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析公共图书馆的电子阅览室(论文文献综述)
孔迪[1](2021)在《网络环境下公共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的管理及发展探讨》文中研究说明文章介绍了电子阅览室的概念及功能,分析了网络环境下公共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的发展现状,指出了公共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的优化路径,旨在提高图书馆服务质量,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杨丽丽[2](2021)在《相互“形塑”中的学习空间与学习行为 ——大学图书馆学习空间使用情况调查与分析》文中指出受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现代学习技术发展等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学习方式正在走向多元化、个性化、信息化。图书馆作为高校重要教学科研支持部门,也在发生相应的变革。根据空间社会学理论,空间既是行为发生的条件,又是由行为所建构的。那么,图书馆学习空间,又是如何支持当下多样化的学习行为并被学习行为所改变呢?本研究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试图回答以下问题:大学图书馆是否支持或是满足大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型?学生自发的新型学习方式如何推动图书馆学习空间改变?这种相互“形塑”是否在形成新的高校学习文化?为有效揭示新技术环境、学科背景等因素对图书馆学习空间的影响,本研究选择西南地区四所不同层次和类型大学的新建校区图书馆为研究对象,通过访谈、观察等质性研究方法,描述图书馆学习空间与学习行为二者之间的互动,总结当前高校图书馆学习空间建设的经验,发现学习空间与学习行为之间的相互塑造。论文主要分为:第一部分:绪论。主要是提出问题,阐述论文研究缘起、研究意义、已有相关研究,提出研究步骤、研究技术线路图、研究方法、研究对象等。第二部分:四所大学新校区图书馆学习空间建设及其中学习行为的调查分析。通过现场观察、访谈、体验,发现各校图书馆建设个性鲜明,空间建设及资源供给上体现了鲜明的学科特色和校园文化传统,但各校学生在图书馆中的学习行为表现出来高度的统一性。D大学作为信息技术为主的985理工大学,其图书馆科技感十足,但学生主要使用图书馆的自主、静默学习空间进行无需或少量技术支持的学习;C大学作为985综合型大学,其图书馆造型古朴,馆藏丰富,但学生主要找地方“自习”,评价“不好用”;J大学作为以交通技术为主的工科211大学,其图书馆学习空间重实用,学生主要来图书馆找地方写作业、复习,多功能空间“基本没用”;S大学是省属重要师范大学,其图书馆规模大、空间多,学生进馆学习的人数多,但设施设备少有考虑使用者的感受,评价“不舒服”。第三部分:“学习空间”与“学习行为”相互形塑推动着多元学习文化的形成。通过对图书馆学习空间建设和使用的调查,发现各大学图书馆建设表现出一些共同点:资源供给及设施设备的数字化、信息化明显升级;空间功能多样化是普遍趋势;相对于学习空间硬件设施设备的升级换代,学习空间管理与服务都表现出相对的滞后。各大学图书馆带有鲜明的本校学科特色和传统校园文化特点,但各校学生在图书馆的学习行为共性大于个性,使用图书馆的目的、主要学习行为类型都高度相似。尽管如此,各校学生对图书馆学习空间的需求有显着的差异:文科、综合类大学现有空间条件不足,大学学生期待图书馆提供更“完备”和“好用”的空间条件;工科类大学现有空间条件较好,学生期待图书馆提供“更舒服”和“更独立”的学习条件。图书馆学习空间与学生空间期待的落差主要源于现有的图书馆建设、管理缺乏学生参与。学生新的学习空间需求、新的学习方式与图书馆的学科传统、现代化建设相互作用,正在推动形成新的多元化学习文化。
乔庆梅[3](2021)在《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的管理及发展方向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该文介绍了电子阅览室的概念和功能,指出了公共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存在的问题,即没有充分利用数字资源、对数字资源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宣传渠道单一、员工培训机会不足等问题,使其不能为读者提供更好、更细致、更专业的服务。该文还讨论了电子阅览室的管理方向,需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发展多元化的服务模式等,分析了信息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发展方向,需完善电子阅览室的硬件设施、全面实施免费上网服务、开发利用数字图书馆资源,以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
吴玲玲[4](2021)在《探析基层公共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的未成年管理》文中指出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进入新时代,图书馆开始迎来智能化发展的浪潮。在城市基层图书馆当中,大多数的公共图书馆都配备了电子阅览室,大大方便了人们阅读过程。电子阅览室以信息网络为基础,人们利用电子阅览技术能够更快捷的获取图书信息,相比于以往的纸质图书具有环保、高效的优势。但是电子阅览室面向社会大众,未成年人也包括在其中。他们年纪尚小,自控能力较差,如何避免因为网络而引发未成年教育的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必须要加强基层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的未成年人管理,才能真正使电子阅览室对于未成年人发挥积极作用。
田雪莹,傅云霞[5](2020)在《公共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的功能演变与重构——以辽宁省图书馆为例》文中研究指明电子阅览室是公共图书馆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随着智能手机、无线网络、多媒体技术的日臻成熟,现有公共电子阅览室的技术环境、服务环境、读者群体发生了很大变化,传统的电子阅览室服务面临着无人问津的尴尬。结合辽宁省图书馆电子阅览室服务功能拓展的实践,就公共图书馆电子阅览室持续发展问题展开研究,提出了公共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功能重构的设想。
陆晓燕[6](2020)在《武汉市公共图书馆数字文化服务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政府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是满足人民群众基本精神文化需求,保障其文化权益的重要途径。近年来,随着文化强国、“互联网+”战略的贯彻执行,公共文化服务和互联网的结合越来越紧密,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建设在逐渐深入。公共图书馆以其数量多、覆盖范围广、资源丰富等特性,成为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主要场所,自然而然也成为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建设的主要阵地。武汉市作为经济与文化发展实力排在前列的中部城市,近年来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快速,在数字文化服务建设方面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本文在综合分析国内外公共图书馆数字文化服务建设的理论研究成果和发展经验的基础上,以新公共服务理论、数字治理理论为基础,通过网络调查与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法,对武汉市公共图书馆数字文化服务建设的现状、问题进行剖析,并提出促进武汉市公共图书馆数字文化服务建设的对策。文章主要分为六个部分来研究武汉市公共图书馆的数字文化服务。第一部分,介绍了选题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阐述了国内外的研究现状;阐释了公共图书馆数字文化服务的相关概念和运用的理论;介绍了本文的研究内容与方法、组织结构与创新点。第二部分,介绍了武汉市公共图书馆数字文化服务的发展历程;武汉市公共图书馆数字文化服务的建设概况,表现为:注重智能数字设备的引进、逐步整合数字文化资源、建设特色数字服务内容、打造多元化的数字服务平台、创立数字服务品牌;同时,分析了受众对于公共图书馆数字文化服务相关评价的问卷调查结果。第三部分,在前文调查的基础上,剖析武汉市公共图书馆数字文化服务建设存在的问题。第四部分,通过分析美国数字公共图书馆和浙江网络图书馆这两个典型案例,总结出公共图书馆数字文化服务的建设应坚持人本服务理念、注重服务平台建设、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第五部分,分别从政府、图书馆和社会力量的角度提出对策。政府方面应树立以公众需求为导向的服务理念;完善制度建设,制定均等化的服务标准;建立完善的资金投入机制。图书馆方面应提升数字文化资源建设水平;加强数字服务平台运营管理,提升用户粘性;注重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树立品牌意识,加强宣传推广。社会力量方面应采用多种方式,引入社会力量;增强与读者的互动,创新服务模式。第六部分是总结与展望,总结全文并指出本文的不足之处。
陈文娜[7](2020)在《西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需耦合协调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是政府长期关注的,也是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环节。从“十一五”时期,政府就开始关注公共文化服务,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到“十三五”已进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阶段。西部农村过去十几年的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中供给与需求的协调状况成为当前完善西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础性问题,对于学界公共文化服务供需匹配问题的解决和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结构优化升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借鉴供给侧改革理论、公共产品理论及耦合协调度理论,通过构建西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需结构系统,对西部各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供需耦合协调度进行实证分析,首先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西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需耦合协调度进行测算,其次测算西部农村供需结构系统各指标对于供需耦合协调度指数的得分情况,总结供需耦合协调度在西部的变化态势,分析西部供需耦合协调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最后从结构优化角度提出提升供需耦合协调度的对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西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与需求无论在时序上,还是截面上,大部分省份协调度指集中在0.3-0.5之间,处于失调状态;从“十一五”到“十三五”的历程中,西部各省的公共文化服务从“需求滞后型”向“供给滞后型”转变;西部农村公文化服务供需耦合协调度不存在空间相关性;供需结构系统一级指标层中的供给要素、需求基础是供需耦合协调度的保障因素,供给内容和需求内容是提升供需协调等级的关键因素。二级指标层中的政策要素,资金要素、农民文化素质和农民群体数量是重要因素,机构要素、数字文化、文化付费意愿和上网需求是关键因素,人员要素、文化设施、文化物资、文化活动和阅读需求、视听需求和文化活动需求属于保障因素。在结构调整策略中,要维持重要因素,改善关键因素和巩固保障因素,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尽管供给侧是重点,需求侧也要给予适当的关注,双轮驱动,才能更高效地提升西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耦合协调度,从而促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完善。
郭蕾[8](2020)在《网络趋势下公共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的管理工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信息时代,公共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的建设中计算机及网络通信技术的应用越来越普及,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因此,本文分析了公共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的管理工作现状,并对未来的具体优化策略进行分析与研究。
顾雪[9](2020)在《知识经济时代区县级公共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建设研究》文中认为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对于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及经济发展对于知识的依赖作用较以往更加突出,各个社会阶层对于知识的学习培训和分享交流需求也较以往更为强烈。但是,受公众认知有限、网络信息纷杂、权威信息稀缺等因素影响,仅凭公众自己上网查询难以满足日新月异的知识需求。文章研究了知识经济时代的区县级公共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建设问题,旨在充分发挥出公共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在信息检索、电子文献查阅、知识学习传播等方面的专业性、权威性、及时性,以更好地服务当地居民的知识需求,进而推动地方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
吕颖[10](2020)在《基于网络趋势下公共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的管理模式探讨》文中认为公共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已经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是顺应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本文将围绕网络趋势下公共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的优势进行阐述,详细的分析网络趋势下公共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管理工作发展现状,科学的探讨网络趋势下公共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管理模式,在互联网时代背景的影响下注重分析公共图书馆阅览室的优势,旨在提升公共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的管理水平。
二、浅析公共图书馆的电子阅览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析公共图书馆的电子阅览室(论文提纲范文)
(1)网络环境下公共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的管理及发展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电子阅览室概念及功能简介 |
2 网络环境下公共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发展现状 |
2.1 资源分化严重,读者黏性较低 |
2.2 宣传意识不足,管理意识缺乏 |
3 网络环境下公共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的优化路径 |
3.1 明确管理目标,细化管理内容 |
3.2 丰富数据库内容,提供个性化服务 |
3.3 提升馆员职业素养,完善管理体系 |
3.4 做好设备维护工作,保障网络安全 |
(2)相互“形塑”中的学习空间与学习行为 ——大学图书馆学习空间使用情况调查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缘起与问题提出 |
1.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4 理论基础 |
1.5 概念界定 |
1.6 研究设计 |
2 “高科技含量但使用不足的”D大学新校区图书馆 |
2.1 D大学新图书馆学习空间分布及学生使用情况 |
2.2 “被沉默的”D大学新图书馆学习空间 |
3 “高大上但不接地气的”C大学新校区图书馆 |
3.1 C大学新图书馆学习空间分布及学生使用情况 |
3.2 “美中不足”的C大学新图书馆学习空间 |
4 “本分的”J大学新校区图书馆 |
4.1 J大学新图书馆学习空间分布及学生使用情况 |
4.2 “还可以的”J大学新图书馆学习空间 |
5 “不好用的”S大学新校区图书馆 |
5.1 S大学新图书馆学习空间分布及学生使用情况 |
5.2 “支持学习不足的”S大学新图书馆学习空间 |
6 “学习空间”与“学习行为”相互形塑推动多元化学习文化的形成 |
6.1 大学图书馆建设现状 |
6.2 大学图书馆学习空间与学习行为的相互形塑 |
6.3 小结 |
7 结论与反思 |
7.1 结论 |
7.2 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的管理及发展方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电子阅览室介绍 |
2 电子阅览室的功能 |
2.1 文献信息检索服务 |
2.2 互联网浏览服务 |
2.3 学习和欣赏服务 |
3 公共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存在的问题 |
3.1 充分利用数字资源 |
3.2 旧设备更新缓慢 |
3.3 宣传不足 宣传渠道单一 |
3.4 员工培训机会不足 |
3.5 服务形式相对落后 |
4 电子阅览室的管理方向 |
4.1 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 |
4.2 加强电子阅览室管理人员的管理 |
4.3 加强读者管理 |
4.4 发展多元化的服务模式 |
5 信息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发展方向 |
5.1 完善电子阅览室的硬件设施 |
5.2 全面实施免费上网服务 |
5.3 购买并构建尽可能多的功能 |
5.4 开发利用数字图书馆资源 |
5.5 建立导航系统并开展咨询服务 |
5.6 及时更新设备 |
(4)探析基层公共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的未成年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一、当前基层公共图书馆电子阅览室未成年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
(一)没有意识到未成年管理的重要性 |
(二)未成年人自身的网瘾问题 |
(三)电子阅览室的管理人员工作能力不强 |
二、基层公共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的未成年管理策略 |
(一)认识到电子阅览室未成年管理的重要性 |
(二)提高管理工作能力,加强人员素质建设 |
(三)发挥基层图书馆的服务价值 |
(四)针对“网瘾少年”采取必要的技术限制 |
三、结语 |
(5)公共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的功能演变与重构——以辽宁省图书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公共图书馆电子阅览室面临的主要问题 |
1.1 信息生态发生变化,读者使用率大幅下降 |
1.2 硬件设备快速迭代,现有设备后续更新难度加大 |
1.3 数据应用更多向手机端转移,原有基于WEB的数据库都在转型 |
2 公共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的定位与变革 |
2.1 建设多媒体学习中心 |
2.2 建设信息共享空间 |
2.3 建设信息素养培训中心 |
3 结语 |
(6)武汉市公共图书馆数字文化服务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 国外研究综述 |
(二) 国内研究综述 |
(三) 研究述评 |
三、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一) 相关概念 |
(二) 理论基础 |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 研究内容 |
(二) 研究方法 |
五、论文组织结构 |
(一) 组织结构 |
(二) 创新点 |
第二章 武汉市公共图书馆数字文化服务现状调查 |
一、武汉市公共图书馆数字文化服务发展历程 |
(一) 初创阶段: 2002年至2011年 |
(二) 深化阶段: 2012年至2015年 |
(三) 发展阶段: 2016年至今 |
二、武汉市公共图书馆数字文化服务建设概况 |
(一) 注重智能数字设备的引进 |
(二) 逐步整合数字文化资源 |
(三)建设特色数字服务内容 |
(四) 打造多元化的数字服务平台 |
(五) 创立数字服务品牌 |
三、公共图书馆数字文化服务受众调查结果分析 |
(一) 调查对象的基本概况 |
(二) 公共图书馆数字文化服务使用情况 |
(三) 公共图书馆数字文化服务满意度 |
(四) 公共图书馆数字文化服务的宣传推广 |
(五) 问题与建议 |
第三章 武汉市公共图书馆数字文化服务建设问题 |
一、数字服务平台建设落后,缺乏运营 |
二、人才队伍素质有待提高 |
三、数字文化资源建设质量不高 |
四、宣传推广力度不强 |
五、数字文化服务模式落后 |
第四章 国内外公共图书馆数字文化服务建设案例与启示 |
一、美国数字公共图书馆 |
(一) 创建开放协作的服务平台 |
(二) 广泛的社会参与 |
(三) 注重战略规划的制定 |
二、浙江网络图书馆 |
(一) 建设基础深厚 |
(二) 统一的服务平台 |
(三) 宣传推广形式多样 |
三、国内外公共图书馆数字文化服务建设的经验启示 |
(一) 坚持人本服务理念 |
(二) 注重服务平台建设 |
(三)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 |
第五章 武汉市公共图书馆数字文化服务建设对策 |
一、加强政府引导,提供持续保障 |
(一) 树立以公众需求为导向的服务理念 |
(二) 完善制度建设,制定均等化的服务标准 |
(三) 建立完善的资金投入机制 |
二、强化图书馆内功,全面提升数字文化服务建设水平 |
(一) 提升数字文化资源建设水平 |
(二) 加强数字服务平台运营管理,提升用户粘性 |
(三) 注重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
(四) 树立品牌意识,加强宣传推广 |
三、整合社会力量,创新服务模式 |
(一) 采用多种方式,引入社会力量 |
(二) 增强与读者的互动,创新服务模式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一、总结 |
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7)西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需耦合协调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价值 |
1.2.2 现实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改革研究 |
1.3.2 关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研究 |
1.3.3 关于农村公共文化需求的研究 |
1.3.4 文献评述 |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核心概念 |
2.1.1 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改革 |
2.1.2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 |
2.1.3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需结构系统 |
2.1.4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需耦合协调度 |
2.2 理论基础及其适用性 |
2.2.1 供给侧改革理论 |
2.2.2 公共产品理论 |
2.2.3 耦合协调度理论 |
第三章 西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需发展历程 |
3.1 “十一五”时期西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需发展概况 |
3.2 “十二五”时期西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需发展情况 |
3.3 “十三五”规划西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方向 |
第四章 西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需结构系统的指标体系构建 |
4.1 构建的原则 |
4.2 供需结构系统指标初步构建 |
4.3 供需结构系统指标的筛选与确定 |
4.4 供需结构系统指标的适用性 |
4.5 供需结构系统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五章 西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需耦合协调度量化分析 |
5.1 耦合协调度模型及测算 |
5.2 供需结构系统指标得分测算 |
5.3 西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需耦合协调度变化态势 |
5.3.1 纵向变化 |
5.3.2 横向变化 |
5.4 西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需耦合协调度存在的问题 |
5.4.1 协调等级不高,失调区域扩大 |
5.4.2 供需耦合不佳,供给不适需求 |
5.4.3 省际差异较大,西南优于西北 |
5.5 西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需耦合协调度问题诊断 |
5.5.1 供给结构系统中的原因分析 |
5.5.2 需求结构系统中的原因分析 |
第六章 西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需耦合协调度提升对策 |
6.1 供给侧驱动 |
6.1.1 调整供给要素,优化资源配置 |
6.1.2 改革供给内容,创新供给形式 |
6.1.3 加强省际交流,缩小区域差距 |
6.2 需求侧引导 |
6.2.1 夯实需求基础,刺激潜在需求 |
6.2.2 回应需求内容,畅通表达渠道 |
6.2.3 繁荣文化市场,促进文化消费 |
第七章 结论 |
7.1 研究结论 |
7.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调查问卷 |
附录2 效度检验表 |
附录3 耦合协调度计算结果总表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8)网络趋势下公共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的管理工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公共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管理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
1. 宣传不到位 |
2. 管理方式陈旧、被动 |
3. 管理不规范、不到位 |
二、公共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管理工作优化策略 |
1. 进一步加强宣传工作 |
2. 营造良好的服务管理环境 |
3. 进一步加强公共图书馆电子阅览室规范化建设 |
三、结束语 |
(9)知识经济时代区县级公共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知识经济时代区县级公共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的功能定位 |
1.1 区县专业信息检索中心 |
1.2 区县电子文献查阅中心 |
1.3 区县知识学习传播中心 |
2 当前区县级公共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存在的问题 |
2.1 信息检索功能不完善 |
2.2 电子文献资源不丰富 |
2.3 工作人员专业能力弱 |
2.4 读者认识定位有偏差 |
3 区县级公共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建设思路 |
3.1 加强电子阅览室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夯实服务基础 |
3.2 强化对电子阅览室的舆论宣传引导,重塑功能定位 |
3.3 强化电子阅览室人才队伍建设,提高人员素质 |
4 结语 |
(10)基于网络趋势下公共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的管理模式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一、前言 |
二、网络趋势下公共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的优势 |
三、网络趋势下公共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管理工作发展现状 |
四、网络趋势下公共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管理模式探讨 |
(一)做好公共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的宣传工作 |
(二)营造公共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的服务氛围 |
(三)保证公共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的规范管理 |
(四)注重公共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的资源的开发 |
五、结语 |
四、浅析公共图书馆的电子阅览室(论文参考文献)
- [1]网络环境下公共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的管理及发展探讨[J]. 孔迪. 河南图书馆学刊, 2021(09)
- [2]相互“形塑”中的学习空间与学习行为 ——大学图书馆学习空间使用情况调查与分析[D]. 杨丽丽.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3]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的管理及发展方向研究[J]. 乔庆梅. 科技资讯, 2021(11)
- [4]探析基层公共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的未成年管理[J]. 吴玲玲. 传媒论坛, 2021(02)
- [5]公共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的功能演变与重构——以辽宁省图书馆为例[J]. 田雪莹,傅云霞. 图书馆学刊, 2020(07)
- [6]武汉市公共图书馆数字文化服务建设研究[D]. 陆晓燕.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7]西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需耦合协调度研究[D]. 陈文娜. 兰州大学, 2020(01)
- [8]网络趋势下公共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的管理工作研究[J]. 郭蕾. 兰台内外, 2020(05)
- [9]知识经济时代区县级公共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建设研究[J]. 顾雪. 企业科技与发展, 2020(01)
- [10]基于网络趋势下公共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的管理模式探讨[J]. 吕颖. 长江丛刊,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