报告信息披露质量与公司价值正相关,但每个分部披露的项目个数与公司价值不是简单的正相关关系,当披露项目个数超过6个时,增加的项目对公司价值没有显着影响。本文的创新之处和主要贡献在于:第一,本文从两个视角扩展了国内关于分部报告经济后果的研究。国内关于分部报告经济后果的研究只有通过比较分部信息与合并信息预测准确性证明分部报告具有预测能力;分部报告与权益资本成本的关系;采用均值调整模型计算异常报酬率研究分部报告披露的市场反应。与上述研究不同的是,本文检验了分部报告信息披露质量对回报盈余关系的影响和对公司价值的影响。第二,本文计算了分部报告的分解程度指标,作为分部报告披露质量的替代变量,用来检验分部报告披露的经济后果,为分部报告信息披露质量的价值相关性提供经验支持,为准则制定和披露监管提供理论支持。
二、关于分部报告的财务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分部报告的财务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A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4 主要创新点 |
2 财务报告的理论概述 |
2.1 财务报告的结构 |
2.2 财务报告的目标 |
2.3 财务报告的信息质量特征 |
2.4 财务报告的理论基础 |
2.5 财务报告改进的国际经验 |
3 A公司及其财务报告的现状 |
3.1 A公司概况 |
3.2 A公司财务报告的现状 |
4 A公司财务报告的主要问题 |
4.1 财务报告披露内容的不足 |
4.2 财务报告形式的不足 |
4.3 XBRL网络财务报告应用的不足 |
5 A公司财务报告主要问题的改进对策 |
5.1 充实财务报告信息披露的内容 |
5.2 采用多种财务报告形式 |
5.3 改进XBRL网络财务报告 |
5.4 促进财务报告改进的配套措施 |
6 结语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部分学术论着 |
(2)新经济时代财务分析的可比性问题研究——以腾讯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迥然不同的业绩图像 |
二、大相径庭的商业模式 |
三、去伪存真的穿透分析 |
(3)我国药品连锁企业业财融合应用研究 ——以H连锁药店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文献综述及评述 |
一、国外文献综述 |
二、国内文献综述 |
三、国内外相关研究的评述 |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创新与不足 |
一、可能的创新点 |
二、存在的不足 |
第二章 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 |
第一节 药品连锁企业概述 |
一、连锁经营概念界定 |
二、连锁经营划分标准 |
三、我国药品连锁企业发展现状 |
第二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业财融合 |
二、财务共享 |
第三节 相关理论 |
一、信号传递理论 |
二、企业组织结构理论 |
三、流程再造理论 |
四、价值链理论和价值管理理论 |
第三章 H连锁药店业财融合现状分析 |
第一节 企业概述 |
一、H连锁药店简介 |
二、H连锁药店战略规划 |
三、财务模式介绍 |
四、业务模式介绍 |
五、信息化程度介绍 |
第二节 财务模式问题分析 |
一、人力成本高,价值创造低 |
二、信息沟通不畅 |
三、财务分析体系不健全 |
四、管理指标缺失 |
五、资金管理水平低 |
第三节 H连锁药店业财融合难点分析 |
一、管理决策方式落后 |
二、信息需求不明确 |
三、财务系统与业务系统联通存在障碍 |
四、财务人员转型困难 |
第四节 H连锁药店业财融合现状 |
一、业财融合的目标 |
二、企业管理架构模式分析 |
三、业财融合的具体方案 |
第五节 当前业财融合方案的成效与不足 |
一、应用效果 |
二、缺陷分析 |
第四章 促进H连锁药店实现全面业财融合的建议 |
第一节 全面业财融合路径判断 |
一、H连锁药店全面业财融合战略目标 |
二、全面业财融合的路径选择 |
第二节 全面业财融合方案设计 |
一、框架设计 |
二、信息系统设计 |
三、流程管理 |
四、组织架构设计 |
五、运营管理 |
六、风险控制 |
第三节 预期效果 |
一、打破信息孤岛 |
二、提升流程优化能力 |
三、为业务工作提供保障 |
四、强化管理分析能力 |
五、增强风险应对水平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结论 |
第二节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
(4)医疗企业反向购买对经营业绩的影响研究 ——以华润医疗控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导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框架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贡献与不足 |
1.4.1 研究贡献 |
1.4.2 研究不足 |
2.文献综述 |
2.1 文献综述 |
2.1.1 混合所有制改革相关研究 |
2.1.2 并购绩效相关研究 |
2.1.3 反向购买相关研究 |
2.1.4 文献评述 |
2.2 理论基础 |
2.2.1 委托代理理论 |
2.2.2 产权理论 |
2.2.3 绩效评价理论 |
2.2.4 并购理论 |
3.医疗企业反向购买理论分析 |
3.1 反向购买相关理论 |
3.1.1 反向购买概念及经济实质 |
3.1.2 反向购买与借壳上市、IPO的区别 |
3.1.3 反向购买操作模式 |
3.2 医疗企业反向购买动因 |
3.2.1 融资需求大谋求协同效应 |
3.2.2 行业整合需求降低经营风险 |
3.2.3 迎合医改机会降低行业壁垒 |
3.3 医疗行业反向购买评价方法 |
4.医疗行业现状分析 |
4.1 医疗保健行业发展概况 |
4.1.1 医疗保健行业政策背景 |
4.1.2 医疗保健行业发展现状 |
4.1.3 医疗保健行业并购及IPO现状 |
4.1.4 医疗保健行业反向购买情况 |
4.2 医疗行业反向购买对经营业绩总体评价 |
4.2.1 市场价值评价 |
4.2.2 财务绩效评价 |
5.医疗行业反向购买案例介绍 |
5.1 案例选择原因 |
5.2 案例企业介绍 |
5.3 反向购买动机 |
5.3.1 购买方动机 |
5.3.2 被购方动机 |
5.4 反向购买过程及股权结构变化 |
5.4.1 案例并购过程概述 |
5.4.2 反向购买前后凤凰医疗股权结构变化 |
5.5 企业整合过程 |
5.5.1 控制权纷争 |
5.5.2 管理层变动 |
6.医疗行业反向购买案例分析 |
6.1 评价方法选择 |
6.2 市场价值评价 |
6.2.1 反向购买事件 |
6.2.2 股权变动阶段 |
6.2.3 人事变动阶段 |
6.2.4 市场价值评价总结 |
6.3 财务绩效评价 |
6.3.1 盈利能力分析 |
6.3.2 营运能力分析 |
6.3.3 偿债能力分析 |
6.3.4 发展能力分析 |
6.3.5 财务绩效评价总结 |
6.4 案例实施效果总结 |
7.研究结论及建议 |
7.1 结论 |
7.2 建议 |
7.2.1 结合企业战略目标审慎选择反向购买标的 |
7.2.2 提高盈利能力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保障 |
7.2.3 扩大协同效应实现反向购买目标 |
7.2.4 充分尊重民营资本推进医疗行业混改 |
参考文献 |
后记 |
致谢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5)我国新分部报告准则应用研究 ——以我国2007-2010年电力上市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
1.2.2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意义和研究贡献 |
2 分部报告披露的理论基础 |
2.1 委托—代理理论 |
2.2 优良定理 |
2.3 受托责任观与决策有用观 |
3 分部报告披露方式的改革发展 |
3.1 行业法的应用 |
3.1.1 行业法下企业报告分部的界定与信息披露 |
3.1.2 行业法的评价 |
3.2 风险和报酬法的应用 |
3.2.1 风险和报酬法下企业报告分部的界定与信息披露 |
3.2.2 风险和报酬法的评价 |
3.3 管理法的应用 |
3.3.1 管理法下企业报告分部的界定与信息披露 |
3.3.2 管理法的评价 |
4 管理法的矛盾性困境与解决途径 |
4.1 管理法的矛盾性困境 |
4.2 经营分部的确定依据 |
4.3 经营分部合理与否的评价标准 |
4.3.1 经营分部合理与否的战略标准 |
4.3.2 经营分部合理与否的组织标准 |
4.4 经营分部的层次性问题与合并问题 |
4.4.1 经营分部的层次性问题 |
4.4.2 经营分部的合并问题 |
5 我国 2007—2010 年电力上市公司分部信息披露状况 |
5.1 样本选取 |
5.2 我国内地上市电力公司发展状况 |
5.2.1 电力企业的跨行业、跨区域发展 |
5.2.2 电力企业集团公司的组织管理 |
5.3 内地上市电力公司 2007—2010 分部信息披露现状分析 |
5.3.1 分部信息披露总体状况 |
5.3.2 分部确定标准状况 |
5.3.3 分部报告的信息披露状况 |
5.3.4 电力行业分部报告披露状况的总体评价 |
6 总结 |
6.1 结论与建议 |
6.1.1 “管理法”的进步与矛盾性困境 |
6.1.2 经营分部确定依据的新界定及其验证标准 |
6.1.3 企业自身应当加强分部信息的对外披露 |
6.1.4 企业战略和组织架构等非财务信息的披露亟需规范 |
6.1.5 内资事务所应当加强对分部报告准则应用状况的审计力度 |
6.2 本文的不足 |
6.2.1 经营分部的确定依据及其验证标准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化 |
6.2.2 分部报告应用状况调查的广度和深度有待提升 |
6.2.3 分部信息披露较差的原由有待全面分析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
(6)财务报告改革与财务分析体系重构的互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与内容安排 |
1.2.1 学术构想与思路 |
1.2.2 研究内容安排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技术路线 |
1.4 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
1.4.1 研究的创新点 |
1.4.2 研究的不足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关于财务报告缺陷及改革的研究 |
2.1.1 国外关于财务报告缺陷及改革的研究 |
2.1.2 国内关于财务报告缺陷及改革的研究 |
2.2 关于财务分析体系相关研究 |
2.2.1 国外关于财务分析的研究 |
2.2.2 国内关于财务分析的研究 |
2.3 财务报告改革与财务分析体系重构的互动研究现状 |
2.3.1 财务报告对财务分析影响的研究 |
2.3.2 财务分析对财务报告的影响研究 |
2.3.3 财务报告变革与财务分析体系重构的互动研究关系研究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财务报告与财务分析体系基本理论研究 |
3.1 相关概念与研究范围 |
3.1.1 财务报告相关概念辨析及定义 |
3.1.2 财务分析相关概念辨析与定义 |
3.1.3 会计环境相关概念与分类 |
3.1.4 会计目标的概念与分类 |
3.2 会计理论的逻辑起点相关理论[95] |
3.2.1 会计理论逻辑起点的含义及其特征 |
3.2.2 会计理论逻辑起点相关概念区分 |
3.2.3 会计理论逻辑起点问题研究的历史演进 |
3.2.4 会计理论逻辑起点不同观点的简介 |
3.2.5 对不同逻辑起点理论的评价 |
3.2.6 会计环境与会计目标的关系以及本文的研究起点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财务报告改革与财务分析体系重构互动机理分析 |
4.1 财务报告改革与财务分析体系重构的互动路径 |
4.2 会计环境对财务报告改革与财务分析体系重构的影响 |
4.2.1 会计环境因素对财务报告的影响[89] |
4.2.2 财务报告改革对财务分析体系重构的影响 |
4.3 信息使用者需求对财务分析体系重构与财务报告改革的影响 |
4.3.1 会计信息使用者 |
4.3.2 会计信息使用者需求发挥作用的前提 |
4.3.3 会计信息使用者需求对财务分析体系重构的影响 |
4.3.4 财务分析体系重构对会计目标的影响 |
4.3.5 会计目标变化对财务报告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财务报告改革与财务分析体系重构互动的史证研究 |
5.1 中式财务报告改革与财务分析体系重构的互动历史 |
5.1.1 文字叙述式簿记报告编制阶段(夏商至秦汉) |
5.1.2 数据组合式簿记报告编制阶段(唐宋至明清) |
5.1.3 表式簿记报告编制阶段(清朝晚期——新中国成立前) |
5.2 西式财务报告变革与财务分析体系重构的互动历史 |
5.2.1 单式簿记报告编制阶段(13 世纪以前) |
5.2.2 复式簿记报告编制阶段 |
5.3 财务报告改革与财务分析体系重构的互动历史研究 |
5.3.1 会计环境的变化对财务报告与财务分析体系的影响 |
5.3.2 信息使用者需求的变化对财务报告与财务分析体系的影响 |
5.3.3 财务报告改革与财务分析体系重构的互动特征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中美财务报告改革与财务分析体系重构互动的比较研究 |
6.1 美国财务报告变革与财务分析体系重构的互动性 |
6.1.1 资产负债表阶段(20 世纪初-20 世纪 20 年代) |
6.1.2 损益表阶段(20 世纪 30 年代-20 世纪 60 年代) |
6.1.3 三表并重阶段(20 世纪 60 年代-20 世纪 70 年代) |
6.1.4 财务报告阶段(20 世纪 70 年代以后) |
6.2 我国财务报告改革与财务分析体系重构的互动性 |
6.2.1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期(1949-1978) |
6.2.2 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时期(1979-1992) |
6.2.3 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1992-2001) |
6.2.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时期(2002-至今) |
6.3 中美财务报告改革与财务分析体系重构的互动性比较 |
6.3.1 中美会计环境因素对财务报告改革与财务分析体系重构的影响 |
6.3.2 中美信息使用者需求对财务报告改革与财务分析体系重构的影响 |
6.3.3 中美财务报告改革和财务分析体系重构的互动关系特点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财务报告改革与财务分析体系重构互动理论的运用 |
7.1 关于 IASB 与 FASB 财务报告列报改革的分析 |
7.1.1 财务报表列报改革的会计环境因素 |
7.1.2 会计信息使用者对财务报告的要求 |
7.1.3 财务报告目标 |
7.1.4 财务报告列报改革的主要内容 |
7.1.5 财务报告列报改革与财务分析体系重构的互动分析 |
7.2 基于财务报告列报改革的财务分析体系重构 |
7.2.1 IASB 与 FASB 财务报告列报改革中报表的变化 |
7.2.2 对财务列报改革后的报表体系进行财务分析 |
7.2.3 财务分析相关指标设计 |
7.3 关于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改革的分析 |
7.3.1 新会计准则的变化对财务比率分析的影响及其应该注意的问题 |
7.3.2 从信息使用者财务分析的角度对财务报告提出相应的建议 |
7.4 本章小结 |
第8章 结论及展望 |
8.1 全文总结 |
8.1.1 本文研究内容总结 |
8.1.2 本论文的创新点 |
8.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7)我国上市公司分部信息披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对分部报告的规范研究 |
1.2.2 国外学者的实证研究成果 |
1.2.3 我国分部报告的规范研究 |
1.2.4 我国分部报告实证研究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4 论文基本框架 |
第2章 分部信息披露的理论基础 |
2.1 代理理论 |
2.2 决策有用观和受托责任观 |
2.2.1 受托责任观 |
2.2.2 决策有用观 |
2.3 事项法 |
2.4 有效市场理论(EMH) |
2.5 关于分部信息披露的一般内容 |
2.5.1 分部报告的主体与编制基础 |
2.5.2 分部的确定 |
2.5.3 可报告分部的确定 |
2.5.4 分部报告项目的确认和计量 |
2.5.5 分部信息披露模式 |
2.5.6 分部报告的信息内容 |
2.5.7 分部报告的披露方式和披露期间 |
第3章 我国分部信息披露的历史变迁与现状 |
3.1 我国分部信息披露的历史变迁 |
3.1.1 1994—1995:指导性的自愿披露 |
3.1.2 1996—1997:半强制披露 |
3.1.3 1998—2000 年:较为严格的强制披露 |
3.1.4 2002 年:比较完善的披露要求 |
3.1.5 2006 年至今 |
3.2 现行会计准则对于分部信息披露的规定及分析 |
3.2.1 关于分部报告的适用范围和编制基础 |
3.2.2 关于报告分部的确定 |
3.2.3 关于可报告分部的确定 |
3.2.4 关于分部信息披露 |
3.3 我国现行会计准则的应用状况调查 |
第4章 中外分部信息披露比较与借鉴 |
4.1 英、美国的分部信息披露规范 |
4.1.1 英国关于分部信息披露的发展 |
4.1.2 美国关于分部信息披露的发展 |
4.2 IASC 及其后续者关于分部信息披露的研究 |
4.3 分部信息的国际比较 |
4.3.1 SFAS 131 和IAS 14 的比较 |
4.3.2 我国现行会计准则与IAS 14 的比较 |
第5章 我国上市公司分部信息有用性研究 |
5.1 分部信息披露的有用性规范分析—以上海浦东发展银行为例 |
5.2 上市公司分部信息披露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
5.2.1 引言 |
5.2.2 研究假设 |
5.2.3 样本选择 |
5.2.4 模型选择 |
5.2.5 研究步骤及结论 |
第6章 完善我国分部信息披露的措施 |
6.1 完善准则的措施 |
6.1.1 改进重要性水平的确认方式 |
6.1.2 补充与金融企业有关的分部信息披露规范 |
6.2 关于重合法的应用 |
6.3 提高会计人员业务素质,增加分部信息披露的广度和深度 |
6.4 加强审计在提高分部信息披露质量中的监证职能 |
6.5 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进一步规范行业信息 |
第7章 结论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工作 |
致谢 |
附表1:股票的预测误差值 |
(8)上市公司分部报告决策有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 本文的主要贡献 |
1.4 本文的研究框架 |
2. 国内外分部报告研究现状 |
2.1 国外研究现状 |
2.2 国内研究现状 |
2.3 研究现状评述 |
3. 分部报告披露要求、现状及对决策有用性的影响 |
3.1 国外分部信息披露的发展 |
3.2 国内分部信息披露的发展 |
3.3 我国分部报告披露现状分析 |
3.4 分部报告披露现状对分部报告决策有用性实证研究的预期影响 |
4. 分部报告预测能力研究 |
4.1 预测能力研究的理论基础 |
4.2 以业务分部报告为基础的预测能力分析 |
4.2.1 样本的选取 |
4.2.2 研究模型 |
4.2.3 实证研究方法及假设检验 |
4.2.4 研究结果及其局限性 |
4.3 以地区分部报告为基础的预测能力分析 |
4.3.1 样本的选取 |
4.3.2 研究模型及假设检验 |
4.3.3 统计检验结果及存在的研究局限 |
5. 分部信息披露与风险评估相关性研究 |
5.1 投资组合理论在多元化经营中的应用 |
5.2 实证研究方法 |
5.3 研究样本及研究结果 |
5.4 研究的不足 |
6. 研究总结及政策建议 |
6.1 主要研究成果 |
6.2 启示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致谢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10)中国上市公司分部报告经济后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动机与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视角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基本框架 |
第四节 主要贡献 |
第二章 制度背景 |
第一节 分部报告的兴起 |
一、分部报告兴起的背景 |
二、分部报告在世界各国兴起 |
第二节 美国分部报告准则的变迁 |
一、扩大多元化公司的披露要求 |
二、FASB的第14号会计准则(SFAS 14) |
三、FASB的第131号会计准则(SFAS 131) |
第三节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分部报告准则的变迁 |
一、IASC最初的分部报告准则IAS14(1981) |
二、IASC修订的分部报告准则IAS14(1997) |
三、国际分部报告准则最新进展IFRS8(2006) |
第四节 我国分部报告准则的发展历程 |
一、证监会对分部信息的规定 |
二、财政部对分部报告的规定 |
三、评价我国分部信息披露规范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理论分析与文献回顾 |
第一节 分部信息披露的影响因素 |
一、信息使用者需求 |
二、会计准则对信息需求的反应 |
三、管理当局决策模型 |
四、影响管理当局分部信息披露的因素 |
第二节 分部信息披露的经济后果 |
一、信息披露的经济后果 |
二、分部报告的经济后果 |
第三节 国内分部报告研究现状 |
一、准则实施情况 |
二、分部信息披露的影响因素 |
三、分部信息披露的经济后果 |
四、评论我国分部报告研究的现状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我国分部报告实施情况描述性统计 |
第一节 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
第二节 描述性统计 |
一、披露分部报告公司的数目 |
二、可报告分部的数目 |
三、报告分部披露的项目 |
四、不同上市地点的影响 |
五、分部间转移价格的确定基础和分部会计政策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分部报告披露质量与市场预测未来盈余的能力 |
第一节 问题提出 |
第二节 文献回顾和假说提出 |
一、文献回顾 |
二、研究假说 |
第三节 研究设计 |
一、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
二、模型设定和变量界定 |
第四节 实证检验结果 |
一、描述性统计 |
二、实证结果与分析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分部报告披露质量与公司价值 |
第一节 问题提出 |
第二节 文献回顾和假说提出 |
一、文献回顾 |
二、假说提出 |
第三节 研究设计 |
一、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
二、模型设定和变量界定 |
第四节 实证检验结果 |
一、描述性统计 |
二、实证结果及分析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研究局限 |
第一节 主要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启示和建议 |
一、研究启示 |
二、政策建议 |
第三节 研究局限和未来研究方向 |
一、研究局限 |
二、未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四、关于分部报告的财务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A公司为例[D]. 李欣. 三峡大学, 2020(06)
- [2]新经济时代财务分析的可比性问题研究——以腾讯为例[J]. 黄世忠. 财会月刊, 2020(13)
- [3]我国药品连锁企业业财融合应用研究 ——以H连锁药店为例[D]. 刘通. 云南财经大学, 2019(02)
- [4]医疗企业反向购买对经营业绩的影响研究 ——以华润医疗控股为例[D]. 韦秋敏. 西南财经大学, 2019(07)
- [5]我国新分部报告准则应用研究 ——以我国2007-2010年电力上市公司为例[D]. 祝兵. 中国海洋大学, 2012(02)
- [6]财务报告改革与财务分析体系重构的互动研究[D]. 冯海虹. 中国海洋大学, 2012(01)
- [7]我国上市公司分部信息披露研究[D]. 姜涛. 青岛理工大学, 2010(02)
- [8]上市公司分部报告决策有用性研究[D]. 朱俊虹. 西南财经大学, 2009(S2)
- [9]大型企业集团财务分析系统和内部报告模式研究[A]. 张明华,周启民,王君君,李晓燕,徐群鸽,姚鸿海. 2007年度中国总会计师优秀论文选, 2008
- [10]中国上市公司分部报告经济后果研究[D]. 杨辉. 厦门大学, 2008(08)
标签:财务分析论文; 财务报告论文;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论文; 会计信息质量论文; 环境会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