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美国经济增速放缓(论文文献综述)
陈钰晓[1](2021)在《人口年龄结构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住房资产是我国家庭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报告显示,中国居民将总资产的70%配置在了住房资产上。因此,房价成为我国居民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房地产价格剧烈变化不仅会对居民生活造成影响,更会引起金融市场乃至整个经济体的波动。1998年中央政府确定了城镇住房的货币化、市场化、商品化改革方向之后,我国新的住房制度逐步构建起来,房地产市场自此开始走向蓬勃发展。自住房制度货币化改革以来,我国住房价格节节攀升,从1998年的1854元涨到了2019年的9287元,20年间房价上涨超过4倍。房价的过快上涨一方面造成居民买房难的社会问题,另一方面也加剧了整个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中国的高房价已经成为严峻的社会经济问题,探究房价变化背后的原因有助于理解我国房地产市场的运行规律,并针对性地出台调控政策防范房地产市场风险。现有研究从土地财政、货币超发、居民收入提高、城市化等视角切入,解释房价变动的原因。但是这些因素在解释房价长期变动趋势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我国住房销售价格与销售面积变动步调十分一致,作为房地产市场的消费主体,居民的需求是影响房价的关键,人口因素会对住房价格产生直接深远的影响。从人口年龄结构的视角来看,第三次“婴儿潮”成年以及老年群体代际转移行为共同作用,导致房价进入上升通道。但是,我国人口年龄结构正在持续恶化,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历年人口数据显示,0-14岁少儿比例从1953年的36.3%下降到2018年的16.9%;而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例则从4.4%上升到11.9%,这些变化反映了我国少子老龄化问题日渐突出。在此背景下,人口年龄结构对房价的影响效果如何、人口年龄结构影响房价的微观机理以及随着人口年龄结构变化未来房价可能产生何种变动趋势等问题,是当前经济学领域十分重要的议题。围绕人口年龄结构对房价影响这一核心问题,全文通过逐层递进的三个部分依次展开。第一部分从宏观层面考察人口年龄结构对房价的影响。论文首先从理论溯源、现实描述和实证研究三个层面分析人口年龄结构对房价的影响。具体来讲,在理论分析层面,构建以世代交叠模型为基础的理论分析框架。从生命周期理论出发,老年群体自身住房需求降低,导致房价下跌,但从代际转移理论出发,老年群体的代际转移行为则会推动房价上涨,因此老年抚养比对房价的影响依赖于两种力量的共同作用。在现实描述层面,基于全国、省份、城市维度的历年数据,描述我国房地产价格、人口年龄结构变化情况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婴儿潮”成年是推动房价在2003年之后结构性上涨的重要因素,少儿抚养比与房价之间呈现负相关关系,而老年抚养比与房价之间呈现正相关关系。在实证研究层面,第一步,基于中国1999-2018年省级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人口总抚养比、少儿抚养比、老年抚养比对房价的影响。第二步,基于2000年第五次、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结合省份层面和城市层面相应年份数据,实证检验各个年龄段人口占比对房价的影响。第三步,通过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获得的城市人口年龄结构数据,结合70个大中城市房价指数,分析人口年龄结构对房价未来走势的影响。无论是从省份还是城市一级宏观数据都得到一致结论,即少儿抚养比下降推动房价上涨,老年抚养比增加推动房价上涨但推动力量在减弱。第二部分从微观个体层面考察人口年龄结构对房价的影响。从不同年龄群体住房需求决策出发,基于微观视角探究人口年龄结构对房价产生上述影响的原因,这有助于更深刻的理解房地产价格运行规律。论文分别使用2005年全国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和2015年四川省人口抽样调查数据,通过M-W模型计算出年龄与住房需求之间呈现稳定的“倒U型”关系。进一步,利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在修正“群组效应”的基础上,提供老年人口代际转移行为变化的证据。结果发现,老年人口自身住房需求下降,但会通过代际转移行为推动房价上涨,同时代际转移的力量正在逐步减弱。伴随着代际转移力量的消减,老年抚养比增加对房价的推动作用正在减弱,未来将会呈现何种趋势?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有必要汲取OECD等发达国家的经验启示。一方面,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趋势正在与OECD国家趋同;另一方面,OECD国家房地产市场相对成熟、人口年龄结构变化时序长,使得研究其人口年龄结构对房价的影响具有优势。因此,论文利用1970-2018年OECD国家人口与房价数据,为本研究提供更多证据。实证结果显示,人口总抚养比、少儿抚养比、老年抚养比与住房价格指数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值得注意的是,老年抚养比对住房价格指数的负向影响会随着时间推移而增强。综合来看,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深入,我国老年抚养比增加将会从推动房价上涨转向抑制房价上涨。第三部分基于人口年龄结构变化预测未来房价趋势。由上两部分的论述可知,我国人口年龄结构是影响房价的重要因素,而且未来会呈现出新趋势。那么基于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内在规律,我国房价未来将会如何变动?这是政府、居民和学界普遍关注的问题。因此,论文首先选取人口—发展—环境分析(Population-Development-Environment Analysis)模型,基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设定高中低生育率三组情景,对我国2021-2050年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做出预测。其次,基于人口年龄结构变化来预测未来住房需求及价格趋势。住房总需求将在未来遭遇拐点,在低/中等生育率情况下,拐点出现在2030-2035年之间;在高生育率情况下,拐点出现在2035-2040年之间。由于城市人口和跨区域流动人口变动的一些特征趋势,会导致不同层级城市出现拐点的时间存在差异。一二线城市房价更稳定且拐点更靠后,三四线城市房价下跌风险更大且拐点更靠前。最后,通过对本文的研究结论进行归纳总结,结合我国房地产市场和人口年龄结构未来发展趋势,提出优化人口结构、强化住房居住功能、坚持“因城施策”、发展租购并举新体系、加强房地产调控等政策建议。本文的创新点包括:第一,通过生命周期理论与代际转移理论的统一,国内经验与国际经验的统一,最终得出老年人口占比与我国房价之间将呈现“倒U型”关系的结论。仅仅依靠生命周期理论很难解释我国人口老龄化推动房价上涨这一现象,因为根据生命周期理论老年人口对住房的需求会下降。为了解释这一悖论十分有必要引入代际转移理论,由于我国老年人口经历了房地产市场改革,获得了房改红利,加之我国金融市场缺乏有效的养老金融服务产品、社会养老制度并不健全、房屋交易成本较高等原因,老年人口具有较强的代际转移能力和意愿。因此,老龄化反而推动房价上涨,但这种代际转移行为难以持续。伴随储蓄释放过程的逐步减弱、养老金融服务产品的日益丰富、养老制度的逐步健全,代际转移的力量也将削弱,实证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进一步,结合国际经验发现,人口老龄化对房价的影响具有阶段性特征。随着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其对房价的抑制作用会越来越明显。综上,我国人口老龄化会先推动房价上涨,之后推动力量变得不显着,最终人口老龄化将抑制房价。第二,通过宏观视角和微观视角结合的方式,有机整合国家、地区层面以及微观个体层面的数据,全方位考察人口年龄结构对房价的影响及其机理。从宏观视角出发,选取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中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35个大中城市的人口与房价数据,考察人口年龄结构对房价的影响。为了提供更为广阔的视角,论文进一步选取1970-2018年世界银行发布的OECD国家人口与房价数据展开分析。国家、省份、城市层面的房价数据,各有其优缺点,能够在不同维度上更好度量我国房价变化的时序特征和地区差异特征。从微观视角出发,选取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2005年全国人口抽样调查数据(345个地区的2585481个样本)、2015年四川省人口抽样调查数据(907238个样本)以及2011、2013、2015、2017年四期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为剖析人口年龄结构对房价的影响机理提供依据。人口普查数据和家庭微观调查数据,可以更好地度量了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住房资产变动情况。通过二者的有机结合,建立对应的计量模型,本文相对更加准确、全面的考察了人口年龄结构与房价的关系。第三,基于人口年龄结构变化更精准地预测了未来房价变动趋势。当前,预测房价变动趋势的方法主要分为三种:第一种,直接将人口普查得到的人口分布平移至未来,结合各年龄段对应的住房需求,预测未来住房需求及价格趋势;第二种,基于线性模型,将房价影响因素的预测值代入模型预测未来房价走势;第三种,基于时间序列模型,根据房价历史变动趋势特征预测未来房价走势。第一种直接平移人口分布预测未来人口年龄结构动态演变的方法存在明显缺陷,后两种方法则适用于预测短期房价变动,在预测房价长期变动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本文引入人口—发展—环境分析模型,基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设定高中低生育率三组情景,对我国2021-2050年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做出预测,并在此基础上预测未来房价变动趋势。同时,考虑城镇化率、人口跨区域流动等因素,对房价变动趋势进行分析。
陈安平,刘彩霞,刘启超[2](2020)在《经济增速放缓对个体收入和就业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速有所放缓的变化引起了学术界的高度关注。区别于从全国总体层面讨论经济增速放缓的原因、影响及应对策略,采用中国家庭收入调查数据,通过组别合成法构造可以在经济增速放缓前后进行比较的合成样本,并建立差分模型,利用经济增速下行冲击的空间差异,识别经济增速放缓对微观个体的影响。结果显示:经济增速放缓对个人收入没有显着影响,但就业在经济增速放缓后则发生显着变化。如果一个地区的经济增速相对下降1个百分点,则其就业率减少约2个百分点。不同群体受经济增速放缓的影响存在差异,年轻人、受小学及以下教育人群以及女性受到的影响相对于其他群体更大。非理性预期、劳动力市场错配与破坏性创新是经济增速放缓影响微观个体收入与就业的主要途径,为了应对经济增速下行压力,应制定相应政策来刺激消费,鼓励创新,并加大人力资本投资。
程覃思[3](2020)在《中美居民债务对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居民债务为研究对象,界定了居民债务的定义和特性,通过中美两国对比分析,研究了影响居民债务的形成因素和居民债务对宏观经济影响的问题。本文先从微观的居民个体出发,研究不同年龄、收入、资产和教育水平下居民债务参与率、居民债务规模和债务负担问题。根据中美两国的微观调查数据(CHFS2015和SCF2016)的典型事实总结和实证检验发现,随着户主年龄的增加,居民先后经历了借债消费和储蓄还债的过程,在美国居民债务参与率和债务规模均呈现出倒U型特征,中国居民由于购房年龄普遍较早,债务规模与年龄负相关。中美两国居民收入、居民资产会和教育水平的提高会使债务参与率和债务规模增加,由于中国居民亲友间的借贷频繁,社会资本十分重要,因此居民资产与居民债务参与率的关系并不显着。此外,已婚、拥有工作、拥有住房的居民会有更高的债务参与率和规模。本文再从宏观的居民部门出发,回顾居民部门债务的发展历程,研究影响居民部门债务形成的因素。回顾历史发现,居民杠杆率上升时期,都出现金融管制放松的现象,经济实际增速较高,高通货膨胀率导致的高名义增长率,以及危机后居民自主削减债务均会导致居民杠杆率下降。基于宏观数据的实证发现,在长期中美两国居民债务与居民收入和房价正相关,与老龄化率和贷款利率负相关。本文研究了居民债务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和效果。80年代以后,美国经济的驱动方式由“储蓄-投资”转变为“借贷-消费”,由于债务会扩大收入分配差距,美国难以摆脱债务驱动的经济增长模式。居民债务会通过“乘数-加速数机制”促进经济增长和“债务偿付转移机制”抑制经济增长。居民债务对经济增长存在门限效应,当居民杠杆率较高时,杠杆的提升会抑制经济增长,弱化新增债务对经济的促进机制,采用国际数据,通过门限面板模型实证发现,测算了居民杠杆率的突变点是47.4%。本文构建了一个适用于居民部门的债务危机分析框架。借鉴“金融不稳定假说”和“资产负债表衰退假说”,本文提出了两个假设:一是,由于“安全边际”的存在,在乐观情绪和悲观情绪影响下,居民实际债务持有量会偏离最优债务量,居民会“过多”调整债务;二是,居民效用函数是一个与居民债务状况有关的分段函数,过量债务时债务产生巨大的负效用,使得消费者会缩短最优债务量的调整时间,居民会“过快”调整债务。在我国经济增长逐渐放缓的趋势下,即使我国守住了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不发生资产价格泡沫破裂,如果任由居民债务持续积累,一旦经济增长突然大幅放缓,居民收入受到冲击,最优债务量下降,“过多”和“过快”的削减债务,会导致进一步地消费萎靡和经济增长放缓,从而陷入削减债务和经济衰退恶性循环,陷入“债务积压式衰退”。
中国银行研究院全球经济金融研究课题组[4](2019)在《全球经济筑底:积蓄新动能——中国银行全球经济金融展望报告(2020年)》文中研究说明关于全球经济金融形势,《报告》认为,2019年全球经济下行趋势明显,预计经济增速为2.6%,创近年来新低。全球经济高度金融化,以高流动性、低增长、低通胀和高泡沫为主要特征。展望2020年,受政经风险交织等因素的影响,预计上半年继续下滑,下半年有望筑底,全年增速较2019年下降0.1个百分点。全球贸易变局催生区域合作新趋势,RCEP旨在建立一个区域内框架性自由贸易协定,有望成为国际经贸合作的典范。科技发展和新经济产业,代表了全球经济未来的发展方向,需要全球加强创新投资合作,推动实体经济真正走出低谷。
刘尚希,石英华,王志刚,王宏利,张鹏,武靖州,李靖,苏京春,刘天琦[5](2019)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亮点与挑战并存——2019年三季度宏观经济形势分析报告》文中认为从今年前三季度宏观经济指标看,经济已进入下行通道。当前经济形势不景气,主要是结构性的和体制机制性的。从供给端和需求端看,供给与需求形成负反馈,将导致经济螺旋式加速下行。当前,应高度警惕我国经济螺旋式下行的风险,宏观政策重在稳定预期,改革举措重在增强信心。报告结合今年前三季度数据分析了我国GDP增速、制造业、新经济、进出口、房地产、基建投资、价格、能源、财政、金融等形势,提出值得关注的问题及政策建议。
邹静娴,申广军[6](2019)在《金融危机后“长期停滞”假说的提出与争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全球经济复苏之缓、之难都远超预期。在此背景下,美国前财政部长萨默斯重提"长期停滞"假说。在"长期停滞"假说中,均衡实际利率为负是核心,总需求不足是症结,财政刺激政策是药方。对于此番经济表现出的长期疲弱,学术界还有许多不同观点,如:超级债务周期、全球储蓄过剩、流动性陷阱等,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于对原因的总结、对债务问题的认识以及对未来均衡实际利率走势的判断上。本文的一大目标就是梳理当前有关的学术争论:争论什么,为何争论,有何依据?厘清这些问题可为下一步凝聚共识、政策协调奠定基础。
赵怀波[7](2019)在《面对经济波动的企业融资行为研究 ——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自加入WTO以来,中国经济在受美国金融危机影响前后呈现出不同的走势,而在这不同的走势下中国A股上市公司整体上都有一个去杠杆化的过程。在受美国金融危机影响之前的2002年至2007年,经济呈高速增长趋势,企业杠杆水平整体呈下降趋势。而受美国金融危机影响以及中国政府采取一系列经济刺激措施告一段落之后,2011年至2017年中国经济呈现增速放缓趋势,在此阶段下企业杠杆水平同样呈下降趋势。对此现象背后的融资行为探讨是有价值的,因为现有的相关研究并不能解释这一现象。同时,对“去杠杆”化融资行为的研究有助于为优化企业融资结构提供经验借鉴。鉴于此,本文以A股2001年以前上市的非金融企业为研究对象,引入货币政策这一研究情境,基于实物期权的视角,探讨上述两个典型经济波动阶段下的企业融资行为,进而回答三个问题:一是在经济处于高速增长和增速放缓的两种不同趋势下,为什么企业的杠杆水平都呈下降趋势?二是股权融资和商业信用融资在去杠杆过程中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效果如何?三是基于企业在经济波动两个典型阶段下的融资行为特点,如何更好地优化企业融资结构,更好地实现防风险政策目标?从融资需求侧,本研究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在经济波动两个典型阶段下资本性投融资需求对企业杠杆率存在冲击效应,资本性投融资需求正向影响企业的杠杆水平。在经济处于高速增长阶段和增速放缓阶段,企业对未来经济分别持高不确定性预期和高风险预期,等待投资的价值增加,资本性投融资需求下降,进而导致企业杠杆水平的下降。这解释了为什么经济波动不同趋势下企业杠杆水平都呈下降趋势。此外,本研究发现在经济处于高速增长阶段,货币政策对资本性投融资需求冲击效应产生显着调节作用。相较于宽松的货币政策,紧缩的货币政策会强化这一冲击效应。而在经济处于增速放缓阶段,货币政策对资本性投融资需求的冲击效应不产生显着调节作用。从融资供给侧,本研究进一步发现股权融资替代效应以及商业信用融资替代效应在去杠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在经济处于高速增长阶段,对未来经济的高不确定性预期促使企业通过股权融资替代效应和商业信用融资替代效应降低杠杆水平储备债务融资能力以应对未来不确定;在经济处于增速放缓阶段,对未来经济的高风险预期促使企业利用上述两种效应降低杠杆水平储备债务融资能力以应对将来不利冲击。同时,货币政策对上述替代效应产生不同调节作用。在经济处于高速增长阶段,货币政策对上述两种效应均不产生调节作用;而在经济处于增速放缓阶段,相对于宽松的货币政策,紧缩的货币政策强化股权融资的替代效应,弱化商业信用的替代效应。基于经济波动两个典型阶段下的企业融资行为特点,在高不确定性预期和高风险预期的经济环境中,企业有降低杠杆水平储备债务融资能力的动机,增加商业信用融资和股权融资供给有助于企业优化融资结构,并且增加股权融资供给能够更好地促进企业融资结构优化。货币政策对于企业的投融资行为影响是多重的,在维持宏观经济稳定和防范系统性风险的目标导向下,单靠货币政策调节难以获得理想的政策效果。在货币政策调控的同时,还需基于企业融资行为特点,优化融资供给环境,以促进企业融资结构的优化。一方面,应进一步提升商业银行金融供给的适应性;另一方面,应进一步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提高股权融资供给效率。
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全球经济金融研究课题组[8](2019)在《全球货币政策面临拐点——中国银行全球经济金融展望报告(2019年第二季度)》文中提出2019年以来,全球复苏下滑态势进一步确认,全球贸易和投资表现疲软,制造业增长乏力,主要经济体增速下降。美国经济下行、保护主义、资产泡沫、地缘冲突,是2019年全球经济面临的主要风险。国际金融市场整体稳定,预计二季度美国金融风险将小幅上升,新兴经济体金融压力略有缓解。在全球经济复苏动力弱化的情况下,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正常化节奏放缓,部分经济体可能结束加息或开启降息进程。伴随全球流动性紧缩有所缓解,二季度全球股市面临的正面因素将大于负面因素。欧洲反建制势力崛起,疑欧情绪上升,欧洲将艰难前行。
张晓兰,李陶亚[9](2019)在《2019年世界和中国经济展望:以内部的“稳”应对外部的“变”——主要国际组织和投行对2019年全球经济的“主流预期”》文中研究说明2019年,国内外经济形势复杂多变,我们通过梳理总结世行、OECD、IMF和联合国等主要国际组织和高盛、瑞银、德银、摩根士丹利、花旗、施罗德等投行最新推出的关于2019年全球及中国经济展望的观点,试图得到国际组织及投行对世界与中国经济形势的判断。其中比较一致的观点是,2019年全球经济增速将从高点回落,但不会出现显着衰退,而贸易摩擦和货币政策收紧是全球经济下行最主要的两个因素。与此同时,美国、欧元区和中国经济增长也将出现放缓趋势,但在适度的货币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以及稳定的消费支出等支撑下,中国经济增长仍将在可控范围内。
张明,程实,张岸元,邵宇,殷剑峰,王孜弘,葛天任,东艳,肖立晟,范为,吴庆,李奇霖,罗志恒,张斌,张一[10](2019)在《如何渡过中美贸易摩擦的不确定水域?》文中认为2018年11月29日,由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国际经济评论》编辑部举办的"如何渡过中美贸易摩擦的不确定水域?"主题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与会专家围绕美国经济和中国经济两个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二、美国经济增速放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美国经济增速放缓(论文提纲范文)
(1)人口年龄结构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房地产价格的影响因素 |
1.2.2 人口因素对房地产需求及价格的影响 |
1.2.3 文献述评 |
1.3 概念界定 |
1.3.1 房地产市场 |
1.3.2 人口年龄结构 |
1.4 研究路线、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路线 |
1.4.2 研究内容 |
1.4.3 研究方法 |
1.5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1.5.1 创新点 |
1.5.2 不足之处 |
2 人口年龄结构影响房价的理论基础 |
2.1 人口年龄结构影响房价的相关理论 |
2.1.1 房地产市场供求理论 |
2.1.2 人口转变理论 |
2.1.3 生命周期理论 |
2.1.4 代际转移理论 |
2.2 人口年龄结构影响房价的理论分析 |
2.2.1 理论分析框架 |
2.2.2 世代交叠模型 |
2.3 本章小结 |
3 中国房价与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动情况 |
3.1 房价变动情况 |
3.1.1 房价变动趋势 |
3.1.2 房价变动特征 |
3.2 人口年龄结构变动情况 |
3.2.1 人口年龄结构变动趋势 |
3.2.2 人口年龄结构变动特征 |
3.2.3 人口年龄结构预测 |
3.3 房价与人口年龄结构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
3.3.1 婴儿潮与房价的相关性 |
3.3.2 老龄化与房价的相关性 |
3.3.3 人口抚养比与房价的相关性 |
3.4 本章小结 |
4 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对房价影响的实证研究 |
4.1 问题的提出 |
4.2 人口年龄结构对房价的影响——宏观视角 |
4.2.1 人口抚养比对房价的影响 |
4.2.2 各年龄段人口占比对房价的影响 |
4.2.3 各年龄段人口占比对未来房价增速的影响 |
4.3 人口年龄结构对房价的影响——微观视角 |
4.3.1 年龄与住房需求——基于人口普查数据 |
4.3.2 年龄与住房需求——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 |
4.4 本章小结 |
5 OECD国家人口年龄结构对房价影响的实证研究与经验启示 |
5.1 OECD国家房地产市场与人口年龄结构的情况 |
5.1.1 房地产市场情况 |
5.1.2 人口年龄结构情况 |
5.1.3 房价与人口年龄结构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
5.2 OECD国家人口年龄结构对房价影响的实证研究 |
5.2.1 模型设定 |
5.2.2 数据与描述性统计 |
5.2.3 人口抚养比对房价的影响 |
5.3 来自OECD国家的经验启示 |
5.3.1 人口转变的内在规律 |
5.3.2 婴儿潮对房价的影响 |
5.3.3 老龄化对房价的影响 |
5.3.4 不同层级城市房价的变动特征 |
5.4 本章小结 |
6 基于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房价趋势预测 |
6.1 人口年龄结构预测 |
6.1.1 人口年龄结构预测模型选择 |
6.1.2 人口年龄结构预测参数设定 |
6.1.3 人口年龄结构预测结果 |
6.2 基于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房价趋势预测 |
6.2.1 不同生育率方案下的房价趋势预测 |
6.2.2 考虑城镇化率的房价趋势预测 |
6.2.3 考虑跨区域流动人口的房价趋势预测 |
6.3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政策建议 |
7.1 结论 |
7.2 政策建议 |
7.2.1 优化人口年龄结构,促进房价平稳运行 |
7.2.2 强化住房居住功能,防范楼市投机行为 |
7.2.3 坚持“因城施策”,实现差异化引导 |
7.2.4 发展租购并举新体系,满足流动人口住房需求 |
7.2.5 加强房地产调控,保障市场健康发展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2)经济增速放缓对个体收入和就业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 引言及文献述要 |
二 收入和就业在经济增速放缓前后的变化 |
三 研究方法与数据 |
四 基本估计结果及稳健性检验 |
五 异质性影响分析 |
六 进一步的讨论 |
七 结论及建议 |
(3)中美居民债务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问题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现实意义 |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一、可能的创新 |
二、本文的不足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居民借贷的研究 |
一、居民借贷的动机 |
二、居民借贷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 |
第二节 居民部门债务形成因素的研究 |
一、住房价格 |
二、人口结构 |
三、收入不平等 |
四、金融自由化与低利率 |
第三节 居民部门债务的宏观经济效应 |
一、居民部门债务对消费的影响 |
二、居民部门债务对总产出的影响 |
三、居民部门债务对金融稳定和经济周期的影响 |
第四节 已有研究评述 |
第三章 概念界定 |
第一节 居民债务的历史 |
一、居民债务的起源 |
二、中国封建社会下的居民债务 |
三、基督教文化下的居民债务 |
四、居民债务历史的启示 |
第二节 债务的定义及辨析 |
一、债务的定义 |
二、概念辨析 |
三、居民债务的定义 |
第三节 居民债务的特性 |
一、固定性 |
二、周期性 |
三、杠杆性 |
四、有限理性 |
第四节 居民债务的衡量指标 |
一、宏观杠杆率 |
二、债务收入比 |
三、微观杠杆率 |
四、债务偿付比 |
第四章 中美居民债务个体特征的对比分析 |
第一节 中国居民债务的典型特征 |
一、债务的年龄分布特征 |
二、债务的收入分布特征 |
三、债务的资产分布特征 |
四、债务的教育分布特征 |
第二节 美国居民债务的典型特征 |
一、债务的年龄分布特征 |
二、债务的收入分布特征 |
三、债务的资产分布特征 |
四、债务的教育分布特征 |
第三节 居民借贷动机的理论分析 |
一、消费动机与年龄、收入 |
二、投资动机与资产价格、利率 |
第四节 中美居民债务个体特征的实证分析 |
一、变量、数据及模型 |
二、实证过程 |
三、实证结果分析 |
第五节 对比分析与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中美居民部门债务形成的对比分析 |
第一节 中国居民部门债务的发展历程 |
一、中国居民部门债务的现状 |
二、中国居民部门债务的历史演变 |
第二节 美国居民部门债务的发展历程 |
一、美国居民部门债务的现状 |
二、美国居民部门债务的历史演变 |
第三节 居民部门债务形成因素的实证分析 |
一、实证模型设定 |
二、实证过程 |
三、实证结果分析 |
第四节 对比分析与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中美居民部门债务影响的对比分析 |
第一节 债务驱动的增长模式 |
一、美国居民债务驱动经济增长的现状 |
二、中国经济增长的现状 |
三、居民债务驱动模式的路径依赖 |
第二节 居民债务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 |
一、居民债务对经济增长的促进机制 |
二、居民债务对经济增长的抑制机制 |
三、理论模型 |
四、实证分析 |
第三节 居民债务对经济增长的门限效应 |
一、变量、数据与模型 |
二、实证过程 |
三、实证结果分析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中美居民部门债务危机 |
第一节 居民债务危机分析框架 |
一、已有的债务危机理论 |
二、居民债务危机的分析框架 |
第二节 美国居民部门债务危机 |
一、危机前居民债务的累积 |
二、引发债务危机的导火索 |
三、居民债务危机的传导和扩散 |
第三节 我国居民部门债务的潜在危机——“债务积压式衰退” |
一、居民债务的累积 |
二、引发债务危机的导火索 |
三、居民债务危机的传导——“债务积压式衰退” |
第八章 结论分析和相关建议 |
第一节 主要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相关政策建议 |
一、以改革应对稳增长与防风险的权衡取舍,避免债务积压式衰退 |
二、实行居民借贷全面监管,健全居民部门风险评估和防控机制 |
三、加快个人破产制度立法,建立居民债务重组机制和救济机制 |
四、建立金融素养培养体系,引导居民树立正确财务观念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
(4)全球经济筑底:积蓄新动能——中国银行全球经济金融展望报告(2020年)(论文提纲范文)
一、2020年全球经济金融形势展望 |
(一)全球经济有望筑底 |
一是总体上经济增长动力不强。 |
二是全球贸易摩擦未见根本好转。 |
三是国际直接投资依然低迷。 |
四是全球政策调整空间有限。 |
(二)全球金融市场风险因素累积 |
(三)政经风险交织将影响2020年的走势和判断 |
第一,美国经济的下行风险。 |
第二,中美贸易摩擦升级的风险。 |
第三,美国大选和地缘政治风险。 |
二、对重点区域与重点领域的回顾与展望 |
(一)美国经济2020年展望及其对拉美国家的影响 |
1. 美国经济需求难有起色 |
第一,私营投资或将持续下滑。 |
第二,净出口难以成为促进美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
第三,政府支出扩张面临更加严重的政治压力。 |
第四,居民消费增速存在不确定性。 |
2. 美国货币政策将大概率保持宽松 |
3. 拉美地区面临内外部双重压力 |
(二)2020年亚太和“一带一路”地区经济展望 |
1.“一带一路”区域增长分化 |
2. 重点关注:东盟十国保持旺盛的增长动力 |
(三)2020年欧洲经济的发展前景 |
一是能否激发内部动能,应对外部局势变化。 |
二是能否充分挖掘政策空间,有效支撑经济稳定增长。 |
三是能否实现英国有序脱欧,重返确定性发展轨道。 |
(四)2020年大宗商品价格走势及其对中东、非洲经济的影响 |
1. 大宗商品价格震荡下行,原油继续承压 |
2. 中东、非洲经济有望温和复苏 |
三、专题研究 |
专题一:RCEP破局全球贸易困境 |
1.全球贸易变局催生区域合作新趋势 |
2.RCEP谈判取得新突破 |
3.RCEP的建立对全球经贸格局影响深远 |
4.对RCEP合作前景保持谨慎乐观 |
专题二:全球创新与投资合作助推经济复苏 |
1.全球新经济发展趋势与前景 |
2.全球创新投资存在缺口 |
3.国际投资合作推动创新发展 |
(5)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亮点与挑战并存——2019年三季度宏观经济形势分析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一、应高度警惕我国经济螺旋式下行的风险 |
(一)经济处于下行通道 |
1. 投资增长未见明显起色 |
2. 消费仍处疲软 |
3. 进出口依然不振 |
4. 生产低迷态势未有明显改观 |
5. 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
6. 内外部因素叠加拉动经济下行 |
(二)供给与需求形成负反馈,将导致经济螺旋式加速下行 |
1.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程未达到预期,要素的市场化配置未有实质性进展 |
2. 从需求侧来看,内外需求均显疲弱 |
3. 供给与需求负反馈,悲观因素不断累积,拉动经济螺旋式下行 |
(三)宏观政策和改革举措重在稳预期、强信心 |
二、宏观经济总体平稳,下行风险增大 |
(一)保守分析 |
(二)中性分析 |
(三)乐观分析 |
三、制造业下行态势明显,结构性问题突出 |
(一)制造业规模分析 |
1. 制造业生产持续低迷并开始拖累整体经济增长 |
2. 制造业各行业生产分化较明显———消费及中下游生产需求不振导致相关行业生产更显困境 |
3. 制造业生产的积极信号———高技术产业表现仍较突出 |
(二)制造业效益分析 |
1. 整体利润增速仍未回正 |
2. 制造业各行业盈利能力差异明显 |
3. 工业利润地区集中度较高 |
(三)制造业投资进一步下降的可能性扩大 |
(四)景气指数显积极信号但还需现实逻辑支撑 |
(五)复杂形势下拉升制造业发展的政策思考 |
四、新经济动力初显,空间与挑战并存 |
(一)新经济对我国宏观经济的贡献 |
1. 新经济是我国经济持续稳步健康发展的决定性一步 |
2. 新经济:使要素配置精细化的一种经济形态 |
3. 新经济具有融合性、高附加值、轻资产性与高风险性并存的特征 |
4. 新经济对我国宏观经济的贡献 |
(二)中国发展新经济的成就与优势 |
1. 技术应用持续走在全球前列 |
2. 互联网运营模式领先世界 |
3. 人口规模庞大为新经济发展提供了广阔市场与人才基础 |
(三)中国发展新经济面临的挑战 |
1. 技术供给仍需加强 |
2.“互联网人口红利”的衰减 |
3. 制度不健全约束行业发展 |
(四)关于中国新经济的展望 |
五、内外需求均显疲弱,进出口持续承压 |
(一)全球复苏动能继续弱化,外需进一步放缓 |
(二)关税加征落地影响发酵,抢出口效应逐渐弱化 |
(三)人民币贬值提振出口作用有限,PPI反映需求持续疲弱 |
(四)当前外贸运行呈现“稳中提质”的态势和结构优化的趋势 |
(五)持续“稳预期”和“稳汇率”,着力优化升级出口产业,加快“去加工贸易化”,有效转移出口需求 |
六、房地产市场略有回暖,投资下行和城市分化趋势持续,融资端依然偏紧 |
(一)三季度销售略有回暖,但不改疲软趋势 |
(二)房地产投资如期缓慢下行 |
(三)土地市场如期延续分化态势 |
(四)融资持续收紧 |
(五)四季度房地产投资仍将进一步放缓,房企融资环境持续趋紧 |
七、基建逆周期调节力度加强 |
(一)基建投资逆周期调节力度不断增强 |
1. 基建投资总体微弱反弹 |
2. 大类行业基建投资持续反弹 |
3. 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投资不断改善 |
4. 中部投资仍处高位,东北投资增速小幅回落 |
(二)财政收入增长放缓,支出下行压力仍大,2019年专项债基本发行完毕 |
1. 财政收入增长放缓,减税降费效应持续显现 |
2. 财政支出下行压力仍大 |
3.2019年地方专项债基本发行完毕 |
(三)四季度财政收入大概率持续下滑,但财政支出稳增长任务艰巨 |
(四)优化支出结构,更好发挥专项债的引领作用,更好实现财政货币政策的配合 |
八、居民消费平稳增长,消费升级趋势不减:2019年前三季度消费形势分析 |
(一)2019年前三季度消费运行基本特征 |
1. 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增速改善 |
2. 限上单位消费品零售额增长当前依然疲软,但长期具有韧性 |
(二)2019年三季度消费结构变化及其原因 |
1. 消费升级类产品结构变化及原因 |
2. 货物、服务结构变化:服务类消费发展迅速 |
3. 消费税征收环节后移,可能提振相关消费 |
(三)未来消费走势 |
九、能源总体保持增长,部分领域放缓明显 |
(一)能源生产保持增长,但电力增速继续放缓 |
(二)能源供应业固定资产投资持续下降,能源产能利用分化明显 |
(三)能源进口继续增加,原油价格波动较大 |
(四)能源消费增速放缓,消费结构继续优化 |
(五)能源总体特征与近期政策建议 |
十、财政政策再发力空间有限,地方财政收支承压加大 |
(一)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延续低位企稳 |
(二)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增速年内首次转负 |
(三)央地财政收入分化趋势减缓,多省市财政收支呈负增长态势 |
(四)总体判断:积极财政政策发力空间受约束,地方财政收支承压加大 |
1. 减收减支难避免赤字规模扩增,财政政策发力空间有限 |
2. 地方财政收支承压加大,地方弥补减收渠道亟待补充 |
十一、全球金融资产再启上升通道,国内货币政策重塑结构重点 |
(一)主要经济体的货币政策与全球金融资产价格变动 |
1.全球股市运行平稳,债市波动性总体加大 |
2.美联储扩表决心坚定,降息周期已近“中点” |
3. 日本央行认可前期操作,超宽松货币政策前景不变 |
4. 英国脱欧再度延期,货币政策按兵不动 |
(二)优化政策传导、关注实体经济、防范金融风险成为国内货币金融政策的新重点 |
1.优化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与LPR的改革 |
2.推进实体经济发展与金融供给侧改革 |
3.防范金融风险与银保监会23号文 |
十二、经济下行叠加猪价周期,需要宏观政策精准发力 |
(一)CPI整体上扬的同时核心CPI平稳 |
(二)CPI涨幅扩大并非货币现象而是猪肉供给端萎缩的结果 |
(三)猪肉价格上涨的背后—市场、疫情和政策多重影响下的猪价周期 |
1.供给冲击形成“猪价周期” |
2.疫病与环保政策是本轮猪价上升周期的主要成因 |
3.猪价上升周期预计还将持续 |
(四)剔除猪肉价格影响后的通货紧缩风险值得关注 |
(五)稳物价与稳增长需要宏观经济政策精准发力 |
(6)金融危机后“长期停滞”假说的提出与争论(论文提纲范文)
“长期停滞”理论的提出 |
(一)大萧条背景下的“长期停滞” |
(二)2008年金融危机背景下的“长期停滞” |
有关“长期停滞”理论的争议 |
(一) “长期停滞”是否是个伪命题? |
(二) 均衡实际利率是否为负? |
“长期停滞”与其他理论间的关系 |
(一) “长期停滞”与“债务超级周期”理论 |
(二) “长期停滞”与“全球储蓄过剩”理论 |
(三) “长期停滞”与“流动性陷阱”理论 |
(四) “长期停滞”与“供给派”理论 |
(五) 为何存在如此多的理论分歧? |
不同理论给出的不同“药方” |
对未来增长前景的看法 |
(7)面对经济波动的企业融资行为研究 ——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 |
二、研究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
第二节 研究内容与核心概念界定 |
一、研究内容 |
二、核心概念界定 |
第三节 研究方法、研究思路与章节安排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思路 |
三、章节安排 |
第四节 主要创新点与不足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第一节 理论基础 |
一、融资结构理论 |
二、财务柔性理论 |
三、实物期权理论 |
第二节 相关文献综述 |
一、资本性投融资需求与企业杠杆水平 |
二、股权融资与有息债务融资 |
三、商业信用融资与有息债务融资 |
第三章 经济波动不同阶段下的企业杠杆水平变化趋势 |
第一节 传统理论视角下的经济波动与企业杠杆水平 |
一、经济波动对企业杠杆水平的影响 |
二、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以及其对企业杠杆水平的影响 |
第二节 现实中的经济波动与企业杠杆水平变化趋势 |
一、经济波动的阶段性特征 |
二、经济波动不同阶段下企业杠杆水平变化趋势 |
三、控制IPO影响的企业杠杆水平变化趋势 |
第三节 企业杠杆水平变化趋势的传统理论解释 |
一、基于经济波动视角的解释 |
二、基于货币政策视角的解释 |
第四节 基于实物期权视角的企业杠杆水平变化趋势解释 |
一、资本性投融资需求波动与企业杠杆水平变化趋势 |
二、基于实物期权视角的资本性投融资需求下降原因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融资方式的融资决策机制 |
第一节 融资方式选择对企业杠杆水平变化趋势的影响 |
一、股权融资与企业杠杆变化趋势 |
二、商业信用融资与企业杠杆水平变化趋势 |
第二节 基于实物期权视角的融资决策机制 |
一、传统融资结构理论遭遇的挑战 |
二、储备债务融资能力与财务柔性 |
三、基于实物期权视角的储备债务融资能力的价值 |
四、基于实物期权视角的融资决策机制 |
五、基于实物期权视角的投融资决策机制 |
第三节 融资决策的影响因素 |
一、传统理论视角下的融资决策影响因素 |
二、基于实物期权视角的融资决策影响因素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资本性投融资需求对企业杠杆率的冲击效应 |
第一节 资本性投融资需求冲击效应的理论分析 |
一、资本性投资融需求冲击效应 |
二、货币政策对资本性投融资需求冲击效应的调节作用 |
第二节 样本选择、模型设计与变量定义 |
一、样本选择 |
二、模型设定与变量定义 |
三、描述性统计 |
第三节 实证结果分析与讨论 |
一、资本性投融资需求冲击效应的实证分析 |
二、货币政策对资本性投融资需求冲击效应的调节作用的实证分析 |
第四节 稳健性检验 |
一、考虑变量测量的稳健性检验 |
二、控制“去杠杆”政策影响的稳健性检验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股权融资对有息债务融资的替代效应 |
第一节 股权融资替代效应的理论分析 |
一、股权融资特点与现状 |
二、股权融资替代效应 |
三、货币政策对股权融资替代效应的调节作用 |
第二节 样本选择、模型设计与变量定义 |
一、样本选择 |
二、模型设定与变量定义 |
三、描述性统计 |
第三节 实证结果分析与讨论 |
一、股权融资替代效应的实证分析 |
二、货币政策对股权融资替代效应的调节作用的实证分析 |
第四节 稳健性检验 |
一、考虑变量测量的稳健性检验 |
二、控制“去杠杆”政策影响的稳健性检验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商业信用融资对有息债务融资的替代效应 |
第一节 商业信用融资替代效应的理论分析 |
一、商业信用融资替代效应 |
二、货币政策对商业信用融资替代效应的调节作用 |
第二节 样本选择、模型设计与变量定义 |
一、样本选择 |
二、模型设定与变量定义 |
三、描述性统计 |
第三节 实证结果分析与讨论 |
一、商业信用融资替代效应的实证分析 |
二、货币政策对商业信用融资替代效应的调节作用的实证分析 |
第四节 关于货币政策调节作用的异质性结果的分析 |
一、货币政策调节作用的异质性结果 |
二、货币政策调节作用异质性结果的理论分析 |
三、货币政策调节作用异质性结果的实证检验 |
第五节 稳健性检验 |
一、考虑变量测量的稳健性检验 |
二、控制“去杠杆”政策影响的稳健性检验 |
第六节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基于企业融资行为的融资供给环境优化 |
第一节 经济波动不同阶段下的企业融资行为 |
一、在合理预期的前提下根据投融资需求合理确定杠杆水平 |
二、在合理预期的前提下通过融资结构调整储备债务融资能力 |
三、基于货币政策的融资行为调整 |
第二节 基于企业融资行为的融资结构优化路径 |
第三节 提高银行金融服务供给适应性 |
一、提升银行有息债务融资供给效率 |
二、发挥银行在促进资本市场股权融资功能中的作用 |
第四节 进一步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 |
一、加快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 |
二、进一步提升资本市场的股权融资功能 |
参考文献 |
后记 |
(8)全球货币政策面临拐点——中国银行全球经济金融展望报告(2019年第二季度)(论文提纲范文)
一、全球经济季度回顾与展望 |
(一) 全球经济下行压力显现 |
(二) 主要经济体复苏态势及政策走向 |
(三) 当前值得注意的风险因素 |
二、国际金融市场的回顾与展望 |
(一) 国际金融市场整体风险有所下降, 债务风险值得警惕 |
(二) 美国金融风险小幅上升 |
三、专题研究 |
(一) 全球货币政策的调整与演变 |
1. 全球货币政策正常化节奏放缓 |
2. 全球货币政策正常化节奏放缓的原因 |
3. 全球货币政策演变的方向和路径 |
(二) 全球资本市场走势前瞻 |
1. 货币政策调整背景下的全球流动性演变 |
2. 全球资本市场回顾与前瞻 |
3. 潜在的风险点 |
(三) 欧洲何去何从 |
1. 欧洲经济版图:僵化与黯淡 |
2. 欧洲政治版图:疑欧与分化 |
3. 欧洲艰难前行 |
(9)2019年世界和中国经济展望:以内部的“稳”应对外部的“变”——主要国际组织和投行对2019年全球经济的“主流预期”(论文提纲范文)
一、主要国际组织和投行对2019年全球经济展望 |
(一) 全球经济增速小幅回落 |
(二) 发达国家经济增速呈现分化趋势 |
(三) 中国经济增速稳中有降 |
二、2019年全球经济面临的风险和挑战明显增多 |
(一) 全球经济风险有增无减 |
(二) 中国经济面临的风险与挑战并存 |
三、政策建议 |
(一) 加强宏观政策的逆周期调节, 确保经济健康稳定发展 |
(二) 集中力量练好内功, 积极主动应对内外风险 |
(三) 以“一带一路”倡议为契机, 建设高水平自贸区网络体系 |
(四) 加强双多边和区域贸易合作, 反对和遏制贸易保护主义 |
(10)如何渡过中美贸易摩擦的不确定水域?(论文提纲范文)
张明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 : |
程实 (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 :美国经济有望在2019年步入周期拐点的上半程、“危机回潮”将延续 |
(一) 美国经济的周期拐点何时到来? |
1. 长短期先行指标 |
2. 内生增长率 |
3. 美国经济有望在2019年步入周期拐点的上半程 |
(二) 美联储会停止加息吗? |
1. 美联储的加息节奏 |
2. 美联储的缩表进程 |
3. 美联储加速紧缩的作用 |
4. 美联储的政策偏好 |
(三) 全球经济前景如何?“危机回潮”仍将延续 |
张岸元 (东兴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强劲运行的美国经济将赋予特朗普总统在内外政策中更多底气 |
(一) 关于贸易战 |
(二) 关于2019年美国经济 |
1. 投资、消费动力转换 |
2. 货币政策相机决策 |
3. 金融市场调整温和 |
(三) 关于特朗普基建 |
1.基建计划具有两党合作基础 |
2.特朗普基建计划的特点 |
3.对美国经济的影响 |
邵宇 (东方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中美之间涉及权力、意识形态和文明的三重冲突 |
殷剑峰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浙商银行首席经济学家) :长期停滞中的中美利益格局调整 |
王孜弘 (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研究员) :美国对华贸易战再妄议 |
葛天任 (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助理教授) :对内改革宜注重政策选择与政策过程, 内外调整宜短期守拙、中期盘整、长期聚力 |
东艳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 :以深化改革应对中国在全球贸易治理中面临的三重冲击 |
肖立晟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研究员) :2019年出口形势不容乐观 |
范为 (申万宏源证券固定收益融资总部副总经理) :寻找“货币锚”, 保卫人民币[1] |
(一) “三位一体”的系统性风险 |
(二) 寻找人民币发行的锚 |
(三) 减少货币发行的“锚差” |
张明:2019年可能比2018年更复杂 |
吴庆 (中国东方资产首席经济学家) :相信中美博弈会走向真正的合作 |
李奇霖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经济与管理研究院博士研究生、联讯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2019年宏观经济形势展望 |
(一) 制造业和民间投资的高增长能够延续吗? |
(二) 房地产投资或进入下行周期 |
(三) “抢出口”红利不再叠加全球经济下行对出口或产生负面冲击 |
(四) 基建能堪大任吗? |
罗志恒 (恒大研究院宏观组组长) :全球经济见顶回落, 中国经济二次探底, 亟需要减税降费与改革 |
(一) 总体判断 |
(二) 全球经济见顶回落, 美国走向滞胀 |
(三) 中国经济增速换挡“L型”触底期, 2019年中二次探底, 通缩和就业压力加大 |
(四) 中美贸易战具有长期性和日益严峻性, 2019年下半年可能再升级 |
(五) 要减税, 但结构性改革更为根本 |
张斌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 :宏观经济学家眼中的泡沫不一定是坏事 |
张一[中海晟融 (北京) 资本管理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中国经济的转型调整最需要的是减税政策 |
(一) 关于中美关系和美国股市 |
(二) 关于中国经济 |
殷剑峰:中国经济面临民营企业家的信心和市场经济体制转换的两个核心困难 |
张明:真正化解高杠杆风险需要两个抓手 |
肖立晟:汇率预期不一定要守住, 建议一次性放开 |
张斌:信贷扩张的瓶颈制约持续增长, 2019年最重要的政策是大幅提高财政赤字率 |
四、美国经济增速放缓(论文参考文献)
- [1]人口年龄结构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研究[D]. 陈钰晓. 四川大学, 2021(12)
- [2]经济增速放缓对个体收入和就业的影响研究[J]. 陈安平,刘彩霞,刘启超. 产经评论, 2020(06)
- [3]中美居民债务对比研究[D]. 程覃思.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0(12)
- [4]全球经济筑底:积蓄新动能——中国银行全球经济金融展望报告(2020年)[J]. 中国银行研究院全球经济金融研究课题组. 国际金融, 2019(12)
- [5]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亮点与挑战并存——2019年三季度宏观经济形势分析报告[J]. 刘尚希,石英华,王志刚,王宏利,张鹏,武靖州,李靖,苏京春,刘天琦. 财政科学, 2019(11)
- [6]金融危机后“长期停滞”假说的提出与争论[J]. 邹静娴,申广军. 国际经济评论, 2019(04)
- [7]面对经济波动的企业融资行为研究 ——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分析[D]. 赵怀波. 南京大学, 2019(09)
- [8]全球货币政策面临拐点——中国银行全球经济金融展望报告(2019年第二季度)[J]. 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全球经济金融研究课题组. 国际金融, 2019(04)
- [9]2019年世界和中国经济展望:以内部的“稳”应对外部的“变”——主要国际组织和投行对2019年全球经济的“主流预期”[J]. 张晓兰,李陶亚. 发展研究, 2019(03)
- [10]如何渡过中美贸易摩擦的不确定水域?[J]. 张明,程实,张岸元,邵宇,殷剑峰,王孜弘,葛天任,东艳,肖立晟,范为,吴庆,李奇霖,罗志恒,张斌,张一. 国际经济评论,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