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兴安岭多层森林问题初探

大兴安岭多层森林问题初探

一、大兴安岭复层林问题的初步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黄木易[1](2021)在《不同间伐强度尾巨桉林下套种乡土树种的成效分析》文中指出本文以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有七坡林场尾巨桉DH32-29无性系纯林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近熟龄桉树间伐后套种优质阔叶树种形成异龄复层混交林的过程,以期为桉树纯林改培方式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研究主要内容有林分生长量、生长动态、林分结构、土壤理化性质、土壤酶活性。1.林分改培后的桉树生长:改培后林分中桉树的径阶分布并未随间伐强度的增加而逐渐偏正态分布。胸径、树高、单株材积均随间伐强度的增大而增加,且较未改培林分明显。间伐强度较大的改培林分中,桉树的连年生长量下降趋势明显缓于未改培林分。各林分隶属函数的得分表现为:HT>MT>HT*>MT*>LT>LT*>CK>CK*,总体以改培后的HT林分最佳,改培效果则以中度间伐的桉树人工林最为明显,MT较MT*的胸径、树高、单株材积、总蓄积量分别提高了11.70%、14.33%、26.39%、24.56%。2.林分改培后的乡土树种生长:米老排在所有处理下生长状况和林分结构均最优,随间伐强度的增加,其单株材积较红锥分别高出:742.86%、625.64%、262.38%、39.15%,较火力楠分别高出:661.29%、387.93%、302.20%、400.95%;不同间伐强度下红锥的生长变化最明显,高强度的桉树间伐最有利于红锥的生长,HT中红锥较CK平均胸径提升了 194.70%,平均树高提升了 117.82%;火力楠各处理中偏度均无明显差异,但峰度在各处理中都明显高于红锥和米老排。总体而言,林分中较小桉树密度配置的改培方式更有利于套种树种的生长,表现最好的HT林分三类树种的总蓄积量较最差CK林分提高267.67%。3.林分改培后土壤物理特性:各土层的饱和持水量、毛管持水量、田间持水量、总孔隙度、含水率均随林分中桉树间伐强度的增加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土壤容重则呈现先减小后增加的趋势。总体以改培后的CK林分为最佳,改培的效果为对照中的深层土壤(40~60cm)最明显,从土壤持水能力来看,土壤饱和持水量增加了 142.84%,土壤毛管持水量增加了 158.21%,土壤田间持水量增加了 154.38%。4.林分改培后土壤化学性质:土壤pH值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小,与未改培林分相反,同土层中随间伐强度的增大而增大,pH值较未改培林分的提升在表层土壤(0~20cm)中最明显,随间伐强度的增加分别提升了 2.60%、3.10%、6.35%、7.05%;有机质在全土层均表现为随间伐强度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小;全钾在全土层中均表现为对照优于各间伐处理;土壤全氮、全磷、全钾、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则表现为较高间伐强度优于较低间伐强度。总体以改培后的林分MT最佳,对照的改培效果最明显,有机质、土壤全氮、全磷、全钾、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在对照的表层土壤中较未改培林分分别提升了 30.77%、33.87%、70.57%、97.47%、26.51%、40.84%。5.林分改培后土壤酶活性:四种土壤酶活性都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不同酶在不同处理中的活性表达存在一定差异。总体以MT林分表现最佳,中度间伐的改培效果最明显,其中土壤磷酸酶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较未改培林分分别提升了 11.16%、93.43%、-7.71%;土壤蔗糖酶分别提升了 114.67%、196.20%、-34.14%;土壤脲酶分别提升了 8.89%、8.81%、-3.16%;土壤过氧化氢酶分别提升了 246.04%、183.81%、258.31%。6.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改培后林分在相关性区分度上较未改培林分高,林分结构更加复杂,但在林分经营和指标间互作关系的分析上较未改培林分复杂。在对各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后得到MT林分综合得分最高,这说明了 MT林分质量最优,所以如果营林者在后期需对桉树纯林进行改培,间伐所保留的桉树密度应以MT林分为标准。通过不同间伐强度下改培林分和未改培林分主成分得分差值可得,弱度间伐下改培后林分较未改培林分综合得分提升了 1.224,改培效果最明显。说明营林者在已有的四种间伐强度下,选择弱度间伐的林分进行改培,效果最好。

左政[2](2020)在《长白山落叶松林多功能评价与经营 ——以金沟岭林场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长白山落叶松林是东北虎、豹的重要活动栖息地。本研究通过观测固定样地数据,运用定性判断与定量化、模型模拟相结合,野外调查与科学推理相结合等系统科学整合研究的理论与方法,以金沟岭林场为例进行长白山落叶松林的多功能评价与经营研究。依据18块固定样地调查数据,分析了不同起源落叶松林不同生长阶段的林分结构特征。依据当地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确定落叶松林多功能,构建多功能评价模型,评价不同起源、不同年龄阶段落叶松林结构与多功能关系。探索落叶松林各主要功能及多功能随时间变化规律,研究功能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出落叶松林多功能经营模式,对研究区域落叶松林的多功能经营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使其最大实现落叶松林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本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果:(1)分析了落叶松人工林和天然林不同龄组的林分结构,结果表明:中龄林阶段,人工林直径分布为左偏单峰山状分布,天然林为多峰山状分布;近熟林阶段,人工林直径分布为单峰山状分布,天然林为多峰山状分布;成熟林阶段,人工林直径分布都为单峰山状分布,天然林为多峰山状分布。人工林不同龄组阶段小、中、大、特大径级组蓄积比例分别为4:5:1:0、0:5:5:0和0:6:3:1;天然林不同龄组小、中、大、特大径级组蓄积比例分别为1:6:2:1、1:4:5:0、0:4:4:2。落叶松人工林中龄林为弱度混交,近熟林介于中度混交和强度混交之间,成熟林为中度混交;天然林中龄林和近熟林皆为中度混交,成熟林为强度混交。人工林和天然林的林木空间分布皆为中龄林阶段为团状分布,近熟林阶段为偏团状分布,成熟林阶段为随机分布;人工林和天然林中龄林、近熟林和成熟林阶段林木大小比数均为中庸状态;落叶松人工林和天然林各龄组样地的林木均处于生长空间不足的状态。(2)比较分析了落叶松人工林和天然林不同龄组乔木、灌木和草本三个层次的物种多样性状况和天然更新状况。通过主成分分析方法,得到多样性综合指数,结果表明落叶松天然林的物种多样性优于人工林;利用熵值和负相关系数综合评价法构建了落叶松林更新的评价指标体系。结果表明落叶松人工林中龄林更新状况优于成熟林和近熟林;落叶松天然林近熟林更新状况优于成熟林和中龄林。(3)研究了落叶松林的功能需求,确定生物多样性保护、水源涵养和碳汇为主要的功能需求。采用了综合权重法构建了落叶松林森林多功能评价指标体系,选择了多样性综合指数值、灌木盖度、针阔比、龄组、林分郁闭度、草本盖度、坡度、乔木层林分生物量和林分蓄积量共9个评价指标。通过样地调查并结合现有相关数据,开展研究地区落叶松林在林分层次的多功能评价,评价结果如下:(a)落叶松林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和碳汇功能随着林分年龄的增大而增大,到近熟林阶段,增长趋势趋于平缓;水源涵养功能随着年龄的增长均呈现先减小后增大再趋于稳定的趋势;多功能值均呈现先上升后趋于平缓的趋势,其中人工林在46a后多功能值趋于平缓。落叶松天然林在110a处达到最大值,而后落叶松天然林多功能值趋于平缓。(b)落叶松林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与水源涵养功能之间随着林分年龄的增大,表现出先对立后互利的关系;落叶松林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与碳汇功能之间为互利关系,均随着碳汇功能的增大而增大;落叶松林水源涵养功能与碳汇功能两者之间随着林分年龄增长,相互关系逐渐由对立关系转为互利关系。(c)落叶松林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水源涵养功能分别与碳汇功能之间呈显着正相关性,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与水源涵养功能之间无显着相关性。(4)以森林多功能经营为落叶松林多功能经营理念,研究确定落叶松林多功能经营目标、目标结构体系和相应的调整技术,提出了不同起源、不同年龄阶段落叶松林以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为主导功能,兼顾水源涵养功能及碳汇功能的多功能经营模式,为落叶松林的多功能经营提供了理论依据。

刘竽含[3](2020)在《基于机载激光雷达的单木分割算法研究及系统开发》文中指出森林在维持地球生态系统平衡方面起着无法替代的作用,是地球生物圈中不可获取的一部分。准确测量森林中各单木的结构参数对于可持续的森林管理十分重要,而所有结构参数的测量都是对单木进行的,因此单木识别在林业上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机载激光雷达不仅可以直接、快速、精确地获取目标物体的三维空间坐标,而且具有很强的植被穿透能力,可以获取到植被内部的位置结构,这为准确提取森林结构参数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本文基于机载激光雷达数据,围绕单木分割,进行算法设计及系统构建,主要研究内容与成果如下:(1)基于机载激光雷达数据的单木分割算法研究:本文利用树木的点云分布特征,根据树冠轮廓的变化趋势,提出了一种基于点云三维特征分布的单木分割算法,实现了无需先验知识自动地对森林单木株数和分布位置的准确分割。相比于当前大部分需要先验知识或手动设置阈值才能进行的单木分割算法,本算法适用性更强。在上库力农场农林交错带、五道沟林场和阿尔卑斯山脉等区域对本文提出的单木分割算法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本算法有效地分割出了单木,具有较强的适用性,总体提取率均方根值为0.95,FScore的均方根值为0.73。通过对比不同林相、不同林型和不同林分密度的分割结果,发现本算法在针叶林和林分密度小于300株/ha的单层单一林型中分割效果最好。论文还基于阿尔卑斯山脉研究区的公开数据集,综合比较了本文提出的单木分割算法和另外九种常用的单木分割算法的分割结果,发现本文提出的单木分割算法的精度和稳定性最好。(2)基于Web的单木分割系统的构建与开发:以本文提出的单木分割算法为核心,结合单木分割算法实际应用的需求,遵循相应的设计原则,设计并开发了一款基于Web,集合点云数据三维显示、剪裁、滤波、归一化、单木分割、精度评价和用户结果管理等功能于一体的单木分割系统。并利用实验数据,对本系统的各个功能进行了测试和展示,运行结果表明本系统具有良好的交互性,且能满足单木分割的实际应用需求。

玉宝[4](2020)在《兴安落叶松中幼龄天然林空间利用特征及影响因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以大兴安岭过伐林为研究对象,界定林分空间利用,提出林分空间利用率计算方法,从林分水平空间、垂直空间、综合空间利用率3个方面分析天然林空间利用规律。【方法】利用14块样地数据,应用相关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方法揭示影响林分空间利用率的主要因子。【结果】14块样地林分水平空间利用率、垂直空间利用率和综合空间利用率分别为62.5%~85.9%、31.2%~65.5%和50.1%~68.7%;平均水平分别达73.6%、46.0%和59.2%;随着林分生长,林木数量、个体大小、分布格局不断被调整,林分水平空间利用率发生变化;林分水平空间利用率与样地林木株数、更新密度和林木聚集系数极显着正相关(P<0.01),与林分蓄积量显着负相关(P<0.05),与林分平均胸径极显着负相关(P<0.01);不同生长阶段的林分垂直空间大小不一,随着林分生长,林分高度、各层林木株数和高度逐渐被调整,林分垂直空间大小和空间利用率发生动态变化;林分垂直空间利用率与更新层高极显着正相关(P<0.01),与样地林木株数、更新密度、林木聚集系数显着负相关(P<0.05),与垂直层次数、主林层高、演替层高、主林层与更新层高差、演替层与更新层高差、更新层株数极显着负相关(P<0.01);林分综合空间利用率受水平和垂直结构两方面因素影响,与林分密度、主林层株数显着正相关(P<0.05),与垂直层次数、演替层高显着负相关(P<0.05),与主林层高、主林层与更新层高差极显着负相关(P<0.01)。【结论】随着林分生长,林分空间大小和空间利用率发生动态变化。影响林分水平空间、垂直空间、综合空间利用率主要因子分别为更新密度、演替层与更新层高差、主林层高、林分密度和演替层高。提高林分空间利用率,优化林分结构,需要采取兼顾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多种因子的立体技术措施。在林分不同生长阶段合理调控林分密度,确保林分自然更新能力,合理设置林分各层次林木株数和高度分布,形成阶梯式分布状态,使林分空间得到充分利用。表6参22

国瑞[5](2019)在《闽楠天然次生林健康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培育健康森林是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的有效途径,也是森林资源经营管理的新理念。闽楠(Phoebe bournei)是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属珍稀渐危物种。论文以江西省境内闽楠天然次生林为研究对象,通过标准地调查获取数据,在对森林健康的内涵及森林经营理论等分析的基础上,结合闽楠天然次生林的生长特性及经营目标,构建其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其健康状况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结果提出相应的经营对策,为闽楠天然次生林的可持续经营及保护提供参考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及结论如下:(1)通过对闽楠天然次生林的现状分析,确定其经营目标是培育复层、异龄、混交的林分,同时具有比较发达的灌木层和草本层以及较高的物种多样性和生产力,这样的结构具有较高的稳定性、抗干扰性和活力性,是健康闽楠天然次生林的理想结构。(2)综合采用频度统计法、理论分析法、专家咨询法等方法,构建了闽楠天然次生林健康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涵盖了活力性、结构性、稳定性、持续性4个方面的共16个指标,明确了各指标的内涵和计算方法,并采用层次分析法(AHP法)确定了各指标的权重。(3)对闽楠天然次生林健康评价结果表明,健康、亚健康、中健康、不健康的标准地数量分别为4、18、7、1,分别占总标准地数量的13.33%、60.00%、23.33%、3.33%。总体上来说,闽楠天然次生林呈亚健康状态。(4)根据评价结果,从提高林分活力、优化林分结构、增强林分稳定性、维持林分持续性、加强健康经营宣传、注重管护与监测等方面提出了闽楠天然次生林健康经营的主要对策。

温晶,张秋良,韩胜利,边玉明,李嘉悦[6](2018)在《不同抚育间伐强度对兴安落叶松林分平均直径和树高生长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以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兴安落叶松天然次生林为研究对象,设置4种间伐强度(10%、20%、30%、40%和对照)的试验固定样地,探讨间伐强度对其影响。结果表明,兴安落叶松林经不同间伐强度间伐5a后,林分的平均胸径生长量与对照样地相比都有非常明显的增加,分别比对照样地增加0.15、0.34、0.48cm和0.63cm,40%的间伐强度对提高林分平均胸径生长量最显着;林分的平均树高比对照也有明显的增加,平均树高生长量分别比对照增加0.01、0.02、0.20m和0.25m,但4个强度之间影响差异不明显;不同间伐强度对林分蓄积增长量也存在一定影响,其中30%的间伐强度处理的样地林分蓄积量最大;此外,林分株数密度越小,林木枯死率越低。抚育间伐后保留木的生长空间和营养空间得到有效改善,林分胸径和树高生长量随间伐强度增大而增加,但不同间伐强度树高生长量和蓄积量差异不显着。

何金全[7](2017)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平原绿化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平原植树造林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有文字记载时期,从最初的栽植行道树,发展到现在的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的体系工程。广东省珠三角洲地区自然地理条件优越,区位优势明显,适合建设平原绿化的树种较多,具备开展平原绿化建设的优越条件。因此,建设符合国情、民情的平原绿化工程,对于维护地区生态安全、提升区域绿化水平、保障农业高产稳产、提高农民整体收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珠江三角洲地区平原绿化为研究对象,采取文献检索法、实证研究法、专家咨询法、逼近理想解排序法(TOPSIS)进行研究,通过充分查阅、归纳、分析、整理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综合运用林学、森林经理学、景观生态学、森林美学、系统论以及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等相关理论,充分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平原绿化建设现状、有利条件、不利条件,并对发展趋势做出研判。从点、线、面结合珠江三角洲地区实际划分出六种平原绿化类型;论文将逼近理想解排序法运用到了平原绿化树种择优中,对适合珠江三角地区平原绿化的188个树种进行了择优排序;提出三种植物配置形式、六种植物配置方式;论文为适地适树、合理栽植提供科学依据。结合珠江三角洲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林业生态建设的大趋势,根据六种平原绿化类型,运用珠江三角洲地区平原绿化树种择优顺序,通过选择不同的植物配置形式和方式,提炼了33个集用材、生态、景观、碳汇等多功能于一体,分别适用于城镇绿化、村庄(屯)绿化、农田林网绿化、道路绿化、水系绿化、荒地绿化的平原绿化配置模式。为珠江三角洲地区平原绿化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意义。

韩胜利[8](2016)在《兴安落叶松天然林林分结构特征及抚育间伐技术研究》文中提出兴安落叶松(Larix gmelinii)是寒温带森林主要建群树种,长期发育形成了独特的北方针叶林生态系统,是我国北疆重要生态屏障,同时也是重要的用材树种。结构决定功能,兴安落叶松林分结构特征以及生长发育规律的定量分析研究,进而探讨森林抚育间伐技术对于优化林分结构、提高森林生物生产力、发挥森林的生态服务功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大兴安岭兴安落叶松天然林为研究对象,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杜香落叶松林、杜鹃落叶松林、草类落叶松林、藓类落叶松林、柴桦落叶松林5种林型,分别龄组研究了林分结构特征、生长规律、林分结构调整技术以及兴安落叶松抚育间伐优化设计方案。主要结论如下:(1)杜香、杜鹃、草类、柴桦、藓类落叶松5种林型幼龄林株数径阶均呈反“J”型分布;中龄林中,杜香、杜鹃、草类、柴桦落叶松林各有1块标准地株数径阶呈“正偏山状”分布,其余均呈反“J”型分布;近成过熟林株数径阶均呈反“J”型分布。幼龄林中,杜香、杜鹃落叶松林株数树高呈“正偏山状”分布,草类落叶松林株数树高分布呈“负偏山状”分布;中龄林中,草类、柴桦落叶松林各有1块标准地株数树高呈“负偏山状”分布,其余均呈“正偏山状”分布;近成过熟林中,杜香、杜鹃、柴桦株数树高呈反“J”型分布,草类、藓类落叶松林株数树高分布呈“正偏山状”分布。(2)通过模型拟合筛选,兴安落叶松5种林型幼、中、近成过熟林胸径、树高株数分布均为三参数Weibull函数分布,R2在0.9以上,各林型之间尺度参数b和形状参数c不同。(3)利用林分空间结构参数混交度、角尺度和大小比数,对分布最广的3种林分类型空间结构进行分析,其结果为,杜香落叶松林混交度0.190、角尺度0.549、大小比数0.503;杜鹃落叶松林混交度0.306、角尺度0.552、大小比数0.505;柴桦落叶松林混交度0.057、角尺度0.577、大小比数0.508。(4)利用常用的生长规律模型,逻辑斯蒂克、坎派兹、理查德、苏玛克、二次曲线、指数分布、幂函数、S曲线等模型拟合5种林分类型胸径、树高、材积生长规律,拟合度较好,最终筛选出最优生长模型。杜香落叶松林胸径、树高、材积生长模型分别为:y=ae(-be-ct)(R2=0.972)、y=ae(-be-ct)(R2=0.993)、y=a/(1+be-ct)(R2=0.865);杜鹃落叶松林胸径、树高、材积生长模型分别为:y=a(1-e-bt)c(R2=0.994)、y=a(1-e-bt)c(R2=0.994)、y=a(1-e-bt)c(R2=0.978);草类落叶松林胸径、树高、材积生长模型分别为:y=ae-b/(t+c)(R2=0.972)、y=a/(1+be-ct)(R2=0.962)、y=ae(-be-ct)(R2=0.998);柴桦落叶松林胸径、树高、材积生长模型分别为:y=a(1-e-bt)c(R2=0.997)、y=ae(-be-ct)(R2=0.998)、y=a/(1+be-ct)(R2=0.990);藓类落叶松林胸径、树高、材积生长模型分别为y=a(1-e-bt)c(R2=0.971)、y=ae(-be-ct)(R2=0.994)、y=a(1-e-bt)c(R2=0.996)。(5)依据林分结构特征、生长过程分析及密度效应理论,模拟间伐草类落叶松林(I地位级,24a),结果表明,抚育间伐能够增加林分总生产量。通过3次对草类落叶松林抚育间伐,间伐强度分别为44%、38%、33%,间隔期分别为7a、9a、12a。间伐期末(51a),间伐林分胸径为19.6cm,林分蓄积量为264.4m3/hm2,对照林分胸径为16.5cm,林分蓄积量为246.2m3/hm2。抚育间伐与对照林分总生产量的比值是1.6以上,间伐产量占间伐林分总产量的39%。固定样地两次实测验证表明,间伐林分蓄积量大于对照林分蓄积量。(6)建立线性规划目标函数和约束方程,设计“人机交互式”抚育间伐方案优化方案。通过标准地调查,利用OFFICE的EXCEL中的“规划求解”选项,求解抚育间伐林分的各径级林木的间伐株数,并结合生产经验,通过人机交互、修正方案,使间伐后林分结构最好、间伐期末的林分总生产量最大。本研究的森林抚育间伐方案与现行的抚育间伐设计技术相比,设计效率可提高50%以上,使森林总生产量提高10%以上。

杨竹[9](2016)在《构建复层落叶松人工混交林的抚育间伐技术研究》文中指出大边沟林场6年前进行带状间伐,方式分别为伐二栽一(Ⅰ型)和伐三栽二(Ⅱ型),来改进林分结构与树种组成,对森林实现长期管理。本文以该林场长白落叶松人工幼龄林和近熟林为研究对象,探讨对不同林龄的落叶松人工林带状间伐迹地上更新幼树、培育新型复层混交林的营造技术措施。通过对不同带状间伐方式下落叶松人工林的保留木林分直径结构和林下更新幼树的基本生长情况进行研究,比较分析不同强度带状间伐林分生长效果,进而确定最佳构建人工复层混交林的带状间伐方式,实现优化的森林经营管理。对试验地调查研究的结果如下:(1)落叶松人工林间伐后林分直径分布结构的研究。应用三参数韦布尔函数拟合林分胸径生长分布后,应用最大似然估计法来计算并经χ 2检验证明三参数韦布尔函数可以有效地描述林分的直径分布状况。由间伐后韦布尔直径分布参数值的变化情况可以了解不同强度带状间伐对直径分布结构的作用。结果证实,在幼龄林和中龄林带状间伐后林分的最小径级都比未间伐林分大,近熟林与未间伐林的最小径级几乎一致。其递增速度以Ⅱ型林分最大、Ⅰ型林分次之、未间伐林分最小,显现出林分整体的林木胸径生长速度以Ⅱ型林分最快。同时带状抚育间伐对幼龄林和中龄林的林分胸径分布有正面的影响,能够显着的提高林分的生长潜力。(2)对落叶松人工林实施不同强度带状间伐构建人工复层林,林分的密度和林内生态环境得到了改变,对保留木的胸径、材积、蓄积调查分析,幼龄林和中龄林间伐6a后,胸径和材积生长量的结果为:Ⅱ型林分>Ⅰ型林分>对照组,平均胸径和材积生长差异显着(p<0.05)。而近熟林的胸径和材积生长量虽然增加了,但是差异不显着(p>0.05)。由于单位面积的林木株数减少,短时间内林分蓄积量难以显现效果。(3)对落叶松人工林进行不同类型的带状间伐,并在采伐带内进行人工更新幼树。不同强度带状间伐对林下更新幼树的平均树高、平均冠幅、平均地径均表现为Ⅱ型林分好于Ⅰ型林分。与2011年幼树数据进行比较,计算4种幼树的平均地径生长量、平均树高生长量和平均冠幅生长量均表现为Ⅱ型林分好于Ⅰ型林分。表明Ⅱ型构建的复层混交林林下环境更有利于幼树生长。(4)不同强度带状间伐对林木枯损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幼龄林间伐6年后Ⅰ型、Ⅱ型林分枯损木株数分别为对照组的10.8%和2.7%;中龄林间伐6年后Ⅰ型、Ⅱ型林分枯损木株数分别为对照组的18.2%和54.5%;近熟林间伐6年后Ⅰ型、Ⅱ型林分枯损木株数与对照组基本一致。表明带状抚育间伐林分更明显地减少林木的枯损量。综上,Ⅱ型林分的间伐方式最适合复层混交林的构建。该技术措施有利于提高人工林经营水平和生产力,发挥人工林的社会生态经济效益,符合林业不断发展的大体趋势。

刘玉杰[10](2016)在《天然落叶松林冠截留及林内雨延滞效应研究》文中指出漠河县位于大兴安岭地区,地处中国版图的最北端,属寒温带地区,兴安落叶松林为当地典型地带性植被,建国初期,为满足国家发展需要,大量优质林木被砍伐,矿产开采量急剧增加,导致该地区森林覆被率锐减,森林涵养水源能力急剧下降,水土流失加剧,白天保工程实施以来,森林生态系统得到了较好的保护与恢复,兴安落叶松逐渐表现出比较强的生长优势,丰富了该地区落叶松林的蓄积量,对该地区的生态恢复、水土固持、优化水资源水质及提高环境气候质量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以黑龙江漠河森林生态站天然落叶松林为研究对象,对天然落叶松林进行定位观测,揭示了天然落叶松林冠截留特征及林内雨的延滞效应,并对林冠截留进行了量化模拟。结果表明:1)观测期内研究区降雨多集中在7、8月份,占降雨总量的60%,9月降雨量显着减少,仅10%,与该地区雨热同期的气候类型相一致;该区降雨多以小雨为主(P<5.0mm),占观测期内总降雨场次的75%,但降雨量在同期降雨总量中的占比较低,仅为21.01%,大雨(P>20.Omm)出现频率相对较低,仅7.14%,但其降雨量却占观测期内降雨总量的43.26%。2)穿透雨量、树干茎流量和林冠截留量分别占同期降雨总量的76.5%、2.6%和20.9%。同时表现出一定的时空分布特征,周降雨量、周穿透雨量及周穿透雨率最大值均出现在观测期的第四周,而最小值则表现出不一致性,穿透雨率的周际变化波动性较大,且随周降雨量的变化无明显的变化规律;观测期内5-9月份穿透雨率表现出波动式变化,其中,5月份穿透雨率最高,7月份次之,9月份最低;穿透雨量随观测期内划分的季节推移表现出逐渐下降的趋势,自春季(5月)到秋季(9月)分别为35.4mm、 126.45mm、60.35mm,分别占季节降雨量的80.05%、77.39%、73.96%。观测期内不同月份树干茎流量,除8月份因单场降雨量很大导致树干茎流率较大外,5月份的平均树干茎流率为2.82%,高于其他月份;平均林冠截留率的月际变化具有波动性,其中5月份、7月份、8月份分别为17.14%,18.88%,18.53%,变化并不明显,但6月份和9月份却表现出较大幅度的变化,分别为27.32%和31.36%,林冠截留率与季节降雨量具有明显的负相关关系,即春、秋两季降雨量虽相对较少,但其林冠截留率相对较大,分别为28.85%和33.04%,夏季降雨量较大,但林冠截留率最小,为19.89%,周降雨量的极值与周林冠截留率极值的出现具有不一致性。林冠截留量(率)不仅受林外降雨量影响,而且对林外降雨特征的变化具有一定程度的响应,其林外降雨量大体一致,对林冠截留量(率)的主要制约因素为降雨强度,即降雨强度越大,林冠截留量(率)越小,雨前干燥期长短也是林冠截留量(率)大小的制约因素,即雨前干燥期越长,林冠越干燥,林冠截留量越大,但当雨前干燥期足够长时,其制约效果明显下降,主要制约因素又转为降雨特征(降雨量、降雨强度、降雨历时等)。3)林外降雨事件发生后,林内雨与林外雨在产生和终止时间上均存在一定延滞性;随降雨量级增大,林内雨滞后时间表现出逐渐缩短的趋势,变动范围为(67.8±7.8)~(17.2±3.9)min(穿透雨)和(112.0±38.8)~(48.3±10.6)min(树干茎流);相同降雨量级下,林内雨滞后时间随降雨强度增大而逐渐降低,且降雨强度>2mm·h-1时延滞时间显着缩短,同时随雨前干燥期的增加而增长,而当雨前干燥期≥48 h时,降雨量则是影响滞后时间的主要因素;降雨终止时,降雨量>5.0 mm,穿透雨终止时间也存在延滞性,且随降雨强度增加而增大,但与雨前干燥期关系不明显;树干茎流终止时间先于林外雨终止时间,且主要与降雨量级有关,降雨量级越小,终止时间越早。4)林冠截留量的模拟值与实测值为65.17mm和63.53mm,相对误差为2.58%;周累计林冠截留量与实测值的相对误差为2.59%;春、夏、秋季模拟值与实测值相对误差分别为0.71%,3.62%和0.44%;单次降雨林冠截留量的模拟只有在降雨量较小情况下,模拟精度较高,当降雨量增加到12.23mm时,模拟精度显着降低,总体而言Gash模型对研究区兴安落叶松林林冠截留量的模拟具有较好的适用性。

二、大兴安岭复层林问题的初步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兴安岭复层林问题的初步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不同间伐强度尾巨桉林下套种乡土树种的成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桉树在中国的历史及发展现状
        1.2.2 营造人工混交林的研究概况
        1.2.3 抚育间伐对林分质量的影响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技术路线图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样地设置与经营设计
    2.3 数据调查
        2.3.1 土壤养分调查
        2.3.2 生长指标调查
    2.4 试验方法
        2.4.1 径阶划分
        2.4.2 土壤物理性质测定
        2.4.3 土壤化学性质测定
        2.4.4 土壤酶活性测定
        2.4.5 林分生长隶属函数法
    2.5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桉树的生长
        3.1.1 未改培林分中桉树的生长
        3.1.2 改培后林分中桉树的生长
        3.1.3 不同处理下桉树生长指标分析
    3.2 不同间伐强度对林分径阶分布的影响
        3.2.1 不同间伐强度对未改培林分径阶分布的影响
        3.2.2 不同间伐强度对改培后林分径阶分布的影响
    3.3 桉树的生长规律
        3.3.1 桉树胸径的生长规律
        3.3.2 桉树树高的生长规律
        3.3.3 小结
    3.4 套种树种的生长
        3.4.1 胸径的生长
        3.4.2 树高的生长
        3.4.3 胸径的生长动态
        3.4.4 树高的生长动态
        3.4.5 材积及蓄积量的生长
        3.4.6 林分结构及林分质量状况
        3.4.7 小结
    3.5 不同间伐强度下土壤物理性质的变化
        3.5.1 不同间伐强度下未改培林分的各土层物理性质
        3.5.2 不同间伐强度下改培后林分的各土层物理性质
        3.5.3 相同间伐强度下土壤物理性质的改培效果分析
        3.5.4 小结
    3.6 不同间伐强度下土壤养分含量的变化
        3.6.1 土壤pH值
        3.6.2 土壤有机质
        3.6.3 土壤全氮
        3.6.4 土壤全钾
        3.6.5 土壤全磷
        3.6.6 土壤速效氮
        3.6.7 土壤速效钾
        3.6.8 土壤速效磷
        3.6.9 土壤化学性质的改培效果分析
        3.6.10 小结
    3.7 不同间伐强度下土壤酶活性的变化
        3.7.1 土壤酸性磷酸酶
        3.7.2 土壤蔗糖酶
        3.7.3 土壤脲酶
        3.7.4 土壤过氧化氢酶
        3.7.5 土壤酶活性的改培效果分析
        3.7.6 小结
    3.8 未改培和改培后林分的各指标相关性分析
        3.8.1 未改培林分的各指标相关性分析
        3.8.2 改培后林分的各指标相关性分析
        3.8.3 小结
    3.9 桉树间伐对未改培和改培后林分影响的综合评价
        3.9.1 主成分分析
        3.9.2 小结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2 创新点
    4.3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2)长白山落叶松林多功能评价与经营 ——以金沟岭林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1 森林多功能评价研究
        1.1.1 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研究
        1.1.2 水源涵养功能研究
        1.1.3 碳汇功能研究
        1.1.4 森林多功能经营研究
    1.2 落叶松研究
        1.2.1 落叶松结构研究
        1.2.2 落叶松多功能评价研究
        1.2.3 落叶松多功能经营研究
    1.3 落叶松林多功能研究目前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势
        2.1.3 气候
        2.1.4 土壤
        2.1.5 森林植被分布
        2.1.6 社会经济条件
        2.1.7 森林资源及经营概况
    2.2 研究内容
    2.3 数据来源
        2.3.1 相关数据资料
        2.3.2 样地调查
    2.4 研究方法
        2.4.1 龄组划分方法
        2.4.2 数据处理方法
3 落叶松林林分结构特征
    3.1 不同起源落叶松林基本林分结构特征分析
    3.2 不同起源落叶松林直径结构
        3.2.1 直径分布
        3.2.2 直径分布拟合
    3.3 不同起源落叶松林蓄积结构
    3.4 不同起源落叶松林空间结构
        3.4.1 混交度
        3.4.2 角尺度
        3.4.3 胸径大小比数
        3.4.4 林分开敞度
        3.4.5 林分垂直结构
    3.5 不同起源落叶松林生物量及碳储量结构
        3.5.1 不同林龄落叶松林单木生物量研究
        3.5.2 生物量与蓄积量线性关系
        3.5.3 研究地林分碳储量、碳密度及其经济价值测定
    3.6 不同起源落叶松林不同生长阶段结构特征
    3.7 小结
4 落叶松林物种多样性及天然更新
    4.1 数据分析
        4.1.1 物种重要值
        4.1.2 物种多样性指数
        4.1.3 林分更新综合值计算
    4.2 计算结果
        4.2.1 不同生长阶段物种重要值
        4.2.2 不同生长阶段物种多样性
        4.2.3 各龄组生物多样性主成分分析
        4.2.4 落叶松天然林和人工林更新状况研究
    4.3 小结
5 落叶松林多功能评价研究
    5.1 落叶松林森林多功能需求分析
        5.1.1 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
        5.1.2 涵养水源功能
        5.1.3 碳汇功能
    5.2 落叶松林多功能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5.2.1 构建原则
        5.2.2 指标的选取
        5.2.3 指标的计算
        5.2.4 评价指标体系及权重
        5.2.5 综合评价指数计算
    5.3 落叶松林多功能评价
    5.4 落叶松林多功能关系
        5.4.1 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与水源涵养功能关系
        5.4.2 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与碳汇功能关系
        5.4.3 水源涵养功能与碳汇功能关系
        5.4.4 森林多功能随时间变化关系研究
    5.5 落叶松林不同森林功能之间关系研究
        5.5.1 不同生态功能间相关性研究
        5.5.2 不同生态功能之间关系研究
    5.6 小结
6 落叶松林多功能经营模式
    6.1 经营原则
        6.1.1 可持续经营原则
        6.1.2 多功能经营原则
    6.2 落叶松林目标结构体系
        6.2.1 经营目标
        6.2.2 蓄积结构目标
        6.2.3 树种组成目标
        6.2.4 直径结构目标
        6.2.5 垂直层次结构目标
        6.2.6 空间结构目标
        6.2.7 物种多样性目标
        6.2.8 更新结构目标
    6.3 落叶松林结构调整主要技术
        6.3.1 不同龄组的林分结构调整
        6.3.2 采伐模式研究
    6.4 落叶松林多功能经营模式
    6.5 小结
7 结论与讨论
    7.1 结论
    7.2 讨论
    7.3 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表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3)基于机载激光雷达的单木分割算法研究及系统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基于机载激光雷达数据的单木分割算法研究现状
        1.2.2 激光雷达点云数据处理系统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论文组织结构
    1.5 本章小节
第二章 研究数据及预处理
    2.1 机载激光雷达技术
        2.1.1 机载LiDAR系统工作原理
        2.1.2 机载LiDAR数据获取流程
    2.2 研究区概况
    2.3 研究区数据
        2.3.1 激光雷达数据
        2.3.2 实测数据
    2.4 机载LiDAR数据的预处理
        2.4.1 点云去噪
        2.4.2 点云滤波
        2.4.3 点云归一化
    2.5 本章小节
第三章 基于机载LiDAR数据的单木分割算法
    3.1 基于点云三维特征分布的单木分割算法
        3.1.1 树冠轮廓点提取
        3.1.2 趋势判别分析
        3.1.3 错误分割树删除
    3.2 精度评价方法
        3.2.1 正确分割树匹配法
        3.2.2 精度评价形式与参数
    3.3 结果验证与分析
        3.3.1 不同林相的分割结果
        3.3.2 不同林型的分割结果
        3.3.3 不同林分密度的分割结果
        3.3.4 不同单木分割算法的分割结果对比
    3.4 本章小节
第四章 基于WEB的单木分割系统设计与开发
    4.1 需求分析与设计原则
        4.1.1 需求分析
        4.1.2 设计原则
    4.2 开发语言及技术
        4.2.1 开发语言
        4.2.1.1 Java语言介绍
        4.2.1.1 Python语言介绍
        4.2.2 主要技术
        4.2.2.1 SSM框架
        4.2.2.2 Spring Boot
        4.2.2.3 数据库
        4.2.2.4 Web服务器
        4.2.2.5 前端可视化
    4.3 开发环境与架构
        4.3.1 开发环境
        4.3.2 系统架构
    4.4 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4.4.1 用户的注册与登录功能
        4.4.2 点云可视化功能
        4.4.3 显示点云详情功能
        4.4.4 剪裁功能
        4.4.5 点云滤波功能
        4.4.6 点云归一化功能
        4.4.7 单木分割功能
        4.4.8 精度评价功能
        4.4.9 用户结果管理功能
        4.4.10 数据库的维护与保障
    4.5 本章小节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5)闽楠天然次生林健康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课题来源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森林健康概念的产生及内涵
        1.3.2 森林健康评价指标体系
        1.3.3 森林健康评价方法
        1.3.4 森林经营理论
        1.3.5 森林健康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1.3.6 闽楠天然次生林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气候土壤
        2.1.4 森林资源概况
    2.2 研究方法
        2.2.1 标准地设置与调查
        2.2.2 森林健康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2.2.3 层次分析法
3 闽楠天然次生林健康评价指标体系
    3.1 指标选择原则
        3.1.1 整体性原则
        3.1.2 尺度性原则
        3.1.3 可操作性原则
        3.1.4 简明性原则
        3.1.5 导向性原则
        3.1.6 科学性原则
    3.2 定位与目标
    3.3 指标体系的构建
    3.4 各指标内涵和基准值的确定
        3.4.1 活力性指标
        3.4.2 结构性指标
        3.4.3 稳定性指标
        3.4.4 持续性指标
    3.5 指标权重计算
    3.6 数据无量纲化
    3.7 森林健康评价模型的构建
    3.8 小结和讨论
4 闽楠天然次生林健康评价分析
    4.1 指标计算
    4.2 结果分析
        4.2.1 无量纲化结果分析
        4.2.2 健康评价结果分析
    4.3 小结和讨论
5 闽楠天然次生林健康经营主要对策
    5.1 提高林分活力
    5.2 优化林分结构
    5.3 增强林分稳定性
    5.4 维持林分持续性
    5.5 加强健康经营宣传
    5.6 注重管护与监测
6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6)不同抚育间伐强度对兴安落叶松林分平均直径和树高生长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概况
2 研究方法
    2.1 样地设置与调查
    2.2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抚育间伐强度对胸径的影响
    3.2 不同抚育间伐强度对树高的影响
    3.3 不同抚育间伐强度对林分单位面积蓄积生长量的影响
    3.4 不同抚育间伐强度对林分立木株数的影响
4 结论与讨论

(7)珠江三角洲地区平原绿化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新一轮绿化广东大行动是珠三角地区今后一段时期内林业中心工作
        1.1.2 国家级森林城市群建设示范区是珠江三角洲地区生态建设目标之一
        1.1.3 广东省平原绿化建设概况
        1.1.4 珠江三角洲地区平原绿化建设有利条件
        1.1.5 珠江三角洲地区平原绿化建设不利条件
        1.1.6 珠江三角洲地区平原绿化建设趋势预判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理论基础
        1.3.1 基本概念
        1.3.2 相关理论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农田林网绿化模式
        1.4.2 道路与水系绿化模式
        1.4.3 荒地绿化模式
        1.4.4 城镇绿化模式
        1.4.5 村庄(屯)绿化模式
        1.4.6 平原绿化发展阶段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域概况
        2.1.1 区域范围及对象
        2.1.2 自然环境
        2.1.3 社会经济
        2.1.4 生态建设
    2.2 研究内容
    2.3 研究目标
    2.4 研究方法
    2.5 技术路线
3 结果与分析
    3.1 平原绿化类型确定
        3.1.1 城镇绿化(点)
        3.1.2 村庄(屯)绿化(点)
        3.1.3 农田林网绿化(线)
        3.1.4 道路绿化(线)
        3.1.5 水系绿化(线)
        3.1.6 荒地绿化(面)
    3.2 绿化树种选择
        3.2.1 评价树种的确定
        3.2.2 指标的确立过程
        3.2.3 平原绿化类型与指标侧重
        3.2.4 逼近理想解排序法
        3.2.5 综合评价结果
    3.3 植物配置
        3.3.1 植物配置形式
        3.3.2 植物配置方式
    3.4 配置模式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1.1 划分了六种平原绿化类型
        4.1.2 确定了绿化树种择优顺序
        4.1.3 提出了33种平原绿化配置模式
    4.2 讨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表 1 TOPSIS法陆地型树种量化指数(评价矩阵)
附表 2 陆地型树种矩阵标准化变换
附表 3 陆地型TOPSIS计算结果

(8)兴安落叶松天然林林分结构特征及抚育间伐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意义
    1.3 国内外林分生长结构研究现状
        1.3.1 林分组成结构特征
        1.3.2 林分空间分布格局
        1.3.3 森林生物多样性和演替
        1.3.4 林分生长模拟研究进展
        1.3.5 兴安落叶松林经营技术研究进展
2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地质地貌
    2.3 气候条件
    2.4 土壤条件
    2.5 植被条件
3 研究内容与方法
    3.1 研究内容
    3.2 研究方法
    3.3 技术路线
    3.4 标准地基本情况及数据来源
4 兴安落叶松天然林径阶、树高分布及预测
    4.1 林分径阶和树高结构分布
        4.1.1 林分径阶分布
        4.1.2 林分树高分布
    4.2 直径树高分布预测
        4.2.1 林分直径Weibull分布拟合
        4.2.2 林分树高Weibull分布拟合
        4.2.3 直径Weibull分布的预测
        4.2.4 树高Weibull分布的预测
    4.3 Weibull分布拟合林分胸径和树高分布
        4.3.1 林分胸径分布
        4.3.2 林分树高分布
    4.4 小结
5 林分空间分布格局分析
    5.1 兴安落叶松幼龄林林分空间结构
        5.1.1 林分混交度分析
        5.1.2 林分大小比数分析
        5.1.3 林分角尺度分析
    5.2 兴安落叶松中龄林林分空间结构
        5.2.1 林分混交度分析
        5.2.2 林分大小比数分析
        5.2.3 林分角尺度分析
    5.3 兴安落叶松近成过熟林林分空间结构
        5.3.1 林分混交度分析
        5.3.2 林分大小比数分析
        5.3.3 林分角尺度分析
    5.4 小结
6 林分生长规律模拟
    6.1 分级木
        6.1.1 幼龄林分级木分布
        6.1.2 中龄林分级木分布
        6.1.3 近成过熟林分级木分布
    6.2 兴安落叶松林生长模型
        6.2.1 最优生长方程的筛选
        6.2.2 生长模型的拟合
        6.2.3 胸径生长的模拟
        6.2.4 树高生长的模拟
        6.2.5 材积生长的模拟
    6.3 小结
7 林分结构调整
    7.1 林分目标结构
        7.1.1 林分结构
        7.1.2 分级木比例
        7.1.3 林分径阶分布和树种组成
    7.2 林分结构调整技术
        7.2.1 结构调整依据
        7.2.2 森林结构调整方法
    7.3 抚育间伐指数研究
        7.3.1 抚育间伐指数
        7.3.2 指标选取及各指标权重
    7.4 兴安落叶松林抚育间伐对象的选择
        7.4.1 标准地数据调查
        7.4.2 间伐指数计算
    7.5 结构调整体系
        7.5.1 结构调整阶段
        7.5.2 结构调整
    7.6 森林结构调整过程
    7.7 小结
8 基于林分总生产量的抚育间伐模拟研究
    8.1 研究背景
    8.2 研究基础
        8.2.1 林木分级木之间转换
        8.2.2 抚育间伐保留密度与伐后郁闭度关系式
        8.2.3 抚育间伐与林分总生产量关系研究
        8.2.4 林木分级标准
    8.3 模拟抚育间伐的基本模型研究
        8.3.1 单株材积与胸径关系研究
        8.3.2 林分立木冠幅直径与胸径的关系研究
        8.3.3 林分年龄、胸径、密度三者间相互关系表达式
        8.3.4 兴安落叶松天然林自然稀疏规律
        8.3.5 间伐林分株数拥挤度
        8.3.6 间伐林分胸径生长动态
        8.3.7 间伐间隔期确定
    8.4 间伐与对照林分总生产量模拟研究
    8.5 间伐与对照林分蓄积量实测验证
    8.6 小结
9 抚育间伐优化设计方案研究
    9.1 研究目标
    9.2 研究背景
    9.3 理论基础
    9.4 研究方案
    9.5 兴安落叶松抚育间伐方案优化设计技术指标主要模型
    9.6 抚育间伐优化设计实施方式
    9.7 兴安落叶松抚育间伐优化设计实施举例
    9.8 小结
10 结论与讨论
    10.1 讨论
    10.2 结论
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9)构建复层落叶松人工混交林的抚育间伐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人工复层林的研究概况
    2.2 人工复层林的种类与培育
    2.3 人工复层林经营对林分直径结构的研究概况
    2.4 人工复层林经营对林木生长的研究概况
        2.4.1 抚育间伐对林分直径和单株材积生长的影响
        2.4.2 抚育间伐对林分蓄积量的影响
    2.5 人工复层林经营对更新幼树的研究概况
第三章 试验地概况与研究方法
    3.1 研究区域自然概况
    3.2 落叶松的树种特性与分布
        3.2.1 落叶松的树种生物学特性
        3.2.2 落叶松的树种生态学特性
        3.2.3 落叶松的树种分布特点
    3.3 研究方法
        3.3.1 试验地林分设置情况
        3.3.2 研究对象标准地的设置
        3.3.3 落叶松人工林保留木生长调查
        3.3.4 不同更新类型下幼树生长调查
        3.3.5 林分直径结构研究
        3.3.6 不同间伐类型对林分生长的影响
    3.4 技术路线
第四章 结果与分析
    4.1 带状抚育间伐对长白落叶松人工林直径结构分布的影响
        4.1.1 带状间伐对林分直径结构分布的变化规律
        4.1.2 直径结构分布拟合
    4.2 不同强度带状间伐对落叶松保留木的影响
        4.2.1 对落叶松胸径的影响
        4.2.2 对落叶松单木材积的影响
        4.2.3 对落叶松蓄积生长的影响
    4.3 不同间伐类型对幼树的影响
        4.3.1 不同间伐类型对幼树地径的影响
        4.3.2 不同间伐类型对幼树树高的影响
        4.3.3 不同间伐类型对幼树冠幅的影响
    4.4 不同间伐类型对林木枯损量的影响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10)天然落叶松林冠截留及林内雨延滞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森林水文研究现状
    1.3 森林水文过程
        1.3.1 冠层截留特征研究
        1.3.2 树干茎流研究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技术路线
    1.6 研究目的意义
2 研究区域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域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
        2.1.3 土壤
        2.1.4 水文
        2.1.5 气候
        2.1.6 植被
    2.2 研究方法
        2.2.1 样地概况调查
        2.2.2 林外降雨(P)测定
        2.2.3 穿透雨(TF)测定
        2.2.4 树干茎流(SF)测定
        2.2.5 林冠截留量计算
        2.2.6 模型参数确定
    2.3 数据处理
3 天然落叶松林冠截留特征
    3.1 林外降雨特征
        3.1.1 林外降雨的时空变化
        3.1.2 林外降雨雨量级的变化特征
        3.1.3 林外降雨强度的变化
        3.1.4 林外降雨历时的变化
        3.1.5 林外降雨间隔期的变化
        3.1.6 穿透雨与林外降雨的关系
    3.2 树干茎流与林外降雨的关系
    3.3 林冠截留与林外降雨的关系
        3.3.1 林冠截留的时空分布特征
        3.3.2 降雨强度对林冠截留量(率)的影响
        3.3.3 林冠截留量(率)与雨前干燥期的关系
    3.4 本章小结
4 天然落叶松林内雨延滞效应
    4.1 林冠层降雨的输入与分配
    4.2 降雨量与林内雨延滞效应的关系
    4.3 降雨强度与林内雨延滞效应的关系
    4.4 雨前干燥期与林内雨延滞效应的关系
    4.5 本章小结
5 天然落叶松林冠截留量模型模拟
    5.1 模型对林冠截留模拟效果评价
        5.1.1 观测期内林冠截留总量的模拟效果
        5.1.2 单场次降雨林冠截留量的模拟效果
        5.1.3 周降雨累积林冠截留量的模拟效果
        5.1.4 季节降雨林冠林冠截留量模拟效果
    5.2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大兴安岭复层林问题的初步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不同间伐强度尾巨桉林下套种乡土树种的成效分析[D]. 黄木易.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1(01)
  • [2]长白山落叶松林多功能评价与经营 ——以金沟岭林场为例[D]. 左政.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1)
  • [3]基于机载激光雷达的单木分割算法研究及系统开发[D]. 刘竽含.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7)
  • [4]兴安落叶松中幼龄天然林空间利用特征及影响因子[J]. 玉宝.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20(03)
  • [5]闽楠天然次生林健康评价研究[D]. 国瑞. 江西农业大学, 2019(06)
  • [6]不同抚育间伐强度对兴安落叶松林分平均直径和树高生长的影响[J]. 温晶,张秋良,韩胜利,边玉明,李嘉悦. 西北林学院学报, 2018(05)
  • [7]珠江三角洲地区平原绿化模式研究[D]. 何金全. 华南农业大学, 2017(08)
  • [8]兴安落叶松天然林林分结构特征及抚育间伐技术研究[D]. 韩胜利.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6(03)
  • [9]构建复层落叶松人工混交林的抚育间伐技术研究[D]. 杨竹. 沈阳农业大学, 2016(02)
  • [10]天然落叶松林冠截留及林内雨延滞效应研究[D]. 刘玉杰. 东北林业大学, 2016(02)

标签:;  ;  ;  ;  ;  

大兴安岭多层森林问题初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