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保护地专用西瓜品种——特早龙22(论文文献综述)
冀树娴[1](2019)在《西瓜花叶病毒遗传多样性及长距离移动决定因子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西瓜花叶病毒(Watermelon mosaic virus,WMV)属于马铃薯Y病毒科(Potyviridae)马铃薯Y病毒属(Potyvirus),主要通过蚜虫以非持久性方式传播。WMV寄主范围广泛,是危害葫芦科、藜科、豆科等多种作物的重要病毒。受WMV危害后,作物的产量和品质严重下降。本研究制备了WMV CP特异性抗血清,明确了WMV臭椿分离物CN:AIL-TA:17和西葫芦分离物CN:ZUC-JN:17在生物学和血清学上的差异,分析了2个WMV分离物遗传进化关系,构建了CN:ZUC-JN:17全长侵染性cDNA克隆,鉴定了81种葫芦科作物品种对WMV的抗性,验证了WMV P1基因在决定寄主范围中的作用。具体结果如下:(1)制备了效价高、特异性强的WMV CP抗血清。利用原核表达的WMV CP免疫新西兰大白兔获得WMV CP抗血清。该抗血清能特异性识别WMV CP,与同属的番木瓜环斑病毒(Papaya ringspot virus,PRSV)、马铃薯Y病毒(Potato virus Y,PVY)、小西葫芦黄花叶病毒(Zucchini yellow mosaic virus,ZYMV)和烟草花叶病毒属的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Cucumber green mottle mosaic virus,CGMMV)均无反应。ELISA检测表明制备的WMV CP抗血清效价为1:8192。(2)分析了WMV西葫芦分离物CN:ZUC-JN:17和臭椿分离物CN:AIL-TA:17生物学特性。利用Western blotting分析发现西葫芦分离物CN:ZUC-JN:17和臭椿分离物CN:AIL-TA:17存在血清学上相关性。通过机械摩擦接种方法将CN:ZUC-JN:17和CN:AIL-TA:17分离物分别接种到本氏烟和西葫芦,结果发现,CN:AIL-TA:17能系统侵染本氏烟,但不侵染西葫芦;CN:ZUC-JN:17能够系统侵染西葫芦,但仅能侵染本氏烟的接种叶片,不能进行系统侵染。(3)分析2个WMV分离物在全基因组水平上的遗传多样性。通过RT-PCR和5’RACE技术获得西葫芦分离物CN:ZUC-JN:17和臭椿分离物CN:AIL-TA:17全基因组序列。序列分析发现CN:ZUC-JN:17和CN:AIL-TA:17基因组全长分别为10028和10045个核苷酸(Nucleotide,nt),其中CN:ZUC-JN:17的开放阅读框为9645 nt,编码一个含3215氨基酸的多聚蛋白;CN:AIL-TA:17的开放阅读框为9657 nt,编码一个含3219氨基酸的多聚蛋白。与NCBI数据库中的其他WMV分离物比较发现,CN:ZUC-JN:17和CN:AIL-TA:17的全基因组序列分别与分离物CN:SQU-TA:16和CN:AIL-BJ核苷酸一致率最高,为93.9%和89.7%。系统进化分析发现本研究获得的CN:ZUC-JN:17分离物属于III组;CN:AIL-TA:17分离物与北京的臭椿分离物同属于VI组。基于全基因组序列的重组分析表明CN:ZUC-JN:17分离物中存在多个重组事件,是CN:WMV-WS:16、CN:WMV-CHN:05、FR:FBR04-37:04分离物的重组体;但未在CN:AIL-TA:17分离物中发现重组事件。同源性分析结果表明,分离物CN:AILTA:17与CN:ZUC-JN:17分离物在P1基因的同源性最低。(4)获得WMV侵染性克隆pCamWMV和含有GFP的pCamWMV-GFP。基于WMV西葫芦分离物成功构建了WMV侵染性cDNA克隆pCamWMV,将其通过农杆菌浸润方法接种西葫芦、甜瓜和西瓜等葫芦科植物,发病率均为100%。将GFP插入WMV NIb和CP蛋白酶识别位点之间,获得了能在紫外灯下观察病毒积累和分布的pCamWMV-GFP表达载体。(5)鉴定了81个山东省主要葫芦科品种对WMV的抗性。利用制备的WMV侵染性克隆pCamWMV-GFP,通过室内农杆菌浸润接种方法试验鉴定了81个山东省主要葫芦科品种对WMV的抗性。结果发现,在鉴定的14个西葫芦品种中,筛选到万盛丰宝和盛丰金珠2个中抗品种,其余品种为感病或高感品种;13个西瓜品种中,绿宝新秀和浪潮一号2个品种为中抗品种,其余品种为感病或高感品种;24个甜瓜品种中,只筛选到面皮黄瓜1个品种为抗病,其余品种为感病或高感品种;16个黄瓜品种中,星君贝贝为中抗品种,其余品种均为高抗;9个南瓜品种中,爱维80南瓜属于高抗,其余属于抗病或中抗;5个瓠瓜品种中,浙浦6号和瓠子瓜2个品种属于感病,其余3个品种均为高感。(6)分析了WMV P1在本氏烟中决定长距离移动。将侵染性克隆pCamWMVGFP在本氏烟中进行继代接种,在继代二次的本氏烟中获得了能够系统侵染本氏烟的自然突变体,与野生型侵染性克隆相比,其P1基因发生了变异。利用同源重组方法将CN:AIL-TA:17的P1基因替换到侵染性克隆pCamWMV-GFP中,获得异源P1的WMV嵌合突变体pCaZUC-JN-AIL-TA-P1。将WMV嵌合突变体通过农杆菌浸润方法接种本氏烟,8天后本氏烟系统叶片出现绿色荧光点,表明WMV嵌合突变体具有系统侵染本氏烟的能力,证明了WMV P1基因在决定长距离移动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刘文革,何楠,赵胜杰,路绪强[2](2016)在《我国西瓜品种选育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是西瓜生产与消费第1大国,2013年我国西瓜播种面积为182.82万hm2。我国的西瓜育种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到现在,西瓜品种已经实现了至少5次品种更新换代,经历了农家品种、固定品种、杂交1代、抗病育种、品种多元化等西瓜育种时期,采用引种、有性杂交、杂种优势利用、多倍体育种、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等育种手段,育成了不同时期西瓜主栽品种,基本实现了我国西瓜良种杂交1代化,极大地推动了我国西瓜产业的发展。本文对我国的西瓜育种进行回顾和展望,为提高我国的西瓜选育水平提供借鉴。
崔艳玲[3](2011)在《北京市大兴区西瓜产业化现状研究》文中提出研究世界农业发展历史可以看出,美国、法国、日本等世界发达国家在二战后兴起的农业纵向组织经营形式(农业一体化),通过实践已被证明是一条成功之路。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西瓜在我国的栽培面积和总产量均为世界首位。但千百年来,农作物的生产一直延续着分散型的种植模式。进入20世纪九十年代,农业结构调整工作在全国展开,各种作物产业化生产迅速兴起。进入“十·五”期间,我国各地西瓜产业化发展才进入起步阶段。“十一·五”期间,西瓜生产规模较大的省区依据当地西瓜栽培历史和自然条件开始提升本地区的西瓜产业。西瓜作为一种主要的农作物,在大兴区栽培历史悠久,明清时期曾是宫廷贡品。大兴区西瓜产业化的发展,与国外农业产业化发展相似,也是立足农村,政府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契机积极采取措施逐步确立产业格局。本文采用实证与科学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国内外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进行分析,并广泛调研国内外西瓜产业化发展现状,以及综合分析大兴区西瓜产业化发展历程,明确了现阶段大兴区西瓜产业化的重点是发展设施西瓜栽培。结论如下:出台保护设施扶持政策,大力发展设施农业,使大兴区设施农业面积居京郊之首。针对雹灾多发情况,出台政策性农业保险政策,为增收致富建起“防火墙”。开展科技助农工程,实现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瓜农,将农业新技术迅速转化为生产力。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使西瓜产业链条向市场领域延伸。但各项保障政策包含在全区农业的整体政策中,对西瓜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不是十分明确,政策机制保障作用有待加强。建议出台专项政策,避免项目实施中的重合和交叉,统一规划和有针对性的对西瓜产业加以指导,突出其比较优势,保障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性。通过区域性生产试验研究大兴区西瓜产业化的技术支撑,提出尽快培育设施栽培专用优良品种用于生产,采取综合措施防控病虫害发生,研究开发适合本区的设施配套技术体系保障设施西瓜生产发展;通过研究销售体系建设平台,提出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产后环节作用,成为瓜农和市场间的桥梁纽带,实施品牌战略,将“大兴农业”品牌和西瓜地理标志保护有机结合,形成完整的西瓜产业链条,真正意义上实现大兴西瓜从产品到产业化的跨越。
汤兆星[4](2010)在《新疆葡萄加工品质评价和基础数据库建立》文中研究指明针对目前我国葡萄加工业缺乏加工专用品种和优质原料基地的突出问题,本文以45种新疆葡萄(酿酒、鲜食)品种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多元统计方法建立了葡萄加工品质评价指标体系,对葡萄加工特性与加工适宜性进行研究,并以B/S模式三层体系结构为基础,应用ASP动态网页技术建立了新疆葡萄加工品质基础数据库系统。其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建立葡萄感官品质评分标准,对新疆45种葡萄品种进行感官、理化营养品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红旗特早、火焰无核、Early Muscat、早艳、早丁香、佳美、梅鹿辄葡萄品种的综合评分较高具有优质的感官品质;早艳中蛋白质、维生素C、可溶性固形物、Fe、Zn的含量最高,分别达到1.19%、0.11%、29%、0.221%、0.008%;5种葡萄的氨基酸AAS值和CS值都小于1,苏氨酸含量较多,其它必需氨基酸的含量较为均匀,必需氨基酸总量占总氨基酸含量的35%~50%。2.在进行了葡萄加工品质与葡萄各品质评价指标的相关性分析后,结合聚类分析筛选出了对酿酒葡萄品质影响最大的5个加工品质指标为:果形(粒径)、风味、可滴定酸、可溶性固形物、维生素C;对鲜食葡萄影响最大的5个品质指标为:果形(粒径)、可溶性固形物、蛋白质、出汁率、风味。聚类分析结果与主成分分析结果一致。采用综合主成分分析法,用方差贡献率构建出葡萄综合品质的预测评价模型,由综合主成分分值的得分公式,计算出19个酿酒葡萄品种和26种鲜食葡萄的主成分得分和综合主成分分值,综合得分越高,说明该品种的综合品质越好。结果表明酿酒葡萄主成分综合值排在前五位的是赤霞珠、霞多丽、雷司令、梅鹿辄、黑比诺;鲜食葡萄主成分综合值排在前五位的是早艳、Early Muscat、火焰无核、早丁香、红旗特早。3.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筛选出的品质评价因子,建立了新疆酿酒和鲜食葡萄品质评价标准。对19种酿酒葡萄和26种鲜食葡萄进行综合评价后对其适宜性进行了归类。并用综合主成分分析法对归类结果进行了确认。4.以B/S模式的三层体系结构为基础,应用ASP动态网页技术,开发了基于Web的葡萄加工品质基础数据库,通过本数据库可以广泛地了解到新疆不同葡萄品种的感官品质、理化营养品质、加工品质。同时根据需要通过系统管理员添加所需的项目类型,如加工适用性、葡萄基地的详细信息,气候条件信息等更多相关的内容。
刘志强[5](2009)在《阎良区早春厚皮甜瓜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文中提出西安市阎良区位于关中平原中部,土地肥沃、水源充足、昼夜温差大、光照良好、气候适宜,非常适合早春厚皮甜瓜种植。近年来,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阎良区早春厚皮甜瓜发展势头良好,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日益提高,已经成为该地区支柱产业之一,对加快该地区发展现代农业,拉动二、三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和劳动力转移,以及产业结构调整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甜瓜产业发展中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种子市场管理不规范、种苗培育的产业化程度低、农民组织化程度低、服务体系不健全、农业科技推广能力不强等,严重制约了该地区早春厚皮甜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本论文拟以阎良区早春厚皮甜瓜产业为研究对象,摸清该地区早春厚皮甜瓜产业生产和销售现状,以探讨早春厚皮甜瓜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基础,以提高早春厚皮甜瓜产业的组织竞争力为导向,以健全早春厚皮甜瓜产业销售协调机制为目的,详细介绍了甜瓜、厚皮甜瓜、可持续发展相关概念和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理论,分析了国内外甜瓜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市场前景。通过对早春厚皮甜瓜现有基础条件、产业分布、主栽品种、栽培方式的研究,介绍了阎良区早春厚皮甜瓜发展概况,揭示出生产地域规模化、生产管理标准化、生产技术生态化、产品品质优质化、产业方向市场化、产品营销品牌化发展的基本趋势;并以阎良区关山镇早春厚皮甜瓜的产业为典型案例进行分析,指出了早春厚皮甜瓜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本文提出了阎良区早春厚皮甜瓜甜瓜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原则、工作思路、发展目标,明确了专业化、规模化、规范化、商品化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建设科技示范基地、试点生产“绿色”甜瓜、加工甜瓜休闲食品、增加甜瓜出口创汇的战略重点,提出了早春厚皮甜瓜可持续发展的具体策略和对策建议。这对于提高阎良区早春厚皮甜瓜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推动该地区早春厚皮甜瓜产业优化升级和阎良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也对推动我国甜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论文系统地理清了阎良区早春厚皮甜瓜的发展历程,为研究本地区的农业产业化进程提供参考;通过具体案例分析了阎良区早春厚皮甜瓜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成功经验,对解决当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出现的类似问题具有借鉴意义;根据本区域产业发展的现状对未来的产业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对于我国早春厚皮甜瓜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本文详细系统的对早春厚皮甜瓜产业进行了各方面的深入分析,填补了国内没有专门对早春厚皮甜瓜产业发展系统研究论文的空白。本论文包括七部分:第一章,引言。本章介绍了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动态及可能的创新点。第二章,理论基础。本章介绍了论文涉及的甜瓜、厚皮甜瓜、可持续发展相关概念和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理论。第三章,国内外甜瓜产业发展的现状。本章分析了国内外甜瓜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市场前景。第四章,阎良区早春厚皮甜瓜产业发展概况。本章通过对阎良区早春厚皮甜瓜现有基础条件、产业分布、主栽品种、栽培方式的研究,介绍了该地区早春厚皮甜瓜发展概况,揭示出生产地域规模化、生产管理标准化、生产技术生态化、产品品质优质化、产业方向市场化、产品营销品牌化发展的基本趋势。第五章,典型案例分析。本章介绍了阎良区关山镇早春厚皮甜瓜的产业情况,并对该镇该产业发展状况进行了分析,分析了甜瓜试验示范站和三个专业合作社。第六章,阎良区早春厚皮甜瓜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本章详细分析了阎良区早春厚皮甜瓜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第七章,阎良区早春厚皮甜瓜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本章提出了阎良区早春厚皮甜瓜甜瓜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原则、工作思路、发展目标、发展方向、战略重点及具体策略和对策建议。
刘成平[6](2008)在《瓠瓜EST-SSR、SRAP、ISSR和RAPD反应体系的建立及其纯度鉴定应用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瓠瓜(Lagenaria culgaris Ser.)是一种重要的蔬菜,营养丰富,有较好的保健功能。对瓠瓜杂种鉴定的研究,有利于种子市场的管理、瓠瓜种质收集与保存,对保护新品种的知识产权和育种家们的权益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EST-SSR、SRAP、ISSR和RAPD4种分子标记技术,在优化反应体系的基础上,建立瓠瓜杂种纯度室内快速鉴定技术体系。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借鉴其他葫芦科作物的研究成果,利用正交试验设计和单因素试验相结合的方法优化EST-SSR、SRAP、ISSR和RAPD反应体系及扩增程序,摸索出一套适合于瓠瓜杂种鉴定的EST-SSR、SRAP、ISSR和RAPD反应体系。各分子标记的最佳反应体系及程序如下:(1)优化后的EST-SSR反应体系:10μl反应体系中,TaqDNA聚合酶、引物、dNTPs、Mg2+4种主要成分的最适浓度分别为:0.5U、0.1μmol/L、100μmol/L和0.75mmol/L。(2)优化的SRAP反应体系(20μl),TaqDNA聚合酶、模板、引物、dNTPs、Mg2+5种主要成分的最适浓度分别为:1.25U、30ng、0.5μmol/L、100μmol/L、2mmol/L。在8%的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下检测结果,稳压120V。(3)优化后的ISSR反应体系:在20μl的反应体系中,TaqDNA聚合酶、模板、引物、dNTPs、Mg2+5种主要成分的最适浓度分别为:0.5U、40ng、0.75μmol/L、150μmol/L、2mmol/L。最佳扩增程序为:94℃预变性5min;92℃变性30s:58℃退火45s;72℃延伸1.5min;循环35次;最后72℃延伸7min;4℃保存,在1.8%的琼脂糖凝胶电泳上检测扩增结果。(4)优化后的RAPD反应体系:在20μl的反应体系中,TaqDNA聚合酶、模板、引物、dNTPs、Mg2+5种主要成分的最适浓度分别为:1U、30ng、1.5ng/μl、150μmol/L和1.75mmol/L2.56对甜瓜属、54对黄瓜属和10对苦瓜属EST-SSR引物对3个杂交种及亲本没有扩增出多态性;市场上购买的9个瓠瓜品种及本实验室培育的3个杂交种(06-2×06-6、06-4×06-5、06-1×06-5)之间有两对引物扩增出多态性,可以区分3个品种。3.本实验从12对引物组合中没有筛选出可以鉴别3个杂交种及亲本的有效引物对,但12对SRAP引物组合中有4对引物组合(em2/me6、em3/mel、em3/me2、em5/me2)在本实验室的3个杂交种(06-2×06-6、06-4×06-5、06-1×06-5)和购买的9个瓠瓜品种之间扩增出多态性,共扩增出46条带,20条多态性条带,多态性比率达43.48%。4对引物组合可将市场购买的9个瓠瓜品种完全区分开,并且除2号品种外的其他8个品种可以与本实验室的3个杂交种区分开。4.24条ISSR引物,在3个杂交组合及亲本和购买的9个瓠瓜品种之间没有扩增出多态性。5.本实验从186条RAPD随机引物中筛选出9条引物用于3个瓠瓜杂交种的纯度鉴定。其中组合06-2×06-6,获得2条偏母型引物和2条缺失型引物;组合06-1×06-5,获得3条偏父型引物和2条缺失型引物;组合06-4×06-5,获得4条偏母型和1条偏父型引物。6.综合4种标记的分析结果,RAPD和SRAP标记更适合瓠瓜的杂种鉴定。所以可以将RAPD和SRAP两种标记结合使用,利用SRAP技术的分辨率高、稳定性强和RAPD技术的操作简单、灵敏度高的特点,提高了结果的可靠性,以及分子标记用于瓠瓜杂种鉴定上的可行性。
熊自立[7](2006)在《温州地区蔬菜种子包衣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对种衣剂、种子包衣的概念及内涵进行了阐述,并回顾了国内外种子包衣技术在主要农作物及蔬菜上的应用研究进展,并针对近年来温州地区蔬菜苗期病虫害发生猖獗的现状,在本地区一些主栽蔬菜作物上开展了一系列包衣技术应用研究。其主要结果如下:引进了国内外种衣剂,在本地一系列主栽蔬菜品种上进行了包衣筛选试验。在西瓜种子上包衣应用后,筛选出效果较好的丰乐营养瓜菜包衣剂(药种比为1:40)和13%多福甲枯悬浮种衣剂(药种比为1:40),提高了种子的发芽和出苗率,促进了瓜苗素质的提高,对苗期猝倒病、立枯病和成株期枯萎病、炭疽病防效较好并有显着的增产作用。在豇豆种子上包衣应用后,筛选出效果较好的丰乐营养豆类包衣剂(药种比为1:40)和ZSB菜豆包衣剂(药种比为1:40),提高了豇豆种子的出苗率,促进了幼苗的生长,同时种衣剂对豇豆种子本身所带的炭疽病病菌和土传的猝倒病、枯萎病均有显着的防效,从而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豇豆的产量。探讨了烯效唑在黄瓜和花椰菜种子上的包衣效果,进行了烯效唑种衣剂室内配方筛选及田间包衣应用的相关研究。室内试验初步筛选出能适用于这两种蔬菜作物进行包衣的2号烯效唑种衣剂配方(在胡晋教授研制的基础种衣剂中加入烯效唑配成浓度为60mg/L的种衣剂),该配方包衣黄瓜和花椰菜种子,对种子发芽和出苗较安全,能有效地降低幼苗高度、促进根系生长和干物质积累,提高了幼苗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和脯氨酸含量,使幼苗叶绿素含量增加、根系活力增强。大田栽培试验发现:烯效唑包衣能显着防控黄瓜苗期猝倒病,抑制瓜苗纵向生长和促进幼苗加粗,使植株开花提早,包衣后黄瓜单株结瓜数提高,前期产量和总产量均显着提高;烯效唑包衣花椰菜使其出苗时间略有延长,但对出苗率无明显影响,包衣后的幼苗猝倒病发病率显着降低,叶色明显加深,幼苗茎粗和地下部鲜重显着增加,包衣的植株现蕾期提早,花球单重显着增加且表现出一定的增产效应,但试验的两品种间存在一定的差异。以包衣黄瓜和豇豆种子为试材,开展了常温条件下包衣蔬菜种子贮藏试验,以探讨不同含水量包衣蔬菜种子在不同包装材料中的贮藏效果。从含水量变化看,4种包装材料的密封性能:铝箔复合袋最好,铝盒其次,再其次是塑料袋,而纸袋的密封性能最差。通过试验初步筛选出包衣黄瓜和豇豆种子中短期(6—9个月)较为合适的贮藏方式:含水量控制在中低水平(6.6%~7.3%)且采用铝箔复合袋进行包装贮藏,是2号烯效唑种衣剂包衣的特早黄瓜种子较为理想的贮藏方法;丰乐营养豆类包衣剂包衣的豇豆种子(瓯豇35),含水量控制在11.4%~13.8%,均可采用铝箔复合袋、铝盒或塑料袋进行包装贮藏。
中国农科院郑州果树研究所科技成果推广处 450004[8](1995)在《抗重茬西瓜新品种的特性与栽培技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由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 f.sp.niveum(E.F Smith)Snyd and Hans]引起的西瓜枯萎病是世界性土传病害,给各国西瓜生产造成了严重危害,轻则减产,重则绝收。枯萎病菌主要通过土壤和有机肥等进行传播。在土壤病残体及未经发酵的带菌肥料中以孢子形式越冬,其孢子和菌核在土壤中可存活10年之久,目前化学防治尚处于试验
朱进[9](2008)在《嫁接提高黄瓜幼苗耐盐性的生理机制研究》文中指出随着设施栽培的快速发展,设施内土壤次生盐渍化日趋严重,已成为限制设施栽培发展的主要障碍。黄瓜是设施内栽培的主要蔬菜之一,其耐盐性较弱,采用嫁接可显着提高黄瓜的耐盐性,但对嫁接提高黄瓜耐盐性的生理机制尚不明晰。本试验对不同基因型的黄瓜和嫁接砧木的耐盐性进行了鉴定,研究了不同接穗和砧木耐盐性差异的生理机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不同砧/穗关系对黄瓜嫁接苗耐盐性的影响及其生理作用机制,以期为阐明嫁接提高黄瓜耐盐性提供理论依据,为指导黄瓜的嫁接栽培提供参考。本研究主要结果如下:采用聚类分析对20个黄瓜品种和22个嫁接砧木的耐盐性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20个黄瓜品种中,‘早多佳’、‘华早2号’、‘中农8号’、‘津育1号’、‘津优3号’为耐盐性强的黄瓜品种,‘津冠1号’、‘许优1号’、‘津春5号’、‘津春4号’、‘东方明珠’、‘湘早3号’、‘特早1号’、‘津优1号’为中等耐盐黄瓜品种,‘白皮黄瓜’、‘宁丰8号’、‘美农4号’、‘津春3号’、‘津杂4号’、‘津杂2号’、‘津春2号’为耐盐性弱的黄瓜品种:22个嫁接砧木中,可分为二大类,其中,‘春白玉’西葫芦、‘早青一代’西葫芦、‘铁将军F1’南瓜、‘极早秀玉’西葫芦为耐盐性弱的品种,其它为耐盐性强的品种。耐盐性强的砧木品种可分为3个亚类,‘孝感瓠瓜’、‘同心瓠瓜’、‘汉龙碧玉’瓠瓜和‘超丰8848’瓠瓜耐盐性很强,‘黑籽南瓜’耐盐性强,其它13个品种耐盐性较强。在黄瓜种子萌发期和嫁接砧木苗期可对其耐盐性进行快速鉴定。采用‘早多佳’和‘津春2号’黄瓜品种为试验材料,对不同基因型黄瓜在盐胁迫下的盐害指数、生长及生理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黄瓜根系不具备阻止Na+向叶片运输来减轻盐胁迫的生理机制,是黄瓜不耐盐的根本原因。盐胁迫下,Na+在黄瓜叶片中大量积累,引起离子毒害,K+、Ca2+、Mg2+含量显着下降,Na+/K+、Na+/Ca2+比值显着升高,导致离子失去平衡,尽管盐胁迫下黄瓜的SOD、POD活性显着增加,‘早多佳’品种的脯氨酸显着积累,但黄瓜的质膜透性和MDA含量显着增高,地上部含水量显着下降,遭受的氧化胁迫和渗透胁迫严重,叶绿素含量显着下降、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显着降低,生长显着受抑,盐害指数显着增大,但对光系统Ⅱ无显着影响。相比较而言,‘早多佳’遭受的盐害、生长受抑制程度较‘津春2号’轻。叶片中较低的Na+含量、Na+/K+比值、Na+/Ca2+比值和较高的Ca2+含量是‘早多佳’比‘津春2号’耐盐的重要原因。采用‘超丰8848’、‘超级拳王’和‘黑籽南瓜’为试验材料,对不同砧木在盐胁迫下的生长及生理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根茎阻止Na+向叶片运输,从而使叶片中Na+的含量处于较低的水平而使植物减轻离子毒害,是3个砧木耐盐的根本原因。盐胁迫下,3个砧木叶片中Na+含量逐渐升高,K+、Ca2+含量逐渐降低、生长显着受抑,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显着降低,地上部含水量逐渐下降,但叶绿素荧光参数无显着变化。盐胁迫下,‘超级拳王’和‘黑籽南瓜’的SOD、POD活性、脯氨酸、MDA含量显着增加,根系活力显着下降,但‘超丰8848’的均无显着变化。相比较而言,‘超丰8848’遭受的渗透胁迫、氧化胁迫最轻,‘黑籽南瓜’遭受的渗透胁迫和氧化胁迫最重,‘超丰8848’较高的气体交换能力,较稳定的根系活力是‘超丰8848’比‘超级拳王’和‘黑籽南瓜’耐盐的重要原因。‘超级拳王’较高的Ca2+含量、较低的Na+/Ca2+比值、较好的光合特性是其比‘黑籽南瓜’耐盐的重要原因。采用‘早多佳’和‘津春2号’黄瓜品种作接穗,耐盐的‘超级拳王’作砧木嫁接,以自根苗为对照,对不同接穗嫁接黄瓜苗在盐胁迫下的生长及生理特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盐胁迫下,嫁接苗地上部和根干重、叶面积、茎粗降低的程度显着低于自根苗;嫁接苗叶片和接穗茎中Na+含量和Na+/K+、Na+/Ca2+比值显着低于自根苗,而砧木茎和根中的Na+含量和Na+/K+、Na+/Ca2+比值显着高于自根苗;嫁接苗叶片中K+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地上部含水量、SOD、POD、CAT、APX活性、AsA/DHA的稳定性、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显着高于自根苗,MDA含量显着低于自根苗。盐胁迫下,‘早多佳’嫁接苗的茎粗、叶面积减小的程度、叶片中Na+含量、Na+/K+、Na+/Ca2+比值显着低于津春2号嫁接苗,K+、Ca2+、Mg2+、脯氨酸含量、POD、CAT、APX活性、AsA含量、AsA/DHA的稳定性显着高于津春2号嫁接苗,但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地上部含水量和MDA含量与‘津春2号’嫁接苗的无显着差异。‘早多佳’嫁接苗叶片中较低的Na+含量和Na+/K+、Na+/Ca2+比值,较高的K+、Ca2+、Mg2+含量,是‘早多佳’嫁接苗比‘津春2号’嫁接苗耐盐的重要原因。采用‘超丰8848’和‘黑籽南瓜’作砧木,‘津春2号’黄瓜作接穗嫁接,以‘津春2号’自根苗为对照,研究了盐胁迫对不同砧木嫁接黄瓜苗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盐胁迫下,嫁接苗地上部和根干重、叶面积、茎粗受抑制的程度显着低于自根苗;嫁接苗叶片中Na+、MDA、H2O2含量、超氧阴离子产生速率、Na+/K+和Na+/Ca2+比值显着低于自根苗,而叶片中K+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地上部含水量、SOD、POD、CAT、APX活性、AsA/DHA的稳定性、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显着高于自根苗;嫁接苗的胞间CO2浓度显着下降,自根苗的则显着上升。盐胁迫下,‘超丰8848’嫁接苗生长受抑制程度、叶片中的Na+/k+比值、MDA、H2O2含量显着低于‘黑籽南瓜’嫁接苗,脯氨酸含量、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地上部含水量、SOD、POD、CAT、APX、GR活性、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显着高于‘黑籽南瓜’嫁接苗,因此,耐盐性显着强于‘黑籽南瓜’嫁接苗。通过根茎限制Na+向叶片运输来减轻盐胁迫,是嫁接提高黄瓜耐盐性的主要生理机制。无论是采用不同接穗嫁接还是采用不同砧木嫁接,限制Na+向地上部运输的部位主要是砧木的根和茎,砧木在提高黄瓜耐盐性的作用中远大于接穗。
杨文清[10](2006)在《GA3、6-BA和2,4-D在黄瓜种衣剂中的应用效应》文中提出黄瓜是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在国内外得到普遍种植。因此,提高黄瓜种子质量、增加种子科技含量,对农民增产增收,提高播种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试验以特早、津杂四号两个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了赤霉酸(GA3)、6-苄基腺嘌呤(6-BA)和2,4-二氯苯氧乙酸(2,4-D)包膜处理对黄瓜种子发芽、幼苗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 采用响应面结合主成分分析方法研究了黄瓜种子GA3包膜浓度和贮藏时间的优化组合。采用响应面试验设计的二因素14个组合对黄瓜种子GA3浓度和贮藏时间进行处理,然后进行发芽试验。对得到的苗高、叶绿素含量和根系活力指数进行主成分分析,对得到的主成分向量进行响应面分析,找到GA3浓度为193mg/L,贮藏时间为115.3h时,是提高特早黄瓜种子苗高、根系活力和叶绿素含量的最佳组合。 研究了GA3包膜处理对黄瓜种子发芽、幼苗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GA3包膜处理后对两个黄瓜品种种子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和根干重无显着影响,提高了两个黄瓜品种种子的活力指数、下胚轴和子叶长度,增加了下胚轴和子叶干重、叶绿素含量,还提高了幼苗可溶性糖含量、过氧化物酶(POD)和超氧物歧化酶(SOD)活性。同时,提高了津杂四号品种根系活力,提高了特早黄瓜幼苗的根长,减少其平均发芽天数。GA3包膜处理促进了黄瓜幼苗地上部分的生长和干物质的积累。 探讨了6-BA包膜处理对黄瓜种子发芽、幼苗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6-BA包膜处理后对黄瓜种子发芽没有显着影响,但显着提高了黄瓜种子的活力指数。6-BA包膜处理能提高黄瓜幼苗的子叶长度,对幼苗下胚轴和根长度没有显着影响,但显着增加了黄瓜幼苗根、下胚轴、子叶干重,提高了叶绿素含量、根系活力和可溶性糖含量,显着提高幼苗POD、SOD活性,降低丙二醛(MDA)含量。6-BA包膜处理对可溶性蛋白含量、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没有显着影响。 研究了2,4-D包膜处理对黄瓜种子发芽、幼苗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2,4-D包膜处理对黄瓜种子发芽势、发芽率和发芽指数无显着影响,提高了黄瓜种子的活力指数,提高了幼苗根、下胚轴和子叶干重,显着促进下胚轴、子叶的伸长。2,4-D包膜处理显着提高了黄瓜幼苗根系活力、可溶性糖含量,但对两个黄瓜品种的可溶性蛋白含量无显着影响。2,4-D包膜处理显着提高了津杂四号黄瓜幼苗POD、CAT和SOD活性,提高特早黄瓜幼苗的POD、CAT和SOD活性,但无显着差异。2,4-D包膜处理减少了特早黄瓜种子的平均发芽天数,促进了特早幼苗根的伸长,提高了特早黄瓜的叶绿素含量,但对津杂四号无显着影响。
二、保护地专用西瓜品种——特早龙22(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保护地专用西瓜品种——特早龙22(论文提纲范文)
(1)西瓜花叶病毒遗传多样性及长距离移动决定因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前言 |
1.1 西瓜花叶病毒(WMV)研究进展 |
1.1.1 分布与危害 |
1.1.2 寄主范围及传播途径 |
1.1.3 株系划分 |
1.1.4 基因组结构及蛋白功能 |
1.2 WMV的检测 |
1.2.1 生物学方法 |
1.2.2 分子生物学方法 |
1.2.3 电镜观察法 |
1.2.4 血清学方法 |
1.3 WMV防治现状 |
1.3.1 农业防治 |
1.3.2 化学防治 |
1.3.3 培育与种植抗病品种 |
1.4 病毒寄主范围特异性研究进展 |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毒原及植物材料 |
2.1.2 主要菌株、载体和试剂 |
2.1.3 主要实验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2.1 WMV CP抗血清的制备 |
2.2.2 WMV臭椿和西葫芦分离物的生物学分析 |
2.2.3 WMV臭椿和西葫芦分离物全基因组遗传多样性分析 |
2.2.4 WMV分离物CN:ZUC-JN:17 全长侵染性cDNA克隆的构建 |
2.2.5 P1 基因在WMV长距离移动中的作用分析 |
2.2.6 葫芦科作物品种对WMV的抗病性鉴定 |
3 结果与分析 |
3.1 WMV CP抗血清的制备及应用 |
3.1.1 WMV CP基因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
3.1.2 WMV CP的原核表达分析 |
3.1.3 WMV CP抗血清特异性分析 |
3.1.4 WMV CP抗血清灵敏度及效价分析 |
3.1.5 抗血清的应用 |
3.2 WMV臭椿和西葫芦分离物的生物学特性 |
3.3 WMV臭椿和西葫芦全基因组遗传多样性分析 |
3.3.1 基因组特征分析 |
3.3.2 WMV分离物的核苷酸和氨基酸一致率分析 |
3.3.3 WMV CN:AIL-TA:17和CN:ZUC-JN:17 多聚蛋白氨基酸序列比较 |
3.3.4 重组分析 |
3.3.5 系统发育关系分析 |
3.3.6 序列相似性分析 |
3.4 WMV西葫芦分离物侵染性cDNA克隆的构建 |
3.4.1 WMV全长cDNA克隆的构建 |
3.4.2 WMV全长cDNA克隆侵染性分析 |
3.5 葫芦科作物品种对WMV的抗性分析 |
3.6 P1在WMV侵染本氏烟过程中的作用分析 |
3.6.1 自然突变体的获得 |
3.6.2 异源P1的WMV嵌合体突变体的获得 |
3.6.3 嵌合体突变体pCaZUC-JN-AIL-TA-P1 在本氏烟上的侵染性鉴定 |
4 讨论 |
4.1 高质量抗血清在病毒病监测预警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
4.2 中国西瓜花叶病毒分离物存在遗传多样性 |
4.3 侵染性cDNA克隆是研究植物RNA病毒的重要工具 |
4.4 培育和种植抗性品种是防治WMV的关键 |
4.5 WMV P1 基因在决定长距离移动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2)我国西瓜品种选育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农家西瓜品种时期 |
2 固定西瓜品种时期 |
3 第1代杂交西瓜品种时期 |
4 第2 代杂交西瓜品种时期(抗病育种) |
5 新世纪的西瓜育种多元化时期 |
5.1 优质早熟西瓜品种选育 |
5.2 中晚熟西瓜品种选育 |
5.3 小果型有籽西瓜品种选育 |
5.4 三倍体无籽西瓜品种选育 |
5.5 功能性西瓜品种选育 |
5.6 籽用西瓜选育 |
6 科技进步加快我国西瓜育种进程 |
7 我国西瓜品种选育展望 |
7.1 基于西瓜全基因组序列的新1 代分子标记技术应用 |
7.2 西瓜核心种质库与品种标准核酸指纹库的构建 |
7.3 加强西瓜单倍体育种 |
7.4 加强多倍体西瓜育种 |
7.5 选育适合简约化栽培和机械化栽培的西瓜新品种 |
7.6 加强适应不同生态区优良西瓜品种的选育 |
7.7 功能性西瓜新品种选育 |
7.8 加强籽瓜新品种选育 |
(3)北京市大兴区西瓜产业化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1.2 研究内容 |
1.3 技术路线 |
1.4 国内外产业化综述 |
1.4.1 农业产业化 |
1.4.2 国外农业产业化现状 |
1.4.3 我国农业产业化的特点和类型 |
1.4.4 国内外西瓜产业化发展综述 |
第二章 大兴区西瓜产业化发展历程 |
2.1 大兴区西瓜产业化发展概述 |
2.1.1 自然环境条件 |
2.1.2 西瓜种植传统 |
2.1.3 地理位置优势 |
2.2 大兴区西瓜产业化发展历程 |
2.2.1 古代贡瓜时期 |
2.2.2 传统生产方式延续期 |
2.2.3 农业结构调整前期 |
2.2.4 西瓜产业初步形成时期 |
2.2.5 西瓜产业蓬勃发展时期 |
2.3 现阶段西瓜产业化发展条件 |
2.3.1 科技资源优势 |
2.3.2 申报农产品地理标志 |
2.3.3 西瓜标准化建设 |
2.3.4 其他 |
第三章 大兴区西瓜产业化的政策机制 |
3.1 设施农业发展扶持政策 |
3.2 政策性农业保险的保障政策 |
3.3 科技助农工程政策 |
3.4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政策 |
第四章 大兴区西瓜产业化的技术支撑 |
4.1 嫁接砧木品种的筛选与示范推广 |
4.2 西瓜设施栽培中多层覆盖技术的研究与推广 |
4.3 西瓜新品种引进与示范推广 |
4.4 小型西瓜配套栽培技术的研究 |
4.4.1 小型西瓜上架栽培技术研究 |
4.4.2 小型西瓜地爬栽培技术研究 |
4.4.3 小型西瓜单蔓整枝高密度栽培技术研究 |
4.4.4 小型西瓜延秋栽培技术研究 |
4.4.5 小型西瓜配套栽培技术研究小结 |
4.5 西瓜无公害施肥技术研究与推广 |
4.5.1 大兴区主要产瓜镇瓜田土壤养分调查和综合评判 |
4.5.2 西瓜有机、无机专用肥的施用研究 |
4.5.3 微生物菌肥E-2001的应用效果研究 |
4.6 依托农民田间学校的技术推广工作 |
第五章 大兴区西瓜销售体系建设 |
5.1 创立推广"大兴农业"品牌 |
5.1.1 "大兴农业"的品牌含义 |
5.1.2 搭建平台推广"大兴农业"品牌 |
5.1.3 "大兴农业"品牌的应用成效 |
5.2 融合庞安路观光休闲产业带资源带动销售 |
5.3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多层营销网络建设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新疆葡萄加工品质评价和基础数据库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图标索引 |
缩略表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葡萄的分类及营养功能 |
1.1.1 葡萄的分类 |
1.1.2 葡萄的营养功能 |
1.2 我国葡萄资源概况 |
1.3 我国葡萄加工现状 |
1.4 葡萄品质的研究现状 |
1.4.1 葡萄品质指标的研究现状 |
1.4.2 葡萄加工品质研究现状 |
1.4.3 葡萄品质评价体系的研究现状 |
1.5 葡萄加工品质基础数据库研究现状 |
1.6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7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7.1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1.7.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新疆葡萄感官、理化与营养品质分析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材料 |
2.1.2 检测设备 |
2.1.3 感观品质分析 |
2.1.4 感官、理化与营养指标测定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感官品质分析 |
2.2.2 新疆葡萄理化营养品质分析 |
2.3 小结 |
第三章 新疆葡萄加工品质评价指标分析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实验材料 |
3.1.2 实验设备 |
3.1.3 统计分析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新疆葡萄品质评价指标的选择 |
3.2.2 新疆葡萄加工品质的主成分分析 |
3.2.3 新疆葡萄品质聚类分析 |
3.2.4 新疆葡萄加工品质综合主成分值分析 |
3.3 小结 |
第四章 新疆葡萄品质评价标准的建立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实验材料 |
4.1.2 实验设备 |
4.1.3 综合主成分分析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新疆葡萄品质评价指标权重的确立 |
4.2.2 新疆葡萄品质指标的选定 |
4.3 新疆葡萄品质评价标准建立 |
4.3.1 综合主成分法对新疆葡萄品质评价标准 |
4.3.2 酿酒葡萄加工品质评价标准建立 |
4.3.3 鲜食葡萄加工品质评价标准建立 |
4.4 小结 |
第五章 新疆葡萄加工品质基础数据库的建立 |
5.1 系统开发方案 |
5.2 数据库设计 |
5.2.1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
5.2.2 数据表设计 |
5.2.3 数据元字典 |
5.2.4 基于目录服务的访问接口规范 |
5.3 葡萄品质数据库系统实现 |
5.3.1 数据信息来源 |
5.3.2 数据库后台登陆 |
5.3.3 数据信息添加和审核 |
5.3.4 数据特殊字符表示 |
5.3.5 数据信息修改 |
5.3.6 数据信息检索及浏览 |
5.4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创新点 |
附录1 新疆葡萄品种图片 |
附录2 新疆45 种葡萄营养成分分析结果 |
附录3 新疆45 种葡萄中18 种氨基酸的分析结果 |
附录4 新疆45 种葡萄中13 种微量元素的分析结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5)阎良区早春厚皮甜瓜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SUMMARY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发展早春厚皮甜瓜产业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
1.2.2 发展早春厚皮甜瓜产业能有效推动阎良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
1.2.3 早春厚皮甜瓜产业发展将拉动二三产业发展和劳动力转移 |
1.2.4 可为政府相关部门制定合理的产业规划和政策提供参考 |
1.2.5 推动我国甜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
1.3 研究目的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动态 |
1.5.1 甜瓜优质化技术研究 |
1.5.2 标准化生产技术研究 |
1.5.3 质量安全监管技术体系研究 |
1.5.4 有关推进产业化经营的研究 |
1.6 可能的创新点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甜瓜及厚皮甜瓜 |
2.1.2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特征 |
2.2 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理论 |
第三章 国内外甜瓜产业发展的现状 |
3.1 国外甜瓜产业发展的现状 |
3.2 国内甜瓜产业发展的现状 |
3.3 国内外市场前景分析 |
第四章 阎良区早春厚皮甜瓜产业发展概况 |
4.1 阎良区早春厚皮甜瓜产业发展概述 |
4.2 阎良区早春厚皮甜瓜现有基础条件 |
4.2.1 产业发展基础 |
4.2.2 上市时间优势 |
4.2.3 产品特色优势 |
4.2.4 科研支撑优势 |
4.2.5 政府服务到位 |
4.2.6 自然条件优势 |
4.2.7 已有示范基础 |
4.3 阎良区早春厚皮甜瓜产业分布、主栽品种、品质及栽培方式 |
4.4 阎良区早春厚皮甜瓜发展的基本趋势 |
4.4.1 生产地域规模化 |
4.4.2 生产管理标准化 |
4.4.3 生产技术生态化 |
4.4.4 产品品质优质化 |
4.4.5 产业方向市场化 |
4.4.6 产品营销品牌化 |
第五章 典型案例分析 |
5.1 关山镇早春厚皮甜瓜产业简介 |
5.2 关山镇早春厚皮甜瓜产业发展状况分析 |
5.2.1 科学制定产业规划,因地制宜促进产业发展 |
5.2.2 深化土地制度改革,谋求土地资源规模化经营 |
5.2.3 发展农业合作组织,增强甜瓜产业抗风险能力 |
5.2.4 建立质量监控体系,树立关山甜瓜无公害形象 |
5.2.5 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加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
5.2.6 发挥科研支撑优势,完善科技推广体系建设 |
5.2.7 加强基地带动作用,带动甜瓜产业质的飞跃 |
5.2.8 坚持营销放眼全国,提高高中端市场占有率 |
5.3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阎良甜瓜试验示范站 |
5.4 关山镇甜瓜专业合作社 |
5.4.1 馥康甜瓜专业合作社 |
5.4.2 科农瓜菜专业合作社 |
5.4.3 西蜜甜瓜专业合作社 |
第六章 阎良区早春厚皮甜瓜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6.1 甜瓜种植的品种多、乱、杂,种子市场管理不规范 |
6.2 种植区域分布较为分散,没有形成规模优势 |
6.3 种苗培育的产业化程度低 |
6.4 甜瓜质量安全缺乏保障 |
6.5 设施甜瓜关键技术的研究任重道远 |
6.5.1 甜瓜的生产适用技术研究任重道远 |
6.5.2 甜瓜产后处理及加工技术研究不足 |
6.6 早春厚皮甜瓜生产的技术标准和产品标准的制定差距较大 |
6.7 早春厚皮甜瓜生产技术落后 |
6.7.1 农业推广体系不能充分发挥作用 |
6.7.2 示范园建设档次不高,标准化程度不高 |
6.7.3 农民科技素质较低,科技创新能力较差 |
6.8 农民组织化程度低 |
6.9 市场信息沟通不畅 |
6.10 市场竞争压力与日俱增 |
6.11 服务体系不健全,服务设施较差 |
第七章 阎良区早春厚皮甜瓜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
7.1 阎良区早春厚皮甜瓜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
7.1.1 指导思想 |
7.1.2 发展原则 |
7.2 阎良区早春厚皮甜瓜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工作思路 |
7.3 阎良区早春厚皮甜瓜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发展目标 |
7.4 阎良区早春厚皮甜瓜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发展方向 |
7.4.1 专业化 |
7.4.2 规模化 |
7.4.3 规范化 |
7.4.4 商品化 |
7.5 阎良区早春厚皮甜瓜产业发展的战略重点 |
7.5.1 建设科技示范基地 |
7.5.2 试点生产“绿色”甜瓜 |
7.5.3 加工甜瓜休闲食品 |
7.5.4 增加甜瓜出口创汇 |
7.6 阎良区早春厚皮甜瓜产业可持续发展具体策略和对策建议 |
7.6.1 增强科技意识,构筑甜瓜产业的科技服务体系 |
7.6.2 增强市场意识,健全甜瓜产业的市场支撑体系 |
7.6.3 树立品牌意识,推行无公害生产,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 |
7.6.4 增加示范区建设,以科技示范带动该甜瓜健康发展 |
7.6.5 进行标准化生产,推进甜瓜质量标准体系建设 |
7.6.6 引进甜瓜加工龙头企业,推进甜瓜产业化 |
7.6.7 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发挥协会的组织作用 |
7.6.8 加强服务和指导,创造甜瓜发展新环境 |
7.6.9 建立有效的投入机制,为发展产业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 |
7.6.10 理顺体制、完善机制、大力开拓国际市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瓠瓜EST-SSR、SRAP、ISSR和RAPD反应体系的建立及其纯度鉴定应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1.文献综述 |
1.1 杂种纯度鉴定方法的发展历程 |
1.1.1 形态鉴定 |
1.1.2 物理化学鉴定 |
1.1.3 指纹图谱鉴定 |
1.1.3.1 生化指纹图谱 |
1.1.3.1.1 蛋白质电泳技术 |
1.1.3.1.2 同工酶电泳技术 |
1.1.3.2 DNA指纹图谱 |
1.1.3.2.1 RFLP标记 |
1.1.3.2.2 RAPD及其相关标记 |
1.1.3.2.3 AFLP标记 |
1.1.3.2.4 SSR标记 |
1.1.3.2.5 EST-SSR标记 |
1.1.3.2.6 ISSR标记 |
1.1.3.2.7 SRAP标记 |
1.2 指纹图谱技术在部分葫芦科蔬菜杂种纯度和真伪鉴定中的应用 |
1.2.1 黄瓜的相关研究 |
1.2.2 西瓜的相关研究 |
1.2.3 甜瓜的相关研究 |
1.2.4 其他瓜类的相关研究 |
1.3 分子标记技术在葫芦科作物纯度和真伪鉴定中的问题和应用前景 |
1.3.1 存在的问题 |
1.3.2 应用前景 |
1.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4.1 研究的意义 |
1.4.2 研究目的 |
2.EST-SSR标记技术鉴定瓠瓜品种的研究 |
2.1 材料 |
2.1.1 瓠瓜材料 |
2.1.2 引物 |
2.1.3 试剂及仪器 |
2.2 方法 |
2.2.1 杂交组合的配制 |
2.2.2 田间试验设计 |
2.2.3 DNA提取及质量检测方法 |
2.2.3.1 DNA的提取 |
2.2.3.2 DNA的检测 |
2.2.4 EST-SSR标记PCR反应优化设计 |
2.2.4.1 PCR反应体系的优化 |
2.2.4.2 引物的筛选 |
2.2.4.3 EST-SSR-PCR扩增程序 |
2.2.4.4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
2.3 结果 |
2.3.1 EST-SSR反应体系的优化 |
2.3.2 甜瓜、黄瓜EST-SSR标记在瓠瓜上的通用性 |
2.3.3 EST-SSR多态性引物的筛选及多态性分析 |
2.4 讨论 |
2.4.1 EST-SSR反应稳定性及影响因素 |
2.4.2 EST-SSR标记在瓠瓜杂种鉴定上的应用 |
3.SRAP标记技术鉴定瓠瓜品种的研究 |
3.1 材料 |
3.2 方法 |
3.2.1 PCR反应体系的优化和建立 |
3.2.1.1 正交试验 |
3.2.1.2 单因素试验 |
3.2.2 引物的筛选 |
3.2.3 PCR扩增程序 |
3.2.4 扩增产物检测技术的优化和建立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SRAP反应体系的优化 |
3.3.1.1 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
3.3.1.2 单因素试验结果分析 |
3.3.1.2.1 DNA模板用量 |
3.3.1.2.2 Mg~(2+)用量 |
3.3.1.2.3 dNTPs用量 |
3.3.1.2.4 TaqDNA聚合酶用量 |
3.3.1.2.5 引物用量 |
3.3.1.2.6 SRAP-PCR扩增反应体系的确立 |
3.3.2 扩增产物检测技术的优化和建立 |
3.3.3 多态性引物的筛选及其多态性分析 |
3.4 讨论 |
3.4.1 SRAP反应稳定性及影响因素 |
3.4.2 正交试验设计和单因素试验在PCR反应体系优化上的比较 |
3.4.3 SRAP标记在瓠瓜杂种鉴定上的应用 |
4.ISSR标记技术鉴定瓠瓜品种的研究 |
4.1 材料 |
4.2 方法 |
4.2.1 PCR反应体系优化设计 |
4.2.2 引物的筛选 |
4.2.3 PCR扩增程序的优化 |
4.2.4 扩增产物检测技术的优化和建立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ISSR反应体系的优化 |
4.3.1.1 DNA模板用量对ISSR-PCR的影响 |
4.3.1.2 Mg~(2+)浓度对ISSR-PCR的影响 |
4.3.1.3 dNTPs用量对ISSR-PCR的影响 |
4.3.1.4 TaqDNA聚合酶用量对ISSR-PCR的影响 |
4.3.1.5 引物用量对ISSR-PCR的影响 |
4.3.1.6 优化后的反应体系 |
4.3.2 扩增程序的优化 |
4.3.3 扩增产物检测技术的优化和建立 |
4.3.4 多态性引物的筛选及其多态性分析 |
4.4 讨论 |
4.4.1 ISSR反应稳定性及影响因素 |
4.4.2 ISSR标记在瓠瓜杂种鉴定上的应用 |
5.RAPD标记技术鉴定瓠瓜品种的研究 |
5.1 材料 |
5.1.1 瓠瓜材料 |
5.1.2 引物 |
5.1.3 试剂及仪器 |
5.2 方法 |
5.2.1 RAPD标记PCR反应优化设计 |
5.2.1.1 PCR反应体系的优化 |
5.2.1.2 引物的筛选 |
5.2.1.3 PCR扩增程序 |
5.2.1.4 琼脂糖凝胶电泳 |
5.3 结果 |
5.3.1 RAPD反应体系的优化 |
5.3.1.1 Mg~(2+)浓度对RAPD-PCR反应体系的影响 |
5.3.1.2 DNA模板用量对RAPD-PCR的影响 |
5.3.1.3 RAPD-PCR最佳反应体系的建立 |
5.3.2 RAPD多态性引物的筛选及多态性分析 |
5.3.3 DNA指纹图谱类型的建立 |
5.4 讨论 |
5.4.1 RAPD反应稳定性及影响因素 |
5.4.2 RAPD标记在瓠瓜杂种鉴定上的应用 |
5.4.3 瓠瓜杂种鉴定的分子标记选择问题 |
6.结论 |
6.1 四种分子标记最佳反应体系的建立 |
6.2 四种分子标记多态性引物分析 |
6.3 几种分子标记技术在瓠瓜杂种鉴定上的优劣比较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7)温州地区蔬菜种子包衣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种衣剂概述 |
1.1.1 种衣剂的概念 |
1.1.2 种衣剂的组成 |
1.1.3 种衣剂的作用机制 |
1.1.4 种衣剂的类型 |
1.2 种子包衣概述 |
1.2.1 种子包衣的概念 |
1.2.2 种子包衣技术研究进展 |
1.2.3 种子包衣的功效 |
1.3 蔬菜作物种子包衣研究概况 |
1.3.1 国外蔬菜种子包衣研究概况 |
1.3.2 国内蔬菜种子包衣研究应用概况 |
1.4 温州地区蔬菜苗期易发病虫害及生长中主要问题 |
1.4.1 苗期主要病害 |
1.4.2 苗期主要虫害 |
1.4.3 苗期生长中主要存在的问题 |
第2章 引进种衣剂型的包衣筛选 |
2.1 材料和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种子包衣及试验处理 |
2.1.3 室内发芽试验 |
2.1.4 田间育苗试验 |
2.1.5 田间栽培试验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种衣剂在西瓜上的应用效果 |
2.2.2 种衣剂在豇豆上的应用效果 |
2.3 讨论 |
第3章 烯效唑种衣剂配方筛选及田间应用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设计及各项指标测定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烯效唑种衣剂配方室内筛选效果 |
3.2.2 烯效唑种衣剂包衣田间应用效果 |
3.3 讨论 |
第4章 蔬菜包衣种子贮藏的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种子包衣处理及包装贮藏 |
4.1.3 种子含水量测定及标准发芽试验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不同包装材料对黄瓜包衣种子贮藏的影响 |
4.2.2 不同包装材料对豇豆包衣种子贮藏的影响 |
4.3 讨论 |
参考文献 |
(9)嫁接提高黄瓜幼苗耐盐性的生理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前言 |
1 课题的提出 |
1.1 设施内土壤次生盐渍化严重 |
1.2 克服设施内土壤盐渍化的措施 |
1.3 研究嫁接提高黄瓜耐盐性的机理迫在眉睫 |
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2.1 盐胁迫对植物的伤害 |
2.2 盐胁迫对植物的伤害机理 |
2.3 植物耐盐胁迫的机理 |
2.4 嫁接提高作物耐盐性的研究进展 |
3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内容 |
3.1 目的与意义 |
3.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黄瓜种子萌芽期及嫁接砧木幼苗期耐盐性评价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3 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NaCl胁迫下不同黄瓜品种种子萌发期的耐盐性评价 |
2.2 NaCl胁迫下不同嫁接砧木幼苗期的耐盐性评价 |
3 讨论 |
3.1 NaCl胁迫下不同黄瓜品种种子萌发期的耐盐力 |
3.2 NaCl胁迫下不同嫁接砧木幼苗期的耐盐力 |
3.3 关于黄瓜种子萌芽期和嫁接砧木幼苗期的变异系数 |
4 小结 |
第三章 不同基因型黄瓜对盐胁迫的生理反应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试验处理 |
1.3 测定方法 |
1.4 统计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盐害指数 |
2.2 幼苗的生长 |
2.3 离子含量 |
2.4 脯氨酸及含水量 |
2.5 质膜透性和保护酶活性 |
2.6 气体交换参数 |
2.7 叶绿素含量 |
2.8 叶绿素荧光参数 |
3 讨论 |
3.1 不同基因型黄瓜品种在盐胁迫下受伤害程度不同 |
3.2 不同基因型黄瓜品种在盐胁迫下生长受抑制程度不同 |
3.3 不同基因型黄瓜品种在盐胁迫下抗离子毒害和离子失衡的能力不同 |
3.4 不同基因型黄瓜品种在盐胁迫下抗渗透胁迫的能力无显着差异 |
3.5 不同基因型黄瓜品种在盐胁迫下抗氧化胁迫的能力不同 |
3.6 不同基因型黄瓜品种的光合特性对盐胁迫下的反应大致相同 |
4 小结 |
第四章 不同砧木在NaCl胁迫下的生理响应机制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试验处理 |
1.3 测定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生长指标 |
2.2 离子含量 |
2.3 脯氨酸和含水量 |
2.4 SOD和POD活性、根系活力和MDA含量 |
2.5 气体交换参数 |
2.6 叶绿素含量 |
2.7 叶绿素荧光参数 |
3 讨论 |
3.1 不同砧木在盐胁迫下的生长情况 |
3.2 不同砧木在盐胁迫下的抗离子毒害的机理不同 |
3.3 不同砧木在盐胁迫下受渗透胁迫的程度不同 |
3.4 不同砧木在盐胁迫下受氧化胁迫的程度不同 |
3.5 不同砧木在盐胁迫下根系活力下降程度不同 |
3.6 不同砧木在盐胁迫下光合特性不同 |
4 小结 |
第五章 不同基因型黄瓜嫁接对盐胁迫的生理反应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植物材料 |
1.2 嫁接和盐处理 |
1.3 植物生长参数 |
1.4 离子含量 |
1.5 渗透调节物质 |
1.6 抗氧化酶活性和MDA含量 |
1.7 抗氧化剂含量 |
1.8 气体交换参数 |
1.9 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植物生长 |
2.2 离子含量 |
2.3 渗透调节 |
2.4 抗氧化酶活性及膜脂过氧化 |
2.5 抗氧化物质 |
2.6 气体交换参数 |
2.7 叶绿素含量 |
3 讨论 |
3.1 不同接穗嫁接减轻盐胁迫对植物生长抑制的程度不同 |
3.2 不同接穗嫁接减轻离子毒害和离子失衡的能力不同 |
3.3 不同接穗嫁接渗透调节能力不同,但水分胁迫程度相同 |
3.4 不同接穗嫁接抗氧化胁迫的能力不同,但遭受氧化胁迫的程度相同 |
3.5 不同接穗嫁接气体交换能力差别不明显 |
3.6 嫁接减小了不同基因型黄瓜苗之间耐盐性的差异 |
4 小结 |
第六章 不同砧木嫁接对盐胁迫的生理反应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植物材料 |
1.2 嫁接和盐处理 |
1.3 测定方法 |
1.4 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植物生长 |
2.2 离子含量 |
2.3 渗透调节 |
2.4 抗氧化酶活性 |
2.5 抗氧化物质 |
2.6 气体交换参数 |
2.7 叶绿素 |
3 讨论 |
3.1 不同砧木嫁接提高耐盐性的程度不同 |
3.2 不同砧木嫁接抗离子胁迫的机理不同 |
3.3 不同砧木嫁接提高渗透调节能力的程度不同 |
3.4 不同砧木嫁接抗氧化胁迫能力增加的程度不同 |
3.5 不同砧木嫁接提高气体交换能力的程度不同 |
4 小结 |
第七章 全文讨论及结论 |
1 全文讨论 |
1.1 接穗和砧木耐盐性差异的生理机制 |
1.2 砧/穗关系对黄瓜嫁接苗耐盐性的影响 |
1.3 嫁接通过根茎限制Na~+向叶片的运输是提高黄瓜的耐盐性的主要原因 |
1.4 嫁接对黄瓜幼苗渗透调节和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
1.5 嫁接对黄瓜幼苗光合作用的影响 |
2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图版说明 |
(10)GA3、6-BA和2,4-D在黄瓜种衣剂中的应用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章 赤霉素、6-BA和2,4-D的生理效应研究进展 |
1 赤霉素的生理效应 |
1.1 赤霉素对植株伸长生长的影响 |
1.2 赤霉素对种子休眠的影响 |
1.3 赤霉素对种子发芽力的影响 |
1.4 赤霉素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
1.5 赤霉素对植株座果和单性结实的影响 |
1.6 赤霉素对植株开花的影响 |
1.7 赤霉素对植物体内酶活性的影响 |
1.8 赤霉素对种子内蛋白质、总核酸、RNA含量的影响 |
2 6-BA的生理效应 |
2.1 6-BA对种子发芽的影响 |
2.2 6-BA对侧芽萌发和侧枝抽生的影响 |
2.3 6-BA对植株生长发育的影响 |
2.4 6-BA对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2.5 6-BA对抗胁迫的影响 |
2.5.1 抗水分胁迫 |
2.5.2 抗高/低温胁迫 |
2.5.3 抗营养成分、盐胁迫等 |
2.6 6-BA对植株坐果率、产量的影响 |
2.7 6-BA对鲜花保鲜的影响 |
2.8 6-BA对果蔬贮藏期的影响 |
2.9 6-BA对组织培养中组织分化的影响 |
3 2,4-D的生理效应 |
3.1 2,4-D对植株生长的影响 |
3.2 2,4-D对植株保花促果的影响 |
3.3 2,4-D对植株生根的影响 |
3.4 2,4-D对种子发芽的影响 |
3.5 2,4-D对酶活性的影响 |
3.6 2,4-D对DNA、RNA的影响 |
第二章 种衣剂的研究进展 |
1 种衣剂的组成 |
2 种衣剂的类型 |
3 种子包衣的方法 |
4 种衣剂的作用机理 |
5 种衣剂的功效 |
5.1 提高种子发芽情况 |
5.2 提高植株防病虫害能力 |
5.3 调控植株生长 |
5.4 提高植株抗逆性 |
第三章 响应面结合主成分分析方法优化黄瓜种子GA_3包衣浓度和贮藏时间组合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2.1 数学方法 |
1.2.2 试验设计 |
1.2.3 种子包衣 |
1.2.4 发芽试验 |
1.2.5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苗高、根系活力和叶绿素含量的响应面分析 |
2.2 苗高、根系活力和叶绿素含量的主成分分析 |
2.3 第一主成分向量Y_4的响应面分析 |
3 讨论 |
第四章 GA_3包膜处理对黄瓜种子发芽、幼苗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
1 材料和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2.1 种子包膜 |
1.2.2 发芽试验 |
1.2.3 指标测定方法 |
1.2.4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GA_3包膜处理对黄瓜种子发芽的影响 |
2.2 GA_3包膜处理对黄瓜幼苗各部位长度的影响 |
2.3 GA_3包膜处理对黄瓜幼苗各部位干重的影响 |
2.4 GA_3包膜处理对黄瓜幼苗叶绿素、可溶性糖和蛋白含量的影响 |
2.5 GA_3包膜处理对黄瓜幼苗根系活力的影响 |
2.6 GA_3包膜处理对黄瓜幼苗保护性酶活性的影响 |
2.7 GA_3包膜处理对黄瓜幼苗MDA含量的影响 |
3 讨论 |
第五章 6-BA包膜对黄瓜种子发芽、幼苗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 |
1 材料和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2.1 种子包膜 |
1.2.2 发芽试验 |
1.2.3 指标测定方法 |
1.2.4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6-BA包膜处理对黄瓜种子发芽的影响 |
2.3 6-BA包膜处理对黄瓜幼苗各部位长度的影响 |
2.3 6-BA包膜处理对黄瓜幼苗各部位干重的影响 |
2.4 6-BA包膜处理对黄瓜幼苗叶绿素、可溶性糖和蛋白含量的影响 |
2.5 6-BA包膜处理对黄瓜幼苗根系活力的影响 |
2.6 6-BA包膜处理对黄瓜幼苗保护性酶活性的影响 |
2.7 6-BA包膜处理对黄瓜幼苗MDA含量的影响 |
3 讨论 |
第六章 2,4-D包膜处理对黄瓜种子发芽、幼苗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 |
1 材料和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2.1 种子包膜 |
1.2.2 发芽试验 |
1.2.3 指标测定方法 |
1.2.4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2,4-D包膜处理对黄瓜种子发芽的影响 |
2.2 2,4-D包膜处理对黄瓜幼苗各部位长度的影响 |
2.3 2,4-D包膜处理对黄瓜幼苗各部位干重的影响 |
2.4 2,4-D包膜处理对黄瓜幼苗叶绿素、可溶性糖和蛋白含量的影响 |
2.5 2,4-D包膜处理对黄瓜幼苗根系活力的影响 |
2.6 2,4-D包膜处理对黄瓜幼苗保护性酶活性的影响 |
2.7 2,4-D包膜处理对黄瓜幼苗MDA含量的影响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四、保护地专用西瓜品种——特早龙22(论文参考文献)
- [1]西瓜花叶病毒遗传多样性及长距离移动决定因子研究[D]. 冀树娴. 山东农业大学, 2019(01)
- [2]我国西瓜品种选育研究进展[J]. 刘文革,何楠,赵胜杰,路绪强. 中国瓜菜, 2016(01)
- [3]北京市大兴区西瓜产业化现状研究[D]. 崔艳玲.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1(12)
- [4]新疆葡萄加工品质评价和基础数据库建立[D]. 汤兆星.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0(02)
- [5]阎良区早春厚皮甜瓜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D]. 刘志强.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9(S2)
- [6]瓠瓜EST-SSR、SRAP、ISSR和RAPD反应体系的建立及其纯度鉴定应用的研究[D]. 刘成平. 华中农业大学, 2008(02)
- [7]温州地区蔬菜种子包衣应用研究[D]. 熊自立. 浙江大学, 2006(03)
- [8]抗重茬西瓜新品种的特性与栽培技术[J]. 中国农科院郑州果树研究所科技成果推广处 450004. 中国西瓜甜瓜, 1995(01)
- [9]嫁接提高黄瓜幼苗耐盐性的生理机制研究[D]. 朱进. 华中农业大学, 2008(02)
- [10]GA3、6-BA和2,4-D在黄瓜种衣剂中的应用效应[D]. 杨文清. 浙江大学, 20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