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现代辨证新思路(论文文献综述)
张晓钰[1](2021)在《慢性萎缩性胃炎不同血清PG、G-17水平的证素相关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应用证素理论,提取不同血清PG、G-17水平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证素特点,明确证素分布情况及分析其相关性,剖析其临床意义,为CAG伴有血清PG、G-17指标正常及异常的患者的中医临床诊疗提供新思路。方法:根据纳排标准,收集2020年2月至2021年2月就诊我院门诊及住院部,电子胃镜结合病理检查结果符合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标准同时有临床症状的患者100例。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PGⅠ、PGⅡ及胃泌素G-17,计算PGⅠ/Ⅱ的比值PGR,根据血清指标正常与否,划分为血清指标正常组与血清指标异常组各50例。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采集患者的症状体征等四诊信息。将四诊信息录入“中医健康状态辨识与咨询系统”,得出相应的证素和积分。最后使用SPSS 25.0建立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明确不同血清PG、G-17水平下的CAG证素分布情况及分析其相关性。结果: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中,血清指标正常组和血清指标异常组组间性别和年龄分布上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但是总体上,各组年龄段分布均以中老年占比高。2.相关指标分布情况:(1)在血清指标异常组中,PGⅠ低于参考值范围有21例,占42.00%。PGⅡ高于参考值范围有16例,占32.00%。PGR低于参考值范围有14例,占28.00%。G-17高于参考值范围有13例,占26.00%。G-17低于参考值范围仅有7例,占14.00%。(2)在Hp感染方面,血清指标正常组中,Hp阳性11例,占22.00%,Hp阴性39例,占78.00%;血清指标异常组中,Hp阳性15例,占30.00%,Hp阴性35例,占70.00%。经统计可知,两组间Hp感染率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3.血清指标正常组证素特点分布:(1)主要病位证素在胃、脾、肝、胆、肾、小肠。(2)主要实性病性证素为气滞;主要虚性病性证素为阴虚。4.血清指标异常组证素特点分布:(1)主要病位证素在胃、脾、肝、肾、小肠、胆。(2)主要实性病性证素为湿;主要虚性病性证素为气虚。5.各组证素对比:血清指标正常组和血清指标异常组在胃、脾、肝、热、阳虚、气虚、血瘀、血虚及寒证素的等级分布上有差异(P均<0.05),且气虚、血瘀、寒与血清指标异常组有较强的关联(P均<0.05,OR均>3)。结论:1.CAG患者不同血清PG、G-17水平与总体证素水平具有相关性。2.CAG伴血清PG、G-17水平正常主要涉及胃、脾、肝、胆、肾、小肠为主的脏腑功能失调;病理因素为虚实夹杂,以气滞、湿、痰为主。3.CAG伴血清PG、G-17水平异常主要涉及胃、脾、肝、肾、小肠、胆为主的脏腑功能失调;病理因素也是虚实夹杂,以湿、气滞、气虚为主。4.研究显示,中医治疗CAG患者应以祛湿化痰、健脾和胃、疏肝理气为主,针对血清PG、G-17异常的CAG患者尚需补气益肾、活血化瘀、散寒通络。
李文华[2](2021)在《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挖掘宋清江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用药经验》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通过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3.0)挖掘分析宋清江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的临床遣方用药经验,有利于宋清江主任经验、思想的传承与创新,为进一步研发治疗CAG提供新药奠定理论基础,并为日后的科研及临床工作提供新参考和新思路。方法:收集2018.09-2020.12期间在河北省保定市第一中医院名中医工作室宋清江主任门诊治疗CAG的患者首诊且符合要求的有效案例361例,录入本平台并进行整理、分析,所用到以下模块“统计分析”、“方剂分析”、“症状分析”、“舌象分析”、“脉象分析”进行总结并分析宋清江主任治疗CAG的临床思路与经验,探索治疗CAG的新思路与新方法。结果:1一般情况:361例首诊患者中,女性共195人(54.02%),男性共166人(45.98%),男女患CAG无明显统计学意义;患病年龄多集中在45-65岁之间;患者症状出现频次位于前三位的由高到低依次为胃胀、嗳气、大便规律改变;舌脉以暗红舌、薄黄苔、弦滑脉为主;中医疾病分类,胃痞患者为252例,胃痛患者为109例;西医疾病分类,CAG伴糜烂者较多,为230例;其中中医证候分类脾胃虚弱证最多,肝胃气滞证次之。2方剂分析:中药“四气”统计结果显示,温性药(50.62%)和寒性药(32.99%)所用到的频次较高;“五味”统计结果示,以辛味(42.63%)、苦味(32.99%)使用频率较高;归经统计结果显示以脾胃(41.87%)为主,肺肝(28.34%)次之;功效统计结果显示,361首处方所用中药共计10类,其中以理气类(1761)药物使用最多,温里类(882)次之;药物频次统计结果显示,共使用181味中药,其中使用频次由高到低位于前10味的依次为陈皮、半夏、白芍、黄连、柴胡、紫苏梗、香附、吴茱萸、厚朴、麦芽;前十味药物用量统计结果显示,常规用量如陈皮、半夏、香附等均为10g,厚朴临床常用量为20g、其次依次为30g、10g、25g等;根据本病研究情况设置支持个数为250(相当于70%)及置信度为0.95,利用关联规则中用药模式分析,可导出13条模式;此内置条件下通过规则分析,得到16条药物关联规则;通过方剂聚类分析,提取出7条核心组合及其聚类分析直观图。结论:利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3.0)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宋清江治疗CAG临证重视中焦脾胃,提倡肝脾同调;扶正解毒防恶变;临症用药多以辛开苦降,寒温并调为常,善用药对。通过中医传承辅助系统中聚类分析得出7条核心组合,可为今后临床治疗CAG遣方用药提供新的参考,推动了宋清江主任学术思想传承、发扬与创新;亦为深入挖掘宋清江主任治疗CAG提供了有力工具,有利于名老中医思想及经验的总结、传承及创新,值得进一步推广。
洪肇欣[3](2021)在《基于数据挖掘的胡永盛教授治疗慢性胃炎的用药规律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通过收集整理胡永盛教授治疗慢性胃炎病患者的病例资料,通过对其处方用药进行频数分析、聚类分析、关联规则统计学方法进行处理研究,探究总结胡永盛教授治疗慢性胃炎的核心药物、药类、聚类方组等,整理总结胡永盛教授对慢性胃炎治疗独到的学术思想及中药用药规律和辨治经验;通过本研究达到发挥中医药在慢性难治性疾病中的优势,对于继承和发扬胡永盛教授治疗慢性胃炎的学术经验有重要意义。方法:收集2012年至2017年,于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胡永盛教授门诊就诊的慢性胃炎患者的中医首诊处方,采集患者的一般情况、症状、病史、相关理化检查、诊断、治法及方药等信息,并将数据进行纳入和排除,筛选共得299例病例,再录入Excel表中,经过数据预处理和转化,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 21.0,对数据进行频数、聚类及关联规则分析,得出结论。结果:1.一般资料:本研究中共纳入299例患者,其中男性有139例(占46.5%);女性有160例(占53.5%),男女比例为1:1.15,患者年龄分布为11-88岁,平均年龄为44.78岁,标准差为13.10,其中71岁及以上的患者有7人(为最少),患者数最多的分布在41岁至50岁区间。2.频数分析:本研究共纳入299诊次299首处方,共计使用不同中药170味,累计使用总频次为3435次,使用频率最高的药物是砂仁,使用频次为204次,频率为5.94%;其次为乌药,使用频次为169次,频率为3.92%,前29味药使用频率均超过1%,且累计频率为66.72%;其余149味药使用频率均低于1%,累计使用频率为33.28%。将使用频率超过1%(频次大于37次)的29味中药作为高频次药物并进行标准化分类及频数分析。根据新世纪(第二版)《中药学》教材,按照使用频率从高到低可分为补气药(22.64%)、行气药(20.64%)、化湿药(13.53%)、消食药(9.82%)、清热解毒药(6.94%)、补血药(5.93%)、补阳药(4.89%)、清热化痰药(3.71%)、利水渗湿药(3.14%)、安神药(1.96%)、补阴药(1.83%)、活血止痛药(1.75%)、发散风寒药(1.61%)、祛风湿药(1.61%),共14类。3.聚类分析:运用SPSS 21.0将使用频率超过1%的29味中药作为高频词药物进行系统聚类分析,研究符合胡永盛教授治疗慢性胃炎的高频药物的使用规律,得出6种聚类组合,具体如下:第一类:砂仁、乌药;第二类:茯苓、白术、木香、党参;第三类:焦麦芽、焦山楂、焦神曲、连翘;第四类:白豆蔻、黄芪、佛手;第五类:当归、川芎、香附、川续断、夜交藤、烫狗脊;第六类:甘草、淫羊藿、山药、土茯苓、枸杞子、浙贝母、枳壳、石斛、竹茹、防风。4.关联规则分析:对29味高频次药物进行关联规则分析,使用关联规则算法,将参数设定为最大前项数为2,最小支持度为20%,最小置信度为80%,共可以提取超出1000条的规则。从分析结果中,我们可以得出理气药对(厚朴→陈皮,半夏→佛手→陈皮,香附→延胡索→川楝子);补气药对(党参→黄芪);健脾化湿药对(茯苓→白术,藿香→佩兰,砂仁→白豆蔻);消食化积药对(焦麦芽→焦山楂→焦神曲);清热解毒药对(连翘→金银花→土茯苓);补阳药对(石斛→山药→山茱萸,烫狗脊→淫羊藿→川续断→枸杞子);补血安神药(夜交藤→乌药→合欢皮);清热化痰药对(浙贝母→竹茹);利水化湿药对(葛花→枳椇子);活血化瘀药对(当归→川芎)。结论:胡永盛教授基于以气机不调,脾虚湿困,气滞血瘀的为基本病机治疗慢性胃炎,治疗慢性胃炎的基本治法:理气→健脾→化湿→消积,强调补益正气,并兼顾清热解毒,补血活血。从“理-法-方-药”中,体现了胡永盛教授辨证精当,法从证出,因法立方,用药精简,配伍相得益彰的治疗思想。发挥中医药在慢性难治性疾病中的优势,为中医治疗慢性胃炎提供新思路,值得进一步的临床研究及推广。
杨建华[4](2021)在《中老年Hp感染CAG患者不同病理类型与气虚、血瘀证素的相关性》文中认为目的:大多学者认为中老年慢性萎缩性胃炎病机以脾胃气虚多见,而导致病理进展的关键为血瘀。另胃黏膜病理是诊断及判断疾病发展的重要手段,故本研究探讨不同胃黏膜病理类型与“气虚、血瘀”的相关性,了解其内在联系及演变规律,以期对临床辨证及遣方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20年2月至2021年2月就诊于福州市中医院脾胃科门诊或住院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240例,经Hp检测分为Hp感染组与非Hp感染组,以问卷调查形式采集患者四诊资料及病理结果,并将四诊资料录入“中医健康状态辨识系统”得出证素信息,运用SPSS 22.0建立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Hp组与非Hp组的性别、年龄分布无差异性(P>0.05)。2.Hp组与非Hp组的不同病理类型等级分布无差异性(P>0.05)。3.Hp组与非Hp组的病性证素中“气虚、湿、血瘀、阳虚、痰、热”等级分布有差异性(P<0.05),说明Hp感染可能加重上述病性证素的严重程度。病位证素中“脾”等级分布有差异性(P<0.05),说明Hp感染可能加重脾损伤。4.因Hp组均有萎缩、活动性病理改变,且本研究收集上皮内瘤变病例数较少,故仅对Hp组萎缩伴或不伴慢性炎性反应之间、萎缩伴或不伴肠化之间的数据进行分析。Hp组萎缩伴或不伴慢性炎性反应之间、萎缩伴或不伴肠化之间的性别、年龄分布无差异性(P>0.05)。5.Hp组萎缩伴或不伴慢性炎性反应之间伴随病理类型(活动性、肠化、上皮内瘤变)分布无差异性(P>0.05);Hp组萎缩伴或不伴肠化之间伴随病理类型(慢性炎性反应、活动性、上皮内瘤变)分布无差异性(P>0.05)。6.Hp组萎缩伴或不伴慢性炎性反应之间的气虚、血瘀程度分布无差异性(P>0.05);Hp组萎缩伴或不伴肠化之间气虚程度分布无差异性(P>0.05),但血瘀程度分布具有差异性(P<0.05),说明萎缩伴肠化与血瘀程度相关。7.Hp组的萎缩伴或不伴慢性炎性反应与气虚、血瘀证素的相关性不显着(OR值均<1,P值均>0.05)。萎缩伴或不伴肠化与气虚的相关性不显着(OR值>1,P值>0.05),而与血瘀的相关性显着,重度血瘀是萎缩伴肠化病理改变的危险因素(OR值>1,P值<0.05)。结论:1.Hp感染可能加重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病性证素中“气虚、湿、血瘀、阳虚、痰、热”的严重程度;另可能加重病位证素中“脾”的损伤,故临床辨证应注重Hp感染可能加重损伤的病性、病位,以利于防止疾病的发展与传变。2.Hp感染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气虚对病理改变的影响不显着,可能与气虚贯穿疾病始终有关。而血瘀程度的加重是萎缩伴肠化病理改变的危险因素,故治疗肠化病理改变可酌情配伍活血化瘀类中药。
向阳[5](2021)在《连朴饮加减方阻断慢性胃炎“炎癌转化”经验传承与作用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探索和总结吕文亮教授运用连朴饮加减方阻断慢性胃炎“炎癌转化”的临床经验;(2)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连朴饮加减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核心靶标以及网络作用机制;(3)探索连朴饮加减方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炎症微环境、血管新生途径中核心靶标的调控作用。方法:(1)采用文献研究方法,通过收集与查阅国内外有关慢性胃炎“炎癌转化”的文献资料,系统梳理和探讨慢性胃炎“炎癌转化”的病理机制以及中医药学防治理论。(2)采用定性研究方式,运用扎根理论制订访谈提纲,对吕文亮教授进行深度访谈,并对访谈资料进行转录,结合观察法与文献回顾所收集的资料,系统分析和总结吕文亮教授临床辨病辨证主要思维方式、对慢性胃炎“炎癌转化”病因病机的认识、对连朴饮方证的认识以及运用连朴饮加减方阻断慢性胃炎“炎癌转化”的诊疗经验,提炼学术思想。(3)基于网络药理学研究方法,在Sym Map、Dis Ge Net数据库中分别检索获取连朴饮加减方组成中药及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作用靶标。将二者共有靶标作为潜在治疗靶标,并导入STRING 11.0分析平台进行PPI分析,结合Cytoscape3.7.2软件对最低相关系数大于0.9的靶标网络进行计算分析,获取度值最大的前十个靶标作为核心作用靶标;将共有靶标导入DAVID 6.8分析平台进行GO与KEGG富集分析,筛选P值小于10-5且靶标数目大于5个的CC、BP、MF条目进行聚类分析,筛选与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理机制关联最为紧密的信号转导通路,进行作用机制预测。(4)采用实验研究方法,将62只雄性SPF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10只、造模组52只。模型组大鼠均采用多因素复合方法复制模型。每日自由饮用量浓度为120mg·L-1的MNNG溶液,且每周(周1、周4)进行2次1ml/100g的MNNG溶液灌胃;进食2天后禁食1次,进食时间内均给予含0.03g·kg-1雷尼替丁的饲料喂养;进食第1天予以56℃15%Na Cl灌胃,每只1ml/100g;禁食当天予以40%乙醇灌胃,每只1ml/100g。连续造模第8、14周后,各随机处死1只大鼠,摘取胃组织,行常规HE染色,镜下观察证实胃黏膜固有腺体萎缩,表明造模成功。在造模期间,造模组大鼠死亡5只。造模成功后将模型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B组)、维霉素组(C组)、黄连厚朴组(D组)、连朴饮加减方组(E组)、连朴饮组(F组),每组9只。C、D、E、F组分别采用维霉素、黄连厚朴、连朴饮加减方、连朴饮干预,灌胃剂量按照成人体重(60kg)日服剂量换算为大鼠日服剂量后进行灌胃,连续干预8周,中药干预期间,D组死亡1只,F组死亡2只。干预结束后,利用水合氯醛(0.35ml/100g)麻醉大鼠,抽取腹主动脉血,离心(3000rpm,10min)后采集血清,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IL-1β、IL-6、IL-17、TNF-α含量;摘取一部分胃组织-80℃超低温保存,采用RT-PCR检测胃组织中STAT3 m RNA、JAK2 m RNA、HIF-1a m RNA表达情况,采用WB法检测p-JAK2、p-STAT3相对表达量;另一部分胃组织经10%甲醛溶液固定后,经HE染色观察胃组织形态学改变,并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胃组织中EGFR、VEGF的表达情况。结果:(1)经过定性研究,获得吕文亮教授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160余篇,专题报告8篇、讲座音视频5份,跟师笔记8篇,专着2部;访谈总计进行12次,资料转录后提取到4条主题脉络。(2)从数据库中获得药物靶标367个,疾病靶标203个,共同靶标40个。PPI分析发现STAT3、VEGFA、IL6、CXCL8、TNF、IL1B、IL10、TP53、EGFR、AKT1为核心靶标。GO富集获得2个聚类,CC主要涉及细胞外区域,BP主要涉及炎症反应、免疫反应、白细胞介素6介导的正调控,MF主要涉及细胞因子活性。KEGG富集获得条目30条,关联紧密的有PI3K-AKT、HIF-1、MAPK、Fox O等信号通路。(3)实验研究结果:(1)形态学观察发现:在造模14周时,大鼠胃组织色泽暗淡,褶皱低平,部分组织疣状隆起。实验干预8周后,A组大鼠胃黏膜组织色泽淡红明润,表面光滑,皱襞规整,覆盖少量粘液;B组大鼠胃黏膜组织色泽晦暗,皱襞低平,厚度变薄,表面疣状隆起。各治疗组,胃组织呈暗红色,规整,表面少量疣状隆起。经HE染色,镜下观察发现:A组大鼠胃组织上皮完整,细胞排列规整,腺体排列密集,无肠化及炎症;B组胃黏膜大量炎症浸润,腺体减少萎缩,排列不规整,上皮肠化生,C、D组炎症细胞浸润程度降低,萎缩程度减轻,仍可见肠化生;E、F组炎症轻度浸润,E组轻于F组。(2)ELISA检测发现:B组血清IL-1β、IL-6、IL-17、TNF-α含量较A组显着升高(P<0.05);D、E、F组较B组显着降低(P<0.05);在IL-6、IL-17、TNF-α水平上C组较B组显着降低(P<0.05),E、F组显着优于C组(P<0.05);在IL-17水平上,F组优于D组(P<0.05),E组优于F组(P<0.05);在TNF-α水平上,E、F组显着优于D组(P<0.05)。(3)免疫组化检测发现:B组胃组织中EGFR、VEGF表达显着高于A组(P<0.05),E、F组较B组显着下降(P<0.05),E组显着低于D、F组(P<0.05);在EGFR表达上,C、D组较B组显着降低(P<0.05),E组显着低于C组(P<0.05);在VEGF表达上,E、F组较C组显着降低(P<0.05)。(4)RT-PCR检测发现:B组胃组织中STAT3m RNA、JAK2 m RNA、HIF-1a m RNA水平显着高于A组,E组较B、C、D组显着降低(P<0.05);在STAT3 m RNA水平上,D、F组较B组显着降低(P<0.05),F组较C、D组显着降低(P<0.05);在JAK2 m RNA水平上,E组较F组显着降低(P<0.05);在HIF-1a m RNA水平上,E组较B、C组显着降低(P<0.05)。(5)WB实验发现:B组p-STAT3、p-JAK2相对表达量显着高于A组(P<0.05);在p-STAT3相对表达量上,E组较B组显着降低(P<0.05);在p-JAK2相对表达量上,C、D、E、F组较B组显着降低(P<0.05)。结论:(1)连朴饮是吕文亮教授临床治疗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的常用方,在病证结合、方证相应的思维模式下,结合慢性胃炎“炎癌转化”过程中表现出的病证特征,认为:湿热伏邪、湿热致瘀是这一病理演变过程中的关键病因病机,临床以连朴饮方证为基础,在化湿清热的基础上,辅助以活血化瘀药的连朴饮加减方适用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治疗,疗效显着。(2)连朴饮加减方可通过下调血清炎症细胞因子IL-1β、IL-6、IL-17、TNF-α的表达量与抑制胃组织中STAT3 m RNA、JAK2 m RNA表达以及p-JAK2、p-STAT3水平,改善炎症微环境,修复胃黏膜形态;并通过下调EGFR、VEGF以及HIF-1a m RNA的表达量,抑制血管新生,进而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发挥治疗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还涉及多种生物学途径中的多个靶标。
张曼玲[6](2021)在《基于TLR4通路探讨健脾活血方治疗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的疗效及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观察健脾活血方治疗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的临床疗效,并初步探索其疗效机制;建立恶性转化胃上皮细胞模型,观察健脾活血方含药血清对其的影响,并探索其发挥作用的机制。挖掘中医药治疗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的新方法,为本病的临证用药提供参考及理论支撑。方法:1.搜索CNKI、WAN FANG、Sino Med、VIP、Cochrane、Pubmed、Embase数据库中近20年关于中医药治疗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的临床文献并进行文献筛选,运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录入方药证治数据,建立数据集。利用“数据统计”、“统计报表”等模块,运用关联规则、复杂系统熵聚类等统计手段,分别对所有胃癌前病变,注明肠上皮化生,注明不典型增生,注明异型增生的方药进行分析,包括药物四气五味归经统计、频次统计、治法统计、组方分析、新方分析。2.搜索CNKI、WAN FANG、Sino Med、VIP、Cochrane、Pubmed、Embase数据库中近20年关于健脾活血法依据治疗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的临床研究并进行文献筛选,利用Cochrane系统评价手册对纳入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Revman5.3软件对干预方法的临床总有效率、胃镜改善率、病理缓解率、Hp根除有效率进行meta分析,并记录不良反应。3.搜索GEO数据库(https://www.ncbi.nlm.nih.gov/geo/)中胃黏膜低级别上皮内瘤变与慢性胃炎差异基因的相关芯片,提取基因数据集,利用PERL软件,R语言中的程辑包,提取差异基因及其交集,并绘制热图、火山图、韦恩图,利用R语言,对筛选出的差异基因进行GO富集分析和KEGG富集分析;运用string数据库(https://www.string-db.org/),构建差异基因的蛋白互作网络(PPI),并筛选出核心基因。4.临床研究。以随机数字表法将62名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1例,观察组予以健脾活血方(摩罗丹配伍三七粉),对照组给予叶酸片,疗程均为24周。观察比较两组的临床有效率、治疗前后的症状评分(主症/次症评分,症状总评分)、胃镜评分、病理评分,同时进行治疗前、治疗中、治疗后的安全性评估;免疫荧光法检测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后胃黏膜中Toll样受体4(Toll Like Receptor 4,TLR4)、P53、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 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相关分子E-钙黏蛋白(E-cadherin)、波形蛋白(Vimentin)的表达情况。5.体外实验。利用1-甲基-3-硝基-1-亚硝基胍(MNNG)刺激人胃上皮细胞(GES-1细胞),诱导其恶性转化,构建恶性转化的胃上皮细胞(T-GES-1)模型。以健脾活血方含药血清、叶酸片含药血清为干预药物,分六组:A组:GES-1细胞+正常大鼠含药血清;B组:GES-1细胞+MNNG+正常大鼠含药血清;C组:GES-1细胞+MNNG+叶酸片含药血清;D组:GES-1细胞+MNNG+健脾活血含药血清;E组:GES-1细胞+MNNG+健脾活血含药血清+TLR4激动剂;F组:GES-1细胞+MNNG+正常大鼠含药血清+TLR4激动剂。观察细胞形态,利用CCK-8检测经MNNG/含药血清干预24小时、48小时、72小时后细胞的活力;利用划痕实验检测各组细胞的迁移率;流式凋亡检测各组细胞的凋亡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各组细胞中Vimentin、N-cadherin、E-cadherin m RNA的表达;WB检测各组细胞中TLR4、My D88、NF-κB、p-NF-κB蛋白的表达;免疫荧光法检测各组细胞中P53、Ki67、Muc2的表达,并对结果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经筛选,共纳入232篇文献,包括252首方剂,233味药。药性总体偏平,药味以多归于脾、胃、肝经,健脾活血治法运用最多;使用频次最高的治法为健脾活血法、化浊解毒法、滋养胃阴法、疏肝和胃法,不同病理类型各有侧重;治疗PLGC频次最高的药物是甘草、白术、莪术、黄芪、白花蛇舌草等,治疗PLGC的组方常用的是“白术、甘草”,“黄芪、甘草”,“黄芪、白术”,“莪术、黄芪”,“甘草、白芍”、“丹参、甘草”等,不同病理类型各有侧重,并形成常用组合网络图;提取治疗PLGC的核心组合16个,新方8个,提取治疗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异型增生的核心组合各8个,新方各4个,并形成新方网络图。2.最终纳入39篇RCT文献,共有3786名受试者,其中健脾活血法治疗组1994名,对照组1792名。文献质量评价显示:有21篇为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组,18篇提及随机分组,但未阐述随机方法。2篇为双盲双模拟,1篇采用模拟药物单盲。有6篇在结局观测指标描述中的例数与原始例数不符,且未说明失访原因;meta分析显示:健脾活血法临床有效率优于对照组[RR=1.25,95%CI(1.21,1.30)];胃镜改善率优于对照组[RR=1.39,95%CI(1.28,1.52)];病理改善率优于对照组[RR=1.48,95%CI(1.38,1.60)];中医症状有效率优于对照组[RR=1.25,95%CI(1.13,1.38)];Hp根除有效率优于对照组[RR=1.25,95%CI(1.14,1.37)],39篇文献中,有14篇文献描述了研究过程中观察不良反应,其中12篇描述未出现不良反应,2篇中有出现不良反应,包括便秘6例(对照组2/60,观察组4/60)、腹痛1例(对照组1/60)、口干3例(对照组1/60,观察组2/60)、腹泻1例(对照组1/90)、头痛1例(对照组1/90)、皮疹1例(对照组1/90)。3.选取GSE55696、GS87666E数据集,筛选出差异基因121个,其中上调基因42个,下调基因79个。差异基因主要分布于细胞颗粒腔、细胞内小泡、高密度脂蛋白颗粒等中;差异基因参与的生物过程主要是激素代谢过程,白细胞趋化过程,c GMP的信号途径等;主要作用涉及有钾离子通道运转、氧化还原、模式识别受体活动等。差异基因参与的通路包括白介素17(IL17)通路、缺氧诱导因子-1(HIF-1)通路、花生四烯酸代谢通路、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 RH)分泌通路。4.临床研究结果显示,经卡方检验分析,观察组临床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卡方值=6.613,P<0.05);观察组治疗后中医症状总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1),且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主要症状胃脘疼痛、饱胀、痞满、嗳气、纳差评分均降低(P<0.01),其中饱胀、痞满、嗳气、纳差积分低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观察组次要症状疲乏、睡眠差、嘈杂、反酸评分降低(P<0.01),且低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观察组治疗后胃镜评分中胃镜下黏膜色泽评分、血管透见度评分、黏膜隆起评分、红斑评分、胃镜总积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其中粘膜色泽评分、红斑评分、胃镜总评分低于对照组治疗后(P<0.01);观察组治疗后病理评分中肠上皮化生评分、异型增生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1),其中异型增生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经安全性监测,摩罗丹配伍三七粉安全性良好。观察组治疗后胃黏膜中TLR4、P53、Vimentin表达较治疗前下降(P<0.01),且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治疗后胃黏膜中E-cadherin表达增高(P<0.01),且高于对照组(P<0.01)。5.体外研究结果显示:正常的GES-1贴壁生长,细胞呈梭形,形态规则,经MNNG处理后细胞形态逐渐不规则,呈现多边形。CCK-8检测显示,MNNG对GES-1细胞有一定细胞毒性,呈浓度依赖性,时间对其影响甚微,至MNNG浓度为40μmol/L时GES-1活性呈断崖式下降,20μmol/L时抑制率为30%左右,选择20μmol/L,24h造模,含药血清对细胞活性的影响呈浓度依赖型,无明显时间依赖,选择15%,24h干预。经MNNG处理后GES-1细胞的迁移率升高、凋亡率下降、EMT上升(P<0.05),P53、Ki67、Muc2表达上升(P<0.05),TLR4、My D88、NF-κB、p-NF-κB蛋白表达上升(P<0.05);给予健脾活血含药血清后,上诉情况缓解(P<0.05),且优于加入叶酸片含药血清组(P<0.05);在MNNG诱导的GES-1细胞中加入TLR4激活剂后,上述情况加重(P<0.05),同时加入TLR4激动剂及健脾活血含药血清,情况优于前者(P<0.05)。结论:1.健脾活血方治疗脾虚血瘀型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临床疗效显着,且安全性良好,值得临床推广。2.健脾活血方可改善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患者胃黏膜P53、TLR4的表达,且可缓解EMT,这可能是其发挥作用的机制。3.健脾活血方含药血清可抑制恶性转化胃上皮细胞的恶性特征,优于叶酸片含药血清,其机制为通过调控TLR4/My D88/NF-κB,抑制EMT而发挥疗效。
张忠绵[7](2021)在《基于数据挖掘的田德禄教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传承研究》文中认为背景: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y Gastritis)包括胃黏膜的萎缩及肠上皮化生,属于胃的癌前状态,根据Correa提出的“肠型胃癌”的演变过程,CAG属于胃癌演变过程中关键步骤,防控CAG进一步进展成为早期胃癌成为目前国内外专家研究的热点。目前现代医学的治疗手段有限,尚无药物试验表明对胃癌前状态的抑制作用。田德禄教授在20世纪90年代即开展了中医药治疗CAG的动物及临床试验研究,结合师承董建华院士治疗脾胃病的思想及50余年的临床经验,田德禄教授在治疗CAG方面具有独特的辨证理念及治疗思路,临床疗效显着。因此深入挖掘田德禄教授治疗CAG的学术思想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近年来数据挖掘技术以数学算法为基础,提供了挖掘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的新思路,对传承名老中医经验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对田德禄教授治疗CAG的经验进行探索,系统挖掘并整理田德禄教授治疗CAG的学术经验及组方规律及用药特点,从而传承田德禄教授治疗CAG的学术思想,为临床防治CAG提供可供参考的临床经验。方法:1.文献研究,思想梳理根据已经出版的论着、已发表的论文检索溯源田德禄教授治疗脾胃病的思想,初步了解其治疗脾胃病提出的立论及治法思路。2.临床研究本研究收集了 2017年9月至2021年3月于东直门医院国际部脾胃病科就诊的,由田德禄教授诊治的CAG病案。将病例中的四诊信息、症状、中药、其他疗法、理化检查资料等信息收集后进行标准化处理,后应用Excel表格对信息进行归类统计,运用SPSS26.0、古今医案云平台对所收集的基线资料、症状、中药频次、聚类分析、关联规则分析等,挖掘田德禄教授治疗CAG常用的中药及经验。结果:1.文献研究田德禄教授师承中国工程院院士董建华教授,在董建华教授治疗脾胃病“通降论”、“胃热论”、“气机论”的基础上,传承并发展董建华教授的学术思想,提出了治疗脾胃病的“清降论”、“调肝论”、“内疡论”,结合时代特点丰富了治疗脾胃病的学术思想。2.临床研究在此次对田德禄教授治疗CAG经验的数据挖掘中,共纳入患者86名,共计284诊次,处方284首。纳入患者全部属于临床确诊为CAG的有效病例。其中包含男性46名、女性40名。在统计CAG患者症状频次中发现,胃脘痞闷、嗳气酸馊、口苦、烧心、胃痛、大便干、失眠等邪实症状为多,以大便稀、夜尿多、乏力等本虚症状所占频次不高。在统计舌脉象时显示,舌质黯,苔薄、黄、腻,脉细、弦、滑等代表邪气盛表现的舌脉为多,以舌质淡胖、苔薄白等虚的舌象所占频次不多。在统计药物频次时发现,使用频率>10%的中药有39种,其中使用频率>50%的药物有紫苏梗、香附、焦山楂、焦神曲、焦麦芽、紫苏子、砂仁、枳实、丹参、清半夏、生薏苡仁、灵芝、三七、陈皮、百合。通过聚类分析及关联规则分析结果显示,田德禄教授治疗CAG的常用配伍药对为紫苏梗—紫苏子—香附、丹参—砂仁、黄连—吴茱萸、百合—乌药、川贝母—海螵蛸、焦三仙—焦槟榔等,在治疗CAG时依旧以“清降论”为大法,结合辨证,适当合以平补脾胃气阴之药物。结论:1.CAG的基本病机乃脾虚为本,邪实(气滞、血瘀、食积、痰湿、邪毒)抟结为患。2.病位在胃,与肝脾肾等脏腑密切相关3.CAG病情演化进展,当从三方面来看,一则乃由腑(胃)及脏(脾)的进展;二是由气入血的变化,初病在气,久病入络伤血;三则由中焦(脾胃)之气血到下焦(肝肾)之精血的耗伤。4.治疗上田德禄教授注重临床症状结合胃镜病理象辨证立法,处方遣药。邪实初犯,CAG初期,治法以清降论指导,以清降和胃为主,处方以自拟方实痞通颗粒加减;邪实日久,病情迁延,本虚已现,CAG中期,治法以清降和胃配合甘平养胃法泻实补虚,治疗虚实夹杂之CAG,此时处方以百合乌药汤加减,配合泻实之药物;CAG后期,气血大虚,此时当急以甘温健胃为法论治,不可再合泻实之品,防气阴再伤。5.田德禄教授在用药时强调辨证论治,治疗时强调通降、清降胃腑之气,兼顾脏腑之传变,统筹气血。
张葳[8](2021)在《基于NLRP3炎症小体信号通路探讨理气活血解毒法治疗CAG伴IM的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是消化科临床常见病、疑难病,病理表现特点为胃粘膜固有腺体的萎缩,或伴有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根据公认的Correa胃癌的发展模式,将胃粘膜萎缩基础上伴发肠上皮化生称为癌前状态,故临床上目前如何有效干预肠上皮化生对防治胃癌发生、发展,阻断胃癌发展路径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在西医学方面,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主要采取对症治疗及对因治疗,尚缺乏明确有效的干预措施。中医学的临床实践中不单能有效的控制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的病情,还可以延缓、阻断肠上皮化生发展,具有显着的优势。本课题通过前期对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的证候学研究结果与长期临床经验的总结,采用理气活血解毒法进行干预,临床实践中该法对萎缩、肠上皮化生甚至异型增生均具有明确疗效。长期慢性非可控性炎症和肿瘤“炎癌转化”的相关性已被公认,NLRP3炎症小体是近年来医学科研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NLRP3炎症小体被过度活化与其所诱导的一系列级联炎症反应关系密切,在炎症反应的调控中,炎性信号转导途径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与炎症的启动激活、放大及反应等“多米诺效应”反应链密切相关,然而理气活血解毒法是否通过抑制NLRP3炎症小体介导的信号通路达到干预慢性萎缩性胃炎“炎癌链”发生发展的具体机制尚不确切。基于此,本课题拟采取网络药理学及免疫组化技术探讨理气活血解毒法通过NLRP3炎症小体信号通路干预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的作用机制。方法本课题由三部分组成,分别为文献综述、网络药理学研究及免疫组化实验研究。文献综述部分总结撰写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的中西医研究进展。网络药理学研究部分,初步探索理气活血解毒法方药抑制NLRP3炎症小体活化的效应特点和潜在的生物学机制,为未来的研究提供依据。免疫组化实验研究部分,采用理气活血解毒法对30例肝胃郁热、气虚血瘀型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患者进行干预,运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患者治疗前后胃组织NLRP3炎症小体信号通路的关键分子NLRP3、caspase-1、IL-1β、IL-18、GSDMD的变化,尝试探讨理气活血解毒法干预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的分子机制。结果(1)网络药理学研究结果:理气活血解毒法方药参白颗粒中的92种活性成分,通过作用于38个靶基因达到抑制NLRP3炎症小体活化的效用,其中来源于中药莪术与柴胡的新莪术二酮、莪术二酮、胡薄荷酮、诺卡酮、香芹酮等为主要药效成分;靶基因功能富集分析显示,参白颗粒可通过白介素-12信号通路、CD4+T细胞的TCR信号通路、白介素-23信号通路、白介素-1信号通路、白介素-2信号通路、CD8+T细胞的TCR信号通路、NF-κβ经典通路、干扰素γ信号通路等10多条通路,经由代谢调控、能量通路、免疫反应、抗细胞凋亡等10个生物学过程,发挥抑制NLRP3炎症小体活化的作用。(2)NLRP3炎症小体信号通路关键分子免疫组化检测结果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30例患者治疗前后的胃组织NLRP3炎症小体通路关键分子得出,治疗前后NLRP3、Caspase1、IL-1β、IL-18、GSDMD的表达差异均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1)理气活血解毒法方药参白颗粒调控NLRP3炎症小体活化具有多靶点、多成分、多途径的协同效应特点,通过靶基因功能富集发现其多条信号通路,与NLRP3炎症小体、炎症反应、免疫功能存在密切的相互作用。(2)理气活血解毒法对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NLRP3炎症小体信号通路关键分子NLRP3、caspase-1、IL-1β、IL-18、GSDMD分子具有调控作用,发现理气活血解毒法可下调NLRP3、caspase-1、IL-1β、IL-18、GSDMD分子的表达水平,故该法可能通过抑制NLRP3炎症小体介导的信号通路达到干预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的病变进展。
陈丽莎[9](2021)在《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的国医大师伍炳彩治疗慢性胃炎学术经验研究》文中指出目的:以全国名老中医伍炳彩教授临床实践为基础,借助数据挖掘的方法,探究伍炳彩教授治疗慢性胃炎的辨治方法、方药组成规律及用药特色,总结其学术经验,为临床治疗慢性胃炎提供新思路。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国医堂门诊患者病例,将收集的资料进行标准化处理,建立伍炳彩教授治疗慢性胃炎的数据库。采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以及SPSS 26.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总结伍炳彩教授治疗慢性胃炎的辨证方法、用药规律等。结果:1.一般资料:研究的324例患者中,男性有128例,占总比例39.51%,女性有196例,占总比例60.49%。年龄主要分布集中在32-68岁之间,其中出现频数最高的年龄区间在44-45岁,达到119人,占总人数比36.73%。2.频数分析:慢性胃炎的常见症状有:胃胀、寐差、胃痛、口干、打嗝、乏力、怕冷、口苦、口黏、反酸。辨证为湿热证最为多见,其次还有肝脾不和证、脾胃虚弱证、寒热错杂证等。治则主要以理气化痰(59.57%)、除湿健脾(3.70%)为主,佐以解表、疏肝理脾、寒热平调、养血健脾。舌象分析频数统计,排列前10的舌质表现为舌红(207)、舌淡(98)、舌暗(83)、舌体胖(36)、边有齿痕(31)、中有裂纹(13)、舌尖红(9)、舌紫(6)、舌下络脉粗(6)、边有瘀点(4)。苔象主要表现为苔黄(183)、苔腻(157)、苔白(114)、苔薄(84)等。高频脉象有脉弦(217)、寸旺(128)、脉细(117)、脉沉(96)、寸浮(91)、脉软(45)。使用频数超过10的方剂按次序为温胆汤(193)、四逆散(177)、小陷胸汤(57)、银翘马勃散(34)、丹栀逍遥散(17)、半夏泻心汤(17)、李氏清暑益气汤(12)。共使用210味药物,频数在20次以上的药物共有40味,其中高频药物依次包括甘草(300)、法半夏(259)、陈皮(259)、茯苓(249)、厚朴(233)、香附(222)、柴胡(217)、白芍(214)、苏梗(211)、竹茹(206)等。对药物进行分类及频数分析,结果按使用频率从高到低可分为补虚类(24.61%)、理气类(15.89%)、清热类(15.08%)、解表类(12.14%)、化痰平喘类(10.68%)、利水渗湿类(9.28%)等18类。对210味药物进行四气频数分析,使用频次最高的为温性药(35.57%);五味频次较高为苦(32.59%)、辛(31.93%)、甘(29.27%);归经频次统计前三位为脾(23.41%)、肺(22.21%)、胃(15.29%)经。3.关联规则分析:对高频药物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可得到甘草-法半夏,甘草-陈皮,甘草-茯苓,陈皮-法半夏,陈皮-茯苓,甘草-陈皮-法半夏等41个组合。4.聚类分析:得到金银花-马勃-牛蒡子-连翘-射干;香附-苏梗-厚朴-茯苓-竹茹-陈皮-法半夏-炒枳壳;柴胡-白芍-甘草;黄连-瓜蒌壳;党参-干姜-黄芩;炒麦芽-南山楂-神曲;白术-当归-泽泻-葛根-麦门冬等7类处方。浙贝母+乌贼骨、百合+乌药、炒枳实+莱菔子、香附+苏梗、茯苓+竹茹、柴胡+白芍、生姜+大枣、党参+干姜、炒麦芽+南山楂、焦栀仁+薄荷、白术+当归、泽泻+葛根等12组药对。结论:伍炳彩教授认为慢性胃炎的病因主要有饮食失宜、外邪侵袭、情志失调,而湿热致病为主要病理基础,病机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可归纳为湿热内蕴、脾胃虚弱、气机升降失调、久则瘀血内阻四个方面。以理气化痰、除湿健脾为治疗原则,佐以疏肝理脾、寒热平调、养血健脾、活血化瘀等。证型主要分为肝郁气滞型、湿热内蕴型、脾胃虚弱型、寒热错杂型、胃络瘀血型五大类。善用合方,灵活加减;配伍严谨,喜用药对,以增强药力、制约副作用、产生新疗效的作用;处方简约,药味轻,用量较少,喜用温补之品以护胃,甘寒之品护胃阴,善用平性药物防止气机升降太过。伍炳彩教授据证立法,以法设方,组方用药体现了其辨清寒热虚实、注重恢复脾胃升降、清热利湿谨防伤正、久病入络须活血,疏肝解郁调气机、重视脾胃与脏腑的关系的学术思想。
巴图巴雅尔·乌云毕力格(Oyunbileg.B)[10](2021)在《中蒙两国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证候证素与舌荅菌群的对比研究》文中提出本课题由理论研究、临床部分和实验部分三部分组成。1理论研究撰写综述三篇,第一篇阐述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现代医学研究,重点介绍有关流行病学、病因学、诊断、管理和治疗的全面信息,为防控等;第二篇总结了慢性萎缩性胃炎与中医病因病机、辨证论治以及中医治疗的研究进展等;第三篇总结了中医舌诊和舌苔菌群与脾胃相关性、重点介绍脾胃病与舌苔菌群关联。2 临床研究目的:望舌是为判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辨证分型的重要手段,同时不会对患者造成痛苦,且对疾病的预后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揭示中国和蒙古国不同种族CAG患者的中医证候、证素与不同CAG中医证候以及不同病理阶段的舌苔菌群的关系,有助于提高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临床诊断和中医诊疗,也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同时揭示舌苔变化的科学内涵,丰富中医学舌诊的内容。方法:本研究收集100例中国和100例蒙古国,共20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病例资料,从一般资料、四诊信息入手,主要运用描述性分析、差异性检验、因子分析等统计学方法,探索性研究中蒙两国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候、证素分布特点。结果:1、中蒙两国CAG患者性别分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者年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Bonferroni法校正后发现,中国18~44岁年龄区间人数显着高于蒙古国该区间人数。3、对两国BMI分布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统计发现蒙古国CAG患者异常体重人数较多,超过本国受试者总体数量一半,中国CAG患者的BMI则集中分布在正常体重范围。蒙古国肥胖的人数较中国更多,中国CAG患者正常体重人数多于蒙古国,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4、烟酒史分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对两国Hp感染分布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蒙古国CAG患者Hp感染明显高于中国。6、对两国无诱发因素和有诱发因素分布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Bonferroni校正,蒙古国无明显诱因患者较中国患者多,而中国饮食因素、情志因素、气候变化等诱发因素较蒙古国患者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对两国胃镜下伴随诊断分布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8、对200例中蒙两国CAG患者因子分析,得出蒙古国CAG病位在胃、脾、肝,病性为湿、气滞、热、血瘀、阳虚、气虚和阴虚,证候类型有脾胃虚弱证、肝胃气滞证、脾胃湿热证、胃阴不足证、胃络瘀血证、肝胃郁热证;中国CAG病位在胃、肝、脾,病性为热、气滞、湿、气虚,证候类型有肝胃气滞证、肝胃郁热证、脾胃湿热证、脾胃虚弱证;9、对两国不同病理阶段(萎缩、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中医证候分布上萎缩和肠上皮化生病理阶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异型增生病理阶段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中蒙两国的主要证候类型为脾胃湿热证、肝胃气滞证、胃阴不足证、肝胃郁热证、胃络瘀血证、脾胃虚弱证,中国慢性萎缩性胃炎组中未出现胃阴不足证及胃络瘀血证,主要以肝胃气滞证、肝胃郁热证为主,无明显的脾胃湿热及脾胃虚弱证的表现。3实验研究目的:通过16S 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中蒙两国慢性萎缩性胃炎(CAG)不同病理阶段舌苔菌群的结构分布和多样性。方法:分别选取中蒙两国CAG患者18例(萎缩、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各6例)作为病例组,中蒙两国健康人群各6例作为对照组,采用16S 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病例组和对照组的舌苔菌群,统计分析舌苔菌群的结构分布和多样性。结果:(1)从不同病理阶段舌苔菌群属水平分布发现,萎缩和异型增生病理阶段蒙古国的物种总数及特有物种总数均高于中国,但健康人和化生阶段中国的物种总数及特有物种总数均高于蒙古国;中国异型增组的Neisseria(奈瑟菌属)丰度明显高于中蒙两国正常组、蒙古国异型增生组丰度,中蒙两国异型增生组的Leptorichia(纤毛菌属)丰度高于两国正常组(P<0.05)。(2)门水平舌苔菌群分布中,优势菌群主要为 Firmicutes(厚壁菌门)、Bacteroidetes(拟杆菌门)、Actinobacteria(放线菌门)、Proteobacteria(变形菌门)、Fusobacteria(梭杆菌门)和 Patescibacteria细菌,中国健康组和异型增生组的Fusobacteria(梭杆菌门)丰度明显高于蒙古国的健康组和异型增生组(P<0.05)。(3)在舌苔菌群多样性水平上,中国健康组舌苔菌群群落中含OTU数目指数高于蒙古国健康组(P<0.05),但CAG不同病理阶段在菌群种类的数量以及菌群的复杂程度上并无差异(P>0.05)。结论:中蒙两国CAG患者不同病理阶段舌苔菌群存在结构差异,舌苔菌群与CAG有密切关联。
二、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现代辨证新思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现代辨证新思路(论文提纲范文)
(1)慢性萎缩性胃炎不同血清PG、G-17水平的证素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常用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资料与研究方法 |
1 临床资料 |
1.1 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标准 |
1.2 血清学指标标准 |
1.3 证素辨证标准 |
1.4 Hp诊断标准 |
1.5 纳入标准 |
1.6 排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病例资料收集 |
2.2 质量控制 |
2.3 分组 |
2.4 数据录入与整理 |
2.5 数据统计学处理 |
结果 |
1 基本资料 |
1.1 血清指标正常组与血清指标异常组性别分布情况 |
1.2 血清指标正常组与血清指标异常组年龄分布情况 |
2 相关指标分布情况 |
2.1 血清指标异常组PG及G-17 分布情况 |
2.2 血清指标正常组与血清指标异常组Hp感染分布情况 |
3 各组中医证素的分布情况 |
3.1 血清指标正常组病位证素分布情况 |
3.2 血清指标正常组病性证素分布情况 |
3.3 血清指标异常组病位证素分布情况 |
3.4 血清指标异常组病性证素分布情况 |
4 各组证素资料的差异比较 |
4.1 血清指标正常组与血清指标异常组病位证素对比 |
4.2 血清指标正常组与血清指标异常组病性证素对比 |
讨论 |
1 理论认识 |
1.1 现代医学对CAG的认识 |
1.2 中医学对CAG的认识 |
1.3 证素辨证认识 |
2 一般资料分析 |
3 相关指标分布情况分析 |
4 中医证素资料分析 |
4.1 不同血清PG、G-17 水平的CAG组与证素特点分析 |
4.2 不同血清PG、G-17 水平的CAG组与证素的相关性分析 |
5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和病理诊断标准 |
附录 B:证素辨证标准 |
附录 C: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证素提取四诊信息采集表 |
附录 D:知情同意书 |
附录 E:流程图 |
文献综述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2)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挖掘宋清江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用药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 |
第一章 绪论 |
1.1 西医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研究 |
1.1.1 流行病学 |
1.1.2 西医治疗 |
1.2 中医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研究 |
1.2.1 证治源流 |
1.2.2 中医药关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研究现状 |
1.2.3 名医名家诊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经验与思路 |
第二章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挖掘宋清江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用药经验 |
2.1 研究资料 |
2.1.1 资料来源 |
2.1.2 诊断标准 |
2.1.3 纳入与排除标准 |
2.1.4 疗效标准 |
2.2 方法 |
2.2.1 数据采集 |
2.2.2 处方录入与核对 |
2.2.3 数据库规范化处理 |
2.2.4 数据分析 |
2.3 研究结果 |
2.3.1 一般资料分布情况 |
2.3.2 症状分布情况 |
2.3.3 舌脉分布情况 |
2.3.4 病症类型分布 |
2.3.5 用药规律统计 |
第三章 讨论与结论 |
3.1 CAG基本情况分析 |
3.1.1 患病人群分析 |
3.1.2 西医疾病类型分析 |
3.1.3 中医病名分析 |
3.1.4 中医证候分析 |
3.1.5 药物“四气”、“五味”、归经分析 |
3.1.6 关联及聚类分析 |
3.2 数据挖掘宋清江诊治CAG经验 |
3.2.1 重视中焦脾胃,提倡肝脾同治 |
3.2.2 临证扶正配解毒,既病防变是关键 |
3.2.3 用药辛开苦降、寒热并调,善用药对,临证发微 |
3.2.4 重视医患交流 |
3.3 验案举隅 |
3.4 结论 |
3.5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个人成果 |
(3)基于数据挖掘的胡永盛教授治疗慢性胃炎的用药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前言 |
第一部分 慢性胃炎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
一、慢性胃炎的现代医学研究概述 |
1.定义及临床表现 |
2.流行病学 |
3.病因和发病机制 |
4.慢性胃炎的诊断 |
5.现代医学治疗现状 |
二、慢性胃炎的祖国医学研究概述 |
1.中医病名 |
2.病因病位研究 |
3.病机研究 |
4.辨证分型 |
5.祖国医学治疗现状 |
第二部分 研究部分 |
一、对象与方法 |
1.研究资料 |
2.研究方法 |
3.专家访谈 |
二、结果 |
1、患者的性别和年龄分布 |
2、单味药物频数分析 |
3、高频药物分类及频数分析 |
4、高频药物聚类分析 |
5、高频药物关联规则分析 |
6、主方中的高频药物关联规则分析 |
三、讨论 |
1.基本信息 |
2.频数分析 |
3.聚类分析 |
4.关联规则分析 |
5.主药确定及胡永盛教授治疗慢性胃炎的主要学术思想 |
6.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介 |
(4)中老年Hp感染CAG患者不同病理类型与气虚、血瘀证素的相关性(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资料与研究方法 |
1 临床资料 |
1.1 慢性萎缩性胃炎、Hp感染的诊断标准 |
1.2 证素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资料收集与分组 |
2.2 数据录入与统计学处理 |
结果 |
1 基本资料 |
1.1 CAG患者年龄分布情况 |
1.2 CAG患者性别分布情况 |
1.3 CAG患者不同胃黏膜病理类型分布情况 |
2 证素资料 |
2.1 非Hp组与Hp组的病性分布情况 |
2.2 非Hp组与Hp组的病位分布情况 |
3 Hp组CAG患者不同病理类型中气虚、血瘀分布情况 |
3.1 Hp组萎缩伴或不伴慢性炎性反应之间性别、年龄分布情况 |
3.2 Hp组萎缩伴或不伴肠化之间性别、年龄分布情况 |
3.3 Hp组萎缩伴或不伴慢性炎性反应之间伴随病理类型分布情况 |
3.4 Hp组萎缩伴或不伴肠化之间伴随病理类型分布情况 |
3.5 Hp组萎缩伴或不伴慢性炎性反应之间气虚、血瘀的分布情况 |
3.6 Hp组萎缩伴或不伴肠化之间气虚、血瘀的分布情况 |
4 Hp组CAG患者不同病理类型与气虚、血瘀的关系分析 |
讨论 |
1 理论认识 |
1.1 CAG的西医认识 |
1.2 CAG的中医认识 |
1.3 Hp的中医认识 |
1.4 CAG微观辨证 |
1.5 中医证素辨证法 |
2 一般资料分析 |
2.1 CAG的性别、年龄分布特点 |
2.2 CAG不同病理类型分布特点 |
3 证素资料分析 |
3.1 CAG病性证素分布特点 |
3.2 CAG病位证素分布特点 |
3.3 CAG不同病理类型与“气虚”的相关性 |
3.4 CAG伴肠化与“血瘀”的相关性 |
3.5 小结 |
4 不足之处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慢性萎缩性胃炎及Hp感染诊断标准 |
附录 B:证素辨证标准 |
附录 C:一般信息表 |
附录 D:慢性萎缩性胃炎四诊信息采集表 |
文献综述 慢性萎缩性胃炎微观辨证与中医证候的相关性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5)连朴饮加减方阻断慢性胃炎“炎癌转化”经验传承与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慢性胃炎“炎癌转化”相关理论探讨 |
1 “炎癌转化”理论概述 |
2 慢性胃炎“炎癌转化” |
3 慢性胃炎“炎癌转化”相关中医理论 |
3.1 伏邪理论 |
3.2 络病理论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连朴饮加减方阻断慢性胃炎“炎癌转化”经验传承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访谈对象 |
2.2 访谈方法 |
2.3 资料的转录分析 |
2.4 质量控制 |
3 访谈结果 |
3.1 访谈资料概况 |
3.2 访谈内容核心信息整理 |
4 访谈总结报告 |
4.1 个人成长履历 |
4.2 辨证辨病主要思维方式 |
4.3 连朴饮方证 |
4.4 诊疗经验 |
4.5 临床疗效评价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连朴饮加减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作用机制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主要软件与数据库 |
1.2 方法 |
2 结果 |
2.1 连朴饮加减方活性成分靶标 |
2.2 疾病靶标与共有靶标 |
2.3 蛋白相互作用网络 |
2.4 网络作用机制预测 |
3 讨论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连朴饮加减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实验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3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一般情况 |
2.2 HE染色结果 |
2.3 ELISA检测结果 |
2.4 免疫组化检测结果 |
2.5 RT-PCR检测结果 |
2.6 蛋白印迹法检测结果 |
3 讨论 |
3.1 模型的选择 |
3.2 模型评价 |
3.3 组方与药物分析 |
3.4 连朴饮加减方对CAG炎症因子的影响 |
3.5 连朴饮加减方对CAG炎症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 |
3.6 连朴饮加减方对CAG血管新生途径的调控作用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语 |
附录 |
附录1 综述:定性研究在名老中医经验传承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2 在校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6)基于TLR4通路探讨健脾活血方治疗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的疗效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慢性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的现代医学研究 |
2.TLR4 通路在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中的研究进展 |
3.慢性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的中医理论研究 |
4.健脾活血法治疗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的进展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文献研究 |
1.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挖掘当代医家治疗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的用药规律 |
1.资料与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参考文献 |
2.健脾活血中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胃癌前病变的meta分析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小结 |
参考文献 |
3.基于GEO数据库的胃黏膜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差异表达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1.资料与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临床研究一健脾活血方治疗脾虚血瘀型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的临床疗效观察 |
1.材料与方法 |
2.结果 |
3.结论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临床研究二健脾活血方治疗对脾虚血瘀型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胃黏膜P53、TLR4、上皮间质转化的影响 |
1.材料与方法 |
2.结果 |
3.结论 |
4.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五部分 体外研究健脾活血含药血清对恶性转化胃上皮细胞的机制研究 |
1.材料 |
2.方法 |
3.结果 |
4.结论 |
5.讨论 |
参考文献 |
总结 |
附录 综述 胃癌前病变信号通路及相关中医药治疗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课题 |
致谢 |
(7)基于数据挖掘的田德禄教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传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药诊治进展 |
1. 中医病名认识 |
2. 病因病机的认识 |
综述二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1. 流行病学 |
2. 发病因素的研究 |
3. 临床表现 |
4. 诊断 |
5. 治疗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田德禄教授治疗脾胃病思想源流 |
一、董建华教授治疗脾胃病学术思想 |
1. 治胃大法—通降论 |
2. 深研病机—胃热论 |
3. 暗合脏腑—气机论 |
二、田德禄教授治疗脾胃病思想 |
1. 合纵连横—清降论 |
2. 脏腑相关—调肝论 |
3. 衷中参西—内疡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基于数据挖掘的田德禄教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病案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对象 |
2.1 资料来源 |
2.2 纳入标准 |
2.3 排除标准 |
3. 研究方法 |
3.1 病案收集 |
3.2 数据规范化 |
3.3 数据挖掘软件 |
4. 研究结果 |
4.1 基线资料 |
4.2 疾病分期 |
4.3 症状频次频率分析 |
4.4 舌象频次频率分析 |
4.5 舌苔频次频率分析 |
4.6 脉象频次频率分析 |
4.7 中医证候分布 |
4.8 用药规律分析 |
5. 讨论 |
5.1 基线资料分析(性别、年龄) |
5.2 临床症状分析 |
5.3 舌、脉分析 |
5.4 中医证候分析 |
5.5 用药规律分析 |
6. 田德禄教授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认识 |
6.1 脾虚为本,邪实抟结为患 |
6.2 病位在胃,肝脾肾脏腑相关 |
6.3 病情演化,腑及脏,气入血,中焦及下焦 |
6.4 补虚泻实,甘平养胃、清降和胃分主次应用 |
参考文献 |
结语 |
1. 小结 |
2. 不足与展望 |
2.1 不足 |
2.2 展望 |
致谢 |
附录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8)基于NLRP3炎症小体信号通路探讨理气活血解毒法治疗CAG伴IM的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的中医研究进展 |
1 病名范畴与历史沿革 |
2 中医病因病机 |
3 治疗 |
4 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机制研究 |
5 理气活血解毒法 |
6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的西医研究进展 |
1 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简介 |
2 病因及发病机制 |
3 治疗 |
4 NLRP3炎症小体信号通路研究现状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理气活血解毒法方药抑制NLRP3炎症小体活化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第三部分 理气活血解毒法方药对CAG伴IM患者胃组织NLRP3炎症小体信号通路的影响 |
1 临床资料 |
2 研究内容 |
3 研究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结语 |
一、研究结论 |
二、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9)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的国医大师伍炳彩治疗慢性胃炎学术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历史回顾 |
第1章 研究内容 |
1 数据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病例纳入标准 |
1.3 病例排除标准 |
1.4 中医术语表编制 |
2 分析软件 |
3 数据分析 |
第2章 研究结果 |
1 基本信息 |
1.1 性别频数分析 |
1.2 年龄频数分析 |
2 临床数据 |
2.1 症状数据 |
2.2 证候数据 |
2.3 舌象频数分析 |
2.4 脉象频数分析 |
2.5 方剂频数分析 |
2.6 中药频数分析 |
2.7 组方关联分析 |
2.8 聚类分析 |
第3章 分析与讨论 |
1 频数分析讨论 |
1.1 性别、年龄分析 |
1.2 症状分析 |
1.3 证候分析 |
1.4 舌象分析 |
1.5 脉象分析 |
1.6 药物分析 |
2 组方关联分析讨论 |
3 聚类分析讨论 |
第4章 伍炳彩教授治疗慢性胃炎的学术经验 |
1 伍炳彩教授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
1.1 病因 |
1.2 病机 |
2 伍炳彩教授的辨证要点 |
2.1 辨脏腑 |
2.2 辨气血 |
2.3 辨阴阳 |
2.4 辨寒热 |
2.5 辨虚实 |
2.6 辨湿邪 |
2.7 辨舌苔 |
3 伍炳彩教授治疗慢性胃炎的治则治法 |
3.1 辨清寒热虚实,注重恢复脾胃升降 |
3.2 清热利湿谨防伤正 |
3.3 疏肝解郁调气机 |
3.4 久病入络须活血 |
3.5 重视脾胃与脏腑的关系 |
4 伍炳彩教授对慢性胃炎的辨证分型 |
4.1 肝郁气滞型 |
4.2 湿热型 |
4.3 脾胃虚弱型 |
4.4 寒热错杂型 |
4.5 胃络瘀血型 |
5 伍炳彩教授用药特点 |
5.1 善用合方,灵活加减 |
5.2 喜用药对,配伍严谨 |
5.3 处方简约,用药轻灵 |
第5章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10)中蒙两国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证候证素与舌荅菌群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综述一 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研究进展 |
1 萎缩性胃炎和肠上皮化生-癌前病变 |
2 萎缩性胃炎和肠上皮化生的相关危险因素 |
3 诊断 |
4 萎缩性胃炎和肠上皮化生的管理策略 |
5 一般治疗 |
6 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治疗研究进展 |
1 中医病名概述 |
2 病因病机 |
3 辨证论治 |
4 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三 舌诊及舌苔菌群与脾胃病相关性研究现状 |
1 舌诊的发展概括 |
2 舌诊在脾胃病的临床意义 |
3 正常舌苔形成机制 |
4 舌苔微生态与脾胃病的关系 |
5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研究对象和方法 |
1 一般资料 |
2 诊断标准 |
3 病例报告表的制定 |
4 研究内容 |
5 数据处理 |
研究结果 |
1 入组情况 |
2 一般资料 |
3 四诊信息对比特点 |
4 因子分析 |
讨论 |
1 一般资料 |
2 慢性萎缩性胃炎不同国家的中医证候、证素分布特点 |
3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1 病例来源 |
2 病例纳入标准 |
3 病例排除标准 |
4 16SrRNA实验过程 |
5 数据处理 |
实验结果 |
1 临床一般情况 |
2 中蒙两国慢性萎缩性胃炎证候与舌苔菌群的分布 |
3 中蒙两国慢性萎缩性胃炎不同病理阶段舌苔菌群的分布 |
4 中蒙两国不同病理阶段舌苔菌群Alpha多样性及丰富度指数组间差异检验 |
5 中蒙两国健康组与异型增生组对比 |
讨论 |
1 一般资料分析 |
2 中蒙两国慢性萎缩性胃炎与舌苔菌群分布特点 |
参考文献 |
结语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卫生部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现代辨证新思路(论文参考文献)
- [1]慢性萎缩性胃炎不同血清PG、G-17水平的证素相关性研究[D]. 张晓钰.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9)
- [2]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挖掘宋清江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用药经验[D]. 李文华. 河北大学, 2021(09)
- [3]基于数据挖掘的胡永盛教授治疗慢性胃炎的用药规律研究[D]. 洪肇欣.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中老年Hp感染CAG患者不同病理类型与气虚、血瘀证素的相关性[D]. 杨建华.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9)
- [5]连朴饮加减方阻断慢性胃炎“炎癌转化”经验传承与作用机制研究[D]. 向阳.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基于TLR4通路探讨健脾活血方治疗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的疗效及机制研究[D]. 张曼玲.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1)
- [7]基于数据挖掘的田德禄教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传承研究[D]. 张忠绵.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8]基于NLRP3炎症小体信号通路探讨理气活血解毒法治疗CAG伴IM的机制[D]. 张葳.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9]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的国医大师伍炳彩治疗慢性胃炎学术经验研究[D]. 陈丽莎.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10]中蒙两国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证候证素与舌荅菌群的对比研究[D]. 巴图巴雅尔·乌云毕力格(Oyunbileg.B).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