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动式太阳房的应用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张黎曼[1](2021)在《内蒙古晋风民居地区乡村被动式建筑设计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城镇化快速发展过程中乡村建筑面临着很多挑战,乡村建筑肆意模仿其他建筑风格导致“千篇一律”的情景产生;更多的建筑师开始重视乡村建筑,将多元的、专业的设计策略、技术带入乡村,但由于建筑成本较高难以被村民所接受的,同时这些建造活动还引起了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问题。除了对舒适度的追求,人们同样关心于建筑自身是否节能,乡村建筑急需一种低成本、高质量,可以在室内环境舒适的情况下让建筑能耗降至最低的方法。被动式建筑的提出为以上的需求提供了一条路径,并且该方法对乡村建筑设计具有较高适应性,通过对两者文献综合阅读整理发现,乡村建筑与被动式建筑在设计理念与原则上总体趋同,乡村建筑是最简单、最原始的被动式建筑,过去没有任何机械设备建筑只能通过特殊的建筑设计来改善建筑环境,通过对乡村建筑设计原则的研究,可以得出最简单高效的被动式设计原则。乡村建筑与被动式建筑逐渐走向融合,通过对乡村被动式建筑实例的设计因素进行解析,以被动式建筑设计过程为主线,提出传统性、地区性、气候性三种设计维度,分别从传统历史信息的保护、人居环境的关注、地区气候的回应,三个方面对设计原则进行总结。使乡村被动式建筑可以延续传统营造智慧,尊重地域文化,回应当地气候,也为以后乡村被动式建筑设计提供新思路。内蒙古地区晋风民居作为内蒙古重要的乡村建筑形式,它是人们在上百年中与自然环境博弈的智慧结晶,是文化、宗教、生产、生活的集体记忆,是对于走西口事件的历史印证,也是农耕与游牧文明发生文化碰撞与融合的真实记录。将三个设计维度应用到晋风民居之中,以乡村被动式建筑三个设计维度为指导,构建出适宜该地区晋风民居的乡村被动式建筑设计策略。选取内蒙古地区具有典型晋风民居建筑特色的乌素图村,进行实地调研,分析和总结了内蒙古晋风民居的传统性、地区性和气候性,以晋风民居乡村被动式建筑设计策略为指导,借助数据分析软件,探寻地区气候、被动式建筑与乡村建筑之间的平衡点,获得适应于乌素图村落的设计内容与方法,并指导村民活动中心建筑设计工作。
徐浩[2](2021)在《香格里拉民居庭院式阳光间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庭院式阳光间属于被动式太阳房基本类型中的组合式被动太阳房,这种太阳房通过太阳能的辐射、传导,影响毗邻民居的物理环境。香格里拉地处高海拔低纬度的严寒地区,拥有良好的太阳能资源。独克宗古城的藏式民居遵循“形式因循气候”的建造模式,而庭院式阳光间也是遵循这类模式的产物。根据对独克宗古城内被动式太阳房的模拟计算,得出阳光间不能满足被动式太阳能技术标准,还需要进一步的优化设计。本论文通过对民居范式和庭院式阳光间的模块化分析,推导出阳光间与民居的组合形式共为24种,调研测试中涉及到的组合关系为19种。阳光间可以按照尺度分为大中小型阳光间,按构造可分为庭院、幕墙、屋顶层三部分。通过对庭院式阳光间的物理环境的测试分析,了解到阳光间的得热模式是以热压作用为主,对毗邻民居的影响为热辐射传导为主。在对当地居民热舒适问卷调查的基础上,修正了香格里拉地区的热适应范围,提出庭院式阳光间的热舒适设计指标。并基于现场调研与实测的研究成果,从各方面提出香格里拉庭院式阳光间与民居的一体化的优化策略,对香格里拉庭院式阳光间的发展起到引导和借鉴作用。
孙德坤[3](2021)在《民用建筑太阳能热利用现状分析与探讨》文中研究指明太阳能具有储量大、清洁、无污染、可利用形式多等优势,在清洁能源领域占有重要地位。在太阳能的众多用途中,以光热利用最为成熟。然而目前市场上太阳能热利用系统的普及率并不高,主要原因是太阳能热利用系统价位并不低,与天然气、电能等相比并没有显示出较强的竞争优势;管理机构还没有充分认识到应用太阳能热利用系统带来的潜在效益;太阳能热利用方面激励政策不够完善。本文对太阳能热利用技术在民用建筑领域中供暖、空调以及供热水等几个方面的应用进行论述与探讨,结合民用建筑能耗分析得出如何合理开发利用太阳能资源可以发挥其低碳节能、环保等诸多优点,有望可以成为当前主要的新能源。
王宇琦[4](2020)在《严寒地区附加阳光间农宅围护结构填充相变材料适用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严寒农村地区冬季采暖期长、采暖能耗巨大,在寒冷地区农村住宅冬季采暖方式仍主要以燃烧煤炭、秸秆、薪材等不可再生能源为主,这不仅仅浪费了资源,对我国环境也造成了极大负担,不利于我国可持续性发展。对严寒地区农宅进行太阳能利用设计改造成为解决冬季采暖问题的重要举措。在农宅外附加阳光间可以减少冬季采暖能耗,但同时也存在着玻璃围护结构得热量不稳定性以及大面积玻璃围护结构会造成热量损失过大的弊端,且传统农宅常用普通围护结构,普通围护结构的蓄热能力差,导致建筑内部昼夜温差大,这对其推广应用不利。解决途径之一便是通过蓄能解决太阳能的间歇供应和建筑采暖负荷在时间与用量方面的矛盾,从而减缓室内温度波动,改善室内热环境。所以本文提出在附加阳光间的农村住宅围护结构中填充相变材料可进一步减少冬季采暖能耗,将相变材料与围护结构结合,做成蓄热调温型围护结构,围护结构在室内温度较高的时候蓄存热量,阻止室温的继续升高,当室温降低的时候再将蓄存的热量释放出来,阻止室温的继续降低,从而削弱室温波动,提高室内热舒适度。由此可见严寒地区附加阳光间农宅围护结构填充相变材料的研究及工程应用都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本文选择了黑龙江省安达市某具有代表性的农宅为例,使用Sketchup和Openstudio进行了联合建模,基于建筑能耗模拟软件Energy Plus进行冬季室内温度和采暖能耗的研究,具体的研究内容如下:1.利用EnergyPlus模拟了农村住宅外附加阳光间前后的冬季采暖能耗,包括最冷日(1月4日)逐时能耗、最冷月(1月)逐日能耗、采暖季(10月至次年4月)逐月能耗。研究发现,当室内设计采暖温度为18℃时,附加阳光间后,农宅室内热舒适性增加,逐时、逐日、逐月的采暖能耗均出现了明显的下降,采暖期的总节能率约11.39%,节能效果显着。2.通过改变相变材料厚度、相变温度、相变材料在墙体中的位置以及将相变材料填充到不同墙体中四个方面分析墙体填充相变材料后冬季采暖能耗的变化情况,同时对比分析地面、天花板、屋顶填充相变材料后对室内热环境的影响,以及冬季采暖能耗的变化情况。研究发现,相变材料的最佳厚度为20mm;最佳相变温度为16℃;相变材料在墙体中的最佳位置为方案Ⅴ(即将相变材料和保温材料分别放置到墙体两侧,保温材料在墙体外侧,相变材料在墙体内侧);将相变材料填充到不同墙体中的最佳方式为将相变材料单独填充到南墙中;屋顶中填充相变材料的最佳方案为方案Ⅱ(即将相变材料与屋面保温材料同时放置在屋顶外侧,且相变材料在屋面保温的内侧);将相变材料填充到天花板和地面中,两者相较而言,天花板填充相变材料更具有一定的可行性。3.从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角度分析附加阳光间农宅围护结构填充相变材料的适用性,通过动态建筑全生命周期成本计算方法,得出结论:附加阳光间农村住宅围护结构填充相变材料在寿命期内可收回成本,可以大量减少二氧化碳、氮硫化物及粉尘的排放,节约了碳排放费用,经济和环保效益明显。本文的研究成果可以为严寒地区既有农村民居的节能改造提供新的设计和发展思路。
杨晓静[5](2020)在《西部地区城镇太阳能住宅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研究》文中指出在全球气候变迁且建筑能耗相对较大的背景下,节能减排成为我国重点关注的问题,建筑物在建筑生产、运行及最后拆除过程中消耗大量能源并排放出大量的温室气体,降低建筑物二氧化碳排放量改善全球气候刻不容缓。目前国内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研究相对成熟,但对太阳能建筑碳排放研究较少,我国西部地区太阳能资源丰富,这些地区大部分又处于建筑热工分区中的严寒、寒冷地区,可因地制宜的发展太阳能采暖建筑,明确建筑太阳能采暖效率,对太阳能建筑碳排放特点进行研究,以便更好的降低环境负荷。本研究主要工作内容如下:首先,本研究通过前期的国内外文献调研以及分析总结,对建筑生命周期评价研究方法、碳排放的计算方法以及太阳能建筑现状进行系统结构化的综述,针对当前研究的不足以及太阳能建筑发展现状,确定了论文的研究框架。其次,通过数据收集整理,对全国城镇住宅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进行计算分析,可以发现不论东部地区还是西部地区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中运行阶段所占比重最大,高达85%96%,建筑全生命周期减碳的重点在建筑运行阶段,建筑运行阶段碳排放量与建筑运行阶段能耗相关,降低建筑运行阶段能耗是减碳的关;20152018年之间全国城镇住宅建筑单位建筑面积碳排放量呈现上升趋势;西部地区城镇住宅总碳排放量低于东部地区,这与东部地区总建筑面积相对较多相关;由于资源利用的不合理,西部地区单位住宅建筑面积碳排放量高于东部地区。西部地区太阳能资源丰富,合理利用太阳能资源进而降低西部地区住宅建筑运行阶段碳排放十分必要。然后,通过文献调研分析总结西部地区城镇能住宅太阳能利用的建材、构造等被动式太阳能利用形式及主动式太阳能系统的特点,对其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特点进行分析。根据太阳能住宅建筑特点合理利用太阳能资源,对西部不同太阳能分区中普通住宅与太阳能住宅的直接受益式、附加阳光间式及主动式太阳能采暖三种不同采暖形式交互作用对建筑太阳能采暖效率的影响进行量化分析,结果表明主动式太阳能采暖设备贡献最大;对西部地区太阳能住宅建筑全生命周期中运行阶段碳排放特点进行分析,并与普通住宅运行阶段碳排放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西部地区住宅通过提高太阳能采暖效率进而降低建筑碳排放量潜力最大的为太阳能采暖分区中的适宜区A区,其次为适宜区B区,最后为可用区,而提高最佳区住宅建筑太阳能采暖效率会增加建筑运行期间碳排放量,适宜区A区、适宜区B区、可用区太阳能住宅建筑运行阶段碳排放量比普通住宅建筑运行阶段碳排放量最高分别降低49.2%、22.3%、13.1%。最后,通过具体案例分析,运用建筑太阳能采暖效率的计算函数对建筑太阳能采暖系统进行优化,对太阳能住宅及普通住宅进行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案例分析可以发现,太阳能住宅物化阶段碳排放由于主动式太阳能采暖系统的设置比普通住宅建筑高15%,但太阳能建筑运行期间碳排放量比普通住宅建筑低37%,与前文计算相符,太阳能住宅建筑比普通住宅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低30.1%。
李洁,武晓伟,姜曙光,徐鑫[6](2020)在《新疆严寒地区石河子市供暖末期主被动结合式太阳房供暖的试验研究》文中指出为研究石河子市供暖末期主被动结合式太阳房各系统运行情况及其对室内热环境的影响,本文对新疆严寒地区石河子市供暖末期主被动结合式太阳房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晴朗天气时,该供暖系统平均每天供热量为78. 15 MJ,其中,主动式太阳能采暖系统占比为70. 5%,集热墙系统占比为29. 5%;主被动结合式太阳房无需开启辅助热源就能满足供暖需求,标准煤节约量为3. 35 kg/d,CO2减排可达8. 35 kg/d,节能效果显着。由此本文得出以下结论:集热墙系统的空气间层作为一个缓冲空间,对于调节室内热环境具有积极作用。
韦笑[7](2019)在《太阳能辅助供暖技术综述》文中研究说明我国北方集中供暖对空气环境造成很大影响,利用太阳能辅助供暖技术能有效改善北方供暖问题。介绍太阳能辅助供暖技术发展现状,分别介绍了被动式太阳能辅助供暖技术及主动式太阳能辅助供暖技术在当下的应用实践,太阳能辅助供暖技术具有良好的设备工况和节能效果,该技术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和研究意义。
武晓伟[8](2019)在《新疆地区小住宅主被动结合式太阳能采暖系统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截止2016年年末,新疆地区仍有1239万人居住在乡村,建筑形式主要为面积不超过300m2且层数不超过3层的独立而分散的小住宅形式。小住宅通常无集中供暖,采取户用燃煤锅炉“土暖气”供暖,这种供暖方式不仅燃煤效率低下,而且室内热舒适度差,还会对住区环境造成污染。新疆地区太阳辐射资源丰富,目前对于太阳辐射与建筑结合的研究主要为被动太阳房及主动式太阳能供热水方面。本文主要研究主被动结合式太阳能采暖系统,高效利用太阳辐射能,应用于小住宅建筑,缓解采暖期对燃煤的依赖程度,为新疆地区大力开发利用太阳能资源提供一定的实践参考。基于以上分析,本文主要进行了如下工作:(1)选取一幢普通小住宅作为本课题的研究对象,采用DEST-H建模,计算出该小住宅冬季采暖热负荷的基础数据;(2)将选取的小住宅进行被动式太阳房设计改造:增设外围护保温体系,安装被动式太阳能集热墙系统。根据集热墙空气间层内部的传热分析,结合空气间层循环得热量数学模型,采用正交实验的方法进行被动式太阳能集热墙设计;(3)在被动太阳房基础上,增设真空管型太阳能集热器及空气源热泵供暖系统,完成主被动结合式太阳能采暖系统的设计。选取低温地板辐射供暖为供暖末端,供暖系统通过室温控制模式进行运行控制。(4)对改造完成的小住宅—主被动结合式太阳房进行试验测试;(5)分析主被动结合式太阳房的节能减排效果。通过本项目研究工作的开展,本课题结论如下:(1)DEST-H建模计算普通小住宅累计全年热负荷为15008.88KW·h,热负荷指标值为37.65W/m2;(2)理论分析结合正交实验设计集热墙系统:通风孔直径150mm,空气间层厚度100mm,上、下通风孔间距2.4m;(3)编程计算石河子地区采暖期太阳能集热器安装倾斜角最佳为47.6°,ECOTECT模拟可知对应的采暖期日均辐射值为2755.7 Wh/m2。TRNSYS模拟结合太阳能保证率、经济性分析,太阳能集热器面积取为24m2。通过PHOENICS模拟软件建模分析,地板辐射供暖较暖气片供暖,室内空气温度自下而上分布更加均匀,供暖末端选取为地板辐射供暖;采用室温控制模式对采暖系统进行控制;(4)测试结果表明,采暖初、末期晴朗天气情况下,主被动结合式太阳房依靠太阳能集热器系统及集热墙系统即可满足供暖要求,空气源热泵作为辅助热源无需开启。采暖中期,室温控制模式造成空气源热泵工作时间不固定,采暖耗电量较大,针对这一问题本文提出了时间控制模式,并根据采暖热负荷对时间控制模式进行了设计,采用时间控制模式的主被动结合式太阳能采暖系统较传统的燃煤锅炉供暖方式一天内可节约用电量5.37 kWh,节能率为6.72%;(5)主被动结合式太阳能采暖与传统的土暖气供暖相比,平均每天节约电能5.37 kWh,相当于每天减少CO2排放量为5.35 kg,整个采暖中期可减少CO2排放量为481.5 kg。主被动结合式太阳能采暖系统不仅有经济性方面的优势,更具有显着的节能减排效果,可广泛应用于新疆以及北方地区小住宅建筑中。
卜楠[9](2019)在《长春地区农村住宅被动式阳光利用的设计研究 ——以柳树村住宅设计为例》文中指出采用被动式阳光利用的农村住宅是未来北方地区农村住宅设计的一大发展趋势。其所提倡的理念是低能源消耗、重视环保、绿色发展,使建筑更加具有生态性。充分利用阳光所辐射出的热量对建筑室内采暖起到了集热的效果,不仅如此,建筑围护结构等方面的被动式设计也提高了建筑的保温效果,同时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本文将以吉林省长春市农村地区的住宅为例,从分析太阳能资源、农村住宅的被动式阳光利用的应用情况等几方面入手,探讨当地住宅采用被动式阳光利用的设计优越性及被动式阳光利用这一技术理论在当地住房中的发展前景。论文共分为以下四个部分:在第一章中,首先介绍了采用被动式阳光利用设计的农村住宅在节能效果以及绿色可持续发展这两方面可以满足绿色建筑的相关要求,从而降低长春地区农村住宅的建筑能耗。其次介绍了采用被动式阳光利用的住宅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最后论述了论文的研究内容、方法及框架。在第二章中,首先就被动式阳光利用的相关理论进行概述,其次对被动式阳光利用理论在长春农村住宅中的应用优势和必要性做出阐述,最后对长春地区实地调研中的农村住宅现状和阳光利用现状两方面进行分析。在第三章中,详细的介绍了影响被动式阳光利用在长春农村住宅应用的因素及应对策略,进而详细的做出采用被动式阳光利用的建筑总体规划和住宅单体的设计方法,最后着重介绍采用被动式阳光利用的采暖设计方法,这一方法对解决寒地住宅的能耗问题最为行之有效。在第四章中,主要针对位于长春地区的柳树村进行被动式阳光利用的住宅设计。首先,在结合柳树村的实际情况的基础上,运用在第三章中提出的设计方法和策略,以此做出合理的农村住宅设计。再通过建筑模拟软件进行热工模拟分析,从而得出被动式阳光利用技术在长春农村地区住宅应用的优越性。全文以长春农村地区住宅为探讨对象,结合当地的经济发展及能源拥有状况,分析得出被动式阳光利用太阳房是当地未来住房建构的一大趋势。不仅如此,充分利用太阳能资源也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政策号召,而且住房建设也是未来太阳能热利用的一个重要领域,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相互结合。推广采用被动式阳光利用的太阳房有利于节约稀缺能源、不可再生资源,充分的保护了自然环境,减少了不必要的污染,使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共同进步。
王蕴芝[10](2019)在《特朗勃墙通风孔结构优化研究》文中提出北方地区建筑供暖能耗份额较大,关乎节能减排的成败。如能充分利用可再生的清洁能源-太阳能,可有效降低建筑供暖单位能耗。特朗勃墙原特指被动式太阳房的一种外围护结构,能有效利用太阳能进行被动取暖。时至目前,通过变化其结构型式,特朗勃墙已在各类建筑中多有应用,如能作为建筑外围护结构更多推广,对节能减排、绿色建筑、新农村建设等意义重大。作为建筑利用太阳能、降低供暖能耗的有效措施之一,特朗勃墙系统得到了较多关注和研究,也取得了一些理论和实践成果。被动式太阳房的作用效果与建筑结构息息相关,特朗勃墙通风孔是集热系统的关键部件,其结构及对墙体集热性能的影响关系值得进一步探索。然而迄今为止,通过优化通风孔结构改善特朗勃墙系统集热性能的研究有待补充,此外,由于数值模拟研究过程中的特朗勃墙模型多较简单,现有研究结果的实用性有待进一步改善。鉴于以上原因,本文通过实验室搭建实验台、完善特朗勃墙数值模拟模型,对通风孔结构(包括面积、形状、倾角以及中心距)及其墙体集热性能的作用关系进行了研究,并采用实际工程的测试数据对研究结果进行了进一步验证。具体内容有:不同通风孔面积、形状、倾角以及通风孔上下中心距条件下,对玻璃幕墙内外太阳能强度和壁面温度、通风孔气流进出口温度和流速、墙体内外壁面温度以及空气夹层温度等参数进行了实验测试和数值模拟;分析得出了墙体集热效果最佳时通风孔参数组合;计算得到了不同工况条件下特朗勃墙对流供热量以及导热供热量,结果表明:1)特朗勃墙的集热性能受通风孔面积比例的影响,其对流供热份额随着面积增大逐渐增大,导热供热份额随面积增大减小,总供热量在通风孔面积为集热蓄热墙面积1.5%时达到最大。2)圆形通风孔比方形通风孔空气流动阻力小,可使通风孔的风温与风速升高,增加供热量,提高集热蓄热墙供热效率。3)通风孔倾角的不同可改变特朗勃墙集热量,同时会影响空气流动阻力,通风孔倾角为25°时供热效率最佳。4)上下通风孔中心距的选取对特朗勃墙供热效果及室内温度影响很大。虽然增大通风孔中心距可增大上下孔口温差与风速,提高供热量,但过高的上通风孔设置,导致热空气聚集于屋顶,反而不利于室温的增高,因此,考虑上通风孔热空气室内流动效果,应选取适当距离的通风孔中心距。
二、主动式太阳房的应用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主动式太阳房的应用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内蒙古晋风民居地区乡村被动式建筑设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对象、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对象 |
1.2.2 研究目的 |
1.2.3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乡村建筑相关研究 |
1.3.2 被动式建筑相关研究 |
1.3.3 晋风民居相关研究 |
1.3.4 研究综述小结 |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论文框架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概念界定 |
1.4.3 研究方法 |
1.4.4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相关理论研究 |
2.1 乡村建筑 |
2.1.1 乡村建筑概述 |
2.1.2 乡村建筑相关理论 |
2.1.3 乡村建筑设计原则 |
2.1.4 乡村建筑现状及问题 |
2.2 被动式建筑 |
2.2.1 被动式建筑概述 |
2.2.2 被动式建筑主要内容 |
2.2.3 被动式建筑设计思路 |
2.2.4 被动式建筑标准与规范 |
2.3 乡村建筑与被动式建筑的融合 |
2.3.1 乡村建筑与被动式建筑的迫切需求 |
2.3.2 乡村建筑与被动式建筑融合的矛盾性 |
2.3.3 乡村建筑与被动式建筑融合的必然性 |
2.4 乡村被动式建筑 |
2.4.1 乡村被动式建筑概述 |
2.4.2 乡村被动式建筑基本原理 |
2.4.3 乡村被动式建筑设计维度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乡村被动式建筑设计因素解析与设计维度提取 |
3.1 适应气候设计因素解析 |
3.1.1 内向露天庭院 |
3.1.2 “管式住宅” |
3.1.3 开敞露天庭院 |
3.1.4 气候缓冲空间 |
3.2 能耗平衡设计因素解析 |
3.2.1 达姆施特塔概述 |
3.2.2 围护结构热工性能 |
3.2.3 自然通风和热回收 |
3.2.4 能量平衡舒适环境 |
3.3 简构持续设计因素解析 |
3.3.1 材料乡土化 |
3.3.2 改善传统智慧 |
3.3.3 适应地区气候 |
3.3.4 简化构造可持续 |
3.4 传统生态设计因素解析 |
3.4.1 传统窑居现状 |
3.4.2 自然生态条件 |
3.4.3 优化传统智慧 |
3.4.4 适应当地气候 |
3.5 绿色智慧设计因素解析 |
3.5.1 适应气候改造方案 |
3.5.2 顺应地域设计路径 |
3.5.3 性能优化及被动式技术 |
3.5.4 绿色乡居智慧设计原则 |
3.6 乡村被动式建筑设计维度的提取 |
3.6.1 乡村被动式建筑传统性设计维度 |
3.6.2 乡村被动式建筑地区性设计维度 |
3.6.3 乡村被动式建筑气候性设计维度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内蒙古晋风民居地区乡村被动式建筑设计策略 |
4.1 乡村被动式建筑设计维度在内蒙古晋风民居中的应用 |
4.1.1 传统性设计维度 |
4.1.2 地区性设计维度 |
4.1.3 气候性设计维度 |
4.2 内蒙古晋风民居地区乡村被动式建筑传统性维度的设计策略 |
4.2.1 选址布局 |
4.2.2 单体设计 |
4.2.3 材料构造 |
4.3 内蒙古晋风民居地区乡村被动式建筑地区性维度的设计策略 |
4.3.1 地形地貌 |
4.3.2 当地材料 |
4.3.3 地域文化 |
4.4 内蒙古晋风民居地区乡村被动式建筑气候性维度的设计策略 |
4.4.1 适应风环境 |
4.4.2 适应光环境 |
4.4.3 适应热环境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内蒙古乌素图村村民活动中心设计 |
5.1 内蒙古乌素图村概述 |
5.1.1 内蒙古乌素图村地理位置历史沿革 |
5.1.2 内蒙古乌素图村乡村现状 |
5.1.3 内蒙古乌素图村面临的问题 |
5.2 内蒙古乌素图村村民活动中心建筑选址布局 |
5.2.1 内蒙古乌素图村村民活动中心建筑选址 |
5.2.2 内蒙古乌素图村村民活动中心总体布局 |
5.3 内蒙古乌素图村村民活动中心建筑单体设计 |
5.3.1 内蒙古乌素图村村民活动中心建筑形态 |
5.3.2 内蒙古乌素图村村民活动中心功能组织 |
5.3.3 内蒙古乌素图村村民活动中心空间布局 |
5.3.4 内蒙古乌素图村村民活动中心围护结构 |
5.4 内蒙古乌素图村村民活动中心建筑构造材料 |
5.4.1 内蒙古乌素图村村民活动中心建筑材料 |
5.4.2 内蒙古乌素图村村民活动中心建筑构造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图录 |
附录 B 表录 |
附录 C 图纸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它成果 |
个人简历 |
(2)香格里拉民居庭院式阳光间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对象及目的 |
1.3 研究内容、问题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问题 |
1.3.3 研究方法 |
1.4 国内外相关理论实践研究概述 |
1.4.1 被动式太阳能相关构造与模式 |
1.4.2 香格里拉被动式太阳房及其研究现状 |
1.5 论文提纲及框架 |
1.6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庭院式阳光间应用现状调研 |
2.1 香格里拉物理和建筑环境 |
2.1.1 .温湿度 |
2.1.2 热湿图表 |
2.1.3 太阳辐射量 |
2.1.4 地形地貌 |
2.2 庭院式阳光间民居风貌 |
2.2.1 民居范式 |
2.2.2 结合矛盾 |
2.2.3 元素提取 |
2.2.4 小结 |
2.3 庭院式阳光间构建模式 |
2.3.1 阳光间分布 |
2.3.2 结合形式 |
2.3.3 建构模式 |
2.4 庭院式阳光间利用模式 |
2.4.1 模块化分析 |
2.4.2 组合模块 |
2.4.3 量化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庭院式阳光间物理环境分析 |
3.1 测试 |
3.1.1 调研民居 |
3.1.2 测试方法 |
3.1.3 样本采集 |
3.1.4 数据对比 |
3.2 温湿度 |
3.2.1 室外温湿度与太阳辐射量的变化情况 |
3.2.2 阳光间温湿度的变化情况 |
3.2.3 室内温湿度变化情况 |
3.2.4 阳光间和毗邻民居的相关情况 |
3.3 壁面温度 |
3.3.1 阳光间的冬夏壁面温度效应分析 |
3.3.2 民居的冬季壁面温度效应分析 |
3.3.3 民居壁面相关性与作用原理分析 |
3.4 阳光间其他环境因素分析 |
3.4.1 照度 |
3.4.2 噪声分析 |
3.4.3 风环境分析 |
3.4.4 热成像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香格里拉阳光间庭院与民居热舒适适应性研究 |
4.1 室内热环境的主观评价 |
4.1.1 样本基本信息 |
4.1.2 民居热环境评价 |
4.1.3 热舒适评价指标 |
4.2 庭院式阳光间冬夏热舒适与热适应对比 |
4.2.1 冬季平均热感觉(MTS)与操作温度(Top)定量分析 |
4.2.2 冬季热不可接受百分率(PD)分析 |
4.2.3 夏季平均热感觉(MTS)与操作温度(Top)分析 |
4.2.4 夏季不可接受范围(PD)分析 |
4.3 庭院式阳光间实测值与预测值对比分析 |
4.3.1 实测热感觉(MTS)与预测热感觉(PMV)对比分析 |
4.3.2 实测热不可接受范围(PD)与预测热不可接受率(PDD)对比分析 |
4.3.3 热舒适标准评价 |
4.4 APMV验证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庭院式阳光间优化设计 |
5.1 阳光间环境优化 |
5.1.1 温湿度优化 |
5.1.2 壁面温度优化 |
5.1.3 光环境优化 |
5.1.4 声环境优化 |
5.1.5 风环境优化 |
5.1.6 热环境优化 |
5.2 阳光间效能优化 |
5.3 阳光间空间优化 |
5.4 阳光间结构优化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6.1 庭院式阳光间民居一体化策略 |
6.1.1 被动式太阳房的一体化策略 |
6.1.2 庭院式阳光间的一体化策略 |
6.2 讨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附录B:调查问卷 |
附录C:香格里拉独克宗古城民居色彩提取 |
附录D:图表索引 |
(3)民用建筑太阳能热利用现状分析与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1 研究背景 |
1.2.2 研究意义 |
1.3 目前国内外太阳能热利用现状 |
2 民用建筑太阳能热利用方式 |
2.1 民用建筑能耗分析 |
2.2 太阳能热水供应系统 |
2.2.1 太阳能热水供应系统在建筑物中的具体应用 |
2.2.2 设计原理及系统特点 |
2.2.3 太阳能热水供应系统注意事项 |
2.3 主动式太阳能供暖系统 |
2.4 被动式太阳能供暖建筑 |
2.4.1 直接受益式太阳房 |
2.4.2 集热蓄热墙式太阳房 |
2.4.3 附加阳光间式太阳房 |
2.4.4 组合式太阳房 |
3 太阳能热利用技术在民用建筑领域综合应用 |
(4)严寒地区附加阳光间农宅围护结构填充相变材料适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的工程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与框架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框架 |
1.5 研究基础与方法 |
第二章 严寒地区农宅附加阳光间适用性分析 |
2.1 农宅调研实例 |
2.1.1 气候条件 |
2.1.2 农村住宅建筑实例描述 |
2.2 传统农宅的弊端 |
2.2.1 传统寒地村镇住建筑存在的问题 |
2.2.2 传统寒冷地区村镇住宅建筑采暖特点 |
2.3 主/被动式太阳房对住宅热环境的改善作用 |
2.3.1 主动式太阳房 |
2.3.2 被动式太阳房 |
2.4 农宅附加阳光间的热环境分析 |
2.4.1 室内设计采暖温度 |
2.4.2 建筑节能率 |
2.4.3 阳光间温度 |
2.4.4 采暖能耗 |
2.5 本章小节 |
第三章 农宅附加阳光间结合相变材料的热环境分析 |
3.1 墙体填充相变材料的能耗分析 |
3.1.1 改变相变材料厚度的采暖能耗对比分析 |
3.1.2 改变相变温度的采暖能耗对比分析 |
3.1.3 改变墙体中相变材料位置的采暖能耗对比分析 |
3.1.4 改变相变材料填充到不同墙体中的采暖能耗对比分析 |
3.2 屋顶填充相变材料的热环境分析 |
3.2.1 改变屋顶中相变材料位置的温度对比分析 |
3.2.2 改变屋顶中相变材料位置的采暖能耗对比分析 |
3.3 天花板和地面填充相变材料的热环境分析 |
3.3.1 天花板和地面填充相变材料的温度对比分析 |
3.3.2 天花板和地板填充相变材料的采暖能耗对比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经济与环保效益评价 |
4.1 经济性分析 |
4.1.1 动态建筑全生命周期成本 |
4.1.2 初始投资 |
4.1.3 年度运营成本 |
4.1.4 总成本节约 |
4.1.5 投资回收期 |
4.2 环保性分析 |
4.2.1 降低温室效应 |
4.2.2 各种污染物减排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发表文章及研究成果目录 |
致谢 |
(5)西部地区城镇太阳能住宅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s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研究现状 |
1.2.2 太阳能建筑发展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2 住宅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计算 |
2.1 全生命周期碳建筑排放计算方法 |
2.1.1 建筑生命周期评价 |
2.1.2 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核算范围 |
2.1.3 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计算方法 |
2.2 全国各省份城镇住宅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计算 |
2.2.1 西部地区建筑材料消耗量分析 |
2.2.2 西部地区住宅建筑各个生命周期碳排放特点 |
2.2.3 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碳排放对比情况 |
2.3 本章小结 |
3 西部地区城镇太阳能住宅建筑碳排放特点 |
3.1 西部地区太阳能资源情况 |
3.2 西部地区城镇太阳能住宅现状 |
3.2.1 西部地区被动式太阳能利用材料及构造特点 |
3.2.2 西部地区主动式太阳能利用特点 |
3.2.3 建筑模型设定 |
3.3 西部地区住宅建筑太阳能采暖效率优化设计 |
3.3.1 建筑太阳能采暖潜力评价方法 |
3.3.2 影响建筑太阳能采暖效率的主被动太阳能利用形式 |
3.3.3 基于多要素太阳能利用形式的建筑太阳能采暖效率正交试验设计 |
3.3.4 基于多要素太阳能利用形式的建筑太阳能采暖效率计算拟合分析 |
3.4 西部地区城镇太阳能住宅碳排放特征 |
3.4.1 建筑物化阶段 |
3.4.2 建筑运行阶段 |
3.4.3 建筑拆除阶段 |
3.5 西部地区城镇太阳能住宅与普通住宅建筑运行期间碳排放对比分析 |
3.5.1 最佳区太阳能住宅与普通住宅建筑运行期间碳排放 |
3.5.2 适宜区A区太阳能住宅与普通住宅建筑运行期间碳排放 |
3.5.3 适宜区B区太阳能住宅与普通住宅建筑运行期间碳排放 |
3.5.4 可用区太阳能住宅与普通住宅建筑运行期间碳排放 |
3.6 小结 |
4 西部地区城镇太阳能住宅碳排放计算案例研究 |
4.1 太阳能住宅模型信息及普通住宅模型建立 |
4.1.1 太阳能住宅模型信息 |
4.1.2 普通住宅模型建立 |
4.2 建筑太阳能采暖潜力及碳排放计算 |
4.2.1 建筑太阳能采暖潜力计算 |
4.2.2 建筑物化阶段 |
4.2.3 建筑运行阶段 |
4.2.4 建筑拆除阶段 |
4.3 .案例太阳能建筑与普通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对比 |
4.4 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本文创新点 |
5.3 研究不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1 全国各省份建材用量 |
附录2 2014 年全国各省份城镇住宅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 |
附录3 案例住宅工程量消耗清单 |
表录 |
图录 |
在校期间发表研究成果 |
(6)新疆严寒地区石河子市供暖末期主被动结合式太阳房供暖的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部分 |
1.1 主被动结合式太阳房的组成及工作原理 |
1.2 研究区及太阳房概况 |
1.3 测试内容、仪器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主被动结合式太阳房对室内温度的影响 |
2.1.1 主动式采暖系统对室内温度的影响 |
2.1.2 太阳房被动式集热墙系统对室内温度的影响 |
2.2 房间热环境对比 |
2.2.1 室内温度 |
3.2.2 相对湿度 |
3.3 经济性分析 |
4 结论 |
(7)太阳能辅助供暖技术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被动式太阳能辅助供暖技术 |
1.1 直接受益式太阳房 |
1.2 集热蓄热墙式太阳房 |
1.3 附加阳光间式太阳房 |
1.4 组合式太阳房 |
2 主动式太阳能辅助供暖技术 |
2.1 太阳能辅助地源热泵供暖系统 |
2.2 太阳能辅助空气源热泵供暖系统 |
2.3 太阳能辅助水源热泵供暖系统 |
3 结语 |
(8)新疆地区小住宅主被动结合式太阳能采暖系统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新疆地区小住宅建筑现状 |
1.2.1 小住宅建筑定义 |
1.2.2 小住宅建筑在新疆地区的分布 |
1.2.3 新疆地区小住宅建筑供暖现状 |
1.3 主被动结合式太阳能采暖系统的形式及原理 |
1.4 主被动结合式太阳能采暖系统研究现状 |
1.4.1 主被动结合式太阳能采暖系统国外研究现状 |
1.4.2 主被动结合式太阳能采暖系统国内研究现状 |
1.5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
1.5.1 研究目的 |
1.5.2 研究内容 |
1.6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小住宅概况及采暖负荷 |
2.1 建筑概况 |
2.2 DEST-H模拟 |
2.2.1 模拟的基础条件 |
2.2.2 DEST-H模拟过程 |
2.3 建筑采暖负荷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主被动结合式太阳能采暖系统的设计与搭建 |
3.1 被动式太阳房的改造设计 |
3.1.1 外围护结构保温体系设计 |
3.1.2 集热墙系统设计 |
3.2 新增主动式太阳能采暖系统的设计 |
3.2.1 太阳能集热器最佳倾角计算 |
3.2.2 太阳能集热器面积计算 |
3.2.3 供暖末端选取 |
3.2.4 自控系统介绍 |
3.2.5 其他 |
3.3 主被动结合式太阳能采暖系统的搭建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主被动结合式太阳能采暖系统的试验研究 |
4.1 测试方法及仪器 |
4.1.1 测试内容及测试方法 |
4.1.2 测试仪器介绍 |
4.1.3 测试现场情况 |
4.2 采暖概况 |
4.3 采暖初、末期试验研究 |
4.3.1 气候特点 |
4.3.2 主被动结合式太阳能采暖系统运行情况 |
4.3.3 试验房室内热环境 |
4.4 采暖中期试验研究 |
4.4.1 气候特点 |
4.4.2 太阳能集热器运行分析 |
4.4.3 室温控制模式运行分析 |
4.4.4 时间控制模式设计及运行分析 |
4.4.5 时间控制模式节能性分析 |
4.5 主被动结合式太阳能采暖系统的节能减排效果分析 |
4.5.1 主被动结合式太阳能采暖系统节能效果分析 |
4.5.2 主被动结合式太阳能采暖系统减排效果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石河子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导师评阅表 |
(9)长春地区农村住宅被动式阳光利用的设计研究 ——以柳树村住宅设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1.1 绿色建筑的提出和现状 |
1.1.2 基于被动式阳光利用对绿色建筑的实现 |
1.1.3 长春地区农村建筑耗能现状及节能要求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论文的研究内容、方法及框架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框架 |
第2章 被动式阳光利用相关理论及其在长春地区农村住宅中应用的必要性.. |
2.1 有关被动式阳光利用的相关理论 |
2.1.1 太阳能的基本知识 |
2.1.2 被动式阳光利用的节能理论 |
2.1.3 被动式阳光利用的采暖方式 |
2.1.4 被动式阳光利用的应用形式 |
2.1.5 被动式阳光利用的发展历程 |
2.2 被动式阳光利用的特征及其设计理念 |
2.2.1 被动式阳光利用的特征 |
2.2.2 被动式阳光利用的设计理念 |
2.3 被动式阳光利用在长春地区农村住宅设计中应用的必要性 |
2.3.1 长春地区气候特征 |
2.3.2 被动式阳光利用在长春地区农村的应用优势分析 |
2.4 长春地区农村住宅现状分析 |
2.4.1 住宅形态现状 |
2.4.2 阳光利用现状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被动式阳光利用的农村住宅设计策略和方法 |
3.1 农村住宅被动式阳光利用设计的影响因素 |
3.1.1 自然环境因素影响 |
3.1.2 人文因素影响 |
3.2 被动式阳光利用的农村住宅设计策略 |
3.2.1 被动式阳光利用的采暖设计策略 |
3.2.2 被动式阳光利用的农村住宅保温设计策略 |
3.2.3 被动式阳光利用的农村住宅集热设计策略 |
3.2.4 被动式阳光利用的农村住宅蓄热设计策略 |
3.2.5 被动式阳光利用技术提升农宅综合效益的应用策略 |
3.3 被动式阳光利用的农村住宅规划设计方法 |
3.3.1 建筑场地设计 |
3.3.2 建筑朝向选择 |
3.3.3 建筑日照间距 |
3.3.4 院落规划设计 |
3.4 被动式阳光利用的住宅单体设计方法 |
3.4.1 总体设计要素 |
3.4.2 阳光间设计 |
3.4.3 建筑外墙设计 |
3.4.4 建筑屋顶设计 |
3.4.5 建筑外窗及采光设计 |
3.4.6 其他围护结构设计 |
3.4.7 建筑平面及立面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被动式阳光利用的长春地区农村住宅设计实践 |
4.1 项目概况 |
4.1.1 背景介绍 |
4.1.2 项目设计方法及过程 |
4.1.3 项目设计思想及评价 |
4.2 建筑方案设计及技术措施 |
4.2.1 院落规划布局设计 |
4.2.2 住宅平面设计 |
4.2.3 住宅立面设计 |
4.2.4 住宅剖面设计 |
4.2.5 材料选择及构造设计 |
4.3 热工模拟及节能分析验证 |
4.3.1 软件介绍及模型建立 |
4.3.2 住宅相关模拟参数的导入 |
4.3.3 室内阳光辐射对比分析 |
4.3.4 室内温度环境对比分析 |
4.3.5 室内采光环境对比分析 |
4.3.6 住宅能耗对比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10)特朗勃墙通风孔结构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 |
1.2.1 特朗勃墙热过程特性研究现状 |
1.2.2 特朗勃墙热工特性强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2 太阳房简介 |
2.1 太阳房概述 |
2.2 太阳房分类 |
2.2.1 主动式太阳房 |
2.2.2 被动式太阳房 |
2.3 特朗勃墙与普通建筑的区别 |
2.4 特朗勃墙太阳能房 |
2.5 本章小结 |
3 研究方法 |
3.1 实验研究方法 |
3.1.1 实验测试原理 |
3.1.2 实验系统及方法 |
3.1.3 实验仪器与设备 |
3.2 数值研究方法 |
3.2.1 墙体物理模型 |
3.2.2 网格划分及独立性考核 |
3.2.3 数值模型及边界条件 |
3.3 数值模型和方法有效性验证 |
3.4 本章小结 |
4 结果及分析 |
4.1 通风孔面积优化 |
4.1.1 实验结果及分析 |
4.1.2 模拟结果及分析 |
4.2 通风孔形状优化 |
4.2.1 实验结果及分析 |
4.2.2 模拟结果及分析 |
4.3 通风孔倾角优化 |
4.3.1 实验结果及分析 |
4.3.2 模拟结果及分析 |
4.4 通风孔中心距优化 |
4.4.1 实验结果及分析 |
4.4.2 模拟结果及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青藏线不冻泉站工程测试 |
5.1 不冻泉站气候特点及工程概况 |
5.2 测试方法 |
5.2.1 测试内容 |
5.2.2 测试仪器与方法 |
5.3 测试数据及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四、主动式太阳房的应用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内蒙古晋风民居地区乡村被动式建筑设计策略研究[D]. 张黎曼. 内蒙古工业大学, 2021(02)
- [2]香格里拉民居庭院式阳光间优化研究[D]. 徐浩.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2)
- [3]民用建筑太阳能热利用现状分析与探讨[A]. 孙德坤. 2021供热工程建设与高效运行研讨会论文集, 2021
- [4]严寒地区附加阳光间农宅围护结构填充相变材料适用性研究[D]. 王宇琦. 东北石油大学, 2020(03)
- [5]西部地区城镇太阳能住宅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研究[D]. 杨晓静.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6]新疆严寒地区石河子市供暖末期主被动结合式太阳房供暖的试验研究[J]. 李洁,武晓伟,姜曙光,徐鑫. 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01)
- [7]太阳能辅助供暖技术综述[J]. 韦笑. 节能与环保, 2019(10)
- [8]新疆地区小住宅主被动结合式太阳能采暖系统的应用研究[D]. 武晓伟. 石河子大学, 2019(01)
- [9]长春地区农村住宅被动式阳光利用的设计研究 ——以柳树村住宅设计为例[D]. 卜楠. 吉林建筑大学, 2019(01)
- [10]特朗勃墙通风孔结构优化研究[D]. 王蕴芝. 兰州交通大学, 2019(04)