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同剂量卡维地洛对幼鼠慢性心力衰竭左室重构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史晓双[1](2021)在《卡维地洛对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心脏功能与预后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及目的:扩张型心肌病预后不佳,确诊后5年生存率为50%左右。国外研究卡维地洛可降低DCM患者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升高射血分数。国内也报道卡维地洛可改善DCM患者心室重构,且耐受性较好[1]。但近年来,国内外关于卡维地洛对逆转左室腔大小与心脏复合终点事件的影响的报道很少。本研究旨在探讨卡维地洛对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左室腔大小、心功能及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根据2018年颁布《中国扩张型心肌病诊断与治疗指南》诊断标准及排除标准入选2018年9月至2019年7月在内蒙古国际蒙医医院心内科住院的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患者65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组,试验组为卡维地洛组33例,对照组为美托洛尔组32例。收集入选者一般资料(年龄、病史、血压及心率等),以两组治疗前后的心功能分级(NYHA)、6分钟步行试验(6MWT)、NT-pro BNP及心脏彩超作为评价心功能的指标。两组均给予常规抗心衰治疗,试验组加用卡维地洛,对照组加用美托洛尔。入组后6、12、18个月门诊随访,评估服药情况(剂量、依从性),心功能分级(NYHA),6分钟步行试验(6MWT),12个月复查NT-pro BNP与心脏彩超,以心衰再住院、心源性死亡定义为终点事件并在18个月记录发生情况。统计两组在卡维地洛与美托洛尔干预后心脏功能、左室腔大小变化及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的差别,分析治疗差异的预后情况。结果:1.两组入组前一般资料、心脏功能指标(心功能分级、6WMT、NT-pro BNP、LVESD、LVEDD、LVEF及LVFS)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两组基线资料具有可比性。2.治疗6个月、12个月时,卡维地洛组心功能分级、6WMT均优于美托洛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8个月时,卡维地洛组心功能分级、6WMT仍优于美托洛尔组,但P>0.05。3.治疗12个月时,卡维地洛组NT-proBNP降低的变化值高于美托洛尔组(-4007.10±1686.29pgml vs-3117.89±1323.71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12个月时,卡维地洛组LVEDD减小与LVEF升高的变化值均高于美托洛尔组[-7.00(-9.00--5.00)mm vs-4.00(-6.00--4.00)mm]、[10.00(7.00-11.00)%vs 7.00(5.00-9.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治疗18个月时,卡维地洛组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低于美托洛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卡维地洛组复合终点事件发生9例(心源性死亡2例,因心衰再住院7例),美托洛尔组17例(心源性死亡4例,因心衰再住院13例)。结论:1.卡维地洛改善DCM心功能及运动耐量优于美托洛尔。2.卡维地洛逆转DCM左室腔大小好于美托洛尔。3.卡维地洛降低因心衰再住院次数及心源性死亡率强于美托洛尔。
李庆羚[2](2021)在《基于mTOR信号通路与自噬探讨艾灸对慢性心力衰竭大鼠心肌保护效应及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应用艾灸方法干预CHF大鼠,比较艾灸对CHF大鼠心功能及结构的改变,观察艾灸对CHF大鼠心肌细胞炎性相关因子和自噬相关分子表达的影响,并进一步深入mTOR信号通路探讨艾灸干预CHF的作用机制。方法:实验一:随机从30只SD大鼠抽取10只入正常组、20只入造模组。以一周腹腔注射2次2 mg/kg的ADR,连续4周的方法造模。经超声心动评估后,再次随机平均分为不做干预的正常组和模型组,以及每日对双侧心俞、肺俞穴进行温和灸1次,每次20 min,连续3周干预的艾灸组。干预结束后,记录大鼠体征情况,超声心动评估大鼠心脏LA、LV、LVPW、IVS、EF和FS,ELISA检测血清中BNP、ANP、c Tn I的含量,HE、MASSON染色观察心肌组织病理学改变。实验二:采用相同的造模方法,在模型评估后随机将60只雄性SD大鼠入正常组、模型组、艾灸组、艾灸+RAPA组和RAPA组各12只。前两组不予干预;艾灸组每日对双侧心俞、肺俞穴进行温和灸1次,每次20 min,连续3周;艾灸+RAPA组在艾灸后腹腔注射1次1 mg/kg剂量的RAPA,连续3周;RAPA组仅每日腹腔注射1次1 mg/kg剂量的RAPA,连续3周。在干预期的第一天,从5组大鼠中随机各抽取3只,经尾静脉注射250μL的AAV2/9,标记后放回与其他大鼠继续干预。干预结束后,免疫组化法检测无标记大鼠炎性相关因子ICAM-1、VCAM-1、MMP-2和MMP-9的表达,串联腺相关病毒LC3双标荧光检测标记大鼠心肌自噬流,WB检测无标记大鼠心肌中LC3蛋白表达量;RT-PCR检测无标记大鼠心肌中自噬相关基因Vps34、ATG3、5、7、12、13 mRNA表达,并用Person分析炎性相关因子与自噬相关基因的相关性。实验三:采用相同的造模方法,在模型评估后随机将45只雄性SD大鼠入正常组、模型组、艾灸组、艾灸+RAPA组和RAPA组各9只。前两组不予干预;艾灸组每日对双侧心俞、肺俞穴进行温和灸1次,每次20 min,连续3周;艾灸+RAPA组在艾灸后腹腔注射1次1 mg/kg剂量的RAPA,连续3周;RAPA组仅每日腹腔注射1次1 mg/kg剂量的RAPA,连续3周。干预结束后,WB检测大鼠心肌中PI3K、p-PI3K、AKT、p-AKT、mTOR、p-mTOR、P70S6K、p-P70S6K和ULK1、p-ULK1蛋白表达量,RT-PCR检测大鼠心肌中PI3K、AKT、mTOR、P70S6K和ULK1的mRNA表达。结果:实验一1、各组大鼠心功能变化:同正常组比,模型组大鼠LV、LA增厚(P<0.01),LVPW、IVS、EF和FS减弱(P<0.01),血清中BNP、ANP、c Tn I含量增多(P<0.01);同模型组比,艾灸组LV、LA减少(P<0.05),LVPW和IVS升高(P<0.05),EF和FS显着升高(P<0.01),血清中BNP、ANP、c Tn I含量显着降低(P<0.01);2、各组大鼠心脏结构的影响:同正常组比,模型组大鼠左心室心肌细胞组织排列松散杂乱,胞浆内空泡出现,胶原纤维面积明显增加(P<0.01);同模型组比,艾灸组大鼠左心室心肌细胞损伤程度较轻,胶原纤维面积明显减少(P<0.01)。实验二1、免疫组化检测无标记大鼠心肌炎性相关因子水平的影响:同正常组比,模型组表达量增多(P<0.01);同模型组比,艾灸组表达量减弱(P<0.01),而艾灸+RAPA组ICAM-1、VCAM-1和MMP-9表达量均减弱(P<0.01),MMP-2表达水平呈下降趋势(P<0.05);同艾灸组比,艾灸+RAPA组ICAM-1、VCAM-1表达量增多(P<0.01),MMP-2、MMP-9表达量较升高(P<0.05);同艾灸+RAPA组比,RAPA组炎性相关因子表达水平呈明显升高趋势(P<0.01);2、LC3荧光检测标记大鼠心肌自噬流:模型组和RAPA组大鼠心肌细胞LC3荧光相对强度分析自噬流较强,而艾灸组和艾灸+RAPA组中大鼠心肌细胞LC3荧光相对强度分析自噬流较弱;3、WB检测无标记大鼠心肌组织LC3蛋白表达:同正常组比,模型组蛋白LC3Ⅰ、Ⅱ均高表达(P<0.01);同模型组比,艾灸组蛋白LC3Ⅰ、Ⅱ表达较低(P<0.01),艾灸+RAPA组LC3Ⅰ、Ⅱ低表达(P<0.05);同艾灸组比,艾灸+RAPA组LC3Ⅰ、Ⅱ表达均显着升高(P<0.01);同艾灸+RAPA组比,RAPA组LC3Ⅰ、Ⅱ表达均明显增强(P<0.01);4、RT-PCR检测大鼠心肌组织自噬相关基因ATG表达水平:同正常组比,模型组自噬相关基因ATG均高表达(P<0.01);同模型组比,艾灸组ATGs均低表达(P<0.01),而艾灸+RAPA组ATG7和ATG13表达水平均减弱(P<0.01),Vp34、ATG3、ATG5和ATG12表达水平呈下降趋势(P<0.05);同艾灸组比,艾灸+RAPA组ATG3表达水平呈明显升高趋势(P<0.01),Vp34、ATG5、ATG7、ATG12和ATG13表达水平呈升高趋势(P<0.05);同艾灸+RAPA组比,RAPA组相关基因ATG表达水平呈明显升高趋势(P<0.01)。5、Pe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炎性因子与自噬基因呈正相关(P<0.001)。实验三:1、WB检测蛋白PI3K、AKT、mTOR与其磷酸化的表达:同正常组比,模型组表达水平均减弱(P<0.01);同模型组比,艾灸组和艾灸+RAPA组PI3K与其磷酸化、AKT和mTOR表达增强(P<0.01),艾灸组p-mTOR表达升高(P<0.01),艾灸组和艾灸+RAPA组p-AKT表达水平升高(P<0.05);同艾灸组比,艾灸+RAPA组p-PI3K、AKT和p-mTOR呈较低水平(P<0.01);与艾灸+RAPA组比,RAPA组PI3K、AKT、mTOR与其磷酸化低水平呈现(P<0.01);2、RT-PCR检测PI3K、AKT、mTOR的mRNA水平:同正常组比,模型组心肌中PI3K、AKT和mTOR的mRNA表达量减弱(P<0.01);同模型组比,艾灸组和艾灸+RAPA组高表达PI3K、AKT的mRNA(P<0.01),艾灸组高表达mTOR的mRNA(P<0.01),艾灸+RAPA组高表达mTOR的mRNA(P<0.05);同艾灸组比,艾灸+RAPA组低表达PI3K的mRNA(P<0.05)和AKT、mTOR的mRNA(P<0.01);同艾灸+RAPA组比,RAPA组均低表达(P<0.01);3、WB检测蛋白P70S6K、ULK1及其磷酸化的表达:同正常组比,模型组低表达P70S6K、p-P70S6K(P<0.01),而高表达ULK1、p-ULK1(P<0.01);同模型组比,艾灸组和艾灸+RAPA组P70S6K及其磷酸化水平增高(P<0.01),而艾灸组ULK1及其磷酸化水平减弱(P<0.01),艾灸+RAPA组ULK1及其磷酸化水平减弱(P<0.05);同艾灸组比,艾灸+RAPA组低表达P70S6K(P<0.01)和p-P70S6K(P<0.05),而ULK1及其磷酸化水平增高(P<0.01);同艾灸+RAPA组比,RAPA组P70S6K及其磷酸化水平减弱(P<0.01),而ULK1及其磷酸化水平增多(P<0.01);4、RT-PCR检测P70S6K、ULK1的mRNA水平:同正常组比,模型组低表达P70S6K的mRNA(P<0.01),而ULK1的mRNA表达量上调(P<0.01);同模型组比,艾灸组P70S6K的mRNA表达量增多(P<0.01),而ULK1的mRNA表达量下调(P<0.01),艾灸+RAPA组P70S6K的mRNA相对表达量升高(P<0.05);同艾灸+RAPA组比,RAPA组P70S6K的mRNA表达量显着减弱(P<0.01),而ULK1的mRNA表达量增高(P<0.01)。结论:1、艾灸可以降低CHF大鼠LA、LV和血清中BNP、ANP、c Tn I的含量,并提高LVPW、IVS、EF和FS,从而改善心功能及结构;2、艾灸可以下调CHF大鼠心肌中ICAM-1、VCAM-1、MMP-2和MMP-9的水平,从而抑制炎性相关因子的表达;3、艾灸可以下调CHF大鼠心肌中Vps34、ATG3、ATG5、ATG7、ATG12、ATG13的水平,降低心肌自噬流和LC3蛋白的表达,从而抑制自噬相关分子的表达;4、艾灸可以调节蛋白PI3K、AKT、mTOR、P70S6K、ULK1及其磷酸化的表达,示意艾灸可能通过激活mTOR通路上游信号调节因子PI3K、AKT,并激活下游信号分子P70S6K和抑制ULK1。
赵明[3](2020)在《培哚普利联合卡维地洛对难治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影响分析》文中认为目的观察分析培哚普利联合卡维地洛对难治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60例难治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用药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培哚普利联合卡维地洛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收缩末期内径、左室射血分数。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收缩末期内径分别为(58.74±4.54)、(49.85±3.45)mm,均小于治疗前的(63.45±3.54)、(55.65±1.56)m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前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收缩末期内径分别为(62.32±2.44)、(55.01±1.12)mm,治疗后分别为(62.32±3.53)、(53.54±2.45)mm;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收缩末期内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后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收缩末期内径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左室射血分数均较治疗前提高,且治疗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难治性心力衰竭患者应用培哚普利联合卡维地洛进行治疗,可以明显改善左室功能,提高对难治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疗效果。
卢洁[4](2019)在《养心通脉Ⅱ号方治疗气阴两虚型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评估养心通脉Ⅱ号方治疗气阴两虚型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的临床疗效,以期为中医药治疗CHF提供新途径。方法:选取2017年11月至2018年11月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确诊为慢性心力衰竭气阴两虚证患者10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n=54例)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n=54例)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养心通脉Ⅱ号方,疗程4周。对比两组治疗前后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erminal pro-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中医证候积分、中医证候疗效、心功能疗效及明尼苏达心力衰竭生活质量调查表(minnesota living with heart failure questionnaire,MLHFQ)。应用SPSS 18.0版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均以“?x±s”表示,符合正态分布采用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用x 2检验,等级资料用秩和检验。结果:1.两组治疗前性别、年龄、病程、心功能分级、基础疾病、NT-proBNP、HRV、中医证候积分、MLHFQ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均有可比性。2.两组治疗前后NT-proBNP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NT-proBNP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组降低更明显(P<0.05)。3.两组治疗前后HRV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LF、HF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治疗组升高更明显(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LF/HF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组降低更明显(P<0.05)。4.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组降低更明显(P<0.05)。5.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85.18%,对照组总有效率61.11%,有统计学差异(P<0.05)。6.两组治疗前后MLHFQ评分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MLHFQ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组降低更明显(P<0.05)。7.两组治疗后心功能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90.74%,对照组总有效率81.48%,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养心通脉Ⅱ号方能有效改善气阴两虚型CHF患者的心功能及HRV,缓解中医证候,提高生活质量,其疗效优于对照组(西医常规治疗),且未见不良反应,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荐。2.养心通脉Ⅱ号方治疗气阴两虚型CHF的作用机理可能与其可以调节自主神经功能,改善HRV,进而发挥抗心衰作用有关。
周桢[5](2019)在《强心方治疗舒张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及乙酰化去甲乌药碱干预心肌纤维化与心肌肥厚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第一部分临床研究目的:评价强心方对于舒张性心衰(心肾阳虚证)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纳入上海市中医医院心病科住院部2017年7月1日至2018年11月1日收治的符合中医辨证分型“心肾阳虚”证,且西医诊断为舒张性心力衰竭(心功能Ⅱ-Ⅲ级)的患者,随机分入对照组或治疗组。对照组予培哚普利片4mg,口服,每天一次+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47.5mg,口服,每天一次,若患者出现明显水钠储溜症状时,则加用呋塞米片20mg,每天一次,口服+螺内酯片20mg,每天一次,口服;治疗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加用强心方(附子6g、肉桂6g、桂枝12g、补骨脂30g、丹参30g、桃仁15g、红花6g、白芍12g、灵芝30g、玉竹18g、泽泻30g、大腹皮30g),每日400ml,分两次早晚餐后温服,疗程为4周。在第0、2、4周对两组患者的疗效相关数据进行记录,包括心功能分级、LEE氏心衰体征评分、中医症状体征量化积分、NT-proBNP、超声心动图、心率血压、心率变异性等,并每天观察有无安全性事件发生。数据采用SPSS 21.0整理并分析。结果:两组共纳入142例患者,对照组脱落8例,治疗组脱落4例,共计脱落12例,最后完成研究130例。两组患者基线数据具有可比性。心功能分级方面,治疗4周后对照组有心功能Ⅰ级22例(35.9%),心功能Ⅱ级28例(44.4%),心功能Ⅲ级13例(20.6%),心功能Ⅳ级0例(0%);治疗组有心功能Ⅰ级32(47.8%),心功能Ⅱ级26例(38.8%),心功能Ⅲ级9例(13.4%),心功能Ⅳ级0例(0%),两组在治疗4周后的心功能分级分布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疗效上,对照组有效35例(55.6%),无效28例(44.4%),加重0例(0%);治疗组有效36例(53.7%),无效31例(46.3%),加重0例(0%),两组治疗4周后的心功能疗效无统计学差异(P>0.05)。LEE氏心衰体征评分方面,在治疗4周时,治疗组相比对照组较低(P<0.05),组内时间点比较上,对照组在治疗4周后比治疗前下降(P<0.05);治疗组在治疗2周后比治疗前显着下降(P<0.001)。疗效上,对照组显效6例(9.5%),有效26例(41.3%),无效31例(49.2%),加重0例(0%);治疗组显效6例(9.0%),有效45例(67.2%),无效16例(23.9%),加重0例(0%),两组治疗4周后的LEE氏心衰体征疗效在分布上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中医症状体征分级量化积分方面,治疗4周时,两组中医症状体征分级量化积分总分的比较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01),差值为6.190(95%置信区间:3.602-8.779),组内时间点比较上,对照组与治疗组中医症状体征分级量化积分均随着疗程的推移而逐步明显下降(P<0.001)。各症状体征中,治疗组在“心悸”、“腹胀”、“气短”、“畏寒”、“胸闷”的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疗效评价上,对照组显效1例(1.6%),有效37例(58.7%),无效17例(27.0%),加重7例(11.1%);治疗组显效15例(22.4%),有效31例(46.3%),16例(23.9%),6例(9.0%),两组治疗4周后的中医症状体征疗效在分布上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NT-proBNP方面,两组间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两组组内NT-proBNP都随着疗程的推进而逐渐有所下降(P<0.05)。超声心动图方面,LVEDD、LVESD、LAD、LVEF、E/A在治疗过程中的两组组间都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两组组内LVEDD、E/A在治疗4周后均有下降(P<0.05)。组织多普勒成像中,治疗4周时,两组e’的比较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01),治疗组相比对照组较高,且治疗组组内e’随着疗程的推进而逐渐显着下降(P<0.001)。两组组间E/e’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自主神经功能相关指标方面,首先在治疗2周与治疗4周时,两组心率的比较均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01)。而在血压上,两组组间收缩压和舒张压在治疗过程中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组内血压均随着疗程推移而显着下降(P<0.001)。其次在心率变异性指标中,治疗2周与治疗4周时,两组SDNN的比较具统计学差异(P<0.05),且两组SDNN均随疗程的推移而显着上调(P<0.001)。治疗2周与治疗4周时,两组SDANN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相比对照组升高,且两组组内在治疗4周时SDANN均较治疗前上升(P<0.05)。两组组间rMSSD的比较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01)。治疗4周时,两组pNN50的比较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01),治疗组高于对照组,且两组组内pNN50随着疗程的推移逐渐上升(P<0.001)。两组TP在组间及时间点上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安全性评价方面,对照组出现不良反应5例,不良反应率7.0%,其中下肢出现水肿2例,自觉胸闷1例和血压偏低2例;治疗组出现不良反应3例,不良反应率4.2%,3例均为腹泻,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病症均属轻微。另外,两组在治疗前后的血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等指标上的变化均在正常值范围内,未见明显异常改变。结论:1、强心方可以改善舒张性心衰患者的心衰体征。2、强心方可以改善舒张性心衰患者的中医临床症状体征。3、强心方可以改善舒张性心衰患者的左室舒张功能。4、强心方可以增加舒张性心衰患者的副交感神经功能活动。5、强心方可能会引起部分患者的轻微腹泻反应,整体安全性较高。第二部分实验研究目的:评价乙酰化去甲乌药碱(Acetyl-Higenamine,AH)对于心肌纤维化和心肌肥厚的干预作用及其相关机制。方法:实验一:乙酰化去甲乌药碱(AH)对心肌纤维化及心肌肥厚的影响作用的体外研究。先取原代乳鼠心肌成纤维细胞,用TGF-β(10ng/ml)诱导其纤维化反应激活,通过检测成纤维细胞纤维化的标志性表型变化蛋白α-SMA及其基因来评价乙酰化去甲乌药碱对于心肌纤维化的影响作用,并且将AH分为0.1、0.3、1、3uM等浓度梯度探索其适宜的工作浓度,再通过检测其他纤维化相关蛋白基因及划痕实验来进一步证实AH对于心肌纤维化的作用。接着取原代乳鼠心肌细胞,用苯肾上腺素(100uM)诱导其肥大,通过免疫染色来观察AH对于心肌肥大的影响作用。实验二:不同剂量乙酰化去甲乌药碱(AH)对异丙肾上腺素(isoprenaline,iso)诱导的小鼠心肌纤维化与病理性肥厚影响作用的体内研究。60只SPF级8周龄雌性c57BL/6小鼠,随机平均分为空白组、iso模型对照组、iso+AH低剂量组、iso+AH中剂量组、iso+AH高剂量组和iso+去甲乌药碱阳性药物对照(Hige)组。除空白组外,其余每组都接受iso诱导的心肌肥厚造模(皮下注射30mg/kg/d/只),iso建模同时,AH加载组根据剂量低中高分别进行AH腹腔注射1、3、10mg/kg/d/只的处理,Hige加载组作为阳性药物对照组,予腹腔注射10mg/kg/d/只,连续21天。第22天检测心超后取材,进行病理染色及心肌肥厚、纤维化相关蛋白基因检测。实验三:经口服的乙酰化去甲乌药碱(AH)对iso诱导的小鼠心肌纤维化与病理性肥厚影响作用的体内研究。40只SPF级8周龄雌性c57BL/6小鼠,随机平均分为空白组、AH组、iso模型对照组和iso+AH组。除空白组外,其余每组都接受iso诱导的心肌肥厚造模(皮下注射30mg/kg/d/只),iso建模同时,AH加载组予灌胃20mg/kg/d/只,连续35天后取材,进行病理染色及心肌肥厚、纤维化相关蛋白基因检测。实验四:乙酰化去甲乌药碱对TGF-β诱导的原代心肌细胞纤维化影响的作用机制的体外研究。取原代乳鼠心肌成纤维细胞,用TGF-β(10ng/ml)诱导成纤维细胞纤维化,检测TGF-β的经典Smad信号通路相关磷酸化或非磷酸化蛋白和基因表达,探索AH对于Smad经典信号通路的影响作用,然后通过使用β受体抑制剂来探索AH是否具有与去甲乌药碱相类似的上游信号靶点。结果:实验一:当AH加载组浓度大于1uM时,经TGF-β诱导的原代成纤维细胞中纤维化反应的标志性表型蛋白α-SMA及其基因的表达较TGF-β模型对照组下降(P<0.05)。并测算得出AH的半数抑制α-SMA的工作浓度大约为2uM。其他纤维化相关基因检测中,AH也可以抑制原代成纤维细胞中由TGF-β诱导的胶原蛋白Ⅰ、胶原蛋白Ⅲ、纤连蛋白、转胶蛋白、骨桥蛋白、肌球蛋白、肌钙蛋白的基因的升高(P<0.05)。划痕实验中,AH可以减缓原代成纤维细胞经TGF-β诱导的细胞迁移加快(P<0.05)。另外,AH还可以抑制PE诱导的原代心肌细胞肥大(P<0.05)。实验二:各组小鼠心超结果显示,AH高剂量加载组及Hige 阳性药物对照组LVEDV 相比iso组有所下降(P<0.05),分别为 0.13±0.02、0.16±0.02(ml),平均差值分别为 0.072±0.016(ml)(95%置信区间:0.040-0.103)与 0.045±0.013(ml)(95%置信区间:0.018-0.072);AH高剂量加载组LVESV相比iso组有所下降(P<0.05),平均值为 0.07±0.01(ml),平均差值 0.027±0.012(ml)(95%置信区间:0.002-0.052);AH高剂量加载组LVIDd相比iso组显着下降(P<0.001),平均值为 3.76±0.22(mm),平均差值0.635±0.141(mm)(95%置信区间:0.344-0.926),Hige 阳性药物对照组相比iso组有所下降(P<0.05),为4.03±0.31(mm),平均差值 0.373±0.121(mm)(95%置信区间:0.125-0.620)。在心超波形图中,随着AH加载组的药物剂量上升,心脏的收缩及舒张功能逐渐上升,相比阳性药物Hige组,AH高剂量加载组的波形间隔距离变化得更为明显。心超瞬时图像中,iso组小鼠心脏因心肌肥大探及不到左室乳头肌,而AH高剂量加载组和阳性药物Hige组可以探及。生存率方面,iso组小鼠在实验的第7和第9天分别死亡一只,AH低剂量加载组在实验的第9及第13天分别死亡一只,AH中剂量加载组在实验的第14天死亡一只,但各组生存时间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心脏取材方面,AH加载组为高剂量(10mg/kg)时,HW/BW相较iso组出现统计学差异的下降(P<0.05),而HW/TL出现显着统计学差异的下降(P<0.001),这与Hige 阳性药物组的结果相同,并且AH中剂量加载组HW/TL也比iso组有所下降(P<0.05)。胚胎蛋白表达方面,AH中、高剂量加载组以及Hige 阳性药物组Nppa均相比iso组较低(P<0.05),各药物干预组Nppb仅AH高剂量组较iso组降低(P<0.05),AH高剂量加载组和Hige 阳性药物组β-MHC均相比iso组较低(P<0.05)。纤维染色方面,在masson染色中,AH中、高剂量加载组的纤维染色面积相比iso组均显着减小(P<0.001),Hige 阳性药物组比iso组均则有所降低(P<0.05);在天狼猩红染色中,AH中、高剂量加载组以及Hige 阳性药物的纤维染色面积相比iso组均有所降低(P<0.05)。纤维化相关基因表达检测中,AH中剂量加载组在col-1的表达水平相比iso组有所降低(P<0.05),AH高剂量加载组在col-1和col-3的表达水平上相比iso组则均显着下降(P<0.001)。实验三:各组小鼠生存情况方面,在35天的实验过程中,iso组小鼠在实验的第12和第13天分别死亡一只,其余各组均未发生死亡,但各组生存时间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各组小鼠心脏取材数据方面,AH加载组HW/BW及HW/TL相比iso组有统计学意义的下降(P<0.05)。HE染色中,AH加载组可以减轻iso诱导的心肌细胞核的排列紊乱。胚胎蛋白表达检测方面,AH加载组ANP、BNP和β-MHC的相应基因表达均较iso组有所降低(P<0.05)。纤维染色方面,AH加载组的masson及天狼猩红纤维染色面积相比iso组均出现有统计学意义的下降(P<0.05),Hige组却没有相较于iso组的明显改变(P>0.05)。实验四:TGF-β可以激活原代成纤维细胞Smad2/3的磷酸化,在大约30min时达到高峰。而TGF-β+AH可以较TGF-β组p-Smad2/3的表达水平下降(P<0.05),并且AH可以抑制Smad4蛋白及其基因的表达(P<0.05),上调Smad7蛋白及其基因的表达(P<0.05)。在β-AR抑制剂实验方面,TGF β+AH组、TGF β+AH+CGP-20712A及TGFβ+AH+ICI-118551组相比TGFβ组α-SMA均下降(P<0.05),组间没有差异(P>0.05)。结论:1、AH可以在体外通过抑制TGF-β诱导的原代成纤维细胞表型向肌成纤维细胞转化来干预纤维化反应,且半数抑制浓度为2uM,以及可以在体外抑制PE诱导的原代心肌细胞的肥大反应。2、腹腔注射AH(10mg/kg)及口服给药AH(20mg/kg)都可以在体内抑制c57BL/6小鼠经iso诱导的心肌肥厚及心肌纤维化损害。3、乙酰化结构改造加强了去甲乌药碱在体内对iso诱导的小鼠心肌纤维化反应的干预作用。4、AH可以在体外抑制原代成纤维细胞由TGF-β激活的TGF-β/Smad信号通路,但其上游与β-AR无关。
曾静[6](2019)在《卡维地洛与第二代β受体阻滞剂治疗心力衰竭疗效比较的Meta分析》文中指出第一部分Meta分析:卡维地洛与第二代β受体阻滞剂治疗心力衰竭疗效比较的Meta分析目的:系统比较卡维地洛与第二代β受体阻滞剂治疗心力衰竭人群的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Web of Science、CNKI、VIP、CBM、WanFang Data等数据库,搜集比较卡维地洛与第二代β受体阻滞剂治疗心力衰竭疗效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限均从自建库至2018年6月9日。由2名研究者独立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采用RevMan 5.3、STATA 14.0对纳入研究的文献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最终纳入21项符合标准的研究。Meta分析结果显示:卡维地洛在有效率(OR=2.03,95%CI:1.47-2.82,P<0.0001)、收缩压(MD=-4.51,95%CI:-6.92--2.09,P=0.0003)、左室收缩末期内径(MD=-2.72,95%CI:-4.57--0.87,P=0.004)、左室射血分数(MD=1.84,95%CI:0.34-3.33,P=0.02)方面效果优于第二代β受体阻滞剂;而在因心衰恶化死亡率(OR=0.62,95%CI:0.32-1.20,P=0.15)、心率(MD=-2.57,95%CI:-6.67-1.52,P=0.22)、左室舒张末期内径(MD=-1.60,95%CI:-3.40-0.20,P=0.08)方面效果相当。在全因死亡率方面,仅有一项研究最终纳入,结果显示卡维地洛(OR=0.78,95%CI:0.68-0.91,P=0.001)优于美托洛尔。据使用的第二代β受体阻滞剂种类进行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卡维地洛在因心衰加重再入院率(OR=0.37,95%CI:0.15-0.94,P=0.04)、舒张压(MD=-4.83,95%CI:-6.80--2.87,P<0.00001)方面优于美托洛尔。结论:卡维地洛与第二代β受体阻滞剂治疗心力衰竭疗效比较的评价中,卡维地洛较第二代β受体阻滞剂疗效更佳,改善主要结局指标,包括全因死亡率、因心衰加重再入院率和次要结局指标,包括有效率、收缩压、舒张压、左室收缩末期内径和左室射血分数。但基于纳入研究质量的限制,上述结论需开展高质量的RCT进一步验证。第二部分临床研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住院期间β受体阻滞剂回顾性研究目的:了解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心内科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住院期间β受体阻滞剂使用情况。方法:采用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住院患者病例数据库对心内科2017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β受体阻滞剂使用情况进行回顾性调查研究。结果: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心内科2017年住院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共486名,主要病因为缺血性心脏病。其中使用β受体阻滞剂共计309名,占总心衰患者的63.58%。均为第二代β受体阻滞剂,包括美托洛尔和比索洛尔,平均使用剂量分别为31.65 mg/d、3.33 mg/d。其中美托洛尔最常使用,共247名,占使用β受体阻滞剂总心衰患者的79.94%。按是否使用β受体阻滞剂的分组分析中,在性别、年龄、NYHA心功能分级方面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射血分数、心率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通过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使用β受体阻滞剂前后心率、血压变化及心率达标情况分析发现,β受体阻滞剂能降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率、收缩压及舒张压,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患者出院时心率达标率仅为2.91%。结论:1.我院2017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主要病因为缺血性心脏病。2.我院2017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均使用第二代β受体阻滞剂,包括美托洛尔和比索洛尔,平均使用剂量分别为31.65 mg/d和3.33 mg/d,其中美托洛尔最常使用。3.是否使用β受体阻滞剂的分组分析提示性别、年龄及NYHA分级可能是影响我院2017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使用β受体阻滞剂的因素。4.我院2017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使用β受体阻滞剂后心率、血压较使用前降低,但出院时心率达标率极低。
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中国药师协会[7](2018)在《冠心病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文中认为循证医学相关方法说明2018年3月1日,由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和中国药师协会组成指南修订联合委员会,经3次联合会议讨论后最终确定了指南修订的总体原则及新指南拟回答的核心问题。指南工作组针对这些核心问题制定了具体的文献检索和评价策略,综合评价、筛选出相关文献。修订过程主要
郑文成[8](2017)在《卡维地洛对糖尿病心肌病的心肌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糖尿病的发病率明显上升,糖尿病心肌病(diabetic cardiomyopathy,DCM)作为一个独立于冠心病、心脏瓣膜病、高血压病性心脏病的临床疾病,主要表现为心肌收缩和舒张功能异常。目前DCM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主要与心肌能量代谢紊乱、炎症、氧化应激、钙离子超载、细胞凋亡有关,而其主要的病理表现为心肌细胞肥大、细胞外基质沉积、心室质量/体质量(心重指数)增加、心肌间质重构及心肌纤维化。Firodaliso等研究表明,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诱导的糖尿病大鼠早期(3天)即可出现心肌细胞凋亡现象,因此认为氧化应激、心肌细胞凋亡、心肌纤维化可能在DCM心室重塑及心力衰竭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细胞增殖一样,细胞凋亡也是受基因调控的精确过程。目前细胞凋亡的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是通过细胞膜上的死亡受体激活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cysteinyl aspartate specific proteinase,caspase),而另一条途径是通过细胞质内的线粒体途径释放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可激活caspase,降解细胞内的重要蛋白质,从而诱导细胞凋亡。因此,caspase-3作为细胞凋亡的标志物,在各种因素启动的凋亡程序中发挥着关键的调控作用,是参与凋亡的caspase级联反应的最终效应因子,抑制caspase-3的活性或功能可抑制细胞凋亡。AKT也称蛋白激酶B(protein kinase B,PKB),可诱导相关转录因子的磷酸化,通过上调抗凋亡基因和下调凋亡基因的表达,从而实现对细胞凋亡的抑制,促进细胞存活。在新发现的抗凋亡蛋白家族中,X连锁凋亡抑制蛋白(X-linked inhibitor of apoptosis protein,XIAP)蛋白是目前已知最强的凋亡抑制因子,可直接抑制caspase从而的保护细胞免受各种凋亡刺激。而AKT能够磷酸化XIAP的Ser87位点,使其免于被泛素化及降解,稳定在细胞内的表达,起到抑制凋亡作用。衔接蛋白p66shc可参与细胞内氧化应激信号的转导,调控细胞内线粒体活性氧ROS的产生并介导细胞凋亡。诸多研究表明,p66shc参与了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疾病的发生、发展。另外,p66shc的磷酸化是由体内PKCβ的激活调节的。PKCβ/p66shc信号通路参与小肠缺血再灌注损伤介导的多脏器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卡维地洛作为第三代β-受体阻滞剂,既能阻滞β1、β2受体,还能阻滞α1受体,同时具有抗氧化、清除氧自由基、减轻心室重构、抑制心肌纤维化、抑制细胞凋亡的作用。卡维地洛对糖尿病心肌病患者可能具有保护作用,其具体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可能与细胞内多个信号转导通路有关。为证明该假设,本研究1)临床观察卡维地洛对糖尿病心肌病患者的疗效;2)应用糖尿病心肌病大鼠动物模型,和体外高糖诱导的H9C2心肌细胞模型,观察卡维地洛对心肌炎症反应、细胞凋亡、胶原代谢、AKT/XIAP信号通路及PKCβ/p66shc线粒体氧化应激信号通路等的影响,为治疗糖尿病心肌病提供新的理论基础和实验依据。第一部分卡维地洛对糖尿病心肌病患者代谢、炎症反应及心功能的影响目的:卡维地洛对糖尿病心肌病患者心功能的影响及机制方法:选择2014年9月至2016年9月于唐山市工人医院心内科及内分泌科收治的糖尿病心肌病患者共90例,均符合诊断标准,其中男性50例,女性40例,年龄35-65岁,平均年龄45.6岁,采用简单随机化方法随机分为卡维地洛治疗组(n=50例)和对照组(n=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卡维地洛治疗组在对照组用药的基础上加用卡维地洛(达力全,罗氏制药)3.125 mg2/日口服2周,2周后如果无明显的心衰加重表现,改为6.25 mg2/日口服,继续口服2周,如仍无心衰加重表现,再继续口服8周。两组在开始治疗前及治疗后12周,应用ELISA法分别检测血清hsCRP、TNF-α、NT-proBNP(N-terminalpro-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氨基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空腹血糖、总胆固醇及甘油三酯水平,应用心脏超声检测左室舒张末期(LVEDd)及收缩末期内径(LVEDs)、左室射血分数(LVEF),通过6分钟步行距离实验来评定患者的运动耐力。结果:1生化指标的改变:两组治疗前后相比:空腹血糖、总胆固醇及甘油三酯水平无显着差异(P>0.05),且卡维地洛治疗12周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上述生化指标仍无显着差异(P>0.05)。2心脏功能的变化:两组治疗后左室舒张末期内径、收缩末期内径、NT-proBNP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减低(P<0.05),且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减低更显着(P<0.05);两组左室射血分数均较治疗前显着升高(P<0.05),且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升高更明显(P<0.05)。卡维地洛治疗组6分钟步行距离(577.40±80.13)m,较治疗前(292.95±34.12)m有所改善(P<0.05),与对照组(456.32±30.09)m相比有显着差异(P<0.05),对照组自身治疗前后对比6分钟步行距离也有显着差异(296.68±21.79)m vs(456.32±30.09)m(P<0.05)。3炎症指标的改变:两组治疗前后相比血清hsCRP、TNF-α水平明显减低(p<0.05),且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减低更显着(P<0.05);结论:卡维地洛应用于糖尿病心肌病患者可以显着改善患者心脏收缩与舒张功能,提高患者的活动耐量,不影响患者血糖及血脂水平,其治疗作用可能与卡维地洛能够减轻心肌炎症反应及氧化应激、抑制心室重构及细胞凋亡、减轻心肌纤维化有关;第二部分AKT/XIAP信号转导通路在糖尿病心肌病大鼠心肌病变中的表达及卡维地洛的干预研究目的:研究卡维地洛对糖尿病心肌病大鼠AKT/XIAP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方法:采用成年雄性WistarSD大鼠,通过高脂高糖饲料喂养联合腹腔内注射链脲佐菌素(STZ)的方法,制成2型糖尿病心肌病大鼠模型。12周后分成低剂量卡维地洛组(lmg/kg/d)、高剂量卡维地洛组(10mg/kg/d),应用上述药物每天给大鼠灌胃一次,健康对照组及模型组每天给予相同剂量的生理盐水灌胃,连续给药12周后,处死取材。超声心动图检测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Ds)、左室射血分数(LVEF)。通过应用光学显微镜及电子显微镜分别观察健康对照组、糖尿病组大鼠心脏的组织形态学改变,从而确定糖尿病心肌病模型建立情况以及心肌炎症浸润程度;通过生化法检测血清IL-1β、TNF-α、空腹血糖、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及NT-proBNP的含量以确定心肌的炎症反应及代谢、心功能方面的改变;用TUNEL染色观察心肌细胞凋亡情况;用Masson及Vimentin染色了解心肌纤维化情况;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caspase-3的表达;应用Western bolt技术检测AKT、p-AKT、XIAP、p-XIAP、caspase-3 及Ⅰ型胶原蛋白(Collgen Ⅰ)的表达。体外培养H9C2心肌细胞,分为正常对照组(NC,5.5mmol/LD-葡萄糖),高糖组(HG,33mmol/L D-葡萄糖),高糖+卡维地洛组(HG+Carv,33mmol/L D-葡萄糖+10μmol/L卡维地洛),应用Western bolt技术检测AKT、p-AKT、XIAP、p-XIAP、IL-1β、TNF-α、CollgenI 及 caspase-3 蛋白的表达。结果:1大鼠的一般情况比较:健康对照组(NC组)大鼠毛发光泽,精神状态、进食水情况及活动度均较好,糖尿病模型组(DM组)大鼠通过高糖高脂饮食的喂养体重明显增加,喂养到4周时,体重已明显高于对照组。4周时给予腹腔内一次性注射链脲佐菌素(STZ),给药2周后,DM组大鼠体重开始下降,但在实验结束时仍明显高于Control组,但卡维地洛(Carv)治疗组大鼠体重较DM组显着增加(P<0.05),但仍明显低于NC高剂量卡维地洛(CarvH)组较低剂量组(CarvL)相比无显着差异(P>0.05);DM组大鼠应用STZ后1周即出现多饮多食、多尿的症状,并且逐渐加重,同时出现毛发变得灰黄、精神萎靡、活动度差的表现。Carv组与DM组相比上述症状无明显改善;DM组大鼠心脏质量/体质量(HW/BW)明显高于NC组(P<0.05),Carv治疗组与DM组相比(HW/BW)明显减低(P<0.05),且CarvH组与CarvL组相比差异更明显(P<0.05)。2大鼠的心肌组织病理学改变:电镜观察:NC组心肌细胞肌节结构(明带、暗带、Z线、M线)清晰可见,细胞连接闰盘结构清楚,肌束间线粒体纵行排列且膜结构完整;DM组部分肌丝、肌节溶解、断裂,闰盘间隙消失,线粒体肿胀、部分消失、部分固缩,心肌间质胶原沉积、毛细血管内皮肿胀;Carv组心肌组织改变介于DM组和NC组之间,心肌病变较DM组明显减轻,间质胶原沉积较少,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减轻。HE染色:切片上可见DM组大鼠心肌细胞肥大且不规则、细胞排列紊乱、心肌细胞间质及细胞外基质增多、成纤维细胞增多;NC组:大鼠心肌细胞排列整齐、可见少量成纤维细胞、结构清晰;Carv组心肌细胞较DM组排列更规则,肌纤维变性较轻,纤维组织增生明显减少。通过电镜及HE染色观察DM组大鼠糖尿病心肌病模型成功建立。3大鼠心功能的改变:实验末,与NC组相比,DM组大鼠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I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IDs)均明显增加(P<0.05),EF值明显下降(P<0.05);而Carv低、高剂量预处理后LVIDd、LVIDs均明显降低(P<0.05),EF值明显升高(P<0.05),差异显着;Carv高剂量组与低剂量组相比LVIDd、LVIDs数值均有所减低,EF有所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NC组相比,DM组大鼠血浆NT-proBNP水平较显着升高(P<0.05);Carv低、高剂量预处理后血浆NT-proBNP水平明显下降(P<0.05)且Carv高剂量与低剂量相比血浆NT-proBNP水平下降更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生化指标的改变:与NC组相比,DM组大鼠IL-1β、TNF-α表达水平均增加(P<0.05)而予以Carv低、高剂量预处理后,治疗组上述两种指标表达水平均明显减低(P<0.05),且高剂量组减低更明显,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NC组相比,DM组大鼠空腹血糖、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但Carv低、高剂量组与DM组三组空腹血糖、TG、TC水平无显着差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大鼠心肌细胞凋亡的改变:正常心肌细胞核呈蓝色,TUNEL染色凋亡阳性心肌细胞核呈棕黄色,在光镜下计数5个高倍视野中凋亡阳性心肌细胞核数目及占总细胞核数目的比例,求其均值得出细胞凋亡阳性指数AI(Apoptosis Index)。与NC组相比,DM组AI数值明显升高,Carv低、高剂量组与DM组相比AI数值均明显下降且Carv高剂量组较Carv低剂量组相比下降更明显,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 Bolt结果显示:与NC组相比,DM组大鼠caspase-3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Carv低、高剂量药物干预后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下降,,且Carv高剂量组较Carv低剂量组下降更明显,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化显示:caspase-3以胞浆出现棕黄色颗粒为阳性反应,阴性对照除细胞核染成蓝色外,胞浆内无棕黄色反应物。与NC组相比,DM组大鼠阳性染色光密度积分明显增高,Carv低、高剂量药物干预后caspase-3阳性染色细胞数明显下降,且Carv高剂量组较Carv低剂量组下降更明显,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大鼠心肌组织胶原的变化:Masson染色结果:NC组大鼠心肌细胞之间、血管周围有少量胶原纤维;DM组大鼠心肌间质胶原纤维增生明显、排列紊乱、微血管纤维化明显,胶原纤维呈红色分布不均、相互连接成网状;Carv低、高剂量预处理后大鼠心肌胶原纤维增生均明显减轻,且Carv高剂量组胶原纤维增生减轻更明显,更接近于NC组。Masson染色心肌胶原分数(CVF1):与NC组相比,DM组CVF1数值明显升高,Carv低、高剂量预处理后CVF1数值明显下降,且Carv高剂量组与低剂量组相比CVF1数值下降更明显,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Vimentin染色及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NC组相比,DM组大鼠I型胶原蛋白的表达较NC组明显增加(P<0.05),I型胶原容积分数(CVF)数值明显升高,Carv干预后I型胶原蛋白的表达明显下降,CVF也明显减低,且Carv高剂量组较低剂量组下降更明显,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 Western Bolt结果显示:与NC组相比p-AKT、p-XIAP蛋白在DM组中表达明显下降(P<0.05),Carv干预后上述两者水平明显升高(P<0.05),且Carv高剂量组较低剂量组升高更明显,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AKT及XIAP水平在四组的表达无显着差异(P>0.05)。8 Western Bolt结果显示:与NC组相比,HG组H9C2心肌细胞caspase-3、TNF-a、I型胶原蛋白及IL-1β的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Carv药物干预后上述蛋白的表达水平均明显下降(P<0.05);与NC组相比,p-AKT、p-XIAP蛋白在HG组中表达明显下降,Carv药物干预后上述两者的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AKT及XIAP水平在三组的表达无显着差异(P>0.05)。其结果与体内模型的结果相似。结论:卡维地洛能够促进AKT及XIAP的磷酸化,减轻糖尿病心肌病大鼠心肌细胞炎症反应、抑制心肌细胞凋亡及心肌纤维化、改善心脏功能。第三部分PKCβ/P66shc氧化应激信号转导通路在糖尿病心肌病大鼠心肌病变中的表达及卡维地洛的干预研究目的:研究卡维地洛对糖尿病心肌病大鼠PKCβ/p66shc线粒体氧化应激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方法:大鼠血浆丙二醛(MDA)采用硫代巴比妥酸反应物显色分光光度比色法。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采用黄嘌呤-黄嘌呤氧化酶反应显色分光光度比色法测定;应用Western bolt技术检测大鼠心肌p-PKCβ 1、PKCβ1、p-PKCβ2、PKCβ2、p-p66shc、p66shc、caspase-3 蛋白的表达。体外高糖环境培养H9C2心肌细胞,模拟体内模型,同第二部分,应用Western bolt 技术检测 p-PKCβ 1、PKCβ1、p-PKCβ2、PKCβ2、p-p66shc、p66shc及caspase-3蛋白的表达,应用激光共聚焦技术检测线粒体活性氧簇(ROS)的表达水平以及p-p66shc在线粒体内的转位率。结果:1大鼠症状体征、生化指标的改变:HE染色、Masson染色、电镜对超微结构改变的观察均同第二部分。2丙二醛(MDA)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检测结果:体内实验结果表明,与NC组相比,DM组大鼠MDA水平明显升高,SOD水平明显减低(P<0.05);与DM组相比卡维地洛治疗后MDA水平明显降低、SOD水平显着升高(P<0.05),且CarvH与CarvL组相比上述改变更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体外高糖环境培养H9C2心肌细胞的结果与体内实验结果相一致。3 Western bolt 显示:与 NC 组相比,DM 大鼠 p-PKCβ2、p-p66shc 及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Carv低、高剂量预处理后上述指标均明显下降(P<0.05),且Carv高剂量组较低剂量组下降更明显,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p-PKCβ1、PKCβ1水平在四组的表达无显着差异(P>0.05)。体外高糖环境培养H9C2心肌细胞的结果与体内实验结果相似。4体外实验结果:激光共聚焦结果显示与NC组相比,HG组线粒体ROS生成显着增加,p-P66shc线粒体转位率明显增加(P<0.05),然而卡维地洛干预后H9C2心肌细胞线粒体ROS生成显着减低,p-P66shc线粒体转位率明显下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卡维地洛能够抑制糖尿病心肌病大鼠PKCβ2/P66shc信号通路的激活,从而减轻糖尿病心肌病大鼠的氧化应激以及心肌组织胶原的沉积以及纤维化程度,减轻细胞凋亡,起到保护糖尿病心肌病的作用。
张国领,孙贵佳,张铮,靳志涛,丁力平,杨军柯,高国杰,胡桃红[9](2016)在《卡维地洛对扩张型心肌病与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的疗效比较》文中提出目的评价卡维地洛对扩张型心肌病与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3年1月2015年12月火箭军总医院诊治的扩张型心肌病患者62例和缺血性心肌病患者70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心力衰竭患者均根据个体化给予利尿剂、硝酸酯类、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卡维地洛,观察卡维地洛对心室重构及心功能的影响。结果经过6个月的治疗,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左心室射血分数明显升高(P<0.05),左心室收缩末容量指数、左心室舒张末容量指数、左心室重量指数均显着降低(P<0.05)。结论卡维地洛能显着改善扩张型心肌病与缺血性心肌病引起的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改善心室重构,且卡维地洛对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的改善情况较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更好。
杨丽芳,刘广军,陈秀琴[10](2016)在《卡维地洛联合螺内酯治疗老年人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卡维地洛联合螺内酯治疗老年人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 为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方法选取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04例, 按照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2例。对照组按照慢性心力衰竭常规治疗方案进行干预, 观察组在常规方案的基础上, 加用卡维地洛联合螺内酯口服治疗。治疗6个月后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同时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以及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显效率为59.62%, 总有效率为96.15%, 均显着高于对照组(χ2=4.10、9.82, 均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LVEDD、LVESD均显着低于治疗前[(51.89±7.06)mm、(41.39±6.85)mm、(60.71±7.43)mm、(51.02±7.95)mm], 而LVEF[(52.31±9.02)%、(41.64±7.73)%]均显着高于治疗前(t=4.92、5.10、5.45、2.87、2.98、3.03, 均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LVEDD为(51.89±7.06)mm, LVESD为(41.39±6.85)mm, 均显着低于对照组, 而LVEF为(52.31±9.02)%, 显着高于对照组(t=3.02、2.98、2.97, 均P<0.05);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卡维地洛联合螺内酯可显着提高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有效改善患者的心室重构, 提高患者的心肌收缩力, 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二、不同剂量卡维地洛对幼鼠慢性心力衰竭左室重构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不同剂量卡维地洛对幼鼠慢性心力衰竭左室重构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卡维地洛对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心脏功能与预后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用品 |
1.2 研究对象 |
1.3 研究方案 |
1.4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入组基线资料比较 |
2.2 随访情况 |
3 讨论 |
4 结论 |
4.1 卡维地洛改善 DCM 心功能及运动耐量优于美托洛尔 |
4.2 卡维地洛逆转 DCM 左室腔大小优于美托洛尔 |
4.3 卡维地洛降低因心衰再住院次数及心源性死亡率强于美托洛尔 |
5 局限性 |
5.1 该研究样本量较少,研究结果需要增加样本量进一步证实 |
5.2 心功能分级资料为主观指标,可能存在人为因素导致的测量偏倚 |
5.3 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为治疗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的新药,因价格昂贵未纳入研究,是本研究的不足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病因、分类及治疗现状 |
参考文献 |
缩略语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个人简历 |
致谢 |
(2)基于mTOR信号通路与自噬探讨艾灸对慢性心力衰竭大鼠心肌保护效应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实验一 艾灸对CHF大鼠心功能及结构的影响 |
1.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主要试剂和材料 |
1.3 主要仪器 |
2.方法 |
2.1 动物模型制备 |
2.2 模型成功判定标准 |
2.3 动物分组及干预方法 |
2.4 实验动物伦理学依据 |
2.5 穴位定位 |
2.6 动物标本取样及处理方法 |
2.6.1 制备血清标本 |
2.6.2 制备组织样本 |
2.7 指标检测及方法 |
2.7.1 大鼠体征情况 |
2.7.2 大鼠超声心动检测 |
2.7.3 大鼠血清中BNP、ANP、cTnI含量的测定 |
2.7.4 HE染色 |
2.7.5 MASSON染色 |
2.8 统计方法 |
3.结果 |
3.1 一般情况 |
3.2 模型鉴定 |
3.3 超声心动检测评估各组大鼠心功能 |
3.4 各组大鼠心衰标志物水平结果比较 |
3.5 各组大鼠左心室病理变化 |
3.6 各组大鼠左心室心肌胶原纤维比较 |
4.讨论 |
4.1 慢性心力衰竭动物模型的建立 |
4.2 艾灸穴位的选择依据 |
4.3 艾灸对CHF大鼠心功能的影响 |
4.4 艾灸对CHF心衰标志物的影响 |
4.5 艾灸对CHF大鼠心肌纤维化的影响 |
实验二 艾灸对CHF大鼠炎性因子和自噬相关分子的影响 |
1.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主要试剂和材料 |
1.3 主要仪器 |
2.方法 |
2.1 动物模型制备 |
2.2 动物分组及干预 |
2.3 腺相关病毒AAV9 注射 |
2.4 实验动物伦理学依据 |
2.5 穴位定位 |
2.6 动物心脏标本取样及处理方法 |
2.7 指标检测及方法 |
2.7.1 自噬LC3双标腺相关病毒检测 |
2.7.2 免疫印迹法 |
2.7.3 荧光定量PCR |
2.7.4 免疫组化实验 |
2.8 统计方法 |
3.结果 |
3.1 一般情况 |
3.2 各组大鼠心肌组织中炎症相关因子表达水平比较 |
3.3 各组大鼠心肌细胞LC3 荧光检测 |
3.4 各组大鼠心肌组织中LC3 表达水平比较 |
3.5 各组大鼠心肌组织中自噬相关基因ATG表达水平比较 |
3.6 Person相关性分析 |
4.讨论 |
4.1 自噬在CHF发病机制中的影响 |
4.2 炎症细胞因子在CHF发病机制中的影响 |
4.3 自噬—炎症相互作用在CHF发病机制中的影响 |
4.4 艾灸对自噬与炎症的影响 |
实验三 艾灸对CHF大鼠PI3K/AKT/mTOR信号通路的影响 |
1.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主要试剂和材料 |
1.3 主要仪器 |
2.方法 |
2.1 动物模型制备 |
2.2 动物分组 |
2.3 实验动物伦理学依据 |
2.4 穴位定位 |
2.5 动物心脏标本取样及处理方法 |
2.6 指标检测及方法 |
2.6.1 免疫印迹法 |
2.6.2 荧光定量PCR |
2.7 统计方法 |
3.结果 |
3.1 各组大鼠心肌细胞PI3K、p-PI3K表达水平比较 |
3.2 各组大鼠心肌细胞AKT、p-AKT表达水平比较 |
3.3 各组大鼠心肌细胞mTOR、p-mTOR表达水平比较 |
3.4 各组大鼠心肌细胞P70S6K、p-P70S6K表达水平比较 |
3.5 各组大鼠心肌细胞ULK1、p-ULK1表达水平比较 |
3.6 各组大鼠心肌细胞PI3K mRNA相对表达量比较 |
3.7 各组大鼠心肌细胞AKT mRNA相对表达量比较 |
3.8 各组大鼠心肌细胞mTOR mRNA相对表达量比较 |
3.9 各组大鼠心肌细胞P70S6K mRNA相对表达量比较 |
3.10 各组大鼠心肌细胞ULK1 mRNA相对表达量比较 |
4.讨论 |
4.1 PI3K/AKT/mTOR信号通路在CHF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
4.2 艾灸对PI3K/AKT/mTOR信号通路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结论 |
启示与展望 |
综述一 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及分期治疗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艾灸及其相关疗法防治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致谢 |
(3)培哚普利联合卡维地洛对难治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养心通脉Ⅱ号方治疗气阴两虚型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综述一 慢性心力衰竭与心率变异性相关性的研究概述 |
1 慢性心力衰竭研究概述 |
1.1 慢性心力衰竭的流行病学 |
1.2 慢性心力衰竭的病理生理 |
1.3 慢性心力衰竭的西医治疗 |
1.3.1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
1.3.2 β受体阻滞剂 |
1.3.3 醛固酮受体拮抗剂 |
2 慢性心力衰竭与心率变异性相关性研究 |
2.1 心率变异性对慢性心力衰竭意义 |
2.2 心率变异性与心功能的相关性 |
2.3 心率变异性与心力衰竭药物干预 |
2.3.1 ACEI与 HRV |
2.3.2 β受体阻滞剂与HRV |
2.3.3 醛固酮受体拮抗剂与HRV |
2.3.4 其他 |
3 小结 |
综述二中医诊疗对慢性心力衰竭的研究概述 |
1 病名概述 |
2 病因病机 |
3 诊疗 |
3.1 辨证论治 |
3.2 单味中药 |
3.2.1 人参 |
3.2.2 黄芪 |
3.2.3 附子 |
3.2.4 丹参 |
3.2.5 茯苓 |
3.3 经方验方 |
3.3.1 真武汤 |
3.3.2 苓桂术甘汤 |
3.3.3 五苓散 |
3.3.4 防己黄芪汤 |
3.3.5 养心通脉方 |
3.4 中成药 |
3.5 中医特色疗法 |
4 小结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2.1 西医诊断标准 |
1.2.2 心功能分级标准 |
1.2.3 中医诊断标准 |
1.3 病例选取 |
1.3.1 纳入标准 |
1.3.2 排除标准 |
1.3.3 剔除、脱落、中止标准 |
1.3.4 处理 |
1.4 研究方法 |
1.4.1 随机分组 |
1.4.2 对照组 |
1.4.3 治疗组 |
1.5 观察指标 |
1.5.1 一般资料 |
1.5.2 安全性观察指标 |
1.5.3 临床症状及体征 |
1.5.4 心率变异性(HRV) |
1.5.5 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 |
1.6 疗效评定指标 |
1.6.1 中医证候积分标准 |
1.6.2 中医证候疗效评定标准 |
1.6.3 心功能疗效标准 |
1.6.4 生活质量标准 |
1.7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一般资料 |
2.1.1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及心功能分级比较 |
2.1.2 两组患者基础疾病比较 |
2.2 疗效分析 |
2.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T-proBNP比较 |
2.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HRV比较 |
2.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2.2.4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
2.2.5 两组患者心功能疗效比较 |
2.2.6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MLHFQ评分比较 |
2.3 安全性评价 |
3 讨论 |
3.1 组方背景 |
3.2 组方分析 |
3.2.1 养心通脉Ⅱ号方处方组成 |
3.2.2 养心通脉Ⅱ号方的功能主治 |
3.2.3 气阴两虚型CHF的病因病机 |
3.2.4 养心通脉Ⅱ号方的方解 |
3.3 药理学研究 |
3.4 本研究结果分析 |
3.4.1 养心通脉Ⅱ号方对NT-proBNP的影响 |
3.4.2 养心通脉Ⅱ号方对HRV的影响 |
3.4.3 养心通脉Ⅱ号方对的中医证候积分影响 |
3.4.4 养心通脉Ⅱ号方对心功能的影响 |
3.4.5 养心通脉Ⅱ号方对MLHFQ的影响 |
3.5 问题与展望 |
第三部分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缩略词表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5)强心方治疗舒张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及乙酰化去甲乌药碱干预心肌纤维化与心肌肥厚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强心方治疗舒张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 |
1 研究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类型 |
1.2 研究对象 |
1.3 诊断标准 |
1.4 病例筛选标准 |
1.5 分组方法 |
1.6 治疗方案 |
1.7 研究流程 |
1.8 观察内容 |
1.9 统计学资料 |
1.10 技术路线图 |
2 研究结果 |
2.1 一般资料及基线分布情况 |
2.2 疗效评价指标分析 |
2.3 NT-proBNP指标分析 |
2.4 超声影像学相关指标分析 |
2.5 自主神经功能相关指标分析 |
2.6 安全性评价分析 |
3 讨论 |
3.1 舒张性心衰概论 |
3.2 舒张性心衰的诊断 |
3.3 舒张性心衰的西医治疗研究进展 |
3.4 舒张性心衰与自主神经系统功能 |
3.5 舒张性心衰的中医病因病机 |
3.6 舒张性心衰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
3.7 董师中医临证思路 |
3.8 临床研究部分结果分析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乙酰化去甲乌药碱(AH)对心肌纤维化及心肌肥厚的作用及其机制探讨的实验研究 |
实验一 乙酰化去甲乌药碱对TGF-β诱导的原代心肌成纤维细胞纤维化及苯肾上腺素诱导的原代心肌细胞病理性肥大的影响作用的体外研究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1.3 试剂配制 |
1.4 结果及统计学分析 |
1.5 实验结果 |
实验二 不同剂量乙酰化去甲乌药碱对异丙肾上腺素诱导(iso)的小鼠心肌纤维化与病理性肥厚影响作用的体内研究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方法 |
2.3 试剂配制 |
2.4 结果及统计学分析 |
2.5 实验结果 |
实验三 经口服的乙酰化去甲乌药碱对iso诱导的小鼠心肌纤维化与病理性肥厚影响作用的体内研究 |
3.1 实验材料 |
3.2 实验方法 |
3.3 试剂配制 |
3.4 结果及统计学分析 |
3.5 实验结果 |
实验四 乙酰化去甲乌药碱对TGF-β诱导的原代心肌细胞纤维化影响的作用机制的体外研究 |
4.1 实验材料 |
4.2 实验方法 |
4.3 试剂配制 |
4.4 结果及统计学分析 |
4.5 实验结果 |
5 讨论 |
5.1 心肌纤维化概述 |
5.2 心肌纤维化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5.3 心肌纤维化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
5.4 实验研究部分结果分析 |
创新点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6)卡维地洛与第二代β受体阻滞剂治疗心力衰竭疗效比较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Meta分析:卡维地洛与第二代β受体阻滞剂治疗心力衰竭疗效比较的Meta分析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住院期间β受体阻滞剂回顾性研究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β受体阻滞剂治疗心力衰竭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7)冠心病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论文提纲范文)
循证医学相关方法说明 |
1 冠心病概述 |
1.1 冠心病的定义 |
1.2 冠心病的解剖及病理生理学机制 |
1.3 冠心病的临床分型 |
1.3.1慢性心肌缺血综合征 |
1.3.1.1隐匿型冠心病 |
1.3.1.2稳定型心绞痛 |
1.3.1.3缺血性心肌病 |
1.3.2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
1.3.2. 1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
1.3.2. 2 不稳定型心绞痛 |
1.3.2. 3 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
1.4 冠心病的流行病学 |
1.4.1 国际冠心病流行情况 |
1.4.2 我国冠心病流行情况 |
1.5 冠心病危险因素及预防 |
2 冠心病用药分类 |
2.1 改善缺血、减轻症状的药物 |
2.1.1 β受体阻滞剂 |
2.1.2 硝酸酯类药物 |
2.1.3 钙通道阻滞剂 |
2.1.4 其他治疗药物 |
2.1.5 减轻症状、改善缺血的药物治疗建议 |
2.2 预防心肌梗死, 改善预后的药物 |
2.2.1 阿司匹林 |
2.2.2 氯吡格雷 |
2.2.3 替格瑞洛 |
2.2.4抗凝药物 |
2.2.5 β受体阻滞剂 |
2.2.6 他汀类药物 |
2.2.7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
2.2.8 改善预后的药物治疗建议 |
2.3 用于冠心病的相关中成药 |
3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
3.1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概念 |
3.2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
3.2.1 诊断 |
3.2.2 鉴别诊断 |
3.3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危险分层 |
3.3.1 低危患者 |
3.3.2 中危患者 |
3.3.3 高危患者 |
3.4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治疗策略 |
3.4.1 治疗原则和目标 |
3.4.2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治疗 |
3.4.2. 1 住院后初始处理 |
3.4.2. 2 溶栓治疗 |
3.4.2. 3 抗栓治疗 |
3.5 调脂治疗 |
3.6 其他治疗 (表3-5) |
3.7不稳定型心绞痛及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治疗 |
3.7.1 一般治疗 |
3.7.2 抗缺血治疗 (表3-7) |
3.7.3 抗血小板治疗 (图3-8) |
3.7.4 抗凝治疗 (表3-11, 表3-12, 表3-13) |
4 稳定型冠状动脉疾病 |
4.1 概述 |
4.2 慢性稳定型心绞痛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
4.3 慢性稳定型心绞痛的病情评估 |
4.3.1 临床评估 |
4.3.2 负荷试验 |
4.3.3 左心室功能 |
4.3.4 单电子发射CT成像 |
4.3.5 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 |
4.3.6 冠状动脉造影 |
4.4 慢性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原则 |
4.4.1 建议健康的生活方式 |
4.4.2 循证药物治疗 |
4.4.3 血运重建 |
4.5 药物的选择和合理使用 |
4.5.1缓解心绞痛/心肌缺血治疗的药物 |
4.5.2 预防危险事件治疗的药物 |
5 微血管性心绞痛 |
5.1 微血管性心绞痛的定义 |
5.2 微血管性心绞痛的病因与机制 |
5.2.1内皮功能不全及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 |
5.2.2 炎性因子 |
5.2.3 心脏自主神经系统失调 |
5.2.4 雌激素水平紊乱 |
5.2.5冠状动脉慢血流综合征 |
5.2.6 神经内分泌及代谢因素 |
5.3微血管性心绞痛的临床表现 |
5.4 微血管性心绞痛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
5.5 微血管性心绞痛的药物治疗 |
5.5.1 β受体阻滞剂 |
5.5.2 硝酸酯类药物 |
5.5.3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 |
5.5.4他汀类药物 |
5.5.5 尼可地尔 |
5.5.6 钙通道阻滞剂 |
5.5.7 其他药物 |
5.5.8 中成药 |
5.6微血管性心绞痛的非药物治疗手段 |
6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
6.1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定义 |
6.1.1完全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
6.1.2 心肌梗死后的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
6.1.3心绞痛伴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
6.2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可能机制 |
6.2.1 血浆内啡肽升高 |
6.2.2 致痛物质未达到痛阈 |
6.2.3 疼痛信号神经的改变对心绞痛的影响 |
6.3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诊断 |
6.3.1 动态心电图 |
6.3.2心电图运动试验 |
6.3.3 负荷超声心动图 |
6.3.4 核素心肌灌注显像 |
6.4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预防及治疗 |
6.4.1 预防 |
6.4.2 治疗 |
7 冠心病特殊合并症 |
7.1 冠心病合并高血压 |
7.1.1 概述 |
7.1.2 降压治疗原则 |
7.1.3 降压治疗的启动 |
7.1.4 血压目标管理 |
7.1.5 药物推荐 |
7.1.6 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
7.2 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 |
7.2.1 概述 |
7.2.2 冠心病合并急性心力衰竭 |
7.2.2. 1 发病机制 |
7.2.2. 2 诊断及评估 |
7.2.2. 3 药物治疗 |
7.2.3 冠心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 |
7.2.3. 1 发病机制 |
7.2.3. 2 诊断及评估 |
7.2.3. 3 药物治疗 |
7.3 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 |
7.3.1 风险评估是平衡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血栓和出血风险的前提 |
7.3.2 规范抗栓是平衡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血栓和出血风险的关键 |
7.3.2. 1《2014年欧洲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合并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和 (或) 接受经皮冠脉/瓣膜介入治疗联合共识》相关推荐 (表7-14) 。 |
7.3.2. 2《2016年ESC心房颤动管理指南》相关推荐 (表7-15, 图7-2, 图7-3) |
7.3.2. 3《老年人非瓣膜性心房颤动诊治中国专家建议 (2016) 》相关推荐 |
7.3.2. 4 华法林及新型口服抗凝药的应用 |
7.3.2. 5 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联合口服抗凝药物出血管理 |
7.4 冠心病合并瓣膜性心脏病 |
7.4.1 概述 |
7.4.2 一般药物治疗 |
7.4.2. 1 主动脉瓣反流 |
7.4.2. 2 主动脉瓣狭窄 |
7.4.2. 3 二尖瓣反流 |
7.4.2. 4 二尖瓣狭窄 |
7.4.2. 5 三尖瓣反流 |
7.4.2. 6 三尖瓣狭窄 |
7.4.3 抗凝治疗 |
7.4.3. 1 瓣膜病合并心房颤动 |
7.4.3. 2 瓣膜置换术后 |
7.5 冠心病与脑卒中 |
7.5.1 概述 |
7.5.2 冠心病合并脑卒中的抗栓治疗原则 |
7.5.2. 1 冠心病合并出血性脑卒中 |
7.5.2. 1. 1 抗栓药物致颅内出血的机制:颅内出血 |
7.5.2. 1. 2 抗栓治疗的出血风险评估:对于ACS患 |
7.5.2. 1. 4 冠心病患者缺血相关评估及意义:当颅 |
7.5.2. 2 冠心病合并缺血性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
7.5.3 具体治疗方案 |
7.5.3. 1 抗血小板治疗抗血小板治疗是冠心病和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基石。 |
7.5.3. 3 他汀类药物调脂治疗 |
7.5.3. 4 其他 |
7.6 冠心病合并肺栓塞 |
7.6.1 概述 |
7.6.2 稳定性冠心病合并急性肺栓塞 |
7.6.2. 1 抗凝治疗 |
7.6.2. 2 溶栓治疗 |
7.6.2. 3 临床常用溶栓药物及用法 |
7.6.3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合并急性肺栓塞 |
7.7 冠心病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
7.7.1 概述 |
7.7.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影响冠心病的发病机制 |
7.7.3 冠心病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药物治疗 |
7.7.3. 1 β2受体激动剂 |
7.7.3. 2 β受体阻滞剂 |
7.8 冠心病合并消化道出血 |
7.8.1 概述 |
7.8.2 抗血小板药物与质子泵抑制剂联用 |
7.8.2. 1 抗血小板药物损伤消化道机制 |
7.8.2. 2 质子泵抑制剂 |
7.8.3 消化道出血风险评估与预防策略 |
7.8.4 消化道出血的处理 |
7.8.4. 1 停用抗血小板药物 |
7.8.4. 3 内镜止血治疗 |
7.8.5 止血后治疗药物选择 |
7.9 冠心病合并肝功能障碍 |
7.9.1 概述 |
7.9.2 常用的肝功能评价指标 |
7.9.3 肝功能障碍患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改变 |
7.9.4 肝功能障碍患者的用药原则 |
7.9.6 他汀类药物在合并肝功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 |
7.9.7 他汀类药物所致肝功能异常的预防 |
7.9.8 他汀类药物所致肝损害的治疗 |
7.1 0 冠心病合并慢性肾脏疾病 |
7.1 0. 1 概述 |
7.1 0. 2 慢性肾脏病的定义和分期 |
7.1 0.2.1 定义 |
7.1 0.2.2 分期 |
7.1 0. 3 合并冠心病患者的合理药物治疗 |
7.1 0.3.1 抗栓药物治疗 |
7.1 0.3.1. 1 溶栓治疗:尽管直接PCI是STEMI患 |
7.1 0.3.1. 2 抗凝治疗 |
7.1 0.3.1. 3 抗血小板治疗 |
7.1 0.3.2 他汀类药物 |
7.1 0.3.3 抗缺血治疗 |
7.1 1 冠心病合并糖尿病 |
7.1 1. 1 概述 |
7.1 1. 4 诊断 |
7.1 1. 5 治疗 |
7.1 1.5.1 一般治疗 |
7.1 1.5.2 抗缺血治疗 |
7.1 1.5.3 调脂治疗 |
7.1 1.5.4 β受体阻滞剂 |
7.1 1.5.5 硝酸酯类药物 |
7.1 1.5.6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
7.1 2 冠心病合并甲状腺疾病 |
7.1 2. 1 概述 |
7.1 2. 2 冠心病合并临床和亚临床甲状腺功能亢进7.1 2.2.1 |
7.1 2.2.2 诊断 |
7.1 2.2.3 治疗 |
7.1 2. 3 冠心病合并临床和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7.1 2.3.1 |
7.1 2.3.2 诊断 |
7.1 2.3.3 治疗 |
7.1 2.3.4 特殊情况管理推荐 |
7.1 3 冠心病合并风湿免疫疾病 |
7.1 3. 1 概述 |
7.1 4 冠心病合并外科手术 |
7.1 4. 1 概述 |
7.1 4. 2 药物选择 |
7.1 4.2.1 β受体阻滞剂 |
7.1 4.2.2 他汀类药物 |
7.1 4.2.3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
7.1 4.2.4 硝酸酯类药物 |
7.1 4.2.5 抗血小板药物 |
7.1 4.2.6 抗凝药物 |
7.1 4.2.7 钙通道阻滞剂 |
7.1 4.2.8 α2受体激动剂 |
7.1 4. 3 注意事项 |
7.1 4.3.1 β受体阻滞剂 |
7.1 4.3.2 他汀类药物 |
7.1 4.3.3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 |
7.1 4.3.4 硝酸酯类药物 |
7.1 4.3.5 抗血小板、抗凝药物 |
7.1 5 冠心病合并外周动脉粥样硬化疾病 |
7.1 5. 1 概述 |
7.1 5. 1 诊断与鉴别诊断 |
7.1 5.1.1 冠心病诊断方法见本书相关章节。 |
7.1 5.1.2 外周动脉疾病诊断方法 (图7-11) |
7.1 5. 3 冠心病合并外周动脉疾病患者治疗 |
7.1 5.3.1 降低心血管风险的治疗 (表7-40) |
7.1 5.3.2 缓解症状的治疗 (表7-41) |
8 冠心病特殊类型 |
8.1 川崎病所致冠状动脉病变 |
8.1.1 概述 |
8.1.2 临床诊断 |
8.1.2. 1 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损害的诊断 |
8.1.2. 2 美国心脏协会制定的冠状动脉瘤分类 |
8.1.3. 1 阿司匹林 |
8.1.3. 2 大剂量静脉注射用丙种球蛋白 |
8.1.3. 3 冠状动脉瘤的治疗主要采用抗凝及溶栓治疗。 |
8.1.3. 4 冠状动脉狭窄的治疗 |
8.1.3. 5 其他药物 |
8.1.4 预后及随访 |
8.2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所致冠心病 |
8.2.1 概述 |
8.2.2 筛查 |
8.2.3 诊断 |
8.2.4 调脂药物治疗 |
8.2.4. 1 调脂治疗原则FH目前尚不能在精准诊 |
8.2.4. 3 调脂药物治疗目标 |
8.2.4. 4 调脂药物种类及选择 (表8-2) |
8.2.4. 5 联合治疗 |
8.3 非粥样硬化性冠心病 |
8.3.1 冠状动脉痉挛 |
8.3.1. 1 概述 |
8.3.1. 2 药物治疗策略 |
8.3.2 冠状动脉肌桥 |
8.3.2. 1 概述 |
8.3.2. 2 药物治疗策略 |
8.3.3 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 |
8.3.3. 1 概述 |
8.3.3. 2 药物治疗策略 |
9 冠心病相关中成药治疗 |
9.1 中医分型及用药 |
9.1.1 心血瘀阻 |
9.1.2 痰浊内阻 |
9.1.3 气滞血瘀 |
9.1.4 气虚血瘀 |
9.1.5 寒凝血瘀 |
9.1.6 瘀热互结 |
9.1.7 气阴两虚 |
9.1.8 心肾阳虚 |
9.1.9 心肾阴虚 |
9.2 中药的现代医学作用机制 |
9.2.1 抗血小板作用 |
9.2.3 改善冠状动脉血管内皮功能、改善微循环的作用 |
9.2.4 抗氧化及炎性反应作用 |
9.2.5 改善冠心病患者精神焦虑及抑郁状态的作用 |
9.2.6 改善缺血性心律失常作用 |
1 0 冠心病常用药物用药小结 |
1 0.2 冠心病二级预防常用药物 |
1 0.3 冠心病介入围术期抗凝及溶栓治疗常用药物 |
1 0.4 冠心病合并其他疾病的用药 |
(8)卡维地洛对糖尿病心肌病的心肌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引言 |
第一部分 卡维地洛对糖尿病心肌病患者代谢、炎症反应及心功能的影响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表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AKT/XIAP信号转导通路在糖尿病心肌病大鼠心肌病变中的表达及卡维地洛的干预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PKCβ/P66shc氧化应激信号转导通路在糖尿病心肌病大鼠心肌病变中的表达及卡维地洛的干预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综述 β受体阻滞剂的应用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 糖尿病心肌病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卡维地洛对扩张型心肌病与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的疗效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实验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卡维地洛对扩张型心肌病及缺血性心肌病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
2.2 卡维地洛对左室重塑及心脏功能的影响 |
3 讨论 |
四、不同剂量卡维地洛对幼鼠慢性心力衰竭左室重构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卡维地洛对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心脏功能与预后的影响[D]. 史晓双.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21
- [2]基于mTOR信号通路与自噬探讨艾灸对慢性心力衰竭大鼠心肌保护效应及机制研究[D]. 李庆羚.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培哚普利联合卡维地洛对难治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影响分析[J]. 赵明.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0(16)
- [4]养心通脉Ⅱ号方治疗气阴两虚型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D]. 卢洁.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03)
- [5]强心方治疗舒张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及乙酰化去甲乌药碱干预心肌纤维化与心肌肥厚的实验研究[D]. 周桢.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6]卡维地洛与第二代β受体阻滞剂治疗心力衰竭疗效比较的Meta分析[D]. 曾静. 川北医学院, 2019(03)
- [7]冠心病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J]. 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中国药师协会.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8(06)
- [8]卡维地洛对糖尿病心肌病的心肌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 郑文成. 河北医科大学, 2017(08)
- [9]卡维地洛对扩张型心肌病与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的疗效比较[J]. 张国领,孙贵佳,张铮,靳志涛,丁力平,杨军柯,高国杰,胡桃红. 中国医药导报, 2016(35)
- [10]卡维地洛联合螺内酯治疗老年人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J]. 杨丽芳,刘广军,陈秀琴. 中国基层医药, 201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