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胃左静脉腔静脉分流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八例(论文文献综述)
徐艺倪[1](2021)在《肝宁方对乙肝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侧支循环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通过观察全国名老中医蓝青强经验方肝宁方对乙肝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已出现侧支循环开放患者的中医症候积分、肝脏各项指标、血流动力学、脾脏大小、腹水深度以及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程度等临床疗效指标的调节作用以及疗程结束后半年内食管胃静脉破裂出血、肝性脑病发生率的对比,以探讨肝宁方对于改善乙肝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侧支循环的影响。方法:按照纳入标准,在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消化内科及肝病科门诊及住院的患者中,收集2018年12月至2020年6月期间乙肝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已出现侧支循环开放并且辩证属于肝郁瘀血证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予口服盐酸普萘洛尔片(心得安),治疗组予口服肝宁方,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凝血功能、肝功能、肝纤维化指标、门静脉血流动力学、心脏血流动力学、脾脏大小、腹水深度、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程度等临床疗效指标,并在疗程结束后随访追踪半年内食管胃静脉破裂出血、肝性脑病发生率。结果:(1)基线资料:治疗组和对照组在年龄、性别、肝功能Child-Pugh积分、病程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后两组各项中医证候积分及总积分均较治疗前显着下降(P<0.05),且治疗组下降幅度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治疗组30例患者中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6.6%,治疗组明显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3)凝血功能:两组患者治疗后PT水平较治疗前显着下降(P<0.05),且治疗组下降幅度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PTA水平较治疗前显着上升(P<0.05),且治疗组上升幅度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4)肝功能:两组患者治疗后TBIL、ALT、AST水平均较治疗前有显着下降(P<0.05),且治疗组下降幅度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ALB水平较治疗前显着上升(P<0.05),且治疗组较对照组上升幅度更明显(P<0.05)。(5)肝纤维化指标:治疗组患者治疗后肝纤四项HA、LN、PCⅢ、Ⅳ-C及肝脏硬度值LSM水平均较治疗前显着下降(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下降幅度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对照组治疗后HA、LN、Ⅳ-C、LSM水平较治疗前显着下降(P<0.05)。(6)门静脉血流动力学:两组患者治疗后门静脉血流动力学DPV、DSV、QPV水平均较治疗前有显着下降(P<0.05),且治疗组下降幅度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SPV水平较治疗前显着上升(P<0.05),且治疗组较对照组上升幅度更明显(P<0.05)。(7)心脏血流动力学指标:两组患者治疗后心脏血流动力学HR、CO水平均较治疗前有显着下降(P<0.05),且治疗组CO下降幅度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后MAP水平较治疗前显着上升(P<0.05),且治疗组较对照组上升幅度更明显(P<0.05)。(8)脾脏大小及腹水深度:两组治疗后腹水深度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治疗组下降幅度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后脾脏长度、脾脏厚度较治疗前有显着下降(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下降幅度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9)食管胃静脉曲张程度:治疗组患者治疗后食管胃静脉曲张程度显着改善(P<0.05),且治疗组下降幅度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10)食管胃静脉破裂出血、肝性脑病发生率:半年内治疗组30例患者中食管胃静脉破裂出血总发生率为10%,肝性脑病总发生率为6%,对照组食管胃静脉破裂出血总发生率为33%,肝性脑病总发生率为26%,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1.肝宁方在治疗乙肝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上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及应用前景,能够改善患者凝血功能、肝功能、肝纤维化等临床疗效指标,减少腹水、改善脾脏肿大,并且能有效改善肝纤维化程度、门静脉及心脏血流动力学,达到降低门静脉压力效果。2.肝宁方在降低门静脉压力的同时能有效降低乙肝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侧支循环开放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能有效减轻乙肝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形态程度,并且能减轻腹水,减少食管胃静脉破裂出血与肝性脑病的发生率。肝宁方具有改善侧支循环曲张形态、延缓侧支形成发展的潜质。
王维杰,朱荣涛,梁若鹏,李健,张弛弦,李德旭[2](2021)在《冠腔分流联合脾切除术在门静脉高压症中的应用价值》文中研究表明门静脉高压症是肝硬化常见且致命的并发症,其主要发病机制是门静脉系统压力的持续性升高和内脏血流高动力状态的存在,常常导致食管胃底静脉重度曲张并伴随脾大脾功能亢进[1]。我国现有慢性HBV感染者约9300万人,每年因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死亡的患者数以万计。由于食管胃底曲张的静脉壁十分薄弱且仅有黏膜覆盖,因此,极容易诱发破裂出血[2]。
张玉青[3](2021)在《儿童门静脉海绵样变性Rex分流术前、术后的影像学评估》文中提出研究背景与目的门静脉海绵样变性(cavernous transformation of the portal vein,CTPV)是指门静脉主干及/或分支局部或完全阻塞后,机体为缓解门静脉高压在受阻部位逐渐代偿形成诸多侧支血管,因形态似海绵样而得名。儿童门静脉海绵样变性是一种罕见疾病,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患儿大多在1-6岁出现反复曲张静脉破裂出血,威胁生命。儿童门静脉海绵样变性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于降低消化道出血风险、改善预后具有重要作用。Rex分流术是近年来治疗儿童CTPV并且不增加肝脏损伤的治愈性术式。但目前因CTPV血管走行紊乱易出血和血管吻合技术难度大使得该术式应用受到限制。门静脉海绵样变性能否行Rex分流术以及术后疗效的判断,影像学检查起着决定性作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color Doppler ultrasonography,CDUS)由于无创、便捷、无辐射等特点,成为小儿CTPV诊断及Rex分流术前诊断与评估、术后疗效评估的首选检查方法。随着CT重建技术的发展,多层螺旋CT门静脉成像技术(multi-detector row CT portography,MDCTP)越来越多地应用在Rex分流术前评估、术后疗效评估中。而关于CDUS与MDCTP在Rex分流术前、术后的评估研究文献报道极少,两种影像学检查方法的对比研究尚无报道。经典Rex分流术通过在门静脉左支与肠系膜上静脉间建立旁路,恢复肝内门静脉血流灌注,减轻增高的门静脉及内脏床压力。改良Rex转位术简化了手术流程,将开放扩张的肝外门静脉属支(如脾静脉)与门静脉左支直接吻合。少数患儿Rex隐窝小或门静脉左支发育不良,外科将肝圆韧带扩张成再通的脐静脉代替门静脉左支。本中心自2010年以来,应用传统Rex分流术(经典Rex分流术和改良Rex转位术)及新型脐静脉再通Rex分流术治疗儿童CTPV,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术后部分病例出现了复发。本研究通过分析Rex分流术多种术式治疗儿童门静脉海绵样变性前、后的彩色多普勒超声及多层螺旋CT门静脉成像资料,研究两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在Rex分流术术前评估及术后随访中的应用价值、传统Rex分流术不同术式和新型脐静脉再通Rex分流术的手术效果,以期为临床诊断、影像检查方法选择及术式选择提供重要参考依据。第一部分儿童门静脉海绵样变性的影像诊断及Rex分流术术前影像评估目的从影像学角度探讨CTPV的发病机制,分析侧支循环形成特点,观察儿童CTPV的影像特征。比较CDUS和MDCTP两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在术前诊断CTPV的优势、不足及评估Rex分流术实施条件的诊断能力。方法选取山东大学第二医院2010年3月-2019年3月因门静脉海绵样变性行手术治疗(Rex及脾肾分流术)且病历及影像资料完整的48例患儿。回顾性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CDUS)及多层螺旋CT门静脉成像(MDCTP)影像资料,对CTPV进行影像学分型,观察各型病变受累范围、合并症及侧支血管形成情况,分析病变的蔓延路线及发病机制。观察儿童门静脉海绵样变性的影像特征,同时对Rex分流术的实施条件进行术前影像评估。以术中门静脉造影结果为金标准,对比分析两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对手术实施条件(门静脉左支、肠系膜上静脉通畅性及门静脉左右支连续性)的诊断能力。结果1.门静脉病变位置:根据病变累及门静脉主干及分支的位置,将CTPV病变分为三型。Ⅰ型为门静脉主干型(13/48例,27.1%),Ⅱ型为门静脉主干及左和/或右支型,此型也属混合型(29/48例,60.4%),Ⅲ型为门静脉左和右支型(6/48例,12.5%),病变局限于左右肝内门静脉及少数节段分支。本组病例以Ⅱ型混合型居多(60.4%),而Ⅱ、Ⅲ型35例左右支病变中,又以右支起始部(97.1%)及左支横部、矢状部(100%)所占比例最高。48例CTPV患儿18例合并先天畸形(37.5%),Ⅱ型先天畸形合并率最高(48.3%),肝胆畸形及心脏畸形合并率(17.2%、13.8%)均高于Ⅰ型及Ⅲ型。2.侧支血管部位:48例CTPV病例侧支血管中食管胃底静脉丛检出率最高(100%),其次是胆囊周围静脉(50%)、肠道及腹膜后静脉丛(39.6%)。食管胃底静脉丛检出率在3型中均为100%,Ⅱ型胆囊周围静脉、肠道及腹膜后静脉丛、其它侧支血管及自发性脾肾分流检出率(62.1%、44.8%、20.7%、20.7%)均高于Ⅰ型及Ⅲ型。Ⅱ型胃左静脉(LGV)管径测值明显高于Ⅰ型及Ⅲ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型及Ⅲ型管径测值无统计学差异(P=0.235)。3.CDUS及MDCTP主要表现:CDUS主要影像特征为门静脉结构失常,管壁不均匀增厚、回声增强,管径纤细。走行区周围可见不规则成团的蜂窝样管网状回声,内见红蓝相间流速缓慢的彩色血流信号。MDCTP主要影像特征为门静脉系统正常结构消失,走行区代之以杂乱迂曲的管网状或窦隙样血管团。门静脉主干及左右分支狭窄或闭塞,可见胃底食管周围、胆囊旁及腹膜后等部位的侧支循环及自发形成的脾肾分流。CDUS及MDCTP对脾静脉的检出率均为100%,但CDUS对肠系膜上静脉及胃左静脉的检出率仅为64.6%、12.5%,明显低于MDCTP(100%、100%)。CDUS对侧支血管食管胃底静脉丛、胆囊周围静脉、肠道及腹膜后静脉丛、直肠静脉丛及自发性脾肾分流检出率分别为72.9%、70.8%、10.5%、0%、28.6%,而MDCTP对上述侧支血管的检出率几乎是100%。4.CDUS和MDCTP显示主要血管的通畅性及连续性比较:两种影像学检查方法显示LPV通畅性的成功率分别是75%(36/48)、79.2%(38/4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27)。在判断SMV通畅性方面,MDCTP能够100%做出明确诊断,而CDUS可以对SMV开放状态做出肯定诊断的比率仅64.6%(31/4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判断LPV与RPV连续性方面,CDUS和MDCTP能够做出明确诊断的成功率分别为12.5%(6/48)、41.7%(20/4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MDCTP预测LPV、SMV通畅性及LPV与RPV连续性的约登指数分别为0.95、0.98及0.89高于CDUS 的0.89、0.90及0.80。结论1.大部分CTPV病变是从门静脉主干开始出现,逐渐向肝内分支延伸,病变主要蔓延路线为门静脉主干到左支横部及矢状部或者到右支起始部。儿童CTPV最可能的病因是先天性门静脉发育畸形。2.食管胃底静脉丛是儿童CTPV最常见的门体侧支。Ⅱ型病变侧支血管检出率最高,胃左静脉扩张最明显,因而门静脉高压症状最严重,较其他两型上消化道出血的风险更高。3.对于CTPV的诊断,CDUS可以方便地观察病变及肝内外门静脉分支的血流状态,而MDCTP-MIP、MPR及VR图像可以立体直观显示病变范围及血管周围毗邻关系,能够提供门静脉、肝内外分支及所有侧支血管的详细解剖信息。4.综合灵敏度与特异度,MDCTP在预测LPV、SMV通畅性及LPV与RPV连续性方面优于CDUS,对Rex分流术实施条件的诊断能力高于CDUS,术前评估应优先选择MDCTP。第二部分儿童门静脉海绵样变性Rex分流术后CDUS及MDCTP影像评估目的探讨与预后相关的影像指标,分析Rex分流术后影像特征及CDUS和MDCTP两种影像技术在Rex分流术术后评估中的优势及不足。应用CDUS对比评估经典Rex分流术及改良Rex转位术的手术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0年3月至2019年3月47例Rex分流术治疗儿童CTPV手术前后的临床及影像资料。临床资料包括患儿有无呕血、黑便等门静脉高压相关症状、实验室检查结果(血小板计数)及消化道内镜检查结果(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程度及分级)。影像资料包括旁路血管及门静脉左支通畅性、管径和血流动力学改变以及肝脏、脾脏径线等。以术后6个月为研究时间,根据旁路血管的通畅性将患儿分为旁路血管通畅组(A组)和旁路血管血栓组(B组),同时观察旁路血管通畅组旁路血管管径的变化,分析旁路血管通畅性及旁路血管管径变化与预后的关系。观察术后CDUS和MDCTP影像特征,比较CDUS及MDCTP对旁路血管通畅性的显示成功率及诊断结果的一致性。采用CDUS全面评估Rex分流术后相关血管管径、脏器径线及血流动力学改变,分析变化水平与预后的关系,比较经典Rex分流术(RB)和改良Rex转位术(RT)两种术式的手术效果。结果1.实施Rex分流术的47例CTPV患儿中,42例旁路血管通畅,胃食管静脉曲张程度较旁路血管血栓组患儿明显改善(P<0.001),血小板计数明显升高(P<0.001)。旁路血管血栓组患儿血小板计数较术前无显着变化(P>0.05)。2.42例旁路血管通畅患儿中,24例(57.1%)术后6个月内旁路血管管径逐渐增大。增大组胃食管静脉曲张减轻等级、血小板升高水平及门静脉压力降低水平均明显高于非增大组(P<0.05)。术后6个月管径明显大于非增大组(P=0.038),但血流速度无显着差异(P=0.613)。术后6个月旁路血管管径为0.59±0.09cm,血流速度为13.79±2.74cm/s,采用Kendall’s tau-b相关分析评价旁路血管管径与流速的关系,结果显示Kendall’ s tau-b=0.272,P=0.013,两者相关性不显着。3.CDUS主要影像特征:旁路血管通畅,管腔内血流信号充盈良好,血流为入肝方向,门静脉左支近段血流方向与术前相反,朝向门静脉右支。旁路血管血栓形成,管腔内充满低回声,血流信号充盈缺损,门静脉左支近段血流方向与术前一致,背向门静脉右支。MDCTP主要影像特征:旁路血管通畅,管腔内对比剂充填良好;旁路血管血栓形成,管腔内低密度条索状物充填,对比剂充盈缺损。另可见门静脉主干、左右支及脾静脉、肠系膜上下静脉或分支细小血栓形成,血栓部位管腔内可见低密度条形或片状充盈缺损。4.CDUS对旁路血管通畅性显示成功率为95.7%明显高于MDCTP的80.9%(P=0.025)。对两种检查方法诊断结果进行配对卡方检验和Kappa一致性分析,配对卡方检验结果显示P=1.000>0.05,提示两种方法诊断阳性率一致,Kappa=0.843,P<0.001,说明两种方法诊断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5.术后6个月肝右叶斜径、肝左叶上下径及门静脉左支、旁路血管管径较术前或术中增大明显(P<0.05),肝脏、脾脏余径线及吻合口测值无明显变化(P>0.05)。旁路血管通畅组肝右叶斜径、肝左叶上下径及门静脉左支、旁路血管管径增大水平明显高于血栓组(P<0.05),而旁路血管血栓组术中旁路血管管径明显大于通畅组(P<0.05)。6.两组患者在旁路血管血栓、旁路血管管径增大的发生率及肝右叶斜径、肝左叶上下径增大水平方面无显着差异(P>0.05)。但RB组门静脉左支及旁路血管管径增大水平均高于R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旁路血管的通畅性与手术前后血小板计数及胃食管静脉曲张变化程度相一致,旁路血管通畅性是决定预后的重要指标。2.除了旁路血管通畅性,管径变化也会影响预后,术后6个月内旁路血管管径逐渐增大是预后良好的相关指标。旁路血管管径与血流速度相关性较弱,旁路血管血流速度变化与预后的关系分析意义不大。3.CDUS可以方便地监测包括旁路血管在内的门静脉循环的血流动力学改变,门静脉左支近段血流方向术后逆转是旁路血管通畅的重要特征性表现。而MDCTP能更全面清楚地显示细小血栓累及部位。4.CDUS对旁路血管通畅性显示成功率明显高于MDCTP,但两种检查方法诊断的阳性率及诊断结果具有较强的一致性,对旁路血管通畅性的评估应优先选择CDUS。5.Rex分流术手术效果较早的体现在肝右叶斜径、肝左叶上下径及门静脉左支、旁路血管管径的增大上,血栓形成后肝脏径线及相关血管管径不再增大。肝右叶斜径、肝左叶上下径及门静脉左支、旁路血管管径增大水平可以间接反映手术效果,预后越好相关径线增大水平越高。但管径大的自体血管不一定是最佳的手术旁路选择。6.经典Rex分流术是本中心预后最理想的手术方式,并且改良Rex转位术也是治疗小儿CTPV有效的替代方法。第三部分CDUS在新型脐静脉再通Rex分流术预后评估中的应用目的探讨CDUS在新型脐静脉再通Rex分流术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并且通过与传统Rex分流术对照,评估新型分流术的手术效果。方法2016年5月至2019年3月15例新型脐静脉再通Rex分流术(UV组)患儿为观察组,脐静脉为旁路入口。2010年3月至2019年3月32例传统Rex分流术(LPV组)患儿为对照组,门静脉左支为旁路入口。手术前、后分别应用CDUS对UV组患儿的相关血管及脏器进行全面检查,与LPV组对比对手术效果进行评价。手术前后分别测量肝脏、脾脏各个径线值(肝右叶斜径、肝左叶前后径和上下径、脾脏厚径和最大长径)及门静脉左支、旁路血管与吻合口管径并计算其大小变化,观察门静脉左支、旁路血管以及吻合口的血流状态。收集患儿上消化道内镜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等临床资料,对再出血发生率、胃食管静脉曲张缓解等级、血小板升高水平及门静脉压力降低水平的变化进行两组间对比分析。结果1.UV组术后7天旁路血管通畅率60%,明显低于LPV组通畅率87.5%(P=0.032)。短期抗凝治疗后,UV组术后6月总通畅率为86.7%,与LPV组总通畅率90.6%对比无显着差异(P=0.642)。根据术中UV管径与术后7天旁路血管血栓形成情况绘制的ROC曲线图显示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54,最佳界值cut-off值为>7.5。2.UV组与LPV组旁路血管及SMV吻合口管径无显着差异(P>0.05)。但UV组LPV/UV吻合口测值明显大于LPV组(P<0.001),两组间LPV/UV吻合口血流速度无明显差异(P>0.05)。UV组门静脉左支管径、肝左叶上下径及肝右叶斜径增大水平高于LPV组(P<0.05),但旁路血管、吻合口管径及肝脏、脾脏余径线变化无显着差异(P>0.05)。3.UV组胃食管静脉曲张缓解等级及血小板升高水平均明显高于LPV组(P=0.027,P=0.049),但两组间再出血发生率及门静脉压力降低水平的差异不显着(P>0.05)。结论1.UV组术后7天比LPV组旁路血管更容易发生血栓,但抗凝治疗复通效果优于LPV组,两组术后6个月总通畅率差异不明显。UV组术中脐静脉管径超过7.5mm,易发生早期旁路血管血栓。2.UV组比LPV组入肝血流增多,UV组门静脉左支管径增大更明显,肝内血流灌注的增加促进了肝脏的生长,导致肝脏径线(肝右叶斜径与肝左叶上下径)的增大比LPV组更显着。3.UV组对门静脉高压症状的改善优于LPV组,与门静脉左支管径及肝脏径线的变化相一致。再通脐静脉是改进的有价值的旁路入口,CDUS是脐静脉再通Rex分流术预后评估的重要检查手段,为临床提供有效参考。全文结论1.儿童CTPV病变多同时累及门静脉主干及左右支,部分合并先天畸形。MDCTP预测手术实施条件LPV、SMV通畅性及LPV与RPV连续性方面均优于CDUS,且能够提供门静脉主要属支和所有侧支血管的解剖信息并加以分型,Rex分流术术前评估应优先选择MDCTP。2.旁路血管通畅性是决定患儿预后的重要指标,CDUS对旁路血管通畅性显示成功率明显高于MDCTP,可以监测门静脉循环的血流动力学改变,门静脉左支近段血流方向术后逆转是旁路血管通畅的重要特征,Rex分流术术后评估应优先选择CDUS。经典Rex分流术是本中心预后最理想的传统Rex术式。3.脐静脉再通Rex分流术,术中脐静脉管径超过7.5mm,易发生早期旁路血管血栓。但总通畅率与传统Rex分流术无显着差异,远端吻合口管径更大,临床转归优于传统Rex分流术。再通脐静脉作为Rex分流术新的旁路入口是改进的有价值的手术。CDUS是脐静脉再通Rex分流术预后评估的重要检查手段。
田明国,贾东,杨勇,辛国军,李宝定,刘明奇,王亚飞,狄华明[4](2020)在《选择性脾胃区静脉分流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临床疗效》文中认为目的探讨选择性脾胃区静脉分流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2016年9月至2019年8月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收治的68例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46例,女22例;中位年龄为48岁,年龄范围为26~71岁。根据术前CT检查胃食管静脉曲张周围的血管走行及术中血流动力学评估结果行选择性脾胃区静脉分流术。观察指标:(1)手术及术后情况。(2)随访情况。采用门诊或电话方式进行随访,术后3~6个月行胃镜及门静脉CT检查,之后每6个月复查1次肝功能、甲胎蛋白及肝胆B超。了解患者肝功能、血小板计数、凝血功能及胃食管静脉曲张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20年2月。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或百分比表示。结果 (1)手术及术后情况:68例患者中,30例行选择性脾胃区静脉分流术,其中脾切除联合冠肾分流术16例、脾切除联合冠腔分流术7例、远端脾肾分流术5例、肠系膜下静脉肾静脉分流术1例、胃网膜右静脉-下腔静脉分流术1例;38例经自发性门腔分流行选择性脾胃区静脉分流术,其中经自发性胃肾分流选择性胃静脉分流术33例,经自发性脾肾分流选择性胃静脉分流术3例,经自发性脾肾分流选择性脾胃区静脉分流术2例。68例患者中,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腹腔内出血需二次手术止血1例,腹腔感染1例,轻度肝性脑病1例,轻型肺栓塞1例。(2)随访情况:6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8个月(6~36个月)。患者术后肝功能及腹腔积液程度均明显改善,5例经自发性胃肾分流的选择性分流术患者发生门静脉血栓,发生率为15.2%(5/33)。术后胃镜及CT检查结果示31例胃食管静脉曲张消失,34例轻度残留,3例复发包括胃网膜右静脉下腔静脉分流后吻合口狭窄导致破裂再出血1例,经再次手术后痊愈。3例患者术后发生原发性肝癌。结论根据患者门静脉血流动力学特点选择不同脾胃区静脉分流方式,能有效预防和治疗胃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并改善肝脏功能。
曾宁,杨剑,项楠,祝文,文赛,胡浩宇,齐硕,方驰华[5](2020)在《数字智能化诊疗技术在门静脉高压症个体化手术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数字智能化诊疗技术在门静脉高压症个体化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2012年1月至2019年6月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肝胆一科收治的48例临床诊断门静脉高压症患者临床资料,术前完成CT、三维可视化及VR模型进行术前评估、手术规划。三维可视化、VR模型对侧支血管显示率(包括胃左静脉、胃短静脉、胃后静脉、食管旁静脉曲张、胃肾分流、脾肾分流),及基于三维可视化、VR指导下侧支循环静脉曲张分布进行分型。根据智能化诊疗系统进行术前评估及分型结果进行个体化的手术规划,选择最佳手术方案。结果三维可视化、VR模型对侧支血管显示率为胃左静脉87.75%、胃短静脉75.51%、胃后静脉48.97%、食管旁静脉曲张53.06%、胃肾分流30.61%、脾肾分流18.36%。三维可视化指导下曲张侧支循环进行分型,分成A/B/C三型,A1型27.08%;A2型27.08%;B1型18.75%;B2型16.67%。C型10.41%。三维可视化、VR指导下行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14例、选择性贲周血管离断术12例,近端脾-腔分流术3例,脾肺固定术1例,单纯脾切除术18例。围手术期无出血及肝功能衰竭病例,术后随访3年无再出血病例。结论数字智能化诊疗系统三维可视化、VR能结合食管、胃的重建模型可以明确曲张血管的精确位置、直径、形态,能清楚显示胃左静脉、胃后静脉、胃短静脉、食管旁静脉等对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的供血关系;综合考虑曲张静脉的部位与供血特征,进行个体化的分型,对门静脉高压症个体化的手术方式及手术时机选择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刘芹[6](2020)在《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加脾动脉结扎术治疗门脉高压症疗效的初步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 的]通过回顾性对比分析贲门血管离断术加脾切除术,初步探讨贲门血管离断术加脾动脉结扎术的临床疗效。[方 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9年1月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诊断为PHT合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及脾功能亢进且行贲门血管离断术加脾动脉结扎术与贲门血管离断术加脾切除术的患者。分析比较两组间性别、年龄,(1)术前指标:Child-Pugh肝功能分级、脾的纵向直径、白细胞(WBC)、红细胞(RBC)、血小板(PLT)、血红蛋白(HB)浓度,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凝血酶原时间(PT);(2)术中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和术中是否输血;(3)术后指标:术后住院天数、术后并发症(再出血、肺部感染、腹腔脓肿、门静脉血栓)发生率,术后第1、3、7、10天的WBC、RBC、HB、PLT、ALT、AST,术后第7天、术后3月、术后1年脾的纵向直径,术后3月、1年内上消化道再出血发生率及生存情况。[结 果]PHT合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及脾功能亢进患者共45例,其中行贲门血管离断术加脾动脉结扎术10例为A组,贲门血管离断术加脾切除术35例为B组。A组与B组在性别、年龄上无明显差异;(1)术前指标:肝功能分级、术前脾脏长径等指标均无明显差异。(2)术中指标:A组术中平均出血量为320±78.88ml,B组术中平均出血量为1473±1438.69ml,A组平均出血量较B组少,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平均手术时长为247.5±70.68min,B组平均手术时长为408.85±131.12min,A组平均手术时长较B组短,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中有1例患者进行输血,9例未输血,B组术中有27例患者进行输血,8例未输血,二者比较得x2值为14.917,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术后指标:①术后实验室指标比较:A组术后3d、7d、10d PLT 分别为(149.20±43.78)× 109/L、(220.30±73.57)× 109/L、(256.00±42.23)×109L,B组术后3d、7d、10d PLT为(304.61±120.68)×109/L、(327.84±98.99)×109/L、(443.92±68.44)× 109/L,A 组术后第3、7、10天PLT明显小于B组,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术后1d PT为15.4±2.05s,B组术后1d PT为18.69±2.68s,A组术后第1天PT明显小于B组,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②术后住院天数:A组平均术后住院天数为10.20±0.92d,B组平均术后住院天数为16.08±1.61d,A组术后住院天数明显小于B组,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③术后脾脏长径:术后3月、1年平均脾脏长径为13.43±0.94cm、11.35±0.58cm,A组术后3月、1年平均脾脏长径较术前平均脾脏长径减小,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术后Child-pugh肝功能分级:A组与B组术后Child-pugh肝功能分级比较:A组Child A级共8例,Child B级2名;B组Child A级共13例,Child B级22名,二者比较得x2值为5.74,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⑤术后并发症:A组发生并发症总例数为2例,B组发生并发症总例数为20例,二者比较并发症发生率得x 2值为4.294,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有肺部感染2例,B组有肺部感染3例,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有门静脉血栓1例,B组有门静脉血栓11例,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均无再出血患者,A组无脾脓肿患者。45例患者随访至今生存状况均良好。[结 论]本研究结果初步表明贲门血管离断术加脾动脉结扎术与贲门血管离断术加脾切除术相比较,可能具有保留脾脏及其功能,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减少输血率、减小对肝功能的影响,且术后血小板异常升高水平较低,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发生较少,住院时间短等优点。但因实施例数较少,尚无临床大规模系统研究结果,需进一步观察其疗效、远期效果及并发症。
马双阳[7](2020)在《腹腔镜下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的临床疗效分析》文中提出背景门静脉高压症(Portal hypertension,PHT)的常见病因是各种原因导致的肝硬化,在我国主要是肝炎肝硬化,其治疗主要是针对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导致的上消化道出血。PHT的治疗方法趋向于多元化,目前主要有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内镜治疗、断流术、分流术和肝移植等。外科手术治疗PHT引起的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出血具有即刻止血效果显着、再发出血率低的优点;另一方面,脾脏肿大并重度脾功能亢进也需手术治疗,因此外科手术在PHT治疗中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经典的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操作相对简单、止血效果理想,是我国外科治疗PHT的首选术式。但传统开腹手术不可避免的存在手术创伤大、切口易感染、术后恢复时间长等缺点,并不推荐其作为PHT治疗的预防手术。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蓬勃兴起的腹腔镜技术在腹部外科手术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腹腔镜下脾切除术已在国内外广泛开展,极大地提高了PHT手术疗效。但由于PHT的脾胃区大量的静脉曲张、脾脏巨大并与周围组织粘连以及凝血功能障碍等因素,腹腔镜下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目前仍是一个难度大、风险高的手术,如何安全、精准、有效、微创地完成该手术仍具有挑战性。目的通过与传统开腹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探讨腹腔镜下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的临床应用与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肝脏普外科2017年11月至2018年10月收治的诊断为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并行手术治疗的69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资料完整并满足排纳标准的患者48例,行腹腔镜下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的24例患者为腔镜组,行开腹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的24例患者为开腹组。分别整理腔镜组与开腹组手术患者的以下指标和数据:分别整理腔镜组与开腹组手术患者的以下指标和数据:(1)术前统计资料,包括年龄、性别、病因、肝功能Child-Pugh分级、食管静脉曲张程度和术前1d肝功能(AST、ALT)等;(2)术中统计资料,包括术中出血量和手术时间;(3)术后统计资料,包括术后5d肝功能(AST、ALT)、肛门排气时间、拔出脾窝引流管时间、术后并发症(血小板计数>500×109/L、肺部感染、胃排空障碍、切口感染、胰漏)、术后1d、3d、5d的疼痛评分(采用数值评分量表(NRS)进行评定,见附录)以及术后住院时间。结果1.腔镜组和开腹组年龄、性别、肝功能分级、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程度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腔镜组术中出血量(280.42±81.95)ml明显少于开腹组(376.46±185.30)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腔镜组手术时间(274.67±46.50)min明显长于开腹组(230.21±40.58)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术前ALT、AST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腔镜组术后5d的ALT、AST分别为(49.33±8.64)U/L、(47.54±6.93)U/L,低于开腹组的(54.00±8.03)U/L、(52.08±7.94)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腔镜组肛门排气时间、拔出脾窝引流管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2.92±0.88)d、(5.29±0.95)d、(10.88±1.54)d明显短于开腹组(3.71±1.23)d、(7.42±1.35)d、(13.33±1.79)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腔镜组患者术后总并发症3例(12.50%)低于开腹组10例(4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腔镜组术后1d、3d、5d疼痛评分低于开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手术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具有创伤小、术后肝功能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少、术后疼痛轻、住院时间短等优势,是外科治疗PHT较为理想的手术方式之一。
王广川[8](2019)在《胃底静脉曲张的血流动力学特点及个体化介入治疗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和目的 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是肝硬化门静脉高压严重并发症,随疾病进展,胃静脉曲张破裂致消化道出血严重威胁患者生命。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虽仅占所有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10-20%,但其死亡率更高,预后常常比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更差,是目前门静脉高压消化道出血治疗的难题。尤其是胃底静脉曲张,即Sarin分型中的GOV-2型和IGV-1型,目前指南和共识中对其治疗的推荐意见尚未统一。因此,胃底静脉曲张的治疗是目前临床工作中的难点,也是临床研究的热点内容。血流动力学特点是决定胃底静脉曲张疗效的重要因素。针对不同血流动力学特点的胃底静脉曲张采取个体化的治疗,对减少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及再出血,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因此,有必要针对胃底静脉曲张的血流动力学特点及基于此优化的个体化治疗方案进行深入的研究。查阅国内外已有的相关文献报道,我们发现目前亟待研究的问题包括:既往研究中未关注不同类型胃底静脉曲张之间血流动力学特点的差别;目前对于胃底静脉曲张虽有多种治疗方法,但是如何基于胃底静脉曲张血流动力学特点对治疗方案进行优化,寻找不同治疗方案的适宜人群,尤其是在不同分型胃底静脉曲张间如何选用适合的治疗方案尚需要进一步的探讨;特殊类型的胃底静脉曲张(区域性门静脉高压)的介入治疗方案尚不明确。本论文就以上问题,分三部分进行探讨。第一部分,收集70例胃底静脉曲张(GOV-2和IGV-1)患者影像学及直接门静脉造影的资料,分析不同分型胃底静脉曲张的血流动力学特点;第二部分,探讨基于胃底静脉曲张不同血流动力学特点选择不同介入治疗方法的初步疗效;第三部分,总结特殊类型胃底静脉曲张(区域性门静脉高压)的治疗经验。通过以上研究,我们得出应根据胃底静脉曲张血流动力学特点,个体化的选择PTVE,BRTO,TIPS,PSE等介入治疗方案的结论,进一步优化了胃底静脉曲张治疗方案,为胃底静脉曲张的个体化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第一部分基于影像学的胃底静脉曲张血流动力学特点研究目的分析不同分型胃底静脉曲张的血流动力学特点,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案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至2019年9月期间在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住院的70例胃镜诊断为胃底静脉曲张(GOV-2和IGV-1)患者的影像学及直接门静脉造影的资料。对比两组间门静脉宽度、脾静脉宽度、门静脉血栓发生率、静脉曲张直径等影像学特征,胃底静脉曲张常见供血血管检出率、主要供血来源、供血血管条数,常见引流血管检出率、主要引流血管分型、胃肾分流发生率,门静脉压力等血流动力学特征的差别。结果1.70例患者中GOV-2型41例,IGV-1型29例。GOV-2患者门静脉平均宽度为 15.71±5.31 mm 大于 IGV-1 患者(13.00±2.60mm,P=0.013);门静脉血栓发生率为 46.30%,高于 IGV-1 患者(17.20%,P=0.012)。2.供血血管特征:胃左静脉(胃冠状静脉)、胃后静脉和胃短静脉是参与胃底静脉曲张供血的主要血管。GOV-2型和IGV-1型中胃左静脉、胃后静脉、胃短静脉的检出率分别为 90.24%,31.71%,31.71%和 65.51%,48.28%,44.83%;由单支供血的比例分别占56.10%和44.83%。3.引流血管特征:胃肾分流、奇静脉系统引流为最常见的引流方式,其余包括左侧膈下静脉、心包膈静脉、右侧膈下静脉等,其在GOV-2型和IGV-1型中的检出率分别为 58.54%、80.49%、4.88%、2.44%、2.44%和 96.55%,3.45%、3.45%、3.45%、0%;胃肾分流单支引流的发生率分别为2.44%和82.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两组门静脉压力和肝静脉压力梯度分别为27.45±7.62 mmHg、18.71 ±6.54 mmHg 和 16.35±5.91 mmHg、12.00±3.58 mmHg,均有统计学差异(P=0.002 及0.038)。结论胃底静脉曲张血流动力学复杂,即使不同内镜分型的胃底静脉曲张(GOV-2和IGV-1)之间,供血、引流、门静脉压力等特征也有较大差距。因此,胃底曲张静脉的治疗应充分考虑其血流动力学特点选择个体化的治疗方案。第二部分基于不同血流动力学特点的胃底静脉曲张个体化治疗研究一、球囊辅助下经皮经肝曲张静脉组织胶顺行栓塞术(BA-PTAE)治疗孤立胃底静脉曲张(IGV-1型)的临床应用研究目的评估BA-PTAE治疗孤立胃底静脉曲张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研究回顾性地纳入了 2010年6月至2015年8月之间,在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消化内科住院,行BA-PTAE治疗的孤立胃底静脉曲张患者30例,收集临床和实验室数据,总结技术成功率、临床成功率、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对患者进行随访,比较手术前后的肝功能变化,观察胃底静脉曲张消失及食管静脉曲张加重情况,再出血率和生存率。结果1.30例患者均合并胃肾分流,均行BA-PTAE,技术成功率为100%(30/30)。除其中1例发生无症状的肺栓塞外,未见其他严重并发症。2.患者的平均随访为30个月,再出血发生率为4/30(13.33%),食管静脉曲张加重的发生率为4/30(13.33%),新发腹水或腹水加重的发生率为3/30(10.00%)。3.术后3个月的Child-Pugh评分(P=0.009)和国际标准化比率(INR)(P=0.004)较术前显着改善。4.术后1年,2年,3年及5年的累计存活率分别为96.30%,96.30%,79.90%和 79.90%。结论BA-PTAE治疗孤立胃底静脉曲张(IGV-1型)是安全可行、疗效可靠的,是该类曲张静脉的有效方案。二、TIPS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GOV-2型)出血的临床应用研究目的评估TIPS治疗伴有较大胃肾分流道的GOV-2型胃底静脉曲张的效果。方法回顾性纳入2010年6月至2015年8月之间于我院接受TIPS治疗的肝硬化GOV-2型胃底静脉曲张出血患者共28例。收集临床和实验室数据,总结技术成功率、临床成功率、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对患者进行随访,评价再出血率和存活率。结果2例患者TIPS治疗失败,技术成功率为92.86%。其中1例出现了支架闭塞,3天后再次出血;另外1例术后出现了肝动脉出血,虽经动脉栓塞成功止血,仍因肝功能衰竭死亡。TIPS术后门静脉压力明显降低。平均随访期为24.13±15.38个月。随访期间共有2名患者失访,7例(25.00%)患者发生再出血,其中有1例发生早期再出血(3.57%),为术后3天发生支架闭塞,后接受TIPS支架再通。TIPS术后1年、2年及3年的累计无出血率分别为83.81%、73.78%和73.78%。TIPS术后再出血的原因包括TIPS支架狭窄(5例)、胃溃疡(1例)及不明原因再出血(1例)。3例TIPS患者在随访过程中死亡,死亡率为10.71%。TIPS术后1年、2年及3年的累计存活率分别为92.31%、92.31%和92.31%。TIPS术后患者的主要并发症包括肝性脑病(53.57%)、感染(7.14%)、肝性脊髓病(3.57%)等。结论TIPS治疗GOV-2型胃底静脉曲张短期疗效肯定,但术后再出血及肝性脑病的发生偏高,应引起高度重视。后续研究中应对其进行进一步评价及优化。三、BRTO治疗伴有胃肾分流道的胃底静脉曲张的技术初探目的初步评估BRTO治疗伴有较大胃肾分流道的胃底静脉曲张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17年5月至2019年8月间,因胃底静脉曲张和(或)复发性肝性脑病合并较大胃肾分流道于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消化内科住院接受BRTO/改良的BRTO术的患者12例。总结技术成功率、临床成功率、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对患者进行随访,观察食管静脉曲张加重率、再出血率和存活率。结果 12例患者(8例经典BRTO/4例改良BRTO)均获成功,单纯BRTO技术成功率为75%(9/12),联合其他技术(PTVE 2例/EVO 1例)后技术成功率为100%(12/12)。临床成功率为91.67%(11/12)。术中发生胃肾分流道损伤1例(8.33%),经联合PTVE后好转;术后发生腹水加重2例(16.67%),其中1例保守治疗后好转,1例合并自发性腹膜炎死亡(围手术期死亡率8.33%)。平均随访9.09±7.15月,观察到胃底静脉曲张再出血1例(8.33%);食管静脉曲张加重1例(8.33%)给予序贯套扎2次好转;除1例前述围手术期死亡病例外,未观察到其他病例死亡(死亡率8.33%),未观察到肝性脑病,1例术前合并复发性脑病的患者术后获好转。结论对于合并胃肾分流的胃底静脉曲张,BRTO/改良的BRTO是一项有前景的治疗方案,术后应注意规律复查。第三部分内镜下套扎术联合部分脾动脉栓塞术治疗区域性门静脉高压所致胃底静脉曲张出血的回顾性研究目的分析内镜套扎术联合部分脾动脉栓塞术治疗区域性门静脉高压所致胃底静脉曲张出血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之间在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消化科住院,诊断为区域性门静脉高压伴有胃底静脉曲张出血,行内镜套扎术联合部分脾栓塞术治疗的1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其止血率、不良反应及再出血率。结果所有10例患者均成功止血,技术成功率100%。不良反应包括:栓塞后综合征(发热和腹痛)2例(20%),血小板升高(病因为骨髓增殖性肿瘤合并JAK-2基因突变)1例(10%),均经药物治疗后好转。随访过程中,胃镜下见静脉曲张套扎处呈现“海星样”瘢痕;平均随访35.90±26.05月,失访1例(术后6月,病因肺癌);再出血1例(10%,术后53个月,病因胰腺囊腺瘤)。结论对于合并消化道出血的区域性门静脉高压患者,EVL联合PSE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尤其对于难以耐受外科手术或/手术不能一并切除原发灶的患者。
陈静[9](2019)在《经颈静脉不同门静脉分支分流对肝硬化患者血氨水平及预后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探讨经颈静脉不同门静脉分支穿刺分流对肝硬化患者血氨水平的影响,并观察其对肝性脑病、分流道功能障碍、再出血及腹水发生的影响。方法:收集2015年3月2017年3月在我院诊治的因消化道出血采取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Transjugular intrahepatic portosystemic shunt,TIPS)的71例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手术穿刺部位分为经颈静脉肝内门静脉左支门腔分流术患者组(左支分流组)30例和经颈静脉肝内门静脉右支门腔分流术患者组(右支分流组)41例,检测并比较两组患者门脉系统不同分支的血氨水平,比较患者手术前后动脉血和静脉血的血氨水平;测量分流前、后门静脉压力;记录两组患者术后肝性脑病发生率、分流道功能障碍发生率、再出血及腹水发生率。结果:术前两组患者的门静脉压力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术后门静脉压力均显着低于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门静脉压力组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门脉系统中以脾静脉的血氨浓度最低,分别为(32.2±9.5)μmol/L(左支组)和(30.6±8.6)μmol/L(右支组),肠系膜上静脉的血氨浓度最高,左支与右支分流组分别为(69.1±22.1)μmol/L和(68.6±18.3)μmol/L两组患者门脉左右分支、脾静脉、肠系膜上静脉的血氨浓度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重复测量数据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动静脉血血氨浓度的时间效应、交互效应及组间效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左支分流组中,术后不同时间点血氨浓度均高于术前,且动脉血血氨浓度在不同时间点均高于静脉血血氨浓度(P<0.001),静脉血血氨浓度在术后半年较术后3个月明显上升(P<0.001),右支分流组中,术后不同时间点血氨浓度均高于术前,且动脉血血氨浓度在术后不同时间点均高于静脉血血氨浓度(P<0.001)然而在术后半年动脉血血氨浓度较术后3个月明显上升(P<0.001),在术前动静脉血血氨浓度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左支分流组和右支分流组动脉血血氨浓度的时间效应、交互效应及组间效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的静脉血血氨浓度的时间效应、交互效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组间效应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支分流组在术后1d及术后3个月动脉血氨浓度低于右支分流组(P<0.05);而不同时间点左支分流组和右支分流组静脉血氨浓度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左支分流组术后支架功能异常发生率明显低于右支分流组,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在肝性脑病、上消化道出血与腹水发生率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门脉不同分支存在血氨浓度的差异,其中以脾静脉的血氨浓度最低,肠系膜上静脉的最高。不同分支的穿刺引流可能影响外周血的血氨浓度,TIPS术后动脉血氨浓度会明显上升,但经左支分流术后血氨的上升幅度较右支分流术低,这可能会造成术后肝性脑病发病率的差异。经左支分流和经右支分流在降低门静脉压力上效果相当,但前者术后支架狭窄或闭塞的发生率相对低,提示经左支分流优于经右支分流。
王瑞涛,刘昌,白纪刚,董顺斌[10](2017)在《冠腔静脉分流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文中认为门静脉高压症因存在致命性消化道大出血而受到众多学者的关注。目前外科主要术式包括断流术和分流术两类。断流术可切除肿大脾脏,且能离断胃脾区广泛的门体侧支,从而降低门静脉压力和维持有效的门静脉血流向肝脏灌注,但其可加重门静脉高压性胃病,增加术后再出血率、门静脉血栓形成率[1-2]。分流术分为非选择性分流术和选择性分流术。非选择性分流术主要分流入肝血流量,术后发生肝性脑病和肝衰竭几率较高。选择性分流术为选择性引流门静脉胃脾区和食管胃底静脉,
二、胃左静脉腔静脉分流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八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胃左静脉腔静脉分流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八例(论文提纲范文)
(1)肝宁方对乙肝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侧支循环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现代医学对乙肝肝硬化门静脉高压侧支循环的认识 |
1.1 乙肝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的流行病学 |
1.2 乙肝肝硬化门静脉高压侧支循环的基本认识 |
1.2.1 乙肝肝硬化门静脉高压侧支循环的概念 |
1.2.2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及侧支循环形成的诊断 |
1.3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的治疗 |
1.3.1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的药物治疗 |
1.3.2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的外科治疗 |
2 中医学对肝硬化门静脉高压侧支循环的认识 |
2.1 古代医家对肝硬化门静脉高压侧支循环的认识 |
2.2 现代中医医者对肝硬化门静脉高压侧支循环的研究与治疗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资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标准 |
1.2.1 西医诊断标准 |
1.2.2 中医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脱落及剔除标准 |
2 研究方案 |
2.1 随机分组方法 |
2.2 治疗方法 |
2.3 疗效观察指标 |
2.3.1 中医证候积分 |
2.3.2 安全性观察指标 |
2.3.3 血液生化指标 |
2.3.4 影像学指标 |
2.3.5 食管胃静脉破裂出血及肝性脑病发生率 |
2.4 统计学方法 |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 |
1 基线资料 |
2 中医证候积分对比 |
3 中医疗效对比 |
4 凝血功能指标水平比较 |
5 肝功能指标水平比较 |
6 肝纤维化指标水平对比 |
7 门静脉血流动力学指标水平对比 |
8 心脏血流动力学指标 |
9 脾脏大小及腹水深度水平对比 |
10 食管胃静脉曲张程度对比 |
11 食管胃静脉破裂出血与肝性脑病发生率对比 |
12 安全性分析及不良反应 |
第四部分 讨论 |
1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及侧支循环开放的形成机制 |
1.1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的形成机制 |
1.1.1 肝内部分 |
1.1.2 肝外部分 |
1.1.3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侧支循环的形成机制 |
2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侧支循环形成的相关并发症 |
3 肝宁方的立方依据 |
4 肝宁方的相关研究 |
5 一般资料分析 |
6 观察指标分析 |
6.1 中医证候疗效分析 |
6.2 凝血功能指标疗效分析 |
6.3 肝功能指标疗效分析 |
6.4 肝纤维化指标疗效分析 |
6.5 门静脉血流动力学及脾脏大小指标分析 |
6.6 心脏血流动力学指标分析 |
6.7 腹水深度水平分析 |
6.8 食管胃静脉曲张指标疗效分析 |
6.9 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与肝性脑病发生率疗效分析 |
7 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表 |
综述 活血化瘀法治疗肝纤维化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2)冠腔分流联合脾切除术在门静脉高压症中的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7-8] |
1.3 观察指标 |
1.4 围术期管理措施 |
1.5 术后复查及随访 |
1.6 伦理学审查 |
2 结果 |
2.1 4例冠腔分流患者的临床资料 |
2.2 手术情况、术后住院时间及手术前、后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变化 |
2.3 围手术期临床指标变化 |
2.4 随访情况 |
3 讨论 |
(3)儿童门静脉海绵样变性Rex分流术前、术后的影像学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先进性与创新性 |
符号说明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儿童门静脉海绵样变性的影像诊断及Rex分流术术前影像评估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儿童门静脉海绵样变性Rex分流术后CDUS及MDCTP影像评估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CDUS在新型脐静脉再通Rex分流术预后评估中的应用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结论 |
未来研究方向:胎儿门静脉畸形的超声诊断 |
附图 |
综述 儿童门静脉海绵样变性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英文文章 |
(5)数字智能化诊疗技术在门静脉高压症个体化手术治疗中的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研究方法 |
1.3 术前规划与手术 |
1.4 观察指标 |
2 结果 |
2.1 三维重建门静脉系统显示情况 |
2.2 三维可视化指导下分型结果 |
2.3 手术情况 |
2.4 术后情况 |
3 讨论 |
3.1 数字智能化诊疗技术在门静脉高压症中的应用 |
3.2 数字智能化诊疗技术对个体化断流术选择的指导价值 |
3.3 数字智能化诊疗技术对个体化分流术选择的指导价值 |
(6)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加脾动脉结扎术治疗门脉高压症疗效的初步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门静脉高压的诊断及外科治疗的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7)腹腔镜下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的临床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附图 |
附表 |
参考文献 |
综述:门静脉高压症外科治疗的现状与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胃底静脉曲张的血流动力学特点及个体化介入治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第一部分 基于影像学的胃底静脉曲张血流动力学特点研究 |
(一) 材料和方法 |
(二) 结果 |
(三) 讨论 |
(四) 小结 |
(五) 附录 |
第二部分 基于不同血流动力学特点的胃底静脉曲张个体化介入治疗研究 |
一、球囊辅助下经皮经肝曲张静脉组织胶顺行栓塞术(BA-PTAE)治疗孤立胃底静脉曲张(IGV-1型)的临床应用研究 |
(一) 材料和方法 |
(二) 结果 |
(三) 讨论 |
(四) 小结 |
(五) 附录 |
二、TIPS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GOV-2型)出血的临床应用研究 |
(一) 材料和方法 |
(二) 结果 |
(三) 讨论 |
(四) 小结 |
(五) 附录 |
三、BRTO治疗伴有胃肾分流道的胃底静脉曲张的技术初探 |
(一) 材料和方法 |
(二) 结果 |
(三) 讨论 |
(四) 小结 |
(五) 附录 |
第三部分 内镜联合部分脾栓塞术治疗区域性门静脉高压的回顾性研究 |
(一) 材料和方法 |
(二) 结果 |
(三) 讨论 |
(四) 小结 |
(五) 附录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英文论文1 |
英文论文2 |
(9)经颈静脉不同门静脉分支分流对肝硬化患者血氨水平及预后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英文摘要 |
中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10)冠腔静脉分流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论文提纲范文)
一、术前评估 |
二、操作步骤 |
三、技术要点 |
四、优势 |
五、展望 |
四、胃左静脉腔静脉分流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八例(论文参考文献)
- [1]肝宁方对乙肝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侧支循环的影响[D]. 徐艺倪.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冠腔分流联合脾切除术在门静脉高压症中的应用价值[J]. 王维杰,朱荣涛,梁若鹏,李健,张弛弦,李德旭. 临床肝胆病杂志, 2021(04)
- [3]儿童门静脉海绵样变性Rex分流术前、术后的影像学评估[D]. 张玉青. 山东大学, 2021(11)
- [4]选择性脾胃区静脉分流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临床疗效[J]. 田明国,贾东,杨勇,辛国军,李宝定,刘明奇,王亚飞,狄华明.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2020(12)
- [5]数字智能化诊疗技术在门静脉高压症个体化手术治疗中的应用价值[J]. 曾宁,杨剑,项楠,祝文,文赛,胡浩宇,齐硕,方驰华. 实用医学杂志, 2020(19)
- [6]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加脾动脉结扎术治疗门脉高压症疗效的初步探讨[D]. 刘芹. 昆明医科大学, 2020(02)
- [7]腹腔镜下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的临床疗效分析[D]. 马双阳. 新乡医学院, 2020(12)
- [8]胃底静脉曲张的血流动力学特点及个体化介入治疗研究[D]. 王广川. 山东大学, 2019(03)
- [9]经颈静脉不同门静脉分支分流对肝硬化患者血氨水平及预后的影响[D]. 陈静.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19(03)
- [10]冠腔静脉分流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J]. 王瑞涛,刘昌,白纪刚,董顺斌. 中华肝脏外科手术学电子杂志, 2017(04)
标签:血流动力学论文;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论文; 门静脉高压论文; 门静脉系统论文; 静脉曲张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