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抓基地 架“金桥” 拓市场 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龙显着[1](2018)在《基于“乡村振兴战略”的来凤县三胡乡杨梅产业发展研究》文中提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党章将其列为决胜全面小康必须坚定实施的“七大”战略之一,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制定了明确而又详细的法规。这就要求必须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准确把握好他们之间的关系协调推进、有序践行。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排头兵,产业发展的作用不可忽视。来凤县三胡乡是武陵山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重点贫困乡镇之一,杨梅作为支柱产业虽然有一定规模,但是在种植、管理、加工、销售等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中仍然存在着一些现实的问题。导致三胡乡杨梅产业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的作用不明显,种植区农民生活水平提高不充分。有鉴于此,本文将基于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产业发展机遇以及来凤县三胡乡特有资源禀赋,立足于杨梅产业发展的现实问题,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重点运用SWOT分析法,从历史、现实的角度综合分析来凤县三胡乡杨梅产业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发展的可能性及机遇。得出来凤县三胡乡杨梅产业发展优势条件下,初步形成了富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品牌现象;但存在着种植区域不合理、品牌意识淡薄、销售不畅、产业链不完整等问题;为了三胡乡杨梅产业能够得到长足可持续发展,使杨梅产业真正成为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支撑,让三胡乡成为名副其实的“湖北杨梅第一乡”,要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技术培训,培育市场主体,加快完善杨梅产业链的结论。力求形成推动来凤县三胡乡杨梅产业发展的长效机制。并借此提高杨梅产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提高农民幸福感和获得感、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以及向着全面小康社会的更快迈进。
周维现[2](2013)在《中国欠发达县域经济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县域经济是宏观经济之末,微观经济之首,既有城市经济特征,又有农村经济特色,是功能比较完整的基本单元,是落实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节点,发挥着联系宏观和微观经济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欠发达县域是与发达县域相比较而言的,是指那些经济总量小,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吃饭”型财政特征显着,收入水平仍处于温饱状态,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滞后的县域,在经济发展中属于追赶者,是国家应该重点关注的区域,是化解区域差距和城乡差距的重要着力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得到了空前发展,城镇化进程取得可喜进步,但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收入差距较大的问题依然存在,结构性、深层次的问题和矛盾逐步暴露出来。尤其是农村改革困境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破解,仅靠国家的扶贫政策和财政转移支付,短期解渴,长期不可行。实际上,欠发达地区不仅缺乏资金、技术和政策的支持,在思想观念、文化素质等方面与发达地区干部群众相比,差距也很大。因此,对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扶持,既要治标,更要治本,着力引导欠发达县域广大干部群众转变思想观念,挖掘比较优势,选择适合本县发展的正确道路,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目前,我国有680个欠发达县,占全国县总数的35%。只有这些县逐步跟上甚至超过全国的发展步伐,县域经济才能真正实现大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才能真正取得新成效,新型城镇化道路才会越走越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才能真正实现。近年来,经济学界对欠发达县域经济研究有所增多,但总量依然较少,重视程度仍显不够,还需要围绕国际国内新形势、新变化,进行更加深入、务实的研究。欠发达县域经济发展,没有包治百病的良方,也不能照抄照搬某种模式,应该在把握县域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因地制宜,走特色发展之路;应该用统筹的方法,统揽工业、农业和服务业,统揽城镇和乡村,统揽国有和民营经济,统揽宏观调控和市场调节等诸方面因素,研究和参照较为成功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探索符合本县域实际的发展战略和道路。本文主要采用规范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定量研究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典型研究和系统分析相结合,以及文献研究等方法,系统地研究县域经济的基本理论,系统地分析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系统地阐述欠发达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主要原因,系统地比较欠发达县域与发达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差距,对欠发达县域经济发展模式进行深入剖析和研究,揭示了这些典型县域的发展思路、政策措施和经验启示。此外,本文对一些有典型意义的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模式进行了分析研究,归纳出这些国家农业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道路、特点及经验教训。最后,结合国内欠发达地区发展模式的研究,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取得的经验,探究我国欠发达县域经济发展的一般性规律,形成欠发达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这些对策有可操作性、可复制性、可参考性,具体而言包括七条:一是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强调转变政府职能,发挥国家宏观调控作用,确立合理的经济布局,完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深化行政、财政、金融体制以及科研和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二是优化产业结构,走特色化发展道路。强调以优化产业结构为主线,以发展特色化为核心,以发展民营企业为新的增长点。三是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加速工业化发展进程。坚持工业化导向,加强工业园区建设,培育做大龙头企业,优先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业,盘活存量拓展空间,引进增量促进发展。四是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强调要发展特色农产品基地,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推进农业集约化经营,重视品牌建设,用产业化思路经营特色农业。五是从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意义、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更好地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进行了详细阐述。强调要注重城市群和大中小城市的均衡发展,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引导农民自觉融入城镇,实现人的城镇化。指出要建设低碳绿色环保城镇,充分发挥园区的集聚效应,支持和引导要素向城镇集中,大力发展各具特色的城镇经济,加快发展县域商贸流通体系建设,高标准规划城镇内外交通网络,积极推进土地和户籍改革,促进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六是强调欠发达地区要用好后发优势,利用土地和劳动力等比较优势,培育劳动密集型产业;发挥价值洼地效应,吸引外来投资;引进高科技企业,实现反梯度发展。七是发展生态经济,建立生态补偿和投融资机制,征收环境保护税,夯实生态文明建设,保护好青山、绿水和蓝天,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美丽中国”。
崔立杰[3](2013)在《兵团职工增收长效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2004年中央下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到今年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连续9年中央一号文件聚焦三农,体现了中央对农业的重视。2010年5月17日至19日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的顺利召开,进一步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做好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作的指导思想、主要任务、工作要求,为推进兵团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做出了战略部署。胡锦涛在会上指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在新疆发挥着建设大军、中流砥柱、铜墙铁壁的作用。要把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作为兵团特殊体制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紧密结合的有效措施,通过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等渠道扶持兵团产业发展,加大对兵团的综合财力补助力度,提高中央财政对兵团公共事业发展的保障水平,加强兵团干部人才队伍建设,增强兵团自我发展能力,支持兵团切实履行好屯垦戍边的重要职责。因此,千方百计增加兵团农牧团场农牧职工收入,是兵团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根本保障,是兵团社会稳定的基本前提。在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顺利召开和19省市对口援建新疆和的大背景下探讨职工增收机制问题,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本研究拟通过综合运用理论分析、比较分析等方法对兵团职工增收机制进行研究,弄清影响兵团职工增收的主要因素,发现拓宽兵团职工增收途径,联系兵团特殊体制,结合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建设的推进现状和19省市对口援建新疆的大背景对影响兵团职工增收机制做出理论分析;基于理论分析及推理得出增加职工收入途径的相关结论。建设一条适应兵团体制的职工增收机制。通过研究发现,制约兵团职工增收的主要因素是较为复杂,归结起来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兵团农牧团场多分布在绿洲区或绿洲边缘干线上,自然条件恶劣、干旱缺水,土壤贫瘠、生态环境脆弱,远离城市、交通不便,经济落后。二是由于兵团特殊的经营体制,造成团场和职工权利的模糊,在与市场接轨过程中还存在着种种不和谐。团场职工只有土地承包经营权,在向团场缴纳租金、承担经营风险的同时,团场还通过限定价格收购的方式分享职工的农业产出。剥夺了职工的收益。三是国家财政对兵团农牧团场发展资金投入不足,职工税费负担过重,团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四是农牧团场市场仍在发育初期,农产品流通不发达,职工专业合作组织化程度低,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差。五是城市化水平低,缺少龙头企业的带动。六是产业结构不合理,难以适应市场变化。七是教育水平落后,职工文化素质低。八是科技含量低,产品附加值低,制约者团场经济发展,职工增收。基于对增加职工收入途径分析,确定了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提高农业管理水平;加快新型工业化建设步伐,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有效转移剩余劳动力三项促进职工增收长效机制。
吴春荣[4](2012)在《甘肃河西沙产业现状及其发展策略》文中认为甘肃河西是发展沙产业起步最早的地区,客观总结和评价其近几年发展沙产业的经验教训,对促进全国沙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频度统计和主成分分析,从“产业化”、“科学化”和“生态化”三个方面,确定出甘肃河西沙产业发展状况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采用征求专家意见方式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及采用标准;按照各评价指标的涵义及其规范的调查方法收集数据;调查数据经过同趋化和无量纲化处理;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求解加权关联度指数;依据加权关联度指数的大小对甘肃省河西五市的沙产业发展总体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的排序是:嘉峪关市(Ⅰ)>武威市(Ⅲ)>张掖市(Ⅳ)>金昌市(Ⅱ)>酒泉市(Ⅴ)。甘肃河西沙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产业化差,发展缓慢;规模弱小,效益低下;注重治沙,轻视综防;重用轻效,守规捂新;技术进步,服务欠缺;龙企抬头,缺乏舞动”。今后沙产业发展的对策是:首先从“战略构想”、“发展目标”、“重点内容”、“开发布局”、“实施步骤”等几个方面做好甘肃河西沙产业发展规划,然后通过采取“科技支撑,项目带动、扶持发展、区域合作”等策略和措施加强组织引导。
王先蒙[5](2011)在《安乡食品产业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食品是人类生命之泉,食品产业是人类的生命产业。一个国家或地区食品产业的现代化水平和发展速度已成为判断该国或地区人民生活质量高低和改善程度的重要标志。安乡是全国重要的食品生产基地,食品产业是安乡的传统优势产业,己形成了自身的主导产业结构和优势,并呈现出强势的发展后劲。食品产业对县域经济的贡献度和辐射效应不断提高,第一支柱产业地位凸显。但是仍然暴露出诸多深层次问题,安乡食品产业将如何进一步发展?是安乡食品行业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从发展战略的视角研究安乡食品产业,以期研究的目标更高、起点更高,意义更大。首先,本文从安乡食品产业发展的现状出发,并结合典型个案—王饺儿食品公司,探讨食品产业发展的一般特征和原因,进一步剖析其存在的问题。其次,在简要介绍SWOT分析方法的基础上,系统地论述安乡食品产业发展的自身优势和劣势、面临环境变化的机遇和威胁,并分析了SWOT不同组合下,食品产业的发展效应。最后,本文在明确安乡食品产业发展目标和思路的基础上,提出了品牌创建、科技创新、绿色发展、龙头企业引领和人才开发等五大发展战略,寄望“五大战略”的实施促进食品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陈龙[6](2010)在《东海县高效农业基地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县,近年来,农业与农村呈现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为连云港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但是,农业基础脆弱、装备落后、主要靠天吃饭的基本状况没有改变,农民就业门路不多、增收困难的基本局面没有改变,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失衡、差距拉大的基本态势并没有改变。因此,东海县政府积极响应国家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结合自身地区优势和资源特点,适时适宜的发展高效农业,至今取得了较好的效益。迄今为止已经形成五个规模化高效农业产业,分别为集中分布在黄川、石梁河、石榴、石湖、驼峰等乡镇的优质草莓产业;集中分布在桃林、白塔、石榴、洪庄、安峰、山左口等乡镇的设施蔬菜产业;以驼峰、石榴、石湖、青湖等乡镇为区域布局,以大中棚保护地栽培为主要形式的优质甜瓜产业;以山左口、石梁河、南辰、石榴、石湖等乡镇为为中心的食用菌产业;以驼峰乡、双店镇、山左口乡三个鲜切花生产基地和百里花卉产业带为中心的花卉产业。高效农业的发展有效提高了当地农民的经济收入,为社会提供了种类更丰富、品质更优的农产品及相关副产品,同时各高效农业基地的建设及相关产业开发给社会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了农村劳动力实现就地转移,为完成当前缩小城乡差距,建设和谐社会的历史使命做出了突出贡献。当然,东海县高效农业基地建设在取得很好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同时也存在着诸如土地流转、资金投入、政府保障等方面的问题和不足,为此本研究结合东海县实际情况,通过走访调研,并借鉴其他地方高效农业建设中的成功经验,针对该县建设高效农业基地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了建立多层次、多渠道资金投入体系;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加强农业对市场变化的适应力;加强农田保护和生态保护工作等建议。
高振宇[7](2009)在《关于做大做强天水市蔬菜产业的思考》文中认为随着天水市种植业结构调整与优化,蔬菜产业稳步发展,已成为广大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要途径之一。正确分析蔬菜产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做大做强蔬菜产业,提
王明东[8](2009)在《山东省农产品流通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农产品供求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农产品流通问题已成为制约农业与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一个突出因素。为此,早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就把“搞活农产品流通,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措施之一。由于受到全球经济衰退的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重大挑战,继续扎实推进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是我国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山东是农业大省、人口大省,切实加强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既可以带动农民增收、扩大内需,还能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本文在明确农产品流通体系涵义的基础上,利用比较研究、实地调查和实证分析的方法,对山东省农产品流通体系的现状和主要做法进行了阐述,重点分析了山东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影响因素,并通过借鉴发达国家建设农产品流通体系的经验,对发展山东农产品流通体系进行了系统性的思考。研究认为,山东农产品流通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多元化的市场主体虽已形成,但农产品流通主体的组织化程度依然比较低;农产品商品化标准化水平低;多样化的市场体系虽然初步形成,但尚未形成完善成熟、协调发展、统一高效的农产品市场网络;流通监管乏力,服务功能薄弱。而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落后的农业生产力、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典型的二元制社会结构等诸多因素。基于此,山东农产品流通体系发展的目标构想应该是通过推进并优化流通主体、流通客体、流通载体,以及流通监管和服务系统,建立现代化的农产品流通体系,以满足农产品生产者、消费者和政府三方面的利益诉求,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为实现该目标,需采取的重大战略举措和战略路径是:流通主体组织化、流通客体品牌化、流通载体网络化、流通监管服务规范化。在文章的最后,还提出了建设农产品流通体系的政策性建议。
杨志燕[9](2008)在《邵武市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工业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食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人们的消费观念发生了重要的变化,越来越追求健康、安全的食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安全优质农产品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市场空间。我国加入WTO“绿色壁垒”对农产品贸易的影响,发展绿色食品成为应对挑战的有力途径。省内外许多地区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和有利条件,大力发展绿色食品产业。邵武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已有一定的基础,拥有良好的资源优势和地区特色,如何顺应世界产业发展趋势,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加快邵武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综合运用产业经济学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系统工程思想,对邵武发展绿色食品产业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进行深入剖析。研究认为,县域经济建设的核心是产业发展,只有通过产业又好又快地发展,才能为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选择什么样的产业来发展,对县域经济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发展绿色食品产业,是邵武产业布局和产业进一步发展的必然选择,对于邵武这样一个县域经济的发展壮大,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邵武的资源要素禀赋和产业导向等,研究提出了邵武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思路与产业布局。研究厘清提出,邵武的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要把握住三个重点,即“抓特色、搞精深、打品牌”。围绕研究提出的邵武发展绿色食品产业的思路,从产业系统发展的几个主导因素出发,研究从政府引导扶持、企业经营带动、社会方面支撑等三大层面,分别提出了关于推动邵武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刘如春[10](2005)在《潍坊市农业产业化模式与运行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农业产业化是继我国家庭承包联产责任制之后,在20世纪90年代初农村经济领域出现的又一场深刻变革。90年代以来在广大农村地区特别是经济发达的沿海农村地区得以推广、发展,并于1996年作为一种新的农业发展战略写进我国“九五计划”,农业产业化成为学术界及政府部门关注的热点问题。 本论文所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潍坊市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过程:潍坊市农业产业化的主要模式——龙头企业带动型、市场带动型、合作经济组织带动型,这三种模式的特点、作用、评价。潍坊市农业产业化的运行机制——以利益分配机制为核心的机制体系:潍坊市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趋势;得出的主要结论等。 任何社会制度都有历史局限性,从产生、发展到灭亡必须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农业产业化这一农业经济制度是生产关系的范畴,必须适合农业生产发展的要求。农业产业化从出现到现在已经10年,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原先的农业产业化模式及运行机制势必显得有些乏力。这就要求农业产业化必须得到发展和创新以适应和促进现阶段农村经济的发展。对潍坊市农业产业化模式与机制研究的目的,就是针对目前我国各地在推行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存在着的一系列问题,探索出农业产业化先行者的成功经验,从而为农业产业化水平相对落后的地区,能够顺利推进农业产业化提供有益的借鉴。 本研究所采取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比较分析法、类比归纳法、图表法、实证研究法,以及理论思维、概括和抽象等。在分析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模式时,主要采用图表法、实证研究法和类比归纳法:在分析研究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运行机制时,主要采用理论思维、概括和抽象、图表法和实证研究法等;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注意用图表法说明问题。通过综合运用一系列方法,使对所研究的问题得到了较好的解决,得出了最终的研究结论。 本研究所取得的主要结论有: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其历史必然性,是农村经济不断改革的产物,是市场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有条件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模式多种多样,但基本功能是一致的;政府、企业、农户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各自扮演不同的角色:农户与企业、
二、抓基地 架“金桥” 拓市场 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抓基地 架“金桥” 拓市场 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乡村振兴战略”的来凤县三胡乡杨梅产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
1.国内外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研究 |
2.国内外关于特色农业的研究 |
3.国内关于杨梅产业的研究 |
(四)研究内容及方法 |
1.研究内容 |
2.研究方法 |
(五)技术路线 |
(六)创新之处与不足 |
二、基本概念与基础理论 |
(一)基本概念 |
1.乡村振兴战略 |
2.特色产业 |
3.农业产业化 |
(二)基础理论 |
1.比较优势理论 |
2.竞争优势理论 |
3.技术创新理论 |
4.农业产业化理论 |
三、来凤县三胡乡杨梅产业发展现状 |
(一)来凤县三胡乡杨梅种植历史 |
(二)来凤县三胡乡杨梅种植规模 |
(三)杨梅产业发展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作用 |
四、来凤县三胡乡杨梅产业发展SWOT分析 |
(一)优势分析 |
1.有适宜杨梅生长的自然环境 |
2.有满足杨梅销售的消费市场 |
3.有发展杨梅产业的群众基础 |
4.有引导产业发展的市场主体 |
5.有助推产业发展的外在动力 |
6.有支持杨梅产业发展的利好政策 |
(二)劣势分析 |
1.梅农培管意识弱 |
2.缺乏科技支撑 |
3.现有杨梅品种搭配不合理 |
4.产业价值没有充分挖掘 |
5.销售市场开发度不够 |
(三)机遇分析 |
1.大政方针利好杨梅产业发展 |
2.恩施州全域旅游的总体布局利好杨梅产业发展 |
3.科技兴梅利好杨梅产业发展 |
(四)威胁分析 |
1.杨梅的出产质量难以保证 |
2.杨梅的销售形势依然严峻 |
五、来凤县三胡乡杨梅产业发展建议和对策 |
(一)借鉴国内外特色农业发展经验 |
(二)加强老园改造,提高现有基地产值 |
1.改密度 |
2.改高度 |
3.改品种 |
4.加大科技兴梅的力度 |
(三)适度发展新园,扩大杨梅基地规模 |
1.合理规划种植区域 |
2.合理搭配种植品种 |
3.合理自育优质种源 |
(四)注重塑造品牌,擦亮“凤血杨梅”名片 |
1.打造“地标品牌” |
2.策划“地标活动” |
3.种出“地方标准” |
4.卖出“地方标准” |
(五)培育市场主体,提高标准化产销的组织程度 |
1.培育种植环节市场主体 |
2.培育服务环节市场主体 |
3.培育加工环节市场主体 |
4.培育销售环节市场主体 |
(六)坚持三产融合发展,提高杨梅产业附加值 |
1.全面优化农业结构 |
2.着力开发新产业新业态 |
3.大力建设现代农业综合体 |
(七)政府政策扶持,加速杨梅产业发展 |
1.支持基础设施建设 |
2.支持新基地发展 |
3.支持老基地改造 |
4.支持“三园”建设 |
5.支持产后服务体系建设 |
6.支持标准化建设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中国欠发达县域经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博士生自认为的论文创新点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二节 国外研究综述 |
一、区域经济理论 |
二、可持续发展理论 |
三、经济增长理论 |
四、产业发展理论 |
五、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理论 |
第三节 国内研究综述 |
一、科学发展观 |
二、区域经济的研究与发展 |
三、县域经济的研究与发展 |
四、欠发达县域经济的研究和发展 |
第四节 研究的框架、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
一、研究的框架和内容 |
二、研究的方法 |
第五节 研究的创新点 |
第二章 县域经济概述 |
第一节 县域经济的概念和重要地位 |
一、县域经济的概念 |
二、县域经济的重要地位 |
第二节 县域经济的性质和特征 |
一、县域经济的性质 |
二、县域经济的特征 |
第三节 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 |
二、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四节 县域经济发展的趋势 |
一、高端工业化是县域经济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
二、高品质的农业现代化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
三、高质量的城镇化是新型城镇化的必然选择 |
第三章 影响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
第一节 经济因素 |
一、经济体制因素 |
二、自然资源和地理位置因素 |
三、投资与经济发展因素 |
四、市场因素 |
第二节 政治因素 |
一、执政能力 |
二、管理适度 |
三、政治清明 |
四、加强监督 |
第三节 文化因素 |
一、县域文化的内容 |
二、县域文化对县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
三、县域文化对县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四、健全和完善体制机制,促进文化产业发展 |
第四节 社会因素 |
一、人口因素 |
二、教育和人才因素 |
三、社会保障因素 |
四、社会稳定因素 |
第五节 科技因素 |
一、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
二、鼓励企业自主创新 |
第四章 欠发达县域经济基本特征、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 |
第一节 欠发达县域经济基本特征 |
一、基础条件较差 |
二、公共设施落后 |
三、主导产业缺乏 |
四、农业经济明显 |
五、劳动力素质低 |
第二节 欠发达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环境建设滞后,竞争能力不强 |
二、产业结构调整滞后,经济结构不合理 |
三、经济发展水平低,县域财政增收乏力 |
四、民营经济弱小,经济发展动力不足 |
第三节 欠发达县域经济发展落后的主要原因 |
一、思想观念落后 |
二、经济基础薄弱 |
三、产业结构不合理 |
四、城镇化水平不高 |
五、区域内融资较难 |
六、教育科技水平落后 |
第五章 欠发达县域与发达县域经济发展的比较 |
第一节 欠发达县域与发达县域经济发展差距的比较 |
一、县域基本竞争力差距 |
二、东部、中部和西部县域发展竞争力差距 |
三、县域经济市场化差距 |
四、县域经济工业化差距 |
五、县域居民人均收入差距 |
六、县域居民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差距 |
七、县域基础设施建设差距 |
第二节 影响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因素 |
一、影响生产效率的因素 |
二、影响生产要素投入的因素 |
三、历史文化因素 |
第六章 欠发达县域经济发展模式 |
第一节 工业主导的陕西兴平模式 |
一、兴平工业发展优势 |
二、兴平工业发展思路 |
三、以工业园区为平台,实现兴平工业跨越发展 |
四、兴平模式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
五、对兴平工业发展的思考和建议 |
第二节 农业主导的福建安溪和山东寿光模式 |
一、安溪、寿光以发展特色农业壮大县域经济 |
二、发展特色农业对于壮大县域经济的重要意义 |
三、选择和发展特色农业的具体做法 |
四、发展特色农业、壮大县域经济的启示 |
第三节 贸易主导的黑龙江绥芬河模式 |
一、绥芬河市基本情况 |
二、对外贸易对绥芬河市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
三、绥芬河市对外贸易面临的主要问题 |
四、绥芬河市对外贸易发展策略 |
第四节 旅游主导的河南栾川模式 |
一、栾川旅游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
二、“栾川模式”的形成与内涵 |
三、建设中国旅游强县和“栾川模式”分析 |
四、以旅游业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经验 |
五、“栾川模式”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启示 |
第五节 服务业主导的湖南津市模式 |
一、津市基本情况 |
二、发展服务业势在必行 |
三、选准切入点,发展服务业 |
四、强化保障,加快服务业发展 |
五、津市服务业发展的成效 |
第七章 经济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模式及其借鉴 |
第一节 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发展模式 |
一、日本“造村运动”模式 |
二、韩国“新村运动”模式 |
三、美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模式 |
四、法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模式 |
五、经济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的启示 |
第二节 发达国家城市化发展模式 |
一、日本城市化发展模式 |
二、韩国城市化发展模式 |
三、美国城市化发展模式 |
四、法国城市化发展模式 |
五、发达国家城市化道路对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启示 |
第八章 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对策 |
第一节 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 |
一、转变政府职能,促进经济发展 |
二、深化行政改革,提高行政效能 |
三、加强基础工作,服务县域经济 |
四、深化科研体系改革,发挥第一生产力作用 |
五、深化人才培养体系改革,优化人才资源结构 |
第二节 优化县域产业结构,走特色化发展道路 |
一、以优化产业结构为主线 |
二、以发展特色化为核心 |
三、以发展民营企业为新增长点 |
第三节 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加速工业化发展进程 |
一、坚持工业化导向 |
二、推进工业化的主要措施 |
三、盘活存量拓展空间,引进增量促进发展 |
第四节 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
一、发展特色农产品基地 |
二、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
三、推进农业集约化经营 |
四、建设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
五、加强品牌建设,产业化经营特色农业 |
六、做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基础性工作 |
第五节 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繁荣发展县域经济 |
一、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
二、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
三、建设公平共享、集约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城镇 |
第六节 把握后发优势,加快县域经济发展 |
一、用好土地资源丰富优势,为县域经济提供发展空问 |
二、发挥劳动力成本的比较优势,培育劳动密集型产业 |
三、发挥价值洼地效应,吸引外来投资 |
四、引入高科技企业,实现反梯度发展 |
第七节 发展生态经济,实现持续发展 |
一、发展生态经济 |
二、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
三、建立生态投融资机制 |
四、征收环境保护税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中文部分 |
英文部分 |
博士生学习期间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3)兵团职工增收长效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相关概念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目标和总体设计 |
第二章 相关理论探讨 |
2.1 理论基础 |
2.1.1 收入分配理论 |
2.1.2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理论 |
2.1.3 城乡统筹发展理论 |
2.1.4 结构调整理论 |
2.2 土地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理论 |
2.3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收入分配理论 |
第三章 兵团职工收入状况分析 |
3.1 改革开放前兵团职工收入状况分析 |
3.2 改革开放后兵团职工收入状况分析 |
第四章 影响兵团职工收入的制约因素 |
4.1 历史、地理因素 |
4.1.1 历史因素 |
4.1.2 自然地理因素 |
4.2 政治因素 |
4.2.1 特殊的体制和经营 |
4.2.2 区域封闭的发展格局 |
4.3 社会经济因素 |
4.3.1 国家财政对兵团发展资金投入不足 |
4.3.2 兵团职工专业合作组织化程度低,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小 |
4.3.3 城市化水平低,缺少龙头企业的带动 |
4.3.4 产业结构不合理,难以适应市场变化 |
4.3.5 教育水平落后,职工文化素质低 |
4.3.6 科技含量低,产品附加值低 |
第五章 兵团职工增收长效制度安排及政策建议 |
5.1 促进职工增收长效机制 |
5.1.1 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提高农业管理水平 |
5.1.2 加快新型工业化建设步伐,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
5.1.3 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有效转移剩余劳动力 |
5.2 促进兵团职工增收长效机制建设的政策建议 |
5.2.1 大力开展职工素质培训工程,提高职工素质 |
5.2.2 降低金融机构准入门槛,提供职工创业必要的资金支持 |
5.2.3 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带领职工开拓市场 |
5.2.4 加强农业产品流通,促进职工增收 |
5.2.5 落实国家惠农补贴政策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导师评阅表 |
(4)甘肃河西沙产业现状及其发展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沙产业的概念及其理论发展 |
1.1.1 最初的概念 |
1.1.2 内涵的扩展 |
1.1.3 沙产业的定义 |
1.2 评价的发展综述 |
1.2.1 世界综合评价方法简介 |
1.2.2 中国综合评价的发展 |
1.3 选题的目的、意义 |
1.4 国内外沙产业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5 研究方案 |
1.5.1 研究内容 |
1.5.2 国内外主要沙产业开发政策及技术组合体系综述 |
1.5.3 河西沙区主要沙产业开发技术优化组合评价体系的建立 |
1.5.4 河西沙区主要沙产业开发技术多方案比选 |
1.5.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甘肃河西的自然与经济条件 |
2.1 地理与地貌 |
2.1.1 祁连山和阿尔金山地 |
2.1.2 苏干湖盆地 |
2.1.3 走廊平原 |
2.1.4 走廊北山地和阿拉善盟高平原 |
2.2 水资源与利用 |
2.3 土壤与土地利用 |
2.4 气候资源 |
2.5 经济与产业化状况 |
第三章 甘肃河西发展沙产业社会经济条件分析 |
3.1 甘肃河西国民经济发展阶段的判定 |
3.1.1 判定的理论依据 |
3.1.2 划分工业化的标准 |
3.1.3 分析判定 |
3.2 河西地区目前产业发展方向的判定 |
3.2.1 依据发展阶段的判断 |
3.2.2 依据现实条件的判断 |
3.2.3 依据市场趋势的分析 |
3.3 新型主导产业的选择 |
3.3.1 突出区位优势 |
3.3.2 突出资源优势 |
3.3.3 农业基础雄厚 |
3.3.4 依靠支撑体系 |
3.3.5 主导产业选择 |
第四章 沙产业的发展模式 |
4.1 沙产业的基本模式 |
4.1.1 发展原则 |
4.1.2 基本模式 |
4.2 沙产业的技术组合模式 |
4.2.1 大田覆膜带状种植模式 |
4.2.2 大棚立体种植模式 |
4.2.3 高效节能日光温室无土栽培模式 |
4.2.4 经济型沙地林草药栽培模式 |
4.2.5 微藻工厂化生产模式 |
4.3 沙产业可引用的新技术展望 |
4.3.1 提高光能利用率的辅助技术 |
4.3.2 可作为沙产业生产的主要作物品种及生产技术 |
第五章 河西沙产业的发展评价 |
5.1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
5.1.1 综合评价指标确定步骤 |
5.1.2 甘肃河西沙产业发展状况评价指标体系 |
5.2 数据获取及处理 |
5.2.1 基础数据的调查 |
5.2.2 评价指标值 |
5.2.3 数据标准化处理 |
5.3 评价方法和步骤 |
5.3.1 指标权数确定 |
5.3.2 评价方法选择 |
5.3.3 评价步骤 |
5.4 综合评价结果分析 |
5.4.1 河西沙产业发展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
5.4.2 河西沙产业发展的优势和潜力分析 |
第六章 河西沙产业发展对策 |
6.1 沙产业规划 |
6.1.1 基本思路及战略构想 |
6.1.2 具体目标 |
6.1.3 开发布局 |
6.1.4 开发步骤 |
6.1.5 重点内容 |
6.2 组织管理和保障措施 |
6.2.1 建立技术服务支撑体系 |
6.2.2 实施项目带动策略 |
6.2.3 实施投资扶持策略 |
6.2.4 实施持续发展策略 |
6.2.5 实施人才强业策略 |
6.2.6 实施区域合作策略 |
第七章 结论和讨论 |
7.1 讨论 |
7.1.1 甘肃河西发展沙产业的社会经济发展条件的判断 |
7.1.2 沙产业的发展模式 |
7.1.3 甘肃河西沙产业的发展评价 |
7.1.4 甘肃河西沙产业的发展策略 |
7.2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安乡食品产业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 选题背景 |
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2.1 研究目的 |
2.2 研究意义 |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3.1 国外研究现状 |
3.2 国内研究现状 |
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4.1 研究内容与框架 |
4.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1 食品和食品产业概念界定 |
1.1 食品的概念及其分类 |
1.2 食品产业的概念及其分类 |
2 食品产业发展的理论基础 |
2.1 产业组织理论 |
2.2 战略管理理论 |
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4 比较优势理论 |
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安乡食品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
1 安乡概况 |
2 安乡食品产业发展现状 |
2.1 安乡食品产业保持快速发展态势 |
2.2 安乡食品产业骨干企业崛起,规模不断扩张 |
2.3 安乡食品产业的经济贡献度不断提高 |
2.4 安乡食品工业发展迅速,第一支柱产业地位突显 |
2.5 产业集聚效应日益显现 |
3 典型案例 |
3.1 王饺儿食品公司概况 |
3.2 公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安乡食品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 |
1 SWOT分析法概述 |
1.1 SWOT方法简介 |
1.2 SWOT方法存在的优缺点 |
2 安乡食品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 |
2.1 安乡食品产业发展的优势(Strengths) |
2.2 安乡食品产业发展的劣势(Weaknesses) |
2.3 安乡食品产业发展的机遇(Opportunities) |
2.4 安乡食品产业发展的威胁(Threats) |
3 安乡食品产业发展的SWOT组合分析 |
3.1 优势(S)+机遇(O)组合,努力追求安乡食品产业发展的乘数效应 |
3.2 劣势(W)+机遇(O)组合,注意消除安乡食品产业发展的抑制效应 |
3.3 优势(S)+威胁(T)组合,注意规避安乡食品产业发展的脆弱性 |
3.4 劣势(W)+威胁(T)组合,注意消除安乡食品产业发展的问题性 |
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安乡食品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 |
1 发展思路与目标 |
1.1 发展思路 |
1.2 发展目标 |
2 发展战略 |
2.1 品牌创建战略 |
2.2 科技创新战略 |
2.3 绿色发展战略 |
2.4 龙头企业引领战略 |
2.5 人才开发战略 |
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创新与不足 |
1 结论 |
2 创新与不足 |
2.1 创新 |
2.2 不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东海县高效农业基地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依据及意义 |
二、相关研究动态 |
三、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
四、研究的主要内容 |
五、本研究创新之处与可能存在的问题 |
第一章 东海县发展高效农业的时空背景与理论依据 |
第一节 东海县发展高效农业的自然资源基础 |
第二节 东海县发展高效农业的国内外环境 |
第三节 发展高效农业的理论依据 |
第二章 东海县高效农业基地建设内容和举措 |
第一节 东海县高效农业发展目标和任务 |
第二节 东海县高效农业基地建设的主要内容 |
第三节 东海县高效农业基地建设重要举措 |
第三章 东海县高效农业基地建设成效、问题及建议 |
第一节 东海县高效农业基地建设的成效 |
第二节 东海县高效农业基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
第三节 对东海县建设高效农业基地的几点建议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关于做大做强天水市蔬菜产业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天水市蔬菜产业发展现状 |
二、天水市发展蔬菜产业的优势 |
三、促进蔬菜产业发展的对策 |
(8)山东省农产品流通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流通体系的涵义及其功能 |
1.2 农产品流通体系的内涵 |
1.3 选题背景 |
1.4 研究意义 |
1.5 研究方法、思路,主要内容与创新点 |
2. 理论综述 |
2.1 有关流通的理论 |
2.2 国内流通问题的研究现状 |
2.3 国外相关研究 |
3. 山东农产品流通体系的发展现状 |
3.1 山东农产品流通体系现状与主要做法 |
3.2 山东农产品流通体系的主要类型 |
4. 山东农产品流通体系的主要问题与影响因素 |
4.1 多元化的市场主体已经形成,但农产品流通主体的组织化程度不高 |
4.2 流通客体商品化标准化水平低 |
4.3 多样化的市场体系初步形成,但尚未形成完善成熟、协调发展、 统一高效的农产品市场网络,市场功能薄弱 |
4.4 流通监管乏力,服务功能薄弱 |
4.5 影响农产品流通体系发展的因素 |
5. 发达国家农产品流通的主要经验与启示 |
5.1 发达国家农产品流通的经验 |
5.2 国外农产品流通经验的启示 |
6. 山东农产品流通体系发展的系统化思考 |
6.1 山东农产品流通体系发展的目标构想 |
6.2 实现发展目标的战略路径与举措 |
6.3 山东农产品流通体系发展的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课题研究和发表文章情况 |
(9)邵武市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导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国内外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理论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理论研究综述 |
1.3.2 国内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理论研究综述 |
1.4 研究的思路、方法与论文框架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4.3 论文框架 |
1.5 创新之处 |
2 相关理论依据 |
2.1 比较优势理论 |
2.2 竞争优势理论 |
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4 循环经济理论 |
3 国内外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情况 |
3.1 国外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情况 |
3.2 国内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情况 |
3.3 福建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情况 |
4 邵武发展绿色食品产业的SWOT分析 |
4.1 邵武发展绿色食品产业的优势 |
4.1.1 丰富的生物资源 |
4.1.2 良好的生态环境 |
4.1.3 良好的区位优势 |
4.1.4 拥有闽台技术合作优势 |
4.2 邵武发展绿色食品产业的劣势 |
4.2.1 缺乏先进技术支撑 |
4.2.2 缺乏有效的全程绿色管理 |
4.2.3 市场开拓滞后 |
4.2.4 农业劳动者素质不高和农技人才缺乏 |
4.3 邵武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机遇 |
4.3.1 市场需求较旺 |
4.3.2 政府产业导向 |
4.3.3 政府政策扶持 |
4.4 邵武发展绿色食品产业面临的挑战 |
4.4.1 市场竞争激烈 |
4.4.2 "绿色壁垒"限制 |
4.4.3 局部生态环境恶化成隐患 |
5 邵武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思路与整体布局 |
5.1 总体构想 |
5.2 发展目标 |
5.3 发展思路 |
5.3.1 总体思路 |
5.3.2 具体思路 |
5.4 绿色食品产业发展重点和布局 |
5.4.1 优质稻和优质米产业区 |
5.4.2 优质品牌茶叶产业区 |
5.4.3 优质水果产业区 |
5.4.4 笋竹产业带 |
5.4.5 绿色蔬菜和优质珍稀食用菌产业带 |
5.4.6 优良畜牧产业带 |
5.4.7 淡水养殖产业区 |
6 邵武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对策 |
6.1 政府:引导、推动、服务绿色食品产业成长 |
6.1.1 政府引导推动 |
6.1.2 提供公共服务 |
6.1.3 培育特色工业园区 |
6.1.4 加强监督和管理 |
6.1.5 创新投融资体制 |
6.2 企业:分工、协作、提升绿色食品产业的竞争合作水平 |
6.2.1 合理分工 |
6.2.2 加强协作 |
6.2.3 提升竞争力 |
6.3 社会:建立健全以行业协会为中心的中介服务机构支撑绿色食品产业发展 |
6.3.1 发展行业协会 |
6.3.2 加强金融部门支持 |
6.3.3 增强科教服务 |
7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潍坊市农业产业化模式与运行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引言 |
1.1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
1.2 国内外农业产业化研究现状 |
1.3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2. 研究的思路和主要方法 |
2.1 本研究的基本思路 |
2.2 本研究所采用的主要方法 |
3. 潍坊市农业产业化进程 |
3.1 潍坊市概况 |
3.2 潍坊市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 |
3.2.1 潍坊市农业产业化概况 |
3.2.2 潍坊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三个阶段 |
4. 潍坊市农业产业化的主要模式 |
4.1 模式之一——龙头企业带动型 |
4.1.1 龙头企业带动型的特点 |
4.1.2 龙头企业带动型的作用 |
4.1.3 龙头企业带动型的评价 |
4.1.4 龙头企业案例 |
4.2 模式之二——市场带动型 |
4.2.1 市场带动型的特点 |
4.2.2 市场带动型的作用 |
4.2.3 市场带动型的评价 |
4.2.4 批发市场案例 |
4.3 模式之三——合作经济组织带动型 |
4.3.1 合作经济组织带动型的特点 |
4.3.2 合作经济组织带动型的作用 |
4.3.3 合作经济组织带动型评价 |
5. 潍坊市农业产业化的运行机制 |
5.1 龙头企业带动型运行机制 |
5.1.1 农户和龙头企业的共同利益机制 |
5.1.2 农户与龙头企业之间的利益分配机制 |
5.1.3 龙头企业的主体机制 |
5.2 市场带动型运行机制 |
5.2.1 市场的调节、引导机制 |
5.2.2 市场的竞争机制 |
5.2.3 市场的规范管理机制 |
5.2.4 市场的信息机制 |
5.2.5 市场的服务机制 |
5.3 合作经济组织带动型运行机制 |
5.3.1 合作经济组织的利益连结机制 |
5.3.2 合作经济组织的民主管理机制 |
5.3.3 合作经济组织的利益分配机制 |
5.3.4 合作经济组织的自我服务机制 |
5.3.5 合作经济组织的风险防范机制 |
5.3.6 合作经济组织的监督约束机制 |
5.4 潍坊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内部系统的机制 |
5.4.1 利益分配机制 |
5.4.2 经营管理机制 |
5.4.3 约束机制 |
5.4.4 宏观调控机制 |
5.4.5 保障机制 |
5.5 政府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外在驱动力 |
5.5.1 潍坊市各级政府对农业产业化发展进行大力支持 |
5.5.2 潍坊各级政府对农业产业化进行积极引导 |
5.5.3 潍坊市各级政府对农业产业化进行有效协调 |
5.5.4 潍坊市各级政府对农业产业化进行科学规范 |
5.5.5 潍坊市各级政府对农业产业化提供及时有效服务 |
6. 潍坊市农业产业化进一步发展的趋势 |
6.1 我国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趋势与对策 |
6.1.1 我国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趋势 |
6.1.2 我国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对策 |
6.2 潍坊市农业产业化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
6.3 潍坊市农业产业化进一步发展趋势 |
6.3.1 进一步推进市场全球化 |
6.3.2 进一步加大推行农业标准化的力度 |
6.3.3 进一步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
6.3.4 进一步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力度 |
6.3.5 进一步发挥政府对农业国际化的强大推动力 |
7. 结论与讨论 |
7.1 结论 |
7.1.1 总结各地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实践经验 |
7.1.2 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需要处理好几个关系 |
7.2.1 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其历史必然性 |
7.2.2 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有条件的 |
7.2.3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模式多种多样,基本功能一致 |
7.2.4 农业产业化的不断深化与升级,是与科技推广应用紧密相连的 |
7.3 讨论 |
7.3.1 政府、企业、农户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应各自扮演不同的角色 |
7.3.2 合作经济组织带动型可能成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要组织载体和发展模式 |
7.3.3 农业产业化的不断升级与深化,对参与主体,特别是农民的素质会提出更高的要求 |
7.3.4 市场带动型产业化模式,在“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方面有待进一步完善 |
8. 参考文献 |
9. 致谢 |
四、抓基地 架“金桥” 拓市场 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乡村振兴战略”的来凤县三胡乡杨梅产业发展研究[D]. 龙显着. 中南民族大学, 2018(05)
- [2]中国欠发达县域经济发展研究[D]. 周维现. 武汉大学, 2013(10)
- [3]兵团职工增收长效机制研究[D]. 崔立杰. 石河子大学, 2013(02)
- [4]甘肃河西沙产业现状及其发展策略[D]. 吴春荣.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2(06)
- [5]安乡食品产业发展战略研究[D]. 王先蒙. 湖南农业大学, 2011(07)
- [6]东海县高效农业基地建设研究[D]. 陈龙. 南京农业大学, 2010(06)
- [7]关于做大做强天水市蔬菜产业的思考[J]. 高振宇. 甘肃农业, 2009(12)
- [8]山东省农产品流通体系研究[D]. 王明东. 中国海洋大学, 2009(11)
- [9]邵武市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研究[D]. 杨志燕. 福建农林大学, 2008(11)
- [10]潍坊市农业产业化模式与运行机制研究[D]. 刘如春. 山东农业大学, 20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