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再论金华旅游纪念品开发(论文文献综述)
梁家瑄[1](2021)在《基于游客行为需求的成都市平乐古镇公共空间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面对古镇旅游开发建设的大背景,如何协调好历史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的关系,避免“千镇一面”,满足游客日益增长的需求,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公共空间是古镇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承载游客行为最密集的场所,具有重要的保护价值和旅游价值。在游览过程中,游客的行为和体验可以直观反映空间品质,因此基于游客的行为需求进行古镇公共空间的优化改造,可以避免盲目的开发建设,从而提出合理的优化策略,实现古镇“历史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共赢。本文选择成都市历史文化名镇——旅游开发早、游客数量多、公共空间类型丰富且具有代表性、位于成都市下辖邛崃市的平乐古镇作为研究对象。为了缓解旅游背景下游客的行为需求与古镇公共空间发展的矛盾,本文通过文献研究、实地调研、绘制热力图、网格图分析等方法,调研古镇公共空间,梳理游客行为需求和行为特征,探究公共空间与游客行为的关系,总结古镇公共空间现存的问题,最后提出优化改造策略,达到促进古镇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首先,对平乐古镇公共空间进行调查研究。宏观视角下,古镇公共空间结构形式体现为三横、一轴、一江分三水,按层级特性分为核心公共空间、重要公共空间和一般公共空间。微观视角下,古镇公共空间由街巷空间、广场空间、小型节点空间、滨江空间四类空间构成,各类型公共空间的空间形态包括平面形态、空间尺度、空间界面,空间要素包括商业要素、设施要素、自然要素。其次,通过问卷调研、实地观察梳理古镇游客的行为需求和行为特征。归纳游客的行为需求包括对公共空间结构的整体性需求、主从性需求,以及对各类型公共空间的舒适度需求、文化体验需求。将游客行为分为文化娱乐行为、游览观赏行为、休闲行为、商业行为和运动行为五类,及动态行为、停留行为两类。再次,对平乐古镇公共空间与游客行为的关联关系进行分析,并总结公共空间现状面临的问题。公共空间与游客行为的关系如下:(1)宏观层面公共空间整体结构形式影响游客游览路线,游客游览路线包括覆盖型、街巷为主全体利用型、滨江空间周边利用型三种;公共空间层级特性影响游客动态人流量、停留行为分布规律。(2)微观层面古镇各类型公共空间的空间形态、空间要素诱发游客行为,游客行为偏好开敞度高、尺度宜人的线形、方形等空间形态,水体、绿化、商业、休憩设施等积极的空间要素对游客行为有正向引导作用。基于以上分析,总结古镇公共空间现状存在的问题:(1)公共空间结构方面,古镇缺少合理有序的游览路线,部分主次节点不分明。(2)各类型公共空间方面,部分街巷空间尺度过阔或过窄,缺少休憩设施;广场空间游客穿行率高,停留度低;小型节点空间大多未经整改,风貌欠佳;部分滨江空间缺乏相应休憩设施,对游客吸引力低。最后,针对古镇公共空间现状面临的问题,基于游客行为需求,从宏、微观两个层面提出优化更新策略。根据保护优先、适应性、以人为本和特色性原则,宏观上梳理公共空间结构,完善游览路线和功能分区;微观上选取街巷空间、广场空间、小型节点空间、滨江空间中存在问题的空间进行优化改造。
吕诗颖[2](2021)在《城市旅游咨询服务中心服务创新研究 ——以上海为例》文中指出城市旅游咨询服务中心是城市旅游公共服务的窗口,在城市旅游发展中居于重要地位。伴随着旅游大众化与散客化、个性化与多样化、休闲化与体验化、品质化与中高端化的发展趋势日益明显,城市旅游咨询服务中心的建设发展也相应面临着较大挑战。大众旅游时代如何打破城市旅游咨询服务中心传统的、单一的以信息咨询为主的服务模式,从供给层面推动城市旅游咨询服务中心服务创新,加速其自身转型升级已然成为城市旅游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近年来公共服务领域的服务创新逐渐走入学者视野,旅游公共服务作为城市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出现了许多关于城市旅游咨询服务中心发展的现状分析、发展模式与机制的创新研究。但此类研究通常针对城市旅游咨询服务中心某个单一因素如旅游信息等内容进行展开,并未以整合性的视角出发探讨城市旅游咨询服务中心服务创新的整体框架与具体维度。在Bilderbeek(1998)等学者提出的服务创新模型中,涉及了服务概念、顾客界面、服务传递系统、技术四个维度。城市旅游咨询服务中心作为服务型场所,其服务创新的方向与此模型提出的四个维度契合良好,因此,本文在借鉴服务创新理论、参考服务创新四维度模型的维度划分基础上探索城市旅游咨询服务中心目前服务创新中的应重点关注的维度。文章按照“描述现象—理论研究—案例分析”的基本思路展开研究。首先描述了城市化水平不断提升、城市旅游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城市旅游咨询服务中心发展缓慢,同质化现象严重,与游客日益增长、多元化的需求不匹配的现象;在描述现象后,梳理了城市旅游咨询服务中心与服务创新相关文献,研究了新公共服务理论、公共产品理论、服务创新理论、扎根理论,提炼出城市旅游咨询服务中心服务创新影响因素;案例分析以上海旅游咨询服务中心为研究对象,采用扎根编码与层次分析法,先是将上文提炼的城市旅游咨询服务中心服务创新影响因素作为扎根编码概念化的初始思考角度,结合访谈、调研、文献梳理所得的关于上海市旅游咨询服务中心的一手资料与二手资料,对上海旅游咨询服务中心服务创新依次进行开放式编码、主轴式编码、选择式编码,构建出上海旅游咨询服务中心服务创新指标维度框架,再将构建的上海旅游咨询服务中心服务创新指标维度按它们的关系分为目标层、准则层和方案层,以专家对指标维度两两对比打分的方式,客观的赋予各个指标相应权重,从而判别各个维度的重要性与各个维度间的重要性差异,根据差异结果指出城市旅游咨询服务中心服务创新的侧重点;最后综合上述的研究结果,搭建了城市旅游咨询服务中心服务创新过程模型。研究表明,城市旅游咨询服务中心的服务创新发展过程受到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的共同推动,外部因素主要是其所处的环境因素,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内部因素一是城市旅游咨询服务中心服务创新各参与主体的活动产生的影响,包括政府的主导、企业的合作、居民游客的参与,二是城市旅游咨询服务中心本体的创新活动产生的影响,包括诸如制度设计与利益分配等创新本质内容与创新风险的评估。以环境、主体、本体三大类因素为案例研究中扎根编码原始资料的标签,为原始资料初步概念化提供方向,在不断抽象、去重、归纳后得到了45个初始概念,13个副范畴,5个最终主范畴,即城市旅游咨询服务中心服务创新应从空间设施、服务理念、服务渠道、技术创新、管理模式五个维度开展,其中应优先考虑管理模式和技术创新,其次考虑开拓服务渠道,再者是服务理念与空间设施创新。并且在管理模式创新中应优先考虑管理机制创新,在技术创新中应优先考虑用户体验升级,在服务渠道中应优先增加主客互动,在服务理念中应优先推动文旅融合,在空间设施中应优先功能空间拓展。
周士琪[3](2020)在《基于现代纸艺的荆楚旅游衍生品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荆楚地区自古就是九省通衢,便利的水陆交通和悠久的历史文化沉淀为其留下了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随着近年旅游产业的飞速发展,在当下文化旅游两相交融发展的趋势下,有关旅游衍生品文化内涵的设计要求被提上议程。荆楚旅游市场消费需求不断升级,但其对应的衍生品设计还停留在较为滞后的阶段:旅游产品的种类不够且丰富开发程度较浅,装饰性和实用性的价值都有待提高,在产品附加值开发的创新性不足,最重要的是缺乏凸显荆楚文化特色的旅游产品。长此以往,势必不利于荆楚旅游市场的长期稳健发展,既是文化资源闲置的遗憾又是区域经济发展上的损失。荆楚地区相较于其他历史旅游资源区而言,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和丰富的旅游资源储备,对应的旅游市场和旅游衍生品在设计开发和品牌打造上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与潜力。现代纸艺脱胎于传统纸艺,文化底蕴来源深厚,以韧性极佳,取材方便且造型用途多变的优点广受好评,作为糅合多领域的创意艺术,它极强的跨界融合能力和创新需求可以为荆楚旅游衍生品的设计发展之路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本文以荆楚旅游衍生品为研究主题,先行梳理现代纸艺的基本概念与发展过程,在探析现代纸艺的发展潜力的基础上,研究纸艺旅游衍生品发展的策略与方式。文章将分为个五部分。第一部分(第1章绪论)重点为提出问题,介绍相应的研究背景、阐明研究目的与意义,确定了本文的研究现状、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第二部分(第2、3章荆楚旅游衍生品与现代纸艺)主要阐述荆楚地区丰富的旅游资源储备,理清荆楚旅游衍生品相关的概念、分类与特征,通过对现有市场的状况分析为后文旅游衍生品设计的发展方向提供开发策略建议。在了解现代纸艺术的相关概念与发展历程、分析现代纸艺与传统纸艺之间的在文化上的关联性,介绍现代纸艺在设计领域中应用现状,从多个角度解读现代纸艺术,为后文在旅游衍生品设计开发打下基础。然后是第三部分(第4、5章纸艺旅游衍生品的开发)这部分是在第二部分的研究基础上探析纸艺旅游衍生品的开发意义和开发优势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纸艺和旅游衍生品设计相结合的设计原则与方法,最后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毕业设计的相关实践创作。
武鹏宇[4](2019)在《洪洞大槐树景区的旅游购物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旅游购物是旅游活动的基本环节,是旅游消费的基本载体和实现单元,旅游购物可以促进旅游消费水平增长,是旅游业产生经济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购物的发展带来的经济价值,可以促进旅游行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转型,是旅游业发展程度的直接体现。旅游商品是旅游购物的实现基础,旅游商品作为旅游目的地的吸引物之一,大力发展旅游商品成为旅游业发展的必然。目前,我国的旅游产业日益发达,旅游人次逐年递增,旅游业产生的生产总值逐年递增,但是旅游购物的发展相对缓慢,与旅游产业的发展速度不匹配。论文以山西临汾的洪洞大槐树景区为研究对象,从游客的购物行为角度入手,对景区旅游购物的发展现状、影响因素、存在问题以及发展对策进行探讨,希望通过对大槐树景区旅游购物的研究促进景区旅游购物的发展。本篇论文分为三个部分:首先,是对旅游购物进行理论分析。在分析了选题背景之后,对目前国内外相关研究的重要成果进行了梳理,并对基础概念进行了界定,根据论文的主题,确定文章的研究框架和基本思路。其次,是对大槐树景区进行实证研究。采取问卷调查、景区访谈等方式,调查景区旅游购物的发展现状和游客的购物行为。根据论文的研究框架和研究内容,在大槐树景区实地调研,走访购物商店,与景区工作人员了解相关信息,对景区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和总结。同时设计和发放问卷,对筛选出的有效问卷进行整理,汇总论文需要的数据信息。在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出大槐树景区游客旅游购物行为的特征。最终,通过对景区旅游购物发展现状和游客购物行为分析的总结,发现大槐树景区旅游购物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今后发展旅游购物的相关建议。最后,是结论与展望。通过对大槐树旅游购物的研究总结,得出相应的结论,同时也发现了研究中的不足和局限性,以便以后更好的研究,并对未来的研究给予了一定的展望。
陈文苑[5](2019)在《当代民族传统工艺文化资本化及其实践逻辑 ——基于剑川白族木雕的田野调查》文中认为文化资本化是一个实践命题。民族传统工艺文化资本化的实质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将民族传统工艺作为文化资本进行利用和开发。民族传统工艺文化资本化关涉到传统工艺的未来走向,与文化的传承保护、民族文化的发展等息息相关,甚至与文化产业、文化战略都有着密切的联系。那么,民族传统工艺文化资本化的具体实践行为包括哪些内容?实践的逻辑又是什么?实践过程中存在着何种规律?……对于这些问题,本文以剑川白族木雕作为典型案例,在详细的田野调查基础上,借助于口述史、历史文献、内部资料等材料,运用民族学(文化人类学)的“文化资本——场域——实践”理论进行了深入探讨。文章在对剑川木雕发展历史、工艺流程、艺术风格进行概述的前提下,阐释了剑川木雕文化资本的概念、类型及其特征。又在此基础上,重点论述了剑川木雕文化资本化过程中的资本积累、市场运作以及资本博弈,并总结出了民族传统工艺文化资本化的实践逻辑和基本规律。通过研究,文章认为:第一,当代民族传统工艺文化资本化的实践行为具体包括资本积累、资本市场运作以及资本博弈这三种类型,而我们通常理解的资本市场运作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民族传统工艺文化资本积累指资本的增长、完善和集聚,是在保留原先文化资本结构与内容基础上的增加,当代传统工艺文化资本的积累路径可分为教育培训、传播交流、市场调节以及权力引导四种;文化资本的市场运作指按照市场需求,对文化资本进行开发,民族传统工艺文化资本的市场运作方式包括产业化、旅游开发、节庆经济化、品牌化与会展商业化;民族传统工艺文化资本博弈是行动者之间围绕着文化资本而产生的一种互动行为,博弈的目的是为了占有更多的文化资本。民族传统工艺文化资本的博弈围绕着物质性文化资本和非物质性文化资本两方面展开,行动者所采取的博弈策略可以分成三种:维护、发展与争取。资本积累、市场运作与资本博弈三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交织的联系。资本积累是市场运作的前提与基础,市场运作为资本积累提供了方向指引,而文化资本博弈则时常贯穿于资本积累以及市场运作的过程中,建立于理性基础上的博弈会推动资本的积累,也会促进文化资本的市场运作。第二,当代民族传统工艺文化资本化有着属于自己的实践逻辑。实践被场域所控制,场域生产着实践,实践活动必须依附于所处的场域并以习性为作为内驱力。民族传统工艺文化资本在实践过程中建构起了特定的场域(初级场域),并衍生出了三种亚级场域:资本积累场域、市场运作场域以及资本博弈场域。文化资本在此三种场域下的具体实践行为和所采取的策略虽然存在着一定的区别,但都必须遵守初级场域的规律,该场域形塑而成的核心习性是文化市场化习性,场域的基本规律是一种双线规律。民族传统工艺文化资本化实践的逻辑图式可以概括为:在场域情境下,以延长传统工艺文化资本的生命周期为根本目的,按照双线规律的要求,通过形塑而出的核心习性生产实践。第三,双线规律是民族传统工艺资本化实践中应该遵守的基本规律。双线规律指的是传统工艺文化自主性发展规律和市场供求关系规律,这两种规律之间并不存在孰轻孰重之别。双线规律由民族传统工艺文化资本化场域的特征所决定,它要求民族传统工艺文化资本化必须以尊重文化发展规律为前提,在保持传统工艺文化基因的条件下,按照市场供求关系,合理、有序的进行实践。在民族传统工艺文化资本化的实践过程中,不能忽视双线规律的要求,传统工艺文化的均质化、内卷化等问题的出现,其症结恰在于并未充分尊重双线规律。
鄢振怡[6](2018)在《福州林则徐名人文化旅游纪念品开发研究》文中提出体验经济时代的来临,让人们对旅游纪念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福州旅游业快速发展,相比之下福州旅游纪念品的开发却比较滞后,存在着严重不匹配的情况。福州的名人文化资源十分丰富,但并未获得很好的整合和开发。现有的福州名人文化旅游纪念品不仅数量较少,缺乏特色、文化内涵不足、缺少品牌等现象更是突出。尤其是作为福州名人“代表”的林则徐,相关的旅游纪念品不仅与其他地方的名人文化旅游纪念品存在严重的同质化,而且还有制作工艺粗糙、缺乏地域特征等问题。福州作为林则徐的家乡,应该深入发掘林则徐名人文化旅游资源,通过打造林则徐名人文化品牌、开发林则徐名人文化旅游纪念品,从而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本文首先从时代背景和旅游业发展的角度分析了林则徐名人文化旅游纪念品开发的必要性。接着对林则徐名人文化进行一系列的深入的研究和探索,挖掘可用于旅游纪念品开发的文化内涵元素。通过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分析了目前福州市场上的林则徐名人文化旅游纪念品存在的问题以及旅游者购买商品的行为特点。然后,笔者提出了对福州林则徐名人文化旅游纪念品进行创新性开发的原则、模式、方法和开发策略,希望为福州名人文化旅游纪念品的发展提供借鉴参考。
张心[7](2016)在《城市遗产保护的人本视角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进入了一个城市问题频发的时期:城镇规模的扩大超出了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增加了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成本;大量农业转移人口难以融入城市社会,市民化进程滞后,社会矛盾加剧;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不力,城市特色和民俗文化严重流失;城市管理效率和公共服务能力有待提高……对于大量见证城市发展、塑造城市风貌并维系市民认同感的城市遗产来说,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前所未有的冲击”并存的时代。一方面,从总体上来说,社会各界对城市遗产价值的认知程度和保护意识都有所提升,中央和地方政府对城市遗产保护在资金、人才等方面的投入明显加大,各项法规的制定和完善工作有序进行,城市遗产保护、管理和利用水平稳步提高。另一方面,过度追求规模与速度、以经济利益为导向的“急进式”建设和改造加速了城市中承载集体记忆的场所的大量消失,原汁原味的文化特色日渐被通俗化、雷同化的城市风貌所取代:缺乏人文关怀的保护手段和过度消费的利用方式将城市遗产隔离于绝大多数公众的生活之外,日益严重的“孤岛化”“绅士化”现象加剧了蕴含于城市遗产中的传统人文生态的丧失和社会适应性的衰退。以人为核心、注重文化内涵的新型城镇化道路的提出使城市遗产保护事业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同时也被赋予了缓解城市特色危机、提升城市文化竞争力和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时代使命。本论文基于人本视角对城市遗产保护的重要性、特殊性以及当前所面临的现实困境进行了分析,通过回答“什么是以人为本的城市遗产保护”“为什么要以人为本保护城市遗产”以及“怎样以人为本保护城市遗产”三个问题,结合实例为处理好城市遗产保护与城市建设、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之间的关系探索可行的途径与方式。在城市遗产保护中,以人为本意味着坚持保护的公益属性,尊重公众的主体地位,突出公众的主体作用;同时也意味着满足公众全面发展的合理需求,推动遗产保护与公众生活的衔接,促进保护成果全民共享。基于对以人为本保护城市遗产的这一解读,本论文主体内容共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对本文的研究主题与选题背景进行介绍,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并对本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创新点进行说明。第二部分是论文中的第一、二章内容,分析了以人为本保护城市遗产的应然性与现实意义,回答了“为什么要以人为本”这一问题。首先,城市遗产保护是城市治理和发展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以人为本作为国家层面所明确的社会发展战略核心,理应成为开展城市遗产保护工作的基本准则。其次,城市遗产是当代社会重要的公共文化资源,由人创造、传承,并能够反作用于人。其所具有的“城市”属性体现在分布的集聚性、价值的公共性、功能的日常性以及应对外界冲击的脆弱性,历史信息价值、文脉传承与情感寄托价值、科学教育价值、可持续发展价值等也都与人的生活和发展密不可分。因此,对城市遗产进行妥善保护和合理利用关乎社会发展和民生福祉,以人为本是顺应城市发展规律保护城市遗产的应然要求。第三,当前我国城市遗产所面临的生存危机,既由于历史遗产所不得不经受的自然损耗和寿命时限,更在于一些“人为”的毁损行为。“建设性破坏”、扭曲遗产价值的利用及不当的保护方式即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城市建设与遗产管理中的人本观念薄弱,特别是忽视广大普通民众在遗产保护中的价值、作用和全面发展需求。因此,以人为本也是破解现实困局、实现“遗产保护-城市发展-民生改善”多赢的现实抉择。第三部分包括论文的第三、四章,论述了如何在当前我国社会环境及城市遗产保护机制中针对现实问题有效地发挥“人”的作用,即回答了“怎样实现以人为本保护城市遗产”。城市遗产保护的利益相关者主要包括政府、企业、民间非营利组织和广大普通民众,这些群体或个人的立场、诉求和参与程度存在明显的差异,产生的作用和受到的影响也不尽相同。相对来说,普通民众在城市遗产保护中的参与较少且缺乏实质性参与,保护意识和能力仍待提升,合理需求与合法权益时常难以得到保障。增强普通民众与政府部门的良性、有效互动是尊重民生诉求、发挥社会力量作用并协调各相关者利益冲突的具体方式。针对现阶段存在的规则不明、政府态度模糊及民众无力的症结,以人为本理念的落到实处有赖于完善公众参与的机制、动力保障,适度“授民以权”并吸收第三部门的力量引导、规范公众的参与行为。同时,灵活开展文化遗产教育,通过媒体、文物展示、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及文化遗产日活动等培养、提升公众的参与意愿和能力,推动城市遗产保护真正成为文化惠民的重要部分。论文最后一部分为结语,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对全文进行总结。以人为本的城市遗产保护并非一味地只讲保护不讲发展,或是消极、笼统地对城市范围内的历史遗存进行保存,而是促进城市遗产保护与公众生活真正衔接,使“活起来”的城市遗产服务社会、惠及民生,增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富琳桦[8](2015)在《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旅游纪念品开发 ——以苏州巧生炉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国家的重要财富,是我国各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更是维护和复兴中华文化的重要一环。随着现代化进程推进,巨大数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即将失传的严峻形势,如何既有效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真性,又合理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代价值,凝结过去,滋生未来,将目光聚焦于旅游业是实际可行的方法。在旅游业迅猛发展的今天,作为旅游商品重要组成部分的旅游纪念品却没有得到长足的发展。本文积极发现与突破当下旅游纪念品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和弱势,并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两相结合,期待依托非遗的宝贵文化内核和旅游市场的巨大消费潜力,既能普及非遗文化的大众化认同、塑造其当代审美和实用价值、延续其无形的精神性灵魂,又能丰富旅游者的旅游体验和收获,健全完善当地旅游纪念品市场的开发标准,促进地方特色旅游的发展。文章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旅游纪念品的学术研究成果为理论基础,阐述了两者结合的关系,罗列并归纳了中外实践案例和经验。文章的重点在于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角度出发,以苏州巧生炉为例对非遗类旅游纪念品的开发展开了具体的研究,介绍了苏州巧生炉的历史发展与文化内涵,明确其品牌理念与市场定位,最后围绕支持系统、产品体系和市场传播三大块提出具体的开发对策。
陈蕾[9](2014)在《金华婺剧文化旅游产品开发设计》文中提出在中国文化资源系统中,戏曲文化的民俗特色浓郁,且具有明显的娱乐功效,由此,发展戏剧文化旅游不失为一条值得探索并进行尝试的文化旅游发展路径。本文尝试以婺剧为例,借鉴诸多相关研究成果,提出戏曲旅游的开发构想,旨在通过特色鲜明的旅游吸引物,定向吸引更多对婺剧感兴趣的文化旅游客源,促进地方旅游业健康发展。
陈蕾[10](2013)在《金华婺剧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研究》文中提出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具有高度相关性,旅游业从中国传统文化宝藏当中汲取养料,以获得自身长足进展,已经越来越成为大家的共识。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发展史积淀深厚,这是促进旅游业转型升级、助推旅游资源可持续开发的重要基础。在中国文化资源系统当中,戏曲文化民俗特色浓郁,且具有明显的娱乐功效,由此切入,发展戏剧文化旅游,不失为一条值得探索并作尝试的文化旅游发展路径。本论文尝试以婺剧为例,借鉴诸多相关研究成果,提出戏曲旅游的开发构想,并作相应细化分析,旨在通过特色鲜明的旅游吸引物,定向吸引更多的对婺剧感兴趣的文化旅游客源,促使地方旅游业健康发展。本文首先分析了婺剧旅游产品研究意义,笔者认为,婺剧旅游产品的开发有利于更好地彰显金华地区的文化底蕴。在文化旅游的大背景下,历史悠久的婺剧有着明显的文化探索空间,其文化积淀深厚,审美意味绵长,属于历史文化之中重要的一部分。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婺剧受一定历史因素的影响可能没有形成规模化的发展,但是民间保留的曲目和表演风格更显得独树一帜,更能引起探索者的兴趣。从文化背景方面考虑,婺剧旅游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值得进一步探索。第二,婺剧旅游产品的开发有助于旅游业的转型升级。目前,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有着休闲旅游、农家乐模式、商务旅游等多种形式,尽管如此,游客仍然觉得产品缺乏新意,为数众多的游客选择了境外游。婺剧旅游产品的设计和开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目前旅游产品样式不够丰富、模式单一的缺憾,为旅游者的休闲消费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空间。此外,本文根据“昂普”(英文缩写为“RMP”,资源-市场-产品三者的统一)模式的理论指引,笔者对金华婺剧文化旅游资源、市场状况、产品开发现状做出相应分析。然后,确定金华婺剧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思路和开发步骤,最终力求设计出适合市场需求的婺剧文化旅游产品。
二、再论金华旅游纪念品开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再论金华旅游纪念品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游客行为需求的成都市平乐古镇公共空间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历史文化名镇保护与研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
1.1.2 成都古镇旅游业快速发展,古镇已成为重要的旅游目的地 |
1.1.3 成都古镇旅游开发中面临的问题 |
1.1.4 基于游客行为需求层面研究古镇公共空间的重要性 |
1.2 研究对象及内容 |
1.2.1 研究对象 |
1.2.2 研究范围 |
1.2.3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古镇保护与更新的相关研究 |
1.4.2 古镇公共空间的相关研究 |
1.4.3 国内外相关研究总结 |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框架 |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古镇 |
2.1.2 古镇公共空间 |
2.1.3 游客行为 |
2.2 古镇公共空间的相关理论 |
2.2.1 古镇公共空间的研究层次 |
2.2.2 古镇公共空间结构 |
2.2.3 古镇公共空间分类 |
2.3 空间游客行为的相关理论 |
2.3.1 环境行为学相关理论 |
2.3.2 游客行为特征 |
2.3.3 游客行为需求 |
2.3.4 游客行为分类 |
2.4 古镇公共空间与游客行为的关系研究 |
2.4.1 宏观——公共空间结构与游客行为总体分布特征的关系 |
2.4.2 微观——各类型公共空间与该空间中游客行为的关系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平乐古镇公共空间调研分析 |
3.1 平乐古镇总体特征分析 |
3.1.1 古镇基本概况 |
3.1.2 古镇空间形态类型 |
3.1.3 古镇历史演化进程 |
3.1.4 古镇历史遗产价值 |
3.1.5 小结 |
3.2 平乐古镇公共空间结构特征分析 |
3.2.1 古镇公共空间结构形式 |
3.2.2 古镇公共空间层级特性 |
3.3 平乐古镇各类型公共空间特征分析 |
3.3.1 街巷空间 |
3.3.2 广场空间 |
3.3.3 小型节点空间 |
3.3.4 滨江空间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平乐古镇游客行为需求与行为特征调研分析 |
4.1 调研内容及方法 |
4.1.1 调研内容 |
4.1.2 调研方法 |
4.1.3 调研时间 |
4.2 古镇游客的行为需求分析 |
4.2.1 游客的基本属性 |
4.2.2 游客的使用偏好 |
4.2.3 游客对古镇公共空间的满意度 |
4.2.4 游客对古镇公共空间的需求总结 |
4.3 古镇游客的行为特征分析 |
4.3.1 游客行为内容 |
4.3.2 基于频率的行为内容分析 |
4.3.3 游客行为的类型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平乐古镇公共空间与游客行为的关联性分析 |
5.1 宏观——古镇公共空间结构与游客行为总体分布特征的关联 |
5.1.1 游客行为动线观测分析 |
5.1.2 古镇公共空间动态人流调研 |
5.1.3 古镇公共空间停留行为调研 |
5.2 微观——古镇各类型公共空间与各类游客行为的关联 |
5.2.1 街巷空间 |
5.2.2 广场空间 |
5.2.3 小型节点空间 |
5.2.4 滨江空间 |
5.2.5 各类型公共空间影响因素与游客行为的关系 |
5.3 平乐古镇公共空间面临的问题总结 |
5.3.1 公共空间结构面临的问题 |
5.3.2 各类型公共空间面临的问题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平乐古镇公共空间优化改造 |
6.1 平乐古镇公共空间优化原则 |
6.1.1 保护优先原则 |
6.1.2 适应性原则 |
6.1.3 以人为本原则 |
6.1.4 特色性原则 |
6.2 平乐古镇公共空间优化策略 |
6.2.1 公共空间结构整体性保护与优化策略 |
6.2.2 各类型公共空间优化策略 |
6.3 平乐古镇公共空间优化改造设计 |
6.3.1 公共空间结构优化 |
6.3.2 各类型公共空间优化 |
第7章 结论 |
7.1 研究结论 |
7.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2)城市旅游咨询服务中心服务创新研究 ——以上海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第2章 相关研究与理论基础 |
2.1 研究综述 |
2.1.1 城市旅游咨询服务中心相关研究进展 |
2.1.2 服务创新相关研究进展 |
2.2 概念界定 |
2.2.1 城市旅游咨询服务中心 |
2.2.2 服务创新 |
2.3 理论基础 |
2.3.1 扎根理论 |
2.3.2 新公共服务理论 |
2.3.3 公共产品理论 |
2.3.4 服务创新四维度模型 |
第3章 城市旅游咨询服务中心服务创新影响因素 |
3.1 环境因素 |
3.1.1 政治与经济因素 |
3.1.2 文化因素 |
3.1.3 社会因素 |
3.2 主体因素 |
3.2.1 政府——主导供给者的变革 |
3.2.2 企业——合作供给者的需求 |
3.2.3 游客与居民——服务参与者的传播 |
3.3 本体因素 |
3.3.1 创新本质内容 |
3.3.2 创新风险 |
第4章 城市旅游咨询服务中心服务创新维度 |
4.1 城市旅游咨询服务中心概况 |
4.1.1 城市旅游咨询服务中心发展历程 |
4.1.2 城市旅游咨询服务中心发展经验 |
4.2 城市旅游咨询服务中心服务创新指标维度 |
4.2.1 调研与资料获取 |
4.2.2 编码过程 |
4.2.3 指标维度 |
4.3 城市旅游咨询服务中心服务创新指标维度权重 |
4.3.1 数据采集与处理 |
4.3.2 权重确定 |
4.3.3 结果分析 |
4.4 城市旅游咨询服务中心服务创新过程与模型 |
第5章 结论与讨论 |
5.1 研究结论 |
5.2 讨论与建议 |
5.3 思考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上海旅游咨询服务中心开放性编码概念 |
附录B 城市旅游咨询服务中心创新指标维度权重调查问卷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3)基于现代纸艺的荆楚旅游衍生品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现状 |
第2章 荆楚旅游及其衍生品概况与发展 |
2.1 荆楚旅游资源概况 |
2.2 荆楚旅游衍生品相关概念 |
2.2.1 荆楚旅游衍生品的定义 |
2.2.2 旅游衍生品的分类 |
2.2.3 旅游衍生品的特征 |
2.3 荆楚旅游衍生品市场的发展现状 |
2.3.1 实体商店为主,产品质量良莠不齐 |
2.3.2 设计主题单一,同类无序竞争 |
2.3.3 产业模式发展步伐缓慢 |
第3章 现代纸艺发展与运用 |
3.1 现代纸艺的概念与发展 |
3.1.1 现代纸艺概念 |
3.1.2 现代纸艺的发展历程 |
3.2 现代纸艺的文化内涵 |
3.2.1 纸艺的文化传承 |
3.2.2 纸艺的文化创新 |
3.3 现代纸艺的特性与种类 |
3.3.1 平面纸艺 |
3.3.2 立体纸艺 |
3.4 现代纸艺在设计领域的运用现状 |
3.4.1 纸艺与橱窗展示设计 |
3.4.2 纸艺与灯饰设计 |
3.4.3 纸艺与服装设计 |
第4章 关于荆楚旅游衍生品中纸艺衍生品的开发 |
4.1 荆楚特色的纸艺衍生品开发意义 |
4.1.1 荆楚旅游市场发展的需求 |
4.1.2 地域民俗文化传承的需求 |
4.1.3 旅游消费者的情感需求 |
4.2 荆楚特色的纸艺衍生品的开发分析 |
4.2.1 荆楚旅游衍生品的开发瓶颈 |
4.2.2 纸艺旅游衍生品的开发优势 |
4.3 荆楚特色的纸艺衍生品开发策略 |
4.3.1 建立荆楚旅游衍生品特色品牌 |
4.3.2 注重市场研发与互联网的融合 |
4.3.3 拓展人才培养模式与多元合作 |
第5章 荆楚特色的纸艺衍生品的设计与实践 |
5.1 纸艺衍生品开发的设计原则 |
5.1.1 用户和市场导向性原则 |
5.1.2 文化传承与创新性原则 |
5.1.3 功能与外观兼具性原则 |
5.2 纸艺旅游衍生品的设计构思 |
5.2.1 调查与定位 |
5.2.2 灵感与题材 |
5.2.3 形式与元素 |
5.3 纸艺旅游衍生品的制作展示 |
5.3.1 表现的技法 |
5.3.2 制作的过程 |
5.3.3 成果的展示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图片来源 |
荆楚旅游衍生品调研问卷 |
(4)洪洞大槐树景区的旅游购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现实意义 |
1.4 研究方法和理论基础 |
1.5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和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旅游购物 |
2.1.2 旅游商品 |
2.1.3 购物行为 |
2.1.4 相关概念关系 |
2.2 文献综述 |
2.2.1 国外研究综述 |
2.2.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三章 大槐树景区旅游购物发展现状分析 |
3.1 旅游购物商店现状 |
3.1.1 旅游购物商店分布 |
3.1.2 旅游购物商店类型 |
3.2 旅游商品发展现状 |
3.2.1 旅游商品种类 |
3.2.2 旅游商品档次 |
3.2.3 旅游商品价格 |
3.2.4 旅游商品品牌与包装 |
3.2.5 旅游商品的质量与特色 |
3.2.6 旅游商品的开发创新 |
3.2.7 旅游商品的文化元素 |
3.3 购物环境与服务态度现状 |
3.3.1 购物环境 |
3.3.2 商品展示 |
3.3.3 服务态度 |
3.4 旅游商品营销现状 |
3.4.1 营销观念 |
3.4.2 市场定位 |
3.4.3 促销活动 |
3.4.4 营销渠道 |
3.4.5 企业竞争 |
第四章 大槐树景区游客购物行为分析 |
4.1 游客个人信息分析 |
4.2 游客购买意愿 |
4.3 旅游商品的消费水平 |
4.4 旅游商品的偏好 |
4.5 了解商品的途径 |
4.6 购买旅游商品的目的 |
第五章 大槐树景区旅游购物存在问题分析 |
5.1 无效供给 |
5.1.1 吸引力不足,购买力低 |
5.1.2 商品的包装简单 |
5.1.3 商品的实用性不强 |
5.1.4 旅游购物服务能力欠缺 |
5.1.5 商品营销手段单一 |
5.2 供需错位 |
5.2.1 商品的种类供需错位 |
5.2.2 商品的文化供需错位 |
5.2.3 心理需求的供需错位 |
5.3 供给短板 |
5.3.1 旅游购物的范畴 |
5.3.2 商品同质化严重 |
5.3.3 商品属性单一 |
第六章 大槐树景区发展旅游购物的建议 |
6.1 提高对旅游购物的认识 |
6.2 改善购物环境和服务水平 |
6.3 提高商品吸引力 |
6.3.1 增加商品种类 |
6.3.2 加强商品特色和文化内涵 |
6.3.3 优化商品价格结构 |
6.3.4 完善商品包装 |
6.3.5 个性化产品与服务 |
6.4 多元化营销 |
6.4.1 活动营销 |
6.4.2 网络营销 |
6.4.3 定制营销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不足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土特产价格目录表 |
附录2 :生活实用品价格目录表 |
附录3 :工艺品价格目录表 |
附录4 :大槐树景区游客购物行为调查问卷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5)当代民族传统工艺文化资本化及其实践逻辑 ——基于剑川白族木雕的田野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二、相关研究综述 |
(一)文化资本研究综述 |
(二)民族文化资本化研究综述 |
(三)剑川木雕研究综述 |
(四)以上内容研究述评 |
三、本文主旨、内容及重难点 |
(一)研究主旨 |
(二)主要内容 |
(三)重点与难点 |
四、理论观照与研究方法 |
(一)理论观照 |
(二)研究方法 |
五、创新与不足 |
(一)创新之处 |
(二)不足之处 |
六、相关说明 |
(一)概念界定 |
(二)田野点的选择 |
(三)田野经历 |
第一章 剑川木雕概述 |
一、剑川历史文化概要 |
(一)剑川历史概述 |
(二)剑川民间文化与雕刻艺术 |
二、剑川的木雕文化 |
(一)木雕与民间文学 |
(二)木雕行业崇拜 |
(三)木雕与剑川白族的文化认同 |
(四)木作的行规禁忌及制作技法 |
三、剑川木雕的历史及现状 |
(一)剑川木雕发展历史 |
(二)剑川木雕发展现状 |
四、剑川木雕的材料、工具及工艺流程 |
(一)剑川木雕的材料 |
(二)剑川木雕的工具 |
(三)剑川木雕工艺流程 |
五、剑川木雕的艺术风格与地域特征 |
(一)剑川木雕的艺术风格 |
(二)剑川木雕的地域特征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剑川木雕文化资本及其特征 |
一、剑川木雕文化资本 |
二、剑川木雕文化资本的类型 |
三、剑川木雕文化资本的特征 |
(一)双重属性 |
(二)高成本性 |
(三)惯力性 |
(四)传承性 |
(五)商业开发性 |
(六)易转换性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资本积累:剑川木雕资本化实践的基础环节 |
一、物质性文化资本的积累 |
(一)产品种类渐趋多样 |
(二)工具设备连续更新 |
二、非物质性文化资本的积累 |
(一)木雕技艺不断突破 |
(二)文化荣誉与日俱增 |
三、剑川木雕文化资本积累的路径 |
(一)教育培训 |
(二)传播交流 |
(三)市场调节 |
(四)权力引导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市场运作:剑川木雕资本化实践的主要环节 |
一、剑川木雕的产业化 |
(一)生产的分工细化与技术进步 |
(二)产品种类与素材的多样化 |
(三)产值与规模的持续提高 |
(四)产业集聚初具规模 |
(五)产品销售方式的多元化 |
二、剑川木雕文化资本的旅游开发 |
(一)木雕文化资本的旅游产品化 |
(二)木雕文化资本与体验式旅游 |
(三)木雕文化资本与博物馆旅游 |
(四)木雕文化资本与人造旅游景观 |
三、剑川木雕的节庆经济化 |
(一)借助传统节日促进木雕产品销售 |
(二)打造新兴节日推动木雕产品营销 |
四、剑川木雕的品牌化、会展商业化 |
(一)剑川木雕的品牌化 |
(二)剑川木雕的会展商业化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资本博弈:剑川木雕资本化实践的关键环节 |
一、物质性文化资本的博弈 |
(一)产品形式逐新趋异 |
(二)技法风格争巧斗艳 |
(三)材料工具囤积占有 |
二、非物质性文化资本的博弈 |
(一)区域文化荣誉的归属 |
(二)学校文化荣誉的竞争 |
(三)个人文化荣誉的博弈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剑川木雕文化资本化的实践逻辑 |
一、剑川木雕文化资本化场域的建构 |
二、剑川木雕文化资本化具体实践的逻辑 |
(一)资本积累实践以资本增量逻辑为内核 |
(二)市场运作实践以资本开发逻辑为内核 |
(三)资本博弈实践以资本占有逻辑为内核 |
三、剑川木雕文化资本化实践的根本目的 |
四、双线规律:资本化实践的基本规律 |
本章小结 |
结论 |
一、民族传统工艺文化资本化的实践行为 |
二、双线规律与民族传统工艺文化资本化 |
三、资本化与民族传统工艺的传承与保护 |
参考文献 |
附录1:文中插图 |
附录2:田野调查日志(节选) |
后记 |
(6)福州林则徐名人文化旅游纪念品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三节 研究目的、内容和意义 |
第二章 基本概念 |
第一节 旅游纪念品 |
第二节 名人文化旅游 |
第三节 理论指导 |
第三章 福州林则徐名人文化内涵元素分析 |
第一节 林则徐名人文化背景分析 |
第二节 林则徐名人文化的文艺载体 |
第三节 林则徐名人文化的内涵体现 |
第四章 林则徐名人文化旅游纪念品调查分析 |
第一节 被调查者基本情况 |
第二节 旅游纪念品认知及态度情况分析 |
第三节 福州旅游纪念品态度情况分析 |
第四节 旅游文化态度情况分析 |
第五节 林则徐名人旅游纪念品调查分析 |
第五章 福州林则徐名人文化旅游纪念品开发思路 |
第一节 福州林则徐名人文化旅游纪念品开发原则 |
第二节 福州林则徐名人文化旅游纪念品开发模式 |
第三节 福州林则徐名人文化旅游纪念品开发方法 |
第四节 福州林则徐名人文化旅游纪念品的开发策略研究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城市遗产保护的人本视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 |
一、 城市更新背景下的文化遗产生存危机 |
二、 城市遗产保护的人本诉求 |
第二节 研究综述 |
一、 国外研究成果概述 |
二、 国内研究成果概述 |
第三节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第一章 以人为本:城市遗产保护的应然要求 |
第一节 以人为本的思想来源与当代内涵 |
一、 以人为本的思想来源 |
二、 以人为本的当代内涵 |
第二节 城市遗产属性的人本特征 |
一、 城市遗产的分类 |
二、 “城市”属性的具体内涵 |
三、 “城市”属性的人本特征 |
第三节 城市遗产价值的人本解读 |
一、 历史信息价值 |
二、 文脉传承与情感寄托价值 |
三、 科学、艺术与教育价值 |
四、 使用价值与可持续发展价值 |
第二章 以人为本:城市保护与发展的现实抉择 |
第一节 城市遗产保护的当代发展 |
一、 保护视野不断扩大 |
二、 保护内涵日益深化 |
三、 保护方式和成果逐渐与公众生活衔接 |
第二节 城市遗产保护的现实困境 |
一、 城市遗产管理机制亟待完善 |
二、 城市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矛盾尖锐 |
三、 城市遗产保护方式存在误区 |
四、 城市遗产保护困境背后的人本缺失 |
第三章 以人为本与城市遗产保护利益相关者 |
第一节 政府 |
第二节 营利性组织 |
第三节 非营利性组织 |
第四节 公众 |
一、 “本地型”公众 |
二、 “外地型”公众 |
第四章 走向以人为本的城市遗产保护 |
第一节 公众参与的兴起、内涵与目标 |
一、 公众参与的内涵及兴起 |
二、 公众参与的目标 |
第二节 公众参与的基本形式及特征 |
一、 政府引导下的公众参与 |
二、 舆论参与 |
三、 志愿服务参与 |
四、 民间资本的投资参与 |
第三节 公众参与的未来发展 |
一、 增强公众的实质性参与 |
二、 适度“放权”与“维权” |
三、 灵活开展文化遗产教育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8)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旅游纪念品开发 ——以苏州巧生炉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创新点 |
1.5 研究方法与思路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非物质文化遗产 |
2.1.1 概念和特征 |
2.1.2 传承作用和意义 |
2.1.3 传承路径的研究现状 |
2.2 旅游纪念品 |
2.2.1 概念和属性 |
2.2.2 分类和作用 |
2.2.3 开发的研宄现状 |
2.3 小结 |
第3章 非物质文化旅游纪念品的案例分析 |
3.1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纪念品的关联 |
3.2 国内开发实例 |
3.2.1 扬州剪纸艺术 |
3.2.2 天津“泥人张”彩塑 |
3.2.3 南京云锦 |
3.3 国外开发实例 |
3.3.1 日本莳绘工艺 |
3.3.2 立陶宛十字架工艺 |
3.3.3 荷兰木鞋工艺 |
3.4 非物质文化旅游纪念品的开发经验归纳 |
第4章 苏州巧生炉概述 |
4.1 历史回顾 |
4.2 文化内涵 |
4.2.1 江南地域文化 |
4.2.2 铜炉文化 |
4.2.3 香道文化 |
4.3 传承现状和已有路径的探究 |
4.4 核心优势 |
4.4.1 品牌优势 |
4.4.2 配方优势 |
4.4.3 技艺优势 |
4.4.4 创新优势 |
4.5 主要劣势 |
4.5.1 生产成本较大 |
4.5.2 产品品种单调 |
4.5.3 市场营销局限 |
4.5.4 价格定位偏高 |
4.6 小结 |
第5章 苏州巧生炉旅游纪念品的开发研究 |
5.1 苏州旅游纪念品消费者分析 |
5.1.1 调查对象和内容 |
5.1.2 调查分析 |
5.1.3 调查小结 |
5.2 苏州巧生炉旅游纪念品开发的必要性 |
5.2.1 器物之上寻找文化突破 |
5.2.2 重新回归民间性和亲和感 |
5.2.3 落后的生产与营销亟须转变 |
5.3 苏州巧生炉旅游纪念品开发的可行性 |
5.3.1 法律支持非遗的文化开发 |
5.3.2 行业规划指明开发方向 |
5.3.3 中国旅游纪念品市场潜力巨大 |
5.4 苏州巧生炉旅游纪念品开发对策 |
5.4.1 品牌理念 |
5.4.2 市场定位 |
5.4.3 支持系统 |
5.4.4 产品体系 |
5.4.5 市场传播 |
第6章 结语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局限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
(9)金华婺剧文化旅游产品开发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一、婺剧与民俗旅游开发和旅游节庆活动相结合 |
二、与自然景观相结合, 开发婺剧文化旅游路线 |
三、利用婺剧的传统表演艺术, 开发休闲演艺场所 |
四、婺剧文化旅游纪念品的设计 |
(10)金华婺剧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依据 |
1.1.2 研究意义 |
1.2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1.2.1 戏曲旅游概念的诠释 |
1.2.2 戏曲旅游资源价值的研究 |
1.2.3 国内外戏曲旅游开发现状评述 |
1.3 研究方法及研究路线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路线 |
2. 旅游产品开发的理论分析 |
2.1 旅游产品理论研究 |
2.1.1 旅游产品的概念 |
2.1.2 旅游产品开发理念 |
2.1.3 旅游产品开发策略 |
2.2 旅游产品创新研究 |
2.2.1 产品创新的类型 |
2.2.2 产品创新的途径 |
3. 金华婺剧文化旅游现状分析 |
3.1 金华婺剧文化概述 |
3.1.1 金华婺剧的起源与发展 |
3.1.2 金华婺剧作为戏曲旅游开发利用的现实意义 |
3.2 金华婺剧文化旅游产品的“RMP”分析 |
3.2.1 金华婺剧文化旅游资源分析 |
3.2.2 金华婺剧文化旅游市场分析 |
3.2.3 金华婺剧文化旅游产品分析 |
4. 金华婺剧文化旅游产品开发 |
4.1 金华婺剧文化旅游产品的市场定位 |
4.1.1 多元市场定位 |
4.1.2 遗产化市场定位 |
4.1.3 层次性市场定位 |
4.2 金华婺剧文化旅游产品设计原则 |
4.2.1 真实性原则 |
4.2.2 市场导向原则 |
4.2.3 保护与创新相结合原则 |
4.2.4 观赏性与参与性相结合的原则 |
4.3 金华婺剧文化旅游产品开发与设计 |
4.3.1 与民俗旅游开发和旅游节庆活动相结合 |
4.3.2 与自然景观相结合,开发婺剧文化旅游路线 |
4.3.3 利用婺剧的传统表演艺术,开发休闲演艺场所 |
4.3.4 婺剧文化旅游纪念品的设计 |
5.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四、再论金华旅游纪念品开发(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游客行为需求的成都市平乐古镇公共空间优化研究[D]. 梁家瑄. 西南大学, 2021(01)
- [2]城市旅游咨询服务中心服务创新研究 ——以上海为例[D]. 吕诗颖.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3]基于现代纸艺的荆楚旅游衍生品设计研究[D]. 周士琪. 湖北工业大学, 2020(04)
- [4]洪洞大槐树景区的旅游购物研究[D]. 武鹏宇. 山西大学, 2019(01)
- [5]当代民族传统工艺文化资本化及其实践逻辑 ——基于剑川白族木雕的田野调查[D]. 陈文苑. 中南民族大学, 2019(08)
- [6]福州林则徐名人文化旅游纪念品开发研究[D]. 鄢振怡. 福建师范大学, 2018(09)
- [7]城市遗产保护的人本视角研究[D]. 张心. 山东大学, 2016(10)
- [8]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旅游纪念品开发 ——以苏州巧生炉为例[D]. 富琳桦. 华东理工大学, 2015(05)
- [9]金华婺剧文化旅游产品开发设计[J]. 陈蕾. 职业, 2014(17)
- [10]金华婺剧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研究[D]. 陈蕾. 华东师范大学, 201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