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注射液改善心肌缺血的临床观察

黄芪注射液改善心肌缺血的临床观察

一、黄芪注射液改善心肌缺血作用的临床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宋欣丽[1](2021)在《龙牙楤木总皂苷抗MIRI机制研究及中成药防治MIRI的系统评价》文中认为研究目的1.通过建立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观察龙牙楤木总皂苷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并且探讨其保护作用是否与线粒体功能障碍以及内质网应激有关。2.通过Meta分析方法对中成药治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疗效进行系统评价,为临床使用中成药治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治疗提供循证医学依据。研究方法1.实验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Wistar大鼠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剂量组,通过结扎左前降支30min后复灌,构建大鼠在体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假手术组、模型组予生理盐水灌胃,龙牙楤木总皂苷剂量组分别按50、100、200mg/(kg·d)灌胃处理。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2,3,5-triphenyltetrazolium chloride,TTC)染色法测定大鼠心肌梗死面积,酶联免疫法检测各组大鼠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T(cTnT)的含量,TUNEL(TdT-mediated dUTP Nick-End Labeling)染色法观察心肌组织细胞凋亡指数;使用透射电镜观察心肌组织中线粒体结构和形态变化,提取各组大鼠心肌组织线粒体,活性氧荧光(DCFH-DA)探针法观察线粒体活性氧簇(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的生成变化、JC-1荧光探针法观察线粒体膜电位变化、比色法观察腺嘌呤核苷三磷酸(Adenosine Triphosphate,ATP)的形成及琥珀酸脱氢酶(Succinate dehydrogenase,SDH)活性变化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法、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法检测内质网经典信号通路PERK-eIF2α通路中蛋白激酶R样内质网激酶(proteinkinase R-like ER kinase,PERK)、p-蛋白激酶R 样内质网激酶(p-protein kinase R-like ER kinase,p-PERK)、真核起始因子 2(eukaryotic initiation factor 2,eIF2α)、p-真核起始因子 2(p-eukaryotic initiation factor 2,p-eIF2α)相关蛋白的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法检测PERK、eIF2α中mRNA的含量。2.临床研究:通过全面搜索并筛选数据库中自建库到2021年1月1日以来发表的关于中成药治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患者的随机临床对照试验,对相关结局指标利用RevMan5.3软件进行系统评价。评价指标包括心肌损伤标志物: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I(cTNI)、肌钙蛋白T(cTNT)、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不良事件发生率、左室射血分数(LVEF)、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一氧化氮(NO)、乳酸脱氢酶(LDH)等。研究结果实验研究:实验一:TTC染色结果显示,sham组、I/R组、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剂量组心肌梗死面积占总心肌面积百分比分别为:0%、72%、56%、52%、31%。其中,与sham组相比较,I/R组、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组心肌梗死面积所占比例明显增加,I/R组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剂量组提示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P>0.05);龙牙楤木总皂苷各剂量组和I/R组相比较,从各组心肌梗死面积所占百分比可见,龙牙楤木总皂苷各组梗死面积比值均低于I/R组,并且随着龙牙楤木总皂苷剂量的增加,心肌梗死面积所占比值逐渐降低,统计学分析显示,龙牙楤木总皂苷低剂量组统计结果显示无统计学差异(P>0.05);龙牙楤木总皂苷中剂量组结果显示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龙牙楤木总皂苷高剂量组结果提示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TUNEL染色结果显示,从颜色上看,sham组:大部分心肌细胞的细胞核呈现为蓝色;I/R组:大部分心肌细胞的细胞核呈现为黄褐色;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剂量黄褐色细胞核所占比例介于sham组和I/R组之间,但呈逐渐减少的趋势。sham组细胞凋亡很不明显,可见存在少量散在凋亡细胞;具体的凋亡细胞百分比见下表。与sham组比较,I/R组、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剂量组大鼠心肌细胞凋亡百分比则明显增加,阳性凋亡细胞数明显升高,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I/R组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剂量组提示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P>0.05);与I/R组相比,龙牙楤木总皂苷低剂量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高剂量组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P<0.01)。酶联免疫法结果显示,和sham组进行比较,I/R组、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CK-MB、cTnT含量,均有所显着升高,统计分析结果显示,I/R组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P<0.01),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剂量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P>0.05;P>0.05,P>0.05,P>0.05);与I/R组相比,龙牙楤木总皂苷低剂量组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P>0.05),龙牙楤木总皂苷中剂量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龙牙楤木总皂苷高剂量组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P<0.01)。实验二:透射电镜结果显示:sham组心肌细胞大小及形态基本规则,肌原纤维排列规则;肌细胞内线粒体丰富,线粒体结构完整、形态规则,线粒体内脊排列密集、结构清晰。I/R组心肌细胞大小及形态有较大差异,可见萎缩及坏死肌细胞,肌原纤维排列紊乱;肌细胞内线粒体分布不均,部分聚集,线粒体大小及形态有较大差异,内脊大多模糊。龙牙楤木总皂苷低剂量组心肌细胞形态有一定差异,肌原纤维排列不规则;肌细胞内线粒体丰富,线粒体肿胀,内脊扩张、大多结构模糊;中剂量组心肌细胞大小及形态稍不规则,细胞核呈长梭形,肌原纤维排列稍不规则;肌细胞内线粒体丰富,线粒体结构完整、形态规则,线粒体内脊部分结构清晰、部分模糊;高剂量组心肌细胞大小及形态基本规则,肌原纤维排列规则;肌细胞内线粒体丰富,线粒体结构完整、形态规则,线粒体内脊排列密集、结构清晰。DCFH-DA探针法检测ROS水平结果显示,和sham组进行比较,I/R组、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ROS水平均显着升高,统计分析结果显示,I/R组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剂量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P>0.05);与I/R组相比,随着龙牙楤木总皂苷剂量的增高,ROS水平呈现出逐步走低的趋势;统计分析结果显示,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剂量组差异均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P<0.01,P<0.01)。比色法观察ATP水平结果显示,和sham组进行比较,I/R组、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ATP水平均有所降低,统计分析结果显示,I/R组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剂量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P>0.05);与I/R组相比,随着龙牙楤木总皂苷剂量的增高,ATP水平呈现出逐步增高的趋势;统计分析结果显示,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剂量组差异均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P<0.01,P<0.01);JC-1荧光探针法观察线粒体膜电位水平结果显示,和sham组进行比较,I/R组、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线粒体膜电位水平水平均有所降低,统计分析结果显示,I/R组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剂量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P>0.05);与I/R组相比,随着龙牙楤木总皂苷剂量的增高,线粒体膜电位水平水平呈现出逐步增高的趋势;统计分析结果显示,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剂量组差异均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P<0.01,P<0.01);比色法观察SDH活性水平结果显示,和sham组进行比较,I/R组、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SDH活性水平均有所升高,统计分析结果显示,I/R组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剂量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P>0.05);与I/R组相比,随着龙牙楤木总皂苷剂量的增高,SDH活性水平呈现出逐步走低的趋势;统计分析结果显示,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剂量组差异均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P<0.01,P<0.01)。实验三: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心肌组织中PERK、eIF2α的表达。结果显示:与sham组相比,I/R组、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剂量组PERK、eIF2α的表达没有明显变化,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P>0.05,P>0.05;P>0.05,P>0.05,P>0.05,P>0.05)。而与I/R组相比较,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剂量组PERK的表达也没有明显改变,统计学分析显示,差异也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P>0.05,P>0.05;P>0.05,P>0.05,P>0.05,P>0.05)。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心肌组织中p-PERK、p-eIF2α的表达结果显示,和sham组进行比较,I/R组、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p-PERK、p-eIF2α表达水平均显着升高,统计分析结果显示,I/R组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P<0.01),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剂量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P>0.05);与I/R组相比,随着龙牙楤木总皂苷剂量的增高,p-PERK、p-eIF2α表达水平呈现出逐步走低的趋势;统计分析结果显示,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剂量组差异均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P<0.01,P<0.01;P<0.01,P<0.01,P<0.01)。qRT-PCR 方法检测心肌组织中PERK、eIF2αmRNA的表达,结果显示,和sham组进行比较,I/R组、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PERK、eIF2α表达水平均显着升高,统计分析结果显示,I/R组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P<0.01),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剂量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P>0.05;P>0.05,P>0.05,P>0.05);与I/R组相比,随着龙牙楤木总皂苷剂量的增高,PERK、eIF2α表达水平呈现出逐步走低的趋势;统计分析结果显示,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剂量组差异均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P<0.01,P<0.01;P<0.01,P<0.01,P<0.01)。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与 sham组相比,I/R组、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剂量组PERK、eIF2α的表达没有明显改变,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P>0.05,P>0.05;P>0.05,P>0.05,P>0.05,P>0.05)。而与I/R组相比较,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剂量组PERK、eIF2α的表达也没有太大差异,统计学分析显示,差异也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P>0.05;P>0.05,P>0.05,P>0.05)。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心肌组织中p-PERK的表达。结果显示,和sham组进行比较,I/R组、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p-PERK表达水平均显着升高,I/R组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剂量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P>0.05);与I/R组相比,随着龙牙楤木总皂苷剂量的增高,p-PERK表达水平呈现出逐步走低的趋势;统计分析结果显示,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剂量组差异均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P<0.01,P<0.01)。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心肌组织中p-eIF2α的表达。结果显示,和sham组进行比较,I/R组、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p-eIF2α表达水平均显着升高,统计分析结果显示,I/R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剂量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P>0.05);与I/R组相比,随着龙牙楤木总皂苷剂量的增高,p-eIF2α表达水平呈现出逐步走低的趋势;统计分析结果显示,龙牙楤木总皂苷中、高剂量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龙牙楤木总皂苷低剂量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研究:最终纳入研究96项,中文文献92篇,英文文献4篇。Meta分析结果显示:CK-MB(SMD:-1.86,95%CI:[-2.33,-1.38],I2=95%,P<0.00001);CK(SMD:-102.21,95%CI:[-129.34,-75.09],I2=100%,P<0.00001);cTnI(SMD:-0.80,95%CI:[-0.97,-0.62],I2=99%,P<0.00001),cTnT(SMD:-1.55,95%CI:[-1.8,-1.3],I2=100%,P<0.00001);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MD:-0.42,95%CI:[-0.34,-0.51],I2=45%,P<0.00001);不良事件发生率(MD:-0.28,95%CI:[-0.22,-0.36],I2=12%,P<0.00001);LVEF(SMD:-4.89,95%CI:[-3.9,-5.87],I2=86%,P<0.00001);HsCRP(SMD:-5.04,95%CI:[-6.92,-3.16],I2=99%,P<0.00001);MDA(SMD:-4.25,95%CI:[-5.22,-3.28],I2=99%,P<0.00001);SOD(SMD:-15.26,95%CI:[-10.74,-19.78],I2=99%,P<0.00001);NO(SMD:-15.26,95%CI:[-5.29,-7.51],I2=97%,P<0.00001);LDH(MD:-13.83,95%CI:[-20.31,-7.35],I2=0%,P<0.00001)。研究结论1.龙牙楤木总皂苷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可减少心肌酶漏出,抑制心肌细胞凋亡,改善损伤心肌组织和线粒体结构,抑制SDH活性,同时降低ROS生成,减缓蛋白磷酸化,其机制可能与降低线粒体功能障碍、抑制内质网应激的过度激活有关。龙牙楤木总皂苷的保护作用与剂量呈正相关,发挥大鼠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的最适有效剂量在200mg/(kg·d)左右。2.中成药联合西医常规治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疗效肯定,尤其在降低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和不良事件发生率方面效果显着,但鉴于纳入研究数量偏少、样本量较小、方法学质量偏低,未来需要更多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来证实。

石兆峰[2](2021)在《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探索构建及临床实证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中医临床治疗作为以辨证论治为主体的个体化模式,其临床疗效虽然已经过长期验证,但是缺乏科学和客观的证据。当前以循证医学和临床流行病为主导的群体化研究方法已应用于中医疗效评价之中,虽然规范了临床证据产出,但是带来了辨证论治特色缺失问题,难以满足个体化实践与分析的需求,与客观评价中医真实疗效水平尚有差距。在此基础上探索构建符合辨证论治特色的中医个体化疗效评价方法成为亟需解决的研究问题。研究目的:通过梳理辨证论治时空特征,针对患者个体差异在时间动态变化中引起的复杂化评价难题,提出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在此基础上形成研究框架、探讨实施步骤,并结合具体疾病进行评价方法的示范构建、系统研发以及临床验证,以期建立完整的方法研究和实践体系,实现中医个体化疗效的客观动态评价和长期预测指导,助力中医个体化疗效评价方法的完善和创新,优化中医临床证据的产出和应用。研究方法:1.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提出梳理辨证论治时空特征,分析当前群体化评价方法应用于中医个体化疗效评价的局限性,凝练论文科学问题;基于本团队工作基础,提出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并明确其内涵和主体;从研究问题的结构化构建角度,参考PICO模型分析中医个体化诊疗和评价的思辨过程,转化形成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研究框架,探讨评价方法的实施步骤,以契合长时程评价方法的内涵、完善长时程评价方法的主体。2.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示范构建基于长时程评价方法研究框架和实施步骤进行示范构建:1)以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为疾病范例,采用系统评价联合专家头脑风暴、聚类和因子分析,形成个体化结局指标汇总清单;2)以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为疾病范例,采用网状meta分析方法,形成中医固定干预方法在不同指标间疗效排序汇总清单;3)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汇总中医个体化研究成果,梳理形成个体化比较方法汇总清单;4)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汇总多学科纵向数据模型,梳理形成个体化数据分析方法汇总清单。3.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的探索研发基于长时程评价方法示范构建所形成的汇总清单,将固定干预措施在不同指标间疗效排序清单和个体化结局指标优化清单搭建形成个性化选用模块;选用个体化疗效比较方法中的“个体治疗前后疗效的比较”搭建形成逻辑分析模块;选用纵向数据模型中的“非线性潜变量增长曲线模型”搭建形成外部调用分析模块。以三层架构为指导,分别采用Eclipse+JDK+SDK+ADT作为Android移动客户端系统搭建的集成开发平台、MySQL+Java Web+Tomcat作为系统后台服务器搭建的集成开发平台,设计研发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以信息化模式优化长时程评价方法。4.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临床应用基于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采用回顾性和前瞻性相结合的注册登记研究设计,纳入100例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基于循证目标成就评量法对患者进行动态随访观察,选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量化评价自身治疗前后中医个体化疗效;非线性潜变量增长曲线模型从个体层面解析疗效差异、变化趋势以及影响因素;时间序列分析模型从患者层面预测长期个体化疗效趋势,结合疗效影响因素给予个体化指导。研究结果:1.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提出辨证论治诊疗的时空特征是个体差异和动态变化,本论文科学问题是探索解决因个体差异在动态变化中引起的复杂化评价难题。明确随时间推移的每个访视点,中医都需要通过评价重新定义患者整体状态,其过程实践就是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长时程评价方法的内涵是中医个体化诊疗数据的完整采集、中医个体化疗效的多时点动态分析和量化评价、中医个体化疗效的长期预测和指导;方法的主体初步选用循证目标成就评量法。参考PICO模型并转化构成要素为个体化结局指标的优化、个体化干预方法的优化、个体化比较方法的优化、个体化数据分析方法的优化,形成了中医个体化长时程评价方法的研究框架和实施步骤。2.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示范构建1)针对个体化结局指标的优化,纳入130篇随机对照试验,形成125项结局指标清单和7类指标准则层,指标合并优化后获得24项结局指标,使指标清单在全面合理的基础上突出层次重点。2)针对个体化干预方法的优化,纳入166篇随机对照试验,包括69种固定干预模式中成药,网状meta分析对7项评价指标中疗效排名前10的共44类不同组合中成药进行汇总分析,展示了同一种中成药在不同指标中的疗效排序。3)针对个体化比较方法的优化,纳入74篇中医个体化研究成果,汇总梳理得出5种比较模式:个体治疗前后疗效的比较、个体疗效和公认疗效评价标准的比较、个体疗效和群体疗效的比较、个体指标与多指标线性趋势的比较、个体指标与多指标权重体系的比较。4)针对个体化数据分析方法的优化,纳入115篇文献和34种纵向数据模型,模型集中学科主要为数学,热点研究领域为医学。模型主要分为五大类:线性模型、混合效应模型、联合模型、数据包络分析模型、时间序列模型,梳理并呈现了模型与方法内涵的对应特征。上述示范构建为长时程评价方法中结局指标的个性化制定、个体化治疗优化选用、疗效量化比较方式设定、疗效个体化动态分析提供了支持和完善。3.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的探索研发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由客户端和后台管理两个区域和界面层、业务逻辑层、数据访问层的三层架构搭建。客户端区域由研究者登录、项目经理登录和系统管理员三大模块组成,后台管理区域由研究中心管理、试验管理、疾病管理、受试者管理、系统权限管理、统计分析功能六大模块组成。基于长时程评价方法示范构建所搭建的信息化模块,Android系统客户端和后台服务器完成了个体化数据采集、录入和动态分析,初步实现了长时程评价方法的优化。4.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临床应用基于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的临床应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循证目标成就评量分数呈上升趋势,不同时间点评分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最后时点评分均显着高于基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患者自身治疗前后对比中医个体化疗效显着。非线性潜变量增长曲线模型的截距、斜率和二次斜率的均值、方差和相关系数显示回顾性研究的中医个体化疗效呈非线性变化且存在个体差异(P<0.05),提示既往不同个体对疗效的反馈不同,存在应答和提升迅速的个体;前瞻性研究的中医个体化疗效呈非线性变化而初始水平存在个体差异(P<0.05),提示治疗初期存在疗效反馈不同个体。模型协变量分析结果提示,回顾性研究中疗效初始水平和动态变化的影响因素是既往病史、评量初期疗效的影响因素是证候;前瞻性研究中评量初期疗效的影响因素是脉象,评量后期疗效的影响因素是年龄、证候虚实类型和脉象(P<0.05)。以前瞻性研究中一名患者为例,时间序列分析预测结果显示其中医个体化长期疗效较好,个体化指导提示患者需要关注随年龄增长可能带来的合并慢性疾病负担,结合证候和脉象偏虚需要注重补气活血。上述结果共同验证了长时程评价方法的临床可行性。结论:本论文紧扣辨证论治个体差异和动态变化的时空特征,探索建立了以中医个体化疗效评价难题为导向、长时程评价方法构建为驱动、系统研发和临床应用相结合的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和实践体系,初步实现了中医个体化疗效的动态评价、长期预测和个性化指导,能够助力中医疗效评价方法的完善和创新,辅助和优化中医临床证据的产出和应用。

赵永伟[3](2021)在《rhBNP联合中药治疗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疗效的Meta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系统评价重组人脑利钠肽联合中药治疗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疗效。方法:首先,选取2001年1月1日至2020年10月1日所有已发表或注册登记的试验,通过计算机检索。中文数据库:CBM数据库、Wan Fang Data、维普数据库以及CNKI;国外数据库:Web of Science、Pub 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搜集有关重组人脑利钠肽联合中药治疗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随机对照试验(RCT),还有在中国临床实验注册中心和美国临床实验注册中心检索已行临床实验但未发表的相关文献。其次,开始筛选文献,主要是2名研究者各自单独实施、从中挖掘合格数据,评价是否可用,最后得到筛选的合格文献数据。用Cochrane风险偏倚的评估工具,来衡量此次研究文献的质量的高低。使用Rev Man 5.3版本软件行统计分析,以LVEDD、NT-proBNP、Hs-CRP、LVEF,为主要的研究指标,检测文献及数据异质性,并用敏感性分析评价结果的稳定性,用森林图展示最后结果,是否发表偏倚则通过考量漏斗图判断。结果:1.通过数据库检索到的8398篇相关文献,通过逐层筛选,剩余适合研究的文献10篇即10项研究,包括患者1145例,包括实验组573例,对照组572例,9个实验报告了LVEF的改善情况,5个试验报告了LVEDD的改善情况,7个试验包含有Hs-CRP的改善情况,8个试验包含有NT-proBNP的改善情况。2.10个样本研究使用Cochrane风险偏倚的评估工具,以此来衡量此次研究文献的质量的高低,故此次研究的10项研究结果中,包含8项研究为A级;2项研究为B级;0项研究为C级。代表本次试验的文献整体的质量高。3.(1)以LVEF为研究指标:9项研究,包括1085例患者。异质性较高,采用随机效应合并效应量,汇总的MD值为5.28,95%置信区间为(4.08-6.47),且具有统计学意义,z=8.67,p<0.05,说明重组人脑利钠肽在一般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中药相比较重组人脑利钠肽在一般治疗的基础上单独使用治疗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疗效改善5.28。提取只有参附注射液的研究实验数据行亚组分析,5项研究,做异质性检验,结果I2=37%<50%,Q检验的P值>0.1,使用固定效应合并研究的效应量,汇总的MD值为4.20,95%CI(3.44-4.96),Z=10.81,P=0.00001<0.05,有统计学的意义,说明在一般治疗基础上重组人脑利钠肽联合中药(参附注射液)治疗相比较重组人脑利钠肽在一般治疗的基础上单用治疗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治疗效果改善4.20;(2)以LVEDD为研究指标:4篇文献,研究试验患者纳入了345例。做异质性检验后,提示文献数据间异质性小,P=0.75>0.1,I2=0%<50%,使用固定效应合并效应量,汇总的MD值为-5.86,95%置信区间为(-6.52,-5.20),且具有统计学意义,z=17.34,p=0.00001<0.05,说明使用重组人脑利钠肽联合中药治疗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较单独使用重组人脑利钠肽治疗改善5.86;(3)以Hs-CRP为研究指标,7篇文献,共纳入患者589例。异质性较高,寻找异质性原因,从中选出均为参附注射液的研究实验数据行亚组分析,共有4篇文献,再次行异质性检验,I2=0%<50%,且Q检验的P=0.94>0.1,提示本次亚组研究选择的文献之间没有异质性,故可以使用固定效应的方法计算效应量,汇总的MD值为-5.24,95%CI(-5.87,-4.61),Z=16.35,P=0.00001<0.05,有统计学的意义,以Hs-CRP为预后评估的参考指标,说明在一般治疗基础上重组人脑利钠肽联合中药(参附注射液)治疗相比较重组人脑利钠肽在一般治疗的基础上单用治疗心梗合并心衰的治疗效果改善5.24;(4)以NT-proBNP为研究指标:8篇文献,共961例患者。异质性较高,查找异质性原因,从中选出均为参附注射液的研究实验数据行亚组分析,共有4篇文献,再次行异质性检验,I2=21%<50%,且Q检验的P=0.28>0.1,提示本次研究选择的文献之间没有异质性,采用固定效应合并效应量,汇总的亚组数据,使用固定效应合并效应量行亚组分析,汇总的MD值为-2159.36,95%CI(-2186.11,-2132.61),Z=158.22,P<0.05,有统计学的意义,以NT-proBNP为预后评估的参考指标,说明在一般治疗基础上rh BP联合中药治疗相比较rh BNP在一般治疗的基础上单用治疗心梗合并心衰的治疗效果的改善2159.36。结论:该研究以LVEDD、NT-proBNP、Hs-CRP、LVEF,四个为主要的研究指标,行系统评价即Meta分析得出结论:在基础治疗之上rh BNP联合中药相比较在基础治疗之上仅使用rh BNP治疗心梗合并心衰的效果好,其中尤其是联合使用参附注射液这一中药的效果改善情况最优。

黎炯彤[4](2021)在《心痛宁方对气虚血瘀型冠心病患者PCI术后心绞痛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心痛宁方对冠心病PCI术后气虚血瘀型心绞痛患者治疗前后的心电图疗效、血脂水平、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flow mediated dilation,FMD)、西雅图心绞痛量表积分(SAQ)、中医症候积分、中医症候疗效等指标,评价心痛方对治疗冠心病PCI术后气虚血瘀型患者心绞痛的疗效及安全性,同时为冠心病PCI术后再发心绞痛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20年04月至2021年01月期间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的60例明确诊断为冠心病PCI术后且再发心绞痛,中医辨证分型为气虚血瘀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研究对象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其中对照组为西医标准化治疗用药,长期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每天1次,每次100mg,口服;硫酸氢氯吡格雷片,每天1次,每次75mg,口服,阿托伐他汀钙片:每晚1次,每次20mg,口服;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每天1次,每天11.875mg~47.5mg,口服;单硝酸异山梨酯缓释片:每天1次,每次40mg,口服)。治疗组为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心痛宁方中药,2次/天,1袋/次,早晚饭后温服,疗程为4周,记录治疗前后的心电图变化(ST-T段改变)、血脂水平、FMD、SAQ、中医症候积分、中医症候疗效等情况,并对此进行分析。结果:(1)SAQ:对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躯体活动受限程度、心绞痛稳定状态、心绞痛发作情况、治疗满意程度、疾病认知程度进行组间比较,P>0.05,具有可比性。经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心绞痛稳定状态、心绞痛发作情况、治疗满意程度、疾病认知程度的情况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患者的躯体活动受限程度的改善情况相当(P>0.05)。(2)血脂水平:经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脂指标均较治疗前降低,且治疗组的降低程度高于对照组,通过对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血清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指标水平比较(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且治疗组的TG、LDL-C水平降低水平优于对照组,但两组患者的血清总胆固醇(TC)指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患者的TC水平在治疗前后改善不明显。(3)心电图疗效:经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的心电图疗效改善有效率分别为66.66%及53,33%,P>0.05,提示经治疗后,通过对两组患者的心电图疗效对比,两组患者心电图疗效相当。(4)FMD:通过对研究结果的比较,两组患者的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FMD)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治疗组的上调FMD水平高于对照组的上调FMD水平(P<0.05)。(5)中医症候积分:经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中医症候积分均较治疗前有所降低(P<0.01),有显着性差异,且治疗组患者的中医症候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患者的中医症候改善程度。(6)中医症候疗效:两组患者经治疗后的中医症候疗效均有一定程度的改善,而治疗组的总有效率93.33%高于对照组的6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心痛宁方能够有效减少气虚血瘀型冠心病患者PCI术后心绞痛发作及改善肱动脉内皮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其疗效优于术后单纯常规使用西医标准化治疗组患者,为心痛宁方治疗冠心病PCI术后心绞痛提供有效数据,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其临床应用安全性较高。(2)心痛宁方能够有效改善中医症候疗效,心痛宁方联合常规西医治疗对冠心病PCI术后心绞痛(气虚血瘀型)患者的胸闷、胸痛、心悸、乏力、气短、口唇紫暗等症状改善有明显优势,且安全性良好。(3)心痛宁方治疗冠心病PCI术后心绞痛的作用机制与改善肱动脉内皮功能、控制血脂水平,进而减少PCI术后心绞痛发作次数有关。

敖玉涵[5](2021)在《冠心病合并心衰的中医证治及方药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分析并总结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各阶段的证候要素、证候特征与证候演变规律;探究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的临床有效中医治法;阐明导师张明雪教授临床所用基本方“参芪瓜蒌薤白半夏汤”内各中药的有效成分及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的疾病靶点,并对筛选出来的主要靶点及通路进行预测分析;为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从证候类型-治则治法-处方用药的临床诊病思维模式提供参考与借鉴。材料与方法:1.通过全国多中心、多地区(涵盖全国东北、西北、华北、东南、西南、华南六大地区)的大样本临床专家问卷调查,采用《冠心病合并病证候要素、证候特征及证候病机演变规律临床专家调查问卷(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部分)》,选择探索性因子分析(因子分析→主成分分析→症状群)作为统计学手段,得出各阶段中医证候要素,根据应证组合规则确定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各阶段的证候类型及特征,并总结各阶段的证候演变规律。2.以“中医疗法,中医治法,中西结合,冠心病合并心衰,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作为主题词,采用主题词与自由词相结合的方式检索自建库以来至2020年,CNKI、CBM、万方、VIP数据库内符合纳排标准的文献,经剔除重复文献并阅读摘要和全文后,筛选出最终纳入的文献进行后续的网状Meta分析,以获得中医治疗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的临床常用有效治法及治法之间的疗效差异。3.采用网络药理学分析方法,通过TCMSP、Uniprot数据库检索并筛选“西洋参-黄芪-瓜蒌-薤白-半夏”中每味中药的活性成分,借助Cytoscape软件筛选出其中的关键作用靶点。采用Genecards、OMIM、Digsee、TTD和Drugbank数据库筛选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的相关靶点。将二者的交集靶点导入String数据库中进行PPI分析以构建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在Cytoscape中使用Cytohubba插件得到枢纽基因,在Metascape数据库中对枢纽基因进行KEGG通路分析和GO富集分析,以探索潜在靶点可能具有的生物学功能及通路,从而获得“西洋参-黄芪-瓜蒌-薤白-半夏”治疗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的关键活性分子与潜在的分子机制。最终,利用Auto Dock Tools1.5.6软件将得到的药物主要活性成分与筛选出的靶点进行分子对接验证。结果:1.经过对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4个阶段逐一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得出各阶段证候要素,并根据应证组合原则得出每个阶段的证候类型及特征如下:(1)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前心衰阶段包括两个中医证型:心脾两虚证,气虚冲逆证;(2)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前临床阶段包括五个中医证型:气阴两虚证,气虚血瘀证,肝脾不调证,湿阻气结证,(肾)阳虚饮停证;(3)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临床阶段包括四个中医证型:宗气虚乏证,饮停阻络证,肾虚水泛证,寒饮阻络证;(4)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终末阶段包括两个中医证型:喘脱亡阳证,水气凌心证。其中各阶段内,气虚、阳虚贯穿始终,痰饮、瘀血是影响病情转归的重要证候要素。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各阶段的证候演变规律如下:(1)进入前心衰阶段:患者初期心功能尚无明显异常,也无心衰的症状和体征,病性多以气虚为主,可因恣食肥甘厚味,或有烟酒嗜癖,或因外感寒邪,劳累体倦,或长日忧思、或郁怒伤肝而影响心、肝、脾的功能,自此步入心力衰竭前心衰期而见心脾两虚、气虚冲逆之证,但病情较轻,易于恢复;(2)由前心衰阶段-前临床阶段:如果在前心衰阶段未对患者实施干预,或患者未曾远离危险因素,病情可发生进展,逐渐由虚性病性发展为本虚标实之证,可见心中气血亏耗渐重,心脏结构已发生改变,气虚累及阴阳,并出现水湿、血瘀等实邪,叠加于原本气虚、气滞之上,使肾中元阳虚弱之象逐渐显露,心阳亏虚情况加重,表现为气阴两虚、气虚血瘀、湿阻气结、(肾)阳虚饮停之证,虽症状增多,牵涉脏腑功能广泛,但病情不至深重,适当干预仍能及时阻止疾病进展;(3)由前临床阶段-临床阶段:在前临床阶段的基础上,如若患者因冠心病或心力衰竭征象未显而未加重视,不予干预,则原有痰饮、水湿、气滞、瘀血等实邪可通过彼此之间相互作用迅速耗伤五脏气血,阻碍水液代谢、精微运化、气机摄纳,病机趋于复杂,进入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临床阶段,水饮、痰瘀搏结,气虚更甚,阴阳两虚,实邪难祛,可见宗气虚乏、饮停阻络、肾虚水泛、寒饮阻络之证,并向危重态势发展;(4)临床阶段-终末阶段:此为病情发展最深重或危重时期,患者生活质量极差,阳气殆尽,阴阳水火不相续接,坎离不济,金不从革,木不曲直,中土气机失于斡旋,病情深重,有时时欲脱之象,或至昏睡等浅昏迷症状,此阶段患者心脏结构及功能受损严重,并可呈进行性加重,多器官受累缺血缺氧,故可见各器官功能衰竭甚至休克之症,病情深重,已难转圜。2.网状Meta分析共纳入61个RCT研究,样本量共计5827例,涉及益气+养阴、益气+利水、益气+活血、益气+温阳+利水、益气+温阳、益气+通脉共6种中医治法。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1)在总有效率、左心室射血分数的治疗效果方面,益气+温阳+利水+常规治法为最优治疗方案,结合论文一的调查问卷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可知,此种治法可主治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前临床期(肾)阳虚饮停证、临床期肾虚水泛证,以及终末期水气凌心证,因此对于本病中后期阶段患者,见左心室射血分数减低,或症见胸痹、心悸、气喘、外周水肿等阳虚水饮内停之证,可使用益气温阳利水之法,有助于改善患者射血分数与临床症状;(2)对于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NT-pro BNP的改善而言,益气+养阴+常规治法为最优治疗方案,结合论文一的调查问卷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可知,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气阴两虚型亦多见于前临床期,常见肝肾阴虚、心肝血虚等阴虚之证,病情较轻,但又可因本虚生标实,出现痰瘀轻证,因此可对此类患者采用益气养阴之法,不仅可补气阴之分,巩固阴气凝敛之用,降低血浆NT-pro BNP水平以改善心功能,缩小心室容积,更寓“阴中求阳”,以防疾病向下一阶段进展出现阴阳皆虚之候;(3)益气+通脉+常规治法可最优增加病患的六分钟步行距离,结合论文一的调查问卷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可知,此治法所针对的证候可对应于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前临床期气虚血瘀证、湿阻气结证、(肾)阳虚饮停证,临床期饮停阻络证、肾虚水泛证、寒饮阻络证,终末期水气凌心证,此时予以益气通脉之法,可纠正气虚之象,祛除瘀血、痰饮等痹阻经气之邪,恢复脉道畅通,提高患者运动耐量,从而改善其生活质量。以上所得Meta分析结果均有统计学意义,且符合网状Meta分析的预测排序,结果可靠。3.网络药理学分析结果表明,“西洋参-黄芪-瓜蒌-薤白-半夏”具有主要活性作用的关键蛋白有10个,分别为:槲皮素、β-谷甾醇、1,7-二羟基-3,9-二甲氧基紫檀烯、7-O-methylisomucronulatol、刺芒柄花素、黄芩苷、黄芩素、柚皮素、豆甾醇、卡文定碱,可能是西洋参-黄芪-瓜蒌-薤白-半夏中各药物治疗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的主要活性成分。通过构建182个共有靶点基因的PPI蛋白互作网络,筛选出前10个核心关键靶点分别为AKT1、TP53、JUN、STAT3、BCL2L1、CDKN1A、CDK2、IL10、CCND1、MYC等。KEGG通路富集分析提示细胞凋亡、AGE-RAGE信号通路极有可能是本研究药物治疗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的关键信号通路。GO富集分析结果表明,药物所涉及的分子生物学功能主要包括调控激酶活性、干预配体-受体结合;细胞组分结果提示细胞膜、内质网、线粒体是核心靶点的组织分布和亚细胞分布区域;在生物学过程方面,处方主要影响人体对有毒物质、无机物、脂类、脂多糖的反应,同时在活性氧代谢过程起到一定作用,并能够影响细胞增殖、凋亡等生物过程。分子对接结果显示,药物活性成分与靶点受体蛋白具有较好的结合活性,MMP9与刺芒柄花素结合效果最佳,其次按序为:MMP9与山奈酚、MAPK8与β-谷甾醇、MMP9与β-谷甾醇、VEGFA与刺芒柄花素。结论:1.基于探索性因子分析与主成分分析结果可知,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各期病机复杂,证候繁多,诊治之时需根据疾病不同阶段抓住关键证型加以干预。疾病初期病情较浅,尤以本虚为主,但随病情进展而逐渐发生痰、水、瘀互结之证,难以转圜。前心衰期和前临床时期是本病的关键阶段,此时患者的症状不甚明显,亦或出现非心脏疾病证候,但临床施治时如能在此阶段高危人群中把握关键证候要素、证候特征,提纲挈领,在病机尚未形成时遏制态势发展,患者即可良好向愈,延缓疾病进展,有效改善预后及生活质量。2.基于网状Meta分析结果可知,益气温阳利水法、益气养阴法和益气通脉法均为临床常用治法,但三种治法各有侧重,基于论文一的调查问卷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可知,益气温阳利水法适用于本病中后期阶段患者,见左心室射血分数减低,或症见胸痹、心悸、气喘、外周水肿等阳虚水饮内停之证;益气通脉法适用于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前临床期以及终末期水气凌心证,见患者运动耐量下降、或见气虚、痰瘀痹阻之象;益气养阴法多用于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前临床期,此阶段病情较轻,此时加以干预可显着改善患者预后、延缓疾病进程,因此对于此阶段中经检查发现已进展为结构性心脏病但临床未产生明显心力衰竭症状,或者病情处于慢性缓解期的本病患者,应根据所见气阴两虚证候善用益气养阴法治疗,从而有效把握最佳治疗先机。3.基于网络药理学结果可知,导师临床治疗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气阴两虚证所用基本方“西洋参-黄芪-瓜蒌-薤白-半夏”具有多组分、多靶点、多通路的治疗特点,能有效改善患者症状,可抗氧化应激、抑制炎性反应,调节血脂,改善心功能,防止心肌与组织细胞损伤;能通过干预细胞凋亡通路减少心肌细胞缺失,通过阻断AGE-RAGE通路延缓心肌纤维化进程。因此本方可通过上述机制有效逆转心室重构,纠正心室代偿性增大,恢复心肌组织顺应性、降低僵硬度,防止病情向疾病下一阶段进展,可作为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关键过渡阶段的良好基础方。此外,在临证之时,还应注意根据患者症状结合本基础方适当给予活血、化痰类中药,方可减轻患者痰瘀轻证,资助本方延缓疾病进程之功。4在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的证候类型-治则治法-处方用药诊疗思维过程中应重视气阴两虚证-益气养阴法-参芪瓜蒌薤白半夏汤。本文通过多中心大样本临床专家调查问卷得出结论,气阴两虚证是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前临床期的临床常见证候,且为本病承上启下的关键阶段,接着采用网状Meta分析结果证实益气养阴法是本病临床常用中医治法,可通过改善患者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NT-pro BNP水平来延缓疾病进程、扭转疾病转归,最后经网络药理学结合分子对接技术验证了导师临床所用治疗本病气阴两虚证基本方“西洋参-黄芪-瓜蒌-薤白-半夏”的活性成分能与疾病蛋白稳定结合,从而为本病的证候类型-治则治法-处方用药诊疗过程提供了思路与借鉴。

牛增辉[6](2021)在《基于心率变异性的益气中药治疗冠心病的安全性评价》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通过文献研究,对中药治疗冠心病安全性的现状进行评价。2.通过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益气中药治疗冠心病对心率变异性的影响。3.通过回顾性研究,评价益气中药治疗冠心病的安全性。方法1.第一部分文献研究通过在国内医药期刊检索近年来中药治疗冠心病出现的不良反应报道及中药安全性评价体系的文献,评价中药治疗冠心病的安全性程度。2.第二部分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根据Cochrane实践手册进行,纳入中药治疗冠心病中观察对心率变异性影响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对其是否提高HRV水平进行评价。3.第三部分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2019年8月至2020年8月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电图室的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种情况(冠心病/非冠心病)、病程、中药使用情况、心率变异性(HRV)指标进行登记、汇总、分析。结果1.第一部分文献研究结果提示益气中药在冠心病的中医药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报道较少,安全性较高。目前在对心血管系统损害的中药安全评价体系中,缺乏能够进行早期发现和监测心律失常等较为严重的心血管不良事件的评价指标进行早期预判。2.第二部分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结果提示中药联合西医常规治疗在提高SDNN、S DANN、RMSSD、PNN50、LF、HF水平上优于单纯西医治疗,中药能够通过提高HR V水平降低心律失常、心脏猝死等严重心血管不良事件,提高用药安全性。3.第三部分回顾性研究结果3.1冠心病与非冠心病患者的HRV水平相比,冠心病患者的HRV水平低于非冠心病患者(p<0.05),患病病程超过10年以上的冠心病患者HRV水平低于5年以下、5-10年的HRV水平(p<0.05)。3.2使用益气中药治疗冠心病的患者HRV水平高于不使用益气中药治疗冠心病的患者(p<0.05)。3.3冠心病病程超过10年以上的患者使用益气中药和不使用益气中药的HRV差异不显着(p>0.05))。结论1.第一部分文献研究提示使用益气中药治疗冠心病不良反应报道较少,安全性较高。2.第二部分Meta分析结果提示治疗冠心病的各中药不同剂型能提高冠心病患者的HRV水平,来减少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中药治疗冠心病安全性。3.第三部分回顾性研究结果提示患有冠心病后HRV水平的降低,增加了心律失常、心脏猝死等心血管不良事件的风险,病程超过10年后风险更高。益气中药的使用能够提高冠心病患者的HRV水平,来降低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的风险,在早期用药提高HR V水平,使患者受益更显着。在冠心病病程超过10年的患者的中医药治疗中单纯以益气法降低心血管不良事件风险效果不显着,需要以益气为主,兼以温阳、活血、利水的综合治法的长期治疗。

董雪君[7](2021)在《冠心病心衰中医证型分布及用药规律探讨》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主要通过收集我院冠心病心力衰竭住院患者的病历资料,对冠心病心衰的中医证型和临床治疗规律进行回顾性研究,探讨临床实践中冠心病心衰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中药用药规律,并进一步研究性别、年龄、常见危险因素、常用临床指标等对冠心病心衰证型分布的影响及诊治特点,更好地为中医药辨证治疗冠心病心衰的中医诊疗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6年1月-2020年12月之间就诊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心内科住院的确诊为冠心病心衰的患者,根据纳入排除标准采集入选病例资料,内容包括: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姓名、性别、年龄、民族、病历号、入院时间、冠心病类型、常见并(伴)发疾病;中医四诊资料,包括中医症状、体征、舌苔、脉象及中医辨证分型;西医观察指标,包括测量心功能的相关指标,包含住院时期的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erminal pro-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纽约心脏病协会(New York Heart Association,NYHA)心功能分级、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s,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dimension,LVEDD);中药处方。中医辨证方法根据诊断标准中的中医辨证分型诊断标准,至少由两名副主任医师以上医师进行辨证,如出现两名医师意见不同的情况,两者协商解决或是第三名副主任医师以上医师参与共同决定,最终获得一致结论,辨证分型时间为入院时。统计学方法运用统计软件SPSS20.0的单因素方差分析、χ2检验或非参数检验等方法分析各证型在年龄、性别、心功能、LVEF、LVEDD、NT-proBNP值等方面是否具有统计学差异,计量资料以平均数±标准差(x±s),多组均数间比较采用单向方差分析(one-way ANOVA)或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为差异有显着意义。结果:本次研究入选病例177例。1.一般情况比较:所有患者中70-89岁患者人数最多,各组中医证型之间在年龄分布上不存在差异。男性占49.2%,女性占50.8%,男女性别比接近1:1,各中医证型在性别上不具有统计学差异,但气虚血瘀证和气阴两虚证的患者女性略多于男性,而心肾阳虚证和阳虚水泛证男性略多于女性。常见合并危险因素前三分别为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脂血症。2.证型分布规律:各中医证型出现的频率依次是气虚血瘀证>气阴两虚证>阳虚水泛证>心肾阳虚证。3.临床指标比较:心功能以Ⅲ级和Ⅱ级为主,心功能水平与中医证型具有相关性(P<0.01),心功能Ⅱ级的中医证型主要为气虚血瘀证,心功能Ⅲ级时气阴两虚证所占比例最大,心功能Ⅳ级时最主要的证型是阳虚水泛证。左室射血分数(LVEF)在40%-49%的患者所占比例最大,阳虚水泛证的LVEF值与各组比较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明显低于其余三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值为50-59 mm者数量最多,阳虚水泛证LVEDD大于气虚血瘀证和气阴两虚证。各证型之间NT-proBNP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各中医证型的NT-proBNP水平均数最高为气虚血瘀证,其次是气阴两虚证,然后是心肾阳虚证,阳虚水泛证在最后。4.临床用药规律:冠心病心衰中药处方的用药使用频数前54位中运用最多的是补虚药,其次是活血药、利水药、化痰药等。各证型使用药物频数前10位统计结果依次(降序)为,气虚血瘀证为黄芪、党参、红花、桃仁、赤芍、茯苓、甘草、丹参、郁金、桂枝,气阴两虚证为茯苓、党参、甘草、黄芪、白术、神曲、丹参、当归、陈皮、麦冬,心肾阳虚证为茯苓、党参、甘草、桂枝、白术、白芍、川芎、干姜、柴胡、当归,心衰阳虚水泛证为茯苓、黄芪、党参、甘草、葶苈子、猪苓、桑白皮、泽兰、桂枝、桃仁。结论:1.冠心病心衰患病率随年龄增长呈现上升趋势,在性别上无明显差异,最常合并的危险因素为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脂血症。我院冠心病心衰住院患者以心功能Ⅱ级和Ⅲ级为主,LVEF值轻度降低者(40%-49%)所占比例最大,LVEDD值为50-59 mm者数量最多。2.我院冠心病心衰的患者各中医证型出现的频率依次是气虚血瘀证>气阴两虚证>阳虚水泛证>心肾阳虚证。3.冠心病心衰各中医证型在性别上不具有统计学差异,但气虚血瘀证和气阴两虚证的患者女性略多于男性,而心肾阳虚证和阳虚水泛证男性略多于女性。冠心病心衰各组中医证型之间在年龄分布上不存在差异。4.冠心病心衰中医证型与心功能水平具有相关性,心功能Ⅱ级的中医证型主要为气虚血瘀证,心功能Ⅲ级时气阴两虚证所占比例最大,心功能Ⅳ级时以阳虚水泛证为主。冠心病心衰阳虚水泛证的LVEF值明显低于其余各组,阳虚水泛证LVEDD大于气虚血瘀证、气阴两虚证,各中医证型的NT-proBNP水平均数依次为气虚血瘀证<气阴两虚证<心肾阳虚证<阳虚水泛证。5.我院心内科冠心病心衰的临床用药总体以补虚药为主,治疗气虚血瘀证以补气药和活血药为主,治疗气阴两虚证以补脾益气药和养血滋阴药为主,治疗心肾阳虚证用补气药兼用温阳通阳药物,治疗阳虚水泛证以利水渗湿药和补气通阳药为主。

吕章明[8](2020)在《黄芪桂枝五物汤防治紫杉醇致周围神经病变的物质基础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紫杉醇是普遍应用于临床的天然抗肿瘤药物,但在使用中常常伴随着严重的周围神经病变,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严重降低其生活质量,甚至会导致化疗中止,影响肿瘤患者生存及预后。目前针对紫杉醇诱发的周围神经病变尚无确切有效的治疗措施,因此,周围神经病变成为应用紫杉醇化疗时最主要的剂量限制性因素,是现代临床亟待解决的难题之一。本课题组在“方证相应”学说指导下,通过多层次证实主治“血痹”的经典方剂黄芪桂枝五物汤对于奥沙利铂所致周围神经病变有良好的防治作用,但其对紫杉醇所导致的周围神经病变的影响尚不清楚。本课题旨在研究黄芪桂枝五物汤对紫杉醇所致周围神经病变的药效学作用,并试图阐明其可能的分子机制。本论文第一部分进行了周围神经病变的理论与文献研究,为后续研究的开展奠定理论基础。该部分主要通过文献查阅与理论分析结合的方法,对多发性周围神经病变、紫杉醇导致的周围神经病变、黄芪桂枝五物汤分别进行了研究,发现黄芪桂枝五物汤的主治“血痹”与周围神经病变有较大的关联,并且黄芪桂枝五物汤及其组成药物均具有良好的神经保护作用,因此黄芪桂枝五物汤是防治紫杉醇所致周围神经病变的一种有潜力的治疗方案,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本论文第二部分是黄芪桂枝五物汤的体内外化学成分分析。该部分应用UHPLC-Q-TOF-MS/MS技术对黄芪桂枝五物汤水煎液及其吸收入血的原型成分和代谢产物进行系统研究,从中鉴定出103个化合物,39个原型成分,以及与原型成分关联度较高的46个代谢产物。本论文第三部分是药效学研究。首先建立紫杉醇致周围神经病变大鼠模型,采用动物行为学、分子生物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等方法,发现黄芪桂枝五物汤水煎液可抑制紫杉醇所致大鼠机械性痛觉过敏和热痛觉过敏,减轻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和坐骨神经神经元损伤,降低机体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水平。同时,通过CFPAC-1荷瘤裸鼠及肿瘤细胞实验考察了黄芪桂枝五物汤对紫杉醇抗肿瘤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高剂量的黄芪桂枝五物汤对紫杉醇的抗肿瘤疗效无显着性影响。本论文第四部分是黄芪桂枝五物汤改善紫杉醇致周围神经病变的分子机制研究。应用网络药理学预测黄芪桂枝五物汤作用于PIPN的共同靶点,并进行PPI网络分析、C-T网络分析、T-P网络分析、GO功能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发现黄芪桂枝五物汤对紫杉醇致周围神经病变的改善作用与炎症和氧化应激通路有较大的相关性。基于网络药理学分析结果,该部分选择炎症相关性的TLR4/Nf-κB通路和氧化应激相关性的P13K/Akt-Nrf2通路开展机制研究。实验结果表明,黄芪桂枝五物汤可下调紫杉醇致神经病变大鼠DRG组织中TLR4/Nf-κB通路相关蛋白表达,同时激活PI3K/Akt-Nrf2通路,这可能是其发挥神经保护作用的分子机制之一。本论文第五部分是黄芪桂枝五物汤对神经病变大鼠肠道菌群组成及代谢功能的影响研究。通过大鼠肠道菌群DNA的提取、扩增和16S rDNA测序,分析数据后发现黄芪桂枝五物汤可减小紫杉醇导致的肠道菌群α多样性、β多样性以及普雷沃氏菌、双歧杆菌、脱硫弧菌、拟杆菌等四个菌科丰度的改变。功能预测发现紫杉醇主要影响肠道菌群介导的氨基酸代谢,其中苯丙氨酸、异亮氨酸、色氨酸、组氨酸代谢通路的变化最为显着,黄芪桂枝五物汤对这些氨基酸的代谢异常有显着的抑制作用。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UHPLC-Q-TOF-MS/MS系统揭示了黄芪桂枝五物汤的体内外化学成分。通过建立紫杉醇致周围神经病变大鼠模型,从动物、组织、分子等水平证明了黄芪桂枝五物汤对紫杉醇所致周围神经病变的改善效果,且不影响化疗药物的抗肿瘤效果。通过网络药理学分析和实验验证,初步揭示黄芪桂枝五物汤改善紫杉醇所致周围神经病变的药理作用可能是通过下调TLR4/Nf-κB和激活PI3K/Akt-Nrf2通路发挥抗炎、抗氧化作用所介导。此外,本研究首次揭示了黄芪桂枝五物汤可显着改善紫杉醇导致的肠道菌群氨基酸代谢异常,这可能也是其发挥神经保护作用的机制之一,值得今后继续深入研究。本论文实验结果可为为临床紫杉醇所致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亦为黄芪桂枝五物汤的传承创新与开发提供科学依据和药理学基础。

张悦晨[9](2020)在《加味补阳还五汤对气虚血瘀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质量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观察加味补阳还五汤联合西药治疗气虚血瘀型慢性心衰患者的心功能、中医症候、生活质量评估等各项指标的变化,评价中医药治疗慢性心衰的疗效及对患者的生活质量的影响,旨在为中医药中医康复方面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纳入的60例心功能Ⅱ~Ⅲ级的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同时给予西医规范药物治疗,试验组加服加味补阳还五汤。共治疗30天。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NT-proBNP)、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6分钟步行距离(6MWT)、中医证候积分、生活质量评分的变化。结果:治疗前后比较,两组NT-proBNP均下降,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LVEF均有提高,但无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6分钟步行距离均增加,有显着性差异(P<0.05);中医证候积分、生活质量评分较治疗前均有降低,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对比,除LVEF(P>0.05),其余各项试验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中医症候疗效方面,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6.6%明显优于对照组 76.6%(P<0.05)。结论:加味补阳还五汤联合西药治疗能较好的改善气虚血瘀型慢性心衰患者的心功能和临床症状,能提高运动耐量及生活质量,且优于单用西药组。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李瑛[10](2020)在《苦碟子注射液与临床常用药物配伍应用的可行性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冠心病等心肌缺血类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增长,严重威胁人们的健康。作为一种活血化瘀的中药注射液,苦碟子注射液由菊科植物抱茎苦荬菜(Ixeris sonchifolia Hance)经提取、精制而成,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预防和治疗心肌缺血、冠心病、中风、脑梗塞等疾病。在临床使用中,苦碟子注射液常与不同溶媒和其他药物配伍合用,但临床配伍合用仍存在两个关键问题,第一,药物配伍合用是否具有可行性,不同药物之间是否存在配伍禁忌,是否会造成不良反应的发生;第二,药物配伍合用是否会影响药物的稳定性而导致临床疗效降低。针对目前存在的关键问题,本研究从体外药物配伍的化学稳定性、体内配伍药效角度开展苦碟子注射液与临床常用药物配伍应用的可行性研究,以期为临床上安全合理合用药物提供参考。具体实验内容及结论如下:(一)苦碟子注射液与常用药物配伍的化学稳定性研究基于药物稳定性试验指导原则并模拟苦碟子注射液临床常用药物浓度,以0.9%氯化钠注射液与5%葡萄糖注射液为溶媒,考察苦碟子注射液与两种常用配伍药物(注射用盐酸头孢替安、盐酸川芎嗪注射液)在4℃、室温、30℃环境下配伍溶液的外观、p H值、不溶性微粒、吸光度及有效成分含量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苦碟子注射液与上述两种溶媒及药物配伍后,配伍溶液在8h内未出现浑浊现象,p H值、吸光度与有效成分含量在配伍8h内均未发生明显变化,不溶性微粒存在明显变化及超出药典规定范围的现象。综合各项研究结果,苦碟子注射液与注射用盐酸头孢替安、盐酸川芎嗪注射液在临床上配伍使用时,应注意选择溶媒,尽早用完。研究发现,苦碟子注射液与0.9%氯化钠注射液及盐酸川芎嗪注射液配伍较为稳定,后续可进行体内相关研究。(二)基于代谢组学的苦碟子注射液配伍盐酸川芎嗪预防心肌缺血作用机制研究本实验采用异丙肾上腺素(ISO)建立大鼠心肌缺血模型并给予药物,通过生化指标检测和心脏病理组织切片对比观察,发现苦碟子注射液和盐酸川芎嗪配伍应用对心肌缺血的保护作用更为突出。此外,采用UPLC-Q-TOF/MS技术进行无靶向代谢组学分析,经多元统计分析筛选得到17个心脏组织标志物和16个血浆标志物,其主要调控鞘脂代谢,甘油磷脂代谢,色氨酸代谢,谷胱甘肽代谢,亚麻酸代谢,甾类激素生物合成等通路。本研究结果显示,相较于单独用药,苦碟子注射液与盐酸川芎嗪配伍可回调更多的代谢物,且代谢物水平变化倍数较大,表明苦碟子注射液与盐酸川芎嗪配伍对代谢物回调程度明显,疗效突出。本研究从药效角度反映了苦碟子注射液与盐酸川芎嗪配伍应用可明显增强对心肌缺血的保护作用,为进一步探究其对心肌缺血的保护机制提供了实验依据。(三)基于网络药理学的苦碟子注射液配伍盐酸川芎嗪预防心肌缺血作用机制研究基于以上研究,本研究利用网络药理学技术分析苦碟子注射液与盐酸川芎嗪配伍前后的保护作用机制,以药效成分和回调的心肌缺血代谢物挖掘预测潜在的靶点,进一步整合构建“成分-作用靶点-疾病”调控网络,通过对潜在靶点的相关通路分析,探讨其“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的作用机制。本研究筛选出药效成分可以调节心肌缺血代谢紊乱的靶点蛋白110个,药物配伍既可作用与苦碟子注射液和盐酸川芎嗪的共有靶点Faah、Drd2等;同时也可作用于苦碟子注射液和盐酸川芎嗪的作用靶蛋白,例如Ace、Kcnk2、Ccr1等;对比分析发现,苦碟子注射液与盐酸川芎嗪配伍应用可作用于更多的靶点和通路,如钙信号通路、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通路、环磷酸腺苷信号通路等,其药效成分可能通过作用于上述信号通路中的关键因子而改善心肌缺血。本研究证实苦碟子注射液与盐酸川芎嗪配伍应用可共同发挥对心肌缺血的预防作用,可协同增效影响代谢物水平,对心肌缺血的保护作用更为突出。

二、黄芪注射液改善心肌缺血作用的临床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黄芪注射液改善心肌缺血作用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龙牙楤木总皂苷抗MIRI机制研究及中成药防治MIRI的系统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上篇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与内质网应激
        (一) 内质网应激的主要路径
        (二) 内质网应激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机制
        参考文献
    综述二 线粒体功能障碍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进展
        (一) 线粒体形态动力学异常
        (二) 线粒体能量代谢障碍
        (三) 活性氧产生过量
        (四) 钙稳态异常
        (五) 线粒体膜通透性改变
        参考文献
    综述三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中西医结合研究进展
        1.中药复方汤剂
        2.中成药
        3.中药单体及有效成分
        4.结语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下篇 实验研究
    前言
    实验一 龙牙楤木总皂苷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1 实验器材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小结
    实验二 基于线粒体功能障碍探讨龙牙楤木总皂苷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1 主要仪器和材料
        2 实验方法
        3.结果
        4 小结
    实验三 基于内质网应激探讨龙牙楤木总皂苷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1 主要实验材料和仪器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小结
    讨论
        1 研究的临床意义
        2 龙牙楤木总皂苷抗MIRI的研究基础
        3 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的选择
        4 研究结果分析
    参考文献
临床研究 中成药治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系统评价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结论
    参考文献
结语
致谢
个人简历

(2)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探索构建及临床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医个体化疗效评价方法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医个体化疗效评价方法的热点与前沿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部分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提出
    1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科学问题
    2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工作基础
    3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内涵和主体
        3.1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内涵
        3.2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主体
    4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研究框架
        4.1 问题研究模型的梳理和选择
        4.2 参考PICO模型的研究框架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示范构建
    1 疾病范例选择依据
    2 要素一:个体化结局指标的优化
        2.1 资料与方法
        2.2 研究结果
    3 要素二:个体化干预方法的优化
        3.1 资料与方法
        3.2 研究结果
    4 要素三:个体化比较方法的优化
        4.1 资料与方法
        4.2 研究结果
    5 要素四:个体化数据分析方法的优化
        5.1 资料与方法
        5.2 研究结果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的探索研发
    1 系统模块设计准备
        1.1 个体化结局指标优化清单
        1.2 个体化干预方法优化清单
        1.3 个体化比较方法的选用
        1.4 个体化数据分析方法的选用
        1.5 循证目标成就评量法的制定
    2 系统设计方法
        2.1 整体设计
        2.2 安卓核心组件与生命周期
        2.3 系统搭建工具
        2.4 运行环境
    3 研究结果
        3.1 系统操作界面展示
        3.2 系统模拟数据测试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临床应用
    1 回顾性研究部分
        1.1 研究目的
        1.2 研究方法
        1.3 研究结果
    2 前瞻性研究部分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方法
        2.3 研究结果
    小结
    参考文献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语
致谢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3)rhBNP联合中药治疗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疗效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
    1.4 实验设计
第2章 综述 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治疗的研究进展
    2.1 重组人脑利钠治疗心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
    2.2 中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
    2.3 结语
第3章
    3.1 研究对象(文献检索结果)
    3.2 研究方法(文献的筛选和纳入)
    3.3 统计学分析
    3.4 结果
    3.5 讨论
第4章 结论
    4.1 结论
    4.2 创新点
    4.3 存在的问题
    4.4 今后的研究设想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 检索策略汇总表(检索表达式)
    附录 B 纳入研究文献的基本信息汇总表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4)心痛宁方对气虚血瘀型冠心病患者PCI术后心绞痛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中医对冠心病心绞痛的认识
        1.1 病因病机
        1.1.1 寒邪内侵,心脉阻滞
        1.1.2 饮食不节,痰饮内生
        1.1.3 肝郁气滞,痹阻心脉
        1.1.4 劳倦内伤,年老体衰
    2 中医对冠心病心绞痛的治疗
        2.1 活血化瘀,通脉止痛
        2.2 通阳泄浊,豁痰宣痹
        2.3 温补阳气,振奋心阳
    3 现代医学对冠心病PCI术后再发心绞痛的研究
        3.1 对PCI术后再发心绞痛的认识
        3.2 PCI术后心绞痛的发生机制
        3.2.1 支架内再狭窄
        3.2.2 支架内血栓形成
        3.2.3 冠脉痉挛
        3.2.4 冠脉微循环障碍
    4 现代医学对PCI术后复发心绞痛的治疗
    5 小结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1.2.2 中医诊断标准
        1.3 病例来源及分组
        1.3.1 纳入标准
        1.3.2 排除标准
        1.3.3 剔除标准
        1.3.4 脱落标准
        1.4 研究方法
        1.4.1 病例分组
        1.4.2 生活方式干预
        1.4.3 治疗方法
        1.5 观察指标
        1.5.1 一般资料
        1.5.2 安全性评定
        1.5.3 症状及体征
        1.5.4 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FMD)
        1.6 疗效评定标准
        1.7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临床资料
        2.2 临床疗效观察
        2.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脂情况
        2.2.2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心电图疗效情况
        2.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肱动脉内皮舒张功能的情况
        2.2.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情况
        2.2.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的疗效情况
        2.2.6 西雅图心绞痛量表对比分析
        2.2.7 安全性指标分析
    3 分析与讨论
        3.1 选方依据
        3.2 组方分析
        3.3 研究结果分析
    4 不足与展望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英文缩略词表
综述 中医药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5)冠心病合并心衰的中医证治及方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论着摘要
英文论着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论文一 基于探索性因子分析方法的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的中医证治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论文二 中医疗法治疗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的网状Meta分析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论文三 基于网络药理学分析张明雪教授治疗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经验的分子机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表
综述 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的中医证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6)基于心率变异性的益气中药治疗冠心病的安全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研究一 中药治疗冠心病的安全性文献研究
    1.中药治疗冠心病不良反应报道
    2.中药安全性评价现状
    3.小结
研究二 中药治疗冠心病对心率变异性影响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
    1.方法
    2.结果
    3.讨论
    4.小结
研究三 益气中药对冠心病心率变异性影响的临床研究
    1.研究方案
    2.研究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中医药治疗冠心病的研究进展
    1.病因病机
    2.中医药治疗
    3.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冠心病心衰中医证型分布及用药规律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医学对心力衰竭的认识
        1 古代文献对心力衰竭的认识
        2 心力衰竭的现代中医研究
        参考文献
    综述二 现代医学对心力衰竭的认识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第一节 临床资料与方法
        1 病例来源
        2 诊断标准
        3 纳入标准
        4 排除标准
        5 研究方法
    第二节 研究结果
        1 各组中医证型一般资料比较
        2 各中医证型分布特点比较
        3 冠心病心衰的中医用药规律
    第三节 讨论
        1 冠心病心衰总体资料讨论
        2 冠心病心衰中医证型分布规律
        3 冠心病心衰中医证型与临床指标的关系
        4 中药治疗冠心病心衰的临床应用特点
研究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历

(8)黄芪桂枝五物汤防治紫杉醇致周围神经病变的物质基础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理论与文献研究
    1 多发性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认识及防治策略
        1.1 中医对多发性周围神经病变的认识
        1.2 多发性周围神经病变的防治策略
        1.3 讨论
    2 紫杉醇致周围神经病变的研究进展
        2.1 紫杉醇致周围神经病变的特征
        2.2 紫杉醇致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生机制
        2.3 紫杉醇致周围神经病变的中西医防治进展
        2.4 讨论
    3 黄芪桂枝五物汤的方药及主治考证
        3.1 原方出处及主要内容
        3.2 用药特点和制方结构
        3.3 主治血痹的名实考证
        3.4 现代研究与应用
        3.5 讨论
    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黄芪桂枝五物汤体内外化学成分分析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试剂及材料
        1.2 实验仪器
        1.3 实验动物
    2 实验方法
        2.1 样品制备及处理方法
        2.2 液质条件
    3 实验结果
        3.1 黄芪桂枝五物汤水煎液化学成分解析
        3.2 黄芪桂枝五物汤入血原型成分与代谢产物研究
    4 讨论及小结
        4.1 讨论
        4.2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黄芪桂枝五物汤防治紫杉醇致周围神经病变的药效学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试剂及材料
        1.2 实验仪器
        1.3 实验动物
        1.4 实验细胞株
    2 实验方法
        2.1 试剂配制
        2.2 造模和给药方案
        2.3 大鼠血清和组织样品收集
        2.4 大鼠背根神经节组织RNA的提取和逆转录
        2.5 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PCR)实验
        2.6 尼氏染色实验
        2.7 透射电镜实验
        2.8 免疫荧光实验
        2.9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实验
        2.10 MDA-MB-231、CFPAC-1细胞实验
        2.11 CFPAC-1荷瘤裸鼠实验
        2.12 统计学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黄芪桂枝五物汤对PIPN大鼠机械痛、热痛敏感性及体重的影响
        3.2 黄芪桂枝五物汤对PIPN大鼠神经组织病理学的影响
        3.3 黄芪桂枝五物汤对PIPN大鼠神经生长因子NGF和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
        3.4 黄芪桂枝五物汤对PIPN大鼠炎性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
        3.5 黄芪桂枝五物汤对紫杉醇抗肿瘤活性的影响
    4 讨论及小结
        4.1 讨论
        4.2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黄芪桂枝五物汤防治紫杉醇致周围神经病变机制初探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试剂及材料
        1.2实验仪器
        1.3 实验动物
    2 实验方法
        2.1 试剂配制
        2.2 大鼠模型建立和给药方案
        2.3 大鼠背根神经节组织蛋白的提取
        2.4 蛋白质印迹分析(Western Blot)
        2.5 网络药理学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黄芪桂枝五物汤作用于PIPN的调控网络分析
        3.2 黄芪桂枝五物汤对PIPN大鼠TLR4/Nf-KB和PI3K/Akt-Nrf2通路的调节作用
    4 讨论及小结
        4.1 讨论
        4.2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黄芪桂枝五物汤对PIPN大鼠肠道菌群组成及代谢功能的影响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试剂及材料
        1.2 实验仪器
        1.3 实验动物
    2 实验方法
        2.1 大鼠模型建立和给药方案
        2.2 大鼠粪便收集
        2.3 菌群总DNA抽提与目的片段扩增
        2.4 文库构建与测序
        2.5 数据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黄芪桂枝五物汤对PIPN大鼠肠道菌群α-多样性的影响
        3.2 黄芪桂枝五物汤对PIPN大鼠肠道菌群β-多样性的影响
        3.3 黄芪桂枝五物汤对PIPN大鼠肠道菌群组成的影响及特异性菌株的发现
        3.4 黄芪桂枝五物汤对PIPN大鼠肠道菌群功能的影响及代谢途径的预测
    4 讨论及小结
        4.1 讨论
        4.2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1 总结
    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9)加味补阳还五汤对气虚血瘀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质量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一、临床资料
        (一) 研究对象
        (二) 诊断标准
        (三) 纳入标准
        (四) 排除标准
        (五) 剔除、脱落、停止标准
        (六) 中止6分钟试验标准
    二、研究方法
        (一) 分组方法
        (二) 治疗方案
        (三) 观察指标
        (四) 统计学分析
    三、研究结果
        (一) 一般资料
        (二) 实验结果
        (三) 安全性评价指标
讨论
    一、现代医学治疗慢性心衰的进展
    二、生活质量的评估及改善方法
        (一) 生活质量的评估方法
        (二) 生活质量的改善方法
    三、中医康复学发展进程
        (一) 历史源流
        (二) 治疗原则
        (三) 治疗措施
    四、慢性心衰气虚血瘀证的研究
    五、加味补阳还五汤的组方分析及药理学研究
    六、研究结果分析
        (一) 对心功能指标的影响
        (二) 对运动耐量的影响
        (三) 对中医证候的影响
        (四) 对生活质量的影响
    七、问题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慢性心衰的中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发表论文

(10)苦碟子注射液与临床常用药物配伍应用的可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实验一 苦碟子注射液与常用药物配伍的化学稳定性研究
    一 苦碟子注射液与两种溶媒及头孢替安配伍的化学稳定性研究
        1 仪器与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二 苦碟子注射液与盐酸川芎嗪注射液配伍的化学稳定性研究
        1 仪器与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实验二 基于代谢组学的苦碟子注射液配伍盐酸川芎嗪预防心肌缺血作用机制研究
    一 苦碟子注射液配伍盐酸川芎嗪预防心肌缺血的心脏代谢组学研究
        1 仪器与试剂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二 苦碟子注射液配伍盐酸川芎嗪预防心肌缺血的血浆代谢组学研究
        1 仪器与试剂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实验三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苦碟子注射液配伍盐酸川芎嗪预防心肌缺血作用机制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中药注射液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黄芪注射液改善心肌缺血作用的临床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龙牙楤木总皂苷抗MIRI机制研究及中成药防治MIRI的系统评价[D]. 宋欣丽.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探索构建及临床实证研究[D]. 石兆峰.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
  • [3]rhBNP联合中药治疗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疗效的Meta分析[D]. 赵永伟. 北华大学, 2021(12)
  • [4]心痛宁方对气虚血瘀型冠心病患者PCI术后心绞痛的疗效观察[D]. 黎炯彤.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5]冠心病合并心衰的中医证治及方药研究[D]. 敖玉涵.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02)
  • [6]基于心率变异性的益气中药治疗冠心病的安全性评价[D]. 牛增辉.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7]冠心病心衰中医证型分布及用药规律探讨[D]. 董雪君.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8]黄芪桂枝五物汤防治紫杉醇致周围神经病变的物质基础及机制研究[D]. 吕章明.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2)
  • [9]加味补阳还五汤对气虚血瘀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质量的临床研究[D]. 张悦晨.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10]苦碟子注射液与临床常用药物配伍应用的可行性研究[D]. 李瑛.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4)

标签:;  ;  ;  

黄芪注射液改善心肌缺血的临床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